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8篇

时间:2022-02-01 08:17:33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1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167(2004)03-0151-03

荔湾,古称西关,地处广州老城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地方,很早就成为对外贸易和中外文化活跃之地。优越的环境,吸引了八方英才、九洲商贾,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融汇形成了多彩多姿的荔湾地域文化特色,是岭南文化体现得最集中最典型的区域,从而也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千年名胜荔枝湾,禅宗初祖从印度西来登陆的地方西来初地,曾长期垄断中国外贸的十三行,羊城八景之一的陈家祠,典型欧陆风情的沙面,诗书画、中医、粤剧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浓郁的民俗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近年来荔湾区把旅游业提高到带动经济发展的高度,大力发展旅游业,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下面就荔湾利用地方文献大力发展旅游业谈几点自己的见解。

1 荔湾区与旅游有关的地方文献

荔湾自古就是文化发达、文人雅士云集的地区,骚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至于现在,荔湾已成为古老广州的代名词,成为不少华侨的精神家园。要谈老广州,就必须谈荔湾,因此也有很多的文章、视听资料记载了荔湾。荔湾区地方文献按时间和特点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一是古代有关记载荔湾的地方文献主要散见于有关广东、广州的论述中。如《广东新语》、《羊城古钞》、《南海县志》等地方文献中多有介绍。清光绪年间由马溪吟香馆主人发起征集、出版的《广州竹枝词》专门题咏了广州的地方风俗、景物、风光,应征者74人,入选者共有322首,其中咏荔湾题材者有102首。荔湾巨富潘仕诚编印了海山仙馆丛书,共56种,492卷,120册,其中也有一些论及了荔湾。荔湾文化名人众多,有着悠久的诗书画传统,如明末清初的"岭南三大家"的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均在荔湾留下了不少足迹,他们与其他明遗民一起在荔湾的西场、泮塘一带结社酬唱,留下了很多诗章,如屈大均《翁山文外》、梁佩兰《六莹堂集》、陈恭尹《独漉堂集》,这些文章有不少关于荔湾的诗文。

二是当代文献有很多专门论述荔湾的地方文献。除了《岭南文库》、《广州史志丛书》等广东、广州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书籍论及荔湾外,近十几年来,荔湾区很重视文献资料的编写,出版或内部汇编了不少文献,具体来说可以分为:编志类,如《荔湾区志》、《荔湾大事记》、《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志》、《广州市荔湾区人民大会志》、《荔湾政协志》、《荔湾卫生志》、《中共广州市荔湾区组织史资料》;综合类,如《历代名人咏荔湾》、《广州十三行沧桑》、《荔湾风采》、《广州西关风华》系列(《西关地名掌故》、《西关名人选介》、《西关与詹天佑》、《西关名胜古迹》),《詹天佑》、《荔湾文史》(1-4),《沙面》、《走进西关》、《那一片灿烂的星光》、《粤剧粤曲在荔湾》、《荔湾明珠》、《百年荔湾》、《海山仙馆名园拾萃》等;周年纪念类,如《荔湾法院38年》、《荔湾侨企十年回顾》、《荔枝万树焕芳妍-广州市荔湾环保工作二十周年志庆》、《广州荔湾海外联谊会十周年特刊》;研讨会结集,如西关文化研讨会结集《别有深情寄荔湾》、"解放思想,再创荔湾发展新优势研讨会"结集《探索跨世纪发展之路》;个人文史著述,如钱义璋《沙基痛史》、罗雨林《岭南建筑明珠---陈家祠》,梁达《广州西关古仔》系列(《西关武林旧事》、《西关童谣儿戏》、《西关风味趣闻》、《西关七十二行》)、邓圻同《荔园风华》;招商引资资料,如《荔湾名胜》、《荔湾》、《荔湾画册》等;档案类,如荔湾区档案馆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同设立的广东十三行档案文献资料中心,收藏了清代历朝皇帝对十三行的珠笔批示过的奏摺,还有大量朝廷谕令、官府咨文等文献资料。《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以及广州电视台等媒体刊登和报道有关荔湾的资料也应是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荔湾地方文献对荔湾旅游的推动作用

荔湾地方文献涵含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荔湾地方文献作为荔湾这一地区的百科全书,是人们认识荔湾的重要工具,它记载着荔湾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的资料、荔湾的秀丽风光、历史上对荔湾有重大影响的人物,历史遗迹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风味产品,它是旅游部门突破传统旅游项目,凸显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价值,开拓和创新旅游活动的旅游情报信息源,可以为了解旅游资源,开发新景点,编写书籍,制定旅游规划提供强有力的依据。特别是从荔湾旅游特点来看,地方文献能够起到较大的作用。荔湾现有旅游景151点和资源共23处,其中历史古迹14个,比例高达52%,如果加上宗教文化、博物馆,则比例高达64%,而历史古迹很多就是依赖文献才得以保存和光大。因此激活沉积于图书馆中的地方文献不是可有可无,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发展荔湾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献的作用主要体现为:

(1)为景点的修建提供参考。由于历史变迁和时期的破坏,很多景点只得其名,而无其实,或只剩下简单的一些残余,要做到修旧如旧,就需要充分利用文献资料对古迹进行修复。如千年名胜荔枝湾,现在只剩下一些只开花不结果或结出的荔枝是

青色而不是红色的荔枝树。荔湾区要重现"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地方文献资料就可以起到很大的参考作用。如南朝沈怀远《南越记》记载,"江南洲周回九十里,中有荔枝洲,上有荔枝,冬夏不凋。盖以荔枝湾为古荔枝洲也。"唐代曹松《南海陪郑司空游荔园》所说的"乱结罗纹照襟袖,别含琼露爽咽喉。叶中新火欺寒食,树上丹砂胜锦州"的名句,清代诗人阮元咏荔湾古名胜唐荔园所说的"曹诗岿然见文苑,古园不泯因诗存",说的就是曹松《陪游》诗存在,古唐荔园就不会泯灭。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文献的重要性。 (2)增加了景点和文物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对如华林寺珍藏的21颗舍利子的来源,由于时间太久和鲜见史实记载,一直难下定论,专家们在明清时期咏华林寺的诗作中寻到蛛丝马迹,明末陈子升的《盂兰盘日西来庵舍利》诗中有"金作浮图藏舍利,师僧请出众人观",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对华林寺舍利子的记载。又如中医,荔湾区准备发挥荔湾医药历史源远流长的优势,打造"养生保健到荔湾",荔湾名老中医众多,专于草药的肖步丹、长于骨伤的的何竹林等,他们不仅治病救人,而且留下了很多著作,如肖步丹著《岭南草药录》、易巨荪著《集思医编》、陈任枚著《温病学讲义》、何竹林著《中医骨伤科学》、《中医治疗骨折100例经验总结》等,这些无疑增强了荔湾作为中医名区的说服力。

(3)增加文化内涵,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景点是否有长久的生命力,是否能够吸引游客,关键一点是景点是否有文化内涵,所谓"景点好不好,全凭导游一张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充分利用旅游的这一特性,根据不同层次游客的不同需求对景区内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开发,丰富景物内涵,使荔湾的风物都活起来,以摆脱单纯以景点招徕顾客,导致旅游活动单调、重复的作法。如游客如果游西来初地,如果只是单纯看到五眼井,不了解达摩当年亲自打井的历史传说,那么这个井就只是一个很普通、很平常的井,如果了解了这段历史,那么感受自然不同。又如梁佩兰《养马行》"西关马厩在城下,城下放马马散行……百姓乞为王马,王不应!",既描绘当时藩王重马轻人的社会情景,又是西关历史场景的写照。荔湾现在正在对驷马涌进行整治,并准备将其建成一个休闲旅游的地方,如果在相应的场所雕刻上这些诗句,无疑会增加驷马涌的文化内涵。西关小姐又是荔湾的一个旅游品牌,当前荔湾区正在开展西关小姐评选等活动,如果挖掘有关西关小姐的著述,如张群竹女士在光绪年间著的《妇女的十一危难事》,揭露了旧中国妇女在封建枷锁压迫下的卑贱地位,主张妇女解放等文献,将进一步深化西关小姐的内涵,将强化西关小姐的品牌形象。

(4)起到宣传作用。古人诗歌非常凝练,其中一些词句完全可以成为宣传词,如屈大均的《广州竹枝词》"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就充分反映了十三行繁荣的历史。清张维屏咏《唐荔园》名句的"一湾溪水碧于酒,两岸荔枝红似火"被浓缩为"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成为宣传荔湾的最好名句。

3 利用地方文献,推进荔湾旅游的建议

开发地方文献为旅游业服务作为图书馆的一项特色服务,它既可以促进文献信息的增值,又可以促进该地区旅游文化事业的发展,是一件围绕经济发展大局促进自身发展的好事实事。地方文献为旅游业服务主要就是满足旅游资料需求者,即政府机构中有关旅游部门、文化部门,以及游客服务。当地图书馆要在根据旅游资料用户需要的特点,走出馆门,深入社会,多渠道向有关部门、旅游资料需求者了解情况,活化文献所载的旅游信息资源,多层次多形式对各种信息进行报导和传递,主要方式有:

(1)加强与有关单位的沟通联系。要善于借势,与政协文史委、编志办、文化等部门以及旅游行业的信息中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相互交换或免费赠送等方式,获取有关信息资料。要善于造势,充分利用本馆丰富的藏书,并采集和补充与当地文化、艺术相吻合的文献资料、民歌、民谣、风土人情习俗和民间传说以及当地名人的著述或名人赞美当地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著作,以形成完整的藏书体系。要善于运势,地方文献部门应主动和旅游部门、电视、广播、报刊等现代传媒合作,主动为其提供有关资料,让深藏在书库的宝贵资料通过声、光、电等途径,走向千家万户。

(2)进行专题汇编。制定全面的计划,服从于旅游大局,对文献进行深度挖掘。选择地方文献中最具代表性,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和地位,且馆藏占有一定优势的旅游文献作为开发目标,以荔湾区重点开发的西关民居:请记住我站域名民俗风情区、陈家祠文化休闲区、沙面欧陆风情旅游区、十三行商埠文化区这四大旅游景区为主,以及特色行业、民俗民风等方面组织人力进行汇编。如十三行地区是我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对外贸易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清乾隆至嘉庆年间,这里还是我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今天的西堤和文化公园一带,曾经是数十个国家开展对华贸易的地方,未来几年荔湾区将着力推动十三行商埠文化区的建设和发展,重点细化旅游区开发规划,力争重现当年外贸之都的繁华气象。又如西来初地、华林寺是达摩祖师登陆中国之地,是中国禅宗文化的发源地,其附近的锦纶会馆是中国首个纺织行业社团活动场所,荔湾区将逐步恢复华林寺原貌,完成锦纶会馆的修复工程,把华林寺建成全国闻名的禅宗文化旅游胜地,把锦纶会馆建成中国纺织行业的展示博览馆,因此图书馆可以利用文献丰富的优势,在这方面收集资料,服务于地方的旅游事业。

(3)开展定题服务。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对定题资料的搜集、整理、加工,做到所提供的资料全面、对口、及时,促进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深化利用。如荔湾近几年常举办类似西关庙会、七巧节、美食节等民俗节,需要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的名牌菜式、地方小食等历史资料为借鉴,如果能及时与组办单位挂钩,开展定题服务,为他们提供饮食文化风俗习惯等资料,将会使他们的活动办得更加出色。同时,对一些致力编写荔湾旅游文化资料的读者,要定题跟踪,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所需资料。

(4)利用信息网络加强对旅游文献的开发。将旅游交通图、导游图、景点图片、自然人文资料等数字化,配合视听、音响资料满足读者多种需求,使旅游文献更系统、更完善。利用计算机,将地方文献开发中编制出来的各种旅游专题目录、提要、题录、索引建立各种专题、不同类型的数据库,方便读者检索。发挥信息网络优势,充分利用荔湾有关部门建立的数字荔湾、荔湾信息网、十三行网站、玉器街网站等网站,建立本地区统一的文献共享服务制度和文献提供服务网络。在条件成熟时,运用MSN等即时通讯进行实时解答,增强时效性。

〔参考文献〕

〔1〕政协广州市荔湾区第十届委员会.荔湾明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2〕广州市荔湾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荔湾风采〔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3〕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广州市荔湾区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4〕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办公室.别有深情寄荔湾---广州西关文化研讨会文选〔C〕.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8.

〔5〕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广州市荔湾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十三行沧桑〔M〕.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1.

〔6〕钟俊鸣.沙面〔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2

【名家佳段】

荔枝不耐贮藏,正如白居易说的:“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因为荔枝不耐贮藏,古代宫廷想吃荔枝,就要派人兼程飞骑从南方远送长安或洛阳,给人民造成许多痛苦。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损害百姓的事。唐代杜牧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对这件事的嘲讽。

(节选自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节选自朱自清《春》)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节选自吴晗《谈骨气》)

【借鉴点】

1.说明中引用,突出特点。说明文中恰当引用诗句、数据等,可以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加文章的趣味性。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片段中,作者为了说明荔枝的不易贮藏,先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荔枝的这个特点。为了更突出,令人更加相信,作者又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牧的《过华清宫》一诗,说的是唐明皇为了讨得杨贵妃的欢心,令人从千里之外运送荔枝来长安。为了保持荔枝的新鲜,运送人日夜兼程,逢山过山,遇水过水,甚至践踏农民的田地庄稼,根本不顾农民的死活。这样引用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不但加强了文章的力度,而且增添了文章的艺术性。

2.记叙中引用,生动形象。在记叙文中,巧妙地运用引用修辞,能使文章更具文采,更显魅力。引用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简练而含意丰富,可增强描写的效果,给文章增添诗意。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饱读诗书、知识渊博,就会显得谈吐不俗、气质高雅。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写作时,如果能够巧妙地引用或化用古诗文,就会使文章显示出丰厚的文化底蕴,处处透出文雅之气,从而吸引读者的眼球。朱自清《春》的片段中,在描写春风时引用了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体现出春风温和的特点。而后文则用“一年之计在于春”这一俗语,体现出春天给人带来的活力,十分恰当。

3.议论中引用,透彻有力。议论文中引用名人名言,可以使论据确凿充分,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更具说服力。吴晗《谈骨气》片段节选的是文章的开头部分,作者首先引用了《孟子》中的四句话。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说的话当然很有分量,这无形之中就为作者的论点提供了论据,再加上作者自己的论述,两者有机结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我来仿写】

1.自然就是一间大教室,那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知识。我们看到大海,就可以感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壮阔胸怀;我们看到大山,就可以体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思想境界;我们看到小溪,就可以学到“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的哲理。

2.为国家、民族的利益着想,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代有“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念念不忘平定中原的陆游、“精忠报国”的岳飞等英雄。近代有孙中山、、等这些中国的脊梁,他们本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兴国于混乱之世。

【你来练笔】

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或俗语等,使文段前后语意连贯。

古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我说:“半山腰”的风景独好,因为它展现的是过程中的美丽。

2.运用引用修辞,续写下面的句子。

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牵挂;幸福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奉献;幸福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恬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片段升格】

历史记下了无数这样的“傻瓜”。从颜回到陶渊明,从李白到秋瑾,这些“傻瓜”们,为了一个可道又不可道的“道”字,甘守清贫,粪土权贵,直至“殉道”,他们真是“傻”得可爱,可敬!

文段的小论点是“历史记下了无数这样的‘傻瓜’”,接下来举例论证,但对于人物的事迹未作介绍,若能运用引用手法,体现人物的精神,会更有说服力。

历史记下了无数这样的“傻瓜”。从“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陶渊明,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到“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秋瑾,这些“傻瓜”们,为了一个可道又不可道的“道”字,甘守清贫,粪土权贵,直至“殉道”,他们真是“傻”得可爱,可敬!看来他们对于人生的答案已经写在自己的言行中了。

修改后,运用了引用手法,突出了人物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更具文采。

晨读夜诵

早晨

文/郑 马

月亮下去了。

朝霞出来了。

花儿、草儿,绽开笑脸,扭着腰肢,醒来了。她们每天的早操开始啦!

石榴树公公以前是位举重家,现在年纪大了,还不服老,正弯着腰,擒着一个个结实的大球球,专心地听着风哨的节奏,一上一下,一左一右地锻炼臂力呢!

小草、小花们最尊敬石榴公公,最爱听他的话。石榴公公动一动,她们也跟着动一动,甚至连弯腰的动作,也一点不走样地跟着做。

最调皮的是牵牛花了。她做早操的时候,老喜欢爬呀爬的,大家都称她是登高运动员。瞧,她一会儿爬东,一会儿爬西;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来个翻身,再绕上几个圈圈,一会儿又爬得笔

直……这会儿她爬到二楼阳台上,跨过了铁栏杆,爬上了月季花盆。她在叫唤月季花。月季花伸伸腰醒来了。昨晚,她为病房里送来急救的红领巾小姑娘,担心了一整夜。听说小姑娘是为了抢救一位过马路的小娃娃,被车子撞伤的。月季花拼命地探着头,朝屋里灯光亮处张望,直到小姑娘脱险了,她才放心地低下头睡去。现在,她把知道的事情,全告诉了牵牛花,讲话时,她激动得脸都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3

一、背景导入法

有些课文,由于成文年代较早,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陌生,难以理解。这样的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导入新课。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可以先介绍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在何种情况下写成的文章:1927年,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的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本文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散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那种政治背景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像这样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但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二、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法是教师通过演示直观教具,唤起学生的表象认识,并以引人入胜的分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从而进入新课学习的导入方法。例如,我在讲《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就用了这种方法。讲课前将我准备好的荔枝分发给大家,让大家说出它的特征,学生自然能较准确地描述出荔枝的外形了,然后我说:“大家说的到底对不对,我们还是让《南州六月荔枝丹》来评判吧!”学生为了证实自己说的是正确的,自然全神贯注地投入整堂课的学习中去了。

巧妙地利用直观教具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到学习中。整个导入过程轻松自然,学生思维十分活跃,为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事例导入法

这是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童话或生活中典型事例的形象描述来导入新课的方法。例如在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可以先讲林冲到天王堂之前的故事:祸起五岳庙、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让学生先对林冲的性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对讲课中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分析人物性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用事例来导入新课,可以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使师生能够主动参与,自觉沉浸于故事的情境之中。

四、学生参与法

语文课堂上,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一直是语文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学生不参与课堂,势必导致懒于思考,这必将导致学生的语文素养难以提高。因此,把一堂课的开启之笔也大胆交由学生完成,也是一项可以实施的方案。比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由于许多学生并未读过《红楼梦》,而读这篇文章必须要详细了解贾府的人物关系和所选内容的前后情节,所以我便将这堂课的导入交由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让读过《红楼梦》的同学为我们讲解人物关系及大致情节。同学的讲解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新的声音,更具吸引力,他们听得也更专注,同时,还给了上台发言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多媒体展示法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导入新课。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饱含深情地吟诵一首歌曲的歌词,以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料查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以此导入新课,常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可以播放一些影片来让学生了解更多课本相关内容或直接用多媒体课件来导入新课,这样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4

我们先看导学案的编制情况:在学习目标确定过程中,教师学习目标分为一般能力目标和创新目标,直接指向知识上的空白点、能力训练点、模棱两可的问题。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导学案的学习目标可以这样去设计: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难点)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领会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的作用。3.善于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了解荔枝的结构及其生长情况,丰富科学知识。(重点)目标设计符合学习的具体内容,学生一看就知道学习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

在导学案内容的编写过程中,教师紧扣学习目标采用启发式,使学生“跳跳摘桃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如果课前能够安排预习时间,就要求学生在书上和导学案上划划线条,批注批注,明确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努力将相关的思考题做一做,发现了学习难点,有利于课堂重点听课研讨。如果课前没有时间预习,也不要紧,就让学生当着老师的面来自主学习,课堂学习紧张起来了。

以前的“我”可以少听课而及时开小差,因为老师讲了我听不懂的东西,现在的“我”当着老师的面紧张地学习而很少有开小差的可能了。以前同学没有时间过问“我”的学习,因为“我”会干扰他们学习,现在如果小组里有的同学忘了没有及时预习,小组长会“友情提醒”。

二、借助导学案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我们设置“重点研讨”,就应该想到“合作学习”的活动,这样做的理由是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可以帮助老师解决部分难题。如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其导学案可以这样设计:“在研讨之前,独立学习,在书本上作些批注;探讨之时,注意从小组成员那里得到启发,得到帮助,准备代表小组参加学习成果展示。你会成功的!”写在导学案上还不行,教师还要在课堂里提醒、强调、检查、指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他们讲究“责任依从关系”,借助这个学习小组的责任依从关系促使成员努力学习,因为同学们渐渐确立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团队荣誉感,懂得了一人与小集体之间的关系。以前老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过问“我”(学生)的导学案做题质量和课本批注,现在的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迅速查看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看到同学们自己总结、自我构建、自我反思、自我补缺的真实情况,真实地看到认知过程、思维过程、自我管理的过程,真正讲究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组内成员的交流对个体构成了认知的冲突和不平衡,导致个体重新思考,产生新的观点。事实上早已正明了皮亚杰的“协作学习”的理论。导学案中设计的合作学习环节就是想让学生“超越现状,达到新的境界”。从维果茨基理论看,学习中的社会交往是非常重要的,其原因在于高级心理机能,如推理、理解、批判性思维,在社会交往中得到发展,并被个体内化。

探究开放型问题,或者探讨带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如果教师用积分法评价学习现状,就容易激发学习兴趣。他们十几个学习小组中总有几个小组长带头组织小组学习活动,因为强烈的“表现欲”刺激他们希望自己所在的小组出成果,集体主义荣誉感在刺激他们想为学习小组争得分数,激活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情感、态度、动力等),这几个小组渐渐带动、感染其他小组变被动为积极主动学习,使课堂充满了活力。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5

【关键词】课堂导入 教学设计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67-0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同样适合。如果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比作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那么导语就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好的开场白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身临其境身入其境,让自己和作品的人、物、景、情相融合,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会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整个教学活动就会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含蓄的导语,要舍得在导语上下功夫。本人就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法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激情式导入语重在感染,以情动人,以景引人。它是利用感情共鸣的心理机制,使学生像演员入戏一样进入角色,与课文中的事和物息息相通,最后通过道德和情感的融合所产生的内驱力来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教学《天山景物记》时,有位老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可曾游过一些祖国的名山大川,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你们当中谁又曾到过那美丽富饶的天山呢?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你们是否向往饱览一下天山那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呢?那就让我们随同碧野一起走进天山去看一看吧!学生的情弦被拨动,脑中充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顿时兴意盎然。

二、播放歌曲导入法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的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学生都喜欢唱歌,也喜欢听歌,那优美的旋律,饱含真情的歌词,能给人以享受,也会让人共鸣,因此我会结合语文课文内容插入一些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在欣赏中陶醉,提起对课文兴趣,进行与文本的对话。

例如,在教学《合欢树》一文时,先播放歌曲《母亲》,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已酝酿情绪,从生活的点滴中再次感受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无私,接着引导学生要爱自己的母亲,要懂得感恩,不要有“子欲养而亲不待”悔恨,学生在不自觉中走进了史铁生,感受他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

三、故事吸引导入法

多年教学发现,课堂中提到课外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很浓,兴致很高,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特点,导课时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讲述时,语言要形象生动,表情可适当夸张,这样更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状态,然后教师话锋一转引到课文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教师在讲《拿来主义》时,这样介绍“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乐宴上,外国的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就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引用的故事应简洁生动,不能拖泥带水,而且要融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于一炉,这样才能对学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使以下的课堂教学顺利完成。

四、设置悬念导入法

利用悬念切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巧妙而适度地创设悬念,可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

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我抓住美丽一词,让学生谈自己见过的美丽事物,“花儿的美丽,让人赏心悦目;蓝天白云美丽,让人心旷神怡;险峻山峰美丽,让人肃然起敬;人的美丽,面目清秀,五官端正,人见人爱。”师点评:这些都是外在的美,随着时间的流逝,美丽的事物可能会逐渐黯然失色,但有一种美丽,即使是跨越百年之久,却依然散发着它迷人的魅力。这是怎样的一种美丽?为什么这种美丽能跨越百年?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五、直接析题导入法

课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接触文章的第一步。新颖别致的标题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含蓄、隽永的题目又会引起学生对作品的深思。标题导入,就是从课文标题入手,通过对其解释分析,直接导入新课。

在讲《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我直接介绍这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引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课题内涵丰富,提供了三点信息:①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方。②成熟期:六月。③鲜果色彩:丹(红色)。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突出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引古诗为题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

以简洁语言直接对标题作解释,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文章描写的对象、重点、难点,直接导入教学内容,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既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除上述五例外,还有问题导入、图示导入、对比导入、复习导入等,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如何设计,都应与课文内容相联,为文章重难点服务。总之,一名好的语文老师要认真钻研课标,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的“导火线”“催化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薛红《浅谈语文课堂的导入技巧》 《现代阅读》2011.10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6

大凡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课堂导入。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于漪老师也说:“上课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语文课堂一定要注重导入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下面我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常见的课堂导入方式。

一、创设情境

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课文中所传达的涵义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课文相吻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讲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导入时我用了满文军《懂你》的MTV,这首歌不仅旋律美,歌词更美。在歌声创设的情境中,我用低缓的声音深情地开场:“母爱如水,水的柔长让我们感到充盈。母爱很含蓄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母亲,天下的母亲都为她的孩子默默付出。可是,有多少孩子能体会母亲的良苦用心呢?最遗憾的是,当你懂得母亲时,她已经永远离开了你。今天,让我们走近史铁生,跟随他去怀念一个留给我们太多感动的苦难而伟大的母亲。”听到这里,不少学生已经潸然泪下了。接下来对课文的学习,学生就平添了一种认同感,完全沉浸在课文所营造的氛围之中。

二、设置悬念

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

如于漪老师教鲁迅的《孔乙己》是这样导入的:“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鲁迅的《孔乙己》写的是孔乙己一生的悲剧。读悲剧时人们的心情往往很难过,洒下同情的眼泪。但读《孔乙己》时,你的眼泪流不出来,心里阵阵绞痛,眼泪往肚子流。那么《孔乙己》究竟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还是社会悲剧呢?读了课文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回答。”于漪老师抓住课文的重点,即孔乙己属于什么类型的悲剧,巧布疑阵;同时明确告诉学生答案就在课文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解疑的信心,学习主动性自然就会提高。

三、剖析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容易令人“一见钟情”。由于标题往往具有统帅全文、概括力强、信息丰富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标题,使它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比如在学习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请大家体会一下,如果将文章命名为《荔枝》好不好?试同原标题比较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学生马上就有了反应,丝毫没有以往所表现出的对说明文不感兴趣的情绪。于是,趁机跟学生分析标题的含义:“南州”是荔枝的产地,“六月”是荔枝的成熟期,“荔枝”是说明对象,“丹”是荔枝成熟的颜色。一个标题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也体现了科普说明文所具有的准确性、真实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四、贴近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老师应贴近生活,从生活中撷取素材,激活学生思维,达到引人入胜的最佳效果。

一位老师上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是这样导入的:

用投影给学生出示一首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要我换电扇,且慢复且慢!不怕花钱多,就怕投风险。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触电。倘若螺丝松,飞来大刀片,重者削脑袋,轻者上医院。还是稳妥点,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摇,照样能解汗!”

学生读着这首讽刺诗,兴趣陡增。教师于是趁热打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作了简要的提示和分析: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少,文学作品中也挺多,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领略一下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

五、介绍背景

在导入时,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作者的身世简历和时代背景等,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如教学卡夫卡的《骑桶者》时,先介绍一下卡夫卡的生活经历。重点介绍他的矛盾一面:白天黑夜颠倒的生活,热爱生命但又不珍惜生命,害怕孤独而又热爱孤独,对外界既恐惧又渴望。这样,学生基本上就能认同他对于生活在当下的人们而言的预言者和先知的地位。为了验证卡夫卡的存在,还可以结合当今存在的宅男宅女现象进行分析。课堂前奏充分了,对于加强理解《骑桶者》“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这一主题的重头戏就有效了。

六、温故知新

巴甫洛夫指出:“任何一个新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题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因此,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接受新鲜的信息。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7

1.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教学过程

1.1 激活兴趣是教学的出发点

随着普高热地持续升温,普高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职高生源质量逐年下降。文化基础差、思想素质低、习惯行为坏,是他们的通病。面对这种教育对象,首先要唤醒他们的自信,找回人生的理想,激活学习的兴趣,彻底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我在教学中创设学生熟悉的、生动的、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营造一个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如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从网上下载了荔枝的一些图片,并在多媒体教室演示,这样学生对荔枝有了感性的认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渴望了解有关荔枝的一些知识,从而主动地研读文本,与文本对话,迅速抓住了文章的关键词和关键句,准确地把握了文章内容,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1.2 积极互动是教学的着重点

有效教学就是师生互动的教学,因为只有互动,教师和学生才能获得相互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各自的思想和观点并博采众长。教师不能唱“独角戏”而应该让学生唱“主角”,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问题展开讨论,相互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在学习《中秋月》时,我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人们和作者对于中秋的日期、中秋月的亮度、中秋月的大小的看法和认识是什么?中秋月备受中国人喜爱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小组分别讨论所安排的问题,最后小组代表发言交流学习成果,老师做精辟点评总结。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思考,筛选信息,热烈讨论,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1.3 渗透人文是教学的落脚点

语文学科的显著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本所选的篇目大多是经典的文学作品,思想性很强,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很好教材。我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思想,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教育,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情感。如在学习《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时,先让学生讲述中外情人节来历的故事,初步感受爱情的神圣和伟大,然后让学生讨论:中学生该不该早恋?请谈谈你的看法。最后我总结:爱情好比青苹果,如果过早地品尝它,它是苦涩的;如果成熟时品尝它,它是甘甜的。这样学生通过本节课地学习,认识到早恋的危害,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

2.以职业理想教育促进教学

我针对职中学生渴望学一技之长的心理,在专业方面寻找教学的突破口。首先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制定具体的近期和长远奋斗目标,制定相应的奋斗措施,使他们满怀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同时我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深入企业了解所学专业的相关情况,撰写调查报告,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看到了希望和出路,提高了思想认识,学习兴趣高涨。他们无论在纪律方面还是学习方面都严格要求自己,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焊接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给学生强烈的心灵感撼。我组织了以“专业助我点燃信念的灯”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他们个个倾吐了自己的心声,有的学生赞叹师傅的精湛技艺,感受到技术之美;有的学生领略到工作的艰辛,顿悟再也不能乱花钱;有的学生认识到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发誓再也不打架斗殴等。通过这次比赛,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彼此分享经验、感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感,极大地促进和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以校外资源拓宽教学内容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8

【关键词】区域文化 高中语文 教学

前言:

作为一个地域广、人口多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多元民族格局与众多地区的差异都决定了区域个性特征,而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就会渐渐产生区域文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文化冲突的产生越来越激烈,而在此同时,我国民族精神的教育却并没有跟上脚步,并且区域文化的教育也开始下滑。高中作为学生拥有自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刻,区域文化教育对其而言至关重要。因此,分析并且发掘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区域文化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极渗透区域文化的教育,是意义重大的。

一、区域文化简述

所谓区域文化,指的是一个共同体的所有人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创造出来的历史、宗教、信仰、风俗、文艺、生活方式、法律规范和思想行为习惯等元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区域文化往往都根据区域界定而确定,是某个区域在地理环境与民族发展双重影响下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以是,在不同条件的地域中,文化历史背景必然存在一定差异,由此才可形成与地理联系相关的文化特征。

二、区域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教学课程这种中间介质实际上由社会所掌控。任何文化在语文教学课程中都并非显性力量,而教材却承担着搭载文化的使命,由此我们可以分析现行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因素,以及区域文化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影响。

1.区域文化的客观存在性

随着历史进程的推动,以及行政区域的改变,不同地区发生了文化融合的现象,例如齐鲁文化,实际上是“齐文化”结合“鲁文化”两种文化的产物。对不同区域文化的界定并没有统一的结论,然而无论如何,区域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对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产生巨大影响。

2.区域文化对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的影响

针对区域文化对高中语文教材使用的影响,本文特此列举出苏教版教材与人教版教材中区域文化课文作品的对比。

区域 篇数 主要作品

华北地区 7 《老王》《想北平》《我与地坛》《荷塘月色》《我的母亲》《北京的春节》《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

江浙地区 5 《祝福》《项脊轩志》《兰亭集序》《西湖的雪景》《江南的冬景》

西南地区 2 《边城》《云南冬天的树林》

华南地区 1 《南州六月荔枝丹》

华中地区 2 《滕土阁序》《父亲》

西北地区 1 《寒风吹彻》

中原地区 1 《绝地之音》

东北地区 1 《春意挂上了树梢》

表一、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品区域归类

区域 篇数 主要作品

华北地区 6 《茶馆》《荷花淀》《荷塘月色》《我与地坛》

《故都的秋》《济南的冬天》

江浙地区 6 《祝福》《哀江南》《扬州慢》《勾践灭吴》

《兰亭集序》《项脊轩志》

西南地区 2 《边城》《愚溪诗序》

华南地区 1 《南州六月荔枝丹》

华中地区 2 《石钟山记》《滕土阁序》

西北地区 0 ――

中原地区 0 ――

东北地区 0 ――

表二、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作品区域归类

3.区域文化作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我们可以通过上表看到,在这些作品中,有的作品以展示当地风光为主,例如《故都的秋》、《济南的冬天》、《西湖的雪景》、《春意挂上了树梢》等,有的直接记录民俗风情的,如《祝福》、《家里的灶头》等,有的作品以区域山水土地来抒怀,如《滕王阁序》、《石钟山记》等,有的以乡村为背景来反映农民生活思想感情,如《绝地之音》、《荷花淀》等。这些作品往往都是以关注乡土民情为主题的,既可使高中生的阅读要求得到满足,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高中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当代高中生的传统文化内涵以及多元文化视野等。更重要的价值是基于陶冶心灵和怡情悦性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以及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区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体现的具体案例

1.课文《祝福》中的区域、人文文化

鲁迅的《祝福》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可以做一些我们值得做的研究,因为丰富的地域文化特色就是其中值得研讨的内容之一。比如写到的鲁镇过年习俗中,就有非常多的迷人的区域人文文化,像“送灶”是作为新年祝福的开始送走“灶神”祈求平安的活动,而“掉尘”则是将一年所积灰尘清扫数遍,除去旧年晦气。除了丰富的区域文化,还有当地的人文习俗,如妇女的“贞洁观”等,这些都是一直以来残害祥林嫂的封建迷信文化,是值得摒弃的。

2.小说《边城》中的情怀

在《边城》这部小说中,沈从文以一种独特的手法把湘西的本地民风民俗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这种写作手法,使地方特色内容丰富、情感真实。比如,他描写的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放灯、做烟火和放烟火等民俗活动中,人们穿着带有地方色彩的装束打扮,一副祥和欢快的样子,反映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者对于当地迎亲的风俗习惯也是十分了解的,因此在对其描写时非常细致入微,而这也恰好的反映除了人们对淳美生活的向往。

结语:

相较于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是一种强化软实力的工程。但总而言之,区域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特点,是我国传统文化在实际生活中沉淀的精神瑰宝。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区域文化的传播、传承乃至再次繁荣都必须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与关注。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念,积极研究本地语文教育资源,在语文教学中适量的引入区域文化教学,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