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对职业理想的认识8篇

时间:2023-06-26 10:16:26

对职业理想的认识

对职业理想的认识篇1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课;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

一、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理由及教育有效性问题的提出

(一)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问题的提出及理论依据

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我国诸多学者对其做了不同层面的研究。何红梅认为,职业道德教育应在“回归生活,凸显体验”的要求下探索实践方式,才能体现道德教育自身的魅力。案例教学可以真实的职业道德生活为素材,创设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情境,激发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从而内化职业道德。张晓平等认为,职业道德修养直接影响高职生就业、创业和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壮大,没有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教育目标是难以实现的。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不能只限于校园内的教育和管理,须在实践中让学生感受职业道德。吕遂峰认为:加强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们不难看出: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其实就是为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手段,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目的的活动。

(二)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理由

我们对2000、2005和2007级计算机班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就“你认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哪项最重要”一项的调查结果显示:56%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最重要,15%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最重要,而认为专业知识最重要的学生数居中,为33%。2008年,笔者又对05级计算机的64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就“你认为城职院毕业之后,对你就职而言,你认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哪项最重要”一项,结果显示:55%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最重要,11%的学生认为职业道德最重要,而认为专业知识最重要的学生数居中,为34%。

如上数据表明,城市职业学院就读的学生对于职业道德重要性的认识与就职单位要求相差太远。如何把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与手段相统一,目的与教育的活动过程相统一,职业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相统一,这是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师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实施

(一)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实施关键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

2008年5月19日我们对61名随即抽样的学生进行了关于“职业道德实践项目”学习效果的调查,统计情况如下:(1)实习中,观察到师傅身上表现的最重要的职业道德依次是:一专多能,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工作态度认真;公正公平;善于与人相处。(2)学生最喜欢的职业道德依次是: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3)最不喜欢的行为依次是:欺诈隐瞒;不遵守工作纪律;对工作不负责任。

我们前面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的涵义就表明,一是教育目的要明确,二是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三是手段与教育的方式方法,四是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过程。就我们对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体会,我们认为关键是抓住职业道德教育理论与学生实际这一结合点,也就是说: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学生在接受教育是否有成果。

(二)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实施的形式是要有一个恰当的平台,平台给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构建了有利的活动场所

1.分层教学。高职高专对学生学习特点可作如下的描述:面向社会,理论够用,不求系统;专业知识扎实,突出技能技巧。我们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面,根据学生的不同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例如:电影课教学与高职高专职业道德教育项目就比较适应高职类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我们设计观片前、观片中和观片后的电影课教学,这种教学的特点是:用多维互动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师生创新认知与创新情感的和谐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生动具体的画面能让学生了解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起到具体的示范作用。

2.分段教学。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又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学习与实训相结合,学习与实习相结合。在一个学期里思想政治课教学要连惯地进行是不现实的。针对这一特点,我们设计了项目教学,让学生把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带到实训、实习场地完成。也就是说,以项目为载体,任务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把“不连惯”的教学有机地同学生的实训实习结合,并由此来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

3.专题课教学。以教学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找出问题,用问题带基本原理的办法,搞专题讲座;同时,强化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使职业道德成为学生行为规范的准则。通过有系统的各专题讲座,学生们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是通过确立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把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道德实践行为两个方面有计划、有步骤实施的过程,以达到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目的。使学生从认识层面内化为自己行为规范的需要,这无疑能有效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4.实践课教学。我们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六课培养职业精神,让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收集各单位的工作手册,收集职业道德的案例。通过整理,学习案例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并对职业道德有一个现实性的认识。我们常用的实践活动有:参加全国教育技术协会主办的教学多媒体大赛,让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知识产权”的竞赛,让学生了解和体验到完成专业任务,需要学会与不同的人合作,需要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三、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实施的结果

我们对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05届(已毕业)、2008届(正在实习)和2006级在校计算机系的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分别进行了调查,统计情况如下:

对职业理想的认识篇2

职业生涯辅导是提高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载体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途径和载体,使思想教育融入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而职业生涯辅导恰恰解决了这样的难题。可以说,职业生涯辅导的开展,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做好就业准备,毕业之际如何确定职业目标、如何求职择业,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如何适应社会等等,都是他们极为关心的热点问题。职业生涯辅导能够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让他们正确择业、有效就业。在职业生涯辅导中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个性特点和当代人才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并在每一次就业指导活动中艺术地体现出来,可以避免理论上的空洞说教。从而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乐于并易于接受,同时也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1.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职业生涯辅导的全过程

生涯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伴随着个体的身心发展而展开。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辅导的过程中,内容需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如大一阶段,主要进行心理指导,使学生顺利实现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并接受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的教育,认识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以及适应的职业。可以针对学生特点进行测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规划大学生涯。大二阶段,主要进行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认识到综合素质在今后就业和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作用,增强其危机感和紧迫感,巩固学生的成才意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锻炼其成才素养,培养其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进一步确认职业目标。大三阶段,应主要提供尽可能多的锻炼机会,帮助他们认清专业所适应的工作领域,并对照自己,培养和发展与其职业目标相适应的素质优势,培养学生自觉成才的意识,锻炼学生各种职业能力,进一步提高其适应社会的能力。毕业阶段,择业、就业问题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思想和情绪极不稳定,必须对他们进行集中强化教育,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念,做好相应的就业准备,培养学生诚信意识。树立学生感激母校,回报社会的信念。

2.职业生涯辅导体系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职业生涯辅导把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统一到职业生涯设计的过程中,使教育的内容更加具体化。将就业形势教育、自我认知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就业心理教育、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都融入到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设计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化的过程,使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得到更加充分地发挥,使教育的内容更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

3.职业生涯辅导的体验活动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应用方式

职业生涯辅导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职业生涯辅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相应地也是多种多样的。著名教育家鲁洁就曾指出:“一个完整的德育过程,应该是体验者的认识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因此,职业生涯辅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发应在做好知识传播和价值引导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专题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回归真实的生活,缩短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体验。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未来职业生涯的体验、预演,可以缩短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期,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职业需求,认识自我,发展个性,增长才干。同时检验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职业道德的认识。

学生是职业生涯辅导的对象和主体。职业生涯辅导实际上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要想使职业生涯辅导中的思想教育富有成效,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把外部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择业能力。为此,在教育过程中,应多采取讨论、辩论、咨询等形式,使学生直接参与其中,亲身体验。

职业生涯辅导中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工作选择上的悲观情绪,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失败导致了工作选择的功利性。对职业道德培养的忽视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的不稳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科学的职业理想、健康的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1.有效实施职业理想教育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陆士桢教授2004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有67.29%的大学生选择了自己的职业定位,但是其中有49.84%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从数字来看,大约只有34%的大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与此相对应,大学校园里被迷茫和困惑占据大部分时光的学生大有人在。因此,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是非常有现实意义和针对性的,树立职业理想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

2.引导学生客观认识自我

目前,在大学生中因自我认识教育的缺乏,在择业时不能结合自身特长、专业、个性等自身条件,或盲目攀比,择业期望较高,缺乏现实性;或对社会的了解不多,认识较浅,缺乏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或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把社会上传统的观念作为自己选择职业的依据,贪图享受,缺乏艰苦创业的准备等,这些表现均表明加强大学生的认知教育十分必要。大学生应在充分认识自己,全面分析、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找准自己在择业中的适当位置,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以避免择业方向和择业目标的盲目性。高校也只有在职业生涯辅导过程中强化认知教育,才能引导大学生加强学习、客观公正地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走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并以积极的心态正视社会现实、学会主动适应社会,在竞争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实现自身价值。

3.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现在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期望值过高等情况影响到大学生在社会主流中的发展。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如何发展,方向如何,他的一生要稳定从事哪类职业,扮演何种职业角色,都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作出规划。我们必须引导大学生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做好择业的前提工作。个体只有正确认识自己各个方面的特征,才能够有依据地进行职业选择。同时自我认识又是职业概念形成的基础。职业生涯辅导以心理测试为基础,广泛应用各种心理手段,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充分了解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和气质对个人未来职业的影响,更好地设定和不断完善职业生涯目标,逐步明确和适时调整职业生涯路线,提高个人的自信心;全面开发个人的潜能,树立健康的心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4.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大学的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生也不再是天之骄子,只是社会各阶层的一个普通成员。就业的双向选择代替以前的包分配。虽然就业市场机制有利于人才资源的合理调配,但也对大学生的择业观念提出新的挑战。以择业观和从业观为主要内容、以职业价值观为核心的职业观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在职业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择业观既对大学生的就业的方向、领域和具体业务具有指导意义,也直接关系到其求职的成功率:从业观则决定着每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职业表现以及他们走向职业成功的可能性。而职业价值观则对一个人的择业观和从业观起着核心和统率作用。职业生涯辅导应当引导学生树立这样的职业价值观:选择并从事与自己的兴趣、能力相适应的有利于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和工作岗位,在这一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完整地实现自己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5.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适应能力

职业体验训练鼓励发展个人的才能及更复杂的行为和生活技巧,通过生涯体验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与适应能力。培养敢于接受挑战、具有领导才能的社会精英和具有广泛适应能力的社会通才。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生涯发展教育之中,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6.加强创业意识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创业意识教育逐步引起广大高校的关注,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种新模式、新趋势,对拓展大学生就业途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职业生涯辅导注重提高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流畅性练习,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将学业、择业、就业等实例,分步交给学生进行讨论与总结,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主体直接参与思想教育,发挥受教育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受教育的自觉性,强化学生竞争意识的培养。高校一方面应该开设相关的课程,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素质,使受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不靠岗位维持,要靠岗位创新”的观念,扩大就业视野,使毕业生在择业中,能对三资企业、集体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给予必要关注,鼓励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方法

1.日常辅导与毕业教育相结合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职业规划教育已不再是针对高校毕业生的阶段性工作,所以,我们应该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平台,对学生进行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从入学教育开始,把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去,渗透到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生活中去,渗透到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和实习当中去,以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在日常辅导中要分阶段有侧重点地进行教育。把日常辅导和毕业教育结合起来,确保思政教育的全程性。

日常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针对大一学生,应注意他们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时,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很迷惘,或者有具体的学习目标而没有长远的人生目标,究其原因有两条:一是制订目标的意识不强,跟着感觉走;二是自主性差,缺乏独立制订目标的能力。在这个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职业生涯辅导,主要内容是人生观、职业价值观、国情教育、职业认识等,指导学生进行切合自身实际的科学设计。第二阶段,针对二、三年级的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个阶段,思想政治工作中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其主要内容就是学业指导、心理健康指导和培养职业素质,引导学生在加强专业学习的同时,培养职业素质,职业素质包含的内容非常广,如:终身学习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交能力、演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帮助大学生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确立职业素质的培养计划,计划内容应包括职业素质的总体目标是什么,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对个人计划实施的监督力量是什么等内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比较有效的手段:一是合理开发各种文化载体,比如说图书馆、校园网等;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一些对抗性的球类项目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进取精神,演讲比赛能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和自信心等。

毕业教育主要是指针对毕业班学生的抉择教育。指导毕业班应侧重于择业指导、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的抉择教育,引导毕业生转变角色,适应社会。目大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锻炼、素质养成,在前两个阶段已基本完成,这一阶段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给学生分析就业形势,为毕业生提供报考硕士研究生、报考公务员等方面的政策指导,并引导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

2.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相融合

职业生涯辅导应凸现教育个性化,把个人的成长需求转化为教育的内在动力,改变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凸现学生的主体性的地位,把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有效融合起来,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共性教育覆盖面广,对解决大多数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行之有效。通过专题讲座、座谈会、模拟招聘等形式,以班或年级为单位,对大学生择业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教育。个性教育就是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思想问题和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单独进行教育的方法。在教育中,必须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差异性,也要注意教育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同时在教育中要注意以平等的态度,摆事实,讲道理,论危害,指方向,要满腔热情,诚恳坦率,以理论事,并善于抓住时机,确保教育效果。

对职业理想的认识篇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stud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s increasing rapidly. So, it is can not be ignored to strengthen student management and improve graduates' quality. Career plant can help students to know about themselves and career atmosphere, establish career ideal and goal, formulate developing plan, and stimulate them actively improve comprehensive ability; its moral function is obvious.

关键词: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德育功能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career plant; guide; moral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185-02

0引言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高职院校的在校生人数越来越多。高职学生的质量,关系到高职院校发展前途,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整体素质,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现在各个高校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是一种激励学生提高素质、具有德育功能的有效方法。

1职业生涯规划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又称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及眼前的制约因素,为实现一生的职业理想目标而确定行动的方向、时间和方案,并进行相关努力的过程。即个人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为自己走向职业成功提供最有效的路径。

职业生涯规划的五大要素是知已、知彼、抉择、目标和行动,是个体为未来所做的策划和准备。它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分析个体专业兴趣、特点、特长、性格特征等;二是确定阶段性或其职业目标;三是确定适应个体的发展道路、方式方法;四是明确将要进行的调整和各项准备等。职业生涯规划以分析自我为出发点,通过认识客观环境,确定适合“我”发展的目标,找出实现目标的途径,在个人的努力下,扬长避短,实现最佳人生职业状态。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以职业为依托、实现人生价值为导向的自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寓德育于职业生涯规划之中,既帮助学生解决了求职择业的实际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德育品质,可谓一箭双雕。

2职业生涯规划的德育功能

2.1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高职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从不成熟趋向成熟的重要发展时期。随着青春期到来的自我觉醒,主体性的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但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自我意识容易产生高估或低估自己的偏差。据调查,在高职院校一些学生将自己与升入本科院校的同学相比而产生自卑;一些学生来到高职院校后,发现理想与现实间存在差距,觉得校园环境、人文素质、师资力量等与自己想象的不完全一样,强烈的心理落差使他们产生一种失落感;还有一些学生自我意识超强,遇事出有“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性独立,反对长辈和教师的教育和干预等。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应有内容,而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是正确的自我意识。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生涯为目标,需要学生首先进行自我评估,通过相关的量表测量、自我反思、成长回忆等方式,对自己做全面认识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价值取向等,客观全面地正确认识自己,克服自我认识偏差,消除自卑和自负等不健康心理,为成功地走向社会、走进职场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2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所学专业,培养职业情感,树立职业道德意识高职院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而职业道德意识是建立在对职业的认识和了解基础之上的。如果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不了解,或者了解的不够深入,那么些职业道德观也就无从谈起。而职业生涯规划,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是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认知,要求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进行全方位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文献等查找资料,也可以进行职业人物访谈、市场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获取对相关职业最直接的认识。这些活动都是从学生的最想获得的信息出发的,学生自然愿意去做,克服了以往那些脱离学生、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德育方法的缺陷,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感情,树立一定的职业道德意识。

2.3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力,提升职业能力和素质相对于基础教育而言,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第一线工作的各类技术服务人员、管理人才和熟练劳动者,这就要求学校的教学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与素质为基本原则。学校的德育也要围绕着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转“要我学习”的被动型为“我要学习”的主动型学习态度。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学生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的前提下,解决“我想干什么”与“我能干什么”这样的问题。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我想干”与“我能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且这种差距许多学生认识不到,所以就出现了学生在校期间不知道自己上大学的真正目的,有的学生甚至荒废了学业,到毕业时感到非常后悔。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认识到了这种差距,从而引导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弥补“我能干”与“我想干”的差距,就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素质。

2.4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理想教育历来就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更能激发学习的动力。进入大学以后,许多学生有松口气的想法,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带有极大的被动性和盲目性,感到前途渺茫。上网成瘾、逃课、恋爱、生活懒散等现象屡见不鲜,直接影响学生的质量。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职业的了解,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客观实际情况,进行职业选择和决策,确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并制定实现目标的计划。这个过程实际是对学生进行的理想教育,更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学生可以向往自己未来的职业状况,找准自己奋斗的目标,激励自己去努力实现。

2.5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准备,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前途和社会的稳定。黄炎培先生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起者,对职业教育目的的“三个准备”非常准确: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社会服务之准备、为增强社会生产力之准备。充分说明了职业教育把就业谋生作为非常重要的内容。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并不乐观。究其原因就是有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不知道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不了解到哪里找工作。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职业生涯规划从学生入校开始就有意识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职业选择,在校期间就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准备,那么毕业时就业就水到渠成了,解决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这是其它德育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3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寓德育于职业生涯规划之中

职业生涯规划是伴随着我国就业政策的变革和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从国外引进而来的。但在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其本身的德育功能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就业问题,在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作为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寓德育于职业生涯规划中。为此,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上好职业生涯规划课,将职业生涯规划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从学生开学就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对每一位学生都是必要的,不是可有可无的,所以要把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学校的必修课进行安排。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上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让每个学生能够为自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在上课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职业环境和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目标,激励他们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3.2 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坚持集中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相关的正式或非正式评估方式对每一名学生进行职业倾向测试,建立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相关的社会关系、职业价值观、性格、能力、兴趣、职业目标、实现路径和计划等内容的职业生涯规划档案,并据此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指导工作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更符合学生个体的实际。

3.3 组织兴趣小组,开展市场调查、生涯人物访谈等职业认知活动把对职业生涯规划感兴趣的学生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组成活动小组,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市场调查,这种调查既可以到人才市场上去实地调查,也可以利用网络查找资料,了解相关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和劳动力供求行情,使学生对职业有直接的认识。开展生涯人物访谈,获取第一手的职业信息,使学生对职业的具体要求和现状有更加明确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和职业情感。兴趣小组的学生把获得的职业信息用书面或板面的形式在学生中进行展示,使信息共享。

3.4 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可以用校园网络,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文献资料、职业信息、专业发展动态等,帮助学生树立一定的职业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沛.大学生职业决策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刘占年.开展职业认知教育,促进学生理性就业[J].职业教育研究,2008,(7):57-58.

对职业理想的认识篇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现状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政治教育新模式,对于丰富职业学校政治教育的发展、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形成职业学校师生的思想共识、提供职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的思路和参考、增强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进而积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经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现状调查

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表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这是由职业学校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决定的。对此,本课题组成员利用调查问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势、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得出了相关结论。本次调查对象涉及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新乐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共7所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在校生,调查结果体现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查采用问卷形式,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26份,其中有效问卷813份。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职业学校学生影响现状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职业学校学生总体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比较认同,但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认同缺失和知行脱节的现象。

(1)学生对贴近现实的问题认同度较高

85.9%的学生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上表现充分的一致性,89.35%的学生对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83.6%的学生认为爱国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64.1%的同学知道我们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57.6%的学生能够认识到改革开放给我国所带来的变化;68.2%的学生认可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70.2%的学生知道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以上的调查数据表明,职业学校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对我国重大的理论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把握;这也说明了职业学校的政治教育工作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教育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2)对理论性较强的问题认识比较模糊

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时间是比较长的,范围是比较广的,对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是比较肤浅,不够深入,同时缺乏整体性的问题。调查表明,92.5%的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观;71.1%的学生知道马克思主义,但有41.8%的学生认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理解得不够深刻;69.6%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自身的影响一般;24.5%的学生表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了解不够,38.4%的学生认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解一般。

(3)知识认知与行为实践相对脱节

职业学校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上表现为知识认知与行为实践相对脱节的特征。调查显示,90.4%的学生认为国家利益至上,88.7%的学生在择业时不愿意考虑去国家需要的西部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96.2%的学生曾经在玉树地震时积极捐款,但调查发现几乎所有调研学校的公共走廊里都出现或多或少的鞋印。这说明,学生们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有一定认识,并且有强烈的认同感,但在运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方面就表现的比较脱节。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现状调查结果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职业学校的教育形式与职业教育中存在脱节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82.6%的学生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相关知识的。同时,73.2%的学生接受的是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育,88.6%的学生用的是国家统编教材。这表明,职业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按照高校统一要求开展,侧重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这与职业教育注重实践的教育特点是脱节的,同时,教育形式单一性和教材使用统一性的局限,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度与广度,凸显了职业学校政治理论课增加社会实践环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其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到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质量。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专职学生辅导员、班主任人员配备根本没有达到教育部的规定数量,学历和职称结构也不合理。在调查过程中,77.2%的专职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都是本科学历,硕士和博士所占比例很少。职称结构方面,具有高级职称的专职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仅占1.2%,中级和初级职称的占98.1%。这些因素使得现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很难按要求完成其应该承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任务。

(3)职业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教育的实效性脱节

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调查显示,86.6%的同学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政政治教育活动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知识的,但是只有21.7%的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了解的。这说明,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4)职业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校园文化环境相对缺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应该注重宏观与微观的协调发展,然而通过走访各院校,发现目前在职业学校中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比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略显滞后,这就很难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这种软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比单一的说教具有更强的实效性。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有助于职业学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2007-10-15

对职业理想的认识篇5

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象、目标、内容及功能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契合性。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必须做好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整体设计,大胆整合教学内容,大力推进案例教学法、访谈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的改革。

关键词:

企业文化;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教育部在《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职教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高职院校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与相关企业、行业的需要接轨。另外,教育部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也强调,高等职业学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加强实践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将优秀的企业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优秀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能够进一步丰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思想,使教学更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也有利于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提高他们的职业能力及就业、创业等方面的能力,有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一、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是企业所有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基本价值观、道德标准、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准则、思维方式、员工文化素质以及蕴含在企业制度、企业形象和企业产品之中的文化特色[1]。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对高职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象、目标、内容及功能方面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与契合性。

(一)对象相同。人是企业的主体,企业通过塑造企业文化,用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与创造力,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进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推动先进生产力快速发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对象为高职大学生,强调高职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必须注重对高职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可见,两者都是围绕“人”这个对象开展工作,都强调以人为本,都是以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共同出发点。

(二)目标具有一致性。从目标上看,两者都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企业通过企业文化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能力,激励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奋斗,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不断提升其整体素质,以企业员工的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来增强企业活力,促进企业健康持续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关注其内在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从而为社会服务,这和相关行业、企业的特定人才要求一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三)内容的相通性。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必须建立和坚持一定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准则,维护企业信誉,树立产品质量意识,重视服务质量,塑造良好企业形象,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效益的统一。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合同。在员工方面,通过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员工,引导员工把个人奋斗目标融于企业整体目标之中,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保持旺盛的劳动热情与献身精神,强调正确处理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中央1 6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让高职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可见,企业文化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道德教育这个核心内容上是相通的。(四)从功能上讲,两者都具有导向、教育和凝聚功能。企业文化具有明显的导向功能,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教育,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工作使命感和成就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共同价值观,并把个人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结合,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推动企业的发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具有导向、教育和凝聚功能,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等方式对高职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增强建设祖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企业文化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一)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基本原则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同样也要遵循三贴近原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通过对不同专业开展调研,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他们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入不同的企业文化,引导学生学习领悟和践行企业文化精神。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学校、社会、企业和个人之间的联系,主动地按照企业的能力要求和作风品德来约束自己、调适自己,强化他们从“学校人”转变为“社会人、企业人、职业人”的意识。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要根据三门课程的特点和不同要求,结合三贴近原则,做好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整体设计,做到统筹谋划,突出课程之间的协同效应,使得各门课程的开发利用相互衔接、相互呼应、相互支撑。

(二)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整合

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对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必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注重实效,推动教学内容充实调整。要从整体上熟悉教材内容,找准企业文化融入各门课程教学中的侧重点与切入点,在确保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针对教学难点重点,大胆整合教学内容,有机融入相关企业文化的内容。《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关于“经济”的内容中,通过引入校企合作的相关案例,把企业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政策融入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熟悉市场经济的特性和运行规律,提高对企业经营理念中的质量意识、竞争意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的竞争和合作精神。结合第十章有关“文化”的内容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知识渗透其中,帮助高职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一章关于“理想信念”的内容中,将企业文化核心精神与理想信念的内容进行相互融合,帮助高职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把满足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当中。在第二章“中国精神”的内容中,要将企业文化的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等与中国精神的内容相融合,通过运用忠诚、奉献等优秀企业价值观去引导大学生认清使命,帮助其把成才之路与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过程结合起来,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激发他们在实际的岗位工作中为国家和为人民谋福利的社会责任感。在第三章“人生价值”的内容中,通过企业文化的引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运用正确的企业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上踏实工作、奋发努力,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积极为企业、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在第四章“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容中,要与企业文化所体现的社会责任感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还要结合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坚持诚信的实例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诚信教育,让学生明白诚信不仅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品质,也是进入职业殿堂的通行证,使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学结合中诚心做事、诚实做人,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在第五章“职业道德”的内容中,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将职业道德教育融通于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把职业道德教育与不同职业岗位所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标准相衔接,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和正确的价值理念,帮助他们树立爱岗敬业、积极进取、追求卓越、乐于奉献、服务社会等良好的职业品格,养成良好的纪律观念和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形势与政策》要与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实现高职大学生顺利就业,必须加强择业、就业与创业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创业观。第一,在择业指导方面,通过广泛引入各种企业文化,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趋势,拓宽学生的择业视野和择业范围,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社会发展需求做好必要的择业准备,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就业岗位和企业,提升他们择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二,在就业指导方面,从企业文化中分析出各个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引导高职大学生紧密结合个人实际,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科学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以适应将来的职业要求。还要利用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诚信意识、法制意识,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三,要融入企业文化加强学生的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指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因此,要通过引入企业创业成功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企业在实现辉煌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企业的成员曾经付出的艰苦努力,提高学生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有关政策,让高职大学生提前做好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具备敢于创业的勇气,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锻炼自己的能力,努力提高自主创业的能力。

(三)大力推进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要大力推进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改革,利用案例教学法、访谈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就是要结合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校企合作的相关行业企业的真实案例,把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案例化、具体化,使抽象的理论融于具体的案例中,把枯燥的理论讲授转变为生动的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引起学生共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案例设计把企业文化带进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潜移默化地感受企业的精神文化,了解和认识企业的规范、制度,使学生提前了解并熟悉企业理念、制度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能力。访谈式教学法通过将校企合作单位、用人单位的相关管理人员请进校园宣讲企业文化、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预测等情况,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树立职业理想;将企业的技术骨干、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请进校园,通过开展座谈会、报告会、劳模大讲堂等形式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帮助他们树立服务区域经济、奉献社会的崇高职业理想,增强职业荣誉感,养成崇尚劳动、爱岗敬业的精神;将本校毕业的企业优秀员工请回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用身边真实的成功学生案例激励和鼓舞学生,让学生真实感受成功就在自己身边,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帮助他们将来能快速融入企业、立足岗位成才。体验式教学法就是要融入企业文化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情景再现,将学生置身于各种真实的或模拟的企业环境中去学习和思考,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真实或者仿真的职业环境,聘请相关企业的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企业创新型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来学校亲身授课,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先进的企业文化和最新的职场理念。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深入企业接受企业文化熏陶,体会工作中的合作及竞争精神。引导学生学习企业文化,在工作过程中注意交往礼仪、职业礼仪,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了解企业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纪律意识。此外,还可以组织高职大学生开展以“企业文化”为主题的企业参观、市场调研、有奖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增进对企业及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文献:

对职业理想的认识篇6

职业教育涉及的范畴

职业教育的定义目前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从外延的定义,职业教育是教育与经济的结合;二是从内涵的定义,职业教育是通过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得受教育者获得一定职业资格的教育;三是从功能的定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劳工素质和培养大批使用人才中承担着艰巨的任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直接桥梁[2]。日常生活中,我们能接触到的职业教育类的学校主要包括,中高职学校、各类专科学校、技术学校以及成人教育等。作为一种特定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有着不同于普通教育而富含职业教育本身根本属性的类型特征。根据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所长姜大源教授的理解,这些类型特征至少包括:基于多元智能的人才观、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基于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基于整体思考的评价观、基于生命发展的基础观、基于技术应用的层次观、基于弹性管理的学制观。对职业的研究是职业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研究职业,就要研究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其范畴应包括职业哲学、职业历史学、职业分类学、职业术语学、职业心理学、劳动医学与职业医学、职业社会学、职业法律(包括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法律及职业从业的法律),以及职业教育学和职业教学论。显然这些“与职业相关的学科的总框架”,所蕴含的内容和涉及的学科领域是非常丰富与广博的,或者说它本身已具备了作为一个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的一级学科的基本条件。简单地说,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教育途径来获取合适的职业从业资格的科学,其特殊性表明其不可替代性,在职业教育观和职业科学的所有层面,开展对职业教育的学习问题的研究。

职业教育观的内涵

我们所讨论的职业教育观,不是指心理学意义上的,而是哲学意义上的。也就是说它是与上述对观念定义的第三、四条相同。在这两种含义(即社会存在反应的社会意识和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形态)上,我们可以把职业教育观理解为,基于对职业教育的各种现象所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以及系统化、理论化的意识形态。[3]从以上的定义,我们可以将群体性的职业教育观看作是一类意识形态。群体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具有丰富含义的概念,它可以理解为一个团体关于(社会)关于事物的一套信念。它是一个团体中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和价值等[4]。或者我们也可以将意识形态理解为所有人在解释他们周围的世界时所拥有的主观观念,无论在个人相互关系层面上,还是在有组织的意识形态的宏观层次上,它都提供了对过去的和现在的整体性的解释[5]。不论对意识形态定义如何,它都可以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意识可以将意识形态看作是一种认知体系,是某一个群体对世界的认识;二是意识形态与个人、集体的行为密切关联,是行动的思想前提,在某个程度上决定着个人和集体的行为。由此,意识形态一方面为一个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辩护,另一方面也为这个团体中的成员提供了一套约束体系机制。基于以上对观念和职业教育的分析,我们可以对职业教育观作出以上的总结。它是在某一特定的社会大背景情况下,某个特定的主体对职业教育这一特定的教育类型,经过长期实践和认识分析,产生的对其的想法和观念的集合。以下通过主体和分类对此进行分析

对职业理想的认识篇7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职业体验

一、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很多大学毕业生由于人生目标的不明确导致择业时存在盲目性和随机性。2004年4月由北森测评网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新浪网联合进行的“当代大学生第一份工作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学生选择一年内更换工作,两年内,大学生的流失率接近75%。可见,很多学生由于对个人、社会、经济的需求认识不清晰,导致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以至于在职业道路上走不少弯路。如何让学生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成了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和关键。

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然而很多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之前对所学专业接触较少或者只有肤浅的认识,对专业的选择往往具有盲目性、被动性。由于对所学专业的陌生,导致很多学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感到迷茫,没有职业认同感。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有成才的机会,没有不成功的行业,只有不成功的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和所学专业是每个学生成才的关键。在职业教育中正确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对自身、职业与社会的认识,综合评价自身主客观条件,对其合理确定自己的人生方向与职业目标,认真规划自己的发展路径,努力实现个人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职业生涯教育应具备的的功能

职业生涯教育是为了使个体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满足职业发展需要的教育。日本在《2004年综合调查研究协会会议报告书》中把职业生涯教育定义为:是培养学生劳动观和职业观的教育,是高度重视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创造性,发展人的个性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合理的职业生涯教育应该具有三方面功能。

1.教育引导功能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上的“用工荒”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校园内是大量青春时光不知如何度过的莘莘学子,校园外到处是为找工作而焦灼的大学毕业生。很多学生在长期的求学过程中却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学,不明白要学什么,更不清楚如何学习。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除发挥咨询与指导的作用外,还应该起到指引与教育的作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职业理想、优势和特长,不同职业对人的知识经验、技能水平等因素也有不同的要求。职业生涯教育要引导学生寻找“人职”匹配的最佳结合点,使其积极主动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追逐生命的目标。墨子有言:“志不强者智不达”。人的主观态度将对其能力发展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的人生观、事业观、学习观是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职业生涯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做事,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能够合理经营和管理自己的人生。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教育,帮助其认识职业与事业、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理想与现实等复杂的关系,对于其树立良好的职业意识、确立个人职业目标有重要的作用。

2.专业指导功能

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不同就业方向的社会需求情况、岗位特征、素质要求,指导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提前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和目标。这些认识有助于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拓宽专业知识,丰富、完善与之相关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现有的许多职业生涯教育往往等同于就业指导教育,课程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找到合适工作,类似于一种短期促销式的就业培训。有人总结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是:“信息提供的多,观念教育的少;支招的多,解惑的少;商业性的指导多,教育性的指导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讲如何找到满意工作的多,讲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怎么办的少……仅在大四进行抱佛脚式的择业指导多,始终对大学生开展就业观念教育的少;每年重复的招聘会指导多,深入研讨改进就业指导的少。”职业生涯教育是一门需要有专业人员进行研究的专业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目前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多为从事就业工作、辅导员等非专业人员,他们大多从国家的就业政策与形势、心理学理论与测评技术、面试技巧与礼仪等普适性的层面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由于专业人员和专业课教师的参与度较低,专业方面指导的缺乏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需求、所需职业能力、职业前景等方面的认识肤浅,难以满足不同学生在专业领域发展的个体需求。

3.实践导向功能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古诗充分揭示了亲身实践在认知活动中的重要性,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职业生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职业实践逐步探索到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从而做好职前的准备工作,以便在职业生涯过程中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生只有亲身体验职场生活,根据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才能了解工作中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才能结合自己的优势、特长、性格特征重新选择和确定比较适合自己的职业。

实践是经验内化的途径。知识、技能只有经过人的身体力行、亲身尝试才能被更好地理解,因此,参加职业实践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技能,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在职场中的生存能力。

三、对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建议

1.注重观念的引导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方向,让学生对自己和社会进行全面综合的认识,去寻找发展前景比较好的职业或工作岗位。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务实的思想,面对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把生存放在第一位,在生存的基础上去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再次,不要被专业所局限,要根据社会需求,善于创造条件抓住机遇,面对新的岗位和工作任务,要善于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最后要引导学生合理定位自己的就业去向,认真分析不同的区域、岗位、竞争程度和条件要求,避免好高骛远的选择给自己和家人未来生活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

要引导学生树立没有最好的工作,只有是否适合自己的工作的理念,要用长期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的工作和自己现有的水平,既要有改变自己的能力和勇气又要有准确合理的人生定位,既要有对人生理想的执著又要有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精神,既要满足当前的需要又要有长远合理的人生规划。

2.整合教学内容,培养专业师职队伍

为使职业生涯教育走向专业化、正规化、科学化的道路,高校需要设置以职业指导为中心的部门和岗位,对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统筹规划,全盘管理。职业生涯教育职能部门可与专业课教师、行业专家相结合,按照不同院系、专业对现职人员进行全员化的专业培训。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可以结合心理学中的“自我意识”、“社会信念”、“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管理自己的情绪、合理规划自己的目标;还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价值观”、“公民道德”、“基本法律规范”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目标、崇高的职业意识、职业领域必备的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职业生涯教育应将心理学、思想政治等教学内容与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增加课程内容的亲和力、吸引力,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使严肃的理论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职业生涯教育要把学生的职业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职业生涯教育不是毕业时的就业指导,而是对学生从入校到毕业时的全程教育;不是单个专业教师的教育,而是从校长到每个任课教师、辅导员的全员参与的教育;不只是课堂理论讲授的教育,而是融座谈、竞赛、演讲、情景模拟等于一体的多样化教育形式。不同职业院校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在职业生涯课程的教学中坚持“教材校本化”、“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职业生涯教育还要立足本专业,邀请行业专家、企事业相关代表、优秀毕业生开展系列讲座和座谈会,帮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岗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等,使学生尽早了解自己的专业,树立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和初步的职业目标,进而定下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方案,这样有助于学生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去追逐自己的职业理想,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3.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

职业体验是让学生通过见习、实习、职业调查等形式对职场生活进行深入地认识与理解,这有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与职业、学习与工作、理想与现实等之间的关系。由于课堂生活的单一化、抽象化、概念化,远离了现实的职场生活,使学生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无法适应真实职业岗位的要求。加强职业体验,能使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知识、能力水平与工作要求有更清晰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技能得到锻炼,以便尽快适应职业的需要。学生的职业体验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与社会、企业的联系,使学校能够与各界人士进行广泛交流,从而有利于改革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通过学生的职业体验活动,还能够满足企业对未来人才的选拔,使企业有机会培养自己所需人才,有机会考察和发现适合自己需要的优秀人才。

对职业理想的认识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社会经济发展和高职生自身素质等多种因素造成了目前高职生就业难的问题,其中造成高职生就业观偏差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缺失。因此应该在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探讨就业指导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1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生就业指导中的缺失

1.1 在思想层面上的缺失

高职学生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的态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思想层面的主要体现,如就业观、社会责任感、职业理想和成才观等。对高职生来说就业是一种职业选择的行为,也是高职生人生价值的一种选择,体现了高职生的价值观。就业指导不仅是对高职生的择业进行指导,同时还涵盖了培养、教育高职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就业素质。目前各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还不充分,在就业指导中大都把提高就业率看作第一要务。大多院校只是在毕业班的最后学年或学期开始就业指导课程,强调进行实用性择业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和技巧,对学生的成才观、职业理想、就业观和职业道德等的培养教育涉及较少,无形中弱化了对高职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致使部分高职生没有准确定位自己的人生价值,形成了功利化的职业价值标准。

1.2 在道德层面的缺失

个体对职业道德素质的态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道德层面的主要体现,如法律意识、诚信意识等。在全社会中从总体来看高职生的法律意识和整体道德水准处于较高水平,高职生对未来的精神追求处于较高层次,对报效祖国和建设祖国有很大的决心和激情。高职院校对在校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高职生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面临就业的时候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缺失使高职生脱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高职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受到社会多元化价值的影响明显的实用化和功利化。

1.3 在心理层面的缺失

高职生对心理品质的态度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心理素质层面的主要体现,如自信心、沟通能力、挫折承受能力等。高职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产生了巨大的就业心理压力。有关调查显示80%的高职生认为在自己的大学生活中就业压力是首要烦恼问题。长期以来社会需求都是我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注重的内容,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没有重视和培养学生在生活、学习和择业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缺少导致面对就业压力时很多高职生出现了焦虑、烦躁不安、沉迷网络和玩世不恭等心理问题。

2 在就业指导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思想教育在就业指导中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解决高职学生的就业思想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提高认识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核心和灵魂,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处于就业指导工作的首要地位。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来满足建设、生产、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需要。这种人才在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良好思想品德的同时还要具备职业角色技能。高职院校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为就业服务”的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全程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了解现实社会,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职业规划,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促使高职学生对就业形势和我国国情产生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和成才观,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认识主观选择与客观需要,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2.2 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完善

1)在就业指导中渗透对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就是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在就业问题上高职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就是他们的职业选择、就业目的、如何获取职业的看法和观点。只有对高职学生进行系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才能使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引导高职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事业与金钱的关系。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就业指导中对高职学生加强奉献社会、爱岗敬业、服务群众、诚实守信等内容的教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纪律、作风、职业态度、义务和荣誉等方面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诚信品质和敬业精神,使其社会责任感不断提高。3)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目前高职学生就业后的稳定性较差,就业率不高,同时还存在摩擦性和结构性失业。因此必须在就业思想教育中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有机结合就业政策导向、就业市场预测、就业形势与政策分析、就业素质准备等引导高职学生对就业形势和基本国情进行理性认识,使高职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增强,让高职学生树立“劳动就是就业”和“大众化”观念,积极主动的到基层去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事业中。

总结,面对目前高职学生就业的现状,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在就业指导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爱岗敬业、服务群众的精神,让高职学生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积极的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

参考文献

[1]冉思丝.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3.

[2]杨程茵. 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南华大学,201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