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资本成本的本质8篇

时间:2023-07-04 09:27:19

资本成本的本质

资本成本的本质篇1

【关键词】审计质量;权益资本;成本

一、审计质量与权益资本的理论概述

(1)审计质量的概述与影响因素。第一,审计质量的定义。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过程以及审计工作结果的好坏程度。通常来说,审计质量大体上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审计工作过程的质量;二是审计工作结果的质量。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审计工作过程以及结果的质量,两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审计工作过程的质量是基础,审计结果的质量是审计工作质量的最终反映。从大众需要的反映来看,他们看重的是审计结果的质量;但审计机关和审计工作人员应该把握的是审计工作过程的质量。第二,审计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以下几点:首先,被审计单位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公司治理结构的意义在于对经营者起到约束作用,防止其腐败现象,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其次,会计事务所的规模。通常来说,规模比较大的会计事务所要比规模小的会计事务所的审计工作质量要高出很多。其原因有二:一是规模较大的会计事务所的从业人员拥有过硬的专业能力、执业经验丰富。二是规模较大的事务所对自己的审计工作的质量非常重视,这是他们的品牌信誉,客户也比较关心,因为品牌信誉可为他们带来丰厚的利润。最后,道德素质。由于CPA的服务对象是包括中小股民在内的社会公众,其工作的社会性程度较高,所以,在执业中必须恪守职业道德。(2)权益资本成本的定义与计算模式与影响因素。第一,权益资本成本的定义。从所有权的角度来看,我们将企业的资本分为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权益资本成本是指企业通过发行普通股票获得资金所需支付的成本,它等于股利收益率加资本利得收益率,也就是股东的必要收益率。第二,计算模式。在单独测算各种类型的资本成本时(主要是权益资本成本),如今应用比较广泛的测试资本的方法有:多因子模型法、资本资产定价法(CAPM)、股利折现法、股利增长模型法、历史平均收益法等。这些方法大多是以企业的实际收益为基准来计算企业的资本成本的。第三,资本成本的影响因素。企业资本成本的高低由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其中主要有宏观经济环境、证券市场、企业内部的经营和融资状况、项目融资规模等。企业内部财务状况影响资本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一是市场波动性(β)。CAPM模型指出,企业股权融资成本与股票的系数β呈正相关关系,二者的关系得到了很多文献的认同。二是经营风险。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大,则股东所要求的相应回报也就越高,从而股权成本将上升。三是规模。一般认为投资者更容易获得大公司的信息,如Gebhardt,Lee,和Swami

nathan用规模作为反映信息可得性的指标,而且,大公司的股票更具流动性。四是无风险利率。无风险收益率是对公司权益资本成本影响最大的宏观经济因素之一,同时作为一种基准利率也吸收了其他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

二、审计质量对企业权益资本的影响

(1)审计事务所的规模与企业客户的资本成本存在负相关关系。事务所规模越大,审计质量越高。李树华(1998)、王振林(2003)等也发现,大事务所的审计质量明显高于小事务所,事务所的规模越大,独立性越强。投资者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低,其潜在的道德风险溢价就越低,被审计对象的权益资本成本也越低。(2)相对于大公司而言,小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更容易受审计质量的影响。小公司由于缺乏外界的关注,其内部控机制和公司治理机制往往比较脆弱,会面临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因而小公司对高质量的审计更为敏感,小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与高质量审计有着更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3)审计事务所变更与客户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在事务所的变更过程中,事务所与审计质量之间存在必然的相关关系,人们更关注事务所的变更类型,尤其是大所变更为小所,会导致审计质量的下降,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增加,而从小所变更为大所,会带来审计质量的提升,从而降低投资者的投资风险,甚至会有大量的收益。总的来说就是:从大所变成小所,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会增加;反之,从小所变成大所,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则会降低。

参 考 文 献

资本成本的本质篇2

近年来,扮演着法律外制度的公司治理角色之一的媒体,在约束企业管理者经营行为、保护投资者权益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媒体的外部公司治理功能逐渐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关注和讨论。为此,从媒体报道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以及对资本成本影响两个方面来回顾相关研究文献,以进一步理解媒体的外部公司治理作用,也为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媒体报道;公司治理;信息披露质量;资本成本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60-02

1 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提高和互联网的普及,媒体成为了信息收集与传递的重要途径。一直以来,关于媒体社会功能的研究比较集中,主要表现在社会信息传播的扩大和改善、政府行为的约束、社会福利的增进以及市场失灵的解决等方面(Dyck and Zingales,2002)。在对公司治理问题不断深入研究的今天,作为独立于立法、行政和司法之外“第四权利”的媒体如何扮演好公司治理角色以发挥外部治理功能就成为了学者们热议的话题。

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媒体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触及到多方面,公司是如何借助媒体报道实现其治理作用呢?作为投资者关系管理的重要客体之一的媒体在这种关系中发挥着作用: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中介,有助于降低企业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并在此基础上降低了投资者面临的信息风险以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从而发挥外部治理作用(Miller,2006;Fang and Peress,2009)。因此,公司治理问题不再只局限于公司内部的监督与控制,还可以借助于媒体来改善公司治理。鉴于此,本文试图回顾有关媒体报道对信息披露质量与资本成本影响的国内外文献,并在此基础上作简要评述,以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媒体的外部公司治理作用。

2 媒体报道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近年来,经历着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转变的信息披露制度,其制定和执行都受到各方的关注和重视。一般情况下,信息披露主要取决两方面:一方面为作为信息主体的企业,另一方面是向资本市场传递信息的媒体。但是,企业管理层自身往往缺乏提高信息透明度的动机,这就限制了信息披露水平的提高。这时,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对企业信息的了解大部分来源于媒体报道,其信息也相对较为透明。同时,媒体作为信息披露的重要载体,拥有着解决信息不对称、监管公司和协调利益群体等多方面功能。

Fang and Peress(2009)发现被媒体高度披露的公司的信息质量得以改善,降低了进行交易的财务风险,并指出受到媒体报道较多会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是因为新的信息更具有信息含量。Engelberg and Parsons(2011)通过特别的研究设计来区分媒体报道与报道事件本身的信息影响,发现地方媒体报道对当地股票交易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表明媒体报道这一行为本身就具有信息含量并且改善了信息环境。权威且独立媒体报道将会降低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成本,引导投资者形成正确的投资理念,也可以借助社会舆论压力等方法对公司管理层的声誉施加影响,规范其不良行为(张烨,2009),从而降低了管理层谋取私有收益的可能性,最终提高公司的信息披露质量。李培功和沈艺峰(2010)认为媒体监督有助于纠正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而引起行政部门介入导致违规行为的改正,也会使信息披露质量得以改善。邓俊和欧阳爱平(2012)则以2007-2011年深市A股为研究对象,实证证实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随着媒体关注程度的增加而提高。另外,具有收集并传播信息功能的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它通过对资本市场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加以报道,使投资者等市场参与者对公司经营运作背后可能存在的“危机”或“黑洞”形成合理的预期和判断,进而增加信息披露透明度(贺建刚和魏明海,2012)。

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媒体在资本市场通过发挥公司治理作用,帮助投资者等市场主体及时地了解更多信息,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影响信息披露的质量。媒体如果没有对信息进行有效的鉴别便开始宣传,可能会存在信息解读有误的问题。总体上来说,现有的研究主要关注媒体在外部公司治理角色的扮演中的作用,而在此基础上研究媒体报道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的文献不是很多。因此,这一方面的相关研究还有待深入展开。

3 媒体报道对资本成本的影响

媒体报道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已比较明显,但对资本成本的影响其表现还不显著。基于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原则,企业需要支付的资本成本高低取决于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的大小。这意味着降低企业资本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是通过拥有监督制衡机制的公司治理来制约企业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有效地降低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公司治理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Francis等(2004)、汪炜和蒋高峰(2004)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改善有利于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Easley and O’Hara(2004)、沈艺峰等(2005)以及王华和张程睿(2007)研究表明信息不对称对资本成本产生消极影响。可见,信息披露质量、信息不对称以及投资者法律保护水平所反映的公司治理情况都会对公司资本成本产生影响。虽然现有文献关于公司治理与资本成本的讨论还不突出,但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概念之一的资本成本却是资本市场中人们一直关注的焦点(Gao,2010):其一,较高的资本成本会降低对资金需求者的吸引力,从而引致其功能退化,降低了融资效率;其二,资本成本过高的投资方案会被管理层否决,进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因此,研究媒体报道对资本成本的影响也是必要的。

Barbe and Odean(2008)认为投资者是有限理性的,媒体不仅影响了投资者的信息获取,更重要的是通过吸引投资者的注意力来影响投资者情绪,进而影响投资者的行为。权威而独立的媒体报道有助于投资者获得更全面的企业信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起到降低信息风险的作用,进而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蒋琰,2009;辛宇和徐莉萍,2011)。Fang and Peress (2009)也指出无论媒体报道的新闻是否真实,大量的媒体关注能够缓解资本市场上的摩擦并影响股票收益,使资本市场更准确的对证券进行定价。媒体也可以通过借助天然的声誉机制来监督企业经营者的行为,发挥其外部治理功能以降低投资者面临的风险,从而降低投资成本。然而,关于媒体报道对资本成本影响的研究目前还很少。罗进辉(2012)以沪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媒体报道对公司资本成本的影响,发现媒体报道对降低上市公司资本成本有积极作用。肖作平和黄璜(2013)以2007和2008年可获得相关信息的500个深沪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样本观察值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发现媒体关注程度越高的公司,权益资本成本越低。这两篇文献研究弥补了这一方面文献的空白,对此的研究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展开。

4 结论

综观前述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媒体的外部公司治理作用在于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以降低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信息披露质量,降低投资者面临的信息风险,进而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国内外学者的文献为以后深入研究媒体在资本市场发展中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证基础。然而,目前的研究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就广度来说,由于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通常需要通过大样本分析才能得到验证,但违规方面的研究的样本量却相对偏小,这就造成对媒体公司治理研究的支撑性作用表现还不够;就深度来说,媒体的公司治理效果研究需要结果不同的研究情境做出分析,还需要考察媒体报道本身的性质等问题,而有关媒体公司治理效果的研究却鲜有。要使我们对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有更全面、更系统的认识,只有从广度和深度两方面都进行拓展才能达到。

本文通过梳理出有关媒体关注对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影响方面的相关文献,也为处在转型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思考的空间。由于我国的正式的法律制度尚不完善,执法效率较为低下,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媒体如果能够扮演好法律之外公司治理角色,那么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会更有保障。因此,我国的相关部门应通过推进市场化改革来强化媒体作为独立法律之外“第四方权利”,并提高媒体报道的独立性及权威性,从而使媒体在扮演外部公司治理角色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我国资本市场稳定且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arber B M and Odean T.All That Glitters: The effeet of attention and news on the buying behavior of 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investor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8,21(2):785-818.

[2]Dyck,A and Zingales,L.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Role of the Media[M].Washington D.C: World Bank,2002: 107-140.

[3]Easlay D and O’Hara M.Information and the cost of capital[J].Journal of Finance,2004,59(4):1553-1583.

[4]Fang L.and J. Peress. Media Coverage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e, 2009,59(5):2023-2052.

[5]Francis J., R. LaFond and K. Schipper. Costs of Equity and Earnings Attribute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4, 79(4):967-1010.

[6]Gao P. Disclosure Quality, Cost of Capital, and Investor Welfare[J].The Accounting Review, 2010,85(1): 1-29.

[7]Miller G S.The press as a watchdog for accounting fraud[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6,44( 5) : 1001-1033.

[8]邓俊,欧阳爱平.媒体关注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J].资本市场,2012,(12):81-82.

[9]贺建刚,魏明海.控制权、媒介功用与市场治理效应:基于财务报告重述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12,(4):36-43.

[10]蒋琰.权益成本、债务成本与公司治理:影响差异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9,(11):144-155.

[11]李培功,沈艺峰.媒体的公司治理作用: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0,(4):14-27.

[12]罗进辉.媒体报道对权益成本和债务成本的影响及其差异[J].投资研究,2012,(9):95-110.

[13]汪炜,蒋高峰.信息披露、透明度与资本成本[J].经济研究,2004,(7):107-114.

[14]王华,张程睿.公司透明度与市场信息不对称――基于对中国股票市场的经验研究[C].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册),2007.

[15]辛宇,徐莉萍.媒体治理与中小投资者保护[J].南开管理评论,2011,(6):36-47.

资本成本的本质篇3

【关键词】日本专门学校;教师;资质;养成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特征是满足一定资格的、以教育为职务的专门性职业,学校教育的成果和学校教员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根据日本学校教育法第24条,专门学校以培养职业或实际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和提高教养为教育目的,这一教育目的的实现及专门学校教育成果的衡量和直接参与专门学校教育的教师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因此关于专门学校教师资质的研究对于专门学校及其教育都非常重要。

一、日本专门学校及其教育

日本的专门学校相当于我国的高等职业学院,其学制为2-3年,涉及工业、农业、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福祉、商业、服饰家政、文化教养8个领域,自1975年制度创设以来,数量上急剧扩大,根据2008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发表的学校基本调查结果显示,专门学校为2967所,学生人数为582769人,分别为制度创设最初学校数量的4倍和学生人数的6倍。其规模之所以发展得如此之快,究其原因,是因为专门学校实施的是和职业直接挂钩的实践性的职业教育和专门性的技术教育,又因为专业和学科的设置更多地委托给专门学校,因此可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量体裁衣,灵活且迅速地为适应社会而设置多种多样的专业和学科。从以上原因可以分析出专门学校的教育特质即作为高等教育更具职业实务性和对应市场的临机应变性。

二、教师资质特点

有本等(1996)对大学教师的特质从教育特征、使命、教师资格、志向性和职务内容方面进行了探讨,笔者以其为对照,对专门学校的教师资质进行了分析。教师特征,相对于以学术为中心的教育研究为教育特征的大学教师,专门学校的教师除硕士研究生学历获得者对于担当科目的教育被要求具有相关实务经验,因此专门学校的教师更注重实务经验的活用,进行实践性的职业教育及专门业性的技术教育。

(1)使命,大学教师的使命是通过研究活动促进学问及社会的发展,而专门学校教师是为实现专门学校的教育目的以培养适应社会的实战人才为使命。

(2)教师资格,根据大学设置基准第14条,大学教师的资格大致包括3方面的内容,①是具有专业领域教育上的知识、能力和实绩②是具有专业领域研究上的知识、能力和实绩,③是具有专业领域实务上的知识、能力和实绩。另外,大学教师的学历以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比重最高,年均的数量最多,因此大学教师的专业性水平更高。而关于专门学校教师的资格,在专修学校设置基准第18条中规定专门学校的教师对于所担当的教育必须具有专业的知识、技术及技能等,对于一些专业领域还要求专业资格。例如持有专门学校学历,毕业后在学校、研究所、医院和工厂等从事相关教育、研究或技术业务的人员,其专业学习年限和从事该专业的工作年限加起来在6年以上,或者具有2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学士学位持有者,又或者在特定专业领域具有特别优秀的知识、技术、技能及经验的人员等等。因此可以看出专门学校的教师资格并不拘泥于学历,而是更强调具有和所担当的教育科目有相关的实务经验或专业资格。

(3)志向性,素有“学问之府”之名的大学因其教育的特质,大学教师倾向于研究志向,而对于法律上对研究和业绩没有要求的专门学校的教师而言,更倾向于教育志向,特别是在教育中以实务技能和实习为重点。

(4)职务内容,大学教师通过研究对学问及社会的发展作贡献,因此研究及社会服务等专业活动不可欠缺。专门学校的教师以实务教育和教养教育为重点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同时,学校的相关业务在职务中也占有一定比重,而作为教师资质培养的研修活动客观上则处于非常严峻的状况。另外,根据相关实务经验,专门学校的教师还可分为学术卓越教员、学术・实务卓越教员、一般教员和实务卓越教员4种类型。

三、教师资质的养成

笔者通过对专门学校进行相关调查的基础上,对专门学校教师资质养成的必要性、现状、意义及今后课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首先,教师资质培养的必要性,从4个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一,专门学校教育特质的必然要求,即专业实务性及对市场的临机应变性,必然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资质以适应专门学校的教育。第二,学生规模的扩大和教育质量的保证的必然要求。第三,教育高度化的要求。第四,维持和提高实务经验及教授力的要求。

其次,专门学校教师资质的养成主要通过教员研修的形式,分为公共进修和自主进修。公共进修以学校派遣为主,相关协会进行实施,研修主要包括校长・教头研修、指导教员研修、新任教员研修、专业教员研修、准教员研修、教员国内派遣研修和信息处理教育担当教员研修。自主研修按照个人志向,在课余时间进行研修活动,自主研修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自觉性和良好的个人素质。

培养和提高专门学校教师的资质,对于今后专门学校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专门学校教师资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专门学校教育质量的保证,是培养实战人才获得社会高度评价的保证,是促进专门学校一条校化即加入学校教育法第1条实现和大学对等关系的动力。

最后,面向今后专门学校的发展,更加要求教师具备适应专门学校教育的和实务知识相关的高度教授力的资质,而作为资质养成的研修活动实际上期间较短,教师参加率较低,这些和学校的见地以及教师本身的自觉性和意愿有很大关系。另外,对于研修效果没有跟踪和评价也是专门学校教师资质养成所面对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文部科学省,学校基本调查(R),2008

资本成本的本质篇4

【关键词】应计质量;股权融资成本;理论分析

一、相关概念界定

基本会计理论认为,会计盈余由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和应计组成组成,应计利润反映了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差异。应计项目通常是建立在假设和估计的基础上,若出错,必须在将来的应计项目和盈余数据中加以更正。如果从一笔应收款项中获得的净收益比原来估计的少,那么后面的账目要同时记录己收到的现金和更正估计误差。我们认为估计误差及其更正是一种噪音,这种噪音将减弱应计的有用性,应计质量会随着应计估计误差的增大而降低。

本文所说的股权融资成本指的是企业股票上市交易、融通资金的成本,仅定义为一种内含报酬率,即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进行普通股股权融资投资,而在未来获得的利益现值等于当前股权投资额的内含报酬率。

二、理论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本文研究应计质量和股权融资成本之间关系的“导火线”,是表现两者之间有意义的根本原因。

人选用某种信号将其私人信息揭示给委托人,委托人在观测到信号后与人签约,并且根据产品的质量进行定价,从而改进帕累托效率,这称为信号传递。而在信号传递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信息不对称体现在资本市场上就譬如股市沉浮,即投资者之间对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的了解净不相同,从而造成对企业价值的不同判断。这就需要企业的管理当局将其掌握的内部信息尽量地向外界传递,提高应计质量,努力消弭这种信息不对称,将积极的信号传递给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加强民众对企业的信心,增加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减少市场经济的弊病,完善资本市场。因此说,应计质量是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之一,提高应计质量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产生,从而减少对经济的危害。

(二)预测风险学说

首先涉及到信息与股权融资之间关系的是传统的预测风险学说,可以说,传统预测风险学说是本文的“先驱者”。

经典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认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是完全对称的,然而在不断地研究中,学者们发现在资本市场中,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很多的市场异常性,因此有学者认为,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不了解直接导致了投资者在投资股票时面临着较大的风险,从而理性的投资者将会要求较大的投资回报率。由于这些观点都通过“预测风险’来解释应计对资本成本的影响,因此它们就被统称为“预测风险学说”。

如果公司通过改进应计的水平,可以降低投资者估计未来收益时考虑的风险水平,从而投资者要求的投资回报率就会降低,相应的就可以降低公司的融资成本。预测风险学说为讨论应计质量的问题拉开了序幕。

(三)资本市场信息传导规律

资本市场信息传递规律是本文的基础,足应计质量影响股权融资成本的一个前提。两者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信息传递情况。

为研究应计对资本成本的影响,首先就要理解信息如何影响投资者对风险资产的信念、最优需求决策以及市场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即资本市场信息传导规律。实际上,它是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在资本市场中,理性的投资者根据获得的与上市公司未来不确定价值相关的信息,按照条件概率法则,形成对风险资产不确定收益的主观概率信念。在既定概率信念和风险偏好下,投资者将形成自己的期望效用函数。然后,在预算约束下通过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对风险资产进行最优需求决策。众多微观个体的需求按照一定交易制度汇总为证券市场宏观供求关系,最终决定股票的市场均衡价格,同时决定资本需求方的资本成本(投资者的期望回报率)。这就是资本市场信息传导规律。

(四)应计质量和股权融资成本

对于应计质量和股权融资成本之间的联系,理论界有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即一般情况下土市公司的应计质量越高,其股权融资成本也就越低。从微观角度来看,应计对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应计质量越高,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就越低,而且投资者要求的投资回报率也会相对较低,使得投资者也会降低搜集“私人信息”的动力,从而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也就较低;但是对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人来说,应计越多,他们原本拥有的可以处理的“私人信息”也就越少,也就是可以通过“私人信息”而获得的超额收益相对降低,因此员工缺乏激励可能降低公司的价值从而可能引起股权融资成本的升高。另一方面,应计质量越低,小股东的权益就越有可能受到伤害,他们所要求的投资回报也就越高,从而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升高;但是对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人来说,这些信息控制后所形成的经济利益又会激励公司的经营者,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公司的发展,提高公司的价值,从长远来看,也增加了小股东的权益,这样又降低了公司未来的股权融资成本。因此,上市公司应计质量与其股权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是双刃剑,只有掌握好两者间的平衡,在效益大于成本时,公司才有对外披露信息甚至提高其应计质量的动力。

资本成本的本质篇5

关键词:财政资金预算;地质勘测;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01

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对于矿藏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加大。因此,地质勘测无论是在找矿领域,还是在探寻能源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国家财政资金支持下的地质勘测活动,仍然需要遵循成本管理要求。通过强化成本管理,将能在有限资金支持下完成更大范围的地质勘测活动。

从现有文献的论述中可知,针对地质勘测的成本管理还较少引起同行的重视。究其原因也许归因于:1.成本管理一般聚焦于企业生产经营领域,从而受习惯思维的作用;2.作为国家财政支持的地质勘测活动,似乎不存在成本管理的必要。对此,笔者提出:地质勘测活动仍然需要在财政资金预算管理下,进行全面成本管理。

本文首先讨论财务资金预算管理的目标导向;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成本管理的原则。最后,在原则基础上进行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财政资金预算管理下的目标导向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地质勘测活动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从而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财政资金的注入。在资金稀缺性特征的驱使下,此时预算管理的目标导向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经济效益目标

实现经济效益目标是成本管理的首要价值取向。从总括层面来看,该目标的实现可借助两组比例式得出:1.全员生产率;2.“产出/投入”比值。由于地质勘测在探寻矿藏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应着重从“提升全员生产率”方面进行理解。具体来看,通过财政资金预算中的合理分配,估算各勘测小组的资金使用量,进而在资金预算的刚性约束下促使小组成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性。从实物层面来看,则体现为全员生产率的提高。

(二)社会效益目标

社会效益目标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1.地质勘测小组内部。即应确保小组成员的福利、津贴等合法权益得到保证。关于这一点,一般都不是问题。2.地质勘测小组外部。即在地质勘测过程中,应与当地的人文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效果。从而,在为国家探询矿藏、能源等资源的同时,尽量维护当地已有的人文、自然景观。这对于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来说,就应在资金数量的配给上建立其与上述目标相契合的价值判断。

二、目标导向下的成本管理原则

受到地质勘测活动自身特点的影响,此处无法完全借鉴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成本管理原则。因此,在以上目标导向下的成本管理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整体性原则

勘测活动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不仅受到前期准备工作的影响,也与现实的勘测技术、地质构造有关。因此,整体性原则就要求与一个经济年度(通常为一年)为单位,进行全年范围内的跨期成本管理;而抛开针对某一具体勘测任务来进行的成本管理活动。这样一来,才能避免“苦乐不均”的现象。

(二)植根性原则

植根性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植根于当地人文、自然环境之中;2.植根于具体的地质勘测任务之中。上文在目标定位中就已指出,应在预算资金的划拨上形成合理的价值判断,因此针对具有浓厚人文积淀和自然生态多样性的地区,应在勘测选址上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勘测任务给予差别化的资金配给。

(三)动态性原则

地质勘测活动的持续进行,其在装配供给、物资采购、人工费用上资金需求量也将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诸如,运输费用、人工费用的上涨,都要求财政资金预算须满足动态性原则,即根据市场环境给予预算资金总量调整。

三、原则指向下的具体模式构建

结合上文所述并在原则指向下,成本管理的具体模式构建都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

地质勘测单位的财务部门,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在于减少资金使用中的机会成本。关于评价机制的设计,应着重在于事前分析与事中的权变管理。因此,有关计算资金贴现的公式、模型,都可以作为事前分析的工具。资金使用中的权变管理,则在于针对勘测活动中的风险概率值(沉淀成本),适应性地进行资金配置。

(二)专家队伍的职能建立

专家队伍的建立将有助于对成本的界定、控制提供技术与监督职能。在专家队伍的组成中,应充分发挥本单位会计专门人才的优势;同时,在不涉及机密泄露风险的前提下,可以从第三方机构引进会计专家。从而,提升成本控制决策的客观性。专家队伍应在正式制度安排的基础上进行建立,开展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间的管控辅助工作。

(三)提升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

在提升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时,应突出他们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通过岗位意识的提升,最终强化对单位业务成本的控制与监管。在业务培训过程中,还应强化他们对地质勘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升他们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大局观念。

(四)从整体上把握成本控制

地质勘测单位的财务管理,实则体现为对预算资金的全过程控制。因此,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征。建立二者的联动机制,还应将成本控制纳入单位全局性层面来构建。具体表现为:1.单位成本控制应服从于财务管理的需要;2.单位成本控制应在财务预算范围内展开;3.单位成本控制应满足财务管理对资金优化配置的目标导向。

以上四个方面的模式构建,就摆脱了以往习惯于根据成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模式弊端,从而在对成本管理技术存而不论的前提下,抓住了现阶段在成本管理中表现突出的问题。最后,配以成本管理技术更好的实现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目标导向。

四、小结

成本管理模式应遵循:整体性、植根性、动态性原则。最后,配以成本管理技术更好地实现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目标导向。

参考文献:

[1]黎春霞,朱勉红.水利水电工程材料成本有效控制方法探索[J].科技与企业, 2011(11).

[2]朱斌.水利水电项目在建工程成本管理的概念、误区与对策[J].四川建材, 2011,37(05).

资本成本的本质篇6

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http://的持续推进,对于矿藏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加大。因此,地质勘测无论是在找矿领域,还是在探寻能源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国家财政资金支持下的地质勘测活动,仍然需要遵循成本管理要求。通过强化成本管理,将能在有限资金支持下完成更大范围的地质勘测活动。

从现有文献的论述中可知,针对地质勘测的成本管理还较少引起同行的重视。究其原因也许归因于:1.成本管理一般聚焦于企业生产经营领域,从而受习惯思维的作用;2.作为国家财政支持的地质勘测活动,似乎不存在成本管理的必要。对此,笔者提出:地质勘测活动仍然需要在财政资金预算管理下,进行全面成本管理。

本文首先讨论财务资金预算管理的目标导向;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成本管理的原则。最后,在原则基础上进行成本管理模式的构建。

一、财政资金预算管理下的目标导向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地质勘测活动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从而资金来源主要通过财政资金的注入。在资金稀缺性特征的驱使下,此时预算管理的目标导向可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经济效益目标

实现经济效益目标是成本管理的首要价值取向。从总括层面来看,该目标的实现可借助两组比例式得出:1.全员生产率;2.“产出/投入”比值。由于地质勘测在探寻矿藏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应着重从“提升全员生产率”方面进行理解。wwW.133229.COm具体来看,通过财政资金预算中的合理分配,估算各勘测小组的资金使用量,进而在资金预算的刚性约束下促使小组成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性。从实物层面来看,则体现为全员生产率的提高。

(二)社会效益目标

社会效益目标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1.地质勘测小组内部。即应确保小组成员的福利、津贴等合法权益得到保证。关于这一点,一般都不是问题。2.地质勘测小组外部。即在地质勘测过程中,应与当地的人文社会环境形成适应性效果。从而,在为国家探询矿藏、能源等资源的同时,尽量维护当地已有的人文、自然景观。这对于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来说,就应在资金数量的配给上建立其与上述目标相契合的价值判断。

二、目标导向下的成本管理原则

受到地质勘测活动自身特点的影响,此处无法完全借鉴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成本管理原则。因此,在以上目标导向下的成本管理原则,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整体性原则

勘测活动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这不仅受到前期准备工作的影响,也与现实的勘测技术、地质构造有关。因此,整体性原则就要求与一个经济年度(通常为一年)为单位,进行全年范围内的跨期成本管理;而抛开针对某一具体勘测任务来进行的成本管理活动。这样一来,才能避免“苦乐不均”的现象。

(二)植根性原则

植根性原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1.植根于当地人文、自然环境之中;2.植根于具体的地质勘测任务之中。上文在目标定位中就已指出,应在预算资金的划拨上形成合理的价值判断,因此针对具有浓厚人文积淀和自然生态多样性的地区,应在勘测选址上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与此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勘测任务给予差别化的资金配给。

(三)动态性原则

地质勘测活动的持续进行,其在装配供给、物资采购、人工费用上资金需求量也将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诸如,运输费用、人工费用的上涨,都要求财政资金预算须满足动态性原则,即根据市场环境给予预算资金总量调整。

三、原则指向下的具体模式构建

结合上文所述并在原则指向下,成本管理的具体模式构建都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

地质勘测单位的财务部门,建立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机制,在于减少资金使用中的机会成本。关于评价机制的设计,应着重在于事前分析与事中的权变管理。因此,有关计算资金贴现的公式、模型,都可以作为事前分析的工具。资金使用中的权变管理,则在于针对勘测活动中的风险概率值(沉淀成本),适应性地进行资金配置。

(二)专家队伍的职能建立

专家队伍的建立将有助于对成本的界定、控制提供技术与监督职能。在专家队伍的组成中,应充分发挥本单位会计专门人才的优势;同时,在不涉及机密泄露风险的前提下,可以从第三方机构引进会计专家。从而,提升成本控制决策的客观性。专家队伍应在正式制度安排的基础上进行建立,开展全过程的成本控制与财务管理间的管控辅助工作。

(三)提升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

在提升单位会计人员的业务时,应突出他们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通过岗位意识的提升,最终强化对单位业务成本的控制与监管。在业务培训过程中,还应强化他们对地质勘测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提升他们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大局观念。

(四)从整体上把握成本控制

地质勘测单位的财务管理,实则体现为对预算资金的全过程控制。因此,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征。建立二者的联动机制,还应将成本控制纳入单位全局性层面来构建。具体表现为:1.单位成本控制应服从于财务管理的需要;2.单位成本控制应在财务预算范围内展开;3.单位成本控制应满足财务管理对资金优化配置的目标导向。

以上四个方面的模式构建,就摆脱了以往习惯于根据成本项目进行管理的模式弊端,从而在对成本管理技术存而不论的前提下,抓住了现阶段在成本管理中表现突出的问题。最后,配以成本管理技术更好的实现财政资金预算管理的目标导向。

四、小结

资本成本的本质篇7

(辽宁大学 商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摘要:本文以我国沪深股市2007—2013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了财务报告质量、公司信息风险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财务报告质量并不是投资者需要定价的系统风险因素,而是一种非系统性风险。尽管财务报告质量反映了信息风险的不确定性,但这种公司特定的信息风险并没有被投资者定价,它并不会提高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

关键词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资本成本;系统性风险;非系统性风险

中图分类号:F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9-0080-05

收稿日期:2015-06-16

作者简介:冯阳(1973-),女,辽宁沈阳人,高级会计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资本市场与公司财务等方面的研究。E-mail:1259112503@qq.com

一、问题的提出

财务报告质量是否影响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是会计领域所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Botosan和Plumlee[1]以及Lambert等[2]通过研究发现,会计信息质量能降低权益资本成本。然而,经典资产定价理论表明,可分散风险并不是金融资产定价的因素,而关于会计信息风险是否可以分散的经验证据仍存在很大分歧。一方面,Venkataraman[3]认为由于公司与外部股东和潜在的交易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具有高披露水平的公司能够降低资本成本。Verrecchia[4]指出公司通过提供更多的披露能降低与支付分布有关的估计风险,如果投资者为估计风险定价,提供更多的信息将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Easley和O?Hara[5]探讨了信息结构(私人信息与公开信息)与资本成本的关系,认为私人信息增加了信息劣势者的投资风险,因为信息优势投资者能够根据私有信息调整其投资组合,因此,这两类投资者对风险和回报具有不同的认知。私人信息导致了一种新形式的系统性风险,而且在均衡中,投资者要求对该风险进行补偿。Dechow和Dichev[6]的证据支持了会计信息质量的价格效应,他们发现,盈余质量是一个系统性的风险定价因素。另一方面,Hughes等[7]指出,关于非系统性风险的私人信息的变动改变了投资者对资产未来回报的预期,但并不会影响资本成本。非系统性风险由于投资多样化被分散,从而不会决定资产的定价。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背景下,财务报告质量应作为资产定价的非系统性因素还是系统性的不可分散因素仍然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假设

Venkataraman[3]通过研究公司财务理论认为,提高财务报告信息的质量能够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降低资本成本。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信息能够帮助投资者做出理性决策,从而降低市场参与者之间以及信息优势与信息劣势的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Verrecchia[4]通过经验证据研究发现,公司披露质量和水平与资本市场估值收益正相关,而Botosan和Plumlee[1]却认为与权益资本成本负相关。然而,上述关于财务报告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关系的结论忽视了财务报告质量信息风险的性质,关于财务报告质量信息究竟是系统性的不可分散风险还是非系统性的可分散风险,目前仍存在很大的争议。Aboody等[8]和刘莎莎等[9]认为,投资者如同对待其他风险因素,如β值、公司规模以及账面市值比率一样,对财务报告质量风险进行定价。然而,Hughes等[7]指出,源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非系统性风险被完全分散了,因而并不会体现在资产定价中。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对立的假设:

H1a: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是非系统性风险。

H1b: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是系统性风险。

关于财务报告质量与公司资本成本之间联系的理论研究表明二者之间负相关。信息经济学指出,由于公司与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提高财务报告质量能够降低资本成本。但是以往的经验研究关于会计信息披露降低资本成本的证据并不一致。徐晟[10]通过构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与流动性风险的面板回归模型,发现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权益资本成本之间显著负相关。张军华[11]以信息精确度作为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发现公开信息质量越高,权益资本成本越低,私有信息质量对权益资本成本则没有显著影响。然而,Botosan和Plumlee[1]却发现季报披露水平与资本成本正相关。Fields等[12]指出,这些研究存在一个共同的局限性,他们没有考虑提供高质量财务报告的成本。如果成本高于市场估值收益,公司就会选择提供低质量财务报告。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2:财务报告质量越高,权益资本成本越低。

三、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沪深股市2007—2013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并按照如下标准剔除样本:(1)剔除在样本期内ST和PT的样本;(2)剔除金融行业样本;(3)剔除相关财务数据缺失的样本;(4)为了消除极端值的影响,对小于1%分位数和大于99%分位数的连续变量进行Winsorize处理,最终得到14 639个样本观测值。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和RESSET数据库。

2.变量说明

关于财务报告质量(FQ),根据Barth等[13]的方法,将未来期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对当期的盈利组成部分进行回归,以回归残差作为财务报告质量的计量。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1.财务报告质量与风险的回归结果

表1报告了股票回报标准差与财务报告质量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4种财务报告质量计量的系数均为正,且在1%水平上高度显著,表明财务报告质量越高,股票回报的波动性越低。由于股票回报的标准差是公司总体风险的变量,因此,财务报告质量越高,公司总体风险越低。

表2结果显示,4种财务报告质量计量的系数均为正,且在1%水平上高度显著,表明财务报告质量越高,公司的非系统性风险越低。

2.财务报告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的回归结果

表3结果表明,财务报告质量与权益资本成本显著相关,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公司将享受低权益资本成本。然而,当我们考虑到公司特征能够影响财务报告质量时,上面的结论可能就是值得商榷的。如果模型(6)的设定遗漏了相关变量,那么系数的估计值就是有偏的、不一致的。从表3中工具变量的t值可以看出,一旦控制了影响因素,财务报告质量在解释权益资本成本变异时的系数就是不显著的。

3.稳健性检验

在稳健性检验中,本文使用Dechow 和 Dichev[6]的方法度量财务报告质量:

估计模型(8)得到的残差的绝对值即为财务报告质量的经验计量,绝对值越小,财务报告质量越高。利用该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度量重新对模型(3)、(4)和(6)进行回归,回归结果与本文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表明本文构建的模型是稳健的,据此得出的实证结果是可靠的。

五、结论

本文以沪深股市2007—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公司总体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与财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并不是系统性风险因素,而是一种非系统性风险。尽管财务报告质量反映了信息风险的不确定性,但这种公司特定的信息风险并没有被投资者定价,它并不会提高公司的权益资本成本;若考虑财务报告质量的信息风险的内生性,该信息风险就不会影响权益资本成本。

参考文献:

[1]Botosan, C. A., Plumlee, M. A. A Re-Examination of Disclosure Level and the Expected Cost of Equity Capital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2, 40(1): 21-40.

[2]Lambert, R., Leuz, C., Verrecchia, R. 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7, 45(2): 385-420.

[3]Venkataraman, K. Automated Versus Floor Trading: An Analysis of Execution Costs on the Paris and New York Exchanges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1, 56(4): 1445-1485.

[4]Verrecchia, R. E. Essays on Disclosur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 32(1): 97-180.

[5]Easley, D., O?hara, M. Information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4, 59(4): 1553-1583.

[6]Dechow, P. M., Dichev, I. D. The Quality of Accruals and Earnings: The Role of Accrual Estimation Error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2, 77(1): 35-59.

[7]Hughes, J. S., Liu, J., Liu, J. Information Asymmetry, Diversification, and Cost of Capital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7, 82(3): 705-729.

[8]Aboody, D., Hughes, J., Liu, J. Earnings Quality, Insider Trading, and Cost of Capital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5, 43(5): 651-673.

[9]刘莎莎, 孔东民, 邢精平. 私有信息风险被市场定价了吗——来自中国股市的证据[J]. 金融评论, 2011,(1): 61-74.

[10]徐晟. 会计信息质量影响权益资本成本的实证分析[J]. 经济管理, 2013,(10): 100-108.

[11]张军华. 行业竞争, 信息质量与股权资本成本[J].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2, (8): 47-54.

[12]Fields, T. D., Lys, T. Z., Vincent, L. Empirical Research on Accounting Choice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01, 31(1): 255-307.

[13]Barth, M. E., Cram, D. P., Nelson, K. K. Accruals and the Prediction of Future Cash Flows [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1, 76(1): 27-58.

[14]Ohlson, J. A., Juettner-Nauroth, B. E. Expected EPS and EPS Growth as Determinants of Value [J]. 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 2005, 10(2-3): 349-365.

[15]Francis, J., LaFond, R., Olsson, P., Schipper, P. Cost of Capital and Earnings Attributes[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4,79 (4): 967-1010.

资本成本的本质篇8

关键词: 产品市场竞争;市场势力;异质性风险;股权资本成本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3-0068-06

一、引言

股权资本成本是投资者权衡企业风险与市场风险后提出的要求报酬率,关系到微观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利润分配、绩效考核和宏观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众多文献研究了内外部公司治理机制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但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产品市场竞争。产品市场竞争通过提供相对业绩信息、清算破产威胁、信誉评价等途径影响着治理机制的发挥。现有文献对产品市场竞争与资本结构、投资行为、股利政策等财务政策关系的研究均建立在其公司治理效应基础上,但产品市场竞争也具有异质性风险效应,进而影响到资产定价。以下从体现资本市场定价功能的股权资本成本角度研究产品市场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析产品市场竞争的异质性风险效应及其中介传导作用,以加深人们对产品市场竞争经济后果的全面理解和认识。

二、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一)产品市场竞争与股权资本成本

Hou和Robinson(2006)研究认为市场集中度高的行业中的企业受进入壁垒的保护,可以定价高于边际成本,获得超正常经济利润,投资者的要求期望回报低,即产品市场的竞争风险可以在期望收益中定价[1]。Peress(2010)构建了信息不对称和完全资本市场下的理性预期模型,在不确定环境下市场势力强大的企业,利润波动小,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更乐意交易其股票,加快了私有信息融入股价的速度和股价流动,降低了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和盈余预测分歧,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2]。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产品市场势力越大,则股权资本成本越小。

(二)异质性风险:产品市场竞争与股权资本成本关系的中介

企业从产品市场中获得有风险的现金流,有风险的现金流在资本市场中定价,因而产品市场竞争应当可以通过影响异质性风险进而影响投资者的风险溢价要求。

1.产品市场竞争与异质性风险。

组合理论用收益的标准差来描述风险,把可以通过市场组合消除掉的风险称为非系统风险,我们称之为异质性风险。由于收入水平、行为偏见、风险偏好等投资者因素和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不完全市场等市场因素的存在,投资者并不能如CAPM理论假设的那样持有组合。过去40年里,美国公司层面的回报波动呈增长趋势,个股回报间的相关性和CAPM模型的解释力下降,有效组合所需的股票数量增加,这意味着企业的异质性风险显著增大[3]。

大量文献研究了异质性风险增大的原因,其中一个研究视角将其归因于日益加剧的产品市场竞争。Irvine和Pontiff(2009)构建了行业内竞争,消费者不改变对本行业的整体需求而随竞争的加剧在行业内的公司间转移需求,消费者停止购买某一家公司的商品而与第二家公司建立联系,两家公司间的现金流相关性降低,异质性风险增大[4]。产品市场势力可以通过降低盈利波动、盈利不确定性、创新风险进而降低异质性风险。Pástor和Veronesi(2003)构建的公司价值模型包含两个异质性波动源——盈利能力的不确定和盈利的波动。产品市场竞争提高了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分析师更了解市场势力强大的企业的盈利能力,这意味着市场势力通过降低公司盈利能力的不确定性进而降低了异质性风险[5]。Gaspar和Massa(2006)认为市场冲击虽然会影响整个行业,但市场势力不同的企业应对市场冲击尤其是成本冲击的能力不同。市场势力大的企业需求相对刚性,客户群相对固定,当成本提升时,可以提价而不必担心客户流失,当成本降低时,不必像需求弹性大的公司那样降低价格、扩大产出,因此其盈利变化小于市场势力小的公司。由此可见,市场势力可以作为自然对冲工具将市场冲击转嫁给客户,平滑掉异质性风险[6]。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认为,创新最可能发生在竞争行业或行业内边缘的小公司里。Reinganum(1985)认为竞争性企业的创新动力更大[7]。但创新伴随着技术风险、人才风险、资金风险等,这意味着市场势力大的企业可能少有创新,因而异质性风险小。基于以上分析,本文预期,产品市场势力越大,则异质性风险越小。

2.异质性风险与股权资本成本。

理论上若投资者不能持有有效组合,则投资者需要为承担异质性风险而索要风险补偿。经验方面,Malkiel和Xu(2002)研究发现异质性风险能够解释期望收益的差异[8],但Ang等(2006)按照异质性风险的大小把美国上市公司样本分为5组,实证发现异质性风险最低组的期望月平均收益率比最高组多了1.06%,即使加入公司规模、账面市值比等其他控制变量,负相关关系依然显著[9]。他们的结论不符合财务理论预期,被称为“异质性风险之谜”。Fu(2009)认为Ang等的研究结论对组合分类的标准敏感并受股票收益反转效应的影响[10]。国内相关文献证实了异质性风险的定价问题和异值性风险之谜现象 [11,12],对于异质性风险与期望收益的关系,国内外实证研究的结论并不一致。其中一个可能原因是期望收益的计量方法问题。这些研究主要采用已实现的股票收益来代替期望收益。Elton(1999)认为如果没有意外信息的前提下,已实现收益才是期望收益的无偏估计,但意外信息大量存在,已实现收益并不能代表综合体现现金流信息和风险信息的期望收益[13]。本文预期,异质性风险与采用事前模型估算的股权资本成本的关系应当符合财务理论预期,即异质性风险越大,股权资本成本越大。

综上,本文提出:

假设2:异质性风险是产品市场势力与股权资本成本间的中介变量,产品市场势力通过异质性风险影响了股权资本成本。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选取

选取2003~2011年间和非ST、PT的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对所有连续变量分别按1%和99%分位进行了缩尾处理,经筛选后得到1985个观测值。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CSMAR数据库,部分变量数据来自手工计算。

五、结论

以产品市场势力度量产品市场竞争,分析产品市场竞争的异质性风险效应,并将异质性风险与风险定价联系起来,对产品市场竞争、异质性风险与股权资本成本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产品市场势力越大、企业面临的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越小,则股权资本成本越小,异质性风险是产品市场势力与股权资本成本之间的中介变量。这意味着产品市场势力减小了企业的异质性风险进而降低了股权资本成本,证实了异质性风险的定价理论。企业获得定价权和市场占有率、提高自身在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势力有利于增强抵制异质性风险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在资本市场中获得融资优势,即产品市场竞争的无效反而促进了资本市场的有效。

以上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异质性风险变量仅采用了CAPM模型的残差绝对值来计量,只考察了产品市场势力对股权资本成本的影响,没有研究行业竞争的作用,这些都是今后需要关注的方向。

注释:

①Hail和Leuz、 Chu、Guedhami和Mishra采用了GLS、CT、OJ和PEG模型的估算值度量权益资本成本。由于CT模型估算的大于0小于1的有效值过少,因而本文没有采用CT模型。

参考文献:

[1]Hou,K.,Robinson,D.T.Industry concentration and average stock returns[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6,61(4): 1927-1956.

[2]Peress,J.,J.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insider trading and stock market efficiency[J].Journal of Finance,2010,65 (1):1-43.

[3]Campbell,J.Y.,Lettau,M.Malkiel,B.G.,Xu,Y.Have individual stocks become more volatile? an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idiosyncratic risk[J].The Journal of Finance,2001,(1):1-43.

[4]Irvine,P.,Pontiff,J. Idiosyncratic return volatility, cash flows, and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09, 22(3):1149-1177.

[5]Pástor,L.,Veronesi, P. Stock valuation and learning about profitability[J].Journal of Finance,2003,58(5):1749-1789.

[6]Gaspar, J., Massa,M.Idiosyncratic volatility and product market competition[J].Journal of Business,2006,79(6):3125-3152.

[7]Reinganum,J.F. Innovation and industry evolution[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5,100(1): 81-99.

[8]Malkiel, B.G.,Xu,Y.Idiosyncratic risk and security returns[EB/OL]. http://. 2002-12-12/2012-06-30.

[9]Ang,A.,Hodrick, R.J., Xing,Y.,Zhang,X. The crosssection of volatility and expected returns[J].The Journal of Finace,2006, 61(1):259-299.

[10]Fu,F.J. Idiosyncratic risk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expected stock return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9,91(1):24-37.

[11]陈健.中国股市非系统风险被定价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10,(7):41-49.

[12]左浩苗,郑鸣,张翼.股票特质波动率与横截面收益:对中国股市“特质波动率之谜”的解释[J].世界经济,2011,(5):117-135.

[13]Elton,E.Expected return, realized return, and asset pricing tests[J].Journal of Finance, 1999, 54(4): 1199-1220.

[14]Gebhardt,W., Lee,C., Swaminathan, B.Towards an implied cost of capital[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1,39(1):135-176.

[15]Easton, P. PE ratios,PEG ratios and estimating the implied expected rate of return on equity capital[J]. 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4,79(1):73-95.

[16]Hail, L.,Leuz,C.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cost of equity capital: do legal institution and securities matter? [J].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6,44(3):485-531.

[17]Chu, S. Y. T.Ultimate ownership and the cost of capital[D].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2008.

[18]Guedhami, O., Mishra, D.Excess control,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implied cost of equity:international evidence[J]. The Financial Review, 2009,44(4):489-524.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