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级会计师攻略8篇

时间:2023-09-25 15:59:33

高级会计师攻略

高级会计师攻略篇1

一、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谱写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两基”攻坚让知识的阳光普照西部偏远乡村数百万农村孩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2000年,我国总体上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奋斗目标,但是尚未“普九”地区的“两基”工作还面临着艰巨的攻坚任务。到2002年,全国还有410个县未实现“两基”。这些县虽然只占全国县数的13%,但涉及国土面积达3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36%,人口8300多万,占全国人口的6.4%,其中有309个少数民族县,51个边境县。由于地处边远、就学成本高以及义务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等诸多原因,整个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仅为77%,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年,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达总人口的9%,“两基”攻坚任务格外繁重。

经过四年的攻坚,这410个县已经有368个通过了国家“两基”验收,其余特别困难的42个县也达到了攻坚计划确定的“普六”标准。到2007年底,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将达到98%,比攻坚计划实施前的77%提高了21个百分点,超出计划提出的85%的目标13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达到了90%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随着“两基”攻坚的不断推进,长期以来困扰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农村孩子“上学难、留不住”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西部农村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如今的西部农村,很多地方最好的房子在学校,一些边远山区学校的孩子们用三块石头垒灶做饭、多个人挤一张床的现象已成为历史。一些山区边疆地区千百年来第一次有了正规学校,校园里响起了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时空的阻隔,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边远农村,为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创造了条件。“两基”攻坚目标的如期实现,使知识的阳光照进了偏远山村,让教育的力量成就着孩子的梦想,改变他们的命运。这项民心工程将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两基”攻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践行了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宗旨,人民群众是满意的。四年来,国家大幅度加大财政投入,着力改变西部农村地区教育落后面貌,缩小区域、城乡教育发展差距。为把“两基”攻坚部署落到实处,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与西部各省(区、市)签署了“两基”攻坚责任书。地方政府把“两基”攻坚列入重要日程,成立了领导小组,不少地方一把手亲自挂帅,加强了对“两基”攻坚的统筹领导。西部各省(区、市)都与攻坚县签订了责任书,将攻坚任务落实到县,落实到人。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攻坚的各项工程给予了直接有力的指导、保障和监督,探索和建立了一系列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了资金安全、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为把“两基”攻坚建成精品工程、阳光工程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两基”攻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乎时代要求,顺应民情民意,解决了人民群众最关心、对于人民群众来说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是满意的。

“两基”攻坚涌现出了许多感人的先进事迹,凝聚了迎难而上、坚韧不拔、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410个攻坚县多数分布在高寒荒漠地区、边远农牧区和边疆地区。这些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不少群众生活十分贫困。有的地方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有61个县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两基”攻坚,其难度之大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

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广大基层干部全身心扑在“两基”攻坚工作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有的同志深入崇山峻岭、荒漠高原进行实地勘察和调研;有的同志在工期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经常连续十几天、几十天地在工地上忘我工作;有的同志日夜操劳,甚至战斗、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例如,甘肃临潭县教育局长马永祥常年辛勤工作在“两基”攻坚第一线,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被人民群众亲切地称为“攻坚局长”。重庆市沙阳县沙市镇副镇长孙开祥,一直为镇里学校建设多方协调,排忧解难,身患重病仍牵挂“两基”攻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四川阿坝州原政协副主席旦真,坚信“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工作”,退休后仍四处奔走,千方百计地劝导牧民们送孩子上学,在当地藏区传为佳话。广大干部群众用心血、汗水甚至是生命铸就了迎难而上、坚韧不拔、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两基”攻坚精神。“两基”工作是平凡的,攻坚精神却是伟大的。“两基”攻坚铸就的精神丰碑必将永远激励我们为进一步发展教育事业而不懈努力!

二、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迈上了新的台阶,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两基”攻坚推动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到2007年底,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将提高到99%以上;农村义务教育财政预算内拨款从2002年的990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1881亿元,总量翻了一番;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巩固率显著提高,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迈上了新的台阶。

一是调整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2001年国务院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作出重大调整,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已基本实现了两个转变,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由农民部分承担转变到由政府全部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管理由原来的以乡镇为主转变到以县为主。近几年来,这一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校长和教师的调配等责任全面纳入了“以县为主”统筹管理的范围。与此同时,中央对困难地区农村教育转移支付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省级政府统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责任逐步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足额按时发放,学校安全和日常运转得到切实保障。

二是加大投入,改善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大量专项资金,用于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及“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重大项目。2003年至2006年,中央财政累计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专项支出达500多亿元。在中央财政的直接支持和带动下,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生均校舍面积由2003年的4.9平方米提高到2006年的6.1平方米。这些专项建设,使得积累多年的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老大难问题逐步解决。

三是实施以“两免一补”为核心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2005年底,国务院部署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国家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上述“两免一补”政策是我国义务教育公共政策上的一个创举,惠及1.5亿农村孩子,解决了农村孩子上学难问题。农民群众的教育负担得到切实减轻,“种田不交税”的同时,又实现了“上学不交费”,广大农民欢欣鼓舞。新机制还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了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完善了教师工资经费保障机制,从而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国家在五年内新增投入将达500多亿元。

四是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各地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到2006年,全国所有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了新课程教学。现代远程教育是缩小我国地区间、城乡间教育差距的有效举措,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学校的教学内容,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使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共投入资金111亿元,其中,中央投入专项资金50亿元,地方投入61亿元。工程覆盖中西部地区36万所农村中小学,惠及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工程还投入资金用于部级培训,大批一线骨干教师得到培训。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到2006年,农村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了98.7%和95.8%。通过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数万名大学毕业生奔赴农村地区支教任教,不仅为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做出了贡献,为农村学校带去了活力,而且创新了农村教师队伍的补充机制。

五是广泛开展教育对口支援。近几年来,东部地区支援西部贫困地区、城市支援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对口支援工程得到进一步推进,12个东部省份均与西部省份结成了帮扶对子,通过捐助资金、援建学校、培训校长和教师等多种形式支持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并形成了对口帮扶的长效机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成果中也有东部省份的一份贡献。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企事业单位、志愿者开展了形式多样、有声有色的扶贫支教活动。很多地方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城镇学校教师服务和支援农村教育的工作,并形成经常性制度。同时,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得到了流入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一些地方免除了借读费和学杂费,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环境明显改善。

三、努力开创农村义务教育新局面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必须看到,尽管当前农村义务教育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城市相比总体落后的局面还没有改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有所提高,但与人民群众对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和时展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明显增加,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依然偏低。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改善民生的新要求出发,继续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努力建设公共财政全面保障、各级政府责任明确、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发展比较均衡、质量不断提高的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开创农村义务教育新局面。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巩固“两基”成果。

要巩固“两基”攻坚成果,防止反弹;集中力量完成西部剩余42个县的“两基”攻坚,继续改善已完成“两基”任务地区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制定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认真研究并逐步化解“普九”欠债。国家已决定投资100亿元,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重点解决未纳入“两基”攻坚计划实施范围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问题,加强农村薄弱初中学生生活设施建设,改善食宿条件。要努力实施好这项工程。还要实施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彻底改善农村学校的卫生和生活条件。东部地区的农村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二)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要落实好国家各项惠及农村的政策措施,优先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各级政府要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抓紧制订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基本标准,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消除不合格学校,积极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加大教师工资改革力度,统筹教师收入,逐步建立起教师、校长统一调配和定期交流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师资力量的均衡配置。要针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出现乡村学校人数过少、县镇学校班额过大的情况,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基本的教育质量。

(三)更加重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感染力。用农村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广大农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树立从小立志成才、长大报效国家的理想。全面深化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提倡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制度”,让广大农村学生“升学有基础,发展有潜力,就业有素养,创业有能力”。大力推进农村学校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提倡和指导学生普遍参加社会实践和勤工俭学活动,参加各种有益的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要通过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大力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是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关键。必须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战略性任务进一步抓紧抓实。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光盘等方式为农村中小学教师提供高水平、专业性的培训。组织实施好师范生免费教育,为农村义务教育培养优秀教师。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逐步解决农村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大力宣传农村教师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要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农村教师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高级会计师攻略篇2

稳步推进架科底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在全乡“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架科底乡党委书记  张英泽

(2009年9月10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同志们:

正当全县上下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我们迎来了第二十五个教师节。在此,我代表乡党委、乡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全乡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向今天受表彰的先进集体、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乡教育事业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9年,是我乡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全乡各级各部门、各族干部群众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乡的“两基”工作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的检查评估验收,实现“两基”工作目标,这标志着我乡的民族教育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并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今天,我们召开架科底乡庆祝第二十五个教师节暨教育工作表彰大会,其目的是全面总结我乡“两基”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表彰“两基”攻坚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弘扬“两基”攻坚精神,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实现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前,我乡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稳步推进,我乡教育事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多出人才、多出高质量的人才,为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下面,我就今后教育工作,结合联系会议所初步形成的共识,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提高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重要性认识

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科学技术、劳动者文化素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知识已成为发展中的最重要的资源。我乡地处西部边远山区,教育事业发展相对薄弱,劳动者素质不高,人才非常短缺,严重阻碍着全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既是加快生产力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实践。全乡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出发,深刻认识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性,牢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按照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工作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在全乡上下形成围绕发展抓教育,抓好教育促发展的良好环境和尊师重教、科学育人的社会风尚,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奠定基础。

二、坚定信心、振奋精神,认真总结“两基”攻坚工作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难得机遇,出台了《中国共产党架科底乡委员会 架科底乡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两基”攻坚的决定》,我们始终把“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事业发展作为我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不断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有力地加快了我乡“两基”攻坚步伐。经过全乡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奋力拼搏,“两基”攻坚取得了显著成绩。( 收集整理)(二)因地制宜办好基础教育。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关于“两基”攻坚工作的各项要求和部署上,我们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符合架科底实际的措施,把办好农村基础教育作为“两基”攻坚的核心,制定了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规划和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加强了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了领导责任制度,保证“两基”攻坚的资金需求,最大限度地简化手续,以创优工程争取国家、省、州、县的大力支持。

(三)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统一思想,明确目标,落实责任。乡、村 “两基”攻坚领导小组下设督查、宣传、业务工作组,各工作部门按照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的原则,积极参与工作,形成了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

(四)抓好宣传鼓动和舆论引导,坚持依法治教和依法攻坚。通过开设宣传栏、制作宣传牌、悬挂标语、发放告人民书和“两基”指标明白卡、编发简报、文艺演出等宣传形式,广泛宣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扫盲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使“两基”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了“宣传鼓动、政策带动、依法促动、整体推动”的“两基”攻坚联动机制。

三、正

高级会计师攻略篇3

高校在建设的时候,网络规划、网络安全设计等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再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的扩展性来设计,许多网络系统、设备等到目前为止已经开始落后。网络数据的井喷与网络应用的飞速发展,更是进一步考验高校现有网络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虽然,许多高校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地更新换代新的设备,但是更换新一代的设备只是性能上的进一步提升,对于数据处理、转发是跟得上时代的发展,不过对于网络安全来说却远远不足。

关键词:

网络安全;校园网;策略

1校园网络基础网络架构

早期大部分高等院校校园建设的时候,信息化规划跟不上学校教育的扩展,许多高等院校的基础网络架构都是简单的层次化网络结构(见图1):接入层、汇聚层、核心层级联,再通过防火墙出口外部网络,同时保证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的威胁被阻止,相对高级一些的设计还可能包括IDS(入侵检测系统),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一步步在原有的基础网络上添加新设备来丰富网络组成,并提供更多的网络服务。

2传统网络攻击过程

在从前,主要的网络安全威胁来自基于各种漏洞而进行的网络攻击和下载带病毒的软件包而导致的系统病毒感染。而这些传统的网络攻击手段之后,才是在被攻破的系统中留下木马、后门,或者破坏、窃取数据。这些传统的攻击手段是层层递进式的(见图2),从攻击的开始到结束以递进的形式进行,如果前面的步骤无法实现,则整个网络攻击过程将会中断。这些传统的网络攻击包括诸如DoS攻击、DDoS攻击、系统入侵、网络渗透等。不断重复这样的一个网络攻击过程,当累积到一定的量后所组成的网络僵尸大军将对整个网络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3传统校园网络安全防范体系

根据传统的网络攻击过程,在许多的院校的基础网络中都会加入相应的网络安全防范措施,这些网络安全防范措施就构成了常见的校园网络安全防范体系。而在传统的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防范体系中,将网络安全防御定义为外部网络、内部网络和用户3个层次,而每个层次中有针对该层次的网络安全设备和措施。对于外部网络这一个层面,直接面对的是防火墙,很多的院校网络都采用防火墙作网络出口,承担着网关与防火墙的双重功能。采用防火墙作为外部网络与内部网络的边界,可以有效地阻止大部分来自于外部网络的恶意攻击,保证内部网络的稳定。在防火墙之后部署一台入侵防御系统,可以进一步检测可能避过防火墙的安全检测而进入网络的恶意流量。在内部网络这个层面,传统的网络安全体系中一般没有什么网络安全设备,在这个层次主要采用的是基于策略的网络安全措施,也就是所谓的软设备。通过网络设备中进行软件层面的安全策略设计,保证内部网络流量的正常稳定的转发。例如,采用访问控制列表来对网络进行一些控制,不允许学生访问教师网络资源;使用QoS功能保证数据的高效转发,设置安全端口,MAC与IP地址的绑定,甚至更高级的基于802.1x的认证。到了用户层面,主要确保的是操作系统的安全,因为很多恶意的攻击软件、病毒、木马或入侵软件都是基于操作系统漏洞进行渗透破坏的,所以在用户这个层面,针对操作系统要打好操作系统的补丁、安装功能强大的杀毒软件,开启操作系统自带的软件防火墙或者杀毒软件的防火墙,进一步,加强用户层面的安全性。即使用有瞒过防火墙,混过入侵防护系统的漏网之鱼,也可以在用户层面进行补救。采用这种传统的网络安全体系进行网络安全的设计部署,在以前的网络时代还是有很好的效果的,但是,现今进入了网络时代2.0,新的技术、新的威胁层出不穷,此时旧的网络安全体系在网络安全防护上表现得就有些捉襟见肘了。校园网络需要推陈出新,结合现在的校园网络及互联网络的发展趋势,设计更合适更合理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

4传统网络安全策略应用分析

传统校园网络安全解决方案使用的网络安全策略应用是基于不同层面进行区分的,针对不同层面分别部署相对应的网络安全设备或网络安全策略。这种网络安全策略应用主要是针对从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的流量进行检测控制,正如防火墙功能一样,定义了外部非安全区域、内部安全区域和DMZ区域,然后给这些区域定义安全等级和默认策略。这种安全体系的设计对于以前的网络攻击过程(见图4)来说是可以满足校园网络安全的需求的。在以前的网络环境中,攻击主要来自外部,内部的安全等级是可信的,所以外部的攻击流量经过防火墙后,基本上已经抵御了,再经过IPS或IDS设备后,到达用户层面时还要经过操作系统或杀毒软件防火墙后,可以成功攻击目标的恶意行为已经降到了可接受层面范围。所以,从前的校园网络安全情况比现在相对要好一些。如图4的攻击过程示意所示,基于原有的网络安全策略应用对于起源自外部网络的攻击可以做到有效防范,但是正如前文提到的,现在越来越多的现象是,内部用户通过其他途径感染了自动下载代码或木马端等恶意源后,从内部发起攻击或者自动下载各式各样病毒木马直接破坏用户操作系统,并以此为跳板,从内部网络感染、攻击其他用户主机、学校服务器等设备,导致学校网络受到严重影响进一步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原有的校园网络安全策略应用基于单向防护、由3个独立层面以递进的方式构建的校园网络防御系统,其性能已经无法适应现时复杂多样化的校园网络环境。因此,针对这个旧的网络安全策略应用的不足,需要一个更合适更优秀的校园网络安全策略。

5传统网络安全策略架构分析

在院校用的旧的校园网络解决方案中,采用的基础架构简单实用,在从前的网络时代,无论是外部网络还是内部网络的数据流量都不并是很大,而且那时候无论是师生的日常生活还是教学活动中,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也不高。不过,随着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的不断加强,以及信息化教学的广泛推广,校园网络中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数据,并且日常教学也有绝大部分是基于网络的。这个时候,传统的网络架构就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网络单点故障现象导致的网络中断而影响师生的生活学习和学校的教学秩序。现在新规划的校园网络中,校园网络基础架构相对复杂,但是性能和安全性都有所提升。现有校园网络基本上都是基于双网络核心热备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设计,根据学校的需求,可以选择在关键节点部署双机热备提供安全可靠性,避免了原有基础网络架构的不足。

6网络安全策略应用技术分析

经过调查了解,现在校园网络中采用的技术有很多都不符合标准,例如密码的复杂性,这个最基本的一条都做不到。另外,学校管理中使用的技术不足,如管理网络设备使用telnet协议而不是采用ssh,对管理流量与数据流量没有区分控制,无线网络的加密算法采用容易破解的算法等等。这些技术细节上的不足,也会导致校园网络安全受到威胁。因此,在新的网络安全策略应用中,应该注意相关网络安全技术的使用是否符合安全等级的要求。

7传统高校校园网络安全策略应用的优点

对于传统的高校校园网络安全解决办法来说,好处就是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方案相对简单,管理相对便捷,在数据量以及网络依赖性不高的院校,或资金不足的院校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8传统高校校园网络安全策略应用的缺点

对于传统的高校校园网络安全解决办法来说,弊端就是学校校园网络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来自校园网络外部、内部、系统自身产生的安全威胁汇集起来使用整个校园网络的复杂性、不稳定性大大增加,最后导致网络安全性大大降低。

作者:周怡燕 单位:南华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邹县芳,孙道德.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及策略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7):87-90.

[2]杜芸.高校校园网网络安全隐患与解决策略探析[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5(6):13-15.

[3]王超,林峰.高校校园网络安全管理策略[J].科技资讯,2007(7):160-161.

高级会计师攻略篇4

第一次战役后,未受到重大打击的“联合国军”继续分两路北犯,其中西线为美第八集团军,东线为美第十集团军。志愿军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隐蔽接敌,对敌军构成包围态势,并于11月25日发动反击,第二次战役开始了。在这次具有决定性的战役中,东线的长津湖及其附近地区爆发了一场惨烈的战斗,参战双方都宣称自己获胜,这便是闻名世界的“长津湖战役”。

严格地讲,长津湖战役有“第一次”与“第二次”之分。“第一次长津湖战役”又称“黄草岭战役”,是指在第一次战役期间,志愿军42军与美陆战一师以及南朝鲜首都师、三师等在位于长津湖以南的黄草岭地区发生的战斗,42军给予敌方一定打击后主动撤退。之后,“联合国军”中计,草率北进,一头扎进了刚入朝不久的志愿军9兵团的包围圈中,在我军的打击下突围南逃,并从兴南港撤到海上,彻底退出了朝鲜东北部,这便是“第二次长津湖战役”。因为战役的规模及影响更大,第二次长津湖战役更为人们所深知。

对于这次战役,中方声称重创美陆战一师等部,并且歼灭了美七师三十一团级战斗群,即“北极熊团”,还缴获了该团团旗,此为朝鲜战场唯一一次成建制歼灭美军团级部队。而美军则声称部队主力成功突出包围圈,保存了大多数重装备,并且在突围过程中消灭了大量中国军队,因“长津湖战役”而被授勋的军人达11人之多,为美军历次战役之最。

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对长津湖战役的分析议论,主要是9兵团伤亡较多,尤其是非战斗伤亡过大,没有歼灭美陆战一师的主力,以及到底是歼灭还是击溃“北极熊”团的争议。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再度审视。

长津湖战役前的形势

内德·阿尔蒙德少将指挥的美第十集团军以陆战一师、第七步兵师为基干,在仁川登陆中夺得头功。登陆成功后,以沃尔顿·沃克中将为指挥官的第八集团军接替第十集团军向平壤进攻,而第十集团军由釜山和仁川登舰,准备在朝鲜东部的元山港再次上演登陆好戏,以与第八集团军南北夹击平壤。

美军的这一安排被一些人称为分兵战略,导致其后来被志愿军各个击破。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是朝鲜半岛北部东西距离较大,美军以一路向北挺进不利于攻占朝鲜全境,而且仅有仁川一个港口也不利于保障美军的后勤补给,因此这一战略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只是计划跟不上变化,朝鲜人民军放弃平壤一线迅速北撤,第八集团军轻易攻克平壤,南朝鲜第一军也从陆路攻占了元山港,而此时第十集团军刚乘船到达元山港外。第十集团军登陆后,将陆战一师、第七步兵师、南朝鲜第一军从西向东排开,向北推进。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长津湖附近地区的地理特点:长津湖地处朝鲜东北部的盖马高原,地质为玄武岩台地,平均海拔1200米,被称为“朝鲜的屋脊”,当地年平均气温1—2℃,月平均最低-15℃。看到“朝鲜的屋脊”一词语,读者可能会联想到“世界屋脊”,两者确实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中国军队在两个屋脊上进行的战斗也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高原山地地形,决定了军事双方的行军路线会被限制在山谷之中,而且数量庞大的军队为避免拥挤在一条山谷中,就必须分兵而进,这便导致很容易受到攻击。可以说,长津湖地区是进行伏击战的理想地带。而长津湖战役和十几年后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一样,同为中国军队成功的伏击战。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盖马高原年平均气温很低,而长津湖战役又发生在11月底12月初的严冬时分,导致了双方人员,尤其是志愿军的大量冻死冻伤。

美陆战一师和第七师一部通过黄草岭,进入长津湖地区后,为了进一步北犯,调整了部署,主要组成3个集团。其中:柳谭里有陆战一师的两个团和一个炮兵团;下碣隅里有陆战一师师部及直属、后勤、坦克部队;新兴里有第三十一团级战斗群,即所谓“北极熊团”。柳谭里在长津湖的西北方向,新兴里在长津湖的东边,下碣隅里在长津湖的南边,三地构成一个倒三角,陆战一师的另一个团分布在这个三角附近的要点上,保障师部及后勤线的安全。美军的部署成犄角之势,似乎并无太大漏洞,可考虑到在他们附近埋伏着两个军10万人的志愿军部队,那么他们的分兵三处确实将自身置于危险的境地。而且,陆战一师的主力集结在柳谭里,掩护其右翼的“北极熊团”在新兴里,两者被长津湖分隔开,一旦遇到攻击难以互相支援,这便为“北极熊团”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美第十集团军对面的志愿军第9兵团,由第20军、26军、27军组成,是第三野战军的主力之一,司令员为宋时轮,副司令员陶勇。9兵团本为攻台主力,驻扎在东南沿海。随着朝鲜形势的发展,该兵团于1950年10月北调山东,本来计划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但是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迅速突破三八线,与志愿军一线部队交火,形势要求9兵团马上入朝。紧张的行军后,至11月中下旬,20军、27军已基本入朝完毕,并按预定部署向长津湖地区开进。这两个军严格执行隐蔽要求,晓宿夜行,躲过美军飞机的严密侦察,悄然进入战区,准备给美第十集团军一个“惊喜”。

9兵团的进攻部署是:以20军(4个师)从长津湖西南发动进攻,切断柳谭里与下碣隅里的联系,并从西南方向攻击柳谭里和下碣隅里;以27军79师从北面攻击柳谭里,80师及81师一个团攻击新兴里;其余部队担任预备队和对其余敌军的警戒;26军还在向前线运动中。双方一线的兵力对比是:柳谭里、下碣隅里,中方5个师对美方4个团;新兴里,中方4个团对美方1个团。兵力对比约为4:1。

但是,9兵团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因为入朝过于仓促,加上美空军的严密封锁,后勤补给严重不足,缺衣少食,尤其紧缺防寒服装,因冻饿而导致战斗力下降和大量人员损失。11月14日,西伯利亚寒流影响朝鲜北部,当地温度14日夜降至零下20—30℃,这更加剧了9兵团的战役部署难度,被迫将进攻时间推后两天,至11月27日才发起进攻。

柳谭里及下碣隅里附近的激战

11月27日黄昏,长津湖地区爆发大规模战斗。志愿军20军迅速切断美军柳谭里与下碣隅里之间的联系,并围攻两地;27军79师也从北面攻击柳谭里;27军80师与81师的一个团围攻新兴里。11月27日至12月1日,双方形成了僵持局面,夜晚志愿军进攻,白天美军反攻,志愿军无法歼灭美军,美军也一时无法改变被包围的局面。

下碣隅里的位置十分重要,一旦被志愿军攻占,柳谭里及新兴里的美军将被彻底切断退路。所以,美军除固守柳谭里、下碣隅里外,还从古土里向北出击,企图打通与下碣隅里的联系。29日,由英国海军陆战队道格拉斯·德莱斯代尔中校指挥的美英混编部队,包括1000余人、17辆坦克和140多辆汽车,在炮火支援下,由古土里向北挺进,途中又有12辆坦克加入。29日白天,这支部队在志愿军60师阻击下,虽有进展,但进度很慢。到了夜间,60师从道路两侧发起攻击,“德莱斯代尔特遣队”被截为两段,一部在坦克掩护下逃回古土里,麦克劳林中校率130余人被围后投降,另有100余人零散被俘。最终到达下碣隅里的部队只有300余人和17辆坦克。不过,这支部队,尤其是坦克部队的到达,对于下碣隅里的防御起到了很大作用。

12月1日,美第十集团军开始突围南撤,柳谭里、新兴里的美军向下碣隅里撤退。三十一团级战斗群在突围中被消灭,而陆战五团、七团经死鹰岭撤向下碣隅里。当时防守死鹰岭的志愿军59师177团,伤亡惨重,弹药缺乏,严寒的天气也使幸存的士兵失去战斗力,尽管如此仍打退了美军8次进攻,直到阵地上剩余的60多名士兵都冻在冰雪中,动弹不得,美陆战队才得以从死鹰岭下的公路上通过,进入下碣隅里。

陆战一师及美七师一部在下碣隅里会合后,力量更加集中,遂在飞机、坦克掩护下,于12月6日向南突围,此时志愿军前线部队经数日激战及严寒侵袭已伤亡严重,而且后勤补给无法跟上,士兵们只能在战场收集弹药、食品以及防寒服装,战斗力已近枯竭,无力阻挡陆战一师整师规模的突围。长津湖战役期间,美陆战一师非战斗减员达7000多人,其中多数为冻死冻伤,而装备补给和医护条件更差的志愿军因寒冷所受到的损失则更加严重,其中,守卫黄草岭1081高地的60师180团2连在战斗打响、冲锋号吹响时,没有一个人呐喊冲杀,已经全部冻死在阵地上。在此情况下,美陆战一师等部凭借现代化的机动能力在空中掩护下突出长津湖地区,与接应的美第三步兵师会合,一路南撤至兴南港,期间,志愿军27军、26军展开追击,但没能追上拥有全面装备优势的美军,至此,长津湖战役结束。12月中下旬,退至兴南的美军在海空火力掩护下从海路撤走,12月24日,志愿军收复元山、兴南等港及附近地区。

客观地评价,美陆战一师的战斗力是很强的,其被志愿军分割包围在柳谭里、下碣隅里、古土里等数个据点,却无一被攻破,在撤退过程中也比较有序,整个部队保持着组织呼应,伤员大都得到后送,并保存了大量重武器。美军拥有现代化的装备和空中优势,但战争的决定因素毕竟是人,几乎同样条件下,三十一团级战斗群突围失败,陆战一师却能突围成功,其决定原因是陆战队的官兵具有较高的组织力和战斗素养,善于打逆境仗。

“北极熊团”的覆灭

新兴里地区的美军分为两部分:新兴里,有一个步兵营和一个炮兵营(其中包括一个自行防空炮连),指挥官有步兵营长威廉·莱利中校和炮兵营长雷·恩布利中校;新兴里西北约5公里的内峙洞,有一个步兵营和一个重迫击炮连,由营长唐·费斯中校指挥;另有一个坦克连在向新兴里开进途中;艾伦·麦克莱恩上校是这个团级战斗群的最高指挥官,当时在新兴里以南的后浦。

11月27日子夜,志愿军27军80师与81师的一个团(242团)向“北极熊团”发起进攻。战斗打响后,志愿军迅速切断新兴里、内峙洞与后浦的联系,238团4连还趁势攻入新兴里,捣毁了美军一个营部,袭击一个炮兵连,消灭了大批美军,但敌机炮连火力强大,难以攻克,加上天亮后美军发动反击,4连又撤出了新兴里。与此同时,内峙洞的美军也遭到志愿军的猛烈攻击。

28日天亮后,美军组织兵力反攻附近被志愿军控制的制高点,但进展不大,留在后浦的坦克连北进增援也被击退。大约此时,麦克莱恩上校率前进指挥所到达内峙洞。28日夜晚,志愿军继续进攻,在美军自行高射炮的火力阻击下,伤亡巨大,没有取得明显进展。29日凌晨,内峙洞的美军支撑不住,撤往新兴里,麦克莱恩在转移中误认志愿军为美军,前去联络,身中4弹后被俘,不久伤重身亡,而此时另两个营长都已负伤,费斯便接替指挥三十一团级战斗群。

经29日休整加强兵力后,志愿军于30日夜再次发动猛攻。此时,新兴里的美军弹药行将耗尽,空投补给也效果不佳,而志愿军则趁机加强了攻势,迫使美军于12月1日突围。突围中,美军不断受到志愿军的打击,狼狈南逃,费斯中校也被手榴弹炸死,部队完全失去控制,除留在后浦的少量配属部队外,三十一团级战斗群有组织的部队不复存在。

对于美军三十一团级战斗群是否算作被全歼,有一定的争议。首先,美方就不承认其被歼灭,其理由是该战斗群的团部和一些配属部队还存在,另有一些人员分散逃回,损失的人员只占该战斗群总人数的过半数。而我方认为,三十一团级战斗群的两任指挥官先后被击毙,建制被打散,重装备全部损失,绝大部分人员被消灭,而且三十一团的团旗也被缴获,完全可以称其为歼灭战。

客观地说,一个不剩的歼灭战在世界上是基本不存在的。新兴里的美军在志愿军围攻之下,被迫突围,但没有成建制的单位突围成功,装备也损失殆尽,虽有零散人员逃出,但这个团的主体已不存在,宣布其被歼灭应该是合适的。

美方对三十一团级战斗群评价甚高,认为其独力阻挡了志愿军5个团的进攻,成功掩护了陆战一师的右翼,为陆战一师的成功突围作出巨大贡献,这似乎有为鼓舞士气而自吹自擂的嫌疑。其实,该团级战斗群在战斗中的表现并不值得称赞。首先,其在新兴里的部队麻痹大意,在27日夜首战中,被志愿军突入阵地,损失惨重,仅凭借机炮的火力优势才站稳脚跟;其次,团营指挥官能力一般,团长稀里糊涂地阵亡,两个营长负伤后,乘直升机逃走,严重影响士气;而且,该团战斗意志不强,突围中只能依靠空军轰炸开路,与陆战一师突围的表现相去甚远,而且在突围中组织涣散,一些人员擅自脱队,致使部队解体。该团之所以能支撑4天,主要依靠了其配属的自行高炮以及空军的对地支援。当然在客观上,三十一团级战斗群以自己的覆灭为代价,掩护了陆战一师,其牺牲并非毫无价值。

关于长津湖战役的争议

长津湖战役被称为中美“双方都不愿多提及的战役”,参战双方虽然都声称自己取得重大胜利,却都不那么理直气壮。

首先,西方媒体形容美第十集团军给予志愿军重大伤亡并成功从兴南撤走是“在战败中取得道德上的胜利”。此一奇怪的说法,应该是西方式的“春秋笔法”,非要将战败撤退和“胜利”这个字眼联系起来,好比说“我逃跑得很有绅士风度,所以,其实是我赢了”,至于其为什么要逃跑则只字不提。当然这作为宣传战手段的一种,也无可厚非。

其次,中方在评价长津湖战役时,也主要提及歼灭“北极熊团”和宣传杨根思等志愿军指战员的壮烈事迹,对于在一次取胜的战役中所付出的巨大代价虽不讳言,可只是强调装备劣势和天气因素,而没有特别分析深层次的原因。

此外,在国内也有一些不同声音,比如有人指责9兵团入朝参战过于仓促,遭到了许多不应有损失,得不偿失,所以该战役是失败的。还有人认为长津湖战役根本没有必要进行,一旦西线美军被击败,长津湖地区的美军自然会撤走,因此9兵团所付出的代价毫无意义。更有甚者通过列举此次战役敌我损失对比,试图证明不仅长津湖战役,即使整个抗美援朝战争都是不该发生的,云云。

一个社会拥有多元的观点是这个社会健康的标志,但不容否认,多种观点中仍有对错之分,那么,哪种观点儿更实事求是呢,长津湖战役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教训又是什么呢?

略懂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一句名言:兵贵神速。《孙子兵法》中也说:“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强调要速战速决,反对为了准备得尽善尽美而行动迟缓。这个道理很简单:你做准备,对方也在做准备,而战机稍纵即逝,等你准备好了,宝贵的战机已失,准备便成了无用功,战略目的也无法实现。

放到朝鲜战争中来看,1950年9月末,美军在仁川登陆,形势逆转,而此时正准备等岛屿,面对快速变化的形势,中央从决定出兵到调整部署是非常紧迫的。但是,形势不等人,朝鲜人民军主力被消灭后,“联合国军”迅速越过三八线,就像美军官所说,中国军队已经失去了介入朝鲜战争的最佳时机,也就是在仁川登陆后、平壤失陷前这个时期出兵。为了在朝鲜全境被占领之前阻挡并击败“联合国军”,志愿军迅速调集了部队比较集中的9兵团入朝,与之前入朝的13兵团等部队一起对敌作战,也就是说要抓住逆转朝鲜战争的最后一个机会。此时,美军刚进入朝鲜北部不久,各部队处于进军状态,其指挥官对于志愿军可能发起的攻击也抱有麻痹思想,这对于擅长运动战而装备简陋的志愿军来说就是难得的战机。试想,一旦美军在朝鲜北部站稳脚跟,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再加上巨大海空优势,志愿军就会连一点儿将其赶出朝鲜的可能性也没有了。所以,志愿军迅速入朝,抓住以后再也不会有的战机,及时发动第二次战役,不仅给予敌人重创,而且彻底扭转了朝鲜战争的局势,虽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却使我国东北的安全形势得到根本保障,数十年来一直保持和平稳定。考虑到这点,我们所付出的牺牲是完全值得的,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决定是正确而及时的。

具体到长津湖战役是否有必要,也要综合分析。就算西线美军被击退,但长津湖地区地形险要,一旦美军在此构筑工事,依托元山、兴南等港口,很可能将这里变为第二个釜山,而志愿军以当时的装备条件是不可能攻破美军严密设防地域的。如此一来,这一地区的美军就会对平壤一带构成严重威胁,使入朝志愿军处于东、南两面作战的不利地位,大量兵力也会被牵制在东线地区。那种认为西线美军被击败、东线美军自会撤退的想法过于轻敌,而且一厢情愿,据此来质疑长津湖战役必要性是非常幼稚的。

还有一个引起国人极端重视的争议,那就是志愿军在长津湖战役以及朝鲜战争中的损失。民间及网络上有各种传言,把志愿军的损失数字抬高到骇人听闻的程度。事实上,除了国家之外,没有任何组织和个人能够给出有真凭实据的数字,而国家出于种种条件限制和考虑,要么对数字保密,要么给出的数字中含有一些玄机,比如美国关于在朝鲜战争中死亡者的数字就曾多次变脸,从33,629人变为54,260人,又变为36,570人;中方对抗美援朝战争伤亡人数的统计不够统一,直到1992年民政部才公布了171,669人的阵亡数字,后修正为183,108人。如此种种,给关心这个问题的人们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

毫无疑问,朝鲜战争中,中方伤亡要大于美方。但是,一些常识总被高谈阔论者遗忘,比如,战争的胜负不是由伤亡数字或比例决定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以伤亡2200万比1600万,战胜同盟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以阵亡士兵1600万比800万,战胜法西斯阵营;美国南北战争,北方以伤亡64万比39万,战胜南方。这些耳熟能详的战例说明了一个道理,伤亡比例与战争胜负没有必然联系,以伤亡比例来否定战争中的一方只是一种孩子气的说法。

而且从军事上讲,单将中美两军伤亡做对比,也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因为朝鲜战争是一场国际战争,中美之外,还有南北朝鲜上百万军队和其他国家的十几万军队参与其中,他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总结这场战争却不考虑这些国家军队的伤亡,只会让没有偏见的人感到不能理解。

具体到长津湖战役,美方公布第十军损失数为阵亡1029人,伤4582人,失踪4894人,非战斗减员7338人,总计17,843人,占第十军总数的五分之一。志愿军9兵团的损失数目,伤亡失踪为21,300人,非战斗减员28,954人,总计约50,254人,占9兵团总数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双方都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双方人员损失比约为1:3,各自的战斗与非战斗减员比都接近1:1,如此高的非战斗减员比例在朝鲜战场上是少见的。稍有不同的是美军战斗减员略高于非战斗减员,而志愿军正相反,这反映了双方后勤保障与医疗条件上的差距。

高级会计师攻略篇5

一、充分认识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利用5年的时间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明确了攻坚的期限、目标和任务。当前,我市面临着国家实施中原崛起战略、河南省大力推进“郑汴一体化”的新机遇,要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迫切需要大批合格劳动者和技能型专业人才。经过长期发展,我市已构建起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具备了技能型人才规模培养能力,但是职业教育仍然是全市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技能人才培养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阻碍产业进步的瓶颈。各级政府要从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事关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事关区域发展、开放合作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大局,事关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的大局,把职业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抢抓机遇、集中力量打一场职业教育攻坚战,促进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二、职业教育攻坚的总体目标

(一)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到2012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9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的50%以上;市属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全面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与再就业培训任务,使未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比例达到95%以上。

(二)改善办学条件。到2012年,建设6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所市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把*大学建成省级或部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支持10所有特色、就业率高但办学条件薄弱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15个装备水平较高的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6个市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带动全市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全市职业院校的校园面积、建筑面积、图书藏量、仪器设备及师生比基本达到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及中等职业学校的设置标准。

(三)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力度。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专业建设,使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毕业生质量明显提高,到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专业技能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中级职业技能水平,初次就业率在95%以上。

三、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主要措施

(一)继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从2008年开始,整合全市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在汴西新区建设一处在校生规模3万人左右的职业教育园区;各县重点建设1所在校生规模3000人以上的具有较强辐射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通过举办教育园区和建设县级职教中心等措施,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同时,统筹管理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按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发展要求制定招生计划,将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增量部分用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2012年以前,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1,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

(二)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步伐,对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打破部门、行业界限,盘活资源,整合力量,组建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实行规模化、连锁化办学。积极探索和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形成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格局。鼓励和支持企业独立举办或以多种形式合作举办职业教育,企业可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并共享资源,鼓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专业教师。

(三)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大力实施示范性职业院校和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2009年至2012年,每年鼓励、支持2—3所职业学校创建市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每年重点支持1—2所中等职业学校争创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以开展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带动全市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大财政投入,每年重点扶持2—3所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建设。

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的人力需求,2009年到2012年,每年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3—4个装备水平较高、服务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的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时,每年建设1—2个市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支持各县职业教育中心和职业学校建设一批装备水平较高、资源共享、面向社会提供各类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公共实训基地。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核定教职工编制,新增教职工编制主要用于增加“双师型”教师,2012年以前,“双师型”教师占全市中等职业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比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中增设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鼓励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广泛吸收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有专业技能的离退休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

(四)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业学校要确立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办学思想,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向市场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设置结构,巩固原有拳头专业,开设适应市场需要的特色专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培育特色学校。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定期开展全市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以敬业、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制度。职业学校要面向农村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员,大力开展农业科学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人才、城镇职工就业和再就业等各类培训,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各类实用型人才。

(五)大力推进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深入开展职业教育强县创建活动,把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2012年以前,我市要再争创2个职教强县。各县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办好1所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要加大对县域内的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联合办学、合作办学等方式,盘活薄弱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各乡镇要积极利用农村教育资源,结合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文化大院、农民书屋等建设,办好乡镇化技术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

(六)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快速、规范发展。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落实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鼓励和支持部门、行业、企业和个人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举办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经过批准举办的民办职业院校,在土地征用、项目建设、学生资助、税收、银行贷款、职称评定、评先奖优等方面享受与公办职业院校同等待遇。经当地政府批准,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可依法以捐赠者姓名、名称命名学校的校名、校舍或者其他教育教学生活设施。要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和境外优质资源举办职业教育,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七)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高等职业院校和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加快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高级技工学校获得高级职业资格的毕业生在企业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在人员使用、工资福利等方面参照大专学历人员待遇执行。用工单位在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

(八)建立完善职业教育攻坚经费保障机制。市、县(区)财政要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2009年到2012年,全市用于职业教育的投入要达到6亿元以上。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在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举办职业教育,逐步建立政府购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的制度,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从2008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农村科技开发资金的10—20%用于职业教育;职业院校收入的学费用于职业教育攻坚的比例不得低于30%。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准以学费冲抵财政拨款,或者以其他方式提留、挤占和挪用学费,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普通中小学教师同等工资待遇。

(九)落实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经批准建设或扩容的职业院校基本建设项目,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房屋拆迁管理费和河道管理费等。对经批准用于教学用房、实验室、操场、图书馆、办公室及师生员工食堂、宿舍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国家拨付事业经费和企业办的职业院校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07号)规定,凡与职业院校签订3年以上合作协议的企业支付给学生实习期间的报酬,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职业院校教学设施和学生生活用水、用电、用气执行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参照我省高等学校老校区土地置换办法,将老校区土地置换收益全部用于新校区建设,扩大办学容量。

四、加强职业教育攻坚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领导。市、县要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职业教育攻坚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攻坚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明确责任。政府主要领导是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第一责任人。市、县逐级签订职业教育攻坚目标任务责任书,将职业教育攻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市、县党政领导政绩考核挂钩,作为奖惩地方领导的重要依据。政府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职业教育攻坚工作。职业院校要抓住机遇,主动攻坚,加快发展。

高级会计师攻略篇6

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精神,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出实施意见如下:

一、充分认识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利用5年的时间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明确了攻坚的期限、目标和任务。当前,我市面临着国家实施中原崛起战略、河南省大力推进“郑汴一体化”的新机遇,要实现我市跨越式发展的目标,迫切需要大批合格劳动者和技能型专业人才。经过长期发展,我市已构建起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具备了技能型人才规模培养能力,但是职业教育仍然是全市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技能人才培养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阻碍产业进步的瓶颈。各级政府要从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职业教育事关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事关区域发展、开放合作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大局,事关促进就业、消除贫困、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的大局,把职业教育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抢抓机遇、集中力量打一场职业教育攻坚战,促进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二、职业教育攻坚的总体目标

(一)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到2012年,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含技工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9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规模的50%以上;市属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3万人以上;全面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与再就业培训任务,使未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比例达到95%以上。

(二)改善办学条件。到2012年,建设6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10所市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把*大学建成省级或部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支持10所有特色、就业率高但办学条件薄弱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15个装备水平较高的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6个市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带动全市职业教育高水平发展;全市职业院校的校园面积、建筑面积、图书藏量、仪器设备及师生比基本达到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及中等职业学校的设置标准。

(三)加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力度。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四)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职业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实践能力较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专业建设,使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毕业生质量明显提高,到2012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专业技能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中级职业技能水平,初次就业率在95%以上。

三、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主要措施

(一)继续扩大职业教育规模。从2008年开始,整合全市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统筹规划,在汴西新区建设一处在校生规模3万人左右的职业教育园区;各县重点建设1所在校生规模3000人以上的具有较强辐射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通过举办教育园区和建设县级职教中心等措施,调整优化教育结构。同时,统筹管理高中阶段招生工作,按普职比例大体相当的发展要求制定招生计划,将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增量部分用于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2012年以前,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1:1,促进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

(二)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步伐,对中等职业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打破部门、行业界限,盘活资源,整合力量,组建富有活力的职教集团,实行规模化、连锁化办学。积极探索和创新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大力推动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形成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开放式办学格局。鼓励和支持企业独立举办或以多种形式合作举办职业教育,企业可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并共享资源,鼓励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专业教师。

(三)加强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大力实施示范性职业院校和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2009年至2012年,每年鼓励、支持2—3所职业学校创建市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每年重点支持1—2所中等职业学校争创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以开展高水平示范性职业院校建设,带动全市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大财政投入,每年重点扶持2—3所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建设。

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的人力需求,2009年到2012年,每年在重点专业领域建成3—4个装备水平较高、服务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的省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时,每年建设1—2个市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支持各县职业教育中心和职业学校建设一批装备水平较高、资源共享、面向社会提供各类技能人才培养培训的公共实训基地。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核定教职工编制,新增教职工编制主要用于增加“双师型”教师,2012年以前,“双师型”教师占全市中等职业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15%以上。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比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中增设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鼓励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广泛吸收专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有专业技能的离退休技术人员到学校兼职任教。

(四)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业学校要确立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办学思想,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向市场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设置结构,巩固原有拳头专业,开设适应市场需要的特色专业,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专业,培育特色学校。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定期开展全市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以敬业、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提高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加强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顶岗实习、半工半读制度。职业学校要面向农村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人员、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员,大力开展农业科学技术、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人才、城镇职工就业和再就业等各类培训,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各类实用型人才。

(五)大力推进县域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深入开展职业教育强县创建活动,把职业教育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2012年以前,我市要再争创2个职教强县。各县要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办好1所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要加大对县域内的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通过联合办学、合作办学等方式,盘活薄弱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各乡镇要积极利用农村教育资源,结合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文化大院、农民书屋等建设,办好乡镇化技术学校,为新农村建设搞好服务。

(六)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快速、规范发展。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落实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鼓励和支持部门、行业、企业和个人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举办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经过批准举办的民办职业院校,在土地征用、项目建设、学生资助、税收、银行贷款、职称评定、评先奖优等方面享受与公办职业院校同等待遇。经当地政府批准,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可依法以捐赠者姓名、名称命名学校的校名、校舍或者其他教育教学生活设施。要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和境外优质资源举办职业教育,采取切实措施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七)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高等职业院校和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要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加快推进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工作。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的毕业生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时,免除理论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高级技工学校获得高级职业资格的毕业生在企业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在人员使用、工资福利等方面参照大专学历人员待遇执行。用工单位在招录职工必须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规定,从取得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中优先录用。

(八)建立完善职业教育攻坚经费保障机制。市、县(区)财政要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2009年到2012年,全市用于职业教育的投入要达到6亿元以上。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在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举办职业教育,逐步建立政府购买职业教育培训服务的制度,建立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机制。从2008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30%;农村科技开发资金的10—20%用于职业教育;职业院校收入的学费用于职业教育攻坚的比例不得低于30%。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准以学费冲抵财政拨款,或者以其他方式提留、挤占和挪用学费,职业学校教师享受普通中小学教师同等工资待遇。

(九)落实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经批准建设或扩容的职业院校基本建设项目,免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房屋拆迁管理费和河道管理费等。对经批准用于教学用房、实验室、操场、图书馆、办公室及师生员工食堂、宿舍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国家拨付事业经费和企业办的职业院校自用房产、土地,免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07号)规定,凡与职业院校签订3年以上合作协议的企业支付给学生实习期间的报酬,准予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按照国家有关部门的规定,职业院校教学设施和学生生活用水、用电、用气执行居民生活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参照我省高等学校老校区土地置换办法,将老校区土地置换收益全部用于新校区建设,扩大办学容量。

四、加强职业教育攻坚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的领导。市、县要成立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职业教育攻坚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攻坚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明确责任。政府主要领导是职业教育攻坚工作第一责任人。市、县逐级签订职业教育攻坚目标任务责任书,将职业教育攻坚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市、县党政领导政绩考核挂钩,作为奖惩地方领导的重要依据。政府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职业教育攻坚工作。职业院校要抓住机遇,主动攻坚,加快发展。

高级会计师攻略篇7

砥平里战斗(1951年2月13~15日),是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初期,我志愿军部队在朝鲜战场东线,对京畿道杨平郡砥平里进行的一次对坚固野战阵地进攻的战斗。是役,我军以8个团(不足6000人)的兵力围攻美军1个团战斗队(合1个步兵团、1个炮兵营、1个坦克连)及法军1个营,共约6000余人。敌我兵力大致相当,血战两天两夜,我方伤亡是敌两倍多。我方伤亡数字至今仍争论不下,有说5000余人、3200余人、2400余人等,但据当时主攻部队第119师师长徐国夫经作战科统计,本师为900余人,其中阵亡300余人(《大漠风声疾》,白山出版社1998年版),再加上助攻方向兵力较少,一般不超过主攻方向的伤亡,合计伤亡1800人以下应较为可信。美、法军伤亡800多(美自称350多人),双方歧见不大。砥平里在双方战略布局和战役布势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战术要点,双方志在必得,殊死搏斗,战况激烈,是志愿军在较大规模作战中第一次对美军进攻失利,也是朝鲜战争中战场形势的一个转折点。

“硬着头皮打”的战斗

朝鲜战争自始至末,战场形势大起大落,一波三折,在纵长的半岛上,双方大踏步地进退,形成三个转折点。第一个转折点是美军仁川登陆,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大举北上,攻至中朝边境;第二个转折点是我军第二次战役,志愿军秘密入朝后,经第一次战役短促突击后大举反击,接着发动第三次战役,将联合国军打至“三七线”附近;第四次战役实际上由联合国军发起,志愿军以攻对攻,砥平里战斗为第三个攻防转折点,直接导致了我第四次战役的失利。最后经过第五次战役,双方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战争又回到原点。

从战略上看,砥平里之战标志着志愿军战略进攻大规模、大踏步、大纵深运动战的结束,以阵地防御战为主的战略相持阶段来临。从战役上看,砥平里战斗失利打破了稳定战局的希望,东线未能达到破坏敌军战役布势的目的,西线阻击也就失去了意义,我军丢失汉城,全线撤过汉江。从战术上看,美军发现了志愿军火力薄弱、对坚固据点攻坚能力不强、协同不严密、持续作战能力差等弱点。此战后,整建制的美军部(分)队一旦被志愿军包围,不再急忙突围,或在撤退途中被我大量杀伤;而是依托有利地形,必要时以坦克和卡车建立环形防御,依靠猛烈火力和空中支援与我硬抗,造成我重大伤亡,进攻难以为继。

1950年12月26日,美国陆军副参谋长马修·李奇微临危受命,飞抵韩国,接替沃克(已阵亡)出任美第8集团军司令,并得到麦克阿瑟授权,统一指挥另一主力——美第10军,实际上是驻朝联合国军总指挥。他上任伊始,即着手了解参战中朝军队实力,总结联合国军失败教训。李奇微认为,志愿军的战斗精神和士气“无与伦比”,战术“勇猛灵活”、“无法抗拒”,指挥是“世界上第一流的”,“联合国军”最害怕与志愿军近战夜战,害怕被志愿军迂回包围穿插。同时,李奇微也发现中朝军队由于没有制空权,缺乏空中掩护;没有机械化、摩托化装备,火力弱,突击力和机动力差;随着战线前移,后方运输线越拉越长,缺乏运输工具,后勤补给极其困难。因此志愿军战役进攻受到很大限制,只有能力发动“月圆攻势”(每月一次战略性进攻战役)、 “礼拜攻势”(每次战役持续一个星期)。李奇微由此认为“联合国军的出路只能是进攻、进攻、再进攻”,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对付志愿军的办法:当凶猛的“礼拜攻势”接近尾声时,即以强大的反击力量投入前沿,向弹尽粮绝并准备转入休整的志愿军发动猛烈反击,不让志愿军有喘息之机。据此,在第三次战役结束一周后,李奇微发起了“猎犬行动”,在水原至利川间的两军对峙线上,派出少数力量向北进行侦察性进攻。侦察虽没有完全弄清中朝军队具体战线和意图,但探明了中朝军队没有发动新的战役的能力和意图。10天后,李奇微下令发起战略性进攻战役“霹雳作战”,集中地面和空中力量共约23万余人,要求“向北进攻,直至碰到敌人的主抵抗线为止”,并采用“磁性战术”(即与我军粘着,当我军进攻,其主力主动撤退30千米,正好是我军夜间徒步行军距离,不被我军迂回包围;尔后依靠强大空、坦、炮火力,大量杀伤我临时驻止兵力;以此反复,直至消耗我军至力疲弹绝),由西至东逐步发起反攻,联合国军开始全线北进。

此时,志愿军一线部队经3次战役后,兵力严重减员(一个团只有600~700人),官兵疲劳,后勤供应跟不上,而原准备在下个战役使用的第二批入朝作战的第3、19兵团还没有赶到,准备为一线补充的4万战斗骨干和8万新兵也没有到达。在兵力数量上敌我几乎相等,在装备质量上却存在很大差距。更危险的是,根据以往经验,联合国军此时应不会发起进攻,因而志愿军应战思想准备不足,一些部队作战位置也不利。此正是志愿军最不愿意作战,也是最不利于作战之时。

1951年1月25日,收到美军即将发起反攻的情报。27日,要求部队“停止休整,准备作战”。并电示,大意是美军开始反攻,企图攻占汉城,推进至汉江南岸,我军弹粮全无补充,请求北撤15~30千米,必要时放弃汉城、仁川。但次日复电,不但不同意部队后撤,而且指示立即发动第四次战役,目标是“三六线”上的大田和安东,在“三六线”附近休整。心里很清楚,目前部队根本无力打到“三六线”,要在那里休整部队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如果立即发动第四次战役,连已经占有的“三七线”能否保住都是问题。撤退,是军事的必要,但政治上不允许;进攻,在军事上不现实,但在政治上需要。军事服从于政治,不得不接受指示,第四次战役只能硬着头皮打。但彭仍提醒毛:“第三次战役即带着若干勉强性(疲劳)。此战役是带着更大的勉强性。如主力出击受阻,朝鲜战局有暂时转入被动的可能。”的总体意图是“西顶东放”,阻美打韩。西线以中朝现有的3个军(军团)阻敌于汉江南岸,而东线则放敌人进来,然后以6个军(军团)分割歼灭之。“如果反击得手,可制止敌人的进攻。如反击不顺利,敌人将继续前进,我则准备退至三八线以北地区”。(《杜平回忆录》,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可以说,这一部署并非按的要求向“三六线”进攻,而是企图通过阻击和局部的运动防御,迫使敌人停止进攻的权宜之计,也是一个可行之计。

针对美军进攻部署,勾画了一个死死顶住西线,于东线打反击的初步设想,如果反击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志愿军退却的局面,还可能令联合国军的攻势停止。但在东线组织反击行动,至少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东线联合国军北进的位置要形成前突态势,以利于我侧击;二是参加反击的部队能够及时到达进攻出发地域,及时对敌发起攻击;三是在西线打阻击的部队必须把攻势凶猛的美军阻止在汉江以南,如果在向东线调动部队时西线的阻击防线垮了,整个战线就将全面崩溃。而砥平里,正处于东线和西线的接合部上,正如肩上的担子,一头挑着东线的进攻,一头挑着西线的防御,砥平里的得失,直接关系战役的成败。正如战前对此战的预计:“砥平里地区据已知敌军为美第2师、24师各一部及法国营合计为8到9个营,如我攻击该敌一昼夜不能解决战斗,则利川地区之英第27旅、南朝鲜第6师及原州附近的美第2师38团与美第7师均可来援,南朝鲜第5师、8师与空降兵第187团亦会策应。假如我两昼夜不能解决战斗,则水原防线之美军亦可能抽出2至3个师东援,这样万一吃不下,打成消耗战,甚至洪川至里公路被敌人控制,则我将处于极为不利情况,这一步必须充分估计到。”

“以我之短击敌之长”

砥平里之所以是关乎战略战役成败的战术要点,是因为它位于美第9军和第10军两个重兵集团接合部的交通会合点,处在威胁我南汉江桥头阵地左侧的位置上。若志愿军一举夺取砥平里,不但能威胁正在进攻我南汉江桥头阵地的美第9军右侧后,还能进一步向骊州等地区发展进攻,李奇微的战线就会全线崩溃,西线美军也将丧失进攻支点,非大幅后撤不可。因此横城反击胜利后,为扩大战果,进一步阻止敌军战役攻势,“邓指”(即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兵团指挥部)决定机动兵力从两个方向对砥平里进攻。一个方向由第40军119师师长徐国夫统一指挥,在北线和东线发起主攻;另一方向由第39军指挥的西、南线负责助攻。

面对越来越恶化的局面,驻守砥平里的美第23团团长弗里曼上校为避免被围歼,反复提出要立即撤走,并得到其上级的同意,却遭到李奇微的坚决反对。李奇微认准了“砥平里是阻止中国军队前进的关键所在”。美国公开史料评论说:“砥平里的攻防是决定敌人二月攻势成败的关键”,指出:“如果砥平里陷落,第8集团军将全线陷入崩溃。”所以,李奇微坚决反对撤出砥平里,决心死守,他给第10军下达了作战命令。

砥平里是个坐落在小盆地中的村庄,小盆地四周都是小山包,是很好的防御地形。但沿山脊构建防线将有18千米长,守军兵力不足。因此弗里曼决定将在砥平里和周边平原起伏地,形成环形防御。防御前沿挖了壕沟,埋设了防步兵地雷,阵地内配备了榴弹炮、迫击炮和坦克。前沿前两道铁刺网间设有梅花形拉雷群,内外安装有照明弹装置,并在便于接近的地段泼水结冰,制造了难以爬越的冰区。砥平里的环形防御经过10天的紧张构筑,已形成野战坚固阵地防御。

砥平里战斗于2月13日夜间打响,由于参战部队未到齐,参加首次攻击的只有三个团2300余人。炮兵第42团遭敌空袭,马匹受惊,未能参战,一开始我军就失去了炮火支援。

在砥平里北面,我第357团对美军试探性的进攻和对凤尾山美军阵地发起的攻击,都没有成功。午夜时分,第357团对美军阵地重新组织了进攻,遭到美军高射机枪和位于法国营地段的坦克火力打击,又一次失败。凌晨4时20分,该团向美军阵地发动第3次攻击,但美军凭借坚固工事和优势火力拼力顽抗,战斗一直持续到黎明,我军伤亡重大,进攻受挫。第356团对砥平里东南方向的进攻同样遭受挫折。

在砥平里南面,黄昏时分,我第343团从望美山西侧、马山东侧向所谓“砥平里”展开攻击,并很快攻下第一个山头,歼俘敌50余人。他们向师指挥部报告“已经打到砥平里了”。师指挥部命令该团迅速攻占砥平里。但第343团团长王扶之打开地图核对地形时发现,他们打下的不是砥平里,而是砥平里的马山村。王扶之赶紧向师指挥部报告,并立即命令部队迅速做好敌人向马山反击的准备。

在砥平里的西北方向,我第42军126师376团也犯了和第343团一样的错误。当按照判断的方位和计算的行进时间应该到达砥平里时,他们发现山谷中有一个小村子。夜色中,有开阔地、房舍、公路和铁路,一切都和地图上的砥平里标志一致,于是毫不迟疑地开始了强攻。我军占领该村后,经查证发现该村并非砥平里。

该晚我各部虽英勇作战,但分头攻击,兵力分散,未能占领一个敌人的主阵地,部队伤亡比预想要大得多。若按以往惯例,部队在天亮之前应迅速撤出战斗,隐蔽防空。但“邓指”判断失误,唯恐敌人趁机逃跑,前功尽弃,决定打破惯例,坚守既得阵地,以便晚上继续对敌发起攻击。

白昼是美军的天下。天亮后,美军飞机铺天盖地而来,轮番对志愿军所有阵地进行前所未有的猛烈射击和轰炸;敌人的炮兵也反复向我军阵地实施轰击,火力之强令阵地上的我军官兵抬不起头来。恶战一个白天,付出了很大的伤亡代价,志愿军终于守住了马山阵地和砥平里周边一些进攻出发阵地。

14日傍晚,我参战部队都已到位,完全包围了这个面积不到2平方千米的环形阵地。战斗于当晚12时打响。敌拼死抵抗,经惨烈白刃战和肉搏战,我军连续攻下了砥平里东北无名高地的3个小山头。美军每5分钟就密集发射一批照明弹,夜航飞机也不断支援,投掷带降落伞的照明弹,可以很长时间悬挂在空中照亮整个战场。至午夜时分,虽然美军的环形防线终于被打开一个较大缺口,但我军攻势依然难有进展,对敌火力无法压制,坦克无法摧毁,障碍无法突破,双方的战斗呈胶着状态。

2月13日当我军开始攻击砥平里时,李奇微命令美第2师38团立即北上增援,但没走多远就在注岩里附近遭我军顽强阻击无法前进。李奇微又派美骑兵第1师5团由骊州南侧梨浦里北上增援。团长马塞尔·柯罗姆贝茨上校一改夜间不机动、不作战的习惯,14日下午17时,在距离砥平里以南11千米的地方集结完毕并立即出发。坦克在前后掩护,中间是步兵、炮兵、工兵和车队,增援的队伍足足有3千米长。部队前进了大约1千米,路上的一座桥梁被我军炸毁。增援美军用1个晚上才把桥修好。15日晨,美军继续出发,但刚过了桥,又遭我军顽强阻击。为尽快到达砥平里,美增援部队甩开车队、炮兵和地面作战的步兵,组织坦克分队向砥平里硬冲。15日下午15时45分,由23辆坦克搭载着160名步兵不顾死活向砥平里冲去。同时,美第1、2营继续在公路两侧边前进边掩护,炮兵疯狂压制我阻击火力,空军轰炸机向公路两侧高地进行饱和轰炸。

当美军坦克进入接近砥平里的曲水里村时,再次遭我第345团1营坚决拦截,被迫停止前进。我阻击部队以步兵火力和手榴弹从村庄两侧的高地向美军坦克分队进行猛烈攻击,甚至直接从公路两侧的房顶跳到坦克上与美军搏斗,把炸药包放在坦克上引爆。经激战,在损失数辆坦克和几十名官兵后,美军通过曲水里村继续前进。之后,美军坦克分队进至距砥平里约2千米一个隘口时,再次遭猛烈阻击。这是一段在山腰上凿开的极其狭窄的豁口,全长140米,两侧的悬崖断壁高达15米,路宽勉强能通过一辆坦克。我阻击部队利用地形展开了顽强阻击,战士们在山隘两侧以炸药包、手榴弹和步兵武器英勇阻击敌坦克的冲击,在击毁敌人4辆坦克和一些步兵后,终因火力弱和兵力少被敌突破。17时左右,十几辆美军坦克和二三十名步兵终于冲进砥平里,尽管增援的力量有限,但极大振奋了守敌的士气。

15日白天,在敌空军和炮兵、坦克火力的杀伤下,我军伤亡进一步增大,战局却难有新的进展。此时,“邓指”给第40军打电话,责成军长温玉成统一指挥对砥平里的攻击,并要求“16日务必拿下砥平里”。温玉成分析战场态势后认为,砥平里战斗是一场没有协同的乱仗,是“以我之短击敌之长”的战斗,难以打胜,必须立即退出。随即温玉成给邓华打电话,明确建议撤出战斗。邓华立即向报告了温玉成的建议,表示同意,于15日下午17时30分决定部队撤出战斗。(《四十军在朝鲜》,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砥平里战斗以志愿军失利告终。撤出战斗的建议并非如某些著述中所说“是基层指挥员提出来的”,连亲自指挥战斗的第119师师长徐国夫都认为战场形势尚好,还要继续打下去,哪有基层指挥员会主动要求撤出战斗呢?而法国营营长战后也承认:“当攻守双方都处于危险中,胜者也就比对手多五分钟的虚张声势。”

砥平里之战的得与失

我志愿军入朝作战的前三次战役都较好地掌握了战场主动权,第四次战役却是我军处于比较被动的形势,但又不得不打的一仗。志愿军出国作战3个月,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但在这种大好形势下,也产生了一些超出现实的想法,战略指导上的失误是砥平里战斗失利的深层原因。但砥平里之负也存在战役战斗层面上的原因:一是敌情侦察判断发生重大失误,以我弱势力量与敌死拼,这是失利的主要原因;二是首次进攻兵力不集中,与敌打成胶着;三是指挥多头,通信落后,协同失调,少数基层指挥员主动性不够;四是前3次战役和横城反击战胜利,上下产生轻敌思想,对敌坚守决心认识不足,战前准备不充分。

而美军取胜的原因,一是视砥平里为战役重心,志在必守。李奇微担任第8集团军司令,取得侵朝联合国军实际指挥权后,对朝鲜地形和环境、战场态势、作战双方的战斗力、和作战企图,都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研究。他甚至亲自乘坐小型侦察机冒着被击落的风险,从低空观察我军防线和预定作战地区。他首先采取一系列战术层面的反击行动和防御行动,制止了联合国军全面溃退的局面,稳定了态势,并通过调换一批不得力的高中级指挥官和发挥自己的表率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军心,部队士气和精神状态有所好转。他认识到,砥平里的失守,将使刚刚稳定下来的战局不复存在,他不顾下属军、师、团各级指挥官撤退的请求,坚决命令美第23团固守砥平里,并立即派兵增援。

二是防御准备充分,阵地易守难攻。美第23团2月3日到达砥平里,即着手建立防御体系,而志愿军推迟至2月13日才发起进攻,留给美军10天的准备时间。这就使仓促防御之敌,逐步完善成了野战阵地防御之敌,进而发展成坚固野战阵地防御之敌。美第23团团长弗里曼没有在砥平里周边约18千米的山脊上构筑防御圈,因为那样兵力明显不足,他只在砥平里村和就近的小高地上构筑了一个正面不到4千米、纵深1.6千米的近于矩形的防御阵地。在这个矩形阵地边缘,美军均占据了较高地势,从这些小高地上能够阻击来自各方向的进攻。而我军重火器很少,轻武器对敌军的密集部署和周边严密设防的高地,构不成致命的威胁。由于地形限制,我有限的团属炮兵部署在较远的周边高地后面,一是火力不足,唯一的炮兵42团大口径火炮因在开进途中遭美军航空兵打击未能参战;二是团属炮兵还遭到美军航空兵和砥平里炮兵的火力打击。砥平里美军防御体系改造和利用地形的做法,使本来不易防守的小村子,变成了易守难攻的坚固要塞。

三是充分发挥武器装备优势。李奇微强调战场上的杀戮,即“绞肉机战术”。李奇微认为,“现在给中国人带来无法承受的人员伤亡,是美军夺取胜利的关键。”《寒冷的冬天》的作者这样描述李奇微的作战思路:“如果在兵力方面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他就会转而要求以更强大的火力作为补偿,尤其是增加大炮的数量——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李奇微要求增加炮兵部队。他一直不解的是,尽管美国大炮威力无比,而中国和朝鲜军在武器装备上存在明显劣势,但美国人却没有发挥出这些武器威力,甚至很少强调大炮的作用。”正是美军的飞机和大炮给我攻砥志愿军造成了严重人员伤亡,也是我军撤出砥平里战斗的主要原因。徐国夫后来回忆说:“美军四架飞机排成队从头顶往下倾泻凝固汽油弹,用火箭炮、机枪扫射,阵地都被炸开了。” 据《寒冷的冬天》的作者描述:“中国人最终攻克了‘麦吉山’(美军作战临时命名的高地),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阵地前方发现了800多具中国士兵的尸体(此数字只作参考,因无辅证)。”

关于砥平里战斗,至今在军史和学术界争议都很大。尤其是几位美国人写的书,恐怕也类似于“纪实文学”,演义的成分很大,有的连志愿军司令员是还是都没搞清楚。但砥平里战斗确为一次失利战斗,对这次战斗的情况和分析,笔者认为最具权威的是亲历者、时任第119师师长徐国夫。当时“邓指”赋予他全权指挥对砥平里之敌的进攻,是身临战场亲自指挥战斗的最高指挥员;最具权威的书证,是他的回忆录《大漠风声疾》中的“砥平里战斗经过及我见”。他在生前对看到的几本有关砥平里战斗的著述很不满意,说“其中有些情节不符合事实,我是亲身经历并且是主角,我都不知道的情节却真真凿凿地写入书中,如果是小说虚构也就罢了,偏偏是‘史’或‘ 纪实丛书’,真人真事就该讲个‘真’字才是”。他又说“没有一个作者对我这个亲身经历战斗的人征求意见,如果找我,我会提出对许多细节的怀疑”。对这些书“如果当事人看到还好,还有说明、解释和纠正的机会;如果当事人全部故去,后人又哪里知道黑与白呢?只好听其胡编瞎写了”。在这里,请“胡编瞎写”砥平里战斗的人,尊重亲历者徐国夫的述评。

高级会计师攻略篇8

第一,复习的准备策略

首先,“备考纲”。在复习备考前,我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和《高考考试说明》,并对近3年来全国卷语文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且认真做了一遍,做到心中有底。其次,“备复习教材”。通常情况下,高三语文新教材,应在高二结束的暑假完成教学任务。进入高三,直接进入语文第一轮复习。语文第一轮复习的目标是以会考复习为主线。它须突出“全面”二字。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同学们需重新回归教材,巩固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这个系统犹如“一棵大树”,应有意地将所有复习的基础知识点归属到这棵大树上。“全面”是有的放矢地深入对“这棵树的枝丫”的研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我结合《语文周报》贵州版,精选重难点知识,设计练习,让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知识。再次,“备学生”。即深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便于合理安排复习计划。复习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备课就是要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契机,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复习,教学效果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学生是否得到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备课时一定要清楚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因此,在复习教学设计的准备阶段,除了“备考纲”“备教材”,更应“备学生”。第四,研究高考命题特点,精心编设富有梯度的训练题目。复习课的练习要能进一步体现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要加强对比、辨析练习,促使学生知识系统“融会贯通”,从而增强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当然,这一轮复习也会随着会考的结束而结束。认真回顾这一轮复习历程,很多同学的现状是——语文分数始终高不上来,但也低不下去,长期维持在一个小范围内。据了解,他们的做法是拼命复习了几天或是有几天根本不看语文课本,一测试,没多大变化。所以,很多同学的愿望是——期待老师告诉我们几条考试时的经验与法宝,像“降龙十八掌”一样让我们在考场上可以招招制胜。老师的回答是——即便有什么“武功秘诀”,没有积累,没有一定的“功夫”,你还是不能应用自如!因为语文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素质水平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我们该做的事情,才不会在第一轮复习中留下遗憾。

第二,复习的实施策略

当第二轮复习的序幕拉开的时候,不能像第一轮复习那样各考点全面铺开,它要突出 “专攻”二字。有关专家认为:复习教学的实施策略包括:一是基础知识复习策略——熟练掌握基本语法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二是能力训练策略——字词句的积累。三是查缺补漏策略——在高三语文复习的中期,语文教师要定期安排专题复习与训练,注重学科基础知识的综合和提升。因此,教师在精选专题复习的训练题时,要注意试题的典型性、代表性,难易度、梯度要适中。通过选编适量的具有针对性的习题训练,使学生将复习中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并有所巩固和提高。四是试卷评析策略——试卷评析是对试题进行剖析、点评、拓展,以达到帮助学生矫正错误认识、完善知识结构、掌握思维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这既是查缺补漏的措施,更是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在此,若将考试比作对事物疾病的诊断,则试卷评讲是对疾病的治疗。可见,复习教学的实施离不开专题训练,研究高考命题特点,精心设计训练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后,必须及时进行反馈,即试卷讲评。除此之外,还要作好试卷成绩统计,分析学生考试的总体情况,尤其是学生失误的原因。另外,讲评后须适量安排有针对性的巩固训练,应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着手,教给学生解题技巧。要求学生对答案的表述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严密的逻辑性,力求用专业理论、专业术语进行规范的表述。第二轮复习中老师的导学过程一般都是面面俱到的,因为他要顾及班级里各个层次的学生。但是就学生自己而言,不如结合自己的模拟测试和练习情况狠抓薄弱,测试是老师帮你“他查”,练习是“自查”, 要求同学们做到真正了解自己的薄弱项,关键是查出来之后你怎么样章法不乱地进行“大补特补”。第二轮复习的这个“专攻”有别于第一轮的专项练习,第二轮的“专攻”是指瞄准小的综合或专题,集中攻克薄弱的环节。可以将一组考点组合起来精做训练。例如:文言文翻译题,如何做到“信、达、雅”,“信、达、雅”的程度又是如何,你可对照答案或去找老师给你不断地指正。

当前的学校复习教学,各个学校都是采用专题轮动教学法。我们强调,在大体进度上一定要跟着老师的进度走,常言道;“跟着老师走,考试不用愁。”决不能因为自己要“专攻”某一专题而自行其是。每个人都要学会根据自己的特点调整好课内学习和课外训练的关系,既要把握你的老师所精讲的内容,又要合理计划,恰当安排自己“专攻”部分的复习时间。

第三,以情感交流为辅助,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第三轮综合复习的开始时间,各校的情况一般都不大一样。但是其宗旨是一样的,讲究“整合”二字。这一阶段要找准切入点,打好攻坚战。除套题训练外,同学们要关注三年来历次考试中的丢分题,分析失误原因,及时查漏补缺,这时候,我们准备的“错题集”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当你觉得错题已经完全掌握的时候,可以把它从“错题集”中划掉,最后你会发现这个集子里已经空空荡荡,你会信心百倍。临考前一段时间,连老师都可能感觉到无所讲了,这时候你要把时间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让自己有一个体味、消化、加深理解和运用的过程。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