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河流治理工程8篇

时间:2023-06-07 09:01:50

河流治理工程

河流治理工程篇1

现如今,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环境污染现象此消彼长,针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迫在眉睫,其关乎着河流水资源的供给质量与水量。为了加强对中小河流的治理,我国相继建设了一系列的工程项目,但是在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管理方面不够理想,产生了诸多的不足,本文就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及管理予以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地理条件相对复杂,河流纵横交错,数量更是不可计算,其中以中小河流为主。为了支撑治理工作,诸多大型的治理工程项目被相继建成,其在河流治理工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河流疏浚、河堤加固等工作提供保证,防洪效果大大提升,保证中小河流的稳定运行。如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还处于待成熟阶段,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1、规划设计问题

通过对现阶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治理工程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广东省乐昌市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来看,由于地处粤北山区,河流坡降大,汇流时间段,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辖区内重要河流已基本列入国家及省专项规划范围。在项目规划与设计之中,容易产生工程设计变更问题,在发生设计变更时,前期设计过程中未对治理区域的实际情况予以掌控,照搬照抄现象很是严重,缺乏因地制宜的理念,是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土地纠纷问题

如今,为了保证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开展项目工程建设需要一定空间与土地,在占用这些土地资源的过程中,会与当地的群众或村民产生一定的土地纠纷。通常情况下,治理河道主要设置在集镇或县城区域,该区域的土地资源价值相对较高,其中涉及到很多群众利益[2],会与当地群众产生一系列的牵扯与纠纷,会为拆迁工作带来难度。土地纠纷问题的发生,其会制约工程的正常开展,拆迁征地问题的发生会遗留很多问题,是治理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

3、项目施工问题

除了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治理工程项目在实施与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3]。治理工程项目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其所持续的战线也相对较长,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特点,其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外部自然环境、施工工艺、材料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引发工程问题的因素很多,是当前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拆迁征地的工程量相对较大,群众因素的干扰较多,项目施工所处的环境相对复杂,解决施工问题是王道。河道治理中很多工程项目的实施会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恶劣天气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迟工期,制约项目的正常进度。

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及管理的优化策略

1、加强对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应做好前期的勘查设计工作,通过合理的招标,从中选择优质的设计单位,勘查与设计单位应具备足够的行业资质与条件,具备专业性、合理的单位编制,是保证项目设计质量的关键。设计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充足的设计依据与材料,设计文件必须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统一,具备规范性勘测与设计技术。设计人员要充分将安全因素、效果因素以及质量因素等考虑其中,严格遵循水利部、财政部的相关条文,尽量避免发生工程设计变更的情况,而引起诸多的设计问题。因此,在设计阶段,应加深勘查设计的力度与深度,弥补诸多可能存在的设计缺陷,提高治理工程建设水平。

2、加强对项目质量的有效控制

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项目质量控制一直是一项重要的问题,治理工程的建设质量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治理效果,关乎着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面,水利局等部门应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签订合同后施工方必须严格按照协议的要求履行义务,对工程材料、设备以及施工工艺等的使用予以规范。在材料控制方面,钢筋、混凝土、水泥、砂石等材料必须根据治理工程的实际效果而定[4],根据项目工程量的大小来确定材料的型号与规格,可大大提升项目的质量与效果。工程监理人员应及时对材料的质量与规格予以确认,禁止出现施工方肆意抬高价格的情况,一旦发生偷梁换柱、以次充好的情况,应对相关人士予以规范与惩处,以达到警示的效果。此外,为保证施工质量,设计人员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予以审核和检查,对治理工程的隐蔽工程、主体工程、关键的工序予以监理,对各部分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的记录。同时,还应对施工合同予以严格的规范,将工程质量作为合同签订的主要内容,将各项权责均可在工程项目中予以规范,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

3、做好项目后期的养护与管理

治理工程项目建成后,后期的养护与管理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若仅仅是建设完毕就万事大吉,若不加强后期的管理与养护,发生严重的破坏现象,治理项目的应用价值会大大降低,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且治理效果也相对较差现。针对此项问题,为了发挥项目的应用价值,项目建成后,后期的管理与养护也是必要的。为此,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在河流治理工程周围设置工程保护中心,专门针对项目进行合理的管护,加大在工程养护与管理上的投资与重视,对河道治理工程的防洪效果、排污能力等予以全面的审核,通过后期的合理养护与管理,能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情况来看,其在规划设计、土地使用纠纷问题以及施工问题等相对严重,制约着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针对此项问题,应做好工程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强化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强化对项目环境的管理与规范,工程项目建成后应强化管护工作,加大工程管护的资金投入,能保证治理工程的正常运营。

作者:李钢锤 单位:乐昌市防洪排涝工程管理处

参考文献:

[1]纪少德,李岷.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措施探讨———以宁夏同心县为例[J].中国水利,2015,20:54-55.

[2]宋文.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的措施探讨[J].治淮,2012,05:39-40.

河流治理工程篇2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地理条件相对复杂,河流纵横交错,数量更是不可计算,其中以中小河流为主。为了支撑治理工作,诸多大型的治理工程项目被相继建成,其在河流治理工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河流疏浚、河堤加固等工作提供保证,防洪效果大大提升,保证中小河流的稳定运行。如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还处于待成熟阶段,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1、规划设计问题

通过对现阶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治理工程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广东省乐昌市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来看,由于地处粤北山区,河流坡降大,汇流时间段,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辖区内重要河流已基本列入国家及省专项规划范围。在项目规划与设计之中,容易产生工程设计变更问题,在发生设计变更时,前期设计过程中未对治理区域的实际情况予以掌控,照搬照抄现象很是严重,缺乏因地制宜的理念,是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土地纠纷问题

如今,为了保证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开展项目工程建设需要一定空间与土地,在占用这些土地资源的过程中,会与当地的群众或村民产生一定的土地纠纷。通常情况下,治理河道主要设置在集镇或县城区域,该区域的土地资源价值相对较高,其中涉及到很多群众利益[2],会与当地群众产生一系列的牵扯与纠纷,会为拆迁工作带来难度。土地纠纷问题的发生,其会制约工程的正常开展,拆迁征地问题的发生会遗留很多问题,是治理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

3、项目施工问题

除了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治理工程项目在实施与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3]。治理工程项目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其所持续的战线也相对较长,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特点,其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外部自然环境、施工工艺、材料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引发工程问题的因素很多,是当前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拆迁征地的工程量相对较大,群众因素的干扰较多,项目施工所处的环境相对复杂,解决施工问题是王道。河道治理中很多工程项目的实施会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恶劣天气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迟工期,制约项目的正常进度。

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及管理的优化策略

1、加强对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应做好前期的勘查设计工作,通过合理的招标,从中选择优质的设计单位,勘查与设计单位应具备足够的行业资质与条件,具备专业性、合理的单位编制,是保证项目设计质量的关键。设计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充足的设计依据与材料,设计文件必须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统一,具备规范性勘测与设计技术。设计人员要充分将安全因素、效果因素以及质量因素等考虑其中,严格遵循水利部、财政部的相关条文,尽量避免发生工程设计变更的情况,而引起诸多的设计问题。因此,在设计阶段,应加深勘查设计的力度与深度,弥补诸多可能存在的设计缺陷,提高治理工程建设水平。

2、加强对项目质量的有效控制

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项目质量控制一直是一项重要的问题,治理工程的建设质量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治理效果,关乎着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面,水利局等部门应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签订合同后施工方必须严格按照协议的要求履行义务,对工程材料、设备以及施工工艺等的使用予以规范。在材料控制方面,钢筋、混凝土、水泥、砂石等材料必须根据治理工程的实际效果而定[4],根据项目工程量的大小来确定材料的型号与规格,可大大提升项目的质量与效果。工程监理人员应及时对材料的质量与规格予以确认,禁止出现施工方肆意抬高价格的情况,一旦发生偷梁换柱、以次充好的情况,应对相关人士予以规范与惩处,以达到警示的效果。此外,为保证施工质量,设计人员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予以审核和检查,对治理工程的隐蔽工程、主体工程、关键的工序予以监理,对各部分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的记录。同时,还应对施工合同予以严格的规范,将工程质量作为合同签订的主要内容,将各项权责均可在工程项目中予以规范,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

3、做好项目后期的养护与管理

治理工程项目建成后,后期的养护与管理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若仅仅是建设完毕就万事大吉,若不加强后期的管理与养护,发生严重的破坏现象,治理项目的应用价值会大大降低,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且治理效果也相对较差现。针对此项问题,为了发挥项目的应用价值,项目建成后,后期的管理与养护也是必要的。为此,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在河流治理工程周围设置工程保护中心,专门针对项目进行合理的管护,加大在工程养护与管理上的投资与重视,对河道治理工程的防洪效果、排污能力等予以全面的审核,通过后期的合理养护与管理,能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情况来看,其在规划设计、土地使用纠纷问题以及施工问题等相对严重,制约着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针对此项问题,应做好工程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强化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强化对项目环境的管理与规范,工程项目建成后应强化管护工作,加大工程管护的资金投入,能保证治理工程的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纪少德,李岷.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措施探讨———以宁夏同心县为例[J].中国水利,2015,20:54-55.

[2]宋文.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的措施探讨[J].治淮,2012,05:39-40.

[3]贺翠华.湖南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及建后管护对策研究[J].湖南水利水电,2014,02:41-42+46.

河流治理工程篇3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

我国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地理条件相对复杂,河流纵横交错,数量更是不可计算,其中以中小河流为主。为了支撑治理工作,诸多大型的治理工程项目被相继建成,其在河流治理工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河流疏浚、河堤加固等工作提供保证,防洪效果大大提升,保证中小河流的稳定运行。如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工作还处于待成熟阶段,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1、规划设计问题

通过对现阶段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现状分析,治理工程在规划设计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从广东省乐昌市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来看,由于地处粤北山区,河流坡降大,汇流时间段,容易发生洪涝灾害,辖区内重要河流已基本列入国家及省专项规划范围。在项目规划与设计之中,容易产生工程设计变更问题,在发生设计变更时,前期设计过程中未对治理区域的实际情况予以掌控,照搬照抄现象很是严重,缺乏因地制宜的理念,是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土地纠纷问题

如今,为了保证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开展项目工程建设需要一定空间与土地,在占用这些土地资源的过程中,会与当地的群众或村民产生一定的土地纠纷。通常情况下,治理河道主要设置在集镇或县城区域,该区域的土地资源价值相对较高,其中涉及到很多群众利益[2],会与当地群众产生一系列的牵扯与纠纷,会为拆迁工作带来难度。土地纠纷问题的发生,其会制约工程的正常开展,拆迁征地问题的发生会遗留很多问题,是治理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

3、项目施工问题

除了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治理工程项目在实施与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3]。治理工程项目所涉及的范围相对较广,其所持续的战线也相对较长,是项目实施的重要特点,其在施工过程中会受到外部自然环境、施工工艺、材料和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引发工程问题的因素很多,是当前项目建设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拆迁征地的工程量相对较大,群众因素的干扰较多,项目施工所处的环境相对复杂,解决施工问题是王道。河道治理中很多工程项目的实施会受到季节因素的影响,恶劣天气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推迟工期,制约项目的正常进度。

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及管理的优化策略

1、加强对项目的规划与设计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应做好前期的勘查设计工作,通过合理的招标,从中选择优质的设计单位,勘查与设计单位应具备足够的行业资质与条件,具备专业性、合理的单位编制,是保证项目设计质量的关键。设计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充足的设计依据与材料,设计文件必须与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相统一,具备规范性勘测与设计技术。设计人员要充分将安全因素、效果因素以及质量因素等考虑其中,严格遵循水利部、财政部的相关条文,尽量避免发生工程设计变更的情况,而引起诸多的设计问题。因此,在设计阶段,应加深勘查设计的力度与深度,弥补诸多可能存在的设计缺陷,提高治理工程建设水平。

2、加强对项目质量的有效控制

治理工程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项目质量控制一直是一项重要的问题,治理工程的建设质量直接决定着项目的治理效果,关乎着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对整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在治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方面,水利局等部门应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签订合同后施工方必须严格按照协议的要求履行义务,对工程材料、设备以及施工工艺等的使用予以规范。在材料控制方面,钢筋、混凝土、水泥、砂石等材料必须根据治理工程的实际效果而定[4],根据项目工程量的大小来确定材料的型号与规格,可大大提升项目的质量与效果。工程监理人员应及时对材料的质量与规格予以确认,禁止出现施工方肆意抬高价格的情况,一旦发生偷梁换柱、以次充好的情况,应对相关人士予以规范与惩处,以达到警示的效果。此外,为保证施工质量,设计人员应对施工过程中的各项参数予以审核和检查,对治理工程的隐蔽工程、主体工程、关键的工序予以监理,对各部分的数据进行规范化的记录。同时,还应对施工合同予以严格的规范,将工程质量作为合同签订的主要内容,将各项权责均可在工程项目中予以规范,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

3、做好项目后期的养护与管理

治理工程项目建成后,后期的养护与管理工作也是不容忽视的,若仅仅是建设完毕就万事大吉,若不加强后期的管理与养护,发生严重的破坏现象,治理项目的应用价值会大大降低,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且治理效果也相对较差现。针对此项问题,为了发挥项目的应用价值,项目建成后,后期的管理与养护也是必要的。为此,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在河流治理工程周围设置工程保护中心,专门针对项目进行合理的管护,加大在工程养护与管理上的投资与重视,对河道治理工程的防洪效果、排污能力等予以全面的审核,通过后期的合理养护与管理,能充分发挥工程项目的使用价值。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建设与管理的情况来看,其在规划设计、土地使用纠纷问题以及施工问题等相对严重,制约着中小河流治理工作的开展。针对此项问题,应做好工程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强化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保证工程施工质量,强化对项目环境的管理与规范,工程项目建成后应强化管护工作,加大工程管护的资金投入,能保证治理工程的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纪少德,李岷.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措施探讨———以宁夏同心县为例[J].中国水利,2015,20:54-55.

[2]宋文.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管理的措施探讨[J].治淮,2012,05:39-40.

[3]贺翠华.湖南省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及建后管护对策研究[J].湖南水利水电,2014,02:41-42+46.

河流治理工程篇4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建设

中图分类号:TV212.5+2 文献标识码:A

中小河流具有局部暴雨强度大、洪水突发性强、涨势猛、洪峰流量大、预报预防难度大、发生频率高等特点, 极易造成泥石流、堤防决口、冲毁村庄和道路、淹没农田等重大灾害。灾害损失大,影响面广。

我县境内主要有长江流域二级支流青通河、七星河、九华河、陵阳河等四条主要河流,上游河道陡峭,中下游河势平缓、两岸土地肥沃, 城镇、村庄密集, 洪涝灾害损失较大,中小河流洪水灾害严重影响我县国民经济发展, 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必须按照中央和省市统一部署,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一、我县中小河流现状

“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村庄和道路”,我县河流主要为山区型河流,主要特点是源短流急, 洪水暴涨暴落,现有河道行洪能力差,堤防防洪标准低,汛期经常洪水泛滥,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用于抗洪抢险,社会影响面广,经济损失大,成为影响我县经济发展重要薄弱环节之一。目前中小河流主要问题:

一是堤防防洪标准低。现有河道堤防大部分为上世纪七八年代人工挑筑而成,普遍存在防洪标准低,堤身单薄矮小,险工隐患多的问题,甚至部分河段堤防处于不设防状态, 每到汛期险情频发。

二是配套设施不全。排涝闸站设备老化、年久失修,内涝不能及时排出,加大灾害损失。配套灌排渠道不全,不能充分发挥灌排效益。

三是部分河流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加之非法采砂以及拦河设障、向河道倾倒垃圾、违章建筑等侵占河道的现象日渐增多, 加上多年未实施清淤, 致使河道萎缩严重, 行洪能力逐步降低。

四是维护经费严重短缺,“两工”政策取消后,群众投劳农田水利投入机制和组织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对河道堤防维护疏浚日趋减少,加上地方政府财力不足,维护费用严重短缺,因管理机制等情况影响,长期以来, 中小河流治理缺乏投资机制和渠道, 治理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五是技术力量薄弱,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缺乏,高水平的水利技术队伍严重不足,管理方式落后,许多水利设施的管理水平仍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水平。

二、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划设计深度不足,根据已实施的几个河段实施情况来看,中小河流规划设计中存在与当地城镇规划未完全对接,造成实施过程中出现一些大的变更。部分项目设计过程中未能考虑治理区域实际情况,存在照搬照抄现象,未采取因地制宜的治理方式,造成设计方案的不可行,成为设计变更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是综合规划程度不高。缺乏区域整体性综合性规划,项目区内的灌排及渠系配套设施未能同步建设,防洪标准提高后,排涝灌溉能力未能充分发挥,影响项目综合效益。同时,未考虑项目实施对相邻区域的影响,实施河段保护范围防洪标准提高,但在现有河道有限的行洪能力情况下,势必会加大相邻未治理区域的洪涝灾害损失,形成新的防洪薄弱段,受灾区域群众意见大,对受灾区域要求治理的意愿强烈。

三是拆迁征地难度大。根据防洪保护范围的重要程度,前期实施的治理河道主要分布在县城和重要集镇,土地价值高,群众利益诉求多,拆迁征地工作难度非常大,处理不好,易出现中。造成部分项目因拆迁征地问题迟迟未能正常开工,或形成遗留问题,拆迁征地工作进度成为制约工程进展的最大因素。如我县青通河防洪工程(一期)西侧防洪堤一段约400米长堤防因拆迁问题,致使此段堤防延后近一年时间施工,整体工程推迟半年时间完工;七星河防洪工程堤防加培中因一户占堤建房户迟迟未达成拆迁协议,堤防形成30米长的缺口,直至2013年主汛期前进行了强制拆迁。

四是影响因素多。相比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工程建设,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具有范围大,战线长,涉及面广的特点,大部分治理河段长度在5~10公里,部分项目存在跨乡镇跨区域实施情况。项目实施中拆迁征地工作量大,涉及的利益群体多,施工环境复杂。同时,河道治理中堤防达标加培,穿堤涵闸回填因土方填筑工程实施的特殊性,受季节性影响大,有效工作日少,工期延迟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中小河流治理中的几项措施

(一)科学规划、扎实做好前期工作

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必须进行科学论证、 全面规划。根据防洪保护对象的重要程度,坚持防洪保安优先,兼顾抗旱的指导思想, 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优先对城区集镇和两岸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人口稠密区的河段进行达标加固建设,通过逐步治理最终达到根治洪涝灾害。一要注重流域整体与局部, 河道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协调好干支流治理、主体工程与配套工程的关系;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的关系; 河流治理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等。二要加强与于治理河道所在地政府、城市规划、交通等部门的协调沟通,做好相关部门的对接工作,避免出现大的方案调整。三要夯实基础资料,重视河流的基本情况的搜集、整理、分析, 充分利用以往规划治理的成功经验,深化初步设计。四要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对境内河流分批次、分重点地进行有序、有效的规划治理。

(二)健全组织机构,严格执行“四制”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严格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等“四制”,按规范要求报批市水务局和县政府批准成立建设工程项目法人,明确了法定代表人和技术责任人。由县政府成立由治理河段乡镇、相关部门、县直单位组成的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用来指挥协调全县的中小河流建设。同时,针对各个工程成立了现场建设管理处和工程建设指挥部,用来负责具体项目建设管理和协调工作,提高了建设管理效率。为确保招投标工作的公平公正性,所有项目全部进入省水利招标平台进行公开招标,

(三)加强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

为做好工程建设管理工作,项目法人单位设置建设管理科,质量安全科、财务科等内设科室,明确各科室组成人员和具体职责,各工程现场建设管理单位也参照设置相关科室,将职责落实到岗到人。现场管理中,形成以“质量为中心,安全、进度、投资三控制”的管理模式。加强关键环节、隐蔽部位的验收工作,严格执行关键部位监理旁站制度,着重加强钢筋验收、混凝土浇筑、土方填筑摊铺碾压质量等关键部位、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保证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在抓好工程质量的同时,加强工程现场临时用电、机械设备、运输车辆及操作人员的安全管理,定期进行安全大检查,主动查摆风险点,充分考虑不安全因素,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将事故发生率降到最低。确保无大的事故发生。

充分考虑水利工程度汛要求和施工季节性,根据工程实施内容提前制度进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天气等客观因素影响适时进行调整,抢抓晴好天气,上总机械设备,保证工程如期完工,正常发挥效益。

严格工程计量签证和工程变更,根据实际情况优化不合理的工程设计,避免不合理的工程支出,从总量上控制工程总投资。

(四)加强协调工作,优化实施环境

河流治理工程篇5

关键词:中小河流;工程设计;治理方案;解决问题

1 我国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治理规划不全面

由于我国的面积比较大,所以中小河流的分布范围较广,为综合规划治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水利工程建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在中小河流治理规划方面逐渐完善,在对流域的防洪、灌溉以及水土保持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划建议,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中小河流的分布范围较广,流经里程较长,而在管理方面一般都是由地方的河道管理站执行,并且仅对辖区范围内的流域进行管理,由此出现了一条河流分段管理的现象。这种分段管理现象不利于中小河流的整体规划,各自为政导致一条河流的上下游规划不一,在资源开发以及水资源利用方面不够完善。

1.2 资金投入不足

水利工程是我国的基础性设施建设,其具有公益性和生态性的特点,而一些比较大型的具有影响力的河流都是由中央或者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资建设和治理的。但是对于中小河流来讲,主要是由谁受益、谁负责的管理方式,而对于地方财政能力不足的地区来讲,投入到中小河流治理方面的资金有限,在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治理存在很大的难度。

1.3 防洪能力较低

从对我国历年来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由于中小河流所造成的灾害而导致的经济损失占据较大的比例,这主要是因为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较低造成的。在很多边远地区,对于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较低,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设防,所以在遭遇大雨或者暴雨的情况下,往往会形成较大的灾害,对人们的生活以及农业发展形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4 水资源浪费严重

近些年来,由于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资源短缺,很多的河流已经出现了断流的现象。因为中小河流的分布范围较广,时空不均匀,而在配置方面没有得到优化利用,并且管理模式不科学,所以导致中小河流的水资源出现了严重的浪费现象。在很多的农村地区,由于节水意识淡薄,所以在农田灌溉方面没有合理利用水资源,造成大量的浪费,不利于河流治理。

1.5 水环境污染严重

在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工农业得到了进步,但是由于工业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导致污水废水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对中小河流的水资源造成严重污染。在农业开发利用方面,由于管理方式不合理,缺乏完善的管理体制,所以造成水资源的污染。对于这些污染现象,还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所以水质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不利于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的规划设计。

2 进一步加强中小河流治理的有效措施

2.1 统筹兼顾,加强合理规划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小河流流域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问题日益突出。在规划方面,应按照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对中小河流逐条进行防洪减灾,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的全面规划,在规划中明确治理的目标,建设的标准和内容,采取的措施等。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防止一些地区只从局部利益出发,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盲目开发、拦河设障、挤占河道、危害生态,保障中小流域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2 多元投融,加强执行力度

据统计,在发展中国家水利投入一般是国民生产总值的2%,而我国却不足1%。按照中央与地方权事划分原则,中小河流多属于地方管理,治理资金也以地方投入为主,但由于治理工程投入较大地方财力又不足,没有一点国家补助资金很难拉动起来。国家应加大对水利的投入力度,对重要中小河流的治理适当予以补助,加以引导,地方省财政也应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县乡政府投资水利建设的热情。同时,也可以采取治理出的滩地归农民使用,水土保持种植的作物收益归农民等办法,鼓励当地农民投资投劳,逐步建立起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机制。

2.3 因地制宜,完善防洪体系

中小河流数量多分布广,对重要中小河流的重点河段应尽快进行治理,针对中小河流所在地区采用不同的措施,逐步完善防洪体系,例如,在具有山区特点的中小河流,因其具有洪水来势猛,流速大的特点,以工程措施为主,采取修建中小水库、淤地坝、堤防护坡等多种形式,但要防止盲目修建堤防,以免抬高洪水位,加重水灾,由山区进入丘陵平原区的中小河流,具有河道宽浅、坡陡流急、游荡性强、洪水陡涨陡落的特点,宜采取以生物措施为主的治理方式,退耕还林,植树种草,稳定河道,保护两岸土地资源。同时,要加强中小河流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以便尽可能地降低洪灾损失。

2.4 完善节水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

首先要加大有关农业节水宣传力度,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中小河流分布于广大的农村,我国许多地区的农民仍沿用传统的灌溉方式,水资源利用效率极低,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视农业节水灌溉,要根据中小河流所处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状况,包括水土资源状况,自然和气候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作物种类,经济发展水平等,科学制定节水灌溉。在工程建设上以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节水增效示范工程为重点,在技术上以普及和推广成熟,适用的节水技术为重点,特别加强推广应用各种改进地面灌溉的新技术。

同时积极示范和应用现代节水灌溉技术,促进我国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从粗放型农业转向集约型农业,变生态危机为可持续发展。

2.5 重视水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对于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防治水污染是重要的途径,主要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执行。第一,针对工业污水的治理,要加强对工业污染源的防治,对于污染严重又没有治理价值的企业可以关闭,对于排污不达标的企业可以停业整顿,对于新建的企业要从严审批。第二,对农业发展结构进行调整,减少农业污染源的产生,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力度。第三,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减少水土流失,提高植被覆盖率。第四,加强水环境的统一管理,改变目前这种条块分割管理的局面,进行水务管理体制改革。

3 结束语

水利工程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性设施建设,而关于中小河流的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地方各个部门的全力配合,协调发展,才能够促进治理工程的顺利进行。我国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建设可持续性发展的新农村为目标,建立完善的水资源管理体系,制定健全的规章管理制度,提高人们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意识,共同参与到水资源保护工作中来,切实提升中小河流的规划治理工作,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徐云伟.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J].民营科技,2011(06).

河流治理工程篇6

河岸是水中生物体系和陆上生物体系的连接部位,是水体与周边土壤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通道,有适合各种生物生存繁衍的潜在环境。传统的硬化不透水护坡护岸将陆地与河水隔断,不仅破坏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且也隔断了生物与微生物的整体生物链,破坏了水生态循环的平衡,导致河道天然自净能力遭到破坏。因此,在中小河流治理时要像维护有生命的动物呼吸功能一样,保持河水与两岸陆地的顺畅交流,多采用生态护坡护岸技术,尽量少用硬质化材料护砌。生态护坡护岸包括植被护坡护岸和生态材料护坡护岸,植被护坡护岸是在河道岸坡缓、水流慢处采用草地、乔木和灌木护岸,生态材料护坡护岸则多采用高孔隙率的天然透水材料或透水混凝土空腔预制砌块结构。生态护坡护岸能减轻河道岸坡侵蚀,增强河床边坡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同时减少对动植物生存环境的影响。植被护坡护岸利用植被群落根系密集、纵横交错的特点,增加河岸土体的坚固性和稳定性,植物根系还能吸收土壤水分,提高土壤颗粒间的粘聚力,提高土体强度,稳定河道岸坡。生态材料护坡护岸则具有透水透气、固土护坡、空间延伸的特点,在保护和稳定河岸的前提下,还有利于发挥河流的自我修复功能,常用的生态材料护坡护岸有格宾石笼、雷诺护垫、三维植被网、生态袋、生态混凝土、联锁式护披砖、木桩加柳枝捆、驳石等。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生态护坡护岸的抗冲能力是决定其能否在工程中被采用的关键,表1列举了部分生态护坡护岸的抗冲流速,可供设计参考。

2重视维护河流生境,建设有生命的河道

河流生境一般指包括河床、河岸、滨岸带在内的河流的物理结构[3]。河流生境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河流生物的正常生活、生长、觅食、繁殖等活动提供必需的空间和庇护场所,是河流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河流生境的破坏,将引起水生态系统的退化,使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降低,鱼类的产卵条件发生变化,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的栖息地改变或避难所消失,造成河流生物物种数量的减少和某些物种的消亡。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必须重视维护河流生境,不因河道治理带来河流生物物种的减少或消亡,努力营造蛙叫虫鸣、鱼虾畅游、水鸟翱翔的景象,建设有生命的河道。在河岸、滨岸带,根据坡面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情况,依次栽种水生植物、湿生植物和中生植物(见图1)[4],植物选择要遵循物种多样、高低错落、乔灌草结合、共生适宜的原则;在水中由水岸浅水区到深水区,梯级栽植挺水植物(如:荷花、芦苇、香蒲、茨菇、千屈菜、水葱、菖蒲、泽泻、水生美人蕉等)、浮叶植物(如:睡莲、野菱、王莲、茨实、莼菜、荸荠等)和沉水植物(如:金鱼藻、苦草、水柳、水兰、水榕、凤凰草、伊乐藻、轮叶黑藻等)[5],这些水生植物将为鱼卵的孵化、幼鱼的成长以及鱼类躲避捕食提供良好环境。河道中清除受污染的底泥,提高河床孔隙率,为微生物、水生植物生长创造条件。疏浚与清淤要维护河道原生态河貌,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尽量保留河道天然滩(洲),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河床中可建造河心滩(洲)、生态岛或采取打木桩、抛石的方法建造急流、浅滩和深潭,在部分河滩上开挖凹地,营造出接近自然的流路和有着不同流速的水流,造就水体流动的多样性,满足不同鱼类的需要。护坡尽量使用堆石、干砌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为水生动物提供生息繁衍的空间。此外,在正常水位以下可设置人工鱼巢,提供鱼类等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图2是空腔预制块人工鱼巢断面示意图,图3是鱼巢式空腔预制砌块结构图。

3注重改善河流水质,建设清洁的河道

良好的水质是河流功能发挥的前提和保障,健康的河流应该具备清洁性,水体清澈并拥有良好水质,能满足饮用水源、工农业生产、生物生存以及景观用水等河流功能的要求。中小河流一般位于流域水系的上中游,河流水质不仅影响其自身功能的发挥,也直接影响到整个流域的水质状况。目前,由于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力度不够、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普通群众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环境执法力度不够等原因,造成河水污染、水质恶化。在一些农村地区,农民将生活垃圾弃置分散在河道岸边,造成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一到汛期,垃圾在洪水的作用下随水流漂移,污染范围进一步扩大,严重危害河流水质。在中小河流治理中,必须注重改善河流水质,努力建设清洁河道。底泥疏浚是解决河流内源污染的重要措施,通过底泥的疏挖,可以清除污染水体的内源,减少底泥污染物向水体释放,对于一些污染严重的中小河流,应该采取河道底泥疏挖置换的措施。对于生活和生产垃圾,在河道范围内的必须予以清除,同时要求垃圾远离河道堆放,并建设垃圾分类收集—无公害处理—资源再利用系统,提高垃圾的处理利用效果;对于污水,应限制直接向河流排放,加强对沿河工业点污染源的监控,建设污水收集—处理—再生水回收利用系统,污水只有经过处理达到水质排放要求后才允许进入河流。此外,要推广测土施肥技术,控制农业等面源污染,在河道两岸建设生态滨岸带,发挥生态滨岸带的缓冲作用,通过植物吸收、吸附、过滤、氧化还原等物理和生物化学作用来分解污染物,使面源污染物尽可能在生态滨岸带中被消化和吸收。水系连通和人工湿地对于恢复河流水体自净能力也有很好的效果,水系连通后将形成水流网络,通过河流上水利工程设施的科学调度和运用,人工调水配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死水变为活水,流动慢的水变成流动快的水,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人工湿地一般由基质、附着在基质上或水里的微生物和生长在基质上的水生植物组成,形成基质—植物—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当污水通过该系统时,污染物质和营养成分被系统沉淀、吸收、转化、分解,从而使水体得到净化。此外,人工生物浮岛(生物浮床)、水生动物操控技术(增殖放流)、人工曝气增氧、跌水复氧、微生物修复等技术也能够达到清洁河流的目的,在需要时可以考虑采用。

4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建设原生态的河道

河道植物除了生态绿化和景观效用以外,往往还要求具有耐湿、耐贫瘠、根系发达、固土和抗冲刷等特点,由于本地植物是当地特定气候及地理环境下的产物,其适应性强,在当地的分布广,易于获取,特别是一些河道两岸的当地植被,在长期自然条件下能够存活,是经过考验的,说明最能适应当地河道的生存环境。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由于河道不可能像城市公园或绿地那样来维护管理,因此,除非有特殊景观要求,否则应尽量选择土生土长的本地植物,充分利用本地植物资源,建设原生态的河道。中小河流治理中有意识地选用本地植物(树、草种),不仅容易成活、易于养护,同时还可以降低造价、节约工程投资。建设原生态河道首先在植物选择上应遵循“本地树种、草种为主”、“适地适树”、“适地适草”的原则,即通过对工程区及其周边环境中土壤气候条件、植被现状、当地栽种习惯等的调查和研究,筛选出适合于当地土壤、气候及水文条件并与当地环境相协调的优良乡土树、草种。其次,在栽种时要注意科学合理搭配,乔灌草结合,高低错落、疏漏有致、物种多样,尽量营造出一种原始、天然的原生态地貌。由于外来植物往往不能适应本地的气候环境和条件,成活率低,栽种及管护成本高,在中小河流治理时不宜大量引种。有些植物生态适应性和竞争力特别强,又缺少天敌,如选用不当,还会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如喜旱莲子草(又称空心莲子草、水花生、革命草),由于适应于多种生境,繁殖力强,生长迅速,且难以清除,堵塞河道,影响泄洪,威胁本地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公认的恶性外来入侵植物,此类植物绝对不能选用[6]。在植物选择时,要注意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混种、深根系植物与浅根系植物搭配、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分层栽种的原则,有固土护坡功能的植物优先选用,充分发挥植物的护坡作用和生态效应,力求栽种方案经济实用,栽种效果自然美观。

5坚持就地取材、治理与保护并重原则,建设低碳的河道

低碳是21世纪以来对工程建设的新要求,中小河流治理要实现低碳的建设目标,在整个设计环节都必须考虑低污染、低排放、低耗能。钢筋、混凝土是人们熟知的传统建筑材料,但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这些材料很难达到低碳环保的要求,因此,在治理中应尽量少用或不用,即使要用也尽量采用生态混凝土,利于碳汇。河道及两岸的花草、树木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都是低碳的,在施工过程中要注意保护,避免破坏,特别是河道两岸的古树和名木,在整治中要做到避让与保护。由于施工场地临近河流,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减少对河道水体的污染,施工弃渣、废料不能沿河堆放,能利用的尽量利用;施工废水要经处理后才可排放,避免因施工而污染河流;施工结束后要将施工场地破坏的植被恢复,不因治理带来河道生态系统破坏……总之,在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要坚持就地取材、治理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努力建设低碳的河道。中小河流治理时疏浚、清淤以及基础开挖出来的土料、砂砾石、鹅卵石等都是理想的绿色建筑材料,低碳环保,堤防填筑中应尽量利用这些河道开挖料,少用浆砌石或混凝土,以利采取生态护坡。对于鹅卵石多的山区河流,可采用石笼结构生态型护岸,网笼选用定型产品(见图4)[7],无需现场制作,笼眼大小还可根据鹅卵石粒径进行调整。按照使用要求,调整网笼尺寸,将鹅卵石装入网笼中,在河岸合适位置堆放,就可形成石笼挡土墙式护岸或石笼贴坡式护岸(见图5)[5]。石笼结构具有易于施工、适应基础不均匀沉降、抗冲能力好、透水、鹅卵石能再利用等特点,石笼结构还可提供植物生长、小鱼小虾生存条件,利于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也与周围景观更加协调,是山区中小河流治理建设低碳河道的好方法。此外,对于具有卵石、砂卵石河床的中小河流,当需要在河道中人工修筑坝抬高上游水位时,在水浅流缓处可考虑采用杩槎坝。杩槎坝可采用木、竹、钢筋混凝土杆件等做杩槎支架,选择块石或土、砂、石等作为填筑料,构成透水或不透水的杩槎坝[8],通过杩槎坝束窄河道断面,达到抬高上游水位的目的。

6结语

河流治理工程篇7

关键词 茹河流域;规划;必要性;迫切性;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TV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201-01

1 白阳镇概况

白阳镇在古代具有扼守中原北拒胡匈之重要战略地位。在秦汉以前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带,唐朝设置折冲都尉府,清朝改为“清平监”,中华民国时属固原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彭阳与固原县为一级属甘肃平凉专区,1955年划归西海固回族自治州,1958年划归宁夏,1983年7月29日经国务院(149号文件)批准设立彭阳县。

白阳镇交通便利,通过固彭公路、彭草公路与银平公路、309国道相连,距宝中铁路仅35 km,与各乡镇均有道路相连。随着西部大开发不断深入,白阳镇得到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白阳镇的发展对自治区,尤其是南部山区发展有促进作用,对各乡镇经济发展有辐射和带动作用。

在城镇发展空间上,确定白阳镇为全县中心城镇的地位。白阳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副产品商业贸易为主、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镇。预测到2020年白阳镇总人口将达到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5万人,将形成一个以农业为基础,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农副产品商业贸易为支柱产业,逐步建设成为南部山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区域性生态城镇[1-2]。

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彭阳县较大的洪水灾害主要有:1954年8月,大雨7 d,山洪暴发,冲毁房窑,交通中断;1961年9月,连降大雨,冲毁房窑960间(孔),因灾死伤17人,牲畜109头(只)。粮食发芽霉坏;1964年8月,连降大雨159.4 mm,倒塌房窑,损失家畜,霉坏粮食;1973年9月,暴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店洼水库超过警戒水位,区、社干部群众抢险保坝;1977年5月,降大暴雨125.5 mm,冲毁小水坝6座,损失树木2 000株,房窑17间(孔);1989年8月,普降大雨,城阳一带大暴雨,降水量105.9 mm,6条公路沉陷、塌方,洪水淤积干渠13.1 km,冲毁支干渠570 m,建筑物15座。彭阳、沟口乡出现山体裂缝,全县经济损失170万元;1992年8月,间断大雨、大暴雨,降水量136.1 mm,山洪暴发,茹河下游水涨5.74 m。县各乡镇普遍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8 240 hm2,秋粮减产3成。冲毁房屋,因灾死伤8人,牲畜125头(只),4座水库决口;1996年7月27日,县城降雨138 mm,南干渠决口,山洪淹没了县油面厂、县一小、公安局、监狱、党校等单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逾200万元;1997年7月28、29日,小河流域普降大暴雨,洪峰流量达960 m3/s,洪水淹没了县预件厂、麻棉厂等单位,受淹没农户300家,姚河渡槽也被洪水冲跨,直按经济损失逾150万元。

茹河白阳镇段所处地形为河谷残塬区,海拔为1 435~1 622 m。白阳镇东部及北部紧靠茹河,南部紧靠栖风山。项目区遭遇洪峰后,将会淹没城镇部分厂矿企业和机关单位,由于镇区濒临茹河,部分地段为陡坡,小河水流直冲镇区,以前虽建部分护岸,但由于标准低,每年仍会塌陷部分土地。茹河主流紧靠镇区,沿镇区侧塌陷严重。多年来,对茹河未进行根本性治理,同时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单位及住户占地侵占河道,大量向河床倾倒垃圾,使河道行洪不畅。一旦山洪暴发,对城区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镇区南部紧靠栖风山,现建有一条店洼水库南干渠,兼城镇防洪渠,灌溉设计流量为2.0 m3/s,镇区下段南干渠已扩整了1 000 m,但最大过流能力为8.0 m3/s,远远满足不了过洪要求,且南干渠水位高于县城2~8 m,一旦山洪暴发,南干渠溃堤,冲入城区,造成洪灾。虽然每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防汛抢险,但仍会造成极大的损失,给当地居民心理上造成负面影响,严重地影响了镇区经济发展。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白阳镇作为中心城镇,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更加显著。白阳镇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纽带,是城乡结合部位,起着联结城乡的桥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物质财富逐渐扩大,对防洪要求更高,一旦出现问题,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会产生政治影响。因此,防洪对于镇区安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4]。彭阳县借西部大开发机遇正在对白阳镇进行大规模改造,相应地对镇区防洪安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解决洪水问题人民群众才能安居乐业,因此解决茹河白阳镇段防洪问题非常迫切和必要。

3 工程所在河流规划

该次规划治理茹河主河道7.8 km,单堤防护总长9.886 km,左岸防护长7.326 km,右岸防护长2.56 km;治理小河1.08 km,单堤防护总长2.16 km,左岸防护长1.08 km,右岸防护长1.08 km。茹河河流白阳镇段治理工程通过一期茹河河流治理,不仅防止河岸塌陷,保证沿河两岸人民安居乐业,而且通过对两岸的绿化,使白阳镇段变成一条绿色长廊,极大改善当地生态坏境,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明显。

4 参考文献

[1] 徐洁,党进奎,刘学军,等.彭阳县茹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效益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2):334-336.

[2] 常富礼,徐洁,雅玉霞,等.彭阳县茹河流域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3):63-66.

河流治理工程篇8

【关键词】中小河流;整治工程;施工工艺;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X5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水资源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也是维持生命的必备物质。在当今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人类的行为活动对河流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干扰和损害。因此在各项事宜蓬勃发展的今天,对河流整治显得尤为重要。河流整治是国家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水资源得到保护的重要措施,我们应该学习这些理论知识,并且用合理的中小河流整治施工工艺及质量管理措施对河流进行整治。

二、国内河流整治演变历程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河流整治与管理可分为4个阶段,即解放前的原始水利用和低级防御阶段、20世纪50-70年代的河流初级开发与治理阶段、20世纪80-90年代的防洪除涝与工程治河阶段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至今的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阶段。国内主要城市河流整治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图表1 国内主要城市河流整治发展历程

三、传统治河思路、存在的问题及当前河流整治存在的问题

1、传统治河思路、存在的问题

在过去的河道治理中,重点是解决河道的防洪问题,对河道的生态功能重视程度不够,主要表现在:

(1)对河道过度地截弯取直,河道岸线直线化、断面十分规则,改变了河道的生态属性,缩小了一些水生物的生长空间。

(2)工程设计上大量采用硬质材料护岸,大多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对河道岸坡进行全面护砌,改变了水生动物的生长环境,破坏了沿岸原生态的水生植物。治理后的河道渠道化,人工痕迹非常明显,丧失了天然河道的自然属性,破坏了原生态的美感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融洽关系。

2、当前河流整治存在的问题

(1)在河流整治中硬化渠道,导致城市生态系统和水环境的破坏

目前,国内城市的河道治理工程片面追求河岸的硬化覆盖,片面强调河流的防洪功能,而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2)河流污染严重使自身生态功能遭到破坏

沿海城市河道一般都具有防洪、排涝、生态环境景观等综合功能。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人,城市经济迅猛发展,河道两岸的土地被开发利用以及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河道功能遭到损害;大量工业、生活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河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质恶化、河道生态环境被破坏。

四、中小河流的整治的施工工艺与质量管理

1、污水截流

污水截流分入湖前污水的拦截和河段恶化水体的拦截。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和雨水的直接排入是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因此完善城市排水网络,建设河道两岸地下截流管道,拦截污水,在污水处理厂进行必要处理再另行排放是防止水质进一步恶化的必要措施;在现有整治条件下,为了保证某些主要河段的水质,可能会拦截水质较差的支流,但是这种截污工程并未改善支流水质,所以只是权宜之计。

2、入河污水治理

污水主要包括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两大类。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仍然存在污水处理率不够的问题,为减少污水向河流的直接排放,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是当务之急。

3、河流生态修复

城市河流一般流速较缓,底泥淤积较多。底泥不仅是河流营养物质循环的中心环节,也是营养物质的主要聚集库。大气沉降、废水排放、雨水淋溶和冲刷等使大量污染物进入水体,其中有一部分逐渐在底泥富集起来,在适当条件下,便会释放到水体中,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

4、水陆交错带的整治

由于城市用地紧张,紧邻堤岸往往就是建筑、道路等,水陆交错带往往没有足够的河流规划用地作为污染物入河前的最后屏障;而出于防洪、防渗方面的考虑,河堤都采用了混凝土护岸,它切断了水、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扼杀了水陆交错带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防护作用。

5、立法和管理维护

河流生态的修复不是几次大规模整治能够完成的。欧美各国在进行城市河流治理时,政府都会制定一系列的环境法律和环境条例,并且有强有力的机构来保证实施。

6、提高水环境意识,增强河道截污力度

河道的整治工作需要全民的支持和参与,需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和增强广大市民的环境保护知识水平、环境意识和对河道整治工作的关心程度,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形成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7、严格执法监督,保护现有河流水面

随着城市化以及城郊一体化进程的推进,适度的水面率不仅仅是承泄市政管网排水除涝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应考虑其在改善城市水环境、调节小气候、减缓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增加牛物多样性以及其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所起到的综合生态环境效应。

8、加强疏拓河道,提高河网调蓄功能

通过拓宽、疏浚河道来提高河道行洪、蓄水、航运能力,并发挥改善水质、美化水环境等河流综合生态功能,已成为世界各国河道整治的常用工程措施,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9、理顺沟通水系,重建水系自然风格

天然水系通过相互连接形成贯通的网络系统,河网水系结构遵循一定的自然发育规律,并且与河道的蓄水防洪等功能相关联。

10、创建个性景观,提升城市景观质量

创建个性化的河流景观,从而提升城市景观质量,可成为城市河流综合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河流景观设置的个性化,是指公众对河道的流向、水质、护岸、岸线绿化等外部形态进行综合评价所形成的美好而独特的印象。

五、中小河流整治中生态护岸的方法

生态护坡的类型种类繁多。既可以应用到高速公路边坡支护,也可应用到岩石的高边坡支护。但就具体劭河流生态护坡的种类有如下几种类型:

1、植被护岸

岸坡植被系统可降低土壤孔隙压力。吸收土壤水分。同时,植物根系能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增强土体的黏聚力,从而使土体结构趋于坚固和稳定。

2、抛石护岸

抛石护岸措施在国内河道整治中应用的比较广泛。抛石护岸在传统护岸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了植被种植技术。在抛石护岸中种植植物不仅可达到坚强河岸。而且还可以改善河岸栖息地。

3、梢料排(层、捆)护岸

梢料排是应用活枝条组成的排(层、捆)体结构,可有效减少河岸侵蚀,为河岸提供直接的保护层能够较快形成植被覆盖层。稳定岸坡。当河流中的洪水来临是,梢料排(层、捆)的杂乱根系可以滞留泥沙和营养物质。当洪水退去。这些泥沙和营养物质为插条生根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4、天然材料织物护岸

天然材料织物(垫)指用可降解的椰壳纤维、黄麻、木棉、芦苇、稻草等天然纤维制成的天然材料织物,可结合植被一起应用于河道岸坡防护。

六、结束语

河流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合理的利用,合理的开发,都将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河流也是天然的产物,它有着本身的自然特征,并不是它所有的特征都与人类的需要相符合,有的特征甚至与人类的需要相悖,所以无论是中小河流还是大河流,在满族人要求且不违背自然的基础上应该对其进行整治。再者,由于人的行为对河流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仍然需要对中小河流进行整治,使其恢复自然本质。本文就对此进行了相应的讨论,希望对河流的整治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薇,李传奇. 河流廊道与生态修复[J].水利水电技术,2003,34 (9).

[2]卫明,王为人,刘晓涛.自然生态型河道建设的理念及其应用[J].上海水务,2003.

[3]张明,曹梅英.浅淡城市河流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J].中国水土保持,2002.

推荐范文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