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8篇

时间:2023-06-19 09:24:45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篇1

2013年5月27日,平安银行等机构在深圳《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调查报告》,总结2012年中国供应链管理的“六大发现”,呼吁各界关注供应链管理的“成本、融资与供应稳定”等关键问题,并就加速中国供应链管理行动提出了建立和健全供应链管理组织、培养和储备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加快供应链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加大对信息化技术投入等建议。

供应链融资前景广阔

金融海啸过后,国内企业尤其是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仍面临着流动性短缺的问题。2012年发生在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老板跑路潮就折射出民营企业的生存现状。调查发现,面对资金压力,企业目前融资方式主要还是以信用借款为主,其次分别是担保借款和供应链融资。

三类融资方式的获取渠道仍以银行为主,民间个人和机构方式获取融资占有一定比例,但远非主流,而通过物流公司和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更微。中小型企业通过民间个人和机构、物流公司及网络平台等方式获取融资的比例相比大型企业要高,这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传统的银行信贷资源对中小型企业来说还是相对稀缺。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之外,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以延展或缩短账期、提供预付款、赊销等方式帮助上下游解决资金短缺问题,这种互助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供应链社区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调查同时显示,我国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实体环境已具备,发展前景广阔: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上下游社区规模大,并且合作稳定;同时,在上下游开展合作共赢方面,大部分企业已形成共识。75%的受访企业认为公司建立的上下游供应链体系需合作共赢;同时在产品设计和业务流程设计上都希望与供应链合作企业开展广泛的合作。

体制是根本制约

阻碍供应链管理水平提升的因素很多,而体制性因素是首因,这其中包括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认知度和重视度;供应链管理组织的设置;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及专项资金的投入。

调查显示,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一般。79%的受访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停留在熟悉或比较熟悉两个状态,而只有10%的企业高层对供应链管理非常熟悉。汽车行业的高层管理者对供应链管理的熟悉程度相对较高。

多数企业(72%)没有在企业内部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这一结果表明,企业内部缺乏统一协调和组织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的专职部门,以快速应对客户需求。大型企业已设置供应链管理部门的比例占受访大型企业的44%,该比例比中小企业高出一倍。

另外,90%的企业缺少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暗示我国在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方面有待加强。资金投入方面相对不足,有专门的资金与拨款的受访企业仅占14%,必要时才投入或资金不足的占了53%。大型企业相对中小企业在专业人才引进和资金投入上较为领先。

从三方面修炼内功

中国企业无论在供应链管理组织、人才培养,还是供应链的可视化、风险管理及供应链金融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我们从本次供应链管理调查中看到了国内企业在组织、成本、融资、风险、可视化、外包等方面的现状和困境,建议从组织建制、人才培养、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加以强化。

第一,建立和健全供应链管理组织。建议核心企业设立首席供应链管理官和专业的供应链管理部门,面向市场统筹协同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供应链管理目标与活动,推动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协同作业,放眼供应链全局优化供应链,以系统最优替代个体最优,创造各方共赢的局面。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篇2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JMI

从传统的ABC库存管理办法到JIT的“零库存管理”,库存总是企业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产业化浪潮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从强调大而全的纵向管理模式转向强调以核心竞争力为主的横向管理模式,即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动态性、集成性、群体性和分布性等特点,因此在供应链中有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这给供应链管理,尤其是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控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模式

供应链库存管理不是简单的需求预测与补给,而是要通过库存管理获得用户服务与利润的优化,从而达到供应链整体及节点企业双赢的目的。上世纪90年代初,管理者把供应链库存管理重点放在控制方法和预测方法的科学性,其中以AFR(Aggregate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合计预测与补给)供应链管理库存模式最具代表性。AFR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主导其分销中心及库存的管理,是商业贸易伙伴交互作用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用于预测的核心数据主要来自于销售历史数据,AFR缺乏集成的供应链计划,可能会导致高库存或低定单满足率,容易形成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从而导致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降低,影响供应链上企业的快速响应时间,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

为了解决AFR的上述缺点,有学者提出了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模式,VMI是以零售商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性改进的合作性策略。VMI对减缓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的出现有着积极作用,但VMI有以下缺点:

VMI是单向流程,供应商并未将促销、多存货来源和季节性因素列入考量,在存货方面仍会有不平衡的情况发生。VMI中的框架协议虽然是双方协定,但供应商处于主导地位,决策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协商,难免造成失误,供应商可能利用自己的主导地位将企业成本转嫁给其他合作伙伴,供应链缺乏有效的双赢机制,由此所引发的负面效应将会恶化同其合作伙伴的外部供应链关系,进而导致整体供应链竞争力的削弱。

JMI的基本思想

针对AFR和VMI的不足,有学者又提出了联合库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简称JMI)。JMI是基于物流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方法。它能有效改善供应链系统中出现的牛鞭效应现象,减少不必要的库存,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进而优化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性能。JMI强调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制定库存管理计划,各节点企业在共同的协议框架下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企业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如图1所示,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在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作用下,通过相应的信息系统合作沟通,并通过库存协调管理中心对供应链上的库存进行管理。

实施JMI的必要前提

JMI的实施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相互合作,需要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

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相互信任是JMI成功实施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是JMI成功的保证。为了保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良好沟通,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应协商建立JMI框架协议,从而保障供应链上信息流的有效沟通,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对市场需求信息在预测、生产、运输计划和竞争策略等方面的共同设计和控制。

此外,实现JMI的关键是用户库存状态的透明化,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能够对库存进行随时跟踪调查,从而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信息,对企业的供应能力作出快速调整。因此,JMI的实施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

实施JMI的具体步骤

建立完善的协调管理机制

为了发挥联合库存管理的作用,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应沟通并制定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供应商和分销商要充分沟通,将合作概念化并拟定框架协议。要理解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在市场目标中的共同点和冲突,通过协商的办法建立完善的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

建立集成的信息系统

供应链上信息的有效流通,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是JMI得以成功实施的必要物质保障,而对供应链上合作伙伴之间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集成是共享信息的技术基础。传统的信息集成方案是基于传统EDI的数据集成方法,但这种方案的成本高昂,不适合中小企业的应用。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人们先后提出了基于传统HTML技术的集成方案、基于分布式技术的集成方案和基于XML技术的集成方案,这些信息集成方案对建立供应链上信息的有效畅通机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在信息系统集成时要将条码技术、扫描技术、POS系统等企业系统集成起来,从而在供应链中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篇3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供应链中主要库存模型进行介绍的基础上,讲述了联合库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 简称JMI)的基本思想、实施JMI的必要前提和应采取的步骤,为企业采用JMI管理供应链库存提供了决策参考。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JMI

从传统的ABC库存管理办法到JIT的“零库存管理”,库存总是企业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产业化浪潮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从强调大而全的纵向管理模式转向强调以核心竞争力为主的横向管理模式,即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由于其具有开放性、动态性、集成性、群体性和分布性等特点,因此在供应链中有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这给供应链管理,尤其是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控制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供应链的库存管理模式

供应链库存管理不是简单的需求预测与补给,而是要通过库存管理获得用户服务与利润的优化,从而达到供应链整体及节点企业双赢的目的。上世纪90年代初,管理者把供应链库存管理重点放在控制方法和预测方法的科学性,其中以AFR(Aggregate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合计预测与补给)供应链管理库存模式最具代表性。AFR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主导其分销中心及库存的管理,是商业贸易伙伴交互作用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用于预测的核心数据主要来自于销售历史数据,AFR缺乏集成的供应链计划,可能会导致高库存或低定单满足率,容易形成牛鞭效应(Bullwhip Effect)。从而导致供应链整体运作效率降低,影响供应链上企业的快速响应时间,导致客户满意度下降。

为了解决AFR的上述缺点,有学者提出了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模式,VMI是以零售商和供应商双方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的,在一个共同的协议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并不断监督协议执行情况和修正协议内容,使库存管理得到持续性改进的合作性策略。VMI对减缓供应链中的牛鞭效应的出现有着积极作用,但VMI有以下缺点:

VMI是单向流程,供应商并未将促销、多存货来源和季节性因素列入考量,在存货方面仍会有不平衡的情况发生。VMI中的框架协议虽然是双方协定,但供应商处于主导地位,决策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协商,难免造成失误,供应商可能利用自己的主导地位将企业成本转嫁给其他合作伙伴,供应链缺乏有效的双赢机制,由此所引发的负面效应将会恶化同其合作伙伴的外部供应链关系,进而导致整体供应链竞争力的削弱。

JMI的基本思想

针对AFR和VMI的不足,有学者又提出了联合库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简称JMI)。JMI是基于物流协调中心的库存管理方法。它能有效改善供应链系统中出现的牛鞭效应现象,减少不必要的库存,提高供应链的同步化程度,进而优化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性能。JMI强调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共同参与、制定库存管理计划,各节点企业在共同的协议框架下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各节点之间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企业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如图1所示,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在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作用下,通过相应的信息系统合作沟通,并通过库存协调管理中心对供应链上的库存进行管理。

实施JMI的必要前提

JMI的实施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它需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相互合作,需要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

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相互信任是JMI成功实施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是JMI成功的保证。为了保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良好沟通,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应协商建立JMI框架协议,从而保障供应链上信息流的有效沟通,实现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对市场需求信息在预测、生产、运输计划和竞争策略等方面的共同设计和控制。

此外,实现JMI的关键是用户库存状态的透明化,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能够对库存进行随时跟踪调查,从而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信息,对企业的供应能力作出快速调整。因此,JMI的实施必须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

实施JMI的具体步骤

建立完善的协调管理机制

为了发挥联合库存管理的作用,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应沟通并制定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供应商和分销商要充分沟通,将合作概念化并拟定框架协议。要理解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在市场目标中的共同点和冲突,通过协商的办法建立完善的供应链协调管理机制。

建立集成的信息系统

供应链上信息的有效流通,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是JMI得以成功实施的必要物质保障,而对供应链上合作伙伴之间原有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集成是共享信息的技术基础。传统的信息集成方案是基于传统EDI的数据集成方法,但这种方案的成本高昂,不适合中小企业的应用。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人们先后提出了基于传统HTML技术的集成方案、基于分布式技术的集成方案和基于XML技术的集成方案,这些信息集成方案对建立供应链上信息的有效畅通机制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在信息系统集成时要将条码技术、扫描技术、POS系统等企业系统集成起来,从而在供应链中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第三方物流作为供应链上的重要环节为实施JMI提供了物流保障,第三方物流的兴起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增加了供应链的敏捷性和协调性。企业可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业务,从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供应链的整体性也因此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事实证明,JMI是一种有效的库存策略。随着开放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企业在竞争中日益壮大,供应链管理思想将日益深得企业界的青睐,而在供应链管理思想指导下的JMI管理技术会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推动我国商业的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篇4

关键词:协议流通;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农超对接

一、 引言

生鲜农产品主要包括蔬菜、水果、禽、蛋、水产品、肉、奶制品等(基于文章的研究重点,本文的生鲜农产品主要是指水果、蔬菜两类农产品)。随着国际化分工的加深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竞争已不单纯是具体产品或单一实体的竞争,更表现为供应链间的全面性、整体性的竞争。生鲜农产品流通具有生产分散、流通渠道长、环节多、易损耗等特点,如何充分发挥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核心优势,联合协作来参与竞争,是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和效益的关键问题。

《物流术语》国家标准(GB/ T18354-2001)中对供应链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活动的上游与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链结构;对供应链管理的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根据上述定义及特点,可见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准确畅通是成功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所在。本文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界定是指围绕核心企业构建自身的业务流程,把核心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流程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及控制。

在现有分散农户经营占主导、多种流通模式并行短期难以改变的情况下,如何从现有流通体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为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路径。在这一体系中有能力、有动力对现有模式进行改进的是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主导者即核心企业,然而核心企业自身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制约这一路径实现的主要瓶颈。因此,通过核心企业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对供应链进行有效整合,提升供应链的竞争力,是提高生鲜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关键。

二、 文献回顾

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新鲜、安全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引发了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变革,促使农产品流通组织对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模式进行整合以提高链条的效率与绩效。胡定寰(2006)指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农产品的“供应组织机构”有密切的联系,提倡采用“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来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王素霞等(2007)从流通成本的角度对国内外农产品零售渠道的发展趋势、连锁超市和农贸市场的流通渠道比较、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分析,提出建立起以连锁超市为主、农贸市场为辅的多种流通模式,将是中国农产品流通中长期的发展目标。杨为民(2007)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探讨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一体化的三个主要类型:生产商主导型、运输商主导型和零售商主导型。

生鲜农产品流通作为农产品流通中的细分领域,成为学者们日益重视的研究领域。但主要集中于对生鲜农产品大类的研究,对果蔬细分品类进行的研究较少。方昕(2001)通过对中国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指出生鲜供应链建立直接有效的流通渠道是符合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的流通方式,而资源整合的关键环节是生鲜加工配送中心,连锁超市是未来发展订单农业、产销直接对接,连接上、下游的重要环节。方志权(2003)认为应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引入到果蔬行业的发展中,并针对目前的发展状况,提出了实现供应链整体有效运作,提升果蔬行业总体竞争力的对策。刘雪等(2005)以供应链购销的角度对供应链的类别进行了划分,并对中国新鲜农产品(文章中指的是水果、蔬菜)的供应链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描述,通过讨论供应链伙伴能力变化中呈现的供应链管理结构,探讨了中国新鲜农产品面临的物流挑战。

以上文献多集中于流通模式及供应链模式的研究,对于在供应链模式下,核心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应采取何种供应链管理策略的研究还不足。本文力图在提出果蔬类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模式架构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模式分析核心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采取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三、 基于协议流通的供应链模式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总结归纳,针对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围绕解决高效流通模式、关键服务技术和服务机制等问题,提出发展协议流通的主导体系。所谓协议流通指农产品供应链中各利益相关主体以某种协议,明确各自分工,统一协调上下游的供应商和客户,运用生产风险、流通风险的分担和利益分配机制,解决农产品交易信息不对称和流通成本高等问题,形成供应链整体的长期交易关系,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流通收益。基于当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协议流通发展趋势,应重点发展三种典型供应链模式:连锁集团主导型、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

1. 连锁集团主导型。

(1)模式特点。

第一,上游具有组织保障。连锁零售集团建立直采基地,不仅解决了农户的“卖难”问题,同时与多个基地的合作,保障了销售的多品种要求。第二,流通环节减少。通过与生产基地直接对接,大大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中的损耗,提高了流通效率。第三,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稳定和畅通得到保障。通过主导整条供应链,掌握节点信息,使得信息能及时、有效的传导,同时连锁集团拥有足够的资金保障和配套的物流服务。

在现阶段实践中的农超对接模式是连锁集团主导型的一种表现形式,图1是物美集团实施的农超对接模式与传统供应商模式物流环节的比较,从中可直观地看到供应链环节的减少,农超对接后,农户田间采摘到连锁超市配送中心相比传统供应商模式减少了4道流通环节,大大降低了流通成本、减少了损耗,在提高农户收入的同时降低了消费者的负担。

(2)存在问题。

第一,连锁集团的组织结构条块分割。目前,绝大多数连锁集团采用传统的组织形式,实行板块管理,各店铺、各营运部门、事业部均拥有独立的生鲜采购、物流分体系,各自独立运营。这种方式采购、物流和门店销售是脱节的,运作效率较低,极易产生条块分割,增加内部交易成本。

第二,物流运作的衔接不畅。分散农户与大型集约化终端进行对接存在很多实际操作难题,如:如何实现分散生产基地的大批量、集约化供货,以及流转箱的统一使用等问题。根据2007年~2008年国内物流学术前沿报告,常温流通中生鲜农产品的损耗率为20%~30%,而发达国家仅为1.7%~5%。通过对物美集团的调研也发现,物流在整条供应链环节中费用最高,约占单品成本的5%~6%。

第三,对农户支付及票据管理困难。一方面交易的结算方式仍是现货现金交易,这是一种原始的商流和资金流不分的流通形式。另一方面票据的处理比较繁琐,即使拥有强大信息管理系统的连锁集团,分散农户的票据仍然需手工处理。因此,如何使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平台与分散的农户有效衔接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又一难题。

2. 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

(1)模式特点。

第一,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产品在从田头到餐桌的这一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透明和可控的状态。第二,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产品市场需求信息,通过中间企业以订单的方式准确及时地传到供应链中的上游节点,使生产更有计划性。第三,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通过中间企业的品牌化经营,树立起产品在消费者中的质量信誉,可以有效开拓市场。

(2)存在问题。

首先是供应组织的不确定性。目前拥有自有基地、持续规范经营的合作社较少,企业在上游主要是与组织主体进行衔接,上游供应组织的不确定性不利于供应链的持续和稳定。其次是信息的不对称。农户对风险的承担能力有限,生鲜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直接涉及农户的利益,而中间企业掌握外部需求、价格等方面的信息,企业和农户间信息存在高度不对称性。基于协议与实际价格的差异性或农户对企业不信任,会导致农户为短期收益而放弃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在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模式下,解决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关系是主要问题,这迫切需要建立一种长期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有效地合作机制。

3. 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

(1)模式特点。

第一,有利于价格形成。批发市场通过对交易双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交换,可以提高交易的透明度,有利于形成更加合理、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农产品价格。第二,减少交易成本。协议流通平台通过对交易双方诚信的记录和评分,有利于诚信度的提升,降低交易中的不确定性,减少交易的监督与执行成本。第三,可提供配套的服务。服务拓展型的批发市场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具备先进的物流、结算、商务等配套服务功能。

(2)存在问题。

第一,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批发市场虽然积极使用各种供应链管理软件,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仅仅局限于单个批发市场,较易产生信息孤岛现象。中商集团南阳批发市场的信息系统总投资额达386万元,系统的利用率虽然达80%~90%,但仅限于市场内部使用,不利于信息的高效传递。第二,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及标准,管理秩序和效益较差。从市场管理上看,大部分市场对经营主体并未做出严格的限制。批发市场交易主体的不确定性和分散性,加大了市场的管理难度。此外,大部分市场对上市交易的产品没有相应到位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和标准。据全国城乡贸易联合会对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抽样调查表明,批发市场的检测设施、垃圾分类和保鲜储藏设施等配备率均不足40%。管理的不规范、检测设施的落后,易导致不安全的农产品进入流通环节,给消费者的健康带来危害。

四、 协议流通模式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

1. 连锁集团主导型。

(1)纵向一体化策略。在对物美集团的调研中发现,该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寻找持续、稳定、安全的供货基地。通过研究发现只有提高上游组织化程度,与上游农户或合作社基地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达到真正意义的纵向一体化,才能实现与农户之间资金与票据的电子结算,物流、采购的标准化,统一供应链管理的运作。

(2)组织结构变革策略。如何从生鲜的采购和物流分段经营、各管指标、信息脱节,转变为统一协调、信息集成和供应链一体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是实施该策略的目的。就物美集团而言,目前对果蔬品类,单独成立了流程部门——果蔬直采项目小组(图2),由公司的最高管理层直接监管,将原来分散在其他部门的果蔬采购、物流集中统一管理,从总体上做到统一采购、统一运营,由板块管理变为线性管理,总体的组织结构完全按照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及需求进行统一操作,实现组织、流程、作业的一体化。

(3)作业流程标准化运作策略。作业流程标准化首先表现在采购、物流的包装、重量、品质的标准化。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成本的提高和物流包装的标准化相比较而言,企业会更注重于物流包装的标准化。实现标准化作业,可以减少损耗和包装费用。同时对上游农户的包装、作业、重量、质量、规格的监控,直到最终店铺的管理都极为方便。未来的发展方向应是整个作业流程的标准化运作。

2. 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

(1)掌控上游生产基地。一方面企业通过对上游农户生产资料、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参与生产经营的过程,实现对基地生产的控制,使企业获得质量、数量符合要求且供应稳定的产品。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以控股或持股的方式管理整条供应链,与上游和下游形成利益共同体,强化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致力于稳定长期的供应链体系的构建。目前,通过调研来看,新疆果业集团已实现对供应链前端农民合作社的有效管理,并通过企业强大的信息和分销优势将新疆特产水果分销到国内外。

(2)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以中间龙头企业为核心的生鲜供应链作为市场和生产者之间的中间性组织,更好的克服了纯粹市场交易形成的较高的外部交易成本。从经济学角度看,供应链企业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能否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利益的分配机制。通过建立相应的利益分配机制,达到激励相容的目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才能实现供应链的长远利益。

3. 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

(1)构建行业信息平台的策略。为了实现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一致性,需要批发市场在发展自身信息系统建设的同时,还要支持上下游供应商信息化建设,将这一系统能力传递到上下游,保证信息沟通的流畅性和对食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从对中商集团下属批发市场调研来看,信息化的建设已经涉及通过建设IT平台跨越距离的鸿沟、连接距离较远的不同区域农产品的流通。因此,批发市场应研究构建基于ASP等IT架构下协议流通模式的综合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批发市场地域与功能等服务的拓展。

(2)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和各种制度,包括生产作业标准、产品的品质标准、交易主体资格等标准和制度规范批发市场的运作。使农户等生产者在既定标准的框架下,限制不安全的产品进入批发环节。同时应完善统一批发市场法规,对经营主体做出严格的限制,实现批发市场的有序运营。

五、 研究结论

本文根据当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及发展趋势,基于协议流通归纳总结连锁集团主导型、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三种典型供应链模式。连锁集团主导型的特点是上游具有组织保障、流通环节减少、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稳定和畅通得到保障,存在的问题是连锁集团的组织结构条块分割、物流运作的衔接不畅、对农户支付及票据管理困难。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的特点是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障、降低了农户的市场风险、有利于进一步拓展消费市场,存在的问题是供应组织的不确定性、信息的不对称。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的特点是有利于价格形成、减少交易成本、可提供配套服务,存在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及标准。

通过分析三种供应链模式的核心企业及体系架构,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策略:连锁集团主导型应采取纵向一体化、组织结构变革和作业流程标准化的供应链管理策略;中间企业供应链组织型应采取掌控上游生产基地、建立有效利益分配机制的供应链管理策略;批发市场服务拓展型应采取构建行业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 中国制造业供应链报告.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2001.

2. 方昕.生鲜供应链现状与发展方向分析.商业经理人,2001:45-46.

3. 方志权.供应链管理在果蔬市场开拓中的应用.上海农村经济,2003,(2):12-14.

4. 胡定寰.试论“超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新模式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06,(1):36-39.

5. 王素霞,胡定寰.以超市为中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流通成本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7,(26):2-26.

6. 杨为民.农产品供应链一体化模式初探.农村经济,2007,(7):33-35.

7. 马士华等.供应链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8. 徐晟.国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启示录.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11):50-51.

9. 刘召云,孙世民等.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进展及趋势.商业研究,2009,(3):161-165.

10. 李季芳.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思考.中国流通经济,2007,(1):17-19.

11. 韩美贵,周应唐.生鲜农产品安全供给几个关键问题及对策.安徽农业科学,2007,(12):3687-3696.

12. 黄祖辉,鲁柏祥等.中国超市经营生鲜农产品和供应链管理的思考.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9-13.

13. 刘雪,REVELL Brian等.Market Ability, SC Management, and Logistics Challenges in the Chinese Fresh Products Sector.Logistics Technology, 2005,(10):151-156.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村流通管理与服务体系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及示范工程——果蔬类农产品协议流通管理与服务应用示范”(项目号:2008BADA0B08),项目主持人:安玉发主持。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篇5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商管理库存;库存管理;快速响应

中图分类号:P315;TP39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1020094-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之间的竞争正不断加剧,这种竞争正逐步演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使得供应链结点上的企业更多地从供应链的角度关注其库存管理,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供应链库存管理思想。供应商管理库存(VMI)是一种在供应链管理中具有代表性的库存管理方法,体现了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思想,VMI的产生和应用已在供应链管理领域引起了一场新的革命。

二、VMI的概念和特点

供应商管理库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简称VMI。VMI是一种很好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关于VMI的定义,国外的学者们认为:VMI是一种在用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性策略,以对双方来说都是最低的成本优化产品的可获性,在一个相互同意的目标构架下由供应商管理库存,这样的目标构架被经常性监督和修正,以产生一种连续改进的环境。它是供应商在用户允许下设立库存,确定库存水平和补给策略和拥有库存的控制权。

VMI以供应链“双”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以供应商和用户都获得最低成本为目标,由供需双方共同建立VMI 执行协议框架和运作规程,供应商据此为准则管理用户库存,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发展该协议框架从而建立起更为合理有效的VMI 模式和方法。

VMI具有如下的特点:①合作性(合作精神)。在VMI策略实施的实施过程中,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相互信任和信息透明是十分重要的,双方要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其中,信任是基础,合作是保证。②互利性(使双方成本最小)。VMI模式主要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合作降低双方的库存成本,而不是考虑如何就双方的成本负担进行分配的问题。③协议性(目标一致)。VMI模式的实施,要求企业在各自的责任、观念上达到一致,并明确各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各种合作的事宜都要在框架协议中体现,以提高操作性。④互动性(实施快速响应)。VMI模式要求供应链上的结点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能够快速响应,以“灵敏”的反应来降低因信息不够畅通所影起的高库存费用问题。⑤连续性(不断的改进)。VMI模式要求供需的双方能够通过合作实现共享利益和消除浪费。

三、VMI具有的优越性

VMI是一种先进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和方法,它能够突破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库存管理模式,以系统的、集成的管理思想进行库存管理。VMI之所以能够成为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优势库存管理模式,是由于它具有如下的优越性:

1 有利于实现供应链上的结点企业共赢

实施VMI策略对于供应链结点上的企业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对于供应链中的下游企业。随着供应链中各个企业核心业务的不断发展,供应链中的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在库存管理上有着更高的要求,但是下游企业自身由于在技术和信息系统等方面存在着局限性,很难满足上游企业这种日益增长的要求。实施VMI后。库存由上游企业进行管理。而下游可以放开手脚开展自己的核心业务,这尽然可以满足下游企业降低成本,特别是库存成本的要求。同下游企业自身进行库存管理相比,上游的供应商在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管理方面更为专业化、更有经验,它们能够提供如商品后勤保障、人员培训等一系列的服务。供应链中的企业会随着VMI应用水平的提高,使库存管理成本也大大的降低,下游企业也不会存在着大量产品库存积压的问题。VMI的实施,可以给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带来许多的利益,是一种共赢的局面。

2 有利于服务的改善

服务水平常常是产品可得性的衡量标准之一,在产品给企业带来收益相同的条件下,改善的服务水平能够给供应链中的企业带来更多的吸引力。VMI的实施可以提升供应链中企业在产品补货、实行存货平衡、产品更新、运送服务等各方面的服务水平。首先,由于VMI策略的实施,供应链中企业的需求总是受到密切的关注,供应链中的上游企业可以通过VMI有效的安排下游企业的需求。当出现缺货状态时,能够根据要求对产品进行实时补货。其次,当下游企业出现缺货时,多个配送中心之间平衡存货是十分必要的。VMI的实施可以完成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对整体存货配置,当下游企业将产品返还给上游企业,上游企业可以将产品提供给其它的下游企业,这就实现了存货平衡。再次,VMI可以使产品的更新更加方便,将会有更少的旧货在供应链中流通这。此外,通过VMI可以同样使新产品上架的速度更快。由于可能通过共享的信息系统。货物可以根据需求进行相应的更新,这样就提高了产品更新的服务水平。最后,VMI的应用可以使产品在运送过程中的服务得到提高和改善,如果没有VMI,用户与分散在各地的配送中心之间就不能进行有效、充分的沟通,甚至会出现货物无法送到的局面。通过VMI的方式可以保证供应商能事先规划中何进行递送服务,以保证实现运送的各种要求。

3 有利于优化对供应链的管理

VMI策略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对产品在供应链环节全过程的管理。只要产品没有被最终环节的消费者购买并形成满意的消费。那么产品就不能形成最终的销售,这样就很容易造成产品在供应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正是基于此,VMI将以供应商所掌握的市场销售状况和库存状况作为市场预测和库存补货的解决方法,可以通过市场实际的销售数据得到准确的市场需求信息。这样,供应链中的供应商就可以更有效地、更快速地对市场的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做出“敏捷”反应,而且供应链中的所有企业都可以分享这些重要的信息,可以改善各自的需求预测、促销管理、补货计划等。而这对于整条供应链来说,就可以改善库存周转从而降低产品的库存量,进而维持最适当的产品库存量,使供应商的库存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这样也优化了供应链的管理水平。

四、VMI的实施步骤

VMI的策略实施可以分为下面几个步骤:

1 建立完善的情报信息系统。我们知道要真正的实现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业务处理的标准化,即要改变订单的处理方式,建立基于标准的订单处理模式。二是用户库存状态透明性,即供应商能够随时跟踪和检查到销售商的库存状态,从而快速响应市场的需求变化,因此。供应商要实施VMI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情报信息系统。供应商要对产品的库存进行更为有效的管理,供应商必须能够取得产品和顾

客的各种信息。通过建立产品库存信息库、顾客基本信息库,供应商能够掌握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同时把供应链中的分销商进行的需求预测和分析功能集成到自已的情报信息系统中。

2 完善供应链,建立畅通渠道。根据VMI的思想,供应链上游企业依次对下游企业进行库存管理,形成连续的供应链库存体系,供应商的集合体作为企业中的一部分,要求企业的供应链上所有用户的库存保持高度的透明性,实现VMI系统在供应链中依次管理,使整个供应链同步运行。供应商能够掌握需求变化的有关情况,可以有效地防止需求的扭曲降低部分订货成本、运输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3 建立完善的框架协议。实施VMI,要求企业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框架协议细化,包括直接参与库存管理的成员企业应在利润分配上和库存成本上给予合理的处理,以及处理订单的业务流程。包括控制库存的有关参数,如再订货点、最低库存水平等及库存信息的传递方式,并体现在框架协议之内,可以有效的减少纠纷出现。

4 信息网络的建立和应用。VMI 的有效实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大量信息高频率、准确的交换。供应链上的企业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应用条形码技术、POS系统、D代码等高科技手段保证产品条码的可读性和唯一性,解决产品分类、编码的标准化问题,解决产品在存储运输过程中的识别问题。在此基础上,借助于EDI或Intetnet网络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加快供需双方各种信息传递和处理的速度,加强市场预测分析的准确性。

5 组强机构的变革。VMI策略改变了供应商的组织模式。供应商为了集成用户的库存控制功能,需要把用户的管理职能从传统的财务部门分离出来,专门用以处理用户的库存、库存补给和服务水平等相关的业务。

五、VMI的应用

VMI 本质上是将供应链多级库存控制问题变为单级库存控制问题,从而获得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效益。如今,VMI策略的应用已十分广泛,特别是在国外,家乐福、沃尔玛等大型零售商,惠普、朗科、诺基亚、戴尔等通讯IT行业公司都是成功实施VMI的典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美国著名零售企业Walmart(沃尔玛)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实施快速响应和实施VMI的管理策略,不但降低了自己的库存,也也大大的降低了库存管理成本,整体上提高了对用户和的市场快速响应能力。

而当前在中国,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国内企业供应链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VMI管理正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目前在中国实施VMI管理的企业大部分是由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产品制造工厂,它们通过VMI来管理在华分销商,如欧莱雅公司在中国专门建立了VMI管理团队。来管理分销商和分销商系统。对中国的本土企业来说,正在实施VMI管理的大多数是那些发展迅速的大型企业,如美的集团于2002年导入了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VMI),开始实践“用信息替代库存” 这一经营思想。美的实施VMI后,资金占用减少,资金利用率提高,资金风险和库存成本下降,其竞争优势得到大幅度提高。同时海尔、联想、华为等大型企业都在采用VMI。而中国的其他大中型企业也正磨拳擦掌,积极地准备尝试引进VMI。

针对前面所述的VMI在我国发展、应用的现状,我们应该看到,中国企业在面对VMI时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正确使用VMI来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建立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库存管理合作模式,加强供应商和分销商之间的合作关系,提高合作效率。规范供应链企业成员的信任机制。根据自身发展特色,开发相应软件,鼓励和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相关政策的配套。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篇6

关键词:建筑供应链;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管理公司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 develop, the thought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pplication in the project management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combination of China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development situation, made by Project Manage Company as the center of the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odel.

Key words: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ject management model

Project Manage Company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绪论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大型工程项目和高难度建筑不断出现,工程项目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建筑行业中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日益显露出重要性。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管理描述了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产品生产、使用结束,整个过程中的供应管理流程。

1.2建筑供应链的定义

建筑供应链是从业主方开始,根据其需求出发,以整个项目的管理为核心,通过对信息处理、工程建设、资金周转等各方面的控制,从中标到施工、竣工验收以及售后服务等,将材料、设备等的供应商及业主、总承包商和各个分包商等连成一个整体的项目运作链。

2 基于建筑供应链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2.1建筑供应链项目管理模式下的项目管理公司的架构

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业主方由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一般无法胜任这一角色,承包商方面也因为其企业性质不适合参与到工程项目的全过程。而专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可以凭借其全面的工程管理知识以及从项目总体进行协调控制的能力,以总承包的方式参与到整个项目周期中,成为该管理模式运行的核心企业。

2.1.1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运行方式

基于建筑供应链的项目管理模式建立了信息共享的系统平台,将工程项目信息进行内部共享化,各参与部门和企业都可以在项目建设期间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解决物料供应不合理、施工与设计冲突等情况造成的工程延误、造价提高、质量下降等问题。

2.1.2 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目标

基于建筑供应链的项目管理模式以形成一个最优的工程项目建设运营体系,减少整个项目的建设成本,缩短施工工期,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从而提高整个建筑供应链的经济效益为目标。

2.1.3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主要业务

主要涉及五大业务,包括:

(1)业主服务管理。业主服务要求项目管理公司能够定期向业主通报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质量、工期等业主所关心的各种问题。

(2)项目招投标管理。项目的招投标管理为工程建设参与方提供了全面了解业主、竞争对手及招投标项目信息的渠道。

(3)供应商、分包商管理。供应商、分包商关系的管理是如何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分包商,以建立相互合作、互利共赢的机制。

(4)设计、施工管理。

(5)项目维护管理。工程维护管理就是工程竣工之后在一定的维护期内为业主提供项目运行技术、维护保养方法和服务等。

2.2 建筑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应用

基于供应链的项目管理模式,需要建立以工程项目为对象,以总承包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为核心,将工程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咨询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物料供应商、销售商等相关单位,甚至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一起建立一个完整的建筑供应链,形成工程项目的订单式生产,在保证工程项目内在共性的同时,满足每一个项目的不同需求。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形成了几种比较常用的项目管理模式:

(1)设计-招标-建造模式

该管理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严格按照既定的设计-招标-建设的业务流程进行工程建设,只有一个阶段结束之后才能开始另一个阶段的工作。

(2)建设-管理模式

就是采用快速的路径法进行施工,开始阶段寻找具有丰富施工经验的单位来参与项目工程的实施过程,为项目设计人员提供施工方面的建议并且负责施工管理过程。

(3)建造-运营-移交模式

政府对民营企业开放本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市场,授权项目公司进行筹资和建设,项目完成后负责运营及偿还贷款,当协议期满之后再无偿移交给政府。

(4)项目承包模式

就是业主方直接雇用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来代表业主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全过程或若干个阶段的管理和服务。

(5)设计-采购-建造模式

在我国也可以称之为“工程总承包”模式,设计单位不仅包括设计方面的工作,还需要进行整个工程建设的总体策划以及整个项目实施组织管理的策划和相关工作。业主方只需要大致说明一下投资的目的和要求,其余的工作均由承包单位来完成。

(6)合伙模式

合伙模式要求业主方与各参建方在相互信任、协调合作、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短期或长期的协议,通过建立一个临时的工作小组来相互沟通、合作,及时传达和交换信息以避免争议和诉讼的发生,共同解决工程项目建设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共同分担项目的风险和相关费用,以保证工程项目参与各方目标和利益的实现。

2.3 建筑供应链项目管理模式的效益

建筑供应链项目管理模式可以减少整条供应链上的物料成本和建造成本,缩短工期,提高建设效率,使工程建筑业更具竞争力:

(1)降低建设费用。通过整个建筑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和协调,使咨询单位、设计单位、承包商、物料供应商等在工程项目的决策阶段就能够获取相应的信息,了解并评估业主方对工程项目的期望以及在法律、建设用地和流动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能够预先提出多种方案对项目进行优化匹配,并提高整体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以达到降低建造费用、提高工程质量和减少各种风险的效果。

(2)降低库存成本。供应链中的每个参与方都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整条渠道中物料的流动情况、库存状况和建筑方的需求状况,降低了其风险和不确定性。

(3)缩短工期,提高建设效率。合理的建筑供应链管理可以直接缩短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并通过供应链节点上各企业、部门间的透明高效的合作,减少设计方案修改、物料供应不足、资金短缺等情况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工期延误的概率。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篇7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分析

供应链整体运作成本的最小化是供应链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鉴于供应链库存成本占供应链总成本的比例多达30%。有效地管理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库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计划和协调管理供应链中的库存就成为最小化库存成本的重要手段。

一、现有供应链中库存管理的四种横式

根据供应链中库存管理主体及内涵的不同,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模式:

(一)传统库存管理模式

在这种库存管理模式下,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是割裂的、各自为政的。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库存并各自管理自有库存,都有自己的库存控制策略和库存管理模式,而且相互封闭。供应链中传统库存管理模式是基于交易层次之上的由订单驱动的静态单级管理库存的方式。各个节点企业确定库存持有量的依据仅仅是其下游企业的订货单,各个企业之间并无沟通协调机制,仅根据订单来决策库存的持有量,信息的获取渠道狭小且不充分。各个节点企业都为实现本企业库存管理最优而努力,因此很容易产生牛鞭效应,使需求变异扩大,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

(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

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供应商和其下游节点企业之间在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具有合作性的库存管理策略。首先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要达成一个共同的协议框架,这个协议框架对合作双方来说库存管理成本都是最低的,在这个协议下将库存的管理权和控制权交给供应商。这个共同协议是双方合作的基础,而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会导致共同协议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因此这个共同协议要被经常监督和修正,以使它不断适应新的变化的环境。共同协议的执行要被严格的监督,再完善科学的协议没有认真的执行,双方的合作都将无法进行下去。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决策模式,其基础是整条供应链协商合作,最终目标是合作双方都获得最低库存管理成本。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战略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性策略,是一种库存决策模式。

(三)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是一种在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库存管理模式,它改变了供应商库存管瑾模式下供应商握有库存管理权的情况,平衡了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权利责任,共担了风险。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企业合作关系,强调了供应链企业之间双方的互利合作关系。

联合库存管理强调的是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和策略,使供应链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

(四)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建立在联合库存管理模式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的最佳分级实践基础之上,同时抛弃了二者缺乏供应链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它应用一系列处理过程和技术模型,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分销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最大优势是能及、时准确地预测由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和波动,从而使分销商和供应商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赢得主动。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采取了多赢的原则,始终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以及实施方案,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其它方面的管理。因此,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实现伙伴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帮助制定面向客户的合作框架,基于销售报告的生产计划。进而消除供应链过程约束等。

二、四种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供应链下的企业库存管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库存管理,它不是简单的预测需求与补给需求,而是要通过库存管理使用户获得优质的服务,使企业的利润优化,库存管理的目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企业通过供应链库存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采用多种指标评价库存策略、不同变化所产生的准确效果;决定库存量时对供应链上不同节点企业各方面的影响:在充分了解库存状态的前提下确定适当的服务水平。通过对客户、生产、运输等资源的平衡利用,企业对供应链中不确定性产生的缺货、延迟等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缓解与控制。

根据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合作程度的高低,可以看出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演进过程,从最初单纯的交易处理到企业的协同计划决策,进而逐渐地转移到整体的供应链库存管理上来。整个供应链的库存不再隶属于供应链中的某一企业或核心企业,其管理控制权由供应链整体协同计划决定。这种控制权的转移表明供应链中库存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从而保证供应链中各库存主体从系统协作的思想出发,进而保证整体库存的成本削减、风险的降低和供应链的稳定性。进一步对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将会更清楚地发掘供应链整体库存的管理内涵以及更优的管理模式。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篇8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分析

供应链整体运作成本的最小化是供应链成本控制的最终目标。鉴于供应链库存成本占供应链总成本的比例多达30%。有效地管理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库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计划和协调管理供应链中的库存就成为最小化库存成本的重要手段。

一、现有供应链中库存管理的四种横式

根据供应链中库存管理主体及内涵的不同,主要存在以下四种模式:

(一)传统库存管理模式

在这种库存管理模式下,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库存管理是割裂的、各自为政的。供应链上的每一个节点,企业都拥有自己的库存并各自管理自有库存,都有自己的库存控制策略和库存管理模式,而且相互封闭。供应链中传统库存管理模式是基于交易层次之上的由订单驱动的静态单级管理库存的方式。各个节点企业确定库存持有量的依据仅仅是其下游企业的订货单,各个企业之间并无沟通协调机制,仅根据订单来决策库存的持有量,信息的获取渠道狭小且不充分。各个节点企业都为实现本企业库存管理最优而努力,因此很容易产生牛鞭效应,使需求变异扩大,造成企业成本的增加。

(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

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供应商和其下游节点企业之间在充分沟通协调的基础上具有合作性的库存管理策略。wWw.133229.COm首先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要达成一个共同的协议框架,这个协议框架对合作双方来说库存管理成本都是最低的,在这个协议下将库存的管理权和控制权交给供应商。这个共同协议是双方合作的基础,而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会导致共同协议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因此这个共同协议要被经常监督和修正,以使它不断适应新的变化的环境。共同协议的执行要被严格的监督,再完善科学的协议没有认真的执行,双方的合作都将无法进行下去。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决策模式,其基础是整条供应链协商合作,最终目标是合作双方都获得最低库存管理成本。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是一种战略贸易伙伴之间的合作性策略,是一种库存决策模式。

(三)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联合库存管理模式是一种在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库存管理模式,它改变了供应商库存管瑾模式下供应商握有库存管理权的情况,平衡了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权利责任,共担了风险。联合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企业合作关系,强调了供应链企业之间双方的互利合作关系。

联合库存管理强调的是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和策略,使供应链中的每个库存管理者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保持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需求变异放大现象。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

(四)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是一种协同式的供应链库存管理技术,建立在联合库存管理模式和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的最佳分级实践基础之上,同时抛弃了二者缺乏供应链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它应用一系列处理过程和技术模型,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分销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降低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最大优势是能及、时准确地预测由各项促销措施或异常变化带来的销售高峰和波动,从而使分销商和供应商都做好充分的准备,赢得主动。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采取了多赢的原则,始终从全局的观点出发,制定统一的管理目标以及实施方案,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兼顾供应链上其它方面的管理。因此,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更有利于实现伙伴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帮助制定面向客户的合作框架,基于销售报告的生产计划。进而消除供应链过程约束等。

二、四种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

供应链下的企业库存管理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库存管理,它不是简单的预测需求与补给需求,而是要通过库存管理使用户获得优质的服务,使企业的利润优化,库存管理的目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企业通过供应链库存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主要包括采用多种指标评价库存策略、不同变化所产生的准确效果;决定库存量时对供应链上不同节点企业各方面的影响:在充分了解库存状态的前提下确定适当的服务水平。通过对客户、生产、运输等资源的平衡利用,企业对供应链中不确定性产生的缺货、延迟等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缓解与控制。

根据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合作程度的高低,可以看出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演进过程,从最初单纯的交易处理到企业的协同计划决策,进而逐渐地转移到整体的供应链库存管理上来。整个供应链的库存不再隶属于供应链中的某一企业或核心企业,其管理控制权由供应链整体协同计划决定。这种控制权的转移表明供应链中库存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从而保证供应链中各库存主体从系统协作的思想出发,进而保证整体库存的成本削减、风险的降低和供应链的稳定性。进一步对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将会更清楚地发掘供应链整体库存的管理内涵以及更优的管理模式。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