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安全风险事件8篇

时间:2023-06-12 09:11:25

安全风险事件

安全风险事件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公众风险感知;风险沟通

中图分类号:F740.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瘦肉精猪肉、苏丹红鸭蛋、染色馒头、塑化剂风波等等,这些食品安全事故无不牵动公众神经。食品安全话题已成为公众普遍关心的公共议题。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媒体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铺天盖地,人们质疑政府监管力度不严,谴责商家唯利是图,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越来越高。公众要求获得知情权,采取维护食品安全行动,甚至引发社会骚动,这一问题若得不到有效遏制和妥善解决,将直接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公众作为食品消费的主体,他对食品安全的风险感知程度对化解食品安全危机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公众是如何看待食品安全面临的风险呢?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因素是什么?如何针对公众的风险感知采取有效的风险沟通策略呢?这是研究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解析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入手,把信息来源、流动渠道与放大的风险“信号”联系起来,提出政府、媒体、公众自身采取风险沟通策略的建议,旨在降低公众风险感知、缩小危害程度,恢复正常状态,对今后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食品安全事件公众风险感知因素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频发的危机事件引起不少学者和公众对风险社会的关注,食品安全事件也是在这种风险社会的背景下倍受瞩目。为什么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甚至造成恐慌心理呢?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风险感知的过程。感知过程是人类对外界环境和事物通过感觉器官、信号传递等所产生的一系列情绪变化、认知等心理过程。感知过程主要分为一般感知和风险感知两种过程,当人类在面对突发事件时便形成风险感知。风险感知是指个体对存在于外界的各种客观风险的判断、评价、态度和认识。食品安全事件感知过程是个人和社会沟通的产物,这一过程与以下因素直接相关。

1.自身特征。自身特征包括个体的知识文化水平、认知与评价,信任水平等。在知识水平方面,如果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专业知识了解的比较全面,他能客观地感知事件结果,辩证的看待和评价风险事件造成影响以及做出适当的行为反应。还有,在认知上,个人的感知、思维等能力是有限的,容易对食品安全事件的认知出现偏差。公众风险偏差来源于专家科学的风险评估与自身价值观的风险评估的差异。公众对生产企业和政府的信任水平也会影响其对食品安全感知程度。研究发现,韩国公众对政府的卫生检查结果不信任,对食品制造商和消费者保护机构信任度低,会提高公众的风险感知,引起公众恐慌(Meera Kim,2003),可见,信任水平对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非常重要。

2.主观规范。主观规范包括了家庭、参照群体、社会团体等行为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对个人的食品安全风险感知带来的外部影响力。Hornibrook,McCarthy& Fearne(2005)通过对牛肉市场的研究,对各种信息源的信息按重要性进行排序,首先是过去经历、家人和朋友推荐,其次是质量保证信号、包装、店员推荐、商品标识,最后是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政府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等,该研究认为消费者主导的信息最重要,厂商主导的信息其次,政府和媒体主导的信息最差。这可能对政府、媒体的不信任有关。

3.知觉行为控制。知觉行为控制包括了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政府采取的监管措施等对公众风险感知的影响。其中,政府措施是影响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感知的主要因素之一。如果公众认为风险事件容易得到政府的控制,风险感知就会降低。Brewer and Rojas(2008)对美国消费者的研究发现,公众认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措施越是有力,越是容易相信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评定的动物产品的安全性,从而越是放心食用。由此表明,政府监管食品安全的有效性影响公众风险感知与购买行为。

三、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放大与风险沟通

为什么有些相对较小的风险或事件会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并对社会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呢?这就是风险的社会放大。风险社会放大理论认为风险事件与社会、文化、政治、心理等相互作用,它可以放大或缩小某个事件所形成的风险和潜在威胁,其所产生的作用不仅是事件本身特征所决定的,也是由公众风险感知以及其它机构和群体的反应所决定的。提出风险社会放大理论的目的是解释风险感知和风险沟通的动态变化过程。风险信息经过风险符合传递给个体和社会放大站会发生一些变化,从而增加或减少风险信息容量,并突出信息的某些方面,使得公众风险感知发生变化。其中个体放大站,如知识文化水平、认知、信任等因素影响着风险信号的放大或缩小;社会放大站如政府、媒体、专家等会影响风险信号的放大或缩小。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说明了风险感知在风险沟通过程中会发生变化。

风险事件的属性是通过风险符号来描述的,采取何种沟通方式将影响公众风险感知的变化。风险沟通最初致力于调和政府、企业界、科学界和公众之间关于风险问题日益激化的矛盾,通过各种沟通方式增进相互了解,促进一种新的伙伴和对话关系形成。食品安全风险沟通,简单的是指政府相关部门及时有效地(借助于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方式)与大众进行有效沟通,争取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与合作。此观点更多强调的是单向沟通,在社会民主化的发展下,双向沟通是必然趋势,这也给政府和媒体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没有采用风险沟通策略去应对,恐怕又会引发一场新的危机。可见,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社会放大与风险沟通策略是密不可分的。

四、食品安全事件风险沟通策略

公众对食品安全风险事件的风险感知会受到个人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在现代社会环境下,风险信息的传播在所难免,而风险沟通是一条转危为安的有效途径。研究发现降低风险感知可以从风险沟通策略着手,在食品安全事件中,公众自身、新闻媒介、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积极进行风险沟通,才能有效地降低公众风险感知,增加政府公信力。

1.公众自身沟通策略分析。公众可以通过生活经历、知识水平或者其他社会因素的信息传播和解释等能力来辨别风险,从而降低风险感知。知识水平的匮乏和个人辨别能力的不足使得公众加大了风险感知,造成盲从和恐慌。人们比较迷信专家,只要是专家声称可以解决的风险一般不会引起公众恐慌,但是当专家声称事件不明原因、可能存在未知风险时,公众的风险感知提高。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不同专家充斥不同的声音,公众无法对风险信息加工选择,模糊混乱,公众对信息产生疑虑,觉得风险超出自己辨别能力,加大了风险感知,就会被错误信息误导,出现非理智行为。如果公众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相关知识了解的较为全面,客观的选择风险信息,就能理智看待和评价食品安全风险事件对社会和自身造成的影响,从而做出理性的行为反应。因此,除了加强个人科学素养和知识文化水平,培育风险意识和参与科普活动外,还需完善公众风险辨别理解力,纠正错误的风险信息,这样才能从容理智地应对风险。

2.媒体信息沟通策略分析。媒体是当代社会的主要信息媒介,它可以提高社会能见度,让公众获得更多的知情权,获得风险信息并寻求对策。媒体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过度报道与公众的积极关注会产生快速的风险社会放大效应,严重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不少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眼球,过度报道、传播不完整或是混淆事实,公众在对风险加工过程别关注致命风险信号导致公众理解偏差,造成食品安全问题无处不在,个人生命健康受到威胁的错觉,使得人人自危,风险放大,甚至产生次生危机,如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香港澳门奶粉抢购风,海外奶粉代购风为主要表现。媒体可以建构风险、掩盖风险,还可以解释风险。媒体传播适度的风险信息,并解释信息,可以引导公众减少恐慌,提高风险承受能力,降低风险感知。因此,媒体沟通的方式对风险感知的放大与减小具有重要作用。媒体应该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帮助公众理解并解释风险信息。在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前可以与专家学者合作,告知风险的相关信息;在危机爆发期,注重传递公众如何保护自己免受风险之害的信息,听取公众风险和安全诉求;在危机发生之后,把宣传重点放在预防工作上。

3.政府风险沟通策略分析。政府公信力是遏制风险社会放大效应的有效手段。在面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时,政府只有采取质量保障、监管措施、建立信息透明机制的风险沟通策略,才能重塑公共威信,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携手人民群众,共同应对当前危机。首先,政府应该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细化食品行业标准,把监管细节贯穿到生产、加工、存储、运输、销售的各个环节中。定期抽检食品,对问题企业进行处罚并曝光企业名单、产品目录,向公众提供详细的食品检测情况。此外,还需建立信息透明机制,它是提高政府公信力、恢复公众对食品安全信心的重要手段。如果政府沟通不及时、不到位,信息传递不顺畅,公众知情权受到限制,就会提高风险感知。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建立食品质量监控数据库,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等正式渠道及时、系统的向公众公布数据,客观报告最新出现的情况。并建立双向沟通渠道,公众除了可以随时查询相关信息外,还可以提出疑问,政府相关人员需要及时给予答复,使公众充分了解情况,形成良好互动,体现了对公众需求的政治回应。同时欢迎群众举报,共同参与,协助解决与风险有关的冲突,并逐步恢复对政府信心。

参考文献:

[1] Meera Kim,Hyochumg Kim. Consumer attitudes and acceptanc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in Korea, Consumer Sciences incorporating Home Economics[J]. 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nference, 2003(12):701-712.

[2] Hornibrook S A, McCarthy M, Fearne A. Consumer’s perception of risk: the case of beef purchases in Irish Supermarke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2005,(10): 701-715

[3] Brewer M S, Rojas M. Consumer attitudes toward issues in food safety[J]. Journal of Food Safety, 2008(28): 1-22.

[4]张乐.食品安全与健康恐慌: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探析[J].汕头大学学报,2008(6):67-71.

安全风险事件篇2

关键词:航空公司;运行不安全事件;安全风险管理方法

前言

航空公司运行最为关键的内容就是安全性能。航空公司在为人们提供运输服务的过程中,最为首要的责任就是保证旅客及货物的安全,安全性能直接影响着航空公司生存情况,同样对于我国航空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航空行业中,飞机在实际生产及后期维护无法保证百分百安全,一定会存在缺陷,飞机操作人员在实际操作中也有可能出现操作失误的情况,在由机飞行环境十分复杂,因此航空公司在实际运行中不发生安全事故是不现实的。从航空公司运行安全角度出发,航空公司在实际运行中已经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但对于规范航空公司运行行为,提升航空公司安全性能是十分重要的。

1 航空公司运行不安全事件的安全风险管理框架

1.1 航空公司不安全事件定义

航空公司不安全事件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为航空公司飞行事故与航空公司地面事故。航空公司飞行事故主要指航空公司飞机在飞行过程中出现危险情况,造成人员上的伤亡,飞机零件出现故障损坏等情况。对于航空公司飞行事故细致进行划分,可以根据伤亡人数分为特重大、重大、一般事故。航空公司地面事故主要指航空公司在地面活动区域内出现航空设备及人员上的伤亡,从航空公司人员及经济效益的角度进行细致划分,可以分为特重大、重大及一般三类情况[1]。

1.2 航空公司安全风险管理实施现状分析

近年,我国航空公司发展迅速,所拥有的飞机数量,飞行范围也在逐渐增加,这也增加了航空公司安全风险。目前,航空公司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管理对象为航空公司运行中可能出现的任何安全事故,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管理形式,分别为预防性安全风险管理及事件安全风险管理。在航空公司开设新的航线中,对于航线运行中的安全风险管理就是预防性安全风险管理,对于新航线运行中可能出现的任何安全事故进行管理就是事件安全管理。航空工作在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已经先后创建了对于管理工作五个方面的系统,分别为风险管理系统、危险识别系统、安全风险系统、风险评价系统、风险控制系统。航空公司安全风险管理在实际应用中,首先根据航线实际运行情况及相关的法律政策,对于航线进行实时性监测,进而对航线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管理。航空公司在确认安全风险对象后,专业性的人员会对航空公司中的相关性业务进行调整,最终保证航空公司的安全运行。

1.3 航空公司运行不安全事件安全风险管理方法的基本框架

文章对于航空公司运行不安全事件安全风险管理方式研究中,将航空公司运行不安全事件作为研究对象,为其制定了针对性的航空公司安全风险管理方式,具体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航空公司运行不安全事件安全风险管理方法步骤如下:

1.3.1 明确不安全事故中的安全风险

航空公司对于每条航线上的实际运行情况都会进行全天性的监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监控对于航线上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了解分析,发现航线上的不安全事件,进而明确航空公司不安全事故安全风险对象[2]。

1.3.2 对于安全事故中的风险系数进行分析

航空公司对于可能存在的不安全事故相关性信息已经建立了信息资源中心,在对于不同类型的不安全事故风险研究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风险系数评价体系。航空公司对于不安全事件风险系数分析过程中还会使用灰色预测法,对于航线中可以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发掘,最终将航空公司航线中的不安全事件风险系数进行分析。

1.3.3 不安全风险事故评价

航空公司对于任何的安全事故的原因及风险都会进行评价,让全部的不安全事故都成为航空公司安全管理中的重要资源。

1.3.4 不安全事故原因识别

基于航空公司运行不安全事件安全风险管理方法的基本框架分析得出,不安全事件原因及流程进行了解,最终将不安全事故原因进行识别[3]。(如图1)

2 航空公司运行不安全事件的风险分析和评价模型

2.1 风险分析和评价模型概述

风险分析和评价模型就是对于航空公司运行中的不安全事件进行分析及评价。对航空公司风险进行分析中能够了解到此次不安全事件的风险系数,让航空公司的不安全事故在可运行的情况下,对于严重的不安全事件立即停止航线的运行。

2.2 安全风险确认

航空公司对于运行中的不安全事件的信息资源已经有效整合,对于不安全事件原因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展航线运行中的不安全事件及降低安全风险系数的方式,对于航线实际运行中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具有重要作用[4]。

2.3 风险分析和评价模型

2.3.1 风险可能性评价方法

航空公司对于不安全事件风险可能性评价中通常使用灰色预测法,这种预测方法需要使用的信息资源较少,但是对于不安全事件风险预测具有较高的精准性,对于不安全事件风险系数也较为容易计算,在不安全事件实际应用也十分广泛。文章对于航空公司运行不安全事件安全风险可能性评价中,使用灰色预测方式进行研究,采取灰色预测法在实际应用前,需要对不安全事件中的数据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判断,在发现变化规律的过程中,对不安全事故风险可能性进行评价。

2.3.2 风险严重性的评估方法

航空公司的每一件不安全事件都会具有一定的影响性,对于风险严重性评估中,需要对于严重性影响力进行平均性计算,进而对航空公司不安全事件风险严重性进行评估[5]。

2.3.3 安全风险状态的评价

航空公司对每一件不安全事件的风险状态都会进行系统性评价,主要使用的评价方式为矩阵评价法,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使用较为简单,并且能够将安全风险状态直观性的体现。文章对于航空公司运行不安全事件安全风险管理方法研究使用的就是矩阵评价法,对于不同状态的安全风险进行客观性评价。

3 航空公司运行不安全事件的危险源识别和权重分析

航空公司运行不安全事件的危险源识别和权重分析就是增加航空公司安全性能,促进航空公司制定针对性的不安全事件防范措施,对于不同安全事件对航空公司的影响进行权重,最终航空公司才能够了解到不同安全事件的影响水平。危险源识别和权重分析中,不安全事件人员对于事件会从流程及源头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最终将不安全对象进行确认[6]。

4 结束语

我国民航事业在不断发展,安全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航空公司运行的核心内容,因此安全风险管理内容是增加航空公司运行安全性能的重要途径,也使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在实际管理中更加具有针对性。文章以航空公司运行不安全事件安全风险管理方法进行了简单性研究,对于安全风险管理更加简洁及针对性的原因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对于不安全事件的安全风险管理方法进行了相应研究及分析,希望我国航空行业在实际运行中具有更加广泛的安全性能。

参考文献

[1]王永刚,王灿敏,郑红运,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航空公司不安全事件致因复杂性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8:71-77.

[2]孙殿阁,孙佳,王淼,等.基于Bow-Tie技术的民用机场安全风险分析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4:85-89.

[3]董念清.国际民航安全法律――基于马航MH370事件和MH17事件的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1-52.

[4]王岩韬,李蕊,卢飞,等.基于运行数据的航班运行关键风险因素推断[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6,1:182-188+216.

[5]邵雪焱,刘铁祥,刘继军,等.航空安全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12,3:21-28.

安全风险事件篇3

【关键词】不安全事件 空管 风险管理

对于任何交通运输行业来讲,安全是其永恒的主题。空管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也可以说,空管的安全现状对整个航空系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1.空管的相关概念

空管全称是空中交通管制,就是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控制和检测飞机的飞行过程,保证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的安全以及飞机能够按照预定好的路线飞行,并到达指定位置。

空管的管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雷达管制。雷达管制就是雷达管制员通过雷达所显示的信息,来了解本管制区域内所有航空器的位置及状况。这种管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各航空器彼此间的间隔,并且能够使管制人员在指挥过程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因而整体上提高了航空器在飞行过程中的安全,使航空器能够高效、有序的进行工作。另外一种管制方法就是程序管制。程序管制不像雷达管制那样,需要精密的雷达监控设备,程序管制只需要地空通话的设备。这种管制方法就是通过通话设备,管制员了解飞行员所在位置及各航空器之间的位置关系,由此了解空中交通状况以及变化的趋势,并向飞机放行许可,进而指挥空中交通。程序管制这种方法也可在雷达失去相应效应时候使用,以便在雷达出现故障过程中依然能够指挥空中交通。

2.我国空管风险因素及现状

2.1空管风险因素

空管风险因素多种多样,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因素:人为因素、组织管理因素、恶劣环境因素及设备因素。如图:

2.2我国空管管理现状

我国空管风险管理虽然已经初见成效,但是目前还存在许多状况。首先,我国未建立风险管理理念体系。这导致空管风向管理过程中很难实施相应的对策以及方法处理不安全事件。其次,我国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风险管理过程中导致运行机制落后,监督机制不完善。然后,风险管理责任体系缺失,问责制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全员责任体系很难到位。最后,风险管理人才匮乏,技术设备落后以及对信息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3.对我国目前空管风险管理现状的建议措施

空管管理涉及到航空器的安全飞行以及人员生命和财产的安全状况,所以必须对空管风险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以保障航空器的正常运行。

3.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空管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培养员工对空管风险管理的整体认识,使其意识到空管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在空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的选用上,要注重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并且还要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出现问题的员工要严厉惩罚,给以教训并能够让其他人员引以为戒。同时,空管管理是一门与高新技术联系紧密的门类,空管管理人员要定期更新设备及技术知识,可以邀请国内外优秀专业人员对管理人员进行知识宣传教育,确保管制员的整体素质。

3.2建立空管风险管理的相关原则及制度

目前我国并没有形成有关空管风险管理的相关原则以及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这导致空管风险管理过程中不能依照有效、正确的规范进行,使得各个管理系统整体处于一个各自分离,不成系统的状态。建立空管风险管理的相关原则,例如从实际出发原则、精确原则等,使得管制员的工作的时候能够依照有关原则进行。同时还可以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将各项内容依规范条文的形式展现与众人面前,提升其强制性。这样就能够使整个空管风险管理能够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并形成一套机制,保障空管风险管理工作的正常、有序、高效进行。

3.3建立相关责任体系

我国空管风险管理中并无有明确的责任体系,这就导致一些人心里存在侥幸心理,不严格要求自己的工作。这就需要建立严格的责任体系,可以实行分工负责制,就是每个人在各自领域管理各自事项,哪一环节出现问题,主管人员就可以就其相关部门进行惩罚。这样在员工心里就形成了一个明确的管理目标,做起事来就能够有重点、有主次。

还应该制定相关的风险等级表,对于处于何种等级下的责任实行相应等级的处罚,做到奖罚分明。

3.4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

针对我国空管风险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状况,有关人员可以查询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加以引用,使之变成符合我国现实的管理方法。主管人员可以要求员工定期出国考察学习,并为其出国考察学习提供相应的条件。这样员工个人提高了知识能力,同时也能给我国相关管理方面带来优秀的管理经验。

4.结语

空管作为航空器能够安全运行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和作用。虽然我国空管风险管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只要正视这些问题,并采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使其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的为我国航空事业提供更优秀的服务。

参考文献:

[1]何世明.浅谈风险管理在空管指挥工作中的应用[J].华章,2011,17(24):97—98

安全风险事件篇4

 

1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基本理论

 

1.1 信息安全风险

 

信息安全风险具有客观性、多样性、损失性、可变性、不确定性和可测性等多个特点。客观性是因为信息安全风险在信息系统中普遍存在;多样性是指信息系统安全涉及多个方面;损失性是指任何一种信息安全风险,都会对信息系统造成或大或小的损失;可变性是指信息安全风险在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动态变化;不确定性是一个安全事件可以有多种风险;可测试性是预测和计算信息安全风险的方法。

 

1.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和脆弱性分析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利用系统,评估安全事件可能会造成的影响,提出了防御威胁和保护策略,从而防止和解决信息安全风险,或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风险,最大限度地保护系统的信息安全。通过评价过程对信息系统的脆弱性进行评价,面临威胁和漏洞威胁利用的负面影响,并根据信息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确定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

 

2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原理

 

2.1 风险评估要素及其关系

 

一般说来,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要素有五个,除以上介绍的安全风险外,还有资产、威胁、脆弱性、安全措施等。信息安全风评估工作都是围绕这些基本评估要素展开的。

 

2.1.1 资产

 

资产是在系统中有价值的信息或资源,是安全措施的对象。资产价值是资产的财产,也是资产识别的主要内容。它是资产的重要程度或敏感性。

 

2.1.2 威胁

 

威胁是导致不期望事件发生的潜在起因,这些不期望事件可能危害系统。

 

2.1.3 脆弱性

 

脆弱性是资产存在的弱点,利用这些弱点威胁资产的使用。

 

2.1.4 安全措施

 

安全措施是系统实施的各种保护机制,这种机制能有效地保护资产、减少脆弱性、抵御威胁、减少安全事件的发生或降低影响。风险评估围绕上述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间存在着这样的关系:

 

(1)资产是风险评估的对象,资产价值是由资产价值计量的,资产价值越高,证券需求越高,风险越小。

 

(2)漏洞可能会暴露资产的价值,使其被破坏,资产的脆弱性越大,风险越大;

 

(3)威胁引发风险事件的发生,威胁越多风险越大;

 

(4)威胁利用脆弱性来危害资产;

 

(5)安全措施可以防御威胁,减小安全风险,从而保护资产。

 

2.2 风险分析模型及算法

 

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标准中,风险分析涉及资产的三个基本要素,威胁和脆弱性。每个元素都有它自己的属性,并由它的属性决定。资产的属性是资产的价值,而财产的威胁可以是主体、客体、频率、动机等。财产的脆弱性是资产脆弱性的严重性。在风险分析模型中,资产的价值、威胁的可能性、脆弱性的严重程度、安全事件的可能性和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两者是整合的,它是风险的价值。

 

风险分析的主要内容为:

 

(1)识别资产并分配资产;

 

(2)确定威胁,并分配潜在的威胁;

 

(3)确定漏洞,并分配资产的脆弱性的严重程度;

 

(4)判断安全事件的可能性。根据漏洞的威胁和使用的漏洞来计算安全事件的可能性。

 

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L(威胁可能性,脆弱性)=L(T,V)

 

(5)计算安全事件损失。根据脆弱性严重程度和资产价值计算安全事件的损失。

 

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F(资产价值,脆弱性严重程度)=F(Ia,Va);

 

(6)确定风险值。根据安全事件发生可能性和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计算安全事件发生对组织的影响。

 

风险值=R(A,T,V)=R(F(Ia,Va),L(T,V))

 

其中,A是资产;T是威胁可能性;V是脆弱性;Ia是资产价值;Va是脆弱性的严重程度;L是威胁利用脆弱性发生安全事件的可能性;F是安全事件造成的损失,R是风险计算函数。

 

3 信息风险分析方法探析

 

作为保障信息安全的重要措施,信息安全系统是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算法分析方法,风险评估作为风险分析的重要手段,早已被提出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和一些算法已成为正式信息安全标准的一部分。从定性定量的角度可以将风险分析方法分为三类,也就是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和定性定量相结合。

 

3.1 定性的风险分析方法

 

定性的方法是凭借分析师的经验和知识的国际和国内的标准或做法,风险管理因素的大小或程度的定性分类,以确定风险概率和风险的后果。定性的方法的优点是,信息系统是不容易得到的具体数据的相对值计算,没有太多的计算负担。它有一定的缺陷,是很主观的,要求分析有一定的经验和能力。比较著名的定性分析方法有历史比较法、因素分析方法、逻辑分析法、Delphi法等,这些方法的成败与执行者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3.2 定量的风险分析方法

 

定量方法是用数字来描述风险,通过数学和统计的援助,对一些指标进行处理和处理,来量化安全风险的结果。定量方法的优点是评价结果直观,使用数据表示,使分析结果更加客观、科学、严谨、更有说服力。缺点是,计算过程复杂,数据详细,可靠的数据难以获得。正式且严格的评估方法的数据一般是估计而来的,风险分析达到完全的量化也不太可能。与著名的定时模型定量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回归模型、决策树等方法相比较,这些方法都是具有数学或统计工具的风险模型。

 

3.3 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风险分析方法

 

是因为有优点和缺点的定量和定量的方法,只使用定性的方法,太主观,但只有使用定量方法,数据是难以获得的,所以目前常用的是定性和定量的风险分析方法相结合。这样,既能克服定性方法主观性太强的缺点,又能解决数据不好获取的困难。典型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风险评估工具有@Risk、CORA等。

安全风险事件篇5

【关键词】 护理风险事件;护理安全管理;危险因素;措施

护理风险事件是指在院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1], 根据护理风险事件是否直接对患者造成损害, 可以将风险事件分为直接风险和间接风险两大类[2]。护理风险事件发生, 可能会导致患者延迟康复、功能损害、伤残甚至死亡等严重后果, 不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创伤, 同时也对护士个人及医院声誉造成恶劣影响[3]。因此,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有效的防范护理风险, 减少或者避免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以下论述通过回顾剖析本院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出现的19例护理风险事件, 总结此类事件的发生原因, 思考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共上报护理风险类似事件19例, 对19例事件进行分类剖析以及整合校对。本院结合风险事件的标准及本院的自身情况, 将护理风险事件分为四个类型[4]:护理差错事件、投诉护理类事件、患者意外事件、护理纪律类事件。

2 结果

19例护理风险事件中, 护理差错事件14例(73.7%), 投诉类事件3例(15.8%), 患者意外事件1例(5.3%), 护理纪律类事件1例(5.3%)。追究到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的护士本人, 护龄在2年内的护士所导致的此类事件13例, 占68.4%。详见表1。

3 讨论

3. 1 原因分析 ①护理人力资源不足, 从上述统计中可以看出, 68.4%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在护龄2年以内的护理人员身上。因为缺乏足够的临床操作经验及自我保护意识, 年轻护理人员易发护理安全事件。②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新上岗的护理人员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 基础理论以及临床技术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 缺乏沟通技巧等方面是阻碍护理质量提升的关键因素。③护理人员法律意识与患者维权意识不同步, 社会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和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与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的明显滞后形成鲜明对比, 护理人员自我评估事件严重程度与患者心理的接受程度存在较大差距, 导致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⑤患者及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 患者对护理人员的要求过高, 对医院的环境、硬件及护理质量的要求增加, 对医学难题和医学的未知性不理解, 增加了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频率;从社会因素上看, 医疗费用的增加超过了患者经济和心理承受的能力, 媒体对于医患纠纷的片面报道, 导致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下降, 易间接导致医疗风险事件的发生。

3. 2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建议 ①加强护理安全教育, 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从本次统计结果看, 有68.4%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在护龄2年内的护士身上, 这就需要对新入院和低年资护士进行岗前职业安全教育, 重视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 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意识。②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按照现代管理思想, 护理安全管理应以预防为重点, 事后的救火式补救杯水车薪, 效果不良。增大安全管理投入, 最大限度减少由于组织管理之后或失误造成的不安全问题。③增强服务意识, 改善服务态度。医院作为服务性单位, 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 换位思考的体谅患者就诊时的急切心情,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加强与患者沟通, 想患者所想, 做患者所需, 是改善护患关系, 减少护理安全事件的有效措施。④加强监督抓好关键点。护理管理者要善于识别护理安全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关键点, 比如手术室、ICU病房、CCU病房、急诊科等都是护理风险事件高发科室, 加强对这些科室的监督和管理, 有利于减少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 也是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社会的进步和医疗保健事业的发展对医院的护理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无论是从患者健康的角度还是从医院本身的声誉角度考虑, 营造一个安全的、体现人文关怀的、患者满意的护理环境都是极有必要的, 这也是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群.新时期护理安全管理策略探讨.中国医院, 2006, 10(2): 47.

[2] 金玲, 雷寅莲, 郑莉斯, 等.护理安全立体化管理的实践.护理学杂志, 2009, 24(23):25-26.

[3] 张宝莲, 王欢, 周彩峰.加强护理风险管理与保证护理安全探讨.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8):1853-1854.

安全风险事件篇6

【关键词】高速铁路;风险;管理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分析及管理就是采用安全系统工程相关技术和方法,识别高速铁路运营存在的风险事件,通过风险分析确定风险等级,从而采取控制措施对高风险等级事件进行控制和持续监测的过程。高速铁路实施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是将安全关口前移、变事后处理为事先预防的重要安全管理手段。

1 风险分析及管理的基本原理

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是对风险事件(潜在的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及事故后果严重性的测度,是高速铁路运营系统安全程度的度量。其整体风险可描述为由一系列风险事件场景、可能性和严重性所组成的3元素的集合,如公式(1)所示:

R = { (Si,Pri,Ci)| i=1,2,?n

(1)式中:Si为第i个风险事件场景,包括风险事件的类别、原因、影响范围、控制措施等;Pri=Pr (Si)为第i 个事件场景发生可能性(频率或概率);Ci= C(Si)表示第i个事件可能导致危害的严重性。

从公式(1)可以看出,高速铁路运营系统的风险水平取决于风险集合中每个风险事件的风险水平Ri ,而某个风险事件的风险水平R i 则是该风险事件发生频率及其可能导致危害严重性的函数,因此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分析就是对其所有风险事件进行识别,结合必要的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原理和技术,确定每个风险事件发生频率和后果,进而确定其风险水平的过程。

2 风险分析及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流程

任何系统的风险因素不仅取决于自身,其所处的环境和人为因素都是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将“人-机-环境”综合考虑是进行高速铁路系统风险分析和管理的必要手段。因此,进行高速铁路系统风险分析和管理,首先需要明确高速铁路系统的环境信息。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分析及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设置风险控制措施及持续的监督和检查。GB/T 24353 2009 / ISO 31000 2009《风险管理 原则与实施指南》对风险分析及管理的基本流程进行了定义.

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根据设定的分析范围、结合相关科学方法和手段,识别出系统的所有风险事件。为保证风险识别的有效和完整,通常需要结合必要的风险识别方法来进行,适合高速铁路运营安全的风险识别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检查表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危险及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结构化What-if检查表分析法(SWIFT)等。

2.2 风险分析

由公式(1)可以看出,某个场景下风险事件的风险水平度量由2个因素决定,即该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及其导致的后果的严重性。因此,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分析就是对识别出的风险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后果进行分析的过程。根据结果的形式不同,风险分析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通常在数据资料不够充分时比较适用,主要凭分析者的经验,凭分析对象过去和现在的延续状况及最新的信息资料,对分析对象的性质、特点、发展变化规律作出判断。因此在分析过程中,各专业系统专家的经验判断、各专业系统累积的事故及故障数据都可以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定性风险分析得出的风险水平的描述是主观的、粗略的。如对铁路运营安全风险的频率定性分析结果通常为高、中、低等定性的描述;后果定性分析结果通常为特别严重、严重、一般、轻微等;具体定性描述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2.3 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就是将风险分析结果与预先设定的风险准则相比较,以决定风险是否可以接受的过程,风险评价结果是决定风险事件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的依据。风险准则的制定应考虑操作的可行性、数据的可获取性等多方面因素。常见的风险评价采用风险矩阵的形式,目前国际铁路运营安全风险评价多参照EN 50126: 1999《铁路应用:可靠性、可用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RAMS)的规定和说明》提出的风险矩阵形式.(详见表1)

风险发生的频率 风险等级

偶尔 可以容忍 不期望 不期望 不可容忍

极少 可忽略 可以容忍 不期望 不期望

不太可能 可忽略 可忽略 可以容忍 可以容忍

不可能 可忽略 可忽略 可忽略 可忽略

无关紧要 不重要 严重 灾难

危险后果的严重等级

表1 典型铁路运营安全风险评价矩阵

风险矩阵就是将风险的2个要素――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导致的后果的严重性,分别作为横轴和纵轴组成二维矩阵,横轴和纵轴交叉的不同组合定义为风险等级(见表1)。风险等级包括不可容忍、不期望、可以容忍和可忽略4个等级。对于不可容忍的风险必须采用控制措施以降低其风险等级,对于可忽略的风险当前可不必采取进一步措施。

2.4 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是风险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在对高速铁路运营系统设置风险控制措施过程中,可应用以下原理或原则,以达到优化利用系统资源尽可能提高其总体风险水平的目的。

(1)高风险事件优先处理原则――木桶效应。木桶效应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把水桶代表铁路系统,各个木板代表构成铁路系统的相关部分,水桶的装水量代表铁路系统安全水平。由木桶效应可以看出,构成铁路系统的风险事件的最高风险决定了铁路系统安全水平。基于这一思想,高速铁路运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的设置应优先考虑高风险事件,将有限的安全管理资源优先投入到对系统“短板”的加高,可以实现系统安全水平的最大化。

(2)控制措施的优先级――消除、预防、降低、减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我国安全生产法的基本方针,也是现代安全管理“变事后处理为事先预防”的重要理念。风险控制措施的设置应首先考虑消除其成因,以达到系统本质化安全;对无法消除的情况,应采取预防性措施预防风险事件发生;事故发生有其客观必然性,绝对零风险是不存在的,如地震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对这类风险事件可以预先设置降低后果(如地震预警)或减轻其严重性(应急救援等)的措施。

(3)控制措施类型。高速铁路系统运营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根据工程实施阶段分为3类:一是源头控制措施,包括设计优化、设计质量控制和产品准入控制等以实现系统本质安全;二是施工和安装阶段控制措施,包括采用更优的替代材料或设备、实施软件管理及人机工程学设计和制造来提高系统的使用安全等;三是运营阶段控制措施,包括检测、监测和养护维修等手段确认系统安全状态,通过人员能力培训等方法提高职工技能以降低系统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通过设置安全防护措施

及应急演练等方法降低风险事件发生后造成后果的严重性。

2.5 监督和检查

监督和检查是风险持续管理的重要环节,包括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及监测等。随着高速铁路系统的运营,基础设施及车辆等状态处于动态变化中,持续的检查和监测是保证风险水平处于可接受状态的重要手段,是风险闭环管理的不可缺少的环节。

安全风险事件篇7

关键词:药品风险;药害事件;风险分类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175-03

0 引言

我国正处于药品安全风险的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从“欣弗”事件,到中药注射剂事件,再到“蜀中”制药风波,药品安全问题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面对药害事件的频发,我国不乏有人简单地、盲目地将药品安全风险的责任完全、直接归咎于药品监管部门的监管不力,认为若加强监管就可以完全避免药品安全风险,甚至提出了监管目标是实现药品安全“零风险”。正如任何一个硬币都是有两面,过度的强调药品安全监管责任,不仅不能完全避免药品风险,还会严重影响到监管机构、监管队伍的监管积极性,进而影响监管效率;过度进行药品监管,忽略监管中的科学性问题,会给药品产业发展带来羁绊,影响药品产业的发展,药品产业的萎缩毫无疑问又会无限加大药品的质量风险。所以,合理分析导致药害事件的风险因素,进而谋求最大限度的降低药品风险(产出),是我们所应当关注和研究的。

1 我国药害事件

药害事件的产生,是当时社会药品安全风险问题集中的体现,即是说药害事件是在当时社会的环境、政策等人文条件以及科学、技术等技术条件下最能反映药品风险因素的有力证据。

药害事件反映的风险因素情况有两个重要特点,第一点是多因一果,导致药害后果的往往并非简单“一因”所致,而是存在于两个或以上环节的“多因”。以“齐二药”事件为例,众所周知,二甘醇替代了药用丙二醇的“亮菌甲素”,并非特供特定医院,为何伤害后果却独独在该医院产生?与该医院是专科医院,接受的是重症病人,用药量超说明书有关。正因为用药量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多因才致一果。但不可否认的是,生产环节中的“替代”是风险的主因。

第二个特点就是时效性很强,药害事件的发生受限于当时的技术以及人文条件,比如著名的“反应停”事件,当今的技术条件已经可以完全防控其所带来的药品风险。所以笔者选择我国近十年以来的重大药害事件,对其产生原因以及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总结。

通过以上重大药害事件及其风险因素分析可以看出,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过程中均存在药品风险因素,诸如药品的生产质量管理问题、药品存在设计缺陷问题等。在药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中,具体都有哪些因素影响着药品安全,通过对具体药害事件的分析分类如下。

2 药品安全风险分类

2.1 药品研发阶段安全风险

药品研发其实是对药物分子不断认识的过程,从临床前药理、药效、毒理实验,到临床试验,以及上市后的不良反应监测,都是从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对药品安全进行预测、评估。药品在上市前要经过动物实验,之后要分阶段进行临床试验研究,最终通过审批之后才能成功上市。然而动物对药物的代谢往往和人类差异很大,且临床试验受试者是有限的,受研究技术水平、时间、条件等因素制约,上市前不可能摸索清楚药品所有的不良反应。而临床研究中,药物的有效性是可以被证明的,因为通过良好的临床试验设计,证明有效性“存在”在逻辑上是可行的;但是证明药物的安全性,则需要证明“不存在”,这在逻辑上是不可行的。即使临床试验中没有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也不能就此证明该药不存在严重不良反应。所以,在严格的意义上,只能以某种特定的症状作为临床观察终点,证明某些特定的安全风险的存在,但是药品全面的安全性是不能被证明的。

正因为药品在上市前研究的过程中,无法对其各方面的安全性进行证明,所以任何药品在上市时,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药品安全风险的存在是必然、不可避免的。

2006年6月至7月安徽华源药业生产的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未按批准的工艺参数灭菌,降低灭菌温度,缩短灭菌时间,增加灭菌柜装载量,影响了灭菌效果,经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对相关样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无菌检查和热原检查不符合规定。在这起案件中,生产过程中的“偷工减料”是药品质量安全性不过关的主要原因。但是通过对该公司的行为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后,发现此药品在研发设计阶段就存在很大的缺陷。克林霉素磷酸酯之前的剂型是肌肉注射的小水针剂,后来才将其变成静脉滴注的大输液。而改为大输液更容易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且对灭菌的要求也更高。该事件发生后部分专家指出,由于克林霉素水溶性不够稳定,杂质较多,储存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不太适宜采用大输液剂型。在国外,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处方中,克林霉素就没有被批准为大输液剂型。“欣弗”大输液剂型生产所用的是热压消毒灭菌法,高压灭菌器的常规操作温度是121℃,时间是20min,或者115℃,30分钟也可以达到相同灭菌效果。但是克林霉素磷酸酯在两种灭菌温度与相应时间下均会部分降解,造成注射液内有效成分的缺失和药效的下降。华源药业在经过一番药效与安全性以及经济利益的博弈后选择缩短4分钟的灭菌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药效,但导致药品的质量缺陷,最终酿成了悲剧。

通过对“万络”事件以及“欣弗”事件等研发过程药害事件进行研究,将研发过程的风险总结为以下几点:未知不良反应风险、可以避免的不良反应风险、注册检查审查风险。如表2所示。

2.2 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

“齐二药”事件发生的原因在于不法商人销售假冒药用辅料,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管理和采购人员严重违规操作以及质量检验人员专业知识匮乏,致使有肾毒性的二甘醇混入其中,从药品供应链环节的角度上来说,“齐二药”事件是因为药品生产过程中药用辅料的风险控制不当造成的。

药品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指药品经过国家药品注册审批之后,在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过程中所带来的风险。药品的生产全过程,从原料、厂房设置,到生产过程的控制,到仓储都受到GMP规范约束,药品生产企业要获取《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批准文号才可以对药品进行生产。

通过对表一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药品生产环节出现药品风险问题的比例最大,毕竟药品质量的均一性取决于药品的生产过程。不仅“齐二药”事件,人用狂犬疫苗事件以及问题胶囊事件、甲氨蝶呤事件等诸多事件等均存在生产环节的风险。通过对该类事件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按照不同的风险因素产生来源分类归纳为四个方面,分别是制度风险、人员风险、检验风险和存货管理风险,如表3所示。

2.3 药品流通过程中的风险

2008年,完达山刺五加注射液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经营环节的风险控制出现问题,其一是经营商本就不具备《药品经营许可证》,但是供应商与医院的采购部门均未对其进行严格审核便进行了药品交易。另外,在药品流通过程中,经营者也未严格按照药品储存、运输与检验要求实施相应的措施,导致药品受到了一种致病毒力很强的病原微生物的污染,进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药品流通过程分为两大类,批发和零售,二者均需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才可经营药品。二者的区别在于零售直接面对供应链的终端,即消费者,而批发往往面对其他的药品销售企业或者医疗机构。进入到流通环节的药品是会直接与使用者相接触的,所以流通环节一旦存在药品风险,则药品有很大可能不会再经过任何检验即被使用,进而产生药品安全问题。通过对山西疫苗等事件以及刺五加注射剂事件进行分析研究,药品流通中的风险包括药品入库验收,在库养护,以及出库检查核对等制度,也包括药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条件。如表4所示。

2.4 药品使用过程中的风险

医疗机构在药品使用过程中也会存在一系列的安全风险,而且相比于研发、生产、流通过程,药品使用过程中的风险有其特殊性。《药品管理法》规定,医疗机构是药品的使用单位,其在使用药品的过程中,涉及到仓储人员、药师、护士、医师、患者等多个参与主体,因此也存在多种不同的药品风险,药品处方仅是整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药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风险有一定的复杂性。

事实上,导致药害后果的往往并非简单“一因”所致,而是多因一果。最典型的即“齐二药”事件。刺五加注射液事件也存在类似的风险因素,红河州共有13家医疗单位使用刺五加注射液,但到目前为止,只有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发生此类严重的集中不良反应。除去药品本身的风险因素,红河州第四人民医院医护人员摆药用药的过程中也存在违规操作,导致部分病毒的带入,进而发生了悲剧。

通过对相关药害事件进行分析研究,药品使用环节风险分为以下几种:医疗机构采购风险,医疗机构药品储存风险,药师药品调配风险,医护人员药品发放风险,医护人员药物配制风险,医护人员给药过程风险,医护人员用药监护风险,患者个体性风险,患者用药风险。如表5所示。

3 结语

每一件药害事件都是当前社会中诸多药品安全风险因素的爆发式体现,通过分析2004年以来我国发生的药害事件形成原因,反映出当今我国在药品安全问题上依然存在的一些重大漏洞。通过对将药害事件中存在的风险因素按照药品的研发、生产、流通以及使用整个生命周期进行细致化、具体化的分类梳理,为药品监督管理机制设计的提供了一定的微观化的评价标准,方便药品监管体系有目的、有条理监管药品风险,同时有利于监管资源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于丽,李自力.风险评估并非没有风险[J].中国处方药,2007,(12):44-46.

[2]陈易新.对实施药品风险管理的思考[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2010,(4):38.

[3]曹成,卢玲.从“欣弗事件”祸因谈灭菌操作要点[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7,(15):88-89.

[4]齐晓霞.药害事故防范与救济制度研究院[D].上海:复旦大学,2011.

[5]胡玉柱.克林霉素磷酸酯氯化钠注射液灭菌工艺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6]Laine, G. A. et al. Polyethylene glycol nephrotoxicity secondary to prolonged high dose intravenous lorazepam[J].Ann Pharmacother, 1995,29(11):11-10.

安全风险事件篇8

[关键词]铁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应用

什么是安全风险管理?简单的来说,就是通过识别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并运用定性或定量的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其风险严重程度,进而确定风险控制的优先顺序和风险控制措施,以达到改善安全生产环境、减少和杜绝安全生产事故的目标。从宏观角度而言,风险管理的对象是存在于系统中的人、物和环境,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系统;而从微观角度而言,风险管理的对象就是指风险因素、危险源、隐患和事故等。

一、推行安全风险管理的意义

安全风险管理它是一种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它构建了科学的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是一种系统的管理方法,实现了良好的制度和措施保证,安全靠什么保证?安全靠良好的制度来保证措施的落实。事实证明,过去那种靠“人盯人、人管人”的管理机制,已经与当前的科学发展时代不相适应,甚至说可以制约着安全管理的发展,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以“预防为主、过程控制”构建的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是要把消除各种安全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目标的一种体系。

二、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

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实施安全风险管理,增强安全风险的防范意识,构建安全风险的防控体系,达到强化安全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确保铁路各项生产和运输安全。铁路安全风险管理是对现有安全管理的总结、提炼和延伸,是突出预防、控制过程、实现闭环的科学安全管理体系。实际上是对正在实行的国家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工作思路的延续,是一种更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

安全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由风险管理的基础信息、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等几部分构成。风险管理的基础信息主要是指开展风险管理工作中需要的各种资源,以及实施风险管理所依据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等,它是以后风险识别和分析的依据。风险识别是通过识别风险事件、影响范围、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潜在的后果等,建立初步的风险识别表。风险识别不仅要考虑有关事件带来的损失,也要考虑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它重点是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因素、管理的因素来进行识别。风险分析是指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如头脑风暴法、检查表法等)对分析出的风险事件发生的频率、可能的后果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为风险分级和风险控制提供依据。风险分析主要是分析导致风险事件的原因,风险事件的后果严重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等。一般情况下,首先采用定性分析,初步了解风险等级和揭示主要风险。适当时,才使用更具体和定量的风险分析。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都不是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其中最重要的目的是如何处理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即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识别及分析的结果,首先按照高风险事件优先控制的原则进行风险控制;其次针对风险事件的前因和后果,风险控制的措施应按照“成因消除、频率降低、后果控制、后果减轻”的优先顺序来选择。对于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是否能真正切实起到控制作用,这还需要从适用性、可靠性、符合性、成本效益性等各方面来进行评价,确定安全风险是否能够有效控制。评价合格后我们就可以制定风险控制计划并具体实施风险控制。在实施中,我们还要进行不断的进行监督检查,确定控制计划的可行性,按照P(计划)、D(实施)、C(检查)、A(总结)的程序不断的来完善风险控制。

三、安全风险管理在铁路施工中的具体应用

武汉铁路局宁西铁路增建二线站后二标项目部在风险管理方面狠下功夫,宁西铁路全线施工都属于既有线作业,列车来往频繁,安全风险极大,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列车伤害和铁路行车安全事故。项目部依据风险管理系统方法,对所有作业项目进行风险辨识、分析、评价,识别出中度危险和高度危险工序,每月将评价出的中高风险工序进行公示,使所有施工人员都切实明白身边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风险级别。

依据营业线施工的特点,宁西铁路全线共识别出通信铁塔安装组立、自轮运转设备运行,接触网安装,承导线架设和调整等高空作业风险,为了控制此重大风险,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施工控制措施,落实“三位一体”防护制度,落实全员培训上岗,班前进行安全讲话与安全交底,施工人员正确佩戴防护用品用具,防护员加强现场监控,以及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等来进行风险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安全风险管理的实施监督检查中,运用数据统计分析方法,梳理出营业线施工中数量和频次发生较多的违章行为,如列车经过施工地点施工作业不停止、无防护上道作业、防护员未正确接车等安全隐患,项目部针对性的制定整改措施,整改完成后再次进行监督检查梳理分析,违章次数和频率大大减少,安全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之内,良好的执行了风险管理的PDCA程序。

项目部定期开展“安全风险管理大家谈”活动,利用板报、标语、横幅等宣传载体,强化安全风险管理意识,落实安全风险管理措施,破解安全风险管理难题,进一步提升广大干部职工对安全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安全风险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增强干部履职尽责、职工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促进安全管理规范化、现场作业标准化;通过到基层、到班组宣传、讨论,听取意见和建议,发现和解决影响施工安全的实际问题,促进项目和施工现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四、再接再厉,进一步完善安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在当前全路都在学习安全风险管理的大好形势下、在全国狠抓安全管理的时机下,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前的紧迫形势,整理思路,宣传发动到位,形成人人知晓、个个明白的氛围。要组织管理管理人员先学一步,让全体管理人员明白什么是安全风险管理,如何实行安全风险管理,了解掌握其真正的内涵、意义和要求。在管理人员先学习明白的基础上,再组织一线施工人员进行面对面的学习,使施工人员正在真正的明白各自岗位上存在的风险,不断增强责任与危机意识、积极推进安全工作的开展,确保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程杰.建筑安装工程施工安全风险评价与管理[J].现代管理科学

推荐期刊
  • 安全
    刊号:11-2411/X
    级别:部级期刊
  • 煤矿安全
    刊号:21-1232/TD
    级别:北大期刊
  • 核安全
    刊号:11-5145/TL
    级别:部级期刊
  • 安全与健康
    刊号:35-1256/R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