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8篇

时间:2023-06-16 09:27:51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篇1

关键词 情感化设计 感性工学 交互体验

中图分类号:J524.2 文献标识码:A

关爱是情感化设计的核心特点。产品本没有生命,产品的生命是人类的情感再现。产品的情感来源于使用者与产品交互中人的体验。情感化设计是相对于现代社会过分强调高科技导向和多功能的叠加,而忽视最根本的人与产品的情感联系而提出的,其意义就在于情感化设计是人与高科技的桥梁,它不仅创造了使用高科技成果的工具,还在人心理的感觉层面上,平衡了高新科技与传统文化间对人心理适应造成的影响。通过情感化设计可以把一个复杂的东西以一个使用者亲切的形象呈现出,让使用者与产品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目前,国外有很多文献从不同角度对情感化设计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形成了种类繁多的研究理论和设计方法。但是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能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且得到大多数学者,设计师公认的仅有:日本的感性工学理论和美国诺曼教授的三层次理论。

日本的感性工学理论:《国际工业人类工效学杂志》分别在1995年第1期和1997年第2期,介绍了它的主要内容:(1)从人的因素及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究顾客的感觉和需求;(2)在定性和定量的层面上,从消费者的感性意象中辨认出设计特性;(3)建构感性工学的模式和人机系统。该理论的问世,使得人们对各种消费品的心理需求逐步地表达出来,并将其与产品设计的相关特征联系起来,使所设计的产品体现出设计者和消费者的心理感受,进一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唐纳德・A・诺曼曾在《情感化设计》一书中指出人脑有三种不同的加工水平: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与这三种加工水平相对应,对产品的设计也有三种:本能设计,行为设计,反思设计,情感设计就是要从这三个层面出发。

本能水平的设计 产品的外形特点

行为水平的设计 产品使用的乐趣和效率

反思水平的设计 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

这三个水平在产品中相互影响着,有些产品主要在行为水平上具有吸引力,而有些产品主要在反思水平上具有吸引力。我们在情感设计中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一个水平的需求与其他水平之间取得平衡,如何去把本能的快乐转化为产品。唐纳德・A・诺曼的《设计心理学》重点分析了互动体验中的易操作性和可理解性,而人机互动的趣味性和个性化也是不容忽视的情感化设计方向,带有趣味的互动过程的产品不仅能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而且同时可以满足使用者对个性化的需求。

在我国,大部分的学者首先接受的是日本设计师提出的概念,使用了“感性工学”这一词来定义,但近几年来,慢慢开始与美国的学者保持一致,诺曼的理论逐渐被普及,由感性工学转而定义为情感化设计。现今国内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们在设计产品时也开始把人类的情感因素放在首位。

未来情感化设计研究的趋势应该是多个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因为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产生是人自身的主观原因与外部世界的客观因素的结合,然而目前对产品的外观造型厦实用功能的研究仅仅涉及其外部的客观原因,并没有与消费者自身的心情,状态,情感等主观原因相结合。所以,为了更好地研究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及心理需求,我们需要将工程界、学术界、艺术设计界和心理科学,社会科学、认知科学,医学等其他学科密切配合起来,深入研究产品设计与人的情感因素之间的种种联系,这样才能真正设计出以人为本的创新产品。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为情感需求而消费,这就形成了一个主要的趋势――情感化设计将成为产品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步骤。从唐纳德.诺曼的三层论观点立足思考,我们在设计产品的时候,首先从本能层面考虑,从产品外观思考,赏心悦目的产品在感官上引起人的注意;其次从设计行为层思考,在逐渐了解产品的操作和设置时,设计合理,操作方便,用户就能从使用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而反思层则是用户与产品、品牌之间形成的更深的情感,是情感、意识、经历、文化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产生的。反思层对现代产品的设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建立起产品和用户之间的长期纽带。在情感化设计应用中,尽量做好前两层的关系,才能更好的促进第三层反思层形成。用情感抓住消费者胜于一切产品设计附加方式的运用,我们需要探究产品设计中所蕴含的情感要素,进一步转变设计观念,最终实现市场上的消费品既包括产品的实用功能,又能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同时也真正体现出设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薛晓光.产品设计的情感化因素.艺术天地,2009.12.

[2] 山本建.感性工学.密歇根大学出版社,1986.

[3] 阐志刚.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因素.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6.11.

[4] 张飞,汤佳.工业设计与情感工程.设计学报,2004.3.

[5] 原田昭.感性工学研究策略.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2002.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篇2

关键词:书籍设计;情感化

中图分类号:TS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253-01

时至今日,我国在书籍设计领域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仍存在着诸如设计观念滞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书籍设计发展的整体水平,加之现今图书市场已经基本饱和,电子书籍应运而生,情况不容乐观。在这种市场状态下,设计师如果不能把情感因素引入书籍设计当中,就不能激发人们对书籍潜在的情感愉悦需求,我国的书籍设计就会止步不前。

“情感化设计”即指结合人脑的每一水平进行不同的针对性设计,使产品符合目标消费群需要的态度或体验,进而在使用者情感的驱动下,对产品施加反作用力,使之产生价值增值。这一概念建立在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对人脑属性三个层面的划分上,即本能水平(visceral level)、行为水平(behavioral level)和反思水平(reflective level)。其中每一水平都在人类的整体机能中发挥不同作用。目前,“情感化设计”主要应用于工业产品设计、游戏设计及软件开发等领域,并得到了很好的验证和市场的认可。我个人认为,这一概念完全可以衍生到书籍设计范畴之中。书籍的本质是传递文化而绝非单纯的商品。书籍作为文化商品,要做到情感化设计就必须从本能水平、行为水平和反思水平三个层面上把握读者的情感――

一、书籍设计的本能水平处于意识和思维之前,追求的就是即刻的情感效果。在这一水平的设计中,读者的视觉和触觉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因此,书籍艺术设计作品必须看着好看,摸着舒服,并应针对不同的读者群在诸如色彩选择等细节方面作出有针对性的相应调整,使其令人愉快。本能水平的设计是书籍外观的必要元素,承载着信息沟通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书籍本身在陈列摆放时吸引读者的唯一机会。这一水平的设计要引起读者的最强烈的本能反应――“就是它了,我想要它”。这也是设计者在这一水平中必须争取到的情感反应。

二、行为水平的设计讲究的是效用。在这一水平中重要的是性能,即优秀的行为水平设计的四个方面:功能、易懂性、可用性和物理感觉。易懂性、可用性和物理感觉在书籍设计中可概括为书籍的可读性,指的是书籍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也是任何书籍都应该具有的便于人们阅读的方便功能。因此,在行为水平的设计中,书籍设计者在根据书籍内容考虑相应工艺操作以便出版印刷的同时,也应针对具体读者群的视觉感受作出细致思考。这包括、封面、版式、插图及内文的编排,也包括开本、装订、纸张、甚至是字体和字号的选择。可见,在书籍的行为水平设计中,只有尽量考虑周全,才能排除读者阅读时可能存在的各种障碍,帮助书籍充分发挥其阅读效用,完成传递文化的本质功能。从而满足读者的行为目的,并在阅读体验中在情感上得到充分的激发,感受到阅读的轻松畅快和无限乐趣。

三、反思水平实际上指的是书籍设计通过前两个水平的作用,在消费者内心所产生的更深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由读者的意识、理解、情感及文化背景等交织在一起造成的。反思水平的设计注重信息、文化及书籍或书籍效用的意义,能够决定一个书籍设计的成败。 书籍本身在内容上就已经具备了某种情感,帮助读者准确把握这种情感并在阅读时乃至阅读后不断的延续这种情感,是设计师在这一水平中的设计目标。现代书籍设计应该针对书籍所要传递的内容为读者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反思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书籍本身以及由此书衍生出来的相关产品。这意味着,书籍的情感延续不再仅仅依靠读者的反复阅读,而是可以通过一些衍生物将这种情感巧妙的渗透到读者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中。这个系统也要包括对特定读者群普遍的审美水平、行为习惯和社会习俗等因素的综合考虑。

通过对三个设计水平的阐述,我们看到书籍设计的情感化系统十分复杂。我们必须认识到,书籍的情感化设计是一个正在发展的过程。它需要一段时间来完成理论上的完善,同时也需要设计师及时转变设计观念并主动努力加快这一阶段的发展进程。书籍的情感化设计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将情感化融入书籍设计是一个需要重视并需要不断重视的命题,这是对设计师素质的挑战。当然,也是机遇。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篇3

关 键 词:创新思维 感性因素 情感共鸣

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感性因素是相对于理性因素而言的。在过去很长的一段社会科技发展过程中,产品进入了一个同质化时代。只寻求从基本功能化、理性化的角度来诱导消费者的设计行为已经很难区分产品的个性与特质。当然,理性因素的设计要求依然是当今产品设计的重要也是基本要求之一。因此,人们在消费时,以感性诉求出发的产品一改以往过于强调产品基本功能和强大产品卖点的硬性手法,代之以亲切、柔和,更能打动人,从而促进消费。

在本科教育的过程中,强调感性因素的设计理论和强化学生对感性因素的设计方法应引入到产品设计教学环节中。感性因素的设计创新实际上是学生切合消费者心理、提升产品语意学的过程,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四年教学中,也是每个专业设计师必备的设计状态。因此,感性设计课程的导入以及合理有效的运用将会为产品设计课程带来一些新的效果。以感性设计因素中对设计元素的收集、联想、分析、提取、联系、阐述等方法开展设计方法的思考与归纳,也可以说把设计的问题定位到一个主题或信息影响等因素上。并提倡运用更多的可能性与方法、观点阐述来启发设计思路的延伸,解决、完善设计中的某个问题点,达到创作的要求。主要内容包括:

1.对生活环境、方式现状等因素的联系与思考,进行设计表现元素的个性阐述;

2.从不可能到可能,再到可行等内容提炼与思维训练;

3.问题导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与实施;

4.设计元素联想与思考应用于产品设计课程;

5.产品语意在形态上的传达及准确性思考;

6.快题训练的设计思维与表现能力的培养;

7.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设计过程。

这些主要是针对工业设计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中,让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体出发,去寻求理性的设计创作。关键问题是感性思维的培养与思维扩张对产品基础设计课程的影响。

感性思维培养是对学生创造的理性能力再次塑造的过程,而产品设计教学与设计实践不仅仅是以执行一种工业标准为要求;培养学生的创作设计能力,在于让学生怎样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寻求更多更有见解的思考点与设计的联系点;同时也倡导教师与学生在轻松和谐、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益于工业设计教学与质量的提高。

感性思维的创造具有极大的魅力和说服力,但它毕竟基于人类的感情,人的感情是复杂而又易变的,要想真正使产品感性思维达到预期的目的,它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产品感性因素设计现实基础的原则

消费者不是一个可以任意施加影响的消极主体,而是一个具有一定的要求、信念、定势和意向,有着判断是非标准的积极客体,他们对产品内容完全是根据自己要求的价值标准加以摄取或排斥的。所以,以产品打动人是产品设计的生命,是赢得受众的本质力量,也是对社会负责,对消费者负责的表现。

转贴于

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认为:艺术创作是以知觉为基础的,它不是凭空创造,而是以生活积累和生活体验为基础的,而艺术家的生活积累则以知觉为媒介,艺术创造的基础就是对客观对象的表现性知觉。产品感性思维应以现实为基础,以现实为对照,不满足于现实而表达理想和激情。同样,这种激情应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真正被受众所接受。

2.产品感性因素设计谐趣幽默的原则

幽默之所以受人们的喜爱,根源在于其独特的美学特征与审美价值,它运用“理性的倒错”等特殊手法,通过对美的肯定和对丑的嘲讽两种不同质的情感复合,创造出一种充满情趣而又耐人寻味的幽默境地,促使接受者直觉地领悟到它所表达的真实概念和态度,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效果。产品的感性因素设计正是通过幽默的情趣淡化了产品的直接功利性,使消费者在欢笑中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接受某种商业和文化信息,从而减少了人们对冰冷产品的逆反心理,增强了产品的感染力。

3.产品感性因素设计应理性浪漫的原则

日本艺术设计师松井桂三说过,情感经常是一种在设计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它能够把观赏者的心吸引过来,让他们就有全新的感受。如果说自由艺术创作的情感可以是隐晦的、深奥的,别人不理解也可以的话,产品的感性因素则不能这样,它必须注重效应,因此它要求较直观和外露,使人们在短时间内能够理解。因此在进行感性思维创作时,我们鼓励宣泄激情,但这种激性的宣泄又必须在一定的理智控制之下进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性浪漫”,只有这样,它才能把主体内在的浓烈的情感作为对象纳入一定的视觉形式之中,使之对象化和物态化,成为有意义的形式。

总之,在竞争日益激烈、产品铺天盖地的当今社会里,感性诉求已经成为取悦消费者的一把利剑,特别是在我国这么一个“情为上”的国度里,这种情况显得更加重要。只有在感性诉求中尽量减少商业味,把丝丝情感融入到无情商业之中,才更能被消费者所接受,也只有我们进一步去探讨感性思维的创作与实施方法,才能真正达到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汤志坚.设计语意学与语言学的比较研究[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1999,11(2):123—125.

[2]高敏.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基础[M].西川:四川科技出版社,1984.

[3]蔡军.数字化生存与人性化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篇4

作者简介:韩亮,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设计学传达研究。

摘 要:IDEO作为全球十大创意公司之一,应用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考,为全世界的领导企业以及政府、教育、健康等社会部门,驱动创新和成长。它的「设计思考所拥有的三大准则的考验、三大探索的过程以及成功的三要素是未来设计师所必须面对以及思考的。

关键词:IDEO;设计思考;创新;商业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118-02

一、IDEO

作为全球十大创意公司之一的IDEO,成立于1991年,是由一群斯坦福大学毕业生所创立的。1991年由大卫凯利设计公司(David Kelley Design)与ID Two设计公司以及Matrix产品设计公司共同组成。多年来,IDEO强调设计创新,以站在人的立场上来制造产品。其客户遍布在全世界,且多有一些知名厂商:如BMW汽车,NIKE,3M,飞利浦等等。IDEO以其精确的设计水准,在商场上奔走30余年,成功设计并开发了诸多已成为行业标准的创新产品,其中包括苹果电脑的第一个鼠标器――滑鼠;以及世界上第一台笔记本电脑――GRID电脑;掌上型电脑(开创了掌上电脑的先河,引领了新的市场);宝丽来的Zyliss厨房用具以及欧乐B的软柄儿童牙刷等等。

1991年,IDEO即连续14年获得了《商业周刊》的产品设计大奖。19次荣获Red Dot设计概念奖以及超过15次的IF Hanover设计大奖。2001年,其创始人David Kelley和IDEO因在产品设计方面的突出成绩,荣获纽约国立设计博物馆授予的国家设计奖。2005和2006年IDEO连续被波士顿咨询协会评为全世界最富创新精神的20家公司之一,其中前十名最富创新精神的公司里有一半是IDEO的合作商。如今,拥有500设计精英的IDEO,以设计帮助客户提供品牌体验,是全球领先的商业创新咨询机构。他们帮助远见卓识的商业领导者探讨核心问题,开创价值新领地。同时,他们设计有意义的产品,锻造品牌策略,开发数字体验。身为世界顶尖创意公司的掌门人,Tim Brown是《财星》百大企业不可或缺的顾问。他服务的客户遍及各产业,包括苹果电脑、微软、百事、梅约诊所和Steelcase家具等。也是协助贫困民众的聪明人基金会董事成员。布朗是工业设计出身,曾经多次获得设计大奖。他的作品曾在纽约现代博物馆、东京AXIS艺廊、伦敦设计博物馆展出。他于2008年,在《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中讲到:“像设计师一样思考,不只能改变开发产品、服务与流程的做法,甚至能改变构思策略的方式。他应用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考为全世界的领导企业以及政府、教育等部门,驱动创新和成长。他一贯认为,比起打造外形酷炫的小玩意,设计更应该跳出设计师受限的小圈子,以解决问题为准则,走进市井小民的生活,他呼吁设计师们必须将视野转移到区域性、合作性与参与性的「设计思考之上。

二、IDEO的「设计思考

1.「设计思考的三大准则。“科技是设计思考之本,讲求「感性科技;人性是设计思考之始,注重「人性设计;文化是设计思考之源,追求「文化创意。因此,现代的设计师必须融合「感性设计与「人性设计的设计思考,营造一个具有「文化创意的人性化的组织与生活环境[1,2]。诚如Tim Brown所讲,「设计思考是以人为本的过程。「设计思考的三大准则是可行性(feasibility)、延续性(viability)与需求性(desirability)。“可行性,在可预见的未来,有可能实现功能;延续性,有可能成为可持续商业模式中的一部分;需求性,对人们来说是有意义的。”即技术的可行性、商业的延续性以及人的需求性。设计师创造了世界所需要的东西,通常是他们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本质上就是通过满足人们的需求来获得真正的创意空间。技术在这里应当如何呈现,可以创造怎样的价值,以及这种价值在商业的延续性。不同的创新手段在这个空间体现不同,传统的研发技术,就是通过这种科技手段来实现的。首先创造发明了新技术,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利用这些技术来谋利。许多传统的商业咨询和商业创新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

如今,该如何创新,设计师首先应该在商业的延续性以及技术的可行性基础之上着重考虑用户的需求即以人为中心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就是不容忽视的地方是这个图中相交的地方。如果说用户的需求性与商业的延续性以及科技的可行性这三个条件下产生创新的话,那么用户的需求与商业的延续性相交产生什么?商业的延续性与科技的可行性相交会产生什么?用户的需求与科技的可行性相交会产生什么?这两两相重叠时所体现出来的创新,恰恰是设计师需要完成的部分。

例如技术与人重叠的部分代表着功能创新(Functional innovation),是技术与人类的协调发展。这里的功能可以理解为产品功能。产品功能有着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之分。物质功能通常指技术、实用与环境功能。其中,技术功能一般强调的是性能、可靠性与安全性;实用功能强调的是其操作性与宜人性以及效能;环境功能中强调人工自然与生存方式。精神功能通常指审美、象征和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中强调造型美与技术美;象征那功能中强调集团、地位、意义与个人象征;教育功能中强调陶冶情操与影响思想。这些都是功能创新所需要关注的重要环节,也是工业设计团队真正需要实现的。工业设计作为一种赋予技术使用价值和吸引力的工艺,其本质也在于协调技术和人类。

在商业和人类重叠的这一部分中,包含营销创新(Marketing innovation)、品牌创新(Brand innovation)、以及一些其他的设计方式。这是广告人需要做的,我们称之为情感创新(Emotional innovation)。在商业与人类的交集中,尤为凸显的就是情感化创新,体现在设计中可以归纳为形态的情感化设计创新、风格的情感化设计创新以及特质的情感化设计创新。Norman在他的著作《情感化设计》中指出,情感化设计需要在三中水平上寻找平衡:本能水平的设计――外形;行为水平的设计――使用的乐趣和效率;反思水平的设计――自我形象、个人满意、记忆。还有商业和技术重叠的部分,这里产生的是工艺创新(Process innovation)。更进一步说,这跟设计师们以往做的那些事情不一样,而且会越来越重要。最中间的重叠部分就是「设计思考,也可以说是一种体验式创新。“从日用品到商品,到服务,再到体验,与体验世界方式的根本转变吻合,从主要考虑功能,转变为主要考虑产品与服务所带来的情感体验。[2]”此外,还有一些手段(Tools)、工艺(processes)、人(roles)和环境(Environment)因素的支持。台湾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的李仁芳教授曾指出:“「设计思考远远超乎我们以往所认知的美学与风格课题。它其实更代表一种对实验的开放精神,对说故事的热爱,对异质性成员编组合作的需求,以及用手思考,强调原型实作的直觉――它是用简洁纯熟的技巧去建造、制作和沟通复杂构想的整套体系的做事方法。真正的设计思考家,不只是「做设计,他们更是「活在设计里。[1]”

2.「设计思考的三大探索过程。「设计思考的三大探索过程分别是:发想(Inspiration)、构思(Ideation)、执行(Implementation)。「设计思考的发想本质是生活化的,指的是刺激你寻找解决方案的机会与需求。发想也可以说是灵感,然而灵感的获得并非易事。我们很难从抽象中获取灵感,除非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对周围世界的探索,对新事物的详细观察,使我们产生敏锐的洞察力。「设计思考的构思过程是专业化的,指的是想法的催生、发展和验证。「设计思考的执行成果则是普遍化的,指的是从研究室通往市场的步骤。布朗用很生动的话语来解释了这个过程:“首先是如何获得启发,也就是你的想法和创意从哪里来,为此你需要走出办公室,直接观察用户和世界,提出问题并获得洞察;然后是如何产生想法和创意,为此你需要用到头脑风暴、搭建模型等方法来表达和引导想法;最后是如何执行创意,为此你需要进行制作和开发,讲出一个好故事,为推向市场作准备。[3]”

3.「设计思考的三要素。除此之外,洞见(insight)、观察(observation)与同理心(empathy)是设计思考成功的三要素,在设计思考过程中,扮演极重要的角色。洞见(insight)指的是未来的设计师将扮演科技的诠释者。即需要分析人和产品的关系,并进而推展到分析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观察(observation)是人性的引领者,即看人们不做的,听人们不说的。有时,为了达到目的,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生活、思考以及对极端人群进行深入观察。同理心(empathy)是感性的创造者与品位的营造者。强调设身处地、感同深受。通过人性设计,营造一个人性化的组织与环境。

三、小 结

IDEO作为世界顶级的商业创新咨询公司,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考运用于设计创新之中。同时,在工作中不只局限于某一产品的外形美观或者功能的合理性,还帮助企业在技术的可行性、商业的延续性以及人的需求性之中寻找到平衡。由这个脉络重新思考,设计的时代意义,不只是让人迷恋的风格,审美,而是给予人心振奋的生活改变。

参考文献:

1 (英)提姆・布朗(Tim Brown)著.吴莉君译.设计思考改造世界[M].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0.

2 (英)提姆・布朗(Tim Brown)著.侯婷译.设计改变一切[M].万卷出版公司,2011.

3 黄晨岚.IDEO蒂姆・布朗:设计以人为本[J/OL].环球企业家, 2011-10-10.

4 By IDEO http:///by-ideo/design-thinking-for-social-innovation-in-stanford-social-innovation-review.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篇5

摘要:当前,微课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学习方式,这种新型的学习资源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能够指导具体设计的研究成果却很少。为此,从情感化的设计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人脑对信息加工的特点,建立一个情感化设计的三层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策略分析研究,从而为其他教师进行微课设计和制作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高职;微课;情感化设计;三层模型;实施

作者简介:党保生,男,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信息资源中心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9-0006-03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很多微型课程以其创新的教育教学方式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2011年,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首先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并且开始组织微课教学大赛;2012年,为探索微课在课堂教与学创新应用中的有效模式和方法,挖掘和推广各地区的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了“中国微课大赛”;2014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又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参与到微课的建设事业中。然而,根据有关调研资料,我国教师目前的微课制作水平还不高,而微课的研究工作还主要集中在理论的阐述和应用前景上,对于能够具体指导微课制作的研究成果很少。因此,本文试从情感方面入手,将情感化设计思想融入微课设计之中,以期为广大教师同行进行微课设计和制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微课的情感化设计理念

(一)微课概述

对于微课,社会各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一定的阐述:(1)微型视频课程就是微课,其能够通过视频、音频、图像的方式向学习者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课堂,能够围绕着教学内容的中心、重点和难点进行相应的教学任务,并可以利用网络技术丰富学习的资源;(2)所谓微课,就是借助视频这个主要的载体,对教师所讲述的重要知识点和内容进行记录的一种较为简单而完整的活动;(3)一般微型课程是一种时长大概为5-10分钟的课程,视频是其主要的方式,它以精简、时间短、内容精等优点,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同时,还可以与个人的智能手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完美结合,使人们随时随地得到很好的教育资源,获得移动化、片段化的学习体验;(4)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来提供一些学科的重要知识点或者重要教学环节的教学活动,其主要的传输介质是互联网,它能够构建一些情景化的新型课程,可以支持多种学习方式;(5)微课一般在时间上远远小于传统的课堂,只有10分钟甚至更少,具有很准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是专门针对一个问题的简短课程;(6)微型课程的目的是阐释某个知识点,在其短小的视频中常常会蕴含着非常精华的内容,它是一种网络教学视频课程,具有很强的教学应用性。

根据上述分析,各个学科领域的学者虽然对微课有不同的阐述,但他们都有着对微课的一些共同认识:(1)微课的主要载体是视频,虽然,我们在微课中能够看到音频、图片、动画等资源,但是,这些还是必须附加在视频这个载体上;(2)微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围绕着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重点难点设计的;(3)一般来说,微课时间短、内容精,往往会在10分钟以内的时间里,包含很多学习的精华;(4)微型课堂的学习形式十分自由,能够支持多种自学模式,学习者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电子终端设备进行自主学习。

(二)情感化设计理念

情感化设计是设计师在设计产品中所使用的设计理念,情感化设计通俗地说就是“以人为本”。情感化设计能广泛运用于多个领域,以商业领域为例,我们在对一个商品进行设计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消费者的情感,要使商品能够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积极性,进而导致购买行为的发生。目前,随着对情感设计研究的不断深入,情感设计理念已经广泛地融入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环境设计、外包装设计、服装设计以及一些服务行业的模式设计。

情感化设计要求设计者在设计产品时要融入情感因素,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从而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的。微型课程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商品。它不仅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且能够丰富学习者的情感。因此,在微型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习者的情感需求和情感特征,可加入一些贴近学习者情感经历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者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情感化设计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微型课程设计时,可将其作为指导理念。

二、情感化设计的内涵

基于情感化设计理念的微课设计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课程。其通过运用学习者的情感特征和情感需求,制作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视频教学课堂,从而使学习者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于“积极情感”的正确认识

人们的情感有正负之分,所为正向情感,就是能够增加人们正能量的情感,如愉悦、感激、信任等,能够对人们的行为产生积极的作用。在学习中也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依据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可以分为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积极情感可以起到促进学习的效果。

目前,在对情感的理解中,还无法完全对消极情感和积极情感进行很明显的划分,因为同一情感随着不同的情景、时间和地域会有着不同的结果。当正向的情感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能够起到激发积极性、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时候,就可以说是积极情感;但是,当正向情感会触发学生的心事儿的时候,就会引起学生无法集中注意力,这时,正向的情感就会对学习起到消极的作用。比如,课堂上老师讲一个无关课堂的笑话后,学生很容易沉浸在这个笑话中,这样过度的兴奋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属于消极情感。一般在多数情况下,负向情感会造成忧郁和伤感,使思想显得比较偏激,对解决问题非常不利。

(二)微课设计属于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中,微型课程的设计是新出现的,其情感化设计具有很明显的教学设计特征,但还包含着情感化的元素,这就使得微型课堂的情感化设计很独特。同教学设计相比,它在遵循传统课堂设计理论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其独特之处在于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将情感因素融入到课堂设计中。如果从产品的角度看,相对传统教学设计而言,微课是更加重视用户体验的。

三、三层设计模型简述

为了使学习者能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要在其脑海中形成“反思”、“行为”、“本能”三个层加工过程。其重点关注的是学生加工信息的时候产生的情感体验。学习者的情感可以根据人脑的信息加工特点分为三层: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

(一)关于本能层的设计

人的大脑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会突然产生习惯性的判断,这种判断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通过后天培养而形成的技能。因此,在做出危险判断后,会向人体的运动系统发出指令,控制相关的活动,这是基于人脑水平的反应。当对人体有危险性的东西接近,或者突然遇到危险情况的时候,人们的肌肉就会变得很紧张,精神也会高度集中,随时准备奔跑或者躲避。在遇到使人们身心愉悦的情景时,人们就会产生放松的情感。生物种类决定着本能层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是生物与生俱来的,在受到外界刺激后就会立即产生。本能层获取外界刺激的途径是通过人体的感官,如味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本能层的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在受到刺激后就会立即产生情感反应,从而达到吸引学生兴趣的目的。

(二)关于行为层的设计

与本能层这种没有推理过程的情感反应过程不同,行为层的情感反应是基于大脑皮层水平的,人体在接收到外界刺激后,通过大脑的分析处理,从而指挥人体的相关运动系统进行相应的反应。比如有经验的司机开车的时候,当前方遇到对方来车,可以轻松地进行会车,而对于那些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则可能发生交通事故,这就属于行为反应。当人们很好地完成了一个任务的时候,行为层的情感反应就随之产生,就会感到非常愉悦,就像一位音乐家完美地演奏完一曲音乐的时候所产生的那种快乐感觉。同样,学习也是一种行为层的大脑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必然会产生情感反应。因此,对于行为层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使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三)关于反思层的设计

反思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进行的一种大脑活动,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会经常对自己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而企业员工则会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省。反思是人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最高水平,相比以上两个层次,反思是人有意识地对一些事物进行思考的行为。比如在下课后,学生可以无意识地走到食堂吃饭,而他在路上反思课上的内容的行为,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一位资深的小提琴家,能够无意识地拉出美妙的音乐,往往会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而引起他产生这种感情的心理活动,则是一种有意识的反思行为。在进行反思层次的设计时,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通过思考活动来提高学习积极性,从而对微课的教学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四、微课情感化设计策略实施研究

(一)本能层情感化设计

本能层的设计,应通过给予学生积极的感官刺激,来促使学生产生对于学习活动积极的情感体验,为微课在学生中树立一个很好的印象。微课的设计过程中,本能层的设计不仅要做到内容清晰科学、富有感染力,同时,还必须要注意教师个人的素质及教学场合和环境。首先,制作出的视频要有意义;其次,必须考虑到视频的美观。视频作为主要的微课载体,在制作中必须要符合相关的国家法规,不能有违法乱纪的情况出现。在拍摄过程中,必须符合视频拍摄和制作的规范。

(二)行为层情感化设计

行为层情感化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学习者的情感特征和情感发展期,灵活地将一些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从而激发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反应,达到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而进行行为层次的情感反应的引导过程,通过引导学习者的情感变化,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划分,设计一个教学中心点,之后,在各个环节加入需要学生有情感变化的设计,最后,让这些情感变化为教学工作服务。

(三)反思层情感化设计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篇6

【关键词】 高中英语 导入 多样化

英语课堂教学导入在教学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体现了教师课程教学智慧,利于学生从富有情境和趣味化的引导中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究。抓住课堂教学导入的情境性、趣味化、探究性,能使得他们在全面认知感悟的基础上掌握课程知识,强化理解感悟。通过活化教学模式导入课程教学,能使得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大胆表达,有效激活自身的学习潜能动力。

1. 借助预习理解疑点导入,吸引注意力

先学后教要求学生在自我主动预习的基础上能够深化理解感知,带着疑难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借助预习理解疑点导入,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问题,还能够让他们在导入中增强学习注意力,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在借助预习理解疑点导入中,可通过预习导学案的形式,让学生在充分自主整体理解感知中,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一方面,可根据学生的预习疑难点,设计一定的思考探究题目,让他们能够在疑难点引导下,主动融入课程学习,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我设计问题,引导他们将自己的疑难问题带进课堂,教师则可通过指导点拨的方式让他们更好强化认知感悟。以这样的形式导入,能使得他们的思维更为活跃,更能有效丰富课堂学习内容,形成深刻感知印象。

通过这样的预习理解来导入,能使得学生以问题为导向,更好丰富思维感知。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 with English)模块一《Unit 2 Growing pains》的“Reading B Home alone”教学中,可根据学生在“Reading A”中整体预习情况,设计一定的思考探究题目,像“Why did the author feel lonely when he stayed home?”建议学生带着这样的思考题目主动阅读课文,帮助他们形成一定的感知印象。以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能使得学生在全面理解文本表达主题大意基础上更好融入自己的思考,带着问题主动思考,更好体味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运用任务思考探究导入,增强新鲜感

运用任务思考的方式来导入新课,能使得他们对学习内容有整体认知感悟。通过任务指导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能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重点和难点,鼓励他们带着新鲜感和好奇心参与课程互动交流。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设计思考探究任务来丰富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主动思考和交流中增强认知感悟,不断激活认知感悟思维。在任务设计过程中,一方面,围绕课程知识重点和难点,鼓励学生针对教师设计的思考题目,让他们能够有针对性地予以思考,鼓励他们从文本学习内容中探寻相关知识答案要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任务思考探究的导入中主动发挥自己的才能,围绕发现的创新之处,灵活选择表达的方式,不断激活认知潜能动力。通过任务思考探究导入,能使得学生针对自身的学习问题和不足主动学习探究,将导入内容变为自己主动学习的动力。

以任务化的方式导入课程,更能使得学生带着激情和好奇主动参与教学。例如,在模块六《Unit 1 Laughter is good for you》的“Reading Stand-up for your health”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在自我预习的基础上,围绕“How do we keep healthy?”和“Why do we need laughter?”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感受单元学习主题和文本阅读重点基础上更好感知表达内容大意。通过这样的形式导入,能使得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主动思考,增加新鲜感和动力。

3. 运用课件创设情境导入,丰富文化感

借助多媒体来创设情境导入,能在丰富教学内容和刺激学生多种语言学习感官的前提下,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认知体验。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导入文化,能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文化韵味。

结合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从课程内容中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地方设计一定的情境导入,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和视野更为开阔。在教学中,一方面,利用课件展示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背景中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强化认知;另一方面,设计一些的文化背景知识内容,让学生在相似的跨文化引导下能够主动参与课程学习。学生在音、形、动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体味异域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注重适度导入和多样引导,能使得学生在强化认知感悟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主动融入课程教学过程。良好的教学导入,能在有效活化教学情境氛围基础上更好增强学生认知体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潜能,促进英语知识技能内化生成。

[1] 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2013年)[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篇7

关键词:情感化;儿童食品;包装

一 情感化设计

所谓情感化设计,“就是通过各种形状、色彩、肌理等造型要素,将情感融入到设计作品中,在消费者欣赏、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激发人们的联想,产生共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

在美国唐纳德A·诺曼教授撰写的《情感化设计》一书中,他根据现代心理学对情感的分析将情感化设计分为本能层次的设计,行为层次的设计和反思层次的设计三种:本能水平由生物因素所决定,是自动的预先设置层,是情感化加工的起点;行为水平是支配人类日常行动之所在;反思水平是脑思考的部分。其目的是通过研究人类情感的多层面性特征,运用于设计实践中,以丰富设计的多样性,同时,这也是“人本主义”设计理念的体现。

二 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外形来说,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儿童食品包装往往注重丰富多彩的画面效果,这就造成了包装形态的单一,缺乏感性的吸引力,因而,无法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诱发购买欲望;在功能方面,市场上的包装虽然都满足了其保护商品、传递商品信息的基本功能,但是绝大多数的包装在消费者打开包装盒的一瞬间,其利用价值就完成了,特别是儿童食品的包装,功能性单一导致其生命周期很短;在内心情感的满足上,现在国内儿童食品包装对儿童本身缺乏深刻的了解,没有真正从儿童所了解和熟悉的世界看待事物,所以包装上缺乏针对性,无法引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

三 情感化设计在儿童食品包装中的运用

(1)本能水平层面的设计——外形设计

本能水平由生物因素所决定,是自动的预先设置层,是情感化加工的起点。情感化本能水平的设计关注人们顷刻间的情感效果,通过外在直观的方式体现,当我们感受到某物“漂亮”时,这一直接的反应便来自于本能水平。[3] 由于本能水平设计涉及到人类的生理特征,如视觉、触觉、听觉,它与人类最原始、本能的生理反应相关,所以运用在包装设计上就是在包装的形态和色彩、材料质感等感观方面的设计。

1)形态情感化

一是亲近自然。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低,所以符号形象直观的画面更易于他们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将自然界中已存在的表面形态融入到设计当中,让儿童在使用的同时寻找对自然的亲密感,以花草树木、自然星空、各种动物等为原型进行设计,生动、活泼、有趣的自然造型满足了儿童天真烂漫的情感需求。二是游戏趣味。儿童的世界是轻松、愉快的。通过游戏、趣味的方式来调动儿童的情感,让包装设计与使用者能更好的沟通。儿童是生来好动、以游戏为生命的,有的儿童食品包装本身就是玩具,作为包装的玩具和作为玩具的包装,给儿童带来强烈的游戏趣味。

2)材料情感化

每一种材料都是有情感的,不同的包装材料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情感。木质材料自然朴实、布艺材料温馨时尚、金属材料坚硬理性、玻璃材料通透现代。选用纸质作为儿童食品包装的材质不仅因为它经济、环保,更重要的是纸质是一种具有亲切感的材质,能够唤起人们回归自然的情感;纸质材料的种类繁多、表现力强;相比于塑料、金属、木质,纸质材料对儿童的危害也是最小的。

3)色彩情感化

色彩在某些情况下相对于形态和材质,更趋向于感性化,它在相当的程度上左右了人们的情感。儿童食品包装在色彩的选择上最好以明亮、轻松、愉悦为选择方向,绿色能引发儿童对大自然的向往;红色会激起儿童的生活热情;蓝色则是充满梦幻的色彩。

(2)行为水平层面的设计?——功能的延伸

行为水平是支配人类日常行动之所在,情感化行为水平的设计讲究效用,而功能是位居第一的,也就是设计要满足好用、耐用、便于操作及使用过程能令人感到愉快等特点。因此行为水平的设计要求设计师以理解用户的需求开始,发现人们在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以满足人的使用的需求。

包装的附加功能相对于其基本功能而言虽然是次要的,但这种富有知识性、益智性的设计可以使儿童在使用商品的同时增长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而且最大限度的延长了本来可能随手丢掉的包装的生命周期。

(3)反思水平层面的设计——内在情感的满足

反思水平是脑思考的部分,情感化反思水平设计与大众长期使用某一物品的总体印象有关。也是受个人情感、意识、经历、文化背景等共同影响造成的,有助于建立起商品和用户之间的长期纽带,同时也可以帮助用户建立自我认知。“产品可以不只是它们所实现的功能的总和。它们真正的价值是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而最重要的一个需要就是建立其自我形象和在社会中的地位的需要”。当人们通过一个事物获得“似曾相识”的感觉时,隐藏在自我潜意识里的记忆也就被挖掘出来了,更容易使人们产生愉悦和情感共鸣。将包装的形态设计成儿童可感知的熟悉的形态,能从心理上给儿童一种安全感,愉悦感,也可能引起对某件事或某个人的回忆,从而更容易从情感上影响儿童消费群体的判断。

四 结语

从国内儿童食品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情感化设计的运用中我们可以看出,将情感化设计理念融入到包装设计中的重要性,通过富有趣味性的色彩设计、图形设计等满足儿童消费者追逐趣味性的心理需求,真正站在“以人为中心”的角度去思考,去探索寻求新颖的、富有趣味的表达方式,以体现对儿童这一特殊消费群体的人文性关怀。

参考文献

[1] 李征,情感设计与人本设计[J ].装饰,2004.

[2] 唐纳德A·诺曼,付秋芳,程进三译.情感化设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情感化设计的思考篇8

关 键 词 :设计 灵感 构思 联想

构思是设计的灵魂。人在构思过程中,思想是以模糊的形象出现的,而这一形象在成为具体的形态的过程中,有一个叫“第六感”的东西在影响它,这可称为“灵感”,因此,构思实际上是在想象和灵感的基础上,同设计师以往的经验、知识、技巧结合,并加以提炼、推理,最终塑造出新艺术形象的过程。

设计构思,不仅要考虑本质功能,而且还要考虑视觉美的传达,是设计师全身心投入创造活动的结晶。一个设计师仅有熟练的制作技能,而缺乏设计构思能力,其艺术作品是不会有视觉感召力的,是不会成功的。那么设计的深理何在呢?其实它是在社会、在人生、在人性、在大千世界的千变万化之中的。设计需要灵感,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对于设计师而言,灵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没有灵感也就没有创作。笔者认为,灵感实际上是设计师潜意识的直觉性顿悟,是一种突然发现的心理奇迹,它预示着创造性高潮的来临。灵感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来源于任何地方,也产生在任何时刻。

灵感来源于自然界的各种形态

从原始社会至今,从人类开始有设计起,自然界的人物、动物、植物、矿物、风景、天文、器物、文字等等便成为设计的对象且被当做主要的造型。在中国古代,除了龙、凤图案外,山、云、水、花、草及孔雀、仙鹤、燕子、鱼、鸳鸯、蝴蝶等等都被用在设计上;在古埃及的设计作品中尤喜使用纸草、莲花等植物和圣甲虫、眼镜蛇等动物图案;在古希腊、罗马的造型与艺术中,也常借用月桂树、常青藤、葡萄等植物。直至今天,不论是哪个艺术流派,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仍是设计的重要元素并对之加以充分利用。

灵感来源于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生产的集约化、组织形式的军事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标准化,设计的商业性特质越来越浓厚,设计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国度、某一民族、某一社会阶层之间的模仿现象,而是向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多速度、更短周期的方向加速发展。设计的灵感来源无限拓展。首先,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等人类文明的丰富宝藏常常带给设计师无穷的创作灵感。其次,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传统色彩装饰的启示、传统造型艺术的精髓、传统纹样的千变万化都对设计者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工艺的悠久与精湛是设计者灵感的来源。再次,各种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肌理的奇异效应,比如说陶瓷、塑料、贝壳、金属、有机玻璃、铝、乙烯、合成树脂等材料,都给现代设计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

灵感往往产生于想象,而想象是一种不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行,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构思作为创作性活动的最初阶段,对设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在创作构思的过程中,一般要经过表象材料收集期、表象材料加工期、灵感念头闪动期和创造想象展开期四个阶段。

设计的构思多种多样,大体归纳有如下几种方式:

联想构思

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形成不同的联想。尽管事物千变万化,但都是由点、线、面、体、空间、色彩、明暗、位置、方向等要素所构成。接近联想是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一些事物形成的,比如看到蜜蜂会想到花蕊,看到飞机会想到天空;类似联想是由有相似特点的事物形成的,比如看到鸽子会想到和平,看到枪炮会想到战争;对比联想是由有对立关系的事物形成的,比如看到火联想到冰,看到冬天的枯树联想到春天的绿树芽;因果联想是由因果关系的事物形成的,比如看到一个人大汗淋漓会联想到天气炎热;看到森林中燃烧的烟头会联想到森林大火等。

理性构思

理性构思指按照一定的设计理念、逻辑思维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构想。它不是灵感的闪动,也不是情感的激荡,完全是一种冷静的理性思维过程。理性构思的步骤首先是提出问题,即根据设计对象、接受对象和竞争对象的不同情况提出问题;其次是根据以上问题和相关背景资料进行综合考虑,寻求问题点和解决点,确定设计表现的定位方向,才能展开有的放矢的构思设计。理性构思是一个纵向思考与横向思考相交叉相结合的过程,其构思的核心在于表现什么、如何表现这样两个问题。

情趣构思

情趣构思是以人们的审美感觉来进行的,这种设计构思使设计作品艺术化,画面更优美,色彩更抒情,气氛更宜人,视觉更刺激。情趣构思用象征性的、对比的或特异的造型语言来进行,也可以用新奇的、出人意料的、耐人寻味的图形视觉效果来引起人们的探求心理,从设计元素的关联性入手,运用人们熟悉的、关注的名人、名画以及人们熟悉的图形来引人注目。

传统构思

传统构思在遵循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立意于传统艺术、民间艺术所进行的创作性思维活动。传统构思同样要求把握时代的精神,并结合新工艺新材料的运用,力求在设计创新中保持和谐。现代设计虽然取材广泛,但大多数创意思想都起源于世界各民族艺术形式及民间艺术形式,取其精华,强调现代审美意识和功用性,使设计作品表现出一种新的传统与时代相融合的民族风貌,让传统的民族文化得以继承与创新,从而富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灵感来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浩瀚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充满着艺术可以吸取的素材和灵感。设计师要培养训练一双独特的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经过筛选、观察和体验,让艺术的灵感瞬间而来,并迅速抓住,以草图和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形成最初的构思,再进一步补充、完善,创作出完美的作品来。由生活中得到感受而触发灵感,由灵感转化为构思,然后把构思予以表现,这便是艺术设计中的灵感与构思。

参考文献 :

[1]熊晓燕、江平 编.服装专题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8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