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教育实践8篇

时间:2023-06-18 09:57:07

小学教育实践

小学教育实践篇1

一、实践活动课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而主要是依靠后天的力量逐渐培养起来的”。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大量的研究表明,凡是适合儿童能力水平的活动容易使儿童产生兴趣;而浓厚的兴趣,又是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的原动力,进而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在教学实践课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自愿参与,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课中并得到验证,从而满足他们好奇心,同时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小学教育阶段,小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深度还不够,往往学习积极性不高,热情不足。在教学课堂上,我们经常会发现小学生爱搞一些小动作,有很强的好动性,如果我们合理的将这一心理特点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就会获得一举两得的效果,既能使他们好动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又能使他们在愉悦中获得知识。比如在课堂上我们给学生讲述《死海》,那为什么会称为“死海”呢?我们就可以开展一次实践教学课,将鸡蛋放入一定浓度的盐水中,过15分钟鸡蛋就会被“煮熟”并浮上水面。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实践,这样不但可以验证我们讲述的“死海”的原因,也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我们常说“实践检验真知,脱离实践的知识如同是空中楼阁”。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尝试到知识应用的乐趣,才会产生兴趣,更好地学习,进而促进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只有在充分实践的前提下才能达到预期的认识程度;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所学内容,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老师会发现各种不同的问题,从而达到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这是教学中很重要的新理念之一。因此,在小学教育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达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重要的是在小学教育中应提供实践的机会和条件。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开展教学实践课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实践活动课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都必须通过他们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实现。小学教师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在教学中激发小学生的求知欲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取丰富的知识。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做学习的真正主人?就应创设宽松、愉快的环境,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课中可以为学生创造出这样宽松和愉快的环境。比如在进行《认识新同学》、《我们做游戏》中,老师引导学生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在活动中不但可以增进学生间的互相亲近和了解,还可以在活动中增强四肢的灵活性和思维的灵敏性;还比如小学自然课《石头、沙子和泥土》,石头、沙子和泥土具有原始、天然、随手可得的特点,而这些物体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这些认识是模糊的、不完整的。以此为切入口,通过做《沙糕》和《沙桥》游戏等实践活动课,引领学生自己体会它们具有什么不同的特征,在观察、比较、交流、分析中获得较清晰、完整的认识。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能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自主能动性,获得新的认识、新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尝试探究活动的科学态度和与伙伴合作交流的精神。

三、实践活动课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富勒说过:“理论是一种宝库,而实践是它的金钥匙”。实践活动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体,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观察、想象、设计、制作、反思等一系列活动中,综合运用各科知识,从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进而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课程不局限在书本里、课堂上、学校中,而是提倡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多交流、多合作,应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真正把装进学生书包里的知识通过开放性的活动内容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比如在数学教学中,讲授“时、分、秒的认识”后,可安排活动课,让学生到客运站、火车站、商店门前等地方记录关于时间的内容,并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和探讨,同时,可以自发收集生活中关于时间方面的信息,制作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运用时间的好习惯。实践活动课通过活动过程的实践,使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的直接经验的广泛性,如通过“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估一估”、“算一算”等实践,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的自主性,这样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四、实践活动课有利于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

1.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观察力的强弱、思考方法得当与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能力素质。在实践活动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尝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的观察思考。比如数学教学中的“七桥问题”,老师可以在实践活动课上先教给学生一笔画的初步知识,同时帮助学生发现“偶数点”的规律,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尝试,这样学生会发现“七桥”不能“一笔画”,进而提出怎样才能“一笔画”的问题。这就在实践中无形的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求异探索,激发思考情趣。

2.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实践课的目的是锻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所以实践活动课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讲“圆”、“长方体”、“正方体”等图形的作用时,可以开展教学实践课“有趣的拼搭”,学生在拼拼凑凑、堆堆搭搭、推推滚滚中联系生活,就会明白“为什么车轮都是圆的”、“为什么造房子时采用的砖头的形状都是长方体的”。学生如果不亲自动手实践,就不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可见,教学实践课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方面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课程。

3.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问题的解答往往是单一的、绝对的,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需要,当今的教育更加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分析问题,从而产生许多联想。教师可以利用实践活动课,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比如,开展《变废为宝》实践活动课,教师可以给学生举一些变废为宝的实例,如用废纸设计成衣服,进行服装表演;利用易拉罐设计各种造型等,并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借助这些活动可以启发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美化生活。通过类似的实践活动课,可以培养和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

4.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现今社会,强调团队的力量,要求具有协作交流的能力。所以必须从小学开始培养他们和他人交流、协作的意识,这样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舞台。而教学实践课能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和空间。比如在小学三年级开展“校园绿化”的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在老师的指导下为绿地进行花圃设计,然后按图纸进行实地花圃种植。种植过程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今后的管理等工作全留给学生自己处理。在活动中同学们充分合作、充分交流,利用团队力量实现活动目标。

小学教育实践篇2

德育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它属于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德育教育贯穿于小学全部日常生活各个方面,渗透在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德育教育培养小学生爱祖国、爱人们、爱劳动的道德情感,训练小学生优秀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与其他教育相辅相成,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

二、德育教育与小学综合实践课相结合的必要性

(一)德育题材广泛

小学生在综合实践中亲身体验实际生活,而德育题材在生活中大量存在。其中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等题材,还包括助人为乐、互相帮助、关心他人等题材。这些题材一方面让学生融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树立道德榜样。

(二)德育形式多样化

小学综合实践课形式多种多样,为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利用多媒体信息寻找优秀道德榜样让小学生学习,还可以从身边例子中挑选德育题材,并让小学生亲自体验学习,也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劳动,培养学生爱劳动的行为习惯。实践中接受德育常识方式多种多样,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小学生心理特征。

(三)德育教育过程需要实践

小学的德育教学不能只依靠书本知识学习,学生一味学习书本知识不去实践的话会对知识产生怀疑,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而综合实践(课)改变传统德育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真正掌握德育知识,塑造良好道德品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小学综合实践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生活实践中学习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要贴近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优秀榜样。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制定不同的综合实践课程。在实践活动中,教师亲自做示范。同时要求学生利用一些废旧资源,亲自动手实践做一些小制作,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受资源的再利用,培养学生爱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良好品质。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让学生热爱劳动,亲近大自然,陶冶情操。

(二)分工实践培养团队精神

综合实践课活动性很强,对于小学生来说有一些难度,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教师可以采取做团队合作方式进行德育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让每个组(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实践任务,看看哪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对于好的组给予奖励。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团队胜利时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通过)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锻炼了社交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三)德育教育中观察体验

在德育教育中一味地学习理论知识不能达到教学(育)目的,要将德育知识与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助人为乐事件,并将它记录下来。学生在记录过程中体会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道德品质。在观察体验中学到德育知识,并将知识渗透到实践操作中,让小学生在摸得着、看的见环境中体验德育内容,塑造优秀道德品质。

四、小学综合实践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意义

(一)综合实践课有助于培养小学生道德行为

综合实践课以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为主,将德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践活动中有许多优秀道德行为规范让学生亲自体验学习。小学生在体验中收集一些信息,在处理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将一些道德现象与自己所学的德育知识结合起来,使书本上的德育知识变的生活化、形象化,让小学生从根本上能够接受并学习。综合实践课上进行德育教育渗透,引导学生用自己思想情感去体验生活中道德准则,为学生建立良好道德情操。

(二)综合实践课有助于培养学生个人品质

小学教育实践篇3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如何有效地对农村小学生实施“三生教育”呢?“三生教育”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组成的一个复合概念,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简称。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教育的价值。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识,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三生教育”作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来抓,是合乎教育规律,顺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需要的。“三生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个体人转化为社会人,使教育真正成其为人的教育,是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教育。对青少年学生实施“三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其核心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发展现代教育必须坚持以教师为本,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立足点,努力培养建设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才。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实施“三生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适时、适量地对学生进行联系实际、针对性强的“三生教育”。在小学阶段实施“三生教育”,需从强化课堂教学、突出实践活动、注重文化育人等三个方面入手:强化课堂教学。省教育厅集中力量编写以“三生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云南省素质教育基础工程系列教材,供各级各类学校使用。要求各校要以适当的方式开设“三生教育”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保证必要的学时,进行灵活的考核评价,给予一定的学分,真正使“三生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同时,要充分挖掘其他各门课程中与“三生教育”有紧密联系的内容,在教学中有机渗透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在课堂中时刻以“三生教育”为教学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突出实践活动。要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开展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能力,特别是以服务社会能力为关键的实践活动。要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学真知、做真人、长真才。

注重文化育人。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重点,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要以塑造学校形象和提炼学校精神为重点,以比较优势和特色创新为核心,以培育优良的校风为目标,深入开展高品位、宽覆盖、多形式、主题鲜明、雅俗共赏、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以“三生教育”为主题的班、队活动。要提升学校环境建设的文化内涵和层次,营造有利于“三生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意识。作为一名教师,育人的根本就是要使学生有健康的心智,有实践能力(包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创意能力,富有爱心和责任感。我认为对学生来说,物质贫困固然可怕,但是精神贫困更为可怕。物质贫困使孩子上不了学,政府及各方面社会力量都在资助,但是精神贫困却是只有自身才能解决。教育工作者要通过“三生教育”,使教育精神不流失,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健全他们的心智。

小学教育实践篇4

体育教学要把思想品质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利用体育教学丰富的教育因素,加强学生德育。通过严密的课堂组织,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通过教材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道德品质。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另外,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时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立表率。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充分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身。同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健身方法,增强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二、加强课外体育活动训练,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组成部分,是达到学校体育目的、完成任务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可巩固和增强体育课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因此,必须把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坚持两操、两活动,进行队列操练、身体基本训练,狠抓基本体操的质量。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爱好,提倡小型多样,注意生动活泼,讲求实效,持之以恒。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建立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运动队。对有特长的学生集中进行训练,运动队员必须思想好,各科学习成绩良好,并在学校体育活动中起骨干作用。同时健全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坚持小型多样、达标内容为主的原则,每年举行一至两次体育比赛。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在身体方面,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学校体育任务,巩固和增强体育教学效果,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素质。

三、强化素质教育,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小学教育实践篇5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必要性;实践策略

在小学教育中,良好的实践教育对小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实践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优秀的品行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光是负责传授知识,更在于对学生实践理念的正确培养。在本文中,我就小学教育中加强实践教育提出一些思考,希望能获得一些共鸣。

一、加强教育实践的必要性

教育实践是师范生形成和巩固专业思想的自我教育过程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他的品行与生活,他对每件事情态度都一定程度地影响着学生。”这就是人们为什么称颂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道理。每一个将要成为教师的师范生,一定要注意自己品行的培养,这在教学实践环节更加容易实现。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师范生将会与许多小学优秀教师一起交流教学的成果,在不知不觉间将学习他们的敬业、合作、奉献的蜡烛精神,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无忧无虑以及他们那纯净的心,给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基础。很多师范生在谈到教育实践时都会不假思索说,当他们喊出老师时,我们都无比自豪,同时也感到肩上深深的责任。为了对得起“教师”这一光荣称号,我们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培养他们,就是为祖国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另外,教育践,一方面让师范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环境中运用并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也是智慧、能力、知识得到锻炼的好机会,同时这可以让师范生了解到专业思想、求知需要、认识自我价值、重新审视自我、培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总之,教育实践,是师范生走向岗位的第一步,有助于提前培养良好的。

二、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现状

1.教育实践教学形同虚设,很多学校仍理论教学为主

大部分学校由于教育计划以及教育课程的设计,把教育实践课程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由于文化课的紧张,要么不设置教育实践课程,要么就是名义上是教育实践课程,实际上上的是其他课程。

2.教育实践教学存在形式主义,教学质量明显偏低

在国家领导以及教育部门的关注和指导下,大部分院校迫于压力,表面上设置教育实践专业,实际上没有得到落实。这就导致了由于一些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有真正深入开展开来。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的大阻力是形式主义,只有搬开形式主义这块巨石,教育实践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三、加强教育实践的途径

1.重视教育实践课程的建设

教育实践课程实际上就是获取实践性知识、增强教师实践智慧、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一系列实践过程。教育实践课程,包括一系列实践方案、课程标准、计划、师资队伍和管理机构,还要配备一套规范化、系列化的实践课程教材。这样,师范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才能井然有序的执行教学计划,并与学生产生互动,得到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2.适当拓宽教育实践的内容

小学教育实践专业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研究型、应用型的高层次小学教师,他们应该具备全面发展、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扎实的小学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熟练掌握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能够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能力。教育实践一方面要完成教学工作的实践任务与相应的计划,利益方面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方面的观察、调查和研究等工作,让师范生更加深入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状况、理念和特点,然后用文字材料写出来,让更多的师范生认识小学教育的规律性,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以便更好的适应教师这一岗位。

3.增强规范管理、加强质量监控

加强对教育实践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是教育实践工作井然有序开展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前提。成立一个由基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师院校、实践学校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监督联盟,统一处理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从大局方面管理,考核评价教育实践内容,高师院校和实践学校主要制定教育实践内容与计划,并全程跟踪教育实践实施全过程,最后评价他们的实践内容,做出总结。

4.加强实践指导、提高实践质量

教育实践的前提和有力保证是制定完善的指导系统,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实践工作,建立一支稳定负责、有丰富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对于实践指导教师,要制定一套相应的管理制度,指导教师要具备认真负责态度,严以律己,保证教学实践顺利完成。实践指导教师要时不时地去小学走走转转,一方面与指导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从学校方面了解相应的情况,再加上自己的观察结果,适当的修改教学实践内容。

对于教学,要指导师范生如何备课,并组织师范生旁听当地学校老师的课程,并培养画简笔画、试教、自己编写故事等的能力,并制定一些相应的措施,没有备好教案的老师不能进入教室为学生们上课,课后要及时的总结反思,作出书面材料上交。

四、结语

实践的教育类课程设计重中之重在于实践,但这不是要降低对学术理论课的关注,而是打破原有的学科之间的界限,对知识体系重新定位并加以归类与整理,增强理论的针对性与实践的客观性。对于大多数师范院校的具体情况,院校自己要做出相应的固话与调整,将教学实践重视起来,为小学教育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春.谈教育实习对提高师范生专业素质的作用[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3).

[2]张晓芳,张虎芳.高师院校教育实践教育学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关文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育实践课程改革构想[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小学教育实践篇6

一、加强教育实践的必要性

教育实践是师范生形成和巩固专业思想的自我教育过程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他的品行与生活,他对每件事情态度都一定程度地影响着学生。”这就是人们为什么称颂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道理。每一个将要成为教师的师范生,一定要注意自己品行的培养,这在教学实践环节更加容易实现。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师范生将会与许多小学优秀教师一起交流教学的成果,在不知不觉间将学习他们的敬业、合作、奉献的蜡烛精神,感受到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无忧无虑以及他们那纯净的心,给良好的职业道德奠定基础。很多师范生在谈到教育实践时都会不假思索说,当他们喊出老师时,我们都无比自豪,同时也感到肩上深深的责任。为了对得起“教师”这一光荣称号,我们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培养他们,就是为祖国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另外,教育??践,一方面让师范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环境中运用并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也是智慧、能力、知识得到锻炼的好机会,同时这可以让师范生了解到专业思想、求知需要、认识自我价值、重新审视自我、培养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总之,教育实践,是师范生走向岗位的第一步,有助于提前培养良好的。

二、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的现状

1.教育实践教学形同虚设,很多学校仍理论教学为主

大部分学校由于教育计划以及教育课程的设计,把教育实践课程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由于文化课的紧张,要么不设置教育实践课程,要么就是名义上是教育实践课程,实际上上的是其他课程。

2.教育实践教学存在形式主义,教学质量明显偏低

在国家领导以及教育部门的关注和指导下,大部分院校迫于压力,表面上设置教育实践专业,实际上没有得到落实。这就导致了由于一些实践教学只停留在形式上,有真正深入开展开来。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的大阻力是形式主义,只有搬开形式主义这块巨石,教育实践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三、加强教育实践的途径

1.重视教育实践课程的建设

教育实践课程实际上就是获取实践性知识、增强教师实践智慧、培养教师实践能力的一系列实践过程。教育实践课程,包括一系列实践方案、课程标准、计划、师资队伍和管理机构,还要配备一套规范化、系列化的实践课程教材。这样,师范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才能井然有序的执行教学计划,并与学生产生互动,得到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2.适当拓宽教育实践的内容

小学教育实践专业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研究型、应用型的高层次小学教师,他们应该具备全面发展、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扎实的小学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熟练掌握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职业技能,能够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的能力。教育实践一方面要完成教学工作的实践任务与相应的计划,利益方面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方面的观察、调查和研究等工作,让师范生更加深入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状况、理念和特点,然后用文字材料写出来,让更多的师范生认识小学教育的规律性,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以便更好的适应教师这一岗位。

3.增强规范管理、加强质量监控

加强对教育实践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是教育实践工作井然有序开展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前提。成立一个由基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师院校、实践学校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监督联盟,统一处理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从大局方面管理,考核评价教育实践内容,高师院校和实践学校主要制定教育实践内容与计划,并全程跟踪教育实践实施全过程,最后评价他们的实践内容,做出总结。

4.加强实践指导、提高实践质量

教育实践的前提和有力保证是制定完善的指导系统,为了更好地实施教育实践工作,建立一支稳定负责、有丰富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

对于实践指导教师,要制定一套相应的管理制度,指导教师要具备认真负责态度,严以律己,保证教学实践顺利完成。实践指导教师要时不时地去小学走走转转,一方面与指导学生交流,另一方面从学校方面了解相应的情况,再加上自己的观察结果,适当的修改教学实践内容。

对于教学,要指导师范生如何备课,并组织师范生旁听当地学校老师的课程,并培养画简笔画、试教、自己编写故事等的能力,并制定一些相应的措施,没有备好教案的老师不能进入教室为学生们上课,课后要及时的总结反思,作出书面材料上交。

小学教育实践篇7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体育教学 情感教育

素质教育是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的理想、兴趣、情感、意识、道德等个性因素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情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康向上的人格和充实完美的情感世界、积极肯定的情感可使学生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高质有效地完成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实施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效果。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及在体育教育中的作用

1.情感教育的内涵。

所谓情感教育,目前比较公认的内涵界定是:关注人的情感层面如何在教育的影响下不断产生新质、走向新的高度,也是关注作为人的生命机制之一的情绪机制,如何与生理机制、思维机制一道协调发挥作用,以达到最佳的功能状态。从教学的具体实践来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为目标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者的人进行教育所实施的真正的教育,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

2.体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情感教学方法能满足学生精神需要,教学内容枯燥单一,干巴巴的讲授,会使小学生本能的好奇心、参与欲望和表演能力受到压抑,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生理、心理疲劳,严重影响他们的情绪和学习效率。若能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教材、教具等各方面的优势,课堂教学就会变得丰富、形象、有趣味,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同时,教师教学热情高昂,语言简洁幽默、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学生就会津津有味地投入其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中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对学习的无限热情。因此,良好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情感教学就在无形中对学生起到了无穷的推进力量。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践探索

1.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在传授文化知识和运动技能外,还要使学生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教学情感相统一。要在认真探究教学内容和教材大纲后,挖掘出课本里的情感因素,制订教学计划,创设出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情境,让学生把要学习的内容真正地弄懂弄透。比如,在讲述体育锻炼的益处时,教师可以从小方面讲:参与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们的体质,训练人的思维能力;也可以从大的方面讲:参加体育竞赛可以为国增光,教师可以适时播放一些体育竞赛中运动员获奖的短片,特别是在颁奖台上唱国歌的那一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唱国歌,来切身感受为国争光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热情,让他们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加强纪律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教育。

体育教学是一项有严格组织纪律的集体活动,课堂中学生有充分展示自己能力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反复强调课堂常规和练习要求,督促学生按照集体的共同义务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改变松懈散漫的作风,使之符合运动规则和集体的需要。许多体育活动需要同学之间互相配合来完成,这种交往与协作,使学生认识到彼此之间都有义务和责任来完成每个动作,同时也认识到自己成绩的取得是和他人的帮助是分不开的。正因为集体的力量,使学生以各种方式使自己的心态、行为意向、与集体状态、行为相结合,以便被集体所接受、取得教师和同学们的认同、赞许,产生心理的、情感的共鸣,学生们会自发地以团体中的优秀人物为榜样或以某个成绩突出的小组为参照群体,从而获得自己是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的情感体验。我们通过开展各种教学竞赛、达标、创优秀锻炼小组等活动,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营造出集体成员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支持、团结协作的良好氛围。学生体验到了由于自身融入集体后自身价值得到实现而获得的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与集体荣誉感。

3.运用正确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就是采用间接、含蓄的方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合理、及时地运用心理暗示规律,对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学习情感,增强学习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针对小学生易发火、不与人合作和抵制学习的情绪,教师不妨引领运用他人暗示和启迪小学生运用自我暗示学习体育技术。他人暗示就是体育教师采用情景性且学生熟悉的习惯用语及和蔼可亲的表情来帮助学生学习。如在双人绑腿练习时,教师指定两位同学参与练习(也许平时二位同学相互抵触),教师面带微笑,充满情爱启示:“你俩多像亲兄弟!合作起来肯定是黄金搭档!”接下来伴随着学生响彻云霄的呐喊和助威,两位同学精诚团结、奋力拼搏练习和比赛,最后跑出全班最好成绩。比赛后两位同学亲情庆祝胜利,以往的不和谐已抛向九霄,这种曼妙的情感还能向课外延续。自我暗示是指学生用一定的暗示语言使自己的心理和肌肉得以放松,增强情绪的稳定性,消除或减轻肌肉的紧张,调节心理状态。如进行疲劳恢复时,学生平躺在地上内心对自己说:“我们就是黄金搭档。而且自我感觉越来越好,就会身心轻松愉快,达到放松的目的。”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既要合理运用他人暗示,又要教会学生或引导学生运用自我暗示来调节情感,从而驱散易发脾气、排斥他人等负面情绪,向着身心和谐与健康方向发展。

4.更新观念,加强自身情感修养。

情感是人类生命的本质力量,是人类创造力量的源泉。体育教师要从教育的整体目标出发,在传统认知教育的基础上逐渐培养情感教育意识,加强对情感教育思想的理解,并不断加强自身情感修养。体育教师具有较高的情感素养是体育教学实施情感教育成功的关键,体育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执著的精神将对学生精神世界产生强烈的影响。师生之间具有良好的感情基础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因此,每个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在教学环节还是在管理环节都要把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作为自己的责任。首先,教师应该热爱学生,即以情育情。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最后,教师应与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和相当的共处时间。情感教育是通过情感交流实现的,情感交流是一个不间断的互动过程,需要大量时间。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环节和课余活动结合实际与学生交流,避免空洞的谈话和教条的说教。只有真诚地关心帮助学生,才能使师生情感产生共鸣,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范玮.应将情感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当中.科技咨讯,2012.4.

小学教育实践篇8

第一,语言的亲和力与准确性。小学生处于儿童阶段,他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他们,因此小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有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准确的接收到信息。同时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极强的亲和力,用一种柔和的方式与学生交流。第二,板书的绘画能力。不同于中学生,小学生由于注意力容易分散,只有新鲜有趣的事物才会充分吸引他们,因此,小学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绘画能力,黑板板书活泼可爱,用醒目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课堂活跃能力。小学生生性好动,不喜欢课堂上死气沉沉,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活跃课堂气氛的能力,经常通过故事、儿歌、游戏等轻松有趣的形式,寓教于乐。

二、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现状

小教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是高师院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点。目前,该专业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表现出的实践能力相对薄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教学能力

基础教学能力是教师从师任教的基本能力。小教专业学生的基础教学能力主要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第一,教学语言僵化,感染力欠佳。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在校小教专业学生普通话不够标准,二级甲等的过级率不高;学生在顶岗实习或教学见习中的教学语言僵化,感染力不够,使得小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不高;不少实习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不够协调、自然,学生与老师之间缺乏沟通。第二,板书呆板,书写不规范。不少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板书呆板无趣,缺少设计。错别字、笔顺错误等问题也屡有发生。第三,过度依赖教材。一些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过度依赖教材,有些更是一成不变地根据教材和教参的设置授课,没有和学生的学情相结合,使得授课效果大大降低。

(二)教学操作能力

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所需各种能力的综合,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是教师能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关键能力。目前,小教专业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普遍不太成熟。主要表现在:第一,教学设计能力不高。不少学生在教学实习时课前准备不充分,教学设计不规范,对《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阐述不明确,教学重难点不突出。第二,课堂调控能力不强。小学的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不可预测性。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在面对真实的小学课堂教学环境时,常常暴露出课堂调控能力的不足:或是不能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如期完成教学计划;或是对学生关注不够,教学分离,导致教学效果差;或是对学生的提问或突发状况惊慌失措,不能沉着应对;或是课堂纪律差,秩序混乱,教学过程无法顺利进行等。第三,教学反思能力不足。教学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评价和总结能力。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能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但我们的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实践后没有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找出原因,教学反思能力有待加强。

(三)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是教师超越现有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以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高水平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可以说,教学创新能力是评价一个教师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目前,小教专业学生在教学实践能力中的创新能力还是比较薄弱的。绝大多数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停留在模仿和学习阶段,过度依赖教材,知识传授局限于书本,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精神,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在更新和组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情设计课程最优方案,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以及优化教学过程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同时,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也亟待提高。

三、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实践能力是衡量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一个重要指标,这就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实践,强化技能,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毕业时即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具备过硬的教学实践能力。但从目前来看,很多师范院校的课程体系是由全校公共课、教师教育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课程)四部分组成,而在这四类课程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全校公共课,比例最低的是实践环节(包括军事训练、教学实习和见习等),专门开设教师技能训练等实践课程的学校并不多。一些师范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忽略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没有联系小学教育实际,在实践环节上与其他教育类专业几乎没有区别。一些院校的课程设置内容陈旧,课程内容与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相脱离,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脱离,不能满足学生作为未来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力度不够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学习,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的一系列行为方式。目前我国师范院校对小教专业师范生进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力度明显不够:很多师范院校没有在小教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纳入技能训练,即使有技能训练也不成系统,而是单一的、零散的训练,缺乏从组织到实施、从课程到师资的严格管理,训练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也缺乏对训练进行科学、规范的考核,大部分师范院校除了普通话按照国家语委的规范要求进行考核外,其他技能如板书设计技能、课件制作技能、班级组织管理技能、科研技能等的考核涉及很少,导致技能训练的动力不足,学生在校时的教师职业技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走上教学岗位时才暴露出问题。

(三)教学实践时间短,形式单一

教学实践是学校培养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逐步提高的。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比较重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教学实践的时间长,并且实践的形式也多样。“在美国,教育实践分三种:模拟实习、早期实地经验和教学学习。英国的教育实践也有两种形式:非正式教育实习和正式教育实习。教育实践的时间根据秋、春、夏三个学期来安排,一般不得少于20周。”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教学实践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实践时间短,落实不到位。我国大部分师范院校的教学实践一般为6到8周,如果除去实习开始的一周准备以及实习结束时的一周总结,实际上真正用于实习的时间仅一个月左右。而这一个月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听课,辅助班主任工作,真正走上讲台上课的次数非常有限。一些学校甚至安排学生回当地自行联系学校,实行“放羊式”的实习,使学生的教学实践环节流于形式。二是实践形式单一,很多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只有教学实习,缺少教学见习和模拟训练,学生缺乏一个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不断转化的逐步提高的过程,从而导致教学实践效果不理想。

四、提高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思考

(一)调整和完善培养方案,突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其人才培养应该“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也就是说,高师院校小教专业的人才培养首先应突出师范性,强调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其次应贴合小学的实际需求,与培养中学教师的师范专业有所区别;再次是定位在本科层次的培养,与传统的中师教育的培养目标区分开来,培养出的学生才是能适应小学教育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因此,高师院校应完善小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对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安排等进行调整,突出小学教育的专业办学特色。

(二)改革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就学习者个体而言,学习的根本标志就是越来越容易地、有效地参与团体重要的实践活动。”这正是实践教学的意义所在。实践教学不仅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高师院校应努力克服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不完善、与理论教学脱节,以及专业性不强等弊端,“以‘大实践观’为统领、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可将实践教学体系从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以及综合实践三大板块进行构建,将学生的基本技能与素质培养、职业技能训练、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从各门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校内集中实训环节以及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等环节入手,全面改革和完善小教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其中最核心的是整合学科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根据小学教育的特殊要求设置课程,精简理论课程,加大技能性实践课程的比重和学时,增加与小学紧密联系的课程,课程体系从单一转向综合,课程内容从封闭转向开放,课程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实践应用。

(三)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加强教育实习管理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