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音乐教学随笔8篇

时间:2023-06-29 09:31:43

小学音乐教学随笔

小学音乐教学随笔篇1

一、真情诵读,领略歌曲的唯美意境

诵读音乐作品是最为传统和直接的音乐学习方法。然而,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音乐更加轻而易取地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即使是三四岁的小孩子,也能随口哼唱一两句当下的流行歌曲。诵读,开始被人们遗忘,即使在音乐教学中,也日渐失去了其独特的教学地位。其实真情诵读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们发好音乐作品的每一个音,确保歌唱的准确性与目的性,而且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们感知音乐材料,引导学生领略歌曲作品为我们营造的特殊意境,从而激发学生们真实的情感体验,为随后的歌唱教学积淀最真实的情感。可见,用好用准诵读,是十分必要的。

例如,教学《我们美丽的祖国》时,笔者考虑到其是一首活泼抒情的少儿合唱歌曲,它的歌词以设问句的形式引出主题,字里行间充满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生活在新社会新时代的幸福感与自豪感。因此,笔者在教授这首歌曲时,以“诵读”的形式打开教学,引导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知道的以歌颂祖国为体裁的诗歌、歌曲,比比哪个小组知道的多。随后,笔者并找不着急着让学生们开口学唱,而是播放背景音乐,组织学生们开展深情的诵读活动。在班级齐读之后,笔者又划分歌词,引导学生们以小组分读,高潮部分齐读的形式,进行诵读比赛,从而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指导学生们以饱满的热情融入到歌词的诵读中。

二、唱法交叉,表现歌曲的灵动之美

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往往遵循“听音频,学唱歌”的教学流程,认为学生能够声情并茂地跟随旋律唱出歌曲,表达情感便完成了教学目标。显然,这样的教学目标远远达不到审美的教学高度,不仅限制了音乐课堂的自由发挥,而且抑制了学生们的音乐创造能力,不利于学生音乐个性的发展。我们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不妨大开“自主、创新”之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独特体验,以多种唱法或音乐形式表达音乐,如配音朗诵与歌唱相结合、融入戏曲元素、加入民歌成分、穿插地方语言、英语等,从而淋漓尽致地展现歌曲的灵动之美。

例如《包粽子》一课,笔者考虑到这首歌谣以我们的传统民俗活动“包粽子”为背景,是一首特色鲜明的传统节日歌谣。因此,在这首歌曲的欣赏与跟唱教学中,笔者首先渗透“端午节”的传统节日背景,引导学生们一同走进端午,了解端午的历史文化及民俗活动。随后,笔者以播放了制作粽子过程的动态视频,播放音乐,引导学生们边动手边跟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模仿得惟妙惟肖,有的学生边唱歌边煞有介事地拿起纸条学包粽子;有的学生一边动手,一边跟唱,由于动作不娴熟,光顾着看视频,因此时而唱得欢快,时而唱得拖拖拉拉,反倒别具一番风味;有的学生调皮地加入地方方言,使得本就传统的歌曲更具地方特色。

三、活动深入,体验歌曲的实境之美

小学生本来就是最活泼好动的教学对象,因此,活动探究,就变成我们不得不用心考虑与设计的教学环节。笔者以为,在音乐审美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用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去强化学生们萌发的审美意识,去鼓励学生们蠢蠢欲动的音乐创造欲求,让学生们在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无形的魅力,体验到音乐实践的乐趣,收获到音乐创造的喜悦。

例如,进行《凤阳花鼓》的创编旋律部分教学时,笔者考虑到这部分主要针对3/4拍知识的复习巩固,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对节奏美的感知能力。在本课中,需要创编的旋律为两个乐句,有拍号要求和旋律音,创编只需加入节奏即可。因此,笔者在教学中以“鸡毛信”的故事导入教学,引导学生以创编节奏为暗号,传送鸡毛信。以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们音乐时间实践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们对节奏的感知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随笔篇2

回顾过去的音乐课堂教学,基本上就是四大步:组织教学发声练习节奏练习新歌教学。每堂课下来,作为音乐教师,笔者都会感觉兴味索然,因为老教材中的发声练习曲和节奏练习死板无趣,“啊啊啊”“呜呜呜”“大大大”,把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也给“磨”没了。再有就是学唱歌谱,学生经常会带着几分无奈地问:“老师,这节课还唱歌谱啊?”可见,陈旧的教材与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严重地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正所谓:“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笔者感到困惑,但又不知如何为自己的教学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当课程改革的春风吹进农村小学音乐课堂的时候,笔者真真切切地看到希望,同时也实实在在地看到学生的希望。

1)新教材给学生提供了无尽的想象空间。打开新教材,首先看到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目录,一个小耳机,一支小话筒,一台小电脑,多好的创意啊,学生看了小脸儿笑得像花儿一样。笔者知道,他们和笔者一样,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本“新书”。

手捧着新教材去上课,笔者的心里充满渴望,因为自己是多想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来之不易的快乐呀!最难忘的就是在教学人教版音乐教材第一册第七课的聆听曲《野蜂飞舞》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先给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小蜜蜂是怎样唱歌的呀?”学生不约而同地“嗡嗡嗡”地模仿起来。“那你们知道吗,俄国著名的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把野蜂的歌声谱成一首动听的曲子。”紧接着,笔者又让学生打开书看书上的插图,然后绘声绘色地给他们讲述了萨丹王子动人的故事。音乐一开始,学生闭目聆听,突然,一个学生大声说:“老师,野蜂把我蜇了!”学生都忍不住大笑起来,笔者没有责怪这个学生,因为知道他已身临其境,想象到野蜂飞舞的画面。

学生在音乐声中显得越来越兴奋,终于,他们再也坐不住了,都纷纷离开座位飞舞起来,他们飞着,笑着,叫着……笔者抓住时机,及时地加以组织和引导:“孩子们,你们飞到哪儿了?”“我正在飞越大海……”笔者在体验他们快乐的同时,自己仿佛也变成一只大大的野蜂,飞舞在学生中间,为他们传递快乐的信息。紧接着笔者又抓住时机让学生把他们刚才飞过的路线用线条画出来,虽然他们画出来的线条各不相同,甚至有的画成了直线,可看着他们一张张因兴奋而涨红的小脸儿,还有那小脸儿上自信的笑容,笔者为每一个学生画出来的线条竖起了大拇指。

在以后的课堂上,学生曾多次要求笔者重新播放《野蜂飞舞》这首曲子。笔者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好的乐曲能在无形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而恰当的引导则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空间无限,学生的想象力也会随之拓展,让一首给了学生快乐的聆听曲在他们的心中扎根,也许一生都不会忘记。

2)新教材给教师带来无限的灵感。新教材不仅给了学生无尽的快乐,同时也给了笔者教学的灵感。

首先,在聆听歌曲为歌曲打拍子这一环节上,以往笔者只是带着学生做拍手拍肩区分强弱的练习,时间一长,他们对此失去兴趣。而在新教材新歌曲的指引下,笔者把打拍子的动作设计得更加丰富,也更加趣味化。

如在教学人教版音乐教材第一册第六课演唱曲《洗手绢》时,笔者带着学生随录音范唱拍一下手做一个洗手绢的动作,一起从动作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在教学第五课《闪烁的小星》这首演唱曲时,就一起拍一下手转动一下手腕,让学生用自己的动作去表现星星的闪烁,同是两拍子的一强一弱,可他们体验到的却是不同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学生还根据不同的歌曲创造出拍手――睡眠状、拍手――摇绳、拍手――青蛙跳、拍手――吹号等他们自己做起来既熟练又乐此不疲的动作。由此看来,新教材不仅给了教师灵感,也给了学生创造的源泉。

其次就是全新的歌词展示方式给笔者带来的灵感。新教材以一种十分生动有趣的方式把歌词展示出来,例如把歌词写在与歌曲内容相关的图画上,像把“笛儿悠悠吹”写在一支小笛子上,把“云儿轻轻飞”写在小小的云朵上,或者为每一句歌词配上相关的图画,并且用小圆点来显示歌词的先后顺序等。

这种全新的方式使笔者的头脑也变得灵活起来。如在教学人教版音乐教材第二册第八课的土家族民歌《乃哟乃》时,笔者把歌词中的每一个字都写在一张卡片上,发给学生,然后让他们按歌词的先后顺序及旋律的音高分别站着、蹲着、坐着。然后像体育课上的报数一样练习轻声读歌词。这样在一种既紧张又有趣的氛围中学生既了解了音有高有低,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学会歌词后竟强烈要求原地不动地学唱歌曲,问他们为什么,他们的回答是:“太好玩儿了!”笔者不知道学生的快乐是不是笔者带给他们的,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只要学生在课堂上找到乐趣,便是笔者最大的满足。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音乐教材第十课《谁在叫》这首表演曲时,笔者首先被教材上歌词的巧妙安排所吸引,于是灵机一动,在课前准备了小猫、小鸡、小鸭、小猪、小老鼠、鸡妈妈、小鱼的头饰,在上课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分角色表演,每个学生戴上头饰后要边读歌词边画旋律线,几组下来之后就变成纯粹的表演,即边背歌词边画旋律线边表演。这样有趣的方式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住了,然后再让学生听着范唱进行音乐表演,接下来就是自己边唱边表演。如此一来,学生成了课堂上名副其实的小主人,看得出,他们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快乐。看着他们兴趣盎然的模样,笔者竟然有一种心花怒放的感觉,知道这都是新教材给音乐课堂教学带来的又一个春天。

小学音乐教学随笔篇3

一、联系生活,创编情境

音乐也源自我们的生活,现行的教材,无不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因此,我们导入音乐时以相关的生活话题为切入点,会更有亲和力。遵循了这一点,我们的学生就能更轻松的学习音乐,内在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能被大大的激发,他们能体验到音乐无所不在的神奇魅力。如笔者在教完《粉刷匠》一课后,让学生开展创编其它劳动情境和歌词的活动。首先让学生回忆平时干过哪些活,学生纷纷举起小手说,值日、扫地、拖地、洗衣服、洗碗、收拾房间、叠被子……伴着《粉刷匠》的音乐,笔者鼓励学生来创编一个自己劳动的情境,学生兴趣盎然,一个个活动开了,有模仿扫地的、有模仿拖地的、有模仿洗衣服的、也有模仿洗碗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让人欣喜不已。等孩子们有了这些体验后,我就让他们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唱给大家听,顿时 ,把气氛推向了高潮。在表现和创造的活动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劳动感受,异常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得整个课堂完整而又富有生命力。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音乐与生活的息息相关,体验到音乐的价值。

二、利用画笔, 展示情境

美术与音乐是一对孪生姊妹,虽然他们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他们能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在音乐教学中,彼此间的相互借用,收到的教学效果往往出人意料。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中,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功能。如笔者在《山谷静悄悄》一课的合唱教学中,在音乐教室的讲台前,布满了鲜花绿草。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投映出巨幅森林画面。照明灯上一些深浅不一的绿色彩条的布置,使教室的光线适度,柔和。这样的情境创设给了学生一种很唯美的感觉。再如教学《小芽快快长》一课时,笔者拿出自己的画笔来画了画美丽的春天;在教《闪烁的小星》一课时,孩子们画出的闪烁的星星着实让人感叹;特别是在《小鸭子》一课上,笔者在黑板上用蓝粉笔画出了清清的河水,把歌词写在上面,让小朋友自主到黑板上画一画自己喜爱的小鸭子,没过多久,一副可爱的“鸭子戏水”图就出炉了,像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造,能让音乐学习更为有效。

三、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学生的创造活动,往往来自于对某一个问题执着的兴趣和好奇心,笔者以为,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往往得益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形成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诱发他们创造的动机。如欣赏《龟兔赛跑》,欣赏前笔者设问:“小兔的动作有什么特点?乌龟呢?代表小兔和乌龟的音乐各有什么特点?”启发他们思考,引导他们自主探究,来分析比较在不同的音区用不同的速度与节奏来演奏的音乐所表达的音乐形象是否相同。最终学生一致认同:“表现小兔的音乐节奏短促但紧凑,音区高,速度快。”“表现乌龟的音乐节奏宽广,音区低,速度慢。”学生在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随着音乐节奏自由地表演,一个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同样能让小学音乐课堂充满无限生机。

四、展开想象,拓展情境

小学音乐教学随笔篇4

关键词:小学音乐;素质教育;音乐鉴赏能力

音乐是艺术,也是生活,学生有了音乐细胞,有了音乐鉴赏能力、欣赏水平,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体会生活的美。

一、放飞想象的翅膀

孩子的想象力远比成人丰富。所以,在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中,笔者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把想象和音乐结合起来,给音乐插上想象的翅膀。

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天来了》中,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充满着鸟语花香的音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在听的同时想象小草破土而出,想象小花在静悄悄地开放,想象小溪潺潺流水叮咚,让学生在音乐的世界里尽情地翱翔。

二、体验“唱”的乐趣

歌唱歌唱,好的歌曲必然离不开“唱”。音乐教学正是如此,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开口唱出来。否则,不管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多么生动,配合多么到位,演唱多么动听,学生不开口唱,那所有的教学努力都是白费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单句单句地教会学生唱,还要在学完之后自己把歌曲唱出来,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用歌曲抒发心情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每教完一首歌,都会专门抽出一节课开办“演唱会”。由笔者弹琴配合,学生站在讲台中间,面向全体学生唱歌。即使学生唱得不好,但敢于发声,敢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唱出来的勇气也是可取的。

除此之外,笔者还让学生体验“唱”出来的快乐。如,丢手绢游戏,如果只是学生单纯地蹲在地上,那毫无游戏的乐趣可言,但伴随着《丢手绢》这首儿歌,游戏就会变得生动有趣。

三、多种教学方式并行

小学阶段,学生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程度是惊人的,而且接纳速度就像海绵吸水那样快捷、容易。教师选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既容易达成,又重要且必要。

笔者认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是多彩丰富的。多媒体动画、音效一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边听音乐边做游戏,如设置“捉迷藏”游戏环节,随机播放《捉迷藏》这首歌曲,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歌曲,寓教于乐。

小学音乐教学随笔篇5

【关键词】五年制高师 增设 音乐剧表演课程整合课程 构想 实践

音乐剧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它是一门以戏剧结构为基础,以音乐、歌唱、舞蹈形式为手段,以戏剧表演为中心,通过戏剧行动过程把音乐、歌唱、舞蹈、表演、舞美等多艺术元素融为一体的高度综合的、新兴的舞台艺术,被称为20世纪璀璨的艺术瑰宝。

相对于歌剧培养“会演戏的歌唱家”,舞剧培养“会表演的舞蹈家”,话剧培养“语言艺术表演家”而言,音乐剧表演培养的是能歌善舞会演戏的“全能型”的表演家。这位“全能表演家”仅仅表演课程就必须涉及素质训练课、创作技巧课、形象创作课等;声乐课程必须涉及声乐基础课、声乐技巧课、独唱课和合唱课等;音乐理论课必须涉及视唱练耳、基本乐理、音乐剧作品赏析等;台词课必须包括台词基础课与台词技巧等;形体课必须涉及芭蕾舞、爵士舞、踢踏舞、现代舞以及中外代表性舞蹈与礼仪,每一门课程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学习内容。这一艺术精品横跨流行与古典两大领域,歌、舞、剧、场景、舞美、灯光、音响等等丰富、创新要素的完美综合,不断冲击每个学习者的感官,对学习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所谓学习需要动机,产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音乐剧这种独特的艺术样式,给了笔者很多的启发,联想到笔者目前执教学校――五年制高师的音乐教学现状,不禁萌生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五年制高师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

一、现状分析

五年制高师是未来小学、幼儿教师的职前培训学校,教育对象是处于15至17岁左右的初中毕业生,通过高师五年的职前教育,使其毕业后能够胜任小学或幼儿园教学工作。出于对音乐教育的高度重视,也由于幼儿园及小学存在着教育科目综合性强,教师经常跨学科教学等问题,所以师范学校音乐课程的安排比较多,也比较细。音乐系除了必不可少的文化课之外,其他的课程自然都是音乐专业科目,如:声乐、钢琴、舞蹈、理论、合唱……幼师专业除了文化课程及幼儿教学法之外,每周也有五节音乐课,分类也较细:声乐、钢琴、舞蹈、理论和视唱。即便是普通(文理、英语)师范班,每周也有两节音乐课(视唱、唱歌与欣赏)。然而,这种看似丰富的课程安排,在笔者看来,却并未如的预期的那样,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最明显的表现是:每年要在音乐专业班学生中选拔、排练优秀节目,常常觉得十分困难。事实上,学生对各音乐科目的学习兴趣平淡,平时的自觉练习不多,更谈不上刻苦训练、研究创新。仔细分析,除去生源状况的不理想,现行的音乐教育模式可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与时代脱节: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审美取向的变化,旋律优美、语言质朴、贴近心灵、亲切随意、通俗易懂、音乐表现形式独特而丰富的流行音乐,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喜爱。毕竟,歌者最终是用时代的唱法,唱时代的歌,为时代歌唱。进入高师,一个个十六七岁的初中毕业生,正值青春活泼、对一切新生事物充满好奇之际。可一般学校的教学特点往往是:不论哪种声音条件,不论哪种兴趣取向,教师只能根据大纲和教材,教授美声和民族唱法、芭蕾和民族舞蹈。尽管近年来,教材曲目一改再改,但还是远没有跟上当代音乐的发展速度。笔者认为,古典唱法要学,民族舞蹈要学,但优秀的经典流行音乐、风趣时尚的舞蹈作品也不可或缺。笔者希望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正是想把学生从流行带入经典,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

2、与教改脱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从社会生活、学习经验中构建智慧、技能,是遵从了学生认知的规律;过分强调学科逻辑体系、而忽视学生生活经验,是违反了学生认知的规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于是,设置“儿童音乐剧” 综合艺术实践课的崭新理念被提了出来。笔者之所以在这里提及这一纲要中的新理念,缘于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清醒地知道,我们的学生将来在为谁服务?他们正在为将来的工作做着相应的学习准备吗?

“儿童音乐剧”综合艺术实践课同样涉及音乐(声乐、器乐、音效)、舞蹈(中外、民族、现代)、美术(图画、布景、道具、服装、化妆、制作)、戏剧(表演、道白、情节、矛盾、冲突)、文学(剧本、语言、朗诵)、曲艺、笑话等学科领域。早在二十年代,我国现代儿童歌舞剧作家黎锦晖先生就创作了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以及歌舞表演曲《可怜的秋香》等十三部儿童歌舞剧。这些剧目语言生动、明快,词曲通俗易懂、采用当时流行的民歌音调,深受少年儿童喜欢,多少年来影响、教育了几代人。这一综合艺术形式至今仍因其“人文精神”而富有教育意义,值得继承和发展。这一教改新要求的提出,进一步证明了在五年制高师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的必要性。

3、各学科脱节: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偏好声乐、偏好舞蹈、偏好器乐的学生大多比较注重本专业自身表现力的训练,不太注重综合表演和表现能力的训练。因此,往往喜爱声乐的学生缺乏形体和表演的训练,喜爱舞蹈的学生缺少歌唱表达能力的锻炼……所以,寻找一种合适的教学实践载体使得高师音乐、幼师专业类学生能够获得综合的训练,对他们自身的素质提高和将来所从事的教学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

4、与实践脱节:基于对学前及小学阶段教育教学目的认识,以及对幼儿、小学生身心特点的了解,可以想象,高师音乐专业及幼师专业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教学对象还不具备学习专业声乐、专业舞蹈的能力,他们如果能通过巧妙设计的“综合艺术实践课”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少儿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就是音乐艺术课的最大成功了。但目前高师的音乐课程设置,与学生将来所从事的教学实践有一定的脱节,往往令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无从入手,在综合性极强的教学岗位面前显得能量不足。

二、客观优势

“在五年制高师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这一想法是否真具有可行性呢?笔者认为,实施这一做法,高师至少具备两大优越条件。

1、时间充裕:根据“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笔者认为音乐专业班与幼儿师范班可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原因是:以上两个学科的音乐专业课程多于其他文化类课程,因此,用于声乐、钢琴、舞蹈等专业课程的自修课时安排就比较多。因此,学生完全可以从自修课中拿出两课时的时间,用作音乐剧表演课。

2、系科齐备: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音乐系中就有二十名优秀的不同专长的教师,至于其他音乐剧表演的要素,如英文、台词、舞美等,都有相应系科(如:外文系、中文系、美术系等等)的教师给予帮助指导。齐备的系科、优异的师资为音乐剧表演的教学指导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三、教学实践

为了证明自己构想的可行性, 2008年9月份,笔者在幼师三年级某班跨出了实践的第一步。4个月后的2009元旦晚会上,我指导的小型音乐剧《白雪公主》诞生了,并在校园取得了“轰动效应”,得到了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尽管现在再来回顾当时的表演,可以发现很多的缺憾,但在这次实践过程中,在剧目一点一滴的成型过程中,笔者初步验证了在“五年制高师增设音乐剧表演课程”的构想的可行性,并梳理了教学、排演中的一些重要环节:

1、构建新的整合教学模式

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科学的教学理念,合理的教学模式。音乐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因此,音乐剧表演课程的教学就属于一种整合教学。由于五年制师范培养的是未来的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教学模式就必然与专门培养音乐剧演员的戏剧学院或音乐学院有所不同。根据实际情况,笔者将高师的音乐剧表演教学模式称为“临时整合教学”模式。

整合教学又分为纵向整合教学与横向整合教学。纵向整合是指声乐、舞蹈、表演等要素的整合;横向整合是指台词、舞美、场景等要素的整合。所谓“临时整合教学”模式,也就是不独立成立自己的“音乐剧表演系”,而是依据教学计划,轮到纵向整合课或者横向整合课,就由各自相关的教师进行排练指导。教师们平时依然属于自己的专业系科,轮到哪一种整合方式,就安排相对应的专业教师前去指导。然而,不论纵向整合课还是横向整合课,都离不开平时所有专业教师之间的教研活动,否则是不可能齐心协力排演出一出剧目的。由此,又可看出这一课程的设立,对各系科间、各教师间的教研合作同样起到了良好的推进作用。

2、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剧目

设置了课程,就要安排教学内容,由简到难,从理论到实践,选定观摩研习剧目与舞台排演剧目。在这里,笔者主要谈一谈如何确定排演剧目?排演剧目,导演(教师)可以照搬经典音乐剧作品,即所谓的“描红”,也可以自己编创新题材。“描红”不一定代表排演过程就简单轻松,“自创”也不一定就表示排演过程复杂困难。选择音乐剧剧目,导演(教师)首先要冷静审视自己的团队,你的团队成员都是专业音乐剧演员还是业余音乐剧表演爱好者?他们能否胜任剧中角色?能否圆满完成剧中歌唱、舞蹈、表演、台词等等方面的任务?其次,导演(教师)还要考虑到当前具备的排演条件、受众的喜好等等因素。简单说来,就是你的团队的编创能力如何?舞美、场景等制作能力如何?演出受众是热爱音乐剧的成人爱好者还是对音乐剧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以笔者此次的剧本选择为例:当时考虑,“描红”虽然相对轻松,但照搬《音乐之声》、《猫》等音乐剧中的经典段落,一是没有新意;二是在技术层面上,学生也达不到要求;三是想尽量排演适合学生表演的题材。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大胆决定,自编自导音乐童话剧《白雪公主》。在查阅了多个版本的儿童读物,观看了真人版和动画版的电影《白雪公主》之后,师生共同选择了童话中大家熟知的几个典型情节,精编了我们自己的剧本,尽管有些方面不够“专业”,但饱含着师生的心血。

3、制作有个性的剧目音乐

制作剧目音乐是一项大工程,它有照搬经典剧目音乐、创作新音乐或选择现有音乐三种方式。导演(教师)要根据客观条件,选择恰当的操作方式。以我们这次学生的排演为例:虽然是自己创编的新剧本,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邀请专业音乐人为剧本创作音乐,也更没有能力自己创作,于是我们只能寻找现成的音乐和歌曲为剧情配乐。为了能尽量找到最切合剧情的音乐,我们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例如:白雪公主出场时,背景音乐设计了北欧歌手空灵、飘渺、纯净的哼唱声,宛若仙女降临凡间;恶毒的皇后在准备残害白雪公主时,突然响起了陈小春“你好毒,你好毒,你好毒毒毒……”的歌声,并在其间用电脑叠加了恐怖的打雷声,现场演出时,笑声、掌声、惊叹声响成一片;七个小矮人出场时,配上了一段木琴演奏的乐曲片段,凸显出小矮人滑稽可爱、单纯善良的特点……以上所举例子只是全剧中的几个片段,整部音乐剧的音乐选择和电脑合成就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4、有“纵”有“横”整合排练

这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环节,也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导演(教师)根据学生的音色、性格、体态等等特点合理分配角色,然后就进入了实质性的排练阶段。

所谓纵向排练:即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角色表演要求,每天接受声乐、舞蹈、表演等专业教师的教学指导;所谓横向排练:即每周一次,到设计布置好的舞台上,分章节进行集体彩排。由导演(教师)和其他各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台词、走位、化妆、服装等进行指导。至于演出前连续几天的整合连排,所有的指导教师必须到场。每一个学生的唱歌、跳舞、表演、台词、走位、化妆、服装,包括舞台灯光、场景变化等等细节都在一群专业教师的仔细审视、认真指导之下不断完善。最后呈现给大家的就是一部通过集体努力,充满智慧、充满爱的音乐剧作。

四、教学效果

演出结束后,笔者趁热打铁,立即组织学生进行了学习反思,学生们反响热烈,纷纷踊跃发言。综合学生的反映和自己的思考,笔者对音乐剧课程的教学效果做出如下的评估:

1、歌唱理念更完善:这是令学生大有收获的部分,也是笔者作为声乐教师最满意的部分。其一、在以往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有一定声乐基础的学生往往只注重高音的发声练习,忽视了中低音区的训练,导致中低音区声音发虚或完全没有声音。在音乐剧中,歌唱音区的跨度较大,但其中更多用到的是自然声区的演唱,学生由此发现,打好中低声区的发声基础极为重要。通过这次排演及排演前对经典音乐剧的观摩学习,学生还明白了一个歌唱的道理,即:歌唱不是为唱而唱,也不是为华彩技巧的展示而唱,是为情感的表达而唱。德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汉姆波尔说过:“如果有人问我歌唱艺术的含义是什么?我不会从声音技巧的角度去说明。我要说的乃是感动听众的才能。如果歌唱者仅仅是把声音唱出来,那么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位技工匠而已。”所以,这次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自己重视了自然声区的练习,注重了歌唱基本功的练习,也明白了理解作品深刻内涵的重要性。其二、学生通过表演实践,真正理解了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提出的“一种唱法多种风格”的教学理念。同一个演员,在同一部剧中,会使用到古典唱法与流行唱法。要胜任这项工作,就得苦练内功,拥有科学的、自然的、畅通的歌唱通道,并随着不同风格作品的表达要求,,恰当地微调自己各个发声器官的状态。其三、为适应音乐剧表演的需要(如:边跳边唱、边演边唱),在这四个月里,一向不太喜欢运动的音乐专业的学生,也终于听从了笔者的建议,每天自觉安排一定的时间,加强体力、耐力方面的训练。令他们惊喜的是,一段时间后,果然体能有了变化,肺活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歌唱时气息的控制、运用也更加得心应手。

2、学习态度更积极: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在剧中分配到了角色,人人有任务,人人有活干,每个人都为了塑造好角色而努力着。学生在整个学习、排演过程中始终保持着兴奋度与专注度。

3、艺术素养更全面:除了声乐、舞蹈这一类专业必修课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书籍、创作实践,对台词、表演、服装、化妆、灯光、舞美等学生原本涉猎不多,或完全陌生的艺术相关领域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灵活了思路。

4、师生感情更融洽:在学习、排演的四个月里,师生几乎每天都要抽时间在一起研究剧本,切磋表演。彼此间既是师生,又是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我相信,随着大家对现代音乐的理解和接纳,随着大家与音乐剧更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随着每一位音乐教师的学习和实践,笔者的构想最终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声乐教学艺术 金铁霖 邹爱舒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

[2]音乐剧教育在中国中国音乐剧研究会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小学音乐教学随笔篇6

关键词:音乐课堂;多元文化;策略

随着时代日新月异的发展,固有模式的音乐教学逐渐转变,富含文化多元性的音乐教育替代了原本的核心理念。由多元文化所倡导的新方向与新思路成为现代小学音乐教育的崭新路标。世界各国的音乐领域正逐步接受以多元模式为核心关键的教育方法,在推动这一教育模式深入发展的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养。

一、用多元教育导入教学

对小学生来说,新奇开阔的世界会牵动他们的好奇心,导致注意力过于分散,而一个有趣且引人注目的课堂导入往往会激发他们的兴趣。为了潜移默化地渗入多元文化,借此培育学生对音乐的兴致,教学导入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切点。

笔者曾设计过《七个小兄弟》的教学导入,通过伴随伴奏做摆手、律动等互动,询问学生对童话中各个角色的喜爱程度来炒热课堂气氛,再由童话中的七个小矮人引入音乐作品的《七个小兄弟》,让学生对d、r、m、f、s、l、t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与领会,并充分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试唱,在这个过程中纠正学生的口形发音,用及时的鼓励、赞赏勉励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趣味性的引入能够激发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同时对教学的反馈回应速度加快,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用多元教育培养情感体验

不论是文字或音乐,只有抓住其中的情感才能体会作品蕴含的思绪。作为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和体现形式的一种,音乐的学习离不开情感对心理的驱动。因而,为了同时达到教授音乐与陶冶情操的目的,教师可以尝试适当地在情感体验中应用多元教育的方法培育学生的音乐素养和人格情感。

笔者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授过《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的这一章节,考虑到这一节的目的不仅是锻炼学生的音乐感知,还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因此,笔者提议让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书籍等来收集与歌曲有关的主题、作曲家和背景资料,而在课内教学时,每一位学生展示的成果都让笔者在惊讶之余由衷欣慰。学生不仅利用文字与音乐光盘呈现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还有学生充分展现了自己的音乐天赋,用乐器再演了部分歌曲的小节。在学生发表结束后,笔者做出了简单归纳,接着利用幻灯片放映了部分祖国大好江山的美图集锦,同时用音乐教师提供的竖笛、钢琴等多种乐器对乐曲做了演奏;而笔者制作的歌词卡片与随堂课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最后,笔者鼓励学生自编自奏,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之情抒为文字,编入歌曲,运用多元文化的教育方式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经历,让学生在收集资料、感受音乐、吸收知识、转化音乐情绪的过程中提升了心理与音乐的素质。

三、在课堂活动中渗透多元文化

课堂活动是小学音乐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其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理解、表现以及创造能力等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因此我们可以在课堂活动中巧妙地渗透多元文化,以期促进学生在提升音乐素养的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多元文化。

如,在学习歌曲《两只小象》时,我以《火车开了》旋律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去参观动物园,其中象妈妈带领着象姐姐和象妹妹加入了动物音乐会。此时我出示了三张节奏卡,其中大鼓 × ― / × ― /(嘭 - 嘭 -)代表象妈妈的脚步声,以小鼓 × × / × × / (哒 哒 哒 哒)代表象姐姐的脚步声,以手鼓 × × × × / × × × × /(得得 得得 得得 得得)代表象妹妹的脚步声,以此引导学生边听辨节奏,边加以模仿。待学生掌握基本节奏之后,我与学生一同模仿了小象的肢体和动作,并结合见面握握手、扬起鼻子、勾一勾等体现小象感情融洽的动作,鼓励学生讲述了自己的好朋友,学生既学会了音乐知识,也感受到朋友间的情谊。最后我还结合西双版纳、印度、越南、非洲等地区的大象为例,讲解了其生活习性等知识,以此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综上所述,教育的持续性决定了教师在多元文化全面覆盖的趋势下,积极思考如何完善教学方法,保障学生全面化的健康成长。体现在小学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则要做到适当地运用多元文化的优势,培养学生对音乐深入了解的兴趣,促使学生掌握丰富的音乐知识与欣赏视角,让学生在学会、了解、懂得的基础上,具备良好的音乐素质与全面提升的优秀素养。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随笔篇7

关键词:情感;感受;体验;音乐表现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疆农牧团场地区的教育教学紧跟课改步伐,不断前行。在新课标实施中,音乐教学应在教师启发和引导下,师生共同体验、创造、表现和感受音乐。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就必须充分挖掘歌曲或乐曲蕴含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动情,让学生尽情地用动作、语言、绘画、表演等方法创造美、表现美。但是,因受语言环境、居住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双语班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音乐表现能力不如汉族班学生。如何培养双语班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呢?笔者简要阐述了在双语班音乐教学中的经验。

一、创设聆听氛围,深化双语班学生的音乐感受

每个学生都有一双聆听音乐的耳朵,教师要结合双语班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聆听氛围,让学生先接触本民族节奏欢快的歌曲,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设备,通过教师富有表情的演唱,感染学生,深化学生的音乐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通常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音乐。

同时,经常利用课前5分钟来播放学生喜欢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在欢快的节奏中感受和表现音乐。如在音乐课前,笔者有意识地播放一些悦耳动听的、节奏感强的歌曲,如《嘿,加油!》《我是一朵雪莲花》《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等,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当这些音乐响起时,学生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尽管学生的动作不是那么优美,但耳濡目染地接|到这些熟悉的音乐后,音乐的种子便埋在了学生的心里。

二、巧用歌曲创编,培养双语班学生的创造能力

对于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直接根据歌词或直观的画面等方式教授歌曲。在实际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创编歌词是相当有难度的,对于低年级的双语班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汉语词汇来创编歌词。例如,在学习完《小麻雀》这首歌曲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喜欢的小动物来创编歌词。同时,可以利用课本上丰富且直观的材料进行创编,激发学生的创编思维。在笔者的充分引导下,学生根据这些直观材料,从简单的创编入手,既拓宽了双语班学生的语言思路,又巩固了学生对某种节奏的掌握,提高了双语班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三、巧用肢体语言,激发双语班学生探索音乐的兴趣

双语班学生的汉语水平较低,对于歌词的理解能力较差,对歌曲旋律能基本哼唱下来,但却不能很好地演唱歌词。针对这种情况,采用适当的肢体语言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可以帮助双语班学生理解词义。即使在演唱中一时想不起歌词,但只要教师用肢体语言加以提醒,学生便能很快唱出来。如在进行《其多列》这首哈尼族歌曲教学时,大多数来自牧区的学生对“砍竹筒、捡竹叶、随风吹动、随风摇”这些歌词不理解,笔者就利用肢体语言帮助学生。这样做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内涵。学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充分感受到了音乐魅力之所在。

四、利用身边的生活物品,激发双语班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小学低段的学生好奇好动,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一支铅笔、一把尺子、一个小塑料袋、一个小铅笔盒、矿泉水瓶、空易拉罐,都能为学生提供想象、表演的天地。学生在摸摸、敲敲、打打、动动、玩玩中,通过探索这些物品发出的声音为歌曲伴奏,既展现了自己的表演才能,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

奥尔夫说过:让学生自己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是最重要的。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低段学生接触的事物较少,尤其是那些来自于偏远牧区的学生,有些书本上提到的乐器或者小动物是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甚至连见都没有见过,如何让他们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或者声音呢?一开始,在课堂上的实践活动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学生手足无措的声音。改变这种现状的策略就是从生活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寻找本性的音乐。

总之,音乐表现能力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对于双语班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需要潜移默化地熏陶与渗透,才能使这些双语班学生在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中发现美、感受美,继而表现美。

参考文献:

[1]肖鸣.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黄河之声,2016(13).

小学音乐教学随笔篇8

关键词:音乐;情感;音乐课堂笔记;音乐治疗

一、音乐课堂笔记实施的起源

音乐课堂笔记的诞生起源于几年前我校采取音乐课本全年级循环用书政策。因为音乐课本不再属于学生个人,同时意味着不能像以前一样把知识点记在书上,所以笔者要求学生人手准备一个音乐笔记本,用来记录一些音乐乐理知识、音乐家、作品的相关知识等,但实施了一段时间后发现音乐课堂笔记的功能远远超出了预期,且惊喜不断,于是逐步把这种做法推广到了学科组。

二、音乐课堂笔记与其他学科课堂笔记的区别

1.情感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这是它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特征。在音乐课堂笔记实施的最初阶段,当笔记本上仅仅记录一些乐理知识、音乐家、作品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发现这是远远不够的,音乐笔记本上应该要记录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体现它的学科特色。2.多样其他学科的课堂笔记大部分可以把教师板书“依样画葫芦”进行记录,其功能是加强对知识重点的记忆,这样做法的有效是因为知识点不会因个人的情感变化而改变。而音乐学科的课堂笔记除了掌握知识点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够记录个体情感的体验。情感的体验会因人而异,几乎没有标准答案,所以记录的方式必然会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如文字、颜色、图案、线条……笔者传达给学生记录的原则是:真实有效的记录方法。3.延伸很多学生都十分喜爱音乐,每天或有意或无意或深或浅都会接触音乐,所以音乐课堂笔记的延伸性体现在学生随时随地对音乐的感悟都可以记录在笔记本上,无论课堂内外。所以我们的笔记本里有一个部分是“我的音乐天地”,可以随时记录由音乐而起的所思所想、灵感、动机,无形中就成为一种积累。

三、音乐课堂笔记实施方法

音乐课堂笔记的实施远不如笔者当初所想象的那么简单,过程中碰到很多的问题和困惑,在长期的过程中我也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办法。1.音乐课堂笔记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有效对策(1)从不愿做到好好做刚一开始,有很多学生的态度是不配合的,不愿做笔记的原因大致有两种:①觉得没必要——音乐课还用记笔记?②偷懒——能躲就躲。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笔者采取了以下对策。①引导:打消学生对传统意义上“笔记”一词的理解,向他们传达音乐笔记的关键词:自主、个性、积累、融合。这样一来,90%的学生都会配合,还有的学生能把自己的笔记本打扮得很有自己的个性,令人十分欣喜。②要求:对那些长期主科作业都不交的学生采取软硬皆施的方法。硬性要求在前、“检查-提醒-检查”在后,穿插进行“放大优点表扬”,不仅可以“收复”这些“硬骨头”,还可以震慑班级。(2)从不会做到做得好有的学生笔记本准备好了,也认真记了,但是到阶段性检查时发现不是学生的态度问题,而是方法问题。针对这一类情况采取了以下对策。①抄:从最基础的做起,先把教师要求掌握的板书摘抄下来。②记:在第一步的基础上,把板书上没有出现、课堂中给你印象最深的记下来。③秀:前两步磨合熟练一段时期后,激发学生做笔记的发散性思维,引导个性化笔记和融合型笔记。2.考核及奖励机制考核及奖励机制大致有以下几种做法:定期批改、考试加分、综评等级、表扬宣传、交流经验、树立榜样。例如:每节课安排专人考勤并检查笔记本的携带情况,做详细记录;笔记本每个学期会定期收上来批改,分数登记在案;教师上课随时抽查笔记本的记录情况,并当场给予加分或扣分。笔记本学期得分情况与本学期期末音乐考试直接挂钩;笔记本三年累计得分与中考综合测评挂钩,不仅在班级树立优秀典范,并且进行全年级交流等。

四、音乐课堂笔记实施的成效

1.收获(1)数据对比体现了成绩的差异。笔者做过这样的实验:全年级12个班,10个班做音乐课堂笔记,2个班暂时不做音乐课堂笔记,为期一个学期。学期始末均从“音乐知识”“音乐鉴赏能力”两方面做测试(2)态度转变证明了学习主动性的提高。那一天,如同往常一样,笔者正批改着学生上交的音乐笔记本,有的字迹工整,有的坚持用“草书”风格,笔者也习惯了,总体有进步就好,慢慢来!正想着,拿到下一本音乐笔记本,整个本子处于快散架的状态,这比“草书”更让人气恼,本想直接给他不及格,重重地扣分!却看到他笔记做的还挺认真,再一看平时上课的表现登记,还有过好几次加分。那么这本子为什么是这幅“尊容”呢?难道是别人损坏的,来不及补?家长不在家,自己不会补?于是,笔者对着这本破烂到几乎散了架、却字迹工整的音乐笔记本,给出了90分的成绩,还给他留了一句话“如果能把本子订好就完美了!”笔者以为,他能体会“完美”的含义。果然,待到下次上课前,他是全班第一个到的,略带羞涩,不言不语站到我跟前,试探着把笔记本递给我,说:老师,请您检查……笔者看到的是一个纯手工用针线装订起来的笔记本,像极了古装书籍。封皮没变,变得是风格,变得是态度!笔者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把他吓了一跳!瞬间他的脸上也扬起了灿烂的笑容!这件事情不仅深刻地留在笔者的记忆中,对于他也是如此。毕业几年后他回校看我,仍对此事津津乐道,感谢教师当初的“手下留情”,获得这么多美好。(3)教师反思提高教学质量。在实施音乐课堂笔记的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反思。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获得成果—成果反馈到教师—教师反思—教师优化教学获得成果—实施于教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2.音乐课堂笔记前景展望音乐课堂笔记除了在音乐方面的功能以外,已然也成了教师与学生一个情感交流的特殊窗口。平日里沉默不语的学生在“我的音乐天地”里就一个音乐作品或音乐赛事与笔者聊得不亦乐乎;平日里大家印象中的“坏孩子”在笔记本上体现出的那份信任和尊重值得笔者小心翼翼去呵护……音乐笔记本成为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也无形中缓解了一些不良情绪的堆积,在很多时刻音乐被视为一种放松和减压的手段,它能安慰人,使人摆脱烦恼、恐惧与焦虑[1]。在校园心理问题日益加剧的今天,如果可以利用音乐笔记这个窗口,把它作为音乐治疗[2]的途径,进一步帮助一些孩子缓解心结心病,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