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时间:2022-03-16 04:05:54
摘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信息化的科学教育不容忽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受用,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跟随时展的步伐,不能落后,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相应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在与其他教学科目共同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要在发展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不断完善。
关键词: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信息技术 中小学信息技术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关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评价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农村 解决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农村计算机普及程度低、学校计算机少和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根据认知的规律和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计算机和人们的联系也因此更为紧密。人们一方面享受着计算机给人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另一方面也越来越依赖计算机。使用和开发计算机新功能是人们对计算机发展的基本要求,新功能软件的出现刺激着人们学习和研究计算机。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我国各类学校的必修课,计算机教学在农村也得以快速开展。

一、教学安排

由于生活水平的差异,城市计算机的普及程度要远远大于农村,城市学生也许一出生就见过计算机,成长过程中使用过计算机,因而学习计算机对他们不构成障碍。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计算机虽不再是一种神秘的机器,但由于计算机普及程度低,大部分学生少见、甚至没见过计算机。计算机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第一次接触计算机也许就是在学校的机房。

由于条件制约,很多农村学校一般一所学校仅有一个机房,如果按现行的计算机教材进行教学,学生的上机时间根本得不到保证,学生就无法迅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会让他们觉得学习计算机很难,甚至放弃计算机的学习。如何解决这种条件与学习的矛盾呢?笔者在农村执教近二十年,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1.增强对计算机的感性认知

在农村,学生也许见过计算机,但很少有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因而对计算机没什么概念。如果按课本顺序,一开始就介绍理论知识,而后介绍计算机组成等内容,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不易理解,而且会让学生感到学习计算机很抽象,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而,针对农村计算机教学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合。

笔者的做法是:部分教学内容可先上机,再给学生上理论课,特别是在刚接触计算机前几节课。

如第一节让学生去机房认识计算机:先不介绍任何内容,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去看、去摸计算机,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个感性的认识。而后才给学生介绍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部件及其开关,等学生认识清楚后,才接通机房电源,让学生学会开机。

开机后,老师演示一下键盘、鼠标游戏软件,然后让学生模仿使用。在整个上机操作期间,老师应要求学生仔细回忆先前的演示,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计算机,不要担心会损坏,不会操作的同学要大胆问老师或会操作的同学。一节课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本次上机过程和心得的实验报告。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计算机,因此,上机过程不必也不能讲得过多过细,否则效果更差。

有老师认为,在机房上课学生会分散注意力,不容易控制。这种担心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只要我们合理安排好上课内容,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况且学生爱动、好动计算机也体现出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2.要有所侧重,不是面面俱到

计算机知识点多,每个软件操作项目多,如果我们要详细介绍每个内容,必须要有大量的上机课时作保证,这在农村学校很难做到。

因而我们须另辟途径,做到有所侧重,以点带面,才可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我们在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和Word 、Excel应用软件时,应将Windows操作系统的每个菜单项作为重点,让学生多练习多操作,宁可在此多花一些时间,熟悉每一项操作,为后续的软件学习打下基础。

这是因为,微软公司创造的窗口图形菜单形成了目前绝大部分软件的标准,熟悉像Windows操作系统的每个菜单项,就可对其它软件做到一通百通。因而,在Word、Excel学习中,只要了解菜单项的功能,操作都是大同小异,这两个软件所花的时间就可大大缩短,而且效果更好。

在其他内容的介绍上也是如此,只要我们有所侧重,就不会造成学生整节课只被动地听讲,而能够节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

二、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上老师只有将硬件或软件操作的步骤、结果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才容易理解。在学生数不多的情况下,老师还能在单机上直观地演示并进行讲解,但如要同时教几十个学生就得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了。

早期,我们通常采用大屏幕投影来展示教学内容,且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只是在农村,尽管这几年投影机价格一直下降,但学校还是承受不起。近年来,我们通常采用电子教室软件,利用局域网广播的方法将教师机上演示的内容广播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同时还可控制学生机的界面,以防止学生利用计算机玩其它内容,效果极好。

三、上机指导

计算机学科是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开设上机课,就是给学生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让学生自己上机,加深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计算机运行和操作技术。同时,通过上机,软件的功能、作用、特点能得以直观地展示。同时由于上机是个体行为,必须做到课前合理布置,课中科学指导,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1.课前合理布置

因上机时间有限,学生在上机前若未做充分的准备,有可能造成学生上机时无所事事或完不成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合理布置上机内容并准备好有关材料,这样在课堂上师生就可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去完成教学目标。

起初几次上机,老师最好能先演示上机的内容,进而让学生模仿。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尽可能采用小游戏来进行训练。如用“青蛙过河”游戏来训练指法;用桌面游戏来训练鼠标等。

2.课中科学指导

上机过程虽是个体操作过程,但录入过程因各种因素造成的错误,或程序本身的错误需进行编辑调试,往往本人在较短时间内不易查出并更正,需要别人的帮助。

较好的办法是:每3个学生分成一组,并选出组长,进行组内互助。组长的产生需经老师在前几次上机过程中进行观察,让一些接受程度快的学生任组长,负责在同学有困难时,及时予以指导,就可避免学生一遇问题就依赖老师的情况。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上机,不要害怕出现错误,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出现错误并不断调试改正,才会更好地掌握软件操作。

3.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上机结束后,应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题目、目的、软件要求、过程和总结。

实验报告的书写能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对实验的认知,同时也是对实验内容的一次再现,应要求学生认真对待。

四、重视练习题

计算机知识点多、操作多,要记住每一项内容,特别一些非常用的功能项,只能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识记。目前,计算机的无纸化练习(包括操作题)非常多,并附有答案,非常方便。只要反复去做这些题目,就可增强对每个知识点的识记和巩固。

常言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不断尝试和总结不同教学方法,就可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建立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系统,打造中小学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摘 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建立信息技术课堂过程评价系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上来,从而更好地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另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是可以利用评价系统进行相对准确的测量,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过程评价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应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打造信息技术的高效课堂。然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学生爱上信息课但主要兴趣只是集中在玩游戏和聊天上,无法将学生真正兴趣持久保持在信息技术学习上来,基本信息素养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另外,课堂教学中教学效果无法进行相对准确测量“有效教学”达到什么程度,课后也没能有留下痕迹无法知晓,制约着高效课堂的打造。为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行研制开发,建立并应用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系统,成功将学生的兴趣活动真正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上来,实施了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1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为课堂教学的过程评价提供网络支撑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和计算机教室一人一机的优势,自行研制了信息技术学科的网络教学平台,将中小学全部课程资源和每节课的评价要素(也就是信息素养形成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细化和分解)预设在教学平台中,课前教师只需要选定课时教学内容,就可将该节课的教学资源和评价要素自动提供给师生课堂使用。如七、八、九年级上下两学期各预设20个课时,如果选定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时后,师生只要登录到学习平台,就会出现该课时(“文章的版面修饰与美化”)学习与评价一体化的网页界面。该界面分成为导学区与评价区两部分,在导学区里提供了本节课的导学任务(文章修饰美化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此处略述),评价区里对应导学任务出现6-8个评价要素:(1)设置不同字体字号和颜色;(2)设置段落对齐方式;(3)设置首行缩进;(4)设置行间距;(5)插入艺术字和图片;(6)设置图片版式;(7)按时完成作品美化并上传;(8)积极交流和评价。学生学会或者完成了相关的学习探究任务,只需点击评价要素下的功能按钮(“学会”或“完成”)就将学习情况提交到服务器上,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即时查看到全班所有学生的自学情况(见图1),在有效时间内,哪些探究学习任务都能学会和完成,哪些任务仅有部分同学完成,哪些任务学生都不能完成或仅有极少数同学能完成,在学习平台上一目了然。对于全部都能独立学会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教师可以免予讲授或交流,以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提高效率;对于仅有部分学生能够学会或者完成的知识技能与方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进行小组内的交流与互学,而后选取小组代表进行全班交流与展示,达到全班掌握和解疑破难、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都不能完成或仅有个别同学能完成的探究学习任务,教师就必须进行必要的讲解或补充。由此可见网络教学平台支撑下的过程评价系统对于教师即时反馈学生学习信息,准确把握教学进程,合理调控教学环节,有效实施课堂教学显得极为方便、灵活和重要。

2课堂评价系统应以过程评价贯穿课堂始终,强化信息素养的落实

课堂评价系统的建立,给课堂学习的过程评价提供了依据和便利条件,师生可以将评价活动应用到课前、课中、课尾全过程。课前学生只要打开评价系统首页界面,就会弹出上次课后学生的星级荣誉榜,系统自动选出10名优秀学生进行表彰,即将学生照片滚动显示在登录首页上并授予不同的星名(见图2),给学生以成功的幸福感,激励学生挑战星级榜;课中学生针对自己的探究任务完成情况,点击评价区“学会”或“完成”按钮,相应的评价要素下就会显示出一个“ ”,同时自已的“本次课堂积分”和“累计积分”、所在小组的总积分也自动增加一分,各小组的学习星级排行榜立刻发生变化,激励小组同学比、学、赶、帮。学生作品提交后,师生可以通过评价系统查看所有学生的作品,并进行鉴赏评价或加分,这样可以让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减少了学生提交作品后无所事事甚至玩游戏、聊天现象的发生,在这里积分的增加过程,实际上体现出了学生信息素养的落实和提升过程。课尾教师可以利用评价系统中显示的学生课堂得分

情况,评选出“优秀学习小组”和“探究达人”、“交流达人”、“作品展示达人”将评价活动推向高潮。

3课堂评价系统是多维评价的综合应用,提高了评价可信度

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系统中设计了多种评价方式,自评、互证、师评、系统自动评价。既有分数评价,也有留言评价。在具体课堂实施中,不要求每种方式都用到,但要求真实可信,可将学生每3-4人分成一个学习小组,选定一个同学当组长负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监督评价活动,当学生学会了某项技能或完成了某些学习任务后,可以进行自评记分(系统中显示“ ”);小组长对组员的学习结果给予检查确认后可以进行“互评”记录,即将“ ”改为“ ”;教师对小组学习成果认定后可以给小组评价记分,该小组成员前面出现小红旗标志。对于作品制作优秀或者探究交流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评价系统给相应同学送出一个“笑脸”图案,也可以在学生个人留言板里写上几句激励性的话,如:“作品真好!让老师欣赏”、“你们小组学得真不错,继续保持!”这样做可以有效加强师生互动和情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肯定,获得成功的满足感,从而会更加专注地去学习信息技术。

4课堂评价应用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学生深入持久地学习

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基本信息素养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要注意观察评价系统中学生的成长过程,观察学生的学习级别升级状态。对于课堂评价系统中表现出学生已经学会或完成的技能,教师应抽查检验数据的真实性,不能为了升级而拉票加分,以此培养学生负责任以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对评价系统中表现出探究操作、作品制作方面还存在困难不能按时完成的学生(即评价系统中各评价要素都没有得“ ”),教师千万不能不管不问,任由学生发展,一定要给予足够关注,必要时给予个别辅导或请求其他同学帮助,然后安排他们代表小组进行汇报交流,这样他们就可以感受到教师对每一个同学的关注,才能将注意力真正集中到学习信息技术上来,学习才能深入,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建立且能持久。

5 课堂学习过程评价系统的应用保留学习痕迹,为后续教学提供内容选择的依据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系统中,可以将评价结果保存下来,还可以对学生获得的信息素养进行相对准确的计算,为教师进一步教学提供依据。下表是七年级上册第十二课后评价系统中各评价要素的完成情况统计表。

由此可见,经过本次课的学习后,90%以上的学生学会了word文章排版的技能和技巧,这种结果是基于过程评价后产生的真实数据,这就为我们后续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内容选择上的依据,如此高的有效率证明后续教学不再适宜选择相同内容,当然如果总有效率过低情况就别当别论了。长期以来对信息技术的教学重复学习的内容很多,比如word、powerpoint小学阶段学生学过,初中阶段仍然在学,甚至到高中还在作为学生选学内容,这种重复性的学习难免会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失去长久兴趣,阻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良好信息素养的形成。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浅析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构成分析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能力;农远工程;农村中小学教师

论文摘要:教学应用是保证“农远工程”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而有效应用基础设施和优质资源的前提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应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这就需要首先明确农村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采取相关措施来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对中小学教师实行每五年一周期的全员培训。”[1]这既充分肯定了“农远工程”的意义,又为我们指明了促进工程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诚然,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我国是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因此,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2]自试点工作以来,国家、地方已投入上百亿元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覆盖了全国大约36万所农村中小学,使1亿多的农村中小学生共享到了优质教育资源。[3]可以说,工程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对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目前,“农远工程”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如何使投入巨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和优质教育资源切实地发挥作用和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早在2005年8月,周济同志在“农远工程”卫星数字频道开播仪式上就曾说过:“这项工程能否真正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学应用,要在‘用’字上狠下功夫。”[4]所以,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就成为影响“农远工程”能否正常运转、持续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 当前,各省市都展开了配合“农远工程”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在如火如荼的热闹表象背后,对于培训的效果却颇多诟病。究其原因是方面的,但笔者认为,明确农村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结构至关重要,它是选择培训内容、培训形式、评价标准等环节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能力概述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获取、加工、管理、交流、表达和传递有关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5]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将一般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标准规定为以下四方面:(1)意识与态度(包括重要性的认识、应用意识、评价与反思、终身学习等几方面);(2)知识与技能(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3)应用与创新(涉及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支持与管理、科技与发展、合作与交流等几方面);(4)社会责任(包括公平利用、有效应用、健康使用、规范行为等内容)。[6]

赵勇认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关键是要能够针对具体的教学问题,确定具有相应功能的技术,把技术潜力转化为解决教学问题的手段。更重要的要包括教师对技术的认识和态度,尤其是技术与目前实践的一致性与技术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所具备的潜能认识。[7]

三、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构成

由上面的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不仅仅是操作层面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所掌握的技术应用到日常教学中,优化教与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实施“农远工程”项目的视角,笔者以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技术意识与态度

这一层面主要涉及:要求教师明确信息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作用;具有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如教学光盘、卫星ip、计算机等),主动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和态度。

2.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这部分内容包括:熟知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明白信息技术常用术语的含义,知道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作用,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与趋势等;知道信息系统工作的基本原理,如数字化原理、程序、算法与数据、卫星ip的接收原理等基本知识;熟悉信息系统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形式与功能,如输入输出设备、存储设备、中央处理器、卫星接收装置及其功能等;掌握计算机入门知识以及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如windows、word、e-mail等理论知识。

3. 信息系统的操作能力

这部分内容比较繁杂,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的安装与启动,如操作系统、ip接收软件等的安装;准确操作信息系统,如光盘播放机的操作、卫星ip资源的接收、投影仪的使用、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常用媒体的操作、排除信息系统发生的故障等;使用一些开发工具进行软件与数据的开发,如多媒体素材的搜集、课件的设计、多媒体著作工具及开发平台的使用,如powerpoint、方正奥思或authorware等;网络知识与技术,如ie浏览器的使用、电子教室教学平台和管理平台的使用方法、校园网络管理与应用、网页制作等。

4. 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

这一层面是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是教师利用信息的重要且实用的一种能力,包括如下一些方面:具备良好的检索技能,能在备课和教学中根据需要选择现有材料,或是借助浏览器、搜索引擎等工具查找有关的网络教学资源,并下载所需资源;对于现有资源或检索结果,能够依据教学需要予以准确的识别和理解,并做出正确的时效性与价值判断,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够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统计分析、重新组合和编辑加工,或者对有关教学内容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和图像处理,并以便捷的方式进行存取。[8]

5. 信息交流能力

这里所讲的交流涵盖了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主要包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定期举行的多媒体公开课、示范课、评优课等教研活动中,同校内外同行相互切磋,分享成功经验,弥补自身不足;能利用演示文稿软件、网络工具(如bbs、博客等)等与同事、专家进行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通过撰写教学叙事进行教学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得以提升;能采取多种途径,如家访、电话、班级qq群、e-mail等和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

6. 社会责任

这一层面主要涉及:能够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全体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即保证不同性别、不同经济状况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利用上享有均等的机会,使不同背景、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均能利用学习资源得到良好的发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传授,促进学习者合理、合法地使用技术,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利用技术资源,如遵守与技术应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自觉维护涉及隐私问题、版权问题和计算机病毒等方面的伦理道德观念等。

7. 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

农村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是影响“农远工程”应用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一层面尤为重要,是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核心。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学能力,如利用教学光盘、卫星ip资源、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网络等进行课堂教学和管理;教学设计能力,即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能够根据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教学媒体、评价方式等,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即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将相关教学资源有效整合于教学中,如积极探索基于模式一的有效教学,ip资源、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把教学内容通过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起来,以灵活多样的、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等。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是以上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这种综合能力的发展必然需要诸多环节的共同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庞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培训基地,我们需要通过卓有成效的培训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为深入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推动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浅析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的分析

论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 职业压力

论文摘要: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和新一轮课改的深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地位日渐凸显。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践行者和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灵魂人物——信息技术教师则面临着全新的挑战。笔者从社会及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两个因素分析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压力,然后就如何减压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职业压力是指由于工作问题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诸如紧张、挫折、沮丧)的负面情绪体验。适度的职业压力对维系职业活动、完成职业目标是必要的,而压力过大会有很多消极影响。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即不稳定的情绪,不健全的人格;心理疾病增多,损害身心健康;消极行为增多,易冲动;教学态度消极,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进而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及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师的生存状态应该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减轻过度的职业压力,已经成为关系信息技术教师能否以健康的身心状态完成本职工作的迫切问题。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压力分析

造成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过度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社会及学校、教师个人。

(一)社会及学校因素

1.知识更新加快。

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正在不断深化。新的课程标准相继出台,教材更新速度加快,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得到广泛传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纷纷涌现。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时刻走在教育的前沿,不断学习各种技术手段和教育理念,更好地优化教学。

2.分配任务多,多重角色冲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 ) 中的一个帖子形象地刻画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状况:“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有时真有一种疲于奔命的感觉。我总在满课的同时还要经常熬夜为同事制作课件,如果电教员忙不过来也要承担录像的任务;老师们的计算机出了毛病,会风风火火地找我来修;机房的卫生要常打扫;学生的竞赛活动要加班辅导;老师们做课,有时要不厌其烦地讲解多媒体教室设备的使用方法;有时还要充当打字员……”

3.上级检查,达标评比多。

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信息化水平为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每次检查,信息技术教师就开始更忙碌起来:检查教学设备,拟定、完善学校信息化方案,帮助公开课教师制作课件。所有这些都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极大的压力。

4.考评标准模糊,业绩难以量化。

其他教师的考评都有明确的标准,但信息技术教师的考评标准并未完善,加之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本身就不明确,人们对哪些是信息技术教师的本职工作并未搞清楚。信息技术教师的业绩难以量化,是困惑他们的主要问题之一。

5.课堂混乱。

信息技术课堂中常存在下列现象:学生玩游戏、聊qq,却不喜欢听课;机器数目少于学生人数,且配置低、故障率高,影响使用;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引起 “混乱”——辩论变成了“吵”论、小组讨论变成了小组“聊天”;小组协作学习中部分学生完成所有任务,其他人无事可做或惹是生非;学生对互评、自评敷衍了事。这仅是信息技术教师经常抱怨的一部分“问题”,还有一些始料未及的突发情况。

(二)个人因素

1.专业职能不过关。

专业职能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就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专业知识包括普通文化科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实践知识;专业能力包括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研究能力、课程整合能力、驾驭信息能力、资源开发能力、交际协调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如此多的知识能力需要信息技术教师掌握,使他们常处在紧张的状态,知识能力不能面面俱到。

2.自我并不认同该学科,感到课程前景暗淡。

由于来自社会学校的外在影响,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对本学科产生怀疑,感到课程前景暗淡,似乎自己并不认同该学科,这样在工作中自然没有积极性,不会取得某些成就,进而产生越来越大的压力。

3.对工作本身缺乏兴趣。

兴趣是做好工作的内在驱动力。一些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甚至对教书缺乏兴趣。考评的时候不能有很好的成绩,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很多时候心情沮丧。

二、减轻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的建议

导致信息技术教师产生压力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压力的缓解也需要社会、学校及个人共同努力解决。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正确认识自我,不断完善自身素质。

信息技术教师一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对自己的期望做一些调整,从多渠道了解信息技术的优势与其限制性,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建立合理适度的专业化期望;另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提高专业知能,完善自己素质。

(二)人际关系良好,并促成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建设。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发挥角色作用、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与其他学科教师和睦相处的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应与本学科教师建立良好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并未建立,各信息技术教师要多交流,在交流中增长知识,并从有经验的同行那里得到支持和鼓励。

(三)有所为有所不为,对自身的定位明确。

信息技术教师首先是教师,本职工作就是把课教好,此外还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推动者。但推进信息化绝不能仅靠信息技术教师,还有赖于所有教师信息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教师可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挖掘他们的潜力,帮助他们独立完成课件。同时,信息技术教师应集中精力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做出些成绩,赢得认可。

(四)建立完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考评标准。

由于信息技术纳入高考,信息技术教师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教学人员,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出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规范及考评标准,使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得到公平的量化。

(五)在欠发达地区,学校家长对信息技术教师应多加理解认同和支持。

经常听到一些欠发达地区家长的抱怨:“没开信息技术课,孩子就不会上网、聊天、打游戏。”好像是信息技术课的错,所以会对信息技术教师“深恶痛绝之”。凡事过犹不及。上网聊天是交流获取信息的手段,初识电脑学生很容易对这些新鲜玩意感兴趣,如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容易沉迷于网络聊天、游戏等的虚幻世界。信息技术教师应多向学生强调计算机的实用方便性,引导学生关注游戏背后的技术,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明白与其沉迷于别人的游戏,不如自己开发更有乐趣。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压力还有进一步增大的可能。信息技术教师对此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力。只有心理健康的信息技术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信息素养高的学生,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以不断的创新精神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关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评价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农村 解决方法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农村计算机普及程度低、学校计算机少和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根据认知的规律和笔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计算机和人们的联系也因此更为紧密。人们一方面享受着计算机给人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另一方面也越来越依赖计算机。使用和开发计算机新功能是人们对计算机发展的基本要求,新功能软件的出现刺激着人们学习和研究计算机。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我国各类学校的必修课,计算机教学在农村也得以快速开展。

一、教学安排

由于生活水平的差异,城市计算机的普及程度要远远大于农村,城市学生也许一出生就见过计算机,成长过程中使用过计算机,因而学习计算机对他们不构成障碍。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计算机虽不再是一种神秘的机器,但由于计算机普及程度低,大部分学生少见、甚至没见过计算机。计算机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第一次接触计算机也许就是在学校的机房。

由于条件制约,很多农村学校一般一所学校仅有一个机房,如果按现行的计算机教材进行教学,学生的上机时间根本得不到保证,学生就无法迅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会让他们觉得学习计算机很难,甚至放弃计算机的学习。如何解决这种条件与学习的矛盾呢?笔者在农村执教近二十年,摸索出一套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1.增强对计算机的感性认知

在农村,学生也许见过计算机,但很少有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因而对计算机没什么概念。如果按课本顺序,一开始就介绍理论知识,而后介绍计算机组成等内容,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不易理解,而且会让学生感到学习计算机很抽象,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而,针对农村计算机教学这种方法显然不适合。

笔者的做法是:部分教学内容可先上机,再给学生上理论课,特别是在刚接触计算机前几节课。

如第一节让学生去机房认识计算机:先不介绍任何内容,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去看、去摸计算机,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个感性的认识。而后才给学生介绍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部件及其开关,等学生认识清楚后,才接通机房电源,让学生学会开机。

开机后,老师演示一下键盘、鼠标游戏软件,然后让学生模仿使用。在整个上机操作期间,老师应要求学生仔细回忆先前的演示,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计算机,不要担心会损坏,不会操作的同学要大胆问老师或会操作的同学。一节课结束时,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后写一篇本次上机过程和心得的实验报告。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计算机,因此,上机过程不必也不能讲得过多过细,否则效果更差。

有老师认为,在机房上课学生会分散注意力,不容易控制。这种担心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只要我们合理安排好上课内容,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况且学生爱动、好动计算机也体现出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2.要有所侧重,不是面面俱到

计算机知识点多,每个软件操作项目多,如果我们要详细介绍每个内容,必须要有大量的上机课时作保证,这在农村学校很难做到。

因而我们须另辟途径,做到有所侧重,以点带面,才可达到很好的效果。如我们在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和word 、excel应用软件时,应将windows操作系统的每个菜单项作为重点,让学生多练习多操作,宁可在此多花一些时间,熟悉每一项操作,为后续的软件学习打下基础。

这是因为,微软公司创造的窗口图形菜单形成了目前绝大部分软件的标准,熟悉像windows操作系统的每个菜单项,就可对其它软件做到一通百通。因而,在word、excel学习中,只要了解菜单项的功能,操作都是大同小异,这两个软件所花的时间就可大大缩短,而且效果更好。

在其他内容的介绍上也是如此,只要我们有所侧重,就不会造成学生整节课只被动地听讲,而能够节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

二、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上老师只有将硬件或软件操作的步骤、结果直观地展示出来,学生才容易理解。在学生数不多的情况下,老师还能在单机上直观地演示并进行讲解,但如要同时教几十个学生就得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了。

早期,我们通常采用大屏幕投影来展示教学内容,且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只是在农村,尽管这几年投影机价格一直下降,但学校还是承受不起。近年来,我们通常采用电子教室软件,利用局域网广播的方法将教师机上演示的内容广播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同时还可控制学生机的界面,以防止学生利用计算机玩其它内容,效果极好。

三、上机指导

计算机学科是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开设上机课,就是给学生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机会,让学生自己上机,加深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计算机运行和操作技术。同时,通过上机,软件的功能、作用、特点能得以直观地展示。同时由于上机是个体行为,必须做到课前合理布置,课中科学指导,课后及时归纳总结,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1.课前合理布置

因上机时间有限,学生在上机前若未做充分的准备,有可能造成学生上机时无所事事或完不成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合理布置上机内容并准备好有关材料,这样在课堂上师生就可充分利用宝贵的时间去完成教学目标。

起初几次上机,老师最好能先演示上机的内容,进而让学生模仿。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及注意力,尽可能采用小游戏来进行训练。如用“青蛙过河”游戏来训练指法;用桌面游戏来训练鼠标等。

2.课中科学指导

上机过程虽是个体操作过程,但录入过程因各种因素造成的错误,或程序本身的错误需进行编辑调试,往往本人在较短时间内不易查出并更正,需要别人的帮助。

较好的办法是:每3个学生分成一组,并选出组长,进行组内互助。组长的产生需经老师在前几次上机过程中进行观察,让一些接受程度快的学生任组长,负责在同学有困难时,及时予以指导,就可避免学生一遇问题就依赖老师的情况。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上机,不要害怕出现错误,让学生意识到只有出现错误并不断调试改正,才会更好地掌握软件操作。

3.课后及时归纳总结

上机结束后,应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题目、目的、软件要求、过程和总结。

实验报告的书写能让学生养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对实验的认知,同时也是对实验内容的一次再现,应要求学生认真对待。

四、重视练习题

计算机知识点多、操作多,要记住每一项内容,特别一些非常用的功能项,只能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识记。目前,计算机的无纸化练习(包括操作题)非常多,并附有答案,非常方便。只要反复去做这些题目,就可增强对每个知识点的识记和巩固。

常言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本,不断尝试和总结不同教学方法,就可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关于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思考

论文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 能力培养 培训一体化

论文摘要: 面向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必须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本文首先提出了对教师的培养培训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的理念,认为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发展过程来看,进行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并重点分析了各个阶段的现状和模式。

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了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教师是任何教育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和建设者。2002年,我国颁发的《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信息化已经引起中小学的教育思想、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要实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和应用,建设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具有信息素养的中小学师资队伍是关键。……教师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进程,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为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从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表现如教师观念落后、数量不足、水平不高等。因此,除了迅速提高现有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技术水平之外,还要从如何培养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这方面思考。笔者从对师范生的多媒体课程教学中反思,认为我们应该把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培训作为一个连续的、统一的发展过程来看,进行不同阶段的衔接、整合与重组。现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各阶段培养、培训现状和模式作粗浅探讨。

一、教师培养的现状及模式

建国以来,师范专科学校和中等师范学校是我国中小学教育师资培养的主要阵地,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有很多合理的地方,例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一口普通话,一手好书法,一笔好文章,一套好教法”的教学基本功,同时我们在保持传统教师教育学科的优势,巩固高师院校特色学科的基础上,应该根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培养有高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虽然高校已经普遍开设了计算机类课程,但将计算机类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整合,构成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的体系,对以培养合格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是一个历史的挑战。

从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对师范生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培养现状来看,反映出对其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在设置的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和实践性环节课程所占比例较少,基本上仍只是作为师范专业的公共课来实施。再者,单纯地将计算机基础代替信息技术教育。在效果上,计算机课老师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没有贯穿将技术整合到教学中的理念,学生隔靴搔痒的理论和知识学了不少,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提高不大,所以学生不能很好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未来教学中,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技术和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最后,在培养模式上,与基础教育需求脱节。在培养过程中,重点都放在了传授基本理念和基本操作,学生很难感受到运用信息技术会带来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今后踏上教学岗位后,也就难以自觉自发地运用信息技术。

因此,在对师范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模式上应采取相应的变通。首先,改变传统的教育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增设信息技术和活动类课程,强化信息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点涉及信息在教育运用中的理论和实施,通过学习各种教学媒体、教学课件,将信息技术和各种基础课程相结合,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和操作实践逐步熟悉它们。在实习期间尝试性地运用这些技术。其次,建立与中小学合作的培养机制,加重实习力度,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在真实的学校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以提高信息化技术应用技能。

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职后培训的现状分析

信息技术能力成为信息时代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培训工作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展,但是从信息技术的培训内容、方式方法及效果上进行分析,还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1.培训方式单一

目前的培训方式多采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专家讲授式培训。一些地方把全员培训称为教师集中面授,“大呼隆”上课,这使得操作技能极强的信息技术培训只能流于形式。原认为教师学习了信息技术的知识,就能自行将这些知识恰当运用于课堂教学实际场景。但这种单一的培训模式对于教师自觉地坚持使用教育技术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效果十分有限。

2.只注重技术层面的培训

由于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参加培训时的兴趣集中于计算机的操作,对于理论内容的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就出现了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重心转移到讲授操作技术,而忽视了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的培训现象。他们在培训中只是单纯模仿。再加上各学科教学内容的差异,对学科教师的技能要求不同,若采用这种偏重信息技术技能训练,忽略了教育专业素质发展的培训方法,会致使有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与自己所教课程关系不大,兴趣就大大降低,培训效果也打了“折扣”。

3.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常忽视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认为只要把观念和技术传授给他们,自然能被他们认同,并成为指导他们教育行为的准绳。但实际上教师作为成年人,其思维方式已经基本定型,接受新事物比较缓慢,而且他们在自己的学科领域都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习惯于用自己学科固定的思维方式来处理新问题。

4.培训难以产生持续的作用

教师通过培训接触到一些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方法都会产生认可,觉得培训者讲得很有道理,并且积极地尝试着实践。但当受训教师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后就会发现现实与所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与差距,很多教师又回到了原有的工作轨迹中,教育技术培训持续效用难以发挥,使许多培训流于形式。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培训还存在许多值得探索与思考的问题。我们需要探索新的模式和授课方

法,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中授课方式的探讨

教师继续教育往往容易成为限制其发展的瓶颈,加强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是当前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极为关键的课题之一。

在现代信息技术培训中,授课方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在实际培训授课中,选择不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并使其在培训过程的各个阶段动态地发挥作用,是提高培训实效的关键。经过实践摸索、查阅资料总结,我归纳出以下几种授课方式:

1.以理论为主的讲授方式

讲授法是指教授者通过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受训教师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方法。这种模式是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演示、问答等方法。应包含两个过程:了解和内化。了解信息技术系统的基本组成、产生、发展、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历程等理论内容。以介绍整体培训内容及学生所需完成的任务为主,其目的是更新课程观与学习观,浏览课程的整体结构。至于理论的内化与应用则是在以后的培训和实践中逐渐进行的。

2.以课件制作为主的辅助教学方式

这种模式是采用cai课件,将培训内容以图、文、声、像等表现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景,使教师在学会各种工具软件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后来逐步深入到掌握基于资源的课程设计。实践证明,以课件开发作为任务驱动,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具有了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就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自然有机地相互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

3.以操作为主的练习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不实践操作学了也没有用。那么培训教学就应该“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生有足够的上机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际效果的操作。我们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意识和应用意识,不能搞“纸上谈兵”和“无机教学”。

4.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基础、层次水平和学习需求不同,用整齐划一、一成不变的教学目标是行不通的,我们可以采用以课题研究为主的方式——任务驱动法,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协作、协商中探索,在完成所设定的任务中学习,在不稳定性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研究、学会与人合作,充分体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及自组织的过程。在培训告一段落后,联系教师所从事的教学给其布置有一定难度的“工作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让他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总之,对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培训一体化,每个环节都应该环环相扣。职前培养中,高师院校要合理地设置信息类课程,探索师范院校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体系。职后培训中,要切合实际,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和手段,不断加强各中小学教师关于信息技术的培训,推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进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浅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摘要:现如今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是实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环节,笔者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从教师培训观念的转变到培训模式的创新再到“整合”培训和培训评价四个环节的建议与措施,希望对现如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 信息技术 培训 建议

未来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所以要赢得未来,必须先赢得信息。教育部早年就提出用5—10年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而教育的关键又在教师,无论是网络资源还是多媒体信息,它们都不能自动转化为优良的教学效果,都不能缺少教师的桥梁与催化作用。显然,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离不开一支数量充足、质量合格、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因此,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就显得尤为迫切。

一、抓培训,先抓观念转变与兴趣培养

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教师培训是关键,而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兴趣培养又是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关键。

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主动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需求。在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今天,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不可能受用终身,今天所学的知识可能明天就会过时,所以我们必须及时充电以满足时代的要求。教师更应如此,现代的教师应该能够把握时展的脉搏,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应该使教师通过学习、讨论、听专家讲座等接触新的观点、看法,使之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要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兴趣。目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是被动的,是出于学校组织教学竞赛或优质课竞赛不得不用,这不利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使教师积极主动的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激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激发教师的兴趣,最主要的是创设一种计算机文化氛围。可以通过请专家来学校讲课,观看成功使用信息技术教师的录像等方式,使教师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从而扩大自己的眼界,充分认识到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电脑备课比赛、课件制作大赛或网页制作大赛等,鼓励每位教师积极参加,让参加的教师有成就感,并通过成功作品展示来感染、熏陶其他教师,使广大教师从不会到愿意参与。

二、抓培训,要优化培训模式

从以往培训来看,现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收效并不明显。其原因主要在于培训模式陈旧,不适合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要。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从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实际实效的模式方法来实施培训。

现有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主要是“讲解-演示-练习”的方式,很少有学员的参与,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不利于发挥学员的积极性。为了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培训教师应发挥组织者的作用,使培训的组织更加灵活。比如,在讲到某一问题时,如果有哪位学员在这方面有实践经验,可以让他来和大家共享资源。他所讲到的例子对于其他学员来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发生在身边的教学案例,这样会更有说服力。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讨论活动,为学员们提供相互传授经验的机会。老教师可以把丰富的教学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又可以把计算机技术教给老教师,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与教学经验参差不齐的矛盾也会迎刃而解。

三、抓培训,要重点突出“整合”培训

现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内容完全是操作系统、文字处理、因特网基础、文稿演示、电子表格、网页制作、课件制作等方面,并没有教学理论以及信息化教学设计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参加培训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信息技术基本操作,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所学会的信息技术操作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在继续教育中要全方位渗透信息技术,真正促成受训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如果培训仅为了获取一个“证书”,那就有可能游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宗旨和目标。因此,培训的重点不应在“操作”,而应在“应用”。要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最好是以案例为主要内容,讲授不同的内容时选择恰当的案例,而且案例最好以相应学科教材为基础。

四、抓培训,要重视评价

评价对培训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目前教师培训的评价只是在培训结束时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进行考核,这样的评价方式完全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评价应从下面三点予以加强:

1、评价要贯穿培训始终。从培训的第一天到最后一天,从每天的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时时穿插着对学员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深入到学员的发展进程中,及时了解学员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付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也就有可能对学员的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保证培训的实效性。

2、评价的涵盖要全面。教师的信息素养包括多方面,有信息意识、信息技术水平、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等。目前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仅仅使用上机考核的方式,这样只能了解到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而不能检测到其他方面的水平。因此必须使用多种评价方式才能全面的了解教师的信息素养以及培训效果。对于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评价可以使用现有的评价方式即通过上机考核的方式,而对于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评价,可以要求学员设计有关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的教案,也可以通过听课了解教师的水平。

3、评价要实行追踪。对受训后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合”能力、教学实际效果,要建立档案,实行追踪评价,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下一轮的信息技术培训提供决策依据。

总之,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事关中小学推广信息技术的大事,要本着因地制宜、学以致用的原则,讲究实效,避免走过场,真正使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与发展浅析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课题,它不仅延伸了人的大脑功能,拓展了人类的智力,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还广泛渗透并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内,信息技术引起了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巨大变革。作为中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这场变革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等都是亟待探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和作用

对于“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教师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

“教什么”——现代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覆盖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所有信息技术学习内容;在教学程序的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要的教学环节一个也不少;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教材编者、各地教研员和一线骨干教师集思广益的劳动成果。

“怎么教”——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体现在新课标所反映的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以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方式,营造探究型或任务驱动型的学习气氛,铺设形成性的评价线索。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及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定位

第一,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中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确立自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导者”的地位。开设信息技术这一专门学科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师不要在课程整合中迷失了自己的专业。而引导者也并非主宰者,他完全没必要对学生的学习行动加以禁锢式的限制,这只会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引导者的职能应该是在教学中为学生确立学习的方向、优化学习的模式、纠正教学中的失误,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第二,做通才,而非全才。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应用软件日新月异,要当全才是不可能的。但要当通才,知晓各种常用的应用软件,并且最好精通两种以上软件。由于软件的多样性、时间的有限性,教师应在精通教材所涉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并及时了解业内最新动态,以免学生超越教师过多而影响教师应有的威信。

第三,做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推动者。要积极在学校发展各种信息技术普及教育,让大家都掌握信息技术,以减少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外事务。文字,可以培训专门的打字员处理;课件,尽量让学科教师学习自己制作……这样既完成了任务,也创造了一个较轻松的工作环境。

第四,做学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合作者。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在建构主义的学习模式下,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以及辅导者,而且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师生间通过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取长补短,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这种基于建构主义的伙伴型学习模式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第五,做网络的利用者。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借助网络,提高业务水平。由于信息技术教师大部分都拥有较好的上网条件,大家可十分方便地查找各种资料,借助外力使得自己的业务水平得以提高。

第六,做信息技术的传播者。作为专业教师首先应该对教学内容所涉及的软件有较深的钻研。现行中小学教材浅显易懂,涉及的软件较多,如word、powerpoint、frontpage、excel、flash、vb、人工智能等,虽然对学生要求不高,但由于实际情况,中学生的水平往往超越了教材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对这些软件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同时要适当提高教学要求,以便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更好的应用水平。

第七,做学生兴趣的培养者。电脑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使用电脑时,迷恋上网玩游戏、聊天,而对其他的信息技术知识不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类信息技术,学生只有学会了使用网络去做有益于身心的事,才可能拒绝那些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学生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愿学、乐学、好学。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未来发展展望

(1)未来的教育中,班级授课制的形式还会有,但会发生改变。未来教室的一种模式就是计算机加一个大屏幕投影,构成一个信息化的教室。必须用新的观念指导计算机教育,cai的概念要改变。以前的定义是用计算机辅助传统的教育模式,而现在的提法是创造新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学习模式。现代学生的思维方式千差万别,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千变万化,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重观察,教书也担当着教学中“观察者”的角色。必要的“观察”会为教师在教学中处理解决突发的难题做好充分的预热和准备。

(2)在未来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这个学习型的社会中担当“学习者”的角色。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时代不再是“百晓”,对新生事物,教师要及时了解,对来不及了解的,要敢于承认,并想办法弄清。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并不会有损教师形象。

学习环境是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学习的场所,而在这样一个神圣的场所中,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定位于学生的“陪读”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扶持者,要正确摆好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信息技术教师既是教授者,也是学习者,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的能力,补足自己的缺憾,和学生保持交流,不断进取,才能真正在日益严峻的教学环境中占据有利的阵地,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师的“变革”。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学的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题目,因为目前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老师们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或者老师们提出来需要大家共同解决的,就是在课堂改革的实施当中,课堂上怎么做?有一种意见认为要大力加强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只是若干教学方式中的一种,他不可能取代其它的包括讲授这样传统的方法,我们现在追求的一种学科教学或者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原来可能比较狭隘,过多的使用讲授式,今后我们在一定的情况下使用讲授式,因为讲授式不可能完成新的课堂所赋有的任务,提倡要增加探究、体验、实践、包括一定的研究学习,最终形成中小学课堂教学的多样的这样一种情况。研究性学习在学段的适应性上,我个人觉得高学段比较适应,低学段比如小学还要有一定的控制。要想实现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途径,或者一个切入点,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实行整合。我们去年在北京市教委的主持下,对各学科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整合情况做了一个比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后来形成了一个文集,形成一个调研报告,里边这个内容,实际上是想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个参考。

一、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解先从对整合的理解和推进整合的意义、目标谈起。

整合这个词是一个地质学的名词,因为我本身学地理的,我特别对这个查了一下,它指的是一套咱们地质表面,严格的按照时间顺序一点都不缺少的一层层落起来,这种现象就叫做整合,中文没这个词,现在看来整合这个词是对外国某个名词的对译,它是借用地质学名词来对译。

现在世界上信息技术最发达的地方在美国,美国的教育专家提出不要单设计算机课,也不要单设信息技术课,把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技能的任务融合到所有的学科当中,这样的一个过程,使学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实际上最终就是通过整合消灭信息技术也就是计算机这个单独的课堂。这就叫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也是咱们这个研修班的主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性质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系统论和教育技术理论为指导,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学科教学改革。落脚点是学科教育改革,实现什么目标呢,在各科教学中,有效的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是一个核心的内容,通过这种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同时还要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认知、探究、解决问题的工具。除了这个以外,培养学生的兴趣素养。我们既然认为中国不可能一步实现彻底的课程整合,在我们的学科整合当中考虑到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的层次和效率。概括起来,学科教学整合的目标,第一是四个方式的变革,再一个就是信息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变革的含义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基本上是依靠两种媒体,一个就是教师的语言,一个就是教科书,我们讲传承知识,任何教学都不可能离开传承知识或者知识的掌握这么一个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讲授,老师的语言是传播信息的一个主要途径,另外就是依靠教科书,教科书在文本当中主要的形式是文字和静止的图象。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呈现只能局限在这里。信息技术出来以后,就从这两种媒体扩大,扩大到超文本和网络环境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资料的集成,而恰恰因为他有超文本的特点,学生可以随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点加以学习。什么意思呢,你要读书就必须一章一章的从头到尾学,老师讲课也是按照书从头到尾一章章的讲,从中间插入自学,有这种可能,但是比较困难,因为教科书就是这种线性结构。但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内容的集成不是线性结构,你可以从任何的角度切入,这个就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含义和传统意义知识的含义不同,按照联合国文件的说法,知识可以分为四类,一种叫做事实知识,现在的社会当中有些什么东西或者过去历史中研究出来什么成果,为什么对这件事实加以解释,这叫原理知识。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是我们传统的教学中主要传授的知识,就是给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不管哪个学科,但是知识经济时代所含的知识已经不限于这两类知识,又增加了一类叫做(翻译出来)技能知识,还有一种(翻译)人力知识,技能知识和传统所说的学科技能知识还不一样,他指的是一个人成功的完成某一项工作或者制造一种产品所需要的从头到尾一套方法和能力的综合。人力知识:就是基于这个前提,就是知识越来越多,知识爆炸,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好,越博学越是人才,现在看来还不是这样,你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学到,那没关系,你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其它的当你需要的时候知道去向哪些人咨询,比如我刚才说的这些,可能有些老师比较熟悉,后两类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普遍掌握更重要的知识,不仅仅掌握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你需要更多的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你才能够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一个好的生存和发展,这就又有问题了,事实知识和技能知识是可以编码的,编码什么意思,就是可以用语言文字和图象表示出来的,但是技能知识和人力知识是不可以编码,写不出来的,讲不出来的,比如策划这个事,我可以把它写出来,但是你不一定能按照这个程序做出来,有很多隐含的,讲不清楚的,需要逐步领悟和体验的东西,不可编码要依靠信息技术的这种虚拟的特点,驾驭这样的情况,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就可以更深入。

三、学习方式的变革

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但是不是说我用了信息技术,学生学习方式就一定能拓展,关键是你用的是不是科学恰当,用的好可能能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用的不好可能还促进不了。用的好的话,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学生的自主探究,分层教学、个别化学习和合作学习这样的思路来设计的话,它比没有信息技术变革还快的多。如果我们用网络进行分层教学,我们就看到过这样的例子,很简单的一个习题课,我们的常规教学,老师在黑板上带着全体学生,一道题一道题的演练,解释,撑死了六道题,了不得了,因为这个包括从讲义到讲案,老师上信息技术课它就不这样上,他把卷子装到机器,在网络教室上,每个学生用计算机解答这张卷子,老师在控制台上及时的看,了解每个学生解题的进展情况,学生那个地方出了问题,及时告诉老师,老师通过这个和他的单机进行联系。这个实际上就是分层教学。加上老师有意识、有目的给学生配制不同的习题,这个分层教学也没有什么神秘的。个别化学习的重点是网络。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关键的因素是教师的指导思想,如果就把板书搬到屏幕上,把教科书的内容搬到屏幕上,那么就没有什么用。

四、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如果学习方式发生变革,就必然引起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如果分层教学,个别学习,合作学习,小组学习,教师的身份必然会从一个简单的讲解者要转向教学过程中设计者,转向教学过程实施中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学生在活动中提出疑问的解答者。某些情况下还是与学生共同探究。我们都在谈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老师你在上边讲,学生在底下听,一辈子也加强不了,必然要从学习方式上加强,你把学生方式变化了,师生的身份都必然发生变化,而现在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在教学设计上思路还不够开放,基本上还停留在我怎么把教材内容讲清楚。

五、信息技术与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如果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变革,就必然会引起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比较多的是老师讲授为主,那么老师讲授无疑的要求老师站在讲台上具有权威的地位,完全是老师讲,学生听。但是在课堂改革当中,由于我们在课堂的教学中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即使从知识的层面上来讨论,不仅仅是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所以你光靠讲,是不可能完成课程整合的。

信息技术客观上促进了师生之间的和谐、平等。学生提出问题你要和他共同探究,学生活动起来你要帮助他。

我们要追求师生之间和谐、平等这样一种关系。在传统方式下,我们是有意无意的在隔断学生之间的那种友谊。

六、关于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至少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就是熟练的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第二是获取信息的能力,有目的有主题的收集,也可能各种的不同的观点的认识都摆到你面前,你怎么能加以归纳、整理、提炼,综合出你自己的东西。这个我觉的非常重要。第三个是处理信息的能力,第四是生成信息的能力,已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第五是信息协作的能力,通过个人交流,达到一个相互学习,共同完成任务,最后一个就是信息免役的能力,对有害信息的辩别、抵制。

七、成绩和问题

成绩:我们这个调查,现在来看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从这个调查中我们觉得北京市目前在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方面取得的成绩有以下几点,第一硬件比较先进,我们现在正在做各区传播中心,各校机房的建立,校校通也正在做。其中有些学校特别是示范性的学校他的硬件应该说是具有国际水平。第二、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变化,有些是在教师的教学当中通过教学改革的实验,有些是通过学生本身,个人接触信息的渠道比较多样化,第三就是广大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愿意推进整合,出现了一些好的整合方面的一些典型。这都是我们取得的成绩。

问题:第一个就是硬件建设不平均。除了地区和地区、学校和学校之间不平均,还有一个设备的配置或者管理的形式不平均,我们买了很多机器,是都把它集中到几个机房来,还是要考虑到每个教室都要配备一定的设备。第二是软件的总量不足。这个问题是非常的严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已有的,先说一个基本观点,我个人的基本观点不主张发表课件,主张发表教学平台和资源库。这里边有很多道理,尽是一些部门不要考虑课件的开发,而要考虑资源库和教学平台,基于这种认识,资源库还是不够丰富,而且能够进入学校,现在还不够普遍。这里边比较复杂,这个责任很大程度上在于教育本身的政策和制度上,老师现在不得不在根据本人的能力和兴趣大量的自制课件。但是这种课件的应用非常低,由于我们在这个方面的政策不到位,这些课件基本上是老师个人的,没有发挥他的公共的效益。其中很多老师自制课件非常好。但就是用不上。第三是超文本没有得到发挥。现有的软件相当一部分是教材上的,这是没有必要的。第四是教师的观念仍待改变。第六是评价与管理机制还需改革。如果没有一个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评价的机制和办法,很难持久地推进整合工作。

八、建议

第一、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中纳入信息技术的要求,如果能编出来与教科书配套超文本的多媒体教材更好。第二、改革教学模式,是不是首先考虑以下两种,一种就是完善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演示模式,因为老师们比较擅长这种演示模式,不能够彻底的否定它,但是要完善;再一种发展以学生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文科建议在网络环境下尝试,比如英语课历史课地理课直接上网检索,这个好处很大,语文课可以利用资源库,麻烦的是政治课,政治课另当别论,查网络麻烦事比较多了。

理科的理化生可以用虚拟的实验。还有培训教师,再有提高硬件的利用率,加强软件推广和准入,进行科学评价和管理。

总之,我们这个题目的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真正实现中小学课堂的多样化,应用信息技术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所以这次培训班举办的非常是时候,内容安排的非常好,希望今后各位老师在这方面多多联系,在这方面取得不断成绩,谢谢各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浅析探讨新型现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论文关键词:专题 学习 协同学习

论文摘要:多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及表现构成了每个人不同的智能结构,有的孩子的某种智能表现非常突出,呈显性状态,而大多数孩子的很多潜在的智能有待于我们教师和他自己去认识、挖掘、开发。这就为目前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提供了新的课题。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至少同时具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那么,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如何在教学中扬学生所长、补学生所短,发展他们的各种智能?

一、创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的多元智能环境

研究表明,人类在出生之前就已具有各种智能发展的基础。加德纳认为遗传基因对智能可达到的程度可能有一个最高值。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智能要逼近这个极限的可能性很小。然而,如果我们能多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某种智能发展的条件,那么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的发展上取得一定的效果;反言之,如果学生始终不被接触开发某种智能的环境,那么其生理潜能无论多大,都不太可能被激发出来。这就告诉我们:只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他们的多元智能才有可能被激发出来,获得发展。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提供了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智能环境。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分析、作图绘画、编曲欣赏等,利用网络更是能实现各种信息的传递与交流。因此,教师应为学生设计出能体现计算机及其网络优越性的学习任务,且设计的任务要顾及到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让学生享受到“智能公平”。

二、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各种智能组合的专题学习

与传统的智力理论相比,加德纳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一个更为宽泛的智能体系,而且提出了新颖实用的智能概念。他把智能定义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是多种智能的组合。

因此,在多元智能环境里,为学生提供单一的、直接用于激发学生某种智能的素材可能并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设计出一些让学生感到有意义的活动,来激发他们的各种智能的组合,而基于计算机及网络的专题学习与此是相吻合的。

一方面,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提供的专题素材往往跨越学科界限,这意味着资源的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研究同一专题的不同方面,这就有了选择学习材料的自由,也有了充分的机会探索各个学习领域。

另一方面,在专题学习中,学生需要规划自己的学习,这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如提出问题、拟订计划、收集信息、记录统计、分析整理信息、发表意见、讨论交流等,学生不仅需要运用各种基本技能,也获得了使用不同的技巧和智能进行学习的机会。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制于课本,而是在做中学,从而体验更深刻,知识、经验更丰富。

三、运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进行多元智能教学既可以从教学的内容上着手,也可以从教学手段或媒体应用方面去考虑。

为促进学生对学习对象的“理解”,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学生一般对动作的体验较深,教师在进行“复制”和“粘贴”的教学中,可以将较为抽象的“复制”和“粘贴”的过程与盖图章的过程联系起来,或者将此过程比喻成拍照和洗照片。

另外一个重要的做法是,教师应为孩子们提供发挥其特长的机会,让他们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学习。比如,在“画图”软件的“选定”和“移动”工具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不同内容的媒体素材,向他们提出不同的任务。可以让学生将音符选中,移动后组合成不同的节拍;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几何图形,让学生利用不同的图形拼出各种不同的建筑、花草、人物等图案;或者让学生参与客厅地面瓷砖铺设,设计出各种既实用又美观的方案。又如,同样是网页的浏览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收集资料。总之,应该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去体验,运用各种模式参与学习,并进行各种交流活动。这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模仿,学生至少会从一种模式中受益。

四、提供师生协同学习的机会

为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一般我们要在学生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异质性分组。当然,仅仅给学生分组并不能确保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必须有目的地给予引导。

人际智能的核心是留意自己和他人差别的能力,因此,在学生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可以由学生通过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特长的分析,自行分工、把握进展速度。建立了合作小组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明白此时的学习光有兴趣是不够的,更需要有一种责任感。

当然,一开始可以是3-4人小组内的合作,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合作技巧后,我们可以尝试全班同学之间的合作。比如,在参与某一名胜古迹旅游这一任务中,教师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有的组专门调查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学历层次的人更倾向于西湖几日游,统计分析数据,写出调查报告;有的组负责收集西湖十景的图片、影像、文字等资料,制作一份精美的介绍西湖的多媒体作品;有的组负责设计旅游线路图,为不同需求的游客设计出比较适合的旅游方案;有的组则专门收集有关杭州特产的资料,设计出可供游客参考的天堂购物方案。最后将各个小组的成果进行交流、改进和汇总。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最好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以便自然地发挥协同学习的作用。通过这种有意义的合作,学生逐渐明白团体的成功有赖于团体的协同努力,从而在小组中建立起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

五、多元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知智能的培养

过去人们大多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大部分智能测试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上。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必须要从多元的角度进行。

作为学生信息技术学业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作品的交流与评价显得越来越有效,它能较全面地对学生进行多元测评,比如可以从作品的文字、声音等媒体内容的合理性、创新性及技术的熟练程度、合作的有效性、自我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

作品的自我评价特别有助于学生自我认识智能的培养。由于各智能之间的联系性,这种自我评价的过程同样非常有助于学生语言智力的培养。作为教师,要给学生创设足够的安全感进行自我评价。

作品评价,不应该只是在作品完成以后进行,而应该很自然地融合到整个学习活动中去。因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评比,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让他们做得更好。教师可以在开始提供一些现成的学生作品,让大家评判什么样的作品是美的、合理的。对学生范例的分析,不仅给出了一个较为形象直观的评价标准,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给他们以启发。一旦产生有创意的作品,教师应及时给予演播来引导学生努力的方向。

为让每个孩子都有自我评价的机会,我们可以采取“档案袋”的办法。一个任务完成后,让学生自我分析一下,从各个方面对自己进行反思,使他们在反思中学会管理自己的学习,真正地将“学会学习”落到实处。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中小学英语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一、印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概述

(一)印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目标

在2000年11月颁布的《指南和大纲》中,规定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要达到的期望技能与学习目标。《指南和大纲》主要有六个个层面的内容: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层面、社会和道德问题层面、使用IT工具层面、通讯工具层面、技术搜索层面、问题解决工具层面

(二)印度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内容

在印度《指南和大纲》的当中,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说明,也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做出了相关的规定,主要是对以上教学目标的内容进行一个详细的描述。

二、印度信息技术教育的特点

印度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相关人才的增多,其关键在于印度政府和学校的职业化IT教育模式的构建:“产业化的IT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学员在完成基础教育后,不需要接受高等教育,可以直接进行职业教育,从而实现培养相关信息技术人才的目标”。印度的信息技术的教材体系很规范。IT行业的职业技术教材,也有一套规范的求职课程教材。这些都可称之为是现代科学技术教材编写的范例。

三、印度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优势

(一)政府立法

早在1985年,印度的总理拉吉尔甘地就喊出了“要用电子革命把印度带入21世纪”的口号,这一口号引起了印度各部门对信息技术的重视。通过印度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鼓励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信息技术超级大国”的108条政策)可以看出他们对信息产业及其教育培训的重视。这些政策法规都对信息技术人才的教育培训与流动提供了便利,为落实“新世纪跨越性发展战略”有了一定法律的保证。

(二)语言优势

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这也使印度人的英语水平上较其他非官方英语国家来说多出一些优势。英语是全球软件、因特网的通用语言,它为印度人学习信息技术提供了便利条件,使印度人在软件的开发研制上紧跟信息时代的潮流,提高了他们的研发速度。

(三)企业院校与政府的相互合作

印度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主体是政府及其国内外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大企业。政府还提倡与国外一些知名院校、企业联合办学,并聘请很多外籍教师和企业家参与教学。构成了知识的超前化、教学途径的多样化和行业发展现状的具象化,这样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就能够与国际接轨、与实际研发接轨,从而更好地使学生适应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为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提供了帮助。

四、启示

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它从一个农业国一跃成为亚洲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有很多值得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借鉴和效仿之处。印度政府对信息技术的大力支持,是我国政府所没有做到的,全国各个信息职业技术学校对培训大量的信息技术人员提供了便利。印度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合作,并将培训人员直接输入到企业,这种做法也是我国并未做到的一点,值得我们学习。

作者:王海宁 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文

1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1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不只是高喊的一个口号,需要将其落到实处。在现在教育发展中,有很多教师,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有很多的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发展成为一种形式,重视的不在是让学生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学习知识、认识世界。很多教师仅仅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讲给学生听,并没有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且学生缺乏自己动手实践能力。传统的教育方式没有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更是没有转变,这严重扭曲了我国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质意义。很多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成类似于选修课,这也是影响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心理选择,客观上降低了信息技术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我们要跟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不能在一味走传统的道路。

1.2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中小学并没有较多的专业人才熟悉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内容,很多教师没有充分了解现代教育意识以及现代教育观念,普遍觉得信息技术教育就是在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授,甚至错误地将信息技术教育当作打字课程进行教授。中小学教师没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不能熟悉操作以及使用计算机,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只是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的授课,没有结合一些实际状况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并没有很高的积极性,这是如今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重点问题。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工作

2.1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工作

当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已不再是处于选修的阶段,大部分已经列入必修的行列,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可见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已经逐渐提高。对信息技术的教育发展我们一定要严格把关,重视信息技术课程教育工作。信息技术教学已不再成为一种被动的状态,而更多的是学校加强教育,学生主动学习。

2.2整合信息技术及其他课程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发展不是单独存在的,加强信息教育的发展其本质就是要促进多方面发展,这就需要适当的整合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学习信息技术就是要学习和发展,单独的高速发展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的是共同进步,要根据其他教学课程发展的具体情况,将信息技术课程加入并实现辅助作用,加快其他课程的科学、现代化发展,争取发挥更大的作用。

2.3建设信息化的中小学校园

作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者,还可以参与到建设信息化的中小学校园的工作之中。我们要向建设信息化中小学校园发展,保证校园内信息化发展,建设校园内的信息化教学设备,营造信息化学习氛围。

2.4中小学网络教育应用方面

在中小学网络教育应用中,信息技术教育有三方面的体现:一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更多有益的知识,了解更广阔的世界;二是切实实行网络信息课程教育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设备开放使用,使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预习和复习,充分体现信息时代的教育特色;三是青少年学生没有较强的自制力,容易在网络中迷失自我,应当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做好德育工作。

2.5教育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教育会与技术发展有越来越紧密的结合,尤其是互联网等一些信息技术,多媒体以及虚拟现实等可视化的技术,对于形成未来先进的学校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在一线岗位之中工作的信息技术人才,肩负着研究以及发展教育技术的重任。

3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基础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3.1积极提升信息素养

在深入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教师教育能力评估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和目标。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一线执行方,中小学信息技术要求的素养相对于其他科目来说是更高的。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发展,主要依靠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⑴加强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意识指的是信息技术教师正确的认识信息在具体的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信息技术在我们具体实践和生活发展中的重要影响。更为主要的是,要能够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获取以及分析,并将其准确应用到教育教学中。⑵加强学习信息知识。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我们也不能停滞观望,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充实信息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推动信息化的发展进程。

3.2整合信息技术课程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当积极拓展自身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在具体的教学工作过程中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沟通,并积极开展整合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的有关工作。⑴深入认识学科课程整合。信息技术教师应当明确课程以及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也就是在学习其他学科中,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完成其他学科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应当具有一定的作用,而不只是一种形式。⑵要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资源。要正确处理好信息技术资源和其他教学课程之间的关系,预防教学信息资源中出现不当问题。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的修养,要了解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实质性意义。教育的发展是为了让学生更科学地了解世界,寻求更多知识信息,而不是像传统教育那样增加学生的负担。

3.3信息伦理道德能力

技术都是有两面性的,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提供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道德发展,出现信息滥用或者信息安全等问题。这种信息伦理道德指的是在创造信息、获取信息以及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些规范。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传播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的人,应当促进学生形成相应的信息伦理道德品质。在教师工作的过程中,应当对信息技术进行有益的选择,对于不良信息严格抵制,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模范效果。中小学信息技术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宣传正确的观念,使学生对网络的警觉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能够有自觉对不良信息进行抵制的意识。⑴促进中小学生形成相应的信息道德认知能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对学生判别是非的能力进行培养,使其能够自主评判在网络信息中出现的一些是非善恶,并树立正确的观念,遵守与道德要求相符合的行为准则。⑵提高中小学生在信息交流中的道德自制能力。这种能力指的是道德主体对于个人行为的一种自我约束。自我约束指的是将道德伦理以及社会规范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而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的自觉行为,使中小学生能够自行约束自身的信息道德伦理。

3.4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当前处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一定要对信息教育的运用引起重视。信息技术已经是当前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各个信息技术教师应当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认清局势,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积极主动地了解、学习更多的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并教给同学们。在掌握了基本的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强化各方面的学习,不断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效率,让同学们意识到在未来发展中,信息技术发展对我们的重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信息化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又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减轻了同学的学习压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信息化基础教育的目的。

4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相关对策

4.1改变传统教育思想

要加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我们要发展现代教育,不能在受传统教育的束缚。信息教育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并且,积极有效的信息教育有利于教学的发展。我们要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去传授知识,让学生们乐于接受教育,主动学习,而不再一味地增加学生的压力。学校要提高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营造一种正确的学习氛围,不断完善在教学中出现的纰漏。

4.2加强校园信息设备建设

资金薄弱是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导致了信息技术设备的不完善。信息技术课程在现展中至关重要,无论是对现在还是未来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我们不能在起步落于发展,要尽量跟进脚步,加强校园内的信息技术设备建设。设备的建设是发展的基础,良好基础设备建设是发展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通过加强教师能力和基础设施建设来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

4.3提升教师的教育素质

在现代信息化教育过程中,没有强大的高素质教师团队是寸步难行的。好的教学质量和教师的高素质是必不可少的。在有了基础设施的前提下,我们要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不仅是教育素质、教学素质,还有生活素质,教师有了良好的素质,学生才有可能学得更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适当的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加强对教师团队的管理,学习更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以提升教育的发展。在教育方式、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上,加以改革、不断完善。

5结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代,信息化的科学教育不容忽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再受用,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跟随时展的步伐,不能落后,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且相应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在与其他教学科目共同发展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要在发展中不断进步,在进步中不断完善。

作者:黄斌 曾路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差异性教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1.教学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遵循差异化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包括集体目标和具有层次的个人目标。集体目标是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全体学生都应当达到。个人目标是在集体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的原有知识基础、兴趣、能力等确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提高目标的达成率。

2.教学内容的确定

从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编写看,很多操作实践、较为简单的理论探究都遵循差异化的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根据教师的引导有选择的学习。这要求教师在进行差异的教学时必须基于同教材、同进度的前提下采取差异要求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的量、范围、深度、实践操作等多方面进行有目的性的开展学习活动。当然,教学内容的调整要适度,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既要适应不同学生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差距适度,确保能在同一课堂中有效组织。教学内容的设计形式有两种,一种主干上有一些分支,一种是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主干的不同位置停留。这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比如A类的学生可将富有探究性的、思维量较大的内容设计进去,促使在知识的横向纵向上有所拓展;对于B类的学生重在调动非智力因素,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有效指导,有意识将他们向A类生转化;对于C类生重点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上的指导,以基础性知识、巩固技能为主。

3.课内外作业的设计

课内外作业的设计要遵循“差异教学”要求,分层次进行设置。课堂内以基础性、操作的作业为主,同时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供自主探索机会,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提高作业的质量;对于一般性同学,以巩固性的练习为主,在做好基础性练习后,体现探究性的作业设计,激发他们的兴趣。在作业设计的“量”上,应符合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可设计必做题、选做题、机动题,使学生的练习和作业具有弹性,实现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的有机结合;同时要保证作业的“质”,一般可按问题难易程度和涉及问题的多少分为基本题、变式题、综合题,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练习。

4.灵活运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其特殊性,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性原则。在课堂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1)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是教师经常用的教学形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取长补短,发现自身不足。在实施小组合作时,首先需要合理分组,可以同质小组或异质小组,同质小组是将同类或知识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编排在一组,并为他们确定合适的小组合作学习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研究。异质小组是将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学生混合搭配,分配在同一小组,共同收集资料,发表见解,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异质小组中,基础好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必将带动和感染其他同学,在帮助其他同学的同时使自己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

(2)伙伴教学

伙伴教学是将一批学习基础比较好,综合能力比较强并有一定探究潜能的学生进行一对一分组,做基础薄弱学生的“伙伴教师”。当他们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可以首先请教伙伴老师,通过同伴之间的教与学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全体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互助合作的精神。

(3)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针对于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需要教师个别化指教,在强化基础学习的同时,还应该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个别化教学体现在不同的教学策略上,在教学目标、课堂教学、辅导训练、提供的资源和环境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有时还需要教师帮助其查找原因,寻找适合的学习方法,逐步形成自学能力,达到学习目标。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应注意课外拓展练习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5.进行科学合理的差异评价,并及时反馈

通过科学合理的差异化评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更好的投入到信息技术探究活动中去。首先,教师要针对教学过程每位学生的表现情况及时点评,并作为平时定性评价记录下来。其次,要针对每个学生的潜能进行富有激励性的差异评价,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

6结语

总之,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要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必须采用差异化教学,为每位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让其得到充分发展。作为教师,在正视差异的同时,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从差异中找到教学平衡点,缩短学生间的差距,将差异转变为优势,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作者:倪海涛 单位: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杭集中心小学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中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数感,形成空间观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中小学生认知发展的视角,对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制定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一、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调查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空间想象性,传统板书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先天性缺陷。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数学综合素质具有较高的价值。本文为真实了解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对本校班级学生及教师进行了相关调查。从学生层面来看,超过79%的学生喜欢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手段,约72%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模式下更容易接受新知识,这说明学生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认可程度较高。此外,几乎所有受访学生均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其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帮助巨大,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观念,多媒体能够更为直观的展示几何知识,便于学生理解。从教师层面来看,越是年轻的教师,其运用信息技术的意愿、水平、频率越高,而且他们普遍认为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显著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但总体来看,教师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践教学的调查中发现,目前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较为单一,多数为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很少在计算机教室上课,这使得资源利用率较低;二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上,形式较为单一,而且教师在设计课件时过于重视课件的形式,忽视了中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只在形式上创新而未在教学内容上创新;三是中小学数学教师普遍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能力,导致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时不够顺畅,手段不多,造成课堂教学组织松散,影响了课程进程;四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当,比如课件内容过多、播放速度过快等,导致学生思考时间不足,容易打断学生的学习进程,导致教学成为学生被动式学习;五是多数课件简单,缺乏组织性,大多是素材的积累,而且内容复杂,影响了师生在课堂教学进程中的交流,无法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二)原因分析首先,从学校制度层面来看,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和资源的投入不大,对信息技术运用的组织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评价机制,也没有给数学教师提供足够的教学素材,使学校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交流的氛围;其次,从教学资源层面来看,学校在软件资源方面的投入与其在硬件资源方面的投入资金比例失调,虽然学校已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突出作用,而且也投入了较多的资金配置多媒体硬件,但在软件的配置上却缺乏足够的认识,与教育领域认可的1:1指标相差甚远。适合中小学数学教学的优秀多媒体课件资源不足,质量不高,影响预期的教学效果;最后,从教师层面来看,中小学数学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知不够,应用能力欠缺,对多媒体资源整合的理解不透彻,没有体现最优原则,而且多数教师整合的实施能力欠佳,没有体现“优化教学过程”。

三、如何促进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

(一)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应用要结合中小学数学学科特点,要重视逼真的情境创设,要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问题入手,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到数学情境中来,要将中小学数学与生活背景相统一,引导学生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来获得数学知识。数学学科的多媒体课件设计要重视促进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要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要体现数学学科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特点,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理解和思考的机会。在数学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指导思想的内涵,要体现“数学学科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指导思想,要突出数学学科教学过程的特征。(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要符合中小学生认知特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时,数学教师要充分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教学设计要符合中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虽然初步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但其思维的特点仍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尽量选取直观的、具象的事物来展现数学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逻辑推理的能力。中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状态常常具有情绪色彩,兴趣越高其投入度也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尽可能设计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教学活动,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参与教学的乐趣和成功后的喜悦,这对于提升他们的教学参与性具有积极的帮助。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中,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注重其自主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三)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巧妙地选择教学方法,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可采用矛盾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恰当地激发“教与学的矛盾”,诱发学生独立、深入、由浅入深的思考。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多媒体提供使学生发挥主体地位的学习环境。此外,教师还可运用多媒体演示过程,展示知识的直观发生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作者:杜三喜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中心学校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探讨

摘要:作为现代科技领域与教育领域的交叉领域,信息技术教育是当下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方式,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装备进行课堂教学不仅仅在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口头书面式的教育,在课堂教育效率以及学生上课体验上也有质的提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合理有效地运用到课堂教育以及其他一切使用的教育过程中有很大的必要性。因此,本篇文章将简单分析当下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应用的状况,对比分析传统教育手段与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提出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应用用的优势所在,探讨证明信息教育手段应用的必要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应用;必要性

1当下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是当下教育课堂过程中最为先进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手段,本篇文章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具体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状况以数据表格的形式作为展现,以这些数据以及这个地区的具体信息技术教育状况为分析蓝本,说明当下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应用状况。虽然该市的中小学都具有一定基数的多媒体教室数以及电子白板数,但可以看出其中多媒体教室数和电子白板数的具体数量分布不是很均匀,例如高中方面。该市的职业高中一所,拥有14个多媒体教室,14块电子白板,完全高中一所,拥有43个多媒体教师以及41块电子白板,由此可以看出,完全高中无论是在多媒体教室的数量上还是在电子白板的数量上都远远超于职业高中;再看小学方面,城区小学22所,共拥有多媒体教室621个,平均一所城区小学的多媒体教室为28个,而农村小学一共3所,共有24各多媒体教室,平均一所小学的多媒体教室数只有8所,相当于城区小学的四分之一还不到;电子白板数量方面,城区的小学平均为5个左右,农村的小学也为5个左右,数量上基本持平。

2传统教育手段的分析

传统的教育手段即口头授课与书本材料的结合,作为最为传统基础的教育授课形式,是千百年来中国的教育课堂中最为常用的形式。这种教育手段应对着中国教育的国情,是中国教育形式下最“完美”的产物,但这种“完美”仅仅体现在中国教育大环境下,放置任何一种异与中国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大环境下,这种教育手段仅仅只能说是普通,相对有效,并不能称为十分合理有效,最好的教育手段。传统的教育手段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使得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十分清楚的知道重点在什么地方,基础知识也可以掌握的很好,这无疑是传统教育手段的优点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十分突出的优点使得传统教育手段一直是中国教育环境下的最基础普遍的教育手段;这样的状况并不能说明传统的教育手段就是完美的,相反,传统的教育手段有着枯燥无聊,延展开拓性低,对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毫无作用的缺点。在使用传统的教育手段的课堂教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文字和十分稀少的图片并不能十分直观地感受到这一教育过程中传达内容的具体情况,仅仅是文字以及口头的叙述表达使得这一过程变得无聊枯燥,学生没有积极性,更别提思维的开拓,然而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的是思维的开拓,效率的提升,这是传统教育手段最大最严重的缺陷所在。

3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必要性

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手段,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当下经济发展、教育变革的时代,普及使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进行教育有很大的必要性。

3.1顺应时展教育变革

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关于教育的发展变革也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教育具有国民性,国家的发展带动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作为持的动力促进国家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大幅提升带来时代的变革,从而产生了教育的变革,人么需要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手段来促进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好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水平,并且经济方面也能提供必要的支持,再者这种大环境下,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推广应用成为顺应时展教育变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可见一斑。

3.2提升课堂教育效率信息技术教育

基于先进的科技设备,将以往传统教育手段的文字以及少量图片的教育现象改变为多媒体式注重于视觉听觉等感官综合使用接受信息教育模式,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接受到课堂的教育信息,即使传统教育手段下表达晦涩的信息事件都可以通过完善的图片、视频、音频组合来进行表达阐述,学生不仅更加有兴趣去接受信息,信息在教师与学生直接的沟通交流以及反馈的效果都会大大改善,可以说,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课堂教育的效率。

3.3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课堂教育的方向分为很多种,在偏向思维结构,艺术音乐等领域的教育方向,单单的传统教育手段是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可以在这方面弥补传统教育手段的不足,先进科技设备的运用可以让学生真正在课堂教育中获得应有的体验感悟,极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课堂教育不再呆板,学生子啊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有活力,这也是现代教育的需求以及最终的教育目的所在。

4结论

由于我国的发展,无论是在教育,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传统的教育手段不能再是唯一的课堂教育手段了,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设备的支持,教育的发展为教育手段的以及教育理念的改变提供了理论和认知上的支持,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普及以及与传统教育手段的结合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有着良好影响力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未来的我国的教育才有质的改变,才可以得到顺应这个时代的改变而产生的极其有利的变革。

作者:吴俊 单位:宁国市宁国中学初中部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摘要:伴随科技的诞生与发展,信息技术也逐渐被应用于教育领域。怎么样把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已经成为了当前的一个主要话题。本文主要对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加以论述,同时基于此提出了一些整合策略。

关键词:农村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1引言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也比较迅猛,信息技术也慢慢在教育事业中运用;同时这也是当前教学工作的迫切需要。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领域中,一定会加快我国教育事业的跨越性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教育者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克服了以往传统式教学方式中的弊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宽松愉悦、自由平等的教学课堂。不仅如此,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但是在农村中小学教学课堂上,将信息技术和课堂整合的任务依旧任重道远。

2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现状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出现与发展,它已经逐渐应用于教学领域。然而在整合过程里,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1缺乏硬件设施:

在农村地区,只有乡镇中心的学校才配备了计算机机房与多媒体教室,其他村级学校没有配备计算机机房与多媒体教室,就连教师办公室都没有配备全办公电脑。对于校园网,更有些不现实。因此,村级中小学根本没有办法开设信息技术课,甚至有些学生连电脑都没有接触过,更谈不上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2.2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主要分为如下几方面:第一、教师数量明显不足。21世纪之前,毕业教师都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分配工作。自从21世纪开始,我国就不再为毕业教师分配工作,由毕业教师自己寻找合适工作。然而所有教师都不喜欢任教农村地区,都从教于城区。因此,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数量明显逐年下降,甚至出现了断层。一些学校为了教学工作正常运行下去,开始寻找教师实行代课。第二、教师具备的信息技术素养较低。在农村地区缺少信息化人才,并且教师的信息化技术素养比较低,然而计算机领域的发展速度十分迅猛,教师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时展要求了。一些乡镇中小学虽然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是教师都不是专业性教师,他们都是临时代课教师。一些教师甚至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技能,更谈不上专业性了。

3基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策略

3.1完善硬件设施与网络环境:

完善硬件设施与网络环境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因此,有关部门与校方领导一定要抓好硬件设施与网络环境的优化工作。同时为了教育改革能够顺利开展下去,国家有关部门还要对教育事业加大投资,尽快构建多媒体教师,增添办公设备,让教师可以实行电子化备课,将信息技术真正应用于课堂教学里,实现科技化教学,提升课堂授课效率。

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

掌握信息技术的教师应当作为课程整合的先锋力量,让他们首先领导课程整合。教师是否掌握信息技术直接影响到课程整合与教育改革的最终结果。所以,教育部门与校方应当聘请信息化专业教师,让他们来改善当前信息教学中的弊端。不仅如此,学校还要定期组织培训,要求所有教师都要按时参加,通过定期培训,让教师掌握一些基本的信息技能,以此来改善当前的教学窘境。

3.3借助远程教育工程为教学服务:

利用远程教育工程,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远程教育工程师借助于卫星来实现资源共享;授课教师能够通过远程教育工程来提高教学素养,同时还能够借助于里面的教育资源,收集、研究、处理相关的信息,进而为自己授课提供参考。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注意事项

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能够提升教学质量,然而在实施过程里依旧需要注意一些相关事项。首先,信息技术仅仅是一门技术,用来辅助教学,但是不能以信息技术来替代教学课程;因此,在实施过程里,不能偏离课程实质,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完成课程任务。其次,课堂教学的实质是教和学。在教与学的过程里,这个过程应当具备系统性与整体性,绝对不能为了达到整合的目的而改变教学内容。同时,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的两个主体,不能为了整合而忽视其中一个主体。最后,丰富地网络教学资源是高效整合的基础。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适合学生能力与教学任务的网络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加以补充与改进。

5总结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地信息技术目前已经成为了提升人类能力的工具。如今,“课程整合”是当前教育的一个新起点。它不但继承了传统式教育模式中的优点,同时引进了新的教学方法。借助于信息技术课程能够提升学生汲取知识与应用知识的能力,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迈向一个新台阶。

作者:郑炀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分析

摘要:信息技术教育不仅是新形势之下我国对人才培育的全新要求,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举措,但是在我国中小学信息教育过程之中却出现了形式化、盲目化等问题。因此,针对此现状,本文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走向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发展走向

现在是一个信息化、科技化的时代,只有打下坚实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才能在激烈的现代化竞争之中拥有更多的优势。因此,本文将立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研究该教育板块的发展走向。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形式化倾向

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形式化倾向十分严重和普遍,尽管很多学校以及教师意识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地将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很多学校投入巨资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在实际教学计划安排时并未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课时以及内容的设计,很多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之中,往往简单地进行打字和最基础的操作,并未深入了解相应的技术性软件。因此,这些先进的教学设备往往只是起到装点学校门面的作用,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作用十分有限。

2.盲目化倾向

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往往是衡量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另外,社会各界以及媒体都十分关注中小学在信息技术教育上的发展与现状。因此,许多学校为了扩大知名度,提高综合实力,往往忽略自身的经济状况,盲目跟风于一些已经配备先进教学仪器及电脑设备的学校,大量采购一些价格昂贵的教学仪器。对于一些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水平较为薄弱的学校,这种盲目跟风行为不仅加大了学校的经济压力,还使得这些耗资巨大的先进教学仪器难以得到有效利用,从而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

3.纯工具化倾向

纯工具化倾向是指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之中,将教育重心放在相应技术以及技能的培训和提升上,片面地强调学生对基础信息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养成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这一点导致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难以跳出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桎梏,直接根据教学大纲为学生梳理该课程的重难点,并采取背诵抽查的方式检测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这一点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创伤,此外这种低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难以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技术观念。

4.德育淡化倾向

信息技术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相辅相成,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够使学生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高尚的道德素质、完善的人格则能促进学生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但是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之中却将这两者割裂,对学生德育的忽视使得学生在巨大的信息洪流之中难以进行有效地自控。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走向

1.普及化

教育普及化和教育公平化一直是我国素质教育之中的原则和工作重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包括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的普及指的是教育的公平化,从目前来看经济上的贫富差距也体现在教育上,城市之中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明显优于农村地区,因此为了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建设,通过财政拨款来完善农村地区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要的教学仪器及设施设备。纵向则指信息技术教育需要拓展到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对信息教育理念的培养要从小学阶段开始抓起,并鼓励学生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

2.校本化

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教育水平和质量有着一定的差异化,因此在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具体对待。学校自身需要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内外环境,通过对自身教学水平和质量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掌握学生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实际需求,真正实现校本化,将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

3.全息化

全息化指的是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信息技术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教学管理理念和教学模式。学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时,可以将信息技术运用进学校的管理工作之中,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秩序和活动的安排。另外,教师在进行授课时需要树立信息技术教育理念,通过采取各种先进的教学仪器以及多媒体设备革新教学模式,这一点不仅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地实现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

三、结语

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不仅体现着我国教育理念的革新,更是提高我国教育水平与质量的关键举措。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因为经验的缺乏以及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不深刻而导致教学模式的形式化倾向、盲目化倾向以及纯工具化倾向和德育淡化倾向,因此针对此现象,革新教学模式与理念,深化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对推动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化、校本化及全息化意义重大。

作者:王丹丹 单位:四平市铁东区教师进修学校

中小学信息技术论文: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问题

1.硬件设施不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

虽然教育厅对我们农村地区资助建设了“校校通”普及工程及“龙芯”梦想工程,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建设信息技术教学所需硬件设备,但是仍然保证不了农村大班额学生人人一机,这样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就很难让每一个孩子得到充分的练习机会,更保证不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学校现在已经修建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专用教室,由于数量不足的原因导致仅有的专用教室,不能满足所有班级正常授课需要,学生在上公开课时候才能用得上这些设备,以至于这些设备除了上公开课以外的大部分时间就被闲置起来,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信息技术教育在课程标准设置以及地方受重视程度不够,农村中小学每星期只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能够用于授课的时间非常少,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甚微;其次从教材编订的角度去审视它,教学内容较为宽泛,教材涵盖的知识梯度、难度相对偏大。由于教学时间相对偏少,教学任务在计划时间内难以达成既定目标。没有计算机的前期认知、使用基础,没有足够的课时时间作为保障,知识点设置难度较大,直接影响到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成功教学。

3.学科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且专业信息技术从教人员数量偏少

作为信息大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仅仅能够胜任“教书”是远远不够的,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更应具有依托现有资源进行学科整合、优化的教科研素质。但作为学校授课的主体———每一位科任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武装课堂的能力良莠不齐。为此,信息技术教师还应把提高其他科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自己的己任,通过多途径、采取多方法对其他科任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培训,从而使得绝大部分科任教师能够具备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武装课堂的能力。信息技术科班教师配备严重不足,顶替的信息技术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的训练及积累,根本达不到科班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从而致使其不能很好的胜任专任教师所应完成的任务。

资金投入不足。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程度不足。重视程度的不足,致使相关资金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得设备正常的维护难以为继,缩短了设备使用寿命,荒废了设备应有的使用价值。资金投入得不到保证是阻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缺乏资金护航,信息技术设备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维护、保养,致使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

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案

1.增加设备、改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中小学校的当务之急应是优化和整合各种能为教学需要增砖添瓦的资源,固化现有设备资源。充足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为每个学生享受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保证,让每个孩子真真切切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给教学带来的益处,极大地改善了信息技术教学条件。

2.深入研究教法学法,灵活处理教材,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现有教材在内容的选定、教材涵盖的知识梯度、难度等方面出现了与现实学情不相融合的状况,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更应以教材为魂,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结合学生实际深入剖析教材与学生的切入点,活用教材制定符合学情的教法、学法。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增,大胆革新,力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把教材内化为孩子实现自我的需求,变梯度为挑战自我的动力,努力把课堂打造成为高效的教学双边活动。

3.加强学科教师配备,努力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推进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抓手在于拥有一支素质较高、充足稳定的师资队伍,这就给我们用人单位提出了建立新的用人机制的要求。良好的激励手段、完备的用人体制,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具有较好专业素养的有志之士加盟到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队伍中来。努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业务素质较强、信息素养良好的师资队伍,对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保障

首先让每位教师通过身体力行,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进行全面了解,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已经无处不在,而它也正在悄然地改变世界,从而加深对信息技术教育普及重要性的认识与理解。其次,通过再教育使教师的观念得以转变,让信息素养成为人的一种基本能力。最后,加大资金投入,不要让资金成为扼杀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的利剑,切实做到专款专用,保证正常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历史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的当前发展形势依然严峻,存在的大小问题依然不少,恰恰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前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改善工作刻不容缓。

作者:周其山 单位:新沂市双塘镇中心小学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