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小学数字教育8篇

时间:2023-06-06 09:00:14

中小学数字教育

中小学数字教育篇1

关键词:数字故事;教育教学;教育应用;优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48-01

一、数字故事与教育教学

在国外,正在开展或已经开展了许多关于数字故事服务教育的研究项目,以下就从国外研究现状和我国教育实际出发提出将数字故事融入到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构想。

(一)数字故事与小学教育

在国外,教育软件程序可以根据使用者提供给计算机的一些信息和资源产生一个故事,这样的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趣的、生动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住他们,当然吸引住学生的目的不是让他们欣赏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故事,而是让他们在欣赏故事的时候能从中学到课本上的知识。

(二)数字故事与学科教学

在国外,基于中学的数字故事的研究是和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技术联系起来的。运用数字和网络技术,将现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的职能以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在这个软件系统上可以展现出各种不同种类的博物馆,以及其他学科中的场所。

(三)数字故事与项目学习

目前,多元智能理论支持下的项目学习在各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但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如很难规定学习内容的顺序和范围,知识的零散性影响学习的系统性、结构性和连贯性等。国外的教育工作者们正在通过引导学生制作数字故事来进行项目学习,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通过叙事的方式,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按照一定的顺序系统性有机地构建起来,弥补了项目学习的不足。

(四)数字故事与语言教育

数字故事在语言教学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语言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图片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使学生们觉得写作不再是一件难事。完成的数字故事作品会让学生们产生一种成就感,在成就感的驱动下,学生对写作的热情大大增加。

二、在教育中使用数字故事的优势

(一)多样化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在所有给出的关于数字故事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的练习方法而言,数字故事更加具有多样性。数字故事的创造性,可以使得电脑呈现的故事、场景没有任何一个是相同的。一旦学生使用了数字故事制作软件后,千变万化的故事内容就会和多样的故事场景结合起来,形成多样化的数字故事作品,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了,从而可以最大化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高质量的学习体验,促进价值观的内化

数字故事在国外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因为数字故事的魅力不仅在于作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其创作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制作数字故事作品的激励下,能够更加有意识地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在课堂外投入大量的实践到学习中,在生活中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了学生行为的投入。

(三)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创造力

主动学习,意指把学习当作一种发自内心的、反映个体需要的学习。它的发生前提是学生有对学习的渴望和需要,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情。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下,在预先规定好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下按部就班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

(四)促进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意义整合

有意义的技术整合被认为是在课程中使用可行的技术进行任务学习,这些任务能帮助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建构自己的学习。整合的依据不是技术使用的数量和类型,关注的是如何选择和使用技术,换句话说,有意义的技术整合课程学习关注的是用技术辅助学习而不是学习技术本身。

三、小结

数字故事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它能够将学生所学知识和现实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发出独特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按照这种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在制作数字故事任务的驱动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己积极投身到学习中去,自主进行知识的建构,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小学数字教育篇2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数字革命;趋势和发展;翻转课堂;微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4-0016-03

一、数字革命的趋势和发展

数字革命是指以计算机科学为基础引发的信息处理、传播、利用等的革命性变革。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单列一章,文中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中小学教育要抓住教育信息化的机遇,必须加强教育数字化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根本保障。五年过去了,中小学教育的数字革命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数字革命对中小学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日益显著。作为中小学教育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全身心地迎接数字革命的浪潮,缜密梳理、用心感受和实践各种新的数字化教育手段,适应和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数字革命将成为继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产生后的人类文明进程中第三个重要里程碑。

二、数字革命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不同的大脑认知结构同人们的不同经历有关,数字技术将人们划分为数字土著和数字移民。

当今的中小学生是伴随着网络和手机等数字技术成长起来的新生代,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数字化世界,思维模式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他们是数字时代的原土著居民。数字土著们熟练地应用百度、雅虎及其它的搜索引擎在互联网上查找自己需要的知识,大部分很少去图书馆,根本不去阅读传统的百科全书。他们习惯乃至创造了自己的数字化社交网络,包括短信速记式的语言。他们的大脑结构受到数字技术的影响,已经和前人有所不同,大脑某些神经回路和脑区出现了退化[2]。对信息的阅读一般都是一过式的,对信息的重组和记忆的内容比过去少得多。

而我们这些作为数字移民的教育者,早期的技术通信和娱乐只是收音机、电话和电视,我们原来的休闲娱乐主要是读书、看报,我们也习惯了在教室里通过板书、语言的讲述把知识传播给受教育者。教师和学生之间在价值观、习惯等方面的分歧曾被简单地认为是代沟,可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时代已然变成了鸿沟,甚至衍生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当我们在为某个数字化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数字土著可能漫不经心地就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或者他们一句“你不妨去问问度娘”也会使我们瞬间如梦初醒。

现在的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不一定非通过老师不可。他们可以通过网络、光盘在线或下载的视频、课件等学到自己想学的任何知识,老师在他们眼中已经不是万宝全书,也失去了原来应有的权威性,这就是数字时代的特征。因此,数字革命中的中小学教育者要改变原有的惯性思维,老师如果不理解这些就会打击学生,就会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数字时代的教育者还应适应时代和受教育者的特征,改革教育方法与内容,尽快学会用他们的语言和方式与之交流,并加强数字内容的教学,通过诸如“教育游戏”等方法与内容最佳的结合体吸引被教育者的兴趣和爱好。教育者还必须研究现在的学生对什么感兴趣,数字时代谁还在希望学校按照原来的模式向孩子灌输知识和技能谁就注定要失败。

三、教育工作者对数字教学的创新和尝试

“我们国家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一个是教学的重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身上,另一个便是教育模式的重建。”[3]张卓玉先生在“聚焦教育变革――2011中国教育信息化峰会”上这样说。我们认识到“学习是一种自组织行为”[4],那么教师和教学机构的作用便要重新定位,在教学重心、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

(一)颠倒的课堂

是指教育者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课前通过网络让大家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新知识;而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以便同学之间、同学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沟通和交流。

2007年,美国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 的两位化学老师Jonathan Bergman 和 Aaron Sams 把课堂实录放置到网站上,给那些因病无法出席课堂教学的学生学习使用。后来发现自主学习后再来课上解决问题的学习效果很好。不久,这两位化学老师开始重新思考,提出了“颠倒教室”(The Flipped Classroom)的理念。八年来,这个新模式在包括北美在内的世界各地学校广受欢迎。

颠倒教室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流程。过去是学生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学习新知识;课后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而颠倒教室则是课前自主学,课堂中教师因材施教,或开展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在课前学到的新知识与技能;颠倒教室颠倒了传统的教学理念, 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做到了“因材施教”。教师从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变成指导者,而学生从被动的接收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颠倒教室的案例向人们证实了流程的变革也能带来巨大变革。

(二)微课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老师可以采用比较简单的方法,比如通过PPT自带的录制功能就可以原创开发制作一节全新的“微课”作品;也可以通过手机、ipad等录制“微课”,或者将已有的优秀录像教学课例经过加工编辑,如视频的转录、切片、合成、字幕处理等并提供相应的辅助教学的教案、课件、反思、习题等,进行“微课”化处理。

微课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也没有众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对象,看似没有系统性和全面性,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学生通过微课的学习能较快地掌握某个知识点,再通过课堂的讨论或实践的主动学习,比单纯的听课或阅读的被动学习,内容平均留存率(即两周后能记住多少内容)高出7~10倍,

学习金字塔

优秀的微课能调动数字土著们学习兴趣,在化解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方面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成都市温江寿安学校罗春老师制作的小苹果版《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教学视频,将难记的省级行政区这个难点知识与《小苹果》混搭,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贯穿了繁杂的地理知识点,初次试用全班80%学生一下就记住了大部分的内容。课后学生偷偷上传到网上后,已达到了30余万次播放量,获得数千位网友点赞,在网上被亲切地称为“别人的地理老师”,可见对这种形式的赞同和认可。

微课的制作也可以应用在班级管理中,现在的班主任普遍反映学生越来越不好管理,实际上这正是数字时代学生怀疑老师权威的另一种表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尝试使用孩子们熟悉的数字技术,让他们参与到班级生活中,在实践的同时乐在其中。江宁中等专业学校的陈斌老师在六年的班主任经历中,组织艺术专业的学生编辑40多万字的毕业文集,拍摄了20多部微电影。陈老师说:“拍微电影其实就是让学生通过这种形式认识自我,发现内心的东西。”就这样一个尝试改变了许多学生,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渴望。很多人第一次感受到成就感,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伴随着数字革命的深入发展,未来的教育会更加个性化和更加普及。中小学阶段的孩子们之所以不愿专心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与数字体验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单调而乏味。因此,未来的中小学教育模式必将是:视频成为主要载体;教育资源极其丰富;翻转课堂;按需学习;教育在学校之外发生等等。教育者需要开拓和完善自己知识结构的广度和深度,去迎接数字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完成从教授知识到指导学习的角色蜕变。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数字教育篇3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数字媒体;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35-01

一、数字化时代来临对美术教育带来变化

当今数字化风暴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日趋广泛,日益朝着我们日常生活的各大领域渗透。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获得庞大而丰富的信息变得愈来愈便捷,数字媒体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字媒体成为我们物质生活为主的日常生活空间中的一部分,科技所产生的强大推动力已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对于艺术创作、对于美术教育也不例外。

二、数字化美术教育相比传统美术教育的优势

数字化美术教学方式与传统美术教学方式相比较,最直接的优势就是提供了新的造型方式和多样的表现方法,数字媒体技术的独特之处为数字美术创作的表现提供了灵活多样的表现形式,最终通过新型数字媒体进行呈现,开拓出一条艺术作品展示的新途径。

从美术创作的材料上进行比较,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美术创作不需要使用毛笔、色彩颜料、画纸这样的传统美术工具,用来进行美术创作的鼠标取代了传统毛笔,手绘板取代了画纸的功能,颜料则可以通过计算机软件获得。从这方面讲,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美术创相比传统美术创作的优势突出表现在减少绘画耗材,节省能源,比较环保。

从美术创作的素材方面来看,学生可以直接运用数码照相机这种新兴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拍照获取素材,再通过传输数据线导入计算机。或者通过扫描仪将图像文件扫描导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的应用软件进行美化处理,或将其打乱重组,最终完成美术创作作品。在绘画表现形式上,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美术创作具有强大优秀的表现性,不论是素描、油画、国画,它都可以以最接近架上绘画效果般的呈现出来。

最后从创作过程来说,学生进行创作时不必像传统美术创作那样需要使用复杂的绘制方法, 在计算机介质上进行美术创作时,只需要对不满意之处进行修改即可,还可以使用美术创作软件自带的程序命令简单自如地反复进行修改。

三、数字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方面的优势

丰富的表现形式可以充分发挥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气氛。在以往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很多只是利用单一的板书方式讲解课本中的美术理论知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动手能力较弱。而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脑、手、眼、耳等器官的相互协调性,在感知方面给予学生以更新的刺激,更适合学生个性的发挥。美术学科的教学正是一个需要丰富表现形式才能够进行生动形象教学的学科。

运用多种美术创作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美术教学,降低了美术教学难度,增加了学生创作积极性。学生可尝试采用以数字新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新形式来进行美术创作,超越了纸张、画笔、颜料等传统绘画工具的限制。学生可以使用数字新媒体技术尽情创作,使学生在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活动中参与美术教学的积极性被激发。丰富多样的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更有效的提升美术作品创作质量,使美术教学效益得到显著提升。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美术教学,学生还可以走出课堂,利用手中的数码照相机和数码摄像机去记录拍摄用于创作表现,极大拓宽了美术创作的表现形式。

数字化美术教育还可以加强各个地区间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可以突破语言文字这种单一的交流方式,起到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作用。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美术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往往忽略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最后导致课堂学习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而数字化美术教学则强调互动式双向或多向交互交流,在这样交互式教学模式中使学生可以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学生进行互动,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内就可以观摩世界上知名美术馆、博物馆,了解当今美术界的最新动态,使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积极性得到提升。

四、结语

进入21世纪,我们已迈入“数字化时代”。面对着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各领域的“数字化”,在美术教育领域导入数字媒体技术已成为必然趋势,它对我国美术教育方面的冲击已不可避免。中小学美术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运用数字媒体技术,借助全新的技术优势,在教学中突出对学生艺术素养和发展创意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适应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数字教育篇4

摘 要 近几年,数字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语文、数学、英语等课堂中,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体育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进行体育实践,本文对小学体育课堂中应用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 数字多媒体技术 小学体育 教学效率

数字多媒体技术具有交互性、形象性、直观性等特点,是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视频、动画、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声音等各种信息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分散注意力,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长期教学实践发现小学生容易被形象、生动、直观的事物所吸引,因此为帮助小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可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应用数字多媒体技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数字多媒体技术在提高小学体育课教学效率的应用。

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效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由于小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课堂学习往往只有三分钟热度,因此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创造目的性强、生动、形象、合理的教学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数字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可直观、形象的向学生展示所学知识,趣味性极强,在寓教于乐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通过分解动作要领,提高学生理解力

小学生理解力较差,体育动作具有瞬时性特征,数字多媒体技术是直观教学方式,可通过声音、画面等形式分解体育动作,带给小学生真实、动态的教学体验,充分感受体育运动的美感与魅力,帮助小学生突破并掌握体育动作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树立小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教学效率。如四川成都某小学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跑步训练时,首先组织学生观看数字多媒体跑步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掌握到跑步时正确的脚步动作,视频播放结束后,让学生自主进行跑步训练,该教师在学生跑步训练的同时规范学生动作,让学生了解自身理解的不足之处,掌握体育动作要领,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促进增加学生凝聚力,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数字多媒体数字技术教学有利于建立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加强学生凝聚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如某成都小学体育教师在进行足球教学时,为向学生清楚说明足球运动规则、违规行为,让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可通过数字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播放足球比赛的仿真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后,引导学生踊跃发言,指出足球比赛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分析比赛过程中比赛双方进球失误的主要原因,以这种教学方式可帮助学生进行直观理解,提升教学效率。

(四)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

数字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可视化教学工具,可进行强大且有效的演示。可视化教学工具可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率。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主要教学工具有动画和图形。体育课堂中图形的引入在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同时,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吸收。动画具有动态特性,与静态图片相比,动画有利于长期性的深刻记忆。针对体育课堂具有较强实践性这一特点,体育教师在教授体育的理论知识时,应充分结合文字、图片、动画等元素,激发学生充分发挥其内在潜质,进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数字多媒体技术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的注意事项

虽然体育课教学与数字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体现了现代体育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探索精神,并有效提高了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受到越来越多体育教师的推崇与认可。但是在应用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一)坚持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数字多媒体技术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相关体育理论知识,明显提高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仍要明确数字多媒体技术仅仅只是一个教学辅助手段,教师才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设计者,教学活动的主要领导者,这一点在任何教学模式中都不容忽视。

(二)明确教学目的,避免盲目模仿

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均是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提升教学效果与质量是教学目的。在体育教学中,尤其是在教授体育基础理论知识时需尤其注意,由于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知识点较为杂乱,学生多会感觉枯燥,因此需合理使用数字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避免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三)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性运用数字多媒体技术

数字多媒体技术教学适用于中小型教室,即容纳100人左右。若教学场地过大,学生人数过多,多媒体距离较远则不利于课堂管理,反而会降低课堂教学效率。

(四)不能忽略传统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老师与学生灵魂对视,情感交流的过程,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注意有效结合传统教学与数字多媒体教学模式,相互补充,扬长避短,进而提升小学体育的课堂教学效率。

三、结语

数字多媒体教学模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与小学生的心里特征、智力特点等方面相符合,可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达到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效率的目的。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深入学习体育课堂的新标准,提高自身的体育专业素质,认真学习并合理运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并适时引入到小学体育课堂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以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数字教育篇5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8—0082—04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关键,为全面了解韶关市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以期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思路,推进韶关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使数字化资源更好应用于教学中,2011年3月我们对韶关市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共开展了两项调查统计工作,一是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情况调查,二是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情况调查。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情况调查面向学校行政领导,调查内容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情况、数字化教育资源来源和拥有情况、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环境情况,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7份。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情况调查面向一线教师, 调查内容包括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需求、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主要途径和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的因素,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293份。为使调查问卷具有代表性,按市区学校、县城学校、乡镇学校2∶3∶5,高中、初中、小学2∶3∶5的比例发放问卷进行调查。为保证调研的质量,我们还对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进行了访谈。

二、调查情况分析

1.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情况

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来源如表1所示。从该表可以看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来源全部靠学校自筹,本级财政和上级财政投入比例为0。说明国家财政划拨的经费用于学校正常运作上,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方面基本上没有投入。在学校经费日益紧张情况下,投入不能得到可靠的保障是阻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最大问题,这种情况从表2中非常清楚地体现出来,近三年数字化教育资源没有投入的学校有67所,占调查对象的67%,有投入的学校30所,但其中有23所学校的投入在1万元以下,这些数据既反映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资金严重缺乏的现实,又说明了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更新缓慢、内容陈旧的原因。

2.数字化教育资源来源和拥有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拥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学校有46所,占调查对象的46%,但受建设资金的影响,很多学校只能自力更生去建设自己的数字化教育资源或没有去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这两类学校有85所,占调查对象的85%。拥有10~100G及以上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学校有7所,占调查对象的7%,拥有10G以下1G以上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学校有39所,占调查对象的39%,没有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学校有51所,占调查对象的51%。(见表4)全市中小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总体来说规模小,部分流于形式,这反映了学校虽然开始主动去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但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观念和认识有待提高,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对学校发展所起的作用认识不深刻。这从访谈得到证实,部分学校存在升学率至上、急功近利的思想,缺乏对资源共建共享的各种应用、评价和激励机制,教师缺乏对资源建设和应用的兴趣和热情,存在能避则避的心态。

3.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环境情况

通过“创强”和教育装备建设工程,推进多媒体教学进入学校班级,全市“班班通”的情况比较理想,“班班通”平均率中学达到了124%,小学达到了38%。(以每三个班配备一间多媒体教室统计。)全市有290多所中心小学及以上学校接入韶关基础教育专网,建有校园网的学校数量较多,建有完整校园网和简易校园网的学校有77所,占调查对象的77%,说明教师应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环境比较完善。(见表5)

4.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

如表6所示,教师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需求主要有论文、多媒体素材、优秀课堂实录、试题、教学课件和案例。教师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差别不大,但对论文需求排在第一位让我们有点意外,说明教师对自身发展关注比较多,主要应用在评职称、上公开课、出试题等方面,即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辅助工作比较多,真正把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于教学各环节的比较少。

5.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

如表7所示,有62%的教师通过互联网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23.3%来自市级资源库,9%来自自己制作,3.3%来自其它途径。可见现阶段互联网是教师获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这也和全市中小学数字化教育资源规模小、内容陈旧、分布不均衡、市基础教育专网建设比较好有很大关系。

6.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的因素

表8是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的因素,32.3%教师认为因自身技术水平而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46%的教师认为因资源库因素而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这两项数据这占了调查对象的78.3%,这说明我市广大教师制作课件和应用课件的水平比较低,还需进一步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同时全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分布零乱,规模小,没有统一管理体系,搜索功能差,查找资源困难,也打击了教师使用的积极性。访谈中教师反映最多的是访问资源库需要账号和密码,而不同的资源库需要不同的账号和密码,让教师不胜其烦。

三、存在的问题

随着校校通工程、教育创强工作等不断实施,目前韶关市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应用环境基本满足教师的使用需要,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特别是市级资源中心经过几年建设,已初具规模。但就全市整体情况来看,数字化教育资源在总量、结构、内容、应用上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多方合力,数字化教育资源才能得到可持续健康发展。

中小学数字教育篇6

    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课堂结构、教材结构等诸多因素。本文仅对其中两个对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意义而未引起足够重视的冷点问 题作以探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问题

    数学教育现代化是国际中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几十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数学教 育现代化并不是要教现代数学知识,而是把小学数学建立在现代数学的思想基础上,并且使用现代数学的方法 和语言。1978年我国经过十年文革后重新编写全国通用的小学数学教材时,首次提出了“适当渗透集合、函数 、统计等现代数学思想”的设想和措施。1992年颁布了《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依据大纲编写的几套 教材都或多或少的增加了渗透的内容。例如,几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计算机程序的框图、排列组合、概率和 简单的统筹方法等数学思想方法。这些措施对于缩小与发达国家小学数学教育的差距,提高我国公民的数学素 养,有着重要意义。可是,由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只是渗透,不作为考试内容,所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这一措施并未得到应有的落实。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包括两条主线,一是数学基础知识,这是一条明线,写在教材上,必须切实保证学生学 好;二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一条暗线,并未直接写在教材上,教学中又要予以渗透。从哲学的角度讲,人的 素质中最为核心的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数学哲学的角度讲,数学科学中最有生命力统摄力的是数学观和 数学方法论,即数学思想方法;从数学教育哲学的角度讲,决定一个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最为重要的标志是 看他能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数学问题以至日常生活问题。一个人一生中直接应用的数学知识也可能并不 多,但是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将会终生受益。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研究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实施 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学生往往把除数变成整数后,忽视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造成计算 错误。如果仅仅认为是学生没有掌握计算法则所致而反复强调计算法则,也可以杜绝错误的再发生,但学生只 能形成机械性的操作;如果利用学生已学过的“商不变性质”,用“恒等变换”的思想予以点拨,就能使学生 从本质上理解“小数除法法则”。

    再例如,“凑整法”、“分解法”、“拆分法”等速算方法,如果只是作为提高计算速度的技巧来教学, 对于以后的学习就无多大意义。只有从“化归”、“变换”的基本数学思想出发去理解这些速算技巧,才能使 学生的数学认识得到深化。

    “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方法”是数学的行为。学生只有把数学知识上升到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 提高数学修养,乃至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小学数学的“实际应用”问题

    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的简单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目的之一。如何实现这一目的,培养学生解 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实践中存在两个方面的模糊认识,一是认为数学应用问题需要较深的数学知识和专业 知识,在小学难以实现;二是认为小学数学应用题就是数学应用问题,只要搞好应用题教学,学生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自然而然地会提高。

    数学应用问题又叫数学建模,就是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建立一种解决问题的数学 模式。数学应用问题已引起中学数学教育界的关注,当然这与1993年以来高考试题中出现应用问题的导向有直 接关系。小学数学是初等数学的基础,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无疑是应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 力”,现代科技的重要标志就是数学化。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一些数学成绩挺好的小学生,购物时不会算账, 几样活一块干时不会统筹,不会计算,也没有计算的习惯。我们常说人要精明能干,要精明就要有较强的数学 意识。所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是培养科技意识的重要内容。是未来的现代化建设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

中小学数字教育篇7

1 数字博物馆资源的利用现状

我国的数字博物馆开发始于20世纪90年代,故宫博物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了数字博物馆。这是在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文化遗产管理模式,其最初的称谓为“博物馆信息化”,之后的称谓有“博物馆数字化”“虚拟博物馆”,直至今天的“数字博物馆”,从称谓的变化可以看出,数字博物馆资源由最初单一的实体博物馆藏品的信息采集,发展到了今天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像技术等最新的信息技术,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将实体博物馆中的藏品呈现于网络,采用了英特网与文博机构内部的信息网络架构,将博物馆传统的业务工作与互联网上的活动紧密结合,构筑了博物馆大环境所需要的信息传播交换的媒介。

经过近二十年的博物馆数字化进程,我国的数字博物馆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各实体博物馆先后建立了基于本馆馆藏资源的数字博物馆。2001年,国家教育部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网上公共资源建设―― 大学数字博物馆建设工程”重点项目,先后有近30家大学博物馆参与到了这一项目中,整合了这30家大学博物馆中的大量资源,为科学研究、教学以及公众服务提供了条件。2012年10月,国家文物局开启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工作,这是建国以来我国第一次进行的在文化遗产领域开展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项目,此次普查工作要求建立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的登录平台和统一的数据库,这将是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又一次契机,将大大充实数字博物馆的资源。近年来,谷歌建立了谷歌艺术项目,利用谷歌的街景技术拍摄了博物馆内部的实景,并以超高解析拍摄众多博物馆内的历史名画,以供全球网民欣赏,类似的还有百度的数字博物馆项目,这两个项目都是集合了众多数字博物馆的大型平台。

在资源利用方面,实体博物馆的资源应用于中小学教学的案例并不少见,如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与徐汇区教育局建立了共建共育的关系、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与北京育才学校开展了“挖掘博物馆文化资源、开发学校校本课程―― 走进先农坛”的活动。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联合相关部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中小学生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但获取更为简便、资源更为丰富的数字博物馆,却鲜有人关注,数字博物馆资源利用率极低。

2 数字博物馆资源应用于教学的优势

当代社会是一个终身教育的社会,其中包含了教育体系的各阶段以及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博物馆与广大中小学校都承担着教育的任务,所不同的是,中小学校教育是作为正规教育的一个阶段,通过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而博物馆的教育只是其三大功能中的一项(即收藏、研究、教育),是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是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现代博物馆从诞生开始,就肩负着教育的重任。

对于博物馆的教育服务,有的学者主张用“交流”来代替“教育”一词,认为“交流”更能反映现代博物馆教育的实质。我国的博物馆学家苏东海先生认为“博物馆是通过为观众自我学习提供服务而实现教育目的的”[1],博物馆的教育包含很多方面,如为成人的终身教育服务,为观众提高文化素养服务,为科学研究服务等等,其中,为广大在校学生的校外教育服务是众多博物馆教育服务工作的重点之一。博物馆的教育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这对于青少年的素质提高具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博物馆在互联网的延伸,数字博物馆是通过运用三维图像技术、立体显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特种视效技术、互动娱乐技术等,将实体博物馆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2]。数字博物馆在中国发展虽然只有不到短短的二十年时间,但在这期间国内各实体博物馆的数字博物馆发展迅速,各种最新的尖端信息技术都不断应用于数字博物馆,从资源建设、系统平台建设、资源描述规范建设,到数字博物馆的体系结构及其资源层次化描述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这一背景下,数字博物馆对于中小学校的课程教学将提供大量丰富的电子资源。这些资源的涉及面覆盖了中小学校的绝大多数课程。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数字博物馆资源具有以下特点。

(1)便捷性。数字博物馆资源的获取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获取,前提是与互联网连接。

(2)共享性。数字博物馆资源可供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使用,具有共享性。

(3)丰富性。数字博物馆资源集合了各种不同类型实体博物馆的资源,包括历史、艺术、科学、文学等方面的内容,其丰富性可以大大充实中小学校的实际教学活动。

(4)生动性。博物馆资源虽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生动性,但对于博物馆藏品还是需要一定的说明才能让普通观众理解,而对于年龄偏低的中小学生,对博物馆资源的理解会产生一定的偏差。数字博物馆整合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资源,并对其进行了加工和提升,所展示的知识更为生动形象,这更易于中小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5)互动性。数字博物馆资源可根据需要进行增减或修改,用户还可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反馈。

3 数字博物馆资源在中小学教学中的作用

3.1 为偏远的农村中小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长期以来,博物馆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仅仅局限于带领学生参观、组织一些临时性的活动,如夏令营、讲座等等。很少有博物馆会主动将本馆的馆藏资源与中小学的教学联系到一起,而对于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校的师生,对于众多的博物馆资源的利用更是可望而不可及。数字博物馆资源获取的便捷性为广大农村中学的师生提供了获取优质博物馆资源的可能,同时也节约了教育投入。

3.2 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数字博物馆资源的生动性和互动性,有助于中小学生的素质发展。农村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相对于城市学校比较薄弱,数字博物馆的互动性可以让学生主动寻找跟课堂学习有关的信息,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3.3 有助于师生、生生间的交流

数字博物馆的互动性和共享性特点,可使老师与老师间、老师与学生间及学生和学生间进行高效而便捷的交流。在相关数字博物馆开设论坛供老师和学生探讨,这有助于思维的训练。

4 对建设数字博物馆的建议

4.1 根据不同版本进行分类

当前各地区的中小学教材版本不一,内容也相差很大,建议各博物馆在开发建设数字博物馆时考虑不同版本不同学科的内容,将本馆的相关资源进行分类,以方便广大师生选择使用。

4.2 统一平台

除了谷歌的艺术项目和百度的数字博物馆项目,其它各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大多有自己的架构,这不利于资源的整合利用,建议相关部门统一平台或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

4.3 符合特定人群的内容

中小学数字教育篇8

关键词:数字鸿沟 中小学教师

教育 信息

一、问题的提出

(一)数字鸿沟的本质以及中国数字鸿沟的现状

数字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这个概念是自因特网出现后才提出来的,它指的是那些拥有信息时代工具的即得者(haves)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have-nots)之间出现的数字经济财富的差距。这种落差会随着互连网的应用继续拉大,信息富有者更能轻而易举地获取有效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利润,而信息贫穷者在信息的获取上举步艰难,或者无法及时获取可以改善自身处境的工作信息,相对的结果是陷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境地。所以数字鸿沟的本质就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在普及和应用方面不平衡,它意味着因特网发展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在新的全球“信息革命”中面临“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远远落后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因此,我国在参与和发展数字经济的能力也相对比较弱,在缩小数字鸿沟上处于很不利地位。就中国内部而言,群体与群体之间、东西部地区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经济上的差异。并且这个差异随着信息技术革命进行而愈演愈烈,中国将沦为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

历史的长河告诉我们,贫富差距是引起社会不安定重要因素,引起阶级斗争的潘多拉之盒。从近两年看,中国的信息化发展是成几何级的,但和别的国家比,很多地方简直不堪一提。实力不足,技不如人,自然处处受到制约。“落后就要挨打” 这个浅显的道理在数字鸿沟继续扩大的背景下是可以想象的。

(二)缩小数字鸿沟必须教育先行

要解决数字鸿沟的问题,必须找到数字鸿沟的病症所在,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痛急乱投医。不可否认,经济鸿沟是数字鸿沟之所以发生的根本原因,数字鸿沟最终也必将拉大经济差距。但在数字鸿沟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经济差距了,那时的经济差距是怎么形成的?除了政治体制、地域环境,风俗人情等因素外,教育是一个很大的因素。英国撒切尔夫人曾经说:“我们需要受过良好教育、训练有素的、富有创造性的青年人,如果今天的教育落后,明天国家的业绩就会落后。”随着现代化新型技术的应用,教育越来越成为解决数字鸿沟这个问题的关键,其两者的关系可以这样表示:

由该图可以看出,教育与数字鸿沟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因此,中小学教师在这一场信息技术革命中占中坚力量地位的,对缩小数字鸿沟具有重大的作用的。目前,教育仍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最主要的途径,同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如空气一般渗透各个角落,它作为信息平台、工具平台、管理平台逐渐改变我们的工作、消费、通信、和娱乐的基本方式,越来越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占据重要地位。所以必须通过教育这个重要途径提高全民族的数字化生存能力。

(三) 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辉煌的职业”。千百年来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教师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一批社会有用之才,他们肩负着传播文明,开发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使命,因此,教师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教师育人本质上是一个个性化的工作,教师怎么教书,怎么影响学生的人格,这些都依靠教师自身的理念、能力、修养和学识来把握、处理。相同资质的学生遇到不同的教师,受到不同的教育,走向不同结局。正因为如此,教师在人才的培养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信息化教育中,中小学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高度上,从宏观的视角去考虑学生的发展。

二、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现状

尽管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开展得轰轰烈烈,表面上看,数字鸿沟问题已经从娃娃抓起了,填平数字鸿沟似乎指日可待。但是,种种现象表明,数字鸿沟正在扩大。从大环境下看,政府的政策、资本的投入、教育改革方案的制定、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配置等等,都是导致这种结果的因素。但缩小数字鸿沟不仅是一个解决硬件和技术问题,也是个意识和理念的问题。要缩小数字鸿沟,仅仅技术上的创新还是远远不够的。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它并不是灵丹妙药,缩小数字鸿沟需要教育工作者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溶进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在信息技术的教育中高瞻远瞩,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良好素质的信息时代的人才而不懈努力。

目前的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上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有待引起重视:

(一)中小学教师对数字鸿沟的认识不够

中小学教师要教育别人,自己要先受教育,要照亮别人,自己心中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心中要有火种。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教师知识与观念的更新显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刻不容缓。数字鸿沟是自互联网出现以后的新名词,教师如果对这一概念认识不够,就会出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况。教师对事物的认识态度直接影响他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教师对学生是有师范作用的,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摄入在学生的眼里,印在学生的心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自己的老师。从目前来看,中小学教师在这一块的认识比较浅,即使有教师知道这个概念,也不一定知道缩小数字鸿沟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不一定知道数字鸿沟继续夸大的最终结果是民族的存亡。中小学教师对数字鸿沟认识不够深刻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视程度。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直接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习目的、价值取向的定位。

(二)应试教育下中小学教师对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够重视

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依据的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特色,自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以来,应试教育的弊端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在绝大部分地区,中国中小信息技术课程是作为会考课程,或者选修课程的,这就导致了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对它的忽视。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多中小学教师对它视而不见,甚至错误地把它当作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绊脚石,认为这样的课程只会占用学生宝贵的时间,只能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从某个角度讲,它的确与高考无关,与升学率无关,与评职称无关,与涨工资无关。但它却与学生信息素养有关,与学生的后期发展有关,与中国人才的整体素质有关,与能否缩小数字鸿沟有关,与民族的存亡有关。作为一个新时代的人,信息素养被反复证明为社会有用之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可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很少有中小学教师会真正考虑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多的中小学教师给学生定的目标就是升学,别无其他。这不仅与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脱节,更与信息化社会的需要脱节。

(三) 中小学教师自身不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

在中小学,我们普遍可以看到这样现象:部分信息技术中小学教师所教的内容单单只够应付学生的会考,课堂上只是照搬信息技术教科书的理论知识,更无拓展性可言,可想而知,学生听了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中小学教师一旦应付完会考就高枕无忧,没有压力,没有竞争。平时不重视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也不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忽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抑制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具备信息素养的。除了信息技术老师,其他课程的教师信息素养更是让人担忧,不懂得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不能迅速快捷的获取有效信息,不懂如何利用现代化的工具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如何为学生做表率?信息素养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集科学的信息观念、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能于一身的关于信息的综合素养,教师缺乏了信息素质,就无法影响他的学生,在缩小数字鸿沟的进程中就无法起到榜样作用。

(四)把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育或者等同于信息科学知识教育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综合性人才,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则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很多时候,很显然,这种等同方式把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大大裁减为计算机教育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目的不是应付会考,而是提高学生对信息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信息技术教育不能被理解为上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课,也不能被理解为是一种对有关电脑信息技术的各种软件产品“使用方式说明”的教育。它应该是一门富有教育意义的教育课程。在网络时代,中小学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课程的开发者、群体的协作者、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学生的学术顾问者。例如,中小学教师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到教学之中,把教室扩展到校园网、互联网上,使资源在全校甚至全国、全球范围共享。在网络教学中运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这样,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信息化的教育,体会到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快捷和丰富。网络教学较之传统教学,其特点是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交互性、渗透性强,多媒体,无形化。它具有满足所有人的教育需求的潜力。它可以让任何人都能随时随地接受到个性化的教育。

三、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作用

既然数字鸿沟是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那么如何缩小数字鸿沟,增强民族的竞争能力也成了每个社会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众人皆知,在这个数字时代,竞争的优势在于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未来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中小学教师是基础教育的先锋,更应该有缩小数字鸿沟的紧迫感和危机感。从数字鸿沟的本质上看,数字鸿沟产生和继续扩大的原因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型技术在普及和应用方面不平衡,因特网作为一种工具,它从一开始被人熟悉、到应用,到普及是必须要依靠教育的,而基础教育的首先执行者是中小学教师。教师的历史使命和全部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就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合格人才。在信息时代,中小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性人才,更需要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人才。

在数字鸿沟这个全球问题中,中小学教师是否具有宽广的视野,是否具有“全球观念”,是对缩小鸿沟具有重大作用的。特别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很大的。中小学教师有他自身的特性,除了传授知识,其另外一些品质通过示范体现出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缩小数字鸿沟产生作用:

(一)中小学教师是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传授者

1996年经合组织(OECD)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人类正在迈进一个以知识(智力 智慧)资源的占有、配置为基础,进行知识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 在信息技术革命的今天,衡量人才的标准已经由知识的积累改变为知识的检索和知识的创造,人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有效的方法获得原来不知道的知识,这是新时代学习能力的象征。知识的检索和创造是离不开信息平台的,互联网是各种信息平台中作用最大的工具,信息时代的人才必须学会这种信息工具,学会数字化的生存,这就要求教育重新考虑培养人才方式。因特网作为一种工具,对它的学习、使用离不开中小学教师的指导。中小学教师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支持。

(二)中小学教师缩小数字鸿沟的责任意识影响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育的信息化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关键因素,数字化人才是21世纪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中流砥柱,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在21世纪顺利进行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肩负着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使命。认识到数字鸿沟仅仅是中国在以因特网为代表的新型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在其他很多方面我们与世界发达国家也有较大的距离。虽然我们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我们也应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意识。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上的责任意识是将“忧患意识”与“进取意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忧患”转化为动力,推动自身实际的“进取”行动,它既具有时代的特征与中国国情紧密联系,又是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精神的体现,也是忧患与乐观的有机统一。

中小学教师如何将他自身对数字鸿沟的责任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产生学习科学技术的动力呢?如果中小学教师一味的向学生灌输数字鸿沟理论知识,大谈在网络中落伍的后果等等,这样是没有效果可言的。任何一个中小学的中小学教师都不能做到使他的学生科学的、清醒的认识数字鸿沟问题,因为不同的年龄段的人对事情的理解方式不同,深度也不同。我们无法让一个刚开始接触计算机的孩子从民族存亡的高度来理解网络。但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是无法适应将来的社会的。这是一个现实矛盾。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中小学教师的另外的特性,那就是示范性。中小学教师之所以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不仅是因为中小学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更是由于中小学教师的人格具有示范性的特点。中小学教师对数字鸿沟的认识,以及在缩小数字鸿沟中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意识在潜移默化之中熏陶了学生的思想,在学生的思想上打上深深的印记。这种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比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教育制度更具有教育力量。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中小学教师对学生思想的形成会发生巨大的影响,中小学教师不仅仅用自己的学识教人,也要用自己的品质教人,一个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中小学教师,他将抛弃在工作中自身的利弊,投身到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的实际行动中来。

具体的说,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中小学教师不得视升学率为学校教育的唯一任务,并不遗余力地抹杀学生对网络世界的好奇,尽可能消灭一切与升学无关的事物。他们无论是清醒的还是迷茫的,无论自觉的还是盲从的,对升学率的追求近乎一种颠狂状态,这从中,还渗透着部分教师功利心理。这种功利心理使得升学率继续巩固它压倒一切的地位。一个具有责任感的老师必须应该着眼未来,淡泊考试分数,淡化应试的过程,重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最优化,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寻找问题的答案,利用现代化工具来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言传身教中,激发他们对网络的兴趣,促进他们对数字鸿沟的初步理解。中小学教师作为最受学生关注的人物,他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举止都可能在学生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中小学教师对信息素质的重视,直接会影响学生对社会信息化的理解,对自身信息素养重视。最终影响缩小数字鸿沟的进程。教师的责任意识与数字鸿沟的关系是:

(三) 中小学教师通过亲自参加社会活动而影响社会

在数字鸿沟的现实问题下,中小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在学校教育、教学、科研,还延伸到社会中,因为中小学教师是分布较广、人数较多、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群体。数字鸿沟一个全球问题,是当代国际社会普遍面临的、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缩小数字鸿沟就要实现的基本标志就是“人人享有信息”。中小学教师通过知识的形式服务于社会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中小学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与社会各方面的接触和协作也越来越密切。中小学教师通过参加社会活动,积极改造社会环境,在各种活动中,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身边的人对数字鸿沟的认识,促进整个社会学习信息技术良好风气的形成。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影响社会对数字鸿沟的关注:

1、

向学生家长宣传信息素养对发展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众多家长也是应试教育的顽强拥护者。他们也是学生的教育者,因此,他们也需要认清应试教育与素质的辨证关系,与其等他们后知后觉,不如让教师先行动起来,向学生的家长宣传教师不仅对学生具有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家长也同样有教育作用的。

2、

宣传数字鸿沟的知识,促进群众对它的认识

教师作为知识分子,通过社区的活动,向周围的群众讲解数字鸿沟知识,宣传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性,提升公民缩小数字鸿沟的责任意识。这将直接影响缩小数字鸿沟的进度。

3、

鼓励更多的人通过网络参与教育、培训、娱乐、购物和交流

缩小数字鸿沟必须学会数字化生存,教师作为具备一定信息素养的人群,在平时的生活中帮助身边的人使用新型技术,鼓励更多的人利用网络改变自己的生活,将数字化生存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强化中小学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责任意识几种途径

(一) 对师范生进行数字鸿沟的国情教育、使命感教育

师范教育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科教兴国是我国的战略决策。师范教育具有超前性,更应该面向未来。因此,提高中小学教师缩小数字鸿沟的责任意识的途径重要的一点就是对高校师范生进行科学的忧患意识教育,其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历史教育、国情教育、国际形势教育和使命感教育。坚持对师范生进行历史教育,使师范生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只有懂得中国的昨天,才能理解中国的今天,把握中国的明天。强化师范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对国家和民族命运及前途的牵挂和责任,是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教育。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是以忘我为特征的,带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体现出积极参与社会变革的忧国忧民思想。自古以来,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是中华民族仁人志士高风亮节与伟大人格的标志。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反映出中华民族深沉的忧患意识。面对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这种责任意识发展为救亡图存的爱国理想,面对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任,这种责任意识就发展为振兴祖国的爱国理想。

在轰轰烈烈开展信息化革命的当代,这种爱国主义的忧患意识可以激发师范生以及在职教师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心世界,关心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发展和前途,并将这种关心转化为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动力,自觉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甘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奉献自己的青春的行动。

在师范教育中,充分利用大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有利条件,引导他们认识信息化带来的技术革命对中国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中国在信息技术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激发他们产生科学的忧患意识,唤起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极大关注,使他们能够立足于社会主义事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顽强拚搏、努力学习。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忧患意识就会转化为努力工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以这种实际行动来推动中国信息化前进的脚步。

(二)重视师范生以及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以及信息素养的提高

优先发展师范教育、教育和培训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实际上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项先导性的战略措施。经济建设已经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提高全民族素质,迫切需要培养成千上万优秀的人民中小学教师,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质,不仅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而且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对缩小数字鸿沟起到推动的作用。

信息素质是中小学学生必备的基本核心素质之一,而基于信息和网络环境下的中小学教师,其自身的信息素养如何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信息素质。有调查认为,在我国教育技术发展较快的地区尚有1/3中小学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无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匮乏是制约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制约缩小数字鸿沟进程之一。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加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培训的目标除了使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知识,正确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并制作相关课件,还应该树立网络教育的服务观,强化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功能。

(三) 淡化中小学教师的应试教育倾向

素质教育下,中小学教师要冒风险。素质教育教的是“死”内容以外的综合能力,就会有学生上不去,评价方式难以确定,这时候,人们就会抱怨教学的失败,中小学教师就会顶着失业的压力。因此,素质教育比应试教育难度大。另一方面,应试教育使得中小学教师更多考虑升学率的问题以及升学率对自身带来的利弊。在近期利益的驱使下,中小学教师就容易视眼前利益而不顾学生、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广大中小学教师淡化应试教育的倾向,强化素质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利用网络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作为一个中小学教师,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并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向学生中做好表率作用。学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淡化教师的应试教育倾向,强化素质教育理念。

1、对教师的创新的成果给予激励

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的创新行为应得到学校的肯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教师中间树立榜样。

2、尝试改变传统的评价方法。

“一考定终身”是应试教育的最大特点,以一次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是不全面的。衡量学生最终成绩可以以形成性考核和课程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即平时成绩和课程终结考试相结合,这样,在强调重视学习过程的同时,淡化了教师应试教育倾向。

3、尝试改变教育思路

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的意识,然后去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到课堂中来,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做死题。

五、结论

当今世界正发生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迅速、广泛、深刻的变化。以信息化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先行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关键所在。教师是教育的核心,而中小学教师作为分布较广、人数较多、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知识分子群体,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越来越体现出他们的作用。但由于数字鸿沟是一个较新的概念,众多教师仍不能站在民族存亡的高度来看待数字鸿沟问题。当我们尽情地在网络世界里享受信息文明时,我们很少意识到,这种文明带来了新的贫富差距。发展信息化教育、破除旧的观念,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是缩小数字鸿沟关键的关键。

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提出了中小学教师通过他们的知识性、师范性、教育性等特性来影响周围的人对数字鸿沟的认识。并在多个方面提出如何提升教师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责任意识。中小学教师必须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否则就毫无意义。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开放的时代,数字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标志,数字化的时代赋予了中小学教师巨大的职责,中小学教师应具有宽广的视野,在缩小数字鸿沟的进程中,为培养新一代具有信息素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胡延平,跨越数字鸿沟——面对第二次现代化的危机与挑战[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11月出版.

[2] 冷德熙,关注中国数字鸿沟 [M],科学出版社,2002年1月.

[3] 秦麟征,教育差距和数字鸿沟[J],改革与思考.

[4] 陆履平,杨建梅 信息化:中国缩小“数字鸿沟”的必然选择[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9月 第3卷第3期.

[6] 王荣德,教师人格论[M],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