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人际交流分析8篇

时间:2023-06-06 09:00:22

人际交流分析

人际交流分析篇1

【摘要题】企业信息建设

【关键词】社会网络/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分析/知识管理/隐性知识共享

【正文】

知识成为21世纪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一切来源。其中,隐性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是知识创造的基础,因此,隐性知识是企业财富的最主要源泉,隐性知识的有效交流和共享成为企业知识化运营、发展的关键。但隐性知识的内隐性、复杂性以及隐性知识共享中的障碍性因素使隐性知识共享的可操作度大大降低。知识管理研究领域开始分析知识共享的机理和对策,并且形成以下较为成熟的研究领域:隐性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分析、隐性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分析、隐性知识共享的技术支持分析和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制度分析。但知识管理理论的价值在于其在组织中的应用,有关隐性知识共享的各种分析和结论也必须以实践为最终目的,这恰恰是目前研究中的弱点,甚至是盲点。研究者将目光过多地投向定性和理论分析上,忽略了隐性知识共享必须依靠有效的操作工具和实践指导,造成理论无法提升实践绩效。本文在以往研究的支撑下,借助“社会网络分析”这一具体工具,提出一种有效的组织隐性知识共享操作工具,解决目前研究中面临的“说和做”的两难境地。本文与以往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定量方法基础上的分析方法构建,试图为组织隐性知识共享提供具体的操作工具。

1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管理

社会网络理论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出现,长期以来主要被用于社会学问题的研究。目前已有学者将社会网络理论的研究从纯社会学的范畴扩大到企业,利用社会网络的理论来解释企业资源获取和企业成长的问题,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协助企业开展竞争情报活动。本文的主旨不是单纯的阐述社会网络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而是探讨社会网络理论与知识管理的关系,探讨社会网络理论如何应用在隐性知识共享中。

1.1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

所谓社会网络(socialnetwork),实质上就是为达到特定目的,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关系网。它基本上由结点和联系两大部分构成。结点是网络中的人或机构;联系则是交流的方式和内容。[1]社会网络理论就是研究行为者(Actor)彼此之间的关系(Borgatti,1998),所谓的行为者可以是个人、组织或是家庭,通过对行为者之间的关系与联结情况进行分析,能够显露出行为者的社会网络信息,甚至进一步了解行为者的社会网络特征。而透过社会网络除了能显示个人的社会网络特征以外,还可以了解许多社会现象,因为社会网络在实体组织中扮演着相当重要的无形角色,当人们在解决问题或是寻求合作伙伴时都是依循所拥有的社会网络来寻找最可能帮助的对象(Kautz,1997)[2]。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是社会网络理论中的一个具体工具,就是对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计算机之间,或者是其他信息、知识处理实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并对其价值进行估量的这么一个过程。[3]网络中的结点(nodes)是人或群体,网络中的联系(links)表示结点之间的关系或者是相互之间的流动方向。社会网络分析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视觉上的和数学上的分析工具,管理者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商业客户,进而称之为“组织网络分析”(organizationalnetworkanalysis)。了解网络及其参与者的方法之一就是对行为者(Actor)在网络中的位置进行评价,进而得出一个结点的中心性(centrality),而中心性决定着结点在网络中的地位和权力大小。程度中心性(degreecentrality)、中介中心性(betweencentrality)和靠近中心性(closenesscentrality)是社会网络中心性分析的三个主要指标。程度中心性指结点拥有的直接联系数量;中介中心性指失去此结点,结点之间将失去联系;靠近中心性指结点之间距离的远近程度。社会网络分析通过定量计算得出各个结点的中心性,以此作为分析的基础。

社会网络理论将人际关系上升到科学的高度,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严谨的理论指导,更有利于人们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人际网络分析则是在此理论指导下的一个定量分析工具,具有极强的分析性和图示性。目前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领域包括:[4]发现区域经济的创新网络;分析图书销售模式来对新书进行市场定位;发现组织内各领域的知识专家;提高项目团队的绩效;帮助大型组织安排员工工作位置;通过电子邮件得出经理人的人际交往圈;定位技术工程组织中的技术专家和联系专家的途径;分析因特网的有用浏览模式;以研究出版物为基础揭示跨领域知识流动。

1.2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许多研究知识管理的学者把研究的注意力放在了知识的产生、传递和应用所赖以存在的组织网络之上,通过对这些组织网络的观察与分析来认识知识活动的基本规律。把知识共享纳入到社会网络中进行观察的重要依据是知识共享行为主体都嵌入在一个具体、实时的联系系统中,并且知识也是包容在网络与社区之中。知识管理的主体是人,知识交流、知识共享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一个组织能否完全实现其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取决于其成员之间联系的强弱。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成为知识管理的隐形网络。目前组织知识共享,尤其是隐性知识共享中最大的难题就是缺乏有力的工具和方法。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从知识管理的隐形网络入手,为知识管理,主要是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社会网络理论认为,组织的创新能力、生产力和员工满意度依赖于其成员之间关系的强弱;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规则、价值观以及共享的理念统称为“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对于企业成功而言,社会资本与结构资本、顾客资本和智力资本具有同样的重要性。[5]社会网络分析是收集、分析组织内人际关系模式的数据的一种图表工具。应用于知识管理,SNA可以确立组织内各种关系的模式,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均联系数量、亚群体的数量和质量、信息瓶颈和知识经纪人。SNA对于人际网络的分析视角为知识管理者提供了以下工具:改善知识和信息的流动;确认思想领导者和关键的信息瓶颈;找到最具影响力的增强知识流动的机会。

社会网络分析不是传统的知识管理工具的替代品,比如知识库、知识门户。它的意义在于为企业更好地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一个蓝图和出发点,作为知识管理战略规划的组成部分,社会网络分析能够帮助企业找到核心人员并建立各种机制——实践社区等,从而使核心人员能够将知识向其他员工传递。

综上,社会网络理论赋予人际关系新的含义和价值,认为以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资本是企业的重要财富,与结构资本、顾客资本和智力资本共同构成了组织的知识资本。社会网络分析解决了如何提升组织内部知识流动的问题,为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实践操作的蓝图。而且,社会网络分析可以使组织对内部交流中存在的“鸿沟”有清楚的了解,同时有效地预防知识流失(DisappearingKnowledge)。[10]

2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在隐性知识共享中的应用

2.1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步骤

社会网络分析项目首先要有问题陈述,即设定目标,明确要从社会网络分析中获得什么。典型的SNA目标有以下三个:[5](1)增强组织创新、应对挑战以及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能力。对现有社会网络的分析可以使组织意识到可以提高知识共享和人际交流的措施。(2)评价组织重组前后组织结构的效率。对非正式结构的观察能够揭示知识如何在不同群体间的流动,有助于发现能使组织重组顺利进行的关键人员。(3)优化项目团队或组织的人员结构。找到网络中信息流动的关键人物,分配其合适的职位或角色人物体现其“中介角色”,以此提升其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

明确目标有助于确定参与社会网络分析项目的群体以及调查问题的设计。比如想要构建一个有利于隐性知识共享的紧密的知识网络——在此网络中,组织成员之间能够快速、便捷地找到所需知识的拥有者并进行交流,那么问题设计就应该与知识有关,例如:你对他人的技能和经验知晓、了解如何?此人拥有的知识对你的工作是否重要?当你需要帮助时是否能够方便与之沟通?

在明确目标、设计问题之后,根据结果进行分析,并按照分析结果制成图示。

2.2实例分析

以A公司为背景,项目组Q(人员:q12q3q4q5q6q7q8)、客户服务部门M(m1m2m3m4)、技术支持部门N(nln2)为群体分析对象,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其中隐性知识交流、共享的情况。目的是分析隐性知识共享现状,找到提升知识共享和人际交流的措施。前期调查的问题设计包括:交流对象、交流途径、交流内容。沟通对象分析得出图1。2.3分析结果

本文在进行图表和数据设计分析时,为了方便解释和计算,简化了实际可能存在的结点数和联系。实际上,现实组织中人际关系要比上文描述的复杂得多。从以上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项目组内部的人际网络中,Q1的程度中心性最高,他处在网络的中心,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是该网络的知识和权利的中心;Q8的中介中心性最高,没有Q8项目组与技术部就失去了联系,尽管他不是知识和权利的中心,但是却处在网络最具战略意义的位置,没有这个结点,该网络就与外部失去了联系;Q5和Q6的靠近中心性最高,他们与其他结点之间的距离最近,这表明他们可以最快地和网络中的其他成员联系,在第一时间获得有关他们的信息。

(2)对于项目组Q、客户服务部门M和技术部门N而言,各个网络内部的联系都是较为紧密的;但网络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项目组、客户服务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缺乏经常性和专门性的联系,实际上组织任何一个项目都应以客户的需求为导向,技术部门更应该主动于其他部门联系,使其技术知识和技能迅速有效的传递给其他组织成员。

(3)各个网络内部以及之间的联系多为自发性的、间断性的非正式联系,如交谈、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方式。交流的内容具有多样性:个人信息、工作信息、组织群体信息、外部信息等。

2.4基于实例的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策略分析

组织内显性知识共享较为容易,可以依靠各种文档和数据库;隐性知识共享却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路径和对象问题。组织内社会网络分析为解决路径和对象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通过对现有网络的分析,揭示现有隐形知识交流网络结构,发现其中的瓶颈和制约因素,进而为改善组织的隐形知识共享提供有效的改进方法。结合上文实例分析提出以下策略:

(1)确认网络中的关键人物(如Q1),分析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尽可能将其显性化,避免因为核心人物的离开而造成组织内交流的瘫痪以及组织知识资本的流失;优化其他成员与之交流的途径,扩大其隐性知识在网络内的扩散;采取相应的绩效评估和激励制度,鼓励核心人员于其他成员进行知识交流,提升其员工忠诚度。

(2)确认网络与外部联系的节点(如Q8),分析其与外部交流的渠道、内容和紧密程度,并以此为依据扩大对外联系的强度,包括增加对外联系的结点、内容、频率和方式,促进知识在不同网络群体中流动。

(3)确认网络中的“灵活人物”(如Q5和Q6),他们是加快网络知识流动的催化剂,他们与其他成员的交流活动可以大大促进网络内隐性知识的交流。对于这类结点,应通过职位或工作性质的安排来充分实现其价值,并可以将其交流技巧和方式进行推广。

(4)找到网络中的盲点,即没有与其它结点发生联系的结点,帮助其实现对外的知识交流,进而理顺网络路径,最大限度上实现结点间的最短联系和无盲点联系,缩短知识交流的路径。

(5)对于网络之间的联系,可以从任务和流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从具体的任务出发,比如上文中的项目组与客户服务部门和技术部门,这三个网络之间的交流就主要应以任务为导向,知识的交流以满足特定的任务需求为目标。网络联系方式可以作如下设计:任务支持部门(如客户服务、技术)在任务执行部门(如项目组)派驻长期成员,随时解决相关问题;任务执行部门和支持部门之间定期召开联合会议,对有关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和解决;部门之间建立日常联系机制,部门之间开放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来源。

(6)鼓励成员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非正式交流,并为这种非正式交流提供便利条件,如设立专门的讨论区、创建相关议题的博客,鼓励跨部门之间的员工交流。

3组织社会网络中隐性知识共享的成本分析

研究表明,组织中人们更偏好向其他人求助,而不是文本信息。这样,组织中的社会网络就变成了行为主体进行知识搜寻的主要路径与平台。因此,主体间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就受社会网络中各因素的制约。[7]

在组织的社会网络中,发生关联的行为主体间的伙伴依赖性、双方的交流能力、接触的频率、知识交流的经验、相互信任程度、个人关系、知识存量的相容性及互补性、双方核心业务的相似性等构成了隐性知识共享的认知成本。而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相关的酬薪体系、共享的意愿、寻求知识互惠、树立声誉地位、消除防范心理、提高信任等则构成知识共享的激励成本。另外,因双方的背景不同,知识的编码和解码产生了差异,导致了双方的误解,因此需要双方沟通和额外的检查,并产生了沟通成本和额外的检查费用。并且激励知识共享双方还需依赖时间的过程,产生时间成本。以上这几种成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组织中不同行为主体处理网络结点关系和知识共享方面的问题时具有不同的意图,由此造成了组织内解决不同知识共享认知成本问题的不同方法,而这些不同的方法造成了激励成本。

一般来讲,组织中社会网络的规模越大,联结时间越长,网络紧密程度越高,网络的文化距离就会越小,知识的复杂性会越小,部门网络间合作协调经验会越丰富,知识共享的成本就会降低。总之,社会网络的联系渠道、网络结构、网络中的制度文化因素、人力资源活动及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等共同构成组织社会网络中知识共享所产生的各种情境成本。[7]

【参考文献】

1包昌火,谢新洲,申宁.人际网络分析.情报学报,2003(6):365-374

2张秀仪.利用全国博硕士论文资料库自动化建构知识来源映射图.高雄:国立中山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4:11

/sna.html[2005-9-24]

/sna.html[2005-9-24]

人际交流分析篇2

提 要:商务英语体裁分析是商务英语应用和促进商务活动成功开展的重要内容,由于话语共同体包含了商务英语的主要特征,因此成为商务英语体裁分析的重要工具。本研究在话语共同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商务话语共同体的概念。商务话语共同体主要包括交际目的、交流机制和特殊词汇的使用等环节。在分析这些环节的基础上,建构商务英语体裁分析模式,并以个案研究对其加以验证。

关键词:体裁分析;话语共同体;商务英语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11)06-0048-3

Genre Analysis of Business English Based on Discourse Community

Zhou Wenxua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business discourse community and the genre analysis mode of business English. This mode covers the analysis on communicative purposes, mechanisms of intercommunication and specific lexis which develops strategies in learning and using business English in social context. It reviews and discusses the researches done so far and provides case analysis onbasis of this mode.

Key words:genre analysis; discourse community; business English

1 引言

体裁分析理论超越了对语篇语言特征的表层描述,力求揭示语篇建构的理据、实现交际目的的特殊方式和语篇建构的规范性。(秦秀白 1997)本文将话语共同体的概念引入到商务英语体裁分析中,通过话语共同体的概念来具体说明语言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使用方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商务英语的体裁分析方法。

2 体裁分析的主要视角

2.1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体裁分析

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体裁分析方法包括7个要素:(1)阶段分析,文本是否履行了作者的社会目的,并在实现其目的的不同阶段体现不同的特点;(2)子句结构,使用不止一个子句,并通过第一个出现的子句来提示文章的开始;(3)动词的种类, 动词的使用描述出现的行为,并通过情态动词表明作者的责任和立场;(4)词汇,专业术语还是日常用语,是用来表达感情、态度或仅仅是描述;(5)名词词组,是否包含了大量的名词词组,尤其是科技文章;(6)环境情况,文本中出现的时间和地点等;(7)连贯性,句子间的连接和段落间的衔接等。(Hyland 2004:198-199)

Holborow认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体裁分析视角首要关心的是语域,即语篇应用在适当的语域。他将这种语篇和语域的关系具体化为三个明显的因素:(1)从语篇中分析场景;(2)从场景中预测语言;(3)根据不同语域\场景的变化来重写语篇。(Holborow 1991)

2.2 基于特殊目的的体裁分析

基于特殊目的的体裁分析是以Swales的语步分析法为主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方法认为应通过不同的交际目的来划分不同的文本体裁,文本的意义和语言的功能只有在相应的语境下才能发挥出来。语言在不同的语步中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时态、主题、动词的选择、结论和创新点等方面。他认为,体裁是一种交际事件,并且阐释话语共同体的概念,通过话语共同体中各个成员的特征来找到交际目的。(Swales 2001)

2.3 其他视角下的体裁分析

在体裁研究中,还出现了一些偏重于语境层面的分析。一些学者认为语境影响语篇体裁的形成,Freedman和Medway提出修辞被重新出现的语境所约束,语篇与社会语境相互影响,二者之间有着重要的关系。语篇中交际目的的实现,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也影响语言交际目的的实现,交际目的的实现不仅仅依赖语言本身的使用,也依赖于语言之外的其他语境因素。(Freedman Medway 1994)

除了以上的体裁分析视角外,杜金榜(2008)还总结了Bahtia,Hasan以及Martin所提出的体裁分析方法,分别从语言、社会学、心理学、语篇结构、意识形态和语法等层面进行体裁分析。

3 商务话语共同体

Swales在其《体裁分析》一书中,对话语共同体的定义为“具有共同目标、相互交流机制、特殊文体和专用词汇作为成员而组成的团体”。他认为,话语共同体所特有的身份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共同体中的成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拥有这种身份,一旦成员无法与共同体中的身份一致,那么该成员就脱离了这一话语共同体。(Swales2001:22)商务话语是在商务语境下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在商业组织中通过说话进行沟通从而成功地完成工作,商务话语共同体是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在商务活动中,商务英语的使用者都具有一个共同目标,即完成商务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交流,应用不同的体裁和语言建立或维系关系,同时使用一些独特的词汇确保信息传递准确,从而达到有效的沟通。因此,商务英语是构成商务话语共同体的基本语言媒介。从话语共同体的角度看,对商务英语体裁进行分析能更好地抓住商务英语体裁的基本特质,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出发点。

Swales指出,话语共同体具有6种特征:(1)每一个话语共同体都具有一系列被广泛接受并认同的公开目标;(2)话语共同体的成员之间具有相互沟通的机制;(3)话语共同体运用成员之间的参与机制优先提供信息并作出反馈;(4)话语共同体使用多种类型的体裁来达到交际目的;(5)话语共同体中的成员使用某些特殊的词汇;(6)话语共同体中的成员“身份”需要通过一定程度的知识获得。(Swales 2001:24-27)

以Swales的研究结论为指导,并结合商务英语的自身属性,我们认为商务英语话语共同体具有以下特征:(1)商务英语的共同目标是完成商务活动,维系或建立良好的关系;(2)商务话语共同体中的成员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使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包括口头、书面和网络。口头包括会议、新闻会和口头报告等;书面包括信函、项目建议书和合同等;网络包括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等;(3)商务话语共同体中有一些常用的固定体裁,这些体裁包括信函、报告、合同、备忘录、会议记录等,每种体裁都有自身的语言和结构特点;(4)每一种商务活动都有其自身的交流机制,商务话语共同体的成员都须掌握这种交流机制,这种交流机制也表明商务话语共同体中的成员身份,共同体中的成员即使没有参与某项商务活动,也能够了解并掌握该商务活动中的各个步骤;(5)交流的信息随目的不同而变化相应不同的体裁,如信函、合同和报告等;(6) 在商务话语共同体中,每一种商务活动都有自己的一些特殊词汇,这些特殊词汇在其所处共同体中具有特定的意义。

4 基于商务话语共同体的体裁分析方法及案例分析

4.1 分析方法

基于话语共同体的体裁分析主要以交际目的、交流机制和特定词汇三个方面为视角。商务语境中的交际目的是指商务篇章所达到的最终结果,如信函是提供信息、建立友好关系;合同是为了确保商贸活动的顺利进行。在不同的情境下,又分为不同的具体交际目的,如信函分为祝贺、理赔等;合同可分为销售、租赁等。通过对交际目的的分析来明确体裁类型和沟通方式,并分析语篇为实现交际目的而具有的语言和结构特点。

交流机制的分析包括个体所选择该种体裁的意义以及个体如何参与到这种沟通中来,读者和作者应具有什么样的知识背景才能具有这种交流机制,并获得商务话语共同体中的成员身份。通过交流机制的分析可以确定作者和读者的身份。

特殊词汇分析包括词汇在商务语篇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些特殊的词汇也是商务语篇区分其他领域语篇的一些个性特征。

4.2 案例分析

1)交际目的分析。写信人根据自己的期望阐述具体的交际目的,如卖方向买方发货,通过信函想提醒买方检查货物的完好性,以便进一步增加对方订货的兴趣。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卖方还会涉及很多细节,如日期等,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而采用书面信函这种沟通方式,作为记录也便于保存,是商务活动的证据。如“On or before May 5, 2010”,“Miami headquarters”这些确切的日期和地名体现了语言在传递信息时的完整、准确和简洁。如信函开头用We will表明卖方对买方的诚恳意愿。

在信函中间部分使用短语如:“billed C.O.D”说明发货细节; “take extreme precautions against damage”和“you should check”说明运输方式和注意事项。使用Although we...you...的结构表明卖方的诚恳态度。

在商务活动中,有成交意向的买卖双方为了说明交易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而签订合同,其普遍的交际目的是通过合同的订立,确保商务活动顺利地进行。其具体的交际目的是出卖人转移物品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合同中使用的语言通常正式保守,避免使用弹性较大的口语词、俚语、方言等。如不用begin而用commence,用purchase代替buy等。而在句式上要求能够准确严密地规约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如“shall be deemed”这种被动语态的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客观、平实,“when”重句的使用进一步补充了主句需要满足的条件从而使内容严密完整。

2)交流机制分析。交流机制体现在对信息的传递上,如The posters will arrive by United Parcel, billed C.O.D. 句中的C.O.D.是商务活动常用的付款方式,是cash on delivery的缩写。在对意外情况处理的描述中,会提到,如“premium”和“policies”等内容。这里 “premium”是指被保险人参加保险时,根据其投保所订的保险费率。“Policies”是指保险单,是保险人与投保人之间签订的一种正式保险合同。只有掌握相关的商贸知识,才能识别信息的含义。在商务合同中,用“acceptant”和“offer”分别指承诺和要约,前者是指受要约人对要约内容同意,而后者指一方希望与另一方订立合同。这些须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才能够了解,因此读者与作者应是具有一定的商法知识的人。在这里,商务和法律知识是商务话语共同体所具有的一种身份,只有具有这种身份才能隶属于该共同体,否则难以达到有效的沟通或获得同等的利益。

3)特殊词汇使用。商务信函中常用:dear, sincere thanks, best wishes,yours truly等词汇表达礼貌,这些词汇充分体现信函本身的特点。如“we will be pleased to ship...”和“we will ship...”就语言传递信息来看,都是表达“我方将海运……”的意义,加上“be pleased to”虽然在含义上差别不大,却向对方传递了礼貌和体谅这样一种情感和语气。

在商务合同中常用“In case equipment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which are requested in the contract, are found missing, BUYER shall be able to request SELLER for replacement.”这里用in case体现了语言的缜密和逻辑性,既要包含各种不同的情况,又要排除各种例外的情形,合同的内容既要强调客观事实,又不涉及个人感情。商务合同中频繁使用一些英语古语词汇,如“hereto”,“hereinafter”,“whereby” 等,主要为了避免重复和防止当事人对条款产生歧义。

5 结束语

本文从话语共同体的视角,对商务英语体裁分析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包括交际目的、交流机制和特定词汇的商务英语体裁分析模式,并据此进行了案例分析。本研究把话语共同体引入到商务英语体裁分析中,希望借此能进一步拓宽商务英语体裁分析的视域。在本研究中,没有对商务英语体裁结构得以形成并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等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这些问题对商务英语体裁分析同样重要,这也是下一步值得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杜金榜. 论语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J]. 外语学刊, 2008(1).

秦秀白.体裁分析概说[J]. 外国语, 1997(4).

Freedman, A. & Medway, P. Introduction:New Views of Genre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 (A).InFreedman, A. &Medway,P.(eds.). Learning and Teaching Genre[C].Portsmouth, NH:Boynton/Cook, 1994.

Holborow, M. Linking Language and Situation:A Course for Advanced Learners[J]. ELT Journal, 1991 (45).

Hyland, Ken. Genre and Second Language Writing[M]. Chicago: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04.

Swales, J.M. Genre Analysis: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011年第6期

总第163期外语学刊

人际交流分析篇3

关键词:网络空间交流 性别差异 话语分析

一、引言

21世纪是信息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了一种新的交流方式――网络空间交流(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的诞生并使其迅速发展起来,这种以文字为基础的交流手段的产生,给语言学的发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空间,David Crystal在其着作《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一书中曾给出了网络的定义,深入研究了虚拟网络对于语言使用的影响(David Crysta,2001)。但是这种新的交流手段的性别研究在社会语言学领域中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性别差异存在于多种文化的不通过语言中,是语言研究的永恒主题之一(谢则融,1995(2))。本文所涉及的网络语言,是指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收集、和交换时使用的自然语言,包括 MSN、QQ聊天用语等等,用会话分析原则作为理论框架来探讨网络交流中的性别差异,旨在对网络交流这种虚拟环境中的男女会话的不同风格进行初步的探索。

二、 网络交际语的特点

语境是交际过程中说话人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依赖的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或显现为话语中的上下文,或潜在在话语外的主客观情景(吴郁,1999),语言与语境紧密相联,在了解网络交际语的特点之前,首先对其语境特点进行初步了解,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网络交流作为一种新的人际交流手段,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成为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仍然是以语言为载体进行交流的,因此,探讨网络语境是分析网络语特点的基础,它会使我们对这个虚拟交际中的语言有较深的了解,这个新语境的特点主要有(于根元,2001):

1、时空无阻碍。网络让人们的信息时空交流无阻碍化,不需要统一的时间,更不需要统一的地点,人人可以随时接收来自全球的信息,可以向世界任何一个角落发送你的个人信息。

2、语境的残缺。语境和语意相连的上下文关系可以称为小语境;交际者的信息如性别、年龄、身份、交际的目的等可以称为中语境;交际者以及周围人群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特征可以称为大语境。(于根元,2001)然而,在网络空间交流中,中语境有严重的残缺,其主要表现在网上交流,因为交谈的双方没有关于对方的爱好、性格、性别、年龄等确切的基本信息,但是交流双方把对方看作是虚拟的交际对象,在没有了具体身份的阻碍的语境下,这种语言交流便成了最好的随意宣泄感情的工具。

3、主客体的统一。在网络的交流中,人们具有输出的自由,也有接收消息的随意性,既是语言的发出者,又是语言的接收者,使语言的主体和客体紧密的融入在一起。

4、对面不识君。在网络交流中,我们不但看不见对方的形象,也听不见对方的声音,我们可以隐姓埋名,也可以对自己的身份,年龄、性别等全副武装,就这样语言成了网上自我的唯一标识,从而语言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示的舞台。

5、书写方式的更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网络交际中,键盘的使用代替了笔的使用,书写工具变了,规则也改变了,人们正用键符组合的变化敲打着键盘。

6、网上社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网络交流中,渐渐地形成了不同的聊天室,不同的主题社区,从而也反应了不同的语言风格,网络空间交流在未来将会成为人类语言的大写真,各种语言风格也会因此而百花齐放。

三、 网络交际中性别话语的研究

如果说两性会话差异是根深于他们的天性,那么面对面交谈的传统理论(Lakoff ,1975;Tannen,1990.)是不是仍然适合于非面对面的交谈呢?有许多学者,在社会语言学中研究男女会话风格差异用的语料都是英文,本文以中国男女在 MSN、QQ聊天用语做为语料,以部分QQ和MSN的两性聊天记录作为原始语料,共90段对话, 876个独立句子,约43200个词,把网络与性别这两者联系起来进行初步分析。

1、话语量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女唠叨,爱说话,在英语字典里有许多描述女性“罗嗦”、“话多”的词语,如prattle(唠叨)、gossip(闲谈)、chatter(喋喋不休)等。然而最近的理论研究却显示,男性的谈话量远大于女性,本文统计的是男女性在对话中的平均用词数量,在所搜集的90段网络对话中,男性的用词量达到了2857个,占总数的66.13%,女性的用词量为1843个,仅占总数的42.67%。因此,可以看出,男性在网络交际中的话语量远大超过女性。

2、简短回复语

简短回复语作为对话中十分常见的言语行为,因为简短回复是听者对说话人说话时所表达的主观意见,简短回复语可以划分为三种(尹, 2007(33)):(1)表示赞同,如:恩,可以,好的(2)表示惊讶:如不会吧,真的吗?(3)表示否认,如不准,不会、不可以等。这类回复的功能主要有两点(尹, 2007(33))[3]:第一,表现听者是否同意说话人的谈话内容;第二,必要的话轮转换衔接作用,在本文所搜集的90段对话中,男性共使用了103个简短回复,而女性则使用了89个。由此可以看出,男性运用简短回复比女性多。

3、对话中的合作与协调――插入和打断

在话语交流中,要维持谈话顺利进行,就需要谈话双方的合作与协调,但这个过程却受到人际、语境等因素的影响而时常遭到破坏,男女性分别在其中扮演了不同类型的角色。在以往有过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中,女谈中比男子更加合作,而男子则经常以打断对方强占谈话的主动权。根据本文收集的90段对话中共有78处打断的情况,其中男性共打断47次,女性打断33次。这个数据也表明,两性会话中,男性比女性更多地打断对方并控制谈话,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认为,打断谈话表明了权利和支配,打断谈话者获得了交谈的控制权。(Coats,1986)。

4、符号词

目前各大聊天软件几乎都为网民们配置了各种各样的面部表情及其他符号,比如说要表达大笑,对应的表情符号是“O(∩_∩)O”,小猪的笑“~ O~ ”茫然“?-?”等网络语言是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形象化语言的使用是网络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在所选用的90段对话中,男性总共运用了209次形象化语言;女性总共运用了192次形象化语言,从这个数据看,在网络语言中,男性运用符号词比女性适当多一些,这同传统理论认为女性更倾向于使用形象化语言有一定的差异。

四、 结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交流作为一种人际交流手段,这个虚拟空间给网民们提供了一个平等的交流机会,但是在网络空间交流中,男女性依然存在会话差异,本文用数据浅析了两性在网络交流中,在会话量、对话中的合作与协调等方面仍然存在性别差异,通过上面的数据分析,希望能更好地促进人们的网际交流。实现成功交际。

参考文献:

[1]Coates J.Women,men and language.Second edition.Longman:London & New York,1993.

[2]David Crysta, Language and the Internet[M].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01.

[3]Lakoff R.Language and Woman'sPlace[M].NY:Harper & Row,1975.

[4]Tannen D.You Just Don't Understand:Women and Men in Conversation[M].NY:Willian Morrow,1990.

[5]吴郁.主持人的语言艺术[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6]谢则融.社会文化在英语语言性别差异上的反映[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 1995(2).

人际交流分析篇4

关键词:网聊语言;文体特征;成因。

随着因特网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以网络为媒介的网际交流活动中。网聊是这种日益流行的网际交流活动形式之一。它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吸引着世界各地、各行业人的参与。在网聊活动中,利用各种聊天软件和工具,活动参与者通过键盘键入文字,通过计算机屏幕收看文字,使以文字为信息载体的笔语跨时空交流。它同通常意义上的面对面聊天有所不同。kiesler et al(1984)认为这种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活动有两个有趣特点:1)缺少社会语境信息;2)缺少被广泛接受的使用规则。其中第一个特点使参与交际活动的人不能依赖手势、体势语、面部表情等非语言信息解释文字、辅助交流。规则的缺乏则使参与网上活动的人打破了传统交际中必须遵守的许多礼仪,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在网际交流中被一致认可的规范。但作为一种实时交流活动网聊又非常接近日常生活中面对面的口语交流。在实时交流中,同一时段里交流是双向的,即交流者可同时接收信息和发出信息。信息的接收和发送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过程。这使得交流双方能及时收到对方的反馈信息,并据此调节和修正下一步交流的方向和内容。可见,网聊活动具有口语和书面语双重特征,它模糊了人们对口语和书面语区别的传统认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体风格。

本文拟从两个角度对网聊语言进行文体分析:语言描述和语境因素分析。在语言描述中,我们采用文体标记系统给语言特征分类。根据enkvist & spenser(1964)文体标记就是突出的文体特征。在某一语境中具有文体意义的语言项目都可被认为是文体标记。这与功能文体学的"突出"概念一致。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韩礼德认为突出是语言显耀的统称,是语篇的某些语言特征以某种形式凸露出来。进而,他又把突出特征分为两类:一类是违反常规的突出,是否定性的;另一类是符合常规的突出,是肯定的(参见张德禄1998)。在文体学中一般把语言特征分为四个层面:音系、字位、词汇、句法/语法。在网聊中,视觉文字或标点符号是传递信息的唯一载体,所以音系文体标记不具有文体意义。我们只分析字位、词汇、句法/语法文体标记。同时,我们还要从功能的角度对万维网键谈进行语境因素分析。这是因为语境因素是文体的重要决定因素。对语言单元或语篇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它们出现的语境。除更广意义上的文化语境外,语境可分为两类: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 )和情景语境( extralinguistic context或context of situation)。语言语境指在语篇中某一具体语言单元之前或之后的语言单元,情景语境指语篇出现的情景中的相关特征,如讲话内容、参与者、讲话媒介和渠道等。因此讨论网聊语文体特征时,我们将以情景语境的三个组成部分: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为框架,分析和讨论网聊英语的语境因素。

一、语言的词汇特征

对网络语言词汇特征的分析主要侧重于那些对其特征形成有重要意义的词汇。通过对网络交际活动的观察,笔者总结出以下几个典型的词汇文体标记。

1、缩略词使用频率高

为了节约时间和空间,及时交换信息,网络交际中使用大量的缩略词。这些缩略词已逐渐被人们接受,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新俚语或"网话"(cyberspeak)。例如:

(1)大量使用已被公认的缩略词汇。如usa, cm (centimeter)、km (kilometer)、xmas (christmas)、sos (save our ship or soul)、f.o.c. (free of charge)。

(2)创造新的英语首字母词,如/english/">英文字母仿英文常用语之谐音,如ic(=i see: 我明白了)、icq(i seek you之谐音,icq本是最早的网络寻呼软件名,其爱称为qq)、c-ya(=see you again:再会)。

(4)用数字代替字母缩合词。如:l8r(later)、b4(before)。

(5)使用英语词首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混合成词,如b2b (=business to business:商家)、f2f(=face to face:面对面)、y2k(=year 2000:千年虫问题)、i h8u(=i hate you:我恨你)、k4("考试"之谐音)。

(6)在连贯话语中使用数字谐音替代英语单词或汉字, 如"what can i do 4(for)you?""乐4(死)我了。""别肉麻了,我都快2(吐)了。""我上午发了个伊妹儿2(to)you"。

2、使用副语言符号表示语调和情感

网络不能传递非语言线索(nonverbal clues),而它们在实时交流中却很必要。在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活动中,缺少这些非语言线索不仅会使对方对文意的理解出现问题,而且纯文字也不能把交际者的行动、情感完全表达清楚。所以, 在网际交流中,微笑、皱眉、怒吼、生气等生动的人类情感活动在纯文字实时信息传递中消失了。为了弥补网际交流的这种缺陷,网上键谈者利用键盘上各种符号的组合,发明了一套脸谱或表情符(emoticon),来传递感情。如"o-<"表示 "fishy"(值得怀疑)、":-("表示"悲哀"、":-)"表示"微笑"等等。这些符号已成为虚拟社会最独特的流行语,类似一种新生的象形文字(ideograph),脱离了所有文字的本体,超越一切语言界限的障碍而广泛流行。

3、使用语言来描述网络交际者的动作、情感和体态

除了使用脸谱生动地呈现交际者的动作、情感外,为弥补交流中非语言符号的不足,网络上还盛行另一种做法,即用语言描述一些非语言行为。例如,键入"hehehe",表示"我在笑"。在网络键谈中,文字分为两类:一类用于纯文字交流;另一类是描述键谈者非语言特征的文字。为了区别这两类文字,描述键谈者行为和反应的文字常常用一定的符号圈住,表示这是动作,最常用的是前后加星号。例如:*g* (the speaker) grins

*rotfl* rolling on the floor laughing

*hugs* hugging someone

laughing out loud

4、为使语言既简洁明快又生动活泼,交际过程中还频繁使用感叹词

该类词的使用能极大地提高语言的音响效果。如aha, gosh, wow,d ear, mmm, ha-ha。

二、网络语言的语法特征

从语法角度分析,网络语言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由于网上交流是将文字打在键盘上,再呈现在电脑屏幕上由接受者来读,具有说和写的双重特点。因此,在电子语篇(electronic discourse)中,为节省各自占用的时间、突出重点,网民大都倾向于使用不完全句子、省略句子和不规则句子。如下面聊天室的一段对话:

netizen a:hi,i am john. student.live in ca.what ur name.

netizen b:me 2.in ny like to make friend with u.

netizen a:with pleasure.

在上述对话中,不难发现,交际双方在键入词语时都是能简则简。如,hi,me,what该大写时却用小写;ca应为ca (california), ny应为ny (new york); like to make friend with u 应为i'd like to make friend with u.等。这表现出网上交际明显的语言特点:不守规则, 不注重语法和词法以及随意性强, 大量使用省略句式,具有很明显的口语化特色。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省略句式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才具有交际价值,省略的句子成分要靠上下文的联系和自身经验的判断来补全。

2、从句型选择上来看,网上交际所用的句子一般以单句、短句居多,很少出现复句、长句。例如:

netizen al: you are also 3 bottle man, how much could you drink?

netizen bl: beer, 5 bottles.

netizen a2: sea quantity!

netizen b2: so-so,dear.i never drink toomuch.i fear of sudden death without being known by anyone.

netizen a3:j ust finished another essay about our work unit, very funny, want to read it?

netizen b3:of course. my pleasure.

以上交谈多由中、短句构成,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据统计,各类英语文体的平均单句包含17.8个词。而网上键谈聊天的句子比英语句子的平均长度短。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网络聊天以休闲话题为主,有时候甚至比较无聊,因此字数较少、结构简单的句子已经可以满足网民的交际需要,相反,一些复杂的长句输入时间过长,又不便于理解。此外,由于在网络聊天中话题转换非常快,对每一个话题的讨论都不深入,不需要长句传达复杂的意思和表达复杂的逻辑关系。

3、网络交际中频繁使用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标点符号。

如在催促对方回答问题时,"网虫"们大多喜欢连用几个甚至一大串问号。在表示赞同或欣赏对方的观点时也常连用几个感叹号。尤其值得研究的是,为了制造"此处无声胜有声"的美妙意境,有些高手常创造性地使用省略号。如女士在回答"do you miss me?"时,常巧妙地打出这样的字幕:i……

三、网络语言文体特征的成因分析

对任何语篇意义的理解都依赖语篇出现的环境。在进行文体分析时,对语境的分析非常必要。因此,我们采用功能文体学的语境因素分析框架,从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方面阐释网络交际中出现上述文体特征的根源。

1、语场

语场指发生了什么事、所发生的社会活动的性质、参与者从事的活动等。也就是说,语场描述话语的内容范围。在不同的语场中,为实现语言的不同功能,语言在词汇、语法和形式等方面都会呈现独特的特征。就网络交际而言,语言用来传递信息、阐明事理的功能成为语言的第一功能。在高速运转的信息化社会中时间就是一切,因此交流变得简约化。为了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必然要求语言符号形式上的简化。在输入中用英文字母代替汉字,缩略语代替了单词等。总之,速度是第一要务,只要不妨碍沟通就尽可能地简化在键盘上的操作,力争一击到位,这就是为什么连数字和标点符号都被赋予特定内涵的原因。正如陈原先生所说,"由于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很快,语言接触引起的一个新问题,就是缩略语问题。节奏快,以至于在某些场合要采取符号(非语言的符号)来显示信息。缩略语就是把必要信息压缩(浓缩)到在接触的一瞬间就能立刻了解的程度。把必要信息转化为图形(非语言符号),是适应高速度和其他现代社会条件的需要而产生的"。

此外,网络交际的语场很难被规定在某一范围之内,交流的主题经常变化。每一位网络新成员的加入,每一个新问题的提出都会导致话题的转变,而且经常是几个主题同时并存。从功能上讲,人们加入网络聊天这种交互性实时交流的目的一般是交换对某一问题、事件或人物的观点和看法,然而具体到每一个人,其目的都不尽相同。对网络键谈参与者来讲,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交流场所,这个场所倡导言论自由,且范围可延伸至世界各地。因此,网络键谈的主题和功能都具有不确定性。

2、语旨

语旨指谁是参与者,参与者的特点、社会地位和角色关系,即描述参与者个人的情况和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系。互联网是个开放的系统,上网的人只要遵守一定的网络礼仪,便可在网上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它对参与者个人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都不作限制。此外,多数网上键谈者选择使用匿名进行交谈,有些甚至在注册时填入假信息以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现实世界里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在网络上毫无意义,每一个网络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扮演的角色也是随意的。这种开放、平等的网络交往氛围有利于使人们的主体能动性和潜能得以提升,创新精神得以发挥。所以,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网民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展现自我,极力使用独特、新奇的语言抒感、发泄不满,从取名用字到遣词造句,处处表现出漠视传统和规范的语言风格,甚至可以违背某些语言规则。因此,在网络交际中,常会出现拼写错误、缩略形式、不规范标点、不符合语法的句子,以及用以调节气氛、表达情感的符号等。这都是不正规语言才具有的特点,所以网络语言文体的正规程度比较低。

3、语式

语式指语言在情景中所起的作用,语篇的符号组织及其在情景中的地位和功能。我们将从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媒介、渠道、语言自发性和交互性五个方面分析网络语言的话语语式。

(1)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

张德禄把语言在情景中的作用分为两类:构成型(constitutive)和辅助型(ancillary)。构成型语言组成整个交流事件,而辅助型语言只对社会活动起辅助作用。

(2)交流媒介

交流媒介指用于传递信息的图形符号(视觉媒介)或声波(听觉媒介)。媒介的不同,使语言产生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变体。在网络中,信息的传递通过键盘键入和从屏幕上阅读文字实现,所以它使用视频媒介,具有书面语的特征,但是,作为一种实时交流形式,信息接受和发送的同步性使交流者能及时收到反馈信息,调节谈话内容。这决定了它同时具有口语交流的一些特征。所以有人称它为"读起来像对话的书面语",即介于口语和书面语的特殊语言状态。因此,网络语言带有很大程度的随便性。

(3)交流渠道

交流渠道指信息传递的语式。交流渠道的限制是指信息的传递只限于一个渠道---视觉的或听觉的。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传播更注重视听互动性和依存性。书籍、报刊、杂志等强调的是通过读者的视觉来感悟世界,电话、广播类强调的是听觉功能,电影、电视则可通过人们的视觉和听觉传递或接受信息,但却无法形成互为依存的互动关系,而网络传播中的交流体现了视觉和听觉的依存性和互动性。首先,网络键谈中的信息主要通过视觉媒介传递,具有交流渠道的限制。所以,这种交流会借助符号、标点等字位文体标记来实现意义表达的准确和清晰。其次,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传播信息速度的要求,仅凭视觉有时对交流信息是无法顺利传递和解读的,必须依赖于听觉辅助进行解码。如网络上流行的用语"f2f"、"cu"、"5460"等,在解读的过程中,信息接受者必须先读出声音,借助听觉加以辨析,从而加速视觉的认知过程。

(4)自发性

在网络交际中,参与者需要及时对他人的信息作出反馈,所以没有时间设计、修改语言错误,常会出现不必要的重复、停顿、甚至错句和拼写错误等。同时,交际者通常会选用最常用的日常词汇来表达意思。因此,网络键谈具有自发性。这也是它接近口语交谈的地方。

(5)交互性

在网络交际中,虽然交流的对象不在眼前,但他们却是真实存在的。所以,网络聊天者之间需要相互合作。键谈双方要根据对方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谈话内容和谈话策略。同时,键谈者会借助大写、标点和副语言符号等文体特征吸引其他键谈者的注意,提高谈话的交互性,保障交流的成功。

四、结论

本文应用现代文体学理论,从语言描述和语境因素两方面分析了网聊的文体特征。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文体的分析是有选择的,即只选择那些具有文体代表性的方面。在衡量文体特征重要性时,我们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特征越重要,则它1)在所研究变体中出现频率越高,2)在其它变体中出现越少。基于这两个原则,我们选择了字位文体标记、句法/语法文体标记、词汇文体标记,分析了网聊的语言特征。之后,我们又结合其出现的语境,从语言使用特征方面,分析了它的语境因素。希望我们的分析能为那些正在参与或准备参与网聊的人提供一些语用指导,使他们能在交流中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语言,实现语言的交际功能,较好地完成交际活动。

参考文献

[1]enkvist, n.e. & j, spenser. linguistics and style.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2]kiesler, s.. j, siegel & w. m, timothy. social psychological aspects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84.39/10.

[3]鲍宗豪:《网络文化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4]董兰、王勤:《网络英语天津》[m].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2。

[5]董启明、刘玉梅:万维网键谈英语的文体特征[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

[6]钱瑗:《实用英语文体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7]秦秀白:网语和网话[j].北京:外语电化教学2003,(6)。

人际交流分析篇5

一、教学策略

口语交际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式,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听话、说话虽然是口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们不能把听话、说话简单地等同于口语交际,它即不包括交际过程中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也不包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发现,说话人的言语以声波的形式传给听话人之后,听话人把这些信号进行转换,并从储存的语言信息库里找出相应的语词,按一定的结构法则排列起来,把声音信号变成语言句子,同时进行分析与综合,从而理解其意思。这个听话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言语知觉阶段、语法分析阶段、利用阶段。

凯恩斯等人曾用一个模式来说明听话的三个主要过程。

按照这个模式,说话人的声波即听觉信号经过语言知觉系统的分析后,成为知觉到的一连串讲话声音。这是第一个阶段。通过语法、句法的分析得到语言的含义,这是第二个阶段。句子的意思最后被贮存在记忆中,这是第三个阶段。听话心理过程显示,学生间的差异主要在第二阶段,即语法分析阶段。学生的词句和语法规则的积累直接影响其搜寻、加工的速度和准确性。

二、课程观念

听话和说话,其实是一种口头形式的作文,为书面语言的表达服务,不放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而发展课堂口语交际,着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有一定实践意义和真实环境下进行师生、生生互动的交际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

说话是人们在大脑语言半球(左半球)前语言中枢的控制下,将自己的内部言语借助于词语,按一定句式快速转换为外部言语的过程。费罗姆金和麦克尼拉奇等人将说话的过程分为四个过程、七个阶段。

说话心理过程研究显示,学生的差异主要存在于创造句法结构的过程,即第二至第五阶段。学生词句的积累量和熟悉程度决定其表达的速度和质量。口语交际教学主要通过课堂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和发展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不局限在“你说我答”的层面上。

三、课型结构

口头语言的一般特点是:词和句的发音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如果个别词或多音词的某个部分过长,或者句子发音有间歇或迟滞,都会使学生的倾听、理解出现困难,甚至引起误解。因此,在发前一个音时,后一个音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是准备好的。在说出整个句子的时候,必须对整个句子的结构进行综合,才能用连贯的、恰当的词表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听话、说话教学主要以师问生答的方式进行,对话形式比较单一,互动层面也仅限在一问一答上。口语交际教学是一种双向互动式的动态语言实践活动,是学生通过倾听、表达和应对而发展的能力。它发生在课堂之上,既是师生间的对话,也是生生间的交流;既是单一的问答,又是群问群答;既是系统知识的理解,也是思维发展的平台。

四、教师角色

在听话、说话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形象是传授者和指导者,而在课堂口语交际中,教师的角色形象是参与者和引导者。话题的意义建构和交流都是由学生完成的,在学生群体的交流、讨论下,由对话题中心的延展,完成知识的迁移,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使思维得到拓展。

人际交流分析篇6

关键词 新闻记者;采访对象;人际交流;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 G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1-0010-01

0 引言

新闻工作者电视出镜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新闻工作者在出镜过程中不但要注意仪表,也要注意与采访对象间的交流,同时还要求与采访对象间交流做到“一次性”要求,因此如何让新闻记者能与不同阶层、从未认识的采访对象进行交流,什么因素容易使采访对象在交流过程中产生心理变化等是本论文主要探讨的问题。

1 新闻记者采访对象特点分析

1.1 电视镜前采访对象的特点

在新闻记者播报社会新闻与采访对象时具有不确定性、采访对象个性差异大、采访对象对“镜头感”不同,因此采访对象在公共场合面对镜头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其新闻记者对对象进行访问时要根据采访对象心理特点进行人际交流。

1.2 电视镜前与采访对象人际交流的特殊性

1)摄像头形成的“场影响”[1]。

当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出现在摄像头前时,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处于半公共场合,摄像镜头就是一种“无声”的观众,在这种场合下出镜会给记者和采访对象造成一定的压力,出镜记者需要关注仪表、言语、神态、姿势,而采访对象也会担心自己的形象与表现不好,从而导致无法正常回答与思考记者的问题。

2)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间交流的信息特殊。

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的信息是声画具备的综合性信息,除言语信息外海传达了如表情、动作、仪表、环境等信息[2]。

3)新闻采访交流尽量“一次过”。

由于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事件发生是无法重复捕捉的过程,尤其是突发事件,同时新闻采访中若反复拍摄既浪费了拍摄时间,也耽误了新闻的时效性和影响采访对象的情绪和交流效果。

1.3 电视镜前与采访对象人际交流符号特点

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间主要通过提问和回答进行表现,通过语言方式进行面对面交流,在具体交流时要尽量使语言口语化,避免使用书面语和生僻专业术语进行交流,在一问一答中使交流语言具有人情味和语言风格具有协调性。在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除了言语进行交流外还有其它如表情、神态、动作、外表等非语言信息符号交流也能成为信息交流的载体,在采访过程中有时通过非语言信息符号表达的信息量比语言传达的信息量还大,可以将非语言信息符号成为交流的引子或者线索,也可以通过该信息符号直接传达信息[3]。

2 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间人际交流过程分析

2.1 出镜记者何采访对象交流过程分析

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的人际交流是一种采访、核对与求证的过程,在采访过程汇总对事实的认识也就越来越清楚和事实越来越接近真相,其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人际交流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交流过程

2.2 出镜记者与采访对象关系转换过程

电视镜前的人际关系转换可以通过“约哈里之窗”模式[4]进行分析,根据人际交流双方彼此了解情况分为如表1中的四种情况:

表1 “约哈里之窗”人际交往模式

出镜记者了解的信息 出镜记者部了解的信息

采访对象了解的信息 开诚布公的自我

透明窗格

(开放区) 无知的自我

不透明窗格

(盲目区)

采访对象不了解的信息 封闭的自我

隐藏窗格

(秘密区) 盲目的自我

未知窗格

(未知区)

“约哈里之窗”人际交往模式中的四种情况描述了人类交际交往和人类传播的四种情况,通过出镜者了解信息和采访对象了解信息的综合使新闻事件呈现真相,也完成出镜记者何采访对象关系的转换。

2.3 出镜记者与不同类型采访对象人际交流分析

新闻采访主要目的是获取事实真相、印证事实和展现真相、获取权威评论,采访对象在接收采访时会选择发表对自己有利和自己想发表的信息,在面对一次具体采访时,新闻记者何采访对象具有相同或者相似动机、相异而互补、一方缺失几种动机类型。而在具体采访时如下几个因素容易影响到新闻出镜者与采访对象间人际交流。

1)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采访前准备不足。

2)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个体特点。

3)“霍桑效应”镜前采访对象的表演成分。

在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采访前准备不足和新闻记者和采访对象个体特点是常见的因素,而“霍桑效应”[5]下的采访对象“夸大或者隐瞒”事实容易影响到新闻采访事实真相的获取。新闻事业追求的时候尽量还原事物的原生态,而“霍桑效应”则容易给真实性打折,影响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间的正常交流,因此新闻记者在采访对象时要尽力规避“霍桑效应”,以获取新闻事件真实的信息。因此在进行采访前新闻记者要做好日常知识积累与储备、才采访过程中进行突击性提问与转换话题、选择合适的新闻事件采访地点和采访时机,在采访前做好与摄像记者、采访对象的有效沟通,在采访过程中进行平等、真诚、有效的提问,通过采访前数据收集、注重报道的全面性和平衡性、采用隐性采访和利用非语言信息规避“霍桑效应”。

3 结论

本文通过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交流的特殊性、交流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人际交往过程特点、采访过程中的人际交往“约哈里之窗”模式和新闻记者与不同类型采访对象的人际交流分析,探讨了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间的交流过程、影响交流因素,并对影响因素提出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华晔.浅谈出镜记者的采访、报道与表达[J].新闻记者,2010(10):12-34.

[2]于舸.析电视记者提问策略[J].湖南社会科学,2011(5):34-36.

[3]李铁男.被采访对象心理探析及对策[J].记者摇篮,2012(8):21-26.

人际交流分析篇7

摘 要: 代际交换是家庭不同代际成员之间的资源交换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代际交换研究是在广泛的社会变迁、快速的人口结构转型的背景下逐步拓展的。本文运用类型学的分析框架,从代际交换的概念界定、交换模式的变迁、交换结构的变革、交换功能的转向和交换行动等维度对国内代际交换研究的贡献进行梳理,从社会学的视角回顾国内融会不同理论观点的代际交换研究在近30年的大致轮廓。

关键词: 代际交换 代际交换模式 代际交换结构

代际交换是家庭不同代际成员之间的资源交换关系,它是家庭代际关系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近30年来,围绕这一领域的研究主题主要有代际互惠、代际支持、代际结构、代际凝聚,它的核心问题是代际交换特征和类型界定,代际交换模式、交换的结构、交换行为背后的动机、代际凝聚力、代际交换与家庭养老、代际经济流动类型、代际支持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等,这些问题构成了代际交换研究的基础。

根据学者们研究视角的差异,本文将国内有关代际交换的研究归纳为四类:即代际交换模式的变迁、代际交换结构的变革、代际交换功能的转向和代际交换行动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升。这里对以往学者们对于代际交换研究的贡献进行梳理,从社会学的视角回顾国内融会不同理论观点的代际交换研究在近30年的大致轮廓。

一、代际交换模式的变迁:对交换理论预设的反思

代际之间的交换关系有无规律,是否遵循某种固定的模式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学者们对代际交换模式的研究通常从两代之间的互惠行为开始。作为社会支持的一个层面,互惠影响子代和亲代之间的关系,对这一问题的研究通常在社会交换理论的视域下展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交换理论被广泛用于社会关系研究领域,阐释有关权力关系、互惠、平衡等因素,分析家庭成员之间的互惠关系、代际间的抚养与赡养等(熊跃根,1998)。

费孝通最早比较了中西方家庭代际关系的模式,并将中国传统代际关系概括为反馈模式,即父母抚养子女,子女成年后赡养父母。在费孝通看来,亲代与子代之间是一种双向交流,均衡互惠的代际交换模式(费孝通,1983)。杜亚军将代际交换界定为代与代之间在产品和劳务方面的经济交换关系,其实质是家庭养老(杜亚军,1990)。

熊跃根应用社会交换理论对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老人照顾进行了实证研究。其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社区居家老年人同成年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代际互惠关系。作者认为,在中国城市的老年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维持分而不离的生活模式,这是由两代人的相互需要决定的(熊跃根,1998)。郭志刚等以中国老年人供养体系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当代中国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经济流量。研究发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代际经济流动方向都是从子代流向父代,说明子女供养老年人仍然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郭志刚,陈功,1998)。陈皆明以1994年在河北保定市的随机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探讨了中国城市居民代际资源交换的模式。结果表明,代际之间存在广泛的物资和服务的交流,随着父母年龄的增加,向上流动的资源逐渐增加,向下流动的资源逐渐减少(陈皆明,1998)。徐安琪对上海的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的研究表明,家庭结构仍存在人口与户口、理想与现实及同住与同吃“三分离”的地域特征,但九成以上被访者期望“分而不远”的核心家庭,在理想模式难以实现时则转向在直系家庭内悄然进行“一家二主”、“有分有合”、“疏而不离”的“体制改革”(徐安琪,2001)。王跃生以华北农村的调查经验为基础,考察了当代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基本表现、水平、特征和变动趋向。作者认为,在当代华北农村地区,子代仍然履行着赡养老年亲代的责任,老年人的生存所需基本不成问题,但亲子之间缺乏情感交流(王跃生,2010)。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些研究的样本虽然不具有代表性,所用统计方法相对简单,但基本证实了研究者最初的理论假设,对以后的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二、代际交换结构变革:代际关系的基本问题

家庭代际交换是否存在某种潜在的结构?在国内,这一问题尚未引起太多学者的关注。

吴谅谅研究了代际交换结构变革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运用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发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代际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1)老年人抚养子女的时间界限变得模糊了;(2)老年人资助儿辈的形式和内容越来越丰富,且由劳务型、实物型向货币型转化,货币资助不断提高;(3)儿孙辈对老人的赡养在弱化。家庭的代际交换关系正在从双向的平衡结构向双向不平衡结构转化,这种变化不仅影响养儿防老的传统文化,也使老年人产生了心理失调(吴谅谅,2003)。

王跃生将代际交换结构概括为三种类型:粘着型、松弛型和独立型。粘着型的代际关系指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情感交流三者合一,是当前农村的主要代际关系类型,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缺失时的关系特征;松弛型的代际关系指代际成员彼此经济独立,亲代只是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短暂时期需要子代的照料,这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类型,其特征是抚养—赡养关系中的反馈成分减弱,代际交换关系增强;独立型的代际关系以情感交流为主,亲子之间在经济上有高度独立,生活照料依靠社会机构为主、家庭成员为辅,这种关系在目前城市社会开始产生(王跃生,2008)。

三、代际交换功能的转向:养儿不再防老

在中国,代际交换既包括各种物质的、经济的有形交换,又包括情感和象征方面的无形交换(郭于华,2001)。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照顾老人是家庭特别是子女的责任和义务,子女孝顺父母,赡养老人成为被社会颂扬的美德。但是,照顾老人的模式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差异。费孝通先生曾指出,在中国的家庭关系中,子女对父母的赡养是一种“反哺模式”。中国传统老人照顾伦理,体现了养儿防老这样一种均衡互惠和代际递进的原则,它成为维系家庭经济共同体延续的纽带(熊跃根,1998)。不过,自80年代中国实行经济改革以来,父母和子女之间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抚养关系,有学者将老年父母在经济上支持子女总结为一种反向的抚育关系,即“逆反哺模式”(车茂娟,1990)。杨善华等从责任伦理的视角分析了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认为不能忽视文化和伦理因素对家庭养老的影响(杨善华,贺常梅,2004)。

贺雪峰分析了中国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情况,作者认为,在传统社会,代际平衡关系依靠“多年媳妇熬成婆”的代际延后效应来获得。在时期,代际平衡建立在两代人相对平等的基础上,且受到集体生产与分配制度、集体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女性参与生产劳动、较少的社会流动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后,随着家庭结构核心化的发展趋势,代际平等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失衡,父母对子女的责任远大于子女对父母的义务(贺雪峰,2008)。唐灿等考察了浙江农村家庭赡养行为中的性别差异及其伦理与公平问题。作者认为,女儿在父系家庭制度中,虽不承担赡养父母和家计责任,但在娘家的经济和家庭福利等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唐灿、马春华、石金群,2009)。肖倩等研究了赣中南农村地区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老人赡养问题。研究发现,当代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养老内容萎缩,多数情况下,子代对亲代只提供基本的物质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出现弱化甚至逆向趋势(肖倩,杨泽娟,2010)。左冬梅和吴正以生命历程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在对安徽巢湖农村的四期纵贯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分层线性模型对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交换的年龄轨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代际交换的发展动力源自于社会、家庭和个体三个层面,其动态轨迹既是个体发展过程和历史过程,也是家庭策略,其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个人时间、历史时间和家庭时间的同步(左冬梅,吴正,2011)。

上述研究的核心观点是: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家庭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迁,家庭中的代际重心向下倾斜,养儿防老的观念在现实生活中愈来愈难以维系。当然,这些研究大多是对中国农村家庭养老问题的探讨,分析比较零散,不成体系,难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四、代际交换行动: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升

前文已提到,代际交换的核心是家庭养老。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愈来愈多的学者关注代际交换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张文娟,李树茁,2004;宋璐等,2006;王萍,高蓓,2011)。

张震利用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跟踪调查数据,通过特征模块模型考察了代际支持对高龄老人死亡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子女的生活照料和情感支持对高龄老人的存活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经济支持对老年人存活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张震,2002)。张文娟、李树茁以中国高龄老人健康长寿调查数据为基础,研究了代际支持对高龄老人身心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代际支持对高龄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水平和心理状况有显著影响,对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日常照料和经济支持进行的,而感情交流在对心理状况的影响中发挥重要作用(张文娟,李树茁,2004)。宋璐、李树茁研究了代际交换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在经济支持方面,以由子女向老人(自下而上)的流向为主;而生活照料方面,则以由老人向子女(自上而下)的流向为主。中国农村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支持体现了一种基于需要的交换模式。男性老人对子女的经济支持和情感交流有利于其健康状况,但子女对其生活照料的增加对其健康状况不利。而女性老人对子女生活照料的增加和情感交流对其健康状况有利,子女的经济支持则对其健康状况不利。此外,子女状况、社会经济状况和慢性病对老年人主观健康状况的影响也存在性别差异(宋璐,李树茁,2006)。王萍、李树茁利用2001年、2003年和2006年“安徽省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跟踪调查数据,通过个体增长模型,考察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老年人获得子女提供的经济支持、代际间双向的家务帮助和情感支持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王萍,李树茁,2011)。王萍、高蓓考察了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代际支持的影响力以老人的需求为中心而变化,双向的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能够减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速度,但老人从成年子女处获得日常照料却加速其认知功能的衰退速度(王萍,高蓓,2011)。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发现,代际交换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主要集中于李树茁等对安徽省老年人生活状况追踪调查数据进行挖掘基础上的系列论文。这些研究虽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缺陷非常明显:它基本上是一个分类的研究体系,而没有形成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分析性的理论格式。

五、简短的结语与未来研究的空间

从以上不太完整的回顾中,可以观察到中国学者对家庭代际交换研究的大致路径。实证研究占据主流,这些研究做得相当规范、严谨,不仅丰富了我国家庭代际交换的理论,而且从不同角度对西方代际交换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进行了检验。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已有的研究有其局限性,比如,研究者们多采用量化研究的方式,以验证西方代际交换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将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极为少见。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定量与定性研究往往是交叉进行,交互为用的,好的研究往往是定量与定性的方法缺一不可(罗家德,2005)。从研究内容来看,代际交换是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双向交换关系,然而,当前学者们关注较多的是子代对亲代的单项支持,缺乏亲子之间双向支持的系统研究。

总之,学者们探讨的焦点集中于家庭代际交换模式、代际交换结构、代际交换的功能和代际交换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等方面。代际关系已经引起人口学、老年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关注,代际交换研究展现了社会结构变迁的趋同性和多样性,促使学术界对制度化了的、不言而喻的家庭养老现象进行反思。这些研究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既需要在不同的分析层面之间建立联系,又不能拘泥于某种既定的范式。中国的代际交换研究因其多样的观察维度正在丰富家庭关系变迁的社会理论,蕴含多样化的社会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陈皆明.投资与赡养——关于城市居民代际交换的因果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1998(6).

[2]杜亚军.代际交换——对老化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1990(3).

[3]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1983(3).

[4]郭志刚,陈功.老年人与子女之间的代际经济流量的分析[J].人口研究,1998(1).

[5]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J].江海学刊,2008(4).

[6]宋璐,李树茁.代际交换对中国农村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基于性别差异的纵向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6(4).

[7]唐灿等.女儿赡养的伦理与公平——浙东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性别考察[J].社会学研究,2009(6).

[8]吴谅谅.家庭代际交换模式变革对老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

[9]王跃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理论和经验分析——以北方农村为基础[J].社会科学研究,2010(4).

[10]王萍,李树茁.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影响的纵向分析[J].人口研究,2011(1).

[11]王萍,高蓓.代际支持对农村老年人认知功能发展趋势影响的追踪研究[J].人口学刊,2011(3).

[12]熊跃根.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老人照顾[J].中国人口科学,1998(6).

[13]肖倩,杨泽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与老人赡养问题——对赣中南农村的实证研究[J].求实,2010(10).

[14]杨善华,贺常梅.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15]张震.家庭代际支持对中国高龄老人死亡率的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02(5).

[16]左冬梅,吴正.中国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交换的年龄轨迹研究[J].人口研究,2011(1).

人际交流分析篇8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交流 冲突和障碍 跨文化训练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在近几十年来人们之所以特别重视这一现象的研究,是因为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迅速发展使得各国、各地区的人们得以频繁的交往。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在维吾尔人和汉族人在交流过程中,会由于传统文化、民族风俗等差异而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冲突和障碍,因此利用跨文化交际的理论,借助对维吾尔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化解交际中的种种矛盾和障碍。本文将从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社会交往等三类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列举并分析案例。

一、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巨大影响。

案例1:小李在阿克苏某地区支教时和一位当地男老师结识,经常在一起聊天。一次他们聊起了各自的父母,男老师委婉地说“????? ???????? ?????.”。小李想进一步问问男老师的父亲是什么时候去世的,他问道:“??????? ????? ???????”。这是这位男老师突然借故离开,并且面露不悦。

案例1分析:维吾尔族一般忌讳说“??????”,而是用“???? ??????”等30多种其它表达方法,“??????”这个词一般形容某个不受欢迎或者地位低下的人的死亡,用这个词来说这位男老师父亲的故去,是极其不敬的,不礼貌的表达方式。

案例2:小张在阿克苏地区支教,有一次和当地老师一起聊天,老师提到一个名叫阿里木小孩子,因为涉水而溺亡,这位老师为这个小男孩惋惜,小张顺便问道:“阿里木生前学习是不是特别好?”这位老师听后闭口不言,看样子不是很高兴。

案例2分析:小张的错误在于,他不该直呼死者的名字。在远古时代,即人们通过不说死者的名字谋求避免死者的灵魂返回到尘世,伤害称呼自己名字的人。现代意义上的这种忌讳(直呼死者名字),其原因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怀念和尊敬,而不是惧怕死人的灵魂干扰自己。人们提及死者的名字时,一般在前面加上“??????”(意为“受到宽恕的”,“受真主关爱的”)。

以上两个案例分析说明,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跨文化交际,既是语言的交流,也是文化的交流,语言交际中的语用规范和语篇结构非常重要,关乎到不同文化背景人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二、非语言交际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之非语言交际,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身体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等等。“体态语”便是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文中将从这一角度分析以下案例:

案例3:小王支教时,一天到学生家长家做家访,学生的妈妈热情地招待小王,准备了很多甜点,香喷喷的奶茶,小王喝了3、4碗奶茶后,觉得自己吃饱了,喝不下了,所以当学生的妈妈再次给小王添茶时,小王再三拒绝,甚至把碗拿开,不让学生的妈妈倒水,这个时候气氛突然变得很尴尬。

案例3分析:在维吾尔的文化习俗中,不再核查,即用手盖住查完,示意主人不必再斟。如果用其它方式拒绝,会显得很不礼貌,不符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小王把碗拿开,这一简单的动作,使得当时的气氛突然变得尴尬不已。

以上案例分析说明,非语言交际手段十分丰富,但是,在多数情况下都是与语言结合使用的,起着重复、加强、补充甚至替代或否定的作用,尤其是在体态语方面,它能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思维方式,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容,使民族特点更加鲜明。不同民族的体态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也不同,了解对方民族体态语的特点和内涵,能够让交流更加顺畅,也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

三、社会交往交际过程中的案例分析

人们的社会交往遵循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即是一个社会的习俗。人类社会的各种习俗是千百年中间逐渐形成的,有些习俗可以追溯到它的来源,但多数习俗已经无法弄清它是如何形成的。在人们的习俗中贯穿着这一民族的价值观念和待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案例4:小陈在支教时做家访,学生阿里木的家长热情地招待了小陈,一屋人聊得很开心,这时听到了婴儿的哭声,原来是阿里木不满1岁的妹妹哭了,阿里木的妈妈赶快抱起婴儿,哄着不让哭闹,婴儿破涕为笑,小陈一边夸小婴儿乖巧听话,一边试图吻婴儿的脸蛋和小脚,这时阿里木的妈妈抱开了婴儿,并迅速放回婴儿摇篮。

案例4分析:在维吾尔人的育养禁忌中,他们最忌讳的是婴儿遭到“毒眼”、“毒舌”的伤害,所以,婴儿的父母和其他人避讳夸婴儿或者以爱慕的眼光注视婴儿。维吾尔族也忌讳亲吻不会说话的婴儿,尤其忌讳亲吻他们的嘴巴,否则以为婴儿会常流涎水。还有人认为若多亲婴儿的脚掌,婴儿将会习惯跟人。小陈正式因为不知道这些文化习俗,所以会发生交际上的障碍。

四、结语

跨文化理解力代表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认知而向,它强调经由对自己与互动对方文化的理解,而改变对环境的个人感官的过程。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需要我们以跨文化交际的思维看待每个民族,以跨文化交际的敏感看待每个交际障碍和冲突,最终依靠跨文化交际能力解除,消除交际障碍和冲突,达成顺利、和谐的交流交际。

参考文献:

热门文章
推荐期刊
  • 无人机
    刊号:10-1426/V
    级别:部级期刊
  • 名人传记
    刊号:41-1050/K
    级别:省级期刊
  • 经纪人
    刊号:11-4444/C
    级别:部级期刊
  • 认证技术
    刊号:11-5546/T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