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8篇

时间:2023-06-11 08:23:00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1

[关键词] 县域经济;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 F2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6)10-0119-02

[作者简介] 饶 芬,南昌大学经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

姚菲静,南昌大学计划财务处会计师,主要从事会计学研究。(江西 南昌 330047)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农业、农村发展的一个总目标、总要求。具体说来,包括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深化农村改革等有关内容。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物质前提。

首先必须准确把握县域经济的定位。什么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还是农村经济?现在所说的县域经济是介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之间的一种区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在宏观上应该说是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但是不是农村经济本身,更不是行政层次上的县及县以下经济。

目前,理论界对县域经济的概念和定位存在某种误区。有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的县域经济GDP占全国GDP的55.2%,市辖区GDP占全国GDP的44.9%。之所以出现这么一个数字,50%以上是县域经济,这里面显然是把县域经济等同于县及县以下经济了。如果把包括农业在内的全部的农村经济都纳入到县域经济的范畴,这不是我们所讲的要发展县域经济这个概念的本来含义。县域经济不能等同于县及县以下经济。从范畴上讲,至少不能把农村经济中的农业这一块或者是第一产业这块包括在内。这样讲县域经济的份额就不是前面讲的50%以上了。最多也就是40%左右。再把农村分散的第二、三产业剔除的话,县域经济也就只有30%左右。从这个意义上讲,县域经济的份额就比较低了。

通常有一个概念,就是把县域经济说成是县一级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类经济的总和。笔者认为县域经济是指县级行政区内,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以面向三农,服务三农为直接目的的一种区域经济。按照这个理解,那么县域经济应该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县域经济就是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经济。城乡结合部的经济,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城镇经济。

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阶段,县域经济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这样一个方针,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支点和载体。发展县域经济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也理所当然的会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途径。

具体的说,发展县域经济有这么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发展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健全了,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的基础地位才更加巩固。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带动了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第二,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十一五”时期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经济基础。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正是借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步伐。

第三,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如何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我们必须长时间内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县城和小城镇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了,就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可以避免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和社会管理的压力。

第四,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1990年以来,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从75.6%,降为2004年的59%。来自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已经上升到了34%,从新增的收入来看,50%以上是来自务工收入。务工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要增加收入必须转移到城镇或者是非农产业。那么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将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途径。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注意搞好五个结合。

第一,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在一定意义上,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围绕地方,坚持资源开发与市场需求的统一,找准地方特色和市场对接的着力点,突出重点,依靠特色,培育产业链条,使资源特色经济产业化,实现以特色产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发展。

第二,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起来。龙头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要加快培育龙头骨干,发挥其连接农户、开拓市场、推广科技、开发深加工产品、加强服务的积极作用。完善公司加基地加农户,公司加协会加农户,服务站加协会加农户等多种产业化机制,逐步把龙头企业培育成为和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企业,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和乡镇企业向小城镇转移。

第四,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起来。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县域经济发展了,县一级中心有望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能够提供一条将发展经济和提供就业结合起来的发展之路。所以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对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据有关估算,“十一五”期间,还有几千万农村劳动力要转移,这将给城镇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如果县域经济发展,将会为农民就业创造机会,就能够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五,要把发展县域经济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增加农民收入应该说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目的。县域经济是要富民强县。富民就是农民收入的增加,强县就是使县的财力增加。这两个方面是要统一的。农民收入增加了,县里的财力也就能增加。从“三农”来看农民增收是中心。所以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时候要看到这个根本目的。发展县域经济还是要把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根本目的。所以县域经济发展要落到实处就要落在农村增收上。县域经济发展如何就要看当地农民是否增收。有了这个衡量标准就可以在一些项目的选择上和一些产业的开发上有所遵循。所以从解决三农问题出发,应该把农民增收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和首要目的。只有农民收入增加了,当地的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当地的县域经济才能够发展壮大。所以发展县域经济应该是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来展开。

从国家宏观上来讲要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不仅是农村经济的问题,同样也是宏观经济的问题。解决了县域经济问题,也就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基础。

首先,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对作为农林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域经济制订相应的特殊政策。要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等一系列政策上,支持县域经济,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在财政政策方面,要根据新的要求,对县域经济发展实行更加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是适当调整现行的财政体制。“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要求,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理顺省以下的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省级直接到县的财政体制。根据这个精神,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应适当调整市县财政收入分配体制,促进财力分配向县乡倾斜,给县级政府更多的调节余地。

其次,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支持。是否可以考虑研究对县域新办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解决企业初期发展的困难。县域经济发展确实很难,当地的条件各方面都有限,那么政府在税收政策方面如果能够给予适当的不同于城市企业的一些政策,能够吸引一些资金向县域经济转移。

第三,在金融信贷方面还是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要健全融资担保机制。要探索建立健全县域企业融资担保机构。解决县域经济的中小企业担保难问题。要深化信用社政策。要真正把农村信用社办成面向“三农”,服务“三农”的农村金融机构。

第四,投资政策。一是要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县及县以下的投入力度。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在公共设施的建设投资上也要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这样既能够改善县域的区位条件和发展环境,也能够直接带动县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小凯.经济学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3]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2

关键词:县域经济;管理体制;服务型政府

县域经济是介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是带有行政区划性质的经济。我国县域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2%,县域人口占人口总量的75%,县域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由于其发展的缓慢与滞后,也是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所领导的,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它有明显的区域界定,具体由县级经济、乡(镇)级经济和村级经济所构成。

一、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由于农民增收缓慢、主导产业不清、政府管理机制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较突出。

1、特色资源开发利用不足

临沂市各县域因其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和人文社会条件,蕴藏着许多独具特色的矿产、生物以及文化传统、工艺、技术等资源。特色资源就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如果开发利用得当,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价值,形成独特的市场优势和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各地对特色资源的潜力没有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支持产业发展的力度不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产业规模小,商品量少,加工水平低,包装工艺差,许多特色资源甚至不为外界所知,大量资源处于闲置、流失之中。

2、产业结构层次低

临沂市各县域之间第一、二产业差距明显,第三产业差距较小。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技术含量高的产业较少的局面仍客观存在。各骨干企业仍以高能耗、高污染企业为主。县域企业组织结构分散,市场主体意识淡薄,开拓市场的能力弱,大部分县属企业和乡镇企业处于瘫痪状态。多数县缺乏产业关联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支撑,也缺乏县域特色的块状经济支撑。

3、劳动者素质较低,劳动力转移困难

临沂市各县域劳动力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劳动力增长过快,剩余劳动力无法安排。二是人口质量较差,阻碍了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

4、政府管理体制滞后

县级政府习惯运用行政手段处理公共事务,地方严重,县乡机构臃肿、服务意识淡薄,经济发展环境恶劣,不利于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经济发展管理体制方面,地方政府没有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短期行为明显,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发展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基本思路

1、我市北部是山区南部为平原,区域差异性明显,各县应从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角度,调整空间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不断发展主导产业,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2、民营经济是集“民资、民智、民力”于一体的民本经济,是充满活力的经济,县域的非公有制经济具有产权清晰、机制灵活、管理严明、市场竞争意识强的特点,不用政府投资,生产成本不高,是一种富有效率的产权制度,对活跃县域经济能够起到比较显著的作用。因此,调整临沂市县域经济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是发展临沂市县域经济的重要战略措施。

3、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发展经济绝不能以环境恶化和资源浪费为代价。

三、发展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对策建议

1、 建立服务型政府,优化政策环境

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建立服务型政府,以服务型导向代替传统的政府中心主义,把管理型政府置换为服务型政府。对于临沂市政府及各县级政府来说,要规范收费管理制度,实行政务公开、服务承诺、免费试点等制度,用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努力把政府工作重点转移到加强经济调节、社会管理、执法监督、公共服务等职能上来,从而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2、提升县域工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和竞争能力

目前应以现有的食品、五金、建材等产业集群为依托,增强产业竞争力。将县域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衔接起来,积极创造工业化发展的有利条件。

3、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区域特色农业。

4、优化投融资环境,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本着“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大对农业的投入。(1)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投向农业领域。(2)优化投资结构,农业财政投资要重点支持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化服务和科技推广,提高农业投资效率。(3)调整投入政策,建立农业投入机制,减少中间环节,保证投入效益。(4)建立县域产业发展基金,出台对龙头企业实质性扶持的相关政策

5、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县域科技创新的加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己越来越明显。要增强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发展后劲和发展活力,必须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下功夫,整合创新资源,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使资源保护开发利用与经济建设同步,促进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

参考文献

(1)熊耀平.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战略[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海财经.

(2)杨炎晨,金融支持县域经济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3)胡佛等.区域经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

(4)临沂市统计局.对临沂市县域经济的分析与思考.山东省统计信息网. http://stats—/disp/gzdt/disp_new.asp?id=2004003502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3

P键词:县域经济;发展;财政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新常态,支撑经济发展的国内条件以及国外环境都有很大的变化,在这一阶段,县域经济发展也处于一个新的状态,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承担了至关重要的使命。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让国家开始思考如何保证其发展的稳定与长久,在财政政策方面对县域经济发展实行更加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适当调整现行的财政体制。

一、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县域经济是中国地方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一直是经济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热议的问题。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且不平衡,经济产业层次较低。经济是财政的基础,县域经济的滞后导致财政困难日益突出。

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第一,财政入不敷出,收支矛盾尖锐,制约了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然而时下很多的县域财政收支不平衡,支出远远大于收入,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尤其在近几年来,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多的县域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变慢,随着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差异等,加上分税制财政体制固有的不足和矛盾,这一体制的实施和运行,都加剧了全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不利于缓解全国区域分配不公,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和深化,致使全国性的县乡财政困难有扩大的趋势,凸现出“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困扰。部分县区的财政属典型的“吃饭”财政, 仅兑现公教人员四项基本工资及各单位的正常运转就存在着巨大的支出压力 , 根本谈不上拿出财力支持经济与事业的发展。

第二,资金的限制也导致财政的职能难以发挥。首先,我国对于县级的工商业经济的补助一般较少,相关财政部门对于这些比较小的企业缺乏了解,监管力度不够,企业缺乏经济扶持,同时企业在银行贷款困难也阻碍了县级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其次,县域财政对于农业的投资面窄,不具备规模效应,使得收支也比较单一,而且对于农业的投资不集中、不连续使得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同时一些地区的农业产品出口率不高,在当地没有形成企业规模,限制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一般的地区财政费用中,相关公教人员的工资占据了县域财政收入中的一大部分,同时县市一级还存在企业需要扶持,需要招商引资等财政支出,这些对当地财政都造成一定的压力。我国县域管辖的城镇,一般其收入主要来源还是农业,收入不高,因而财政收入相对较低,加上财政供养的人员过多,编制困难,这都使得财政负担过重,部门优化缓慢。再加上资金的调度难度大,公教人员的工资按照月份发放和同期其他部门也需要资金的支持等诸多影响因素,使得财政资金的周转更加困难。

三、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政府财政作为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政策工具、体制保证和管理手段。运用财政政策工具,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是政府财政政策及其制度安排中重要的内容。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较大的工程 ,必须从多个方面同时做工作,才能从整体上对县域经济有所提高。

(一)加大国家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

从中央层面出发,国家财政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作用最大。一是国家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应该提高;二是国家财政增加对县域经济社会的要素供给支持,特别是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三是国家财政对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供给支持需要加大,县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已推进多年,但至今收效不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结构调整缺乏强有力的财政支持,结构供给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够显著。

(二)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对县域内的一些企业进行大力的扶持

当地财政部门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可以采取“一抓特色、二抓升级 、三抓拓展”的方式,对区域内现有的一些企业采取减负优惠的政策。将企业按照规模分成大中小三级,对于相对大型企业可以实行减少负担的政策,实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对于区域内的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应该更加大,因为中小企业相对缺少经济实力,所以可以适当的采取企业贴息和企业补助,通过实际的手段来加快推进区域内中小企业从传统企业向新型企业升级的速度,使其更加具有行业竞争力。同时还应该帮助区域内的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转型,通过现有科学技术和财政的帮扶,建设新型的节能减排基地,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得区域内企业长久稳定的运行。

(三)支持县域现代农业发展

通过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现有农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整合现有财政支出,帮扶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提高县域农业的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之上 ,还应该注意对现有的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在发展当地企业和农业的同时还应该注意第三产业的发展,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流通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产业。

(四)提高对县域投资平台的建设力度

这主要包括对县域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建设。在县域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和一些省级的信用担保公司进行合作,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对其实行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建立一个相关的担保体系。在此过程中,提高区域内一些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能力,以利于形成规模化经营;财政还应该投入相关的专项资金来保障信用担保体系的稳定。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地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在更小的范围内在更细化的人群中进行经济投资,当地的农民、商户和民营企业等可以将资金投入到当地的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中,既提高了当地资金的运转,同时还保障了县域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4

关键词: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比较优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8月31日

截至2009年,我国有2,070个县域经济体。由于资源禀赋、文化传统差异很大,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很难适用统一的发展战略和模式,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准确把握县域经济发展规律,着力构筑具有比较优势的经济体系,选择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经济发展路径,形成自己的特色和竞争优势。本文以和县为例,分析县域经济发展影响要素,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经济发展要素分析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经济方面的因素,又有非经济方面的因素,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国内外经济形势。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欧洲债务危机不断蔓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增长疲软,世界经济复苏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和物价上行压力并存,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风险不少。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推动产业低水平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的县域经济,面临着加快发展和加快转型的双重任务和压力。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加快向内陆转移,这也为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跨越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

(二)经济政策

1、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以及大力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是县域经济的内生因素和持久动力。

2、区域经济政策。在我国这个经济转型国家,区域经济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优先发展东南沿海,设立经济特区,以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迅速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央开发、开放浦东,使上海迅速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带动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腾飞。为了改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区域发展的思想,2004年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在国家产业政策、国家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中部地区以更多的政策支持。2010年国家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鼓励先行先试,从项目投资、体制改革、开放政策、产业布局等方面给予明确的政策支持。根据国家规划,安徽省在和县设立江北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以满足产业大规模、集群式转移的需要,为皖江城市带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提供平台,促进了皖江南北板块功能整合、优势互补、联动发展。2011年9月区划调整后,马鞍山市党代会提出一江两岸协调发展战略,要求按照“规划引领、产业主导、基础先行、项目带动”的思路,调整完善各类规划,加快推进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优化生产力布局,整合开发两岸资源,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提升城市的集聚力、承载力、辐射力和核心竞争力。所有这些给和县县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最好的政策机遇。

(三)自然资源。特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交通和通讯的发展,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不一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自然资源贫乏的区域,通过有效利用、合理配置、优化产业结构等,仍然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如我国的浙江省自然资源很贫乏,其经济发展水平却位于各省前列。相反,包括安徽省在内的一些地区,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但往往出现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缺乏创新进取的发展意识,因而始终未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

和县的自然资源极其丰富,有丰富的煤、磷、白云石、石灰石等十多种矿产资源,但这些资源比较分散,品位不高,可开采量小,缺乏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矿产资源,因而不能像一些资源性城市那样完全依靠资源来发展经济。值得重视的是和县54公里的长江岸线资源和丰富的温泉资源,这是和县经济发展的独特的潜在优势。

(四)区域位置。优越的区域位置如交通便利、接近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不仅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还直接受益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经济辐射。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以后,苏州地区利用毗邻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通江达海的优势,主动融入上海,接受上海的资金、技术、经验和产业转移,利用上海庞大的消费市场,以及以上海为平台,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出口加工业,从而推动苏州经济的发展。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区位对经济的影响也在缩小。温州地处长三角的边缘,位置偏僻,远离大中城市,且有浙南山区天然阻隔,交通落后,但温州人敢为天下先,其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典范。

和县隶属马鞍山市,与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南京和本省最具经济活力的芜湖山水相连,南京长江三桥、芜湖长江大桥和正在建设的马鞍山长江大桥以及规划中的更多过江通道,使和县与上述城市主城区联系更加紧密。和县距省会城市合肥也只有120公里,是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群的交叠之地,淮南铁路,合芜高速公路、合马高速、巢宁公路、滁芜公路以及规划中的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长江宁芜高速航道等穿越境内,区位十分优越。但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行政区划对经济的强力影响,周边的大中城市对和县经济发展的辐射力有限;相反,和县的人才、资金、技术、消费与购买等却向大中城市集聚,行政界线成为经济梯度界线,形成发展“洼地”,使区位优势弱化,始终落后于周边发达地区。

(五)旅游资源。和县历史悠久、山水秀丽、名人辈出、古迹甚多,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温泉资源非常丰富,有天门山、如山湖、香泉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达20余处,和县猿人、陋室、乌江霸王祠、天门山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安徽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以和睦诚信、和气生财、和衷共济、和谐美满为基本内涵的“和文化”,彰显着和县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和县旅游资源分布较散,规模和档次不高;开发滞缓,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整体规划和推介。

(六)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指出:“经济发展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存量的多寡”。现代经济发展证明,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增长中可以发挥倍数效应。据美国经济学家测算,1900~1957年物质资本投资增加4.5倍,利润只增加3.55倍;人力资本投资增加3.5倍,利润却增加17.55倍。

截至2011年底,全县户籍人口544,495人。其中,农业人口459,315人,非农业人口85,180人,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84.4%。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大量的农业人口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从年龄结构看,和县人口中18~60岁人口占总人口的62.9%,因而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和县有剩余劳动力近20万人,有近14万人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和县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于周边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低,但和县劳动力受教育、培训的年限少,素质不高,缺乏中高级专业人才,特别是缺少企业家人才。据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常住人口中,接受高中以上教育的只占全部人口的5.96%。

和县人民勤劳、智慧,改革开放之初,在全国最早探索大棚蔬菜的规模生产,改变传统的农业结构,不少人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作为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日益突出,表现为:本土观念严重,风险意识不强,小富即安,漠视市场和竞争,重农轻商,重义轻利,崇尚做官,均贫仇富等。同时,由于毗邻大中城市而形成的“等”、“靠”思想,特别是区划调整后,幻想依靠加入马鞍山迅速发展起来的思想有一定范围的存在。

(七)资本要素。资本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大量资本的投入可以迅速提高产出水平,促进区域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从理论上说,资本的主要来源是储蓄,但对某个区域来说,除了本地储蓄外,外地资本的流入也是个重要来源。历史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主要得益于美国、日本大量资本的涌入和本地居民的高储蓄率。例如,从1949年到1980年,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台湾地区的经援、贷款和流入的直接投资总额达120多亿美元,对韩国提供的援助、贷款和投资的总额在260亿美元左右。同样,南美的巴西、阿根廷,我国的苏州等地也都是因外资的涌入而快速发展的。

和县作为经济不发达地区,本地企业效益和成长性不强,再加上濒临大中城市,资本外流非常严重。2011年和县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相差很大,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21.19亿元,贷款余额61.71亿元,贷款与存款比为51%,大量的资本外流,严重削弱了和县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除了上述七个方面的因素以外,地区的产业基础、科技水平、消费状况、区际贸易、国际政治形势以及各要素之间的有效配置等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和县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和县县域经济发展要在学习发达地区经验的同时,根据和县县域特点,探索适合和县发展的战略路径。

(一)认清形势、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经济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和周期性。历史经验证明,每次经济危机过后都有一个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世界经济形势,树立全球战略眼光,超前谋划发展思路,做好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准备;另一方面抓住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的政策和国家、省、市对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政策机遇,发挥后发优势,创新体制机制,实现跨越发展。

(二)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区域合作

1、融入南京都市圈。以交通一体化为基础,以互利互惠为原则,加强与南京市的合作,把和县建成南京的以绿色蔬菜为主的农副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居住、旅游休闲度假基地,现代加工制造配套基地。把南京当作和县引进资金、技术、人才、产业基地,宣传推介和县,融入长三角,面向世界的最好平台。

2、努力融入合肥经济圈。加快推进郑蒲港及其物流园区等项目建设,着力成为合肥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先行区、通江达海的门户。

3、积极寻求与芜湖、江北集中区的一体化发展。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和障碍,建立健全地区协作机制,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实现跨江联动,两岸协调,发挥区域经济的集群效应。

4、积极寻求跨江发展。以区划调整为契机,以全域马鞍山的理念编制规划,主动与马鞍山市江南地区联系合作,全面推进跨江发展,形成滨江城市特色和个性,实现一江两岸协调发展。

5、加强对外合作。以双赢为目标,探索尝试通过合作、租赁、股份经营等方式在市、县示范区内设立“区中区”、“园中园”,托管园和共管园,发展“飞地”经济。

(三)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1、发展主导产业,强化工业基础。第一,积极发展主导产业。目前,和县生产要素中劳动力充裕,相对低廉,资本、技术相对稀缺,比较优势是劳动力密集的产业和其他类型产业中的劳动力密集段。所以,必须结合和县的实际,制定正确的产业政策,与周边大中城市错位发展,围绕机械制造业、化工业、建材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培育产业龙头,促进工业经济规模化发展,实现和县的工业化;第二,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强对工业园区的规划修订和升级,从立足错位发展,提升特色产业优势考虑,以培育大产业、做大做强产业链为目标,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同时,加快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建立产业集群发展和升级的机制,着力培养扶持具有和县县域特色的民营企业的集群发展,以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

2、继续发展特色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加快蔬菜特色产业发展,坚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提高效益;坚持以绿色、有机为方向,进一步完善蔬菜技术标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推进蔬菜生产全过程标准化管理,提高蔬菜生产水平;第二,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原则,建立产供销各环节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中介组织架起农户与企业、市场之间的桥梁,探索多渠道、多区域的联合,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一,优先发展旅游业。首先,树立大旅游的理念、构建大旅游产业体系,充分利用龙头品牌效应,延伸产业链,开发出系列旅游产品,带动交通运输、宾馆餐饮的市场繁荣,进而促进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其次,围绕打造长三角地区最佳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的目标,整合旅游资源。和县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布局分散,犹如散落的珍珠,就单个景点而言,不足以支撑和县旅游业的发展。因此,要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把全县作为一个景区来打造,加快旅游景点道路联网和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快速通达各景点的县域旅游集散中心,实行各景点一票制,形成便捷舒适的立体旅游交通网,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培育旅游产业;最后,要以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生态示范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安徽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等为金字招牌,利用各种媒体和会展,实行整体宣传促销战略,做好和县旅游整体形象的设计包装与宣传推介,不断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

第二,积极发展商贸物流业。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推进资源整合和资产重组,建设大市场,建设物流园,发展现代化物流企业,以大物流市场为主体,形成集运输、仓储、包装、加工、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形成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第三,不断拓展服务业范围。坚持产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方向,不断扩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坚持生产业和生活业并举,在提升酒店、餐饮、商品买卖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加快培育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不断发展金融、传媒、电子信息、中介服务、咨询培训、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

(四)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经费支出,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发展基础教育,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

2、防止人才的大量外流。不断地为本地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把科技人员的贡献与利益分配结合起来,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创造全社会关心人才、重视人才、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从而留住人才。

3、积极引进人才。一般来说,人才总是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所以落后地区必须创新观念,拿出比发达地区更加优惠、更加灵活的政策才能把人才吸引过来。传统的引进人才观认为,“引进就是拥有”,引进人才,就要把人才的户口、档案、工作关系等统统“引”过来,掌握在自己手中,从而为我服务,这属于刚性引进,其难度和成本很大。当今时代,社会流动性不断加大、知识共享程度不断提高,我们要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一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前来创业的同时,更多地采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进。鼓励创新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技术入股、科技咨询等方式,在不改变人事关系的前提下,获得智力服务。

(五)重视资本集聚和运作

1、争取项目资金,扎实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和储备。资金跟着项目走,和县在县域经济工业化的过程中,要重视重大项目的编制和规划。善于谋划,大胆谋划,不仅要考虑即期项目,还应该考虑今后若干年的接续项目,努力提出一些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具有带动力的重大项目;做好项目储备,随时争取国家项目投资,实行项目带动战略,以大投资促大发展。

2、大力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大招商招大商的浓厚氛围。同时,在招商引资中,一定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注重引资的质量和效益,引导外资植根于本地经济之中,符合本地的产业规划和发展要求,鼓励外资与本地企业合作,优势互补,带动本地企业升级优化,配套发展;二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去做,按照经济规律办事,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由市场去配置资源,发挥企业在招商引资工作中的主体作用。

3、激活民间资本投资热情。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严重缺少资本,另一方面蕴藏在民间的富裕资本又缺少投资的热情,造成资本的闲置和浪费,也容易造成流动性过剩,因此激活民间资本也是融资的重要渠道。温州模式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地下钱庄的存在,把分散的民间资本有效地聚集起来,对当地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进行投资和支持。作为资本缺乏的和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不断深化完善投融资管理体制,构建融资平台,不断地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并在资金、政策、技术、人才、信息等多方面给予扶持。

4、激发银行贷款热情。和县县域储蓄中只有51%在本地贷款,更多的储蓄流出域外,不能形成本地投资。银行在本地贷款热情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体制方面的原因以外,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地区金融体系不完善,服务意识不强;二是本地企业的效益和诚信度不能满足商业银行的贷款要求。第一,必须加大地区金融体系建设,加强金融监管,增加金融机构和网点,改善金融服务;第二,完善融资担保、行业担保等担保机制,加强地区诚信制度建设,融洽银企关系,减少贷款风险;第三,帮助本地企业改进技术、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5、鼓励企业积极上市融资。企业上市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广泛吸纳社会资金,迅速扩大企业规模和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江阴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主要得益于“江阴板块”的崛起。到2011年底,江阴有30家企业在境内外公开上市,融资超过1,000亿元。因此,和县县域经济的发展要不断培育上市后备资源,推进资产重组,指导企业做好上市的准备,面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六)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推进城镇化,并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逐步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1、发展滨江城市。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宁马一体化和马芜同城化趋势的增强,马鞍山长江大桥和更多过江通道的建成,作为马鞍山市主城区定位的和城事实上已经与马鞍山市区融为一体了。因此,和县要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高起点、前瞻性、系统性、科学性、大手笔地对和城的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发展、交通发展、生活服务设施等进行总体规划。同时,积极发展乌江、历阳、西埠、姥桥、香泉等中心镇,使其成为经济增长极和生活聚居地,加速地区的城市化步伐。

2、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城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发展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第三产业,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和县的县域城镇化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吴殿廷.区域经济学[M].科学出版社,2003.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5

关键词:县域经济 现状 问题 建议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是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也是推动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健。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县域经济总量不断扩张,财政实力迅速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但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因素仍然存在,并阻碍了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加速

进入新世纪以来,荥阳结合独特的区位优势,主动接受郑州的辐射和带动,通过城镇化打造工业发展平台,通过工业化夯实城镇化基础,通过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良性互动反哺农业,县域经济发展明显提速。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58.8亿元,年均增长11.9%。全市12个乡镇有10个跨入河南省百强乡镇行列,成为全省百强乡镇最多的县(市)。综合实力跃居河南省第2位,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

(二)工业发力

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壮大工业经济作为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来抓。全市在不断扩大工业经济存量的同时,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工业名牌竞争力不断增强。少林汽车、博大挂面先后荣获中国名牌,高山阀门、三一面粉获国家免检产品称号,另外还有5个省级名牌、6个省级免检、8个省级优质产品,拥有名牌名优的总数位居全省各县(市)前列。

(三)收入增长

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5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892元,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5547元,年均分别增长12.6%、13.4%和14.5%。2010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0%和29.4%,居民生活水平已从过去的温饱型上升到现在的小康型,并逐渐向富裕型转变。

二、存在的制约因素和问题

(一)“瓶颈”制约仍然突出

资金、土地仍是当前发展县域经济面临的两道难题、两大“瓶颈”。大量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深受“失血”之痛、征地之苦、发展之难,致使一批企业不能“满负荷”生产,一批项目不能及时上马或按时投产,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扩张效应。

(二)部门权利交叉、政策不协调,导致县级政府执行难

国家各部门、各行业出台的所有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最终都要由县里来具体落实。但一方面,现实中各部门、各行业都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出台的法规或政策时有矛盾或冲突,没有很好地协调起来,到县里具体执行时则无法操作。例如,《土地法》与《森林法》之间有很多不协调的地方,工商、食品卫生监督与技术监督的职能都有很多界定不清的地方等。另一方面,当各部门给县里布置的任务发生冲突时,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进行协调,从而影响工作开展。

(三)对县域投入不足,县、乡基础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很少直接投资,主要靠县、乡政府多方拼凑和农民集资来解决,乡村道路、用电、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欠帐太多,农民享受不到起码的国民待遇。农村税费改革后,原由乡统筹、村提留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断了来源,加上县乡财力有限,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越发突出。一些原来建好的乡、村道路和农村小学的维修也难以为继

三、建议

(一)建议以新的视野发展县域经济

就是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看待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体,城镇是中心,农村是基础。县域经济大发展,离不开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也离不开“三农”的发展和农业基础的稳固。从荥阳的实践看,这几年我们以新农村建设、农村创建等工作为抓手,努力构建“城乡互动、比翼齐飞”的发展格局,但具体以工促农怎么促,以城带乡怎么带,我们还在摸索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比县城仍然比较薄弱。因此,希望上级党委、政府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给予我们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

(二)建议以新的导向发展县域经济

就是在县域经济指标评价体系中,要更加鲜明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重城镇更重农村。县域经济指标评价要把反映农村发展水平的比重放大,着眼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解决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困难难题,更好体现关注民生。要重速度更重效益。确保一定的发展速度是必要的,但要坚决摒弃唯速度论,更加重视对经济发展质量指标的考核,引导GDP科学增长,避免盲目投资上项目,超越承受能力强行发展等,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得到相应满足。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6

关键词:金融支持 县域经济 建议

金融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目前,县级金融服务与农村社会需求仍存在着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本文对制约县域金融发展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就这些因素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特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改善金融服务功能,积极做好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工作。

1 当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现有农村金融供求反差强烈

县域经济资金需求方式增多,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等方面。而从县域经济资金供给角度来看,国有商业银行的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大量撤并,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低,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较低,且业务布局偏向优质客户和盈利行业。国有商业银行制定了较为严格的信贷风险控制措施,加大了信贷责任追究,信贷权限普遍上收;政策性银行不直接面向农户和小微企业发放贷款;遍及城乡的邮政储蓄机构网点成为县域资金的抽水机,在当地吸收的存款用于当地的部分仍然较少;面对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农村信用社显得势单力薄。

1.2 县域经济融资渠道单一

一是县域贷款主体是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和农户,大多缺乏有效的贷款担保抵押品,县域担保体系建设还比较滞后,缺乏财政资金的支持。经营权抵押等信贷产品,中介收费环节多、手续繁杂,制约了客户的贷款需求;二是保险业对县域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作用不明显,通过保险提供经济补偿、提供资金支持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县域经济主体只能利用单一的间接融资渠道进行融资,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瓶颈”局面。

1.3 金融生态建设欠缺,形成贷款难、难贷款的县域信用怪圈 县域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信用环境差,加之农业生产具有周期长、遭受自然灾害等诸多因素,增加了农业贷款的风险,不良贷款率偏高,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的信心,出现“慎贷、惜贷”现象,造成企业借贷无门、银行不敢问津的两难局面。加之县域市场配套机制不健全,许多县域中小企业信用观念淡薄,担保体系落后,普遍出现逃废债务的现象,客观上也制约了县域金融服务的投入。

2 促进金融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2.1 改革现有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分工协作、功能互补、服务完善的县域经济金融支持体系

一要对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功能予以重新定位,其信贷支持的重点应从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将支持重点由专营粮棉油收购贷款逐步扩大到全方位地支持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二要加紧培育地方中小商业金融机构,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增强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建立一个服务功能强大、差异化的县域金融体系,满足县域经济发展多元化资金需求。

2.2 县域金融机构要转变观念,切实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力度

银行要摒弃 “零风险”的保守观念,把有发展潜力、盈利能力强的企业作为新业务增长点,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体系,开发符合农村市场需求的业务品种。

2.3 国家要强化县域经济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根据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尝试建立对政策扶持项目和产业的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等制度,在宏观上引导资源优化配置,保证金融机构的支农积极性;二是加强县域担保机构建设,解决大额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减小企业融资成本。对中小企业,可以推行经营周期贷款、票据融资等模式,创新土地抵押担保、特色产品抵押担保等方式;三是对县域经济实施灵活的信贷政策,赋予央行分支机构在货币政策框架内,结合县域情况,针对形式多样的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实施差异化监管,增强对金融机构的约束力和引导能力。

2.4 完善经济金融监管体系

继续在银行推行信贷投向统计报告制度,人民银行从保持县域经济金融持续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对报表数据进行金融风险研究,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改正措施,确保信贷投向量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同时,结合货币政策积极引导,加大对金融机构新增存款用于当地的监测考核。

2.5 加强金融服务手段创新

一要完善资金结算、清算制度,积极开展票据承兑、信用证、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创新,畅通资金流通渠道,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结算、汇兑和转账等方面的服务,加快电子化进程,减少资金在途时间;二要在做好常规服务的同时,逐步推进消费信贷业务,并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展信托、租赁、资金融通、现金管理等。

2.6 营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重视农村地区金融生态建设

始终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放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谋划,建立以政府信用为表率、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信用中介服务为核心的信用体系。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规范企业改制和破产程序,依法保护金融债权、全面提高诚信水平,使金融与相关产业得到良好的发展,为扩大信贷投放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唐阳孝.县域经济发展亟需县域金融支持:以达州市为例[J].金融参考,2010(12).

[2]王曙光.经济转型中的金融制度演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徐晓东,解元态.构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的资本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农村改革[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7

新化是蚩尤故里,是梅山文化的发祥地,其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着眼新化自身发展的同时,如何有利地推动娄底经济向前发展,站在商务工作的角度,谈几点建议。

一、要着力扩大内需,拉动消费

充分利用国家的惠民政策。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是有效应对金融危机影响,保持我国经济平稳发展的重大举措。在发展经济的宏观决策过程中,要用足用活国家的惠民政策,并不断开拓农村市场,全面铺开“家电下乡”、“汽摩下乡”、“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等工作。要完善流通体系,持续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加快配送中心建设,搞好“一网多用”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在商品集散、信息采集、价格传导,市场调控等方面的功能,发展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快农超对接步伐。

不断提高消费服务档次和水平。要精心组织各种促销活动。引导居民消费向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大力发展便利早餐、家政服务、保健养生、美容美发等便民服务业,以及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生活质量型消费。引导高消费群体的消费留在当地,避免这部分需求外溢。

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借力“世界溶洞极品”梅山龙宫、“梯田王国”紫鹊界梯田、“三湘明珠”大熊山森林公园、“江南峡谷第一漂”油溪河漂流、“湘中千岛湖”苏溪湖、“洞天福地”奉家桃花源、“宗教圣地”古台山等旅游景点,挖掘蚩尤故里、梅山文化、梅山武术、新化山歌等旅游品牌,将新化打造成长株潭新型城市的后花园。

要加速推进城镇化。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的重要抓手,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引擎;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县农业人口很多,农业和农村发展相对滞后,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消费水平整体偏低,推进城镇化,尽早实现把新化建设成为集山水、宜居、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城市文明的成果,共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外经外贸平稳增长

坚定不移实行“引进来”战略。切实抓住当前沿海、沿边以及国外企业向内陆迁移,国家经济政策向中西部倾斜的有利时机,依托本地区优势,本着“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节能减排,有利于促进社会就业”的原则。“让一切有投资愿望的人找到投资机会!让一切有合作意向的人找到合作伙伴!让一切有创业能力的人找到创业途径”。确保招商引资取得实效,确保承接产业转移全方位进行。

着力构筑服务环境优势平台,“筑巢引凤”。依法灵活运用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四年建设一批标准化厂房,切实优化环境,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积极承接高新技术企业和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的知名企业,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优先承接先进制造业,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坚定不移实行“走出去”战略。要全力打造几个战略产业,如我县的电子陶瓷,使其形成强大的规模及品牌优势,出占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同时要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契机,鼓励企业走进东南亚,并努力开发中东、非洲及南美市场。

三、要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打造商贸流通中心

加大商贸市场体系建设力度。逐步建设市级中心市场、次中心城市市场、县级市场、中心城镇市场及农村市场体系网络;构建批发、直营、零售的销售形式;着力推动步行街建设;规划建设旅游购物市场。

加快物流园建设步伐。着手规范现有物流运输企业,建立现代标准的物流中心,着力对城区现有物流企业进行规范管理。目前,紧紧抓住新化将成为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中转站的有利时机,投资10亿元,开发建设好物流园。园区内要建设大型标准化仓储基地、配送仓库、大型货物堆场、运输车队、集装箱中转站、铁路专用线,要把新化物流园建设成为货物运输、信息交流、餐饮住宿服务齐全的县级一流物流中心。“十二·五”期间,初步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节能环保、便捷高效、安全有序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

四、发展电子商务,对接全球经济

近年来,作为网络化的新型经济活动的电子商务,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增强经济竞争实力,赢得全球资源配置优势的有效手段。“十二·五”期间,我们有着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现在,电子商务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速形成经济竞争新态势。电子商务广泛深入地渗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和生产组织形态,正在突破国家和地区的局限,影响着世界范围内的产业 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加速了全球化经济进程。

电子商务服务业的蓬勃发展,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技术创新加速社会专业化分工,为电子商务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基于网络的交易服务,业务外包服务,信息技术外包服务规模逐渐扩大,模式不断创新。网络消费文化逐步形成,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范围不断拓宽,网上消费服务模式日渐丰富。电子商务服务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活动向集约化、高效率、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总量持续扩大,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力度继续加大,对发展电子商务的需求更加强劲。

全球范围内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能力愈加激烈,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把发展电子商务作为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要举措,为企业和消费者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

五、建立市场监管机制,加快诚信市场建设

县域经济发展建议篇8

[关键词]湘南地区 县域经济 第三产业 对策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317-0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城市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服务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经济环境和消费趋势的变化,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内在动力。特别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传统的外向型产业结构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而第三产业是引导和扩大国内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扶植和鼓励的重点领域。为此,当前,湘南地区积极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对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善待人才、用好人才的社会环境:一是培养选拔懂经济、善管理、能干事、会创业的党政领导人才,形成团结战斗的领导班子群体。二是培养孕育一批本土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引进和培养一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聘请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为制定规划、设计城市、指导发展,完善、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努力改善城镇生态和人居环境,加强法制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构建诚信社会、法制社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积极化解矛盾纠纷,营造良好的产业、政务、生态、法治和人文环境。

(三)加快改善城市公共交通

改造旧城区道路,通过架设高架桥和环市高速才是缓解市内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拓展公交车运营,推行“公交优先”的发展策略;整顿提升出租车运营,适量增加出租车数量,强化出租汽车公司的管理监督,多家公司共同运营进行竞争。

(四)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注重政策的连续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充分发挥传媒和舆论导向作用,鼓励创业和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实行公开承诺制和“一站式”服务。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切实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保护从业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监管和服务的统一。

二、以提升第三产业竞争力为突破口全面完善公共服务业

(一)鼓励发展高档商务服务业

主要发展高档欢商业写字搂和高档商务酒店,要在税收、人才等方面对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予以扶持,加快发展法律、公证、会计、审计、信息、评估、广告、研究与咨询、计算机及相关服务等各类商务服务,培育壮大证券、保险、房地产、劳动力、人才、法律服务等市场中介组织,逐步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广泛、运作规范的商务服务体系。

(二)扶持发展会展业

第一,政府要着重加强会展场馆的建设与运营管理。第二,发展壮大会展活动,改变其运作机制。第三,会展业与工业、商贸、住宿餐饮、文化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打造系列专业会展品牌,丰富会展内容,提升会展水平。第四,加强与长株潭的合作,组建会展城市联盟,把湘南地区建设成为有较强区域辐射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专业会展基地。

(三)提升科技和信息服务业

1、功全面强化科研体系。加大投入,推动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建设,不断强化科研力量。加强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科技成果、技术信息、政策咨询、项目中报等服务。鼓励和引导银行、企业牵头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吸引民间资金进入高新技术领域,健全知识产权交易机制,加速高新技术转化。打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格局,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科技资源共享,推动自主创新,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培育具有市场前景的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

2、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子商务深入开展。促进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建设,重点发展就业、社区服务、文化、教育、卫生、社保、市政等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信息化服务。加强信息化社区的建设,推动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强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和综合的能力,引导大型企业利用科学高效的信息应用系统推动产业化进程。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大政务信息公开力度,提高政务信息速度,加强行政审批、行政价理、税费征收等的透明度,提高政府办公自动化水平和服务效率。

3、积极发展多层次的教育业

(1)巩固发展基础教育。要积极创新学前教育投入与管理机制,不断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切实提高初中、小学教育入学率,实现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放开高中阶段教育市场,建立多元化办学体系。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2)优化提升高等教育。重点培养符合本地产业发展需要的理工类、服务类专业人才。适度扩大办学层次和规模,吸引国际国内名校合作办学,扩大境外学生培养规模,提升一综合研究和教学水平。深化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健全政策和服务体系,拓展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初、中、高级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办学方向,扩大物流、旅游等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校企合作和人才引进,提高职业教育水平。推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建设毕业生就业网络信息平台,为供求双方提供便捷的公共信息服务。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事业单位合作,拓展委托培养和对口培养机制,不断拓宽人才就业渠道。

4、调整优化医疗卫生业

加强城市医疗服务人员队伍建设,引进聘请高级专业技术医务人员,重点培养本地医务人员外出进修学习,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奠定基础;加大技术交流协作的力度,争取先进医院专家的技术支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的预防保健网络;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医疗服务覆盖面;加强健康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和完善城市低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障。

(4)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卫生监督体系改革,加强食品药品监管,提高综合执法力度。

5、全面繁荣体育业

(1)全面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进一步扩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增强体育场馆设施的密度,提高人均体育设施拥有量,为民间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加强体育教育和宣传,增强群众体育健身意识,逐步扩大体育锻炼人数。积极组织开展大型全民健身活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健身活动品牌,形成新型的群众体育文化和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

(2)积极搞活体育产业经营。推进体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明确政府行为边界,规范体育行业管理。鼓励各种社会资本进入体育产业。积极发展竞赛表演、体育培训等体育组织和经营实体。对体育场馆采取多元化经营,构建政有与市场共建的体育发展格局。

6、巩固充实社区服务业

(1)创新服务管理体制。政府加大投入,以提供廉租房的形式降低外来务工人员沟生活成本,并鼓励他们从事社区服务。另外,对入住廉租房的人员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培养一批稳定的具有各种技能和实际经验的专职服务人员,并通过建设信息网络平台,提供服务需求信息,以统一的制服、规范的服务、合理的收费,提供社区服务。

(2)完善服务供给体系。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发展养老托幼、医疗保健、家庭教育、婚姻殡葬等服务,健全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引导各类服务设施对社区开放。组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壮大志愿者队伍,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形成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社会化服务需求。

三、以金融创新为切入点努力培育新兴第三产业

(一)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创新

积极探索金融服务创新,对于加快金融领域改革具有探索性意义。着重推动民间资本的盘活、规范,通过信托基金、风险投资、小额贷款、产权交易等途径引导资本流通。同时,政府要加强监管,控制金融风险。

(二)努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

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科学文化资源的有效集中和合理配置,为各种创意产业提供发展平台,为国际间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发展集创意企业孵化、产品设计制作、文化人才培养、文化产品展示、文化产品交易、文化服务及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

四、以旅游业为龙头迅速提升生活服务业

(一)全面拓展旅游业

1、要大力提升旅游业的服务水平。整合旅游资源,延长旅游线路;培育重点旅游项目,实施旅游差异化发展策略。建设融“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全方位旅游服务体系,带动相关行业发展,把湘南地区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特色文化旅游区。

2、加强区域合作,广泛开拓一市场。各地在旅游景点、旅游路线、旅游设施建设方而加强协调合作。利用自身差异化的旅游产,以市场、产品、资金为纽带,与周边城市以及区外城市开展合作,在旅游客源、旅游活动、旅游宣传方面实施联动,形成互补性的旅游产品组合,捆绑促销,提升国际国内知名度。

3、强化旅游管理,优化旅游环境。要加强旅游市场监管与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建立质量监督和旅游公告制度,为游客提供旅游质量保障。建设旅游指示导向系统、旅游咨询服务系统和旅游公交专线系统,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要以打造旅游精品工程为目标,对各主要旅游项目,按照国家景区评级标准,分别制定评级目标,对相关责任人实施目标责任制,促使各景区在景区环境、景区标识、服务设施、服务质量等方面向国家标准看齐。

(二)梯次发展房地产业

合理规划住宅类地产项目,适度发展高端度假型和商务型居住项目,加快生态化、智能化住宅小区建设,提升房地产建设水平,吸引大型企业、金融机构总部或者区域性总部落户。要大力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建立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着力增加面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供应。完善住房产权制度,大力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形成完善的房地产交易体系。发展和规范房地产咨询、评估、等中介服务,促进房地产中介市场的健康发展。规范物业管理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全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促进房地产业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房地产市场信息化建设,向全社会提供高效、快捷的信息服务和交易服务。建立有效的房地产市场运行监测和顶警预报机制,加强市场监督,保证房地产市场有序运行。

(三)积极提升住宿、餐饮、商贸和休闲娱乐业发展力度

住宿、餐饮、商贸和体闲娱乐业是生活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与旅游业的发展也有较强的关联关系。要以有效改进服务质量来提升服务竞争力,使之发展成为拉动消费、繁荣城市经济的重要产业。在发展中要严抓服务质量。要在扩大住宿、餐饮、休闲娱乐服务供给的基础上要着力提升质量、做优做精。要制定实施严格的分类标准和服务标准,培养正确的服务意识,使各项生活服务向规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先从大型企业做起,星级酒店、高级娱乐会所率先统一规范服务标准,服务人员须通过专业培训才可持证上岗,从仪态、衣着、谈吐、态度等各方面规范服务人员。以“人性化”为服务理念,注重服务细节,使顾客真正感受到“宾至如归”。同时,要借助市场力量,降低服务价格。以优惠、补贴等多种形式降低服务企业生产成本,在打造本地服务品牌的同时引进国内外先进服务企业,通过竞争降低服务价格。

五、以物流业为先导优化产业结构拓展生产服务业

(一)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

1、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高速公路主骨架和国省道公路网络建设。在市区级公路的规划建设上,对内要重点加强各区县、主要交通枢纽与主城区的联系,加强主要交通枢纽之间的联系,对外重点拓展与外地的联系,形成以衡阳为辐射源和中转点的、层次分明、通达便捷的现代公路交通网络。通过加强与铁路部门合作,构建以铁路运输为主的运输网络,方便货物进出。

2、加快物流载体建设。第一,全力推动专业物流园区的建设,以及物流企业、专业工场的进驻。第二,以信息化提升物流园区建设,整合物流信息资源,建立开放的物流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各种有效的物流服务信息,通过多样化的物流信息服务,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第三,对物流交易信用与安全进行认证,支持物流市场的规范化管理。第四,加强地区物流合作,与区域内重要城市间搭建长期的物流信息交流机制和物流项目合作机制,形成稳定的物流线路和物流网络。

3、培育现代物流企业。第一,积极引导大型工业企业实施“主辅分离”,将其物流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专业的股份制公司,实行社会化运作。第二,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强化对外合作,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设立分公司、区域分拨中心、配送中心,推动本地企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合资合作,提升本地物流企业技术及管理水平。第三,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相关专业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本地职业院校大力发展物流职业教育,重点引进具有现代国际物流企业工作经验、掌握先进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的高端专业人才。

(二)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

首先,在指导思想上要端正对第三产业的态度,尊重三次产业的划分,把第三产业纳入与第二产业共同主导发展轨道。

其次,积极主动推进城镇化进程,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要强化中心城镇的功能,要完善城镇公用服务设施及其它基础服务设施,要激发第三产业中第二层次行业的活力。为此,要尽快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城区化发展规划,营造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的政策环境,要本着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原则对三次产业的发展体系作出科学规划。

参考文献

[1] 王雪娟,陕西第三产业发展建议,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3

[2] 徐沁,第三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扬州休闲旅游到休闲产业,商场现代化,2009.3

[3] 顾雅青,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区域分工研究,特区经济,2007.6

[4] 魏建宏,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实现经济顺利转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