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师职业价值8篇

时间:2023-06-06 09:00:22

教师职业价值

教师职业价值篇1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指教师对其所从事职业的一种信念和观点,是其专业结构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影响着其职业发展的方向和程度,同时从宏观上也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深化。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梳理分析,文章分别从结构、影响因素、重要意义等方面对教师职业价值观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地认识教师职业价值观,从内部推动教师职业发展的进程。

一、引言

“价值观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它是指引并推动个体进行决定或行动的逻辑的、经济的、艺术的、科学的、美学的、道德的、宗教的原则、标准和信念。”职业价值观,又称工作价值观,是价值观研究的一个领域,同时是心理学与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交叉领域。职业价值观属于个性的倾向范畴,它是个体跟据其自身的需要,对待工作需要和成果的比较稳定的并且具有激励功能的一套信念系统。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规定性、规范性和示范性是其基本特征,因此,研究教师职业价值观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并且这一领域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二、教师职业价值观的结构

由于对工作价值观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不同以及其自身的复杂性,研究者提出了不同的结构分类。本文从国内外两方面对有关教师职业价值观结构的重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wWw.133229.CoM

从国外情况看,1960年allport等人最先较为完备地对价值观进行了测量研究,将价值观划分为六种基本类型,包括理论的、经济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和宗教的。美国心理学家super以allport等人的研究为基础,于1962年明确提出了职业价值观的结构理论,其中共包括三种:内在价值、外在工作价值和外在报酬。内在价值是指与工作本身相关的一些因素,而外在工作价值则指与工作性质本身无关的一些因素。1971年,wollack、goodale等人编制了职业价值观的经典量表,此量表考察了五种职业价值观(对待收人的态度、行为上的偏好、对工作的投人程度、工作自豪感以及努力奋进精神),其中共包含了九个项目。1991年,elizur、borg、hunt和beck等人在大量的调查研究基础上,以层面理论和ssa为理论背景将职业价值观划分为认识层面、感情层面和物质层面三个层面。1998年,dagenaisf则将教师职业价值观分为外在的工具价值观和内在的生命价值观两种。内在的生命价值可以使教师得到自我发展和内心充实,它为目标价值;外在的工具价值为教师提供基本的吃穿住行,保障教师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它为手段价值。2005年,furnham等人又对elizur的职业价值观问卷进行了补充修订,修订后的问卷共包含了四个维度。

国内的研究者也对价值观结构进行了分类。1991年,宁维卫以super的职业价值观量表为基础,将职业价值观共分为积极进取心、经济价值、生活方式、名望和职业安全5个方面。1994年,杨中芳将价值观分为了3个层次,即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生观。从她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本土化的特点,他更加重视社会与个体之间协作的关系。1995年,黄国光沿用了rokeach的分类理念将价值观结构分为了2个层次,即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2000年,阴国恩等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共归纳出了10类职业价值观,包括能力发挥程度、经济能力、创造性、名望、未来保障、自主、领导潜质、合作精神、冒险、助人为乐等。2005年,金盛华等人将职业价值观分为四个因素,包括家庭维护、地位追求、成就实现和社会促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价值观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维度观念系统,不同的研究者因为角度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职业价值观结构,但是由于研究的深人及需要,研究者们也必将“开始时从各自不同的观点出发,随后整合连接起来,从而形成累积性的知识领域”。

三、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教师职业价值观是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的基础上对其职业价值的认识,它反映着个体的社会存在,即生存方式、背景和实践活动等,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性别因素。教师职业价值观各维度均受到性别因素的显著影响。研究发现,其总体趋势是女教师对职业价值观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男教师。

二是职称。职称影响着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具体来讲,教师职称等级升高,其对工资的关注程度也随之增加。

三是学历水平。教师的物质报酬取向受到学历水平的影响,本科生及以下学历的教师对物质报酬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研究生以上学历层次的教师。

四是教龄。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还受到其教龄的影响。

五是学校类型。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还受到学校类型的影响,重点学校的教师均显著高于非重点学校。

六是学校所在地。农村教师在安全稳定、职业发展维度上的评价较低,城市教师对于自己专业发展、创造性发挥的重视程度要高于农村教师。

由于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复杂性,它的形成和发展还要受到主体年龄、教学科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四、教师职业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作为人精神活动的中枢系统,价值观在人的精神文化系统中处于相对深层的起主导作用的地位,一旦形成就会相对稳定,从而影响人的认知和活动。教师职业价值观在教师职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最重要的精神支柱、精神追求、精神寄托和精神动力。它不但决定了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也决定了教师选择职业的倾向,其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职业价值观能增强工作满意度。职业价值观可以指导教师的职业行为,也是教师对其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相关研究表明,除物质报酬外,教师职业价值观与工作满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工作满意度反映了个体职业价值观的是否实现,而职业价值取向是决定教师工作是否满意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是职业价值观能提高工作绩效。职业价值观对教师工作绩效产生正向的影响。肯兴春等人的研究发现,教师的职业价值取向不同,其工作动机、工作投人及工作态度等也不尽相同,最终导致了教师教学行为的差异。胡坚等人的研究证明,职业价值观中的大部分因素,包括组织安全、经济取向与自我成长取向、总体职业价值观等,对教师任务绩效各方面都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

三是职业价值观与工作积极性的关系。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工作表现各有不同,职业价值观是影响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通过比较不同职业价值观教师之间工作积极性的差异,袁立新等人发现价值观对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具有显著的影响。黄建安的研究也发现国小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入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个体对待工作的态度,影响其工作积极性。

五、教师职业价值观研究对教师工作与学校管理的启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教师的物质条件得到不断的改善,其精神、心理也会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因此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要重视教师的精神发展,尤其是其职业价值观。

一是学校要重视教师的价值观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他们在教学、教育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影响着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学校一定要意识到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有意识地增强教师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其构建合理的人生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

二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应以职业价值观为基础。职业发展观是方向,可以引导、推动、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与基础。要想成为一名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就必先使其职业价值观专业化,然后再使其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化,从而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化水平。

三是教师价值观教育应同时重视教师的职业理想与现实情况。在当今社会中,经济是基础,教师的工资待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也决定着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和职业价值观。教师职业价值观也就是教师的职业理想,它引领着教师的职业发展方向,因此,在帮助教师树立合理的价值观的同时,还应该结合职业理想与教育现实,有意识地为教师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使他们从教学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

教师职业价值篇2

关键词:教师 价值观

价值观是了解员工态度和动机的基础,是人心灵深处的行为准则,这些准则决定着个人未来的行为方向,对研究组织行为是很重要的。在教师职业群体中,价值观的研究也很重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价值观是影响下一代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在我国教育体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师在价值和行为上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程度,增强他们与学校的心理契约是值得各方关注的问题。从组织与行为的角度对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行研究,对于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激励机制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1.职业价值观反映教师的需要

1.1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内涵。职业价值观即个体关于职业行为及在职业环境中获得的某种结果的价值判断,是一种直接影响行为的内在思想体系。由此不难理解教师职业价值观就是教师对其所从事的教师职业的一种评价,然而教师职业承担的是育人工作,育人职业与其他职业比较有两大特殊性,一是,它很重要,二是,它很困难。其重要性在于:对个人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一个人成长为真正的人;对社会来说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为国家发展和社会前进培养出所需的人才。其困难性在于:教育的对象是人,人不是物,人是有主体性的存在者,是有意识有意志有情感的“万物之灵”。这就使教育职业具有了特殊的难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名言,就是对这种难度的描绘。这两个特点表明了教育事业意义重大,非同小可,它既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人格形象和人生道路,也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成败和前途命运。

1.2教师职业价值观的构成。由职业价值观的内涵可以知道,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反映了教师的职业需求,即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评价,即看重这一职业的什么方面,也就是想从职业中获得什么,也可以说是教师的一种职业生存状态。职业价值观的构成因素很多,经心理学的研究者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构,如袁立新(1994)编制了教师职业价值观三维度问卷,分别为心理因素、物质因素、精神因素。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在教师的职业活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2.职业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

经研究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表现在人口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学历等。有些研究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性别差异,袁立新发现女教师比男教师更重视物质因素,而男教师则比女教师更重视是否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及人生意义冈。有学者为性别差异提供了理论基础,一种理论认为职业价值观形成于受雇前的社会化经验,如女性被教成重视社会关系,而男性被教成重视成就和竞争,男性和女性的这种经验的差异导致了他们职业价值观的差异。还有一种理论认为职业经验造成职业价值观的性别差异,女性多从事一些低技能、低报酬的职业,由于这种职业经验使得女性的职业价值观接近于蓝领工人,重视职业的外在报酬。但所有的现象表明教师职业价值观确实存在性别差异,也就是说男教师和女教师在看重职业的哪些方面上存在差异。

还有学者认为教师职业价值观会因年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袁立新发现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年龄差异,虽然老中青年教师都突出追求职业中的心理满足,但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之间还是有所不同,青年教师更强调心理与精神因素的需要而相对地淡薄物质因素,中老年教师则较重视物质因素而较淡薄精神因素。台湾的研究中还发现教龄、学历、学校规模及学校所在地也影响教师的职业价值观。

3.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功能

教师的教学活动会受他们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个人对职业的认知,而教师的职业接触对象是广大的学生群体,一旦有了偏差,也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带来不良的行为示范,形成偏差的价值观。很多实证研究已经显示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职业绩效、组织承诺、教学行为等都存在相关。如陈瑞惠(1991)用问卷法调查台湾570名私立高中教师发现职业价值观与组织承诺呈显著正相关,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压力对教师的组织承诺有显著预测力。黄建安(1993)用问卷法研究发现国小教师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投人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胡坚(2004)用层级回归分析了高效教师职业价值观与任务绩效间的关系发现,职业价值观中的自我成长取向、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以及总体职业价值观对教师任务绩效各方面有显著解释力,尤其是教学成就和教学投人这两个任务绩效因素主要受自我成长取向和组织安全与经济取向等职业价值观的影响。职业价值观不仅会影响工作态度,而且还会影响实际的工作绩效,即不同职业价值观的人会有不同的工作表现。这些研究都验证了职业价值观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导向。

4.启示与建议

4.1充分考虑教师职业价值观所反应的需要。由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可以看出教师的需要,对物质的需求虽然还存在,但并不是教师从事该行业唯一的需求,有很多内在的需要,如成长取向、人际需求、成就需要等心理与精神需求都是很重要的方面,管理者要重视教师的这些需求,为他们提供机会获得满足,如可以给教师提供进修或者是教师之间定期进行经验交流会议满足他们的发展需要,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供一些周末联谊活动,有研究显示,员工之所以愿意留在目前的单位继续工作,有很大的原因是他们留恋他们周围的要好同事,正是这些非正式团体组织给了他们情感上的归属感,使得他们的留职意愿很强。总之学校管理者首先要了解教师的职业价值观,进而了解教师的需要,尽可能的去满足教师的这些需要,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能量。

4.2考虑教师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实施差别对待。教师职业价值观存在个体差异,因此在进行激励时就要充分考虑职业价值观的个体差异,许多研究认为职业价值观可以作为一个激励因子,因而在分配职务时或进行激励时就要考虑这种差异,以做到最大限度的使教师感觉自己目前的职业状况与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有很高的契合,也就是实现人性化的管理,不只要留住他们的人,也要留住他们的心。

教师职业价值篇3

论文摘要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以教师积极主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师的职业发展周期为线索,在充满生命活力的师生动态交往过程中展开的,它以积极、动态、渐进为主要标志,使教师在持续的学习中实现专业发展。本文从教师观、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角度反思教师职业价值,探讨教师个体专业动态发展的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古今中外,人们对教师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也对教师职业渐渐形成了一定的职业价值观。在我国古代,*fN认为教师的文化学识最渊博,国学教师被称为“博学”;道德观念上被视作“道”的化身;行为规范上被公认为世人的楷模;而物质生活则最清贫,能做到“安贫乐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到了现代,人们的教师职业价值观基本上是在继承传统的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至今,仍有不少人坚持把教师誉为“春蚕”、“蜡烛”、“人梯”、“铺路石”、“园丁”、“托起太阳的人”等。不可否认,“春蚕”、“蜡烛”和“园丁”这种纯粹奉献式的教师观以及我们为教师所设计出的种种规定与规范,都具有充分的社会价值取向,但与此同时,却产生了教师的被动性、工具性,限制了教师的主体性向积极方向发展。因此,只有强调主体性教师观,才能解放教师的思想和行动,进而在专业化的平台下,确立自己的教育理想。获得创造和成功带来的生命价值的充盈,获得专业人员应有的社会尊重和自我发展尊重。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对教师专业本质的理论研究,研究主要从“特质模式”和“权力模式”两个维度,试图自上而下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来构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合理模式。但是,这种研究带有浓厚的群体专业化思路,带有很强的应然判断的色彩,希望通过对教师专业地位的认可和提升教师的社会地位来为教师构造谋取社会承认的价值蓝图。但教师的工作是以“不确定性”为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因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范式也应该重视对体现教师主体价值的反思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宏观群体教师专业化问题和作为教师个体成长的专业发展结合起来。另外,传统的教学论仅把教师看作是课程的实践者,认为教师个体与课程的研发之间是一种分化的关系,教师只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课程所阐述的知识,并把它合理、全面地复制给学生,就可被认定为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这种专家型课程体系开发的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它排斥普通教师与课程之间的融合关系,这实际上也暗示了教师专业评定的一种价值取向。因而在这样的专业化的过程中没有涉及到具体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个别教师来说,这样的专业化明显带有“被动”的烙印。

二、问题的出路

以上问题的解决,根本在于启发教师的职业自我发展意识,让个体的专业发展在主动动态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一)教师职业自我发展意识

如前所述,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存在职业体验和职业认同问题,教师作为人,也存在意义定位问题。对教师职业的赞美只是一种外在的评价,不能激发教师对其职业的热爱,而只有让教师切身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才能够真正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也才能够使教师具有在其职业生活过程中不断向上发展的勇气、信心和动力。对此,应转变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职业自我发展意识。只有通过树立教师职业美的观念,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增强教师的创造性意识,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等途径,才能促使教师职业自我发展意识的增强。而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主体性的发挥是教师提高自我发展意识、转变观念的根本保证,因此。我们应该重构一种主体性的教师观。

(二)职业价值的完全实现:个体专业动态成长

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的缺失及个体专业动态发展的受滞,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自由”的缺失或超强的控制,教育过程中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各种自由,导致教育目的、方法、过程等方面教育意义的失落和蒙蔽,失去了教育概念应有的内涵和价值。教师在教育场域中压力大,无专业自,无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得很多教师远离了“愉悦、快乐、发展、激动、自豪、幸福”等诸多人生中美好的、珍贵的情感体验,丧失了应有的才智和热情。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以教师积极主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基础,以教师的职业发展周期为线索,在充满生命活力的师生动态交往过程中展开的,它以积极、动态、渐进为主要标志,使教师在持续的学习中实现专业发展。它强调教师个体专业动态发展。以此为基础自下而上全积起了教师整体专业化的坚实基础,因而这样的专业发展进程显得更为牢固、可靠。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确定主体性教师观

主体性教师观的确立就是唤起作为职业主体的教师,反思和重建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成为自觉创造教师职业生命和职业内在尊严的主体。确立主体性教师观应做到:第一,应当把教师确立为“自觉主体”。教师应该是一个具有反思意识和能力的主体,即成为对教育充满反思和研究的自觉主体——“反思性实践者”。第二,教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对教育生活世界的反思、探究和创新,不断发现教育生活的问题、发现教育生活的意义,并不断创生新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实践方式,形成解决教育新问题的方案和策略。第三,应从教师的需要、教师的实际、教师的利益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确立教师在选择和从事教师职业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价值。

(二)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实现教师个体专业动态发展

教师职业价值篇4

关键词:教师;外在工具价值;内在价值;平衡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似乎达到了一个高不可攀的境界。家长对孩子的各种期盼愈演愈烈,“赢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上名校,见名师”等无一不成为孩子肩头的重担。而教育界“学前教育小学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孩子过早地接受真理的洗礼,严重制约了孩子应有的童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大学教育幼儿化”也使更多的有志之士在经历了四年的懒散后越来越脱离社会的需求……在我国人才培养越来越走向规范化、模式化的情形下,教育面临的问题相继浮出水面,而我们又对教育诉诸了太多的希冀,这一切的一切,无疑使得教育活动的承担者——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教师本应倍受人们尊敬,然而在当今社会,他们并未体会到丝毫的骄傲,沉重的社会负担和心理压力、居高不下的社会期待和持续走低的社会地位,使得教师这一职业面临了太多的无奈,教师日益成为光环笼罩下的社会底层的代表。

一.教师的外在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

(一)教师的外在工具价值

教师的外在工具价值是指教师通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包括促进学生学业及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简单来说就是教师个体或其职业对于外界产生的积极作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自古以来对教师外在工具价值最真实的写照,也是对教师这一职业最高的褒扬。

(二)教师的内在价值

“教师职业的个体作用是教师职业内在价值的体现。”“教师的内在价值强调教师工作不仅是付出和奉献,也在不断地收获。”①它包括教师个体从事工作时内心的感受以及教师在工作岗位上的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

(三)社会现状

“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物质世界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人类社会实际上是由人构成的,而人的意义在于人是有思想观念的人,而不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人,甚至也不是社会实践意义上的人。”②当今社会,家长、社会、学生把一切的希望寄托于教师,希望他们能够撑起中国社会教育的半边天,加之传统上对于教师的赞美,教师似乎成了光环笼罩的“圣人”!然而实际上,我们则更多地强调了教师的外在工具价值,要求教师一味地付出和奉献,忽略了教师的内在价值,过分地重视了教师作为一个职业的要求,而忽视了教师作为职业人的同时也是社会人这一事实。

二.造成过分重视教师外在工具价值,忽视内在价值的原因

(一)“权本主义”的教育观念

在权本主义教育观念下,一切都为获得权力和政绩服务,它不过多得考虑人的需要和感受,是一种单纯追寻结果化的教育形态。

不论是先前社会扎扎实实地搞应试教育的阶段,还是当前社会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打算瞒天过海地搞应试教育的阶段,各地市、各学校依然过分追求升学率、文凭和学位,依然以升学率为指标来评价学校及教师的热情只增不减。而学校、家长和用人单位将提高升学率、打造学校名气、塑造人才的任务全部推向了教师,无限地放大了教师对于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迷信权威,过高的教师角色期待

有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无形中将教师职业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认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人类心灵塑造的巨大作用,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些绝对;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将教师定位为“人民教师”,以至于后来有人提出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难道教师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博得人民的满意,就是为了符合人们扣上的“神圣”二字吗?

此外,媒体大肆宣扬教师累死讲台的事迹,并号召全体教师向其学习,使人们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教师毕竟不是军人,不是战士,不用以“战死沙场”来表明其敬业精神,相反,笔者以为,累死在讲台的教师不是好教师,他们连最基本地尊重自己的生命权都做不到,还谈何教育好学生呢?

(三)教师权利与义务的不均衡

我们伦理型的社会文化,使得人们在处理权利与义务关系时总是坚持义务先定的原则:先义务,后权利;重义务,轻权利;有义务,没权利。导致人们的义务被无限放大,欲望被无限压抑。而教师就是一个鲜明的代表:他们被社会付诸这样那样的要求,并美其名曰这是“为人师表”应该做到的,而涉及到教师个人感受和权益时,又会得到多方的推诿和指责,长期得不到内心的满足。

三.平衡教师的外在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

要使得教师这一职业更加健康地走向可持续发展,使得教师更有意愿、更加自觉地投入工作,就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平衡教师的外在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

(一)重新审视并重视“人本主义”教育观念

顾名思义,人本主义教育观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无论其目标的制定、教学过程的实施,还是教学结果的评估,都建立在实现人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古今中外,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一直为大多数教育家所提倡,事实证明,教育只有符合以人为本才能得到最根本的肯定和发展。

而笔者要强调,这里的“人”不仅仅指受教育者,作为传授知识和经验的教师,也应受到“以人为本”的待遇,充分重视教师作为“人”的诉求,让教师不仅仅是为教书而教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升学率而奉献自己的一切。学校要给教师一定的教学自,改变教师将自己的职业单纯的看作谋生的手段,将自己看作制造人才的机器的现状,让教师在工作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提升自己,这样才会提升教师的自我满意度,才会让教师的职业生涯更加生动、鲜活,才会让更多有梦想的有志青年愿意踏上这个三尺讲台,也才会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充满生机、充满希望。

(二)教师及社会关注教师自身的发展

叶澜教授曾说过:“教师是一种使人类和自己都变得更美好的职业,是一种使每个从事并愿尽力做好这份工作的人不断去学习、充实和发展自身的职业;是一种不仅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社会价值,而且具有内在尊严与欢乐的职业。”

教育本身,应该不仅对学生发展有意义,对于教师的发展也是有意义的。不论是整个社会还是教师个体,都应该将追求教师自身的发展作为教育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做一切能做的来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四.结语

伟大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要求教师将教育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站在教育之外去看待教师这个职业。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请剥去教师那神圣无比的外衣吧,让社会用一种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教师,让教师去做教师该做的事,给他们一定的自由,给他们一些权力,教师的潜力是在一定的自由和权力的授予下发挥出来的。”③总之,在社会各界以及教育行政机构的关注和扶持下,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学会更加灵活地将二者融合,从而在发挥其外在工具价值的同时,更好地使其内在价值得以实现。(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教育与教师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许锡良.追寻教育的真谛[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刘慧.论教师职业角色的生活化[D].沈阳师范大学.2012.

注解:

①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第120页.

教师职业价值篇5

论文摘要 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危机和困惑, 其焦点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价值选择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模式等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快节奏的生活、巨大的工作压力、沉重的学习负担、交往的困惑等,致使不少学生难以适应,陷入紧张、压抑、苦闷和迷茫的情绪之中。

现实的困惑在遭遇了青春期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觉醒之后,青年学生对自身心理现象探究的欲望便逐步萌生,他们总试图从自我的心理世界中找回轻松、快乐和幸福,于是,世界观问题、人生观问题、价值观问题便首当其冲地成为他们思考、探究的问题。

一、“价值引导”过程使得教师职业变得神圣

“教育”一词,在英语education中有“抚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在德语Erziehung中则有“引导、唤醒”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是“上施下效”的涵义。而今天“教育”则是指对人传授知识、培养才能、塑造人格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的主要途径。

《中庸》里有这样的一段话很是耐人寻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从中我们便可以探得教育的根本旨趣,那就是教化育心,它的终极目标显然在于价值引导。

那么何谓“价值引导”?“价值引导”也就是价值观的“引导”。在解决“价值引导”之前首先要对价值观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价值观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如对自由、幸福、自尊、诚实、服从、平等,在心中有轻重主次之分。这种主次的排列,构成了个人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决定人们期望、态度和行为的心理基础。在同一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行为。比如在同一环境,有的人对地位看得很重,有人看得较轻而注重工作成就,这就是因为价值观不同所致。

人的价值观决定于世界观,是从出生起,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积累形成的。虽然个人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是随着生活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的,例如幼年认为珍贵的东西,到老年却不喜爱了;但是有些基本的观念,往往相对稳定,它们对行为长期起着指导作用。例如无论何时何地坚守基本伦理道德底线。

价值观的终点就是理想,价值观与兴趣有关,但它强调生活的方式与生活的目标,牵涉到更广泛、更长期的行为。有人以追求真理为目标,有人则重视物质享受。

不可否认,学校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教师的“价值引导”过程中。教师的“价值引导”表明:第一,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第二,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文化上的优势;第三,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第四,受教育者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引导”区别于“驱使”、“奴役”和“愚弄”。而说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即是指教育是投射者、教育者主观意识的引导活动;这种主观意识蕴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诸如:什么是理想的社会?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什么是幸福的生活?什么是理想人格?什么生命境界值得追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等等。价值引导体现着教育者的人生追求和教育意向。

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曾指出: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学习,而且是来生活,他们要在这里获得知识,寻找友谊,学会生活,形成个性。我觉得不仅如此,学生在学校学习生活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变成一个真正能主宰自己的主体。

价值引导要尊重传统价值,尊重学生个人体验。否则,它必将困限教师的眼界与思考力,束缚学生的个性和灵性。我们价值引导的重心应放在引导学生去体验事例背后所折射出的人类善根及其感化力,并由此区分出善恶美丑,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据《福建日报》2005年11月19日报道:2005年11月3日是穆斯林盛大节日“开斋节”,以色列占领军在约旦河西岸杰宁执行搜捕任务时,误将巴勒斯坦12岁少年阿罕迈德?伊斯梅尔?哈提卜枪杀。突如其来的惨祸使孩子的家人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悲伤过后,哈提卜的父母作出一个惊人决定:将儿子的遗体器官全部捐献出来,以拯救以色列垂危病人。这个巴勒斯坦男孩的生命换来了6名以色列人的新生,这一惊天地泣鬼神的博大胸襟和爱心之举,令以色列举国震惊,感动不已。总理沙龙亲自邀请哈提卜家人访问以色列,他将在总理府当面向哈提卜父母道歉,对以军的误杀行为表示深深的歉意。据报道这一事例促成了后来以巴两国政府的积极和谈。

当这个事例被拿到我国德育研讨会上讨论时,大部分教师在分享这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之后都沉浸在伟大的宽恕之中,从而体会到人类善根的感召力。然而其中有一位老师则认为这一事例带给我们的仅仅是空泛的宗教说教,并称世界不像人文主义者想象的那么美好,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不加以引导的话,必然导致学生们会黑白不分、是非不明,他引用雷锋日记中的话来佐证: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的无情。这位教师的观点引起了许多教师的担忧:如果把这个事例拿到课堂上讨论,可能会引起多重价值的冲突,从而使得教师价值引导的自相矛盾。

需要指出,问题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我们教师本身。因为教师过去所受的教育都是“刚硬而决裂”:善恶形同水火、势如冰碳。教师总是教育学生要爱憎分明。然而当面对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以德报怨的境界和精神时,教师们又感到十分迷茫,很难自圆其说。在这个事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去体验哈提卜父母当时痛失爱子的“悲伤”,和他们的“宽恕”及“化敌为友”的“善举”,并由此发现爱的力量——它总能超越世俗的狭隘的道德观念,并用大慈大悲的双手接纳与感化一切,包括恶的。西方有句谚语,太阳照着好人,也照着恶人。善与爱是对罪恶的救赎,大善大爱才是拯救人类灵魂,使之不灭的诺亚方舟。试想,连阿以这对老冤家都有“化敌为友”的可能,那么,生活中我们还有什么不可以改变的呢?

价值引导过程可以使得教师职业变得神圣,使得教育成为教师的事业。价值引导从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是精神的与潜能的唤醒与激发。教育对生命的点化的意义可以通过教师的价值引导——通过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轨迹感悟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洞察上,对“一般的人性”和“变化了的人性”的认知上,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欣赏上,才能真正引导人生走向光明与真实的境界,才能催生主体性人格的生成,才能为主体性人格的确立提供基石。

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价值引导不可倚轻倚重,否则容易失之偏颇或以偏概全。我们要注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兼容并蓄的心态来对待并积极促进价值观的生成。

二、“价值引导”对教师的职业素养的要求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他的认知系统应该是深受教育者影响的。在学生的教育者中,家长、同伴、教师各执一方。由于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具有文化上的优势,所以,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应该是教育者中最大的。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教师对学生的“价值引导”也就成为教师职业价值的内在要求,而“学校里面教授与训育的最大目的,是要养成学生的品性。”(杜威·《我的教育信条》)学生品性中最外在的便是他判断善恶美丑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他内心的价值观。

教师的价值引导应从学生可持续发展出发,通过把与学生共同体验和享受价值判断过程而形成的积极、科学的价值观指引给学生,并使之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使其以过程性的价值体现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连续体,直至影响人的终身。所以,教师的内在素质在“价值引导”中是相当重要的。那么,教师要进行“价值引导”,完成自己职业的内在要求,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

(一)“价值引导”的前提是教师的即时学习,具备德育主体素养

“价值引导”是一种道德教育,教师作为德育的主体,应具备德育主体素养,这种德育主体素养包括:

“有教先学”即“以教人者教已”,或者说教人者先教自己。教师面临的是全新的思想和内容,教师得先做好学生,教人者要“为教而学”,即先明了所教对象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怎么学。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价值的自我教育和享用的观念。要使学生从道德理想、道德信念的现实中获得一种崇高感,体验到一种幸福,感受到一种享受,才能使学生从各种善举的遵从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使他们不是把各种道德规范视为约束与限制,而是作为自我肯定、自我发展的需要,成为自身的主动要求,只有这样,我们的价值引导才能成为一种人们乐于接受的教育。如果学生不断深化提高对道德享用价值的内心体验,在接受教育时就会更具主动性。

提升教师的德育主体素养的主要途径有:

提升教师的德育主体素养是提升教师职业价值和生命价值的要求,惟其如此,价值引导才有质量。“我们不能改变事实,但我们可以改变观点”——价值引导就是让我们更多的学生纳入主流观点的过程,这是教师职业的价值所在。

(二)“价值引导”重在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和享受过程

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的基本特点有两个。一是“教师学生”的单向关系;二是师生关系的居高临下特性。要冲破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价值引导才能达到真正的目的。教师的“价值引导”较为理想的模式是建立在“参谋或伙伴”的师生关系基础上的多元引导、体验过程。在这一关系中,教师的智慧表现在设置情景,并隐蔽起来(或退居幕后),学生则成为价值判断的主体。这一关系的特质是:第一,“参谋或伙伴”是双向或多向的关系。第二,“参谋或伙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这就意味着就像在风景区游客之间的关系一样,在价值引导中,教师学生之间,是一种共同面对善恶、美丑智慧风景欣赏和交流欣赏心得的关系。当然,与纯粹的游客不同的是,教师还必须是价值观的设置者和导游。这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存在着一种作为普通“游客”和作为“价值观风景的设计者和导游”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解决之道就是:当教师完成了风景的设计、导游的任务之后,教师就应当退居幕后,即使再在教育情境中存在,也只能以一种道德人格的风景或普通的游客同伴的身份出现。教师的作用就主要是以自己对道德智慧的欣赏来刺激、启发和带动学生的价值观“欣赏”活动。

教师在进行价值引导的过程中,将遇到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那就是“代沟”。由于年龄、社会地位和成长环境诸方面的差异,教师与学生之间会有一道天然的“代沟”,反映特别明显的就是师生间的价值冲突。比如说,在对待染头发的问题上,可以说,大多数师生的审美观是相左的。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价值多元化的环境中,又处于青春期,追求时尚,追求个性,在校服统一的背景下,只有炫头发了。于是乎,黄的、绿的;扎染、挑染;接发、剃发……五花八门,屡禁不止。大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炫头发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少有教师去正视学生的这种价值观的合理之处的。所以,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头发问题”,每一所学校的学生管理者和班主任都在为“头发问题”大伤脑筋。“头发问题”只是师生价值冲突的一个缩影,校园里师生价值观相左的实例举不胜举。在这种情形下,教师的“价值引导”遭遇到的挑战是对教师职业的挑战:既不能放弃主流观点“引导”这块主阵地,又要“尊重”学生的张扬个性和独立人格。“价值引导”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尊重”学生,正视师生之间的价值差异,然后“和而不同”,最终达到“求大同,存小异”,师生之间便可以达到共同体验和享受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学生到学校来不仅是学习,更重要的是生活。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我们在进行价值引导时,要将价值观融入到生活中去,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教师的“价值引导”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掌握几个原则:要基于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并切入学生的经验;着眼于唤醒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将学生带入精神充实、富于理智挑战的境界。

教师所承载的教育的“价值引导”,是蕴含着教育者的主观意识的引导活动,教师所受的教育,教师自身的价值观体系必然会通过教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反映在教师的教育活动中。

在当今,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如何,以及如何作价值判断,已经成为人的事业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学生到学校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是一个教育培养什么人、达到什么质量的问题,是国家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

任何教育传递的文化都是经过社会筛选和认可的文化,教师在“价值引导”中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坚守主流导向,让学生个体在社会化的框架下寻求最大的自由。

参考文献

[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选自《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7次印刷

[2](美)杜威·我的教育信条.选自《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3月第7次印刷

[3](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2卷.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4](苏)B·A·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2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

[5]孙自强·杜威的德育方法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素质教育大参考》2005.10

教师职业价值篇6

论文摘要:在教学内外,教师职业面临着多维的价值冲突,而教师职业价值内涵的本身就蕴涵着冲突之源。追问教师的职业价值及其冲突,目的在于谋求教师职业价值的有效认同,多层面促进教师职业价值的实现。

“终极关怀”的失落与“意义危机”是我国现阶段不容轻忽的社会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新旧文化价值系统未能适时切换、整合并有效建立,造成转型时期“价值真空”的存在,进而导致出现暂时的社会价值的“信仰迷失”与个体价值的“信念危机”。

一、教师职业价值的“追问之惑”

(一)追问教师职业价值的意义

国内外不少研究发现,公众对于教师职业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家长、管理者和社会都没有把教师当作专业人员来给予他们必要的尊重”;“教师失败时常遭到责骂,取得成功时却得不到任何的奖励’,川。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普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压力与倦怠,甚至是职业枯竭,这表明社会、公众、教师和管理者等缺乏对教师职业的全面体认。通过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探讨与建构,首先,有利于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自我审视、判断和选择,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活状态、职业修养以及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与提升;其次,可以为相关教师政策的制定、教师教育的制度设计以及社会公众合理评价教师职业活动,提供新的价值坐标和理论参照;再次,有利于提高教师管理的效能,促进教师绩效的有效评价,在最本质层面把握“以教师为本”的内核,最大化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终极关怀”与“意义追寻”是教师职业承诺与认同的前提,亦是教师这一职业必须回应的主题。当教师遭遇到价值认同危机,教师往往会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发展产生诸多的冲突与困惑,这既是一个深层次的意义符号问题,也是一个影响日常生活的行为选择问题。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释义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即是主体对主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或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价值形成的关键是主体的需要。职业价值,则是指职业对于主体的意义,它体现了职业的属性、功能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任何一种职业的产生、存在及其发展,都是以特定的职业价值为前提的。

对于教师价值的分类,最为普遍的一种分法是将教师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主体价值两个基本方面。教师职业价值是指对于社会、对于服务对象等外在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他体现了教师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它是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使命及实际的社会贡献,它强调的是教师怎样表现自己的价值,如何使自己的一生成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一生;教师的主体价值是指教学专业对于教师自身的意义和内在价值,包括:实用价值、精神价值和生命价值等,它体现了教师通过特殊劳动对自身各种需要的满足,它强调的是教师如何在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实践中,维持其尊严、需要、自我价值等的实现。传统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的定位,过分重视教师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价值,对教师存在意义的认识上的片面性将导致我们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制定上错误的做法。

根据萨帕的职业价值分类,则可将教师职业价值分为:一是教师内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等,二是教师外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如工作环境、同事关系、领导关系及职业变动性等,三是教师职业的外在报酬,包括教师职业的安全性、声誉、经济报酬和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等。教师职业的内在职业价值直接指向于教师理想的工作状态,而外在职业价值则指向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工作状态。

根据施恩(ScheinE.H.)的职业价值分类,可将教师职业分为:教师外职业价值和内职业价值。教师外职业所蕴含的职业价值较易为人认识,主要体现在教师职业的地位与吸引力,旁观者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可能更多地停留于外职业的层面。相对而言,教师内职业蕴含的职业价值则难于认识和体验,主要是指教师职业内在的价值,往往表现在职业情感的积极体验和职业意志的有效提升。

教师职业既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专业性被普遍认可并自觉建设的职业。教书育人既反映了这一职业的本质所在,亦表明了这一职业的特性所在。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的属性与功能,满足了诸多主体的需要,体现了对学生、教师、社会和学校诸多主体的意义。教师职业价值是“教书育人”这一职业属性满足多元主体需要的为人属性,教师职业价值本身就蕴含了诸多价值冲突。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多维冲突”

(一)教学之内的职业价值冲突

按照萨帕的职业价值理论,教师内在职业价值体现了与教师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等,它指向于教师理想的工作状态,教师在教学中享受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教师却在教学中遭遇着价值冲突,冲突首先来自于学生,当教师的教学活动并未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时候,教师的职业内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只有能引导并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教师,才能体会教师职业的内在意义与快乐,但这需要教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因为,当前学生的价值世界是多元的,代际间的价值冲突不可避免地透射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来自学校和社会对教学“领地”的价值支配,应试教育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的取向,不可避免地要求教师的教学为之服务,而教学在成为这一价值实现手段的同时,抹杀或抵消了教师内在职业价值的实现,教师和学生越来越不能在双向的教学中体现价值实现的快乐和尊严。

(二)教学之外的职业价值冲突

按照萨帕的职业价值理论,教师外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如职业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教师职业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往往呈现出冲突的状态与特点,从社会与学校组织的整体利益角度考虑,势必会重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强调教师要满足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从教师个体利益角度考虑,重视其个人职业价值,强调自身各种需要的满足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教师职业进程中,我们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以社会需要为本位的,强调教师职业社会价值的无限提升,而对其职业的自我价值缺乏尊重和体认。对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尤其是基本的实用价值和内在的生命价值的轻忽与扼抑,势必造成教师职业的尴尬和形象窘态;反之,如果教师以自我需要为本位、一味强调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又势必会造成社会价值的缺失,这与传统的价值取向是相冲突的川。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内外冲突”

主体判断职业是否有价值,常常以需要为首要的内在尺度,需要是形成职业价值评价的心理基础,而需要是复杂的,不管是马斯洛的七层次论,还是马克思的三类型论,抑或是其他学者的论述,都承认人的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性叫。教师的需要也是多类型、多层次的,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把职业的社会价值付诸到教师身上,而不去实现教师职业的个体价值;另一方面,教师个体也应着力实现教师职业内外价值的双重实现,努力探寻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存在的内在意义与快乐。但是,需要本身是多重的,多重的需要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而且,社会、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本身具有不同层面的需要,这些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多类型、多层次的。社会、政府、学校、学生和教师群体间以及教师个体对于“需要”的不同定位,势必会造成教师职业价值的多维冲突。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之径”

在教学内外,教师能够认同自身的内在职业价值,认同学生、学校和社会等主体的需要与价值定位,就能最大化地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社会、学校、公众和学生等主体能够全面认同教师职业价值,较好地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就越能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职业对于上述主体的价值就愈大。教师职业价值的建构与生成,起始于职业价值的冲突,而最终要落靠于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

“认同”是指人们对自身同一特性的意识或内在界定,它不是一个人固定不变的态度,而是一种相对的现象。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首先是多元主体对教师职业功能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同一性的界定或体认;其次是教师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社会、学校)对某一或某一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体现在社会、集体和自我三个层面,教师职业价值认同三维层面的协商与共融,或者说三维层面认同的有机统一,是教师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与关键所在。

(一)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体现了社会、政府、公众对教师职业价值的全面体认,更多地表现为职业价值的角色期待。它决定着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更多地是由社会(政府)所赋予或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是教师职业的外在动力,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从这个层面讲,一旦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不合理时,教师专业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反之,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是合理的,则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定然会促进教师职业内外价值的实现。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集体认同

教师生活在学校这一场阑之中,学校组织对教师的价值认同,能够优化教师职业的生存空间,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热情。教师职业价值的集体认同是学校组织对“教师”的体认与认可,它是教师职业价值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中介与桥梁,它既反映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体认与角色期待,也反映教师群体自身的意义追寻。学校层面的集体认同既可以成为促进教师职业价值实现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教师价值实现和职业幸福的障碍。学校层面的集体认同强调共同体的价值共享,关注教师群体的共同愿景,力求教师群体的专业凝聚力。在学校场阂中,教师群体自身有一个“我们”的声音,它体现了教师群体的专业理性定位与价值追求,它同样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自我认同

教师职业价值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党员教师;职业价值观

当前,高职教育已由重数量轻质量的规模扩张、快速发展阶段进人到既重数量但更重质量的内涵发展、稳步前进阶段。国家教育部2006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为了贯彻落实《意见》的精神,各高职院校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把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办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当务之急的工作来抓。党员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先进分子,在这场教育教学改革中能否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其职业价值观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一、党员教师合理调适职业价值观的必要性

《意见》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人制度。笔者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教师任职标准和准人制度的首要因素,而职业道德素质的核心内容就是职业价值观。

(一)党员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合理调适是党员先进性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第三条有关党员必须履行的义务中规定:“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指出,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需要。这就要求党员教师在这场改革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不仅不能因为改革可能对自身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消极观望或害怕退缩,更不能因为改革可能对自身利益造成某些冲击或损失而抵制或阻挠改革。而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态度对待改革,做改革的主人,积极促进改革,真正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在各项教育教学改革中,敢为人先,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把自己职业价值观的取向更多地倾向于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倾向于无私的奉献。因此,新形势下党员教师必须合理调适职业价值观是党员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二)党员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合理调适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迫切要求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实行跨越式发展的,高职院校是通过“三改一补”快速发展起来的。原有的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都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因此,改革高职教育原有的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已是大势所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教师的素质,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正是教师主动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的精神动力和支柱,是教师主动提高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性,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依托。可见,职业价值观直接决定着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工作态度和精神状态,对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和效率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适应改革的需要,就必须合理调适自己的职业价值观,适时地发展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党员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先进分子,需要有更出色的工作能力、更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更能吃苦和奉献的精神。这就要求党员教师要更快更好地调适自己的职业价值观,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三)党员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合理调适是克服传统职业价值观的消极因素和市场化改革负面影响的要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师的职业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由于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以及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滞后,消除教师传统职业价值观的机制仍然缺乏,导致传统职业价值观的消极因素在教师中仍然存在。同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给教师的职业价值观也带来了负面影响。而党员教育往往容易忽视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具体性,忽视教育效果的实效性和高效性。因此,尽管党员教师不断地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但其职业价值观未必是正确的、科学的。在当前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党员教师要克服传统职业价值观的消极因素和市场化改革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进行合理的调适。

二、新形势下党员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合理调适的基本要求与途经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党员教师要合理调适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要注重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转换。

(一)实现从消极等待型向积极进取型的转换。由于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以及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滞后,加之高等教育的特殊性,使高职院校教师相对于中学教师和企业职工而言,其竞争性相对较弱,工作岗位和收人相对较为稳定。这就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职业态度、敷衍了事、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和懒散拖沓的职业行为。也容易导致教师在改革面前,要么消极等待,冷漠观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在“大学教师”的光环下,骄傲自满,产生自以为是的职业心理;要么对改革缺乏思想准备,惊慌失措,害怕退缩,碌碌无为。这都是消极等待的表现。在这种环境里,党员教师也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存在着这种消极的职业态度。党员教师要适应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在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改变这种状况。一是要认清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正确认识这次改革的重大社会意义;二是要正确认识这场改革与自身的关系,认识自身在改革中的地位和应有的作用,认识改革给自身和学校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确立适当的危机感和自豪感;三是要把教学及教学改革的过程如实地看成是一个自己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掌握自己命运、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看成是一个不断进取和开拓创新的过程。只有这样,党员教师才能使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从消极等待型向积极进取型转换。

(二)实现从生存生活型向素质成就型的转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的期待只局限于“穿衣吃饭,养家糊口”和过上一种轻松舒服的生活上,而极少把职业活动看成是实现个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手段,更没有把职业活动看成是实现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途径。这种职业价值观念已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自己潜能的正确认识和充分的开发,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高校教师是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都占绝对优势的知识分子队伍,但由于受到这种生存生活型的保守职业价值观的束缚,导致他们的聪明才智没能得到应有的开发和利用,也导致高职院校及其教师在高职教育发展中面临一种尴尬的处境。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并不缺乏,某些专业的教师甚至显得过剩,而另一方面学校又找不到高学历、高职称并适应高职教育教学需要的教师。这主要是长期以来,教师缺乏进取的动力和压力,没有主动地更新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所造成的。党员教师同样受到这种传统价值观和教学环境的影响,一些党员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危机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随大流;一些党员教师则心有余而力不足,努力工作,任劳任怨,但由于这种生存生活型的职业价值取向,多年来没能实现自身素质在质上的飞跃,得过且过,如今仍然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未能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因此,在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党员教师务必确立素质成就型取向的职业价值观,作为鞭策自己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更新知识、提升能力的思想武器。一是要切实地转变教育观念,以适应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的教育观念代替过去那种重课堂、轻社会,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科研的教育观念;二是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培训、进修、挂职、读研等途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丰富工作学习经历,提高科技开发服务能力。唯有这样,党员教师才能实现职业价值观从生存生活型向素质成就型的转换,才能体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三)实现从纯粹功利型向义利统一型的转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一些党员教师形成了资产阶级的庸俗的功利主义,过分强调回报,过分强调个人的经济利益,凡事利多多干,利少少干,没利不干,给课酬上好课,给补贴多辅导,给奖励多付出,斤斤计较,讨价还价。这种极端的功利取向的职业价值观既不利于党员教师自身的进步和发展,也不利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前,职业活动仍然是人们获取生活来源的主要手段,党员教师有必要也有权力在职业活动中追求正当的经济利益,为自身的进步、发展和最大限度地发挥才能创造更好的条件。但也应该认识到,对社会的奉献不仅是个人的社会价值的实质与核心,更是共产党员应有的品质,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体现,因此,党员教师在职业价值观调适的过程中,应该与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尤其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保持高度的一致,高扬爱岗敬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职业精神。党员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职业价值观从纯粹的功利型向义利统一型的转换。

教师职业价值篇8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高师美术教育发展水平得到了提升,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教师不仅要具备较为广博、扎实的美术知识,同时要具有高尚的师德。在教育发展中,教师的责任是向学生传输美术知识,调动他们探索未知事物的积极性和欲望,使学生懂得为人之道和处事之理。教师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综合素养和道德品质,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在高师美术教学中的作用价值等进行分析,提出培养教师职业道德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1.依法教学,爱岗敬业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相关法律认真进行教学工作,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履行教学义务和权力。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法律观念,是一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的工作,通过认真备课和扎实上课,出色地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从而不断培养出高素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同时,教师要清晰了解爱岗敬业的基本内涵,它不是教师不眠不休的拼命工作,不是不顾亲人朋友,不是生病也要工作,而是要在实际工作中,喜欢和热爱自己的教育职业,在做好本职教学工作的同时,不断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逐渐向更深、更高的领域发展,要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和快乐。爱岗敬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是教师职业伟大性的重要体现。

2.关爱学生,认真教诲

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关爱,进行爱的教育,这样可以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能够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为人处世的能力。爱的教育是教师高尚品德的重要体现。教师要尽量地关爱每一位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真心地关爱学生,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发掘每个学生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时,在日常交流中,教师要了解每一位学生内心情绪的变化情况,像朋友一样与学生谈心,深入班级集体,努力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该要保证课程设计的合理性,所提的问题和建议应该包括所有学生,在注重基础美术知识传授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认真对待和解决每一位学生提出的问题,调动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激情。

3.注意言行,树立榜样

在校园生活中,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们不仅是学生生活和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和标杆,更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从社会层面看,教师所具有的素养应该要处于一个更高的层次,要做遵守法纪、社会公德的带头人。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时刻保持自己的行为举止和口语的文明儒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用精准的语言形式将知识讲授出来,保证口齿清晰,规范用语,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理解课程内容,教会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同时,教师仪表要自然朴素,穿衣打扮要整洁,不在校园里穿一些花枝招展的衣服;用饱满的热情对待每一个人和事物,严格约束自己;在工作中要树立勤勤恳恳、开拓创新的精神,每一项教学任务都到做到一丝不苟。此外,在操守品行方面,教师要表里如一、是非分明,在要求学生做某件事情之前,首先要求自己先做到,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起到带头作用。

二、教师职业道德在高师美术教学中的价值

1.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养成

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之前,要结合高师美术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充分挖掘其中所蕴藏的德育思想,进行不断地拓展和延伸,尽可能地将其体现在教案中,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地体现出来,不断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思想。教师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将美术知识和道德价值有效结合起来,以此提升美术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良好素养的形成。

2.有利于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

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非常热爱自己的教育工作,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爱的教育来感化学生,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自己产生一种信任感和依赖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这样学生会更加乐于听取教师所教授的美术知识和德育内容,在具体学习中会变得更加轻松,会喜欢将自己的烦恼讲给教师听。美术教学中,教师会尽可能地创设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用和蔼可亲的态度面对学生,避免呈现一张非常严肃、死板的面孔,给学生带来紧张感。同时,教师应与学生之间坦诚相待,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增加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方便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通过对他们的关爱和肯定,逐渐引导他们改掉缺点,使学生获得生活和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全面学习美术知识。

3.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

当前,高师学生的自我调控和约束能力相对较差,心理发展不是很成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高师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塑造性。教师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可以在美术教学中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和塑造,帮助学生在人生道路中正确的选择。通常情况下,教师的一个举动、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在影响着学生,甚至会改变学生的未来。高师学生没有真正踏入社会,人生阅历相对较浅,他们的思想较为简单。在当前这个网络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种不良信息发展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举止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侵蚀,从而产生一系列的行为偏差。这时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职业道德价值,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意识和道德观念。

4.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方法

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了解教学责任不仅是为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在这一过程中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不断探讨新型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有效性,而不是采取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美术知识强塞给学生。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美术知识中的趣味性内容,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结合美术内容的特点采取最为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渐掌握美术知识,从中领悟到学习的技巧,以此培养学生的自我提升能力。

5.有利于塑造学生的灵魂

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同时更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榜样示范作用是非常强大的,教师可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示范出自身所具有的良好品质、道德素养,来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首先,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掌握较为广博的文化知识,能够随意的徜徉的知识海洋中,游刃有余,在学生心中树立起独特的人格魅力。其次,教师要能够成为学生的一块垫脚石,具备一定的奉献精神,帮助学生攀上人生巅峰。此外,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认真传授知识,培养他们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养。在交流中要时刻发挥出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的一言一行,成为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楷模。

三、培养高师美术教师职业道德的有效策略

1.提升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树立良好的奉献精神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前提是“热爱教育,甘为人梯”。美术教学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专业性、示范性、艺术性等特点。教师承担着培养下一代人才的重要责任。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虽然教师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有一些教师为了增加收入另谋出路,在教学任务中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要增强美术教师的责任心,提升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使教师甘愿为教育事业发展奉献自己。教师只有对教育有着强烈的追求,才会不在乎名利,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工作,一生为教育事业而努力奉献。

2.提升对学生的尊重思想和关爱思想

师爱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核心,同时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教育学家认为:爱是相互的,谁爱学生,学生就会爱谁,只有那些关爱学生的教师,才能教育好学生。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表达出自己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能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教师要教会学生怎样爱,使学生运用这种爱去关心教师、关心家人、关心集体等。同时,教师的爱要针对每一位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尊重、理解学生,面对学生提出来的疑问和建议要认真思考,做出合理的回应和解释,将爱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此外,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学习方面的发展,在教育中既要严格规范又要耐心引导,发现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优点,在尊重他们个性化发展的同时,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思想品德、智力等的全面发展。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大爱精神,面向所有的高师学生。所以,教师要善于用爱来教育学生、关心学生,增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尽可能成为学生所依赖和信任的人。

3.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精神

有关学者表明,成功需要具备敬业、忠诚、热情、进取、勤奋等态度。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发展中的引导者,不仅要为学生传授基础的美术知识,同时还要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逐渐让自己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涌现出来,为人们带来各种新的理论、知识以及世界。所以,美术教师在教育学生、关爱学生的过程中,要树立进取的精神,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学生、工作,要乐观地迎接每一天。只有不断提升美术教师的道德修养,才能保证其不断进取、学习,认真做好每一项教学任务,从而使美术教师更好地实现人生发展目标。

推荐期刊
  • 教师
    刊号:46-1072/G4
    级别:省级期刊
  • 华夏教师
    刊号:10-1045/G4
    级别:部级期刊
  • 教师博览
    刊号:36-1222/G4
    级别:省级期刊
  • 英语教师
    刊号:12-1319/G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