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8篇

时间:2023-07-04 09:27:19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篇1

关键词:无锡市 物联网产业 预警管理

高速成长的物联网产业已经成为无锡市首个列入国家战略层面扶持发展的产业示范区,欣慰之余,我们也看到,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在全国各地发展如火如荼,以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作为国家传感网(即物联网技术)创新示范区,物联网产业不仅给无锡市带来机遇,也带来风险。为此,我们在积极抓住目前国家提供的有利机遇的同时,有必要及时实施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促进物联网产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一、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回顾无锡市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主要呈现以下三个特点:

1.起步早,发展快。无锡市早在2010年5月就明确提出“将无锡市建设成为具有一流创新力的物联网技术创新核心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集聚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先导区,积极引领全国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与应用”。目前,无锡市已集聚了国内外著名的物联网研发机构32家。2011年,无锡市物联网产业相关产值已超过了700亿元,不可否认,物联网产业的先发优势已经成为无锡市的品牌。

2.政府重视,扶持力度大。目前,无锡市的地方高校纷纷开设物联网专业,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江南大学更是创建了全国首个物联网学院。无锡市和省政府还与中科院共建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为物联网建设提供核心技术支撑,目前已连续三届共同招收和培养物联网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

3.产业相对集聚,有一定研发能力。无锡市已在新区、滨湖区和南长区初步形成了较完备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集聚区,物联网企业高度集聚,初显产业集群效应。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底,国际物联网标准有5项,无锡就参加了3项。国家物联网标准有10项,无锡则参加了9项。承担的各类物联网研发项目近500项,仅2011年就申请专利403件。

综上所述,无锡市已具有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先发优势,实施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及时发现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加强信息引导,提出对策措施,必将有助于赢得新一轮区域竞争的优势。

二、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的内涵及目标

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就是指在物联网产业发展过程中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而进行的事先预测和防范的一种战略管理手段。它是通过构建必要的预警管理系统,在物联网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或经历了一个时期的辉煌之后,及时研究、分析和发现物联网产业面临的危机,警示和提醒相关部门决策者,及时采取防范与调整措施。近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的联席会议也明确指出,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已波及新兴产业。为此,我们要认真做好物联网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预警管理,及时发现产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加强引导,提出相应对策,促进无锡市物联网产业健康发展。对物联网产业实施预警管理必须在具备可操作性的基础上,结合物联网产业自身特点,达到以下目标。

1.对物联网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监控。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目前虽然需要政府资助,但最终表现形式是产值或销售收入,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财政。因此,物联网产业预警系统的首要目标在于能对物联网产值或销售收入进行有效的监控。

2.对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先进性进行监控。物联网技术是目前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代表,其直接的表现形式是物联网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物联网相关技术的专利,目前无锡市已走在全国的前列,要继续保持在该领域一定的“话语权”。

3.对物联网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性进行监控。物联网产业的特点之一是与其他产业的高度融合性。因此,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有必要是对物联网的技术应用情况进行灵敏监控。

4.对物联网产业效益情况进行全面监测。无锡市的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要建立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因此,物联网产业也应以讲究经济效益为目标,对物联网产业效益情况进行全面的监控。

三、实施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的基本步骤

1.构建物联网产业预警指标体系。根据上述物联网产业预警管理的目标。可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方法选取能全面反映物联网产业发展情况的基本指标体系,目前可从总体规模、投入情况、产出情况、效益情况、研况等五个方面展开。具体指标体系将是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然后利用专家意见法等进行鉴别并独立分析,对指标进行必要的增减或替代,最终确定预警指标体系。

2.选择合适的预警方法。目前常用的预警方法有景气动向分析法(也称为晴雨表系统),是以景气动向指数和地区(部门)经济扩散指数为分析工具,着重反映对外经贸增长波动所处的位置,即对当前物联网产业是处于增长的上升期还是处于增长的下降期、是处于高峰时期还是处于低谷时期进行判断分析,并能对对外经贸的周期转折点进行追综分析。景气动向指数指标一般是在0至1的区间内变化,指数总是围绕着中心线呈上下波动,根据不同类别的景气动向指数走向可以判断物联网产业波动情况及其未来走向。

3.预警信号系统构建。对物联网产业进行预警管理,就是在确立预警指标体系和预警方法后进行量化分析,便于掌握物联网产业到底面临多大的风险,可以得到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总体判断和量化概念,以便我们的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对策。我们可以用类似于交通管制信号灯的方法来反映物联网产业的综合变化状况与变化趋势,即将预警信号分为“红色”、“黄色”、“绿色”三种,根据5分制等级测算出各项指标的判定分数并加总成一个综合指数,然后视综合指数落入的区间来判断物联网产业运行状态。

4.预警界限的确定。前述三种颜色信号灯的显示,均是依据指标数值位于哪个信号区域来确定的,因此,对每项指标都要确定信号区域的边界,即预警界限。预警界限的确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在分析研究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适应实际条件发生变化的需要。对于综合预警信号,即在各项指标的预警信号的基础上确定总指标的综合值。总指标的综合值可通过各指标数值的加权法获得,即将位于绿色区域的指标取值为1,位于黄色区域的指标取值为3,位于红色区域的指标取值为5,然后将各指标的取值数相加获得总指标的综合值。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篇2

[关键词] 物联网; 煤炭; 质量管理; 关键技术

1 前言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当代先进的信息技术中,物联网作为互联性的有效延伸,已然成为其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具体而言,在运用物联网形式基础上能够充分实现物跟物相互之间的有效连接,实现对互联网的深化延伸,物联网客户端能够像所有物体进行扩展延伸,进而实现信息的通信交流,采用红外遥感器即激光扫描、射频分析器等等传感类型设备,通过协议约定进而完成对物体相互之间的科学化智能定位及实时监控管理。在煤炭行业发展进程当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可谓是一项大的飞跃,为该行业运行注入新鲜的血液力量,为此,能够结合物联网技术,实现煤炭质量管理水平的优化提升。

2 简析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

基于技术层面结构展开分析可知,通常能够将物联网划分成感应层、网络层即实际应用层三个主要的层次阶段。具体来说,感应层主要是由传感器和其对应的传感网关共同构成的,涵盖有各类型的读写器即摄像头、传感器、RFID类标签及二维码等终端设备,感应层所具有的功能是针对相关物品实施有效甄别,并有效采集数据;网络层则是由各种类型的私有网络及管理系统、有线信息通讯网、无线信息通讯网、云计算平台所构成的,该层次所具备的主要功能为针对感应层所获取的信息展开有效地处理及传递;实际应用层主要指的是物联网用户接口端,其中用户包括有机构组织、人和相关系统等方面内容,该层次能够跟相应的同行业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尽可能实现物联网智能化运用。

在互联网行业发展进程当中,针对无线射频实施的有效识别可谓是其中的一项核心技术,然而该技术不是一种新型技术。通过分析国外零售业可以知道,早在多年之前其已经将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于替代商品标签中,在我国,该项技术却未能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中。具体来说,在无线射频识别标签中储存有大量拥有较强利用性的交互信息,通过数据通信手段的合理运用能够把信息收集在中央系统中并进行识别,而后经过计算机网络展开信息交换及共享,达到掌握管理物品的相关目的。在物联网中所涉使用另一项核心技术是传感技术,该技术能够实现针对不同数据信息展开有效的信息采集与加工管理工作,并采用固定协议将获取的信息数据相系统终端进行传递并实施处理,譬如说采用GPS实现对物品信息的有效获取、采用感应器获取所需的物品图像、运用无线射频识别完成对标签号码的有效读取等等方面。除此之外,感应器则指的是物联网中的网络传感层,其隶属于基础性层面内容,可实现重要作用的合理发挥。所以说,传感网络层级中涉及的网络感应器可谓是实际工作进程当中需调节的关键参数内容。在物联网中,人跟物以及人跟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均离不开大批量且速度相对较高的数据传输交流。一般来说,无线网络中涵盖有允许各类型用户进行无线连接全球数据和语音网络的合理构建,同时还包括在近距离范围内实现无线连接对应的红外技术和射频技术的优化。在互联网应用进程当中,完成数据的高速传输可谓是其中关键性技术。

通常而言,人工识别主要指的是就计算机拟人化思维过程展开合理化判断的专业性相对较强的研究学科,对于物联网来说,其对应的智能技术要点为针对物品相关信息进行提取之后展开合理化认真分析,得以充分实现信息技术针对物品实施的自动化处理。在电网及桥梁、公路、大坝、隧道、铁路、建筑、油气管网等各类型系统中,通过运用物联网技术,可将感应器等装置嵌入其中,而后跟相应的互联网技术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旨在切实管理物品。由此可见,物联网能够给予生活和生产体系更为丰富的智慧,其能够实现在智能化交通及公共卫生、工业检查、抚育护理、环境保护、居家等行业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社会治安及卫生医疗、电力安全和铁路交通等行业范围中,该项技术正处于初步应用阶段,且能够从实际的日常工作进程当中将数字化城市、智能化交通、车联网等分支概念有效地分化出来。伴随着科学水平的迅猛提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物联网技术能够在物流、交通及医疗等行业发展中获得深化运用,可实现跟信息技术产业的有效结合,催生激烈的技术革命。

3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煤炭质量管理关键技术

3.1 煤炭生产安全监控

基于煤炭安监的角度出发,在物联网基础上的煤炭自动化主要来源于综合自动化,力求充分实现三方面物联网,具体来说,第一个方面是矿山设备的物联网,旨在进行预知维修;第二个方面是矿工周围环境的物联网,旨在提供较为主动的安全保障;第三个方面是矿山灾害风险预测的物联网,旨在针对所产生的各类型灾害事故展开有效的预警预报。其中,涵盖有如下几个方面自动化系统的合理构建,构建系统集成平台,即针对人员及设备、整个矿井安全展开感知集成平台的有效建设,充分实现针对整个矿井与地面位置展开全面的远程监控;构建矿山网络平台,涵盖有调度指挥控制中心工业以太网与矿井上下高速工业以太网的合理构建,在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运用基础上,将其覆盖于煤矿井下部位置,确保其能够在处于灾害及故障环境中时可确保通信线路的畅通无阻;构建人员安全环境物联网平台,针对现有的人员定位及安全监测系统进行有效集成,旨在确保矿工能够就周围环境所对应的感知信息实施合理传输;构建设备物联网系统,建设该系统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矿井上下位置涉及的各类型生产系统展开有效的远程监控,且对矿井实施自动化监控,及时感知煤矿设备实际的工作健康状态。综上,所有自动化子系统均能够在同一的物联网体系中实现连接,进而获取自动化生产效果,此系统采用较为完善的工程软件进行合理化的系统控制。在此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人员、矿井下移动设备、矿山设备实施分布式检测应选用无线网络。其中涵盖有无线数据以及无线语音、无线信息传输等多项内容,其所涉及的相关用途是定位人员、管理机车、监控设备工况、监测灾害环境信息,进而构成相对较为健全的无线感知平台,为此能够保障在遭遇自然灾害的时候维持系统的正常工作,提供给生产救援最大的支撑。

3.2 煤炭生产物联网系统实现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煤炭行业涉及选用的采掘系统自动化包含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采煤设备趋向于电牵引方向发展,导致相应的设备容量越来越大;第二,将计算机设备作为核心的且拥有较多传感器的故障诊断及工况监测系统可为是现今高效综采设备所具备的特征优势;第三,煤炭行业工作面趋向于大运量、重型化及高强度、高寿命的方向发展。运输提升系统的物联网通常是针对烟雾、煤位及胶带机打滑、断带、跑偏、超温洒水等等实际的运行状况展开有效监测的,具体来说,堆煤保护需针对煤点的堵塞状况实施监测,一旦发现故障形成则需在控制胶带机的基础上实施紧急停车操作;智能跑偏和拉线保护则是针对胶带机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跑偏故障实施保护,沿线遭遇紧急状况时应采取紧急停车措施;超温洒水保护则是针对驱动部位存在的火灾问题实施有效的停车洒水保护措施;烟雾保护监测驱动则是针对驱动部由于机械之间的相互摩擦形成的烟雾展开控制并采取胶带机紧急停车措施;温度保护则是运用电机上的温度传感器设备针对电机问题实施连续监测;断带保护则是运用传感器针对胶带的断裂状况实施监测。

3.3 煤炭物流信息平台构建

平台设计――在物联网技术基础上进行平台的有效构建,其中,整个系统的基础内容是物联网,在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要点数据全部需有物联网实现提供。因为现今的车辆REID和GIS技术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因此在底层位置物联网部分中,该平台一般只是采用现有的硬件设备,针对所存储的各类型物实施标签添加、并在车辆上加装GIS装置、布置仓库中的REID接收器等内容进行合理化设计,构建相关方案措施,为物流系统构建提供更为有效的数据信息。基于物联网技术将合理的借口提供给相关平台,使得数据能够更为稳定及时地相物流平台中进行发送,确保物理信息平台得以优化运行。

平台技术架构――该系统选用的是JEE技术架构形式,用户访问服务器的时候能够实现对相关数据的有效获取,针对物联网所提供各类型数据接口,能够实现良好的数据格式定义,也就是说进行各类型数据的有效定义,而后运用仓储传感器和GIS设备可将数据直接向系统数据库进行发送,为顶层平台针对现有数据实施的充分合理化处理提供便利。具体来说,该系统选用的是较为经典的MVC架构,结合系统实际的拓展状况,将中间层添加于MVC架构中,旨在实现系统灵活性的优化提升,持久层则采用的ORM的Hibernate工具,该工具的优势在于能够实现系统耦合度的尽可能降低,强化系统灵活性,使得系统扩展得以获取更为良好的支持,将Web2.0技术应用于系统的视图展现层,使得用户能够更为便捷地完成系统操作,相应的页面具有较为良好的美观效果。数据库选择oracle 109,采用双机热备,保证数据的安全。应用服务器选择开源的Tomcat。平台实际需要的物理服务器3台,分别作为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数据库备份的备份服务器。系统采用Spring框架,Spring既是个容器,又是个框架,它支持MVC,对于持久层有很好的封装,同时其中的控制逻辑由于采用IoC思想,所以类与类之间的耦合度非常低,便于对系统进行测试。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有效运用,把物联网当做是相关数据基础对应的采集平台,则能够提出新型的煤炭企业物流运作形式。具体来说,新的系统模式需充分符合对应的需求驱动级信息共享要求,尽可能实现信息共享程度的最大获取,实现生产计划及物资采供、订单、物资供应、运输销售等等进程当中所涉及的车辆调度信息的整体共享,突破传统意义上各环节均为孤立状态的僵局。

4 结语

综上,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优化提升,物联网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均有着较为广泛地合理运用,其在煤炭行业质量管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重要性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吴立新,汪云甲,丁恩杰,朱旺喜,张瑞新,张申,王植.三论数字矿山――借力物联网保障矿山安全与智能采矿[J].《煤炭学报》,2012(03).

[2]高睿.面向生产自动化的物联网技术在煤炭行业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2(10).

[3]申宝宏,吴立新,陆小泉.中国煤炭行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潜力探讨[J].《中国煤炭》,2011(08).

[4]李桂娥.物联网在推动山西煤炭物流发展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06).

[5]马小玲,马博瑞,刘家豪,杨钰莹.物联网产业在中国西部应用的现状分析――以宁夏、重庆、云南应用状况为例[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2).

[6]崔曼,卢建军,赵安新,卫晨.基于物联网的煤炭企业物流信息平台应用研究[J].《煤炭技术》,2011(01).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篇3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概念 辑架构 银行业 应用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3-142-02

一、物联网的概念及逻辑架构

物联网是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世界即将从互联网时代进入“物联网”时代。物联网已成为信息产业的大势所趋,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物联网的逻辑架构包括感知、网络和应用三个层次。感知层负责信息采集,主要通过传感器、RFID标签、数码设备等采集数据;网络层负责信息传输,随着IPV6技术的出现和4G网络的建设,网络传输技术正在向更快的方式迈进。应用层方面,覆盖了可穿戴设备、车联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以及工业互联网等众多垂直应用领域。

二、物联网技术对银行服务的影响

如今的消费者不能单纯地以年龄、收入等传统人口统计因素对其进行界定。面对纷繁多样的选择,客户变得更加挑剔,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青睐的方式,获取想要的产品和服务;也希望在恰当的时间内获得实时的解答;同时,由于客户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这就使得他们期望获得个性化的建议、服务和推荐,用以满足他们独特而明确的喜好与需求。

因此,为了满足消费者所期待与渴望的体验,银行必须充分发掘自己已有的海量客户数据,并与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的其他数据进行整合,进而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体验。在未来,基于物联网的银行将继续成为客户可信赖的顾问、服务商,但是与过去不同的是,这些功能都将建立在每一位客户的需求和喜好的深入了解之上。如平安银行已经与深圳光启在移动支付领域展开合作,探索更加安全、低成本的支付标准。光子支付解决方案以光为支付介质,利用手机闪光灯,离线状态下也可实现支付数据从手机到POS机的传输。通过光子支付,用户体验到了更便捷、安全和新颖的移动支付。

对于个体客户,通过访问由各种智能设备获取的数据,银行可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个人财务状况说明,并可以实时更新。此外,银行还可以利用自身数据驱动的洞察来预测客户需求,提供相应的建议、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做出明智而稳健的财务决策。此举有助物联网银行成为客户恪尽职守的管家、出谋划策的顾问,以及无微不至的服务商,在提高客户忠诚度的同时,提升附加服务的可能性。

对于企业客户来说,通过对企业客户价值链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物联网银行不仅能够全面了解从供应商到经销商再到零售商的整个流程,还能获得更加深刻的客户洞察。这有助银行向企业客户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财务分析、产品和服务,帮助其打造竞争优势,从而在高度互联且竞争白热化的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如平安银行联合感知集团展开战略合作,在贸易融资领域探索动产智能监管解决方案,利用RFlD智能视频、工业二维码等技术赋予动产以不动产的属性,构建起物联网监管系统的底层平台,从而为贸易商提供仓单质押贷款等金融服务。这不仅有效提高了监管效率,还降低了借款人融资成本,为重构相关行业信用体系,推动大宗商品贸易融资业务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物联网技术在银行贷前风险控制和贷后监控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将使银行风控从主观信用走向客观信用模式,从而使经营效率大幅度提升。如果个人和企业客户愿意通过物联网与银行分享各类数据,或者物联网企业愿意共享第三方数据,银行将获取前所未有的海量实体行为数据,与互联网时代的虚拟数据相比更加真实有效。以这些基于客户生物个体、实际生活、经济行为和经营活动的大数据为基础,银行可以将信贷与客户的财务状况、健康状况、家庭情况、企业供应链信息等动态变化相关联,得以全面分析个人或企业客户的资产负债表,从而实时调整其信贷和支付额度,并自动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以此为基础,银行对于客户前端信息的主观调查,被传感器实时采集的客观数据所代替,风控模式将从滞后性的主观信用进化为实时的全面客观信用,风控效率将得到明显提升。而贷后监控是信贷管理的最终环节,对于确保银行贷款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是不断变化的,可能在审批授信时客户经营财务状况良好,但是由于各种情况的影响,导致客户的经营财务状况在短时间内发生了较大的不利变化。但是,目前银行的贷后监控大部分来源是人为的监控,很多都是客户经理根据查访的信息来进行监控,信息来源有限,监控的内容有限,想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就需要借助于物联网全面感知获取的大量的数据,再配合智能挖掘,查询出大量“有趣”的信息。使得能够实时监控客户的经济状况,减少主观印象对于信息的影响。

四、物联网技术在银行安全方面的应用

与其他行业类似,银行存在一些用传统安防技术难以防范的安全隐患,比如自助银行的安全防范尚无有效的整体解决方案。如破坏自助设备的即时报警,对自助设备附着非法物品的即时报警,对现场恶性抢劫事件的即时报警等,都期盼能有应对的解决途径。而物联网技术在银行业的安防领域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应用,一是常规安防的技术延伸。由于无线网络组件可以内嵌到红外、微波、摄像机等各类常用探测器内部,再以无线方式传输数据和操作指令,这就方便了安防网络的部署,特别是对文件柜、网络设备等要害目标的接近和操作都可以得到贴身防护。二是银行业务流程的辅助监管,如金库涉库人员的定位,钱箱定位等运动目标的动态管理只能依靠无线网络技术的帮助。三是应急指挥,比如ATM机取款被劫时发出求救呼喊,现场声强传感模块通过物联网报警,物联网控制装置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锁闭自助行房门,发出警讯震慑劫财者,启动音视频设备采集取证,为后续处警人员的到达做好先期处置。

参考文献:

[1] 马颐新.浅议物联网技术及其在物流金融安全监管方面的应用经济师,2017(1)

[2] 物流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 国务院.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综合运输,2014(10)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计算机系 四川成都 610000)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篇4

关键词:技工院校;物联网;调研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31-3

1 调研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调研掌握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掌握职业群对技能人才需求情况;科学定位技工院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人才培养层次,为北京市技工院校开办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提供重要依据。

2 调研分析

2.1 物联网行业发展现状

2.1.1 物联网全球发展状况

1999年物联网概念一经提出后,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纷纷提出基于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的物联网发展规划,如美国的“智慧地球”、欧盟的“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日本的“U-Japan”等,都将物联网视为推动产业升级、经济复苏和确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发动机”,物联网产业成为继计算机与互联网后席卷全球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浪潮。根据美国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要比互联网大30倍,将会成为下一个万亿元级别的信息产业。

2.1.2 我国物联网行业的现状

在我国,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那时我们将物联网称之为传感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视察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传感信息中心’或‘感知中国’中心”的重要指示。(图1)

2011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在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物联网产业在近几年处于高速发展期,2010年我国物联网的总产值约1900亿元;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2012年已经超过3650亿元,年增速接近40%。2013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达到近5000亿元,是2010年1900亿元的2.59倍; 2017年将超过万亿元级。而未来3~5年物联网核心细分产业将会维持3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图2)

2.2 物联网行业发展目标

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在世界名列前茅,在参与国际分工上占有非常有利的条件,我国在发展物联网产业不管是在市场规模还是在产业化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物联中国”强调,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目标有三方面:

①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

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③物联网应用水平显著提升。

2.3 物联网行业人才培养需求情况

2.3.1 我国职业教育中物联网专业发展状况

从物联网产业发展整体来分析,物联网产业主要包括感知控制、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三个环节。

①纵观全国,本科及高职院校在几年前就开始对物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查研究。目前全国招收物联网专业的本科院校有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200多所,其中北京有9所。并且已经实施人才培养,现在部分学校已经培养出从事物联网产业设计开发人员。

②据不完全统计,开设有物联网工程专业的高职高专学校有: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120多所学校,其中北京只有2所,天津6所,河北7所,京津冀三地总和也不过15所。

③北京市与此相关的中等职业教育则刚刚起步。目前,北京只有北京市信息管理学校、丰台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两所学校进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的招生。两所学校每年各招收一个班,每班约30人。随着北京市新功能定位及京津冀一体化不断深化发展。在这一地区物联网产业需要大量的一线操作、维修、维护等技能人才。然而,在2013年修订的全国技工院校专业目录中还没能见到与 “物联网”专业有关信息。因此,作为技工院校应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人才,通过内涵建设,不断提升办学能力,为地区技能人才建设做出贡献。

2.3.2 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的需求

物联网作为新兴产业不仅是两化的粘和剂也是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物联网的应用领域非常广,而且前景非常好,对国家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推动力。但是我国较发达国家的物联网技术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主要一方面就是技术人才的缺失。

从以上数据来看,物联网产业发展与行业应用催生出了许多新的工作岗位,并对原有岗位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其中有许多岗位适合职业院校学生,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比如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实施、维护与管理,比如基于设备、系统和平台的以客户为中心的各类用户服务等。

物联网各主要领域上下游企业均急需大量人才,据工信部统计,以下领域未来5年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量预估为:

智能家居:100万人;

智慧交通:50万人;

现代物流:20万人;

智能电网:100万人;

智能医疗:100万人;

智慧农业:1000万人。

还有大量急需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的领域不在统计之列。

2.3.3 京津冀地区相关单位对物联网人才的需求

为了解北京市及京津冀地区物联网应用型人才需求情况,物联网专业课题组前往北京市相关部门及所属市、区企事业和物联网产业联盟单位对物联网技术应用人才需求展开调研,掌握北京物联网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并对京津翼进行人才预测,从而为各大院校提供可靠的数据。

产业发展,人才先行,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关键。北京作为智慧型城市,对物联网的人才需求更是巨大,“智慧北京”的建设涉及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所以将会产生出巨大的岗位需要和人才缺口。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物联网应用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天津滨海新区空港经济区高度关注云计算的发展,把该中心建成国内最大的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天津的港口物流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占比很大,各个工作环节都离不开物联网技术,所以港口物流行业也成了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之一。而且廊坊市在近5年的发展中对物联网行业人才也在增长。

目前北京市场正加速实施物联网技术应用,调研发现物联网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市场需求已大于研发人才。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人才结构需求分析如图5所示:

2015年9月,在智联招聘搜索北京物联网招聘信息新增相关职位763个,职位覆盖物联网产品集成、产品研发和技术支持等。在前程无忧招聘搜索北京物联网招聘信息新增相关职位459个,职位覆盖物联网产品集成、技术支持、应用和推广等。从前程无忧和智联招聘两大权威的网站信息可以看出,物联网专业面向产品的初中级研发、产品集成、推广、销售和技术支持的应用型人才需求十分旺盛。

2.4 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开设的可行性分析

技工院校教育以培养工作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可适合于具体以下几类岗位:感知层终端设备维护、物联网项目实施、系统终端设备维护、网络线路设备维护、系统信道测试维护等。

2.4.1 相关专业实训条件优越便于专业转型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是学校长远规划重点发展专业,近年来不断增加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现有教学实训设备总值800多万元。拥有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计算机房、电工电子技术实训室、传感器检测与应用实训室、物联网技术基本技能实训室、典型物联网系统项目综合训练室。学校利用以上条件开发实训项目,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4.2 物联网应用型人才紧缺

由于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相应的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大,以智慧城市中涉及的智能家居、智能物业为例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智能楼宇管理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宁波等大中城市,目前全国从业人员约70万人,其未来5年人才市场需求将达到近100万人。随着我国城市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作为庞大基础支撑的物联网将面临大规模的建设,与此相关的各种岗位上的人才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作为发展智能化城市的北京,更加迫切需求物联网人才,尤其是初中级应用型人才短缺。在物联网应用型人才需求中,初中级应用型人才尤为短缺。高职及本科院校的物联网专业以设计、开发为人才培养目标。技工院校应以物联网设备安装、维护、项目实施、售后服务与维保、项目与产品营销等多种工作岗位的中坚力量。因此技工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职及本科院校所不能替代的。

目前北京市开设此类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较少,而技工院校更是还没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学校。我们对相关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进行了分析:各中职院校逐渐开始设置物联网方向专业,由于物联网为新型行业,因此,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人才所开设的专业有限,招生较少,这些远远满足不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4.3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就业前景广阔

通过本专业的培养能够了解并掌握物联网的基础知识、方法还有技能。并掌握高级工程师的各方面的专业技术跟操作技能。据统计,物联网的产业规模是互联网的20倍以上,物联网领域的需求非常大,每年都需要百万的专业人士,但是我国物联网的人才很少,所以物联网的就业前景非常的广阔。

3 调研结论

3.1 人才培养定位及培养目标

3.1.1 人才培养定位

具初步调研,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要考虑技校学生的特点及技工院校的办学层次,依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经过充分的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确定适当的定位。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的办学定位应该确定在应用层面上,培养物联网企业所急需的一线技术人才。

3.1.2 培养目标

中级技工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①了解并掌握科学文化基层知识;

②爱岗敬业,思想品德良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

③掌握本专业所以的知识和技能.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篇5

关键词:物联网;ZigBee技术;农业精准灌溉系统

0 引言

物联网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信息技术,它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后一次新的技术革命。针对在传统的农业种植中,人们获取农田信息主要是通过人工测量,做出决策一般依赖的是经验管理。这种粗放的管理方式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对农产品产量与质量的提高都有一定制约的作用,缺乏精确性。人们尝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农业中。在文献[1]中,采用了物联网技术对农业中病虫害进行监测。在文献[2]中,采用了物联网监控农田环境来为精准灌溉系统提供决策支持。它将传感网络采集的农田的温湿度和光照强度等参数传人互联网,应用层通过分析农田各参数之间的关系,找到一个优化的灌溉方案。

目前,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是将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构成监控网络,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后传输给应用层的管理中心,管理中心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人们通过采集的数据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一旦数据出现异常,可以通过传感网络里的节点来定位,找出异常点,实现精确定位,具有比较强的实时性。因此,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具体应用有望为农业带来划时代的变革。

以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为基础,文章提出了一种精准灌溉农业系统的框架。它通过布置在田间的传感器节点来采集数据,根据采集的数据来分析田间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及时反馈农作物信息,体现了实时性。根据田间传感节点的布置位置生成一个田间模拟图。由模拟图上的节点来设置灌溉的区域与灌溉的时间,体现了精准性。

1 物联网与ZigBee技术

1.1物联网

物联网的概念是首先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认为物联网是将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物联网相对于互联网来说,重心在物,它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络”。这阐述了两层意思:①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②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按照功能划分可以分为三层:传感网络层、传输网络层、应用网络层。传感网络层主要由带有一系列传感器的节点组成,这些节点被部署在监测区域内,负责信息的识别和采集。然后将采集的数据通过无线信道进行传输,通过多跳路由到基站,再由网关连接到外部网络。传输网络层主要是指由互联网、广电网、通信网或下一代网络对来自传感网络的数据进行传输和分析处理。保证传感网络中采集的数据能进行安全无误的传输,为应用层提供服务。应用网络层主要指用于操作的输入输出控制终端。通过诸如电脑、手机等终端来观测、监控物体的情况。物联网的处理流程是在传感网络收集信息后,通过传输网络传输到管理中心,由管理中心进行信息的分析与处理,然后提供给应用终端进行使用。

1,2ZigBee技术

ZigBee技术是一组基于IEEE 802.15.4无线标准研制开发的有关组网、安全和应用软件方面的通信技术。它是一种短距离、低复杂度、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的双向无线网络技术。相对于其他无线网络技术,ZigBee技术可以大大节约成本,提供可靠性。

2 系统总框架

本系统总框架由图1所示,本系统框架的网络可以划为传感器网络、通信网络、应用网络三个部分。传感器网络包括了带有传感器及无线发射模块的终端设备,ZigBee无线路由器与协调器。无线传感网络中节点附带的各种传感器用于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诸如电压、电流、水位、水压等。传感器网络与通信网络之间采用ZigBee技术进行消息的发送与接收。通过串口连接协调器与上位机,实现通信控制的功能。在应用网络中,远程服务中心用于远程管理与查看所有农田的状况,田间管理中心用于管理员对自己管辖的农田进行状态查看与灌溉操作。该系统的设计满足了物联网体系三层结构,保证数据的采集、传输与处理,实现软硬件之间的通信控制。它能实现搭建的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传输的功能。

3 软件设计

软件设计分为两部分:田间管理中心与远程服务中心。

3.1田间管理中心

田间管理中心主要是为田间某个独立灌溉系统配套的ZigBee无线系统软件,它是灌溉自动化系统的现场人机操作站。它主要包括了四个模块。

(1)地图绘制模块

地图绘制模块主要用于两种情况,一是调入特定的地图来显示田间布局情况,二是根据实际需要绘制田间的布局情况。当在田间部署好带有传感器的节点、路由、阀门控制器等设备后,可以根据田间的形状以及节点部署的位置来绘制一个田间的模拟图。当用户想要对某块区域进行灌溉时,只需选择区域附近的节点进行命令下发,实现精确的定位。它能根据模拟图与真实田间的比例关系来设定灌溉的区域与时间。通过定位到节点,以节点中心,设置灌溉区域的参数,实现按量与精准灌溉。

(2)电磁阀管理模块

此模块主要是电磁阀的时序控制与电磁阀状态的管理。时序控制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单个电磁阀的随机控制,二是整个灌溉系统的编制轮灌控制。

单个电磁阀的随机控制指可以任意选择控制的电磁阀进行操作。控制节点通过对灌溉阀的操作来控制电磁阀的开关状态。根据电磁阀的状态,发送命令到无线通信模块,进行喷灌阀的喷灌操作。

编制轮灌主要是指将整个系统的电磁阀分组,设定每组的轮灌开始和结束的具体时间。通过选择轮灌时间连续的组,实现连续喷灌。在轮灌期间用户可以查看已经编制的分组和正在执行轮灌的系统状态,而且用户可以取消正在执行的轮灌作业任务。

(3)信息管理模块

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电磁阀状态信息管理、土壤水分以及田间气象信息管理、电压、电流、水位、水压数据信息管理。其中对电磁阀的状态信息管理是指对电磁阀的状态信息进行收集、显示、存储。出现错误能即时报警。土壤水分以及田间气象信息管理是能实现土壤水分以及田间气象数据采集时间的远程设定,实时采集、实时显示,分析与存储土壤水分以及田间气象数据。电压、电流、水位、水压数据信息管理是指能监测电压、电流、水位、水压的实时数据,能设定各自的报警数值。

(4)通信管理模块

该模块主要是与远程服务中心交换数据,能执行远程服务中心向田间管理中心的指令。它能管理用户信息和网络通信,实现与无线模块的通信。

3.2远程服务中心

远程服务中心主要用于管理员远程监管所有的农田,查看农田中设备的运行情况。根据管理的对象不同。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模块。

(1)设备管理模块

该模块是用于汇总、显示、存储全部项目点的网络通信管理、电磁阀管理、信息管理等,用于提供一个全局的视图。

(2)项目点管理模块

在远程服务中心。每个田间管理中心是作为其所管辖农田区域的一个项目点。项目管理模块用于管理所有的项目点,包括项目点的添加、修改与查询。

(3)权限管理模块

项目点根据所处区域的不同,对不同区域的用户规定了查看的项目点的范围。不同身份的用户分配了不同的权限,用户在第一次登录界面后会显示所有项目点,但是用户只能进入有权限的项目查看项目信息。

4 硬件通信

系统硬件部分采用了ZizBee技术实现信息的无线传输,系统研究的ZigBee网络就是由一个协调器以及多个路由器和多个终端设备组成。

4.1通信实现流程

在系统中,通信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即命令的下发与消息的接收。通信的实现要保证上位机接收来自各个ZigBee节点的信息,同时上位机也能下发控制命令。

实现通信由两部分组成:①上位机与ZigBee节点的通信;②上位机与终端设备(例如阀门控制器)的通信。其中上位机与终端设备的通信必须经过ZigBee节点作为中介进行传输。因此由上位机进行终端设备的操作,首先要将上位机要下载的数据打包到Zigbee通信包中。然后由ZigBee节点通过串口传给终端设备,通过分析处理通信包后操作终端设备。

4.2数据结构

在通信过程中,数据是以帧来进行传输。帧包含:帧头+长度+设备类型+地址+数据+帧尾。本系统中,帧数据类型根据系统需要主要分为五种:①C0:节点发送数据;②C1:节点接收数据;③C2:节点异常;④C3:节点唤醒;⑤C4:节点模式切换。

系统根据下发的不同命令,使用不同的帧来进行通信,实现控制的功能。其中阀门控制器内部的控制流程如图2所示。

4.3串口通信

串口通信是实现上位机与终端设备之间必不可少的环节。串口通信由上位机下发串口数据,数据再由ZigBee网络下发到相应的节点。在通信过程中,整个数据命令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ZigBee网络控制命令,另一部分是终端设备的命令。它使用ZigBee串口输出命令。ZigBee节点通过串口,把需要的命令转发给终端设备,例如阀门控制器中的开阀,关阀,查询状态等命令。串口通信的通信图如图3所示。

其中,串口数据采用的命令格式:数据头+数据长度+数据类型+数据+数据尾。

5 结语

采用物联网中的ZigBee技术实现无线传感网络中信息的传输,通过传感器采集的信息来判断田间土壤的水分缺失情况,通过按需按量进行灌溉,实现合理灌溉。通过根据实际的设备布置情况,绘制出田间以及设备的模拟图。然后通过操作模拟图进行命令的下发,设定灌溉区域与时间,实现精准灌溉。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农业上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它将推动农业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利用物联网技术对农作物的生产进行精细化管理和调控,促进农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并打造“数字农业”之路。农业中涉及了农作物监控、农产品流通、农作物养殖、农作物灌溉、农作物存储等各种领域。发展智能化数字化农业,物联网技术缺一不可。因此物联网在农业应用领域将具有远大的应用前景与产业价值。

参考文献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篇6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安全管理;巡检管理

1 概述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力量,是当今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在一个企业中,安全是保证秩序稳定的重要因素,任何企业安全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秩序和效益。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将物联网技术融入企业管理,助推安全管理提升,大幅降低企业的安全隐患,进一步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效率尤为重要。

2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与物互联的互联网。其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达到智能化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

3 物联网应用于企业管理的可行性

企业安全管理工作大都是由基础资料部分和现场管理部分组成的。如果工作场所多,距离又相对较远的话,会给现场管理带来很多不便。虽然,安全管理人员定期到各个场所进行检查,但现场的安全管理是否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设备设施是否存在超期服役现象,现场人员是否按照规定动作进行巡查、现场隐患是否及时整改等等问题都不能时时、动态的掌握,给安全管理带来一些“空档”,管理相对被动。

根据企业生产现状,建立一套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将各个现场的设备设施完整性、现场人员巡检路线、隐患问题情况等关联起来,就可以实现安全工作由静态管理变为动态管理,可以对全部的重点场所进行远程监控,时时掌握现场情况,避免管理“空档”;实现安全监督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监督人员可以不用去现场,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就能够了解隐患的监控或整改情况;实现安全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远程监控,可以直接针对有疑问的现场进行检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安全工作的有效提醒,对消防器材、生产设备、应急设备、车辆检查、压力仪表等到期检测提示,保障设备设施的按期检测,确保了设备设施的完好性,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4 物联网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安全生产管理平台可由资料管理和现场管理两大部分组成,利用物联网技术将数据信息、图片信息、证据性信息等通过物联网技术上传至管理平台,安全管理人员在远端可实时进行监控和检查,所有数据信息还可作为大数据进行存储,作为安全经验进行分享,也可以为下一步安全生产重点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为管理考核提供数据支撑。

4.1 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的应用拉近了安全管理人员与现场工作人员的距离,有利于进行现场设备、现场人员的管理,有效地掌握现场安全状况及工作真性情况,使设备的安全可靠性和人员的工作及时性得到提高,最终达到本质安全。企业安全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对远端无人值守的现场数据,可以准确的监控,更好的满足企业安全管理的需求。信息化的安全管理改变了传统安全管理模式,利用远程采集模块,监控各个现场数据,为生产方案的调整提供数据依据。

4.2 有效监控

企业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提高生产现场设备设施的感知程度。与通信网络联合,及时对设备设施数据进行采集和监测,能够动态的得到终端设备、中转设备、连接链路、运行状况等内容,一旦出现状况,可以及时预警诊断,使得企业可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维修,使其损失降至最低。及时对操作人员进行监督和控制,发现违章及时制止,避免由于违章操作带来的安全问题,最终达到安全生产和保障安全生产效率的目的。

4.3 技术提升促进安全管理提升

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企业所属区域绘制安全信息图,在平台中对所有的危险点源要害部位进行标注,对重点监控场所一目了然。同时可以把现场的情况,检查结果通过互联网技术及时上传到管理平台。所有数据在管理平台中都可进行分类检索,例如车辆位置、车辆管理情况、巡检路线规范情况、设备设施完整性、隐患整改情况、设备设施检查频次等,方便安全管理人员掌握企业全面的安全概况。利用物联网技术,把生产信息通过移动办公设备随时读取和检查,对生产情况进行全面了解。这样既提高效率,又健全资料,还可有工作提醒功能。物联网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创新了安全生产的管理模式,提高了现场人员的执行力,保障了设备设施的完整性,缩短了隐患发现的时间,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生产损失,实现安全管理目标。

5 结束语

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智能技术、云技术等新技术,把安全设备设施,通过物联网、内部互联网的模式实现联接,实现了孤立信息的集成,同时可以随时查阅相关资料;任务安排随时推送到检查人员手中,现场可以利用移动办公工具,检查的问题能拍照上传,管理人员可远程查看现场的安全状况、整改情况等,实现由软件推动执行、实现安全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最终推动企业安全管理提升,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1]何守龙.管理保安全的关键措施研究[D].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2]牛娜.物联网及其在石油行业的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0(9).

[3]陈新.基于Web的远程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篇7

【关键词】南通市 农业物联网 现状 对策

自总理于2009年8月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列入我国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农业的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南通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以物联网为代表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业产业政策的引导以及各项支农措施的拉动下,南通市的农业物联网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对加速南通市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

2001年,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南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2002年起,又先后开展了“南通市优质双低油菜智能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基于SQL和Internet南通市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设计”、“精细农业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2009年,南通市农业局与如东众兴牧业研发的第一个物联网应用产品,鸡舍远程环境控制系统,在全省农业信息化展上展出,得到了时任省副长黄莉新的高度赞扬,2010年该产品在北京参加了《2010现代农业与信息化展》,受到了高度好评。现在,南通农业物联网应用已经全面展开,应用领域和应用企业不断增加,新的物联网应用成果不断涌现。

1.1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发展概况

目前,南通市物联网主要在五个领域开展应用。

1.1.1 大田环境监测与作物生长诊断

截止2014年,南通大田作物物联网覆盖面积达5000余亩,主要实现大田作物的智能灌溉,部分示范基地已能实现大气温、湿度、CO2浓度、土壤温湿度的监控,并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生长指标进行监控,诊断作物生长状况,进行作物精细管理与调控。

1.1.2 大田作物智能决策管理系统

早在世纪之交,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就对水稻、小麦、油菜等大田作物的智能决策管理系统进行了二次研发。如,在南京农业大学农业信息工程技术中心“水稻管理智能决第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南通的特点进行二次研发并投入实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系统既可以进行有关品种选择、播期确定、秧田播种量计算、本田基本苗运算和肥料运筹等单项方案设计;又可以根据当地情况,为用户生成一套播前方案及相应的阶段生长发育指标等综合方案设计;还可以进行有关种子、肥料、水分管理和相应栽培方式下的育秧技术、移栽技术等知识咨询。2002年,该系统在江苏省通州市四安等乡镇应用后,一般可增产稻谷700.00kg/hm2,综合成本平均降低200.00元/hm2以上,增加效益255.00元/hm2以上。

1.1.3 设施园艺温室自动控制

截止2014年,南通设施园艺物联网大棚面积达8000余亩,主要实现大棚内的气候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的控制,并实现智能灌溉、控温与遮阳,以达到栽培果蔬与花卉生长发育的需要。

1.1.4 畜禽水产养殖环境监控与智能喂养

截止2015年南通市共建有畜禽养殖物联网技术应用点132个,水产养殖物联网技术应用点21个,畜禽物联网主要实现了畜禽舍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智能化调控,自动喂料,自动捡蛋,自动除粪等,有的能通过电脑或手机远程控制。水产养殖物联网主要实现水质监控,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查看和设定参数,系统可以根据参数自动增氧、换水等工作。

1.1.5 温室大棚智能监控与农产品安全溯源

截止至2015年南通市共建有55个温室大棚物联网应用点,占地面积13000余亩,可实现地面光谱、土壤参数值的测定,并达到温控、智能灌溉、遮阳等智能控制效果。部分示范园区已建立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通过对农产品土地、育苗、田间、配送等一系列信息进行监测、记录,汇总构成一个农产品溯源数据库,再通过网页查询、二维码扫描等方式对农产品生长、传输过程进行查询,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2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运用典型案例

1.2.1 大田作物

南通大田作物物联网应用的典型是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如皋试验示范基地,该基地位于白蒲镇朱家桥村,占地100余亩,包括科研试验区、技术展示区、大田生产区以及办公区等多个功能区。

基地建有基于WebGIS的农作物智能管理平台以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情信息监测中心。基于WebGIS的农作物智能管理平台通过耕地质量调查建立应用区域土壤空间数据库和土壤理化性状属性数据库,应用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成果建立专家决策规则库和技术决策支持库,为智能决策管理提供基础支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情信息监测中心运用物联网技术,建有小型自动气象站、视频监控、土壤监测、大气监测和光谱监测以及智能传感系统,可实时监测、获取农田大气温度、农田大气湿度、农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叶层氮含量、叶层氮积累量、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反射率Y810、反射率Y720、差值植被指数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技术参数,基于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生长指标及实时诊断模型,快速准确地监测作物生长指标,实时诊断作物生长状况,指导作物中后期的精确管理与调控。

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如皋试验示范基地不仅注重科研研究,更注重技术的集成与推广。至2014年基地在如皋建立核心试验示范区的基础上,分别在苏州市、南通市和徐州市建立了辐射示范区,并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据统计,应用该技术精确指导的地块,其增产幅度达10%以上,示范推广区增产幅度达5~10%,增产效果显著。

(4)农业企业自筹自主建设的资金。

近几年各类资金投入约有300万元/年,并在不断的增加。但目前政府尚未设立财政出资的支持重点技术研发、重点产业发展、重点项目推广的农业物联网发展基金。急需加快制订包括财税、采购、金融、投资、信贷、重大项目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形成成熟的农业物联网市场盈利模式。

2.4 智能化程度低,自主研发有待加强

目前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建设中大部分应用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如大田作物还未能达到病虫害智能诊断、杂草智能识别及施药;水产养殖物联网应用中仅局限于水温、PH值、溶氧量等水质基本参数进行监控,未能形成精细喂养及疫病智能诊断。且目前农业物联网中自主研发程度较低,信息感知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均不够成熟。如由于农业环境的复杂性、严酷性等特征,我国农用传感器与RFID均面临着数据采集精度问题;由于农产品从田间道餐桌需要时时记录各种状态的信息,产生大量的数据,目前的存储算法保存这些海量数据需要很大的存储空间,所以需改进目前的存储算法,降低存储成本;由于农业智能监控及管理是以农业生物为主体,故需研究更为精确的人工智能算法,以适应农作物畜牧多变的环境。这些问题均制约着农业物联网的产业化发展。

3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发展对策

南通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沿江2条经济带的“T”形交汇点,素有“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线”之称。独特的区域位置决定了建设具有南通特色的外向型高效农业的优势明显,特别是苏通大桥建成以后,标志着南通市农副产品与上海等大城市全面接轨的优势将更为明显。因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南通地域优势,快速发展农业物联网。

3.1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

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涉及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信息化技术、质量标准、市场渠道等多方面,触及的部门较多,资源整合与共享问题较为突出,为了减少重复投资,需强化顶层设计,成立专门的南通市物联网发展委员会协调各方面工作,建立部门联动制,按照政府主导、政企联动的模式,组织科研单位、相关信息技术企业、农业生产单位共同参与,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2 建立运行机制,明确应用模式

鼓励科研院校、高等院校、电信运营商、信息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物联网项目建设,创建政府主导、政企联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模式,按照需求牵引、技术驱动、因地制宜、突出实效的原则,在大田生产、园林园艺、畜禽水产养殖、温室大棚等领域开展规模化应用,完善农业物联网应用产业技术链,实现农业物联网全面发展。同时,将农业物联网技术培训纳入到农民技能培训规划中,开展直观、实用、通俗易懂的科技培训,推广农业物联网的同时,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物联网产业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3 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高新技术具有基础薄弱、一次性投入大、受益面广、公益性强的特点,在当前农业产出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信息化市场运作不完善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统筹规划、优先考虑、重点支持农业物联网发展,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物联网的发展和建设工作。

3.4 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农业物联网科技人员进行知识强化与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其技能和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同时,联合高等院校,加快对农业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农业物联网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联合农业物联网应用企业,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培训,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稳定和扩大人员队伍,满足农业物联网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袁春新,陈永祥,郭建华.论南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5-18

[2]袁春新,郭建华,魏亚凤,等.农业专家系统及其在水稻栽培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学报,2002(04):130-133

[3]宋益民,陈惠祥,刘水东.南通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05):414-416

[4]吕连生.农业物联网发展大趋势与安徽省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02):4-8

物联网行业发展状况篇8

现在大家说的“互联网+”是一个新名词,互联网+农业也是一个新的领域。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让农民能够更好地了解种子、化肥、农产品的价格及其他情况,能够实时准确地了解农产品的市场状况及销售情况。互联网大大节约了农民时间,从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农业生产成本。现在互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不单单是农产品的销售方面,主要是农业生产中的互联网应用,从农产品的播种到收获都在应用互联网,包括施肥浇水、疾病预防、收割运输销售等各个流程。互联网为农业生产作业提供一个保障平台,能够快速有效地运用于生产作业中。互联网服务于农业生产,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能够节约一定的成本,既能分析市场也能指导生产。因此,互联网加农业是一个新时代的农业发展目标,也是农业发展的新变革。

2互联网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互联网无处不在,通过计算机和科技研发技术等手段来分析农业生产中的问题,通过计算机控制作业设备,不仅节约了劳动力,而且能够精化作业效率。互联网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记录各种植物的光照时间、适应温度及生长过程记录等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中心来分析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若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补救,如缺水了可以及时灌溉,从而使整个农业生产过程能够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通过在耕地、播种、施肥、疾病预防、收割、存储、育种和销售等环节的应用来提高农业经济效率。互联网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应使传统农业向信息化农业方面转型,确保能够在农业生产中做到精细播种、精细管理、精细收获再加工,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来优化农业生产作业,从而节约时间和成本,使效益最大化,信息化和机械化的最主要目的是方便于农业生产作业,能够使农业生产科学有效地进行,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互联网技术是农民生产可靠的依据,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借助互联网平台提供的数据信息,在育种、栽培、施肥、灌溉等多个环节按照严格的标准进行,既实现了传统农业的改革,也促成了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有助于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投入产出率。

3互联网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3.1在农业生产设备中的应用

互联网在农业生产设备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机械自动化方面,如GPS应用于大型机械中,能够使机械自动驾驶、自动播种施肥、自动喷药整个过程一次完成,既节约生产时间也节约生产成本。在农业灌溉方面,通过对农田土壤水分采集数据的分析来看,把数据反馈到灌溉系统中,实现灌溉实时化、标准化、智能化、可控化,这既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需水量,也节约了用水。在农田管理方面主要是发挥监控作用,通过监控能够随时随地地查看作物生长状况,依托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数字化天气雷达、病虫害数据录入系统及病虫害数据管理测报专家系统,实现病虫害及自然灾害监测与预防的智能化,以便发现问题或病害能够及时处理[1]。

3.2在农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互联网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利用互联网建立农村服务网络平台,这个平台能够使资源共享和信息共享,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来查看哪个季节适合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也可以查看农作物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也可以随时查看农产品生产资料和销售方面的实时情况,可以在网上对农产品进行买卖交易,既快捷有方便[2]。

3.3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土地管理所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为实现土地管理标准化和科学化,必须建立高科技的土地管理方式。而只有现在的互联网技术能够满足现在土地管理的需求,互联网技术可以给土地管理提供准确的数据,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实现土地管理现代化,建立林地管理信息系统,其中最主要的是防火和防洪,互联网技术能够实现对森林和土地的实时监控,利用庞大的计算机数据库来结合实际的地形地貌,在发生火灾和洪灾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控制治理,实现及时管理、有效预防的效果[3]。

4结语

互联网的应用是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大力支持,利用现代信息化的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来分析农业发展前景,加快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和发展模式改革。因此,应共同研讨如何运用最先进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创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钱晟磊.论计算机网络对社会发展的影响[J].市场周刊(研究版),2005(S1):79-81.

[2]胡永洲.构建“互联网+农业”智能生产模式的思考[J].上海农村经济,2015(8):37-38.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