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8篇

时间:2022-06-05 18:48:16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篇1

关键词:高职工程测量技术 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TB22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随着“3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RS技术)的广泛应用,工程测量技术也发生着实质性的变化。那么对工程测量技术人员也有着更高的要求。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工程测量人员已不适应当前市场对工程测量人才的需求。

因此,对原有工程测量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一次改革势在必行。

一、工程测量人才需求状况分析

工程测量技术人员须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对工程常用的测量仪器能够熟练使用。同时具备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近年来,国家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各行业对测量专业复合型人才需求是不断增大。同时各省市水利、土地、工程建筑等行业对工程测量技术人才需求量加大。各用人单位急需掌握新技术的应用型工程测量人才。然而在这种量的需求增加的同时对工程测量人才的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测量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是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其重点在于强调实践性和应用型。根据企事业用人单位对工程测量技术人才的反馈意见,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测量人员的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每一位合格的测量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三、“2+1”人才培养模式

“2+1”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一种具体体现,主要应用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学校的前两年进行基础知识和技能训练,最后一年到企事业单位参加顶岗实习。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积累生产工作经验,实现学生毕业后知识能力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测量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改革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及岗位需求,应构建起“夯实基础,加强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循序渐进。早期实训课程以提升学生专业兴趣为目标,巩固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为基础。专业应用实践课程注重提升应用实践技能培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种专业技术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二)改革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模式

毕业设计(论文)是高职高专学生培养方案中的一个必修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总结专业学习的成果,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论文)应推行校企联合指导毕业生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在最后一年进行顶岗实习,学生在单位实习期间由单位的技术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确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中心内容。这样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辅相成,同时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收集资料、学习方法、解决问题进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1]欧龙.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下“地籍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全球定位系统,2013,(02).38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篇2

关键词 专业认证 测绘工程 质量监控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全球化发展,推动了工程技术职业全球化和工程专业人才跨国流动,相应地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由于不同国家、地区工程教育的体制和办学条件不同,如何界定和评价其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各国工程教育专业可比性和等效性的专业认证,是工程专业教育界和工程技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我国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培养出的工程科技人才总量居世界前列,但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一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扩展为大众教育,与精英阶段培养出的“杰出工程师”相比,目前教育质量落差较大,越来越引起公众的不满;二是我国工程教育面向工程实际的工程技术教育相当欠缺,迫切需要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管理、评估体系。本文结合专业认证,探讨如何设置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提高测绘专业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对采矿行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专业国际互认,提升专业国际竞争力。

目前国际上,工程教育的学位互认协议有《华盛顿协议》、《悉尼协议》、《都柏林协议》和《首尔协议》等4个,其中《华盛顿协议》被普遍认为是最具权威性、国际化程度最高、体系较为完整的工程教育专业互认协议。《华盛顿协议》是一个有关工程学士学位专业鉴定国际相互承认的协议,1989年签约之初,这个协议覆盖了3大洲的6个国家,即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目前《华盛顿协议》已经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吸引了覆盖27国的欧洲国家工程协会联合会前来谈判入盟问题。我国在2005年、2007年、2009年作为华盛顿协议体系的观察员参加,2013年11月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华盛顿协议》全会一致通过接纳我国为该协议签约成员,我国成为该协议组织第二十一个成员,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取得高速发展,位居世界第一的同时,质量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学科于2013年5月接受并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专业认证。笔者有幸参与组织、实施了本次专业认证工作。以下是笔者作为专业认证全程准备工作主要参与者的一些认识和体会,以供其他院校参考。

1 专业认证标准

认证标准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两部分。通用标准是各工程教育专业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专业补充标准是在通用标准基础之上根据本专业特点提出的特有的具体要求。

1.1 通用标准

通用标准共包含7个方面的内容:(1)学生,包括专业吸引优秀生源、学生指导、学生表现跟踪与评估、转专业、转学等制度;(2)培养目标,包括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修订;(3)毕业要求,包括专业知识、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人文科学素养、创新和团队精神、国际视野、终身学习等;(4)持续改进,包括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社会评价机制等;(5)课程体系,包括数学与自然科学、工程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工程实践、毕业设计(论文)、人文社会科学类等课程;(6)师资队伍,包括教师人数、教师结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师工程背景、教师教学时间等;(7)支持条件,包括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实习基地、计算机和网络以及图书资料资源、教学经费、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与服务规范等。在上述通用标准中,课程体系方面的内容很模糊,只给出了工程教育专业应在哪些方面开设课程,并没具体的课程名称。

1.2 专业补充标准

专业必须满足相应的专业补充标准。专业补充标准规定了相应专业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方面的特殊要求。测绘专业补充标准包括3个方面:

课程体系,分为理论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理论课程包括:(1)数学、物理类课程,其中数学类课程应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及线性代数等基本知识。物理类课程应包括力学、振动、狭义相对论力学基础、光学、分子物理学和热力学、电磁学等基础知识;(2)工程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力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工程制图及电工与电子技术等;(3)专业基础类课,教学内容为: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数据处理等;(4)专业类课程,作为煤炭行业特色高校,除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基础、GPS现代定位技术等核心知识需要掌握外,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还应该包括矿山开采及沉陷控制工程、矿山测量学及土地复垦工程等。实践环节包括:(1)课程设计: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工程测量课程设计等;(2)现场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毕业实习,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密切产学研合作,使学生认识和参与生产实践;(3)科技创新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在毕业设计(论文)一项,要求选题应符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且以工程设计为主,需有明确的应用背景。

师资队伍。有两点要求,一是从事本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工作的教师其本科、硕士和博士学位中,必须有毕业于采矿工程专业,部分教师具有相关专业学习经历,二是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工程背景,即从事本专业教学(含实验教学)工作的80%以上的教师至少要有6个月以上的厂矿企业或工程实践经历。

支持条件,包括专业资料、实验条件和实践基地。一是专业资料,要求配备各种高质量的(含最新的)、充足的教材、参考书和相关的中外文图书、期刊、工具手册、电子资源等各类资料,其中包括国内外典型测绘工程案例;二是实验条件,一是要求实验设备完备、充足、性能优良,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且实验室布置合理、安全,二是要求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等方面的实验;三是实践基地,需拥有校内外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和以校外矿山企业为主的实践基地。

从上述通用标准和测绘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可看出,课程体系是培养目标细化的基础,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可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支撑条件是课程教学的配套体系,对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产生促进作用。因此,要使学生毕业时达到培养目标要求,最基础的是要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

2 课程体系建设

2.1 以培养目标为细化标准,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测绘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掌握空间信息采集、表达、处理与利用知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毕业后能通过运用全站仪、陀螺经纬仪、计算机、遥感、卫星定位、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化仪器手段或常规测绘方法,在城建、土地、房地产、矿山、交通、水利等部门从事各种工程的测量制图、勘测设计、资源环境信息分析处理及相关的设计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如城市与厂矿工程测量、测量数据处理与计算机制图。地理与土地信息系统开发、地籍测量与房地产管理、变形与沉陷观测及其控制、国土资源评价与管理等。

衡量培养目标实现的标准是看学生是否掌握了空间信息采集、表达与处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知识,即学生应掌握:(1)测绘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测绘工程的设计及实施方法;(3)基础测绘、矿山测量、土地复垦等技术;(4)先进的测绘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基本能力以及测绘新技术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5)国家有关采测绘生产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6)测绘学科的发展动态;(7)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前述7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毕业。为使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可从毕业生具有上述7个方面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如开设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测量学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摄影测量基础、测绘工程专业英语、现代测绘新技术、测绘法律法规、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等。以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符合专业认证中测绘专业补充标准“专业基础类、专业类课程”要求。

2.2 以专业认证标准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认证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学生的实践,针对这要求,需要加强“面向工程实际”的工程技术教育,可设置各类课程设计和实习,训练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因此,除理论课程体系外,还要设置实践课,如测量学基础实习、矿山认识实习、摄影测量基础实习、基础地形图测绘生产实习、测绘毕业实习、大地测量课程设计、通风安全学课程设计,另外在有条件的厂矿企业,建设一批产学研基地,为实践课顺利进行提供实景场所。专业认证一个显著的特色是要求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参与学生教学,来自现场的教师把行业发展形势和需求反馈到教学,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真正解决现场需要,因此,可设置一些反映行业形势的课程,如数字化测绘、现代测绘新技术、矿山测量新技术等课程作为选修课,供学生学习。另外,测绘专业属于工科,除开设一些诸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外,还需按照工程认证“通用标准”并结合“测绘专业补充标准”设置数学、力学和信息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和概率论、大学物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等。

2.3 以毕业生服务行业为特色,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认证体现出的基本思想、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是同一类型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要达到的最低标准,是专业建设质量的最低门槛。专业的特色建设是鼓励专业的个性发展,体现专业建设的差异性,强化特色,突出能力,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专门人才。中国矿业大学是一所以培养煤矿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其培养的测绘工程专业学生除从事常规的基础测绘、工程测量等行业工作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事煤炭行业的测绘相关工作。因此,需针对我校的行业特点设置一些特色课程,如矿山开采沉陷学、土地复垦学等。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篇3

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是立足于对地观测与卫星导航等国家重大需求以及现代测绘发展趋势,按照全面具备测绘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3个二级学科(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的专业素质规划课程体系,一、二年级实行测绘通识教育,三、四年级按照大地测量学与卫星导航、工程与工业测量、航空航天测绘、地理信息工程等4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各方向学生在对应的专业方向课程里选课),要求毕业生掌握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卫星导航定位、摄影测量与遥感、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工程、数字化信息工程建设的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成为“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高级测绘工程专业人才。

二、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与课程体系

1.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传统的教学计划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体,以课程设置为主线。在构建2013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基于信息化测绘的特色,跳出了传统教学计划的框框,以素质教育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重塑了测绘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基本框架。测绘工程专业2013本科培养方案的制订遵循了以下5个原则:1)强化通识课程体系,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实施研究型测绘工程专业教育。2)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测绘工程专业和相关学科专业的共同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优化课程体系和结构,培养复合型宽口径高素质人才。3)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提供多样选择和路径,大胆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5)加强专业和课程创新探索与国际化建设,加大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培养学生领导能力与国际视野。2.构建创新型、复合型课程体系2013测绘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总体分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三大部分。通识课程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势与政策、国情教育与社会实践”以及“英语、体育”课外,还包括交流与写作类、数学与推理类、人文与社会类、自然与工程类、艺术与欣赏类、中国与全球类、研究与领导类等七大领域,要求学生在每个领域选修一定的学分。交流与写作类课程有“表达与沟通”“科技写作”“PracticalEnglishWriting”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交流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数学与推理类课程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数学素养、统计归纳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人文与社会类课程有“道德、法律和公民意识“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四书》导读”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人文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对自身和社会深入思考能力等;自然与工程类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大学物理”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用自然科学和工程的方法分析和探索世界的能力等;艺术与欣赏类课程有“音乐欣赏”,主要是培养大学生艺术素养与欣赏能力等;中国与全球类课程有“中国文化概论”“西方哲学史”“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主要是培养大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开阔世界眼界、国际化思维、战略思维等;研究与领导类课程有“组织行为学”“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网络信息检索”等,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研究能力等。专业课程有分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性课程3大系列。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有:测绘学概论、GNSS原理及其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数字地形测量学、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地图学基础、大地测量学基础,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UNIX/LINUX操作系统。专业主干课程:摄影测量学、物理大地测量学、大地形变测量学、空间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变形监测数据处理、工业测量、航空与航天成像技术、数字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GIS工程设计与实践、空间数据库原理。实验和实践课程:数字测图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大地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遥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大地形变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IS课程设计与实习、空间数据库实习、毕业设计。10门学科基础(平台)课程是测绘工程专业所有专业方向的必修课,其中“测绘学概论”等8门课是测绘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测绘工程专业的必修课,而“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UNIX/LINUX操作系统”这两门课主要是针对信息化测绘要求加强计算机编程能力而增设的。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课程则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所有专业方向必修的课程,另一部分则按专业方向分模块设计,具体情况见表1。在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和实践性课程中我们加大研究型课程的力度,每个模块的专业主干课程都配有课程设计或实习或者两者兼之,老师在主讲此类课程时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入,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留问题让学生思考,一些问题的答案往往可以通过课程设计或者实习得到解决,这种主干课程配课程设计或者实习的模式实际上就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加强专业的国际化建设,我们加大了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引进力度,在专业课程系列中,开设部分全英文或者双语课程,这些课程的教材大部分应用国外先进的原版教材,主讲这些课程的主要由学院聘请的外籍教授或有留学背景的教授、副教授。目前开设的课程有“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er-rortheoryandleastsquareadjustment)”“GNSS原理及其应用(GNSS:principlesandapplications)”“大地测量学基础(fundamentalofgeodesy)”“工程测量学(engineeringgeodesy)”“物理大地测量学(physi-calgeodesy)”等。测绘工程专业学生毕业需要的学分是150学分,其中通识课程学分是66.5,占总学分(150学分)的44.3%,专业课程学分80.5,占总学分的53.7%。在专业教育中,其中必修课程学分39.5,占专业教育学分的49.1%;选修课程27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的33.5%;集中实践教学8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9.9%;毕业论文或设计6学分,占专业教育学分的7.5%;各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总学分(含毕业设计、课间实践教学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情况是:大地测量学与卫星导航方向27.1学分,占总学分的18%;工程与工业测量方向29.8学分,占总学分的19.9%;航空航天测绘方向29.5学分,占总学分的19.7%;地理信息工程方向28.5学分,占总学分的19%,具体见表1。任意选修课程是作为专业补充或个人兴趣爱好而由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学院鼓励学生跨院(系)、跨专业选修课程,学院对学生的选课给予必要的指导,培养方案中有3学分的任意选修课程,占总学分的2%。此外,我们注重因材施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创造条件,提供多样选择和路径,将创新教育纳入课程体系,规定本科生在学习期间获得的创新学分可以作为任意选修学分。

三、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特色

武汉大学测绘工程专业2012年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以“面向工程、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为培养依据,以测绘行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需求为导向,与测绘企业密切结合,整合已有的专业课程,强调宽口径、厚基础,不细分专业方向;以卓越测绘工程师和注册测绘师后备人才为培养目标,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扎实的测绘工程理论基础,具备较强的数学、物理、计算机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全面的测绘技术,熟悉测绘管理与法律法规,具备卓越的解决测绘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拥有测绘产品社会化服务的专业技能;加强工程实践环节,采用“3+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有一年时间在企业学习、实践,实行校企“双导师”制,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意识、测绘专业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成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复合型、创新型人才。2013版培养方案,对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方案也进行了修订,其中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与测绘工程专业相同,而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物理大地测量学、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GIS工程设计与实践和空间数据库原理)则涵盖测绘工程专业的4个专业方向。实验和实践课程进一步得到了加强,共分3个模块。一是工程基础实习模块,有“数字测图实习”“大地测量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和“地图编制实习”;二是工程专业实习模块,有“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摄影测量与遥感实习”和“地理信息系统实习”;三是工程综合实习模块,有“管理与市场开发实习”“测绘专题”“专业实习”。第三模块的工程综合实习以及本科毕业设计都将在企业完成。实践教学总学分(含课间、集中实践及毕业设计环节)是37.3学分,占总学分的24.9%,明显高于其他4个专业方向的实践教学所占的比例。测绘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代表了工科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也与世界先进的工科教育理念相接轨,其最大的特色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篇4

[关键词]能力目标 高职 工程测量技术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蓝善勇(1954- ),男,广西博白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测量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工程测量及GPS测量。(广西 南宁 53002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新世纪教改工程科研项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实践体系构建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c13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42-02

要进行各种工程建设,需要大量的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工程测量人才。因此,突出能力目标,改革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目前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

一、课程体系改革的工作思路

改革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改革的工作思路是:(1)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深入各行业和基层进行行业调研与分析;(2)根据调研和分析的结果,确定专业岗位及其要求;(3)根据岗位要求分析确定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职业素质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4)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改革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修订各门课程教学标准(大纲);(5)确定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法,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再适当地调整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工作思路。

二、进行广泛的行业调研与分析工作,改革课程体系

1.培养目标。2005年5月,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成立了新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委员会主要由学院领导、系领导、教研室主任以及来自水利水电类、建筑类、测量类等企事业单位的高级工程师、教授等二十多位专家组成。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进行广泛行业调研工作,共调研了近三十家企事业单位。调研的方式采用电话、函调、开座谈会和教师深入到企事业单位和生产第一线进行调研。调研工作内容主要有:一是毕业生就业的单位及单位性质;二是毕业生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情况;三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测量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校内外专家通过对大量的调研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提出了学院测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数字测图、控制测量和工程施工测量职业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2.岗位要求。通过调研,摸清了学院测量专业毕业生在各行业就业的基本情况,即在水利水电行业占50%以上,建筑行业占10%,交通行业占15%,国土测绘10%,其他行业占15%。在各类行业就业中,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岗位一般是在生产第一线上的测量员、测量组长和测量队负责人。测量毕业生所处的工作条件恶劣,生活条件艰苦,工程测量质量要求较高,测量工作必须有多人共同完成,各行业中对测量工作内容要求不同,对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也不完全相同,但是通过调研和分析得出工程测量专业岗位群对素质、技能、能力的要求:(1)职业素质要求。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必须具有遵纪守法、遵守规范、诚实守信、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的思想道德素质;扎实的数学基础、良好的专业英语、计算机的熟练应用、科技写作、艺术修养的文化素质;身体健康、身心健康的身体素质;爱岗敬业、责任心强、严谨求是、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的职业素质。(2)专业技能要求。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必须掌握的主要技能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测量仪器操作技能、野外数据采集技能、数字化成图技能、控制测量技能、工程施工测量的操作技能等。(3)职业能力要求。工程测量专业应该具有的职业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数学能力、工程制图能力、测量仪器操作能力、测量平差计算能力、数字测图能力、控制测量能力及工程施工测量能力。

3.职业能力体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体系包括:(1)职业通用能力,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身心素质、职业基本素质、信息交流、计算机应用;(2)职业基本能力,包括基本技术素质、仪器操作、识图与绘图、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工程测量基本技能;(3)职业核心能力,包括地形图测绘、控制测量、水电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测量、路桥工程测量、输电线路工程测量;(4)职业扩展能力,包括公路勘测设计、工程施工管理、工程概预算、建筑资料整理、工程监理。

4.课程结构体系。根据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综合能力进行课程改革,尤其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突出能力目标,体现实用、综合、实践的特点,不要像过去的测量专业那样,太专,知识面太窄,不适合当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分为四大模块:职业基础课模块、职业技术课模块、职业能力课模块、职业扩展课模块。具体内容设置如下:(1)职业基础课:军事理论与军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与科学发展观、就业指导、高等数学、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文化基础。(2)职业技术课:线性代数、测量学、AutoCAD、工程制图、房屋构造与识图、工程力学、工程地质、测量平差计算、数字测图技术、控制测量、水电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测量、路桥工程测量、输电线路测量、房产测绘、全站仪测量、GPS原理与应用。(3)职业能力课:计算机应用实训、地形测量实训、AutoCAD实训、全站仪测量实训、数字化测图实训、工程地质实训、控制测量实训、水电工程测量实训、建筑工程测量实训、线路测量实训、房产测绘实训、GPS测量实训、毕业顶岗实训、毕业设计。(4)职业扩展课:道路勘测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概预算、水利工程概论、工程监理、建筑资料整理、道路勘测设计实训、施工实训、建筑工程概预算实训、施工组织与管理实训、建材实训、水电安装实训。

三、课程体系改革实施的建议

1.对课程实施项目化改造。能力是学生自己练出来的,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进行能力训练,要用尽可能接近学生未来岗位的项目任务来训练。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立足于生产流程,着眼于课程知识体系的实效性,形成以专业实训大纲为教学指导,典型项目任务驱动的课程改革模式。对专业核心课程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基于工作过程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造,把专业知识渗透到项目教学内容中。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并解决了理论与实际操作互相脱节的问题。通过完成课程项目化教学任务,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并具有岗位的工作能力,解决课程教学与岗位就业的衔接问题。例如,“测量学”和“全站仪测量”这两门课程,过去是分别进行教学。学生学习这两门课程时,是先理论、后实践,学完后,学生只能掌握零星的知识和操作技能,没有形成工作能力。现在将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数字测图”课程,对原来的课程内容进行组合优化,删去陈旧的内容,并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项目化改造。用“数字测图”作为一个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按照实际岗位“数字测图”工作过程组织教学。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理实一体教学方法,按照“做、学、教”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完成具体的项目任务过程中,体验岗位工作情境,熟悉岗位工作过程、工作方法、工作手段,掌握和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方法,按照“生手—熟手—能手—巧手”的职业能力提升路径,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质量。(1)对教师课程教学方法的评价。教师是课程实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讲教师在实施课程项目化中,项目课程都必须进行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在整体设计中必须明确其实现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课程内容、项目任务、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情境设计、成果呈现方式、考核评价方法; 以完整的工作任务为单元划分教学单元,单元设计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工作方法与步骤、相关技术理论知识、标准、规范、问题探究、拓展知识、考核评价手段与途径等。要对教师课程项目设计的内容是否先进,教学进度是否合理,是否有明确的课程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在组织教学方面是否以学生为主体、用项目任务训练学生,突出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等。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评价主要由学院组织的有关教学评价机构和有关专家进行。(2)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课程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主要考核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是否达到课程项目设计中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其达到的程度如何。评价的方法不能简单用卷面考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采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的项目任务的质量、提交项目成果的质量以及实践能力考核来综合评价。在评价方法上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及企业专家的评价。(3)企业对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经过课程项目化改造后,一门课程就对应于企业的一个工作岗位。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根据学生在岗位上的工作能力以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与学校课程项目化设计中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的差异,来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是对课程教学效果最真实的评价。根据企业反馈的意见,进一步调整课程的内容和教学要求。

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其决定因素在于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支具有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高水平教学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2009年,学院为了提高人才培养水平,聘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专家戴士弘教授指导学院开展整体教学改革工作,对全体教师进行职教理念和职教能力的培训,扎实有效地推进整体教学改革工作,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突出能力目标,培养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改革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工程测量技术专业毕业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面比较宽,就业范围广,形成就业岗位群,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能吃苦耐劳,善于共事,工作能力强,适应工作广,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都在98%以上,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被评为广西优质专业。

[参考文献]

[1]李永刚.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32).

[2]孟昭学.突出能力本位加强测量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四川测绘,2001(4).

[3]刘小春,彭志良,金国钢.推进工程测量技术专业课程改革的几点做法[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篇5

关键词: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专业技能;策略

1工程测量技术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分析

我们国家的工程测量工作主要分为工程测量内业和工程测量外业,一般来说工程测量外业所占的比例较大,并且工程测量外业对于技术人员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目前我们国家的工程测量外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已经无法适应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所以我们国家的工程测量行业急需年轻的人才。近些年来,工程测量行业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很多高科技手段都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大量的新型技术设备对于测量人员的要求较高,所以年轻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具备高级的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目前我们国家工程测量行业包括土地建筑、水利交通等行业都非常缺少年轻的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在未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升,会有越来越多的行业急需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包括环境保护方面、地质勘探、自来水以及房地产行业等等,所以说,我们国家对于工程测量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需求量都是非常大的。

2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式分析

2.1制定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对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该符合我们国家的具体需求,同时也要符合产业的具体结构,使得相关的高等院校能够了解培养人才的方向,从而制定具体的目标。通过调查发现,我们国家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水利建设以及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对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是十分巨大的。对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与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相符合,同时在培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及业务能力培养相结合,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具备更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2建立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所谓的建立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制定培养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法,学校方面应该把课堂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作为主要的培养模式,学校方面应该积极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利用企业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课程的设置方面也应该结合相关的行业来进行具体的设置,包括房地产测绘课程、导航电子制图课程以及GPS测量课程、地形测量工程和水准测量工程等等。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直接和相关的岗位进行对接。

3建立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

3.1建立课程体系的标准

建立课程体系的基本标准方向应该同时满足三方面的需求,也就是说,既要让学生学习到技能和知识,同时也要让学校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且要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的人才。学校方面在建立课程体系的时候,应该积极的额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对企业实际工作的调研和论证来建立课程体系,总的来看,课程体系应该包括理论知识的课程和实际操作的课程,从而达到建立课程体系的预期标准。

3.2开发相关的项目课程

根据社会和学生的具体需求,学校方面应该重点尽快的落实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资格证书制定和颁发,并且要在学校的课程当中加入企业专家的指导课程,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校的相关课程教师也要积极的与企业专家进行必要的沟通,无论是从项目课程的制定方面还是从具体的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充分的结合课堂教育和实际测绘,明确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并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及时的考核以及评估。最后要重视教材的编写,教材的制定和编写也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组成部分。

4提升教学的软硬件设施

4.1建立高素质高业务能力的教学队伍

一般来说,工程测量专业教学队伍应该是由负责理论的教学人员和负责工程测量实际操作的教育人员组成的,要求工程测量理论教学人员必须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水平,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工程测量实践经验。而负责工程测量实际操作的教育人员需要掌握最新的科技测量仪器使用方法,同时也要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学校方面可以在学校内部建立企业信息化测绘公司,承担一部分的工程测量工作,一方面促进了学校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际操作的平台。

4.2完善实际操作训练所需的硬件设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硬件设施是工程策略专业的学生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的基础。学校方面应该引进各类的测绘仪器,为学生提供实际应用仪器的机会,同时也要在学校内部建立必要的建设室,为学生提供测绘的实践场地。

5结束语

本文对于工程测量高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对于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式进行探析,从而对于如何建立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课程体系提出了一些建立,最后,结合实际经验,对于提升教学软硬件设施的必要性提出了一些意见,希望通过本文,能够为我们国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策略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邓晓斌,王家帮.基于注册测绘师的高职工程测量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6,39(08):218-221.

[2]胡明霞.论高职工程测量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J].职业时空,2011,07(01):82-83.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篇6

测绘工程专业要求学生需要学习人文社科、测绘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工程、通讯网络、数据库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测绘项目设计、技术开发、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训练,了解测绘科学与技术的前沿理论、技术发展动态,掌握扎实的测绘学科基本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测绘数据分析能力,从事测绘生产的专业技能,能进行测绘工程软硬件系统的集成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丰富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与沟通能力、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若干课程的集合,课程也是若干知识单元的集合。为了适应信息化测绘时代下社会对测绘人才的要求。学院改革传统的“书本型”和“技工型”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分析每门课程开课的先后顺序、内部逻辑关系、教学大纲、知识内容结构以及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学院参照测绘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规范,确定测绘工程专业主干学科为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地球物理学。核心知识领域为地球空间信息采集技术、数据处理理论和方法、测绘信息表达与应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地球科学理论与空间环境知识。加强课程之间的合并归类,加强课程之间逻辑结构的联系和内容衔接,使课程之间具备连贯性、交叉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系统把握专业知识。同时加强相关专业的课程,如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航空与航天成像技术、土建工程概论、城市空间信息学、城市规划原理、土地资源管理学和地球物理学等方面的课程,跟踪学科前沿知识、新技术和社会热点问题。总之,课程设置高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3优化测绘实践教学环节

测绘工程专业属于技术应用型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很高的标准和要求。为了适应信息化测绘下的实践要求,学院本着“增加比重,注重实效,提高能力,形成特色”的原则,每个课程层次和模块都设置有相应的实践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时数和新技术应用的实践环节,构建适应信息化测绘下的3个实验层次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同时学院充分利用与测绘有关企事业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共建共享实验平台,建成多个系列化、层次化的实践能力培养实践基地。3个实验层次是指基础技能型、综合设计型和创新研究型实验:基础技能型实验:主要开设二、四等水准测量、数字测图实习、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设计等实验,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相关仪器,掌握基础操作技能和专业基本理论素养。综合设计型实验:主要开设专业实践课程,如大地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实习、三维建模、遥感实习、数字摄影测量实习、物理大地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大地形变测量学课程设计与实习、GIS课程设计与实习、空间数据库实习等。并按照专业基础、专业组选方向设置综合性课堂实习,将数字测图、GPS测量、大地测量、GIS实习以及测绘数据处理这5门相互独立实习的课程组合为现代测绘技术综合实习。创新研究型实验:主要是通过大学生科研项目、毕业设计和学生参加老师的课题等方式,让学生在各个开放专业实验室中自主设计和实验,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独立设计并完成实验。

4借鉴国外办学经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篇7

我校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后,在充分考虑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合优化。和旧版课程体系相比,新版课程体系具有更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保留了自己的特色课程、更具有时代特色和紧跟测绘学科发展趋势等特点。

关键词: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体系;优化

一、引言

工程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工程教育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指专业认证机构针对高等教育机构开设的工程类专业教育实施的专门性认证,由专门行业协会、专业学会会同该领域的教育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旨在为相关工程技术人才进入工业界从业提供预备教育质量保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就是要确认工科专业毕业生达到行业认可的既定质量标准要求,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华盛顿协议》于1989年成立,现已成为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互认协议。2006年5月,参照《华盛顿协议》成员国的做法,我国正式成立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从此拉开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帷幕。2013年6月19日,我国被接纳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于2013年申请参加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过专家的评估和现场考查,最终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期为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2016年下半年,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委员会将再次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进行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等都围绕学生毕业能力达成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并强调建立专业持续改进机制和文化以保证专业教育质量和专业教育活力。近3年来,我们一直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的意见对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配备、办学条件配置进行持续改进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本文将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具体介绍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方面的情况。

二、旧版课程体系及认证专家指出存在的问题

该课程体系基本满足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具有鲜明的特色,具体体现在:①作为地质院校开设的测绘工程专业,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了解地质方面的基础知识,所以该课程体系包含了普通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基础2门必修课以及固体地球物理学概论、工程物探、岩土工程监测、岩土工程、自然灾害学原理、路桥勘测设计、土木工程概论等7门选修课,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地质素养。②注重实践教学,不仅建立了全国一流的测量风雨实习场,较好地满足了课间实习的需求,而且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也开设了地形测量教学实习、摄影测量教学实习、大地测量教学实习、工程测量教学实习和GPS教学实习等综合实习课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③注重培养学生数据处理的能力,所以不仅开设了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概论、数据结构等4门计算机基础课程,而且安排了计算机高级语言课程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2门综合实习,并且还开设了测绘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使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正是由于上述鲜明的特色,我校培养的测绘工程专业的学生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一直在我校名列前茅。2013年工程教育认证专家在审核我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评报告》的基础上对我校进行了现场考查,在现场考查报告中认为我校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如下问题:①邀请过部分专家参与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修订,但邀请的专家人数较少,代表性不强。②没有专门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工程力学、工程制图、计算机图形学这四门课程,但其他课程有这些课程的相关内容,基本能够满足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但工程力学、工程制图等课程的相关内容相对偏少。③学校图书馆信息中心对全校研究生、本科生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公开选修课程,但该课程不能保证覆盖全体学生。④支撑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偏少。

三、新版课程体系及其特点

2015年学校教务处组织我系教师对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的修订,形成了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新版课程体系.新版课程体系在征求了我校12个测绘企事业单位兼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由全体专业教师经过多次讨论修订完成。与旧版课程体系相比,新版课程体系具有如下特点。1.该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的意见。专门开设了地球科学概论、土力学、工程制图、计算机图形学等课程,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工程基础知识,使课程体系能够更好地满足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新开设了文献信息检索课程,保证该课程能覆盖全体学生,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不断提高科学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增设了专业英语阅读、科技论文写作两门课程,解决了支撑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的课程偏少的问题。2.对原有课程进行了优化整合,保留了旧版课程体系的特色。继续培养学生的地质素养,开设的地质基础知识方面的课程有地球科学概论、工程地质学基础、土力学、路桥勘测设计、土木工程概论、岩土工程监测等6门课程。仍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保留了所有的专业综合实习课程。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新版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例有所减少,其实所有的实习周数没有丝毫改变,只是由于我校对实习学分的计算方法有所改变,由原来一周的实习算1.5学分改为一周的实习算1学分,导致实践环节学分值下降,实践环节学分所占比例当然也就下降了。继续加强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培养,保留了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数据库、测绘软件设计等理论课与开发和计算机高级语言课程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设计等实践课。3.新版课程体系更具有时代特色,紧跟测绘学科发展趋势。新版课程名称更具有时代特色,如测量学和数字测图两门课程整合成数字地形测量学,地籍测量与管理名称改为不动产测量与管理,GPS原理及其应用名称改为GNSS原理及其应用。“3S”技术各自不断向前发展和不断融合是测绘学科的发展趋势,新版课程体系在保留了旧版课程体系中的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图像处理3门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了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与应用、遥感图像解译、地图制图学基础、3S集成与应用、数字地球与智慧城市5门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测绘学科知识,了解测绘学科最新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更好地储备工程单位所需的专业知识。

四、结语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是以最终通过为目的,而是要各高校相关专业认真对照认证标准,寻找专业建设中的不足,建立基于反馈的持续改进机制,紧跟专业和行业发展趋势,提升专业教育水准。我校测绘工程专业在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的意见,不断整合优化课程体系,为下一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注重专业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特点,我校测绘工程专业整合优化课程体系时保留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另外,新版课程体系更具有时代特色,紧跟测绘学科发展趋势,能更好地满足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要求。

作者:曾云 陈刚 吴北平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化超,张书毕,卞和方.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28):65-66,86.

[2]杨强,何立恒,郑加柱,史玉峰.基于测绘工程专业认证标准的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01):77-80.

[3]仇建,陈宾宾,胡维华.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的网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2):107-110.

[4]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2):10-19.

[5]韩峰,姚德新,英.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测绘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5,(02):21-24.

[6]谢宏全,周立,焦明连,董春来.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J].测绘工程,2015,(05):77-80.

[7]赵姝,刘晓曼,陈洁,张燕平.面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课程建设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03):88-90,98.

[8]焦明连.专业认证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建设研究[J].测绘科学,2015,(11):182-186.

[9]孔维华,曹俊茹,王殷行.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01):73-75,82.

[10]马会强,姜虎生,李爽,胡春玲,赵国峥.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科技信息,2014,(08):12,16.

工程测量专业论文篇8

关键词:中职教育;专业人才;测量工程;课程体系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测量工程专业是培养具有一定测量理论知识,及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测绘技能型人才。根据该专业目前的现状来看,出现了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等不协调现象。因此,要在深入进行测绘行业调研的基础上,按行业需求预测市场需要人才状况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积极建立以职业及技术岗位群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力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不强调学科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和完整性,强调应用性,突出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

一、测量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测量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德、智、体全面发展,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团结协作和吃苦耐劳的思想品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基本知识、具有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的测量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在国民经济建设部门从事测绘生产、技术管理、科学研究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以国家基础测绘、城市建设规划与管理、交通(包括公路、铁路与水运)、国土与房产、工业企业、海洋、建筑、水利、电力、石油、冶金、国防、测绘、工程勘察、城市与企业信息管理为服务对象。根据本专业的服务对象并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分析,工程测量专业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是工程测量员、大地测量员、地籍测量员、房产测量员等。

二、测量工程专业工作任务及能力结构

(1)工作范围。①从事各种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工程测量、有关地籍与房产测量等测绘工作。②能够从事各种控制测量、进行控制网严密平差、GPS有关数据采集和软件应用、数字化测图及计算机成图等工作。③从事各种新型测绘仪器、测绘软件的培训、技术支持与销售等工作。

(2)知识结构。具有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相适应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英语基本知识,具有本测绘专业必需的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工程识图、土建工程概论、计算机绘图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地籍与房产测量、数字化成图、GPS的专业知识,具有测量平差、GIS、航测与遥感的专业理论知识。

(3)能力结构。①通用职业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和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自学能力、开拓创业的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②专项职业能力。测量职业的特色是——外业:采用科学的方法,运用高超的技巧,进行娴熟的操作,来获得所需的空间信息;内业:进行数据处理和成果整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融于一体。所以,学生将拥有测量仪器使用的能力,地形图测绘的能力,地籍、房产测量的能力,控制测量和平差计算的能力,工程测量的能力,数字化成图、航片处理、外业调绘的能力,测绘软件应用的能力、GIS应用的能力,卫星遥感应用的能力等。 由测绘生产单位的专家和专业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通过对职业岗位群的筛选、归纳、分析,并反馈多渠道的信息,得出工程测量专业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并构建体现工程测量中、高技能人才所需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和专门知识要求的行动领域。

三、测量工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及职业核心能力课程

根据职业行动领域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按照“必须、够用”的原则,通过综合、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对专业课程进行整体优化,以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指任何职业或行业工作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设置必须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一定程度的服务,与专业教育相适应。同时还要考虑职业迁移性和终身教育特点,使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科学探索及灵活应变等具有继续不断发展的能力基础。这是学生适应经济变化和工作场所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生在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经济结构的持续变动中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保证。

四、测量工程专业课程类别设置

通过上述对知识、技能和素质需求进行的分析,要想找到知识、能力、素质之间最佳的结构平衡点,使三者得到协调发展,测量工程专业课程应由职业核心能力类课程、专业素质类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专业拓展能力类课程和综合技能实践类课程组成。

(1)职业核心能力类课程。职业核心能力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文化、思想道德、身心健康、职业素质、职业指导等教育的一类课程,是作为一名合格人才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主要课程有《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学》等。

(2)专业核心类课程。专业核心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培训的一类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基础技能训练。学生只有在学好专业核心类课程后,才能深入地理解专业技能类课程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和实践操作中的理论问题,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主要课程包括必需够用的专业基础、专业过渡和专业组成课程,主要课程包括《测绘CAD》《工程概论与识图》《测量平差数据处理》《基础测量技术》等。

(3)专业技能类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是按照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某一岗位所需要的基本职业技能要求设置的一类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可以分若干个专业方向进行设置,供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未来需求自由选择。组合的多样性与灵活性适应了市场对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主要课程包括《控制测量》《管线测量与信息系统》《GPS测量技术》《工程测量》等。

(4)拓展技能类课程。拓展技能类课程是为拓宽和加深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 培养学生在专业群内转岗或在更大范围内的迁移能力而设置的一类课程。拓展技能类课程也可以灵活组合,根据市场需求自由选择。主要课程有《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籍房产测量》等。

(5)综合技能实践类课程。综合技能实践类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测绘仪器操作技能和综合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测绘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设置的。主要课程有:综合实习、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生产实习等。同时通过综合技能实践,还可以锻炼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以及认真负责等优良品质。学生通过学习,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成绩合格,获得毕业证;同时在学习期间,参加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资格考试,还可获得中级测量工的职业资格证书。

总之,测量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要在对企业大量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学校和企业的专家共同进行制定,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薛建荣,冷涛.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

系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姚芝楼,王建国.高职高专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等教

育,2006(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