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景观建筑装饰8篇

时间:2023-06-12 09:11:20

景观建筑装饰

景观建筑装饰篇1

关键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6)04-0073-04

一、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背景

据相关统计,皖江示范区核心城市芜湖市现有装饰公司、景观园林公司、建筑设计公司总计810余家,从业人员约30000人,年产值达到6亿元,产业利润10%―50%,其中从业人员平均工资3000―5000元不等,皖江示范区集中了安徽省70%的环境设计文化创意产业。皖江示范区景观、建筑装饰设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其一是需求量大。 2015年,皖江示范区环境设计人才需求总量约为32300人,到2016年达到35800人; 其二是亟需复合应用型人才。目前,皖江示范区最紧缺的设计人才是:集景观设计、城市规划、施工工程等多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具备对企业内外资源进行整合和具有丰富经验的复合应用型人才。随着合肥、芜湖双核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两市已跻身于“国家园林城市”,环境设计人才的缺乏日益凸显。因此,加大景^、建筑装饰设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力度,强化园林景观、建筑装饰设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解决皖江示范区景观相关产业人才缺乏问题的重要举措。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景观与建筑装饰设计专业群(原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

创办于2003年,2008年被确立为院级重点建设专业,2015年被确立为安徽省综合试点专业。本专业初创伊始即开始推行“引企入校”,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将企业开发项目引入学校教学实践,通过校企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基于项目制作流程的项目化课程体系、建立校内实习实训中心等形式,以项目带动教学。2010年开始,本专业根据行业职业标准和企业用人需求,积极探索“三站、两室、一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建立一个集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为一体的基础教学平台,以与企业合作共建工作室的方式,培养学生“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三个方向的专业能力,取得良好成效。为推行“三站、两室、一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专业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已建设形成初具规模的校内实习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技能的提高和社会化服务提供了良好基础。本专业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分布情况及项目承接类型如表1所示。

二、校企共建实训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目标

学院结合皖江示范区及学院实际情况,考虑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内涵和要求,目标定位为“立足芜湖,服务安徽,面向长三角,以景观、

建筑装饰设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专业推行“三站、两室、一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推进董事会制校企共建的服务实训基地[1],建立健全“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优化项目化课程体系;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完善以“建筑景观设计院”、“创新工坊”为主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通过承接及参与项目运作等途径拓展社会服务空间,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专业教学改革目标定位为建立“项目化”教学方式,各实训室导师在教学中以设计院为项目承接平台,以工作室为责任单位,把工作室所承担的真实项目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的实践训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行“立体、多元、开放”的实践环境,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真实项目、教学指导、企业案例、考核评价等,探索互联网课程的建设。在课程教学同时,将素质教育全程化,以职业规划课、创业指导课等基础课程为抓手,透过贯穿三年的职业素养培养[2],培育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发展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职场思维,强化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激发创新创业意识。

三、校企共建实训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学院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依托“创新工坊”和“设计院”,扎实推行“三站、两室、一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融合“3+2+1”阶段递进式教学。其中,建设建筑景观设计院,以企业化的模式运营管理,承接社会服务项目,以项目化的方式进行运作。[3]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和就业意愿,选择相应的工作室,确定专业发展方向,在工作室实战项目教学过程中,积极推进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以承接的社会服务项目为导向,细分岗位核心技能,使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掌握现场勘测方案设计、建设施工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预算、施工管理等岗位核心技能,具备较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加强校企共建共享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力度,打造具有实践教学、职业素质养成、职业能力培养、产学研用开发、师资培训等多功能有机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具体的措施如下:

(一)教学改革“培养模式”的凝练

学院建立与“三站、两室、一坊”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项目化递进式实习实训平台,充分体现其先进性、生产性、研究性、综合性、集成性、辐射性和带动性。递进式实习实训平台集专业课程教学、企业项目制作、对外社会培训、原创艺术品开发四大功能于一体,实现功能系列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设备流程化、管理企业化(如表2所示)。

(二)“设计院”平台建设

学院积极探索“校中企”建设,在现有工作室建设基础上,引进社会资源参与建设,成立建筑景观设计院,注册法人,探索董事会制管理运营模式,以设计院为平台对外承接社会服务,拓展景观、建筑装饰设计等相关业务,在承接社会业务同时对内组织项目化教学,承担实习实训[4],安排学生参与真实项目的施工及管理工作,在整合各工作室及创意工坊资源的基础上,提升设计院平台的业务绩效。将设计院建设成为集设计、施工、教学、实训为一体的,功能优化、配置合理、省内领先的校内设计院。

(三)“创意工坊”平台建设

参照建筑景观设计院商业管理模式,下设工艺研发、产品加工、业务处理等部门,重点涉及材料工艺、产品造型、施工工艺、装饰美化、工艺品设计等领域;以两个定制中心为基础,推进产研并进、厂校结合实训模式,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整合不同专业的资源(包括:视觉传达、动画设计、产品造型等),形成完整的产品研发、生产产业链,带动专业群的整体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修养和实践动手能力。[5]学生全天候进入创新工坊进行综合实训,组织学生成立创新小组,深入学习研究现代装饰材料的定制、新兴施工工艺的实施、城市景观艺术品、公共艺术品的创新研发和加工制作,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技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四)“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建设

以实训基地(设计院、创意工坊、大师工作室)和“现代学徒制”为基础,对现有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推行创意工坊教学,开展真实项目驱动的小组训练,手把手传授、面对面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业能力为核心,以技能大赛为推动,引入行业标准,全面推进“双证书”制度,将先进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方法等引入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

(五)“网络化社会服务”平台建设

实训基地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与上海蒂嘉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利用其网络平台进行设计研发、施工工艺制作的业务联系与沟通。同时利用该平台本校实训基地产品概念,进而实现网络业务接单,拓展设计院与工坊的项目来源,进一步服务社会。在教学方面,实训学生在一院一坊中完成设计概念、设计图纸、设计咨询、装饰材料造型前期的工作,后期通过该平台自己设计作品,实现了“互联网+设计”的新型谈单模式,预计该网络平台每年可以给实训基地提供50个项目。

(六)校企协同创新团队建设

依托建筑景观设计院现有人才,吸引企业兼职教师建设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由专业教师、企业管理层、企业一线设计师、工程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创新团队教师不仅拥有参与创业或者企业高管的亲身经历,同时还和企业保持积极的联系,通过争取企业支持与合作,争取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在创新团队中,以工作室负责人作为小组负责人,带动部分学生组成创新小组,以设计院承接的真实项目为创新训练内容。创新小组承担社会设计项目,进一步强化小组负责人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小组通过参与设计院项目的管理与实施,锻炼团队自身的企业管理与经营能力,为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与效果提供坚实的保障。

(七)创客及学生创业团队孵化建设

在教学课程中开设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公共类课程。搭建由专业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以及专业性讲座组成的课程平台。根据大一至大三学生不同的需求以及不同的知识掌握能力,设计一套符合学生认知的课程,从浅到深,循序渐进地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另外,开展课外创新创业实践,组织学生成立学生社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类的比赛,依托学校创业园、校外创业孵化园,鼓励学生带着设计作品进行创业实践。[6]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八)教材及网络实训教学资源建设

以编写的工学结合教材、内部讲义为主要内容,将专业理论知识与校内外实训相结合,依托MOOC/SPOC建设,加快创建核心课程互动式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在本专业建设的同时,带动视觉传达、动画设计等相关专业,整合优化现有资源,以动画、视频、图片、交互课件等多种形式在互动多媒体平台上进行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企业合作,结合本专业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编写与生产实训教学相结合的《庭院景观设计》、《建筑施工技术》、《家居空间设计》、《园林制图与识图》、《项目制作》等教材及内部讲义若干,在工学结合的实训基础上加以完善,最终完成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综合指导性教材及配套资源。

四、结语

总之,通过校企共建实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在重视基础理论、核心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增加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基础牢、知识广、能力强、素质高的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设计人才,最终实现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在设计领域的专业水平达到同类院校领先水平。

参考文献:

李伟,吴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湖南商学院艺术设计工作室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 2010(12):20.

刘永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09(11):151.

吴昊.高职动画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6.

李伟;吴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以湖南商学院艺术设计工作室为例 [J].美术教育研究,2010(12):20.

陈d;黄瑞.高职商科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探索与实践――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商学院为例[J].当代经济,2015(12):15.

吴钦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财经人才创业教育模式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1):20.

Study on the Reform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Concerning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Anhui Business College as an Example

CHENG Zhi-yong, ZENG Xian-guo, YANG Xing-sheng

(Department of Arts and Designs, Anhui Business College, Wuhu 241002, China)

景观建筑装饰篇2

关键词:园林建筑;装饰;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园林建筑装饰设计

1、构思与布局

园林的建筑装饰多以园林小品为主,其设计理念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不能对事物进行简单地模仿,要寓情于景,使其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对其构思和布局的设想要结合建筑装饰的实际情况,布局具有一定的层次感,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同时对其位置的设置可以根据相关的设计原则来进行。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周围的景观,环境,水体以及建筑等等。游人的观赏顺序和视野的广度都应该是建筑装饰设计所考虑的方面。最为重要的就是园林的建筑装饰要体现出自然和人的和谐关系。这样才能达到园林建设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构思和布局上,需要设计师们更加重视,找到灵感,最大限度的体现园林的艺术感。

2、比例与尺度

美的东西就是要“恰到好处”。功能、审美和环境空间是决定园林小品尺度的主要依据,正确的尺度关系应与功能、审美要求相一致,和环境相协调。建筑装饰中园林小品的尺度是否正确,没有绝对的标准,不同的艺术意境有不同的尺度感。在园林中究竟取何比例为宜,应取决园林小品与环境配合的实际需要。园林小品设计需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永远把握与环境内涵和韵味相适应的比例关系,产生协调之美,取得神与形的完美统一。

3、色彩与质感

色彩与质感是决定园林建筑装饰最终艺术感染力的关键要素,两者在表现上具有双重属性,并相互影响。利用好材料在色彩、质感上的特点,并依托其产生节奏、韵律、对比、均衡等构图变化,就有可能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提高艺术感染力。

4、多样与统一

园林建筑装饰设计要与总体规划的艺术风格相协调,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自己的风格,统一但不单调,丰富而不凌乱。应因地制宜或因情制宜的合理布局和设计构思,这是实现多样与统一的前提。

5、功能与技术

园林建筑装饰绝大多数均有较强的实用意义,在园林小品设计中除满足装饰要求外,应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逐步增加其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技术是设计的前提和保障,设计也应充分考虑技术的可实施性。

二、园林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前景

1、人性化

现代园林设计在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同时,追求以人为本的理念,并逐步形成人性化的设计导向,在造型、风格、体量、数量等因素上更加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使园林更加体贴、亲近和人性化,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热情。如公园座椅、洗手间等公共设施设计更多考虑方便不同人群的使用。

2、生态化

当前,人们越来越倡导生态型的城市景观建设,对公共设施中的园林小品也越来越要求其环保、节能和生态,石材、木材和植物等材料得到了更多的使用,在设计形式、结构等方面也要求园林小品尽可能的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衔接,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现“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设计理念。

3、艺术化

园林建筑装饰是城市地域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展现地方文化历史和服务群众游憩生活的功能需要。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因此,现代园林小品设计手法应更加个性化、艺术化,并需不断创造出新的物质形态表达方法,更加深入的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如2004年第五届深圳园博会金奖作品――“武之魂”郑州园,通过设置嵩岳晨钟、石锁兵器陈列架等园林景观小品,通过艺术手法予以展示,取得了较为理性的景观效果。

4、综合化

园林建筑装饰很少以单一个体出现,大多具有综合性功能,并能够与环境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近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设立的国庆大型立体花坛,就充分体现了园林小品的综合化发展趋势。新型的立体花坛充分运用了声、光、电等表现手法,将建筑、结构、绘画、雕塑、植物、音响、照明等相关学科有机联系在一起,通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大胆创新使用,展现出了独特而新颖的景观效果。

5、多样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元文化的交融互通,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未来园林小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将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三、园林建筑立面装饰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环境的日益繁荣,不少园林设计师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以至在园林立面装饰设计领域,出现了许多以简单的材料堆砌的园林装饰作品。为艺术而艺术,为设计而设计的园林建筑立面装饰作品越来越多,这使得园林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品位在低水平重复的设计环节中难以提高。若要改变这种态势,一方面要加大对园林建筑立面装饰的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继承园林建筑装饰中的优秀艺术成果。一方面要在园林建筑实践与园林建筑立面设计活动中,敢于重新利用、更新改造,进而发展园林建筑立面装饰艺术。

世界建筑文化精深博大,无论是中古时期的“和谐崇高”,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还是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对装饰价值的互辨,园林建筑立面装饰的优秀成果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各个历史时期的园林建筑立面装饰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是研究和继承民族文化的瑰宝。一个优秀的园林建筑设计师,首先要以学习本国传统的园林文化为创作起点,这是形成自身风格并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

与此同时,要在园林建筑实践与园林建筑立面设计活动中,重新利用、更新改造、创新发展园林建筑立面装饰艺术,就要加强国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园林设计师要了解国际园林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趋势,掌握园林建筑装饰设计理念和具体表现形式,才能激发创造灵感、提高审美情趣,才能设计出更具价值的园林立面装饰作品,才能丰富和发展世界园林装饰文化。

景观建筑装饰篇3

关键词:武当山;道教建筑;装饰艺术;装饰纹样

武当山道教建筑虽然地处偏僻、深处山中,其中的“宫”形制的建筑大都采用等级很高的建筑规制,“皇帝敕造”以及后世的多番修葺很好地体现元明清时期建筑装饰的主流艺术风格和最高工艺水平,紫霄宫、太和宫、南岩宫以及一些大型道观这些代表性宫观建筑能较好地留存也是给我们大量提供了关于纹样研究的考证依据。

武当山道教建筑装饰纹样在不同艺术载体上的表现、

1.建筑构件装饰纹样

如果把建筑物看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那建筑构件就是构成这个艺术品的各部分零件,也是帮助艺术表现形式走向特定风格的元素。任何风格的建筑装饰艺术都是紧紧根据建筑设计形式来的,建筑装饰纹样也是伴随着各个建筑构件的设计要求而产生的。通过对文献史料的查阅以及实地考察发现,建筑构件纹样的载体主要为木雕、石雕、砖雕装饰。山中的宫观建筑类型中比重最大的是木构架,在建筑装饰中木雕装饰运用最为广泛,木雕装饰纹样多柔和流畅,细腻繁复,且木雕形式多样。浅浮雕内容多为自然山水、草木花卉这些清净素雅的纹样,施于如门窗这种整块大面积板料上;深浮雕多施于柱状建筑构件上,特色纹样题材为有连续性情节的八仙人物故事、真武升仙传说等,以长横幅或多篇幅的形式装饰在在木架结构宫观的檐廊、梁枋等这些有实际功用的区域。一般宫观建筑在门厅设置木雕装饰,虽要体现道家风格,纹样取材也会根据建筑类别或等级而各异,如紫霄宫大殿木雕为体现“皇权为先”,一般多为象征至高无上的龙凤、天马、牡丹、云气纹等内容的复合纹样;而太和宫皇经堂则多以透通雕如神灵图腾、人物故事、山水风景、翎毛花卉等题材以体现道教思想与风骨。由于与其他道教建筑存在地域差别,武当建筑石雕、砖雕体现了武当山古建筑群独特精妙且卓尔不群的装饰艺术特点。如南岩天乙真庆宫建于地势险峻处,装饰风格上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质朴美感,其整体为石雕仿木结构,全青石雕琢的梁柱、檐椽、斗拱、门窗、瓦面,纹样多呈拙朴的重复几何形;琼台观也依山而建,玄妙险峻,其的外部装饰也多为精细花鸟纹样,以呼应层峦叠嶂的美景。石雕砖雕装饰纹饰简练古朴,匀称厚重,在其他宫观建筑外观构件上极其普遍,几乎随处可见:须弥座、外部护栏之上,折枝琼花、凤穿牡丹运用较为频繁;屋脊、屋檐则多雕刻二方连续卷草纹的边饰;外墙砖雕则多以折枝花角隅纹样装饰四角,或以完整的牡丹花适合纹样装饰在中心。在武当宫观建筑中,很多情况下石雕纹样起到的不仅仅装饰主体的作用,它们体现着整个建筑的形、神、气、韵。

2.建筑室内装饰彩画、建筑彩绘纹样

武当山宫观建筑中描绘在不同部件或墙体的小型彩画也是建筑装饰的重要组成。有充满地域特色的,如南岩宫以真武修仙故事、永乐宫古均州武当山八景等为主题创作的系列彩画;另外就是表现传统文化题材的,如紫霄宫内涉及传统典故的图案如二十四孝、八仙过海等。这些彩画中的图案有些是根据文化历史、地域民俗、地域宗教等背景进行开创性的艺术创作,有的是根据传统图案内容进行艺术表现上的细致改良,其中图案纹样创作风格则延续传统中国工笔画的精髓,且艺术形式又各具元明清不同时代的特色。另一类型绘画技术――建筑彩绘的运用充分能体现“大岳太和”“皇帝敕建”的大气,多运用富丽堂皇色彩施于藻井、柱头、斗拱、雀替等部件之上;纹样取材根据建筑类别的异同而各异,但多用在供奉玉皇、真武等高级别殿堂,强调等级,纹样以龙、凤为主,旋子彩绘纹样变化形式不多,趋于程式化,色彩运用极其浓郁丰富,显得光彩夺目,给人以富丽奢华、威严神圣的心理感受。

武当山道教建筑装饰纹样类别特征分析

1.经抽象变化的自然纹样

自然景物纹样一般在古建筑装饰中没有主题,常用来做陪衬性纹饰,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概括形成为单独形式或连续形式的纹样,我们所见的武当宫观建筑中,忍冬(卷草纹)、琼花(折枝花)、牡丹(宝相花)、云气纹运用最为广泛,它们取材于自然,演变于数载,然后留存于现世,体现了从明代起既追求韵味又要求形式的装饰风格。如武当建筑上雕刻的各形态的卷草纹,已经完全摆脱南北朝时期高度概括的拙朴感,取代的是装饰性更强的变形方式,粗细线条的对比变化,转折处圆润流畅,表现出极强的生动姿态。这类抽象变化的自然纹样在古建筑中繁复华丽,极富变化,即使以边饰的形式出现,也令人无法忽视它们的存在。

2.赋予吉祥寓意的传统纹样

我国的建筑装饰纹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吉祥的内容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尤其在明清两代广为盛行,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龙戏游云纹、凤穿牡丹纹、狮子牡丹纹这些题材象征神灵、权威,从寓意上说是要体现“皇权神授”的帝王地位,用来代表神圣、喜庆和至高无上;从审美上来讲这类型纹样除了细节精美巨细,还要在自由模式中呈现最大气,最稳重,最严谨的美感。所以在运用这类纹样时,设计者在艺术的创作中就会对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理想进行过于完美地表现,最大限度的使其变形、增减而达到均衡的分布,形成严格对称的适合格局。另外这些宫观中还不乏明中后期才出现的偏于写实风格的如仙鹤游云,四君子这些凸显道家风骨的纹样则一方面喻示着道家的清静无为,一方面隐含着吉祥祝福的涵义,他们则不作适合纹样设计,不作特定范围安排,用生动的形态、柔和的线条来表现和谐的形式和悠远的意蕴。

3.武当道教文化影响下的图腾纹样

作为皇家道场的武当山,各宫观实质上遵从原始的设醮祈福、祝寿、还愿之用,在各个方面充分体现道教信仰和传承的精髓。八卦图这种含有博大精深的“道”义与“道”理的标志性图腾纹样就自然而然地渗入到各种设计中。在武当宫观建筑中运用八卦的形式较多样,如八卦干支纹、八卦星象纹、八卦双鸾纹。它作为一种最具道教内涵的装饰纹样,在建筑中被浑然天成的嵌入装饰内容之中,如紫霄宫以及琼台观等建筑的藻井雕饰有二龙戏珠纹样,但其图案中心的“珠”就被圆形八卦纹所取代,在传统的吉祥寓意中调和出道教色彩。抑或是将草木花卉、鸟兽鱼虫的纹样适合在八卦图形之中,形成体现太极阴阳的适合纹样。这些八卦纹阐释着道家追求自然平衡,阴阳调和的参修境界。再有就是体现“太和”武当尊真武的地域性道教文化,供奉真武的宫观的外场或门厅一般都会装饰石雕“玄武”――真武大帝的真身。玄武纹,隐喻北方之神,即龟蛇组合纹样(早期也为乌龟纹),这类纹样一方面表现了地方民俗的情趣,一方面也表明了后世玄武信仰的长期流传。

4.关联于神话和传说的人物故事纹样

明清建筑人物故事装饰纹样的运用已发展到“檐下多神灵,砖石镂戏文”的广泛程度,在武当宫观装饰中譬如同八仙人物(包括衍生出的暗八仙),二十四孝这类元代以前已有文人记载编撰的传说故事,至明代才将人物形象定型化的这类图案纹样设计最为精妙,运用最为广泛。它们在建筑装饰中符合整体的审美要求,还体现了古人特有的文化精神,从民俗的角度可以从这些纹样解读出很多信息。这一类型纹样在武当建筑装饰纹样的艺术造型中最为精美,艺术成就上最为突出。还有一类叙事类的人物故事纹样在特定的场合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武当尊北方之神“真武”,真武修仙的传说从头到尾都披上了浓重的神秘色彩,如紫霄宫、复真观等建筑内部就设置有多幅小型的装饰彩画,描绘净乐王子历经四十二年修仙得道飞升的故事情节,在整个室内设计中有装饰之用,而更多的则是传递和承载信息。

武当山道教建筑装饰纹样的美学意蕴

1.形象之美

武当建筑装饰纹样中的自然内容纹样最能体现创造者的审美情趣,不仅仅有山水风景等场景性的描绘,亦有大量虫鸟花卉纹样的选用,表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题材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使每种装饰艺术表现形式从内容上就吸引了人们的目光。并且无论是从花草造型的生动刻画,还是从珍禽瑞兽的各种形态表现,纹样所体现出来的是明代比较成熟的纹样装饰风格和程式化的创作手法。纹样外形轮廓十分简单明了,刻画的手法生动形象,线条或粗狂或细腻,再安排疏密得当的具体细节分布,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主题;虚实相间的手法运用,图与地的关系处理,体现了设计者的艺术修养与造诣,也以一种合适的“度”表达那个时期人们生活的情绪和愿望。

2.装饰之美

纹样的首要属性就是要满足其装饰的特点,艺术的门类有很多种,装饰艺术作为其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时刻都在改变和美化着我们的生活。武当宫观建筑的装饰纹样也不例外,众多的装饰纹样首先是为了装饰美化建筑主体而存在的,工匠们为了使得各建筑构件更加美观,为了使得道观的气势更加宏伟,设计并创作了这些“三雕”和彩绘艺术作品,其纹样布局,布置手法等都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它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一群记录历史的道教建筑,更是当时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记录。其中装饰纹样的创作大多生动写意而又简洁朴实,有着独特的装饰美,施于雕砖石、木材这些特殊载体而产生出特有的凹凸不平的肌理效果,装饰图案的内容和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即体现出一种秩序,又富有变化,有别于平面装饰,显现出一种独特的装饰效果。

3.意境之美

到了明代,经济的发展、世俗的社会使人们更加偏爱吉祥如意、富贵长寿等世俗化的意愿,这一时期的装饰纹样,多多少少都表现出长生不老、吉祥富贵等含义。在武当山宫观建筑的装饰纹样中,很多也体现出这一点,用仙鹤来代表长寿,用龙凤来代表统治者的威严和地位,用暗八仙来代表吉祥如意,用花草植物来寓意幸福美好,用道教典故来表达道教教义。这些纹样不仅仅可以带给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还可以给人们带来精神享受。通过形象的纹样造型,可以让人们在内心体会到很多寓意深刻的感悟。同时,武当山宫观建筑装饰纹样作品中以传统孝道、民族情结等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也大量出现,追求修身养性,得道修仙的同时,弘扬和继承我们民族古老的传统美德。其中的装饰纹样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告诫人们要崇尚民族,遵从孝道,热爱生活等,将这些理念以艺术的形式出现在这里,将纹样的形式、内容与意境三者很好的融合于建筑装饰中。

景观建筑装饰篇4

关键词:园林建筑;装饰;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园林建筑装饰设计

1、构思与布局

园林的建筑装饰多以园林小品为主,其设计理念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不能对事物进行简单地模仿,要寓情于景,使其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对其构思和布局的设想要结合建筑装饰的实际情况,布局具有一定的层次感,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同时对其位置的设置可以根据相关的设计原则来进行。同时要充分考虑到周围的景观,环境,水体以及建筑等等。游人的观赏顺序和视野的广度都应该是建筑装饰设计所考虑的方面。最为重要的就是园林的建筑装饰要体现出自然和人的和谐关系。这样才能达到园林建设的最终目的。因此,在构思和布局上,需要设计师们更加重视,找到灵感,最大限度的体现园林的艺术感。

2、比例与尺度

美的东西就是要“恰到好处”。功能、审美和环境空间是决定园林小品尺度的主要依据,正确的尺度关系应与功能、审美要求相一致,和环境相协调。建筑装饰中园林小品的尺度是否正确,没有绝对的标准,不同的艺术意境有不同的尺度感。在园林中究竟取何比例为宜,应取决园林小品与环境配合的实际需要。园林小品设计需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永远把握与环境内涵和韵味相适应的比例关系,产生协调之美,取得神与形的完美统一。

3、色彩与质感

色彩与质感是决定园林建筑装饰最终艺术感染力的关键要素,两者在表现上具有双重属性,并相互影响。利用好材料在色彩、质感上的特点,并依托其产生节奏、韵律、对比、均衡等构图变化,就有可能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提高艺术感染力。

4、多样与统一

园林建筑装饰设计要与总体规划的艺术风格相协调,既要有变化,又要有自己的风格,统一但不单调,丰富而不凌乱。应因地制宜或因情制宜的合理布局和设计构思,这是实现多样与统一的前提。

5、功能与技术

园林建筑装饰绝大多数均有较强的实用意义,在园林小品设计中除满足装饰要求外,应通过提高技术水平,逐步增加其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技术是设计的前提和保障,设计也应充分考虑技术的可实施性。

二、园林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前景

1、人性化

现代园林设计在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同时,追求以人为本的理念,并逐步形成人性化的设计导向,在造型、风格、体量、数量等因素上更加考虑人们的心理需求,使园林更加体贴、亲近和人性化,提高了公众参与的热情。如公园座椅、洗手间等公共设施设计更多考虑方便不同人群的使用。

2、生态化

当前,人们越来越倡导生态型的城市景观建设,对公共设施中的园林小品也越来越要求其环保、节能和生态,石材、木材和植物等材料得到了更多的使用,在设计形式、结构等方面也要求园林小品尽可能的与周边自然环境相衔接,营造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体现“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设计理念。

3、艺术化

园林建筑装饰是城市地域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展现地方文化历史和服务群众游憩生活的功能需要。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因此,现代园林小品设计手法应更加个性化、艺术化,并需不断创造出新的物质形态表达方法,更加深入的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如2004年第五届深圳园博会金奖作品――“武之魂”郑州园,通过设置嵩岳晨钟、石锁兵器陈列架等园林景观小品,通过艺术手法予以展示,取得了较为理性的景观效果。

4、综合化

园林建筑装饰很少以单一个体出现,大多具有综合,并能够与环境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近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设立的国庆大型立体花坛,就充分体现了园林小品的综合化发展趋势。新型的立体花坛充分运用了声、光、电等表现手法,将建筑、结构、绘画、雕塑、植物、音响、照明等相关学科有机联系在一起,通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大胆创新使用,展现出了独特而新颖的景观效果。

5、多样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元文化的交融互通,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未来园林小品在形式和内容上将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三、园林建筑立面装饰艺术的继承与发展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环境的日益繁荣,不少园林设计师产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态,以至在园林立面装饰设计领域,出现了许多以简单的材料堆砌的园林装饰作品。为艺术而艺术,为设计而设计的园林建筑立面装饰作品越来越多,这使得园林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品位在低水平重复的设计环节中难以提高。若要改变这种态势,一方面要加大对园林建筑立面装饰的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继承园林建筑装饰中的优秀艺术成果。一方面要在园林建筑实践与园林建筑立面设计活动中,敢于重新利用、更新改造,进而发展园林建筑立面装饰艺术。

世界建筑文化精深博大,无论是中古时期的“和谐崇高”,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本”,还是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建筑中,对装饰价值的互辨,园林建筑立面装饰的优秀成果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各个历史时期的园林建筑立面装饰作为人类的文化遗产,是研究和继承民族文化的瑰宝。一个优秀的园林建筑设计师,首先要以学习本国传统的园林文化为创作起点,这是形成自身风格并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

实际上,在园林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保护、修复、还原以及继承园林立面装饰优秀成果的活动始终没有停止。例如:在1902年由丹尼尔・伯纳姆设计的熨斗大厦,这是纽约钢框架摩天楼的最早实例之一,已经被美国列入标志性园林建筑保护委员会和历史名胜的国家名录。他的园林建筑立面上,圆花环内雕刻的美杜莎女面像积垢甚多,石料破损,因此曾用蒸汽清洗,并对石料进行重新镌刻,大量的立面细部装饰已经被完好修复。

与此同时,要在园林建筑实践与园林建筑立面设计活动中,重新利用、更新改造、创新发展园林建筑立面装饰艺术,就要加强国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园林设计师要了解国际园林建筑装饰设计的发展趋势,掌握园林建筑装饰设计理念和具体表现形式,才能激发创造灵感、提高审美情趣,才能设计出更具价值的园林立面装饰作品,才能丰富和发展世界园林装饰文化。

结束语

值得注意的是,装饰决定着园林建筑立面的风格与视觉形象,当立面的装饰被取消时,整个园林建筑会显得乏味而无生机。同样园林建筑立面的装饰作为单独的艺术品被欣赏时,也显得突兀而失去文化价值。因此园林建筑形式与园林建筑装饰是分不开的。装饰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在其美化园林建筑的同时,并不能完全被符号化,被夸大并超越园林建筑整体,更不能被消解失本身的实用功能。园林建筑立面的装饰应该整体地联系于建筑的结构与材料而存在,只有这样,其艺术风格与表现形式,才能得以完善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h,张明,高层建筑立面深化设计.土木建筑学术文库[C].2011年

[2]郭明.景观小品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18

景观建筑装饰篇5

关键词: 建筑装饰艺术 层次 南阳汉画馆 设计

一、问题意识和研究意义

长期以来,建筑学与建筑装饰艺术这两个既紧密联系又归属不同教学领域的专业,往往习惯站在自身的角度解释各自的研究内容,由此逐渐形成了工学范畴的建筑学与人文范畴艺术学的差异。这种依据学科分类法形成的认知态度,在不同院校直接影响了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评价标准,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最终直接影响了学生就业能力。这种对学科分类宗旨的误解,普遍存在于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其直接不良后果是对艺术类生源就业预期产生负面影响。因为那些掌握着实用技能的工科生,由于其知识结构更适合社会需要,就业能力明显高于艺术类毕业生。

笔者试图以南阳汉化馆装饰艺术设计为实例,通过建筑与建筑装饰艺术关系的解析,就自己在艺术院校执教设计课程教学的实践体验,说明艺术教育是有可能参与社会经济建设中的,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是可以较好地结合的。这种探索教学理念的活动,不仅仅是一个教学理论问题,它在大学毕业生就业日趋困难的时代背景下,对如何培养社会急需艺术人才有着直接的启发意义,也对如何在具体课程中体现大学教育的社会服务职能,组织好教学活动有一定理论借鉴意义。

二、建筑装饰艺术的基本结构

由于建筑装饰的艺术形式因时因地甚至受思潮的影响,往往呈现多变性,因而千百年来对装饰艺术的建筑文化价值褒贬不一,也影响了人们对建筑装饰艺术在传递人类文化作用方面的看法。事实上,建筑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而且具有隐含于使用中的某种精神意义。当建筑的使用功能与精神意义体现了人们的社会观念时,建筑才可能完整地发挥出应尽的社会职责。由于建筑体现精神意义的方式过于抽象,人们很难理解建筑的这种职责。建筑装饰艺术的作用就是有效地帮助人们认识建筑的这种社会职责。一切建筑装饰艺术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协同建筑,从各个层面上将这种职责充分地体现出来。正因如此,建筑与建筑装饰原本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是由于学科分类使艺术教育脱离了原本。据此而论,艺术教育特别是设计艺术教育是有可能参与社会经济建设中的。

由于不同知识背景的人对建筑装饰艺术持不同态度,这种态度的倾向性会影响对建筑装饰艺术的接受认知程度。基本三分法的观点,可以认为任何一个地点的建筑装饰艺术都同时存在三个作用不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结构层次。

1.判断层次

指帮助人们对建筑特征,场所的占有,领域的开合及方向连续性等空间环境性质进行判断的层次。

人们通常基于两种不同层次的含义来理解建筑。第一种含义以建筑的使用功能为依据的理解,即空间功能属性的理解。第二种含义是感受者对建筑代码的认同程度。建筑的意义是否被认同,可以认为是人们对建筑实体理解和解释的结果。建筑空间由形式化的点、线、面、体实体构成,它们确定了空间外在的基本形状。同时空间特性的识别还依赖环境提供的线索来引导,包括视觉的引导手段。

南阳汉化馆判断层次装饰的作用就在于,通过装饰式样的不同安排向人们解释博物馆建筑代码的含义,从视觉上引导人们理解博物馆的空间特性。在这一层次上,装饰起到背景的作用。部分感受者尽管可能对自然博物馆的建筑代码一无所知,但也能通过装饰艺术提供的脉络粗略地理解博物馆的意义。从信号侦察理论看,意义多数依靠情境或脉络来体现。脉络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更容易对含混不清的代码作出确切的诠解。这为无意识认识建筑的一般公众理解建筑提供了可能。由于装饰艺术主要是借助视觉的特点在建筑与感受者之间起联系作用,装饰要素的不同安排,或强化或削弱了抽象的空间特性,影响着人们的观感并引起相应的心理反应。

南阳汉化馆装饰艺术设计围绕南阳汉画的特征、场所的占有感、领域边界的开合和空间的通达性及指向性等性质,使判断层次装饰主题传递出的信息,更利于人们理解博物馆收藏研究、教育宣传的功能。

2.暗示层次

指对隐含于具体装饰形态中,对建筑精神内涵有暗示作用的装饰层次。包括从空间感、量感、力度感、节奏感与和谐感中引伸出的情绪意义。例如,与具体情境与事件的不确定性相联系的精神内涵。

暗示层次的装饰主要通过式样、质感和色彩三个方面的把握来传达建筑的这种精神内涵。实现气氛创造,启发联想是暗示层次装饰的主要目的。材料通过质感、色彩来影响人们心理,人们通过由此及彼的表象联想体验材料所蕴涵的建筑意义。

例如,南阳汉化馆在建筑装饰设计中,大量选用了地方石材,试图借助材料强调原始乡土的气息,来影响人们对于博物馆的感受。同一装饰形态可以通过不同材料的质感和色彩对人们心理施加各种影响。反之,被人们体验过的材料的质感和色彩知觉经验也可使环境气氛赋有新的含义。人们可以在这种气氛感受和联想过程中,加深对建筑精神意义的理解。

由于种族、地域环境造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群面对同样的环境时会有不同的感受,对同一形状的材料质感及色彩表达的涵义和体验也不尽相同,有时甚至相左。因此,对于装饰艺术来说,无论其式样传达的意义多么贴切,总会留下许多“未确定点”,这些未确定点的意义需要感受者以自己的“心理意象”去解释。解释的过程就是人们用自己的过去经验主动组织和解释式样意义的过程。因此,建筑的精神内涵必须与具体情境相联系才可以接受直至被理解。

据此而论,暗示层次的装饰主题和式样,应反映出当地人对建筑装饰所能达到的认识程度。个性化装饰式样的可解释性是暗示层次装饰的基本特点。

3.观念层次

指对建筑关键特征的抽象,并可以据此类推更多性质的装饰层次。例如,将建筑分解研究的设计方法。

观念层次装饰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将建筑的关键特征抽象表达为一般概念,并作为一种具有相似结构特征的概念被人理解。这类一般概念具有帮助人们把客观建筑与心理建筑中的大量关系组织起来,使人们按归类的思维方式提取建筑知识,并根据关键特征来推断与建筑有关的性质。建筑的关键特征主要是通过说明属性的装饰式样,亦即修饰或弱化的定义程度呈现给人们的。

例如南阳汉化馆建筑设计中将室外自然元素引入室内,当把它类属于室内时,室内概念被深化,其形式被转换,从而获得自然机制参与汉画馆室内环境的新意义。

一般说来,根据观念层次定义形成的装饰手法效率很高,一旦在认知结构中形成比较固定的较为广泛的一般概念后,就能生成与此相关的形态。形象、关联和传递是建筑装饰艺术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形象是指形式与物质结构,如式样及其特征、风格等。关联是指装饰式样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传递则指装饰图形与背景关系及视觉引导系统等。这三个基本要素是作为统一的整体而存在的,而三要素的互动结果对建筑意义则起到提醒、促进、约束、指示等背景作用。建筑装饰作为与实用功能无关,仅以美化建筑为目标的外饰物,其核心是由装饰要素提供的认知背景对认识建筑的影响程度。一切建筑装饰活动几乎都是基于对上述三种基本层次的理解,通过形态所处的不同位置,以及由诸形态之间的关联与分离的控制手法,唤醒人们对建筑意义主动解释的机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试图表达下述观点:

1.人与建筑环境的交互关系是从感知觉开始的。而建筑装饰作为凭借感觉要素的安排是传达建筑环境意义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形态识别系统研究应该成为形态可解释性研究的基础。

2.建筑装饰是一种呈结构性层次状态的实践活动。对客观意义起解释作用的装饰形态,应根据不同情景要求创造,以利于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建筑的不同意义。

3.艺术教育特别是设计艺术教育与科学技术之间存在着诸多契合点,我们如果将这种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一定会提高艺术教育的就业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装饰.2001,(4).

景观建筑装饰篇6

设计同时具有"事实要素"和"价值要素"。前者说明事态的状况,后者则用理论和审美的命题来进行表述,即是"好坏和美丑"。

不同类型的设计侧重的思维类型往往有所差异。例如,在工程设计中更重视理性分析,而在产品造型设计和工业设计则重视整体的过程,需要运用形象思维的因素,在服装设计方面则更注重"美感",等等。

设计的任务不仅仅的满足个人需求,它同时需要兼顾社会的、经济的、技术的、情感的、审美的需要。由于这些众多的需要中本身存在一定的矛盾,所以设计任务本身就包括各种需要之间的协调和对立关系。现代的设计理念在更新中,同样要遵循设计的规范,要考虑这众多的"需要"。

设计是物质生产和文化创造的首要环节。它总是以一定的文化形态为中介。例如,运用大致相同的建制材料进行建筑工程的设计,不同的社会文化会诞生不同的建筑形式;运用相似的服装设计构思,不同的社会规范也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设计风格。

人类服饰穿着的动机学说

一、保护学说

提到服装的功能,最直觉想到的就是它的"保护性"。保护包括"生理的保护"和"心理的保护"两个方面。"生理的保护"通过服装御寒、防止外物的侵害;"心理的保护"作为"驱邪护符"的作用帮护人们排除种种心理的矛盾和障碍。

将服装的保护性能作为服装的起源一时间尚有争议。因为气候适应说强调服装的诞生是基于人类生理的需要。随着人类的进化,身上得体毛逐渐退化,气候的冷暖变化,直接影响人类的生理需求,因此人类早在原始社会就学会以兽皮蔽体,以抵御风寒。即使在现在,许多居住在寒冷地区的原始人仍然选择简易的"服装"蔽体防寒。

保护学说的另一含义是指"作为防止昆虫或外界的伤害"。这种理论认为,原始人用衣服或兽皮做成的条带围在腰部,走路时条带的飘动将驱赶昆虫和其他野生动物。

初看起来,服装的"保护作用"似乎很简单,可是若加以观察,就会发现其实也很复杂。因为,发展至今服装已经不仅仅是为了防寒而成为人类的保护,它随时代的变迁,保护的意义逐渐多元化。例如,武士的盔甲,足球运动员的护膝、护垫,剑客佩戴的防护面罩,甚至是消防队员特制的服装,等等。这些服装的保护功能逐渐完善,减少了危险和伤害。

再将服装的"保护功能"深化,它还有另一层功能,那就是防止"道德危险"。例如,修女的服饰,是内在抵抗力的一种象征符号,穿戴者品格坚定,道德标准严峻,也是纯洁的表征。摘要:共同探讨建筑的风格与发展方向!为你在建筑创造上指明道路!值得建筑设计者一看!

关键词:艺术科学建筑

1自然主义的开端与风格的摇摆

美国广阔的国土、多变的自然地貌使其景观设计有着几乎天生的自然主义追求,奥姆斯特德及其追随者在一系列城市公园系统的规划设计中就倡导自然主义,反对追求庄严和清晰结构的古典主义。公园优美的自然式景观与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满足了回归自然的社会需求。然而,之后的美国景观建筑经过浮华虚饰的后维多利亚折衷主义式(TheLateVictorianEclecticLandscape)、城市美化运动和古典主义复兴的新古典主义等潮流变换,在数十年的风格摇摆中并没有走出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己的道路。

2现代主义

二次大战前后,在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理论和作品的影响下,美国的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在所谓的“哈佛革命”之后逐渐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现代景观建筑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理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正如“哈佛革命”三之的罗斯(JamesRose)所说的:“我们不能生活在画中,而作为一组画来设计的景观掠夺了我们活生生的生活区域的使用机会。”他最为关心的是空间的利用而不是规划中的图案或所谓的风景秩序。而加州学派的领导人物丘奇(ThomasChurch)的作品中真正鼓舞人心的也不是构成的秩序,而是自由的设计语言以及有设计本身、场地和雇主要求之间的精妙平衡。另一位现代景观设计大师埃克博(GarrettEckbo)则更为强调景观设计中的社会尺度,强调景观建筑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在他看来“如果设计只考虑美观,就是缺乏内在的社会合理性的奢侈品”。而作品最具几何秩序感的克雷(DanKiley)同样认为设计是生活本身的映射,对功能的追求才会产生真正的艺术(图3)。最能象征这一时期景观设计理念和环境关怀的景观建筑师是哈普林(LawrenceHalprin),他的作品体现了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学进展的各个方面,包括设计的社会作用、对适应自然系统的强调,以及功能和过程对形式产生的重要性等等。他的一系列以自然作为戏剧化景观场所规划灵感来源的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不仅是优美的城市风景而且更是人们游憩的场所,从而成为城市中人性化的开放空间(图4)。20世纪60年代起,社会民主所带来的公众参与决策制度促进了美国社会方方面面的变革,景观建筑设计也同样如此,而哈普林正是这一变革的直接拥护者和倡导者,正是哈普林使他的公司的设计程序适应了新的社会现实,通过讨论会和信息反馈等方式实现的公众参与设计使社会意愿得以在景观设计中体现出来。现代主义景观建筑设计通过对社会因素和功能的进一步强调,走上了与社会现实相同步的道路。

3生态伦理

70年代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学教授麦克哈格(LanMcHarg)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强调了景观规划应该遵从自然固有的价值和自然过程,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麦克哈格称之为“千层饼模式”。其理论与方法赋予了景观建筑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性质,景观规划成为可以经历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晰界定的学科。麦克哈格的研究范畴集中于大尺度的景观与环境规划上,但对于任何尺度的景观建筑实践而言,这都意味着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景观除了是一个美学系统以外还是一个生态系统,与那些只是艺术化的布置植物和地形的设计方法相比,更为周详的设计思想是环境伦理的观念。虽然在多元化的景观建筑实践探索中,其自然决定论的观念只是一种假设而己,但是当环境处于脆弱的临界状态的时候,麦克哈格及宾州学派的出现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了作为景观建筑学意识形态基础的职业工作准绳的新生,其广阔的信息为景观设计者思维的潜在结构打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于现代主义景观建筑师而言,生态伦理的观念告诉他们,除了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之外,所有的人都天生地与地球的生态系统紧紧相联着。

4后现代主义与景观艺术探索

当大尺度的景观规划转向理性的生态方法的同时,小尺度的景观建筑设计受到60年代以来的环境艺术的影晌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激励,对艺术与景观的联系问题做了大量新的探索。新一代景观建筑师彼得·沃克(PeterWalker)综合了极简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创造了独特的极简主义景观。在其充满神秘感的景观设计作品中,沃克运用简单的形体、重复、几何化的结构将自然材料以一种脱离这些材料原初的自然结构的万式集合在一起,带来了一种新结构中产生新意味的视觉综合体验。大自然谜一般的特征,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被一种有着神秘氛围的艺术景象隐喻了出来,景观建筑在功能和美观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意味深长的艺术气质。而施瓦茨(MarthaSchwartz)景观设计作品则否定其材料的真实性,以戏谑代替了严肃.复杂代替了简单,现代主义景观中的呆板与理性被设计者抛却了。设计者以艺术的构思与形式表达了对景观新的理解:景观是一个人造或人工修饰的空间的集合,它是公共生活的基础和背景,是与生活相关的艺术品。后现代主义者以近乎怪诞的新颖材料和交错混杂的构成体系反映了后现代美国社会复杂和矛盾的社会现实,以多样的形象体现了社会价值的多源,表达了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给予弱势群体言说权力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理想。在表现风格上,这些活跃的实验与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景观建筑有着相似之处,同样为视觉艺术所启发,同样强调几何圆形的运用而不是所谓的自然主义风格。但在这里,个人的想像力综合了现代主义完善的功能关怀,艺术的思索将现代景观中的社会要素视为创作的机会而不是制约,艺术在创造独特的景观环境上的作用重新确立和深化了,但此时的艺术是设计的激励,而不是先验的形式主宰。

结语

经过一个世纪在艺术和科学两个方面的延伸与发展,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以其具有自身特征的社会性和生态性的尺度与传统园林划出了分水岭,在不断的拓展与变化中已经成为个多元多价值观的实践专业。然而,作为人类感知自然的媒介,景观建筑学的三个潜在关怀——美学、环境和社会,在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的发展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相反,强调景观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景观中社会公平的体现,强调景观中对人的精神愉悦的诉求越来越清晰地成为构成其价值体系的基石。从小尺度的庭院和街区花园到巨大尺度的国家公园,其实践中所关怀的价值也许侧重不同,但每一个优秀的设计都是以上三个价值方面的平衡与综合,而不仅仅是图案化的形式或者功能的简单满足。今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城市建设和景观设计与实践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然而主管部门对综合的景观建筑学教育的漠视与杂乱而分立的景观建筑实践使我们在万花筒般的现实面前,无法确定我们是什么人或我们应该如何称呼我们自己,园林师、景观建筑师还是环境设计师?不断出现的浅薄形式化的、缺乏对人与环境真实关怀的武断的景观设计,深深反映出我国景观建筑学价值关怀的贫乏与苍白,在我们的景观建筑学依然充满困惑与混沌的时候,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创始人之一的奥姆斯特德及许多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先驱所坚持的主旨——创造可持续的、为人生活的和公正的景观,并给予这一清晰的理念以想像的形式,也许能给予我们许多激励与启示。这一主旨是美国现代景观建筑学一个世纪的追求,也许会同样伴随着我们走入现代景观建筑学的下一个世纪。

二、羞耻学说

有关羞耻学说的论述,在西方通常会以《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来解释服装的起源。《圣经》中讲述: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原本是的,但是偷吃伊甸园的禁果后,方知羞耻,便拿无花果树叶遮体,也因此产生了服装。

"羞涩"在心理上的动机始于自我和他人的相互依存性,是在一切合乎"礼"的行为条件下所形成的自我心理。产生羞涩感不仅仅是以"讨厌"来影响我们自身的行为,也同时会对"衣冠不整"产生排斥,并且这种态度还会阻碍我们对于某种衣服上的炫示或者随个人所好穿着某种形式的服装。

不过,以羞耻学说作为人类服装的起源学说这一观点,却也常常遭到批判,因为一些原始部落中,脱去衣服才是尊严和礼教的表征。

三、装饰学说

如果从服装装饰性的目的来区分,我们可以列出下列八项主要的类型:

(一)作为阶级符号的象征:我国自古以来崇尚服装制度,有上冠的雅誉,并借服装的型制、色彩、服章等以区别阶级、维系伦常。服装在不同时期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象征身份和地位。

(二)作为财富的炫耀:腐蚀的装饰除了与阶级、等级、职业有关之外,也是财富的象征。有钱的认购置昂贵的面料,穿着讲究;贫困的人甚至无钱穿衣。正如萨丕尔的"自我彰显"理论所强调的那样,个体透过外观的装饰及自我的吸引力的表现,以达到自我肯定的目的。服装正好显著的达到此功能。

(三)作为肉体自我之扩张:简而言之就是运用服饰增加身体的体积,让人感到一种扩张的感觉。就服装的样式而言,其装饰性能更加突出:大体分为"肉体的装饰"和"外表的装饰"。"肉体的装饰"是指对于身形的修饰,而"外表的装饰"是指包括衣服以及其他装饰物对于身体的装饰。服装对于人体的外表影响又集中趋向,例如"增加"人的高度;"增大"或"缩小"身体体积;利用圆形装饰引起对身体线条的注意或对某一部分的注意;在扩张方面也会存在"纵向扩张"和"横向扩张",等等。新晨

(四)借此显示优越感:装饰的目的是为了表现穿着者的力量、勇气和技能。原始人用兽皮等饰体象征自己的英武;原始部落的人用野兽的牙齿、骨骼和刀痕等,向人们显示他在狩猎中的业绩;军人会将勋章挂在制服上,亦是向人们展示他的功绩。

(五)借此吸引异性:不论古今中外,我们可以看出人们为了吸引异性的主意,在服装服饰上的煞费苦心。

(六)作为吓唬敌人求得战胜的目的:从人类原始社会活动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装饰具有恐吓敌人、求得胜站的目的。所以许多原始部落会借由在身上涂抹,或戴上特制的恐怖面具以达到威吓敌人的目的。

景观建筑装饰篇7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建筑;装饰设计

研究全球的建筑可以发现,近十几年来,各个国家对于文化和地域性特点重视度越来越高,并且直接体现在城市建筑以及建筑装饰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目前的城市建筑装饰中学会深入理解地域文化,同时保护本土的珍贵文化,对于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是一个新的知道方向。城市装饰可以起到符号集合的作用,建筑装饰也可以看作文化进程和社会价值的反映和标志,根据装饰文化可以彰显社会的意义,也可以帮助居民建立城市的方位感。因此,城市建筑装饰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具有实用价值[1]。地域文化是一种行为和思想的统一,是一种行为模式,因此,在城市建筑装饰的设计中考虑增加地域文化的元素,结合传统和现念,对于城市建筑装饰的象征意义和功能价值的实现方面是重要环节。

1 地域文化在城市建筑装饰中的体现

建筑具有公共性,城市建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连接与地面的基座,窗户所在的中部,屋顶的部分。城市建筑的装饰,在城市里面和轮廓方面都要构成丰富有趣的环境,通过良好的景观,精美的街道装饰或者造景可以缓解苍白乏味的建筑立面。从中世纪和意大利早期文艺复兴城市中可以看到,城市建筑装饰的丰富性不仅取决于其高度装饰的建筑,也取决于装饰后营造出来的城市空间。

首先,地域文化在城市建筑装饰中具有传承性。城市的地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世界遗产,经过世世代代的发展,形成的精华的优秀的具有传承性的文化。而城市的建筑设计以及建筑装饰,正是对地域文化的一种宣传的载体。为了传播这种精良的文化,人类在前人经验上要遵循特定的实践经验和规律,学会从前人的智慧中汲取营养,实现地域文化的隐形传承。

其次,地域文化在城市建筑装饰的应用中需要创新性。地域文化不都是精华,有一些糟粕的东西需要辩证性的看待并加以提出,创新性是采用合适的方式,适当应用当地的一些思维方式,设计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装饰。地域化设计对建筑装饰设计有指导意义,引导设计往正确的方向进行,对设计灵感具有启发性。现代城市建筑装饰设计就应该致力于创新,不应该一味的描摹传统。

最后,地域文化在城市建筑装饰的体现时需要整体性。城市建筑具有地域性,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建筑周围的所处环境都需要进行相互融合。而这些因素,对于城市建筑装饰的影响,也起到了很大的制约作用。因此,从生态学层面出发,结合自然地形、地貌、地段环境等特色,充分尊重已经形成的整体布局和结构的建筑,了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创造出有符合整体性且具有个性的城市建筑装饰精品。设计城市建筑装饰的过程中,还需要把当地的生活习惯以及本土人情、文化风俗等都要一起考虑。同时,在设计中,充分的考虑现代化的要求,注重本土资源的应用和整合,为城市建筑装饰的观赏者提供充分的联想和享受。

2 影响城市建筑装饰的地域文化因子

2.1气候对城市建筑装饰的影响

自然气候会影响建筑设计装饰的色调,在设计的时候,要尽可能的符合当地气候,比如在温暖的气候可以注重冷色系的使用,而在寒冷的气候下可以采用暖色系。自然气候也会影响 装饰材料的使用,比如高纬度地区需要使用保暖性材料,需要抵抗湿冷等自然因素的侵蚀。另外,寒冷地区的建筑装饰设计也要达到设计的功能性,比如环保取暖上的考虑。在园林树木的选取和建筑装饰方面,要充分的考虑当地气候的特点,满足居民栖息和景观的需求[2]。

2.2材料对城市建筑装饰的影响

建筑装饰设计中材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元素。新的建筑装饰形式也在材料的革新中不断得以发展。本土设计理念也在建筑装饰的设计中越来越得以体现。比如,沈阳建造的欧式风格的建筑,使用的材料是沈阳的青砖而不是西洋传统的石材或红砖。青砖的煅烧是沈阳的一项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工艺形式[3]。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对民族文化的挖掘非常深入,不仅可以实现装饰的美感,更可以形象化的建设装饰建筑空间,表现本身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意义。在材料、结构、造型、空间等各方面都能通过彩绘、雕刻镶嵌等处理手法实现建筑外部形态美感。

2.3要素造型对城市建筑装饰的影响

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必然使用形态各异的造型。考虑地域特色的要素造型对于城市建筑装饰的设计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北方的地域文化比较大气粗犷,因此,建筑装饰的造型简洁不失气势,质朴大气。而南方则由于风景秀美,温和细腻,所以造型多为精巧细致,充分考虑私密性。门的造型上,南方的庭院门口经常运用圆形,而北方是方形门居多。院子的形式上,北方运用一明两暗的院落。在东北,院子里采用玉米高粱进行点缀,应用篱笆院墙,建筑装饰的造型都别具东北特色。在现代城市建筑装饰设计中,应当充分注重地方特色和文脉的设计思想,考虑对深层次文化发掘之后的表达,运用装饰造型表达整体建筑本身的意境[4]。

2.4 色彩特色对城市建筑装饰的影响

一方景致彰显一方色彩。自然环境,包括区域方位、地理结构、气候变迁、历史文化等,不但塑造着区域景致和色彩,还影响着栖息着的人的气质、习俗及审美习惯[5]。色彩在城市建筑中具有表现气氛、装饰美化、区分识别等功能[6]。城市建筑装饰设计中,色彩也占据了重要的比例,并且是一种重要的评价指标。色彩使用的风格和地域文化相关性非常高。在建筑装饰中创立独特的色彩和风格,对于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如苏州园林的装饰就包含了白、黑、青、红四大正色,充分的吸收了中国传统五行五色相生相克的理论,亲密的结合了视觉和心理学的需求。而在寒冷的东北,环保理念贯彻到建筑装饰设计中,对日本建筑师的色调加以传承,以红色、米黄色、灰色为主,配以少量的白色饰面,同时加入现代化的深沉的色彩,使得建筑在冬季也具有暖意和生机。

2.5 工艺因素对城市建筑装饰的影响

建筑工程、装饰工程的大规模工厂化、模数化、装备化使得传统的手工艺正在慢慢的消失。传统匠人的手工艺失传,传统的手绘雕梁画栋也改成了工业化生产,因此,在地域文化的应用中,应当逐步寻找失传的工艺,给他们以市场的刺激,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

3 在地域文化影响下城市建筑装饰设计发展的前景和趋势

城市的建筑装饰文化可以展现城市的面貌和特色。地域文化对现代城市建筑装饰的表现与设计形式的影响至关重要。在城市建筑装饰设计中融入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建筑装饰的未来发展模式,随着国家科技进步和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追求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城市建筑装饰行业未来会呈现这几种趋势发展:一是城市建筑装饰的设计会充分的与自然融合。在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指导下,人类正在越来越关注居住条件和环境安全,开始注重了健康天然生存环境。因此,对于城市建筑装饰也提出了高的要求,既要抓住传统,又要融合自然,同时也要更加便利。所以,目前的城市建筑装饰设计不能丢下传统地域文化和自然的需求。二是城市建筑装饰设计的美感体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设计员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高科技的手段,实现设计理念,达到设计的最佳感官效果,从视觉、心理学上都给人以愉悦的感受。实现功能与视觉统一,营造出完美舒适的效果。最后,城市建筑装饰需要以人为本。地域文化体现的本质是以人为本,是以当地居民的需求为先。设计师应该把自己的喜好和风格作为次要条件,重点考虑设计者的需求,在地域文化的应用里更加注重居民的感受,设计出人性化的装饰效果,达到技术和人性的统一结合。

4 小结

地域文化的生命力是非常引人关注的。对文化的本质加以继承和再创造,可以在建筑装饰的过程中体现对地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本文通过对地域文化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深入理解其对城市建筑装饰的影响,提出了在地域文化影响下城市建筑装饰设计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因此,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居民观念的提升,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建筑装饰设计会得以更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丁丁. 读《 美化与装饰》 有感――谈城市建筑艺术的新认识[J]. 新视觉艺术, 2009 (5): 104-104.

[2] 李洪旭. 东北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装饰设计影响[J]. 艺术科技, 2015, 5: 155.

[3] 汤彤彤, 冼宁, 岳忱瑞. 东北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装饰设计影响[J]. 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201(1).

[4] 王明洁. 当代中国文化建筑公共性研究[D]. 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景观建筑装饰篇8

关键词:建筑装饰;空间设计;方法

Abstract: The current social and economic rapid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ability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eople have brought a space design decoration toward a more in depth directio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design;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建筑装饰是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简称。建筑装饰是为保护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完善建筑物的物理性能、使用功能和美化建筑物,采用装饰装修材料或饰物对建筑物的内外表面及空间进行的各种处理过程。建筑装饰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建筑装饰中的空间设计是在指定使用功能下制作能满足多数人审美观的建筑物并能加以实施的艺术创作。

1空间的重要性

“设计”是处理人的生理、心理与环境关系的问题,室内空间设计是反映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是生活创造的舞台。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就是运用艺术和技术的手段,依据人们生理和心理要求的室内空间环境。它是为了人们室内生活的需要而去创造、组织理想生活时空的室内科技设计。室内空间的分隔可以按照功能需求作种种处理。随着应用物质的多样化、立体的、平面的、相互穿插的、上下交叉的,加上采光、照明的光影、明暗、虚实、陈设的简繁及空间曲折、大小、高低和艺术造型等种种手法,都能产生形态繁多的空间分隔。

2场景化与室外化环境设计

室外化,是指以引入自然的元素,创造室内环境室外化为主要目的的设计手法。场景化则是室外化的继承与发展,也可称为“场景风格”。它是将自然的阳光、空气与水引入到室内,树木、花草、山石等也与人为环境紧密结合,再加上某种主题设计,便形成多层次的室内环境,它不仅着眼于自然因素的引入,还要为之赋予一定的主题,而且它的引入因素还要扩大,以至包含传统文化因素在内。场景化室内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空间层次、主题思想来创造一个适于人生活的场景化的空间环境,它能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从而陶冶人们的性情。真实性是场景化设计的前提,若仅仅是加入自然界的绿色植物、山石,没有一定的主题思想,那是无法体现真实性的。场景化在形式与题材上也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不论是以自然景色、风土人情或地方建筑的片断为题,还是以不同的文化脉络为题,均能体现传统特色。例如以园林艺术为主题在室内造景,可以有中式园林、日式园林和欧式园林等,即使是中式园林,也有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之分。再如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室内造景,有广西的桂林、四川的峨眉山、甘肃的敦煌石窟、苏浙的水乡等,题材丰富之极,就看设计者如何捕捉和运用了。以民族特色为题材,不能简单地从形式、符号来理解,还应从体现文化内涵的角度去思考,恰如其分地表现场景化的室内环境气氛。在场景化设计中用得最多的是形象法。所谓形象

法,顾名思义,是通过具体实物形象来反映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场景效果,具有直观性,故又称直接法。以自然题材来讲:将山水、花草、树木与瀑布、泉水等自然景物直接引入室内,使得大自然的气息与生活环境有机地统一在同一空间里,达到寓景于情,寓情于景,兼有人工与自然山水的特点。人类热爱自然,并同大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之本性,不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人们都愿意接近自然,向往自然环境。所谓“自然情趣”、“回归”、“传统性”等,实际上,就是场景化所体现的亲切感。人们崇尚大自然,这是人的本能,人们的怀旧情绪也是惯常的现象。旧的东西使人留恋,说明了它可以勾起人们的某种联想,造成人们的情绪起伏。场景化的手法就是依据人的这一需求进行设计,在室内环境气氛里体现出“人情味”。同时也是一种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上的变革。

3建筑装饰空间设计的评价指标

建筑装饰空间设计的好坏需要建立起一些划分标准明确、简洁的指标作为评价环节的衡量标准。就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而言,可以分为以下两点。

3.1充分利用率指标。这一指标是核心指标,其所描述的是就建筑物内部总体而言,空间设计对整体空间的利用程度。利用率越高,则空间设计的成功程度越高,反之亦然。

3.2人性化指标。建筑装饰空间设计的目的最终是为人的居住和工作而服务的,它是为了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与生活品味而存在的。正因为如此,建筑装饰空间设计就更要注重其为人使用功能的目的性。

4建筑装饰空间设计的基本原则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促使着相关人员将科学、积极地空间设计理论提上日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对建筑装饰空间设计的提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此确保更好的提高整个空间利用率和整体环境的融合。

4.1建筑装饰空间设计的科学性发展观。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多变,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配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无形折旧更趋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缩短,而且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气氛的欣赏和追求,也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4.2以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为核心。现代建筑装饰空间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创造室内空间环境为人服务,设计者始终需要把人对室内环境的需求,包括物质使用和精神两方面,放在设计的首位.由于设计的过程中矛盾错综复杂,问题千头万绪,设计者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为确保人们的安全和身心健康,为满足人和人际活动的需要作为设计的核心。

4.3加强环境整体观。现代建筑装饰空间设计的立意、构思,室内风格和环境氛围的创造,需要着眼于对环境整体、文化特征以及建筑物的功能特点等多方面的考虑。现代室内设计,从整体观念上来理解,应该看成是环境设计系列中的链中一环,从人们对室内环境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综合感受说来,仍然应该强调对环境整体应予充分重视。

4.4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是现代建筑装饰空间设计的又一个基本观点,是在创造室内环境中高度重视科学性和艺术性以及其相互的结合。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改变,促使室内设计必须充分重视井积极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结构构成和施工工艺,以及为创造良好声、光、热环境的设施设备。现代室内设计的科学性,除了在设计观念上需要进一步确立以外,在设计方法和表现手段等方面,也应日益予以重视。

5建筑装饰空间设计的具体应用方法

建筑装饰空间设计作为指定使用功能下制作能满足多数人审美观的建筑物并能加以实施的艺术创作,其方法既有既成章法又有推陈出新。所以在每次创作中应该关注以下方面:

5.1充分配合建设方的前期策划。建筑文件作为具体实施项目的指导性文件,直接影响建设方与使用者利益。以自身专业配合建筑方得到利益最大化的策划方案,为项目全面成功奠定基础。

5.2坚持方案设计的前瞻性、独创性与经济实用相结合。建筑作为长期存在的事物,其外观应满足多数人的审美要求,而使用者更在乎长期停留在其中的自我感受和功能上的完善以及在细节上以人为本的处理。如果忽略了使用者的利益,设计只能是纸上谈兵,如何得到多方认同是设计者的努力方向。

5.3注重新技术、新理念的运用。要确保建筑空间使用的可持续性,成熟的新技术与理念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新技术和理念的运用对建筑的建造与使用成本的控制均大有裨益。这样就能够提供给委托方或使用方一个新颖、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5.4强调实施中的多方配合。在实施过程中,设计方与委托方或使用方的积极配合,将给设计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坚实的专业技术支持和目的性支持。在实施过程中的持续沟通配合不仅利于工作的进度而且对工作成果的满意度也有不小的促进作用。

6结语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通过这样的理论告诉我们:对于建筑装饰的空间设计,各种构成建筑的元素只是手段,而由此构建出的空间才是空间设计的最终目的。只有充分理解空间设计的目的和手段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握好建筑装饰空间设计上的虚实关系。建筑装饰空间设计如何为人的健康生活和无障碍使用而营造一个科学合理的空间条件与环境,是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师追求的主要设计目标之一。只要我们能够认清现代建筑装饰空间设计的本质,并且充分把握住相异空间的不同目标,就可以设计创造出科学合理的建筑装饰环境。

参考文献:

[1] 刘岩. 基于“空间皮肤”意义上的室内空间色彩研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