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实体经济的未来8篇

时间:2023-06-20 17:05:37

实体经济的未来

实体经济的未来篇1

关键词:未观测经济 收支差异法 货运量分析法 θ值估算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内蒙古地区经济的发展,未观测经济在经济运行中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逐步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拉动GDP迅速增长,并对政治、社会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由于法制法规的不健全和缺乏正规金融机构的引导与监督,未观测经济的急速发展已经对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对未观测经济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对其规模进行合理的测算迫在眉睫。

一、未观测经济概念界定

未观测经济,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由于各种原因未被测算或计量的经济活动量。这些未被观测的经济活动, 本应包括在全社会的国民经济活动内,但由于多种原因,现实的国民经济核算却无法对其进行计量。我国学者长期以来关注着未观测经济的问题,但是理论界一直对未观测经济一直都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一般都是根据个人的研究需要来做出概念界定,例如地下经济、民间金融、非正规经济等,这些概念往往互相交叉但又不能全面反映出实际情况。直到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创新性概念――未被观测经济(NOE),将未观测生产分为五种:地下生产、非法生产、非正规部门生产、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以及由于基础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

地下生产主要侧重于为逃税而隐瞒的经济活动。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993》指出,为逃避税收,避免缴纳社会保险款,避免遵从各种行政程序而故意隐瞒从事的生产活动被界定为“地下生产”。“地下”是经常被学者们普遍使用的术语,其他国家也使用“黑色经济”、“隐蔽经济”来描述此种活动,主要侧重于为逃税而隐瞒的经济活动。

非法生产是主要依靠法律来界定。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993》将非法生产分为两大类:一是法律禁止的生产活动;二是生产活动通常合法。但生产活动是由非授权人进行,此种生产活动违法。由于各个国家法律规定的非法生产的种类不同在分析非法生产时,可结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993》的分类原则及各国法律规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非正规生产是指在合法生产活动中没有明显的资本和劳动生产要素之分的低层次组织进行的生产活动。在这些低层次组织中,主要表现为组织水平低下,规模较小,基本没有分工,雇佣关系大多是偶然就业、亲属或个人以及社会关系,而不签订正规的合同协议。非正规部门是经济活动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就业岗位的创造、生产范围的扩大、国民收入的形成等方面。

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侧重于自产自用。要包括以下内容:(1)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货物生产,包括农产品和家畜的生产,其他为自身消费的货物生产,自有固定资本形成;(2)自有住房服务;(3)有酬家庭服务,即有酬家庭雇员提供的服务。

由于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被称为“统计原因的地下生产”。造成统计遗漏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统计时覆盖的企业不全面,一些新成立的小企业可能由于多种原因未被统计;此外统计调查中,有些企业未作调查回答,或其回答的数据不准确,故意瞒报。

二、未观测经济的估算方法

目前,对未观测经济规模的估算主要有两种方法:直接调查法和间接估算法。直接调查法通过对研究地区的家庭居民或者企业进行实地问卷调查直接获取所需数据,但这一方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在实际中运用较少。间接估算法是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运用基础统计数据,通过分析各个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与差异,来间接的测算出未观测经济的规模。常用的间接估测法包括收支差异法、θ值估算法、货运量模型法、基于国民账户的分析法、物量分析法、MIMIC结构模型法、货币分析法等。本文以内蒙古为例,分别采用收支差异法、货运量模型法、θ值估算法对其未观测经济规模进行估算,通过分析结果找到一种适合于内蒙古地区的估算方法。

(一)收支差异法

众多学者从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公式出发,认为若是一个国家在统计过程中总支出出现高于总收入的部分,也就是说明在总收入中有未被统计到的部分,可将总支出与总收入的差额做为未观测经济的规模。这种差异从规范的意义上来讲主要反映了一个事实:尽管某些收入可能没有申报或申报不足,但由此引致的很多支出是可以在官方统计中都显示出来的。表1为近十年内蒙古地区未观测经济收支差异法的估算结果。

从表1中可以发现,实际年鉴的统计中并不存在理论上的差异值,这可能是由于在实际的统计核算过程中,两种统计方法本身就是相互交叠的。理论上,收入法核算的总产值是从收入形态出发,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支出法核算的总产值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理论上两种方法核算是互不相干的,在实际统计中,不同方法核算时,由于统计的困难性,使用的数据可能存在重叠,导致使用不同方法计算的最终结果是一样的,因而借助于年鉴的收支差异法无法核算出内蒙古的未观测经济。

(二)货运量分析法

货运量分析法是从统计模型的角度入手,以全社会货运量为因变量, GDP 为自变量,拟合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回归模型中估测出的 GDP 值。将此值减去实际观测GDP 值,若差值为正,便可以认为该差值是相应年份的未观测经济增加值。采用此法的前提是很多地下经济的产出虽然未能被官方统计所观测到,但从事地下经济需要通过物流来实现,与地下经济活动相关的货运量可以被官方统计,因此通过货运量来拟合 GDP 的理论值,与官方GDP 进行比较可以估测未观测经济的规模。

分析结果显示,F值为144.46,F 检验反映模型拟合样本的整体效果,F值越大,说明回归方程非常显著,方程总体成立;可决系数R平方值为0.89,表示总离差平方和中89% 可以由回归方程解释,模型拟合程度较高;回归系数检验中,t的绝对值较大,说明货运量对GDP 的影响显著。通过分析,得货运量与GDP 的对数模型为下式:

GDP=-79336.41+7604.39lnFT

将历年货运量的数据代入估算模型,可以得到GDP 的拟合值,将拟合值减去观测值,算出内蒙古未观测经济结果,如表2 所示。

表2 中GDP拟合值与GDP观测值差额为负数的情况,用NA表示,但这并不表示相应年份不存在未观测经济,可能是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导致当年的货运量出现异常。该方法的理论是未观测经济活动引起的货运量纳入了政府统计的范围,但其所得未被政府统计。通过实际拟合可以发现,对于内蒙古地区而言,用货运量分析法得到的结果并不乐观,第一是由于货运量异常导致的结果异常;第二是由于从结果中只能看出未观测经济的趋势,而具体数值还是和内蒙古未观测经济的实际结果有偏差。

(三)θ值估算法

θ值估算法由于其理论的可理解性和操作的简便性而常用来被估算区域性的未观测经济规模。该方法的理论依据是经济增长依赖于一定的金融规模,将融资量/GDP的值叫做θ值,并假设不同地区的θ值均相同,即不同地区的融资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相同的。融资量又可以分为正规金融市场融资(CR)、证券融资(ST)、外商投资(DF)和未观测经济(NOE)四部分。由于北京市金融监管相对较为严格,因此可将北京市做为不存在未观测经济的对照组。测算公式可以写为(CRi+STi+DFi) /GDPi= (CRj+STj+DFj+NOEj) /GDPj,公式左侧表示北京市的θ值,右侧为内蒙古地区θ值,正规金融市场融资选取的是该地区短期贷款年末余额,证券融资为该地区上市公司本年融资额,外商投资选取该地区实际利用外资情况。数据的选取主要来源于《内蒙古统计年鉴》、《北京市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表1为测算出的内蒙古地区未观测经济规模。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由θ值估算法估算出的内蒙古未观测经济的结果,不仅可以明确未观测经济的变化趋势,同时也能得到每年未观测经济的具体数值,并且该数值与内蒙古实际情况也是相吻合的,说明θ值估算法对于估算某地区未观测经济规模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三、结论

综上分析,收支差异法和货运量分析法虽然有一定的理论支撑,并且操作简单,但是在实际估算中,收支差异法由于统计口径有可能存在交叉,货运量分析法中因变量受其他因素影响不容易得到实际值,因而这两种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而θ值估算法虽然假设要求较强,估测的结果也并非完全正确,但还是能够反映出内蒙古未观测经济的发展趋势,大部分年分的估算值也基本符合实际情况。整体看来,内蒙古未观测经济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和内蒙古某些地区由于房地产市场引起的经济泡沫密不可分,而由宏观调控引起的房地产市场震荡又会反向影响未观测经济,因此对未观测经济进行估算,对现阶段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做出全面的判断,可以防范资金市场风险的产生与进一步的扩散。

由于对未观测经济没有进行专门统计,在估算规模时经常受困于数据的有限性,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统计制度。通过建立未观测经济指标监测体系,以便得到更加真实有效的未观测经济规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重实际调查,不定期、不定点地对未观测经济活动进行调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准确地计算未观测经济具体数值。

参考文献:

[1]李建军. 流动性过剩与未被观测金融经济活动的关系分析[J]. 宏观经济研究,2008(6).

[2]徐蔼婷. 未被观测经济估算方法与应用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

[3]王周成. 广东未观测经济规模的估测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0.

[4]刘轶. 民间金融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

[5]任碧云,高之岩,张彤进. 未观测金融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分析[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实体经济的未来篇2

关键词:未观测经济 GDP 货运量估算模型

目前,在我国现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核算中,由于基础资料的匮乏和统计方法的限制,使很多增加值没有被统计,这部分没被统计的经济总量一般称为未观测经济。国际上针对未观测经济问题的研究已有一段历史,但对其概念的界定却一直没有达成共识,经常被称作地下经济、非法经济、未观测经济、黑色经济、隐性经济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2002年出版的《未观测经济测算手册》中,正式使用了未观测经济(NOE)这一术语,其中将未观测经济分为五种:未观测生产、不合法生产、非正规部门生产、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由于统计不完全而遗漏的生产。

我国开展未观测经济研究的必要性

20世纪30代前,未观测经济未引起国际社会重视。二战以后,由于战争和政府管制的原因,未观测经济盛行起来。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经济衰退、失业率增加、通货膨胀率高造成未观测经济活动发展迅速。大规模的未观测经济活动会扰乱国家的宏观管理、破坏国民经济核算平衡原则、危及一个国家金融的安全,对社会经济产生一系列影响。

业内专家曾经指出: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前,未观测经济很少,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在很多利益的驱动下,偷税企业和人员逐渐增多,漏税企业也有很多,不领取国家规定营业执照,非法从事未观测生产的经济活动也时有发生。至今,很多地方的未观测经济活动已颇具规模。未观测经济的存在,一方面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宏观经济调控,另一方面也影响经济数据统计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从而对整个经济社会造成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扰乱市场经济体制

未观测经济的存在严重扰乱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作为非正常的经济活动,未观测经济常常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社会资源,使社会资源不是按照市场的需求进行配置,而是一种畸形的配置。这样扰乱了市场经济下公平竞争的氛围,使重要的资源被少数个体把控,从而危害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加剧通货膨胀

未观测经济活动往往是隐蔽交易,为逃避国家的监控,常采用现金交易的方式。此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量信息将发生偏差,国家难以掌控和计算整个社会的货币需求量,最终导致货币量的增加,降低货币的购买力,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

(三)造成社会不公平

未观测经济活动组织者往往通过非法手段进行不正当交易,获取高额利润,这会使一部分国民收入流入到他们手里,加剧社会分配不公,引发社会不和谐状况。未观测经济活动避开了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使大量收益向未观测经济注入,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条件下,未观测经济活动越猖狂,地上经济的收益相对就要减少,这样就使社会分配更加不公平,阻碍市场经济体制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挫伤广大从业者的劳动热情。

(四)扰乱国家宏观调控

积极有效的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及经济调控,必须有正确的统计数据作为支撑,但未观测经济活动往往隐蔽进行,这样就使统计部门统计的数据与实际情况有差别,使分析的各种经济信息失真,从而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部分未观测经济活动者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干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执行,使其不能正常发挥调控作用。

未观测经济的估测—以河南省为例

(一)典型的估测方法

1. 货币分析法。货币分析法包括简单现金比率法、货币交易法、货币需求法等。李朝洪等(2008)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通过研究我国货币供给量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根据货币供给量高于货币需求量的缺口,估算了未观测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量,并采用估算模型,推算出我国未观测经济规模的总量。

2. 调查分析法。其基本思想是直接对各基层单位进行调查,从而获取没有申报、但应纳入国民经济统计的经济活动量。比如对农村和城镇住户的收入情况进行调查,可以获得比较准确的数据资料,对原来国民经济核算中漏掉的未观测经济规模进行统计。

3.收支差异法。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有三种: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生产法根据提供物质产品与劳务的各个部门的增加值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这种核算方法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的来源;收入法核算GDP是将劳动者生产所得的报酬、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所得的租金、资本所有者投资所得利息以及企业家新增收入相加来计算GDP;支出法是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赫金斯认为国民经济统计中,从收入角度核算的GDP要比支出法核算的GDP数值小,其原因为纳入核算体系的单位或者个人出于某种原因会瞒报收入、甚至不报收入,但是在支出方面却能得到体现。收入法和支出法是从不同角度对GDP进行的核算,理论上应该相等,实际不等的主要原因就是未观测经济活动的存在。因此支出法核算GDP与收入法核算GDP的差值,就可以用来估算未观测经济的规模。和其他估算方法相比,收支差异法数据可以直接通过官方公布的统计年鉴进行查询,其操作性强。国内很多学者都采用这种方法对国家和地区进行了估算,例如范世宇采用收支差异法,利用我国1975-2004年的支出法核算的GDP和收入法核算的GDP数值,通过相减,测得未观测经济的规模。

4. 货运量估算模型。货运量估算模型是以全社会的货运量和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变量构建分析模型,通过模型估算出GDP。估算出的GDP与国家官方报道的GDP进行比较,其差值若为正值,则认为该年份的未观测经济总量就是该差值。此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未观测到的经济应该通过货运物流的形式来实现,且地下经济活动总量的货运量能够被官方统计,否则很难估算出未观测经济的规模。

(二)河南省未观测经济规模的估测

各种估测方法各有利弊及适用条件,在对地区的未观测经济规模进行分析时,要结合地区特点,选择比较适合的方法。调查分析法需要对各个单位及个人直接调查,实际操作时难度较大,不利于经常开展。收支差异法简便易行,但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1990-2011年间,河南省GDP按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的数值相等,不适合采用收支差异法。结合河南省的省情,本文采用货运量估算模型对河南省历年的未观测经济规模进行估测。从河南省GDP与货运量的散点图(见图1)来看,估算模型适合采用对数模型。

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分析结果显示,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0.979,表示总离差平方和中97.9%可以由回归方程解释,回归拟合效果好,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F=979.863,F检验反映模型拟合样本的整体效果,F值很大,说明回归方程非常显著;回归系数检验中,t的绝对值较大,说明货运量对GDP的影响显著。通过分析,得货运量与GDP的对数模型为下式:

GDP = -156678.622+14736.833ln(FT)

将历年货运量的数据代入估算模型,可得GDP的拟合值,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NA并不表示相应年份不存在未观测经济,可能受某些因素的干扰,当年的货运量出现异常。整个研究期间,大部分年份根据货运量模型估算的GDP值高于政府统计的GDP值,其差值可以确定为未观测经济的规模,原因在于从事地下经济的活动引起的货运量纳入了政府统计的范围,但其所得未被政府统计。

综上,未观测经济的发展是与我国现行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产物。为有效遏制其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制度改革:

第一,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原因是我国市场经济本身具有一定缺陷,而这些缺陷往往能够被部分未观测经济从事者所利用。为了避免部分人员抓住我国市场体制的缺陷,必须在宏观上加强对市场经济活动的管理和指导,消除未观测非法经济活动的基础,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加强监察和督导。在经济监督过程中,政府各职能部门应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依据政策和规定,通过财政、物价和金融等手段,对未观测经济活动进行监督。通过行政监督手段,加大排查力度,对未观测经济进行打击和治理。

第三,完善统计制度。我国各级政府现行的统计体系中,有些经济活动没有单独列项,可考虑在统计体系中,单列各级政府对未观测经济活动规模的测算,并列出采用的计算方法。比如,可以列出偷税漏税的总额规模及采用的测算模型和方法。在统计过程中,要注重实际调查,不定期、不定点的对未观测经济活动进行调查分析,估计地区未观测非法经济的规模和活动。只有各级政府部门对各辖区未观测经济规模有了初步估算,才能够准确判断整个国家未观测非法经济的规模和发展概况。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国内GDP总量、GDP增长率以及全国的失业率等。此外,要加强统计制度的宣传教育,打消未观测经济活动者的顾虑,从而得到真实有效的未观测经济规模值。

参考文献:

1.蒋萍.未观测经济:概念框架与测算思路[J].统计研究,2009,26(3)

2.李金华.未观测经济测定与核算理论的一个新范式[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8)

3.李朝洪,程黎黎.我国未观测经济估算方法新探[J].统计与决策,2008(5)

4.王周成.广东未观测经济规模的估测研究[D].广东商学院硕士论文,2010

实体经济的未来篇3

一、面向未来的时空观念

传统会计采用的是一种面向过去的回顾型时空观。通过对过去业务活动的记录和,对过去的业绩和行为结果做出评价,并以此指导现时事务。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人们的时空观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去和现在的梦想可能就是未来的现实,而谁能拥有创新的思维,谁就能把握未来。

人们时空观的变化,极大地影响着经济管理活动,在客观上要求我们权立一种全新的会计时空观--面向未来的时空观。首先,树立未来是可以预测的观念。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时间上的连续,未来作为过去和现在在时间序列上的延续,必然与过去和现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管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已经为恰当地预测未来提供了现实基础。未来是现在创造的,未来的状况决定于今天的期望与努力。人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决定了未来的形式和状况。其次,树立立足现在、创造未来的观念。现在是时空发展中的一个不断推移的瞬间,是过去与未来的结点。

会计是一间实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随着人们时空观的变化,必须相应地将会计的时空观由回顾型转向展望型,通过对现在的认知,为更好地把握未来服务。第一,要彻底抛弃以过去为重心的体系和观念;建立面向未来的会计观念和理论体系。第二,构建一种紧跟的面向未来的会计组织结构体系及体系,便会计系统与周围环境紧密地融为一体。第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时空观造成极大的影响。它不仅缩短了世界的空间距离,而且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时间的感受。这种感受使得人们再也难以忍受以定期结算为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所带来的会计信息时滞。第四,利用网络世界的时空优势,构建网络会计体系,实现会计的实时动态处理、在线管理及远程控制等,使会计实现第二次飞跃(第一飞跃是从传统的簿记学到现代会计学)。

知识经济时代的会计时空观应该是适应现时需要,更好地规划、预期及把握未来的时空观。正所谓"一个会计系统应该注意未来,因为未来才是变化的价值的根源"。

二、动态时点规禽

1.现代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影响

(1)商务和网络公司的出现,突破了会计主体的物理实体概念,从而动摇了会计主体的稳定性假设基础。

(2)由于网络公司只是一个临时结盟体,在完成其既定目标后就可能立即解散,此企业的平均寿命缩短,传统会计的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应。

(3)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报告采用实时报告系统,不必等到一个会计期间结束,就可以获得最新的财务报告。在这种财务报告模式下,不需要对会计期间进行划分。另外,在网络公司会计中,由于公司存续时间不确定,甚至存续时间很短,在这种情况下仍进行会计期间划分,是无实际意义的。因此,动摇了会计分期假设。

(4)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服务型经济,它具有全球化趋势。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一方面,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使物价频掂而不规则地变动。另一方面,资源的耗甥,加大了资产价值变动的幅度和力度,冲击币值不变假设。

2.村立动态时点观

知识经济时代要树立动态的会计观,充分认识并接受动态变化中的风险因素,深刻领会风险与机会并存的客观事实,建立新的风险观念,从动态角度对会计环境及会计要素项目进行评判,建立与之相应的会计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实施时点为基础的动态实时会计系统。

(1)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管理,采用实时管理、在线管理和远程控制,其反映速度快,时效性强。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也应该与此保持一致。我们知道,传统同的会计分期核算,不论分期分得多细,都不可能完全解决及时性。分期核算本身是一种僵硬模式,参与了过多的人为因素,与动太的时点核算的迅速与及时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虽然从理论上讲,当期无限扩大时,时期与时点就无限地接近,但是时期与时点仍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只有动态时点观念才是与实时处理、在线处理这种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相匹配的观念。顽固地坚持会计分期,必将会成为制约会计变革及会计信息处理网络化的瓶颈。

五、回归财富重心观念

学的重心是什么?这是决定会计信息范围、结构、层次及特征,决定会计及体系构建的关键。会计学是一门对财富及其来源、构成及变化进行计量,说明财富变化的趋势及原因,并对一个组织或个体创造财富的能力进行估价及预期的。也就是说会计学的重心实际上是财富,否则,就不会有会计几千年的延续和,会计也就不会在知识初见端倪时因为知识、人力资源等各种无形资源的发展而备受困扰。财富是一种具有控制性的力量,它可以表示为一切可以左右和他人的力量的资源,如各种有形和无形资产。它的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其作为控制力量的本质却始终未变。

在传统会计中用资产概念作为财富的代表,使得财富的会计计量有了可靠的基础,但却由于人们习惯于将资产和财产等同,又极大地限制了它所代表的实际范围,并造成了变化的障碍。知识经济,会计的发展必须强调会计资产向财富回归,扩大会计资产的范围,将一切具有价值并可能带来或控制未来利益的资源尽可能纳入会计计量的范畴,实现会计资产与财富概念的一体化,从而使会计信息其有一般的经济意义及决策意义,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到损益的实质是财宫的增减。采用一体化的资产与损益观念,将损益计量与资产价值的变化有机融为一体,才能更贴近损益的实质,才能更加其实和全面地反映损益。

知识经济时代,无论有形财富攻无形财富,知识信息已经成为全球第一财富,成为比公司、工厂、机器、土地更为巨大和珍贵的财亩。财富重心说摆证了会计的基础;财富、资产一体化,说明了会计资产的实质;资产、损益一体化揭示了会计损益的真正意义;财富、资产、损益一体化,则使会计可以在灵活的报告形式中采用时点基础,使会计从形式到内容发生质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知识已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的权力正在代替财富的权力,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

六、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一一绿色会计观念

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经济要发展;二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进步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知识经济时代,会计作为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必须包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才能不落后于时代。

绿色会计(环境会计)正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并建立起来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和传统会计理论撞击便形成了绿色会计,绿色会计的目的是要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佳结合点。它所要做的是把环境看成是有价值并能被计量的经济资源;同时资产化为环境资产,即这种资产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提高社会效益,维护生态效益。绿色会计观念要求把眼界由单一的会计主体扩大到会计主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纳入会计的核算之中,以便衡量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是否给社会、环境带来经济,而不能仅仅从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原则出发进行项目决策,即从空间上要把会计主体放到其周围环境中考虑,使项目能兼顾企业经济效益和国家的长远社会效益,从时间上要防止透支未来,滥用资源。

七、创新的观念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的,是指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这种组合包括:①引进新产品;②引人新技术;③开辟新市场;④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⑤实现的新组织。因而,引入新产品、新工艺是熊彼特创新的主要内容。技术创新在学术界使用多年以后,"创新"一词具有了特定含义。创新主要是指某些领域、行业的改革或转变。那么会计创新就是包含于这一范畴之内的。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整个时代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它渗透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创新是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活动。因此,会计领域也必须具备创新的观念。笔者认为会计创新有结构体系创新、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总体具有以下特征:

1.兼容性。资产计价以现值作为基本的计量基础,却不要求绝对的计价标准选择,即不要求在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实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等计价基础之间作出唯一性选择,也不绝对地排斥成本计价。

2.性。既要有发展的眼光,强调未来,但却不赞同把全部重点放在未来,充分反映现在,适当地揭示未来,才是较为适当的时空观。

3.一体化。知识条件下,经济的发展,网际空间关系的改变,世界性的网际经济投资与交流,便利的兼并与重组,国家间广泛的经济融合与渗透,将世界一体化的趋势在一个全新的层次上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也急剧增加。会计作为一个重要的信息系统和监控系统,肩负着重要的风险揭示责任。因此,会计系统的构建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从微观与宏观共同的需要出发进行总体设计,实现会计系统的内外一体化、国际一体化。而对于传统会计中的各个分支,则可在网络化过程中通过会计、会计结构和的重构融为一体,以信息集成的形式体现不同的目的要求。

4.网络化。知识经济,网络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交流方式,而且更是基本的组织形式、基本的存在方式,正所谓无"网"而不在。

实体经济的未来篇4

[摘要] 未观测经济规模的测算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目前国外测算方法繁多,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国外测算方法不能直接用于中国未观测经济规模的的测算。为此,本文对未观测经济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其概念和类别,提出了未观测经济估算的各种方法,并分析了其优缺点,以其为找到适合中国的测算方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未观测经济 测算 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法制法规不健全和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的未观测经济出现急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对未观测经济概念进行科学界定,其规模进行合理的测算迫在眉睫。

一、未观测经济的类别

未观测经济,指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由于各种原因未被测算或计量的经济活动量。这些未被观测的经济活动, 本应包括在全社会的国民经济活动内,但由于多种原因,现实的国民经济核算却无法对其进行计量。国际上针对未观测经济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 但对它概念的界定却一直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其经常被称作地下经济、非正规经济、黑色经济、隐性经济等。在我国,很多学者称将其称为不可观测经济。《未观测经济测算手册》中,将未观测生产分为五种,地下生产、非法生产、非正规部门生产、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以及由于基础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

1.地下生产: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指出,为了逃避各种税收,避免缴纳各种社会保险款,避免遵从各种行政程序而隐蔽从事的生产活动被界定为“地下生产”。地下生产又分为地下生产总额、未观测的地下生产、未计算的地下生产。地下生总额简称地下生产,指所有的地下生产,不论其是否已包括在GDP中;未观测的地下生产指未被记录在基础数据中的地下生产;未计算的地下生产指未包括在官方公布的GDP中的地下生产。

2.非法生产:联合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将非法生产分为两大类,一是法律禁止销售、分配或持有的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二是生产活动通常合法,但生产者由未经许可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由于各个国家法律不同,因此,非法生产的种类也不完全一样。在分析非法生产时,可结合《国民经济核算体系1993》的分类原则及各国法律规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3.非正规部门生产:通常情况下,非正规部门由主要目标为某些人创造就业岗位、取得收入而生产货物和服务的单位组成。非正规部门是经济活动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创造就业岗位、扩大生产范围、形成国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些单位的组织水平低下,基本没有分工,规模较小,劳动关系大多是偶然就业、亲属或个人以及社会关系,而不签订正规的合同协议。

4.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为自身最终使用的住户生产属于经济意义上的生产,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住户为自身最终使用的货物生产,包括农产品和家畜的生产、其他为自身消费的货物生产、自有固定资本形成;(2)自有住房服务;(3)有酬家庭服务,即有酬家庭雇员提供的服务。

5.由于基础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由于数据收集方案不完善而遗漏的生产称为“统计原因的地下生产”。统计遗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统计时企业覆盖的不够全面,一些新成立的小企业可能由于多种原因未进行统计,此外统计调查中,有些企业未作调查回答,或其回答的数据不准确,故意瞒报。

二、未观测经济的测算方法

1.货币分析法:货币分析法一般可分为简单现金比率法、货币交易法、.货币需求法等。李朝洪从中国国情出发,分析中国的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研究中国的货币需求模式、尝试模拟出被未观测经济活动所吸收的货币量,再估计出货币流通速度,两者相乘可以大致估测其规模,为估测未观测经济规模提供了新的思路。

2.调查分析法:调查分析法是通过直接的访问调查,取得某部门或某地区未观测经济活动的相关数据。我国部分城乡地区可采用调查分析法直接估测当地未观测经济的规模。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城乡居民自改革开放之初便以开展住户调查并持续至今,多数地区所具备的相关城乡居民家庭收入与支出的统计资料在年份上既无缺漏亦无弄虚作假的行为,只要工作量允许,可采用“居民家计调查法”间接估测当地未观测经济规模。

3.收支差异法:未观测经济中取得的收入可通过消费和储蓄等形式表现出来。立足于收支平衡,通过对收入和支出差异的分析,可估算出地下收入的规模。赫金斯曾经指出:“国民收入的收入角度测估值通常比支出测估值要小,这种差异从规范的意义上来讲主要反映了如下事实:尽管某些收入可能没有申报或申报不足,但由此引致的很多支出在官方统计中却都显示了出来。”现实统计中,从理论上来讲,国民收入的收入法和支出法的估测值应该相等,实际不等出现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未观测经济的存在。收支差异法测度未观测经济规模的主要优点是,数据容易从官方统计中获取,且方法简便易行,我国很多学者尝试了使用该法对我国未观测经济规模的测度,例如王巧英等用收入支出差异法对我国的1999年的未观测经济规模成功进行了估测。

4.货运量估算模型:以全社会货运量和GDP为变量,拟合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回归模型估测GDP值。将此值减去实际观测GDP值,若差值为正,便可以认为其是相应年份的未观测经济增加值。采用此法的前提是很多地下经济的产出虽然未能被官方统计所观测到,但从事地下经济需要通过物流来实现,与地下经济活动相关的货运量可以被官方统计,因此通过货运量来拟合GDP的理论值,与官方GDP进行比较可以估测未观测经济的规模。

5.税收测算法:该法基于抽样调查,对调查单位采用强硬的手段,使其严格服从调查者的要求。将被调查者上报的真实收入于此前自行申报的收入进行对比,从两者差值中测算出逃税漏税总金,从而估算未观测经济规模。

参考文献:

[1] 蒋 萍. 未观测经济: 概念框架与测算思路[J]. 统计研究, 2009, 26(3): 70-75.

[2] 李金华. 未观测经济测定与核算理论的一个新范式[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 (8):108-122.

[3] 李朝洪, 程黎黎. 我国未观测经济估算方法新探[J]. 统计与决策, 2008, (5): 33-35.

[4] 刘丹丹. 未观测经济与相关概念辨析[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8, 23 (4): 23-27.

[5] 李朝洪, 程黎黎. 中国未观测经济规模估算方法新探[J]. 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8, 23 (3): 32-37.

实体经济的未来篇5

当全体员工以及所有人都开始提心吊胆,对未来没有信心的时候,CEO必须看到希望所在;而当所有人都在畅想未来的时候,CEO必须看到灾难所在,任何一个灾难和麻烦,都有可能是巨大的机会。

未来30年世界变化超乎想象,

绝大部分人很倒霉

未来30年世界变化非常快,而且会非常痛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让孩子们要有创造力、创新力,更要有好奇心。世界不属于互联网公司,而属于用好互联网的那些公司。

未来30年,整个世界的变化会超过大家的想象,各行各业都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如果你感到悲哀,它永远是个麻烦;如果你觉得是个机会,它会是你不可多得的机会。

很多人在骂我们。部分企业说,我们把他们的超市、商场搞掉了。但早在15年以前,我在世界各地讲过两三百次这样的演讲,提醒大家互联网、电子商务对各行各业的冲击。今天我还是要告诉大家,未来二三十年这个世界的变化超过所有人的想象力,而且绝大部分人是很倒霉的。

任何一次技术革命50年,前20年一定是技术公司的事情,后面30年一定是技术的应用。过去的20年,从互联网技术进入互联网时代;未来的30年,任何一个企业如果不跟互联网挂钩,如果不利用互联网去发展自己的业务,就会变得跟100年以前或者几十年以前缺乏电一样可怕,甚至比断了电更可怕。今天不是互联网冲击了你,是落后的思想、不拥抱技术的思考冲击了你。

全世界实体经济越来越难做。实体经济从来没好做过,中国多少企业在努力,剩下了这么一点点企业家,他们付出的辛苦是超越常人的。全世界只有中国把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完全α⑵鹄矗实体和虚拟不应该对立起来,这样的完美结合才是未来真正的经济。也只有中国把互联网经济称之为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在欧美主要定义为金融机构,在中国是没人敢批评金融机构的,因为批评金融机构你就贷不到款。

实体经济的真正定义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是生产制造,二是流通。过去的30年,中国的生产制造取得了重大进步,但是流通环节我们做得不行。正因为这样,我们今天出了大量的问题,包括库存、积压和产能过剩。因为我们对市场根本不了解,还是按照想当然在这里做。

“五个新”与新实体经济诞生

未来在中国,10年到20年以内,“五个新”一定会冲击各行各业:

第一是新零售。线上、线下物流数据必须结合起来,打造新型的零售体系。互联网企业从来没有觉得打败超市是光荣的事情,超市也不要觉得打败互联网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未来零售行业要学习的不是怎么卖东西,而是怎么服务别人。一切不是以企业为本,不是以成本为本,不是以资源为本,而是以人为本。

第二是新制造。原来制造行业讲的标准化、规模化、低成本这一套东西很快会全部被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取代。大数据出现以后,未来巨大的变革对中国制造业的冲击远远超过零售行业。在广东地区原来以流水线作业的很多单位,受到的冲击在10年到15年以内会非常令人恐怖和担忧。手机本来是一个普通的电话,加入了操作系统和移动芯片以后,打电话只占20%的功能,80%跟打电话没关系。手机是陪伴你时间最长的,因为世界会变得越来越移动。未来的汽车如果加上操作系统,交通功能最多不会超过40%。将来只要通过电的东西都会智慧化,新制造的冲击很快就会来临。

第三是新金融。新金融最大的变革是由原来的二八变成八二,原来金融机构只要服务好20%的大客户就行了,服务好国有企业,服务好跨国企业,服务好有钱的企业,然后赚80%的利润,日子过得非常好。但是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八二,也就是你必须要服务好80%昨天没有被金融机构服务的客户,未来的金融必须是普惠的。如果你今天不去思考80%没有被服务的那些人,你不去思考金融是让每个人拥有公平的权力,如果你不去思考如何让金融变得普惠,你不会取得很好的发展。

第四是新技术。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也远远超过之前30年,PC芯片、路由器等等,这个行业发展非常迅猛,使得绝大多数欧美地区和中国的发达城市充分掌握了IT技术,使得企业越来越强大。但是未来由于互联网所导致的数据技术,互联网将成为一个最重要的基础设施,数据将成为所有企业创新的能源。

最后是新能源。第一代能源是煤,第二代能源是石油,第三代能源是数据。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煤为主的能源形成的商业模式是工厂,第二次以石油为主的能源诞生的商业模式是公司,这一次将会以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出现,这个值得所有企业家思考。

新实体经济将会诞生。未来30年会有很多新型实体经济,互联网的职责就是创造更多的新实体。该淘汰的实体经济必须淘汰掉,不是所有的实体经济都是好的,也不是所有的虚拟经济都是糟糕的。我们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产业必须淘汰掉,落后生产力必须淘汰。互联网经济的主要目的是能够把虚拟经济、信用体系建立起来,和实体经济互相支撑。新金融的第一步就是打造信用体系。今天中国很多银行放贷款依旧是靠抵押,这跟100多年以前的当铺没有区别。中国社会缺乏信用体系,没有信用体系的社会,所有商业活动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新金融也好,新技术也好,大数据也好,首先为一个社会打造一个真正扎实、靠得住的信用体系。只有建立这个信用体系,所谓的P2P才可能出现,一定会诞生大批的新实体经济。未来实体经济真正可以普惠,可以持久发展的经济才可能好。

实体经济的未来篇6

近期看政策,长期看大势。“后世博”时期正好是世界经济深刻调整、中国经济深刻转型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产生经济变局的重要关口,国内外经济体制、竞争环境的大切换不可避免。在一个GDP连续三十多年保持9%以上高增长的经济体中,中国企业已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精彩。未来我们必然面临一个劳动力、资源、能源等要素成本上升,以及经济长期保持中低增长的时期,企业发展方式、盈利模式的切换已是一个摆在企业家面前的现实问题。

中国企业过去三十多年积攒的经验,在未来可能不再适用。为适应未来而超前布局,需要反思既往,把握大势,顺势而为。

在“内与外”的交融中适应新的竞争格局。金融危机修正了但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未来的三十年,将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打造本土跨国企业的黄金时期。这既是领先企业规避危机后跨国产业转移放缓、贸易壁垒加大等发展风险的暂时性策略,也是更多中国企业遵循自身成长规律、在全球整合资源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像联想、海尔、华为、吉利这样的本土跨国企业,应该是批量制造。

在“冷与热”的切换中发现新的投资领域。时尚界将“流行”分为两类:流行的和即将流行的。没有永远的冷门。过去GDP增长“一俊遮百丑”,这种观念正在送进历史,增长质量、社会公平、人民福祉等上升为社会核心概念。原先不太被关注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投资领域,正在得到宏观政策以及金融、财税等投融资体制机制的呵护。

实体经济的未来篇7

关键词:资产属性;计量模式;关系

1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资产的概念是会计学最重要的概念,现行的准则定义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它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资产的定义主要有四种观点。

1.1未消逝成本观

未消逝成本观是对资产性质的早期描述。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corporate standard)(1940)中明确提出了未消逝成本观。他们认为:“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已经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耗用的成本为资产”。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资产是营业或生产要素获得以后尚未达到营业成本和费用阶段的那部分余额,是成本中未消逝的那部分余额。显然,这种观点同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是密不可分的。它着重从会计计量的角度来定义资产,强调了资产取得与生产耗费之间的联系。

1.2借方余额观

资产定义的借方余额观是由美国会计师协会(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的前身)所属的会计名词委员会在其颁布的第1号《会计名词》(1953)中提出来的。该公告认为:“资产是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某种东西。这一借方余额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或规则从结平的各账户中结转过来的,前提是这一借方余额不是负值。作为资产,它代表的或者是一种财产权利,或者是所取得的价值,有的则是为取得财产权利或为将来取得财产而发生的费用支出”。这一认识的基本特征是将资产视为借方余额的体现物。据此,不仅借方余额所体现的应收账款、存货、设备、厂房等要确认为资产,而且由借方余额所体现的递延费用等项目也可以确认为资产。显然,这种观点只是从会计结账技术的角度来理解资产,很难说是在描述资产的性质。

1.3经济资源观

经济资源观是关于资产定义的颇具影响的一种观点。1957年,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公司财务报表所依恃的会计和报表准则》中明确指出:“资产是一个特定会计主体从事经营所需的经济资源,是可以用于或有益于未来经营的服务潜能总量”。对资产的这一认识,第一次明确地将资产与经济资源相联系,虽然它并未正面提到无形资产的内容,但这一定义至少可能将无形资产包纳其中。另外,它也明确了资产与特定会计主体之间的关系,即特定会计主体能够借助资产业从事未来经营。1970年,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的第4号公告中提出了一个资产定义:“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经济资源,资产也包括某些虽不是资源但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递延费用”。这一定义虽然明确指出资产的实质是经济资源,接受了“经济资源”这一新认识,但它却认为,经济资源应否视为资产,取决于公认会计原则的确认和计量标准,这就把资产的实质与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之间的主从关系颠倒了。

1.4未来经济利益观

目前比较流行的资产定义体现了未来经济利益观的观点。1962年,穆尼茨(moonitaz)与斯普劳斯(r.t.sprouse)在《会计研究论丛》第3号——《企业普遍适用的会计准则》这一文献中明确提出:“资产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已经由企业通过现在或过去的交易获得。”现在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6号(sfac no.6)中提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或加以控制的。”

未来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的本质在于它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的确认或判断不能看它的取得是否支付了代价,而要看它是否蕴藏着未来的经济利益。在现实中,虽然成本是资产取得的重要证据之一,而且成本还是资产计量的重要属性,但是,成本的发生并不一定导致未来的经济利益,而未来经济利益的增加也并不必然会发生成本,例如,业主投资、接受捐赠等。所以,未消逝成本观将未耗用的成本看成是资产,视资产为成本的组成部分,是不切实际的。而经济资源观强调资产的经济资源属性,把一些不是经济资源但有助于实现未来经济利益的或减少未来经济损失的项目如某些备抵项目排斥除在资产之外。未来经济利益观则将这些项目合乎情理地包括在资产之中。因此,我们说未来经济利益相对于其他观点来说更加全面、合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规定:资产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种定义突出了以下特点:

(1)资产的经济属性即能够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这也是资产的本质所在。也就是说,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要成为资产,必须具备能产生经济利益的能力。

(2)资产的法律属性即必须是为企业所控制,也就是说,资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能可靠地流入本企业,为本企业提供服务能力,而不论企业是否对它拥有所有权。

2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不同属性

计量是指会计要素量化的过程和方法。也就是对资产加以量化表述的理论依据与具体方法。它涉及到计量属性与量度单位的选择。计量属性解决“计量什么”,而计量单位解决对选定的计量属性“用什么计量”。计量属性与计量单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计量属性是内在的,根本的问题,计量单位是外在的、形式的问题,计量单位的选择随计量属性的变化而变化。由于不同的计量模式体现出资产的属性不同,会造成资产的价值差异较大。因此,根据资产的定义、属性选用恰当的计量模式计量资产的价值就尤为重要,它不仅仅在于是否能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而且还影响到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否有用。现行的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成本;现值;公允价值;摊余成本。目前,主要运用的会计计

量模式主要有四种: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公允价值、现值。

(1)历史成本法体现资产的属性是资产投入价值,即过去形成资产投入的成本或者费用作为资产的价值。其弊端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率的提高,名义货币发生变化的话,从根本上动摇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2)重置成本法计量模式表现出资产的属性是资产重置价值,即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3)公允价值计量法体现资产属性是资产交换价值,即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4)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的属性体现是资产在用价值,指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折现的金额。从现行的资产定义来看,现值计量模式最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

3现行的计量模式与资产定义、属性之间的矛盾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一方面体现了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准则的趋同更近了一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另一方面,其巨大的变化给传统的会计模式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公允价值的应用就是其中一例。在38项会计准则中,有近50%的准则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公允价值的广泛应用,无疑成为了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焦点之一。目前,对于公允价值的认定主要采取以下方式:(1)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以该价格为标准确认的价值即为公允价值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存在着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在市场综合因素的影响和行业规范的制约下,其交易价格的形成基本符合“公平、熟悉、自愿”的前提,因此具备“公允”的要求,可以作为公允价值的确认标准。这种公允价值的获取途径是比较便利和直接的,并且易于交易方接受并获得关注者认可,可以说是公允价值确认的理想状态。(2)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则在多方询价的基础上,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或由评估机构评估,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如果资产交易或负债清偿的标的不存在活跃的、公开的交易市场,可以采用适当的估值方法,搭建相应的数据模型并选用适当的参数,参照各方询价因素,结合现金流量折现、期权定价等方法确认公允价值。(3)不存在活跃、公开的市场价格,交易标的也不适宜进行评估,并且进行多方询价存在困难的,可以参考同类交易的市场价格,作为确认公允价值的基准在这种方式下,同类交易标的价格无法由市场直接获得,因此只能用类比的方式,采集同类交易价格,作为估值的依据。这样,如何选择确定同类交易就成了公允价值确认的关键。同类交易不仅要求选取物与标的具有物理上的同质性,同时其实施载体各要素也应具备可比性,比如期望现金流、期限等。这样,现行会计计量模式是一种以公允价值为主体,多种计量模式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因此,体现出资产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历史成本、重置价值。也有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而现行的资产定义为,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其本质特征“未来经济利益”,因此,资产的价值不是以企业现有的资产为基础,也不认可投入成本,决定资产价值取决于未来持续的现金流及盈利能力,根据资产的属性其计量模式就是现值,因为只有能现值反映企业未来的产出,最恰当地反映未来经济利益的计量属性。其他的计量模式均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及属性,只有在这一属性无法满足可靠性和可验性的要求,在具体会计实务往往是从投入成本的角度考虑,采用其他的替代计量属性,但也要求排除人为估计等因素干扰,客观、真实的反映资产的内在价值。这就进一步说明了现值是资产真实价值的最近似的反映。不同方法对资产计量的结果都是对资产现值的代替。因此,根据资产的属性采用的计量模式应该是现值或者是以现值为代表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而不是现在采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4资产概念的重新定义

由于企业的资产形态千差万别,资产的特性各有不同,因此现行的资产概念的局限性日益凸显:(1)现行的资产定义不能反映企业整体资产价值。企业的资产包括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现行资产的属性仅对有形资产进行了反映,而对在企业经营起着重要作用的无形资产去未予反映,主要是因为1.无形资产难以用货币明确计量;(2)现行资产观认为资产都应该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取得的。即使企业拥有了某项未来经济利益,如果没有明确的交易或事项,也不能确认为资产。这使得自创商誉被排除在企业资产之外,从而使企业的无形资产未能得到真实的反映。换而言之,现行会计计量仅反映有形资产价值或企业整体资产的一部分。因此,提供的相关信息无用。特别需要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到今天,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企业的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传统企业主要制造业为主,以生产、销售商品为经营方式赚取利润,资产形式主要是有形资产;而知识类企业主要以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获得利益,一般不进行生产、制造,其资产形式主要以无形资产为主,表现在:品牌、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营销方式、人力资源等,以微软、思科、搜狐、网易等信息技术为代表企业,其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资产,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形资产的价值日趋重要,如按传统会计理论计量这类企业资产价值大打折扣,使企业的内在价值未能得到完全的反映。因此,我们认为,自创的无形资产必须要计量;(3)现行资产的概念不能完全反映资产的本质特征。企业资产形态尽管千差万别,但从发挥作用来看,可分为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经营性资产直接创造企业的未来经营利益,即未来的现金流入,而非经营性资产一般不产生现金流入,甚至是现金流出,因此,如果用现行资产概念度量非经营性资产的话,从理论上讲,非经营性资产不是资产,则与资产存在的实际状态不符;如果用现值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价值的话,则非经营性资产会出现负数,显然不符合资产逻辑。因此,对非经营性资产不能用现值计量,对应的资产属性则不是未来经济利益,而是它的服务作用和其提供的利用的功能,因此其计量的方法应根据资产的不同属性采用不同的方法予以计量,由于资产在不同时点上具有不同的价值差异,不同时点上的资产不具有可比性、可加性,因此,对于采用历史成本法计量的资产价值,应采用技术方法折算出时点价值,从而保证资产的可比性、可加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现行的资产定义应予以修正为:企业过去的形成,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利用的资源。其具有以下特征:(1)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服务上利用;(2)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3)资产是由企业过去形成的。它的优点在于:(1)扩大了资产的范围。修正后资产概念的范围包括企业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客观地反映了企业整体资产价值;(2)修正后资产概念的本质特征包括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其形成的计量方法可以采用多种计量模式,从而形成了以现值计量方法计量经营性资产,用其他计量方法计量非经营性资产的现值混合计量模式,解决了现行的一种资产属性采用多种计量模式反映的弊端,修正后的资产观认为,资产的概念应依据资产在企业的本质特征及功能予以反映,对能创造未来经济利益的应持未来经济利益观,对不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的资产来说,显然未来经济利益观是不成立的,应根据资产提供的服务和功能定义最为恰当,并可以采用除现值以外的方法予以计量。修正后的资产定义使资产属性与计量模式之间形成了严密的逻辑关系,客观、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整体资产价值。

5结论

总之,资产的属性要求其计量的方法合理地、客观地反映其真实价值,资产的属性与计量模式存在一致性、相关性,会计计量的本质就是准确、完整地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资产的属性与计量模式的匹配,是会计学的重大问题,是值的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实体经济的未来篇8

[论文摘要]财务经济分析很重要,但是在理论上却发展缓慢,同时严重脱离实践。本文认为,传统的分析框架制约了财务经济分析的发展,因此本文从实践出发,对财务经济分析的内涵、目的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一个系统的财务经济分析框架。 

 

 

一、引 言 

 

一直以来,人们十分重视财务分析,从最初的经济活动分析到财务分析再到现在的财务经济分析,许多专家学者在不断地对其进行探索研究,像张先治教授提出了财务分析具有独立性和边缘性的特点,樊行健教授更是创造性地提出了财务经济分析,这些都是对财务分析有益的探索。然而要更好地解决财务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必须有一个确定的财务分析的框架结构,虽然有许多文献对其进行探讨,但一直都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传统教学和实践中则一直采用的是“四要素”即偿债能力、资产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框架结构,这个框架结构内容太窄,层次太低,无法满足现实中分析主体的需要,同时在理论上也会带来很多误解,因此要使财务分析学科有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对财务分析进行重新架构。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实践出发,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一)分析主体多元化,衍生分析多样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需要进行财务分析的主体不断增加,不同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也各不相同,企业经理为管理而进行分析,投资者为投资进行分析,债权人为贷款而进行分析,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主体为着不同的目的进行分析,研究主体和目的的多元化使得财务经济分析学科没有一个固定的分析框架。再加上财务经济分析领域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扩大,在资本市场、企业重组、绩效评价、企业评估等方面应用越来越广泛,衍生出投资分析、收益质量分析、盈利预测分析、信用分析等细化的、专题性的分析目标,使得财务经济分析框架日益模糊,难以确定。 

(二)学科名称不定,学科归属不清 

与其他学科有确切的名称不同,财务分析领域的名称极其混乱。有称会计分析的,有称财务报告分析的,还有诸如财务报表分析、财务分析、财务经济分析、经营分析等,这是因为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引入的是前苏联的经济活动分析学科,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才由经济活动分析转化为财务分析,但在引入国外财务分析类教材时,名称各种各样,导致了目前这种状态。这些名称看似相同,但在内容上又有一定的差异,使得人们常常对财务分析领域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模糊不清。 

财务分析学科不仅名称不定,而且还存在学科归属不清的问题。由于财务分析最早起源于银行对贷款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分析,后来又发展到对损益表的分析,这使得一部分学者认为财务分析是会计学科的延伸。还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财务分析应当放在财务管理学科里面,是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但是不管是将财务分析放到会计学科下,还是放到财务管理学科里,它们都无法向财务分析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所以财务分析在理论上发展缓慢。 

 

三、基于实践需要的财务分析内涵 

 

(一)从分析主体来说,最终目的是分析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财务分析内涵难以确定主要是因为财务分析的主体多种多样,财务分析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要确定财务分析的内涵,必须从实践出发,抓住核心,对财务分析主体和目的进行高度逻辑概括。财务分析主体可以分为企业内部分析主体和企业外部分析主体,对这两类主体分析目的进行归纳,我们发现这两类主体进行财务分析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企业历史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析,分析未来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展望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企业管理、投资决策和其他一些目标提供依据。由此可见,不论是内部分析主体还是外部分析主体,尽管它们的分析目的不同,但都要判断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就是财务分析内涵的核心。因此财务分析领域的研究对象是影响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判断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二)从学科来说,目的不同,分析手段不同,是独立学科 

通过分析主体—分析目的—分析内容的思路,我们理清了财务分析的内涵,它把企业财务作为起点和终点,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所有影响企业财务的重要经济因素,能够充分体现这个内涵的只有财务经济分析这个名称。 

在明确了财务经济分析内涵的同时,我们也解决了财务经济分析的目的。虽然不同的分析主体有不同的分析目的,以及还有许多细化的、专题性的分析目的,但是它们都统一到一个相同的最终目的:即判断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虽然财务经济分析学科与会计学科、财务管理学科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经济分析的主体、目的和内容得到了扩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会计学科和财务管理学科的新学科。 

 

四、财务经济分析的内容框架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实践中财务经济分析的目的是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预测,而目前的财务分析领域的内容体系大多是仅仅评价企业历史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对财务经济分析体系的内容重新架构,使其从理论上满足实践的需要。根据财务经济分析的内涵,我们认为财务经济分析体系包括3个部分: 

 (一)对企业已有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了解 

在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时,首先要对企业的背景以及竞争业绩进行了解,包括企业的性质、实际控制人的教育水平和管理能力、市场占有率、企业的盈利能力等。在这个部分,分析人员主要是进行资料收集以及对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进行理解。财务报告是对企业历史状况的一个综合反映,因此通过对财务报告的研读,根据财务指标的计算和关键数据的变化来掌握企业当前的状况。 

(二)对影响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在掌握了企业当前状况以后,要想判断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要对在未来一段时间影响企业状况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本文将这些因素按照从大到小,从外到内的次序对这些因素分层进行讨论。 

⒈环境分析 

任何一个企业都受到它所处的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好时,企业普遍受益;经济环境不好时,企业普遍萧条。因此做财务经济分析时,首先要对宏观经济状况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对国际经济状况和国内经济状况有所了解,并要分析现有经济状况对企业有何影响。 

⒉行业分析 

所有的企业都属于相应的某个行业,而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行业内的竞争程度,进而决定了行业的利润率,而行业的利润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企业在本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所采取的战略也不同,对其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也有影响。 

⒊竞争者分析 

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还取决于他的竞争对手在未来的表现,如果竞争对手强,则对企业未来财务目标的实现是个威胁;如果竞争对手表现很弱,则有利于企业未来财务目标的实现。因此,对竞争对手的未来目标、现行战略、能力、可能采取的行动等也需进行分析。 

⒋企业自身分析 

除了对企业的外部环境、行业结构特征以及竞争对手要进行分析外,企业本身对其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影响更加重要。因此除了要对企业本身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外,还要对企业拥有的优势资源进行分析,包括资本规模优势、营销优势、研发优势、企业文化优势等,这些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均有重要的影响。 

(三)对企业未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评价 

通过对企业现在状况的把握,以及对未来影响企业的各个方面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预测、评价,从而满足各方面分析主体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财务经济分析是一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系统框架。在这个体系里,我们从企业历史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出发,分析影响企业的内外因素,从而得出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是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在这个体系里,每个部分都有着丰富的内容,需要理论研究者不断地去充实和完善。对这个分析体系而言,并不是所有的分析主体都要将其全部分析,但所有的分析主体都能在这个分析体系里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金昌. 简论建立财务分析学的必要性[j].会计研究,1994(5). 

[2] 杨有红. 关于建立财务分析学的思考[j]. 会计研究, 1994(6). 

[3] 陈共荣, 龚慧云. 构建现代企业财务分析学的思考[j]. 经济理论与实践, 1996(5). 

[4] 樊行健. 试论财务经济分析学科的构建[j]. 会计研究, 1999(5) . 

[5] 张先治. 构建中国财务分析体系的思考[j]. 会计研究,2001(6). 

[6] 王玉春.试论财务分析学科的研究对象[j].财贸研究,1995(5). 

推荐期刊
  • 媒体时代
    刊号:42-1811/G2
    级别:省级期刊
  • 视听
    刊号:45-1342/G2
    级别:省级期刊
  • 城市问题
    刊号:11-1119/C
    级别:CSSCI南大期刊
  • 体育师友
    刊号:44-1384/G8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