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节水技术创新8篇

时间:2023-06-09 10:02:03

节水技术创新

节水技术创新篇1

[关键词] 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工程;技术创新;地膜覆盖;机械化深松

[中图分类号] S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212-01

水资源严重不足在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考虑到我国部分地区(内蒙古、吉林等)处于季风大陆性气候带,所以它们一旦遭受春旱、伏旱、洪涝等自然灾害,其农业经济发展就会蒙受严重损失,出现土地贫瘠、农作物无法正常健康生长等现象。在这种背景下,应该在旱作到来之际加强现代化农业机械工程技术深入创新与融合,首先确保地方农业正常发展,同时针对区域性水资源进行合理化规划、调配与利用。

1 地膜覆盖技术应用分析

1.1 地膜覆盖技术的基本概念

地膜覆盖技术是目前面向旱区农作物节水工程作业的针对性技术,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有效减少土壤内部水分蒸发与无度流失,最大程度实现农田保墒。其具体做法就是在地表覆盖塑料薄膜,保证土壤中水分不会轻易被蒸发到空气当中,切实确保塑料薄膜内湿度,进而实现对土壤耕作层中温度、湿度、水分、肥料等外在条件的有效保护,同时也能做到对土壤内部物理环境的良性改善,在这种综合保护环境下,农作物就能实现正常生长,达到增产增收的农业发展目的。相比于农业机械旱作节水技术操作方式,地膜覆盖技术不但是农业机械工程技术的一种全面革新,也是对技术操作简易性、高效性的有效改善。它能够适用于多种旱区农耕技术,以确保地方达到农作物增产增收的目的。当然,该技术方法也存在一定缺点,比如它由于长期覆盖薄膜就导致了农田无法实施大面积灌溉,可能影响到农作物的后期种植处理工作。为此,许多地区也将农业机械工程技术与地膜覆盖技术有机融为一体,希望达到再一步的技术革新,确保新技术对旱区农业节水作业的进一步改善[1]。

1.2 某地区的玉米地膜覆盖农业机械工程技术应用

以某地区的玉米耕作为例,该地区整体上光温资源相当丰富,但年均降水量仅有317.9mm,蒸发量却达到2500mm,为年降水量的8倍左右,属于典型的半干旱地区。该地区由于受到春季干旱及早霜影响,所以在露地条件下玉米种植存在一定阻碍,难以成熟,在特别严重干旱年份还容易遭受大量的玉米减产甚至绝收问题。自2015年开始,该地区大力推广地膜覆盖综合技术,希望达到玉米旱作综合节水目标,到目前为止,该地区已经通过该技术覆盖了全地区32万亩的玉米耕种面积,并取得了良好农业成效。下文将主要介绍该地区利用地膜覆盖综合节水技术配合农业机械工程技术所实现的玉米良性种植过程。

1.2.1 精细整地技术

玉米种植前的精细整地技术主要在春季进行,考]到春季昼消夜冻问题,所以选择坡度为15℃~20℃左右的地块来进行扦插作物残留根及秸秆的情理工作,同时也要做到有效清理残留地膜和破碎田间土块,做到田间表面平整。

1.2.2 耕地覆膜技术

利用大型耕地机械在春季昼消夜冻时期进行玉米农田的全面起垄覆膜,同时实施机械化复式作业,达到最大限度保墒目标。在机械设备操作过程中,要保证起垄覆膜中小垄的两面沟距离在40~50cm左右,而大垄两边沟则要保持间距在80cm以上,可以考虑在垄后两角位置各加入一个浮土器,进而提高覆膜技术效果及作业效率。在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地膜的宽度在1.2~1.5m左右,而厚度保证在0.01m左右。如此操作可以保证膜厚度保墒提温效果良好,且更利于残膜处理。一般来说,耕地覆膜技术要在春季4月中旬到下旬前完成,在覆膜之后利用打孔机配合细铁丝头为垄沟做成集雨渗水孔,确保播种过程中将无效降雨转化为有效降雨。再者,可以考虑利用改制后的铺膜机对玉米耕地进行W型沟垄雨铺膜,并同时在此基础之上来辅以高效立体化玉米作物种植模式,也能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工程的节水效应,大幅度提升耕地覆膜技术效率和旱地玉米种植效益。

2016年,该地区全年采用了“旱地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其玉米亩产普遍达到900kg以上,其中核心攻关技术田亩产量更超过1200kg,实现了地方旱作玉米地膜覆盖综合节水与全程机械化、标准化高效生产双目标[2]。

2 机械化深松技术应用分析

机械化深松技术目前是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种的关键内容,它也是目前我国农业部与地方各省所重点推广的农业机械化技术。

2.1 机械化深松技术的基本作用

机械深松主要利用不同动力机械配套设备来完成农田整地工作,做到土壤疏松、犁底层打破,实现对雨水入渗速度与数量的有效增加,同时做到径流及水分蒸发损失有效减少。考虑到机械深松只是松土而不是翻土工作,所以作业后也能确保耕层土壤不乱,拥有着相当小的动土量,非常适合于那些浅层土及不宜耕翻作业土壤的有效深松。在旱区耕作作业中,机械化深松的蓄水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它能够做到有效改善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并大量接纳天然降水,甚至可以建立土壤水库,解决旱区农业生产中各种问题,以下具体阐述以下机械化深松在旱作节水耕作过程中的各项技术要点。

2.2 机械化深松作业的技术要点

2.2.1 作业标准阐述

一般来说,机械化深松作业的作业方式主要利用大型机械配合复式整地机组带深松铲来实现对土壤的深松与深翻作业。而在作业质量标准方面,则要求深松达到深、细、平、实4大效果。通常深松整地的实际深度都要达到30~40cm左右范围,且深松整地一定要做到土壤细碎和田面平整,确保没有漏耕、耕地深浅不一致(上实下虚)等问题的出现,要确保播种状态始终保持良好,以切实达到旱作保水保墒目标。

2.2.2 作业技术要点分析

首先,机械深松作业一定要根据实际的土壤墒情、耕层质地来进行针对性调整,基本要确保耕层下无石头、树根等硬物,如果耕层质地条件合适,可考虑适当的深层深松,反之则要进行浅度深松。

其次,要根据旱作节水作业季节来分析土壤含水量程度,如果土壤含水量相对较高且土壤相对较为粘重,如此地块是不适合深松的,更不能采取全方位深松作业,这样能够有效防止第二年耕作出现耕地坚硬板结垄条结构。

深松深度要依据不同的耕作、节水目的和不同的土壤来展开并确定。比如说在渍涝地排水、盐碱地排盐洗碱方面,其机械化深松松土深度就应该保证在40~60cm左右为最佳。一般土壤耕层可以选择30~40cm的松土深度,且这一标准不能小于25cm,这样也有利于土壤水库的形成。

最后,机械化深松作业主要提倡在秋季全方位展开,确保耕层深松具有一定深度,而夏季则主要以局部深松为主,不宜对大面积耕层进行整地深松[3]。

总结

在旱作节水农业作业实施过程中,传统技术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因此地方农业一定要做到敢于突破创新技术,基于传统技术基础上结合新技术,并配合农业机械设备来促进旱作节水作业的合理化,以达到最终的农业旱作的经济高产化成果。

参考文献

[1] 高继平.旱作节水农业机械工程技术创新[J].北京农业,2014(33):228-228.

节水技术创新篇2

关键词:水磨石;极少水打磨;密封固化剂;绿色环保

中图分类号: X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国内水磨石整体技术水平

国内传统水磨石在上个世纪50~80年代被认为是高档建筑装饰材料,建国初期,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北京站、广播大厦、天文台、自然博物馆等国家十大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至今很多水磨石地面还使用良好。但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市场缺乏对水磨石产品的有效的检验制度及准入制度,导致行业中涌入大量不懂技术、施工设备落后的施工队伍,造成大量低劣产品充斥市场。造成人们认为水磨石产品就是孔眼多、表面粗糙、光泽暗淡、吸水率大、耐污性差的地坪产品的代名词。

国内水磨石行业先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好在国内水磨石行业中的先进企业一直没有停止过努力,一直在持续的改进工艺以追赶国外的先进水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打磨工艺

行业标准这样描述:

“粗磨:第一遍用60~90号粗金刚石磨,使磨石机机头在地面上走横“8”字形,

边磨边加水(如磨石面层养护时间太长,可加细砂,加快机磨速度),随时清扫水泥浆,并

用靠尺检查平整度,直至表面磨平、磨匀,分格条和石粒全部露出(边角处用人工磨成同样

效果),用水清洗晾干,然后用较浓的水泥浆(如掺有颜料的面层,应用同样掺有颜料配合

比的水泥浆)擦一遍,特别是面层的洞眼小孔隙要填实抹平,脱落的石粒应补齐。浇水养护2~3d。”这种传统工法造成的问题:

1.1 这种打磨方式磨浆很多、水很多,打磨之前最少一天要用素水泥对施工区域进行围水作业,以免磨浆水到处流影响别的工种及现场文明施工。标准要求边磨边随时清扫,边用靠尺检查平整度,那这样就要进行很多遍的围水及清浆作业,这个工作相当繁琐,成本高昂,对工期要求也长,在实际操作上是极难实现。基本上施工人员都是一次粗磨磨完,再把围水打开,统一清理磨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工作面积水和泥浆很多,施工人员看不清地面情况只能凭经验进行打磨,这样就难以保证平整度这个关键指标。

1.2浆多水多就必然要在现场挖掘砌筑排浆池及搭建排浆管道。排浆池需要占用不小的施工场地,这在城市建筑密度越来越大、施工场地越来越小的大形势下,越发成为一个大难题。排浆管道的搭建一般是利用楼梯间,这样或多或少影响整个工地的施工人员的出出进进及楼梯间的施工,如果不小心发生排浆管道间交接处脱离或者破裂,泥浆流的到处都是,那整个现场更将是一片狼藉。

1.3传统打磨机具工作时噪音很大,噪音污染比较严重。在城市中心区域经常被限制施工。

认识到这些问题,行业先进企业与设备生产及磨料生产商合作研发了新式打磨设备及磨料。现在可以用极少水打磨就可以了。刚才所列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了:

1.1中提到的问题,现在用极少水就可以打磨了,水和打磨掉的水泥石子粉结合成膏状不流动磨浆,这样就不存在围水问题,施工人员可以一边磨一边推浆,一边拿靠尺检查平整度,平整度这个指标完全有了保证。

1.2提到问题,因为用的水极少,所以膏状磨浆可以直接放到施工面上进行装袋处理。当普通建筑垃圾处理即可,省掉了污浆池、排浆管道的麻烦。

1.3提到的问题,新式打磨设备噪音小,完全可以在城市中心区对噪音有严格要求的条件下使用。

打蜡工艺

行业标准这样描述:

“为了取得打蜡后显著的效果,在打蜡前磨石面层要进行一次适量限度的酸洗,一般均用草酸进行擦洗,使用时,先用水加草酸化成约10%浓度的溶液,用扫帚蘸后洒在地面上,再用油石轻轻磨一遍;磨出水泥及石粒本色,再用水冲洗软布擦干。此道操作必须在各工种完工后才能进行,经酸洗后的面层不得再受污染。将蜡包在薄布内,在面层上薄薄涂一层,待干后用钉有帆布或麻布的木块代替油石,装在磨石机上研磨,用同样方法再打第二遍蜡,直到光滑洁亮为止。”这种工法造成的问题:

2.1打蜡都是在工程装修后期也就是业主搬家前进行,所有门窗都已经安装好并且现代建筑使用幕墙的情况很多,这样草酸清洗极容易污染腐蚀已安装好的室内设备。

2.2由于蜡有油性,容易渗入水磨石的毛细孔,蜡有黏着性,空气中的灰尘容易附着在上面而造成不易清洗的蜡垢,破坏了水磨石的美观。蜡还会将水磨石表面完全的封死,伤害水磨石的透气性,容易引起水磨石变质,而且不易清除。

当今国外的先进国家意识到打蜡的这些弊端后,已经摒弃了这种打蜡的方式。转而采用密封固化剂来代替打蜡。好的密封固化剂可以达到紧缩水磨石毛细孔,有效抑制外界污染物进入水磨石,增强表面硬度和耐磨度,提高水磨石的抗压强度。使用越久光泽度越好。经过国内水磨石项目的几年实际应用,实际效果确实可以达到这种品质。

水磨石施工过程中要注意的质量细节

水磨石工序环环相扣、工序多,完成一个成功的水磨石工程相当不容易,对施工企业的材料选择、工人培训、管理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里总结了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节水技术创新篇3

关键词:古浪;节水农业;水资源;滴灌技术

中图分类号:S2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4-0055-03

虽然我国地域辽阔,但资源相对很匮乏,尤其是水资源。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被联合国评为13个贫水国之一。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传统灌溉是农业浇灌的主要方式,这也就导致农业用水效率低,农业用水浪费严重,因此,加快发展节水灌溉技术,进一步完善滴灌技术在农业灌溉中的运用,是当务之急。

古浪县地处河西走廊东端,属于典型的农牧交错区,总人口为39.65万人,人口密度为78人/km2,人均年收入2 129元/人。该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属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地带,东西长102 km,南北宽88 km,总面积5 103 km2,区域内古浪河、大靖河属内陆河石羊河水系,径流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天然降水。由于古浪县的支柱产业为农业,而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需求量巨大。因此,如何高效利用水资源,特别是运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先进的管理方式,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来发展当地农业,成为该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1 节水农业技术创新概念与特征

1.1 节水农业创新概念

节水农业技术创新是指节水农业科技成果(如新产品、新设计、新技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第一个成功的应用。我们可以将节水农业创新分成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介绍,一般将“节水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第一个成功的应用”称为狭义的节水农业技术创新。本文所说的节水农业技术创新是广义的技术创新,实质是农业节水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发展和农业应用的全过程,即节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在现实中为生产力提高的全过程[1]。

1.2 节水农业创新的特征

1.2.1 制约性 许多农业节水技术创新取决于农业生物学特征。具体主要反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从时间上看,由于农业产出的产品—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季节性,这也就决定了农业节水技术创新具有季节性。从空间看,各个地方的农产品不同,这也就形成了节水农业技术的地域性。

1.2.2 高风险性 一些节水农业技术的创新受到自然条件变化以及植物和动物生命本身生物规律的影响,从而节水农业技术创新存在风险大、周期长以及机会成本高的特点。

1.2.3 协作性 节水农业技术创新的目的是在终端应用节水技术,创新的技术合作一般都会贯穿于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成功的创新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直接参与节水技术的投入,大学、研究机构、农民之间的密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具体研发过程中需要各相关部门和组织通力协作、互相沟通才能达到最佳效果[2]。

2 古浪县节水农业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古浪县推广实行了小畦灌溉,取消了大田漫灌。石羊河综合治理以来,新修渠道,渠系水利用率已达到了80 %。实行调整种植结构,大面积种植低耗水作物,发展设施农业,封井压田,限制过度开采地下水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古浪县通过引进外来优秀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尤其在灌溉方面,更是走在其他县的前面,现阶段正在推广滴灌技术,以提高田间水的利用率。但是,由于古浪县为全国贫困县,经济基础差,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在推广滴灌技术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

2.1 水资源需求压力越来越大,供需矛盾突出

古浪县地区气候干旱,农业生产对灌溉的依赖性特别强,因此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水资源灌溉发展,成为当地解决粮食短缺、满足人畜饮水、维护当地社会稳定的重要方法。在古浪县已初步解决粮食问题的今天,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压力不但没有减少,还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其主要表现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经济收入的日益提升,对农产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经济价值高的特种农产品的种植规模会有所发展,高蛋白高营养粮食品种、蔬菜瓜果、肉蛋奶等需求量在增加,这些需求的满足不仅要求有足够的灌溉面积,而且对灌溉保证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

2.2 水资源短缺且利用率低

虽然古浪县水资源非常短缺,但是在整个古浪县区域,水资源的利用率还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农业运用方面,更为明显。一方面是农业用水水资源短缺和难以增长,同时,工业和城市的发展进一步削减明显不足的灌溉用水,农业用水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不仅扩大灌溉面积难以保障,而且现有灌溉面积也难保稳定;另一方面是农业水资源的浪费,目前灌溉水利用效率普遍较低,具体表现在粗放式灌溉,田间水利用率得不到提高,以及自然降水利用率低等方面。

2.3 水资源缺乏统一管理,影响区域整体发展

在一个区域内,上游和下游同属于一个区域,一个生态系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点在古浪县表现尤为突出。由于整个区域的总水量基本上是一定的,因此,不论是工业用水、居民用水还是农业用水,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此消彼长来形容,在任何一方面用水量增大的前提下,另外一方面的用水量也就随之减少。在古浪县,整体用水的统筹规划还是比较欠缺,这也就造成了整个县区域用水不平衡,影响了农业用水的整体平衡。

3 古浪县节水农业技术的创新与推广

节水技术创新篇4

[关键词] 企业 技术创新 节约能源 技术创新体系

一、企业技术创新与节约能源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粗放式增长方式下,能源消费也以翻番的速度增长,能源短缺、环境压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为此,中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思路。企业作为社会的微观经济主体,必须负担起节约能源的社会责任。从企业自身看,通过企业技术创新,节约能源应是企业的内在发展要求。

1.节约能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企业是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作为个体的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也主要是从利润角度考虑。企业要实现最大利润,首要的办法是降低成本,而通过技术创新,企业一方面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品能耗,从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合理使用,把废能转换成企业可用的能源,可以产生可观的利润。一位企业家就曾说过,企业的生命力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生命力在于资源节约、环保与高效。

2.节约能源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之一

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远高于世界先进平均水平,煤、电、水等大量能源浪费严重。合理使用与节约能源,应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目的之一。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集团,通过启动新能源与新动力技术创新战略,开发出高效率的汽油发动机、高级柴油发动机和利用生物燃料、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新能源的汽车动力系统等,掀起燃油动力革命。我国著名的企业五粮液集团采用蒸馏一次水补充及二次恒温控制技术改造、激光全息防伪生产线进水全封闭循环新技术等先进的节能新技术,实现年废水循环利用量700多万吨,各类资源的“三废”综合回收利用产品销售收入高达1.6亿元。该集团董事长王国春认为:“三废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基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五粮液集团主动进行技术创新,把节约能源作为技术创新的目的。

3.企业技术创新是节约能源的途径和保障

节约能源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将企业技术创新导入节能领域,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节约能源的保障。英国BRONZEOAK公司与印尼RNI公司合作,利用印尼甘蔗、棕榈等自然资源,共同开发生物乙醇等新型能源,建立生物资源发电厂,打造了自然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制造体系。江苏金东纸业公司将企业80%以上的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到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新领域,建成白水全封闭循环利用系统,使企业白水循环使用率高达96%;实现了冷凝水全部回收利用,使吨纸耗水从原来的120吨迅速下降到8吨。

4.企业技术创新是节约能源的决定性因素

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核心的,而企业是社会的微观主体,具有社会性,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注定要为节约能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企业技术创新已经和必定是节约能源的决定性因素。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以科技创新导入能源利用与再生,高新科技产业增长占全美经济增长的85%以上,开辟了新的增长方式,节约了能源。而传统产业中的机械制造、化学与造纸以及日用消费品工业等,通过技术创新,对节约能源所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明显。我们也应确立技术创新导入能源节约、开发与利用战略,使有限的能源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节约能源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

1.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够明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科研院所,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日本的科研开发体系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辅助形成的。再如美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科研开发方面愿意投入巨资。通用汽车公司每年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大约占其销售额的3%,它还建立了巨大的技术中心,设研究实验室及工程部、设计部、制造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由于计划经济残余思想的影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够明确,直接导致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认为技术创新应该是研究院所的事情,与企业无关;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在研究开发、技术创新上不愿进行投资,由此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更无从谈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

2.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缺乏能源危机感,缺少节约能源的社会责任感,不能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企业的技术创新,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对符合节约能源要求的技术创新关注也较少。一些企业即使考虑进行技术创新,也只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而没有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角度考虑,甚至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立起来。因此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办法,走粗放式的老路子,以能源消耗过度为代价,从长远看,这不仅对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制约了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虽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但是以这样的方式增加利润毕竟要经过比较长的一个周期才能实现,而且,企业为此进行技术创新所需投资成本较高,需承担的风险也较大。与此同时,一方面是大量新能源的发展和使用,购买新能源的成本甚至比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再利用和再生利用能源的成本更低,另一方面是企业在粗放式经营中并没有因企业的过度消费能源而直接付出相应成本。因此现实中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4.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政策组织保障不强

既然企业自身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政府就应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并通过政策、法规、制度等引导企业、规范企业、约束企业。在西方国家,政府纷纷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措施,促进企业开发新技术,采用新材料,改进新设计,加速企业发展向节能环保方向转变。美国的新能源政策要求大力开发节能技术,积极寻求可替代资源,大力倡导全社会节能。比如将汽车节能技术设置硬性指标,规定2007年生产的汽车的燃放必须从每加仑行车20.7英里提高到22.2英里。英国政府大幅度降低对资源消耗高的纺织、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的补贴,扶持发展能源消耗少、资源产出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欧盟鼓励企业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绿色能源产业,新生能源可获得相应排放额度的补偿。而目前我国虽然也有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总体看来,针对性较差,可操作性不强,效果不明显。

5.企业围绕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水平低

近来,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虽有了较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节约能源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节约能源角度看,目前工艺创新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围绕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工艺创新过少,导致企业能源消耗居高不下,经济效益低。产品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开发各种能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的产品的创新能力低,而且,我国企业的产品创新还是以模仿、改进和换代为主,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创新。

三、从节约能源视角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1.明确界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缺位,直接、严重制约着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进程,影响企业的节能减排。因此,首先要从思想上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意识;其次,可以考虑在政策方面硬性规定不同规模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占的比重;再次,国家应该采取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从而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2.树立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观

在增长优先的发展观指导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技术创新过程中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创新缺少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要使企业和社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使技术创新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在企业树立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观,把节约能源的观念和思想深入到企业内部,成为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技术创新观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充分考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它指导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是可持续的,是符合人类社会长远利益的。

3.加大围绕节约能源的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保障和支持

借鉴西方经验,充分利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把节能环保型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向节约能源方向转变。(1)从产业政策上对那些高能耗的落后产能企业予以淘汰,扶持能耗少的高新技术企业。(2)制定有利于节能技术创新项目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节能技术创新项目提供贷款,对高能耗企业则限制信贷支持。(3)制定有利于节能技术创新项目的税收政策,对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免税、奖励、补贴等优惠,扩大对高能耗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和降低退税率的范围。(4)建立技术扶持体系,优先考虑将节能技术创新项目列入重点工程,直接投入资金,组织有关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攻关。(5)增加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政府引导类科技计划的投入,给企业节能技术创新项目更多支持。

4.围绕节约能源,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一方面要加强能源循环使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尽可能选用能够回收利用的能源,提高能源回收率,进行能源综合利用和二次再生利用,创造能源循环利用的节能新技术。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新工艺、新技术,如低物耗、能耗煤基液体燃料生产技术、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等,发展尚未使用的能源来取代已经和将要耗竭的能源,尽可能从污染环境的能源转移到可再生利用的绿色能源。以节约能源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切入点,将技术创新导入节约能源、能源利用与再生等领域。

5.围绕节约能源组建企业技术创新联盟

节约能源可以通过对能源的反复循环利用来实现,而能源的反复循环利用不是单个企业和产业能够完成的,它要求企业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例如,一个企业在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的技术创新成果可以让别的企业享用,企业的废弃物甚至也可以成为别的企业的能源。如此循环利用,互帮互助,共同促进整个社会节能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促进能源节约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凤岭:整体推进节能环保经济发展[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7(7)

节水技术创新篇5

[关键词] 企业 技术创新 节约能源 技术创新体系

一、企业技术创新与节约能源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粗放式增长方式下,能源消费也以翻番的速度增长,能源短缺、环境压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为此,中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思路。企业作为社会的微观经济主体,必须负担起节约能源的社会责任。从企业自身看,通过企业技术创新,节约能源应是企业的内在发展要求。

1.节约能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企业是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作为个体的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也主要是从利润角度考虑。企业要实现最大利润,首要的办法是降低成本,而通过技术创新,企业一方面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品能耗,从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合理使用,把废能转换成企业可用的能源,可以产生可观的利润。一位企业家就曾说过,企业的生命力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生命力在于资源节约、环保与高效。

2.节约能源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之一

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八大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远高于世界先进平均水平,煤、电、水等大量能源浪费严重。合理使用与节约能源,应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目的之一。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集团,通过启动新能源与新动力技术创新战略,开发出高效率的汽油发动机、高级柴油发动机和利用生物燃料、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新能源的汽车动力系统等,掀起燃油动力革命。我国著名的企业五粮液集团采用蒸馏一次水补充及二次恒温控制技术改造、激光全息防伪生产线进水全封闭循环新技术等先进的节能新技术,实现年废水循环利用量700多万吨,各类资源的“三废”综合回收利用产品销售收入高达1.6亿元。该集团董事长王国春认为:“三废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基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五粮液集团主动进行技术创新,把节约能源作为技术创新的目的。

3.企业技术创新是节约能源的途径和保障

节约能源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将企业技术创新导入节能领域,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节约能源的保障。英国BRONZEOAK公司与印尼RNI公司合作,利用印尼甘蔗、棕榈等自然资源,共同开发生物乙醇等新型能源,建立生物资源发电厂,打造了自然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制造体系。江苏金东纸业公司将企业80%以上的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到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新领域,建成白水全封闭循环利用系统,使企业白水循环使用率高达96%;实现了冷凝水全部回收利用,使吨纸耗水从原来的120吨迅速下降到8吨。

4.企业技术创新是节约能源的决定性因素

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核心的,而企业是社会的微观主体,具有社会性,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注定要为节约能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企业技术创新已经和必定是节约能源的决定性因素。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以科技创新导入能源利用与再生,高新科技产业增长占全美经济增长的85%以上,开辟了新的增长方式,节约了能源。而传统产业中的机械制造、化学与造纸以及日用消费品工业等,通过技术创新,对节约能源所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明显。我们也应确立技术创新导入能源节约、开发与利用战略,使有限的能源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二、节约能源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

1.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够明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科研院所,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日本的科研开发体系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辅助形成的。再如美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科研开发方面愿意投入巨资。通用汽车公司每年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大约占其销售额的3%,它还建立了巨大的技术中心,设研究实验室及工程部、设计部、制造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由于计划经济残余思想的影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够明确,直接导致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认为技术创新应该是研究院所的事情,与企业无关;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在研究开发、技术创新上不愿进行投资,由此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更无从谈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

2.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缺乏能源危机感,缺少节约能源的社会责任感,不能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企业的技术创新,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对符合节约能源要求的技术创新关注也较少。一些企业即使考虑进行技术创新,也只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而没有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角度考虑,甚至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立起来。因此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办法,走粗放式的老路子,以能源消耗过度为代价,从长远看,这不仅对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制约了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虽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但是以这样的方式增加利润毕竟要经过比较长的一个周期才能实现,而且,企业为此进行技术创新所需投资成本较高,需承担的风险也较大。与此同时,一方面是大量新能源的发展和使用,购买新能源的成本甚至比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再利用和再生利用能源的成本更低,另一方面是企业在粗放式经营中并没有因企业的过度消费能源而直接付出相应成本。因此现实中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4.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政策组织保障不强

既然企业自身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政府就应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并通过政策、法规、制度等引导企业、规范企业、约束企业。在西方国家,政府纷纷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措施,促进企业开发新技术,采用新材料,改进新设计,加速企业发展向节能环保方向转变。美国的新能源政策要求大力开发节能技术,积极寻求可替代资源,大力倡导全社会节能。比如将汽车节能技术设置硬性指标,规定2007年生产的汽车的燃放必须从每加仑行车20.7英里提高到22.2英里。英国政府大幅度降低对资源消耗高的纺织、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的补贴,扶持发展能源消耗少、资源产出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欧盟鼓励企业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绿色能源产业,新生能源可获得相应排放额度的补偿。而目前我国虽然也有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总体看来,针对性较差,可操作性不强,效果不明显。

5.企业围绕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水平低

近来,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虽有了较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节约能源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节约能源角度看,目前工艺创新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围绕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工艺创新过少,导致企业能源消耗居高不下,经济效益低。产品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开发各种能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的产品的创新能力低,而且,我国企业的产品创新还是以模仿、改进和换代为主,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创新。

三、从节约能源视角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1.明确界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缺位,直接、严重制约着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进程,影响企业的节能减排。因此,首先要从思想上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意识;其次,可以考虑在政策方面硬性规定不同规模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占的比重;再次,国家应该采取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从而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2.树立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观

在增长优先的发展观指导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技术创新过程中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创新缺少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要使企业和社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使技术创新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在企业树立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观,把节约能源的观念和思想深入到企业内部,成为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技术创新观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充分考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它指导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是可持续的,是符合人类社会长远利益的。

3.加大围绕节约能源的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保障和支持

借鉴西方经验,充分利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把节能环保型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向节约能源方向转变。(1)从产业政策上对那些高能耗的落后产能企业予以淘汰,扶持能耗少的高新技术企业。(2)制定有利于节能技术创新项目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节能技术创新项目提供贷款,对高能耗企业则限制信贷支持。(3)制定有利于节能技术创新项目的税收政策,对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免税、奖励、补贴等优惠,扩大对高能耗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和降低退税率的范围。(4)建立技术扶持体系,优先考虑将节能技术创新项目列入重点工程,直接投入资金,组织有关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攻关。(5)增加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政府引导类科技计划的投入,给企业节能技术创新项目更多支持。

4.围绕节约能源,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一方面要加强能源循环使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尽可能选用能够回收利用的能源,提高能源回收率,进行能源综合利用和二次再生利用,创造能源循环利用的节能新技术。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新工艺、新技术,如低物耗、能耗煤基液体燃料生产技术、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等,发展尚未使用的能源来取代已经和将要耗竭的能源,尽可能从污染环境的能源转移到可再生利用的绿色能源。以节约能源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切入点,将技术创新导入节约能源、能源利用与再生等领域。

5.围绕节约能源组建企业技术创新联盟

节约能源可以通过对能源的反复循环利用来实现,而能源的反复循环利用不是单个企业和产业能够完成的,它要求企业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例如,一个企业在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的技术创新成果可以让别的企业享用,企业的废弃物甚至也可以成为别的企业的能源。如此循环利用,互帮互助,共同促进整个社会节能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促进能源节约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凤岭:整体推进节能环保经济发展[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7(7)

[2]邹凤岭:“节能环保型”企业技术创新战略[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5)

节水技术创新篇6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节约能源技术创新体系

一、企业技术创新与节约能源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粗放式增长方式下,能源消费也以翻番的速度增长,能源短缺、环境压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为此,中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思路。企业作为社会的微观经济主体,必须负担起节约能源的社会责任。从企业自身看,通过企业技术创新,节约能源应是企业的内在发展要求。

1.节约能源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之一

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远高于世界先进平均水平,煤、电、水等大量能源浪费严重。合理使用与节约能源,应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目的之一。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集团,通过启动新能源与新动力技术创新战略,开发出高效率的汽油发动机、高级柴油发动机和利用生物燃料、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新能源的汽车动力系统等,掀起燃油动力革命。我国著名的企业五粮液集团采用蒸馏一次水补充及二次恒温控制技术改造、激光全息防伪生产线进水全封闭循环新技术等先进的节能新技术,实现年废水循环利用量700多万吨,各类资源的“三废”综合回收利用产品销售收入高达1.6亿元。该集团董事长王国春认为:“三废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基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五粮液集团主动进行技术创新,把节约能源作为技术创新的目的。

2.节约能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企业是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作为个体的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也主要是从利润角度考虑。企业要实现最大利润,首要的办法是降低成本,而通过技术创新,企业一方面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品能耗,从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合理使用,把废能转换成企业可用的能源,可以产生可观的利润。一位企业家就曾说过,企业的生命力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生命力在于资源节约、环保与高效。

3.企业技术创新是节约能源的决定性因素

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核心的,而企业是社会的微观主体,具有社会性,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注定要为节约能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企业技术创新已经和必定是节约能源的决定性因素。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以科技创新导入能源利用与再生,高新科技产业增长占全美经济增长的85%以上,开辟了新的增长方式,节约了能源。而传统产业中的机械制造、化学与造纸以及日用消费品工业等,通过技术创新,对节约能源所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明显。我们也应确立技术创新导入能源节约、开发与利用战略,使有限的能源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4.企业技术创新是节约能源的途径和保障

节约能源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将企业技术创新导入节能领域,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节约能源的保障。英国BRONZEOAK公司与印尼RNI公司合作,利用印尼甘蔗、棕榈等自然资源,共同开发生物乙醇等新型能源,建立生物资源发电厂,打造了自然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制造体系。江苏金东纸业公司将企业80%以上的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到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新领域,建成白水全封闭循环利用系统,使企业白水循环使用率高达96%;实现了冷凝水全部回收利用,使吨纸耗水从原来的120吨迅速下降到8吨。

二、节约能源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

1.企业围绕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水平低

近来,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虽有了较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节约能源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节约能源角度看,目前工艺创新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围绕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工艺创新过少,导致企业能源消耗居高不下,经济效益低。产品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开发各种能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的产品的创新能力低,而且,我国企业的产品创新还是以模仿、改进和换代为主,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创新。

2.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够明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科研院所,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日本的科研开发体系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辅助形成的。再如美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科研开发方面愿意投入巨资。通用汽车公司每年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大约占其销售额的3%,它还建立了巨大的技术中心,设研究实验室及工程部、设计部、制造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由于计划经济残余思想的影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够明确,直接导致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认为技术创新应该是研究院所的事情,与企业无关;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在研究开发、技术创新上不愿进行投资,由此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更无从谈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

3.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虽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但是以这样的方式增加利润毕竟要经过比较长的一个周期才能实现,而且,企业为此进行技术创新所需投资成本较高,需承担的风险也较大。与此同时,一方面是大量新能源的发展和使用,购买新能源的成本甚至比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再利用和再生利用能源的成本更低,另一方面是企业在粗放式经营中并没有因企业的过度消费能源而直接付出相应成本。因此现实中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4.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缺乏能源危机感,缺少节约能源的社会责任感,不能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企业的技术创新,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对符合节约能源要求的技术创新关注也较少。一些企业即使考虑进行技术创新,也只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而没有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角度考虑,甚至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立起来。因此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办法,走粗放式的老路子,以能源消耗过度为代价,从长远看,这不仅对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制约了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政策组织保障不强

既然企业自身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政府就应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并通过政策、法规、制度等引导企业、规范企业、约束企业。在西方国家,政府纷纷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措施,促进企业开发新技术,采用新材料,改进新设计,加速企业发展向节能环保方向转变。美国的新能源政策要求大力开发节能技术,积极寻求可替代资源,大力倡导全社会节能。比如将汽车节能技术设置硬性指标,规定2007年生产的汽车的燃放必须从每加仑行车20.7英里提高到22.2英里。英国政府大幅度降低对资源消耗高的纺织、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的补贴,扶持发展能源消耗少、资源产出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欧盟鼓励企业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绿色能源产业,新生能源可获得相应排放额度的补偿。而目前我国虽然也有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总体看来,针对性较差,可操作性不强,效果不明显。

三、从节约能源视角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1.树立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观

在增长优先的发展观指导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技术创新过程中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创新缺少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要使企业和社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使技术创新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在企业树立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观,把节约能源的观念和思想深入到企业内部,成为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技术创新观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充分考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它指导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是可持续的,是符合人类社会长远利益的。

2.明确界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缺位,直接、严重制约着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进程,影响企业的节能减排。因此,首先要从思想上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意识;其次,可以考虑在政策方面硬性规定不同规模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占的比重;再次,国家应该采取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从而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3.加大围绕节约能源的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保障和支持

借鉴西方经验,充分利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把节能环保型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向节约能源方向转变。(1)从产业政策上对那些高能耗的落后产能企业予以淘汰,扶持能耗少的高新技术企业。(2)制定有利于节能技术创新项目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节能技术创新项目提供贷款,对高能耗企业则限制信贷支持。(3)制定有利于节能技术创新项目的税收政策,对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免税、奖励、补贴等优惠,扩大对高能耗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和降低退税率的范围。(4)建立技术扶持体系,优先考虑将节能技术创新项目列入重点工程,直接投入资金,组织有关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攻关。(5)增加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政府引导类科技计划的投入,给企业节能技术创新项目更多支持。

4.围绕节约能源组建企业技术创新联盟

节约能源可以通过对能源的反复循环利用来实现,而能源的反复循环利用不是单个企业和产业能够完成的,它要求企业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例如,一个企业在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的技术创新成果可以让别的企业享用,企业的废弃物甚至也可以成为别的企业的能源。如此循环利用,互帮互助,共同促进整个社会节能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促进能源节约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围绕节约能源,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一方面要加强能源循环使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尽可能选用能够回收利用的能源,提高能源回收率,进行能源综合利用和二次再生利用,创造能源循环利用的节能新技术。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新工艺、新技术,如低物耗、能耗煤基液体燃料生产技术、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等,发展尚未使用的能源来取代已经和将要耗竭的能源,尽可能从污染环境的能源转移到可再生利用的绿色能源。以节约能源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切入点,将技术创新导入节约能源、能源利用与再生等领域。

结束语

随着世界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也开始不断匮乏,随之而来各国政府以及民众开始重视能源的节约,社会中的企业为了生存,也在不断节能创新节耗,促进企业的业绩,推动社会的节能创新潮流,一起寻找节能创新新的科学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邹凤岭:整体推进节能环保经济发展[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7(7)

节水技术创新篇7

1中国节水农业技术研究及应用现状

1.1中国现代农业节水的起步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开始引进和发展喷灌、微灌和滴灌技术。在丘陵山区,土壤透水性强、水资源缺乏的北方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推广节水技术。由于和当地实际情况存在差异,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1974年从墨西哥引进了以色列的滴灌技术以后,先后在辽宁、山东、河北开始实行试点,才开始推广应用,获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但并没有取得理想的应用效果。随后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中国科研人员开始自主研发了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在技术研发、设计、材料选择、设备配套、田地工程施工、正常运转、维护、管理等过程获得了一系列成果,另外,科研人员注重对地面灌水技术改进,应用改进工艺等技术手段,丰富和发展了波涌灌、隔沟灌、膜上灌等地面灌溉技术。

同时,科研人员还在以微管水器为代表的滴灌产品的基础上又研制出管式滴头、孔口滴头、膜片式多孔毛管等滴灌产品。1980年沈阳塑料厂与河北遵化塑料厂研制生产了中国第一代成套的滴灌设备,填补了中国没有滴灌设备的空白。

1.2国家重视联合攻关

20世纪90年代,节水农业技术发展进人了一个新时期,中国在节水领域中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研究与项目开发。例如,“九五”期间科技部会同多部门和全国百余所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实施了“节水农业示范”“农业高效用水科技产业示范工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农业综合发展技术研究”等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并组建了3个与节水相关的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强与促使了节水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2000-2005年国家层面上实施“农业节水技术与研发”重要课题,并将其列人“863”高科技研究项目。解决中国农业用水不足与用水浪费严重的矛盾。

13现代综合节水技术发展的特点

首先,现代节水技术与之前的着重水利工程技术不同。这个时期,科研人员特别重视高科技手段,把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与推广从偏重单项技术向系统-16-工程发展,包括工程技术研发、管理、节水技术更新、节水措施、输水路径、大田用水研发等有所推进。其次,智能技术与3S(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农作物水分监测与信息采集变得快捷与准确,计算机管理使灌溉用水实现了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中国在监测水分资源与利用和收集信息集成方面,开创了节水数字化方法,综合开发了农田节约用水工程综合系统,在试验研究和开发阶段效果比较明显,但与国外节水先进国家比较还有很大距离。第三,中国在生物技术节水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已经在农作物吸收利用水分及人工调控需水技术研究领域有所突破,掌握了选择鉴定方法和因子影响因素,选育出一些耐旱的吸收水分少的植物新品种。

2中国节水农业取得的历史成就

2.1节水面积增大

2000-2008年,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有了快速的发展,全国工程节水灌溉面积不断扩大。据2001-2009年《中国水利年鉴》资料数据,2000年全国工程节水灌溉面积为1638.9万hm2(图1),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30%(图2)。2008年工程节水的灌溉面积发展到2443.6万hm2,比2000年增长了近50%,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也增加到了42%。

()渠道防渗。在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中,渠道防渗工程技术是采用面积比例最大、发展最快的。渠道防渗工程比普通土渠减少60%?90%的输水损失。据2001-2009年《中国水利年鉴》数据,2000年中国渠道防渗灌溉面积约636.1万hm2,占节水工程总面积的39%,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12%。截至2008年,渠道防渗的灌溉面积发展到1044.8万hm2,占节水工程总面积的43%,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18%。

(2)低压管灌。从技术层面上看,低压管灌使用面积及比例仅低于渠道防渗。姚大庆和姜红等研究结果表明,和土渠比较,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可节省水量40%,同时节能25%左右。据2001-2009年《中国水利年鉴》资料数据,2000年以来,中国采用低压管灌技术的面积也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从2000年的356.8万hm2发展到了2008年的587.310%。中国大面积的推广表明,管道灌溉是中国北万hm2,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从7%增加到了方广大地区开展灌溉节水的一个重要措施。

(3)喷灌和滴灌。灌溉新技术和传统的灌溉方式相比,可以节水50%左右。2001-2009年《中国水利年鉴》资料显示,从2000-2008年,中国米用喷灌和滴灌的面积从213.1万hm2发展到了2821万hm2,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从4%增加到了5%。吴文荣等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巳在28个省份应用喷灌技术。滴灌技术和设备在中国新疆棉花、番茄、甜菜等农作物种植上大面积使用巳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中国其他省份的蔬菜、花卉、水果、药材、林木等的种植上应用也很广泛。许复初等2010年研究结果表明,巳经有在东北玉米种植上使用滴灌技术的实例。这项技术是近年来日益受到中国农、林、园艺等作物欢迎的一种灌溉技术。

(4)微灌。微灌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用水灌溉技术。相对于地面灌和喷灌而言,微灌属局部灌溉、精细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程度最高,罗玮2005年研究结果表明,比地面灌节水50;%?60%,比喷灌节水15%?20%。2001-2009年《中国水利年鉴》资 料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中国采用微灌技术的面积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从2000年的15.3万hm2增加到了2008年的125万hm2,占全国有效灌溉面积的比例从0.3%增加到了2.1%。

22灌溉水利用系数持续提高

张岳和许虎泉等研究结果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25左右,到了2000年,随着节水技术的应用及推广,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了0.4。2000年以后,灌溉水利用系数仍不断增加,2008-2012年,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了0.48。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中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不断提高(图3)。

2.3降低了亩均用水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节水农业创新国际化战略研究课题组经达10余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稳步提高的同时,中国农田亩(1亩=1/15hm2)均用水量也逐渐降低(图4)。从1980-20()0年,全国农田亩均用水量从583m3降低到了479m3,降低了18%;2000年以后,尽管亩均用水量的变化并不十分显著,但是仍然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例如,与2000年相比,2006年全国农田亩均用水量减少了6%,2012年全国农田亩均用水量减少了9%。

2.4提高了用水生产率

随着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用水生产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节水农业创新国际化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在黄河流域上游的宁夏灌区,小麦和水稻的用水生产率分别从2001年的

0.66和0.21kg/m3提高到2007年的1.71和0.55kg/m3,平均都提高了1.6倍左右;而在黄河下游的河南灌区,玉米用水生产率提高得更多,从2001年的0.78kg/m3提高到2007年的3.2kg/m3,提高了3倍多。

2.5粮食大幅增加

在农业节水技术的不断推进过程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节水农业创新国际化战略研究课题组调查发现,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单产仍然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图5),1980年以来,水稻、小麦和玉米单产的变化趋势都是不断增加的。以需水量最多的水稻为例,从1980-2007年,水稻产量从2.9t/hm2增加到4.5t/hm2,增长了55%。在这3大粮食作物中,小麦单产增长得最快。从1980-2007年,增长了141.4%。而玉米单产的增长也要快于水稻,2007年比1980年增长了66%。

然而,中国粮食作物的总耗水量却并没有表现出像单产一样的变化趋势(图6)。全国粮食总耗水量在1998-2003年处于下降的趋势,而在2004-2007年处于增加的趋势。与1998年相比,2007的粮食总耗水量增加了249.6亿m3,增幅不到5%。而同一时期,水稻单产的增幅却超过了一半。这也说明了节水技术的不断推广提升了中国农业的生产效率。

3中国节水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及制约因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节水农业创新国际化战略研究课题组15年来研究结果表明,农田节约用水率仅45%左右,与国外发达国家农田节约用水率75%左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农作物水分生产率不及国外节水发达国家的50%。近些年,灌溉水利用系数也从“九五”期间的0.4提高到现在的0.5以上,但这个数字与发达国家(可达0.7?0.8)仍有较大差距。

具体而言,中国农业节水技术几个主要研发领域在创新国际化方面面临的挑战与制约因素总结如下。

2.1在农业与生态节水技术领域方面

从1990年以来,中国经过学习先进国家节水技些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差距较小,但中国目前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原因,包括管理层及农业人口的水平问题和科研体系与科技发展的脱节,中国农业总体节水水平落后国外节水先进国家30年。另外,在定期定位监测与收集积累数据、中试设备、节水技术推广等方面影响着农业节水的研究、技术提高、产品开发和推广工作。

3.2在农田节水技术与设备研发领域

该领域的挑战与制约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输水管道节水技术和设备的开发,设备和附件研发的产品少,且有些产品质量低下;管件及材料以及渠道输水管路没有形成通用的标准配置材料。在该领域技术和产品研发及成品生产方面中国远远落后于节水发达国家。第二,喷灌设备和技术研发工作,存在问题是小厂家的质量不过关,生产设备达不到长期使用效果。第三,微灌设备和技术研发工作,也与喷灌一样存在同样的问题,且防止微孔堵塞方面还研究不深,输水过滤净化设备型号少,长期使用微灌设备造成输水路径堵塞,成套设备损坏现象时有发生[9]。

3.3在精准灌溉和灌溉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方面

在精准灌溉和灌溉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方面发达国家远超中国,将网络新技术、信息技术、空间处理、计算机信息处理、遥测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节水领域。中国农田节水领域在这些方面有些尚处于探索阶段。

3.4在不同水质利用方面

对于盐碱水的利用和开发,只是个别科研单位和企业进行了研发工作,中国在农业上没有完成一整套完全利用技术,滞后于国外节水发达国家。对于再生水的利用方面,中国只是在污水灌溉对地下水、农作物、土壤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工作,但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以色列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已达到98%。德国利用洪水存储应用于农作物灌溉。美国利用渗滤田,节约水资源。印度应用蓄水池储存雨水,用于农田。

3.5在国家政策层面

虽然滴灌成本由1亩地需要投人约1500元。到目前一次性膜下滴灌技术成本降到1亩地500元左右。但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城镇化建设,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加之水价成本升高,因此并未抵消由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投人产出矛盾。由于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不力,在农村推广节水农业依然困难重重。长期以来,中国水利工程的“好大喜功”式的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比较严重,部门与地区之间的冲突,各利益方的矛盾,加之水资源管理工作滞后于经济建设发展,导致中国水资源管理工作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家水权有待进一步明晰,制约中国农业水权流转的主要因素包括:对农业水权的内涵理解不全面、对水资源的所有权主体理解不准确、对水资源所有权经济实现的认可程度不高、对水权的初始分配存在争议、灌溉用水定额管理水平低的同时农民对定额管理的期望低。水费计收办法有待进一步改革,需要实现水管理单位的良性运行。

4对中国节水农业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言

3.1在国家管理机制层面

(1)建立新型高效的管理机构。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农业大国,干旱缺水是制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和粮食安全的重要瓶颈,节水农业是促进水资源高效利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统一管理的框架下实行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的综合管理,实现水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一,把与水管理相关部门如水务局、水利局、流域管理部门、农业部门相关水资源管理部门、环保部门中水相关部门、水库管理部门等统一起来归到一个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建言采用大水利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合理、有效、高效、节约利用水资源。第二,采取立法措施明确流域和地方水主管部门之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从国家层面考虑利益方之间的关系处理和利益纠纷[11]。

(2)以高效节能为宗旨。第一,确立以提高效率为核心的节水农业战略。建立节水、节肥、降耗等农业节能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体系,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核心,通过激励机制促进农业节能减排降耗。第二,加速农业节能技术的研发,建立适合国情的技术应用体系。要重点加强简单、实用、有效和标准化的农业节水、节肥、降耗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尤其是要将节水、节肥等技术环节作为一个系统进行集成配套。第三,强化政府管理与服务职能,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机制。

(3)注重创新人才培养。加强节水农业科技创新队伍的建设,完善培育体系,注重节水农业基础教育,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培育年富力强、具有创造性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创造良好的聚才环境,完善制度和政策保证,健全激励机制。同时,鼓励国内研究机构与国外先进技术研究机构联合,从人才、项目、基地等方面共建节水农业科技领域具有公益性、相对独立性和面向全球服务的科技创新平台,吸引更多更优秀的节水农业国际人才进行更高水平的合作研究,提高中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4.2在科技创新领域

(1)加强节水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化政策研究。开展节水农业科技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明确发展重点和发展步骤,制定规划。从科技、教育、金融等多层面完善相关支撑发展条件,完善促进节水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化的有关法律法规和鼓励国际化发展的具体措施,为节水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化提供必要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2)设立节水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化科技专项计划。在国家科技专项框架下,设立节水农业国际化科技专项计划。加大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计划支持力度,建立节水农业前沿技术、新兴技术、国际化人才交流的长效机制。设立节水农业国外区域化技术创新资金,支持国内技术海外区域化适应性、实用性技术试验和成熟化研究。

(3)重点突破技术难题,研发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与设备。加快现代生物节水技术创新研究,选育耐旱、需水少的农作物新品种;重视非常规水高效安全利用技术创新研究、干旱区的雨水集蓄利用技术、大中城市周边再生水资源安全高效利用技术、滨海地区的盐碱水过滤新技术研发工作;加强节水设备创新开发,开发高效、低成本节水灌溉技术与设备,加大企业创新研发和国际化的支持力度;大力开展节水农业自动化及信息集成领域研究工作;围绕农业节水主题重点研究农作物水分需求供给与监测和判断、土壤水分监测和供给时间及供给量;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研究,研发具有中国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与设备。

5结语

新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水农业工作,《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2011年中央1号文件等多处提到节水农业问题,明确要求“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指出中国节水农业发展已经进人新的阶段。中国是农业大国,走节水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化的道路,也是在协同解决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水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及应对气候变化等问题方面担负起世界大国的责任和义务。通过实施节水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化,提高中国与世界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为解决饥饿与贫困等重大难题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也是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实现外交目标等的重要机遇,借此机遇促进实现中国从世界农业大国到世界农业强国的转变。

节水技术创新篇8

关键词:建设工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学研

中图分类号:U655.54文献标识码:A

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发展水平更是深刻反映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科技创新在城乡建设领域的突出作用表现为:提高建设工程科技含量、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促进资源和能源节约等等。近年来,随着科技投入逐年增长,重点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天津市建设工程科技创新成果显著,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一、天津市建设工程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一)建筑节能技术及产品研发

“十一五”时期,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求,天津市积极推广应用节能省地和绿色环保技术,五年累计建成三步节能住宅560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滨海新区、区县新城新建住宅全部实现三步节能设计,公共建筑实行二步节能设计。通过大力推广应用三步节能、地源热泵、计量供热、雨水收集、中水回用、太阳能热水等技术,积极尝试有机垃圾生化处理、地下式污水处理站、太阳能照明等新技术、新工艺,使得新建住宅的品质和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在建筑节能产品研发上,完成加气混凝土配套产品—砌筑专用砂浆、墙体抹面砂浆、底层粉刷石膏、粘结石膏以及加气产品废料应用于轻集料小型混凝土砌块优化配比研究,均已通过权威检测机构的检验,并投入批量生产。天津住宅集团开展的“节能建筑蒸压砂加气护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形成了由无机单一材料并和墙体同寿命的完整节能建筑蒸压砂加气护体系,其综合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外砂加气外保温技术的空白。

此外,2012年天津市开始逐步推行居住建筑四步节能标准,在原居住建筑三步节能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对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电气设备与照明的节能技术标准进行调整,特别强调对太阳能的利用,12层以下住宅要强制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预计到“十二五”末,将使建筑用能负荷降低30%。

(二)复杂结构施工技术的示范应用

西站老主站楼整体迁移工程中采用了同步顶升、传感、位移监测等先进的成套技术,使西站主站楼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砖木石混合结构建筑安全、平稳、准确平移到位,创造了单体建筑物平移175米、顶升2.9米的全国之最。该项施工工艺被评为天津市工程建设施工工法,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并成为部级建筑业十项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津塔工程采用国际先进的钢管劲性混凝土筒中筒结构、钢框架+钢板墙+钢斜撑体系、压型钢板组合楼板;施工采用先进的施工定位测量技术、钢构件精密制作与精确吊装技术、高空低温焊接技术以及远距离钢管混凝土泵送顶升技术和混凝土配合比控制等专项技术,开创了天津市建筑高度超过300米的施工先河。该工程列为部级新技术示范工程,并已完成新技术示范工程的验收。

此外,随着“津塔”、环球金融中心以及117大厦、周大福滨海中心等超高层建筑的相继建设,天津市正在开展“超高层建筑施工关键技术研究”,将从基础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工艺、质量检测、设备安装、工程管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分步实施,形成指导天津市超高层建筑施工的相关工艺、工法和规程,提高超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

(三)软土地质条件下的地下工程施工

我市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土层交错,地下水层相互连通,致使地下工程施工难度大、风险高。近几年,通过结合工程开展《天津软土地基深基坑支护设计施工关键问题及技术研究》、《天津软土地基超高层建筑及超深地下工程桩基础设计关键问题及方法研究》等多项课题,提出了针对我市软土条件下不同基坑支护设计方法、基础设计形式及减少对周围环境影响的措施。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地连墙施工达到66米,基坑开挖深度达到32米,最大基坑开挖面积达12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软土地质条件下交通枢纽中最大的基坑,这一工程的顺利实施,标志着天津市地下工程降水技术、基坑支护和开挖技术、监测技术等成套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且该工程被列为市长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此外,天津市文化中心地铁换乘站工程、于家堡交通枢纽工程也成功实施了深度超过60米的地连墙,在地连墙成槽工艺、接头处理以及地连墙渗漏检测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四)桥梁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创新

富民桥、赤峰桥等一批桥梁工程,通过对钢结构弯主梁在温度变化作用下横桥向变形的研究和施工工艺、施工监控及结构体系转换的研究,解决了钢箱梁的支座选取、支座布局和斜拉弯桥在体系转换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难题,顺利完成了桥梁施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团泊新桥工程率先采用非对称空间索面、彩针型独斜塔斜拉技术,在桥梁受力体系、复杂构件结构设计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同时针对彩针型独斜塔的特点,成功采用支架架设与背索张拉相结合的斜塔柱悬拼施工工艺和监控方案,保证了施工质量,缩短了施工工期,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依托上饶丰溪大桥工程开展的“斜塔斜拉梁拱组合桥施工技术研究”,采取先索后拱、三次体系转换等施工技术,总结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的适用于斜塔斜拉梁拱组合桥的施工工艺。

(五)轨道交通盾构掘进技术更加成熟

地铁二、三号线的盾构施工,成功实现近距离穿越风貌保护建筑、穿越桥梁以及大直径盾构隧道成功穿越海河。经过大量的工程实践,形成了一套适宜我市软厚土层、地下水位高等特点盾构掘进施工技术,取得了掘进过程中土压平衡、纠偏控制、盾尾防漏、土体改良等方面经验,制定并颁布了《天津市地下铁道盾构法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标准》,使盾构技术应用更加成熟,为地铁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此外,2012年7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的《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重点建设环节质量安全管理办法(试行)》,对于进一步加强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质量安全管理,防范质量安全事故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也首次实现了施工技术层面与规范管理层面的有机结合。

(六)住宅产业化进程不断推进

天津住宅建设集团作为部级住宅产业化基地,建立了由一院(建筑设计院)、一所(住宅科研所)、三个中心(建筑节能与环境检测中心、房屋鉴定检测中心、新型建材研发中心)和三个实验基地(津南区实验基地、滨海新区实验基地、中新生态城实验基地)组成的科研高地。依靠各相关专业领域的硕博士和知名专家组成的200余人的科研团队,开展多项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自主创新研发了RBS建筑体系,该成果通过国家建设部专家组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获两项国家专利;自主研发了新型节能建材砂加气混凝土墙体结构体系及成套技术,并编制施工方法;采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材料和计算机二次优化定型设计,实现了整体厨房、卫浴、地板等住宅装修部品工厂化、标准化生产和现场组装的成套技术集成。

二、制约建设工程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

(一)科技创新研发经费的投入和使用

科技创新研发经费的投入比例和水平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虽然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但企业对科技创新投入的积极性还不够高,有些企业在年度预算中不重视研究开发费用的预留,科研资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还不足1%;有些企业在搞产学研项目时,过分依赖上级经费投入,没有把科技投入看成是企业的自主行为,甚至把科技投入与成本管理对立起来。究其原因,还是缺乏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没有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战略和在市场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另外,关于建设科研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也非常重要,我市已经出台《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天津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科研资金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如何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科研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也是解决研发经费不足、提高建设科技创新水平的途径。

(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速度与规模

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一个涉及不同阶段、不同对象、不同区域的发展过程,即科技成果逐步成熟、完善以适应产品化、产业化的全过程。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的链条还可大致划分为创造和提供科技成果的“供体”(研发机构)、接纳并物化科技成果的“受体”(物质生产企业)两大环节。如果在上述运行过程中的某环节内部或相互之间的链接状态出现问题,便会造成整个推广应用过程的运行不协调甚至断链。天津市建设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但是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平台方面还处于弱势。一方面,不少研发项目停留于解决在建工程本身的技术问题,其理论和实践没有上升到一定高度,进而很难对同类工程产生指导作用,制约了科技成果在大范围的推广,而且容易造成不同项目工程的低水平重复研发,浪费科技资源;另一方面,由于较多地关心科技创新成果接近或达到什么水平,而不太重视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从而影响了科技创新及其成果对企业生产发展的拉动作用。

(三)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一方面,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还未真正确立,既缺乏科技创新动力和意识,而且缺乏创新的实力,各种创新活动往往首先是由政府确定目标并下达任务,然后再交由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去落实。另一方面,产学研用合作还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组织形式和制度安排。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成果,但是由于缺乏对企业和市场的深入调查,没有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实现对接,往往造成科研成果的束之高阁,真正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成果比例非常低。此外,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设也有待加强。比如各种优惠政策的制定出台、企业融资渠道的拓宽、技术交易平台的完善、科技和教育培训的投入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四)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激励

科技创新人才结构不合理,单一领域、行业、学科人才多,跨领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少;理论研究型人才多,技术成果应用型人才少。由于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不完善或落实不到位,支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导致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不够,影响专业技术人才从事科研与创新成果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集团之间的人才交流不畅,科技资源分布不合理,没有建立起多种形式的产学研战略联盟。

三、提高建设工程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人才培养和发展机制

为提高天津市建设工程科研水平,进一步整合建设领域科技资源,培养技术领军人才,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施工企业和相关领域分别挑选具有较高专业技术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权威专家,组建一支建设工程领域的特聘研究员队伍,结合本市城市建设重大战略需求和建设工程科技前沿,共同参与国家和天津市重大课题关键技术研究。这种科研模式的建立,是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一次全新探索和尝试,也是不断完善城建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依托重大工程项目,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锻炼人才,培养造就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二)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完善科研资金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市财政建立建设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多元投入,多方筹集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完善企业提留技术开发经费的做法,促进企业加大对自主技术创新的投入;鼓励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介入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鼓励外来力量创办技术开发机构;建立技术创新风险资金,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经费保障。逐步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财政投入为辅、社会化多渠道的建设投入体系。同时,加大对科研投入的监督管理,优化科研经费投入结构。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制定出台《天津市建设科技奖励办法》,建立建设科技进步奖励激励机制,以及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制度。

(三)建设科技创新平台

加大科技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平台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天津市已经成立了岩土工程科技创新基地、建筑工程科技创新基地、道路桥梁科技创新基地、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科技创新基地、垃圾(污泥)处理科技创新基地等科技创新基地,在此基础上,还将围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地下工程、住宅产业化等领域加强技术研发,以建设领域科技创新基地为支撑,以企业、科研院所为主体,依托建设科技专家及建设工程特聘研究员,整合城建领域内的科技资源,为破解城市建设中的技术难题提供决策支持。充分发挥“建设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平台”重要作用,依托建设科技发展推广中心,逐步形成科技成果储备库和推广库,编制年度建设科技成果推广目录,加强成果应用效果后评估,提高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建设科技工作的成就、问题与对策.中国建设报.2006.8.15.

[2]王建华.创新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J].中国高等教育2009.(20):35-36.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