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8篇

时间:2023-09-25 15:59:33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篇1

关键词:CFA制度;金融人才培养;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G71;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09-0060-03

CFA是“注册金融分析师”(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的简称(也称“特许金融分析师”),它是证券投资与管理界的一种职业资格称号。1962年1月,“注册金融分析师学院”与“金融分析师联合会”一起成立了美国“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AIMR)。2004年,AIMR更名为CFA Institute 。作为一个全球性非盈利机构,它是美国证券分析员、投资经理和其他参与投资决策专业人员的专门组织,其使命是建立并保持专业的精益求精以及诚信的最高标准,来促进全球投资行业的发展,其宗旨是提高投资决策人员的各方面专业水平。自1963年第一个注册金融分析师产生以来,CFA资格证书就成为全球从事投资行业人员职业典范的象征,国际知名企业和投资机构均视CFA资格为衡量专业投资人员职业水准和职业道德的最佳标准。本文通过对CFA考试的全面剖析,旨在为国内金融学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借鉴与参照。

一、从CFA的知识结构看我国金融人才的知识体系设计

CFA认证考试不是一种入门级基础性知识的考试,它的难度至少达到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层次,而且是全英文考试。CFA考试的“知识体系”包括的科目有:道德与专业标准、量化统计、经济、财务报表分析、企业财务、债务投资分析、股权投资分析、衍生工具分析、其它投资分析、投资组合管理和投资表现衡量与原因分析。CFA三个等级考试的侧重点、程度各有不同。Level I 考试题型为选择题,内容基本以投资原理和投资工具为主,主要在于考察考生对投资评估及管理的工具和概念的理解;Level II①、Level III 则为案例分析和多项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各占50%,着重考核候选人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投资原理的分析、决策能力,其中,Level II 主要考察资产评估的能力,Level III 考察组合管理及资产分配的能力。

CFA的课程设置和认证内容深深植根于投资管理的实践,涉及丰富的金融投资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每年都在修改考试标准和阅读书目,以反映投资领域最新的变化。其主要课程有: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定量分析、国际金融市场与投资工具、选择性投资、股权资本评估、固定收益投资分析、财务分析、公司理财、投资组合管理、金融衍生工具、职业道德与操守。

CFA广泛的学习课程使投资专业人员必须掌握从投资组合管理到资产估值及衍生证券和定量分析在内的专业知识。CFA考试各板块分析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CFA考试涉及面广,且有相当难度。

在课程结构上,按照国内学者的对微观与宏观金融的划分,CFA的知识体系主要是微观金融理论与实务,其核心内容是公司财务与资本市场。近几年我国多数高校金融专业本科生教育已有微观化的趋势,除了学习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数学、会计学、统计学等基础课程之外,专业课的学习在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传统课程的基础上,陆续开设了财务会计、金融衍生工具、固定收益证券等课程。在研究生层次则开设了连续时间金融,金融随机过程,金融资产定价等课程和专题。国内金融学教育和研究开始走出传统的宏观经济理论范畴,金融学越来越走向一门独立的应用型学科。CFA制度的对从业人员知识结构的考核恰好为我国金融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参照,重视对微观金融活动的研究,重视对微观经济主体与金融市场的实证分析,培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金融人才,解决金融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如CFA考试的科目涉及到固定收益证券分析、权益证券分析、金融资产组合管理、财务管理等多门实务课程。

二、从CFA的职业道德准则看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道德教育

CFA从业者要求做到专业,诚信。投资人对资产经理和金融分析师的信任必须是无条件的,投资专业人士要想赢得这种信任,诚信就必须永远是不容质疑的品质。因此,要想赢得并保持使用CFA特许状的权利,严格遵守“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的道德守则与掌握CFA计划的知识同等重要。但是,与很多其它行业不同的是,在投资行业中,区分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的界限并不总是十分清楚。只有清楚地理解如何应用这些规则、法规和道德,投资专业人士才能安全地避免道德纠纷并正确地为他们的客户服务。在CFA特许状每年必须签署的“专业人员行为申明”中规定了很多责任(见表1),其中包括在投资决策过程的所有方面勤勉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在投资管理行业中,持有CFA特许状的个人名单中包括有一流投资事务所的首席执行官及合伙人、最主要的投资策略专家和在全世界享有盛誉的研究机构,没有其他任何标志享有CFA特许状同样的崇高威望。CFA称号拥有者和CFA的应考人员都要同意签署CFA特许状守则。该守则要求CFA在处理与客户、上司、雇员、同事和合作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时必须遵循良好的行为准则,必须仔细领会法律的文字和精神,必须与监管机构、交易所和行业团体充分合作;CFA应想客户所想,不得有违背客户利益的行为;CFA不得要求推荐其服务的他人支付费用或佣金,在借用其它分析师资料时也需十分谨慎,杜绝抄袭;CFA不可通过登广告来宣传其称号以吸引他人等。每年,CFA都要被重新审定是否遵守这一守则,同时,任何来自客户的、与伦理相关的投诉一旦被披露,被披露者就有可能失去CFA的称号。“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对违规者制裁很严,包括开除或取消CFA注册称号,由于美国证券业务业具有一套完整的淘汰机制,所以证券从业人员都非常珍惜这一称号。我国的金融学人才培养关于道德法律的教育,可以结合金融法、金融案例教学等课程设置或者诚信教育活动开展起来。总之,“比金钱更重要的是诚信”,应该是金融从业者的一条箴言,也是金融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三、从CFA的从业资格认证看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职业生涯教育

CFA INSTITUDE 规定;在生涯发展中,注册金融分析师主要参与证券市场分析、投资与风险管理、投资银行及财务分析等相关的分析决策过程。并在投资机构的各个领域中扮演主要领导的角色。适用金融分析的相关工作有:投资组合管理人、基金经理人、分析师、经济学者、财务计划、证券营业员、会计师、老师及投资银行业务,除了专业的金融机构外,有更多的注册金融财务分析师是投入到公司企业中去,特许证照的会员中有37%的人是提供服务给个人投资者,其余则是服务於企业客户。

在参加CFA 认证考试之前,考生必须已经获得学士学位(或大学本科四年级),但可以不具备投资管理决策的工作经验。由于“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将三种水平的考试放在同一天进行考试,且要求必须在通过前一层次的考试后才能进入下一层次的考试,所以一名考生要通过这三门考试,最短的时间是整整三年。AIMR对CFA 认证考试如此设计的目的在于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将考生的学习教育与工作经验相结合以达到互补效果,开扩考生的视野,加深知识的理解。参加CFA 认证考试主要是一个自学的过程,每一水平的考试一般要求有多达250小时的准备时间,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为了获得使用CFA名衔的权利,平均来说,候选人需要240个小时来准备这个考核。近年CFA考试通过率如表2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CFA考试的三个级别的及格率由50%、50%、70%逐步变动到35%、35%、55%,证明随着级别的提高,考核有难度增大的趋势,门槛更高,认证更加严格。另外,通过CFA高级水平考试的及格者并不能马上得到CFA证书,除非他们已有三年以上金融分析师的任职经历,同时又是“金融分析师联合会”的成员。可见CFA既要有全面的金融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他们还都必须遵守“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公布的《职业行为伦理标准守则》。CFA的从业要求三年的被“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所认可的工作经验②。满足AIMR的会员资格要求(其中很大部分是职业行为和道德准则要求)并申请成为一名“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的成员。包括:在投资决策过程(如金融分析、投资管理、和证券分析等等)中收集、评估及应用金融、经济和统计数据;直接或间接主管他人进行上述活动;从事上述投资决策活动的教学培训工作等等。“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要求CFA认证的申请者必须花超过40%的时间用于以上工作,其中假期、兼职和实习期间的工作经验不予承认。工作经验的积累可以在参加CFA考试之前,其间或以后,但只有达到三年的相关工作经验积累后,才能获得CFA认证。在经历上述学习过程和达到AIMR的要求后,候选人可以获准使用CFA称号。在CFA项目开设以来的38年里(截止于2004年,全球只有约114,008名专业人士获得了CFA认证资格。金融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其受教育与再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职业生涯发展,是培养院校、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共同为之奋斗的事业,是值得有志于献身与金融行业的人们共同关心和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 2005年6月始Level II的考试全部改为选择题,不再有essay/short answer questions题型。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篇2

关键词:基层行建设 职能定位 思考

一、基层行履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能定位模糊,发展方向不明

一是基层行职能越位,地位尴尬。目前,基层行在地方承担了与辖区地方政府、监管机构及银行保险等部门的协调工作,成了事实上的“牵头行”,但至今为止,没有任何法律条令赋予人民银行在金融系统的领导地位,使得基层人行陷入了要“牵头”、但于法无据的两难尴尬境地。二是履职理念转移,部分职能丧失。银监分设后,基层人行只谈服务,不谈管理,一些基层行2-3年都难得去金融机构搞一次检查,基层人行在金融系统的威性降低,人行的一些政令得不到有效贯彻。三是部分职能混淆不清,权责不明。支付结算是人民银行管理职责,而银监局也在管理;金融统计分析监测数据人行在,而银监局同样也;征信管理、反洗钱管理说在基层行,但没有相应机构承担。

(二)履职手段有限,核心作用弱化

一是金融监管弱化,地位下降。二是缺乏支撑履职的手段和措施。例如国务院赋予了基层人行金融稳定职责,但没规定地方金融机构重大事项向人行报告义务,一些金融机构发生金融风险并不及时向当地人行报告,给基层央行维护金融稳定带来了难度。三是众多职能权限上收和移交,削弱了履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近几年来,随着央行管理职责的逐渐上收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层行的业务操作和数据管理也呈逐渐集中趋势,因此削弱了基层行履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是金融调查得不到应有的支持与配合。五是部分办法、制度与时不适,难以操作。如《现金管理条例》、《国库管理条例》已经沿用了20多年,很多条款、规定与现今工作不相适应。

(三)职能配置不佳,履职效率不高

一是基层人行岗多人少,很难达到内控要求。为了与上级行部门对口,基层行在岗位设置上无论是业务类岗位还是政工类岗位都一应俱全。但基层行岗多人多,一般县支行有60多个岗位,而人员仅20多人,如此少的人员很难按制度要求分设岗位,严格执行内控制度往往流于形式。二是内设机构设置不尽合理,非业务人员占比过高。三是调研信息和非业务性工作任务过重导致基层行疲于应付。据基层行普遍反映,目前,基层人行主要存在“日常会议多、务虚任务多、调研信息多、检查评比多”等“四多”现象。

(四)队伍现状欠优,履职有心无力

一是年龄结构老化,进出机制不畅。二是知识层次欠佳,学历职称失衡。三是专业结构不合理,亟需人才匮乏。目前,大部分基层行没有一支专业的金融管理队伍,金融监管力量薄弱。

(五)激励机制不强,潜能难以激发

一是干部能上难下,干部工作“金字塔效应”缺乏。除了干部调动,离退休自然退职和极少数干部违规违纪降职以外,干部的淘汰机制没有得到较好的利用。二是工资能升难降,劳资分配“激励效应”弱化。例如,目前基层行绩效工资分配缺乏统一规范的指导原则,除了因工龄、职称、职务在劳资分配上有所区别外,基本上处于一种平均分配的状态,未能真正体现与岗位责任、工作业绩挂钩,导致干部职工安于现状,按部就班,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没区别,这已成为基层人行干部队伍思想僵化,缺乏活力的内在原因之一。

(六)职工思想不稳,工作责任缺乏

自2003年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职能分离出来后,基层人行的发展前景一直未能明朗,职能作用的发挥也比较被动,并受“无权作为”和“无力作为”等思想所困扰,部分干部职工的思想状况不稳,工作状态较为低迷,同时,基层行干部职工流动和晋升的机会相对较少,政治发展空间狭窄,而人员经费和工资计划存在较大缺口,福利待遇落实不到位,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这些消极因素极大地阻碍了基层人行的开拓创新。

二、提升基层行履职水平建议

(一)准确定位职能,突出履职重点

1、地市中支职能定位。地市中支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要把宏观调控和具体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当好“六员”,即:金融经济运行分析员,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员,金融工作联系协调员,区域金融稳定维护员,金融服务实践员,金融管理执行员。

一是围绕履职建设好“统计监测分析网、支付结算监测分析网、货币信贷执行监测分析网、金融安全监测分析网、征信管理监测分析网、反洗钱监测分析网、外汇非现场监测分析网、国库征理监测分析网、货币发行监测分析网”等九大网络,实施对金融经济运行的全方位监测分析,为基层央行全面履职提供支撑服务。二是强化金融管理职能。树立“以服务带管理,以管理促服务”理念,整合监管资源,建立“两管理(开业管理和营业管理)、两综合(综合执法检查和综合评价)”的“四位一体”模式,为基层央行顺利履行好职责提供保障。三是赋予地市中支一定的宏观调控权力,如差额准备金政策、差别住房信贷政策和再贷款权,加强辖区信贷政策效果的评估工作,明确地方金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四是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在做好支付结算、国库经理、货币发行等服务工作的基础上,把推动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作为金融服务工作的重点,同时,建立金融服务评价体系,为开展金融创新、改进金融服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县支行职能定位。根据现阶段县级人行的队伍现状,县支行工作定位主要应在服务和操作层面,即:做好基础工作,落实服务举措,加强沟通协调,传导反馈信息。其履职重点应放在:一是做好支付清算、经理国库、货币发行、账户、金融统计等基础工作,加强内控监督,确保不出资金案件。二是推广落实服务创新举措,改善农村金融支付环境,使县域和农村能充分共享现代化的金融服务。三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及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及时传导好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信息,配合上级和地方政府处置金融风险和突发性事件。四是抓好信息反馈,密切关注好辖区金融信息动态,为上级行和地方经济金融发展提供参谋协调服务。

(二)整合职能设置,提升履职效率

1、地市中心支行内设机构的设置

按照大服务、大政工、大监督、大调研、大保障、大监管的思路,将职能相近的科室整合,尽量减少非业务人员。

一是设立综合服务大厅,将营业室、国库、货币发行等“两部一中心”的基础业务纳入大厅管理,统一对外服务;二是将人事、宣传整合为人教科,将党建、宣传、政工归口一个部门管理;三是将内审、事后监督整合为审计监督科,其职责主要是对内审计;四是将货币信贷科与调统科合并为信贷统计科,整合调研信息资源,将理论研究职责统一归口信贷统计科,其他部门主要负责本部门相关的调查分析工作,办公室主要经办政务信息,金融信息资源做到互通共享,同时,建议上级统一部署大型调查任务,避免多头布置和布置一些与基层央行履职无关的调研任务。五是将后勤、保卫、科技整合为后勤保障科,统一调度后勤保障资源。六是强化金融管理意识,新设金融管理科,其职责主要是对金融机构进行日常管理、维护金融稳定、开展执法检查。七是将征信管理、反洗钱等职责从有关科室分设出来,成立征信办、反洗钱科,确保人行新增的职能得到更加有效的落实。八是整合各个业务部门的系统,统一业务口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县(市)支行内设机构的设置

县支行受人员现状所限,在内设机构设置上不能要求上下对口,一一对应,应分类管理。一是成立业务管理部,业务包括国库会计、货币金银、货币信贷、统计、征信、反洗钱、外汇等。二是成立综合保障部,包括办公室,人事劳资、教育培训、后勤、保卫、科技、宣传工会、档案等。

(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综合素质

一是疏通进口渠道,建立人员正常补充机制。基层行职能和定位明确后,上级行对基层行尤其是县支行的进人闸门应有较高幅度松动,应根据基层行岗位职能整合后应配备的人员数量,正常、合理地给予补充,对人才的招考可按研究管理型、操作服务型、后勤保障型确定不同层次,同时,除正常招考大学生外,有条件地从金融机构、经济管理部门招录一批有工作经历、业务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人员补充基层行,并给予基层行一定的行员录用自,以此保证央行职责的顺利履行。二是疏通出口渠道,优化人员结构。实施提前退休和退养政策,让难以胜任岗位职责的学历较低、年龄较大、工龄较长的人员办理提前退休,对不适应工作、履职能力较弱的员工,实行内部退养,对违反规章制度屡教不改、不安心工作的人员进行劝退。三是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四)改革管理机制,激发干部活力

一是改革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打破条条框框,加大竞争力度,切实解决干部能上能下问题,使干部结构的“倒金字塔效应”向“顺金字塔效应”转变,真正使基层人行干部在任用后任有所为,发挥表率,促进工作。二是改革劳资分配机制。要根据总行“三定”方案,在合理配置岗位的基础上,按照按劳分配、按岗分配、按绩分配的原则,真正拉开分配档次。三是建立完善奖惩制度。四是改革考核机制,在保证“两库”(国库、金库)安全的基础上,对基层行不涉及金融资金安全的考核尽量要减少。

(五)加强思想教育,稳定基层队伍

一是注重加强思想引导。开展对比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树立典型、宣传典型,以典型引路等形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二是努力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三是要改善基层行干部职工的政治经济待遇,提高基层员工的幸福指数,以此增强凝聚力、向心力,为履行好基层央行职责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曹建强,乔进宝.县级人民银行职能定位研究[J].华北金融, 2007(12) 0031-03

[2]庄一兵.基层央行培训模式应用现状分析[J].西部金融,2008(05) 0068-02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篇3

呈爆发式增长由于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及各类新型的金融公司也随之诞生。这些新型金融机构都来自不同经营领域,进入一个新的不熟悉的业务后,就需要相关的人才储备。不同的岗位,其职责及技能要求,有哪些呢?笔者对希望通过分析人才招聘网站,通过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分析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技能。以下以国内国内最大的人才招聘网站之一:前程无忧网站()“互联网金融”为关键字,进行搜索,以下是分析得出的结果。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

急剧增加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急速升温,在无忧网,可以看到对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明显上升,笔者曾在2014年8月份及2014年12月份,分别做过二次搜索,发现12月份搜索的结果相比8月份,有大幅的增加。12月份,输入“互联网金融”关键字,有6467条,相比8月份4452条结果、上升了45%。其中具体的人才需求,都在不同程度上上升。具体见下图,从下图可以看出,目前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需求最高,从8月份的218条上升到325条,这也说明有很多机构在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筹建互联网金融公司。而其他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产品经理、事业部、P2P网贷等人才需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不同企业需求的人才不同

1.传统金融机构欲发展互联网金融,需要互联网经验的人才

不同的行业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不同,以往单纯的互联网公司,现在计划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缺少的是金融人才,如理财规划师,风控人员;而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已经有了金融人才储备,但是缺乏既懂得金融又懂电商运营的技术人才,这时只能从一些电商公司挖人了,如阿里巴巴基本成了目前各家金融机构的人才库,大量的人才从阿里巴巴流失到金融机构。通过分析前程无忧网站,笔者发现,如计划跨界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往往是从互联网公司挖人。如职位具体要求:1.具有互联网公司2年以上的运营经验。2.熟悉金融P2P业务,具有较好的金融基础理论、财务管理知识、投资理论知识,熟悉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政策。前程无忧的职位统计显示,证券和基金公司们招聘、挖角电商人才已经超过投资研究者的数量。

2.电商公司发展互联网金融

以阿里小贷、东京白条为代表的金融化电商公司。从去年2月份开始,阿里金融一直在大规模“招兵买马”。贷款审核、金融分析、技术架构师是阿里金融最感兴趣的人才,具有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背景的存贷款人员是阿里最青睐的潜在对象。

3.P2P网贷、众筹是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

从目前调研的情形看,大部分资金是从传统的制造业、煤炭、房地产分流出来的资金。从前程无忧的招聘启事,主要从某房地产公司、教育传媒机构、制造业等跨界,进入P2P网贷行业,P2P网贷行业需要最多的就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及风险分析员、营销人员。如厦门的某P2P网贷公司,员工100人,招收了80余营销人员,剩余的管理层及风险管理、后勤人员不到20人。

二、高职、大专层次互联网金融专业毕业生职业定位

现在高职已经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而新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与传统截然不同;通过分析前程无忧网站中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招聘需求,具体的职位、岗位职责、岗位任职条件及具体的招聘公司,便于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在制定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及设置相关的课程时,能提供相关的参考作用。笔者了以大专、高职人才及互联网金融为关键字展开了搜索。本科及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在这里讨论。笔者发现在互联网金融人才中,适合高职、大专层次的学生岗位的主要有如下职位:P2P销售经理、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风险经理、数据专员、销售经理。

(一)目前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定位为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高,如XX证券公司,对营销人员的要求就是“211+985”高校毕业生;同样这种现象也出现在银行及保险的管理层。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于基层营销,特点是“好用、适用、顶用”,由于有较好的专业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这现象也从以往的毕业生中得到了验证,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中,2012、2013级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是从事于金融营销活动,如在中小担保公司、保险行业,从事营销活动;而伴随这两年P2P的集聚升温,大部分毕业生开始涉及互联网金融行业。

(二)加强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培养所以

笔者建议:目前高职或者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随着人才市场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升温,重点应该放在培养符合本地需求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加强营销型课程、商务礼仪、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培养:

1.产品营销经理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具有良好的客户产品沟通能力,保持与客户的良好接触、了解客户的资产,向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这要求进入专业的学生,要具有理财知识及营销知识。如在厦门地区培养合适的P2P营销人次,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目前,根据笔者的了解,在厦门的P2P网贷公司中,营销人员严重匮乏,甚至只要有毕业生去面试,就会被录取。

2.风险分析员

在传统的金融行业,风险管理,已经是比较重要的职位。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期,这一位置凸显重要性,因为有的客户在网上是见不到面,同时,客户的征信状况了解得又不是非常的彻底。尤其是,最近P2P中,大量的平台倒闭,客户违规等现象,屡屡发生,如著名的P2P公司宜信,亏损8个亿,大量的呆账、坏账威胁着企业的生存。所以,风险分析员在互联网金融中至关重要。

3.数据分析员

在互联网金融中,数据的分析重要也上升。2014年,一个名字“大数据”始终响彻在金融行业,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如招商银行通过互联网搜集和分析客户信息数据和行为数据等锁定潜在客户,并借助互联网的行为定向、地域定向和内容定向等方法实施精准营销。招行通过对客户交易记录进行分析,有效识别出潜在的小微企业客户,并利用远程银行和云平台实施交叉销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此职位的需求,深圳市前海大丰收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为例:其要求是以1年以上数据统计、分析和挖掘或者行业研究等方面的相关工作经验;关注细节,对数据敏感,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预测能力;主要是熟悉SPSS、EXCEL等相关软件。所以,高职金融专业,也应该相应加大此类课程的教学及能力培训。

三、总结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高职 人才培养

一、互联网金融对金融行业的冲击

随着“大数据”“云服务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相伴而生;传统的金融机构受到了强烈冲击,一些互联网企业或者其他行业也纷纷涉足金融行业,软件行业中用友网络、电商企业中的京东白条、京宝贝等以及如雨后般春笋的P2P网贷及众筹网。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巨头的跨界合作,如中证百度百发100指数、南方浪大数据100指数、大数据300指数;保险行业,余额宝正式推出两款保险理财产品甚至电信行业也在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浙江联通与百度及富国基金合作。

传统金融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及机遇,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及职业技能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二、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旺盛,呈爆发式增长

由于伴随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及各类新型的金融公司也随之诞生。这些新型金融机构都来自不同经营领域,进入一个新的不熟悉的业务后,就需要相关的人才储备。不同的岗位,其职责及技能要求,有哪些呢?笔者对希望通过分析人才招聘网站,通过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分析人才培养所需要的技能。以下以国内国内最大的人才招聘网站之一:前程无忧网站()“互联网金融”为关键字,进行搜索,以下是分析得出的结果。

(一)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急剧增加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急速升温,在无忧网,可以看到对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明显上升,笔者曾在2014年8月份及2014年12月份,分别做过二次搜索,发现12月份搜索的结果相比8月份,有大幅的增加。12月份,输入“互联网金融”关键字,有6467条,相比8月份4452条结果、上升了45%。其中具体的人才需求,都在不同程度上上升。具体见下图,从下图可以看出,目前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需求最高,从8月份的218条上升到325条,这也说明有很多机构在搭建互联网金融平台,筹建互联网金融公司。而其他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产品经理、事业部、P2P网贷等人才需求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不同企业需求的人才不同

1.传统金融机构欲发展互联网金融,需要互联网经验的人才。不同的行业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不同,以往单纯的互联网公司,现在计划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缺少的是金融人才,如理财规划师,风控人员;而传统的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基金等机构,已经有了金融人才储备,但是缺乏既懂得金融又懂电商运营的技术人才,这时只能从一些电商公司挖人了,如阿里巴巴基本成了目前各家金融机构的人才库,大量的人才从阿里巴巴流失到金融机构。

通过分析前程无忧网站,笔者发现,如计划跨界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往往是从互联网公司挖人。如职位具体要求:1.具有互联网公司2年以上的运营经验。2.熟悉金融P2P业务,具有较好的金融基础理论、财务管理知识、投资理论知识,熟悉行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政策。前程无忧的职位统计显示,证券和基金公司们招聘、挖角电商人才已经超过投资研究者的数量。

2.电商公司发展互联网金融。以阿里小贷、东京白条为代表的金融化电商公司。从去年2月份开始,阿里金融一直在大规模“招兵买马”。贷款审核、金融分析、技术架构师是阿里金融最感兴趣的人才,具有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背景的存贷款人员是阿里最青睐的潜在对象。

3.P2P网贷、众筹是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从目前调研的情形看,大部分资金是从传统的制造业、煤炭、房地产分流出来的资金。从前程无忧的招聘启事,主要从某房地产公司、教育传媒机构、制造业等跨界,进入P2P网贷行业,P2P网贷行业需要最多的就是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及风险分析员、营销人员。如厦门的某P2P网贷公司,员工100人,招收了80余营销人员,剩余的管理层及风险管理、后勤人员不到20人。

三、高职、大专层次互联网金融专业毕业生职业定位

现在高职已经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而新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与传统截然不同;通过分析前程无忧网站中对互联网金融人才的招聘需求,具体的职位、岗位职责、岗位任职条件及具体的招聘公司,便于高职互联网金融专业在制定金融人才培养计划及设置相关的课程时,能提供相关的参考作用。笔者了以大专、高职人才及互联网金融为关键字展开了搜索。本科及硕士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在这里讨论。

笔者发现在互联网金融人才中,适合高职、大专层次的学生岗位的主要有如下职位:P2P销售经理、互联网金融产品经理、风险经理、数据专员、销售经理,具体见表1。

从搜索的结果可以看出:招聘对象主要集中于以营销型人才、风险控制人员、产品经理、数据分析员为主要对象。从这份表格的岗位职责与任职条件,也可以以此来制定互联网金融高职层次的人才培养定位及核心课程。

(三)目前高职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定位

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定位为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高,如XX证券公司,对营销人员的要求就是“211+985”高校毕业生;同样这种现象也出现在银行及保险的管理层。高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于基层营销,特点是“好用、适用、顶用”,由于有较好的专业素质,深受用人单位的喜爱。这现象也从以往的毕业生中得到了验证,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中,2012、2013级的毕业生,大部分都是从事于金融营销活动,如在中小担保公司、保险行业,从事营销活动;而伴随这两年P2P的集聚升温,大部分毕业生开始涉及互联网金融行业。

(四)加强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培养

所以,笔者建议:目前高职或者大专院校的金融专业,随着人才市场对互联网金融的需求升温,重点应该放在培养符合本地需求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加强营销型课程、商务礼仪、电子商务、数据分析方面的课程,具体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培养:

1.产品营销经理,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具有良好的客户产品沟通能力,保持与客户的良好接触、了解客户的资产,向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这要求进入专业的学生,要具有理财知识及营销知识。如在厦门地区培养合适的P2P营销人次,可以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目前,根据笔者的了解,在厦门的P2P网贷公司中,营销人员严重匮乏,甚至只要有毕业生去面试,就会被录取。

2.风险分析员,在传统的金融行业,风险管理,已经是比较重要的职位。但是,在互联网金融时期,这一位置凸显重要性,因为有的客户在网上是见不到面,同时,客户的征信状况了解得又不是非常的彻底。尤其是,最近P2P中,大量的平台倒闭,客户违规等现象,屡屡发生,如著名的P2P公司宜信,亏损8个亿,大量的呆账、坏账威胁着企业的生存。所以,风险分析员在互联网金融中至关重要。

3.数据分析员,在互联网金融中,数据的分析重要也上升。2014年,一个名字“大数据”始终响彻在金融行业,通过数据分析,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如招商银行通过互联网搜集和分析客户信息数据和行为数据等锁定潜在客户,并借助互联网的行为定向、地域定向和内容定向等方法实施精准营销。招行通过对客户交易记录进行分析,有效识别出潜在的小微企业客户,并利用远程银行和云平台实施交叉销售,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对此职位的需求,深圳市前海大丰收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为例:其要求是以1年以上数据统计、分析和挖掘或者行业研究等方面的相关工作经验;关注细节,对数据敏感,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预测能力;主要是熟悉SPSS、EXCEL等相关软件。所以,高职金融专业,也应该相应加大此类课程的教学及能力培训。

通过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在互联网金融挑战各个金融行业的今天,培养人才方面也需要相应的调整及创新。结合当地经济,加强互联网金融方面的营销型人才培训。坚持“而向市场、服务地方、办出特色”的办学宗旨,与企业紧密合作,以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为目标,通过设计具备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型人才。

基金项目:厦门城市职业学院2014年校级课题:“互联网时代厦门市中小银行金融创新”(课题号:KYSK2014-2)。

参考文献

[1]2014年度盘点:被互联网金融颠覆的六大行业.中国新闻网. [N/OL]http:///a/20141211/13348194_1.shtml.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篇5

关键词:基层中银央行;机构设置;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1―0060―02

一、科学合理地设立分支机构和内设机构是提高履职能力的基础

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是中央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银行全面行使其职能和履行规定所必需的组织保证,科学合理地设立分支机构是提高履职能力的基础。笔者认为:在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上,应当取消目前地市中心支行受分行和省会中心支行双重领导的管理体制,恢复省级分行,地市中心支行完全接受省分行的管理。保留地市中心支行,支行按照地区经济总量、经济发展前景和管理服务金融机构的多少,适当进行合理的撤并,把设在经济总量小、管理服务金融机构少的地区的旗县支行,撤并到相邻支行的做法,应作为一种硬性制度予以明确。在内设机构方面,地市中心支行应该增设征信管理科、反洗钱管理中心和残损币复点中心。以适应当前人民银行工作的需要,充分履行中央银行职责。这样设置机构的优点是:一是可以减少一个管理层次,减少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二是可以将人事管理权与业务管理权统一起来,有利于对干部的全面管理和全面了解,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三是适当撤并支行可将分散在各个支行的业务骨干适当集中,解决当前各个支行人员紧张的局面,提高基层中央银行履行职责的能力。四是增设中心支行三个内设机构,有利于更好地履行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征信管理、反洗钱和提高流通中人民币的整洁度。

二、建立灵敏高效的调研统计分析监测体系是提高履职能力的保障

基层中央银行一是要完善区域经济金融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货币政策传导是从金融领域到经济领域的连续动态过程,涉及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等众多经济主体,涉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多个市场,涉及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汇率等多个金融变量和消费、投资、进出口等多个经济变量。为全面、科学地分析货币政策在各地的执行情况和效果,基层中央银行要充分发挥中央银行的信息优势,把握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变量以及各种外部影响因素,逐步建立全面反映区域经济金融运行情况的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跳出就银行论银行、就金融论金融的旧框框,立足于金融的变化,从宏观经济的广阔视野和高度去认识区域金融的变化,深入分析区域经济的变动和发展趋势。二是改进区域经济金融分析方法。为了提高区域经济金融分析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基层中央银行要在分析方法上实现三个转变:从事后统计分析向运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对经济金融指标进行前瞻性预测转变;从偏重存量分析向存量与流量分析并重转变,揭示经济金融指标的变动趋势;从孤立分析本地经济金融情况向运用横向比较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转变,揭示本地与外地、局部与全区、全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三是夯实调研统计分析监测体系基础。健全完善金融统计指标体系,完善金融统计报告报送制度,加强金融统计执法检查,对迟报、漏报、拒报、虚报金融统计报告的行为要依法进行严肃查处,保证金融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全面。建立健全中央银行经济调查统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制度》应明确根据中央银行履行职责的需要,有权要求政府有关经济部门、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报送数据和信息,为基层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便利的工作基础。四是完善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工作流程。目前基层中央银行由于对口的上级行部门不同,同一内容的监测分析报告要由不同的科室撰写分析报告,造成一定的人力物力的浪费。基层中央银行应组织行内相关部门的业务骨干,建立货币政策实施分析小组,对行内务职能部门完成的统计分析、调查报告、货币事务监测分析等来自行内外的信息资料进行深加工,形成较权威的经济金融分析报告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篇6

关键词:金融;监管;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浅谈金融审计视角的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

收录日期:2012年1月16日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各国都在酝酿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在经历金融海啸后,各国经过对金融监管漏洞的反思,金融监管体制的新一轮改革已经徐徐拉开大幕。作为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金融体系受到影响较小的中国,同样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金融监管体系。

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金融业的发展变化,我国金融监管体制一直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年以前的统一监管体制,对金融业的监管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负责;第二阶段是1992年到1998年由统一监管向分业监管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人民银行的统一监管职能被分拆,逐步形成分业监管的格局,其主要标志是证监会和保监会的建立;第三阶段是从1998年开始的分业监管体制时期,2003年银监会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标志着中国“一行三会”分业监管机制的最后形成。

就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而言,近几年随着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金融控股公司逐步形成并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金融业开放加快,金融监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分业监管体制已显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其本身所固有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二、应加快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步伐

2009年后,世界上金融最发达的国家――英国和美国分别都推出了自己的金融监管改革方案。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虽然抵御住了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冲击,被认为是有效的。但是,必须认识到,制度变迁对有效金融监管的需求是出于日渐强化的动态调整之中的,监管领域积存的缺陷和弊端不仅会抑制以货币政策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也使其无法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持。而且在一定阶段里被认为是合适的制度安排,在整个经济、金融环境发生变化时不一定还是适应需求和有效的。在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中国的监管机关也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必要的体制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维护金融安全、推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发展的作用。只有这样的动态发展监管体制,才是真正符合需要的监管体系。因此,在我国金融还相对安全,但金融竞争力亟待提高的时候,未雨绸缪,加强对监管体制改革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三、从金融审计角度分析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

当前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一体化正成为国际发展趋势,金融监管离不开金融审计,金融审计也离不开金融监管,金融审计始终是各国金融监管的重要力量。我国应当根据国情将政府金融审计纳入到金融宏观监管大体系之中,加强与金融监管的协作,充分发挥审计的独立性、综合性优势,明确分工,形成审计与监管合力,促进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自觉履行各自的职责,最终实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审计目标。

1、在性质上,政府金融审计突出监督职能,而金融监管突出管理职能。政府金融审计在金融监管体系中应当发挥监督职能,保持特有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重点揭露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及大案要案线索,揭示影响金融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风险。金融监管是因对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监督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目的是促进金融机构的具体业务合法、运行稳健,维护公众信心。因此,金融监管应当在监管体系中对金融行业进行指导、监督和行业管理,更多地发挥管理的职能。

2、在职责上,政府金融审计突出检查功能,而监管机构突出处罚功能。审计机关作为政府金融审计的主体,既不参与金融政策法规的制定,也不参与具体金融业务的经营和管理,具有较高的独立地位。因此,政府金融审计应当在监管体系中重点发挥检查职责,对金融机构进行全面检查,检查金融法规的执行情况,发现金融机构的重大违法、违规事项,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并将审计发现的问题移交给金融监管当局去处置。金融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独立性难以保证,其检查效果受到较多制约。因此,应当针对当前违规银行机构和从业人员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加大处理处罚力度,建立健全处罚机制,促进金融业合法经营,增强金融机构的守纪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全方位构建金融风险持续监管的长效机制。

3、在作用上,政府金融审计突出宏观性,而金融监管突出微观性。政府金融审计要充分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应当突出金融审计的宏观性,使金融审计工作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相适应。因此,政府金融审计应当在注重发现和揭露具体问题的同时,更加注重从金融体制、机制上研究和分析问题,从源头上采取治本措施,发挥金融“免疫系统”功能。

4、在目标上,政府金融审计突出系统性风险,而金融监管突出业务性风险。政府金融审计应当保持超然独立性,充分发挥审计检查、专项调查、风险评价等功能,从国家宏观层面出发,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检查、审核和预警为核心工作,通过开展延伸审计,重点对金融机构的风险表现、风险形成、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过程、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检查、评价,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分析与预警,发挥宏观监督的作用。金融监管则应当负责金融机构的日常管理,通过现场检查或非现场监管的方法,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及其具体业务风险进行检查和评价,及时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指导性建议,加强对金融机构的业务风险管理。

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构建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协作框架,重新整合了金融监管机构现有职责,切实发挥了行业管理和常规风险监管职能,对金融机构进行日常业务进行必要的监管。此外,该框架建立健全了政府金融审计与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制度和信息共享机制,强化了政府金融审计在金融宏观监管框架中独立性、综合性监督优势,并依法对金融机构进行了系统性风险审计和对监管机构绩效进行再监督,促进各金融机构和各金融监管机构更加有效地行使各自的权力、履行各自的职责。

主要参考文献:

[1]审办发〔2008〕72号,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S].审计署办公厅,2008.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篇7

(一)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报告》和《文件》阐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

在此背景下,金融服务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以长沙市为例,2014年全市金融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1.78亿元,比2013年增长13.7%;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266.10亿元,比2013年增长11.0%;全年保险机构原保险保费收入165.77亿元,比2013年增长19.3%;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达120家。

(二)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智联招聘的《就业信心指数2014年四季度分析报告》显示,金融行业政策松绑、民营银行入市开门的政策利好、针对P2P领域监管力度和法规的完善,使得金融服务业用人需求出现“井喷”增幅达到48%。

迅猛发展的金融服务业对金融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拓展市场、提升竞争力,纷纷开设分支行或营业部,亟需大量从事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课题组通过三种途径对长沙市金融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一是,登陆各商业银行官方网站查询校园招聘计划,了解其对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需求情况。二是,实地走访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发放调查问卷。三是,通过召开毕业生座谈会,了解不同入职年限员工各自岗位的发展路径,听取他们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意见。

通过调查,我们形成了两点认识。一是,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柜员、经纪人和客户经理岗位,且需求量呈增长趋势;二是,金融机构对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整体素质及能力基本认可,但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需要提升。

二、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认知偏差,重视与支持不够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八大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态度非常明确。

然而,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认知却存在偏差。一是,职业教育现实地位较低。人们的一般认为,考入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本科,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才是成才标准。职业学院成为没能进入本科院校学生的无奈选择,成了后进生的“避难所”。甚至很多职业教育工作者,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进入职业学院。二是,重普教轻职教。职业学院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配备普遍低于普通高校;除单独招生外,职业院校的录取批次位列最后,生源质量存在先天性差距。三是,对职业学院毕业生存在歧视和偏见。职业学院毕业生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受到诸多政策限制和歧视。

(二)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其意义在于服务引领区域经济,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可是,现阶段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追求“高大上”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过宽。不符合高职教育要求,且“赶鸭子上架”,难以实现。去除教学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只剩两年,可就这两年,学生需要全面学习银行、保险、证券等方向知识。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三个方向都没扎实掌握好,缺乏岗位胜任力。二是,强调技能应用,高素质没有得到重视。偏重学生知识和技术技能,忽视了高素质要求,未形成“德才兼备”。随着“90后”进入大学,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尤为突出,文明礼貌、沟通表达和文字组织没能得到足够训练,导致团队意识、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欠缺。

(三)师资力量稍显薄弱

伴随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师资规模、学历层次、“双师”素质得到了较快发展,但还存在提升空间。一是,专任教师规模有待增加。随着年龄增长和职称晋升,一部分教师从专任教师队伍分离出来,担任院系行政工作,导致专任教师规模下降。二是,专业带头人行业气质不够浓烈、行业地位有待提升。三是“双师”素质教师匮乏。新近教师渠道单一,高校研究生居多,真正来自金融行业企业者甚少;部分教师利用教学之余时间考取了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但没有真正符合“双师”素质要求;碍于管理条条框框,金融业务骨干担任外聘教师的课酬过低,不能激励他们安心教授技术技能。

(四)课程内容缺乏岗位针对性

金融全球化、混业经营和互联网金融纵深发展,对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行课程体系不足也慢慢显现。一是,课程体系职业性不明显。近年来,很多高职学院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但影响甚微,课程体系仍然缺乏职业岗位(群)针对性。二是,课程内容交叉滞后。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不够,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缺乏整合,滞后于岗位能力要求。三是“课证融通”欠缺。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联系不够密切,学历

教育没有很好对接职业资格教育。“双证书”制度落实不到位,个别学院为了方便学生毕业,用比较容易获取的其他证书替代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四是,项目化教材开发、使用较少。由于“路径依赖”和教学难度增大,部分教师放弃开发和使用项目化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未能有效对接。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对滞后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组织形式。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方法单

手段落后问题。一是,传统的“灌输式”方法普遍存在。教师将学生当成“存储器”从上课到下课“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将记忆当做唯一学习途径。师生缺乏互动交流,发散性思维不足。没能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情境。二是,部分教师教学科研任务较重或责任心较轻,没有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而是在网络上下载共享他人课件;即便自己动手,也多是教材内容的重复,没有和教材相互补充,吸引力不够,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失去兴趣。

(六)校企合作不够密切

毋庸置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有效的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生、企业和高职院校三者共赢。近年来,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合作层次不深、质量不高等问题。一是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欠缺,不能为金融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导致行业企业合作意愿不太强烈。二是政策法规不完善、激励措施不给力,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过高,利益得不到保障,影响其参与积极性。三是校内实训条件有限,模拟环境不够真实,学生不能真正掌握岗位所需技术技能,岗位适应性不强,在一定程度影响了金融行业企业的认识。

(七)过程监控和考核评价存在偏颇

部分学院对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的考核尺度仍然是所学知识的多少,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较少。表现为重终结性考核、轻形成性考核,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少数教师上课不考勤、课后不布置思考讨论作业、考试时满纸填空和名词解释等识记型题目;校内实训时不能深入指导、严格要求,导致部分学生无所适从,进而上网聊天或游戏;校外顶岗实习不能跟踪指导毕业设计工作,致使部分学生在网络上抄袭作品应付了事;即便进行形成性考核,也因标准模糊、内容片面、过程随意,结论缺乏客观和公平。

三、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沙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立足长沙、服务“三湘”不断探索和革新人才培养范式。其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得到了金融行业企业认可。

(一)“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提高高职教育美誉度

2009年,由学院牵头,按照平等互利原则,与省内外有关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湖南商贸旅游职业教育集团”。融合政府、行业企业元素,改善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分设的财会金融行业校企合作专门委员会致力促进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通过“订单式培养”和“菜单式培训“学、证、训、赛”四位一体,满足了金融服务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针对职业岗位(群),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学院和企业的“双带头人”带领专任教师,深入金融行业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找准职业岗位(群),并解构其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的岗位适应性。经过调研,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掌握金融专业基本知识,熟练业务操作和营销服务技能,面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基层业务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构建职业技能标准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产品”是实现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要载体。要遵循“高质量对口就业导向、综合职业能力目标、课证融通”原则,构建基于职业技能标准的课程体系。学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由三个模块构建而成:职业素质课、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方向课。其中,职业素质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职业指导》等12门课程;职业基础课包括《专业认知》、《金融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等9门课程;职业方向课(三个方向,学生任选其一)包括银行方向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银行风险管理》等6门课程(对应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方向的《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交易》等5门课程(对应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方向的《保险原理与实务》、《保险经纪知识》等6门课程(对应保险人资格证)。

(四)锻造名副其实的“双师”队伍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课程体系能否顺畅运行的关键。坚持“内培+外引”打造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素质教师团队。一是,完善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给予合理的薪酬,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的金融服务业一线人员和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二是,积极参与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选送优秀教师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先进院校学习培训、赴知名金融机构挂职锻炼,期间按照同级在岗人员标准发给课时津贴;同时加强考核,坚决杜绝教师赴企业挂职“一曰游”(填表、盖章,应付学院检查)。三是,鼓励教师参加中级和高级经济师(金融方向)任职资格考试和申报,鼓励参加金融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考核。

(五)注重形成性考核,提升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

各教学环节建立具体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以此为基础,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定期不定期开展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评价活动。在上述评价活动中,注重融入企业标准,从分体现教学评价的全面与可靠性。

金融管理职业分析篇8

(一)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党的十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报告》和《文件》阐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在此背景下,金融服务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以长沙市为例,2014年全市金融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1.78亿元,比2013年增长13.7%;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266.10亿元,比2013年增长11.0%;全年保险机构原保险保费收入165.77亿元,比2013年增长19.3%;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达120家。

(二)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智联招聘的《就业信心指数2014年四季度分析报告》显示,金融行业政策松绑、民营银行入市开门的政策利好、针对P2P领域监管力度和法规的完善,使得金融服务业用人需求出现“井喷”,增幅达到48%。迅猛发展的金融服务业对金融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拓展市场、提升竞争力,纷纷开设分支行或营业部,亟需大量从事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课题组通过三种途径对长沙市金融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一是,登陆各商业银行官方网站查询校园招聘计划,了解其对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需求情况。二是,实地走访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发放调查问卷。三是,通过召开毕业生座谈会,了解不同入职年限员工各自岗位的发展路径,听取他们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意见。通过调查,我们形成了两点认识。一是,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柜员、经纪人和客户经理岗位,且需求量呈增长趋势;二是,金融机构对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整体素质及能力基本认可,但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需要提升。

二、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认知偏差,重视与支持不够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态度非常明确。然而,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认知却存在偏差。一是,职业教育现实地位较低。人们的一般认为,考入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本科,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才是成才标准。职业学院成为没能进入本科院校学生的无奈选择,成了后进生的“避难所”。甚至很多职业教育工作者,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进入职业学院。二是,重普教轻职教。职业学院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配备普遍低于普通高校;除单独招生外,职业院校的录取批次位列最后,生源质量存在先天性差距。三是,对职业学院毕业生存在歧视和偏见。职业学院毕业生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受到诸多政策限制和歧视。

(二)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其意义在于服务引领区域经济,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可是,现阶段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追求“高大上”,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过宽。不符合高职教育要求,且“赶鸭子上架”,难以实现。去除教学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只剩两年,可就这两年,学生需要全面学习银行、保险、证券等方向知识。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三个方向都没扎实掌握好,缺乏岗位胜任力。二是,强调技能应用,高素质没有得到重视。偏重学生知识和技术技能,忽视了高素质要求,未形成“德才兼备”。随着“90后”进入大学,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尤为突出,文明礼貌、沟通表达和文字组织没能得到足够训练,导致团队意识、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欠缺。

(三)师资力量稍显薄弱

伴随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师资规模、学历层次、“双师”素质得到了较快发展,但还存在提升空间。一是,专任教师规模有待增加。随着年龄增长和职称晋升,一部分教师从专任教师队伍分离出来,担任院系行政工作,导致专任教师规模下降。二是,专业带头人行业气质不够浓烈、行业地位有待提升。三是,“双师”素质教师匮乏。新近教师渠道单一,高校研究生居多,真正来自金融行业企业者甚少;部分教师利用教学之余时间考取了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但没有真正符合“双师”素质要求;碍于管理条条框框,金融业务骨干担任外聘教师的课酬过低,不能激励他们安心教授技术技能。

(四)课程内容缺乏岗位针对性

金融全球化、混业经营和互联网金融纵深发展,对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行课程体系不足也慢慢显现。一是,课程体系职业性不明显。近年来,很多高职学院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但影响甚微,课程体系仍然缺乏职业岗位(群)针对性。二是,课程内容交叉滞后。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不够,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缺乏整合,滞后于岗位能力要求。三是,“课证融通”欠缺。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联系不够密切,学历教育没有很好对接职业资格教育。“双证书”制度落实不到位,个别学院为了方便学生毕业,用比较容易获取的其他证书替代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四是,项目化教材开发、使用较少。由于“路径依赖”和教学难度增大,部分教师放弃开发和使用项目化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未能有效对接。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对滞后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组织形式。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方法单一、手段落后问题。一是,传统的“灌输式”方法普遍存在。教师将学生当成“存储器”,从上课到下课“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将记忆当做唯一学习途径。师生缺乏互动交流,发散性思维不足。没能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情境。二是,部分教师教学科研任务较重或责任心较轻,没有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而是在网络上下载共享他人课件;即便自己动手,也多是教材内容的重复,没有和教材相互补充,吸引力不够,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失去兴趣。

(六)校企合作不够密切

毋庸置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有效的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生、企业和高职院校三者共赢。近年来,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合作层次不深、质量不高等问题。一是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欠缺,不能为金融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导致行业企业合作意愿不太强烈。二是政策法规不完善、激励措施不给力,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过高,利益得不到保障,影响其参与积极性。三是校内实训条件有限,模拟环境不够真实,学生不能真正掌握岗位所需技术技能,岗位适应性不强,在一定程度影响了金融行业企业的认识。

(七)过程监控和考核评价存在偏颇

部分学院对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的考核尺度仍然是所学知识的多少,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较少。表现为重终结性考核、轻形成性考核,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少数教师上课不考勤、课后不布置思考讨论作业、考试时满纸填空和名词解释等识记型题目;校内实训时不能深入指导、严格要求,导致部分学生无所适从,进而上网聊天或游戏;校外顶岗实习不能跟踪指导毕业设计工作,致使部分学生在网络上抄袭作品应付了事;即便进行形成性考核,也因标准模糊、内容片面、过程随意,结论缺乏客观和公平。

三、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沙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立足长沙、服务“三湘”,不断探索和革新人才培养范式。其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得到了金融行业企业认可。

(一)“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提高高职教育美誉度

2009年,由学院牵头,按照平等互利原则,与省内外有关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湖南商贸旅游职业教育集团”。融合政府、行业企业元素,改善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分设的财会金融行业校企合作专门委员会致力促进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通过“订单式培养”和“菜单式培训”,“学、证、训、赛”四位一体,满足了金融服务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针对职业岗位(群),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学院和企业的“双带头人”带领专任教师,深入金融行业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找准职业岗位(群),并解构其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的岗位适应性。经过调研,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掌握金融专业基本知识,熟练业务操作和营销服务技能,面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基层业务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构建职业技能标准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产品”,是实现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要载体。要遵循“高质量对口就业导向、综合职业能力目标、课证融通”原则,构建基于职业技能标准的课程体系。学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由三个模块构建而成:职业素质课、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方向课。其中,职业素质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职业指导》等12门课程;职业基础课包括《专业认知》、《金融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等9门课程;职业方向课(三个方向,学生任选其一)包括银行方向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银行风险管理》等6门课程(对应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方向的《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交易》等5门课程(对应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方向的《保险原理与实务》、《保险经纪知识》等6门课程(对应保险人资格证)。

(四)锻造名副其实的“双师”队伍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课程体系能否顺畅运行的关键。坚持“内培+外引”,打造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素质教师团队。一是,完善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给予合理的薪酬,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的金融服务业一线人员和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二是,积极参与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选送优秀教师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先进院校学习培训、赴知名金融机构挂职锻炼,期间按照同级在岗人员标准发给课时津贴;同时加强考核,坚决杜绝教师赴企业挂职“一日游”(填表、盖章,应付学院检查)。三是,鼓励教师参加中级和高级经济师(金融方向)任职资格考试和申报,鼓励参加金融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考核。

(五)注重形成性考核,提升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