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师的价值和意义8篇

时间:2023-06-27 15:25:05

教师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的价值和意义篇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师德建设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延伸、拓展和升华,产生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其中就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走向更大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高校青年教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极为重要的群体和对象,是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重点之一。为此,本文将探讨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培育机制,以期对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有所启示。

一、培育和引领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关系到未来我们的整个社会有着怎样的价值取向,这也意味着在高校青年学生中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离不开以教师为主体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和引导,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一项更为重要的前提性、先导性、基础性工作———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培育。现在,高校青年教师已成为教师的主体力量和有生力量,高校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工作是否落到实处并卓有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青年教师能否真正发挥作用。高校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高度认同,决定了他们能否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坚持立德树人。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不能达到高度认同并在实际行动中自觉践行,又从根本上取决于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属性和实践价值有没有深刻理解。因此,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首要任务,是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引领他们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视野和高度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要旨,尤其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引导高校青年教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视角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新的历史进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概括。“三个倡导”简洁而准确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容与要求,是价值观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自信的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国家、社会整体层面的价值观,也是公民个体层面的价值观,是整个中华民族从集体到个人、从整体到个体、从宏观到微观所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具有普遍的引领意义和实践价值。落实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是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德才兼备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者当先受教育,对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主力军的青年教师来说,他们是不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认同,特别是能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作自身的文化自觉和观念自觉,是其能否真正担负起立德树人神圣使命的前提。反观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成长轨迹和思想实际,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日趋复杂化,价值取向多元,这使得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在难度上前所未有地加大。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方面,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是抓紧对高等学校中这支不可忽视的,既影响着当下人才培养质量、也事关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有效培育,引领他们在日益复杂而又多元的种种价值观的碰撞中走向清晰而坚定,构筑起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讲,高度决定观念、视野决定态度。若要使得推进和引领高校青年教师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卓有成效,则要求在对青年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过程中,一定要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和视野,这样才能使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这种认同获得强大的思想先导和坚实的理论引领。很显然,面对纷繁复杂的诱惑和挑战,只有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教育青年教师,才能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植深厚的师德修养,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因此,从根本上讲,高校青年教师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和视野领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关系,才能把观念自觉化作行动自觉,投身于立德树人的伟大实践中。其次,引导高校青年教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视角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凝练,源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当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极为凝练而生动地表达出这一崇高目标和美好愿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从以上意义上讲,要使培育高校青年教师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收到实效,还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实践。理论是要指导实践的,价值观只有真正外化于行动才有实际意义。因此,花大气力引导青年教师从思想深处真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通过行之有效的途径、方式、方法和平台,使其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依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另一方面,要把这种认同落实到其自身的工作实践中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这个角度来说,引领青年教师高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若想卓有成效,理论上的学习不可或缺。如何使青年教师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凝练及其大力践行的重大意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实践与进程的内在关联,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何以必然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何以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续引领以及青年教师如何真正将这种认同转化为教书育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是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现实意义所在。充分调动高校青年教师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使他们身体力行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为其提供平台和机会。青年教师有着和学生相类似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与较为抽象的理论学习相比,他们更倾向于感性、动态的活动,那些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往往更能吸引青年教师的参与。因此,高校在培育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当针对青年教师的特点开展校内外各种实践活动,开阔其视野、开发其兴趣、唤起其潜能,这不仅能培育、引领其认同,检验、深化其认同成果,而且有助于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不断得到固化和升华,从而对其自身成长乃至职业发展都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高校可以与社会上的相关单位共同设立较为稳定的实践场所和基地,把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培育拓展、延伸到众多领域,获取更为多样的实践体验,从而使青年教师不仅在理论意义上,而且在实践价值上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二、建立和完善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工作机制

大力培育高校青年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对此除了要扎实有效地做好引导青年教师“高度认同”的工作,还要着力做好与此相关的各项工作,使其配套联动、相互促进,从而形成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工作机制。

1.强化硬任务意识

青年教师思想活跃、学历层次高、视野开阔,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育部的数据来看,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到高校教师总人数的一半左右,承担着教学与科研工作量的60%。”[1]青年教师是一个特殊的教育者群体,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自身也处在快速的成长期。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由于西方思潮的冲击、社会环境的干扰以及工作生活的压力等原因,少数人出现了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偏转、职业道德淡化、责任心不强、服务意识不足等问题。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加强对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尤为迫切与重要。因此,高校需要把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一项硬任务来抓,并自觉强化这种硬任务意识。在学校工作中,高校不应把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视为可做可不做、做得好些更好而做得差点也无所谓的工作,也不应把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仅仅作为常规工作来抓,而应该把它提升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高等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把它持之以恒地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硬任务来完成。对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常抓、实抓,抓出成效。高校要切切实实地担负起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这一具有战略性、全局性、方向性的重要使命,开拓有效途径、探索科学方法,使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得以有效开展。

2.加强组织领导

组织领导是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环节,其好坏决定着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效果。应在党委的领导下,由宣传部牵头组建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组织机构,并形成培育合力。这种组织机构是一个系统,既包括统筹规划全局的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领导小组,也包括各处室、各教学单位甚至各教研室具体组织实施的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机构。针对青年教师的思想实际、工作特点和处事风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组织机构要责任明确、分工科学、各司其职、沟通顺畅,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落到实处,生动活泼地得以开展。这方面,要发挥好领导小组的统领作用,主要是要制定好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总体和长远规划,部署和检查各项培育工作任务,编制核心价值观培育简报,宣传学习和践行的典型人物。高校各部门的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组织要根据学校的整体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富有特色的培育活动。高校党委要切实加强领导,党政要紧密配合。党政领导要经常检查、督促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工作,解决培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3.建立培育和激励制度

制度具有导向、激励和约束功能[2]。我们“应积极地将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制度化,用制度的权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落实和长期化。”[3]对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来说,更需要建立相应的培育和激励制度。具体地说,需要建立学习制度、渗透制度、激励制度和督导与汇报制度等。通过学习制度的建立,保障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4]得以入耳、入脑、入心。通过渗透制度的建立,保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环境和制度本身,让青年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自觉践行。要高度重视督导、检查和评估的制度和工作,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实到位,不敷衍。应通过激励引导、典型示范等方面制度的建立,最大程度地调动青年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引导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青年教师的行为具有可评价性,可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来评价他们的行为,当他们很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就可以受到适度的表彰和奖励。通过这种激励引领,可以促进青年教师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强化青年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反过来,对于某些在行为上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教师可以给予教育、批评,甚至可以将其行为记录到个人考核档案中,并将奖惩结果作为评优、晋升考核时的重要依据。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深思,进而理解、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之,应通过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激励制度,推动和保障青年教师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纳入学校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5]62学校文化乃整个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积淀且日臻丰富的师生教育实践与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文化成果的总和[6]。学校文化具有引导作用,它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引导着师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心理态度和行为作风。学校文化具有规范作用,一旦学校文化形成,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信念,它就会体现在每个师生的价值观和行动之中。应积极把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纳入学校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学校文化的独特功能和作用来增强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实效性。毫无疑问,一方面,学校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成为学校文化的价值理念,让学校文化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体现,让学校文化成为引导青年教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价值引领;另一方面,要以学校文化为载体,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具体的形式时时处处在青年教师的身边,并成为他们的自觉追求。可以综合运用学校各种宣传教育媒体,如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微博、微信、会议和宣传栏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依托在青年教师中具有影响力的学校文化活动,如博文评选、影片欣赏、朗诵会、文艺汇演等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教师中的影响力。还可以有效利用诸如传统节日、重要事件或人物纪念日等,结合学校的特点和实际开展一些主题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也可以深入挖掘校园文化中诸如校歌、校训、校徽等的文化内涵与意蕴。这些都可以帮助青年教师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从而大大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5.融入师德建设

高尚的师德不是一朝一夕所能造就的,它需要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磨练、砥砺从而走向成熟。高尚师德是教师思想觉悟不断提高、道德品质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教师良好精神面貌最集中的体现,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理与学生、与社会关系时表现出的个人品德。在高校师德建设方面,青年教师同样是重点工作对象。因此,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也须融入到师德建设当中,在不断提升青年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同时,促进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牢固树立。在新入职青年教师师德培训及日常青年教师师德培训中,应重点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对青年教师师德进行考评时,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考评重点,甚至可以实行“一票否决”。此外,在师德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师德标兵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对青年教师的示范引导作用。要寻找师德典型尤其是青年典型,并在校园内对这些师德方面的先进人物进行经常性宣传,用这些身边实实在在的先进人物引领青年教师、教育青年教师,促使其也投身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荣队伍中。

三、结语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循序渐进、长期的过程[7]。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8]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能急于求成,要通过科学的机制长期培育青年教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华文.如何培育高校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4-02-19(2).

[2]李娟,王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浅析[J].人民论坛,2013(13):1-5.

[3]张慧欣,马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研究[J].文教资料,2015(10):12-14.

[4]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EB/OL].[2013-12-01].

[5]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教师的价值和意义篇2

论文摘要:在教学内外,教师职业面临着多维的价值冲突,而教师职业价值内涵的本身就蕴涵着冲突之源。追问教师的职业价值及其冲突,目的在于谋求教师职业价值的有效认同,多层面促进教师职业价值的实现。

“终极关怀”的失落与“意义危机”是我国现阶段不容轻忽的社会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新旧文化价值系统未能适时切换、整合并有效建立,造成转型时期“价值真空”的存在,进而导致出现暂时的社会价值的“信仰迷失”与个体价值的“信念危机”。

一、教师职业价值的“追问之惑”

(一)追问教师职业价值的意义

国内外不少研究发现,公众对于教师职业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家长、管理者和社会都没有把教师当作专业人员来给予他们必要的尊重”;“教师失败时常遭到责骂,取得成功时却得不到任何的奖励’,川。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普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压力与倦怠,甚至是职业枯竭,这表明社会、公众、教师和管理者等缺乏对教师职业的全面体认。通过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探讨与建构,首先,有利于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自我审视、判断和选择,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活状态、职业修养以及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与提升;其次,可以为相关教师政策的制定、教师教育的制度设计以及社会公众合理评价教师职业活动,提供新的价值坐标和理论参照;再次,有利于提高教师管理的效能,促进教师绩效的有效评价,在最本质层面把握“以教师为本”的内核,最大化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终极关怀”与“意义追寻”是教师职业承诺与认同的前提,亦是教师这一职业必须回应的主题。当教师遭遇到价值认同危机,教师往往会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发展产生诸多的冲突与困惑,这既是一个深层次的意义符号问题,也是一个影响日常生活的行为选择问题。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释义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即是主体对主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或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价值形成的关键是主体的需要。职业价值,则是指职业对于主体的意义,它体现了职业的属性、功能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任何一种职业的产生、存在及其发展,都是以特定的职业价值为前提的。

对于教师价值的分类,最为普遍的一种分法是将教师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主体价值两个基本方面。教师职业价值是指对于社会、对于服务对象等外在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他体现了教师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它是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使命及实际的社会贡献,它强调的是教师怎样表现自己的价值,如何使自己的一生成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一生;教师的主体价值是指教学专业对于教师自身的意义和内在价值,包括:实用价值、精神价值和生命价值等,它体现了教师通过特殊劳动对自身各种需要的满足,它强调的是教师如何在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实践中,维持其尊严、需要、自我价值等的实现。传统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的定位,过分重视教师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价值,对教师存在意义的认识上的片面性将导致我们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制定上错误的做法。

根据萨帕的职业价值分类,则可将教师职业价值分为:一是教师内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等,二是教师外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如工作环境、同事关系、领导关系及职业变动性等,三是教师职业的外在报酬,包括教师职业的安全性、声誉、经济报酬和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等。教师职业的内在职业价值直接指向于教师理想的工作状态,而外在职业价值则指向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工作状态。

根据施恩(Schein E. H.)的职业价值分类,可将教师职业分为:教师外职业价值和内职业价值。教师外职业所蕴含的职业价值较易为人认识,主要体现在教师职业的地位与吸引力,旁观者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可能更多地停留于外职业的层面。相对而言,教师内职业蕴含的职业价值则难于认识和体验,主要是指教师职业内在的价值,往往表现在职业情感的积极体验和职业意志的有效提升。

教师职业既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专业性被普遍认可并自觉建设的职业。教书育人既反映了这一职业的本质所在,亦表明了这一职业的特性所在。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的属性与功能,满足了诸多主体的需要,体现了对学生、教师、社会和学校诸多主体的意义。教师职业价值是“教书育人”这一职业属性满足多元主体需要的为人属性,教师职业价值本身就蕴含了诸多价值冲突。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多维冲突”

(一)教学之内的职业价值冲突

按照萨帕的职业价值理论,教师内在职业价值体现了与教师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等,它指向于教师理想的工作状态,教师在教学中享受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教师却在教学中遭遇着价值冲突,冲突首先来自于学生,当教师的教学活动并未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时候,教师的职业内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只有能引导并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教师,才能体会教师职业的内在意义与快乐,但这需要教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因为,当前学生的价值世界是多元的,代际间的价值冲突不可避免地透射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来自学校和社会对教学“领地”的价值支配,应试教育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的取向,不可避免地要求教师的教学为之服务,而教学在成为这一价值实现手段的同时,抹杀或抵消了教师内在职业价值的实现,教师和学生越来越不能在双向的教学中体现价值实现的快乐和尊严。

(二)教学之外的职业价值冲突

按照萨帕的职业价值理论,教师外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如职业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教师职业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往往呈现出冲突的状态与特点,从社会与学校组织的整体利益角度考虑,势必会重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强调教师要满足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从教师个体利益角度考虑,重视其个人职业价值,强调自身各种需要的满足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教师职业进程中,我们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以社会需要为本位的,强调教师职业社会价值的无限提升,而对其职业的自我价值缺乏尊重和体认。对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尤其是基本的实用价值和内在的生命价值的轻忽与扼抑,势必造成教师职业的尴尬和形象窘态;反之,如果教师以自我需要为本位、一味强调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又势必会造成社会价值的缺失,这与传统的价值取向是相冲突的川。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内外冲突”

主体判断职业是否有价值,常常以需要为首要的内在尺度,需要是形成职业价值评价的心理基础,而需要是复杂的,不管是马斯洛的七层次论,还是马克思的三类型论,抑或是其他学者的论述,都承认人的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性叫。教师的需要也是多类型、多层次的,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把职业的社会价值付诸到教师身上,而不去实现教师职业的个体价值;另一方面,教师个体也应着力实现教师职业内外价值的双重实现,努力探寻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存在的内在意义与快乐。但是,需要本身是多重的,多重的需要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而且,社会、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本身具有不同层面的需要,这些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多类型、多层次的。社会、政府、学校、学生和教师群体间以及教师个体对于“需要”的不同定位,势必会造成教师职业价值的多维冲突。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之径”

在教学内外,教师能够认同自身的内在职业价值,认同学生、学校和社会等主体的需要与价值定位,就能最大化地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社会、学校、公众和学生等主体能够全面认同教师职业价值,较好地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就越能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职业对于上述主体的价值就愈大。教师职业价值的建构与生成,起始于职业价值的冲突,而最终要落靠于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

“认同”是指人们对自身同一特性的意识或内在界定,它不是一个人固定不变的态度,而是一种相对的现象。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首先是多元主体对教师职业功能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同一性的界定或体认;其次是教师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社会、学校)对某一或某一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体现在社会、集体和自我三个层面,教师职业价值认同三维层面的协商与共融,或者说三维层面认同的有机统一,是教师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与关键所在。

(一)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体现了社会、政府、公众对教师职业价值的全面体认,更多地表现为职业价值的角色期待。它决定着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更多地是由社会(政府)所赋予或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是教师职业的外在动力,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从这个层面讲,一旦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不合理时,教师专业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反之,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是合理的,则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定然会促进教师职业内外价值的实现。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集体认同

教师生活在学校这一场阑之中,学校组织对教师的价值认同,能够优化教师职业的生存空间,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热情。教师职业价值的集体认同是学校组织对“教师”的体认与认可,它是教师职业价值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中介与桥梁,它既反映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体认与角色期待,也反映教师群体自身的意义追寻。学校层面的集体认同既可以成为促进教师职业价值实现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教师价值实现和职业幸福的障碍。学校层面的集体认同强调共同体的价值共享,关注教师群体的共同愿景,力求教师群体的专业凝聚力。在学校场阂中,教师群体自身有一个“我们”的声音,它体现了教师群体的专业理性定位与价值追求,它同样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自我认同

教师的价值和意义篇3

论文摘要:在教学内外,教师职业面临着多维的价值冲突,而教师职业价值内涵的本身就蕴涵着冲突之源。追问教师的职业价值及其冲突,目的在于谋求教师职业价值的有效认同,多层面促进教师职业价值的实现。

“终极关怀”的失落与“意义危机”是我国现阶段不容轻忽的社会现象。在某种意义上,新旧文化价值系统未能适时切换、整合并有效建立,造成转型时期“价值真空”的存在,进而导致出现暂时的社会价值的“信仰迷失”与个体价值的“信念危机”。

一、教师职业价值的“追问之惑”

(一)追问教师职业价值的意义

国内外不少研究发现,公众对于教师职业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生、家长、管理者和社会都没有把教师当作专业人员来给予他们必要的尊重”;“教师失败时常遭到责骂,取得成功时却得不到任何的奖励’,川。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普遍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压力与倦怠,甚至是职业枯竭,这表明社会、公众、教师和管理者等缺乏对教师职业的全面体认。通过对教师职业价值的探讨与建构,首先,有利于教师对于职业价值的自我审视、判断和选择,有利于教师职业生活状态、职业修养以及专业发展的自我反思与提升;其次,可以为相关教师政策的制定、教师教育的制度设计以及社会公众合理评价教师职业活动,提供新的价值坐标和理论参照;再次,有利于提高教师管理的效能,促进教师绩效的有效评价,在最本质层面把握“以教师为本”的内核,最大化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终极关怀”与“意义追寻”是教师职业承诺与认同的前提,亦是教师这一职业必须回应的主题。当教师遭遇到价值认同危机,教师往往会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发展产生诸多的冲突与困惑,这既是一个深层次的意义符号问题,也是一个影响日常生活的行为选择问题。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释义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即是主体对主客体满足自己需要的评价或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功能,价值形成的关键是主体的需要。职业价值,则是指职业对于主体的意义,它体现了职业的属性、功能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任何一种职业的产生、存在及其发展,都是以特定的职业价值为前提的。

对于教师价值的分类,最为普遍的一种分法是将教师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主体价值两个基本方面。教师职业价值是指对于社会、对于服务对象等外在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他体现了教师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它是教师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义务、使命及实际的社会贡献,它强调的是教师怎样表现自己的价值,如何使自己的一生成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一生;教师的主体价值是指教学专业对于教师自身的意义和内在价值,包括:实用价值、精神价值和生命价值等,它体现了教师通过特殊劳动对自身各种需要的满足,它强调的是教师如何在自身的教学行为与专业实践中,维持其尊严、需要、自我价值等的实现。传统教师专业发展中教师的定位,过分重视教师的社会价值,而忽视了教师的主体价值,对教师存在意义的认识上的片面性将导致我们教育研究和教育政策制定上错误的做法。

根据萨帕的职业价值分类,则可将教师职业价值分为:一是教师内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等,二是教师外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如工作环境、同事关系、领导关系及职业变动性等,三是教师职业的外在报酬,包括教师职业的安全性、声誉、经济报酬和职业所带来的生活方式等。教师职业的内在职业价值直接指向于教师理想的工作状态,而外在职业价值则指向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工作状态。

根据施恩(ScheinE.H.)的职业价值分类,可将教师职业分为:教师外职业价值和内职业价值。教师外职业所蕴含的职业价值较易为人认识,主要体现在教师职业的地位与吸引力,旁观者对于教师职业的理解可能更多地停留于外职业的层面。相对而言,教师内职业蕴含的职业价值则难于认识和体验,主要是指教师职业内在的价值,往往表现在职业情感的积极体验和职业意志的有效提升。

教师职业既是人类社会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也是专业性被普遍认可并自觉建设的职业。教书育人既反映了这一职业的本质所在,亦表明了这一职业的特性所在。教师职业“教书育人”的属性与功能,满足了诸多主体的需要,体现了对学生、教师、社会和学校诸多主体的意义。教师职业价值是“教书育人”这一职业属性满足多元主体需要的为人属性,教师职业价值本身就蕴含了诸多价值冲突。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多维冲突”

(一)教学之内的职业价值冲突

按照萨帕的职业价值理论,教师内在职业价值体现了与教师职业本身有关的一些因素,如“教书育人”的创造性、独立性等,它指向于教师理想的工作状态,教师在教学中享受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教师却在教学中遭遇着价值冲突,冲突首先来自于学生,当教师的教学活动并未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时候,教师的职业内在价值就会大打折扣,只有能引导并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教师,才能体会教师职业的内在意义与快乐,但这需要教师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因为,当前学生的价值世界是多元的,代际间的价值冲突不可避免地透射到教学活动中来;其次来自学校和社会对教学“领地”的价值支配,应试教育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的取向,不可避免地要求教师的教学为之服务,而教学在成为这一价值实现手段的同时,抹杀或抵消了教师内在职业价值的实现,教师和学生越来越不能在双向的教学中体现价值实现的快乐和尊严。

(二)教学之外的职业价值冲突

按照萨帕的职业价值理论,教师外在职业价值是指与教师职业本身性质无关的一些因素,如职业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教师职业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往往呈现出冲突的状态与特点,从社会与学校组织的整体利益角度考虑,势必会重视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强调教师要满足学校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从教师个体利益角度考虑,重视其个人职业价值,强调自身各种需要的满足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在教师职业进程中,我们对教师职业的价值取向往往是以社会需要为本位的,强调教师职业社会价值的无限提升,而对其职业的自我价值缺乏尊重和体认。对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尤其是基本的实用价值和内在的生命价值的轻忽与扼抑,势必造成教师职业的尴尬和形象窘态;反之,如果教师以自我需要为本位、一味强调教师职业的自我价值,又势必会造成社会价值的缺失,这与传统的价值取向是相冲突的川。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内外冲突”

主体判断职业是否有价值,常常以需要为首要的内在尺度,需要是形成职业价值评价的心理基础,而需要是复杂的,不管是马斯洛的七层次论,还是马克思的三类型论,抑或是其他学者的论述,都承认人的需要的多类型、多层次性叫。教师的需要也是多类型、多层次的,一方面我们不能一味地把职业的社会价值付诸到教师身上,而不去实现教师职业的个体价值;另一方面,教师个体也应着力实现教师职业内外价值的双重实现,努力探寻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存在的内在意义与快乐。但是,需要本身是多重的,多重的需要可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冲突,而且,社会、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体对教师职业本身具有不同层面的需要,这些价值主体的需要是多类型、多层次的。社会、政府、学校、学生和教师群体间以及教师个体对于“需要”的不同定位,势必会造成教师职业价值的多维冲突。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之径”

在教学内外,教师能够认同自身的内在职业价值,认同学生、学校和社会等主体的需要与价值定位,就能最大化地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社会、学校、公众和学生等主体能够全面认同教师职业价值,较好地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就越能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职业对于上述主体的价值就愈大。教师职业价值的建构与生成,起始于职业价值的冲突,而最终要落靠于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

“认同”是指人们对自身同一特性的意识或内在界定,它不是一个人固定不变的态度,而是一种相对的现象。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首先是多元主体对教师职业功能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同一性的界定或体认;其次是教师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社会、学校)对某一或某一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体现在社会、集体和自我三个层面,教师职业价值认同三维层面的协商与共融,或者说三维层面认同的有机统一,是教师价值实现的内在要求与关键所在。

(一)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体现了社会、政府、公众对教师职业价值的全面体认,更多地表现为职业价值的角色期待。它决定着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和职业声望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教师职业的外在价值更多地是由社会(政府)所赋予或实现,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是教师职业的外在动力,也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本动力。从这个层面讲,一旦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同不合理时,教师专业必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反之,教师职业价值的社会认同是合理的,则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定然会促进教师职业内外价值的实现。

(二)教师职业价值的集体认同

教师生活在学校这一场阑之中,学校组织对教师的价值认同,能够优化教师职业的生存空间,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热情。教师职业价值的集体认同是学校组织对“教师”的体认与认可,它是教师职业价值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中介与桥梁,它既反映社会对教师职业价值的体认与角色期待,也反映教师群体自身的意义追寻。学校层面的集体认同既可以成为促进教师职业价值实现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教师价值实现和职业幸福的障碍。学校层面的集体认同强调共同体的价值共享,关注教师群体的共同愿景,力求教师群体的专业凝聚力。在学校场阂中,教师群体自身有一个“我们”的声音,它体现了教师群体的专业理性定位与价值追求,它同样会影响到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职业幸福。

(三)教师职业价值的自我认同

教师的价值和意义篇4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分析;思考

前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9年,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4%,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高校教师的思想观念、利益结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心理状态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人生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最具活力和最主要的教师群体, 其人生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并对全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研究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的现状及特征,对于提高高校教学科研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等具有积极意义。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评价人生活动所具有的价值属性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其具体包括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价值观是人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向。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个人乃至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国内许多学者曾对高校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进行过调查和研究,如1998年济南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的陈爽曾对本校74名青年教师的人生价值观进行了调查研究②;2000年江苏理工大学的王瑛等人曾对全国30余所高校的160位青年教师进行了价值观的调查研究③;2005年徐文杰对浙江省10所高职院校150名青年教师的人生价值观进行了调查研究④。学者们主要从人生观、道德观、利益观、职业观和生活观等方面对人生价值观进行分析和阐述,其研究方法和结论对本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国内大部分学者对于人生价值观的研究要么只是对人生观进行研究,要么只是对价值观进行探讨,要么笼统的把二者混淆在一起进行阐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从人生价值观的两个方面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和分析。

一、高校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现状调查

高校扩招不仅带来了学生规模的快速增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数量也大幅提升,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本文以湖南省高校青年教师为例进行调查研究,截止2007年底,湖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8.8%,共有在校学生99.7万,有专任教师6万余人,其中女教师2.6万人占43%,40岁以下青年教师3.9万人占65%⑤。从以上可以看出,湖南省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初级阶段,湖南省高校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现状基本能反映当前我国高校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现状。本文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湖南省10所高校(其中重点大学2所,本科学院4所,高职院校4所)青年教师进行随机调查。其中发放样本180份,收回有效样本164份,回收率达91.1 %。

(一)样本数据分析

我们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数据进行统计后得出样本的基本情况是:164份答卷中,男教师占53% ,女教师占47%;教育程度中本科占18% ,硕士占69%,博士占13%;政治面貌中党员占75%,派占12%,其他占23%;职称结构中初级职称占52% ,中级职称占37% ,高级职称占11%。专业方面文科类占46%,理工科类占54%。从以上情况可知,样本情况基本能反映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的现状。

(二)详细样本数据分析

1. 对人生观的调查

(1)人生观的主要指标分析

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和对人生的态度。在对青年教师人生态度的调查中,当问到“你觉得人活着有意义有价值吗?”时,回答有的占78.5%,没有的占9.1%,不好说的占12.4%。在对青年教师人生现状的调查中,选取了以下指标:积极、消极、乐观、悲观、幸福、平淡、科学、厌世进行探讨。当问到“你认为你现在的人生是怎样的?”(多项选择)时,结果经过SPSS 软件统计依次为: 积极83.6%、乐观77.2%、幸福61.1%、科学26.3 %、平淡26.5%、消极16.2 %、悲观9.4%、厌世4%。在对青年教师人生定位和取向的调查中,当问到“你的人生定位和追求是什么?”(多项选择)时,61.3%选择衣食丰裕、享受生活,35.6%选择实现个人价值,功成名就,26.1%选择平平淡淡、与世无争,25.3%选择培养优秀人才,为社会做贡献。在调查中同时发现,大部分青年教师选择了两个以上的选项,说明当代青年教师人生观趋向多元化。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人生观的主流是积极的、乐观的,但也有个别教师存在悲观、消极、厌世的人生取向。

(2)人生观的详细指标分析

人生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国内学者主要从道德观、利益观、职业观和生活观等方面对高校青年教师的人生观进行考察,对于人生观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了使研究成果更丰富、更能全面反映当代高校青年教师人生观现状,本文选取了幸福观、金钱观、名利观、荣辱观、社会观进行研究。

一是关于幸福观

幸福是指人们在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资产阶级幸福观认为物质享受与个人私欲的满足是衡量幸福快乐的尺度。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幸福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统一,是享受与劳动的统一,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调查中,当问到“您认为现在幸福吗”,18.1%感觉很幸福,43.5%感觉还行,29.3%感觉不幸福,9.2%表示没什么感觉。当问到“您认为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绝大部分认为幸福是家庭和睦,事业成功,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愉快;一部分认为幸福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上课、读书、搞科研、运动、旅游等;一部分认为幸福是个人利益得到满足、个人价值得到实现;个别认为幸福是在于奉献,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是最大的幸福。从以上可以看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追求幸福的人生,大部分对幸福有比较正确的看法,小部分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片面追求个人满足的幸福。同时,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幸福感较低。#p#分页标题#e#

二是关于金钱观

当前社会上流行一种观点: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对金钱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取向和人生定位。调查中,当问到“您对金钱的看法是什么?”时,66.3%认为只有够用就行,33.7%认为越多越好。当问到“您对当前高校的收入状况满意吗?”时,63.5%认为不满意,26.3%基本满意,10.2%很满意。可以看出,当前大部分青年教师收入较低,大部分对金钱的看法较为客观,但有部分金钱观较为浓厚。

三是关于名利观

古往今来人们都没有停止对名利的追逐。不少人把追求功名利禄,当做人生的目标和追求。调查中发现,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中有63.6%在乎个人名利得失,36.4%表示不在乎。当问到“你对现在高校教师为了个人名利,受贿行贿、弄虚作假的现象怎么看?”时,71.5%的教师表示反对,24.6%的教师表示没办法,整个社会都这样,3.9%的教师表示以前自己也有过为了评职称抄袭论文的行为。可以看出,大部分青年教师对于名利的道德判断基本正确。但是,当前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功利主义较为严重,部分教师为了追逐名利,道德败坏,师德师风名誉扫地。

四是关于荣辱观

“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宁可毁人,不可毁誉”是古代对荣辱观重要性的描述。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当问到“你在乎个人荣辱吗”时,83.5%表示很在乎和比较在乎,16.5%个别表示无所谓。当问到“你赞同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吗” 80.1%以上的人表示赞同和基本赞同,19.9%的表示不赞同。可以看出,当前绝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知荣辱,有知性、懂道德,重视个人荣辱及在公众中的形象,个别教师不同注重。

五是关于社会观

社会观是指人对所处社会的总的看法和观点。社会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问到“你对现在的社会满意吗”时,有75.7 %回答满意或基本满意,24.3 %回答不满意或不太满意。当前,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当问到“你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信心吗?”时, 77.8 %认为很有信心或比较有信心,22.2 %表示没有信心。当问到“你认为现在的高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怎么样?”时,81.6 %认为很好或比较好,18.4 %认为不好或不太好。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对于所处的社会比较满意,对于社会比较有信心的。

2. 对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人生观是价值观的前提,价值观是人生观的具体体现。一般而言,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价值观的内涵十分丰富,国内许多学者对青年教师的价值观进行过研究,如嘉应大学的陈兴邦从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婚姻和性价值观、人生价值观对青年教师的价值观进行了详细研究⑥。学者们对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的研究,对于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篇幅有限不再具体论述,本文主要探讨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简单来说就是某一社会群体判断社会事务时依据的是非标准,遵循的行为准则。高校青年教师的核心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对利己和利人、个体和集体、奉献与索取、实惠观念与精神价值的选择和取舍上。

(1)利人和利己的取舍

利人与利己的取舍是人生中经常遇到的一对矛盾。马克思说过,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活着,那么他的生命是黯淡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生活,才能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因此,社会主义道德观要求正确认识并处理利己和利人的关系。在利人和利己的问题上,高校青年教师中有34.3%选择“利己的同时利人”,25.8%选择“先利己后利人”, 26.3%选择“利人的同时利己”,13.6%选择“先利人后利己”,回收问卷中没人选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损人利己”。可以看出,在利己与利人的取舍上,高校青年教师多从个人利益出发,利己主义、实用主义较为严重,为他人主动付出的少,奉献精神较为缺乏。

(2)个体和集体的取舍

近代资产阶级伦理学家主张强调个体价值,用利己主义来调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与集体是对立统一的,主张用集体主义原则来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在处理个体和集体的取舍上,当问到“当个人利益与学校利益、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怎么做?”时,青年教师中有65.2%认为“学校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个人应服从集体利益”。有34.8%认为“教师是学校的根本,学校应首先满足教师的利益”。当问到“你是怎样处理个人与学校关系的?”时,青年教师中有64.4%选择“我为学校,学校为我”,31.3%选择“学校为我,我为学校”,4.3%选择“学校是学校,我是我,两者不相干”。可以看出,大部分青年教师把学校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但有一部分青年教师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个人主义倾向严重。

(3)奉献与索取的取舍

在奉献与索取的问题上,当问到“你认为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时,青年教师中66.2%认同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也在于索取,22.7%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为社会做贡献,11.1%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索取,满足个人需要。当问到“有人把教师比喻春蚕,比作蜡烛,把教师职业看成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你认同吗?”时,青年教师中有62.4%表示认同和基本认同,37.6%表示不认同。这表明部分青年教师价值观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承认教师应该具有奉献精神,另一方面不否认个人利益。另有一小部分教师认为人生的价值主要在于索取,满足个人利益。#p#分页标题#e#

(4)实惠观念与精神价值的取舍

实惠观念与精神价值的取舍,体现了人生在追求物质享受还是精神满足上的价值取向。当问到“作为高校教师,你主要是追求精神价值还是物质满足”时,青年教师中56.3%认为物质满足和精神需要同等重要,26.6%认为物质越多越好,精神在其次, 17.1%主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上只有够用即可。这表明大部分青年教师既注重物质追求又重视精神需要,一部分更注重物质满足,还有小部分主要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二、分析与思考

(一)高校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特征分析

从对高校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的调查不难看出,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或比较好的,大部分教师具有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他们中大部分追求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甘于奉献、乐于助人,具有坚定地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具有良好的品德和修养,向往幸福快乐的人生。当代青年教师的价值观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基本相吻合。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意识到一部分青年教师的人生价值观不容乐观,部分高校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模糊,缺乏科学的人生价值取向。个人主义严重,缺乏奉献精神、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缺乏人生理想和追求,贪图享乐、道德败坏,片面追求金钱和名利,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紊乱等现象在高校青年教师中蔓延;还有一部分青年教师道德判断与行为方式相矛盾,显示其人生价值观紊乱⑦。高校青年教师错误的人生价值观与其为人师表的形象严重背离,与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相违背,与高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宗旨相违背。一方面对其自身的发展不利,同时不利于学校的形象和发展;另一方面将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

(二)高校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背景分析。

1.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受社会经济直接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不断深化,高校青年教师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一部分教师滋生了个人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的人生价值倾向⑧。市场经济结构、利益的多元化,市场经济利益追求的最大化,使青年教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向物质靠拢,追求个人利益的满足、淡化对精神的追求。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对金钱的重视和追求是必然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同时随着青年教师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 个人本位凸现。个人对富足、舒适生活的渴望和追求是人之常情,是个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但由于受市场经济误导,受西方资本主义金钱观、利益观的腐蚀,部分青年教师对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过分冷淡,对金钱名利过分追求,奉献精神严重缺乏,影响了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崇高形象。

2.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受社会文化的深刻影响。

我国现在处于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特殊时期,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其实质是中西文化在青年教师思想上的深刻反应,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多元化、文化的多样化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是分不开的⑨。青年人思想敏锐,追求时尚,其人生价值观面临着选择的多元化、内容的复杂化和渠道的多样化。多元价值观、复杂的人生价值取向在高校青年教师中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调整、变动的结果,也是他们面对古往今来的社会价值观念、知识体系、道德标准、行为模式进行批判继承、选择吸收的结果。一部分青年教师受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影响,崇尚科学、坚守道德和操守,追求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一部分青年教师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其人生价值复杂多变;一部分青年教师受西方文化影响,滋生了严重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

3.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高校面临就业难、发展难、育人难的问题,同时高校重职称重资历,青年教师担负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工作、生活压力大,待遇普遍不高,高校教师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堪。与精英化阶段教师相比,高校教师地位低、待遇差、压力大、教书育人难、发展难。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处境甚至不如中小学教师。现实的残酷、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对高校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一部分青年教师对生活越来越没有信心,悲观、消极、失落,对现实越来越不满,对工作不负责,对教育事业漠不关心,对学生不负责任,失去了人生理想、目标和追求;部分教师唯物质至上,个人主义严重;部分教师为了个人利益不惜损害他人、集体利益;部分教师为了应付繁重教学科研任务,弄虚作假,失去了基本的道德操守。

(三)改进高校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思考。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取向,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改进当前高校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势在必行。

一要重视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⑩。要加强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教育和宣传引导。加强青年教师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重建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利用广播、报刊、聘请专家讲学等形式,加强青年教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和科学发展观教育,帮助青年教师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校团委、工会等群团组织要积极开展青年教师文体活动、校内外联谊活动、扶贫帮困活动、三下乡活动等形式多样生活,丰富青年教师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树立积极、乐观、奉献的人生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引导,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学习和宣传,帮助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价值观。通过开展创优争先等主题活动,在青年教师中形成争创先进、健康向上的良好风尚等等。#p#分页标题#e#

二要切实重视和关心青年教师。教育大众化化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面临诸多的困难和困惑,青年教师的人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青年教师作为高校主要的教学力量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高校应对青年教师引起足够重视。一方面高校要主动为青年教师减压,减少青年教师教学任务,减轻科研压力,鼓励青年教师少上课,把课上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应为青年教师增酬,学校分配应向教学一线的教师倾斜,要充分考虑青年教师实际困难,待遇分配应注重教学的质量而非数量,同时高校青年教师的待遇应高于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不少青年教师刚来学校,面临爱情、婚姻、家庭、生活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应为其提供必要的便利和条件,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后顾之忧。对于部分青年教师对现实的诸多不满,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对于部分青年教师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严重的倾向,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青年教师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帮助其从错误的人生价值观中摆脱出来。同时,高校应创造条件关心青年教师成长,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投入和培养力度,为青年教师上职称上学历上水平提供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200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陈 爽,冀国锋.青年教师价值观调查与分析[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年第2期

[3]王 瑛等.现阶段高校教师价值观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12期

[4]徐文杰.高职年轻教师人生观调查与分析[J],职教论坛,2006年8月

[5]湖南省教育厅:2008年湖南教育事业统计年鉴

[6]陈兴邦.高校青年教师价值观念变化探析与对策[J],嘉应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7]李 晓.高校青年教师人生价值观现状分析与对策[J], 泰安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8]陈 莉.市场经济中教师价值观变化[J],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9期

教师的价值和意义篇5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美国价值观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文化越来越趋于一体化。 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英语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关注语言的学习与训练,更要关注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人生价值观的引导。在文化帝国主义的语境下,高中英语教学如何处理中西价值观的关系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师与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导向

高中是一个人价值观基本成形的时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也贯穿着思想道德的教育。“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的言谈举止起着润物无声的引导作用。不过,在当今的高中英语教学中,亦有一些教师面临着中西价值观的冲突,适当偏向了西方的价值观念。之所以产生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并不是这些英语教师不爱国,而是他们在长时间西方文化的浸润之下,对西方文化采取了一种情感认同的态度。许多老师在讲授英语课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极力宣扬西方经济文化的种种好处。在这个过程中,有些高中英语教师竟然有意无意地宣扬了西方资产阶级注重享乐、腐化堕落、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持这种价值观念的高中英语老师尽管不多,但是也容忽视。那么,针对高中学生中存在着不良价值观念,面临着中西价值观的碰撞和冲突,高中英语教师应该采取什么途径呢?

二、高中英语教师的价值导向策略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英语应当着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高中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亦承担着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2.1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中英语教师需要对中西价值观进行比较辨析

对于高中英语教师来讲,需要深入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建立在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才能在中西价值观的辨析过程中不致迷失方向。在比较辨析中西价值观的时候,高中英语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到西方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异同。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亦借鉴了西方价值观的某些合理成分。英美国家所提倡的英雄主义、民主和自由的意识对中国现代民主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辩证地分析西方价值观将更有利于学生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心。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抵制西方不良价值观念的有力武器。当今美国致力于将物质追求、享受的价值观推向全球。这种价值观念与生态文明的建设相悖,长远下去也无法实现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高中英语教师需要辩证地分析西方的价值观念。

2.2文学文化教学加强正面价值取向导引

文学是人学。不同民族的文学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各自独特的价值观念。美国文学中经常表现个人主义价值观,而中国文学则反映着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观念。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比较这种不同,并向学生说明集体主义观念在中国的意义和价值,以加强正面价值取向导引。例如笔者在课堂上遇到美国文学作品的时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的性格,往往会给学生引入“美国梦”这个重要概念。我告知学生,“美国梦”是指生活在美国的人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如获得更多的财富,购买一个大房子,或者娶一个美丽的妻子。但是“美国梦”的实质是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强调通过个人奋斗实现个人的目标和理想。个人主义虽然有其不可否定的积极意义,但是极端的、不受限制的个人主义容易导致自私自利、损公肥私等不良行为的发生。而在中国则更强调集体的力量,所以年轻人不像美国的年轻人那样有太多的物欲追求。学生通过我的讲解,深刻明白集体主义的重要意义和个人主义的局限性。

三、结束语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正确的价值导向不仅有利于统率社会上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使社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而且可以抵御美国的意识形态渗透。

[1] 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教师的价值和意义篇6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度

[中图分类号]D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5)12-0041-03

“维度,又称维数或视角,是对某一事物的概念或实现的条件的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判断、说明与评价。”[1]高校青年教师是提升高校综合实力的中坚力量,更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从价值和时代维度分析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并从方法维度准确把握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这对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及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一、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维度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价值产生于社会实践,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评价,是“表示物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等等的属性”。高校青年教师是教师群体中最具活力的新生力量,高校青年教师在工作生活中能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导向,对促进高校青年教师个人成长、对发挥高校青年教师教育载体作用及对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数出生于改革开放前后的70至80年代,他们与时代共成长。在改革开放剧烈的历史变迁中,他们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对他们的生活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迥异的人生成长经历塑造了他们不同的价值观念:有人积极向上,对工作生活充满热情,相信自己是命运的主宰者;有的人随遇而安,认为未来社会充满太大的变数,听之任之是最理想的工作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生成长经历使他们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世界观使他们形成的不同价值判断,进而影响个人的全面发展。价值观是人们认定事物或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社会发展及个人身心成长的价值观,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够让他们身心愉悦,在工作生活中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快乐的心情,作为学校的新生力量,高校青年教师年轻的活力也会给整个校园带来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力量。因此,促进高校青年教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青年教师健康成长及整个学校的良性运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有助于发挥高校青年教师教育载体作用

高校青年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本身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客体,高校青年教师作为受教育客体时,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辨别何种传输方式和手段最适于价值观的传播,在自己作为价值观传播主体时有效加以运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承载着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高校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年龄差距较小,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高校青年教师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求学经历也容易让学生产生崇敬之情,所以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决定着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

(三)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技术得到迅猛发展,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态及文化观念。借助信息网络传播平台,各种思想和思潮开始不断渗透到国内,充斥着大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特别是西方的“普世价值”说、等社会思潮,对我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群体普遍社会阅历不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面前,很容易迷失方向,加之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在这一时期集中显现,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对当今社会发展产生批判心理。从职责来看,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从社会成员构成来看,高校青年教师本身就是当代中国青年群体中的重要成员,他们本身就是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如果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产生动摇,将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在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之成为自身的行为准则,对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定团结具有重要价值。

二、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维度

(一)青年教师时代特点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这一时期成长起来的高校青年教师由于家庭生活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性格上或是积极阳光、或是努力奋进、或是浪漫洒脱,但无一例外都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时代,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教师岗位,将理想转变成现实,成功实现了人生角色的转变,因此他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相信自我塑造、自我拼搏是一切成功的动力源。但在改革浪潮的洗礼中,不同环境会造就他们不同的世界观,或偏执的、或激进的,或温和的,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同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尤其是“80后”的高校青年教师正是国家推行计划生育的第一代,他们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尽管每个家庭生活环境有着很大的差别,但他们都受到了来自长辈的万般宠爱。他们有较强的爱国情怀和爱国意识,同时,崇尚自我,追求个性独立。如果在价值观教育与引导过程中出现偏差,很容易对他们产生偏执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引领中国走向富强的价值核心,促进高校青年教师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意义深远。

(二)利益主体多元化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

改革开放后,我国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的、整体性的利益结构逐渐被打破,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价值观是受社会存在制约的社会意识,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不同利益主体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观。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分工的扩大,人们从事职业越来越多样化,所属利益群体也有着显著的差别,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样化趋势。高校青年教师涉世未深,面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价值取向很容易迷失方向。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扎根于内心,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始终树立坚定的信念信仰,这是时代所需,更是一个国家发展所需。

(三)社会不良现象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

市场经济讲求自由平等、公平竞争意识,具有一定的道德合理性,但是理想中的市场经济不可能完全成为现实,特别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不断建立与完善过程中,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国家采取宏观形式进行调节和控制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仍然无法完全克服其弊端,导致部分人能够通过投机倒把、巧妙钻营等方式获得大量利益。高校青年教师处于人生奋斗的关键期,在经历了艰辛的努力仍然没有获得理想成绩时,往往会产生动摇原有价值理念的想法,加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很容易接受社会不良价值观,这就需要促进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高校青年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维度

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中坚力量,作为青年群体中的重要成员,高校青年教师本身就是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能否在高校青年教师群体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整个国家及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根据高校青年教师特点,本文从尊重个性差异、深刻领会内涵实质等方法维度探析了高校青年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一)尊重差异、凝聚共识

1.选择适合青年教师特点的价值观培育方式。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是高校中的中坚力量,旺盛的生命力使他们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充满积极参与意识,针对青年教师这一特点,在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时,一定要融入实践内容,让高校青年教师在实践中评价、把握并最终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时,通过组织青年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方式,引导青年教师在实践中去感受,从而达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在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观时,可以从日常工作着手,尊重青年教师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调动其积极性,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感受到自由、平等、公正等意识。2.有针对性给予特殊青年教师辅导和帮助。现阶段受社会大环境、个人特殊经历等因素影响,一些高校青年教师很难将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到一起,认为国家的概念在工作与生活中体现得并不明显,以至于产生对国家观念的倦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或“冷眼旁观”或“嗤之以鼻”,在针对这些青年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绝不能放任不管,一定要将其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在深入探析其产生倦怠思想根源上下功夫,结合实际,以足够的诚心和耐心去帮助他们,使其全面深刻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深化理解,融于实践

1.引导高校青年教师深入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价值层面,而三个层面之间是有层次的、逐步推进的。按照价值目标划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分为最终和具体两个目标的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实现终极目标而表现出的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目标就是“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公平正义”。高校青年教师只有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实质,才能真正将其融于内心。2.科学确立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定位。在培育高校青年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不能仅将目光定位在如何让高校青年教师消极的理论学习和被动的接受这一视角,而应通过加强理论探讨和研究,让高校青年教师积极主动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家、社会、工作及人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价值,通过积极引导高校青年教师主动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主动思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性、民族性和创新性意义,并将其融入内心。

(三)持之以恒,常态化教育

1.建立制度约束机制。制度一经确立,它能强制性地约束或保障人们按照已经规定好的章程去行使,最终保证目标实现。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存在着较大的个性差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相碰撞或冲突时,如果随教师个性发展,有可能产生偏离或背离情况,要运用常规性制度去约束,避免个体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象的发生。2.建立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通过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条件,从而激发人们工作的动机,使之产生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2]对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以此激励高校青年教师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他律走向自律自觉。例如,对于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年教师可采取一定的奖金或福利的薪酬激励。3.建立典型示范机制。要树立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通过树立榜样和楷模形式,使高校青年教师群体在生活中工作中找到价值观树立的方向和目标。在具体操作中,可通过网络推动、组织推动或活动推动等形式把工作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青年教师的闪光点变成“闪光面”,最大限度的发挥典型示范效应。

参考文献:

[1]付晓秋,李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操作维度[J].科学社会主义,2012,(3):84.

教师的价值和意义篇7

[关键词]生态主义;生态师生关系;生态价值

生态主义是包含生态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生态主义世界观反对现代性的机械论世界观,倡导一种有机整体观,强调整个世界是一个有内在联系、动态发展的有机生命整体,内在关联性是构成一切存在的基本特征。生态主义价值观反对科技理性主导下主体中心意识不断膨胀的工具主义价值观,把“生态整体利益”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最高价值。生态主义价值观将伦理道德的视野扩展到了整个生态世界,是对传统伦理观的扬弃和超越,意在人类面临生存危机的紧迫形势下,重新定位人类自身的发展方式,克服极端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立场,实现人——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与持续发展。生态主义方法论反对自笛卡尔、牛顿以来确立的还原论思维方法,在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上,强调整体主义生态思维方法,以消解“为我”的、对象化的征服和控制的认识与实践模式,建立和保持一种动态、多元、可持续、整体性、平等、共享、共生的和谐生态系统。

今天,生态理念逐渐植入社会的各个方面,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生态取向也不断从“浅层”向“深层”发展。基于现代文明生态转向的历史运动背景,以生态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为理论基础,获得更为清晰和崭新的发展路径与自我理解“范式”,进而帮助现代性教育走出功利主义价值的偏执,成为当代教育理论建构的价值期许与郑重承诺。师生关系研究作为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生态主义的视角批判性考察现代性师生关系,提出生态师生关系的建构主张,是当代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论域。

一、生态师生关系:“主体中心论”师生关系的超越

在一般意义上,师生关系被概括为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的相互联系。师生关系的不断建构过程也就是学校教育活动不断展开的过程,是教育功能的释放过程,是教育价值的实现过程。学校教育需要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然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如何,一直是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基本问题。受传统主体性哲学的影响,我国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理论考察长期禁锢于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模式中,形成了代表性的“两个中心”理论:一是“教师中心”论,二是“学生中心”论。“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师生关系是先知与后知、传授与接受、控制与服从、主导与受导的关系,教师成为教育过程的主宰,是教育过程的权威。“学生中心”论以卢梭和杜威为代表,强调要从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出发组织教育,充分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只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辅助作用。不管是教师中心论,还是学生中心论,都是首先把某一方面作为中心,不是从整体性平等关系立场出发,实质上都未超出“主体中心论”的认识论范式,造成了师生关系的工具教育价值的强势生成,他者的“工具化”在所难免,并在工业文明时代科技理性及其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强化下,教育的功利价值不断凸显,使得工业文明的生态危机和人的精神危机被不断催化。所以,我们必须超越“主体中心论”师生关系,重构师生关系的价值基础,以实现师生关系的教育价值转向。

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是整个教育活动有效展开的基石。当代教育为适应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致力于实现“生态人”的教育目的,因此,师生关系建构的价值基础的生态主义转向成为必然。也就是说,基于生态平等、关联统整、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为思想基础,以实现生态师生关系的实践建构。

二、生态师生关系的教育价值取向:生态价值

师生关系是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构成的、以发展人为目的的人际关系,所以,教育价值的有效生成是师生关系的特殊性所在。从教育发展史来看,由于人性观、教育观的时代性差异,师生关系理论呈现多样性,成为时代精神在教育理论中的生动折射,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教育价值诉求和师生活动样式。所以说,师生关系是一个历时性的不断建构与超越的过程。然而,师生关系所富有的教育意义的特殊性表明,师生作为教育过程中的共同体,不仅仅只是社会性的存在,通过教育来实现作为主体的社会价值,而且还是丰富的精神性存在,是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意相统一的整体性存在,需要通过教育实现个体的、完整的内在精神成长。师生作为社会性存在,以外在的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来发展自我;同时,师生作为精神性存在,需要以内在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尺度来发展自我,以获得个体的独立性与自由性。因此,师生关系作为特殊的人与人之间关系,体现了教育中两个方面的价值追求,一是教育的本体价值,一是教育的社会性价值,其合理性依据正是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统一,即实质价值与形式价值的统一。其价值合理性或实质价值反映了教育的本体价值,指向作为人的关爱、尊重、平等、公正、责任、和谐的伦理精神,而其工具合理性反映了教育的形式价值,指向作为社会人的知识、能力、技能的工具价值追求,即对社会的适应性、有用性。生态师生关系建构所祈求的是这种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的统一,体现为生态平等、关联统整、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的合理l生精神。生态价值作为师生关系建构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基于其实质价值的和谐生成,也就是说通过师生作为教育生活世界中生命存在的内在精神生态的和谐发展,进而实现与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价值统一,达到整个生态世界的价值统整。

值得注意的是,师生关系的价值合理性与工具合理性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倾向。特别是在工业文明社会,师生关系的教育价值在科技理性及其工具主义价值观的驱动下,其形式价值(工具价值)充分体现,其价值合理性因其工具合理l生的强势而总体上依然处在被压迫的境地。生态主义思想的勃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起,为师生关系建构的生态价值合理性创造了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呼唤“生态人”的培养,要求必须克服现代性教育及其师生关系的实质价值与形式价值的对立、断裂,充分实现两者的和谐统整。生态人培养的教育过程也就是生态师生关系不断建构的过程,是师生作为“生态人”的生态价值不断展开的过程。

三、生态师生关系:师生基于交往活动所建构的共享共生的和谐生存方式

教育理论历来关注师生关系研究,就师生关系的性质来说,大体上把师生关系理解为“作为教育教学活动必要条件”和“作为教育教学活动关系”这样两个方面,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关于师生关系的“条件说”和“教育过程说”。师生关系的“教育过程说”是对“条件说”的理论发展,意在强调师生关系本身对学生的生活和成长所具有的“教育价值”。就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来说,现代师生关系的理论阐释表现为从“单主体说”到“双主体说”,再到“复合主体说”的发展进路,但是,从根本上说,它并没有超越个体主体性哲学范畴。因此,对传统师生观及师生关系理论的反思与超越成为当代教育理论建构的一个重要课题。

伴随着传统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哲学的转向,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建构获得了崭新的视域。生态主义的整体论与“交互主体性”哲学的交往理论具有内在的共通性,但是,生态主义更为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全面生态和谐关系。生态主义为师生关系的理论研究植入了更为广阔而深远的思想资源,师生关系进而被理解为师生基于交往活动建构的共享共生的和谐生存方式,这就是“生态师生关系”。首先,生态师生关系作为交往活动关系,是师生相互尊重、合作、平等、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共享共生关系。教师以真实的、真诚的、完整的精神生命与学生交往、沟通,教师精神活动所诠释的生命意义都生动地“显现”在学生的自我意识结构中,师生之间以一种共同的可理解的方式分享想法、信念和情感,共同获得对世界与人生的理解,走向人性的饱满与完善,获得共同发展。师生交往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对话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一种学习和认识过程,这一过程始终包含了对对话过程中的共同经历进行理论加工”。所以说,师生对话过程正是交往的教育力量完整地在教师和学生的精神生命世界中生发、生长过程,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也正是师生关系的生态精神不断建构过程。其次,生态师生关系作为师生的和谐生存方式,是师生作为人、作为教育中的人在生活世界中全面建构的交往活动关系,是师生在共同体验中与其环境(自然和社会)之间所祈求建立的统整和谐的全面生态关系,是师生共享共生的生命关系、生活关系与教育关系的统一关系。

生态师生关系作为一种富有教育意义的生命关系,是师生在共同体验的生命世界中相互感染、感动、启示并实现视界融合和生命精神境界不断超越攀升过程的关系,是师生之间生命精神力量的不断交融互摄,并走向丰盈强盛的关系,是师生之间不断唤醒生态意识,不断提升对生命世界理解的精神境界,进而不断提升生命价值和生活智慧的关系,是师生生命的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整体性生命精神建构的生存方式。

教师的价值和意义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师德精神;教师

一、师德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要求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师德素养关乎亿万学子的健康成长。“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它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应具备的思想品质。”[2]从师德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知道师德集中展现着教师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面貌。从逻辑起点、逻辑主线和终极目标三方面进行分析,师德精神是教师内化于心的高尚品质与崇高精神,是教师把教师职业上升为伟大事业所具有的道德品质与敬业精神,是教师对于一定社会所期待的职业道德要求的道德追求与自我塑造。

(一)师德精神的科学内涵

1.师德精神的逻辑起点师德精神的逻辑起点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延续着尊师重教的传统,对教师有很高的道德要求,要求教师在教书的同时更注重育人。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教师,开启了中华民族教育的先河,提出“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为人师表”等重要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思想是古代师德精神的集中表现。唐代诗人韩愈的诗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指明了教师神圣的职责与使命,所谓“道”便是师道,也是对教师师德精神的高度凝练。教育家蔡元培提出“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指明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修养的教育。从古至今,中华文明对教师这一职业始终包含着最高的道德期待和要求,始终重视对教师的师德精神的培养,师德精神的内涵也在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传承中华文明的逻辑起点上不断丰富发展。2.师德精神的逻辑主线师德精神是沿着一条逻辑主线不断发展的。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师德”一词的界定,侧重教师“个人道德”“职业道德”还是“专业道德”尚有争议。但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换是当代师德发展的一个重要线索。[3]师德精神是教师内化于心的高尚品质与崇高精神,是教师把教师职业上升为伟大事业所具有的道德品质与敬业精神。师德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同样遵循由职业精神向事业精神转换的逻辑脉络,逐步从模糊、笼统的职业道德走向明确、专业的专业精神。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从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职业责任、道德原则及职业行为提出了要求。[4]2018年教育部制定《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从十个方面对教师职业提出新的更高要求。[5]从两者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内涵不断丰富,涉及的内容也更加全面,教师职业道德正沿着专业化、明确化、人本化的方向逐步趋向于专业道德。因而,师德精神的内涵也更加明确,也趋向于转化为一种高标准、可视化的专业精神,更加符合时代对教师发展的要求。3.师德精神的终极目标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根本,师德是教师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的好老师。2018年教育部等5部门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中指出“加强师德养成教育,用‘四有好老师’标准、‘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和‘四个服务’等要求,统领教师成长发展,细化落实到教师教育课程,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6]培育师德精神对实现教育振兴,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青年一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希望,教师的师德面貌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质、道德风貌的养成,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培育师德精神的终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师德精神的时代要求

新时代,师德精神具有符合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时代的师德精神体现为对师德品质的锤炼与对教育事业的价值追求。崇高的理想信念。要忠诚人民教育事业,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以育才强国、传道铸魂为己任,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树立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伟大理想,继承和弘扬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远大志向,积极投身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宽厚的仁爱之心。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师之本在爱,爱之本在生,以仁爱之心激发学生学习动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施展教育魅力,严慈相济,诲人不倦,做学生良师益友;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尚的道德情操。要以自身的学识风范和高尚师德启发和激励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模范的言行举止感染和影响学生。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行雅正,作风正派,树立优良学风教风,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无私的奉献精神。要履行社会责任,贡献聪明才智,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不以“清贫”移教志的奉献精神,树立正确义利观,甘于奉献,甘为人梯,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倾注心血于教育事业,增强献身于人民教育事业的荣誉感和自豪感。执着的敬业品质。要不忘教书育人初心,牢记立德树人使命,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打造扎实的知识功底和锤炼过硬的教学本领,以勤勉的教学态度潜心问道。

(三)师德精神的价值逻辑

师德精神的培育对社会精神文明和道德文明的发展以及对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具有重要价值。首先,师德精神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当前,社会变革带来的不仅是机遇,同样也带来了复杂多元的各种社会思潮,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抵触的社会思潮,冲击着教师的思想领域,给一些教师的政治信仰带来影响。培育师德精神有助于教师经受住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其次,师德精神具有重要的道德价值。师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培育师德精神对于推动社会道德建设和提升社会道德风尚具有重要意义。教师是学生的道德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塑造着学生的道德面貌。教师要时刻心存道德情怀,用行动教育学生,用高尚的师德精神去感染和教育学生。最后,师德精神具有重要的精神价值。师德精神体现着教师的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敬业精神的统一,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精神源泉,关系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教师的师德精神是民族和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师德精神养成的价值指向

(一)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养成师德精神的客观要求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产生多样的社会思想,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以一种符合社会发展的,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的价值观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文件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8]高校师德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师德精神的养成是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理应把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作为首要要求,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理念,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统一的价值认同是培育师德精神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表现,从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提出了统一的价值理念。当前我国师德建设正需要起主导作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教师获得认同感和使命感,在新形势下,感悟师道,捍卫师道,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统一的价值观认同,成为培育师德精神,推动师德建设的必然要求。“如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社会的‘道’能够使教师重新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重建教师确认个体自尊和社会地位、养成和践履道德德性所需要的伦理共同体,那么,教师乐于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就不再是师德建设不可能实现的光明前景。”[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精神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它的三层内容也是培育师德精神的行动指南。在师德精神养成工作中践行核心价值观,是教师坚持统一的价值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实践。通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形成统一的价值认同,来构建当代师德精神,既是高校师德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行动。

(三)坚定的价值目标是铸就师德精神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包括教师在内的全社会各行各业、所有团体和个人提供了必须遵循的价值要求,也提供了不断发展与进步的目标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价值准则,也应是教师师德精神培育的新向标。“爱国”是教书育人的根基,教师只有始终热爱自己的祖国,才能在教书育人中获得使命感和责任感。“敬业”是教书育人的价值标准,教师应该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中,把“敬业”作为自己重要的价值标准,才能在敬业中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达到乐教。“诚信”是教书育人的标杆,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应始终注意自己的言行,诚信做人,以身作则,把诚信的标杆立在学生的心中。“友善”是教书育人的关键,友善对待学生,学生才能感受到老师的爱与关怀,才能在老师的关怀下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品质。教师只有积极投身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对照和要求自己,才能自觉抵制社会错误思潮和不良风气的影响,始终保持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的先进性,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坚定正确的价值目标,保持不变的敬业精神,铸就师德精神。

三、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培育师德精神的逻辑自觉

(一)强化师德精神内化的制度自觉

师德精神的培育只有通过强化制度保障机制,才能扎实推进。高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第一,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的师德领导机制,制定注重师德精神培育的政策导向,营造培育教师高尚师德精神的良好氛围;第二,完善教师准入机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准入制度建设,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认同的优秀人才才能进入教师队伍;第三,完善教师师德考核评价机制,要根据社会师德发展的整体水平制定科学的师德评价标准,把能否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重要标准,建立教师师德考核档案,对教师的政治品质和工作作风进行整体考核;第四,完善教师奖惩机制,把师德精神的内涵细化在日常教学科研工作中进行考核,对于师德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予以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于师德表现较差的教师,要查明原因,予以批评教育。从多个方面综合施策,强化师德精神内化的制度保障。

(二)提升师德精神升华的理念自觉

教师师德精神的培育是一个逐步升华的过程。师德精神的培育并非把教师职业走向理想化和神圣化,而是引导教师作为师德的主体逐步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过程。师德精神的培育要关注教师个体的精神生活,引导教师理解培育师德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引导教师认识到培育师德精神是完善自身的最好途径。一个人如果选择了教师这一伟大的职业,就需要有对教师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精神,教师职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一种追求幸福生活的平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发挥其价值导向的作用,同样要注重践行,注重落细落实,师德精神培育要注重引导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践行就是要激发教师热爱教育,逐步在生活中养成高尚的师德精神。教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德树人的基本遵循,从为人处事做起,从生活点滴做起,注重个人修养,在师德实践中领悟和养成师德精神。[11]

(三)深化师德精神外化的实践自觉

推荐期刊
  • 教师
    刊号:46-1072/G4
    级别:省级期刊
  • 华夏教师
    刊号:10-1045/G4
    级别:部级期刊
  • 教师博览
    刊号:36-1222/G4
    级别:省级期刊
  • 英语教师
    刊号:12-1319/G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