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8篇

时间:2023-06-06 09:00:14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1

1 理论依据

1.1 信息道德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信息道德(information ethics)或称为信息伦理,是指人们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是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综合。作为信息社会中基本的伦理道德之一,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两个方面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三个层次即信息道德意志、信息道德关系、信息道德活动。这三个层次密不可分,是信息道德的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本次调研的基本理论依据。

1.2 信息道德评价标准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是我国第一个正式的并且比较有权威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其中涉及信息道德的是维度七,包括2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这也是该文中调查问卷题目设计的主要依据,具体如下。

2 研究过程

2.1 问卷设计

根据信息道德基本概念及要素构成,并在参照《北京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信息道德调查问卷》,经三次修改并后定稿。问卷由16道题目组成,主要从信息道德认识与情感、个人信息隐私与安全、信息法律法规常识、知识产权及版权、信息道德行为规范等几个部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中每一部分均有2~3个问题。

2.2 调查过程

本研究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对山东省济宁学院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9份,有效问卷99份,有效率100%。调查时间为2014年3月20日――2014年3月26日。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首先对所调查大学生的性别、院系及专业、年级进行了统计。调查对象中男、女生各50%,文理科分布基本平均,大一学生占总数的14%,大二学生20%,大三学生58%,大四学生4.2%,这与济宁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状况相贴合。

3.1 信息道德认识及情感

调查显示50%以上的学生对艳照门、黑客等设计信息道德的事件非常或比较熟悉;对于网络上散布病毒的行为,6%的学生认为其技术高超,令人佩服,85%的学生认为应严厉杜绝,5%的学生表示会向有关部门举报,极少数学生认为无所谓。可见,作为上网主体的大学生信息意识敏锐,对网络上流传的新鲜事件通常十分关注;与此同时,大学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法律立场也较明确,但面对违法行为应不应该举报这个问题时法律意识薄弱。

3.2 了解电子信息环境下的隐私与安全问题

调查显示,54%的学生在上网时认真对待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41%的学生对此有所考虑,只有5%的学生对网上个人信息不做限制或认为无所谓;在计算机维护方面,45%的学生十分熟练并经常清理,53%的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只有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从不清理病毒。可见,大学生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意识较强,对信息安全的态度和认知状况令人满意。

3.3 了解知识产权与版权的基本知识

主要调查大学生对信息道德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了解。调查显示,关于网络中的软件版权等法律法规,超过55%以上的学生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选择非常了解的仅有4%;对著作权的认识方面,33%的学生判断错误。可见,大学生信息道德法律意识薄弱,法律法规常识也比较欠缺。

3.4 尊重他人使用信息源的权利,不损害信息源

调查显示,17%的学生用笔在图书上写过字,47%的学生折叠过书页,7%的学生丢失过图书;对于损坏图书的行为,86%的学生认为其不道德应该改。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在对信息源的保护上有正确的认识,但在具体行为准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3.5 了解图书馆各种电子资源的合法使用范围

主要调查我院大学生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了解及使用。调查显示,44%的学生经常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21%有时使用,而59%的偶尔使用,从未使用过的占16%,比例较高;在使用过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学生中,非常了解电子资源版权及合理下载有关规定的学生仅占10%,非常清楚“恶意下载”概念的同样仅10%。可见,我院学生对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了解度和使用率都偏低,对相关使用政策及法规也十分生疏,这一结果不尽人意。

3.6 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在学术研究与交流时,能够正确引用他人的思想与成果

调查显示,超过80%的学生复制粘贴他人的东西作为作业交给老师,仅18%的学生从没有过相关行为;而对上述行为的性质,仅35%的学生认识到到其属于学术剽窃,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不属于剽窃(43%)或不大了解(21%);此外,10%的学生曾引用过别人的文章而不标明出处,33%的学生只是偶尔标明,22%的学生则在写论文是标明,而网上转载不标明。可见,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自律性较差,对学术剽窃、版权侵犯等行为认识不足。

3.7 合法使用有版权的文献

主要调查大学生对合理使用的了解及具体行为规范。调查显示,对于某一条需要付费的信息,如通过其他不合法途径也可获得,44%的学生会选择“无需付费的不合法途径”,29%选择“放弃不用”,仅26%选择付费的合法途径;面对盗版,绝大多数的学生态度是“接受,且在使用”,30%的学生认为“应该抵制,但因各种原因仍在使用”,选择“坚决抵制”的仅5%。可见,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合理使用方面行为不当,在利益等因素诱导下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4 问题及对策

通过对以上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笔者发现了我院学生在信息道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对信息道德行为规范和信息法律法规了解不足;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了解和使用率较低,不熟悉相关规章制度;不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著作权的现象较突出;不了解合法使用的概念和范围,学术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对此,今后可采取以下可行性措施。

(1)发挥我院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对学生的信息道德的宣传、培训。如定期开展信息道德知识讲座,信息道德知识竞赛等等,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信息道德意识,普及信息道德法律法规。

(2)在文献检索课程中增设信息道德相关内容,若今后条件成熟,可考虑将其作为一门单独课程对大一新生开设。我院图书馆在以往面对全校学生开设的文检课中,主要讲授技术及实用性知识,如文献检索技术、数据库使用等,并未涉及信息道德的相关内容。今后需对文检课的内容加以改革,将信息安全、信息道德规范、信息法律法规等内容贯穿其中。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2

关键词:大学生 信息道德 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c)-0237-02

1 理论依据

1.1 信息道德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信息道德(information ethics)或称为信息伦理,是指人们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应当遵守的道德规范,是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综合。作为信息社会中基本的伦理道德之一,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三个层次:两个方面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三个层次即信息道德意志、信息道德关系、信息道德活动。这三个层次密不可分,是信息道德的的基本构成要素,也是本次调研的基本理论依据。

1.2 信息道德评价标准

《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是我国第一个正式的并且比较有权威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其中涉及信息道德的是维度七,包括2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这也是该文中调查问卷题目设计的主要依据,具体如下。

2 研究过程

2.1 问卷设计

根据信息道德基本概念及要素构成,并在参照《北京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信息道德调查问卷》,经三次修改并后定稿。问卷由16道题目组成,主要从信息道德认识与情感、个人信息隐私与安全、信息法律法规常识、知识产权及版权、信息道德行为规范等几个部分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其中每一部分均有2~3个问题。

2.2 调查过程

本研究以随机抽取的方式,对山东省济宁学院不同年级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9份,有效问卷99份,有效率100%。调查时间为2014年3月20日――2014年3月26日。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首先对所调查大学生的性别、院系及专业、年级进行了统计。调查对象中男、女生各50%,文理科分布基本平均,大一学生占总数的14%,大二学生20%,大三学生58%,大四学生4.2%,这与济宁学院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实际状况相贴合。

3.1 信息道德认识及情感

调查显示50%以上的学生对艳照门、黑客等设计信息道德的事件非常或比较熟悉;对于网络上散布病毒的行为,6%的学生认为其技术高超,令人佩服,85%的学生认为应严厉杜绝,5%的学生表示会向有关部门举报,极少数学生认为无所谓。可见,作为上网主体的大学生信息意识敏锐,对网络上流传的新鲜事件通常十分关注;与此同时,大学生对网络不道德行为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法律立场也较明确,但面对违法行为应不应该举报这个问题时法律意识薄弱。

3.2 了解电子信息环境下的隐私与安全问题

调查显示,54%的学生在上网时认真对待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41%的学生对此有所考虑,只有5%的学生对网上个人信息不做限制或认为无所谓;在计算机维护方面,45%的学生十分熟练并经常清理,53%的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只有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从不清理病毒。可见,大学生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意识较强,对信息安全的态度和认知状况令人满意。

3.3 了解知识产权与版权的基本知识

主要调查大学生对信息道德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了解。调查显示,关于网络中的软件版权等法律法规,超过55%以上的学生不太了解或完全不了解,选择非常了解的仅有4%;对著作权的认识方面,33%的学生判断错误。可见,大学生信息道德法律意识薄弱,法律法规常识也比较欠缺。

3.4 尊重他人使用信息源的权利,不损害信息源

调查显示,17%的学生用笔在图书上写过字,47%的学生折叠过书页,7%的学生丢失过图书;对于损坏图书的行为,86%的学生认为其不道德应该改。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在对信息源的保护上有正确的认识,但在具体行为准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3.5 了解图书馆各种电子资源的合法使用范围

主要调查我院大学生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了解及使用。调查显示,44%的学生经常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21%有时使用,而59%的偶尔使用,从未使用过的占16%,比例较高;在使用过图书馆电子资源的学生中,非常了解电子资源版权及合理下载有关规定的学生仅占10%,非常清楚“恶意下载”概念的同样仅10%。可见,我院学生对图书馆的电子资源了解度和使用率都偏低,对相关使用政策及法规也十分生疏,这一结果不尽人意。

3.6 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在学术研究与交流时,能够正确引用他人的思想与成果

调查显示,超过80%的学生复制粘贴他人的东西作为作业交给老师,仅18%的学生从没有过相关行为;而对上述行为的性质,仅35%的学生认识到到其属于学术剽窃,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不属于剽窃(43%)或不大了解(21%);此外,10%的学生曾引用过别人的文章而不标明出处,33%的学生只是偶尔标明,22%的学生则在写论文是标明,而网上转载不标明。可见,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自律性较差,对学术剽窃、版权侵犯等行为认识不足。

3.7 合法使用有版权的文献

主要调查大学生对合理使用的了解及具体行为规范。调查显示,对于某一条需要付费的信息,如通过其他不合法途径也可获得,44%的学生会选择“无需付费的不合法途径”,29%选择“放弃不用”,仅26%选择付费的合法途径;面对盗版,绝大多数的学生态度是“接受,且在使用”,30%的学生认为“应该抵制,但因各种原因仍在使用”,选择“坚决抵制”的仅5%。可见,相当比例的大学生在合理使用方面行为不当,在利益等因素诱导下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4 问题及对策

通过对以上调查数据的统计和分析,笔者发现了我院学生在信息道德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对信息道德行为规范和信息法律法规了解不足;对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了解和使用率较低,不熟悉相关规章制度;不尊重他人知识产权、著作权的现象较突出;不了解合法使用的概念和范围,学术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对此,今后可采取以下可行性措施。

(1)发挥我院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对学生的信息道德的宣传、培训。如定期开展信息道德知识讲座,信息道德知识竞赛等等,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信息道德意识,普及信息道德法律法规。

(2)在文献检索课程中增设信息道德相关内容,若今后条件成熟,可考虑将其作为一门单独课程对大一新生开设。我院图书馆在以往面对全校学生开设的文检课中,主要讲授技术及实用性知识,如文献检索技术、数据库使用等,并未涉及信息道德的相关内容。今后需对文检课的内容加以改革,将信息安全、信息道德规范、信息法律法规等内容贯穿其中。

(3)利用图书馆网站开展在线信息道德教育。新媒体时代,在线教育已成为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训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我院信息道德教育来说,可在图书馆网站主页设置弹出窗口或添加专门的链接,将有关规章制度列入其中,如《文明读者公约》、《图书馆电子资源使用公告》、《图书馆维护知识产权声明》等,使学生一进入图书馆网站就能清楚的看到,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

总之,根据我院大学生信息道德现状及存在问题,图书馆应充分利用自身在校园生态环境中的优势,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有效地发挥信息道德教育的功能,在提高大学生信息道德素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沙勇忠.信息伦理论纲[J].情报科学,1998(11):492-497.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3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理想教育;调查分析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道德水平却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道德的缺失,不仅损害了社会风气,也影响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接班人,必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来谈谈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理想问题。

一、现状

通过调查,我校的大学生道德面貌总体上是健康的,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上道德失范现象不满,但另一方面在道德选择和评价上又存在着矛盾和困惑。在现实的社会中,大学生在理论上认同的道德规范,但在实践中常常不能变为实际的行动。在道德追求上,大学生都认为应该讲道德,但在生活中对自己又降低道德的标准,他们把道德较多的理解为道德仅是对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协调功能,而忽视道德对人的心灵净化、人格升华的教化作用。特别是当前相当多的大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都不愿遵守,基本的礼貌用语、文明举止和社会公德都缺失。在道德评价上,大学生较多采取双重标准,突出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不乐于助人;只追求权利,不想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所以就大学生群体本身来说,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1.思想政治道德方面

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同学重视政治理论学习,拥护党的领导,关心、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注时事政策,有良好的道德素养,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但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不良倾向。大多数同学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但部分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过于现实,缺乏社会责任感。

2.社会公德方面

从整体上看,绝大多数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一定的公德意识,是非观念明确,对社会公德的行为认识持积极态度。如:大多数学生都能遵守纪律、爱护公共财物、讲究公共卫生,能够做到文明礼貌、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尊敬师长等。但在现实生活中,仍有部份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一是部分大学生文明素质较低,没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在校园里,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现象层出不穷;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起哄怪叫;迟到、旷课、早退、互相抄袭作业习以为常,恋人在公共场所过于亲昵等等。二是对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认识不全面,如穿着过于暴露或随便,在宿舍违规用电认为是个人自由,无视公共安全等。三是缺乏道德责任感,尽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但较多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集体观念淡薄。特别是在当今通讯工具发达的今天,上课的低头一族,无论教师怎么惩罚,90后的大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都无法杜绝。

3.职业道德方面

在现实生活中,受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职业道德选择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一是只注重职业的“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工资收入在各行业的差距较大,从而促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往往只看重职业的“利”。二是职业多选择在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当代大学生们在职业的选择上更看重“个人理想和价值的实现”,留恋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不愿到边远、经济相对落后等非常需要人才的地方去。三是大学生在诚信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大学生的在诚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日常言行缺乏诚信。二是信贷诚信,恶意拖欠贷款、学费。三是考试诚信,尽管学校都制定了严格的监考制度,不仅对考场纪律有严格规定,而且对监考老师的职责也有严格的考核,但学生的作弊方式还是层出不穷,无奇不有,作弊的手段也是防不胜防。四是就业诚信,有些学生在求职履历弄虚作假等。五是学术诚信,抄袭成风,大量的“”广告、论文交易广告充斥于大学校园和网络;抄袭他人的作业,从网上下载论文作为自己的论文等。

4.家庭美德方面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位,每个大学生都来自于家庭,将来也会组建自己的家庭,是否具有家庭美德,不仅对大学生个人极为重要,也会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环境。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在家庭美德方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缺乏感恩之心。部分大学生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未能体会父母的辛苦,缺乏感恩。(2)过于开放,缺乏责任感。大学校园里的恋情多数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于曾经拥有”,男生、女生都有“傍大款”的现象,甚至还以做小二、小三为荣。过于功利化地看待爱情,同居和成了大学生们恋爱的主题。(3)对生命的漠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杀的事件有所上升。当爱情、求职、考试、生活遇到挫折或困难时,部分大学生就选择了不顾一切离开人世,而这时的他们全然没有想到父母、亲人们对自己的抚养和期盼,同学、朋友对自己的关怀。

5.网络道德方面

网络由于大容量、互动性、隐秘性、易检索的特点为大学生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提供了一个便利的交流平台。许多大学生利用网络来浏览、求索自己关心的问题和内容。网络一方面提供了更大的信息量,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普及,网络的负面影响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有的学生过于放纵自己,传播转发负面新闻、发表反动言论、恶意攻击等等,同时也导致部分大学生常常沉迷于网络游戏,荒废了学业,还滋长了弄虚作假和急功近利的心理。所以说,对大学生应当积极倡导网络文明,坚持文明上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上网习惯。

二、大学生道德问题的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我院的学生思想道德面貌总体上是健康的,富有活力及创新精神,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但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对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缺乏深刻认识,道德情感冷漠,缺乏基本的正义感和社会公德等。当然,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是一所大学校,大学生的许多思想观念的形成和行为品德的养成都与社会环境有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变得金钱化、现实化。不少人认为只有追求到金钱才是成功,才能出人头地,而把道德修养抛置了一边。另外,社会舆论的导向也存在一些误区。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网络等传媒对一些歌星、影星、球星等大肆渲染和炒作。一夜走红的这“星”那“星”似乎永远成为年轻人追逐的焦点。而在报道一些英雄模范人物时,往往“神圣化”,他们要么铁面无私,没有人情味,要么是不要家的工作狂,似乎没有效仿的可行性,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榜样。这种过多传递着的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相违背的信息势必影响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使得部分大学生认为讲道德是不成熟的表现。因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推崇投机取巧,而对讲原则却持贬低态度。上课时间在宿舍上网玩游戏已成为常态,考试是否作弊不在于良心是否受到谴责,而是看监考教师是否严格。偷东西也变成了个别同学的生活来源,而不被认为是可耻的行径……这些行为,无不表现出是对“善”的漠视,对“恶”的纵容,对先进文化的麻木。其恶劣的影响引发道德观的严重扭曲,使得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以及非道德的行为披上“合理化”的外衣,在大学生中获得普遍的默认、容忍甚至赞同。

而当代大学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来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在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不免受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西方文化所带来的新观念、新价值观的影响。这些新变化使大学生在某些认知方面发生了错位,那就是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把不诚信当做一种谋生手段等。这些负面影响,对大学生心灵的腐蚀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在这个时期,社会整体的核心价值观还存在着模糊性,一些长期以来约定成俗的道德准则被现实所打破,而新的道德准则并没有完全确立起来,而当代的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变化的阶段,产生道德困惑,从而导致了道德缺失的现象。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现在的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态。父母长期强调的是智育,只要求高分、名校,把其他方面都忽略了。因此导致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只重视智力开发,成绩的好坏,而忽略了对他们的道德教育以及智力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孩子的承受挫折、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吃苦耐劳等品质方面的教育,从而不自觉地助长了孩子的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贪图享受等不良品质。同时对于子女的不诚实,父母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有的家长自身的道德素质偏低,不能以身作则,也影响了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这些都是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

3.学校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由于较少把大学生健全人格和道德选择能力同具体规范协调起来,在学校的教育中还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虽然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育人的重要目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只要不违反校纪校规,成绩优秀的学生就可以获得评优的资格。

首先是我们的高校的教育所开设的德育课程并不能够真正的起到自己的作用,比如我们所开设的两课往往是流于形式,所讲之内容并不能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样的课程就是开了也没有真正起到德育的效果。同时学校教育也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只教不育。在中小学只把思想品德课作为副科,而大学里也往往只是强调专业课学习。学校育人的功能没有全面发挥,缺少情感教育。

其次,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单一。片面强调理论灌输,忽视实践教育。尤其是大学缺少对学生由学校到社会的转型教育,学生对现实社会中的违背诚信的现象没有防御能力。看到社会现实中和书本上的说教不一致,而大学生往往又缺乏理性思维和分析选择能力,从而容易导致无所适从,甚至形成错误的诚信观。

再次,与老师的沟通接触少。科任老师上完课也就走了,师生之间很少有机会沟通,因而学生所产生得到的困惑也就不能得到及时疏导,于是,产生道德缺失的行为。

4.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德育课程的要求往往采取抵触甚至逆反的态度,很难把德育课程内容转化为自身道德素养。学生在试卷上对一些非道德问题批判得有理有据,表现出较高的道德认知,在实际行动中却表现出较低的道德标准,出现道德知行不统一的现象。

大学生道德修养缺失的内在原因就是“道德信念危机”,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自律性和道德约束力的弱化。因为一旦人们的道德信念没有确立或发生动摇,就会使道德约束力在人们的行为中失去应有的权威性,取而代之的将是人们对道德义务的冷漠和麻木。以上的分析表明,正是因为没有确立正确的道德信念,使得部分大学生缺乏行为的内在动机和需要。而没有内在的动机和需要,当然就难以从德行中体验快乐和获得满足,从而产生“知道,为什么做不到”的现象。

通过对我校学生道德素质的现状调查,我认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要全面发展,就不能片面发展,要有创新能力,首先就要有创新精神,这一切都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崇高的理想和健全人格的导引,对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从而构建高专师范生道德素质教育的体系。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

[2]《大学生理想教育》朱炎 焦秀君编著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7.

[3]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4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原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225-02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就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并找出对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与继承同在的21世纪,在中国生产力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西方价值文化充斥大学校园的时候,我们采取了对研究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课堂提问和个别谈话的方式,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政治素质状况、道德状况、价值观念,结果表明,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当代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他们关心国内外发展形势;他们坚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充分信赖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标榜“青年兴则国兴,青年道德高尚则社会稳定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主流让人满意。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隐患

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主流我们充分肯定,但是却不容乐观。在调查中,同样发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存在着重大隐患,具体表现在:

1.人生价值观倾向多元化、利益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各种思潮一起向大学生涌来。信奉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是注重奉献还是注重索取?是利人还是利己?是努力学习还是追求金钱、享乐、刺激、舒适、悠闲?所有这些方面的价值取向,都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供他们挑选和确定。但有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选择出现了错误的倾向。

2.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据调查表明,在很多高校1/2的人认为,目前社会道德生活状况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于假恶丑的人不到1/10。还有2/5的人是摇摆人,“现在有很多事情使人说不清楚是好是坏”。

3.公德实践能力较差。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脱节现象。表现为道德观念还不够牢固,精神文明素质差。在日常生活中,公交车上有老幼上车了,许多人装着睡觉,装着没看见;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瓜皮果壳;在校园内看见老师不打招呼,如同没看到;在教室有内容庸俗的课桌文化等不良现象到处可见。

4.理想信念意识不强。有些高校大学生认为教育最后的出路不大,毕业后没有前途,所以出现逃避学习的现状。如: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对生活失去信心,有的以应付老师和考试为目的,照抄照搬别人的作业,考试舞弊,把大好时光浪费在打扮、早恋、网络、追时尚等上面而荒废学业。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原因分析

1.经济对大学生思想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困难。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就业的热点目标,祖国意识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就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学校工作的老师要广、要快的多。而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当大学生身上已经反映一定的思想问题时,教师才被动的去进行教育,这给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了,造成对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滞后的局面。

2.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与社会性发展不平衡。心理、生理疾病是人类个体与社会、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在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性,最终还要通过主体起作用,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运动而最终完成。根据认识理论,外在刺激不一定会简单地引起某种反应,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还有一个认知的过程,即主体的评价。正由于主体对客体的不同的认知而导致了不同的质、量、度的反应,而这种主体的认识结构,是主体在这一切生活经验包括社会文化因素的沉积的结果。

3.社会教育乏力和家庭教育的失控。由于中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市场运作和法规秩序尚不健全,和谐、公平、公正的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同时,家庭教育一方面大学生大部分住校,远离父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基本脱节。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的思想道德的过程是呈阶梯状的,修养越好,站的台阶就越高,达到的境界就越高。总书记曾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就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筑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柱,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引导广大同学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一步坚定广大同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文精神。

2.转变思想教育观念。面对新时期赋予给高校思想工作的新任务,抓住当代大学生求新、求特、求异、求乐等特点,探索适合他们生活的思想工作新途径,新方法,从而引导他们走向求稳、求实、求高、求美,让他们沿着一条健康向上的轨迹成长。具体来说,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学习采取广大同学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最好的感知和理解。二要以理说人,以情动人,以德服人。道理是科学,感情是艺术。入情入理,才能入脑入心。三要有创新意识。建立“三线一面”的教育途径。以德育课程为主线,进行正确道德观念的灌输,实现明理;以主题讨论会和学校传统活动为主线来实现激情;以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导行;充分利用各学科、各领域的德育因素,使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贯穿、渗透德育,寓德育于教学和活动中。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四要科学化。要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思想教育方法。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应充分利用这一载体。五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文化育人。六是树立典型形象,及时地利用身边人、身边先进事例作为榜样,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七是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同学在实践中达到育人目的。八是加强引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从现实环境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变“填鸭式”为“引导式”,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九是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就必须整合各种要素,充分发挥各要素在育人中的作用。

3.加强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要努力优化校园和学生园区的文化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为此我们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吸取大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优秀产品的营养,净化心灵,振奋他们的精神,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进而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不受外来腐朽文化的左右。同时,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中国的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使校园文化、学生园区的文化活动得以丰富多彩地开展。

总之,大学是青年人才聚集、也是活跃思想、积极关注社会敏感话题的地方,而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则是参与这些活动的主体,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了一些新状况、新问题是不足为怪的,不必惊慌失措,也不必把一些影射在大学生身上的社会转型期所暴露的消极思想完全归结于大学生本身和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是立足于社会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及时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加以正确的指导,从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出发来寻找思路,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党团组织优势,开展各种活动和讲座以及参加各种积极向上的公益活动,让他们从社会实践中亲身体会,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切实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怡.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J].北方经贸,2003,(3).

[2]刘晓明,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刘广珠.577名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5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原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225-02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强调: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并找出对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与继承同在的21世纪,在中国生产力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西方价值文化充斥大学校园的时候,我们采取了对研究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课堂提问和个别谈话的方式,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政治素质状况、道德状况、价值观念,结果表明,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当代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他们关心国内外发展形势;他们坚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充分信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标榜“青年兴则国兴,青年道德高尚则社会稳定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主流让人满意。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隐患

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主流我们充分肯定,但是却不容乐观。在调查中,同样发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存在着重大隐患,具体表现在:

1.人生价值观倾向多元化、利益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各种思潮一起向大学生涌来。信奉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是注重奉献还是注重索取?是利人还是利己?是努力学习还是追求金钱、享乐、刺激、舒适、悠闲?所有这些方面的价值取向,都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供他们挑选和确定。但有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选择出现了错误的倾向。

2.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据调查表明,在很多高校1/2的人认为,目前社会道德生活状况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于假恶丑的人不到1/10。还有2/5的人是摇摆人,“现在有很多事情使人说不清楚是好是坏”。

3.公德实践能力较差。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脱节现象。表现为道德观念还不够牢固,精神文明素质差。在日常生活中,公交车上有老幼上车了,许多人装着睡觉,装着没看见;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瓜皮果壳;在校园内看见老师不打招呼,如同没看到;在教室有内容庸俗的课桌文化等不良现象到处可见。

4.理想信念意识不强。有些高校大学生认为教育最后的出路不大,毕业后没有前途,所以出现逃避学习的现状。如: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对生活失去信心,有的以应付老师和考试为目的,照抄照搬别人的作业,考试舞弊,把大好时光浪费在打扮、早恋、网络、追时尚等上面而荒废学业。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原因分析

1.经济对大学生思想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困难。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就业的热点目标,祖国意识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就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学校工作的老师要广、要快的多。而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当大学生身上已经反映一定的思想问题时,教师才被动的去进行教育,这给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了,造成对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滞后的局面。

2.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与社会性发展不平衡。心理、生理疾病是人类个体与社会、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在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性,最终还要通过主体起作用,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运动而最终完成。根据认识理论,外在刺激不一定会简单地引起某种反应,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还有一个认知的过程,即主体的评价。正由于主体对客体的不同的认知而导致了不同的质、量、度的反应,而这种主体的认识结构,是主体在这一切生活经验包括社会文化因素的沉积的结果。

3.社会教育乏力和家庭教育的失控。由于中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市场运作和法规秩序尚不健全,和谐、公平、公正的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同时,家庭教育一方面大学生大部分住校,远离父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基本脱节。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的思想道德的过程是呈阶梯状的,修养越好,站的台阶就越高,达到的境界就越高。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就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筑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柱,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引导广大同学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一步坚定广大同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文精神。

2.转变思想教育观念。面对新时期赋予给高校思想工作的新任务,抓住当代大学生求新、求特、求异、求乐等特点,探索适合他们生活的思想工作新途径,新方法,从而引导他们走向求稳、求实、求高、求美,让他们沿着一条健康向上的轨迹成长。具体来说,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学习采取广大同学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最好的感知和理解。二要以理说人,以情动人,以德服人。道理是科学,感情是艺术。入情入理,才能入脑入心。三要有创新意识。建立“三线一面”的教育途径。以德育课程为主线,进行正确道德观念的灌输,实现明理;以主题讨论会和学校传统活动为主线来实现激情;以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导行;充分利用各学科、各领域的德育因素,使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贯穿、渗透德育,寓德育于教学和活动中。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四要科学化。要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思想教育方法。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应充分利用这一载体。五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文化育人。六是树立典型形象,及时地利用身边人、身边先进事例作为榜样,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七是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同学在实践中达到育人目的。八是加强引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从现实环境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变“填鸭式”为“引导式”,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九是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就必须整合各种要素,充分发挥各要素在育人中的作用。

3.加强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要努力优化校园和学生园区的文化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为此我们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吸取大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优秀产品的营养,净化心灵,振奋他们的精神,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进而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不受外来腐朽文化的左右。同时,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中国的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使校园文化、学生园区的文化活动得以丰富多彩地开展。

总之,大学是青年人才聚集、也是活跃思想、积极关注社会敏感话题的地方,而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则是参与这些活动的主体,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了一些新状况、新问题是不足为怪的,不必惊慌失措,也不必把一些影射在大学生身上的社会转型期所暴露的消极思想完全归结于大学生本身和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是立足于社会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及时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加以正确的指导,从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出发来寻找思路,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党团组织优势,开展各种活动和讲座以及参加各种积极向上的公益活动,让他们从社会实践中亲身体会,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切实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怡.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J].北方经贸,2003,(3).

[2]刘晓明,等.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3]刘广珠.577名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6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信仰

道德信仰的主体是对目标的信服和崇拜,同时也是出自信仰的精神动力,主体能够内在地促使艰苦不懈的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信仰的指导,人的道德行为是易变的。高校德育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道德信仰。

一、大学生道德信仰的现状

大学生承担着传播科学理念、传承先进文化、塑造高尚精神、学习专业知识的历史重任,是当代青年中拥有高层次专业知识的群体。但拥有崇高的信仰,并不意味着拥有丰富的知识。因此,大学生信仰的养成,需要教育。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以便更好地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我们把信仰分为、政治信仰、法律信仰和道德信仰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道德信仰状况。

道德信仰是指人们对支配人类道德生活的最高精神境界和确定性的道德价值的追求,是一种为特定道德规范体系和价值标准提供最终的权威性裁决。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人有共同的道德信仰,那就是追求至善与幸福。但在确立这一道德信仰时,由于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力发展方向和本质力量的把握不同,故其信仰有科学与不科学的区别。

(二)大学生状况。

人们的是指在对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膜拜和笃信基础行形成的文化体系,是对构建人生意义和世界图式的一种终级力量和终极原则的体验和假设。自成立新中国以来,我们注重用无神论思想、科学文化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教育大众。但是,由于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结构、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生产的组织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精神境界追求日益多元化,给当代大学生的和价值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三)大学生政治信仰状况。

政治信仰是指人们认定体现着最高政治生活价值的政治生活方式或理想政治制度所具有的执着追求和最高信念,是思想政治的最好的指导思想。当代中国人的政治信仰是马克思主义。能够看得到,无产阶级革命家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都具有坚定的马列主义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价值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从其理论基础、实践历程和理论体系来看,显示了这种信仰的强大生命力和深刻说服力。通过同类对比,政治信仰状况在大学生中较为积极和乐观。

(四)大学生法律信仰状况。

人们对法律心悦诚服的认同和依归感,归结于法律信仰其核心内容是对法律统治和法律至上的认可。社会成员普遍坚定对法律信仰,因为要实现法律的最高权威地位,才能最终现现代化法治。今天,中国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其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义法治制度。目前,大学生的法律信仰状况令人担忧。

二、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产生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具体分析既有当今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也有传统文化的因素和西方思潮的影响。然而,开展大学生信仰教育在各个高校也存在许多不容小视的问题,主要原因如下:

(一)道德信仰教育方面。

由于在实际的传统道德信仰教育过程中,缺乏对道德信仰的价值根基性的教育,对共产主义道德信仰的价值性强调的多了,使得大学生觉得集体主义、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等共产主义道德信仰高不可及,不方便把这些深化为内心深处的信念,所以道德的虚伪、善恶不分等负道德人格在不少大学生中占有了较大市场。

(二)引导方面。

由于大学生信仰宗教很多来自社会和其他同学的主观原因,不是学校单方面能够教育好的,但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与学生针对性不强、与现实脱节、新的精神引导方式还不健全等方面的影响,也能够对大学生产生一定影响。

(三)政治信仰教育方面。

目前,课堂上、社会媒体等还存在少数人以许多种方式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同时也有少数人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某些具体结论当作固定不变的教条照搬照套,这些都容易造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持“过时论”,这样的后果就是大学生在思想中有多重政治信仰的涌入与冲突,从而产生个人政治信仰的盲目崇尚西方政治意识形态和对自身信仰的迷惘。

(四)法律信仰教育方面。

高校当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过程中,一般没有设定有关法律意义、法律价值的内容,具有法律信仰内容的《法律教育》和《法哲学》的课程开设更少。因为缺乏从价值观角度深入分析案例和法律信仰的理论教育,不少大学生很难将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尊崇的法律权威,也更谈不上提升崇高的法律信仰。

三、加强大学生道德信仰的认同与实践对策

(一)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加强教育。

在大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应该结合新课程体系改革的契机,在有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中增设信仰教育的内容,具体为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中增设有关、道德信仰、法律信仰、政治信仰、哲学与信仰的相关原理和相关案例分析的章节,更是要增加中国与外国的反面典型案例、比较案例等实证分析内容,进一步加强应用性和针对性,此外,有的还可以单独设立一些章节。

(二)加强研究,提出相关信仰理论。

在进行高校道德信仰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共产主义道德信仰的有力探索。共产主义道德信仰的根基性来自于:一方面,信仰的确立具有精神能动性和个体自主性,个体自由选择的信仰教育的脱离就仿佛一个人试图建造空中楼房。另一方面,共产主义道德信仰以人生观和科学发展观为基础,要重视社会主义法治核心的权利理论、法律至上和平等思想原则的深入研究,让法律信仰教育的整个过程,真正成为大学生法治实践的生动课堂,同时也引起更多大学生的意识觉醒,让当代大学生对平等、人权、正义、民主等价值观念有一种共同的认可。

(三)高度重视主体性人格的发展和生成规律。

努力塑造大学生信仰世界健康的政治人格、理想的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这同时也是大学生主体性人格建构的整合、提升、论证和完善的一个过程。所以,要更多的注意引导高层次人格需求,不断提高人格鉴别力和判断力。利用高校的典型的示范、反面典型的教训、社会实践的确证、科学理论的启发和良好氛围的熏陶,使得当代大学生们能够更多的对至善道德和幸福人生有一种合理的诉求、对共产主义有信仰追求、对马克思主义有信仰、坚决坚持无神论和科学精神,从而让大学生们产生良好的行为倾向和做出正确的动机选择。

此外,还要促进良好的人格行为。因为人格完善的行为,最终是通过优秀的人格实践来实现的,这不仅是个人意志选择的结果,更是人格主体性的本质显现。据调查所知,大学生的主体性选择原因有两种:动力选择和动机选择。所以,只有热情饱满的人格动力和积极健全的人格动机共同发动,才会逐渐形成主动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加政治活动、自觉践履道德规范、努力追求科学境界等优秀的人格品行。同时,正确的人格判断力、高层次的人格需要和良好的人格行为一起锻造了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美丽彩虹。

本文系:四川高校思想政治研究会《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认同与实践问题研究》(项目编号sz201200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赵康太.当代思想理论教育前沿问题纵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4.

[2] 龚平.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7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滑坡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41-02

一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

1.贪图享受、相互攀比

大多数的大学生的家庭一般并不富裕,但部分学生不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而是把父母的血汗钱任意挥霍。有些学生利用各种途径向家长要钱购买各种电子产品,以在同学们面前显摆,满足其不健康心理的需求;有些学生不是把心思用在学习上,而是用在比吃比穿上,学生父母按计划给足了生活费,但学生自己却不能按计划开支,反而时常向同学借钱消费,这给父母增加了不小的经济负担;还有些学生不顾家庭实际情况,与别人攀比追求时尚品牌。

2.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

现在有不少学生存在着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观念,凡事都只希望满足自己的欲望,却置别人的需求于度外,更不愿为别人做半点牺牲精神。他们不关心他人痛痒,要求所有的人都以他为中心,他们只要集体照顾,却不讲集体纪律,不能服从他人和集体的要求。这些学生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知道自己首先也要尊重别人。总之,这些学生自我意识过浓,已走向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面。

3.意志脆弱,心理素质差

部分学生沉迷网吧而难于自拔,许多学生因为上网已造成学业荒废,思想道德品质滑坡。加之来自学校、家庭的压力,对于这些社会阅历不深的青年,一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难便无所适从,表现出焦虑、烦躁、恐慌、易怒等种种不良情绪。面临压力,他们往往是意志消沉,容易盲从,逃学,甚至弃学。

4.读书观越来越功利化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他们认识到读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读书能够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能够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他们把读书与功利化的目标联系在一起,认为毕业后可挣更多的钱,获取更多的利益就是人生的唯一目标,因此他们的学习目的越来越功利化。

二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滑坡的根源

1.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当前我国大多数家庭的教育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溺爱型”,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由于老人对孩子过分地关心和呵护,造成了孩子自私自利、好逸恶劳、专横霸道的恶习。(2)“棍棒型”,由于父母性格暴躁或家庭贫困,有的家长对子女教育方法极其简单,与孩子没有交流,容易造成学生人格自卑、心理扭曲、报复心重。(3)“放任型”,不少家长或许是工作繁忙,或许是性格的原因,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自流,也不与学校教师联系和沟通,这样的家庭的孩子往往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容易上当受骗而走上歧途。

无论以上哪种教育类型,都会对孩子的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造成其思想道德水平的低下。还有,大多数家长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生的品质培养是由他们个人的素质决定的,与家庭环境关系不大。

2.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大学时代正是人生观、世界观趋于成熟时节,也是人生中最富于变化和不稳定的时期。社会上,一些道德失范,诚信危机,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的蔓延;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网络游戏、黄色网站的诱惑等等现象,都给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3.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大学阶段学生的心理期正由幼稚走向成熟,这时候也是人生中最关键而又富有可塑性的不定型时期。这时的学生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是依赖性和独立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因此在生活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还不具备能正确地进行选择的能力。

三 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教育的对策

面对大学生出现的这些问题,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如何有效地防范,使其得以健康成长,作如下探讨。

1.宣传并发挥好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三育人”的起点和基础,古代“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是家庭教育的典范。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大力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家长的法制意识和家教意识培养,进而形成良性循环。

2.学校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大学生品德教育

第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养成正确世界观形成的引导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要求,还要当好学生的表率,要抓住每个契机,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把育好人当做教师的第一要务。

第二,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处于成熟期过渡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总会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心理,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使他们始终处在一种健康向上的最佳心理状态。

第三,开展针对性的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要取得成效,应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如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使每一个板面都能生辉,起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认真开好信息课,让学生认识网络,学会在网上选择有用信息,获取有用知识;组织学生办板报、演讲及知识讲座,进行自我教育,及时矫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良品行。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到农村、到福利院等,且到喜爱的地方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能受到教育。同时要加强学校与社会、家长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如设立校长接待日、班主任接待日、开办家长学校、开展心理咨询等,都有利于及时交换意见,增进了解,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3.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合作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仅仅依靠教师改进教学方法远远是不够的,必须从课堂中走出来,走向家庭,走向社会,拓宽道德教育的途径。(1)学校与家长要保持经常联系,使得教师与家长都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2)加强对学校周围网吧的管理,同时要与司法部门联手,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教育,让学生远离不良社会氛围;(3)全社会应该给予大学生更多健康、积极、向上的观念意识教育,塑造大学生成长的有力氛围。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相互合作,才能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会沦为一纸空谈。

总之,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学校、家庭、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将他们的思想引导到健康积极向上的轨道上来,让他们学有所成,就业时有一技之长,能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朴军辉.当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难点分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11)

[2]王树洲.中学德育问题的断想[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3)

[3]贾卫红.关于中学德育方法的思考[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3)

[4]陶然.浅议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4)

[5]戴华.中学生思想道德的缺失与矫正[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4)

[6]谢惠莲.浅谈农村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6)

大学生道德现状分析篇8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素质;缺失;对策

1.当前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现状

1.1缺乏社会公德意识

当前一些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意识,可以从大学校园里的一些现象中体现出来,乱扔垃圾、乱涂乱画、铺张浪费、破坏公共设施等现象随处可见。

1.2价值观扭曲,功利思想强

改革开放以后,“个人主义”和“金钱至上”的思想竟成为一些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许多学生没有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攀比之风越来越重,自己拿着家里的钱却盲目高消费,甚至还有“卖肾买苹果手机”、“上大学买苹果三件套逼哭家长”这样的事情存在。这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浮躁盲目的心理,想着别人没有的我得有,别人有的我更要有。

1.3行为失范,缺乏诚信

大学生忘记了学习的初衷,把时间用在逛街和玩网络游戏上,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上课睡觉、玩手机、大声喧哗、东张西望、迟到早退、旷课的情况屡屡出现。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合也存在行为失范,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给旁人造成了不良影响。。有些大学生没有诚实信用观念。在学习方面表现为考试作弊、抄袭作业和论文。在日常行为方面则表现在同学之间说话做事不守信用,借钱不还等。

1.4以自我为中心,缺少集体观念

当代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到了大学这个集体环境仍然带着这样的思想,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和团结同学,缺少集体观念。

2.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对策

由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缺失由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因素造成,因此提出以下相应对策:

2.1推进社会道德建设,培育良好道德风尚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我们要将传统文化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引导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加快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一是在法律制度方面,要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让其成为道德建设的有力保障,使道德与法律良好融合。二是从公民角度来讲,社会要重视公民道德建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部分,并为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2.2加强学校道德观教育,改进校园管理

学校要重视道德观教育,增加德育教育课程,增加德育师资,改变单纯为了教育而教育的观念。在德育目标方面,学校要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为最终目的。在德育教育内容方面,学校要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方针政策、遵纪守法、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学习、勤于思考、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共产主义理想为教育内容。在德育教育方式上,学校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考察方法,摆脱枯燥的纯理论教学。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思。在校园管理方面,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加强校园精神的宣传,构建良好的校园风气,保持校内环境的整洁和优美,完善校园行为规范。对外要规范校外商业设施、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减少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2.3提高个人思想觉悟,加强道德实践能力

大学生要从内心培养正确的意识,明确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能够增强道德实践能力,提升道德观念能从整体提高自身素质,促进个人进步。

首先,大学生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大学生要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到增强道德修养对自己的重要性。多学习传统道德文化和先进典型事迹,善于思考、勤于反省,以先进模范为榜样,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能力。再次,大学生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增加社会经验,将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统一,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总之,大学生道德水平不仅反映了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而且也决定着社会公民总体素质和民族发展的未来。只有准确把握现象,因势利导采取有效措施,才能引导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社会环境的合格人才。相信通过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通力合作,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肯定会显著提高,我们中国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尹飞.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缺陷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4):2-3.

[2]何国清.论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现状及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6,(1):3-4.

[3]申云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修补大学生道德缺失[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2-3.

[4]陈春生.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研及其对策研究[J].希望月报,2007,(5):1-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