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网络舆情监管存在问题8篇

时间:2023-06-25 09:21:34

网络舆情监管存在问题

网络舆情监管存在问题篇1

[关键词]地方政府; 网络舆情; 监控疏导; 建议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6-0327-02

我国网民数量之大,增速之快,使得互联网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同时也是网络舆情形成的“显微镜”、“聚光灯”。面对新形势,如何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准确把握网络舆情动态,迅速做出疏理与引导,消除负影响,弘扬正能量,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政府网络舆情监控疏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网络舆情诸多特性决定,做好疏导应对工作既要看技术手段,更要看工作态度――一种为民、利民的务实诚恳态度。所以,正视网络舆情疏导工作中存在问题,是转变地方政府职能、树立良好形象的关键一环。根据网络舆情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过程,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我们认为,地方政府在网络舆情疏导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 监管力度不强

重视程度不够。面对网络舆情,目前地方政府在应对方面大多以事后的“灭火”处置为主,而对事件的预见性“防火”措施显得乏力,监测行为很少或者效果很差,即使事件的前期因素已经积累,但常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监管投入不足。熟练掌握网络舆情监控技术的专业人才少、设备差,监测指标和系统不统一。虽然一些商业公司在网络舆情监测过程中可以提供预警功能,但政府部门接到预警之后再了解整个事态的方式有着明显的滞后性。

(二) 疏导方式不当

一是反应速度迟缓。网络舆情常常在毫无准备的状况下发生,事态的严重程度、发展状况、讨论议题等都在不断的变化。根据危机管理的要求,政府最佳公关和应对时间在事件发生后12小时内。但目前,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应对通常是“被迫”方式,“千呼万唤始出来”,错过了改变舆情意见流向和正负态势的良好时机,往往造成网民的情绪淤积,如天价烟事件11天后干预、躲猫猫事件7天后干预、北京站售票事件4天后干预等。

二是存在简单封堵、压制做法。对于网络上突发事件以及涉及本地、本部门的负面信息,部分基层政府领导仍然抱着能瞒则瞒、能压则压的心理,主动回应、公布事实真相的少,迫于压力才不得不公开的多,往往是错过了公布真相的最佳时机,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空间,结果往往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如: 2012年三亚宰客事件,有关部门用“零投诉”回应投诉,马上引起群众一片哗然。其实三亚方面在处理宰客事件时是十分积极的,商家也得到了相当严厉的处罚,但是面对舆情时,却抛出了诸如“取证难,请消费者站出来”、“追究法律责任”等言论。

对负面消息采取“捂盖子”的方式对待,也是一些地方常用的模式。特别是传统封闭的办案模式,导致不少地方政府把负面报道看作是“洪水猛兽”,动辄使用权力或者找网管关系进行封堵、打压。缺乏与家属开诚布公的沟通,缺少对舆论关切的充分回应,极易使“小道消息”满天飞,酿成群众不满情绪“井喷”。如2008年“瓮安事件”、2009年“石首事件”、2012年“泸州事件”等,都是由一起普通自杀事件或者刑事案件引发数百人集体“散步”,最后发酵成,给地方政府带来极大被动。

(三) 问题处置不妥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网络舆情淡化期处置不当,往往不利于问题最终解决。主要表现为潦草回应以图应付了事。当政府介入网络舆情引发的公共事件后,惯性思维地胡乱给事件定性,为了维护所谓的官方脸面和利益而潦草应付网络舆情,引起网民和当地群众的强烈不满,激发了更大的官民矛盾。一是话语随意型。如2011年“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事故后期舆情处理中铁道部发言人说道“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迅速在网络上为传播,一度成为当年网络流行语。二是强词夺理型。如2013年4月河北沧县环保局“红豆局长”事件等,极大影响了政府公共形象。三是推卸责任型。如前不久网络曝光辽宁省西丰县委书记闫立峰超标配备150万元丰田霸道V8豪车、挂假军牌问题,引发网络热议。当事人闫立峰却回应称,车是从朋友处借的,车牌是司机“擅自”挂的,司机是临时工。这样的回复让网友们直呼“神奇”。

二、网络舆情有效监控疏导的策略建议

(一) 提高网络舆情潜伏期监测预警能力

适度加大舆情监管投入。确保对网络舆情监管的适度投入是增强舆情监控处置能力的重要保障。一是加强监管系统和队伍建设,实行专兼职相结合。应由政府牵头,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培养或引进一批专业技能强、思想素质高的青年干部充实到网络舆情监管队伍中来,由这支专职“舆管员”队伍对网上涉及本地的舆情实行每天24小时监管和疏导。同时,每个乡(镇、街道)、单位和部门均可安排一名工作人员,组成一支兼职“舆管员”队伍,兼管涉及本地、本单位的网上舆情工作,成为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有益补充力量。二是加大对监控必需设备的投入。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的效能与网络舆情监控设备和条件的现代化程度是紧密相连的。要舍得花钱买平安,配齐配强网络舆情监控设备,优化舆情监控条件,确保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处置网络舆情,帮助政府及时了解民意,发现重大问题和潜在危机,并针对网民情绪进行及时疏导,防止矛盾激化和酿成重大。

及时预判、发现网络舆情。网络舆情疏导能力与政府重视程度息息相关。首先,加强信息挖掘和分析能力。要善于从社会和网络的海量信息中捕捉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热点的信息。舆情监控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通过与纪检监察、、公安、国安等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建立健全重要舆情隐患人员名单,明确预警方向; 要密切关注上述人员在网络上的言论动向,及时发现舆情引发苗头,并认真研判处置预案,通过相关机制敦促有关部门妥善消除舆情苗头。其次,完善舆情监督渠道。在国内各大媒体网站开设舆情监督专区,在政府门户网上设置举报专栏,鼓励广大群众监督领导干部的日常作为,呼吁网民通过正规渠道如实反映问题,实名举报,抵制虚假不实举报和谣言传言,完善行风政风热线等其他切实可行的诉求渠道,倾听民声,夯实群众基础。再次,完善舆情报送制度。政府宣传部门每天定时向同级党委主要领导汇报网络舆情情况,重大舆情要即时汇报,并提出舆情处置建议,同时采用“及时处理、组织跟贴、公布事实”等办法,有条不紊地开展网络舆情处置工作,控制舆情升级、扩散和蔓延。

(二) 强化网络舆情爆发期应急措施

一要优化舆情应急预案。通过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分析和监测,其中潜伏的有可能导致和公共事件等信息将会一一爆发出来。对于网络舆情的处置,政府部门在对其进行分析后按照“主动介入、谨慎操作、严肃对待”的策略,对可能发生的不同类型重大舆情事件,必须建立健全应急预案,确保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能及时化解和转移网民对网络媒体上的热点敏感问题的关注。

二要优化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网络舆情引导中,新闻发言人是核心环节,因为所有相关信息的汇总、方案的制定、临场的解答都要通过新闻发言人这个环节。作为各政府部门,需建立长效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其职责应包括几个方面: 第一,汇集相关信息。新闻发言人在网络舆情发生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收集关于此次舆情的全部信息,包括起因、现状、发展态势、处理情况等。第二,制定应急预案。网络舆情发生之后,新闻发言人需召集相关单位共同对信息进行梳理和研判,研究可能发生的走势,分析网络关注的核心点,从而对症下药地制定应急预案,有针对性的处理舆情。最后,组织信息。信息的总体思路、语言组织、证据把握等都必须精心准备,防止出现激化舆情的情况。

三要果断扼制谣言传播和恶意炒作。对于公共突发事件发生后,故意散布和传播谣言或者恶意炒作放大舆情的公开言论,要通过协同网管、公安等部门,坚决果断予以封杀,对涉嫌违纪违法人员,要及时依法处理,从而有效干扰和反制网上出现的故意造谣、恶意炒作行为,减轻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 完善网络舆情持续期疏导方式

网络舆情“持续期”是网络舆情达到顶峰的标志,如何正确认识和恰当处理,将直接影响的政府公信力和社会舆论方向。

一要实现“疏”与“堵”有效结合。在网络舆情疏导处置的过程中,紧紧把握好“疏”与“堵”的合理选择,及“疏”与“导”的有效结合。如上文所述,对于网络中的谣言消息和蛊惑人心、恶意煽动的信息,要态度坚决地予以否定,并采取关键词屏闭等各种有效手段迅速封堵,禁止其在网络继续扩散。但是“堵”的措施应该正确运用和少用,更不许以此为借口对实事求是的批评曝光行为进行干扰封杀。对于互联网舆情的管理,应该少用封堵手段,多选择“疏”与“导”的策略,主基调是引导而不是压制。正确而有效的引导,需要结合传统媒体、意见领袖、合理处置、信息畅通等多种途径来实施。

二要实现“被动应付”向“主动出击”转变。面对网上大量询问、置疑、投诉等信息,安排专人及时进行答复,确保网上“有回音”,网下“有落实”。同时,发挥政府网站信息平台的作用,化被动为主动,变“争夺话语权”为“主动掌握话语权”,正确、有效地疏导网络舆情。有力打造两个网络信息平台。一是“信息平台”: 即及时一些重大信息和政策,实现政务公开、透明,不让造谣生事者有可趁之机; 二是“信息交流平台”: 政府和群众进行网上对话,让群众畅所欲言,成为群众网上反映问题的窗口和渠道,接受群众的监督,从而有效化解群众有意见抚处提而引发潜在危机。

(四) 健全网络舆情淡化期善后机制

一是涉事主体问责机制。对舆情暴露出来经查属实的问题、涉及到的人或部门,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严肃处理。还可把其中地方政府官员的典型案例编印成册,分发给各级领导干部,供其随时浏览,坚持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不断修正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于在网络虚假信息和不实信息,进行恶意炒作、甚至故意造谣煽动,并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当事人,根据情节轻重,涉及到违纪违法者,要坚决追究纪律和法律责任。

二是处理结果反馈机制。在舆情平息、对涉事当事人( 包括被举报问题的当事人和利用网络故意造谣、恶意煽动的当事人) 的调查处理告一段落后,将较全面的处理情况在网上平台予以公布,既尊重网民的知情权,又接受网民监督; 另一方面,对后者的依法处理,也可以警示网民依法正确行使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力。

三是舆情得失反思机制。对网络舆情个案整个进程进行全面认真的梳理总结,吸取经验和教训,并对已有的制度、机制存在的漏洞进行修补、完善,确保舆情应对方式方法更加规范有效,为提高今后的舆情监控疏导工作质量和效率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网络舆情监管存在问题篇2

(一)网络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印江县成立了网络舆情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网络舆情监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下发了《印江自治县网络舆情管理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县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从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目标要求和工作原则、工作流程、处理原则和办法、责任追究和考核、对策措施等方面对乡镇和部门抓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初步形成了网络管理体系,有力地推動了全县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规范开展。

(二)形成了舆情监管工作合力。印江县在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分别明确了1名专兼职舆情信息员,每年对全县舆情信息员进行一次专题培训,负责及时搜集与本乡镇本单位有关的网络信息,及时与上级网络管理部门沟通。将舆情监管工作列入县委对各乡镇、各部门年度绩效目标考核内容,从舆情监测、舆情处置、舆情办理等方面加强对乡镇部门的考核。申请建立了“印江舆情监管”QQ群,重大网络舆情及时通过QQ群通报,组织舆情信息员加强监控,并认真加以引导,及时向广大网民澄清事实真相,从而有效避免舆论事态的扩大。

(三)舆情监测和分析得到加强。印江对县网络监管中心、县政府信息中心、县公安局网监大队、县委办信息中心抓网络舆情工作进行了具体分工,每天明确有专人对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轮流值班监测,实行每日网络舆情专报制、每周网络舆情動态分析制、重点网络舆情办理函告制、信息共享机制。对每天的网络舆情均及时报送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全县每周网络舆情動态进行一次系统分析,分析汇总每周网民在互联网上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对阶段性的舆情走向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掌握舆论态势。重大网络舆情实行专报制、函告办理制,协调和督促涉及的单位部门积极正面回应,对合理诉求能解决的及时予以解决,不能解决的逐步解决并向网民说明原因,消除网上不良信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已初步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程序化。

二、当前各级各部门应对网络舆情的态度

(一)“家丑不外扬”的心理仍然存在,对于网络上出现的涉及本乡镇、本部门的负面信息,部分乡镇部门在发现负面信息后,不能够坦诚地对待公众质疑,主观上不愿接受公众和媒体披露的相关信息。仍然抱有能瞒则瞒的心理,主動回应、公布事实真相的少,迫于压力才不得不公开的多。这样隐瞒不报不仅违背信息传播规律,而且置自己于被動,事态一步步扩大,往往是错过了公布真相的最佳时机,给谣言的传播提供了空间,结果往往是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二)认为网络舆论监督就是“挑刺”,在相对舆论自由和舆论监督的时代,网络问政为公民的放言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平台,有批评的、有建议的、有赞扬的、有利益诉求的、还有情绪偏激的等。部分乡镇和部门对待网络舆情则是闻功则喜,闻过则怒,对自己不利的言论则认为是给党委政府工作“挑刺”,任凭网民诉说、质疑,反正一条就是“无可奉告”,无動于衷。持一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把网民的意见和批评放在眼里。对网民指出的问题,不去查找原因,改进工作,而是避重就轻,找些不着边际理由对网民的提问进行搪塞,绕着问题走。

(三)对待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部分乡镇部门领导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思维、行为方式,缺乏对网络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网络特点和规律的认知。也有部分乡镇部门领导认为网络是民众发泄情绪的平台,通过网络所暴露出来的问题都是无中生有,从而对网络舆情不愿闻也不愿管,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去看待网络舆情,不善于借助网络了解社情民意、为我所用,造成网络舆情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

三、当前网络舆情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舆论的引领能力亟待提升。从印江自治县来看,当前从事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人员都不是专业人员,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知识培训,只能在工作开展中不断摸索方式方法,一旦出现重大的网络舆论事件将会显得力不从心。对新兴的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管抓手,也缺乏有效的制止或者进行澄清的手段。对不利言论,主要采取删除了事,不愿对事实进行澄清。有时对网民反映的有些问题早已解决,但反映问题的信息一直在网络中传播,仍可能引发新的不良影响。

(二)对网络舆情的处置方法有待改进。对于网络上出现的舆情信息,目前的做法主要是转舆情涉及的单位部门办理,与涉及单位共同研究回复口径,及时做好答复工作,而真正与网民交心交流不多。很多责任主体单位还存在着不重视、不配合现象,对于虚假信息甚至是违法言论,往往就是想到一删了之,缺乏必要的预防和制裁手段、措施,影响了整个舆情处置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手段滞后。网络舆论监测少不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信息反馈、信息决策,这需要强有力的技术系统尤其是一套高效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印江县当前网络舆情動态的监测和分析完全依靠人工操作,由于量大面广,只能监控到一些重点网站论坛、贴吧、微博,在舆情监测上还存在许多漏洞,难免会造成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被動。

四、抓好当前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对策建议

网络是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监管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面对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体,如何及时地发现网络舆情,并根据其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已成为当前党委政府工作中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舆情工作,,网络是架设在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为党委政府,一方面要利用网络资源,善于充分发挥网络方便、快捷、互動性强、影响力大等优势,了解民意、为我所用,网民的一些中肯意见和建议定能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另一方面,要善于和网络舆论打交道,努力做到不回避不排斥,积极引导,主動参与。再次,要适应网络监督,要有一定的胸怀和气度,面对网络舆论监督,党政领导要放下架子谦虚平和,坦诚和网民交心谈心,面对网民的质疑、不信任甚至指责要充分理解和宽容。第四,对群众通过网络所反映的问题,要做到认真对待、认真处置,对网民反映的问题要逐一进行调查核实,属实的要立即办理并及时反馈办理结果,不属实的要澄清事实真相,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总之,要让网民看清政府处事的态度、诚意和决心,切不可敷衍塞责、应付了事。

(二)积极引导和处置各类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匿名性、开放性、互動性,决定了我们在引导网络舆论时,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手段。首先,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及时收集整理各种网络舆情,要学会针对网络舆论的不同类别和特点,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疏导网民的情绪。其次,要学会用“旁观者”的身份,杜绝用“说教”、“官化”的语言与网民沟通互動,在沟通中潜移默化网民的思想。针对一些重大的网络舆论热点,适时官方最权威的信息,积极回应网民咨询和诉求,重大事件及时澄清事实真相,消除网民疑虑,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先机,不留给网民猜测和想象的空间。

(三)提高网民网络素养和责任意识。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的思想也日渐活跃,网络环境的自由、开放,使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对自由的理解并不恰当,他们认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网络恶搞和网络暴民就是“网络自由主义”的典型表现,网络舆论无需考虑承担法律责任的问题,进而显得肆无忌惮。因此,在网络舆情监管和舆情引导中要善于加强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育网民要对自己所的各种信息及言论负责,使网民树立“在网上说话也要负法律责任”的意识。

(四)搭建快捷的民众网络诉求通道按照舆论监管工作的有关要求,搭建党委政府与网民互動交流的信息平台,建立干部群众表达心声、愿望、诉求的重要网络阵地,让网民反映问题渠道畅通、方便快捷,对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要及时回应。建立自己的网络阵地和方便快捷的网络通道,能让党委政府及时了解和掌握网民隔阂、对立情绪以及苗头性的问题,将一些苗头性的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在能够有效避免事态扩大的同时,也能有效避免一些热点问题在互联网上扩散而造成负面影响。

(五)重视与传统媒体间互動合作尽管网络媒体以其传播的独特性吸引了大部分公众,但传统媒体在权威性、公信力及社会主流性等方面的传播优势依然是网络媒体所无法比拟的,而且这些优势在广大受众心中的地位也是根深蒂固的。在遇到一些易引发争议的事件中,应当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利用声像文字在不同的媒介上公布事情的真相并进行事情追踪,加深报道的力度,进而达到澄清事实消灭谣言的目的。

网络舆情监管存在问题篇3

[关键词] 互联网舆情;管理方式;现状;策略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2. 031

[中图分类号] F272.7;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2- 0052- 03

舆情,就是“群众的意见和态度”,主要包括社会舆情、媒体舆情以及新兴的网络舆情。舆情管理就是对群众意见和态度的收集、研判、决策、处置、总结等环节的总和,及时掌握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有针对的正确引导,是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间各类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其内容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重要因素。作为提供煤炭企业,存在着安全事故影响造成影响过大、社会关注度较高等问题,较容易引发突发新闻事件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带来不稳定因素。

1 关于互联网舆情的思考

1.1 关于互联网舆情的解释

互联网舆情主要是指网民对传载于互联网上的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出的评价、观念、意见、态度以及情绪等。互联网舆情主要通过博客(微博客)、即时通讯、电子公告牌、网站论坛等互联网应用形式来表达。

互联网舆情监测导控是有关部门基于特定目的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对网络上的政情、社情等舆情进行监测研判和引导管控。重点是对“事关本地”、“人关本地” 的涉及维护稳定的负面舆情,对敏感时期、重点地区、特殊人员和突发事件所产生的舆情,以及对网上恶意炒作影响维护稳定的舆情进行监测和导控。

1.2 互联网舆情来源

在开放、虚拟的互联网中, 网络舆情的传播迅速, 内容多元, 互动性强,互联网舆情主要来源于网站新闻评论、论坛与社区BBS、聚合新闻RSS、QQ、MSN、博客、微博,具有迅捷性、随意性、多元化性、隐蔽性、偏差性、突发性的特点。

1.3 互联网舆情的新发展

随着时代的变化,互联网舆情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互联网舆情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互联网独当一面,成为网络舆论的独立源头;

(2)互动成为网络舆情的最主要的特色;

(3)互联网与手机结合,网络舆论更具杀伤力;

(4)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相互借力,放大舆论;

(5)调整网络表达方式,抑制“群体极化现象”。

2 煤炭企业的互联网舆情管理

2.1 煤炭企业信息化进展情况

煤炭企业从实际出发,不断开拓进取,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企业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技术逐步应用到企业安全生产与管理,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行业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

(2)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进展。煤炭企业建成了煤田地质数据库、煤矿生产许可证数据库、矿井地质资料数据库、安全调度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3)网络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煤矿安全监控、井下作业人员定位管理、煤炭产量远程监测3大系统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通过煤炭专网联网运行的业务系统持续增加。

(4)网络监控进一步增强。相关政府建立了煤矿安全监管执法与决策系统,对井下主要环节特别是与瓦斯有关的信息和数据进行了矿—县—市三级在线监控实时监测,超能力、超强度生产得到遏制,超定员用工明显改观。

(5)信息化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大型煤炭企业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信息化平台,部分企业还建成了统一集中的数据管理中心,形成了“多网合一”的综合信息网络,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开发初见成效,实现了井下与地面生产系统集控与联网,管控一体化系统初步建成,“数字化”矿井初见端倪。

(6)信息安全保障工作逐步加强。初步建立了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机制,开展了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统一规范网络机房、数据中心建设,特别是矿级节点机房安全运行环境,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高,网站信息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

2.2 互联网舆情管理存在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煤炭企业信息化水平获得稳步提高,然而,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2.2.1 统筹协调问题

虽然与舆情管理关系密切的部门都建立了相应组织,但煤炭企业存在各自为战的问题,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较差。尽管煤炭企业建立了安全生产监控体系,然而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较低,部门之间的沟通较少,因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形成信息的共享机制。煤炭企业的上报多为直接报送领导,而缺乏部门间的联动,在处理重大安全事故,互联网负面舆情时,不能进行合理的统筹。

2.2.2 应对能力问题

煤炭企业应对互联网舆情的不足主要体现在:①专业知识能力缺乏,大部分管理人员对于互联网舆情的传播方式了解较少,遇到问题时应对处理不恰当;②缺乏分析研判能力,对于已经掌握的消息,相关管理人员往往缺乏信息敏感性,处理问题方式、时机存在不恰当的地方;③工作方式单一、呆板,相关管理人员虽然关注网络,但不懂得网上引导的策略,在工作方式上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捂、拖、删、压等手段。

2.2.3 安全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长期以来,煤炭企业都存在着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尽管大部分煤炭企业在管理能力、生产效率、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然而,安全生产隐患、不良舆情的传播依然存在。

2.2.4 网络信息时代使煤炭企业舆情防控困难加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企业舆情防控难度加大,改变了传统的舆情传播依靠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向公众单方面灌输信息的现状。互联网舆情通过网络新闻、博客、论坛、视频、即时通信、社交网站、微博客等新型的互联网应用构成了纵横交错的传播渠道,并与传统媒体共同助力,形成立体化传播方式,拓宽信息传播范围并最终扩大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的影响力。煤炭企业对于舆情的关注更多地体现在传统的舆情传播方式,而对互联网舆情的重视程度较低。价值互联网舆情传播的立体化,增大了煤炭企业互联网舆情防控的难度。

2.2.5 未建立互联网舆情诉求机制

舆情诉求机制建立方面,煤炭企业存在不足:①企业网站形象塑造能力较低,资源整合能力较低,对于网站的建设并未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线服务能力水平不高,不利于互联网舆情诉求机制的建立;②管理人员思想意识并未转变,重视程度较低,尽管有些煤炭企业网站建立了良好的舆情诉求机制,然而由于管理人员重视程度不够,舆情诉求并未得到合理的解决;③缺乏宣传及培训,煤炭企业矿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化诉求表达能力较低。

2.3 提升策略

应对互联网舆情,应坚持“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尊重事实、科学应对”原则,本文主要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2.3.1 政府方面

(1)加强政府在互联网舆情管理方面的舆情引导。我国政府对互联网舆论管理采取政府主导模式,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2)制定相关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政府应加强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的制定,健全管理体系;高度重视互联网信息的与管理。

(3)行政指导。通过网络评论员的方式引导网络舆情,对煤炭企业安全管理予以监控,并对事故信息的进行合理引导,避免安全事故影响的扩大化。

(4)安装技术软件对互联网舆论进行合理监控。政府的监控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互联网信息的监督;二是加强对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

2.3.2 企业层面

2.3.2.1 制定互联网舆情管理制度

煤炭企业互联网舆情管理需要健全相关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责任到人,职责明确。建立和完善舆情管理工作考核制度,将舆情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各子企业和部门,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工作运行落实机制。

2.3.2.2 强化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意识

信息社会大众传播承担着对事情做真实、正确而完整的报道的社会责任。一方面,煤炭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树立良好的舆情意识,接受社会舆论监督的义务。以真诚、规范、优质、高效的工作,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打造煤炭企业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教育的作用。多渠道、多形式、高频度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舆论监督观念,树立正确对待新闻媒体的态度,注重个人行为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自觉规范自身言行举止,有效地减少了突发新闻事件发生几率。

2.3.2.3 组建培养一支高素质、现代化的舆情管理人才队伍

舆情信息工作是一项涉及全局的有较强政策性、敏感性、时效性的工作,对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有较高的要求。要把那些责任心强、文字功底深、分析能力强的同志选配到舆情管理工作岗位上来,提高队伍素质,把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列入企业培训的总体规划,制订实施年度培训计划,安排学习培训,着力提高广大舆情管理工作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2.3.2.4 转变工作方式,转变思想意识,提高应对能力

煤炭企业应注重转变思想意识,舆情工作人员必须转变工作方式,学习和掌握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把握网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断提高运用和驾驭网络的能力,牢牢掌握网络发展和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导权。涉及公司的负面新闻发生后,及时控制舆情扩散;对于已经出现的重大舆情,党委工作部及时与主流媒体联系沟通,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正面引导舆论。同时,要求对内及时搞清舆情真相,掌握事件真实情况,制定有效措施,从源头消除舆情隐患。

2.3.2.5 建立企业新闻工作机制

加强企业新闻宣传、危机管理与广告投放等资源配置,统筹协调,统一对外,形成合力,维护品牌形象。加强新闻策划和议程设置,不断增强新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排查本单位可能引起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集中精力抓好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从源头上杜绝负面舆情的产生。

2.3.2.6 建立畅通舆情诉求机制

如山东能源枣矿集团就建立“舆情热线电话”、“电子信箱”、“短信平台”、“网上留言板”、“定期座谈会”等一系列平台和机制,鼓励职工群众大胆反映问题,提出意见,畅通民意诉求,同时建立健全了领导基层舆情调研机制,形成舆情分析报告以指导工作实践。这个过程就是要主动引导处于潜在状态的舆情显现出来,以便及时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2.3.2.7 健全外联网络

网络舆情监管存在问题篇4

【关键词】 网络舆情 监管工作 分析

一份最近的报告指出,中国网民数量已经超过6亿,占据了总人口半数以上。由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超过时代的发展速度。网络裂变式的发展与监管的滞后性的矛盾越来越突出。2013年底,部长刘奇葆强调,充分认识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个基本职责,抓好网上舆论工作这个重中之重。由此可见,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无论对政府还是企事业单位的稳定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分析一:了解网络舆情的形成及其特点:

每一个网民都可以成为“信源”,即事件的者和传播者,在寻找“信宿”的过程中,扮演意见领袖的权威人士和专家很大程度上主导着事件的传播进程和欲求目标的实现程度,即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的作用。在意见领袖的带领和感召下,与事件相关的和不相关的网民聚集在一起,沟通进而提炼观点,甚至付诸行动。随着公民社会的逐步发育,普通民众的公民意识逐步觉醒,作为草根,网民之间有种天然的阶层认同感和凝聚力,他们把网络作为话语平台,并且积极利用这一平台所赋予的话语权,对于公共事件敢于发声,并试图影响公共决策。他们怎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如何快色传播,获取信息的人们的怎样反应……这些都属于网络舆情的范畴,如何及时地发现这些网络舆情,并根据其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成为各级党委维护自身形象、加强执政能力的必要手段。

分析二、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近期发生的如陕西神木“房姐”事件、香港奶粉限购令,黄浦江上游的死猪、“表叔”事件等有较大负面影响的来看,事件发生后,尽管在网络中某些言论的观点是客观的、真实的,对事件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情绪化、偏激的攻击性言语,甚至制造谣言,混淆视听,激起网民对政府,乃至社会的不满与愤怒,网络舆情对事态向负面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突发的网络负面舆情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首先没有一个健全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不能适时果断地处理危机;其次,没有与网络媒体建立一个完善的关系网络,难以及时有效的在发生舆情时对舆情进行管制;再者,缺乏危机意识以及处置网络舆情危机技巧的训练,加上用传统办法处理延误时机,造成处理的被动。而现有的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中:一方面多数单位存在对网络舆情知识还不十分熟悉,缺乏网络舆情监控方面的专业人才;其次采用的舆情监控系统大多非专业,在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等功能都有待于完善;再者,我们在进行信息反馈、信息决策,信息处置等多个环节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很多责任主体单位还存在着不重视、不配合现象,影响了整个舆情处置工作的正常开展。

分析三:造成舆情监管难的原因及对策:

原因:

1、网络舆情中源头者处于“隐形”和“虚拟”的状态,缺乏有效监管和规范,发言者无需为自己言论担责,存在肆无忌惮的心态。2、绝大部分网民对信息真伪不具备严谨、成熟的思辨,仅凭主观臆断对信息发表意见,带有严重的个性色彩,易导致真相的掩盖、言论的失实;3、网络舆情传播快,范围广,聚集效应强,但可控性较差。对在网络中四处粘贴攻击诋毁类的信息,只能被动采取堵截、删除等方式,防不胜防;4、对新传媒的网络舆情,缺乏有效监管抓手,也缺乏有效的制止或者进行澄清的手段。对不利言论,主要采取删除了事,很少对事实进行澄清。有些问题早已解决,但反映问题的信息一直在网络中传播,仍可能引发新的不良影响;5、对网络舆情掉以轻心,很多在传统部门工作的领导对网络舆情重视不够,或是无可奈何,怀着自生自灭的心态看待网络舆情,也是造成网络舆情难以实施有效监管的重要原因。

对策:

1、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事业单位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的领导干部,都应加大对网络舆情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参与民众在线交流,倾听民众心声,回答民众疑问。主动接受新媒体等新生事物的产生,利用其特性,拓宽思维方式,强化工作能力。

2、加大对网站单位和网络使用主体的管理力度。对造谣诽谤、混淆是非的帖子、博文等坚决予以管制发表,坚持推进实行实名登记制度,严查网络IP地址等,做到有据可查;使网络信息的者具有“在网络上说话也要负法律责任”的意识。

3、有预见性地组织社会监控网络。充分调动各主管部门、网络文化管理机构的积极性,对某些事件强化敏感意识,及时地邀请相关负责单位共同参与网上舆情监管工作,建立一种信息共享、高效运作、快速反应的舆情监控体系和机制。

网络舆情监管存在问题篇5

关键词:高校 网络舆情 监控 方法

一、大学网络舆情监控的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网络舆情迅速形成,网络舆情已成为高校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教育和师生的学生生活产生深远影响,给大学和谐校园建设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但从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现状看,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缺乏对网络舆情监控的全面认识。目前,大多大学把网络舆情监控最为危机干预的手段,没有把网络舆情监控作为一个日常性工作来看待,只在发现突发事件时才重视;同时高校有关部门没有对网络舆情的监控的全程性认识,网络舆情监控包含了舆情收集、分析、处置、跟踪等内容,每一个方面都具有相应的工作和技术。

2. 网络舆情监管制度缺失。高校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尚且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许多高校只是对校园网的信息、网站的管理制定了相关方面的质地,但对整个学校信息的审核和监控、传播消极甚至错误言论引发舆情危机的处罚等问题没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学生在网络上的舆论,尤其是QQ、群体论坛、博客、微博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学校没有相关的制度加以监控。

3. 网络舆情管理方法落后。以前,高校在学生思想教育和舆论管理上,主要还是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广泛发动学生干部,利用人盯人的战术。网络的传播范围日益扩大,网络舆情的辐射范围日益增强,而高校没有与时俱进,对应网络技术,采取相应的手段。

4. 网络舆情监管机制尚未形成。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高校没有对网络舆情监控设立单独的部门,也很少有高校建立的较为完善的监控体系。在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中,网络管理部门主要是校园网络管理中心。应对网络舆情上,很多高校都存在管理滞后的问题,管理过程存在真空地带,导致了高校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性事件时束手无策。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公众受到网络上传播的种种社会信息刺激,产生和持有的观点或社会政治态度。 网络舆情包含了情感因素、认知因素和行为反应倾向等。网络舆论已经成为我国公众认识社会的重要参数,也成为大众传播和政府行为的重要意识指示器。

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发控制、低成本、匿名性、互动性的的特点,由此形成的网络舆情具有传统媒体不一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影响力更大。舆论的影响力不再像口语传播那样局限于某一地理区域,他的传播范围更广,出现跨国、跨洲、跨语言和种族的超大规模传播现象。

二是传播速度快速。可以一夜之间达到全球网络用户,尤其是个人手机媒体产生后,全民都可以成为事件现场报道的第一人,信息通过手机网络可以即时传播信息。

三是舆情产生的原因更加复杂。网络舆情形成有社会环境、网民、事件等诸多要素形成,很多网络舆情形成都是诸多因素共同形成的。

四是传播路径更加复杂。手机、电脑、口头等传统媒体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网络舆情传播多样化,给监控、引导舆情带来新的挑战。

三、大学网络舆情监控的对策

从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监控的现场出发,要掌握好网络舆情监控的方法,要从“谁来监控”、“监控什么”、“如何监控”三维度,对监控方法进行加以探析。

(一)谁来监控的问题

这是当前高校网络监控面临的首要解决的问题。面对网络舆情的新形势,高校要从全局高度审时度势,妥善应对网络舆情带来的挑战,要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工作部门,形成监控机制。从当前社会舆情监控的体制来看,政府部门对网络舆情监控,都设置有专门的网监部分,因此高校十分必要建立在学院党委领导下的高校网络监控部门,与传统的宣传部门、网络中心进行职能区分,高校网络监控部门应成为高校的常设机构,进行日常办公,人员组成可以由网络中心技术人员、宣传部门宣传骨干、学生管理精干人员组成。

建立高校网络监控部门是高校监控主体,但仅仅靠健全监管部门的几个工作人员还是不够的,作用的发挥还是要靠建立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队伍,一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精干的专职网上监控工作队伍,能够熟悉宣传教育工作规律,又能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的骨干力量,有效开展网上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二是要建设一支以高校辅导员为主,包括学生党员在内的网络监控队伍,使他们具备思想政治素质,有较强的信息鉴别能力 ,能够及时分析收集网络舆情,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

(二)监控什么的问题

监控什么,就是要解决监控的内容和监控范围。网络具有虚拟、快速、互动的特点,空间和时间变化都非常迅速。从空间的维度,有校内舆情和社会舆情两个方面,即是对所关心的网站论坛总体的监控,从站点类别看,有以下几类:门户搜索类;论坛博客类;报刊传媒类,当前高校应从学校新闻网、学生网站、校园BBS、百度贴吧、论坛争鸣、Blog、公共电子信箱、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临时性在线论坛入手,积极监控校内舆情;同时要更加学生QQ群、微博等新的网络舆情阵地,通过及时准备把握网络舆情的生成。从时间维度的监控,由于网络舆情的演变是动态的,不同的时间点上,某一议题的增长速度、帖子分布、议题显著度、舆论分布等指标都不一样,因此监控要在时间维度内监控, 动态分析校园网络舆情。

(三)怎么监控的问题

采取技术手段和人工手段并重的手段是当前高校网络监控的比较有效的措施。当前大学在人工手段采取较多,主要是通过辅导员队伍、学生干部队伍及时掌握现实舆情和网络舆情,但对技术手段相对较少。

技术手段,面对网络舆情的海量信息,应该积极开发和应用高科技产品,利用软件来进行舆情的采集、存储、分析、处理以及舆情服务,从而更有效地做好舆情信息工作。主要是开发网络舆情监控软件,在不同的时间内多次进行测量,形成一组时间序列的监测结果。在技术开发上,要注重抽样与测量,注重内容分析,网络文本内容分析,寻找高校关键词、帖子的长度、跟帖的数量、速度,开发一套搜索引擎或订制有关信息,以实现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程序化,提高工作效率。

自媒体的监控问题,当前以QQ、微博、视频空间等形式出现了网络自媒体,由于其开放性、独立性的特点,给高校网络舆情监控带来新的挑战。从技术手段来看,当前还是具有一点的难度,主要还是要靠对高校学生群体的了解和教育,可以聘任一批有自办个人网站和担任门户网站论坛版主、有多个QQ好友群、富有经验的博客、关心高校发展的师生员工来引导网上舆论,共同掌握话语主动权。同时,要加强与网络媒体的日常互动沟通,争取政府有关部门、上级网监部门的支持,并有效地实现舆情反馈,做到危机舆情预防为主,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主动出击,以保持校园的和谐稳定。(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M]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年第一版.

[2]王怀民.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 [J] .中国教育报.2009 (02) .

网络舆情监管存在问题篇6

当前,由于西方的依旧此消彼长,并持续对中国渗透着各种思想,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很多社会舆论的背后都存在着西方的推动力量,在其对中国较为关注的热点事件中,会加以大肆渲染与夸张,从而误导国人的思想,这不仅给政府带来了负面压力,也危及到了国家的安全。而加强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并不是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而是各种言论自由的存在都是相对的,要以不危害到他人、社会以及国家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才能获得言论自由的空间,否则必将影响到国家的安定与团结。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监管的对策

网络环境当前已成为社会整体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有效监管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所涉及的参与主体广泛,致使监管的难度较大,但是,面对当前网络环境的复杂性,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监管势在必行,而其工作的重点在于要将管与疏相结合,并以疏为主来开展网络舆情的监管工作。[2]

(1)要客观地对待网络舆情并加以充分利用。由于网络舆情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力,使当前监管部门“谈虎色变”,以至于在监管工作上无法摆正心态。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首要前提便是要客观地对待网络舆论,做到管与疏相结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网络舆情,以积极向上的心态来面对网络舆情,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来接受网络舆情,以更好地适应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环境的发展变化。与此同时,要善于利用网络舆情。移动网络媒介具备方便、快捷且互动性较强的特点,基于此,积极地利用网络舆情,能够更好地了解民情,从而集中民意,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做好。

(2)要以“先发制人”的思想抢占舆论的先机。党和政府要以先发制人的思想抢占舆论先机,以正确引导舆论方向。这就要求党和政府部门要积极地关注当前网络舆论的焦点,针对民众所关心的问题,以最及时的速度将有效信息公之于众,在第一时间内占领网络舆论受众的视野与思想,从而有效遏制虚假信息的传播,引导舆论指向以提升自身的管理能力。与此同时,要尽量避免官话形式的沟通方式,在与网民进行互动的过程中,要以诚恳的方式获得网民的支持与理解,确保在出现网民关注焦点问题时,能够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进而发表具有说服力的言论,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引导网民的思想,使其明辨是非,理智且客观地参与到互动中。[3]针对网络突发性的重大事件,一定要准确且透明的公布事情的相关信息,在澄清事实的基础上,避免群众受到谣言的误导,从而以事实真相制止谣言惑众,占领网络舆论上的主动权,全面掌握网络舆情的动态与方向。

(3)建立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加强对舆论的疏导。按照当前关于网络舆情监管的要求,建立与公众沟通的平台,在党与群众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能够在加强与网民互动的基础上,使网民可以畅通无阻且及时地将个人意愿反映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民意,并能够针对问题做出迅速反应,将矛盾及时扼杀在萌芽中,以确保有效化解矛盾,从而确保社会的和谐与国家的稳定,进而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三、总结

网络舆情监管存在问题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5-0066-02

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网络媒体已成为第四媒体,它作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一旦形成网络舆情对社会将造成巨大影响。为此,党和政府以及各级组织对其密切关注,许多地方政府要求建有互联网络的单位必须有网络信息管理组织保障机制,并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测管理分析。高职教育园区涉及学校多、学生年龄均在十七八岁左右,学生上网人数达100%。校园网络、园区网络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快速传播的主要载体,并由于大学生的自身因素及网络的实时性与交互性,网络可以集中表达学生群体对校园中的某些现象以及社会敏感问题所表达出的态度、意见,并宣泄自己的情绪。为此,研究与构建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体系显得尤为迫切。

一、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的特点

从过去传统校园的公众表达方式到今天的网络公众表达方式的转变,对一些热点敏感问题的传播速度更快、规模更大,舆情事件的不断增多,使社会影响面广,易引发过激行为。因此,分析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特点,对其进行监测管理分析并解决出现的问题,适时正确引导是构建一个和谐高职教育园区,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一)高职教育园区网络客观因素

当互联网络传播公众对某些难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情况时,使用校园网络、园区网络的在校大学生群体亦会关注,并参与表达态度意见和情绪,同时他们还会关注校园中的一些现象,这些因素的总和都基于网络传播当前某些焦点事件。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建设、维护园区网络安全,应对不良信息引起的聚众趋势,并利用技术手段监测管理园区网络,是防范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的一项重要特点。

(二)高职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参与高职教育的学生年轻气盛,大多数都为十七八岁的独生子女,自律能力、挫折适应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相对弱一些,思想情绪极易产生波动。再者大部分高职学生由于高中时成绩不理想,考进高职院校心里有一定的失落感,为此缺乏自信心,加上当前社会上追求高学历现象更使得高职学生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一旦社会舆情蔓延到校园极易产生叠加的网络舆情群体效应。

二、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体系的构建

从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特点可见构建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体系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高职教育园区各院校都建有各自的校园网络,在校园网络基础上组建园区网络,实现校园网络互联。如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共有5所院校,是江苏省唯一的示范性高职教育园区,全日制在校学生约7.6万余名。实现园区网络互联其网络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园区网络架构示意图

(二)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框架结构

目前舆情信息抓取主要使用以下几种技术:元搜索采集技术、传统网络爬虫技术、论坛爬虫技术。整个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分为舆情信息采集、舆情数据处理及舆情信息查询展示三层,如图2所示。

在舆情信息采集层主要根据用户的监测目标以尽可能小的代价从园区网上尽可能全面地得到所有舆情信息,它是监测网络舆情的前提和保证。园区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爆发点有:博客、论坛、微博及新闻等网站,舆情信息分布散、各种类型网站结构不同,为此针对不同类型的站点采用不同的爬虫采集舆情信息是一种明智的做法。例如,采集源着重抓取论坛数据时,专为网站论坛设计的一类爬虫称为论坛爬虫。由于网站论坛的链接种类较多,且有较多的无效链接,还有一些链接的同一话题和动态性分布在多个页面上,这样使用传统爬虫会在论坛站点上出现“爬虫陷阱”,“相同话题下的页面会丧失页面关系”,并且“爬行的页面质量低下”等问题。而使用基于层次模型论坛爬虫LMFC(Based on the level model of forum crawler下载效率高、信息更新速度更快。这种基于模板要求网页信息提取法,其提取链接的效果是由模板中的规则决定的,采用模板法比程序自动提取法更加准确。但是随着论坛爬虫持续运行URL(统一资源定位)库会逐渐增大,因而对LMFC数据更新特点往往用“话题更新率”、“帖子更新率”评价其性能。

舆情信息处理层是针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过滤、分析。采用基于本体的挖掘技术。如通过信息采集层获取到的网页根据其页面的特性,并使用基于模板的抽取网页信息方法抽取其中的文本信息,也可直接存入数据库中。另外,将需要存入索引的文本信息进一步做索引和文本分词处理。针对存入索引的文本采用基于本体的文本分类法进行过滤,除去与检测目标不符的信息,最后基于本体的聚类法得到舆情热点。

舆情信息查询与展示层是舆情监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园区全网搜索、本地搜索、热点查看与统计、舆情报警。例如:园区全网搜索采用了元搜索引擎技术,无须下载检索项中的URL对应的页面,将提取各搜索引擎返回的检索项,剔除广告和重复信息,并重新排序。将检索结构保存到缓存区,最终展示给用户。

园区网络舆情监测体系有效地推进高职教育园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技术手段达到园区网络监、管、控,保障了高职教育园区的和谐稳定。

三、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建立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积极防御园区网络舆情时,还需特别重视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一)采取跟进式管理

高职学生思想及心理处于不稳定期。在园区网络、校园网络交流过程中,网络舆情使部分学生个体表达受影响而发生变化,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对社会现象、现实问题反映比较敏感。高职学生理想独立勇于维护自身利益。一旦网络信息涉及学生自身利益的问题都极易造成学生关注和共鸣,进而引发起各类网络舆情,甚至可以导致一些群体突发性事件。为此对高职教育园区的学生采取跟进式管理。(1)辅导员跟进学生的思想工作,及时理解学生的想法,掌握思想动态。(2)任课教师跟进课堂启发式教育,在讲授专业文化基础知识课的同时,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主动学习获取课外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3)跟进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和谐、绿色、积极向上、学术气息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学生置身于校园感受的是正能量。

(二)规范学生上网行为

组织高职学生学习有关国家、省、市、校的互联网络管理规定,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中必须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学生的自律性。并以知名度高、学生崇拜、社会影响力高的专家为主,开设学生喜爱、高度关注并踊跃参与的专题讲座、通识课程、品牌论坛、使得园区校园网络成为弘扬正能量的重要阵地。

培养学生文明的网络行为。网络作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在网站建设中不仅需考虑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要贴近实践、贴近师生和贴近生活,成为师生沟通交流平台。只有学生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才能不断减轻和消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三)提高学生辨别网络虚假信息的能力

互联网上虚假信息及不良信息往往引发错误舆论导向。如何提高学生判断网上不良信息能力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重要课题之一,从客观上分析一些交互性比较强的网站上,存在网络信息人为操作,产生的虚假信息极大地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度。为此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需不断建立获得正确媒体信息和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其次增强自身对是非、美丑、正误的判断能力,逐渐培养对网络信息的辨析和选择能力。熟练掌握在网上如何获取有效及健康的信息方法,使学生成为网络媒体的主动参与者,而不只是网络媒介信息的被动接受者。

学生学会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去选择和辨析哪些是自己所需要的网络信息,运用好网络这个先进的工具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和学科知识的研究。并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理念、对待事物的看法与态度及时与他人沟通与交流。

高职教育园区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体系的建立,为校园稳定并高效地开展教学、科研提供有力保障。网络新技术飞速发展,迫使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也要以更新的技术及更快的反应速度来应对复杂的变化,对园区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还需不断地加强理论研究,并不断地开展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荣素,赵卫利.高等职业院校网络舆情特点及管理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20).

[2]伍海江.面向网络舆情监测的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12.

网络舆情监管存在问题篇8

关键词:党委 网络舆情管理 研究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随着网络政治的演进以及电子政府的全面推进,由于互联网具有自动互动的特性,从而成为各基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以及思想碰撞的舆论渠道。一些虚假、有害的信息和错误的观点也充斥其中,扰乱了网络舆论功能的正常运行。如果缺乏有效的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容易为各种势力所利用,危害社会国家。因此,必须着力加强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有效监控管理,从而保证网络舆情环境的和谐稳定。

1 网络舆情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定义比较赞同曾润喜博士的观点,其将网络舆情看做是由各种事件刺激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以及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可见,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范围内,网民围绕新闻事件、社会现象和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及变化,作为主体的网络民众对事件表达社会政治态度的一种反映。此外,网络舆情还表示在网络中出现的各种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现象、问题,网民对其所表达的信念、态度以及意见和情绪等交错表现的总和。

2 当前一些党政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误区

虽然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情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但是其出现和发展作为一般双刃剑也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由于各级党委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不到位以及管理机制不完善,从而造成网络舆论监督法律法规也不完善。此外,缺乏科学管理机制和存在偏颇心理的网络舆情在应对网络舆情能力上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思想认识滞后

第一,没有很强的主体意识。按理说,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应当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但是自从网络快速发展以来网络舆情的管理仅停留在行业和网民自律的基础上。从网民年龄结构来看,年轻网民占据了绝大多数,但是他们容易在情绪上走极端;从文化层次来看,大多数网民处于高中以及大专以下,文化层次较低以及隐蔽的发言者身份,从而对其缺乏有效的监督。网民对于事件的评论也并非完全客观全面,并且难免会带有强烈的感彩,因此,仅仅以来行业自律或网民道德修养对网络舆情进行管理没有太好的效果。第二,没有很强的责任意识。有些地方党委政府在处理舆情危机事件的时候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无法从党和国家的利益出发,从而隐瞒事实真相并放任舆情发展,不仅导致局部问题全局化以及简单问题复杂化,更导致人体问题公众化以及一般问题热点化,从而不仅损害了党委政府的形象,更损害了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三,没有很强的危机意识。由于有些地方党委政府认为网络舆情不但没有价值,又没有影响力,从而忽视网络舆情而缺乏危机意识,对于网络舆情仅仅进行事后围堵而忽视了事前控制。

2.2 应对能力滞后

第一,学习主动性不强。有的领导对于网络以及网络的各种功能根本不了解,从而置身于网络之外;第二,缺乏能力。对于网络舆情和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有些党委还不能够适应,从而很难有效的引导、控制和解决问题。

2.3 机制体制滞后

第一,由于工作方法陈旧落后,从而无法正确引导舆论。采用传统的捂、堵、删的方法而降低了党委和政府的公信力;第二,部门之间由于缺乏完善的应对机制而缺乏沟通。由于部门之间衔接不够且渠道不畅通,从而无法形成整体联动模式。

2.4 法律法规滞后

近些年来,为了给清理网络不良的舆论提供法律依据,我国制订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但是目前还没有出台一部明文规定的法制,因此,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在总体上不适应互联网的普及进程。

3 加强党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对策思考

3.1 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舆情意识

第一,消除传统认识误区。由于网络舆情具有主体多元化、影响广泛性以及聚焦持续性等明显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在化解危机的时候,各级党委已经不能够在沿用惯性思维。为了有效提高各级党委民主决策以及科学决策的执政能力,网络舆情作为党委发现问题的“显微镜”,反映民声的“民意库”以及体察民情的“晴雨表”,党委政府必须站在提高党的执行能力的高度认识网络的深刻影响,从而把握网络的发展趋势。第二,树立牢固的民本意识。为了正确有效的引导舆论,各级党委在处理网络舆情的时候除了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外,还要具有开放明朗以及包容理性的心态和理念,此外,面对网民还要真诚的“敢说话,说真话,会说话”。第三,摒弃封堵思想。由于网络打破了时间、空间以及属地的限制,因此,各级党委在面对网络舆情的时候既然无法封堵,那就不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正确的面对。为了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控制,各级党委政府应当采取多疏少堵和及时准确权威信息的方式。

3.2 抓队伍建设,推动舆情引导力量整合化

注重发挥各方优势,有效整合各方资源,舆情引导力量不断加强。一是组建网络舆情处置工作联络员队伍。选聘政治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熟悉网络知识的干部作为网络舆情处置工作联络员,负责网络舆情的收集、编辑和报送工作,较好解决虚拟社会应对能力脆弱问题。采取以会代训形式,不断提高联络员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确保及时发现带有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掌握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最佳“黄金时间”。二是建立网络舆情阅评制度,组建网络舆情阅评员队伍,加强网络信息分析,加强网络舆论引导。三是建立网络舆情研判引导队伍,完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制度。

3.3 加强学习培训,提升应对能力

为了在应对网络舆情的时候,提高党委的话语权而占得主动权,必须充分提高其科学运用网络的能力,对此可以组织党委进行学习、培训以及讲座和现场进行模拟等。一要直面网民、收集民意;二要主动参与,良性互动;三要及时,信息公开;四是落实互联网舆情处置的干部问责。对于互联网舆情的处置要落实干部问责,一方面可以让干部对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予以重视,从而更好的提高其工作水平和服务水平,对于社会矛盾进行有效的处理和化解;另一方面也将各级干部的工作状态置于网络舆论的监督之下,使互联网成为干部廉洁自律的一面镜子,从而提高社会的公共监督效果。

3.4 推进和完善互联网管理机制建设,做好舆情导控

要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推进和完善互联网管理机制建设。进一步构建具有综合管理职能的有效机制,实现对互联网管理效能的提升。

第一,为了在发生危机的时候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应当建立包括总体应急预案、分项应急预案以及活动应急预案在内的网络舆情应急预案体系。此外,还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划分为I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四级,在化解危机的时候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相对应的资源和力量。第二,为了满足人们对公共信息的需求,通过建立新闻发言人和新闻通报制度适时组织网上信息。此外,为了最大限度的防范舆论危机的传播,一定要增强把握和引导突发事件的能力,从而抢占舆论引导先机和主动。第三,在部门之间建立协同工作机制。采用党委和政府部门同时参与的“双轨统一分级管理制”,为了形成合力共同参与舆论引导工作,可以通过沟通和职责互补来确定一个协调结构,对各部门之间的工作进行协调。

3.5 完善网络法律体系,加强舆情监管

首先,针对网络舆论监督侵权和犯罪立法,应当相对完整、系统全面并自成体系;其次,要求与原有的其他法律法规相互协调和互为补充,对现有法律资源进行综合整理后明晰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责任、监督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加快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建设。此外还包括对论坛版主实行实名认证制度等,以明确法律责任。

3.6 重视网络“意见领袖”作用

目前很多大型论坛都注意培养论坛的“意见领袖”,将其代表性的言论置顶和加精,利用他们的威望来强化舆论效果。因此党委也可以借鉴此方法,通过恰当的方式与网络“意见领袖”进行沟通,引导他们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理解政府解决种种复杂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操作,从而达到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的目的。

3.7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网络环境

将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作为网络法制建设的重要补充,通过二者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第一,为了形成网络空间自律规范,建立以网络礼仪、业界伦理守则以及ISP行为守则为主的自律规范体系;第二,加强网络主体道德修养,培养网络主体道德自律精神;第三,为了对网络内容和行为加强监督,通过推广和落实网络实名制逐步做到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和身份登记入网;第四,鼓励全社会积极的参与网络道德建设。

4 结论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社会,确保社会的安定、稳定,是党和政府目前最关心的头等大事,也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舆论是社会的推手,是复杂社会的催化因素;网络舆情在某种情况下是社会风云变化的绸缪未雨,甚至是社会的“晴雨表”。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网络政治”的演进和阳光政府、电子政府的全面推进,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在新形势下如何利用网络征集民意、收集舆情以及做出决策解决问题是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考验。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舆情意识,绷紧网络舆情作用这根弦。要抓好网络监控队伍的建设,加强学习培训,提升他们应对舆情变化能力,推动舆情引导力量整合化。同时,必须完善网络法律体系,加强舆情监管,保证舆情监控执行的顺畅。要推进和完善互联网管理机制建设,做好舆情导控。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对网络“意见领袖”作用,我们也应该时刻予以重视。最后,不可忽视的是加强网络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网络环境,确保网络成为党和群众、政府和群众紧密联系的平台,使网络舆情真正成为民情民意上传、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民意、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的重要纽带,保障社会的安定团结,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建华.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2]张荣臣,谢英芬.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党员干部读本[M].中国长安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3]中央纪委宣传教育室.反腐倡廉10大热点问题[M].中国方正出版社,2011年3月第一版.

[4]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问题面对面(2008)[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

[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二十讲[M].新华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6]邸彦彪,李向春.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导控[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1(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