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8篇

时间:2023-06-07 09:01:42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1

关键词:银行业信息化现状发展趋势

一、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决定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各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数据全国集中处理(称为数据大集中),进一步建设完善了新一代核心业务应用处理系统。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加快,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重要的标志是银行卡的应用和网上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现代银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与传统银行业相比,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业务开拓等方面,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特征。银行业的这种行业属性,决定了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二、信息化对银行业发展的作用

1.银行业的高度信息化和知识化,使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促进了银行的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2.信息化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信息化帮助银行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进行重组,使银行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3.信息化已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在业务开拓方面,信息化已成为金融业增长的源泉因素,信息系统的服务已经涵盖了银行所有核心业务流程。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信息化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辅助了决策行为,使金融产品的交易更为简单,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三、金融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已经建立并趋于完善

1.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国金融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PC服务器、刀片服务器等各类计算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通信系统,开发了大量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2.数据集中工程基本完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金融机构实现了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统一、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重新设计了营运流程。建立了集中式的数据中心,有效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和整体可靠性,为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下一步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3.核心业务系统成功投产。以数据集中为依托,部分商业银行研制开发了涵盖全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决策分析和服务渠道的全功能银行业务系统。部分保险公司陆续启动了“集中的财务系统”、“保险数据仓库”、“集中的IT运行平台”、和“网络安全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提高了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能力,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未来几年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1.加强IT治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未来几年,银行业要建立起适应数据大集中技术环境和银行组织变革要求的信息组织体系,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努力构建面向业务、服务导向、分工合理、协作紧密、运作高效的专业信息化组织架构。

要建立IT战略和计划的流程,保证IT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确保IT技术投资决策符合本行远景。建立统一的项目管控组织和制度流程,加强项目协调和管控,加强需求、方案设计、投产验证等关键阶段的管理,确保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建立统一的IT策略,推进企业IT技术标准化,统一IT架构、规范IT技术采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完善供应商管理机制,加强供应商的有效控制,为银行信息化发展提供安全高效的外部资源支持。

在完善IT运行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服务级别管理、可用性管理等流程。尝试建立IT财务管理流程和标准化的IT服务水平协议,实现服务交付,提升和展示IT服务的价值,努力实现银行IT运营管理从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阶段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阶段转变,降低信息化总体拥有成本。

2.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体系,提高银行服务水平。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实现由“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采用先进灵活的应用体系架构,加快应用整合,支持业务流程再造,缩短系统开发周期,提高产品交付能力。进一步完善、拓展银行的服务渠道,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客户服务。加快渠道整合步伐,实现产品“一次开发,多渠道部署”,以降低开发及部署成本、加快产品投产速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3.完善银行业信息安全应急恢复体系,加强灾备中心的建设,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加强安全监控,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制订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明显提升金融信息系统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探讨建立银行业应急救援中心的可行性,加大应急技术支持和救援力度,加快业务的恢复速度,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4.推进银行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加强银行业技术标准化建设是未来几年信息化建设重要任务之一,要对现有的银行信息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全面检查、清理、整合、规范,研究提出新的系统性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银行信息化发展的实际,以各种协作方式,分层次、分步骤地加快银行信息化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的建设步伐,尽早建立国家的标准或国际的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认证中心.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成就.2002.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经济;现状;发展趋势

一、会计信息化的相关内容

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会计信息化引发了对现行会计规则的挑战以及对传统会计理论与方法的整合,并带来了会计观念的更新、会计目标的重新定位、会计对象范围的拓宽、会计管理职能的增强、会计核算程序方法和操作手段的改变等一系列历史性变革。

二、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会计信息一直被企业视为“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对外绝对的“滴水不漏”,对内其开放程度也很有限。会计工作的组织及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和运用大都由财务部门负责。有的企业实行会计信息化,也只是从减轻会计人员的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并未充分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

2.企业缺乏复合型人才

会计信息化是—个长期的动态过程,需要精通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知识的人才来推动。目前,一方面精通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不能掌握现代网络、电子商务以及计算机技术,对会计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和处理;另一方面精通现代网络、电子商务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人员对会计知识又比较贫乏,不能将现代技术与会计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3.数据、信息交流困难

目前,各单位所使用的财务软件缺乏通用性和标准性,数据库记录没有严格的标准格式,只是从本单位的需要出发,应用模块仅限于账务处理和报表处理。而且由于各个系统都是在不同的操作平台和支持软件下自行开发的,会计软件数据格式、数据结构、数据类型千差万别,各软件公司为了技术保密,很难实现数据、信息的交流。

4.会计信息化安全缺乏保障

会计信息化平台是搭建在计算机、网络及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手段,就不可能产生会计信息化的财务软件,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会计信息化。但是,网络安全、信息畅通等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往往是旧的安全问题还没彻底解决,新的安全隐患又层出不穷。

三、实现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对策

1.加快信息化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会计信息化成功之本,会计信息化建设必须培养大量信息化人才。企业应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各种途径积极推进员工的再教育工程,提高员工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工作技能,通过信息化的教育与培训,培养既能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又能掌握现代会计知识和管理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

2.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二是要实现计划、财务、人事、物资、办公等方面的管理自动化。企业信息化包含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在会计信息系统方面的应用。加快企业信息化速度,就是加快会计信息化的迸程。

3.构建会计信息化的数据库系统

与传统会计数据存储方案不同,会计信息化是基于用户决策驱动的会计数据库的数据存储结构。这种数据库系统面向整个企业的业务流程,它通过定义与经济事项所涉及的会计事项以及事项联系的多维经济特征来达到全面系统地记录企业的经济行为。

4.会计信息化建设要处理好财务会计信息化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关系

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化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实现了会计核算的信息化,或者说,现在仅仅实现了财务会计的信息化。完整意义的会计信息化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全面信息化。因此,企业应在实现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基础上推进管理会计信息化,真正实现会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

5.确保会计信息的安全

会计信息属于企业的机密,如何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是许多企业感到头痛的问题。目前企业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与日俱增,所以,企业必须加强会计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数据库要有加密技术,防范非法人员的入侵,设计在重要数据修改前的自动备份功能等。

6.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实行会计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程序比手工会计系统更加广泛、更加复杂,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内部控制转变为对人、机的共同控制。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真实、准确、有效。

7.完善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

实行会计信息化后,企业的会计档案资料除了传统的纸质档案资料外,还增加了磁介质电子档案资料。因此,企业必须建立和完善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制度,防止存储会计信息的磁介质档案资料不能及时归档,或者归档的内容不完整,会计数据的备份和清理不规范,造成会计档案被人为破坏、损坏和泄密。

四、结束语

会计信息化顺应了信息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成为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途径。但应该看到,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发展程度距离现代企业信息经济的要求还很远,企业会计信息化变革任重而道远,企业、政府、社会各组织以及会计人员都应加强合作和互动,共同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3

关键词:建筑信息化;现状;发展趋势

引言:市场激烈竞争的需要大量的建筑信息。市场竞争是推动企业信息化投资的内在动力,信息技术的蔓延和扩散是推动建筑信息化投资的外在动力。建筑信息化既是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技术、生产设备和生产经营管理范畴的浸透过程,也是企业逐渐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取得信息经济效益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提高认识,采取政府支持、引进人才等相应措施,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推动国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1.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原因

1.1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据调查,在建筑行业中,67%的企业具有办公自动化系统;93.2%的企业拥有专业软件;21.6%的企业拥有管理信息系统;30.7%的企业拥有项目管理系统;4.5%的企业具有决策支持系统;6.8%的企业拥有企业资源规划系统;6.8%的企业拥有大型数据库系统。同时调查中显示,是否拥有后三类系统与企业资质等级具有密切关系,拥有这几类系统的企业,其资质等级都在一级或甲级以上。再由另一方向考核中也能看出现在中国建筑企业广泛存在着欠缺信息化人才以及信息化技术衰弱的状况:认为本企业信息化人才和技术力量很单薄和比较衰弱的分别占2.3%和36.4%,认为通常的占47.7%,仅有12.5%的企业认为自己信息化人才和技术力量很强,几乎没有企业觉得自己信息化人才和技术力量是相当强的。

1.2中国建设企业信息化整体上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是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人均投资相对比较低在信息化方面,缺乏合理规划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还没有完全覆盖管理流程和主要业务,尤其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刚刚起步,难以实现企业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大部分大型企业有着使用信息化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强烈愿望和决心,推动了建设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动力。

2.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问题

2.1关于软件的选择问题

在着重考核系统开发商的实力的同时,也务必做到重视其提供软件的整体性能,在符合企业原有的基础标准上,还需探讨软件的可实施性、软件的开放性、软件的兼容性、软件信息数据的共享性、软件的先进性、软件的集成性、软件的平台化和跨平台性、软件的实用性、软件的安全性、软件的更新换代能力等。系统开发商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方便使用信息化操作平台,是否真正做到信息交流方便快捷等。有些参数可以经过调查和知识分析获得企业想要的结果,但有些参数只能在后期的试行过程中渐渐显露。所以,选择软件的过程中存在是否是最合适软件的风险。

2.2系统利用程度不高

多数企业的网站还停留在企业宣传的方面,缺乏对信息化的深度挖掘。专业网站的目的是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加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而在建筑施工企业市场恶性竞争的和物价普遍上涨的今天,企业还没有找到利用信息化节约成本的有效路径。

2.3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不足

管理层人员对于信息化的意识不够,习惯于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够充分认识信息资源的战略性意义,这样直接导致了两种结果:第一,管理层不重视信息化、缺乏集团化的管理理念,对于信息化的资金投入不足,这就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资金缺乏,信息化发展不平衡,一些企业设备条件较差,信息收集、处理、加工能力较低,甚至有些地方还处在手工操作阶段。第二,管理层习惯于传统的模式,使得已有的信息化系统的运用制造了障碍,从而导致系统的闲置。综上所述,人的思想只有发生变化时,信息化才能是脚踏实地。

2.4欠缺维护人才

近几十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信息化领域,并且探讨开发和应用的速度相当快,显现出专业技术人才欠缺情况,建筑业行业内信息化技术专业人才缺乏就越加突显,即懂信息化又熟悉行业情况的复合型人才特缺。若想信息化的开发建设与运行管理获得成功,务必在行业内培养出一支信息化技术专业队伍。

3.解决建筑信息化发展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选择适合本企业的系统开发商,实行前反复测试,考验开发商软件的诸多性能以确保信息能够在平台中畅通无阻的传递。

3.2如今的建筑业企业面临"不干工程活不了,干了工程也难活"的境地,如何利用信息化控制企业成本,成为企业取胜的又一个关键。除了通过网站做好企业宣传,企业还应该深入的发掘信息化能够带给企业的闪光点,比如办公方面,企业可以通过网站传递企业信息、文件等,通过视频会议,减少差旅费的发生。项目管理方面,对于异地的施工现场,可以通过视频监控的形式,进行实时的控制,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人流、物流带来的费用的产生。

3.3强化建筑业相关人员的信息化深刻认识。建筑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一方面原因归结于企业领导和职工对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具体,部分企业领导特别是"一把手"觉得:"采购一些硬件设备、联上网、开发一个应用系统并给以一定的维护就是做到了企业信息化",有的领导甚至对建立好的信息系统充耳不闻,认为只要下面职员做好了,就能实现信息化,这都是对信息化片面认识的表现。因此,要加强对企业领导信息化认识的培训,使其改变已习惯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

3.4加强职工队伍教育,重视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发现、引入以及主要技术的使用探讨,尤其是提高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任何时刻准备好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以及日常经营活动中的经验,将其转化为企业的知识。充实有关专家知识库,为建立本企业有特色的专家系统打下基础。

4.建筑信息化发展的未来趋势与总结

建筑企业的信息化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市场竞争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点与信息化水平、规划、目标和条件环环相扣。各个方面的企业需要针对自身特点确定今后几年的信息化发展重点。今后几年建设施工企业急需开发的信息系统是专业软件、项目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专业软件、项目管理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是勘察设计企业急需的。信息技术无论作为企业的战术手段还是战略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足够认识到信息技术所能带来的机遇和面临的问题,用心认识到信息技术与企业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使信息技术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企业的发展。

此外,除了企业自身努力之外,政府部门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规定,以激励企业实施信息化,如政府在审批企业资质、进行重大工程招标时,可以明确指出对企业信息化的要求。相信在企业和政府的配合下,建筑业的信息化会得到飞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坚.浅谈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07(10)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4

关键词:农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基于工业社会要求的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世界许多国家还没有全面完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化为核心、网络化为趋势的信息化产业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技术同时不断深入到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中,形成了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农业”,给农牧业这个传统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农牧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深入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2]。加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5]。

1 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 1 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

1. 2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7]。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8]。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5, 9]。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5, 10]。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1, 11]。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4]。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 3 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12]。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14]。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 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 1 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 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15-16]。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17]。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15, 18]。

2. 2 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19]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

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20]。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1]。“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22]。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15]。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23]。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12]。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25]。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12]。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6]。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25]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1]。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27]。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26];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24, 26]。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8]。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1]。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5]。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29]。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30]。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益化;通过计算机对来自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统中的某些设备、装置或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报警和自动启停等,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4, 23]。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种选育,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止水平,减少损失,增加产出,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29]。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6 结束语

推动农牧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及数字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缪小燕,高飞.“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04, 15(2): 30-33.

[2] xu zenghu,i li yingbo.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 intensive: the case from china [c]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management, 2007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hengdu, 2007: 1-5.

[3] 付鸿瓒,解鸿博.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j].

现代情报, 2008(6): 76-78.

[4] 佚名.农业信息化技术[eb /ol]. [2009-03-16].

http: ///china/">中国禽业导刊, 2003, 20(14): 9-11.

[7] 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eb /ol]. [2009-03-16].

http: ///nongcun/">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9] 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n].中国财经报, 2005-12-28 (6) .

[10] 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 j] .现代化农业,2003(11): 23-24.

[11] 熊海灵,杨志敏.试论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 j].农业网络信息, 2004(5): 27-29.

[12] 邹剑敏,黄胜海.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 2007(1): 4-9.

[13] 张晓航.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 j].今日科苑, 2007(16): 30.

[14] 陈新文.为畜牧业插上it的翅膀[ j].中国畜牧杂志,2003, 39(6): 42-43.

[15] 赵静,王玉平.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 j].图书情报知识, 2007(6): 80-85.

[16] 佚名.农业信息化[eb /ol]. [2009-03-16]. http: ///pc/">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3(4): 18.

[27] 赵颖波.让信息化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07(2): 1.

[28] 卢钰,赵庚星.“数字农业\"及其中国的发展策略[ 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3(4): 485-488.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5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主要特点;现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b)-0000-00

工业时代的发展催生了单向、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太过统一,主要采用填鸭、灌输的方法,不注重因材施教,对学生创造性、个性、积极性和兴趣的培养不利。随着科技发展、信息进步,为了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人们学习习惯的改变,计算机信息化教学已经代替传统模式走进课堂、家庭,教学模式出现了彻底改革。因此,研究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

1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1.1及时性

在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这一新的模式下,及时性是最重要的特点,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在网络信息化状态下,教学内容和教材可以随时更新,这对普及知识、提高教学水准等都相当重要;二是能够考察教学之后的效果,能够通过科技手段获得及时的反馈,这样教师能够很快的获知教学成效,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根据出现的个别问题进行学生辅导或者转变教学方式进行分类教学[1]。

1.2综合性

综合性是信息化教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大量的视频、音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媒体综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大量信息,还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缩短了空间距离、消除了时间限制、拓宽了教学资源,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1.3开放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自古以来都是把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学生只需要听和记,但是开放性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下打破了这一传统特点,让各种层次、身份的知识接受者在学习方面拥有同样的权利得到实现,学习的进程、时间都可以自己支配,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随时学习,这种情况让学习者在现代化的数字通讯手段帮助下,打破了空间、时间上的限制,成为学习上的真正主体。

2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2.1教学观念落后

虽然很多教学中都已经开始应用信息技术,然而其教学水平却并没有提升,教学方法仍然沿用传统模式,教师讲、学生听还是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只是黑板被多媒体代替、粉笔被键盘代替,仅此而已。这种的教学模式仅仅是刺激了学生的视听,教学效果不见得能够改善。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学校领导等落后的教育观念,在学校管理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数字化设备只是作为摆设没有用到实处,甚至有的地方还会让这些高新技术产品长期闲置,这种钟情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落后观念对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完善、教育效果的提升产生严重的阻碍作用。

2.2教学的应用水准不高

当今社会,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地位至关重要,学校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率等都是通过该模式来体现,虽然在教学过程中80%以上都采用信息化教学,但是据调查发现,其应用水平还仅仅停留在初级阶段,多媒体仅仅是用来播放课件,更甚者,教师应用的课件不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的,而是直接来源于课本,学生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从这种情况中可以看出,在资源开发、课件制作、应用技能和教学认识等方面,教师们都没有做到位,与此同时,教学管理不健全、评级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也从侧面折射出来。所以,制定教学政策和制度,完善教学环境,提升计算机应用和教学设计水准,成为信息化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2.3教学制度不健全

所谓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互联网帮助下,系统化、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活动。目前的很多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在很大范围内使用在线教学,有大量的公开课、精品课程录制,为信息化教学资源提供保障,此外还有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微课程等也逐渐创新、走向成熟,信息化教学发展势头正盛。然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诉求、资源建设等问题还是存在问题,例如,怎样评价信息化教学下的学习效果;计算机信息化教学的课程实施如何在校园内落实,怎样将学习成果转化为学分;怎样保护知识产权;分配师资力量问题怎样解决;怎样考核教师的教学绩效,奖励制度如何制定;录制的视频和课程怎样在教学中使用等一系列问题,要想让信息化教学成为正统模式,就需要从制度和政策上解决以上问题,使得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得以发挥[2]。

3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3.1加强计算机信息教学的内涵建设

数字教学、多媒体、校园网等网络设施的建设是前几年信息化教学最受关注的,这些建设的都是教学环境,但是,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却没能做到研究和重视,新出现的事物经过发展、成熟都要遵循一定规律,以上这种发展模式存在合理性,同样也有大量不足和弊端,不能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对学生的学视而不见,因此,就要提倡内涵建设,创新教育机制,转变教学理念实行信息化教学,强化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加强资源开发,体改资源利用的水平,将信息化教学的活力激发出来,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协调教学结构、优化教学要素、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增强教学实力。加强内涵建设有利于计算机信息教学的长远、合理、科学发展。

3.2转变教育结构

由于受一些观念和教学设备的限制,最初的信息化教学都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使用了一些技术成分,用投影仪、多媒体代替课本、黑板,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没有改变,因此,教学质量还是停留在原来的位置。因此,有学者提出,信息化教学要想实现突破性进展,就要从变革教育结构入手:首先,转变教育模式,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让学生中心代替教师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作为主导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体;其次,变革业务流程、组织架构来适应教学结构的变化,只有基本要求做到了,上层结构的改革才能顺利完成。

3.3根据学生需求安排教学内容

先将课程制定出来再安排学生根据顺序进行具体的学习,是长期以来的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标准、预期目标都是事先定好的,这样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具体学习状况教师都很难把握,智能依据经验进行大体判断,即便知道学生哪部分出现了问题,而时间、内容安排紧张,没有时间对其进行个别辅导,只能依靠他们自学弥补,如果自制力差,这些内容就永远被落下了。这种模式实际上是让学生被迫适应教学,学生的个性和自由受到限制,最终只能导致对学生的批量生产。独立意识在学生中至关重要,他们的个性、自由、诉求都要格外尊重和关注,掌握了这些才能对他们的学习状况做具体分析,以此得知他们哪个环节薄弱、需求是哪些,进而有针对性了提供给他们学习资源,激发出他们的潜力和自觉性,所以,了解学生需求至关重要[3]。

4结束语

教学新模式就是针对传统模式来讲的,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造、改进,也是一种提高和升华,计算机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在师生关系、教学结构等转变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改进教学方法。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教学模式也应该适应时代需求,追求互交性、弹性、开放性,教学模式越来越适应学生要求,最大限度的培养人才,实现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华子荀.我国信息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高等教育.2012,27:50-51.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6

【关键词】项目管理 信息化 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深入的发展,现代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也在快速提升。计算机辅助工程项目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先进、可行的新方法,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可大大提高信息沟通和数据采集的效率,在把大量纷杂的信息进行有序组织。因此,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热点之一。

一、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本质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等在内的科学方法对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加工、处理、并辅助决策,以便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目前,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在不少相关企业中,已经建立了信息网络,并取得了成功,还将信息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有的企业开发了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基于计算机平台对企业进行管理,如利用计算机对企业的招投标、进度、质量、成本进行管理;更多的企业在工作中使用了各类专业软件,例如专业设计软件、招投标报价软件、进度计划管理软件、合同管理软件、材料管理软件等。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数据质量、技术人才培养、外部环境等方面。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明确信息化管理的意义,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尽决地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二、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缺乏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国外成熟的项目管理软件是建立在国外对项目管理的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之上的。而目前,我国在项目管理方面的数据标准还不统一,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数据标准体系。各个软件研发企业都是各自为据,采用的数据接口都各不相同,导致每种软件都是不一样的数据信息,不能形成统一、规范的数据标准,往往造成市场的混乱,导致监管流程的脱节,不利于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缺乏基于IT治理思想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当前我国很多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处于“上无司令部,下无责任人,也就是责权不明,信息化绩效评价缺失,信息化管理与控制体系缺失”这样一个状态,缺乏统一全局的IT战略规划。由于没有统筹规划,目标不明确,标准不统一,一些地方处在混乱无序的状态,形成了很多在权力保护卜的信息孤岛,缺乏共享的、网络化的信息资源。

只有明确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责任体系,完善IT应用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规避信息技术应用风险,这样的IT治理的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才是未来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必须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应用实践问题。

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模式的落后。当前国内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在具体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模式主要是自行开发和直接购买两种应用模式。这两种模式需要很长的研发时问,同时不同的单位开发出来的系统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和数据标准,而且成本很高,容易导致在不同项目中应用时不能与多方共享数据,不能很好的进行沟通,形成信息孤岛。而国外目前比较流行也比较成熟的模式租用服务,即PM-ASP模式(Project Management -App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PM-ASP服务供应商提供完全开发好的项目管理信息化系统,通常按租用时问、项目数、用户数、数据占用空间大小收费。需要项目管理信息服务的客户直接租用该项服务就可以解决信息化管理的问题。

三、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基于PLM的项目管理信息化模式。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是指管理产品从需求分析、规划、设计、制造、销售、售后服务到产品报废回收的全生命周期中的信息与过程,它描述和规定了产品生命周期中产品信息的创建、管理、分发和使用的过程与力法,利用一个信息基础框架,来集成和管理相关的技术与应用系统,使用户可以在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协同地开发、制造和管理产品。其特点是:深化集成,将产品生命周期内产品计划、数据、质量管理等利用一个信息框架把信息集成在统一的平台上进行管理;协同开发,让更多的部门,如市场、销售、采购以及用户等参与到产品的研发和制造过程中来,实现优化运作的过程;信息共享,参与产品生产过程的各部门,都能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上容易的获得产品生产各阶段的信息。

PM-ASP项目管理信息化模式。在PM-ASP模式下,项目参与方无需购买昂贵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备,而是租用PM-ASP服务供应商所提供的远程应用服务。在租用期间,项目参与方只需提供其业务数据并支付租金,就可以在客户端得到相应的应用服务,而硬件的部署和系统软件的开发、设计、实施、管理以及日常维护等工作则全部由PM-ASP服务供应商负责,避免了在初始阶段巨额资金的投人,因而极大的规避了投资风险。而且PM-ASP的用户众多,规模效应的显现,也使得其价格比起传统模式更具竞争力。

PM-ASP在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商业运作,已经是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随着工程领域信息化应用程度的加深,PM-ASP将会在如下方面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数据安全将会成为首要的考虑因素;使用功能进一步得到加强,更易于使用,并且可以与其他项目管理软件实现数据交换。

四、结论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协调和考虑才能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工程项目管理当中去,从而来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只有充分认识到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存在问题的根源,掌握了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才能提高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让信息技术真正的为工程项目管理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7

[关键词]银行业 信息化 现状 发展趋势

一、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决定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各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数据全国集中处理(称为数据大集中),进一步建设完善了新一代核心业务应用处理系统。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加快,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重要的标志是银行卡的应用和网上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现代银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与传统银行业相比,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业务开拓等方面,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特征。银行业的这种行业属性,决定了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二、信息化对银行业发展的作用

1.银行业的高度信息化和知识化,使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促进了银行的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2.信息化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信息化帮助银行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进行重组,使银行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3.信息化已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在业务开拓方面,信息化已成为金融业增长的源泉因素,信息系统的服务已经涵盖了银行所有核心业务流程。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信息化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辅助了决策行为,使金融产品的交易更为简单,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三、金融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已经建立并趋于完善

1.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国金融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PC服务器、刀片服务器等各类计算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通信系统,开发了大量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2.数据集中工程基本完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金融机构实现了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统一、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重新设计了营运流程。建立了集中式的数据中心,有效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和整体可靠性,为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下一步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3.核心业务系统成功投产。以数据集中为依托,部分商业银行研制开发了涵盖全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决策分析和服务渠道的全功能银行业务系统。部分保险公司陆续启动了“集中的财务系统”、“保险数据仓库”、“集中的IT运行平台”、和“网络安全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提高了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能力,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未来几年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1.加强IT治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未来几年,银行业要建立起适应数据大集中技术环境和银行组织变革要求的信息组织体系,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努力构建面向业务、服务导向、分工合理、协作紧密、运作高效的专业信息化组织架构。

要建立IT战略和计划的流程,保证IT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确保IT技术投资决策符合本行远景。建立统一的项目管控组织和制度流程,加强项目协调和管控,加强需求、方案设计、投产验证等关键阶段的管理,确保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建立统一的IT策略,推进企业IT技术标准化,统一IT架构、规范IT技术采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完善供应商管理机制,加强供应商的有效控制,为银行信息化发展提供安全高效的外部资源支持。

在完善IT运行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服务级别管理、可用性管理等流程。尝试建立IT财务管理流程和标准化的IT服务水平协议,实现服务交付,提升和展示IT服务的价值,努力实现银行IT运营管理从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阶段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阶段转变,降低信息化总体拥有成本。

2.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体系,提高银行服务水平。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实现由“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采用先进灵活的应用体系架构,加快应用整合,支持业务流程再造,缩短系统开发周期,提高产品交付能力。进一步完善、拓展银行的服务渠道,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客户服务。加快渠道整合步伐,实现产品“一次开发,多渠道部署”,以降低开发及部署成本、加快产品投产速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3.完善银行业信息安全应急恢复体系,加强灾备中心的建设,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加强安全监控,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制订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明显提升金融信息系统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探讨建立银行业应急救援中心的可行性,加大应急技术支持和救援力度,加快业务的恢复速度,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4.推进银行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加强银行业技术标准化建设是未来几年信息化建设重要任务之一,要对现有的银行信息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全面检查、清理、整合、规范,研究提出新的系统性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银行信息化发展的实际,以各种协作方式,分层次、分步骤地加快银行信息化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的建设步伐,尽早建立国家的标准或国际的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认证中心.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成就.2002.

信息化发展现状及趋势篇8

关键词:银行业 信息化 现状 发展趋势

一、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决定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各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数据全国集中处理(称为数据大集中),进一步建设完善了新一代核心业务应用处理系统。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加快,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重要的标志是银行卡的应用和网上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现代银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与传统银行业相比,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业务开拓等方面,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特征。银行业的这种行业属性,决定了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二、信息化对银行业发展的作用

1.银行业的高度信息化和知识化,使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促进了银行的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2.信息化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信息化帮助银行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进行重组,使银行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3.信息化已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在业务开拓方面,信息化已成为金融业增长的源泉因素,信息系统的服务已经涵盖了银行所有核心业务流程。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信息化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辅助了决策行为,使金融产品的交易更为简单,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三、金融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已经建立并趋于完善  1.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国金融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pc服务器、刀片服务器等各类计算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通信系统,开发了大量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2.数据集中工程基本完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金融机构实现了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统一、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重新设计了营运流程。建立了集中式的数据中心,有效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和整体可靠性,为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下一步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3.核心业务系统成功投产。以数据集中为依托,部分商业银行研制开发了涵盖全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决策分析和服务渠道的全功能银行业务系统。部分保险公司陆续启动了“集中的财务系统”、“保险数据仓库”、“集中的it运行平台”、和“网络安全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提高了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能力,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未来几年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1.加强it治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未来几年,银行业要建立起适应数据大集中技术环境和银行组织变革要求的信息组织体系,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努力构建面向业务、服务导向、分工合理、协作紧密、运作高效的专业信息化组织架构。

要建立it战略和计划的流程,保证it战略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确保it技术投资决策符合本行远景。建立统一的项目管控组织和制度流程,加强项目协调和管控,加强需求、方案设计、投产验证等关键阶段的管理,确保项目过程的有效控制。建立统一的it策略,推进企业it技术标准化,统一it架构、规范it技术采用,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进一步完善供应商管理机制,加强供应商的有效控制,为银行信息化发展提供安全高效的外部资源支持。

在完善it运行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服务级别管理、可用性管理等流程。尝试建立it财务管理流程和标准化的it服务水平协议,实现服务交付,提升和展示it服务的价值,努力实现银行it运营管理从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阶段向以服务为中心的管理阶段转变,降低信息化总体拥有成本。

2.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渠道体系,提高银行服务水平。大力加强基于信息技术的金融创新,提高产品创新能力,实现由“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采用先进灵活的应用体系架构,加快应用整合,支持业务流程再造,缩短系统开发周期,提高产品交付能力。进一步完善、拓展银行的服务渠道,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的客户服务。加快渠道整合步伐,实现产品“一次开发,多渠道部署”,以降低开发及部署成本、加快产品投产速度、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3.完善银行业信息安全应急恢复体系,加强灾备中心的建设,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加强安全监控,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应急处置机制和信息通报机制,制订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明显提升金融信息系统预警、应急处置和恢复能力,保障金融业务的连续稳定运行。探讨建立银行业应急救援中心的可行性,加大应急技术支持和救援力度,加快业务的恢复速度,并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4.推进银行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加强银行业技术标准化建设是未来几年信息化建设重要任务之一,要对现有的银行信息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全面检查、清理、整合、规范,研究提出新的系统性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结合银行信息化发展的实际,以各种协作方式,分层次、分步骤地加快银行信息化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的建设步伐,尽早建立国家的标准或国际的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国金融认证中心.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成就.200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