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级技师职业技能8篇

时间:2023-06-11 08:23:04

高级技师职业技能

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篇1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中国特色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适应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制造业强国战略的实施,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来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提出: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行动,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企业岗位培训、个人自学提高等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培训基地作用,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进一步把高技能人才纳入人才队伍进行规划,把院校培养培训纳入建设体系。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的精神,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同年决定在全面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的基础上,从2004年到2006年的三年时间内,在全国开展“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提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是:健全和完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文件精神,2006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文件明确了院校培养目标主要是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或高级技师,并提出了技师学院的设立标准,来进一步引导和规范技师学院。为进一步适应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扭转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的不利局面,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根据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1年制定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高级技师180万,技师820万,高级工2900万),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80%”的发展目标。

关于高技能人才,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解释: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当前,我国技能型人才分为五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把职业资格分为10级,印度的职业资格分为8级,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本科、硕士和博士对等。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大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制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这些政策说明高技能人才不仅仅是专科层次院校进行培养,本科院校也可以进行高技能人才培养。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我国需尽快加强本科及以上层次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于以上观点,我们梳理和总结了当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本科+技师”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教改成果。学校从1980年开始培养本科层次的职教师资,生源与其他高等学校一样,从全国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中招生,教学采用“普通工科+师范教育”的模式,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差,难以适应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要求。针对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学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大胆探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1984年经原劳动部同意、国家教委批准,实行单独招生,招收技工学校优秀毕业生,开设了技校生源专科班,后开设本科班。考试实行理论和技能双试制度,理论考试除考必要的文化理论课外,还加试相应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技能考试考核相应工种的操作技能,保证入学后的新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当时技工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中级技术工人,招收的技校生已初步具备专业知识和中级职业技能,在不延长学制、不需要增加较多投入的情况下,通过四年本科培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技校生文化基础普遍不太好,为了满足本科教育的要求,学校延长了学制,实行了五年制本科教育,来加强技校生专业理论教育。技校生源的引入,使学校在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上引入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毕业生实行“双证书”制度,也就是说合格毕业生不仅要拿到学历毕业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培养的学生既有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操作技能;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实习教学,是具有“双证书”资格的一体化师资。学校1997年“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教改成果,荣获部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由于当时技校生源素质较高,招收的学生不仅拥有中级职业资格证书,而且实际专业技能水平也普遍较高,在本科阶段通过一系列教学改革,技校生源经过五年的培养,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部分优秀的学生取得了技师资格证书,掌握了高新技术,培养出“双高”人才。为了凸显“双高”人才的培养特色,学校出台了《关于制定“本科+技师”教学计划的意见》,选拔优秀者进行“本科+技师”培养。为了达到“本科+技师”的培养目标,学校一方面按照企业环境,建立数控加工、自动控制、电子技术、汽车维修实训基地,并到天津第一机床厂等企业进行实习,还建立了一支满足教学需要的“副教授+技师”、“高级实验师+高级技师”的“一体化双师型”特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以职业群知识、技术和技能为线索,优化专业课程结构,进行“理论、实验、实训、设计”相融合的“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教学改革,进行“高级、高新、复合”技术和技能培养,实施“1+X”模式(其中“1”为国家技师考核标准,“X”为高新技术模块),毕业设计实施“早进入、兼实做、出精品”的改革,将本科生的科学素养与技能培养相结合[1]。截止到2005年7月,学校培养出436名“本科+技师”毕业生,为国内首创。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多家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2005年“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技师’”教改成果荣获部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二、“3+2”本专科衔接培养模式

“3+2”本专科衔接培养模式是指本科院校招收优秀高职毕业生培养“本科+技师”高技能师资的培养模式,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的教改成果。多年来该校一直致力于为广东省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针对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强的现状,2009年在广东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学校选取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制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装潢设计与工艺教育四个专业,率先在国内开展高职起点“3+2”专升本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培养中职学校急需的、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师资。“3+2”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经过3年高职阶段学习,具备中高级技能证书的优秀高职毕业生,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按专业单独编班、进行2年的本科基础知识、职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培养拥有高技能的职教师资[2]。简单来说,“3+2”培养模式就是将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与技术师范院校学科专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优势互补,缩短了培养周期,培养出高技能的职教师资。

学校按照“知识+技能”、“学科专业教育+技术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新的人才培养观,努力构建高技能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新模式。从2009年开展试点工作以来,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突出高技能和职教师范性的“本科+技师+教师”职教师资培养目标。从培养方案来看,实践教学学分比例高达35%以上,教师教育模块学分占总学分的20%以上。为了突出实践技能培养,学校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经验,设置了学期训练项目,强化实践技能培养;注重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设置了技能考证模块,要求学生在高职已获取的技能证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专业技能训练,使其达到技师水平并获取教师资格证书。在教学中大力推进“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积极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倡导教师应用“教学做”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职业技能传授能力的培养。为了推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学校一方面建立完善以设在学校的广东省工业实训中心为主的实训教学条件,另一方面,通过内训与外聘(中职、高职和行业专家学者)相结合,着力打造一支师德和学术修养高、实践能力强、能讲会做、专兼结合,具有高技能与技术师范特色的教师队伍。2009年以来,学校选配了80多名骨干教师赴新加坡、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短期学习交流,参加英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德国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及新加坡“教学工厂”等研习活动。学校还选配优秀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每个试点专业广泛吸收企(行)业、中职、高职院校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与校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共同创建艺术设计创意产业园和共建研发中心等,加强与企业、中职学校的深度合作。

从近几年毕业生去向和培养质量来看,到教育系统就业的达到了28%以上,其余的大多到了企业。学生近三年在专业竞赛中,获部级一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省级二等奖1项。试点专业形成了体现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计算机科学学院提出了“上得IT讲台、撑得IT平台、能教善导”的计算机类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理念,机电学院提出了“教师、工程师、技师”三师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试点专业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一系列教改成果。

三、高职院校培养模式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国家把发展新高职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内容,从此我国高职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发展规模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受传统专科教育的影响,最初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型人才,后随着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200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的指导下,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在高技能人才,成为与中等职业教育类型相同、层次不同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招生包括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近年来招收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比例不断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改革,不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目前培养的毕业生许多专业大约有一半左右能够拿到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可见,高职院校虽然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但仍有部分学生毕业时难以拿到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还需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为了有效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指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优先对口招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以及有本专业实践经验、成绩合格的在职人员入学。但由于高职发展缓慢,这一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进入1990年代后期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才开始逐渐试行。近些年来高职院校加大了高职与中职开展“3+2”培养模式的探索。所谓“3+2”高职教育是指初中毕业生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后,部分或全部转入挂靠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2年,毕业以后享受与3年制普通高职毕业生同等待遇的一种中高职衔接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3]。由于这种模式具有学程长,中职、高职实行分段培养、分校办学等特点,在办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课程体系衔接不紧密、教学管理相互脱节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加大探索力度。

四、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

五年一贯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将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融为一体进行连续五年的培养,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级工技能人才。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是中等职教和高等职教实行分段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职业性、技术性、实践性”和“起步早、时间长、可塑性大”等特点。由于五年一贯制高职教育是初中后起点的职业教育,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加之在校学习时间长等诸多因素,有利于系统、全面地进行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入学早期在学习公共文化课程的同时融入专业课程学习,也有利于职业养成教育。五年一贯制的办学形式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高职办中职班,实行五年一体化培养;另一种是中高职分校实施,但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分段实施。两种类型虽办学主体不同,但二者的性质和结果是一样的。五年一贯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1.与“3+2”高职教育模式相比,“五年一贯制”职业教育是以初中毕业生为起点,是一种统筹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五年连续性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把五年的课程经过系统设计后进行分阶段实施,避免了“3+2”分段培养课程设置上的重复,增强了有效教学时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加强人文课程的学习和技能训练以及参加与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等,从而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因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而“3+2”培养模式,由于分段培养,存在着中职、高职专业课程重复学习和实践环节重复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与三年制高职教育模式相比,五年一贯制高职培养的主要是高技能人才,而三年制高职培养的主要是中高级技能人才;三年的职业教育,仅仅能使部分人能够拿到高技能职业资格证书。除此之外,五年一贯制教育从学生职业倾向形成的早期开始技能训练,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职业观和掌握熟练的技能,强化了实践教学和职业养成教育。而三年制高职教育因受学制的限制,学习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用于技能训练的时间有限,技能熟练程度明显弱于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这也是近些年来许多高职院校积极扩大五年制招生规模的重要原因。

总之,五年一贯制高职由于实现了五年连续培养,不仅融合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于一体,还能够统筹中职与高职连续有效的教学安排,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避免重复学习,使学生有2/3的时间用于专业技术教育,可以使他们具备更宽广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够培养出具有综合应用各种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能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应变能力,实现了技术技能相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

五、“3+4”贯通培养模式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重点发展本科职业教育。落实国务院决定的精神,各地加快了试点工作,许多地方开展了中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试行“3+4”贯通培养模式,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这种培养模式根据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将中职培养定位为操作技能型人才,实现“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的有机结合。即中职教育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培养目标定位在“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加强文化课教育,专业课定位在职业基础教育,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将本科培养定位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是“综合素质+应用技术”。综合素质是指技术技能人才的复合素质;应用技术是指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胜任应用技术岗位的能力。要求培养具有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社交能力、沟通合作和组织能力;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在生产一线从事管理和技术转化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中职-本科“3+4”分段一体化培养模式,虽然前三年由中职学校负责进行培养,后四年由本科院校负责培养,但七年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由双方共同研究制定,进行系统设计、分段实施,实现中职的职业技能教育与本科的理论教育相结合,达到中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各自的培养目标,以便最终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应用技术人才。中职和本科教育的教学体系和教学任务如何分工和相互衔接是实现“3+4”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职业教育人才成长规律是从新手到专家的过程,“3+4”贯通培养模式,一方面根据中职、本科生的认知规律、未成年和成年人心智发展规律,将职业能力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进行贯通培养;另一方面,系统设计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衔接要突出文化素养和职业素养、理论性与实践性、技术和技能的紧密结合,中职阶段主要加强与职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重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培养和技能训练;本科阶段构建“综合性、实践性、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企业的项目和资源,校企联合培养市场急需的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

“3+4”中职与本科分段培养必须围绕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这种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的解决工作现场问题的能力,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环节在中职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中都是重要环节,中职和本科衔接的重要任务就是整合二者的实践环节,优化重组实践教学。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分为:基础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技术综合实践和企业实践四个阶段。前两种实践教学主要应由中职来完成,后两种实践主要是由本科院校来完成。

六、技师学院培养准技师模式

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我国的技师学院是在原高级技工学校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为了培养高技能人才而举办的,是技工院校的最高层次。技师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预备技师,早期也称“准技师”,预备技师或准技师与“技师”是有一定区别的。我国专业技能人才的等级划分为五级,即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预备技师虽已基本具备了技师资格的各项基本要求,能基本胜任技师工作的人才,但不属于上述技能人才的任何一个等级,只是“技师”级别的一个阶段,也就是所谓的“准技师”。“技师与预备技师的区别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技师有在企业岗位生产中真实的工作经验,而预备技师没有;二是技师的素质能力是在企业岗位的生产中经过长时间的系统养成习得的,是内化了的知识与技能,而预备技师缺乏养成这个环节,需要后期通过岗位工作将学来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内化使之成为完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4]也就是说院校培养的技师由于实践环节有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大多是显性的,缺乏在实践中才能掌握的大量隐性知识和技能,毕业后需要进一步在企业中实践一个阶段,才能成为真正的技师。

当前技师学院的学制因招生对象的不同,分为二年制和五年制。二年制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持有高级工证书的各类人员,包括高级技工学校毕业生;持有相应职业(工种)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各级各类院校毕业生;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并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的各类在职人员。五年制主要招收的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五年制预备技师培养模式又分成了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培养周期为3年,主要培养高级工。三年中前2年的教学与普通高级技能班相似,开展校内的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第3年不是安排到企业顶岗实习,而是在校内以课题研修形式开展本专业的单项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或略高于高级工的能力和水平。第一阶段结束后,开展分流考核,考核没有通过的学生,以高级工的身份毕业;通过考核的学生与新招收的高级技工或高职毕业生进入第二阶段培养。第二阶段学习期限为1年,为校内教学项目训练阶段,以小组方式开展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培养教师以学校教师为主,同时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形成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来协同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训练项目。第三阶段学习期限也为1年,学生在企业中开展顶岗实习,实习过程以企业导师指导为主,学校教师协同指导完成实习任务,同时学生毕业前要完成规定的训练课题并进行毕业设计答辩,合格者可以获得预备技师毕业证书。

七、高级技工学校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高级技工学校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实践中产生,高级技工学校的产生改变过去高级工培养靠自然成长的状况,有效地缩短高级工的成长过程,完善了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使我国技术工人形成了初、中、高三个完整层次,对于改善工人队伍的人才结构,提高工人队伍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级技工学校是在中级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高级技术等级的培训,主要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同时承担技师、高级技师、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及其他培训任务。它的生源主要是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或有中等技术水平的在职工人,学制一般两年或三年,毕业时通过严格的考工和技能鉴定颁发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为了规范高级技工学校办学,1997年原劳动部印发了《高级技工学校设置标准(试行)》;进入新世纪,国家加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2007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印发高级技工学校标准的通知》,对高级技工学校设置标准又重新进行了规定。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行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学校应与企业联合制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在专业对口的企业进行生产实习,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师、技师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解决生产难题和技术革新、项目攻关等活动。学校必须具有与专业设置和教学要求相适应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按照高级技工学校设置标准的最低要求,文化、技术理论课教师具有高级讲师职务的占30%;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实习教师总数的45%以上;理论实习教学一体化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总数的60%以上。学校应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技能人才和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

八、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模式

为贯彻落实《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和《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以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2013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人社厅发〔2013〕51号),来进一步加强对部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的规范管理。《办法》指出:本办法所指技能大师是指某一行业(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并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主要是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国务院特殊津贴”、“省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技师、高级技师”等优秀高技能人才,且工作业绩突出的高技能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是以高精生产加工、传统技艺传承和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主要选择科技和技能含量较高的产业、行业和职业,由具有绝招绝技的高技能人才和技能带头人依托大中型企业、行业研发中心、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载体领办或创办。工作室设在企业班组、工段、实训(研发)中心等场所。技能大师工作室的主要功能是发挥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技能推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面向企业、行业职工及相关人员开展培训、研修、攻关、交流等活动,将技术技能革新成果和绝技绝活加以推广。

技能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现有技能大师和培训基地的双重作用,利用现代学徒制传帮带的作用来开展高级技能人才培养等相关工作,具有灵活多样、简便易行,投资少、见效快,受体制机制影响小,实施效果明显等特点。当前国家和地方、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都在试验推广,基本上形成了国家、地方、行业、企业、院校等多层次的技能大师工作室,各个层次对技能大师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异。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实施的“本科+技师”培养模式和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实施的“3+2”培养模式,不是为培养高技能人才专门设计的,而是为培养职教师资探索出来的,但从改革的实践来看,主要是加强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能够开展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去掉师范教育模块,实际上培养的是本科层次的高技能人才。虽然说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无国家的相关政策支持,也无相关理论和科学研究的论证,但从两所学校毕业生在非教育系统就业情况来看,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间接地说明它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有效形式。

总的来说,我国形成了类型层次多样、内涵形式丰富,与中等职业资格人才培养相互衔接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初步构建起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虽然说本科层次的数量还比较少,但毕竟有了成功的典范。从各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就是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从新手到专家、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或实施分段培养,任何忽视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急功近利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做法都是徒劳无益的。

参考文献:

[1]孟庆国,吴炳岳,张兴会,王宪成,卢双盈.动手动脑并举 培养一体化“双师型”职教师资[J].中国高教研究,2006(22).

[2]罗平.“3+2”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2014(12).

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篇2

一、试点范围

本次试点工作限于柳州市范围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法人工业企业)中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的高技能人才及具有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工作内容

(一)畅通高技能人才参评专业技术资格的职业发展通道

1.在工程系列专业目录中增加应用工程专业,为高技能人才参评开辟通道;

2.未取得任何专业技术资格的高技能人才首次申报专业技术资格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直接申报评审:

(1)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的,其高级工的任职资历可以视为技术员任职资历,达到规定条件可直接申报助理工程师;(2)取得技师职业资格的,其技师任职资历可以视为助理工程师任职资历,达到规定条件可直接申报工程师;(3)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其高级技师任职资历可以视为工程师任职资历,达到规定条件可直接申报高级工程师。

3.符合下列条件的,可破除资历条件直接申报:

(1)已取得高级工资格,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中规定破格条件的,可直接申报工程师;(2)已取得技师职业资格,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中规定破格条件的,可直接申报高级工程师。

4.除资历条件外,高技能人才申报参评应符合《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工程系列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的通知》(桂职办〔2005〕99号)规定的其他评审条件及相关职称政策规定。

5.已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高技能人才,可按现有职称政策规定申报晋升,但不适用上述无职称直接申报评审的规定。

6.在技能岗位工作大中专毕业生,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专业技术资格推荐评审认定暂行办法》(桂职办〔2000〕49号)规定条件的,也可通过转正定职方式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

(二)畅通专业技术人才参评高级职业资格的职业发展通道

1.未取得任何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首次申报职业资格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直接申报职业技能鉴定或考评:

(1)取得助理工程师2年以上的,可直接申报高级工技能鉴定;(2)取得工程师2年以上的,可直接申报技师统一考试或社会化考评;(3)取得高级工程师2年以上的,可直接申报高级技师统一考试或社会化考评。已取得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不适用上述无职业资格直接申报鉴定考评的规定。

2.专业技术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直接晋升技师职业资格,已取得技师职业资格的,直接晋升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1)获得“广西技术能手”荣誉称号的人员;(2)参加全国技能竞赛获得前八名的选手;(3)参加自治区一类技能竞赛(即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牵头组织的跨行业技能竞赛)各职业(工种)获得前五名的选手;(4)参加自治区二类技能竞赛(即由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行业(部门)联合举办,并由自治区各行业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的本行业、本系统技能竞赛)各职业(工种)获得前三名的选手;(5)参加地市级技能竞赛各职业(工种)获得第一名的选手。

3.专业技术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可直接参加技师社会化考评,已取得技师职业资格的,可直接参加高级技师社会化考评:

(1)获市级或自治区行业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革新奖或创造奖;(2)获市级或自治区行业级及以上技术能手称号;(3)有专业技术理论或实际操作技能论著,并正式出版发行,同时对企业培训中、高级技术工人做出突出贡献者;(4)对设备、工艺、工具设计等方面做出技术革新或有发明、创造被采纳和推广,取得明显经济效益(创造直接经济效益30万元以上,须有相应权威机构或技术评审机构的鉴定证书或相关单位出具的证明材料)的主要参与者。

(三)评审组织机构

1.柳州市工程系列各级评审委员会作为本次试点工作中高技能人才申报专业技术资格的评审机构。

2.柳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本次试点工作中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鉴定或考评的组织工作。

(四)明确待遇

1.同时取得两种资格的人员,可根据国家、自治区有关政策规定享受相关待遇。

2.同时取得两种资格的人员,各用人单位可根据本单位需要自主聘任,并根据聘任岗位及单位的薪酬制度兑现相应待遇,鼓励各用人单位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薪酬待遇。

三、其他事项

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篇3

(一)初创阶段:建立考工定级和考工晋级制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就高度重视烹饪行业的职工队伍建设。刚刚组建起来的国家劳动部门,在解决失业问题的同时,大力开展了职工就业专业培训和职业技术技能教育,其中就有烹饪专业。这些训练班后来逐步发展成为烹饪技工学校和烹饪技术培训中心。学徒制在这一时期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国城镇地区的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国统一的工资制度也初步形成。一批条件较好的烹饪技工学校开始列入国家计划,烹饪技术等级制度也开始建立。烹调、面点和服务人员开始评定业务技术职称。到1963年,全国有109人获得特级厨师称号。但是,由于受到当时逐步形成的极“左”政治思潮的强烈冲击,在很长时期内这一制度未能很好地推行。特别是1966年以后的“”时期,烹饪行业考工定级晋级制度和其他劳动管理制度一样,陷入瘫痪状态,烹饪职业技术培训事业也受到极大破坏。这种状况直到粉碎“”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开始得到扭转。

(二)恢复阶段:确立厨师技术等级考核制度

1983年4月25日,劳动部门颁发了《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暂行条例(试行)》,这个文件在全面总结建国以来考工晋级工作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工人的培训和考核作出了制度性规定,对考核的种类、方法、组织领导作出了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得以确立。此后商业部颁布了《饮食业业务技术等级标准》,其中红案(烹调)部分分为二级厨工、一级厨工、三级厨师、二级厨师、一级厨师、特级厨师和特一级厨师等7个等级。

(三)调整充实阶段:实行国家工人考核制度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在改革教育体制的同时改革有关的劳动人事制度,实行‘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今后各单位招工,必须先从各种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中择优录取。一切从业人员,首先是专业性技术性较强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要象汽车司机经过考试合格取得驾驶证才许开车那样,必须取得考核合格证书才能走上工作岗位。有关单位应该制定法规,逐步实行这种制度。”在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引导下,我国烹饪专业技术技能型职工队伍的建设开始加速。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烹饪职业技能鉴定进入调整充实阶段。

1全面修订全国烹饪技术等级标准

这一时期,劳动部在广泛调查、充分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委托商业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对原有的技术等级标准进行了全面修订。1988年3月,商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分别颁布了《饮食服务业业务技术等级标准》和《旅游行业工人技术等级标准》。前者中餐部分的烹调专业分为二级烹调技工、一级烹调技工,五级烹调师、四级烹调师、三级烹调师、二级烹调师、一级烹调级,特三级烹调师、特二级烹调师、特一级烹调师等10个等级;面点专业分为二级面点技工、一级面点技工,五级面点师、四级面点师、三级面点师、二级面点师、一级面点师,特二级面点师、特一级面点师等9个等级。后者的中式烹饪师和中式面点师分别设初级、中级和高级3个等级。

2开展技师评聘试点工作

为了提高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保障和促进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劳动人事部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精神,于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颁布了《关于实行技师聘任制的暂行规定》,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组织试点工作。1989年,劳动部在技师评聘试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高级技师评聘的试点工作,并于1990年正式印发了《关于高级技师评聘的实施意见》。

在技师评聘制度建立和试点工作中,许多地区、部门结合生产、经营实际,开展了烹饪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考核评聘工作。烹饪技师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的烹饪技术等级考核和晋升制度形成了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技术等级考核和技师、高级技师两个技术职务资格考评的完整体系,为广大厨师发展成才开辟了新的道路。

3颁布了《工人考核条例》

1990年6月23日,《工人考核条例》经国务院批准,以劳动部部令形式下达颁布实施。

这个条例,是建国以来第一部由国务院批准的关于工人考核的行政法规。该条例对考核种类、考核内容、考核形式、考核组织和管理、证书印制与核发,以及违反本条例罚则都作了明确规定。

《工人考核条例》颁布以后,各地区的劳动人事部门积极按照条例的要求,建立工作考核委员会,开展了包括厨师在内的工人技术考核工作。各级各类烹饪教育培训机构也逐步与工人考核制度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烹饪职业培训机构毕(结)业生实施毕业(结)业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双证书”制度。

(四)转轨阶段:建立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工人技术等级制度开始向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职业技能鉴定制度转轨。这一时期,发生的重大事项有:

1颁布《职业技能鉴定规定》

1993年7月,劳动部颁布了《职业技能鉴定规定》。这个文件依据《工人考核条例》,对技术等级考核制度做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调整,特别是首次提出了“职业技能开发”和“职业技能鉴定”等重要概念,提出了“职业技能鉴定实行政府指导下的社会化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包括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职业技能鉴定站等)并实行许可证制度,组织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队伍等基础建设的要求。从这个文件颁布起,不再使用“工人考核”,而改用“职业技能鉴定”的提法。这个文件的颁布标志着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了近40年的工人技术等级考核制度,开始向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国家职业技术的鉴定制度转轨。

2颁布烹饪专业职业技能标准。

1993年,劳动部颁发了包括饮食服务业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等8个工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标准》。这个标准在形式上包括工种定义、适用范围、等级线、学徒期和每个等级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

3颁布《职业资格证书规定》

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专业(工种)技术人才,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劳动部、人事部于1994年2月22日联合颁布了《职业资格证书规定》。这是我国建国以来劳动人事部门正式颁布的第一个关于建立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文件。它不但对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基本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而且对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做出了总体部署,还明确了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的职责范围。这个文件进一步促进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烹饪技术考核鉴定和资格认证,逐步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轨道,推动了烹饪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发展。

4确立烹饪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法律地位

1994年7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1996年5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法》都明确规定了我国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法律地位,这就为我国推行烹饪职业资格证书和烹饪职业技能制度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

(五)我国烹饪职业技能鉴定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烹饪职业技能工作在总结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主要通过推选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的试点工作,逐步建立起了全国烹饪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已取得主要成效有:

1颁布烹饪职业技能鉴定规范

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烹饪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从厨者的烹饪技能,促进烹饪职业技能鉴定社会化管理工作,劳动部和国内贸易部组织了内贸和旅游行业的部分专家、名师编制了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并于1994年8月由劳动部正式颁发。该规范为烹饪专业各工种进行技能鉴定提供了依据、标准和方法;为考生界定了考核范围,设置了考核细目,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指导鉴定工作、编制鉴定、考核试题和社会监督的重要依据。该《规范》由申报条件、鉴定方式、考核场地及设备要求、考核评分、考评时限、知识和技能要求、考核试题等7个部分构成。

2逐步建立起烹饪职业技能鉴定的组织机构

1994年6月,经中共中央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成立。在此前后各省、地、市的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也相继成立。这就为烹饪职业技能鉴定技术支持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组织保证。1996年11月,劳动部职业技能开发司和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联合颁布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规则》,对职业技能鉴定的工作程序,包括鉴定站、考评人员、命题、考务管理和证书颁布等五大环节,做出了明确规定。

3开发中式烹调师等工种的国家题库

职业技能鉴定试题是测量和评价劳动者的量尺,是鉴定活动的直接依据。1995年4月劳动部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试题库的通知》。其后,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中式烹调师等工种的国家题库于1997年建成。随后,国家题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分库也相继建成,并在全国投入运行使用。与此同时,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总结几年来题库开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起草与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命题技术标准》。

4组建烹饪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机构和考评人员队伍

近年来,我国烹饪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机构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各省区市已批准建立了一大批鉴定所和鉴定站,各地已初步建立了鉴定所(站)的规范化管理。此外,各地还积极开展考评员的培训、考核工作。目前全国已形成了一支能适应本职业各工种鉴定工作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力量。

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篇4

一体化双师教师技师

一、一体化双师

从事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双师必须获得硕士学位,在企业至少具有5年的专业实践经历,并取得相关领域的职业资格证书。由此可见,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专职教师要求非常高。

在我国高职院校,越来越多的教师具备了高学历,但是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不仅需要能讲授理论的教师,更需要传授实践经验的技师。目前,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的有利扶持下,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由此,我们高职教师也应该力争成为“一体化双师”。

二、数控技术维修专业教师考取“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技师

1.高职教师职责

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人,并在学校中担任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高职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获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要具备思想水平高、教学水平高和学术水平高的“三高”整体素质,在节奏快、压力大的生活和工作中,还要具有健康的人格。

2.数控技术维修专业教师

在我们学院数控技术维修专业的教师承担“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讲授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及“《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取证”实践教学。核心课程及实践教学是实践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主干专业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必备的数控机床安装、维修和调试能力而开发设计。

数控机床的质量好坏完全取决于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素质。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与良好的职业道德;需要复合知识;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教学,训练学生掌握有关数控、驱动及PLC的工作原理,会CNC编程和编程语言;熟悉数控设备的结构,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掌握各种常用(尤其是现场)测试仪器、仪表和各种工量具的正确使用方法。

3.考取“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技师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技师的任务是生产产品,两者的服务对象有着天壤之别。在高职院校,教师要考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中较高级别的技师,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技师要考取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提高技师的理论教学能力。

以“《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取证”为例,教师指导学生获取“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中级证书”或者“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证书”,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考取“数控机床装调工考评员”或者“数控机床装调工高级考评员”证书,还要考取“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技师”或者“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中“培训教师”说明:培训中级、高级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或本专业(相关专业)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或本专业(相关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培训高级技师的教师应具有本职业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2年以上或本专业(相关专业)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我们数控技术维修专业的教师经过自身努力,全部取得了“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技师”或者“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具备了“一体化双师”的资格。

三、建设“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一体化教学实训室

建设数控机床装配与机电联调车间,既能满足“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理论教学,又具备“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实践技能训练的一体化教学实训室,是将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合一,建设“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的一个真实工作环境,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一体化,为学生提供体验实际工作过程的学习条件。

1.兼顾生产性和教学性

数控机床装配与机电联调车间的一体化教学实训室不仅是完成“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实际工作过程的场所,也是学习理论的场所,必须兼顾两个方面的属性。在数控机床装配与机电联调车间具有4台数控车床、4台数控铣床和6台车、铣、加工中心实训台的物理环境,实现具有社会属性的安全制度和素质教育可视化管理,创建了良好的育人人文环境,有助于学生人际交往。

2.具备典型性和灵活性

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是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实践训练必不可少的载体,具有很强的典型性,车、铣、加工中心实训台是平铺式的数控机床,为学生学习相关技能提供了部件装调维修训练功能,便于设备的可扩充性,有效保证了教学设备整体稳定、又利于完成局部调整更新。

3.利于一体化教学

一体化教学实训室是“做中学”十分重要的场所,多种数控设备,还有激光干涉仪、精密水平仪、千分表、电工用等各种工量具,由于设备、工量具价格高及维修工作具有较高的危险性,数控技术维修专业的教师责任重大,但也能映射一体化双师的高素质。

四、成绩显著

教师培养学生数控机床安装、维修和调试能力的全面素质和专业能力,依据“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生产过程,设计将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技能转化为“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任务,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地点的一体化,教学任务和实际工作一体化。

我们数控技术维修专业的教师们在院领导和系主任的领导下,团结合作,不仅教学成绩突出,历年编写了北京市举办的高职组和中职组数控机床装调等赛项技能大赛技术文件,亲自指导高职和中职学生参加技能训练。2012年5月,我校高职和中职学生参加北京市技能大赛均获第一名;6月,我校6名高职学生参加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中,取得了一等奖和三等奖的优异成绩,有3名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10名教师参与“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赛项“教学方案设计与教学资源制作”,有5名参赛教师获“教师组一等奖”。

我们教师将继续努力工作、精诚合作,努力成为优秀的一体化双师,建设高水平的“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专业”。

参考文献:

[1]陈水生.浅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分离与统一.成人教育,2007,(251).

[2]娄锐,纪红.行动导向高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职业技术教育,2009,(05).

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篇5

某矿集团20__~20__年职工技能振兴计划20__年,某矿集团在册职工7.3万人,其中生产工人3.4万人。据统计,现在岗职工中有2608人取得中级工等级证书,654人取得高级工等级证书,评聘工人技师277人、高级技师19人。随着企业创业形势的发展,高技能人才数量偏少、技术等级结构不合理、以及培养鉴定和评聘工作相对滞后等问题更加突出。根据20__年党委工作会议要求,为更好地服务于集团公司新一轮创业发展,加快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步伐,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结合企业实际,特制定《某矿集团20__~20__年职工技能振兴计划》。一、指导思想坚持“科教兴企”、“人才强企”战略,制定并实施职工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按照分类指导、针对性培训的原则,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及知识技能型人才步伐;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机制,努力营造技能人才快速、健康成长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为集团公司创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技能人才基础。二、培养目标通过三年的努力,即从20__年到20__年底,实现中级工占生产工人队伍的60、高级工占中级工队伍的15、技师和高级技师占高级工队伍的50的培养目标,缓解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按20__年至20__年集团公司在册生产工人平均人数2.4万人计算,到20__年中级工人数将达到14000人、高级工人数达到2100人、技师和高级技师1000人。每年须完成中级工5000人、高级工800人、技师及高级技师300人左右的培训、鉴定或考评任务。三、具体措施㈠采取自培、委培、自考和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加快技能人才培养1.充分发挥集团公司和矿(厂、处)两级培训基地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职工参加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班,不断提高职工的岗位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水平。矿(厂、处)重点开展中级工和部分工种高级工的培训;集团公司重点开展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同时承担职工技术等级职业资格考核、鉴定及考评工作。2.实施“职工技能等级达标培训工程”。普及中级工等级培训,凡现在岗的综采支架工、矿井维修电工、地面电工、值班电工、液压支架(支柱)修理工、矿井维修钳工、井下电钳工(综采维修电、钳工)、矿井通风工、瓦斯检查员、防爆电气设备检查员、主提升机司机、采煤机司机、掘进机司机、救护队员、采掘班组长、电(气)焊工、车工、钳工、锅炉操作工、起重机械作业、企业内车辆驾驶作业、营业员、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通讯机务员、通讯设备检修工及其它特种作业人员,应在20__年底达到中级职业技能水平,取得国家《中级职业资格证书》。3.实施“职工学历达标培养工程”。通过举办“双证”(文化学历证、等级工证)培训班、业余文化学习班等形式,集团公司45周岁以下,从事煤矿通用工种、特种作业人员以及班组长,到20__年底,一般应达到高中文化学历;晋升技师的高级工在晋升前必须达到高中(或中专)或以上学历。4.推行“自学考试”模式。职工根据国家制定的工种岗位技术等级职业资格标准和规定的教材,通过自学、自主钻研或拜师学技等途径获得的知识、技能,集团公司将采取国家自学考试模式,于每年7月份的第一周和11月份最后一周,组织岗位技能应会和专业理论应知考试、考核。对成绩和鉴定合格者,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可直接发给相应的国家技术等级《职业资格证书》。5.推广“以师带徒”等传统培养方法。倡导已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传、帮、带”等方法,积极主动向周围职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努力营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氛围。各单位应将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带徒工作列为评聘条件之一,并纳入薪酬分配考核内容。6.借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优先培养紧缺人才。煤矿紧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可借助有关高等院校、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力量,采取“校企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形式,立足实战、实用、实效,缩短培养周期,加快紧缺专业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方面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7.通过技能竞赛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技能竞赛是提高和检验职工技能水平的有效手段和方法。集团公司和矿(厂、处)两级职工技能竞赛要与职工技能等级鉴定工作相结合,对基础理论扎实、操作技能拔尖,在技能竞赛中成绩优秀的职工,除了给予表彰奖励外,经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可直接授予中级工或高级工职业资格,特别优秀的可破格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㈡完善考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1.建立“职工技能等级CBA递进培训模式”。“职工技能等级CBA递进培训模式”就是职工技能逐级培训和递进考评机制,即C代表中级工,B代表高级工,A代表技师、高级技师。各单位要运用CBA递进培训模式,结合职工职业生涯设计和素质教育,制定职工技能人才培训、考评递进目标规划,按照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 技师序列,使他们普遍每两年上一个台阶,优秀的一年上一个台阶。各单位要将每年评选出的“劳动模范”、“六好职工”以及热爱煤炭事业、有培养前途的青年职工,优先纳入技能人才培训和递进考评目标规划。2.改进技师资格考评制度。在不断完善技师考评机制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促进集团公司技师考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坚持每年开展一次技师考评、鉴定工作,打破工龄、年限、资历等限制,使具备技师、高级技师素质和能力的职工及时晋升技术职业等级,取得国家《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对评聘在岗的技师、高级技师,坚持“一年一考核”和优升劣汰制度,不搞技术等级终身制。3.完善“技术能手”和“首席职工”评选机制。集团公司和矿(厂、处)每两年开展一届“十佳技术能”、“百名优秀技术能手”评选活动,对被评为集团公司、矿(厂、处)级“十佳技术能手”的职工,报上级批准,分别授予技师和高级工技术等级职业资格;对各单位产生的“首席职工”、“首席技术工人”、“专业工种(岗位)带头人”和“内聘技师”,符合条件的,可通过相关程序,纳入高级工鉴定和技师、高级技师申报评聘范围,并优先授予较高一级技术等级职业资格证书。㈢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激励机制1.鼓励各单位建立技能人才业绩与政治待遇、薪酬分配和职业生涯发展“三挂钩”的激励机制,既要营造用事业、感情、待遇留人的社会环境,也要完善制度留人的约束机制,参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签订培养服务协议。2.落实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岗位津贴待遇,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岗位津贴分别不低于50元、100元、200元。还可通过技术创新奖励、岗位津贴、协议工资等多种形式,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贡献特别突出的,实行重奖。3.保护技能岗位职工的学习积极性,经费投入要向技能人才培养倾斜,妥善处理工学矛盾,及时帮助技能人才解决在实习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4.足额提取使用职教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提取,且用于工人安全和岗位技能培训费用的比例要占60以上。各单位要按照职工操作技能特点,配备必要的现场生产设备、多媒体教室,添置投影机、摄像机等教学设备,提高教学实验、模拟操作设备和实验室的装备水平,推广现场教学和实际操作模块化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四、加强组织领导和考核工作㈠加强领导集团公司成立“20__年~20__年职工技能振兴计划”领导小组。某某同志任组长,某某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组织人事部、工会、人才培训中心、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劳动工资部、财务部、经营管理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人才培训中心,某某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基层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㈡明确责任组织人事部、劳动工资部负责专业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的制定;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工会负责职工技能专业技术知识、安全知识培训及文化学习的指导和检查;人才培训中心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和协调、处理年度培训计划的汇总拟订和组织实施,并负责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年度考评工作。㈢强化考核1.列入重点工作考核。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作为集团公司“星级文明单位”的重点工作纳入考核,每年对各单位技能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计划指标的完成、“三挂钩”机制的落实等工作进行检查和考核。2.加强职教目标管理考核。每年的技能人才培训计划纳入职工教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加大考核得分比重,凡未完成技能人才年度培训计划的单位除不能被评为职教目标管理优秀单位外,并对主要负责人进行责任追;要做好技能人才开发使用工作的考核、总结、评比、表彰、推广和提高等相关配套工作,鼓励职教培训工作不断创新,对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部门和管理者每年度予以表彰奖励。

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篇6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开发

作者简介:孙琳,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教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3-0020-04

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发展呈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并存态势,经济增长方式在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和突破点,这些都要求有大批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发展支撑。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与高技能人才是紧密相联的,工业化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各国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拥有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与类型,成为提升 “中国制造”竞争力,并向“中国创造”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更多更快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创新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发展方向;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高职教育的关系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1]。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对人才的界定标准是中专学历以上,或获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对于像能工巧匠、技术能手或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型人才在统计时并未将其纳入人才范围。2003年12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颁布,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人才系列,与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一起构成我国的人才大厦。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一般而言,技能人才中的一、二、三级(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分别对应的教育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四、五级(中级工、初级工)则对应的是中等、初等职业教育。按照1997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中技能人才与学历教育的对应分类,我国技能人才学校类型主要有:职业初中(2C)、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3C)、高中后职业教育(6个月到2年,4B)、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至少2年,5B)。据此,我国学校教育类型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对应分布是,职业初中培养的是初等技能人才;3C、4B培养的是中初级技能人才;5B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学校模式与基地。总体上,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奠定的是不同级别技能人才需要的教育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方面具有基础与主导作用。

当然,人才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一个多因素与多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接受不同的教育并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只能是人才成长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职业院校奠定的只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与技能基础,培养的是潜在的技能人才,最终成为高技能人才还要通过工作实践经验积累,在岗位上成材。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实施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是院校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事实上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院校开展大规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始于21世纪初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技能型高层次人才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国家从政策层面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以下改革。

(一)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上,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与类型随着高职院校的改革与调整一直存在着目标不明,层次不清的问题。对此,1990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2000年1月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要求各种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都要按照这一共同的培养目标协作攻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要“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至此,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逐步明确,即“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发展方向,高职院校逐步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这了适应这一变化要求,高职院校从2004年开始了专业调整,即将原来的高职院校学科大类调整为专业大类,《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产业、行业、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为主要依据,共设置了农林牧渔、制造等19个专业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下分为532个专业。《目录》内的专业大类、专业类结构对应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格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类型紧密结合,特别是培养目标上明确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方向。同时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制造、建筑、能源化工、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农林牧渔和服务业等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结合,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针对性地培养高技能人才。

到2010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数达124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3%;高职教育招生数达到310万人,在校生达到966万人,分别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在校生总数的47%、43%,到2010年高职院校累计培养了2000余万名毕业生。高职毕业生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企业技术进步,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重要的技能型人才资源基础,高职院校成为区域、行业乃至国家战略实施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二)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发展,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步伐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主要由技工学校承担,改革开放后技工学校获得了更快发展,由于技工学校教学中规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技巧要求达到中级工的水平和重视“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训练,使得这类学校成为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进入新世纪后,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作用,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对此,技工学校按照“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方针进行改革,一批骨干示范性学校,从以培养中级工为主,逐步向培养高级技工、技师为主转变,一批规模大、师资强、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006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门发文,将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明确化,并规定了该类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任务:一是要制定高技能人才院校培养规划,明确院校培养目标主要为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或高级技师;二要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创新高技能人才院校培养方式;三要统筹发展技师学院,明确了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四要制定激励政策,推动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发[2006]31号)。同时,将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列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并“选择200所规模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以高级工、技师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建立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企业职工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扩大各类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整体推进全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于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通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2)。

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有高级技工学校485所。全国技工院校招生人数达到161万人,其中高级工、预备技师和技师班学生超过47万人,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和技师班在校生102万人,占在校生总量的25.7%。[2]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高技能人才是工业化国家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将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

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相比,我国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与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1.12亿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高技能人才2863万人,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5%。据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其中还不包含现有的存量缺口440万人。[3]

除总量不足外,结构性短缺,年龄和行业分布上的结构性矛盾,也是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5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进行的持续监测显示,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技师的需求缺口一直较大,平均十个岗位空缺只有五六个人前来求职[4]。发达地区高技能人才供求缺口更加突出,北京今后两三年中技能人才缺口总量达6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的缺口约为13万人。[5]据广东省劳动保障厅统计,截至2011年,广东全省共有高技能人才127.6万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19.75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达15.27%,高技能人才需求220万人,目前尚需100万人。[6]2010年宁波市总工会的一份调查显示,全市技能人才总量为85万人,不到产业工人的40%,其中高技能人才总数只占技能人才总数的7.3%,用人单位要求有技术等级或职称的岗位有38.91万个,占岗位提供总数的61.08%,而进场求职中有技术等级或职称的人员只有14.36万人,缺口数达24.54万人,占需求人数的63.08%。高技能人才面临年龄断层,以技师为例,30岁以下的青年技师约占4%,46岁以上的占45%。[7]高技能人才分布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民企和中小企业少,传统机加工类工种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少;有40%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年龄超过46岁,人才断档问题比较突出,年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何文芳)[8]。21世纪出现的大批民工荒,实际上是技工荒。技工荒的实质是我国技能型人才结构比例过低,落后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也大大落后于工业化国家。

国际发展经验表明,技能人才的数量和水平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一份报告指出[9],平均技能水平可以解释1960年到1995年间OECD国家超过55%的人均GDP增长差异。如果能够减少1%的文盲率,则可以保持1.5%的人均GDP增长和2.5%的劳动生产力增长。技能短缺确实阻碍经济增长、生产力发展和技术革新,低技能约束技术革新速度,而且约束采用更有生产力的劳动组织。技能型人才在发达国家人才结构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德国技能人才在整个人才结构中占到60%以上,美国称技能型人才“工作在中层(working in the middle)”,范围是高中阶段教育及以上、学士学位以下的人员,占比约60%[10]。据欧盟2005年27个成员国资格结构统计,相当于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占比,第二产业为54%,第三产业为47%[11]。而我国这一层次的技能人才比例则相对较低,2007年全国职工文化程度抽样统计结果显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在整体中的占比为32.6%[12]。而“有的企业每年耗费大量财力送管理人员学MBA,送工程技术人员去高校拿文凭,却不愿在技术工人培训上多投入(何文芳)。[13]

技能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提高质量效益水平的主要问题,在我国许多地区和行业存在技能人才短缺,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结构失衡,已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对此,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已成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

(二)发挥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企业培养、院校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三种途径。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据企业和部门在生产、工作第一线,采取以师带徒或集中培训等形式,院校培养的途径不占主导。主要因为:一是过去我国多数企业都建有自己的培训基地或技工学校,这类教育组织根据企业的技术发展需要,举办各类培训班,承担了本企业的人才技术提高培训任务;二是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具有岗位养成、岗位积累和岗位个性的特点,因此,通过“师带徒”的传帮带的方式,实行生产与训练一体化训练,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三是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开展的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生产和科研攻关实际紧密结合,这种应用研究型的培养模式更适用于企业需求,可以说,企业是高技能人才的使用主体,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著名的宝钢企业集团建立起了宝钢教培中心和宝钢技工培训中心作为本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基地,面对当代钢铁生产先进装备和技术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实施新型培训模式“三合一高级技能班培训模式”,即“以国家大专学历框架为基础,以高级工培训与鉴定为主线,以突出岗位能力培养为特色”,加强本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同时在此基础上,开设“三合一高技能深化班,实现从高级工到技师的人才培养。但企业毕竟是一个生产实体,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与标准也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依靠企业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有计划、大规模地培养技能型科技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健全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基础性、系统化、规模化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职业院校的优势与资源,是尽快满足现阶段对技能型人才大量需求的一条有效途径。职业教育在技能型人才资源培养与开发方面具有基础与主导作用。特别是从技能人才的成长途径来看,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日益重要。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依靠中级技能人才边工作边接受继续教育完成,德国的师傅学校(工长)就是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然而,由于中断工作去学习或业余学习对于多数人来讲勉为其难,这就造成这一模式逐步萎缩,高技能人才主流培养途径逐步由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所取代。而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方法、手段的进步,也为这一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技术保障。事实上,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据估算,2001年到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共培养5000多万名毕业生,高等职业学校共培养2000多万名毕业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这些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三)改革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还很不完善,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仍缺乏有效的衔接。高级工的培养主要由劳动部门管理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或企业岗位培养培训为主,而数量众多的高职院校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功能上尚不明确,在诸多培养环节上存在着脱节。主要问题是,许多职业院校并未完全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技能人才的培养上,专业设置学科化,课程设置本科压缩化,教学内容理论化的倾向依然存在,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企业岗位的需求;再者,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实习环节和实习实训条件不足,这些都影响了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对此,改革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体系是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的关键。一是职业院校要建立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技能型人才,学校深入到企业一线,建立起由企业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参加的专业教学委员会,跟踪科技发展和企业进步,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生产和教学紧密相连。二是深化教学改革,职业院校应紧密结合企业技能人才岗位要求,对应国家职业标准,对应企业岗位技术标准,确定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调整教学内容,加快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三是推进“双证书”制度,目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资格鉴定限于初、中级,只有极少数高职院校试行了高级工鉴定。而对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评定,一般需结合在企业岗位上的工作实绩,即采取能力评价和业绩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因此,目前要尽快提升毕业生职业资格证书的等级水平,加快高职院校学生获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途径与比例。

参考文献:

[1]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纲要有关名词解释[OL].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2010-07-27.

[2]技工院校发展现状[OL].中国就业网,2010-03-09.

[3][8][13]中国急需高技能人才 “八级工”辉煌有望重现[OL].新华网,2011-10-28.

[4]中国“两高”人才缺口大 需以用为本激活人才[N].光明日报,2010-11-22.

[5]北京技能人才缺口将达60万 职业培训将实现终身制[N]. 北京晚报,2011-07-11.

[6]广东高技能人才缺口100万人[OL].新华网,2011-12-16.

[7]技工缺口大,为何难填补[N].宁波日报2010-06-18.

[9]Andreas Schleicher,Benchmarking 21st century skills,30th APEC-HRDWG meeting,Bohol,The Philippines,2008.4.

[10]W. Norton Grubb. Working in The Middle——Strengthen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he Mid-Skilled Labor For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1996.

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篇7

【关键词】技能竞赛;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作为今后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点工作来抓。为了深入开展中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关系的研究,今年3月,我们借助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平台和时机,重点对苏北地区5所中职业学校参赛队(共4大类12个项目)的指导教师和参赛教师进行了调研并发放调查问卷6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56份,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被调查的专业教师共56人,其中:男性教师29人,女性教师27人;年龄在20-30岁的有16人,31-40岁的有26人,41-50岁的有14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36人,初级职称16人;高级技师1人,技师22人,高级工25人,中级工8人;教龄在5年以内的有8人,5-10年的有31人,11-15年的有12人,16-20年的有5人。

调查资料表明,在参与技能竞赛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师中,中青年专业教师占大多数,年龄在20-40岁的占调查总人数75%,教龄在5-10年及以上的占调查总人数的86%。专业教师中中级职称及具有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的占主体,其中中级及以上职称占调查总人数的71.4%,具有高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的占调查总人数的85.7%。

二、调查内容统计

问题1本次省级技能竞赛你的主要工作任务是:

选项A指导教师B参赛选手C其他

结果(%) 28% 35%37%

问题2 你认为技能大赛对中职学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何意义:

选项A促进很大B促进,但不大C没意义

结果(%) 38%46%16%

问题3作为选手参加省、市技能大赛,你的技能水平有什么样的变化:

选项A有较大提高B有提高,但不大C没有提高

结果(%) 39% 41%20%

问题4你认为目前自己实际真实的技能操作水平达到什么样的程度:

选项A高级技师B技师C高级工D中级工

结果(%) 14%30%36%20%

问题52007年前你的实际技能操作水平是什么样的程度:

选项A高级技师B技师C高级工D中级工

结果(%) 3% 9%36%52%

问题6你认为提高技能大赛指导教师技能水平的方法是:

选项A 下企业锻炼B高校培训C省级针对性培训

结果(%) 34% 23%43%

问题7作为指导教师和参赛选手参加省、市技能大赛,你在其中的收获是什么:

选项A 很大B 一般C 很少

结果(%) 56%27%17%

问题8通过参与省市技能大赛,你的个人技能水平是否有提高:

选项A 很大提高B一般C 没有提高

结果(%)40% 38%22%

问题9 通过参与技能大赛对你的教学方法方面有何改进:

选项A 有很大改进B有改进C 无改进

结果(%) 36% 39%25%

问题10通过参与省市技能竞赛,你的教学水平方面有何变化:

选项A 明显提高B 有所提高C 没有提高

结果(%) 27% 55%18%

问题11 你对职业学校每年举行一次的技能大赛的评价是

选项A肯定B否定C弃权

结果(%) 60% 23%17%

问题12 你对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是:

选项A加强教师培训B引进企业技术人员C教师下企业锻炼激励机制

结果(%)34% 32%34%

问题13 你认为当前专业教师队伍急需解决的问题:

选项A队伍结构不合理B专业教师匮乏C素质有待提高

结果(%) 28% 49% 23%

三、调查资料分析

从上表的统计资料结果显示,开展技能竞赛活动对中职学校专业教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教师的技能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资料显示,有78%的专业教师认为参与省、市技能大赛使其自身技能水平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有40%的教师认为有很大的提高,有38%的教师认为有所提高。由此可见,技能大赛对促进专业教师的提高技能水平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资料还显示,在2007年以前,专业教师技能水平达高级工以上的仅占被调查总人数48%,专业教师技能水平达到技师的仅占调查总人数的9%。自2008年开始举办职业院校技能竞赛以后,职业学校和专业教师对技能操作开始逐步重视,本次调查的专业教师技能水平达高级工以上的达到了80%,比2007年增长了32%;专业教师技能达到技师水平的占人数的30%,比2007年增长了21%。资料还显示,有84%的教师认为技能大赛对中职学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技能大赛促进了中职学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2.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显著转变。专业教师普遍认为,通过参与技能大赛,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转变了教学理念,业务上得到了历练,教学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同时更加增强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极大地鼓励了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77%的被调查者认为技能大赛对自己的技能教学有帮助和借鉴,

3.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得到了不断改进。75%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参与技能大赛改进了自己的教学方法,82%的被调查者通过参与省市技能竞赛,提高了教学水平。同时,还有86%的被调查者认为只有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参赛,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展现专业教师的人生价值。

4.技能竞赛为专业教师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调查资料显示,有60%的老师对技能大赛的评价是肯定的,在调研的过程中,有许多中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都积极参加省、市级技能竞赛,一是通过比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二是通过比赛结识了专业同行和朋友,可以互相学习、切磋和交流,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三是通过比赛对自己也是一种人生历练,在比赛中发现不足,找出差距,不断提高自己的操作水平。同时技能竞赛也为中职学校之间架起了学习、交流的友谊桥梁。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调查和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专业教师匮乏,年龄偏大。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不足,有49%被调查老师反映专业教师匮乏,其次是队伍结构不合理28%。我们在调研中还发现,某学校的一个省级示范专业的专业课教师的平均年龄达到43岁,选拔推荐到省里参赛的教师人选都很难。由此可见,专业教师的缺乏已是影响技能竞赛水平的颈瓶。

高级技师职业技能篇8

论文摘要: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这要求有大批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发展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方面具有基础与主导作用。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是院校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国家从政策层面对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大量改革,在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发挥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改革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人才需求。

论文关键词: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开发

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产业发展呈现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并存态势,经济增长方式在转变,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在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振兴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我国发展的重点和突破点,这些都要求有大批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发展支撑。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与高技能人才是紧密相联的,工业化的发展一刻也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各国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拥有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与类型,成为提升 “中国制造”竞争力,并向“中国创造”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撑;更多更快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创新适应社会经济需求的发展方向;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高职教育的关系

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的从业者中,具备精湛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人员。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职级的人员,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三类,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对人才的界定标准是中专学历以上,或获得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对于像能工巧匠、技术能手或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型人才在统计时并未将其纳入人才范围。2003年12月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颁布,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人才系列,与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一起构成我国的人才大厦。全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一般而言,技能人才中的一、二、三级(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分别对应的教育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四、五级(中级工、初级工)则对应的是中等、初等职业教育。按照1997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中技能人才与学历教育的对应分类,我国技能人才学校类型主要有:职业初中(2C)、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3C)、高中后职业教育(6个月到2年,4B)、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至少2年,5B)。据此,我国学校教育类型与技能人才培养的对应分布是,职业初中培养的是初等技能人才;3C、4B培养的是中初级技能人才;5B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学校模式与基地。总体上,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奠定的是不同级别技能人才需要的教育基础,高等职业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方面具有基础与主导作用。

当然,人才的成长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一个多因素与多条件综合影响的结果。接受不同的教育并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只能是人才成长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职业院校奠定的只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与技能基础,培养的是潜在的技能人才,最终成为高技能人才还要通过工作实践经验积累,在岗位上成材。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实施现状

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是院校系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途径。事实上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等院校开展大规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始于21世纪初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技能型高层次人才大量需求的背景下。国家从政策层面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了以下改革。

(一)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上,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与类型随着高职院校的改革与调整一直存在着目标不明,层次不清的问题。对此,1990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2000年1月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要求各种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都要按照这一共同的培养目标协作攻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要“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至此,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逐步明确,即“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成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发展方向,高职院校逐步成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这了适应这一变化要求,高职院校从2004年开始了专业调整,即将原来的高职院校学科大类调整为专业大类,《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产业、行业、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为主要依据,共设置了农林牧渔、制造等19个专业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下分为532个专业。《目录》内的专业大类、专业类结构对应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格局,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类型紧密结合,特别是培养目标上明确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方向。同时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促进了制造、建筑、能源化工、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农林牧渔和服务业等行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结合,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针对性地培养高技能人才。

到2010年,全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数达124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3%;高职教育招生数达到310万人,在校生达到966万人,分别占全日制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在校生总数的47%、43%,到2010年高职院校累计培养了2000余万名毕业生。高职毕业生成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企业技术进步,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重要的技能型人才资源基础,高职院校成为区域、行业乃至国家战略实施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二)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发展,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步伐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主要由技工学校承担,改革开放后技工学校获得了更快发展,由于技工学校教学中规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技巧要求达到中级工的水平和重视“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训练,使得这类学校成为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进入新世纪后,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作用,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对此,技工学校按照“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的方针进行改革,一批骨干示范性学校,从以培养中级工为主,逐步向培养高级技工、技师为主转变,一批规模大、师资强、办学条件好、教学质量高的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成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006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专门发文,将高级技工学校和技师学院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明确化,并规定了该类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任务:一是要制定高技能人才院校培养规划,明确院校培养目标主要为高级技工、预备技师、技师或高级技师;二要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创新高技能人才院校培养方式;三要统筹发展技师学院,明确了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培养技师和高级技工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四要制定激励政策,推动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劳社部发[2006]31号)。同时,将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列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并“选择200所规模大、设施完善、特色鲜明,以高级工、技师为主要培养目标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建立示范基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企业职工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扩大各类职业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整体推进全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关于建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通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8,2)。

截止到2008年底,全国有高级技工学校485所。全国技工院校招生人数达到161万人,其中高级工、预备技师和技师班学生超过47万人,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的高级班和技师班在校生102万人,占在校生总量的25.7%。

三、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开发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开发,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高技能人才是工业化国家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保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将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

与国家发展、社会需求相比,我国高技能人才发展现状与需求间存在较大差距,据统计,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1.12亿人,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不足13%,高技能人才2863万人,技师、高级技师仅占技能劳动者的5%。据预测,到2015年和2020年,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其中还不包含现有的存量缺口440万人。

除总量不足外,结构性短缺,年龄和行业分布上的结构性矛盾,也是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5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进行的持续监测显示,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技师的需求缺口一直较大,平均十个岗位空缺只有五六个人前来求职。发达地区高技能人才供求缺口更加突出,北京今后两三年中技能人才缺口总量达60万人;其中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的缺口约为13万人。据广东省劳动保障厅统计,截至2011年,广东全省共有高技能人才127.6万人,其中技师和高级技师19.75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重达15.27%,高技能人才需求220万人,目前尚需100万人。2010年宁波市总工会的一份调查显示,全市技能人才总量为85万人,不到产业工人的40%,其中高技能人才总数只占技能人才总数的7.3%,用人单位要求有技术等级或职称的岗位有38.91万个,占岗位提供总数的61.08%,而进场求职中有技术等级或职称的人员只有14.36万人,缺口数达24.54万人,占需求人数的63.08%。高技能人才面临年龄断层,以技师为例,30岁以下的青年技师约占4%,46岁以上的占45%。高技能人才分布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民企和中小企业少,传统机加工类工种多,新型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少;有40%以上的技师、高级技师年龄超过46岁,人才断档问题比较突出,年轻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何文芳)。21世纪出现的大批民工荒,实际上是技工荒。技工荒的实质是我国技能型人才结构比例过低,落后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也大大落后于工业化国家。  国际发展经验表明,技能人才的数量和水平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一份报告指出,平均技能水平可以解释1960年到1995年间OECD国家超过55%的人均GDP增长差异。如果能够减少1%的文盲率,则可以保持1.5%的人均GDP增长和2.5%的劳动生产力增长。技能短缺确实阻碍经济增长、生产力发展和技术革新,低技能约束技术革新速度,而且约束采用更有生产力的劳动组织。技能型人才在发达国家人才结构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德国技能人才在整个人才结构中占到60%以上,美国称技能型人才“工作在中层(working in the middle)”,范围是高中阶段教育及以上、学士学位以下的人员,占比约60%。据欧盟2005年27个成员国资格结构统计,相当于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占比,第二产业为54%,第三产业为47%。而我国这一层次的技能人才比例则相对较低,2007年全国职工文化程度抽样统计结果显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在整体中的占比为32.6%。而“有的企业每年耗费大量财力送管理人员学MBA,送工程技术人员去高校拿文凭,却不愿在技术工人培训上多投入(何文芳)。

技能人才缺乏已成为制约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提高质量效益水平的主要问题,在我国许多地区和行业存在技能人才短缺,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信息通信、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结构失衡,已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对此,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已成为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人力资源保障。

(二)发挥高职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企业培养、院校培养和校企合作培养三种途径。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据企业和部门在生产、工作第一线,采取以师带徒或集中培训等形式,院校培养的途径不占主导。主要因为:一是过去我国多数企业都建有自己的培训基地或技工学校,这类教育组织根据企业的技术发展需要,举办各类培训班,承担了本企业的人才技术提高培训任务;二是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具有岗位养成、岗位积累和岗位个性的特点,因此,通过“师带徒”的传帮带的方式,实行生产与训练一体化训练,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三是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企业开展的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生产和科研攻关实际紧密结合,这种应用研究型的培养模式更适用于企业需求,可以说,企业是高技能人才的使用主体,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国著名的宝钢企业集团建立起了宝钢教培中心和宝钢技工培训中心作为本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基地,面对当代钢铁生产先进装备和技术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实施新型培训模式“三合一高级技能班培训模式”,即“以国家大专学历框架为基础,以高级工培训与鉴定为主线,以突出岗位能力培养为特色”,加强本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同时在此基础上,开设“三合一高技能深化班,实现从高级工到技师的人才培养。但企业毕竟是一个生产实体,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数量与标准也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依靠企业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有计划、大规模地培养技能型科技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要健全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具有基础性、系统化、规模化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职业院校的优势与资源,是尽快满足现阶段对技能型人才大量需求的一条有效途径。职业教育在技能型人才资源培养与开发方面具有基础与主导作用。特别是从技能人才的成长途径来看,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日益重要。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高级技术工人和技师的培养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依靠中级技能人才边工作边接受继续教育完成,德国的师傅学校(工长)就是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然而,由于中断工作去学习或业余学习对于多数人来讲勉为其难,这就造成这一模式逐步萎缩,高技能人才主流培养途径逐步由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所取代。而现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和职业教育方法、手段的进步,也为这一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技术保障。事实上,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据估算,2001年到2010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共培养5000多万名毕业生,高等职业学校共培养2000多万名毕业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批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这些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三)改革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