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创业风险的内涵8篇

时间:2023-06-12 09:11:07

创业风险的内涵

创业风险的内涵篇1

Abstract: Shipping finance business is a strategic way to achieve long-term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shipping industry. Business innovation depends on shipping products, financial risk control, and its innovative content is the inevitable and cutting-edg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shipping finance business. The funds accounted for vessels more than 90% of th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business has the widest scope and the greatest risk. This paper focus on shipping finance business innovation connotation, and summarizes the current ship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ode, in order to clarify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direction.

关键词:创新内涵;投融资模式;核心业务

Key words: innovative content;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mode;core business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8-0004-02

0 引言

航运业作为国民经济的血脉,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资金密集型的周期性行业,其发展依赖于金融体系提供金融支持,航运金融业务成为航运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有效战略途径。其业务创新的实质在于航运产品的金融化及其风险控制。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设计一系列金融产品让航运具有可投资性,使其成为一种投资渠道;二是可投资性的金融衍生产品如何套期保值和投机,三是金融对冲工具的风险控制。因此,推进航运金融建设已经成为实务领域发展的主要目标,同时在学术界也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学科方向。

但在具体实践中,航运金融业务的内涵、重要的模式和基本结构等还较为混乱,有必要对航运金融的业务的创新内涵进行梳理,同时明确航运金融中涉及资金最大、范围最广、风险非常高的船舶投融资业务的模式进行文献整理,以明晰今后的发展方向。

1 现阶段航运金融业务创新内涵及基本结构

航运金融是指航运企业运作过程中发生的融资、保险、货币保管、兑换、结算等经济活动而产生的一系列相关业务的总称,可分为船舶融资、航运保险、资金结算和航运价格衍生品等四大类业务。其创新内涵是航运金融业务纵深发展的必然和前沿。航运金融业务贯穿于航运业的不同阶段,任何一家航运企业在各个时期都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金融活动:初创期需要贷款、租赁、保险等金融服务;成长期需要股权吸纳、保险业务、航运衍生品业务;成熟期会有一些境外的公开债券、基金的发行。因此,金融机构的“缺位”,无疑将极大影响航运业的发展。这些基本的业务形式在现阶段可以组合成许多航运金融的创新产品。

航运金融业务创新的表现形式是航运金融领域内航运金融市场、相关制度和航运金融产品等各种要素的创新,这既有宏观层次的变革,也有微观层次的创新。宏观航运金融的创新业务着眼于分析整个航运业市场与金融体系的关系,重点研究政府货币、财政政策及政府机制对航运金融市场的影响,如利率、汇率变化、通货膨胀、税率、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对投入航运行业的资金量的影响等[1]。由此,引出航运金融市场的产品创新、机构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三个部分。而微观航运金融的创新业务主要研究在动态时间和不确定环境下,单个航运业相关企业、投资者等投融资决策问题和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方式,探讨航运金融市场各参与主体的资产定价及对资金在航运中配置的影响,包括航运业投资者或企业应选择何种投融资模式、如何针对航运市场的风险特征进行监控和规避等。航运金融业务创新的实质在于航运产品的金融化及其风险控制。结合航运金融业务与航运上下游之间连接的关系,可以突出三方面的重点:在航运产业的上游,着重解决资金量巨大的船舶投融资问题;在航运产业的中、下游,着重考虑航运市场风险特征与应用金融产品进行风险规避的问题。

2 船舶投融资业务研究

航运金融用英语表达通常写做“Shipping Finance”,从涉及的内容看最主要的就是船舶融资。只有在船舶融资和其他航运金融项目同时出现时,才用“Shipping and Ship Finance”的说法加以区分,即“航运与船舶融资”,其核心研究对象也是船舶融资。造船企业作为航运业的最上游,与航运业发展紧密,同时也离不开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建造一艘船舶需要几千万上亿美金,必然通过投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的需求和后续的营业需要。因此,船舶投融资问题是航运金融中占有资金量超过90%、业务范围最广、风险非常高的一个主要问题。

2.1 国外文献综述 Bendall和Stent[2]运用实物期权分析方法对船舶投资决策做了实证分析,通过引入明确的班轮航线建立期权模型。文章以传统的现金流折现法构建了潜在资产及其流动性和相关性的价值模型,期权价值是一个多项树形式,结果表明加入了期权价值的决策模型更有实际意义,能够找出最优解决方案。Alizadeh和Nomikos[3]介绍了一种在油轮市场进行船舶买卖掌握时机的新方法。研究使用1976年1月至2004年9月的交易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建立了用于投资的交易决策模型,并通过统计数据,检验数据的偏差和模型的鲁棒性。文章结果表明,基于收入价格比的交易策略在油轮市场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Liping Jiang和Jorgen T. Lauridsen[4]首次基于历史造船合同价格数据研究中国造船业中干散货船运营商的价格形成机制。研究表明:租船期(time charter rate)在造船价格中具有最决定意义的影响;其次依次为造船价格、价格成本费用率(price-cost margin)及造船产能利用率。同时指出,“中国因素”被认为是决定租船期在价格形成机制中具有最直接意义的原因。

在船舶融资租赁风险方面,Liu Yi-bin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资产和负债、现金流,主要营业收入和支付的利息等四方面的财务指标通过对比和配对组成两个模型,即船舶租赁模型和船舶贷款模型。文章通过实证对比发现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股东会选择不同的操作模型,这可以作为船舶融资租赁的一个基本财务决策基础。Cong Liu等研究了在能力和订购顺序的约束下,针对包括承运商和上游租租赁公司的两层集装箱服务链,通过引入灵活选择的期权式集装箱计划机制,来灵活解决集装箱租赁合同的问题。Jing-Xin Dong和 Dong-ping Song把多航线、多个内陆运输时间的集装箱租赁问题作为动态系统的一个部分,考虑多个相互作用的因素,在各个路线优化集装箱租赁期的长度。通过仿真和案例研究对租赁风险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优化模型和结果。

2.2 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在船舶投融资和租赁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张仁颐以1.5万吨载重量的多用途二手船为例,分析了影响二手船购置价格的各种因素,并用随机模拟的方法分析了该船在各种营运条件下的经济指标和风险概率,从而科学地确定购置价格。张联对中英美三国船舶投融资政策进行定量的分析比较,揭示了中国船舶投融资存在的问题。邵瑞庆在系统分析影响航运投资决策的环境因素及其结构基础上,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船舶投资评价模型。孙铭文和张仁颐提出船舶融资决策涉及多个决策变量、多个目标。文章通过采用多目标多层次模糊优选模型,建立了船舶融资决策的指标评价体系,应用在船舶融资决策中。李丹将封闭式期租船定价公式应用于简单的欧式期租船合约中,解决国际航运期租船定价问题中选择执行期权的最佳时点。李丹在阐述行业收益差异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航运股权的融资因素,针对航运企业IPO的不同表现特征选取了1984-2007年间,在主板证券交易所首次发行股票的143家全球航运企业,通过计算超常持有期收益率和累计超常收益率分析上市公司短期和长期价格表现,以期对船舶融资选择提供建议。郑士源建立了随机波动情况下干散货和原油船舶的投资决策模型,通过运用实物期权和博弈理论,得出了承运人之间差异化竞争和同质竞争时船舶的最优投资法则。郑士源应用动态计量经济理论与方法,研究了干散货运输船舶订购的内在影响机制,分析了3种主要干散货船型的新船价格、二手船价格和期租金率与新船订购量之间的动态关系。

3 结论与研究展望

通过上述对航运金融业务创新内涵的确定和其中占有资金量超过90%的船舶投融资业务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可以发现现有研究的不足,做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航运金融业务的创新内涵是航运金融业务纵深发展的必然和前沿,它包括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的创新。其中,从最主要的船舶投融资业务研究的文献中,可以看到由于船舶投融资和租赁所需要的资金金额庞大,风险很高,目前国内外已经应用多种途径采用项目投融资的方式进行船舶项目资助。在投融资模式中,投融资创新模式、融资时机和最佳融资结构是船舶投融资的关键。因此,近几年的研究热点是与期权定价方法结合、考虑动态时序和多方博弈条件下的投融资组合策略模型。今后,包括从航运市场周期性、边际运输成本变化等多角度考虑船舶投融资模式、订购机制及其相关的风险计量性评估将是进一步实务发展和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潘松挺.浙江省航运金融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水运, 2012,12(2):42-43.

[2]Jing-Xin Dong, Dong-ping Song. Lease term optimization in container shipping system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12,15(2):87-107.

创业风险的内涵篇2

一、企业文化的视角衍变:风险管理文化

作为企业的思想灵魂,企业文化建设也在与时俱进,需要不断融入新的元素和理念.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面临的风险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为保证企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风险管理应运而生,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开展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既是对现有管理手段提炼、整合和延伸的过程,也是一种新的文化培育、发展和运用的过程.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体现于企业的生产管理中,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以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1. 构建风险管理文化的意义。所谓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是指企业员工为实现企业生存发展目标而进行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这种风险管理的活动方式及其成果通过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四种形式表现出来,共同构筑成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完整文化体系.在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时代背景下,风险管理文化将成为企业发展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内在推动力。

(1)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风险管理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风险管理活动中凝聚并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引领,为广大员工认同并自觉遵守的风险管理理念、风险价值观念和风险管理行为规范.这种融合企业新的发展要求和风险要素的管理文化是企业理顺内部管理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平台,也是培养员工使命感、责任感和塑造凝聚力的基础,更是培养危机意识和大局观的土壤。

(2)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的重要基础。风险管理文化是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也是企业"软实力"的本质表现,决定着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必须以企业文化为背景,以风险管理文化培育为先导,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把风险管理思想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使风险管理由高深抽象的理论转变为现实生动的企业文化,内化为所有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习惯,从而使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促进各项政策和制度得以贯彻落实,保障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3)构建风险管理文化是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现代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增强风险管控意识,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只有把全面风险管理的思想推广得更宽、更深、更广、更牢,才能使改革发展走得更稳、更远、更高.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可以转化为企业风险管理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式,它既是企业的一种行为规范准则,也是彼此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最佳媒体.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在从事复杂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必须强化危机意识,借助风险管理文化的力量巩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和实现了企业的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

2. 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软因素".不同的风险文化,将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流程以及风险管理措施.风险文化是风险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可以说,风险管理体系是否有效,关键在于风险文化.美国一位银行家曾说过:"一个金融机构信用管理的失败,不是因为缺乏信贷政策、程序,即使设置非常复杂的政策、程序、检查、报告等控制手段,如果缺少一个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所有这些都徒有形式."健康全面的风险管理文化应包括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层面的文化内涵.

(1)精神层面的危机文化---居安思危.风险管理文化的精神层又叫风险管理的精神文化,相对于风险管理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它处于整个风险管理文化的最深层,并成为风险管理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首先体现在精神层面,具体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树立"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本能性危机意识,常怀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增强危机防范的意识;二是形成"风险可以防控、风险蕴含机遇"的前瞻性危机观念,实现对自发、分散的危机意识的整合与提升,通过主动学习,提高认知和防范风险的能力;三是构建"逆向思维、超前防范、综合管理、分而治之"的系统性危机思想,从全面的角度辨识风险,从联系的角度分析风险,从系统的角度评估风险,从专业的角度控制风险,从发展的角度监控风险。

(2)制度层面的合和文化---融会贯通.风险管理,最基本、最稳定的还是制度管理.精神文化的渗透、指导、调整作用,必须有一个逻辑秩序,这就是首先通过制度文化的层面或环节发生.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其次体现在制度层面,具体包括三个理念要素:一是"自上而下梳理、自下而上提炼、专业横向贯穿"的风险整合理念;二是"融入企业日常管理、开展流程化设计、实现系统化运作"的管理融合理念;三是"发挥信息化优势、打通信息孤岛、强化沟通协调"的信息聚合理念.风险管理最基本、最稳定的还是制度管理,通过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中融入风险整合、管理融合和信息聚合的理念要素,建立一体化的流程管理模式,实现风险在企业上下内外之间的有效识别和系统整合,风险管理与企业现有管理体系和日常工作的融合以及风险信息在企业各层面完整快捷的传递,从而形成涵盖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系统化、制度化、具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

(3)行为层面的攻防文化---灵活务实.行为文化一般是指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具体行为、具体操作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行为风格、行为风尚,它独立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但又不可分割.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还体现在行为层面,侧重于攻防两个方面.攻防文化也是中华武术的精髓,讲究的是灵活务实、简洁高效.在风险管理中,攻就是主动出击,超前防范,通过控制风险来创造价值,它要求员工具备强烈的风险防范意识和敏锐的风险识别能力,能够根据内外部工作环境的特点,不拘泥于理论教条,在业务 (管理) 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去分析风险,并重点从事前预防的角度加以控制;防就是未雨绸缪,提前做好风险发生的应急预案,提高危机攻关能力,力争将风险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4)物质层面的目标文化---安全第一.文化作为人们特定的活动方式及其产物,都有一定的载体表征、表达出来或固定、凝固、保存下来,器物是其基本的、最终的载体,这就是文化的物质层面.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也有物质层面,这就是通过企业风险管理形成的安全的生产设施、设备和空间环境,安全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各种物质技术手段,安全的企业产品及其服务设施等以物质形态存在表现的文化方式.从风险文化的特殊功能来说,风险管理的物质文化成果正是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第一目标,也是风险管理文化的最终结果、最终目的:

环境安全、技术安全、产品安全.这三个安全必然达成企业财产安全、价值安全、目标安全.风险管理文化的内涵要素体现在物质层面可以表现为三个层面: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一物质层即安全的环境及其资源设施;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二物质层即安全的技术及其服务设施;风险管理文化的第三物质层即安全的产品及其服务设施.

有了灵魂---精神文化和灵魂的载体---制度文化,才有相应的活动行为即行为文化;通过人们的行为过程,才生产、创造出相应的物质产品即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本质上就是人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的有形载体和终端产物.

3. 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

(1) 将风险管理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全过程.从价值理性的角度看,提升员工的危机意识,增强他们的风险防范能力,是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也是构筑风险管理体系的首要任务.因此,需要借助企业文化将危机意识寓于全体员工,借助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促成企业全体员工齐心合力抵御风险,这样才会大大提高风险管理的效能,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企业应借助文化教育平台,在内部各个层面营造"主动关注、共同防范"的良好氛围,使风险管理成为每个人的职责.在此过程中,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或业务操作人员应成为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骨干.同时,应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和广大员工的主体作用.

(2) 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日常的管理流程.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是绍兴电力局实现企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不同的风险管理文化会带来不同的风险管理效果,要使风险管理工作较为有效地开展,最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明确企业各层面的风险管理目标、主体和内容,使其与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保持一致,通过系统的流程化管理,将风险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融入到企业各项业务和日常管理之中,在量化风险的同时,识别、评估和控制风险。

(3) 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应用到风险管理实践.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通过引入风险管理绩效的概念,将风险防范和应急管理能力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加强对风险防控工作的绩效考核,进一步增强各级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防止因片面追求经营业绩和发展速度而导致风险事故的发生.同时,鼓励企业员工进行持续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形成一种对潜在的风险问题进行正确干预的文化,杜绝"自扫门前雪"的现象,营造风险管理的互助氛围,更好地发挥团队的力量.

(4) 将风险知识和管理经验集成以实现知识共享.企业应建立重要管理及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点的管理人员和业务操作人员岗前风险管理培训制度.采取多种途径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演练相结合,注重两个信息库的建设:一个是风险数据库,通过动态显示企业各层面当前面临的各类危险点及风险等级,让员工掌握其所从事的工作面临哪些风险,如何进行有效控制?另一个是风险知识库,以风险知识和事故案例为主,将零散的风险管理经验等隐性知识显性化、系统化,帮助提高员工的风险管理能力.

二、适应企业制度创新,构建风险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企业制度是形成企业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的形成没有捷径,它是建立在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没有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文化也必然流于形式、无所依附.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以企业的经营理念与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制度,一点一滴地凝聚、升华企业精神才能为企业文化打好坚实的基础.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企业制度的必要补充.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柔性管理,它以无形的"软"约束力构成企业有效运行的内在驱动力,是"硬性"企业制度的必要补充.刚性制度也体现着人性管理,符合人的本能需求,而柔性管理也内含硬性的纪律和约束力量,能对人的行为加以限制和改造.

企业制度创新一定是在特定的企业文化理念指导下确立的,企业文化变革是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企业制度创新属于企业经营管理中用于约束和激励员工的正式规范、规则和程序等的变革,它必须建立在一套明确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思想之上,并且必然会招致既得利益者的抑制和反对.这就需要通过相应的企业文化变革来解释企业制度创新的意义和目标,争取员工对企业制度创新的支持和认同.同时,观念上的认同为制度创新的有效推进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和基础.企业制度创新的实质是规范和约束企业员工的行为,激发企业员工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如果企业制度创新不能赢得企业员工在文化价值观上的认同,那么不管它设计得多么精妙,都可能只是一些繁琐复杂的奖惩条例,而不可能产生预期的积极效果.因此, 企业制度创新必须建立在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和有效的企业文化变革之上.

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相辅相成.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必须相适应.具有强制性约束的企业制度必须与非强制性的企业文化约束相适应,否则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实现预期的理性目标.同样,引入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创新予以响应,这样的企业文化变革也注定不会对组织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是企业适应变化、提高绩效的两种相辅相成的重要的管理工具.

企业制度创新促进企业文化的变革,企业文化变革又是实现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保证.文化是柔性的,制度是刚性的,只有刚柔并济,管理才能显出成效.因此,企业文化变革与企业制度创新两者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创业风险的内涵篇3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创业素质;创业能力

一、大学生创业素质内涵

本文中的大学生创业素质是指创业者自身所具有的(原发的)或主要通过自身学习实践获得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素质、创业意识、冒险精神、意志力品质、捕捉商机能力。大学生创业素质内涵结构:

(一)身体素质

创业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无论是体力还是精力上都对创业者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大学生创业者必须具备较好的身体素质才能胜任高强度的脑力、体力创业活动。想要创业的大学生,必须有健康意识和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习惯。本文把身体素质归到第一类大学生创业素质内涵方面。

(二)创业意识

行动是受人的意识和思想支配的,意识越强烈,其做出行动的决定越迅速,对事情越有坚持力。不是所有大学生都适合创业,其创业意识的强烈程度可以作为甄别大学生是否适合创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创业意识强弱程度可以用非常渴望、渴望、比较渴望、一般、没有兴趣、反感六个层次来划分。2003年笔者曾做过大学生创业意识方面的调查,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强弱程度和南北方地域、城乡、文理科专业、性别、年级高低等因素有密切的联系。南北方地域和城乡差别,是大学生成长不可逆转的环境因素,是大学生创业意识强弱的原发力量,虽然可以通过学校组织来培养,其创业意识可以有所提高,但与原发创业意识相比,其持续力是有限的,所以本文把创业意识归到第一类大学生创业素质内涵方面。

(三)冒险精神

冒险精神是创业精神的核心内容。冒险精神和创业意识有密切关系,但两者又有很大的区别。创业意识是冒险精神的基础,没有创业意识,也谈不上创业精神;冒险精神是创业意识强烈的一种具体体现,但不等于说一个对创业有强烈意识的大学生就一定具备冒险精神。冒险精神最核心的内容是敢于坚持己见,力排众议的勇气和胆量,不循规蹈矩,不怕困难和失败,勇于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冒险精神从心理学角度,更多属于人格品质层面,是个人独有的一种心理品质,个体有很大差异,更多是一种原发素质,所以本文把冒险精神归到第一类大学生创业素质内涵方面。

(四)意志力品质

针对创业来说的人格品质主要指诚信和意志力。意志力品质(抗挫折能力)是一个人做成任何事必备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心理学层面一般把意志力解读为抗挫折能力,本文所指的意志力品质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抗挫折能力;二是坚持力,即毅力,两者组成了意志力品质的二维度。调查数据显示,许多大学生有创业激情和创业愿望,但三分钟热度,不能持久,或想法简单,遇到困难问题,不是想办法解决克服,而是轻易放弃,所以意志力品质是大学生创业素质中非常重要的心理品质。人不是生来就是超人、铁人,虽然人的抗挫折能力有个体差异,与生活经历也正相关,但意志力品质是可以通过组织和个人有意识锻炼、持之以恒地磨练习得,但作者认为这种磨练,意志力品质既是一种创业素质,也是一种能力,是素质与能力的综合体,它更多是依靠个人持之以恒来完成的。从其完成的主体角度来看,本文把意志力品质归到第一类大学生创业素质内涵方面,而不是第二类素质能力内涵方面。

(五)捕捉商机能力

善于捕捉商机,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质,能力和素质都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和培养获得,但捕捉商机能力更多是一种原发素质,这种能力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虽然说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的人,但商机不是你做好准备就能获得,它不是显现在那里不动,而是隐藏在事物背后,只有敏感具有商业头脑的人,才能捕捉到。马云最初创业是外语翻译培训,他不是计算机专业,当时中国搞计算机的人何其多,国外考察学习的人估计也不计其数,但从计算机和网络中看到商机并运用的人,只有马云。所以,本文把捕捉商机能力素质归到第一类大学生创业素质内涵方面。

二、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内涵

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介于大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之间,是大学生为适应创业活动自身具备的一些品质,主要通过个人努力和组织培养两种途径能够提升的胜任力。主要包括创业动机、诚信、创新能力、创业知识基础。

(一)创业动机

每个人做任何一件事情总有其目的性,这就是动机。动机没有大小之分,但按程度来划分有强弱之分,按社会属性来讲有社会属性和个人属性之分。一个人创业动机越强,社会属性越大,其动力就会越大,得到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调查显示,大学生创业动机更多来自于个人属性,比如改善自己和家人生活,获取更多金钱,实现个人价值等。而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比如为社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社会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等所占比例很小。大学生创业的动机各有不同,学校组织可以通过环境营造,榜样激励,创业企业参观实习、信念提升活动等方式,鼓励、激励大学生创业动机由个人属性向社会属性的转变和升华,为他们走上创业之路注入更多的强心剂。所以本文把创业动机归到第二类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内涵方面。

(二)诚信

诚信是做人和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最重要品质,没有诚信,人就得不到信任和尊重,没有诚信,企业就不能长期生存和发展。诚信是大学生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非常重要的品质。诚然,诚信不是人生来固有的一种本能,它首先从认知到认同,在实践中体验逐渐固化为自己的一种信念,并在生活工作中加以实践的一种行为能力的外在表现。作者认为,到了大学这个阶段,价值观基本形成,道德品质的认知和养成都基本完成,尽管现阶段,大学生诚信存在很多问题,但这不是大学生本身的问题,它涉及社会对诚信价值观的体系构建问题。诚信是道德问题,但能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国家必须借助一定的外力,比如法律和经济制裁等手段来实现诚信的社会价值。诚信是大学生创业必备的重要素质,尽管其形成和提升主要不是靠学校组织来培养来固化,而更多是自我内省、道德约束和社会法律规范来完成,所以,本文把人格品质中的诚信,没有归到第一类,而是归到第二类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内涵方面。

(三)创新能力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从本质上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大多数人把创新认同为一种能力,但创新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是素质能力的综合体。创新既然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创新思维蓝图的一种外化,所以创新者必须始终有一种求异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人的秉性是有差异的,有时这种差异还非常大,比如有的人凡事求稳,有的人生来是不愿本本分分的,后者凡事都要求个新字。这是人本来所具有的创新素质本身。但科学实验证明,创新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并且这种规律是可以传授的。学校组织可以通过一定的教学形式教会学生掌握一定创新技能。所以,本文把创新归到第二类大学生创业素质能力内涵方面。

(四)创业知识基础

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社会人士,要想创业成功都必须掌握一定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但大学生创业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人士,他们在学校可以有些创业知识的积累,这种积累可以通过自学,但比较好的方式,是通过课堂学习、协会交流和校内外实践来习得。创业知识基础主要包括市场调查、市场分析、市场定位和企业规划知识;资金的筹措方式和使用以及投资的理财知识;不同企业在场地的选择和安排布置方面的知识;设备器材的选择与购置方面的知识;企业规划与雇员数量和雇员的层次要求以及雇员招聘的一般常识;办理各种证件的知识;经济法规知识;商品的摆放、储运知识;生产、质量与人员管理知识;广告宣传与公关知识及企业形象知识,等等。本文把创业知识基础归到第二类大学生创业素质层面。

三、大学生创业能力内涵

大学生创业能力是指大学生为适应创业活动,更多通过组织的后天培养和个人努力所具备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知识运用能力,领导者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商业风险防控能力(止损能力)。大学生创业能力内涵结构图4。

(一)专业知识运用能力

知识本身不能创造价值,拥有知识的人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工作生活中,才能发挥知识应有的作用。如何做到专业知识与创业的结合,发挥专业知识在创业领域的运用?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实践中锻炼探索,这种素质或能力的提高,必须更多地依靠创业实践来提高。学校组织创业环境的营造、创业项目的路演选拔,创业基地、创业孵化器的建设扶持等,都对大学生专业知识运用到创业能力的提高起到关键作用。所以本文把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归到第三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内涵。

(二)领导者能力

创办一个公司,无论大小,员工多少,都需要创业者具有领导者能力,因为公司无论大小,无论创办之初还是持续发展,甚至亏损是否破产,创业者都必须具有决策、组织协调、掌控全局、公关推销等核心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也必须通过实战演练,真刀实枪锻炼才能提高。领导能力需要具备一定的潜力,但这种素质和能力更多是通过后天锻炼和努力获得,没有谁生来就是领导。比如,马云的领导能力也是随着事业的不断壮大而提高的。大学生领导能力的提高,可以借助学校组织为大学生提供当干部和团队领袖的平台,也可以通过第二三课堂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提高领导力。本文把领导者能力归到第三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内涵。

(三)沟通能力

人际沟通能力是指一个人与他人有效地进行沟通信息的能力,其中,恰到好处和沟通效果是人们判断沟通能力强弱的基本标准。表面上看,沟通能力似乎就是一种能说会道的能力,实际上它包罗了一个从穿衣打扮到言谈举止等一切行为的能力。一个具有良好沟通能力的人,他可以将自己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进行充分的发挥,并能给对方留下“我最棒”“我能行”的深刻印象。尤其是创业初期,需要与各种组织、社会关系打交道,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学校组织可以通过课堂授课、知识讲座和模拟训练等方式来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所以本文把沟通能力归到第三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内涵。

(四)团队协作能力

所谓团队协作能力,是指建立在团队的基础之上,发挥团队精神、互补互助以达到团队最大工作效率的能力。对于团队的成员来说,不仅要有个人能力,更需要有在不同的位置上各尽所能、与其他成员协调合作的能力。大学生创业,无论是社会经验、把控市场能力,还是管理经验能力等,都很缺乏,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才能使创业进行下去,学校组织必须通过实战来磨练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的团队协作能力。本文把团队协作能力归到第三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内涵。

(五)商业风险防控能力(止损能力)

无论是创业初期还是中期,任何一个公司的经营都以赢利为最终目的。但这只是创业者和经营者的个人愿望。就像“股票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一样,创业本身就是件风险很大的事,盈亏都有可能,很多人在创业时只想到如何把公司做大做强,很少想到亏损甚至破产时将如何应对的问题。因此,在中国,无论是学术界还是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育者,几乎没有(笔者进行了大量资料分析研究,到目前为止没有发现)把商业风险防控能力(止损能力)作为大学生创业必备的素质或能力。本文第一次提出,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要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商业风险防控能力(止损能力)教育和能力锻炼。本文把商业风险防控能力(止损能力)归到第三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内涵。

参考文献:

[1]罗金凤.二十一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走向———兼谈高校如何加强素质教育[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3).

创业风险的内涵篇4

油田经济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经济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油田企业只有做好经济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在竞争中获得主动地位。油田经济管理创新理念的构建,需要不断挖掘经济管理创新理念的内涵,从而为油田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通过创新油田经济管理创新理念的内涵,可以更好地完善经济管理机制,制定出更适合油田经济发展的战略方法。挖掘油田经济管理创新理念的内涵,需要从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油田企业要转变固守的传统经济管理理念,将创新管理理念融合到油田的经济管理中,不断地更新油田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不断地促进油田企业的发展。其次,油田企业还需要将目光放长远,其中一个途径就是积极需要放眼于未来,注重拓展海外市场。例如注重对海外石油市场的调研,积极开发和建设海外石油项目,扩大已建设完开拓海外市场,比如,在开拓之前加大对海外市场的调研,不断地加大油田企业的规模,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发展条件,也是油田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在完善油田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上,为创新油田经济管理理念奠定基础。

二、创新油田经济管理的内容

油田经济管理不是独立存在的,贯穿到油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因此,为了做好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创新油田经济管理理念,完善经济管理制度,提高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需要不断创新油田企业经济管理内容,不断地进行创新理念的革新,实行油田企业经济管理的精细化,使得油田企业经济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相互衔接、密切联系,更好地完善油田企业经济管理。人是一切活动的核心,油田经济管理创新理念要坚持以人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油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想要不断提升管理效率,需要充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员工积极参与到油田企业经济管理中,从而不断地创新油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其次,要将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和技术相互结,企业管理者要协调好经济管理和技术之间的关系,将经济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协调发展,做到技术和管理同时领先,不断地提高市场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油田企业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油田企业只有重视自身的经济管理工作,创新经济管理理念,为油田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三、重视油田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很多油田企业已经充分重视经济管理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创新,将创新理念应用到经济管理过程中,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很多油田企业经济管理往往总是开发和产品的推广两个方面,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问题,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对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产生了影响。为了创新油田经济管理新理念,需要加强对油田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需要加大对油田企业内部成本核算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宣传,使成本核算的重要性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中,让每个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员工在成本核算中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实现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其次,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经济管理和内部成本核算的控制能力,将成本核算工作提升到一个新阶段。再次,油田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创新成本核算理念,不断推进油田企业的成本核算向着更科学、更创新的方向发展。

四、实施油田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一体化

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和油田企业经济管理的关键环节,也是创新油田经济管理理念的重要内容,既做好风险管理,又把握内部控制,才能保证油田企业的顺利运行,更好地保证油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油田企业实施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是创新油田经济管理创新理念、创新经济管理思路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油田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完善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完善经济管理体系,创新经济管理理念,需要坚持风险管理的原则,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加大经济管理力度,不断地创新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思路。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平台,加强对每个环节的控制,不断地防范经济管理风险和管理缺陷,从整体上提高油田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理念,提高油田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

作者:罗涛 单位:大港油田原油运销公司

参考文献:

[1]吴秀海.油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与革新[J].广角镜,2014(10)

创业风险的内涵篇5

群众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发展会部历史的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关于执政党与人民群众、杰出人物(英雄)与人民群众、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等关系问题的基本观点,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全部历史和指导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于如何正确认识群众、正确对待群众作出了科学的回答。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坚持认为群众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和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坚决依靠人民群众和相信人民群众,永远为人民群众谋福利,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我党群众观的核心要求。坚持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是判断和检验执政党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标准。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将群众观视为中国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他指出:“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力量源泉。他说:“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中央进一步强调,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一个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和公仆意识,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

深刻把握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丰富时代内涵

与传统社会相比,当今时代已经全方位地进入信息网络化、利益差异化、社会结构多样化、社会成员流动化、风险加剧化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必须根据时代的需要、群众在新时期的新诉求和新期盼,深刻把握其新的时代内涵。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在当今信息网络化时代具有新的时代内涵。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要经常通过网络倾听网民的呼声,与他们加强交流、沟通和对话,解决他们的利益诉求。因此,领导干部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能力,还表现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与群众沟通的能力以及解决群众关切问题的能力。

利益差异性时代是对当前社会阶层结构出现的一种新变化的客观定位。随着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我国经济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城乡居民已出现新的分化、转换和组合,从而形成新的利益格局和新的社会阶层构成。鉴于现在群众之间的利益分化已经成为客观的现实,新时期的群众由于利益分化导致的诉求与以前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按照不同群众的不同诉求进行分类型的群众工作,是新时期群众观的显著特征。

交通、市场和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资本与人员的快速流动使当今时代迈入了流动的现代性时代,导致社会从固体时代到液体时代的重大转型。由于移动速度加剧社会分层,资本在史无前例的程度上变成了超区域性的重要力量,人们占据主导的生活方式出现了从定居到游牧的重大转型,只有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研究处于流动性时代的群众心理和群众行为,将领导干部的权力运作方式实施从权威到榜样的相应转换,才能使新时期群众工作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风险性时代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我国目前遇到的风险前所未有,既有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又有政治风险、社会管理风险;既有自然灾难带来的各种风险,又有决策失误等造成的人为风险。将风险时代的各种风险因素纳入群众观,才能在群众工作中具有应对各种风险的心理准备,对政治发展、经济增长、科技运用、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进行全面的价值评价和风险评估,从而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以及生态权益。

按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内涵创新群众工作

按照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时代内涵创新群众工作,理念创新是先导。理念的创新是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先导,也是在群众工作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直接体现。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只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牢固确立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各级公务员的衣食父母的理念,才能将官本位的理念转变为民本位的理念,将领导干部是先知先觉者的理念转变为群众是最有智慧的老师的理念,将对领导负责的理念转变为对群众负责的理念,将讨好领导的理念转变为服务群众的理念,从而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群众前进,又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

创业风险的内涵篇6

一、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内涵的解读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既涵盖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的风险控制目标,又包含强烈的群体意识、科学的运行机制、有效的控制机制、正确的竞争原则、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和可靠的价值取向,其中有几点尤其值得重视:

一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风险管理的深层核心。它将银行风险管理层的管理体系、控制范围、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以及风险管理传导方式等,与员工所认定的价值观、行为准则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风险管理的目标、理念、语言以及沟通技巧等,这种文化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深层核心的完美体现。

二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的一种行为规范准则。这种风险管理行为规范的形成是自上而下、上下身体力行的,同时又是左右部门互动的控制体系,这种文化经过长期的融合生长自然形成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形成后,银行高级管理层依据其制定银行经营政策并极力监督执行之。只有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才会转化为全行的行为准则,才能赢得全行上下一致的支持和有效实施,才会在银行风险管理一线转化为真实的战斗力。

三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进行有效沟通的最佳媒体。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无论是总行对分、支行,还是分、支行对总行,无论是银行内部部门对部门,还是银行对外部客户,都是以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内在的精神与原则作为协调的基础。风险管理文化的沟通,是其他手段难以替代的。

四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风险管理之手”。国际上一些历史悠久的大商业银行,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和积累,创立了一整套成型的诉诸文字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和规范银行风险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对风险管理发挥出特有的功效,就如同亚当·斯密所形容的市场规律是对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看不见的手”。

二、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是银行实现其风险管理目标的基础

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转化为银行风险管理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式,将为银行风险管理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资源。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首先会表现在企业文化竞争上。银行风险管理受制于风险管理文化,而风险管理文化又将驱动银行风险管理机制逐渐趋于成熟,未来的商业银行将是一个带有浓厚文化氛围的金融实体,风险管理越来越受风险管理文化的强大制约。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已势在必行,是实现银行风险管理目标的根本保证。

(一)银行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建设。2l世纪的国际金融是以信息和高新技术为主要支撑架构的知识金融,金融模式是以控制风险、促进风险管理和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金融经济。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发展势必要被推向国际化经济的大环境中,从而迫使每个企业都要千方百计地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和强大的竞争力,而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枢的银行业就更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商业银行必须进行深层次的战略思考,强化以人为本的风险管理理念,以企业文化的力量推动和提升自身竞争力,以企业文化的力量确保商业银行的安全运营。因此,抓住新经济环境所带来的新形势,着力建设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是必然发展趋势需要,是确保商业银行持续和稳健运营的需要,是迎接日益激烈竞争挑战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风险管理文化系统。商业银行的风险因素存在于各个业务环节,而具有银行独特性的流动风险又贯穿于商业银行发展的各个阶段。因此,在客观上,风险管理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渗透于商业银行业务方方面面,影响行员的精神和灵魂。中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际上大型商业银行的先进管理文化,学习和掌握时代前沿的企业管理理论,发扬本行的优秀管理文化传统,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建设,使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凝聚力、竞争力和综合抗风险能力得到增强,为中国商业银行逐步国际化并最终步入世界大型商业银行行列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三)中国商业银行的政策实施和解决现实问题迫切需要风险管理文化的支撑。在新世纪,人们所看到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经济的创新。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加快,金融企业文化的兴起已倍受世界关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正受到金融界的广泛重视,风险管理文化发展不断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新的视角和思维。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活动的中枢,要实现政策支持和解决现实问题,从中求得自身效率的不断提高和效益最大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商业银行本身必须进行观念更新,强化风险管理,调整内部结构,改善管理方式,实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企业文化创新,必须具有自我约束、知识更新、务实求进和不懈奋斗的精神。而一个商业银行要拥有这一切都离不开全体员工所认同的银行风险管理价值观,形成一个整体风险管理文化,努力构建既具有中国商业银行鲜明特色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

三、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实事求是地说,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客观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风险管理文化体系。目前,影响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因素主要来自外部影响和内部认识两个方面。商业银行的业务特点决定了风险管理文化受控于宏观环境的影响,它包含了社会、政治、经济、法律、信誉、信用直至行政因素。当前,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社会信誉和信用环境相对较差,政府干预银行业务,客户的管理水平和信用观念等。特别是近几年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很多股权多元化集团公司组建起来,关系公司之间频繁进行关联交易、同业的无序竞争等等都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商业银行内部对风险管理认识与现实要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有些银行员工错误地把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认为风险管理是一种行政约束,将会阻碍业务发展,在研究业务发展的同时忽略了风险管理。二是风险管理者在理念上不到位,仍停留在信用风险管理上,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社会风险、国际风险等重视不够,同时也忽略了不同业务具有不同的风险、不同地区存在不同风险度的差异等。三是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方法还不完善。比如,在信用风险管理中,仅注重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以及贷款运行安全性等,而风险管理的量化分析手段落后。四是在风险管理体系方面,还没有完全形成健全、独立、超前和客观的分析方法,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等方面还存在很多缺陷。五是在信息技术方面,还存在缺位和失真等。凡此种种内外因素都直接影响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不能使风险管理成为银行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

因此,建设良好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一方面要在吸收和创新中确立正确的建设方向;另一方面,要寻求建设良好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合理路径。

(一)走出误区并确立商业银行风险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打开各种金融报刊和网页,令人眼花缭乱的“企业文化”字眼就会映入人们的眼帘,但真正让金融工作者和经济工作者心悦诚服的不是太多,特别是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方面。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企业文化底蕴首先来自本国和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同时兼收世界各国的优秀企业文化,建立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也是如此。国际化、本土化、本行化、多元化和人性化将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发展的总趋势,所以,建设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要以开放、兼容和求实的学->j--精神,主动吸收国际上商业银行的优秀企业文化,并将其融入到本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去,防止引进经验过程中出现的食而不化或全盘照搬。

(二)寻求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合理路径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由于其涵盖的内容广泛,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复杂和经验的缺乏,建设和培育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但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也存在着广阔的空间,未来发展前景美好,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第一,准确传播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理论概念和实例。引进国外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和传播十分必要,但对这些引进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中国金融理论界应当着手进行整理和规范,使之更加条理化和本土化。对那些半生不熟的东西坚决摈弃,对一些好的经验进行合理分类,从理论上、概念上使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有所适从,在操作上有所依托,从而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打开理论通道和成功之门。

第二,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要理性分析,选择正确的创建形式。风险管理文化创建采用何种形式是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作为新建立的股份制银行、区域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其风险管理文化可采取一步到位的创建形式,用独特的创意、挑战性的理念、新型的相处原则来凝聚意志和人心。而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最好走渐进式创建路子,在渐进的过程中,促使风险管理文化的发育和整合,激发员工归属感和认同感。

第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层的主管群体高度重视和合力创建。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成功的商业银行一定要有优秀的和成功的银行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成功离不开银行专家的设计和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银行家根据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银行所面临的环境和形势,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提出建设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设想。经过精心和周密的设计,反复宣传,采用多种传播方式,让全体员工统一认识、规范行为,使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朝着系统化的方向健康发展。

第四,全面系统地丰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内容。要突破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中的概念化和零散化状态,归根到底还在于银行是否具有一定的企业文化深度和独创性,并能使之系统化。离开了银行本身丰富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内涵,任何新颖的提法、时髦的创意都掩盖不住概念化和零散拼凑所带来的虚弱,而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投入与产出就不会有让人们满意的结果。应该看到,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是一个逐步发展和不断深入的过程,实用主义、拿来主义、急于闪亮登场往往都事与愿违。与此同时,还要注意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的层次性和广泛性,在银行高层管理中强化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创建意识、参与意识和指导意识。对中层管理者要进行全面辅导,开拓思维,增强创意。对员工要进行宣传及时解决其存在的各种问题,全面增强员工对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全体员工对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创建意识,增强紧迫感和信心。

第五,创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要坚持专家参与,在关键性的操作中获得画龙点晴式的提升。实践证明,没有准确的概念及丰富的内容,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就是抽象和无序的,仅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想象存在,这是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初级阶段,并不具备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功能。银行风险管理文化要真正进入高层次,要面向国际社会,离不开金融家和各类专家的介入。其原因在于:一是优秀的金融家具有足够广阔的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视野,对国内外银行文化的状况有深刻的理解,能够正确分析和创建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避免银行风险管理文化设计的失误与偏差,有效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创建的成功率。二是金融家介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创建,有利于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在创建采众长,有利于银行风险管理特色的形成。因此,当银行在制定风险管理文化创建目标,追求认识上的沉淀和丰富银行文化内涵时,应当请金融专家进行高层次的策划,一举突破银行风险管理文化的单纯概念化和无系统的状态,推出具有独到理念、全新形象和精良品质的、能够被全体员工认同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

创业风险的内涵篇7

关键词: 会计风险; 风险传导; 传导机理

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其薄弱环节,而对于企业会计风险的传导机理,我国企业更是缺乏充分认识,这使得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在面临金融危机时缺乏应变策略。因此首先必须清晰地了解到会计风险及其传导所带来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根源,才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会计风险及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一)会计风险的内涵

我国对于风险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从不确定性出发来论述,而会计风险的概念则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具体描述来确定的。程方(2010)认为会计风险是由于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给信息使用者造成影响,进而导致其做出非合理决策。在这一概念中,隐含着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这也是近年来会计风险概念界定中通常所采用的观点。吴可夫、朱娜(2010),王珏、陈红(2009)等都从公允价值确认的角度给会计风险进行定义,这也是目前文献中出现较多的会计风险的概念,他们认为会计风险是由于会计人员在执行会计相关制度时,在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过程中,受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影响,不能适当体现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误读,从而影响决策正确性的可能性。上述关于会计风险内涵的描述,均基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否,按会计实务工作的流程来加以阐述。因此本文中会计风险的内涵界定为,基于对会计准则的不同路径选择,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实务中,对企业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信息的主观性反映,导致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的不确定性,并由此带来的对企业内部及外部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目前与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大多文献都是针对财务风险传导来进行研究,叶建木(2009)、夏吉吉(2009)等从企业风险的关键要素出发,对风险的特征、风险源、风险流、风险载体、风险传导路径及风险阈值等方面所形成的风险传导一般机理进行了研究。白杰(2010)将财务风险传导运用到了新疆德隆案例分析中。综上所述,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界定为,会计风险传导是由于会计风险的关键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导致会计风险源的形成,并经由会计风险载体,通过特定的风险传导路径,以风险流的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成果带来影响。因此对会计风险的构成要素、风险载体及风险路径的研究将是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研究的重点。

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特征及类别

(一)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特征

从风险传导的角度,对企业风险的分类可大致划分为:泡沫破灭型传导;要素稀缺式风险传导;结构坍塌传导型;海啸波浪传导型;链式反应型传导;企业风险的有路径式传导①。这些分类的基础是风险传导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企业会计风险的特征与整体企业风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两者的联系。企业会计风险属于企业风险的范畴,两者都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确定的影响。其风险的产生都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实务,并经由企业内部人员操作,其风险造成的结果都会对企业的内外利益相关者造成影响。

2.两者的区别。一是范围不同,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企业风险是企业的宏观风险,而会计风险则属于微观风险;二是计量基础不同,会计工作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企业整体决策活动的计量既包括对历史信息的记录,更注重现实状态对未来的影响,重在预测;三是传导路径不同,企业风险的传导路径是基于企业业务流程链、相关利益链和价值链等基础而来的②,而会计风险传导路径则主要通过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伴随着信息传递而显现,可见会计风险最直观的特征即是路径依赖性。

创业风险的内涵篇8

关键词: 会计风险; 风险传导; 传导机理

风险管理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也是其薄弱环节,而对于企业会计风险的传导机理,我国企业更是缺乏充分认识,这使得企业会计工作的管理在面临金融危机时缺乏应变策略。因此首先必须清晰地了解到会计风险及其传导所带来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根源,才能够帮助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会计风险及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一)会计风险的内涵

我国对于风险概念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从不确定性出发来论述,而会计风险的概念则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具体描述来确定的。程方(2010)认为会计风险是由于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而给信息使用者造成影响,进而导致其做出非合理决策。在这一概念中,隐含着对公允价值的理解,这也是近年来会计风险概念界定中通常所采用的观点。吴可夫、朱娜(2010),王珏、陈红(2009)等都从公允价值确认的角度给会计风险进行定义,这也是目前文献中出现较多的会计风险的概念,他们认为会计风险是由于会计人员在执行会计相关制度时,在公允价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过程中,受客观因素或主观因素影响,不能适当体现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误读,从而影响决策正确性的可能性。上述关于会计风险内涵的描述,均基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否,按会计实务工作的流程来加以阐述。因此本文中会计风险的内涵界定为,基于对会计准则的不同路径选择,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实务中,对企业经营活动、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信息的主观性反映,导致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影响的不确定性,并由此带来的对企业内部及外部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的可能性。

(二)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

目前与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相关的研究并不多见,大多文献都是针对财务风险传导来进行研究,叶建木(2009)、夏吉吉(2009)等从企业风险的关键要素出发,对风险的特征、风险源、风险流、风险载体、风险传导路径及风险阈值等方面所形成的风险传导一般机理进行了研究。白杰(2010)将财务风险传导运用到了新疆德隆案例分析中。综上所述,会计风险传导的内涵界定为,会计风险传导是由于会计风险的关键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影响,导致会计风险源的形成,并经由会计风险载体,通过特定的风险传导路径,以风险流的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成果带来影响。因此对会计风险的构成要素、风险载体及风险路径的研究将是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研究的重点。

二、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特征及类别

(一)企业会计风险传导的特征

从风险传导的角度,对企业风险的分类可大致划分为:泡沫破灭型传导;要素稀缺式风险传导;结构坍塌传导型;海啸波浪传导型;链式反应型传导;企业风险的有路径式传导①。这些分类的基础是风险传导的不同表现形式,而企业会计风险的特征与整体企业风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两者的联系。企业会计风险属于企业风险的范畴,两者都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确定的影响。其风险的产生都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实务,并经由企业内部人员操作,其风险造成的结果都会对企业的内外利益相关者造成影响。

2.两者的区别。一是范围不同,以企业为研究对象,企业风险是企业的宏观风险,而会计风险则属于微观风险;二是计量基础不同,会计工作是以历史成本计量为主,企业整体决策活动的计量既包括对历史信息的记录,更注重现实状态对未来的影响,重在预测;三是传导路径不同,企业风险的传导路径是基于企业业务流程链、相关利益链和价值链等基础而来的②,而会计风险传导路径则主要通过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流程,伴随着信息传递而显现,可见会计风险最直观的特征即是路径依赖性。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