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节能环保教案8篇

时间:2023-07-03 09:40:44

节能环保教案

节能环保教案篇1

关键词:统计学 教学模式 管理应用 研究总结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c)-0182-01

当今时代是信息经济时代,可以说,社会各个环节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信息管理模式的应用,从而实现对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实现其统计体系的健全。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实现国家对统计学人才的培养,保障其统计学教学体系的成熟。

1 统计学应用环节分析

(1)为了满足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我们需要进行统计学应用环节的优化,比如其统计学教材的改革及其相关课堂模式的深化应用。在日常教学中,有些统计学基础教材是比较陈旧的老教材,已经难以满足当先社会的统计学教学工作了,这就难免会对学生对日常统计学知识造成误导,不能实现与当代统计教学形势的吻合。统计学教材质量是统计教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相关多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实现对统计教学教材的及时更新。

其内部教学内容也往往偏重于理论体系,有些知识都是抽象复杂的。缺乏对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能实现对案例教学模式的深化,及其学生实际统计学相关知识的实践操作应用。为了满足现代化信息管理的需要,我们需要进行统计学教材的改革,以满足现代化统计学系统的健全的需要,实现对其统计学教学目的的深化,以保障学生对相关统计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实现对其相关数据信息统计环节的优化,以促进其对实际案例的有效分析,满足统计学教材的健全的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实现其统计软件及其统计学教学内容的结合。也要进行实际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下文中将详细进行案例教学模式的应用。通过对教学整体环节的优化,以有助于统计学教材内容的深化,方便学生对相关统计知识理论的掌握,使其教学环节的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满足学生的统计素质的提升的需要。

(2)为了实行日常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需要进行案例教学模式的深化,实现对教师的日常教学环节的优化。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在课堂案例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学生的小组划分,以实现对相关知识得到讨论,实现对其相关案例的有效分析,以保障学生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有效学习,促进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在此过程中,我们需要进行案例选择环节的优化,保证其时效性、理论性、实践性及其真实性。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取代了传统的黑板教学模式,更加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把过去在教学中不能展现的事物表现出来,对于统计学来说,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和掌握统计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

我们也要进行相关教学指导的优化,以方便学生对于相关统计环节流程的深入分析,促进其学生的统计素质的提升,专业能力的提升,通过对其相关行政事业单位等统计工作环节的了解,实现学生对统计学工作内容的深入了解。以方便日后的统计工作流程的优化,以实现对其统计学系统的深入了解,比如其宏观统计学环节及其微观统计学环节,以有效提升学生对于实际统计工作重要性的提升,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都是从小学、中学,进入到大学学习,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生活了解较少、对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接触甚少,因而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存在障碍,通常感到抽象和空洞,而且主动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带领学生走出去,通过到实际部门的考察、调研可以极大地缩短课堂与实际的距离,有效地促进和深化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2 统计学理论教学及其实践教学的集合

(1)为了促进其统计学教学质量的提升,我们需要进行其理论教学环节及其实践操作环节的优化。以保障学生对于统计学理论知识的深入了解,又能保证其实际操作环节的优化。在日常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实现对其理论教学环节及其实践教学环节的优化,以满足统计学的实践应用性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能力及其统计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以实现对现实难题的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统计软件的应用,满足统计实践性的需要,通过对其统计学理论体系的健全,满足理论知识的传授的需要。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保障学生的统计软件的有效应用。以方便学生对其数据资料的搜集环节、整理环节等的优化,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进行就业指导教学环节的开展,在就业的选择中,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急功近利,要正确认识自己的经验和能力,选择能体现自身价值和发挥自己特长的岗位,认清现实。社会处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之中,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有一席之地,必须居安思危,不能盲目自大,必须不断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从而使自己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生了解专业就业信息也有积极作用。学生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尽量结合实用系统,掌握分析、操作、应用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协调工作能力,培养自我知识更新能力。

统计学的理论性是比较强的,我们必须进行理论教学模式的优化,实现学生对于统计学知识体系的深入了解。以确保其理论知识及其实际工作操作的结合,实现其理论知识及其生活实际的有效结合,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对其案例教学的应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可以进行统计理论的案例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以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可以在校内开展一些调查,像学生每月生活费调查、业余活动调查等,让学生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设计、调查、分析、整理,最后写出报告,这样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还可以提供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学校还可以联系一些实习单位,让学生真正体验在现实操作,把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工作更好地融合,在实际操作中逐步提升自己的水平。

(2)我们也要积极汲取国外统计学教学方法的精华,实现对案例教学系统的健全,突破传统的案例教学的局限性,实现对实践活动的有效模式,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类似问题,促进其综合应用性的提升。实现对现实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接触到大量的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案例的解决方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创新能力。

节能环保教案篇2

关键词: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6章第2节内容,它是本节的最后一节,也是整本教材的最后一节,主要包括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内容和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作为整本教材的最后一节,内容安排十分合理,让学生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去解决一些环境问题,具有对本教材内容升华的特点,体现了生物学教学的意义所在。

二、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知识作为基础,学习本节难度并不大,关键是能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尤为重要。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关注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概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

进行资料搜集,了解我国利用生物技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进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合作学习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

其中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策略

在准备教学之前,教师精心编写“三案”。“三案”分为课前预习案、课堂导学案和课后固学案。课前预习案在上课前一天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其中的内容阅读课本进行预习,课堂导学案主要是设计五个互助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在上课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课后准备一些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先从身边的环境入手,由整洁的环境和被污染的环境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意识到需要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对于本节的主要知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通过精心设计的几个问题,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展示答案,小组点评、质疑,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张本市整洁的环境和主要景区的图片,提问:“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同学们感觉如何?”再展示几张城市垃圾遍地、河流污染、雾霾严重的照片,提问:“如果你们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你又会有什么感觉?”待学生给出否定的答案后,教师紧接着指出“天涯若比邻”,一个城市污染了其他地方也会受到影响,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类的关注与协作,引出本节课题“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设计意图:由本市的环境入手,可以让学生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两种环境的截然反差,让学生强烈地意识到保护我们的家园势在必行,自然地过渡到本节的教学内容上来,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展示学习目标,开展自主学习

教师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根据导学案中列举的自主学习提纲再次阅读课本,识记本节主要知识。教师检查各组学生的预习情况,并给予评价。

设计意图:展示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自主学习可以进一步熟悉本节知识,以便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

3.小组讨论,进行合作探究

在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几个问题:“观察课本P124页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想一想,这些环境问题会不会影响我们个人的生活?我们个人的行为与这些环境问题的形成有没有关系?”“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分别举例。”“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否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教师指导学生针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教师一旁指导学生解答疑惑,并对各小组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

4.课堂小结

最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本节的知识网络,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指出要保护我们的家园,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只有我们每个人都做到了,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才能实现我们心中的中国梦。

设计意图:把零散的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复习和记忆,在课堂最后呈现是对本节课的一个总结。最后在师生共同的倡议中结束本节课,把学生的情感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再次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六、教学评价的设计

在本节课中,预习、小组讨论、展示、点评和质疑等环节都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包括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小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而个人评价是在课堂中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的课堂评价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还可以激励教师有目的性、有计划性地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七、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认真研读教材,编写学案,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中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一节课。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在课堂中学生是一个思维活跃的群体,他们的想法和提出的问题是教师所不能预料的,这就需要教师备课时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还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

节能环保教案篇3

【关键词】高校 环境法律诊所 环境社会组织 合作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23-03

环境法律诊所是环境保护法课程实践教学的一个新模式,这一教学模式已在我国一些高校的环境法律课程中得以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目前,一些高校开设的环境法律诊所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往往与环境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使环境法的教学与法律实务相结合,这不仅使教学效果在实践中得以提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技能,同时也使得法律教育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彰显。本文试从国内外高校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现状出发,分析环境法律诊所与环保社会组织的合作的意义,并针对环境法律诊所与环保社会组织的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一、国内外高校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现状

(一)美国高校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现状

环境法律诊所教育起源于美国,这一法学教育模式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真实案件,通过参与诉讼与非诉讼活动学习法律实践技能,为环境事务的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美国的环境法律诊所主要有校内诊所和校外诊所两种模式,其中,校外诊所一般是法学院与环境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并由法学院的教师和外部组织的成员分别指导学生,如美国的耶鲁大学、密西根大学的环境法律诊所即采用这一模式。美国环保社会组织非常发达,这些组织不仅可以是环境法律诊所案件诉讼的共同原告,也可以是案件的委托方,还可以提供某些案件的专业协助(例如提供环境科学检测)等。因此,美国高校的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紧密,并在双方的合作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二)我国高校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现状

随着我国法治的发展,法律人才的培养走向法律职业化教育是大势所趋,我国法学更注重理论和实践教学并重,法学教学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化。一些高校在设置环境法律诊所的同时,也开始寻求与环保社会组织进行合作。目前,我国的高校环境法律诊所主要与高校内部的环保社团和民间的环保社会组织合作。

1.环境法律诊所与高校内部的环保社团进行合作。我国的法学院引入诊所法律教育以后,马上就和法律援助结合在一起,诊所法律教育中所需要的案件,大量来自法律援助中心。我国一些高校的环境法律诊所亦是以法律援助中心为依托,将环境法律诊所的课堂融入法律援助活动当中,使两者得以很好地结合。其中,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学院于1999年开办了国内首家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该中心专门为污染受害者提供帮助,为环境污染案件提讼,维护污染受害者的环境权益。中国政法大学的环境法律诊所以该中心为平台,将诊所的学生在该中心进行实习过程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此后,中国人民大学设立的环境法律诊所也将课程的环节融入污染受害者法律帮助中心,开展实践教学。

2.环境法律诊所与我国民间环保组织合作模式。目前,我国一些高校环境法律诊所也会与地方的民间环保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例如,安徽大学法学院是与安徽省第一家环保民间组织绿满江淮进行合作,并于2013年成立了环境法律诊所通过直接帮助污染受害者进行环境维权,提供法律援助,以此推动民众和相关部门关注环境污染情况,同时为环境法理论研究与教学提供丰富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深化了环境法学教学改革。环保社会组织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提供的真实环境,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作为志愿者在环保社会组织中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在实践中积累了相关经验,提升了实务技能和职业能力,两者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环境法律诊所与环保社会组织的合作的意义

(一)解决了环境法律诊所案源不足的问题

由于社会影响力小、公众认同感低等因素的制约,我国高校的环境法律诊所的案源不足,这也成为制约我国环境法律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环保组织则是专门致力于维护公众的环境权,能够接触到大量的环境案件和相关当事人,同时,环境社会组织拥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公众也更倾向将环境问题的相关案件委托给环保社会组织,因此,环境法律诊所与环保社会组织建立稳定和有效的合作模式,通过社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拓展案源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这不仅可以保证有充足稳定并适合学生参与的案源,还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实际案件处理并提供相应的法律实践,提高环境法律诊所的教学效果,实现其社会服务功能。

(二)拓展了环境法律诊所的师资力量

我国高校的环境法律诊所普遍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环境问题是高度复杂专业,环境诊所不仅需要法学专家、律师,同时更需要各领域的具有环境相关知识的环境学专家作为指导教师。值得注意的是,一些高校教师较少兼职环境法律实务,一般以学校教学为主业,因而也缺乏相关的环境法律实践经验。而环境社会组织拥有更多的专业环境人才,可结合该其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意见对学生进行环境实务指导,充分发挥该组织专业人员的优势,以此拓展师资力量。同时,通过与环境社会组织的合作,也能使环境法律诊所的教师在与环保组织合作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提升,有效解决环境诊所的师资问题。

(三)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环境法律诊所经费不足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环境法律诊所多存在经费短缺的问题,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限制,环境法律诊所校外实践教学部分难以开展,大多局限于校内,主要集中于校内模拟法庭、环保问题的咨询、环保法律知识宣传等活动。而环保社会组织由于其本质属性,致力于为环境提供无偿服务,其本身的资金来源具有一定的保障,部分环保社会组织可以为一些大学的环境法律诊所提供小额资金资助,缓解诊所经费的困境。此外,高校的学生参与到环境公益活动中,可以与环保社会组织共享场所、环保器材、环境影视资料等相关资源,场所和设备费利用率提高,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经费问题。

(四)一定程度解决了参与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资格受限的问题

环境法律诊所为环境污染受害的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质,但现阶段相关法律并没有把个人纳入可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范围内,环境法律诊所学生环境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是受限制的。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了社会组织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资格和基本条件,即依法在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工艺活动连续5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由此可知,符合条件的环境社会组织是合法环境公益诉讼资格的主体之一,其接触的法律案件多是属于环境公益案件诉讼范畴,因此,环境法律诊所与符合法律规定的由诉讼资格的社会组织进行合作,一定程度使学生能够参与环境公益诉讼实务从而掌握环境法律实务技能。

三、环境法律诊所与环保社会组织的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应培养何种法律人才的教学目的不够明确,现今,我国对环境法律诊所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关注法律教育的职业化训练,在经验中巩固环境法律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环境法律技能,但是往往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环境法公益价值观。美国的环境法律诊所设立之初,着重培养学生有意识的为处于不利的一方委托人提供法律帮助,发扬公益精神。我国的环境法律诊所也为环境委托人提供相应的法律服务,但更注重是学生的能利用自身的知识优势为当事人提供法律帮助,而对于职业道德观念和公益价值观的培养不足,对于维护社会公平相关社会责任感不够,一些学生参加环境法律诊所,有时仅出于兴趣和新鲜感使然,或者有的学生仅仅是为了修足课程所需学分,因此,学生们在环保社会组织中从事公益活动,增强公益价值观尤为重要。

(二)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的教学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设置的环境法律诊所课程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教学中,并没有完善独立的诊所学制度。具体表现在:首先,没有完整的诊所课程大纲,一些高校的环境诊所课程所使用的大纲是和环境法课程大纲一样,没有具体的、明确的诊所课程教学大纲,不能很好地反映课程体系、教学任务、要求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这导致课程教授的内容范围模棱两可,不利于评估相应的教学效果。其次,没有制订相关的环境法律诊所的教学计划,在诊所的课程教学进度、内容安排上欠缺规范,特别是诊所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上随意性较大,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教学方案,较难落实诊所课程的执行情况。最后,没有相关的办案指导规范的制度,如诊所教学指引、学生办案守则等相关规范,无法落实学生在环保社会组织的实践环节,特别是规范学生参与真实案例的权利和义务等事项,没有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学生往往无所适从。

(三)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的教学环节设置不合理

环境法律诊所的重要的教学部分是与校外环保社会组织的合作教学,是让学生在参与环境实务中掌握更多的法律职业技能,避免环境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脱节,因此,环境诊所的课程环节设置应更偏向于校外实践的运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大多数高校的环境法律诊所课程多设置校内诊所运作环节,多为培训、模拟法庭、参与组织社区调研和法律宣传以及开展普法讲座等环节,参与真实案件多是局限于接听法律诊所热线,接待污染受害者来电来访咨询的事项,而对于参与真实案例办理和诉讼流程环节安排较少,无法接触到实践教学的核心环节,有专家提出“真实的案件是法律诊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化所在”。因此,环境法律诊所在与环保社会组织合作的实践环节设置应当更为重要,通过校外的诊所教学环节的设置,在真实的案件办理过程中培养学生实务技能,以提供更好的职业技能训练的平台。

(四)环境法律诊所与环境社会组织合作的教学评估考核制度不全面

教学评估是教学质量保障和教学水平监控之必须,但我国一些高校的环境法律诊所的教学评估考核一般仍是传统的考核方式,因为环境法律诊所一般不作为独立的课程设置,没有独立的学分,因此,环境法律诊所的往往是以学生环保法卷面考试成绩作为教学指标的考核,无法评测学生在环境法律诊所中的实务技能掌握程度,也无法评估环境法律诊所真正的教学效果,这就极大地打击了教师与学生的开展环境法律诊所的积极性。同时,一些高校的环境法律诊所虽然设置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当事人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体系,但这些主要是侧重对学生评价,无法评测诊所教师在环保社会组织开诊环境诊所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以及其教学工作量,不利于调动诊所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因此,应当建立起一套合理的环境法律诊所课程评价体制。

四、环境法律诊所与环保社会组织的合作的问题解决对策

(一)培养卓越环境法律人才,着重培养学生的公益价值观

环境法学教育的目标应主要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卓越的环境法律职业人才,这就需要以提升环境法律人才的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高环境法律人才的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大应用型、复合型环境法律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在培养学生律师职业技能的同时,应当注重公益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成为社会的责任感、有奉献精神的法律实务型人才。而环保社会组织也具有公益性,我国的环保社会组织在公益案件中是不通过诉讼牟取经济利益,因此,环境法律诊所与环保社会组织合作,不仅能在实务中学习法律职业技巧,还能培养学生的公益价值观,两者得以较好地结合,共同为环境污染受害的弱势群体提供服务。

(二)完善环境法律诊所和环保社会组织合作的规范教学制度

环境法律诊所在与环保社会组织的合作中应当制定规范的教学制度。首先,应当制定环境法律诊所的课程教学大纲,这样既能根据各校师资力量的具体情况落实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制定相应的学分,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评估工作。其次,制订环境法律诊所的授课计划,课程教学的内容应设定为培养学生的环境法律实务技能和相关职业道德培养,根据教学计划落实环境诊所课程的执行情况。最后,制定环境法律诊所教师指导规范和学生办案守则等相关规范,确保学生在办案过程中在准则的要求内发挥其最大潜力,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办理案件,不断提升法律服务的水平。

(三)加强环境法律诊所和环保社会组织合作实践课程的设置

在环境法律诊所的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上,应强化实践教学中的真实案件办理的教学内容,如和应诉环节的实践环节设置,学习前准备工作,学习案件证据的获取和分析,如何正确适用相关法律,同时也应熟悉办理环保案件的规则,掌握策略和常用办案技巧,学习如何制定相关的文书,了解如何应诉及抗辩的策略。同时,应注重庭审活动的实践环节的设置,组织环境法律诊所的学生到法院旁听案件,观摩庭审,从而了解案件审判程序,了解审判的各个程序环节,学习立案、庭审前准备以及庭审过程的注意事项,学习庭前调解等相关环节,同时安排学生在学习后进行模拟法庭训练,真正做到教、练、学结合。

(四)建立环境诊所和环保社会组织合作的合理评估制度

建立合理的评估制度能更好地促进环境法律课程的教学改革,环境法律诊所的合理的评估体系应包括学生的评价体系和教师评价体系。就学生的评估而言,主要应是对学生全面素质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须以科学、灵活为原则,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具体评估主要由指导老师根据学生在环境法律诊所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具体表现,对照相应教学考核制度中明确的评估指标对学生进行评估,同时可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当事人意见等多种方式综合评定,评估结果作为确定学生法律诊所课程成绩的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法律诊所课程的评估指标是事先制定好的可分值化的具体实践操作事项,并在学期伊始即告知诊所的学生。与此同时,对于教师的评估而言,主要评估其在环境法律诊所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同时对其教学管理和对学生的责任心在评估体系也应有所体现,这样才能使评估反映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和相关质量,起到一定的激励效果。

【参考文献】

[1]魏旭,邱新.美国的环境法律诊所教育[J].世界环境,2009(3)

[2]王立民.法律援助与“诊所法律教育[J].政治与法律,2005(1)

[3]甄贞主.诊所法律教育在中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环境法律诊所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14JGA293)

节能环保教案篇4

(一)保障课堂教学科学化的需要

教师在教学方案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深入分析教学工作中的各项问题,且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解决问题的措施,让教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保障课堂教学环节的科学、合理,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的需要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案设计,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则逐渐转变角色,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需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必须要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思考和反思,然后运用相应的方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代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举例

(一)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在这一节中,教学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圆周运动以及匀速圆周运动;②掌握角速度、线速度的相关知识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③了解频率、周期的涵义;④清楚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

(二)教学过程

第一,教学导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提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本章节内容的思考和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比如提出以下问题:①同学上学中,步行、坐公交、骑自行车这三种方式中,哪一种最快?②我们通查个所讲的快慢中,主要指的是“速度”,那么比较的是什么速度?③提到圆周运动,同学们在生活实际中想到的主要是轮子(为讲解圆周运动的概念埋下伏笔),那如果是两个人同时骑自行车,怎样比较他们速度的快慢?

第二,新课教学。完成新课导入后,教师就可以直接进入新课教学的环节。这部分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知识。比如在定义圆周运动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其定义,可以设置问题:怎样度量质点做圆周运动的速度?然后让学生利用相关的物品,比如圆规等,对圆周运动进行模拟,同时注意观察圆周运动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等概念。

第三,课堂总结。根据以上教学环节实施,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同时让学生自由发问,提出其中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之间互相讨论,最后教师再做出补充,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

三、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案设计的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一味重视“灌输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参与。因此,最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整个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主导,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法

比如在“圆周运动”这一节的教学设计中,当教师提问步行、坐公交车、骑自行车三种方式来上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丰富的图文信息、多样化的视频资料等,用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出来,从而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2.小组合作学习法

在教学方案设计环节中,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在保障教学时间的前提下,设置相应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先在组内展开讨论,然后让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陈述相关的观点。此外,在实验课环节中,有些实验需要小组合作完成,此时同样需要教师将学生分组完成,从而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注意问题的启发性

在以问题为中心的现代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中,教师设置问题时,必须要确保其具有良好的启发性,当问题提出后,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这样才能保障以问题为中心的方案设计的实施效果。此外,在设置问题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一方面,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避免学生问题受挫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这样的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物理现象,认识到书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将书本知识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四、结束语

节能环保教案篇5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程伦理;专业知识融合;思政课程体系

一、引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指出:工程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纲要明确提到工程伦理教育,说明“工程伦理”在整个课程思政体系中具有独特的课程优势,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工程伦理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一种拓展,二者相互贯通,本质上都是思想育人[1—2]。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实践和发展的关键环节[3]。但是,由于我国工程伦理研究起步较晚、整体发展较慢,不可避免地存在亟待补足的短板[4]。特别是在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做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塑造有机地结合起来,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深入研究[5]。此外,要实现课程思政与工程伦理教育的有机统一,还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将思政与专业知识结合,与行业特点结合,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理清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以材料和化学专业为例,两者均与能源和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安全事故等社会问题直接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工程伦理、工程师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思政教育元素,探索材料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将专业知识与“绿色环保、节能降耗、安全意识、可持续发展”等发展理念相结合[6]。然而近年来,化工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件等不断被曝光,深究其根源,均与材料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者的工程伦理意识淡薄、疏于监管等因素相关[7—8]。如何开展材料、化学专业的工程伦理教育,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

二、工程伦理分层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

材料专业、化学专业领域的工程伦理教育既有工程伦理中的普适性,又具有专业带来的特殊性。材料是人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与先导,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大力培养卓越的材料工程高级工程师,对提升中国制造的能力意义重大,但需要工程伦理意识的精神武装;化学化工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也是一个各类安全事故频发的行业,环境伦理和安全伦理是该行业涉及的最重要的工程伦理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化学工程领域的伦理教育,以规避可能导致的技术风险和功利化教育问题[9—10]。为此,按照学校和学院的规划,我们从2018年开始,陆续在材料与化工工程专业硕士以及本科生中开展工程伦理教育,通过三年多的实践,结合材料、化学专业特点,逐步形成了特色明显的本—硕贯通的“三层次”工程伦理教育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即基础层次、专业层次、实践层次。其中基础层次聚焦伦理道德理论,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职业道德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专业层次立足材料领域科研前沿,挖掘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找到解决办法;实践层次则选取具有专业特点的各类案例进行剖析,培养学生发现伦理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本科生,开展以基础层次为主的工程伦理教育,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伦理意识和责任感培育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职业价值观,储备基本的工程伦理意识,并结合具体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工程伦理规范知识和工程伦理判断、决策能力。专业硕士重点结合专业和行业特点,开展专业层次和实践层次的工程伦理教育,以伦理问题的辨识能力和面对伦理问题的决策能力培养为主。通过理论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培养学生工程伦理实践能力(包括伦理判断能力、伦理选择能力、伦理决策能力等),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伦理环境、道德困厄中进行评价和思考,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案例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与实现途径

案例教学是目前提升工程伦理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为保证工程伦理教育的效果,案例选择需要与专业及行业特点相契合,呈现方式也要经过精心设计。为此,我们在工程伦理实际授课过程中,聚焦材料、化学专业密切相关的能源、环境、实验室安全等领域进行案例选择,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通过巧妙设计,呈现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逐渐形成了“和谐材料·绿色化工”的特色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一)思政元素(安全与环保意识)与专业知识(材料、化学领域)的融合

当前,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一直是材料、化学领域关注的焦点。为培养学生的环境伦理意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三个具体案例,分别为“限塑令”“拒绝洋垃圾”和“废旧电池回收”,三个案例聚焦能源与环境领域,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中“限塑令”(包括“禁塑令”的出现)既有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知识的内容,又有塑料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的深刻阐述,让学生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促进他们结合所学知识,广泛开展可降解塑料的创新探索;“拒绝洋垃圾”包含大量的材料、化学相关知识,更是反映出以牺牲环境换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伤害已经到了刻不容缓要解决的地步,告诫人们发展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废旧电池回收”既有电池材料的专业知识,更有废旧电池所带来的严重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新能源电池的飞速发展,但报废电池的回收体系仍然没有健全,需要材料、化学工程师投入极大的精力,在废旧电池循环利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意识到环境保护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应该时刻关心环保,并通过所学的专业知识,力所能及地去保护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安全伦理是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另一个工程伦理意识。材料和化学两个专业所在的学科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实验室安全事故;材料、化工企业同样面临较大的安全生产压力。因此,结合本专业实验科学的特点,我们通过诸多安全警示案例来提升学生的实验室规范意识,加强危化品的使用管理以及三废规范处理,引导学生从进入实验室开始,就自觉遵守各类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观,有效地防范实验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案例教学的实现途径

为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在工程伦理教育中的作用,我们从教学目标,预习环节和课程呈现方式等三个方面进行精心设计,将与专业相关的环境伦理、安全伦理通过案例引入到课堂内容中,并在授课之前,通过在线问卷调查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工程伦理”的兴趣,在学习任务中增加相关案例资料的文本链接或视频链接;试图在授课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实现工程伦理塑造,促进学生思想认识不断深化,通过“案例介绍—分组讨论—逐一陈述—点评总结”四个环节实现。在案例介绍环节,由教师根据案例本身的资料或视频引入需要抛出的问题;在分组讨论和逐一陈述环节,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利于学生理解角色。例如,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利益攸关的企业负责人、工程师、民众、政府管理部门等不同的社会角色,同时角色可以进行轮换,将自己置于不同的利益角度,更好地体会面对工程两难时的心路历程,在价值冲突中进行最为合理的伦理抉择。在点评总结环节,由教师根据每组的实际汇报情况进行点评,并对案例所要求的工程伦理意识进行总结。对于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针对不同的案例,在引入、讨论、陈述和总结等各个环节进行不同教学方式的设计。如有的思政元素适合在案例的介绍环节通过显性方式切入;有的则适合隐藏在讨论环节让学生自主发掘,或在陈述环节由教师适当引导;有的则在总结环节顺藤摸瓜、画龙点睛。对于两难困境的案例,在引入案例后宜采用分组辩论的形式进行展开并加深认知,对于存在多个利益攸关方的案例,在引入案例后宜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强化身份信息,增强代入感。总之,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权重要与思政元素的特点相适应。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教师团队在案例的选择、引入和讨论等教学环节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家国情怀、社会使命、职业道德、生态环境教育,逐渐形成了“和谐材料·绿色化工”的特色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以及“安全观”教育的专业特色(如图2所示)。

四、课程的评价方式

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和责任感、掌握工程伦理的基本规范、提高工程伦理的决策能力。因此,不采用固定的试卷考核方式,重点强化过程评价、提高分组汇报和工程案例分析等环节的比重,主要由过程化考核(30%)、分组汇报(30%)、期末考核(40%)三种方式组成。过程化考核包括平时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网络平台学习情况、问卷调查等,重点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分组汇报采用教师确定分组方案、选题范围,制定评分标准,由学生分组确定主题,并搜集相关资料,准备汇报展示方案,汇报时除教师团队打分外,学生之间设置互评作业环节,通过设置统一的评分标准让其相互之间对各自的汇报情况进行评分。期末考核不采用试卷形式,而是由学生根据所学专业方向或兴趣范围,确定主题,提交案例分析报告,以此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五、总结与展望

节能环保教案篇6

【关键词】环境法 教学 案例选择 案例适用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47-01

“案例教学是法律教学的必需,没有案例教学的法律教学将是一个不完备的教学”[1]。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Case Study)最早发源于 1829年,由英国学者贝雷斯试行的法律教学实践,而后由美国学者郎德尔教授于19 世纪 70 年代在此前的基础上创立了判例教学法,并在美国的法学教育界正式得以推广。[2]20 世纪80 年代末,这种英美法系判例教学法为我国法学教育所引入,在继承大陆法系传统讲授教学法精神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改进,现已发展成一种适合于我国的案例教学法。[3]由于环境法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案例教学与其他学科具有不同的要求,尤其在案例的选择与适用方面,本文拟就此问题作一论述。

一、环境法的特殊性:把握案例选择与适用的前提

与民法、行政法、诉讼法、刑法等法律部门相比,环境法这一新兴部门法的教学具有综合性、科技性、公益性等特征。正确理解环境法的特征对于恰当选择与适用环境法学教学案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综合性。环境问题的综合性、环境保护对象的综合性和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法是一个高度综合化的法律部门。环境法的综合性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案例时,不仅要选择环境民事案件,还要选择环境刑事案件、环境行政案件。另外,除了关注环境损害赔偿纠纷、环境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纠纷以及环境犯罪之外,我们还要关注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实践、环境执法主体的权力规范等。对于案例的适用,环境法的综合性要求教师能够综合运用环境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全面深入的掌握相关知识点。

第二,科技性。环境法不仅反映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还反映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具有很强的自然科学性。环境法的科技性要求我们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与时俱进。因为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同样的环境问题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成因与对策会因科技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另外,环境法的科技性要求我们在适用教学案例时,要注意结合案发当时的科技水平,正如前所述,科技水平的状况直接影响案件的结果。

第三,公益性。保护环境资源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要求,保护环境资源的事业已经成为公益性事业。环境法的公益性要求我们在选择和适用教学案例时,应当区分环境特殊侵权案件与环境法意义的案件。环境特殊侵权案件属于民法上的侵权责任范畴;环境法意义的案件应当是针对环境公共问题,维护的是环境公共利益。因此,在选择和适用环境法教学案例时,我们应当选取和分析因环境公共问题而引发的案件,例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等。

二、选择环境法教学案例应注意的事项

第一,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选择最切合知识点、最容易为同学们吸收和理解的案例。

第二,选择具有新颖性的典型案件。一方面,要尽可能选择环境法律实践中最新的案例。笔者对当前市面上的案例教材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其中选取的案例大部分滞后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实践,很多案例都是2000年以前发生的。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课前通过网络、新闻等新媒体发掘最前沿的案例。另一方面,应当选择具有显著代表性的案件。案件内容应当对相关知识点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第三,选择真实案件。环境法律具有时代性特征,不像民法等传统部门法千百年来所秉承的理念和原则相对不变。环境法律的基本理念、原则和制度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例如,环境法的理念从最开始的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整体主义发展。随着人与自然关系越来越紧张,环境法对于人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行为实施越来越严格的控制,例如从最开始的事后救济到现在事前的预防性控制、事中监管和事后救济相结合的全过程救济。环境法教学案例如果选择模拟案例,则会与时代和实践相脱节。因此,民法等传统部门法可以根据法律关系的规则和相关知识点模拟相关案例,而环境法案例应当选择真实案件。

三、适用环境法教学案例应注意的事项

第一,案例的适用应当与教材的知识点体系相互结合,做到当用则用,不滥用。环境法教材体系一般分为基本理论和制度两个层面。在基本理论层面,案例教学法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主要以教师对于环境法基本理念、原则等基本理论问题的讲授和讨论为主。在制度层面,则可以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优势,通过一个综合性的案例将某项制度的知识点连接起来,融知识点于教学案例中,通过案例的分析、讨论与总结,让同学们了解案例的同时掌握和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点。

第二,科学设置案例适用的各个环节。案例适用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即案例设计、案例布置、讨论分析、点评和总结。其一,教师需在开课之前制定详细周密的案例设计方案,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的、案例类型、案例内容、案例来源、重点问题、分析和讨论的步骤,以及其它应当注意的事项。[4]其二,案例布置能够有效地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教师在案例课之前应当通过课堂、电子信箱、QQ、微博等方式将下节课将要讨论的案例材料告知同学们,并将重点讨论和分析的问题预先留给同学们思考,以使同学们带着问题来上课。其三,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要明确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分担。教师在此环节起引导作用,主要启发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学生应当是此环节的主角,学生的讨论和分析占用此环节的大部分时间。最后,教师应当对整个案件进行一个有广度和深度的分析和总结,以加深学生对案件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水平。

最后,案例适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板书以外,教师在案例教学中更应该适用网络、电视、多媒体、电子杂志等多种手段。例如,可以建立环境法学习网站,将案例材料和相关新闻报道、视频等放到网站上,还可以开辟讨论专区,供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又如,可以制作电子杂志,将案例材料以及课上讨论中出现的新观点和新问题呈现到电子杂志这一新媒体上,方便同学们回顾和复习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刘筠筠,郝琳琳.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 (4).

[2]王家启.法学案例教学模式与方法述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3).

[3]曾,唐仙丽,张燕.法学案例教学法的探索与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1).

[4]田侠.案例教学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课程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9 (4).

作者简介:

节能环保教案篇7

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取得一定进展,并对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用户的实际需求做出满足。值得一提的是,LG商用凭借在商用领域及教育行业的多年深耕,推出了具备多用户显示模式的慧联显示群组解决方案。LG慧联的推出提升了教学效率,同时解决了信息化普及率低的问题,由于多用户显示模式减少了主机数量,大大降低了信息化设计采购成本和维护成本。LG绿色节能显示器也是低碳背景下适合节能环保型数字化教室构建的一个亮点。

在日前启动实施的《规划纲要》中,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做出了指导性的明确要求。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同时编制“十二五”规划、为“十二五”奠定基础的关键一年中,对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也尤为重要,一方面教育机构以信息化手段改进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推进节能环保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和普及;另一方面,更多业内信息技术领先的商用领域解决方案提供商根据应用需求进行技术创新。在双方的积极努力下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快步发展。

在全球低碳潮流的影响下,教育机构信息化建设与节能减排同样密不可分,使得商用解决方案提供商在解决方案上更加突出节能和创新。2010年4月在浙江义乌举办的第59届中国教学仪器设备展上,商用显示领域领导厂商LG和三星分别展示了创新的高科技智能化互动解决方案,引领行业趋势。目前看来,LG商用推出的慧联显示群组解决方案已经凭借创新优势获得众多用户认可,在推进节能环保型数字化教室构建过程中更取得不俗进展。

由于学校电子教室、数字化教室是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最广泛,创新的技术让数字化教室的互动功能和教学效率更为提升,同时在绿色节能方面更亲近环保。

LG慧联显示群组的推出对边远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提升教育效率有很大促进作用。LG慧联的创新在于打破了传统“一台主机配一台显示器”,创新实现――“一拖N”多用户互联显示模式。LG慧联的推出实现资源互联共享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教育信息化设备的采购和维护成本,解决了边远地区采购费用有限、教育设备难以普及的困难,在中国市场更具活力和竞争力,也更多地被教育行业用户所接受,成为教育行业信息化创新的标杆解决方案。

节能环保教案篇8

一、环境工程人才企业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水、空气、重金属和化学品污染引发的突发环境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地区污染排放大大超过环境容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环境工程专业不仅研究水、气、噪声和固废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及措施,而且就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废物资源化技术、区域环境的科学规划及管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得最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目前中国已有多所大学成立了环境工程专业,并在学科建设、教学内容、实践实习及就业出路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何在新的形式下通过适当的教学改革,时刻把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向,培养合乎环保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关注的问题。[1]盐城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企业培养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更加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为中国的环保事业输送掌握环境工程新理论、新工艺及新设备,能够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环保设备设计与生产、科研教学、检验分析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旨在培养环境工程领域创新能力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2]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计划包括本科一年多在企业学习,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现场的实践与学习,结合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项目,获得环保工程师、环评工程师、运营管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使学生达到专业能力和资格认定要求,培养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的卓越环保工程技术人才。[3]

二、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根据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国家通用标准,环保工程师、环评工程师、运营管理工程师培养的行业专业标准,结合我校学生培养目标,在企业学习阶段应重点培养以下素质和能力:[2,4]

1.职业素养

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明确工程师的角色和社会责任,树立职业工程师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熟悉行业政策法规,了解相关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2.工程实践能力

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掌握扎实的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环保工程设计,熟悉污染治理设施的施工、运营管理体系,拥有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掌握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能够开展项目环境保护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掌握环境监测技能,能顺利开展环境样品的分析检测;掌握环保设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并能从事环保设备营销工作。

3.创新能力

在熟练掌握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结合专业前沿理论与技术,具备对现有工程进行改造、优化,选用先进的工艺组合、施工方法、新型设备等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进行污染治理方案选用、工程设计,能够解决污染治理工程运营过程的技术问题,具有工程项目的决策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4.沟通能力

具备融入社会和团体的能力,参与生产、项目及管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领导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三、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通过四年不间断参与社会和企业的培养环节,使学生从认识社会和企业逐渐达到融入、参与到社会和企业。企业培养阶段时间一共为40周,在企业培养的主要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环境保护调研实习、环境工程工艺设计企业(水、气)、环境规划与影响评价企业实训、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企业实训、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实训、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企业实训和毕业设计。[5,6]企业实训开展的方式主要包括:观摩、讲解、现场踏勘、现场授课、工程实例方案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工程实例观摩、现场操作实践、项目或系统开发、运行、管理。企业实训考核的方式主要包括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技术、工艺方案、设计说明书、工艺图纸、规划文本、环境影响报告书、现场操作、技术方案、图纸、技能考核等,毕业设计考核要突出企业导师的作用,分企业指导教师评审(权重30%)、学校指导老师评审(权重30%)、答辩小组评审(40%),答辩小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不能低于40%。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工程实践,依托于与企业共建的校外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指导老师采用双导师制,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方委派工程师共同担任。

四、“企业培养方案”实施方案

通过在“卓越计划”合作企业(盐城市部级环保产业园、江苏科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清大同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紫光吉地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吉发电有限公司、盐城市城东污水处理厂、盐城环保新技术研究中心、盐城宇新固废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实践锻炼,使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废水、废气、废渣处理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环保设备设计与生产、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方面专业技能,形成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以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认识实习

进度安排在第二学期,为期1周,主要实习内容包括实习动员、安全教育、实习单位专家讲座、各处理单元参观、车间见习、总结、考查、座谈。

2.环保调研实习

进度安排在第三学期,为期1周。主要是了解社会及专业发展现状,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环境工程工 艺设计企业实训(水控、气控)实施方案

进度安排在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为期6周。具体实习教学内容包括:实训动员、安全教育、企业文化学习;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程教学;收集处理工艺设计、方案设计、绘图等方面的资料;各项设计准备工作;了解设计步骤、行业规范、设计人员准则、设计原则、设计方法等;工艺的选定及处理方案的确定;根据选定方案对各处理构筑物或设备进行设计计算;论证处理方案的合理性、估算工程投资、运行成本;根据设计好的数据,进行计算机辅助绘图;企业导师考核;实习总结、座谈。

4.环境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进度安排在第六、七学期,为期5周。具体实习教学内容包括:实训动员、安全教育、企业文化学习;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部分内容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部分内容的理论教学;现场调查;相关企业收集资料、采样、整理数据;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大纲的确立、规划的编制(包括现状、规划近远期目标、规划的实现途径和具体方案)、规划图件制作、规划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分析、保障措施;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等章节的编写、工程分析章节、污染防治措施分析章节的编写、风险评价、经济损益分析等章节的编写、完成环评所需相关图件的制作;总结、座谈。

5.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项目课程时间安排在第5、7学期进行,为期2周。具体实训教学内容包括:介绍、学习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置流程、主要处置工艺和设备;课程知识的课堂讲解与现场讲解相结合;了解固废收集流程;熟悉固废处理设施的运行;参与企业人员现场安装与设备调试。

6.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实训安排在第4学期(2周)和第7学期(3周)进行,共为期5周。以盐城市国级家环保产业园的几个大型环保设备制造企业为主要实训企业。主要实训教学内容包括:环保设备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发展现状、市场拓展;设备各部分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设备设计流程;设备制作过程;训练设备制作操作技能;典型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仿真技术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典型环保设备自动化控制工程的设计与应用;环保设备营销实训。

7.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岗位实训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为期6周,具体安排如下: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具备培训资质的公司为主要培训单位,盐城环保产业园内多家企业、盐城市城东污水处理厂、盐城各化工产业园区和盐城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要实训地点。

主要实训教学内容分为污废水和废气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两个部分,主要包括:污废水处理与维护管理、物理化学法、生化处理、污泥处理与处置、水处理机械设备、污废水监测及水处理实验、污水处理厂岗位实训;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燃煤及污染物、燃煤工业锅炉概述及工业锅炉烟气脱硫设施的运行维护与管理、除尘器及除尘器岗位实训、脱硫技术及脱硫系统岗位实训。

8.“企业培养方案”毕业设计实施方案

毕业设计总学时为18周,安排在第8学期,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调研及资料收集、撰写可行性论证报告;企业设计项目研究、方案设计论证、方案的比较与优化;三废处理工艺设计、设备选型、运行管理;环保设备设计、制作;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撰写、印装设计说明书,图纸绘制;企业设计项目总结、解决企业问题;答辩、资料整理归档。

五、结论

盐城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从培养“卓越环保工程师”的角度出发,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环节训练中的作用,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实践内容与方式等系列实践环节的改革,保证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够达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 [7]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2]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