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话题设计论文8篇

时间:2023-01-12 04:47:50

话题设计论文

话题设计论文篇1

关键词 课堂展示 英语阅读 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068-03

英语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构成的整体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手段、媒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贯穿于这一系统的重点是有效的活动设计。要达到英语阅读课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对整个教学流程进行有效的策划与设计。

一、阅读前:课前导入设计的话题要确保学生能够思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1960)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 课堂展示话题是教师事先对教材做出整体判断,针对该单元的阅读课提出的相关问题,此类任务的目的在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丰富背景知识, 预测阅读内容, 为阅读做准备。

此类话题一般来说源于课文,且进行适当的拓展,最好能够采用小组活动,集合全体学生的智慧,以4-6人为一个单位,每一单位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和接受能力弱的学生相结合,根据所提出的问题,查资料,想办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以便在课堂上给与展示。

阅读前的导入话题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讲述与文章相关的故事。故事可以使学生产生共鸣,很容易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入与文章类似的情境中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2.设计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会让阅读更加有效。问题设计的要有层次性,要由浅入深地领着学生走入阅读。

3.出示与文章相关的图片。图片意味着无尽的话语,让学生谈论相关的图片往往会开启思维的马达。

4.展出相关的实物。实物对学生的思维带来更为实际的视觉冲击,实物的出现会让学生切身实地的去体验文章的相关内容。

5.播放与阅读内容相关的音乐。音乐能够让人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而让人深思,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好途径。

6.组织与文章相关的竞赛,竞赛活动使得阅读的导入设计更加实用。

二、阅读中:分层展示话题要确保大多数成员共同参与

1.泛读阶段:学生阅读活动的拓展与升华

在阅读教学的起始阶段要“触动”或“唤醒”学生,与学生共建学习目标,通过教学前置话题及小组活动的设计要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领会文章的主体意向,并且通过阅读文章能够谈论与主体意思相近的话题。此时阅读重心放在“找到”而非“读懂”上, 训练的是速度而非深度。这时的展示话题设置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迅速查找信息的能力。这一步骤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泛读。泛读的地位往往被教师忽视,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重视的是考试,而考试更多层面的问题是精读。

此时教师要设计出开放的、具有挑战意义的小组展示话题,以提高学生的泛读水平。此类展示话题应重在发散、创新性的思维,以讨论、辩论、提出想法、验证想法为主。这类话题的设计应该引导学生引用文章中的语句,验证自己的观点。泛读中的展示话题设计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

(1)阅读文章,寻找能够验证教师所提的话题的相关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语加以阐述。

(2)阅读文章,小组讨论并对相关话题加以拓展论述,对本小组的观点进行阐述。

以上两类话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是具有挑战性的集体工作,需要小组全体成员参与。

2.精读阶段:学生阅读活动的细化与落实

精读的作用在于确保准确地理解文章。此时的阅读要求读者很细致地了解细节, 进而真正理解作者通过文字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如, 说了什么? 为什么说? 怎样说的? 说得对吗? 我同意吗?等。这时的阅读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认知型、反思型、批判型的阅读者,这是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一定量的信息后, 进一步设计展示话题, 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深层理解。这一阶段的阅读任务不仅要照顾学生对课文整体的理解,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理解细节的能力。此时的话题设计应该着重于以下几点:

(1)给出小组展示话题,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使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互问互答,注重全员参与,使理解能力稍微欠缺的学生有机会了解语篇梗概,同时使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了解深层次的内容,找出共性的问题,为过渡到下一步的“三自三有(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有发现,有创新,有提高)”阶段作铺垫。

(2)提出话题让学生质疑,教师校正补充,然后再次设疑,学生猜、查、讨论。

(3)提出长难句进行句意分析,学生进行讨论、质疑、辨析,教师进行讲解。

(4)设计话题对相关语言点进行展示、分析,学生进行举例拓展。

三、阅读后:教学评价话题要确保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初中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往往存在一个致命的误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课文, 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的阅读任务, 表面上数量很多, 学生进行了多次阅读, 锻炼了阅读技巧, 提高了阅读能力。但深思以后发现以下问题: 首先, 多次阅读或许是无效的阅读, 许多阅读任务一次阅读即可完成; 其次, 话题的设计重复, 无目的, 无法有效地与阅读策略挂钩; 再次, 整个阅读课堂的话题设计停留在浅层信息的查找阶段, 无法进入深层理解阶段; 最后, 阅读教学仅注意了信息的获取, 而忽略了信息的处理和应用。读后话题应指导学生在深层理解作者观点及文本内容的基础上, 用批判的目光整理信息、内化信息、输出信息并利用信息解决真正的问题。基于以上观点,阅读后的展示话题可以设计为以下几种类型:

1.根据文章内容,提供相关词语对文章进行复述。此类话题在于进一步复习相关内容,对文章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并且发展学生的写作能力。此类话题可以设计为相关的表格或者给出相关的词语对文章进行复述。

2.根据文章的内容设计出类似的讨论话题,进行拓展性学习。此类任务需要全体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并且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知识的整合与拓展,此类的展示话题往往交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3.阅读后的知识点检测与展示,此类话题在于检测所有成员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检测内容应该为全体成员能够完成,展示任务应该交给学习能力较弱的成员进行课堂展示。

四、英语阅读设计有效的小组活动应该注意的事项

以展示话题为主的阅读课教学非常有效,它能给学生思想自由驰骋提供一个空间,能够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课堂变得异彩纷呈。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在此予以提醒,希望得到重视并予以继续研究。

1.要仔细斟酌话题的切入点,细化对展示内容的评价方式

教师要认真备课,熟悉阅读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充分挖掘教材和学生的潜在因素,设计出适合学生讨论的话题;并且要细化话题,把总话题分为一个个小话题,使每个小组尽可能接触不同的话题,每个小话题应该简洁明了,易操作,控制好话题的难度,尽可能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拓展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教师要及时关注并且参与学生展示前的准备工作

学生刚开始阅读时,特别是小组成员在做集体展示话题时,容易出现责任不清,一人单干,或者部分组员参与的情况,这样就需要教师明察并及时纠正,让所有的组员都参与进来。Self-check的阅读每单元出现一次,每次小组的合作学习有一星期多时间可以准备,但这并不意味一切都是一帆风顺的,中间会出现各种困难,组员可能沮丧退缩,探究活动停滞不前,这就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帮助,有时不一定是具体的帮助,哪怕是信任的眼神都会让学生重新鼓起信心。

3.在话题展示多给些时间和空间

话题设计论文篇2

1.对话形式过于单一,缺乏互动交流

互动交流是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对话话题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话,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创造一个互动交往的平台,从而在对话中获得知识。然而,当前的对话教学大多以教师灌输为主,往往提一个问题,叫一个学生回答,回答不上,便叫另一个,直到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方才罢手。这种单一的对话形式使学生失去了自主探究、思考质疑、互动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2.对话内容流于表面,缺乏深入研读

文本研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深入地研读文本才能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经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然而,在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实践中,学生往往缺乏深入研读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略读课文,在学生尚未真正理解文本内容时,教师便迫不急待地开始了对话。这样,容易使学生对课本内容认识不清,偏离主题,对话内容流于表面,从而无法让学生对文本中的形象、情感获得深刻的领悟。

3.对话主体突出个别,缺乏民主平等

在当前的对话教学中,对话主体之间缺乏真正的民主平等,部分教师仍然认为自己是课堂中的掌控者,学生是服从者,完全将课堂作为自己的主阵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此外,有些教师在对话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容易偏向成绩突出的学生,漠视成绩平平或低下的学生,这样学生得到的对话机会自然悬殊,在优生享受话语特权的同时,差生却失去了话语权。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实施策略

1.开启兴趣之门,激发对话欲望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从事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只有对将要进行的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对话的欲望。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对话教学时应注意以学生为个体,从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出发,尊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个性动机和兴趣。教师应创设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表达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对话教学活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都可以进行自由的对话,真实、真诚、自然的互相交流和沟通。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学会发现,在发现中更加喜欢对话,在对话中学会感悟,在感悟中提高对话能力,在对话中学会体验生活,在体验生活中总结对话内容。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才能促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欲望,不断地学会思考,学会发问,学会探索,教师通过这些特性来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深入地挖掘知识,寻找语言艺术之美、生命之美,从而自我升华。

2.构建和谐环境,营造对话氛围

课堂是师生之间进行沟通、对话、交流的主要舞台和空间,我们需要在此空间中营造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对话氛围,才能有效地开展对话教学活动。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对知识产生的个性化见解,对学生耐心启发引导,让学生融入语文作品中,感受作者在写作时的心情,体验作品人物中所经历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对话实践中深入地理解生活,产生积极的生活观、世界观和自我认知。比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如果仅仅让学生了解到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无情、贪婪、爱慕虚荣等这些罪恶面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去了解菲利普夫妇这种特性是怎样形成的,思考在当时社会的环境中,物质至上的思想理念制造出了多少这样的人物,他们对社会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果我们未来生活的环境也变成这样的环境,将会给我们带来多大的灾难。同时,可以推荐学生阅读一些表达社会真善美的作品,并与此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活,理解真善美的生活需要从我做起,从而实现自我提升。

3.合理设置话题,活跃学生思维

话题设计论文篇3

关键词:多元文化;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之间的重要桥梁,是课程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多元文化教育的深入发展,多元文化课程日渐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多元文化课程设计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面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元化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学校文化可能产生的文化冲突,多元文化课程设计应在理念和实践层面做出积极的应对,换句话说,应首先确立明确的设计理念。笔者认为,这一理念就是对话。一般地讲,对话是一种语言现象,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语言为中介所进行的交流和会谈。在这里,对话作为多元文化课程设计中的一种重要理念,已经超出语言学的领域,更具有社会学和文化学的意义。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看,对话是指一种交往和互动、沟通和合作的文化,是与民主、平等、理解和宽容联系在一起并以之为前提的文化。[1]对话理念的提出是与我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分不开的。“和而不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处理不同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对话。“‘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这种追求新的和谐和发展的精神,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2]

对话理念的确立同样与后现代哲学对“多元论”的倡导和对“本体论的平等”的信仰密切相关。德利兹认为,多元论的观念──“是哲学的最大成就”。后现代哲学家倡导一种视角多元主义的思维方式。他们号召人们要像读一首诗、一部神话一样来解读哲学原著和哲学文本,目的是有意避免思维视角的单一和僵化。视角多元主义的思维方式是基于他们对“本体论的平等”原则的信仰。后现代哲学认为,任何存在的东西都是真实的,一个人或一种思想──不管这个人或这种思想是平凡的还是伟大的──都是真实的。没有什么东西比别的东西更真实。一个实在并不比另一个实在少点或多点实在性。“本体论的平等”原则要求人们摒弃一切歧视,认可或接受一切有区别的东西,接收和接受一切差异。正是出于这种对“多元”和“平等”概念的认同,决定了后现代哲学对“对话”的推崇。在后现代哲学家看来,“对话”绝不是内心的独白,而是一种相互的言说和倾听,是一种人际发生的过程。对话的本质并非是用一种观点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真正的对话总是保持一种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意味着对人真诚地倾听和对人的尊重和宽容。为了使真正的对话得以进行,后现代主义主张开放,主张倾听一切人的声音,哪怕是最卑微的小人物的声音,以防人微言轻的悲剧再度发生。[3]后现代哲学的“对话”观为多元文化课程设计对话理念的确立提供了强有力的哲学依据。

对话理念的确立意味着课程设计对人的关注,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真实需要,主要是对学生情感体验的真切思考和充分尊重,体现了课程设计的人性化追求。

对话理念意味着对各民族及其文化之间的平等性的承认和尊重。在多元文化教育中,多民族教育是其基础和中心课题。[4]每个民族无论大小都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各民族文化都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多元文化课程设计者只有意识到各民族及其文化的平等,并予以充分的尊重,才可能把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及时地反映到课程中来。为此,课程设计必须跳出“民族文化中心论”的窠臼。民族文化中心论是指“那种有意或无意的社会文化心理倾向,习惯于从传统的思维定势或文化偏见出发,认定自己的文化实践活动优越于其他文化社团或民族的文化实践活动”。[5]多元文化课程设计的对话理念要求打破唯我独尊的民族文化中心论的藩篱,认识到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特殊的灵光和值得尊重的成分,因而在关注本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文化的存在。

对话理念还意味着关注各民族文化在交流和碰撞中的文化创新。研究发现,每一民族在发展自身文化的同时,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进行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和互动,尤其在当代,这种趋势更为普遍,在这种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边缘文化”和“创新文化”不断地创造和生成。“两种对立思想的交接意味着新思想的诞生,两种平等文化的遭遇意味着生成一种新的文化”。[6]“边缘文化”或“创新文化”以一种新的方式更新和丰富着文化的内涵,凸显着文化多元性的特点。课程应反映这种“边缘文化”或“创新文化”,也就是说,对话理念下的课程设计应把文化的互动与创新纳入必须关注的范围之中。

确立多元文化课程设计的对话理念,并不意味着解决了多元文化课程设计的实践问题。笔者认为,对话理念下的多元文化课程设计在实践方面应着力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增强课程设计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需求。众所周知,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同化型文化”,即以“汉文化”为主体,各民族的文化以及外来文化不断同化和融合。这种状况反映在课程领域里,就表现为课程文化的建设问题。针对这类问题,课题组成员曾对四川省某县教育局的部分教研人员和教师就课程的适切性问题进行过访谈。[7]在访谈中,一位负责人说:现行的学校课程要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希望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要对课程文化问题有合理的反映和重视。民族小学的一位语文教师还对农村教育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他说:现行教材相对城市学生比较适合,有的内容对于我们农村学生来说似乎是“天外来客”……课程教材中的城市文化的意识太浓,对于我们乡村文化缺乏关照,特别是初中以后的课程教材,对农村极不适应。由此看来,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它能够兼顾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等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需求,应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予以关注的重大课题,更是多元文化课程设计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第二,增强课程设计的综合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在认同和接纳不同民族文化的同时,达成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大家庭,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都在不断地创造和形成具有独特的民族智慧和灵光的民族文化。在文化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我国的学校教育日渐暴露出一定的被动和不适应。有学者指出: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多元文化冲突,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缺乏主动应对多元文化的观念。我们的学生既缺乏对世界文化的判断、选择和认同,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接纳,还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的交流能力。[8]这一现象必然要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并需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以促使学生实现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接纳。在课程设计上,应注意增强综合性,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关注和整合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好的课程应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对社会有足够的了解,增进彼此的认识;其内容也不是只基于一种文化,也应包括该地区所有族群的优秀文化。课程应描绘多种文化的经验,开阔社会上更加宽广的视野,让每一个小孩都有机会去接触、感受。[9](149)

与此同时,要增强课程设计的开放性。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世界范围内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每个国家、地区、民族和个人等都越来越趋于一种开放的状态,各种文化不断渗透和融合。在这种格局之中,人类生活在“地球村”之中。面对这一趋势,课程改革必须作出及时的回应,在课程设计中,要增强课程设计的开放性,使它能够及时反映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求,以帮助学生达成对世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因为,多元文化教育不只是追求本地文化与文化间的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历程,它应超越本地的限制,扩大到对全球知识与文化的理解与批判,将视角扩展至世界。它重视多样文化的理解及诠释,更希望从跨文化的理解中,开阔视野,培养学生从不同的文化视角看世界,以培养豁达的胸襟及多元的问题解决能力。[9](17)

第三,注重课程文化的创新性,使课程充满生命活力。实践证明,“没有课程文化的创新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实质性突破”。[10]因此,多元文化课程设计如何体现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展现课程文化的创新性,应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笔者认为,多元文化课程设计对课程文化创新性的关注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视课程为一种文化现象,注重课程文化自身的创新与发展。长期以来,课程只是传递文化的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文化现象。因此,课程设计往往只注重课程知识的选择与组织,而忽视课程文化自身的建设。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意味着课程设计观念的更新。(2)关注课程文化主体的互动过程。就是说课程设计者不再把课程仅看作是一个静态的存在、一个知识的载体,而是强调课程的动态过程。这就意味着在多元文化课程设计中,除提炼各民族文化的精华之外,还应充分关注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互动的方式和过程。(3)关注和吸纳各民族文化在交流和互动中所创生的“边缘文化”或“创新文化”,以实现课程内容上的“吐故纳新”。对课程文化创新性的寻求,是课程充满生命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77—80.

[2]乐黛云.多元文化发展中的两种危险和文化可能作出的贡献[N].文艺报.20010828.

[3]〔美〕大卫·雷·格里芬.后现代精神[M].王成兵,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7—8.

[4]Baker G C.The Role of the School in Transmitting the Culture of All Learners in a Free and Democratic So-ciety[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78,36(2).

[5]王柯平.走向跨文化美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2.99.

[6]滕守尧.文化的边缘[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7.8.

[7]廖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打印稿)[D].2004.24—25.

[8]裴娣娜.多元文化与基础教育课程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4):5—8.

话题设计论文篇4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

(2)对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运用理论结合实际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水平,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考核.

2.要求

(1)要求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要求技术含量较高.

(2)设计或论文应该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3)书面材料:框架及字数应符合规定

3.成绩评定

(1)一般采用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计分的方法.

(2)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成绩给予评定.

4.评分标准

优秀: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项目;能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有较高技术含量.

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严谨,结论合理,独立工作能力较强,科学作风严谨;毕业设计(论文)有一些独到之处,水平较高.

文字材料条理清楚,通顺,论述充分,符合技术用语要求,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图纸完备,整洁,正确.

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正确,回答问题基本概念清楚,对主要问题回答正确,深入.

(2)良好: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项目;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结论合理;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为,科学作风好;设计〈论文〉有一定的水平.

文字材料条理清楚,通顺,论述正确,符合技术用语要求,书写工整.设计图纸完备,整洁,正确.

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基本正确,能正确地回答主要问题.

(3)及格:在指导教师的具体帮助下,能按期完成任务,独立工作能力较差且有一些小的疏忽和遗漏;能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但技术含量不高.在运用理论和专业知识中,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论点,论据基本成立,计算,分析,实验基本正确.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符合要求.

文字材料通顺,但叙述不够恰当和清晰;词句,符号方面的问题较少i图纸质量不高,工作不够认真,个别错误明显.

答辩时,主要问题能答出,或经启发后能答出,回答问题较肤浅.

(5)不及格:任务书规定的项目未按期完成;或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未掌握.没有本人结合实际的具体设计内容或独立见解的论证,只是一些文件,资料内容的摘抄.毕业设计(论文)未达到最低要求.

文字材料不通顺,书写潦草,质量很差.图纸不全,或有原则性错误.

答辩时,对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阐述不清,基本概念糊涂,对主要问题回答有错误,或回答不出.

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

----论文内容符合任务书要求

1.对管理类论文要求:

·对毕业论文的要求是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本人独立论证的内容.

·要求论点明确,立论正确,论证准确,结论确切

·论证内容要求有调查研究,有统计数据,对统计数据要有分析,归纳,总结,

·根据总结得出结论.

·最后有例证说明

管理类论文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要领

增强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力量,达到概念明确,论证充分,条理分明,思路畅通,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关键.提高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性,需把握以下几点:

(1)要思路畅通

写毕业论文时,思维必须具有清晰性,连贯性,周密性,条理性和规律性,才能构建起严谨,和谐的逻辑结构.

(2)要层次清晰,有条有理写毕业论文,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一层一层如何衔接,这一点和论文行文的逻辑性很有关系.

(3)要论证充分,以理服人,写毕业论文,最常用的方法是归纳论证,即用对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叙述来证明观点,或用基本的史实,科学的调查,精确的数字来证明观点.

(4)毕业论文行文要注意思维和论述首尾一贯,明白确切.

(5)文字书写规范,语言准确,简洁.

2.对工程设计性论文要求:

·有设计地域的自然状况说明和介绍

·有原有通信网概况介绍及运行参数的说明

·有设计需求,业务预测

·有具体的设计方案

·有相应性能及参数设计和计算

·有完整的设计图纸

例如:A市本地SDH传输网设计方案

一,A市概况简介

二,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现状(或PDH传输网络现状)

1,A市本地网网络结构,交换局数量及位置,传输设备类型及容量

2,存在的问题及扩大SDH网的必要性(或建设SDH网的必要性)----需求及业务预测

三,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设备简介

3,局间中继电路的计算与分配

4,局间中继距离的计算

四,SDH网络保护方式

1,SDH网络保护的基本原理

2,A市电信局SDH网网络保护方式的选择及具体设计

五,SDH网同步

1,同步网概念与结构

2,定时信号的传送方式

3,A市电信局SDH网络同步方式具体设计

六,方案论证,评估

3.计算机类型题目论文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

·需求分析(含设计目标)

·总体方案设计(总体功能框图,软件平台的选择,运行模式等)

·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概念库设计,逻辑库设计,物理库设计,E-R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数据库表结构及关系),

·模块软件设计(各模块的设计流程),

·系统运行与调试.

·附主要程序清单(与学生设计相关的部分,目的是检测是否是学生自己作的).

校园网,企业网等局域网设计

·功能需求

·对通信量的分析

·网络系统拓扑设计

·设备选型,配置

·软件配置

·子网及VLAN的划分

·IP地址规划

·接入Internet

·网络安全

例如:××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1,开发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

(1)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2)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需求

2,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

(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3)系统开发环境简介

3,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实现

(1)数据库结构的实现

(2)应用程序对象的创建

(3)应用程序的主窗口

(4)菜单结构

(5)数据窗口对象的创建

(6)登录程序设计

(7)输入程序设计

(8)查询程序设计

(9)报表程序设计

4,总结

设计报告格式与书写要求

·设计报告应按统一格式装订成册,其顺序为:封面,任务书,指导教师评语,内容摘要(200~400字),目录,报告正文,图纸,测试数据及计算机程序清单.

·报告构思,书写要求是:逻辑性强,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简练,文字打印清楚;插图清晰准确;文字字数要求1万字以上例如:(1)A市本地SDH传输网设计方案

一,A市概况简介

二,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现状(或PDH传输网络现状)

1,A市本地网网络结构,交换局数量及位置,传输设备类型及容量

2,存在的问题及扩大SDH网的必要性(或建设SDH网的必要性)----需求及业务预测

三,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设备简介

3,局间中继电路的计算与分配

4,局间中继距离的计算

四,SDH网络保护方式

1,SDH网络保护的基本原理

2,A市电信局SDH网网络保护方式的选择及具体设计

五,SDH网同步

1,同步网概念与结构

2,定时信号的传送方式

3,A市电信局SDH网络同步方式具体设计

六,方案论证,评估

(2)A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

一,A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现状

1,A地区概况;人口,地形,发展情况

2,系统现状;现有基站,话务状况

3,现行网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①接通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②掉话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③拥塞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4,话务预测分析计算

二,A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

1,优化网络拓扑图设计

2,硬件配置及参数的优化

3,基站勘测设计及安装

4,交换局容量及基站数量

5,传输线路的设计

三,网络性能及分析对比

1,优化前网络运行情况

2,数据采集与分析

3,拨打测试

四,网络优化方案评价

(3)A市无线市话系统无线侧网络规划设计

一,无线市话网络概述

1,A市通信网络发展情况

2,IPAS网络特点

二,A市本地电活网络现状

1,现有传输网络结构

2,传统无线网络规划

三,无线网络规划设计方案

1,A市自然概况介绍

2,总体话务预测计算

3,IPAS网络结构设计及说明

4,覆盖区域划分,基站数量预测计算

(l〉每个覆盖区话务预测计算

(2)基站容量频道设计

5,基站选址,计算覆盖区域内信号覆盖情况

6,寻呼区的划分

(1〉各个网关寻呼区的划分

(2〉各个基站控制器寻呼区的划分

7,网关及CSC的规划

(1)网关到CSC侧2M链路设计

(2)CSC到CS线路设计

四,基站同步规划

(4)A市GSM无线网络优化

一,GSM网络概述

二,A市GSM网络情况介绍

2.1网络结构

2.2网元配置

2.3现网突出问题表现

三,GSM网络优化工作分类及流程

3.1GSM网络优化工作分类

3.2交换网络优化流程

3.3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3.3.1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3.3.2无线网络优化流程的实际应用

四,网络优化的相关技术指标

4.1接通率

4.2掉话率

4.3话务量

4.4长途来话接通率

4.5拥塞率

4.6其它

五,无线网络优化设计及调整

5.1网络运行质量数据收集

5.2网络质量优化及参数调整

话题设计论文篇5

关键词:对话教学;预设性话题;设计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215-01教师在教学开展之前,根据自己对教学目标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设计好一系列话题。预设性话题是对话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是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保证。而且,一个好的预设性话题会引发产生一系列好的、有效的生成性话题,推动对话教学的有效开展和形成对话的良性循环。

1.明确对话在教学中将起的作用

对话是为教学服务的,是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而设置的。同时,对话也不是全能的,它只是一节课中多种教学形式中的一种,它只起到它所能及的一部分作用。所以,教师在设置话题时,要先想清楚为何要对话?对话有何用?

在课堂上,教师何时希望与学生对话,何时希望学生之间对话?是想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是想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是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与思考还是想要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其对问题的看法与理解?都要做到心里有数。根据对话在教学中的作用可以把预设性话题又分为如下几种:

1.1引导性话题对话为了引导学生回忆起某些知识并引起注意。如一上课时教师为了了解学生对上一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设置的复习巩固;又如在帮助学生构建新知识时,将需要用到的记忆中的知识通过引导性话题引出。引导性话题操作容易,易于开展,是教学中使用比例较大的一种话题类型。由于引导性话题主要目的是反馈和回忆,所以其开放性一般不大,思维量也不是很大,时间不用很长,但也要避免设置得过与呆板和僵化。

如:选修《化学反应原理》中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前,需要对电解质,非电解质等概念做回忆,传统方法形式较为单调,生硬的概念本就枯燥令人头疼,不如结合实例,让学生自己说,再帮助其找到忽略处加以指点,既有利于调动积极性,也有助于概念的强化。设置话题"为了更好地学习电离平衡,我们需要先回顾电解质的有关知识,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各举三例说明。"再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容易被学生忽略的地方并予以强调。

1.2巩固性话题通过对话,用口头语言的形式表达出对一个知识点的理解,这类话题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复述",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思维量也不是很大,但在对某些抽象概念的理解时,还是有所帮助的。如:选修《物质结构基础》中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对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学生在学习后,对能层、能级、轨道等很容易产生混乱。并非学生不能理解,而是三个抽象又近似的概念一下难以消化吸收,此时再由教师反复讲解强调未必有效。可以采用让学生说出来的方法,利用口头言语对其进行巩固和强化。学生开口说一次胜过教师讲五遍。因此设计话题:"从1至20号元素中,任选一个或几个元素,描述出其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通过小组内同学间互问互答和教师问学生答相结合。如:铝原子核外有三个能层,分别为K、L、M,其中K能层上有一个能级,叫做1S;L能层有2个能级,分别为2S,2P;其中2P能级上有3个轨道,2S能级上有1个轨道,所以,L能层上共有4个轨道,M能层……

1.3情境性话题对话是为了创设一个学习情境,情境可以是问题,也可以是有趣的小故事,或是现象奇特的小实验,目的就是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兴趣,为下面的教学做铺垫,可以在新课的引入时,也可以在课中不同教学环节的过渡,都可有针对地设置情境性话题。

如:选修《化学反应原理》盐类水解中的双水解,可设置两个话题:情境性话题一"你们能想到油条和泡沫灭火器这两样东西有什么联系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就可以知道!";情境性话题二"简易泡沫灭火器演示实验,根据现象展开讨论,谈论碳酸氢钠溶液与硫酸铝溶液混合后的产物及生成产物的原理。"。话题一只是通过有趣的问题吸引学生兴趣,话题二则是通过趣味实验为话题展开对话,并在讨论过程中实现对水解平衡知识的综合运用,比直接由教师讲授更有利与开启学生思维。

1.4探究性话题:对话是为了引发讨论或探究,为了调动学生的思维,这类话题都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思维量较大,学生可按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比较,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法或结论,思维空间大。探究性话题是化学教学中对话话题的一大主要类型,探究性话题和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可以是实验探究,原理探究,解题思路的探讨等, 内容丰富,灵活多样,是预设性话题的重点。

1.5评价性话题:对话是为了评价与反思,一方面可以对学生在学习或探究中的表现进行点评和互评、对探究中采用的方法进行点评、对习题解法的点评、对习题本身的点评等,目的是帮助学生对学习进行反思,使其从中获得过程方法上的领悟和提升。另一方面是就化学中的人文素材如化学史,化学社会热点等进行情感方面的评价与对话,达到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的。

1.6诊断性话题对话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某项内容理解掌握的程度,教师通过对话,质疑等获得反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如:HF与HCl的熔沸点谁高?为什么?有些学生能回答出正确答案"HF高",但却未必知道正确原因,有些学生会误认为是F的非金属性强于Cl,导致H-F 键键能大于H-Cl键,也会得出"正确答案",这时只需多追问几个"为什么?",便可知真伪。

1.7总结拓展性话题,对话希望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在基本教学目标达成后,进一步拓展思维并引发想象,具有拓展性和深化性。

如:"晶体熔沸点高低比较规律总结",晶体熔沸点高低比较是晶体结构内容中的重点。要对该规律进行完整总结要分类别,多角度分析才可完成, 很能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层次性和严密性。可设置为拓展性话题进行小组对话。

2.根据话题的作用确定对话的形式

在明确了对话的作用并设计好话题后,再根据话题确定对话的形式。

1.1师生对话是教学中最常用的对话形式,师生对话可以是一对一对话,如提问,特点是耗时短,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如诊断性话题、巩固性话题。也可以是一对多对话,即通常所说的课堂发问、设问,面对全体学生或某个学习小组的对话。发问可以及时获得大多数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思维。情境性话题、评价性话题和引导性话题适用一对多对话形式。

1.2生生对话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就某一共同话题展开讨论和交流,方式也有多种,可以是随机式讨论。讨论的小组按座位排列随机形成,一般讨论内容是具体的观点或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讨论。随机式讨论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可操作性强,应该是课堂讨论的一种最常用的方式。根据问题大小可以采用同桌双向讨论或前后桌小组讨论。也可以是非随机式讨论:有意识地对讨论小组、桌椅摆放进行设计和组织的讨论形式,探究性话题一般都是生生对话的形式。

在课堂操作中,生生对话与师生对话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教师发问,学生间也会自发讨论,学生讨论时,教师也会参与对话,,大部分话题即可设置成生生对话 ,也可师生对话。但要注意合理搭配。

3.根据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争议点、兴趣点确定话题

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分析教材、领会课标,分析学生水平,准确定位难点和重点,根据重难点问题和教学情境设计出话题,展开对话。疑点与争议点问题往往是思想观点碰撞的基础,是激起学生认真思考和探索的动力,围绕疑点和争议点问题开展对话有利于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质疑解疑能力。兴趣点,化学与科技,能源,环境,生活等结合点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可以选取设计话题,能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

4.根据不同的课型确定话题

4.1新课中的话题:新授课是最容易设计话题的课型,大部分教师也都会对新课教学设计上下大功夫,在新课引入,情景创设,重难点突破,实验探究,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都可以制造话题。

4.2习题、试卷讲评课的话题。传统的习题及试卷讲评课一般都是由教师一讲到底,虽然教师也都会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或试卷的批改情况有所侧重,但这种形式使得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提不起兴趣,思维没有被激活,效率自然不高。而教师也经常抱怨学生"屡错屡做,又屡做屡错",可见,这样的习题讲评方式是缺乏时效性的。我们可以把"对话"引入习题课,将习题或试题讲评与讨论、探究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对话中通过主动的思考、相互的交流发现错误,找到错误的原因,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提高解题技巧。如引导学生互相纠正试卷、练习中的一些机械性错误: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水解方程式、电极反应式或有机物的结构简式等一些化学术语表达上的错误,学生互相讨论,即可解决,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4.3复习课的话题。对话、探究也可以在复习课上,传统中的复习课被称为"炒旧饭",而适当、恰当地引入对话、探究,好比加进了鸡蛋和葱花,使旧饭变成蛋炒饭。在复习课上,也可以设计话题让学生讨论,使学生主动投入知识的归纳、总结、升华中,主动使自己的知识系统化。如:可在课前或课后让学生自主编写单元小结,单元重点、难点或自己的薄弱点,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再由教师综合点评。参考文献

[1]《化学反应原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话题设计论文篇6

(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

(2)对学生的知识面,掌握知识的深度,运用理论结合实际去处理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运用水平,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考核.

2.要求

(1)要求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要求技术含量较高.

(2)设计或论文应该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3)书面材料:框架及字数应符合规定

3.成绩评定

(1)一般采用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四级计分的方法.

(2)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对学生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成绩给予评定.

4.评分标准

优秀: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项目;能熟练地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有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有较高技术含量.

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严谨,结论合理,独立工作能力较强,科学作风严谨;毕业设计(论文)有一些独到之处,水平较高.

文字材料条理清楚,通顺,论述充分,符合技术用语要求,符号统一,编号齐全,书写工整.图纸完备,整洁,正确.

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正确,回答问题基本概念清楚,对主要问题回答正确,深入.

(2)良好:按期圆满完成任务书中规定的项目;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并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立论正确,计算,分析,实验正确,结论合理;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为,科学作风好;设计〈论文〉有一定的水平.

文字材料条理清楚,通顺,论述正确,符合技术用语要求,书写工整.设计图纸完备,整洁,正确.

答辩时,思路清晰,论点基本正确,能正确地回答主要问题.

(3)及格:在指导教师的具体帮助下,能按期完成任务,独立工作能力较差且有一些小的疏忽和遗漏;能结合实际的某项具体项目的设计或对某具体课题进行有独立见解的论证,但技术含量不高.在运用理论和专业知识中,没有大的原则性错误;论点,论据基本成立,计算,分析,实验基本正确.毕业设计(论文)基本符合要求.

文字材料通顺,但叙述不够恰当和清晰;词句,符号方面的问题较少i图纸质量不高,工作不够认真,个别错误明显.

答辩时,主要问题能答出,或经启发后能答出,回答问题较肤浅.

(5)不及格:任务书规定的项目未按期完成;或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未掌握.没有本人结合实际的具体设计内容或独立见解的论证,只是一些文件,资料内容的摘抄.毕业设计(论文)未达到最低要求.

文字材料不通顺,书写潦草,质量很差.图纸不全,或有原则性错误.

答辩时,对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阐述不清,基本概念糊涂,对主要问题回答有错误,或回答不出.

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要求

----论文内容符合任务书要求

1.对管理类论文要求:

·对毕业论文的要求是一定要有结合实际的本人独立论证的内容.

·要求论点明确,立论正确,论证准确,结论确切

·论证内容要求有调查研究,有统计数据,对统计数据要有分析,归纳,总结,

·根据总结得出结论.

·最后有例证说明

管理类论文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要领

增强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力量,达到概念明确,论证充分,条理分明,思路畅通,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关键.提高毕业论文行文的逻辑性,需把握以下几点:

(1)要思路畅通

写毕业论文时,思维必须具有清晰性,连贯性,周密性,条理性和规律性,才能构建起严谨,和谐的逻辑结构.

(2)要层次清晰,有条有理写毕业论文,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一层一层如何衔接,这一点和论文行文的逻辑性很有关系.

(3)要论证充分,以理服人,写毕业论文,最常用的方法是归纳论证,即用对事实的科学分析和叙述来证明观点,或用基本的史实,科学的调查,精确的数字来证明观点.

(4)毕业论文行文要注意思维和论述首尾一贯,明白确切.

(5)文字书写规范,语言准确,简洁.

2.对工程设计性论文要求:

·有设计地域的自然状况说明和介绍

·有原有通信网概况介绍及运行参数的说明

·有设计需求,业务预测

·有具体的设计方案

·有相应性能及参数设计和计算

·有完整的设计图纸

例如:A市本地SDH传输网设计方案

一,A市概况简介

二,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现状(或PDH传输网络现状)

1,A市本地网网络结构,交换局数量及位置,传输设备类型及容量

2,存在的问题及扩大SDH网的必要性(或建设SDH网的必要性)----需求及业务预测

三,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设备简介

3,局间中继电路的计算与分配

4,局间中继距离的计算

四,SDH网络保护方式

1,SDH网络保护的基本原理

2,A市电信局SDH网网络保护方式的选择及具体设计

五,SDH网同步

1,同步网概念与结构

2,定时信号的传送方式

3,A市电信局SDH网络同步方式具体设计

六,方案论证,评估

3.计算机类型题目论文要求:

管理信息系统

·需求分析(含设计目标)

·总体方案设计(总体功能框图,软件平台的选择,运行模式等)

·数据库设计(需求分析,概念库设计,逻辑库设计,物理库设计,E-R图,数据流图,数据字典,数据库表结构及关系),

·模块软件设计(各模块的设计流程),

·系统运行与调试.

·附主要程序清单(与学生设计相关的部分,目的是检测是否是学生自己作的).

校园网,企业网等局域网设计

·功能需求

·对通信量的分析

·网络系统拓扑设计

·设备选型,配置

·软件配置

·子网及VLAN的划分

·IP地址规划

·接入Internet

·网络安全

例如:××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设计

1,开发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想

(1)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简介

(2)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用户需求

2,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

(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3)系统开发环境简介

3,人事劳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具体实现

(1)数据库结构的实现

(2)应用程序对象的创建

(3)应用程序的主窗口

(4)菜单结构

(5)数据窗口对象的创建

(6)登录程序设计

(7)输入程序设计

(8)查询程序设计

(9)报表程序设计

4,总结

设计报告格式与书写要求

·设计报告应按统一格式装订成册,其顺序为:封面,任务书,指导教师评语,内容摘要(200~400字),目录,报告正文,图纸,测试数据及计算机程序清单.

·报告构思,书写要求是:逻辑性强,条理清楚;语言通顺简练,文字打印清楚;插图清晰准确;文字字数要求1万字以上例如:(1)A市本地SDH传输网设计方案

一,A市概况简介

二,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现状(或PDH传输网络现状)

1,A市本地网网络结构,交换局数量及位置,传输设备类型及容量

2,存在的问题及扩大SDH网的必要性(或建设SDH网的必要性)----需求及业务预测

三,A市电信局SDH传输网络结构设计方案

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2,设备简介

3,局间中继电路的计算与分配

4,局间中继距离的计算

四,SDH网络保护方式

1,SDH网络保护的基本原理

2,A市电信局SDH网网络保护方式的选择及具体设计

五,SDH网同步

1,同步网概念与结构

2,定时信号的传送方式

3,A市电信局SDH网络同步方式具体设计

六,方案论证,评估

(2)A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

一,A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现状

1,A地区概况;人口,地形,发展情况

2,系统现状;现有基站,话务状况

3,现行网络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①接通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②掉话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③拥塞率数据采集与分析

4,话务预测分析计算

二,A地区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优化设计方案

1,优化网络拓扑图设计

2,硬件配置及参数的优化

3,基站勘测设计及安装

4,交换局容量及基站数量

5,传输线路的设计

三,网络性能及分析对比

1,优化前网络运行情况

2,数据采集与分析

3,拨打测试

四,网络优化方案评价

(3)A市无线市话系统无线侧网络规划设计

一,无线市话网络概述

1,A市通信网络发展情况

2,IPAS网络特点

二,A市本地电活网络现状

1,现有传输网络结构

2,传统无线网络规划

三,无线网络规划设计方案

1,A市自然概况介绍

2,总体话务预测计算

3,IPAS网络结构设计及说明

4,覆盖区域划分,基站数量预测计算

(l〉每个覆盖区话务预测计算

(2)基站容量频道设计

5,基站选址,计算覆盖区域内信号覆盖情况

6,寻呼区的划分

(1〉各个网关寻呼区的划分

(2〉各个基站控制器寻呼区的划分

7,网关及CSC的规划

(1)网关到CSC侧2M链路设计

(2)CSC到CS线路设计

四,基站同步规划

(4)A市GSM无线网络优化

一,GSM网络概述

二,A市GSM网络情况介绍

2.1网络结构

2.2网元配置

2.3现网突出问题表现

三,GSM网络优化工作分类及流程

3.1GSM网络优化工作分类

3.2交换网络优化流程

3.3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3.3.1无线网络优化流程

3.3.2无线网络优化流程的实际应用

四,网络优化的相关技术指标

4.1接通率

4.2掉话率

4.3话务量

4.4长途来话接通率

4.5拥塞率

4.6其它

五,无线网络优化设计及调整

5.1网络运行质量数据收集

5.2网络质量优化及参数调整

话题设计论文篇7

摘要作为网络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论坛在网络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论坛讨论的话题设计在课程论坛的作用发挥中尤为重要。现实中,网络课程论坛的话题往往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更为合理地设计在线讨论话题值得关注,由此提出设计在线讨论话题的几个原则。

DesignofOn-lineDiscussionsinNetworkCourse//LiuWanjun,LiangLin

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网络课程的设计和开发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网络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提供了更为宽松的条件。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课程已经不单单为远程教育所专用,而逐步成为面授教学的补充形式。课程论坛作为网络课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功能模块,在整个网络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课程论坛一方面为师生和生生交流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对于弥补远程教学中师生情感缺失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最主要的作用还是辅助教学,通过组织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管在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过程中,论坛模块的设计都受到极大的关注,但是在应用阶段,课程论坛是否得到了有效利用,是否促进了教学以及师生交流,是否培养了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这些问题都还值得思考。就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不同的网络课程,课程论坛的利用状况就存在着天壤之别:有的成为百家争鸣、学术争锋的舞台,有的则成为通知、布置作业的公告栏;有的人气兴旺,有的则气氛萧条;有的成为迸发科学灵感的热土,有的则成为茶余饭后闲聊的角落……总体来说,网络课堂论坛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讨论话题设计的不合理;二是讨论活动管理的不规范。主要体现在:论题主题不明确、回帖率低甚至零回帖、存在讨论过程中偏离论题现象、回帖质量不高、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低等。而话题设计的不合理也对讨论活动的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使网络课程中的在线讨论能够收到与传统课堂讨论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在设计讨论话题的时候要遵循一些原则。

1围绕教学目标提问,避免偏离主题

这一原则针对讨论话题的内容设计。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师生角色的变化。传统面授的课堂上,教师是讨论活动的组织和引导者,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问题的设计也都紧扣教学目标,即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主题,教师也能够及时予以引导和纠正。网络课堂中教师不一定是讨论活动唯一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这种自主学习的环境下,讨论过程的发展态势更多是与参与者的回帖息息相关的,因此为了避免偏离讨论主题,教师在设计讨论话题时就更要紧扣教学目标,明确提问的目的和意义,从而使讨论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

2多提咨询性问题,带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这一原则针对讨论话题的类型设计。Kinsella(1991)[1]曾经对课堂提问问题的类型做过划分,他认为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展示性(display)问题和咨询性(referential)问题。展示性问题是指教师已知答案,学生一般在课本中能找到现成的答案,这种提问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很常见。咨询性问题是指教师并不提供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也要经过探索、思考后才能知道答案的问题。由于从教师那里得不到理所当然的答案,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咨询性问题更为适宜网络教学的宽松环境,能够引发学习者的激烈讨论,并且促使他们在讨论过程中能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3规范语言表达,避免不知所云

这一原则针对讨论话题的表述设计。网络教学环境不同于面授,由于没有直接面对面的交流,缺乏感性的语言环境,因此在提出讨论话题时语言表达上就应该更加注意,规范用词,避免学习者不知所云。一般来讲,在表达上要简洁,突出讨论重点。对于那些案例分析式的话题,比较适宜的做法是先提出讨论问题,后面附上相关的资料,避免直接堆砌材料而后提问,而给学习者造成厌烦的心理。

4把握最近发展区,使每个人都获得成就感

这一原则针对讨论话题的难易度设计。最近发展区理论[2]是由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起初是就智力因素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在网络课程论坛中,教师应该围绕“最近发展区”合理设计讨论话题的难易程度,把问题的难度控制在学生以原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自主的探究和独立的思考能够完成的范围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成功的。

一个成功的网络课程论坛讨论仅有出色的话题是远远不够的,但是精彩的讨论话题是精彩的讨论活动的开始,只有把握好这个开始,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本文提出的几个原则是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规范网络课程论坛讨论话题而设计的,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仅仅归纳这些,希望引发更多的教师关注网络课程论坛的建设。

参考文献

话题设计论文篇8

对话性教学就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在对话教学中,前提是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的互相信任;目的是生成新知,获得发展;手段是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笔者认为,历史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塑造自我方面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对话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可以使历史学尽情展现其应有的魅力,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本文是关于高中历史课堂对话性教学构建的一种有益探索,从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策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目标设计策略、话题设计策略和环境设计策略。

一、对话性教学的目标设计策略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将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知识,但对话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互动的对话使学生自主地建构知识,建构不断生成和创造的知识。对话教学在知识目标上不仅关注确定的、已知的、单个的知识,更关注不确定的、未知的、关联性的知识。能力同样是对话教学的重要目标。对话教学尤为强调交往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反思能力的培养。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培养对话人生态度和对话精神,是对话教学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目标。所有的学生最终必须走向社会,而社会就是由一个一个的个体及其之间的关系联结成的。培养学生的对话人生态度和对话精神,在学生遇到困境时能通过对话和交流得以沟通,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并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最终达成人类的和谐。

二、对话性教学的话题设计策略

话题设计策略是指在对话性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历史话题进行讨论,学生课下搜集史料,并根据搜集到的史料来进行分析。话题的来源可以是文本教材、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话题的特点是开放性和挑战性,话题中的问题要有意义、价值和探究性,话题设计策略的目标是通过对某一话题的讨论,促进学生对这一历史问题的理解,并从中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

所有学习活动都应从话题出发,而相应的学科知识则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话题设计策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契合,这些话题的设置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把握现实,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话题值得师生以及学生之间进行学习,如:中国的民族精神问题、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和平与战争问题等等。

一个合适的历史话题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话题必须能够与目标知识和能力相联系。在设置话题时,历史教师就应该明确:通过此话题可以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哪方面的知识,培养哪些能力,受到哪些情感熏陶等等,这样在对话题进行讨论或者辩论时才不至于无边无际,脱离主题;②话题应该是真实的和开放的。首先,话题不能够是伪命题,必须是历史上值得讨论的问题;另外,对于话题的解释应是多言的和开放的,支持与鼓励学生依据自己查到的史料进行有效分析,尊重学生的观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合理地引导;③话题必须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如果一个话题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则无法激励学生去探索,知识和能力方面的提高更无从谈起;④话题能促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共同建构知识。

三、对话性教学的环境设计策略

研究表明,不同的桌椅布局形式会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最直接的影响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的可能性。有利于对话教学开展的桌椅摆放或座位排列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圆桌型,类似于政治对话中不分等级、不分先后的席位安排,有利于轮流发言或自由发言;②马蹄型,组内的“小马蹄”型与组际的“大马蹄”型结合,有利于小组讨论和组际间的交流;③对阵型,面对面的两大阵营,适用于辩论;④舞台型,有相对集中的一片空间,适用于小组表演或中心发言;⑤自由型,或在草地上,或在小河边,或站或坐,适用于野外探究活动。

对话教学的班级规模一般控制在30人左右最为合适,这样的规模既能保证师生之间频繁的对话与交流,又能使学生之间广泛地相互激发和讨论。但是,鉴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实际的教育条件达不到小班教学的要求,就只能采取变通的手段,通常采用的途径就是把大规模的班级划分成学生学习小组,采取小组内部对话和小组之间的对话,这样可以使大多数学生或者直接或者间接地参与到对话中来,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对话教学的效果。小组的形成主要采取“异质”的分组方法。所谓“异质”分组,就是把学习成绩、能力、性别、个性、家庭背景等方面不同的2~8名学生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这样,小组内的学生之间在能力、个性、性别等方面是不同的,且是互补的,这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激发,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与对话。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