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育的基本使命8篇

时间:2023-07-06 09:28:09

教育的基本使命

教育的基本使命篇1

一、“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

“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社会以及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正确面对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努力生活,幸福生活;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教育学生学会正确比较和选择生活,理解生活的真谛,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二、实施“三生教育”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实施“三生教育”合于教育本质,顺乎教育规律,顺应人民需要。

(一)实施“三生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某种角度而言,人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构成的有机体。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所构成的。人的发展是生命发展、生存发展和生活发展三者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整体运动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活动。构建人的主体素质,发展人的主体性,完善人的本质,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是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教真育爱,终极目标是使人真正成其为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帮助人追求幸福生活。教真,就是帮助学生求取真知、追求真理、做真人、行真事、长真才,真的精神实质是科学。育爱,就是使受教育者富有爱心,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爱的精神实质是人文。教真育爱是以人为本,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相统一的集中体现。现代教育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对人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对自然的作用三大领域。教育作用于社会、自然的功能实现,都需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介、以人为载体来达成。换句话说,人既是教育的中心,又是教育的目的;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既是教育的基础,又是教育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本真事业。教育目标就是使人体验、认知、感悟生命价值、生存价值和生活价值,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最终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生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建立适应当代社会、引领未来发展的现代教育价值。总之,从人的角度看,人的发展决定着教育,教育决定着“三生教育”,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从教育的角度看,“三生教育”作用于教育,教育作用于人的发展,它们之间是逐级回归关系。

(二)实施“三生教育”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实施“三生教育”是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集中体现在帮助人的全面发展上,体现在促进人的素质提高上。“三生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是使人真正成其为人的教育;是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教育。实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根本理念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内在和谐成长,具有基础性、主动性、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征。“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和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实施“三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现代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坚守教育公平,适应当代、引领未来的事业。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本质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核心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需求的人。发展现代教育,事业发展是根本,制度创新是关键,价值建设是核心。这三者构成了发展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三个支点。实施“三生教育”的着眼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价值体系。“三生教育”从帮助个体成长出发,立足于促进人的自身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着力培养完整意义上的现代人,是现代教育价值建设的原点。实施“三生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教育实践的价值追求。“三生教育”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高度,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开展教育,从人生的起点开始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因此,实施“三生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应该把“三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和重要载体来抓。#p#分页标题#e#

三、实施“三生教育”要坚持正确导向,把握基本规律

结合云南省实施“三生教育”两年多来的主要工作和基本成效,笔者认为,实施“三生教育”需要坚持正确导向,把握基本规律。

(一)实施“三生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三生教育”致力于知识技能目标、能力方法目标和价值情意目标的统一,其中价值情意目标是核心,能力方法目标是关键,知识技能目标是基础。这里所说的价值情意目标,主要是指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最终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我国实施的“三生教育”,其思想引领和价值取向应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也是我们实施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与西方部分国家开展生命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因此,我们实施“三生教育”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深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教育系统的具体化、大众化和落实,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教育价值体系之间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内核与表现的关系。我们要以“三生教育”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建设现代教育价值。

(二)实施“三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三生教育”是理念、行为、效果的统一,要着力把理念转变成行为,使行为转化为效果。“三生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理念、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大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主体教育理念、快乐教育理念、和谐教育理念,“三生教育”行为和效果表现为直接性和间接性结合、专一性和泛化性结合、可控性和易变性结合、长期性和复杂性结合的特点。因此,实施“三生教育”必须坚持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规约性、开放性、整合性、创新性等基本原则,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的基本途径。实施“三生教育”要做到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和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三生教育”真正成为发展人的教育。实施“三生教育”要强化课堂教学,把专门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三生教育”结合起来;要突出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开展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能力,特别是以服务社会能力为关键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学真知、做真人、长真才;要注重文化育人,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重点,以培育优良校风为目标,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三生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要主动引导、帮助和协同家庭实施“三生教育”,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家庭和社会对实施“三生教育”的积极作用。

教育的基本使命篇2

【关键词】体育教育;生命教育;本源回归

引言:体育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将个体生命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的一种模式,尽可能的满足每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发展的最大需求。一方面,在进行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充分重视生命价值,以实现体育教育中生命价值的本源回归,另一方面,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必要的生命教育,又能体现出个体生命的力量与完整性。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同生命教育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完成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方面。

1.生命教育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1.1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指根据个体间不同的发展规律,给予个体完整的关怀,从而引导个体认清生命的本质含义,并不断的追求生命的价值与意义,逐渐走向完善的一个过程。生命教育的内涵是相当广泛的,从广义上来说,是个体以其内在思维和认知所建立起来的代表其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狭义上讲,生命教育中还囊括了个体对生命本身价值的认识、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面对生活所具备的心理调节能力等多个方面。但是不论从何种角度看来,生命教育都是建立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上的,在体育教育中融入必要的生命教育,是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

1.2生命教育与体育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首先,生命教育能够更好的推动体育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生命关怀是生命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不同个体之间的身心特征,将生命关怀融入到体育教育中,能够更好的展示体育教育的多样化。

其次,生命教育是体育生活的侧面呈现。体育生活源于生活,而生命教育恰好是连接体育与生活之间的纽带,是对个体生命体育生活的一种侧面呈现。

再次,生命教育满足了体育教育整体性的要求。体育教育是建立在生命活动的基础上的,而生命教育又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而,生命教育是服务于体育教育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体育教育的完整性要求。

2.体育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本源回归

2.1将生命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基础

体育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任何体育教育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生命的支撑。从体育活动产生至今,包括最原始的奔跑、跳跃等现代体育运动项目的雏形等,也都是基于生命活动本身而存在的,是一种直接作用于人体活动的运动方式。由此可见,在体育教育的环节中,应该将生命教育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基础,首先让学生对生命有充分的认识与领悟,在了解生命、尊重生命的基础上进行体育教育,这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优势所在。

2.2体育教育应该将生命本性作为最高的原则

不论何种体育活动,都是建立在生命所能达到的动作极限的基础上的,是以生命作为一切肢体活动的本源。但是在以往的体育教育中,教师对生命本源的认识较为肤浅,更多的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项运动技能的把握,将身体教育同健康教育二者分离开来,缺乏对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知。长此以往,这种体育教育方式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充分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使人的生命智慧长期居于体育运动技能之下,很难达到体育教育中生命本源的回归,这就导致体育教育的弊端不断的激化。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建立起带有强烈生命特色的体育教育方式,将生命本质作为体育教育中最高的原则,不断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并且始终保持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中对体育教育的新目标与新要求。

2.3将生命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追求目标

只有树立起体育素质、体育技能和体育热情等多重目标,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体育运动的参与者,而这些目标的确立都应该建立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从生命的本源出发,到本源的回归而终。从其外在表现来说,体育教育最为直接的目的便是锻炼学生的身体,调整身体状态,强身健体、延长寿命;而从体育教育的内涵来说,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还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最终使“身”与“心”的发展能够达到协调。而想要真正达到身心的同步协调发展,必然要将生命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追求目标,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并最终达到体育教育中生命本源的回归。

2.4在体育教育中秉承“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我国的体育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为达到新教育形势的目标,就要求广大教师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始终秉承着“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重视生命的规律与个体生命的价值,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建立起体育教育与生命教育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使体育教育的生命本源得以回归。

总结:

综上所述,体育教育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而生命教育又是体育教育的内在基础,二者相互依托,密不可分。因此,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务必要注重生命教育的地位,将生命教育作为体育教育的基础和追求的目标,并且体育教育应该将生命本性作为最高的原则,在体育教育中秉承“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体育教育中生命教育的本源回归。

【参考文献】

[1]万国华,杨小勇,王碧怡.生命――体育教育的本真回归[J] .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5(04):100-103.

[2]安宁,卢爱丽,崔红成.体育的本源回归――生命教育的体育的契合及现实价值[J].大视野,2010,12(07):89-91.

[3]戴红云,董永利,李晓明.生命教育视域下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12,11(23):33-34.

教育的基本使命篇3

如何确保“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走偏,不走样,不走空,这是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独山镇中心小教支部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强化行动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让“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真正浸入到支部每一个成员心脾。

一、学习理论,筑牢根基。

任何形式的学习教育,理论学习都是基础,深入开展“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更是应该把理论学习作为基础工程,筑牢筑实党支部理论根基。要在理论学习上有所收获,特别是深刻领悟“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的深刻含义,就要原原本本的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在“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上的讲话精神,学习党的精神,学习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学习党史国史,学习党章党规、准则条例,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充分认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坚持理论学习,头脑才能保持清醒,才能增强开展主题教育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运用党的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

二、立足实际,积极创新。

要想确保“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不走偏,不走样,不走空,走到党员干部心里去,就要联系党支部工作、人员实际情况,开展让大家喜闻乐见的“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让大家真正的参与进来。在基层党支部可以征集党支部成员的意见,集思广益,丰富“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让大家期待参加“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同时,基层党支部也应该创新思维,打破“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固有模式,创造出更多的活动形式,要“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真正入脑,入心。如独山镇中心小学曾是红军时期的“列宁小学”,六霍起义独山暴动指挥部所在地。支部可结合此点,进行“初心”和“使命”教育,参观与讲解,讨论与探索等多形式灵活使用,从而得到涓涓细流,润物无声。

教育的基本使命篇4

一、素质及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使教育从工具性的、以追求升学为目标的实践模式中回归到育人的根本追求上来,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中来。因此,素质教育,从基本内涵上来讲,所强调的是以培养人的“素质”为核心的教育。这应该是我国教育思想的一次深刻变革。但是,由于“素质”概念的抽象性、认识的不一致性以及在实践中的难以操作性,再加上教育传统观念、评价模式、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素质教育一直难以在教育实践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因此,深入探索素质、素质教育等基本概念,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新思想,从素质教育的本质规定、基本内涵上形成素质教育理论上的突破,奠定素质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是用素质教育思想改造、重构当前教育实践的重要基础。

(一)什么是素质

素质教育概念提出后,素质教育研究的焦点实际上转移到了对“素质”的研究上。教育理论界曾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素质观点,但到目前为止,依然没有解决素质的本质是什么这一关键性问题。我认为,素质在本质上,就是人的一种身心特性,这种身心特性有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形成的。与生俱来的身心特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遗传素质,即人的解剖生理特性。后天形成的身心特性也就是后天形成的素质,有两种类型,即遗传—习得性素质和习得性素质。前者是直接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教育等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素质,如身体素质、智力性素质、技能性素质等。后者则是指在遗传性素质和遗传—习得性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教育等的作用而形成的,如知识素质、品德素质、心理素质等。以上这些素质,尽管存在着来源、类型、形成方式的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即都是一种身心特性。正是这种本质上的同一性,使得对素质的理解超越了先天与后天之争,为素质的可教育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素质的存在方式来看,素质作为一种身心特性,内蕴于人的存在状态之中。但是,这种内蕴并不意味着素质是不可测的。人的素质,通常通过人的身体特征、存在状态和行为方式等加以展现出来。例如,人的身体素质作为一种身心特性是内蕴的,但是,它可以通过人的体格、体质和适应性等存在状态表现出来。人的知识素质也是内蕴的,但可以通过人的谈话、解决问题、运用知识等行为表现出来。

素质的这种特性,一方面说明了素质是可以培养的,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素质培养的特殊性。由于素质的来源、类型、形成过程、对个体成长发展的作用各不相同,素质的培养也必然各不相同。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看,首要的是要从素质的类型入手,弄清究竟要培养学生的那些素质,然后才能从素质的形成过程开始,探索如何开展素质教育。

(二)个体素质的基本结构

素质作为一种身心特性,是任何人身心发展都必须的。一个人没有素质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但问题是,究竟哪些素质是基础性的,而且是个体发展必不可少的呢?笔者以为,研究个体的素质结构,就是要紧紧抓住个体的基础性素质以及未来发展究竟需要哪些必不可少的素质这一核心问题。只有这样形成的素质结构,才是符合个体发展需要的素质结构,也才是素质教育所要关注和培养的素质结构。

我认为,人作为一个动态存在的自然、社会生命系统,其发展离不开以下四个子系统的支持:能量系统、操作加工系统、信息储存系统和适应调节系统。能量系统是人得以存在、具有生命活力的系统,从素质来讲,就是指人的身体素质。操作加工系统是人生存和发展必须的操作、加工、转换系统,是人与外部世界实现交换和相互作用的核心系统,从素质来讲,就是指人的智能素质,包含智力和能力两个主要方面。信息储存系统是人生存和发展必须具有的信息库、知识库,它既是操作加工系统的基础,也是操作加工系统成果的储存库,从素质来讲,可以统称为人的知识素质。适应调节系统是人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处理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系统。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怎样适应社会并在社会中生活,需要形成一个有效的适应调节系统。从人的素质来讲,适应调节系统可以统称为人的人格素质,包括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以上四个系统的协调作用过程,就是人的生存与发展过程。它们共同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四者缺一不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能使人能获得健康的发展。因此,可以说这四个系统是任何人生存与发展都必不可少的,它对应的四种基本素质,就是人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素质,它们形成了人的素质的基本结构。就是说,人的素质结构,就是由身体素质、智能素质、知识素质和人格素质四种基础性素质构成的一个稳定的有机联系的结构。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显然,有了对素质和个体素质结构的理解,我们就可以形成关于教育实践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素质教育就是一种从人的身体、智能、知识和人格等方面,培育人的身心特性,形成人的潜能的教育活动。因此,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促进人的潜能提升的教育,在思想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过程上是一种潜能开发的教育,在实践上是一种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的,构建人的素质结构的教育。

在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使素质教育真正成为一种革命性的教育思想,引领教育领域的变革,就必须实现以下几个目标:首先是必须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使整个教育实践符合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的要求;其次是必须使教育的价值追求回归到人的发展上来,以人的素质培养和潜能开发作为教育永恒的价值追求;第三是必须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中心来重建教育体系,实现教育与人的有机结合。这些问题,既是教育的深层次的问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性问题。当前的素质教育实践,就是因为没有解决好这些问题而举步维艰。

二、“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

“三生教育”是由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组成的一个复合概念,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简称。“三生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

“三生教育”涉及到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实际上就是个体的整体生命成长过程,人的一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活过程的有机统一。“三生教育”让教育回归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以人为中心,也就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真正使教育在指导思想上实现对人的生命成长过程的全面关注,这在教育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三生教育”体现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其次,“三生教育”强化了对生命的尊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第三,“三生教育”要求教育过程与人的成长过程结合,强调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的要求。显然,“三生教育”所蕴含的基本思想与实施素质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三生教育”的基本内容

“三生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三个部分:生命教育包括生命认知教育、生命伦理教育和生命发展教育;生存教育包括智力教育、技能教育和知识教育;生活教育包括生活行为教育、生活规范教育和生活情感教育。

“三生教育”的基本内容紧紧围绕人的生命过程,也就是身心(生命)发展过程、生存过程和生活过程中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情感为基本框架来构建教育内容体系,使人的发展过程和教育过程相结合,使教育过程更加符合人的身心发展需求,能更有效地促进人的生存和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三生教育”从内容上来讲,是一种构建和谐身心、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技能、培育学生品格、提升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和以人的素质培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其本质是一致的,具有一脉相承的内在关系。

三、“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关系

“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都体现了教育本质、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活动。教育的基本规律,就是教育必须适应与促进人的发展。从“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上来讲,他们都体现了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是遵循教育本质和规律要求、指导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的教育思想。

2.“三生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都是“以人为本”,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三生教育”是一种以人的生命、生存、生活为本的教育,它强调教育必须主动地去建构人的和谐生命,开启人的心智,解决人的生存问题,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一切都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中心,它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它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内在发展,关注的是人的生命潜能、生存潜能和生活潜能的开发,关注的是人的健康和谐成长,其思想核心也是以人为本,强调教育的育人价值。可以看出,“三生教育”和素质教育都是为解决当前教育实践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培养人”而提出来的,都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具有一脉相承的思想逻辑关系。

3.“三生教育”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相同的。“三生教育”的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构建积极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现代生活的幸福和谐的生命系统。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从个体来讲,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则是要提高个体的基础性素质,构建个体和谐的素质结构,也就是要培育学生和谐的潜能发展系统,使个体能积极主动地更好地适应和面对现代社会。“三生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要有效地解决个体的“安身立命、健康发展”的问题,都是要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教育的基本使命篇5

1 生命的意蕴

人的生命具有丰富的内涵。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交换和协调。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性的存在方式是自然生命,自然生命是生命尺度中最基本的存在。人的生命不只是肉体的固定组成、自然自在的顺序发展和本能冲动的任意释放,他还能意识到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发展,并且能够对其做出自主的选择。这就使人的自然生命与环境形成一种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抗的特殊联系。只有保持二者间的动态平衡,生命才能获得正常的发展,才能拥有一个健康、完整的坚实基础。精神生命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的根本所在。意识性是人作为精神生命存在的根本特质,它使人扬弃了动物的本能,成为自在的存在。我们知道人的肉体生命所关注的是人的生理、物质欲望的满足,是对于自身的物性、感性、有限性暂时的实现。精神生命通过指导和提升人的肉体生命,将自然生命存在意义拓展并提升至理性、无限和永恒的层面。使人不再受到本能、欲望和环境的制约,探寻到生命的真谛。当然精神生命与自然生命并不是对立的,精神生命是基于自然生命发生的,是自然生命的结晶和升华。社会生命也是人生命的特殊属性,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并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角色。人的社会性存在方式,提升了人生命的价值。忽视人生命的社会性及其与他人的关系,只是强调人精神生命的自由,就会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协调关系,最终使每个人都不自由。人只有通自己的社会角色以及相应权利和义务,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充实并引导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

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相互融通,是人生命的三个维度,它们共同构成了人完满的生命。三者的协调发展,才是人生命的全面发展,才是人生命的真正发展。

2 教育与生命的关联

2.1教育中生命的根源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是人为的实践活动,充满价值色彩并为实现一定的价值追求而存在。这种活动是建立在个体的生命基础上的,且是为了人而存在。失去了生命基础,教育就会变得抽象,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生命是教育的起点,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内在统一。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为教育的开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成为了教育的内在目的。叶澜教授曾这样来定义教育:“教育是直面人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1]这个定义告诉我们,教育应该关注每个学习者的个体生命。教育要努力创造人的生命世界,促进人生命世界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关注学习者个体生命意义的不断提升,关注学习者个体生命价值的不断提升,关注学习者生命光彩的不断展现。教育是唤起人生命意识、挖掘生命潜能力量的一种活动。人的生命是多重生命的统一体,是超生命的生命,人的生命发展中蕴藏着无限的潜能。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潜能的不断开发。教育是唤醒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无限潜能的技师,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只有促进人不断发展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2.2教育是生命的需要

教育是生命的需要,教育是人成长乃至生存的一种形式。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与超生命的统一。动物也有自然生命,但是动物的生命是特定化的,也就是说动物自身的生命特征适合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弗洛姆(Erich Fromm)说,人就本能而言,是自然界最软弱的,这种软弱是人类学家所称谓的“人的未特定化”。虽然人的这种未特定化,使人的生命伊始处在自然界中的不利地位,但是这种未特定化使人的生命具有可塑性,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为教育的出现提出了必要性。人只有接受了教育,才能避免未特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世世代代的繁衍生息下去。人的生命与自然、社会、文化都紧密相连,人生存于自然、生命、文化所构建的关系网中。人肉体生命的发展成熟,只是人的自然生命的发展。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使人的生命完整。人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就必须在自然生命的基础上,获得文化、智慧、道德和人格等精神方面的发展。只有教育才能让人获得全方位的发展。人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都呼唤着教育,教育是人生命的需要。生命的成长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文化是人生命成长中必不可少的资源。人作为精神存在离开了文化,就成不了人。狼孩的例子就是有力的证明。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它将文化一代代的传递下去,使人不断地成长,天性得到释放。

教育与生命之间是一种彼此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生命是人的深层次核心的存在,生命的成长,需要外界的介入和支持。教育就是为了人的成长发展所存在的。生命是教育的起点,生命的教育贯穿在教育的始终。生命需要教育,教育因为生命的存在而富有价值和意义,教育的本身就在于生命的教育。

3 教育中生命的追寻

人只有一次生命,人的一生都在探索生命的意义。意义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根本特征和最终的依据。教育是一种建立在学生个体生命基础上的活动,是直面人生命的一种活动,是唤醒人生命意识的一种活动。教育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生命资源,所以关怀生命是对教育回归生命本真的呼唤。教育促进、实现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教育应创设生命自由成长的空间

人是处在现实中、关系中的人,“生命存在于相互依赖之中,社会――历史的影响经由这一共享的关系网络表现出来。”[2]人一方面受到现实关系的制约,又在努力摆脱和超越这种关系的束缚,实现生命的自由。自由是生命的内在需求,人的发展必须是基于自由的发展而非束缚性的压抑,人的自由在不同的关系中得以实现,表现为人与外部世界的主体自由,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社会自由,与自身发展之间的个性自由。教育作为一种人作用于人的活动,它应体现出参与主体的自由。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是个性自由存在的前提,教育中如果缺乏自由,教育就会按照一种统一的模式塑造儿童,压抑与忽视生命的个性。教育是触及人灵魂深处的活动,而不只是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教育要为个体生命提供促进其精神成长的可能空间,使个体的主体自由、社会自由和个性自由的潜在力量得到发挥,使个人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自我创造的动力,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不断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3.2教育应帮助个体获得丰富的生命体验

生命体验不仅仅是情感,也不仅仅是面对某种对象的感觉,或者是自身身体变化的感觉,而是经历过生命的磨难、奋斗,在付出过自身的努力和主动争取后的一种体验。这是一种生命成长的感觉,是对孤独、挫折感的战胜,是对迷茫和困惑的超越。在本体论意义上,认为体验是生命存在的方式,不断的体验构成了人的永不停息的生命,它使人不断地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断实现对生命的超越和创造,是一种“内在于人的身体并改变人的身体存在形态的经验”。[3]生命活动是关涉人的心灵深层的精神活动,它只能通过对生命的真切体悟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才能实现。建立在生命价值基础上的教育要抵达人的心灵深处就必须从对外在事物的追求转向对人的内心世界的追求,转向对生命意义的引导。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当他们进入学校时,已带着完整的对自我、对世界认知的方式。教育从生命体验入手,可以激发他们既有的完整性认识。在学校教育中,生命体验以其时间的连续性使学生不断地将个体的发展纳入到体验的体系之中。

3.3教育应提升个体的生命的境界

人不能只追求活着,还必须追求意义,人的生活必须有意义来装扮。人在自己的一生中,拥有怎样一个什么样的生命境界,他就拥有一个怎么样的人生。在世界的意义中所反射出来是人生生不息的生命能力和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坚持不懈的追求。教育是以生命的发展为本的活动,它应促进个体生命的发展,遵循个体生命发展的规律,提升个体的生命境界。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美学家宗白桦提出人生有六个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虽然从分类上有着差异,但他们都把超越生理的、物质的、功利的境界向道德的、宗教的境界攀升,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标识。所以说教育要通过引导人进行自我反思、与人沟通和交往,通过对人的生命的教化与养育,促进人生命境界的提高。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是直面人生命的活动,教育本是生命的教育。教育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人的生命发展奠定基础。教育的过程是生命的不断积淀、发展的过程。“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教育这个微观层面上来讲,就是呼唤教育回到生命的本真,让教育彰显生命的光彩。教育要引导生命的发展方向;教育要为生命发展提供动力;教育要唤醒生命的意识,挖掘生命发展的潜能;教育要张扬生命的个性。[4]现实的教育对于生命原点的偏离,呼唤着教育对生命本真的回归。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需要教育植根在生命的土壤中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2](美)埃尔德著,田禾,马春华译.大萧条的孩子们[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430.

教育的基本使命篇6

〔关键词〕三生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 (2012) 08-0013-03

党和国家一直重视素质教育。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这是整个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深入学习领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纲要》精神,反思推进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笔者认为,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简称“三生教育”,下同)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应该把实施“三生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和创新载体来抓。

一、“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

“三生教育”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社会以及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正确面对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努力生活,幸福生活;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家庭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教育学生学会正确比较和选择生活,理解生活的真谛,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

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三者之间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二、实施“三生教育”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实施“三生教育”合于教育本质,顺乎教育规律,顺应人民需要。

(一)实施“三生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其现实性上,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某种角度而言,人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构成的有机体。人的生命是由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所构成的。人的发展是生命发展、生存发展和生活发展三者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整体运动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能力的活动。构建人的主体素质,发展人的主体性,完善人的本质,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是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教真育爱,终极目标是使人真正成其为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帮助人追求幸福生活。教真,就是帮助学生求取真知、追求真理、做真人、行真事、长真才,真的精神实质是科学。育爱,就是使受教育者富有爱心,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自然,爱的精神实质是人文。教真育爱是以人为本,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相统一的集中体现。现代教育的作用大致可以分为对人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对自然的作用三大领域。教育作用于社会、自然的功能实现,都需要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介、以人为载体来达成。换句话说,人既是教育的中心,又是教育的目的;既是教育的出发点,又是教育的归宿;既是教育的基础,又是教育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本真事业。教育目标就是使人体验、认知、感悟生命价值、生存价值和生活价值,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最终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生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就是要建立适应当代社会、引领未来发展的现代教育价值。

总之,从人的角度看,人的发展决定着教育,教育决定着“三生教育”,它们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从教育的角度看,“三生教育”作用于教育,教育作用于人的发展,它们之间是逐级回归关系。

(二)实施“三生教育”是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实施“三生教育”是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集中体现在帮助人的全面发展上,体现在促进人的素质提高上。“三生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使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是使人真正成其为人的教育;是培养“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的教育。

实施“三生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根本理念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素质教育关注人的素质提升和内在和谐成长,具有基础性、主动性、发展性、实践性、创新性等特征。“三生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和成才,着力开启学生心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一脉相承的。

实施“三生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现代教育是坚持以人为本,坚守教育公平,适应当代、引领未来的事业。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本质是促进人的现代化,核心是培养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社会需求的人。发展现代教育,事业发展是根本,制度创新是关键,价值建设是核心。这三者构成了发展现代教育必不可少的三个支点。实施“三生教育”的着眼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价值体系。“三生教育”从帮助个体成长出发,立足于促进人的自身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着力培养完整意义上的现代人,是现代教育价值建设的原点。

实施“三生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立足点和教育实践的价值追求。“三生教育”站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融合的高度,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关注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问题,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开展教育,从人生的起点开始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

因此,实施“三生教育”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应该把“三生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和重要载体来抓。

三、实施“三生教育”要坚持正确导向,把握基本规律

结合云南省实施“三生教育”两年多来的主要工作和基本成效,笔者认为,实施“三生教育”需要坚持正确导向,把握基本规律。

(一)实施“三生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三生教育”致力于知识技能目标、能力方法目标和价值情意目标的统一,其中价值情意目标是核心,能力方法目标是关键,知识技能目标是基础。这里所说的价值情意目标,主要是指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最终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作为我国实施的“三生教育”,其思想引领和价值取向应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也是我们实施生命、生存、生活教育与西方部分国家开展生命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因此,我们实施“三生教育”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深入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教育系统的具体化、大众化和落实,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教育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教育价值体系之间是一般与特殊、抽象与具体、内核与表现的关系。我们要以“三生教育”为载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建设现代教育价值。

(二)实施“三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三生教育”是理念、行为、效果的统一,要着力把理念转变成行为,使行为转化为效果。“三生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理念、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大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主体教育理念、快乐教育理念、和谐教育理念,“三生教育”行为和效果表现为直接性和间接性结合、专一性和泛化性结合、可控性和易变性结合、长期性和复杂性结合的特点。因此,实施“三生教育”必须坚持人本性、求真性、实践性、规约性、开放性、整合性、创新性等基本原则,坚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的基本途径。实施“三生教育”要做到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把教育和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使“三生教育”真正成为发展人的教育。实施“三生教育”要强化课堂教学,把专门开设“三生教育”课程与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三生教育”结合起来;要突出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开展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能力,特别是以服务社会能力为关键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学真知、做真人、长真才;要注重文化育人,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以行为文化为重点,以培育优良校风为目标,大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三生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要主动引导、帮助和协同家庭实施“三生教育”,主动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家庭和社会对实施“三生教育”的积极作用。

(三)实施“三生教育”是科学务实、开放创新的事业

遵循规律是“三生教育”的出发点,生理、心理、伦理、哲理、事理是“三生教育”的着力点,促进和谐是“三生教育”的归宿点。因此,实施“三生教育”要坚守教育本真,以教真育爱为主线,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利用多种形式,使学生知生理、调心理、守伦理、懂哲理、明事理,促进他们主动发展、健康发展、全面发展,真正把人引向生命领域、引向生存世界、引向生活未来,促进人的自身和谐发展、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生教育”是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心理过程,是明之以理、动之以情、成之以意、固之以行的有机统一的教育过程,是通过体验、认知、实践,促进感悟、领悟、体悟、顿悟,使之内化于心、外显于行为习惯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因此,实施“三生教育”要有开放创新的心态,大力倡导主体教育、认知教育、行为教育、差异教育、全面教育,着力推进具体组织形式、具体教学方法和具体考核评价机制的创新。

总之,实施“三生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新时期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切入点和创新载体。只要我们坚持正确方向,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基本环节,推进改革创新,“三生教育”一定会成为惠及学生、造福人民的本真事业。

教育的基本使命篇7

一、生命教育概况

“1964年,日本学者谷口雅春出版了《生命的实相》一书,首先呼吁生命教育的重要性”[1]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一词,是作为社会中的吸毒、自杀、他杀、性危机等危害生命的现象的对策而提出的。此后,生命教育的理念传播到世界各地,生命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也不断扩大,各种各样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也开展起来。现在,新西兰、德国、英国、美国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乃至大陆地区都开展了生命教育活动。例如,1979年成立的澳洲生命教育中心“致力于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防治。”[2]“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目前美国的生命教育大致分为品格教育、迎接生命挑战的教育、情绪教育三部分。”[3]自从生命教育诞生以来,专家学者对生命教育的界定不尽相同,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实践形式也不相同。程红艳的定义触及了生命教育的根本,她认为,“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的价值的认识,全面恢复人类生命的本性,采用理想的教育推动人的发展,提升人类生命的本性,使教育成为生命本质觉醒和显现的过程。”[4]

生命教育的层次可以分为生命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命价值升华三个层次。从具体内容来看,生命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挫折教育、意外伤害的救护和自我救护、了解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艾滋病和预防教育、珍爱生命与预防自杀、生命情怀的养育、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等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陆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和尊重、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个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开端。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开展青少年生命教育就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号召要把生命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科学有效的实施生命教育活动。上海、辽宁、江苏、四川、山东、黑龙江、吉林等省市相继开展了生命教育科研、教学实践、教材编制、教学大纲试行等活动。纵观我国的生命教育,会发现“理论分析研究较多,具体实践操作较少;基础教育关注较多,其他教育领域关注较少;学界研究关注较多,政府、社会对生命教育主题关注较少。”[5]在本课题的深度访谈中,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生命教育项目办公室主任郑瑶指出:“大陆的生命教育还处在发展初期,人们对生命教育的了解很有限,大陆的生命教育还处在呼吁阶段。”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开展全民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一)生命教育的属性:“元教育”

从本质上来看,生命教育是元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实际上,生命教育是任何时代的任何地区的任何人都需要的教育,因为生而为人,都无法回避的根本性问题是:生命的实相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如何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如果这些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无论人暂时是多么成功和快乐,人生的一切都将没有正确的根基和方向,人在面对困境的时候就会不堪一击,甚至会做出危害自己和其他生命的事情。如果回溯人类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自从人类诞生以来,关于生命的探索、思考和教育就已经开始了,中外皆有。如宋朝的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民胞物与”思想。也就是说,天地、万物、人是一个生命有机体,天地就像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是天地所生,因而人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皆是我的伙伴,应该爱一切人和一切物。

(二)社会转型期开展全民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转型”是“社会结构转型”的简称。社会转型“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种质的飞跃,造就了一个完全有别于传统的新的社会形态,”[6]社会转型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从传统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转型的新时期。”[7]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调整和分化,既得利益调整,社会矛盾有所激化;既有价值观的权威被颠覆,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和冲突状态,极端利己、享乐主义出现;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呈现多元化状态。目前,中国社会出现了很多的触目惊心的现象,如自杀与残害他人的事件增多,腐化堕落现象增多,重大安全事故频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如,从自杀现象来看,复旦大学心理系主任孙时进指出,“我国的自杀率为22.99每10万。”[8]2007年初,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该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在15岁至34岁的青壮年死亡原因中,自杀更是排行首位。”[9]自杀是对个体生存意义的否定和对个体所在社会的否定。从上文我们知道,生命教育是任何时代任何地区的任何人都需要的元教育,而社会转型期种种严峻的危害生命的社会现象让全民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更加凸显。但是,与现实需要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国内的生命教育目前只在为数不多的学校展开,从全社会来看大多数人甚至根本不知道生命教育。因此,为了个人和社会的健康的发展,进行全民的生命教育是急需的,开展全民生命教育推广活动是当务之急。让所有人认识生命,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会生存和生活,这是对每个人和整个社会负责任的举措。

三、全民生命教育的整合推广模式

鉴于大多数人对生命教育并不了解,因此全民生命教育的推广须分两个步骤或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向全社会宣传生命教育的理念,提高大众生命教育意识,呼吁社会各界参与到全民生命教育运动中来;二是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力量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

(一)全民生命教育宣传的“整合营销传播”模式纵观以往的思想道德宣传活动,虽然出发点非常好,但是由于宣传没有进行科学的研究和策划,结果往往是不但社会影响面小,而且对人们难以产生态度和行为上真正的改变。更糟糕的现象是,人们对单向灌输式的宣传产生逆反心理,认为正面的思想道德宣传与竞争激烈的社会现状脱节,只是表面接受,最后导致宣传完全失效。生命教育是唤醒人们生命意识,促动人们寻找生命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命教育是思想的营销。要想让全民生命教育的宣传有效,要想让生命教育真正在全社会中推广开来,借鉴科学的整合营销传播手法进行生命教育的宣传是非常必要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新的营销传播方式,整合营销传播风靡中外营销界,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美国广告公司协会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一个营销传播计划概念,要求充分认识用来制定综合计划时所使用的各种带来附加价值的传播手段———如普通广告、直接反应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关系———并将之结合,提供具有良好清晰度、连贯性的信息,使传播影响力最大化。”[10]

整合营销传播的核心就是整合使用各种传播手段,传达一致的信息,使传播达到协同效应,形成1+1>2的效果。如果在生命教育理念的宣传中,对生命教育宣传进行整合营销传播式的策划,根据大众的接受特点巧妙设计宣传的信息,并协同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传播手段进行信息的传递,生命教育的宣传就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以下是根据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建构的全民生命教育理念宣传的整合传播框架。

(一)宣传目标的设定

在进行科学的营销传播之前,必须首先确定明确的目标。全民生命教育宣传的目标应该是什么?虽然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生命教育,但是各种生命教育所针对的群体,针对的问题都是不一样的。例如,“1979年,特德•诺夫斯基金会在悉尼创立生命教育中心,主要通过长颈鹿哈罗尔德的形象,开展“预防药物滥用、暴力与艾滋病”的宣传推广工作。”[11]“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近年日本流行的余裕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余裕教育的口号是“热爱生命,选择坚强”,是针对现在日本青少年脆弱的心理和青少年自杀事件而提出的。”[12]我国现行的生命教育则是主要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生命安全问题进行的教育。如何设定我国的全民生命教育宣传目标呢?除了参考别国的经验,我们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及人类整体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正如前文所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自觉的生命教育一直在进行着,只是由于每个时空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不同,生命教育的目标也是不尽相同的。那么,在当代中国这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全民生命教育宣传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要基于中国社会的具体环境以及个人所面临的具体的生命问题。因此,在设定具体的宣传目标之前,开展全国范围的全民的生命教育相关情况调查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了解了人们的具体的生命问题和困境之后,我们才能设定有的放矢的宣传目标。

(二)目标受众的细分

市场细分是营销学的概念,“市场细分是指企业按照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把某一产品的整体市场划分为若干个各有相似欲望和需求的子市场的过程。”[13]如果把全民生命教育理念的推广看作是一场思想的营销的话,那么推广所针对的所有人就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虽然每个人都有接受生命教育的需要,但是社会中各群体所面临的生命问题是不同,比如说对老年人来说,生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会生存技能是比较重要的,因此每个群体所需要的生命教育不同,能够打动他们的生命教育理念也不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根据一些有意义的标准,对宣传的受众进行分类,以使生命教育理念推广活动可以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有的放矢,达到理想的效果。比如说,根据年龄,可以把受众先分为三个大致的群体:学生群体,在职人员群体以及老年人群体。学生又可以再细分为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等。在职人员根据职业又可以继续细分,比如说公务员、农民工以及企业职工等群体。

(三)宣传内容的设定:合与分

在营销传播活动中,当确定了营销传播的目标和受众时,下一步就是确定营销传播的内容。全民生命教育推广中传播的内容分两个层面,其一是面向大众的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其二是针对不同群体的特殊的生命教育理念,因为社会中不同群体既有共性和也有个性。

1.基本理念的确定。全民生命教育理念推广的第一个层面是向所有人传达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我们应该向大众传达什么样的生命教育基本理念,才有利于尽快提高大众的生命教育意识呢?目前,国内外关于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的界定是多种多样的。张美云“认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种价值追求,其内涵基本上由“生命”决定,所以应该从生命的特征和生命存在的领域来探讨生命教育的内涵。”[14]刘慧认为,“生命教育应该引导人们围绕生命来思考自己、他人、社会、自然社会及其关系,通过生命认知、生命情感和生命意志的综合性体验学习来唤醒和培养人们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智慧……引导人们追求生命意义,活出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目的所在。”[15]

综合各家所言,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主要有五种取向:宗教取向的生命教育、生理健康取向的生命教育、生涯取向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取向的生命教育以及死亡教育或生死取向的生命教育。虽然各家对生命教育基本理念的认识有所不同,但不外乎如下几个核心的主题:认识生命、生命的真正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能力的培养。其中,对生命的正确认识与理解是生命教育以及生命教育理念推广的前提。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虽然科学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人类对生命以及宇宙的认识还是有限的,人们对生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这也是当今社会人们的价值追求多元化的原因。基于上述的原因,我认为,在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的推广中,首要的应该是借助一定的主题激发人们去思考:生命是什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如何实现生命的价值,让大众投入到生命大反思和大讨论过程中。与以前的单向灌输式的生命教育理念推广相比,这种能够激发人们自身的探索和思考生命的动力的推广将是事半而功倍的,将会调动大家自身的积极性,让所有人都加入到生命教育运动中来。

2.针对细分受众的生命教育理念确定。生命教育基本思想的传播是针对全民的和普适的,是针对群体的共性的。但是仅仅向大众推广基本的理念还不够,还不够有针对性和冲击力。社会中

各群体的生活境遇不同,心理特点不同,所需要的生命教育也不相同,因此能够打动他们的生命教育诉求以及诉求方式也是有差异的。为了使生命教育推广能够真正深入每个群体的内心,我们应该对整个社会进行分群,然后通过大范围调查了解每个群体的生活状态,所面临的生命问题,心理特点等等,然后设计合理的诉求和诉求方式去打动他们。

比如说,从社会阶层来看,官员和农民工所面临的生命问题是不同的,所需要的生命教育也是不同的。从官员群体来看,目前的腐败现象是比较严重的问题,某些官员贪污受贿,渎职甚至侵害民权,这些现象反应了某些官员对自己生命的放纵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和残害。生命教育者应该思考,对这个群体来说,什么诉求能真正的触动他们,让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重新建立正确的生命意识,真正成为人民的公仆。

(一)新旧媒介的整合营销传播

“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人,较2010年底增长5580万,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从34.3%提升到38.3%,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占整体网民比例为69.3%,较上年底增长5285万人”[16]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的普及把传媒推向一个传统媒介和新媒介共存和融合的时代。在今天这个媒介爆炸,注意力被各种媒体分流的时代,任何推广活动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采用整合新旧媒介的营销传播模式是必须的,生命教育的推广也不例外。这种整合模式使用各种营销传播手法(如广告,公关,人员推介)和各种传播媒介(包括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生命教育理念,使各种传播手法,各种媒介的传播形成协同效应,达到1+1>2的效果。从具体操作来看,我们可采用媒介专题报道,公关,人员推介,公益广告等手法,还可以请形象大使等等。此外,还不能忽视的是新媒体的力量,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生命教育宣传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如“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参与度,”[17]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降低了实施生命教育的成本等等。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些生命教育网站,如华夏生命教育网,生命教育资讯网等等,一些机构也开始在微博上开设帐号,如“活水生命教育中心”,这些举措在宣传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还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网络不仅能生命教育信息,还是和网民互动的平台,网民可以因为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形成一个交流社区,甚至这个社区可以成为组织线下生命教育活动的平台。

(二)全民生命教育的整合实践模式

全民生命教育理念的宣传只是生命教育推广的第一步,当大众对生命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的时候,全民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就比较容易推进了。“从华人世界生命教育兴起的过程来看,中国台湾地区在推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一开始便是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介入,颁行统一的生命教育计划,”[18]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在中国大陆,主要是在一些省市的部分学校开展了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推动乏力,速度缓慢。鉴于生命教育是关涉个人福祉和整个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事业,最理想的生命教育实践模式是政府主导并整合一切社会力量的整合实践模式。全民生命教育的整合实践模式包括如下三个主要方面:实践主体的整合、理论教育与体验教育的整合,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整合。

1.实践主体的整合。据笔者的调查,目前国内开展生命教育实践的主体主要是学校,同时,也有为数不多的民办机构开始开展直接或间接的生命教育实践,如中国首家生命教育机构“活水生命教育中心”,“立品图书集团”,“生命蓝海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此外,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上的一些内容也有生命教育的元素,如安徽电视台《鲁豫有约》节目中的一些励志和感人的人物故事等。中国大陆生命教育的星星之火,还没有燎原,各实践主体各自为战,其力量还没有整合,未能形成合力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中国大陆生命教育要想获得快速的发展,由政府出面整合各实践主体,建立全国生命教育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这个体系由政府主导,包括学校,单位,社区,家庭,民间机构(营利或非营利),媒体等等。在这个生命教育体系中,政府主导建构全国统一的生命教育实践框架和方案,各机构再按照政府制定的框架和方案,根据自己的生命教育资源设计具体的生命教育的实施方案,开展生命教育活动。这样,各实践主体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协同效应,使生命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说学校生命教育可以到达学生群体,而危机干预中心有助于解决自杀危机问题,媒体在广泛传播生命教育理念上具有优势,社区和家庭是开展老年人生命教育的便利场所,工作单位可以对职工开展生命教育等等。当所有的社会力量都被整合到生命教育的运动中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接受生命教育的机会,在遇到生命困顿的时候都有获得帮助的机会。

2.理论与体验教育的整合。“生命教育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让学生理解生命教育的内涵,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实践中融知、情、意、行为一体,”[19]只有理论和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才能使生命教育对人的生命有真正的改变。理论性的生命教育,能够向人们传达生命教育中的“是什么”和“应该怎样”的部分,如生命教育的理念、关于生命的知识,生存技能,敬畏生命等等,这种教育方式的优势是在短期内可以让人们了解尽可能多的关于生命教育的知识和原则。但是生命教育又是实践性和体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切身的体验教学中,人们才能真正领悟到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懂得去珍惜、关爱、感恩、尊重和帮扶生命。因此应该采用体验式学习方式,通过身临其境、角色互换、环境塑造等方式让受教育者真正去体会生命各种现象真实的感觉,而不是简单的传授生命教育的知识。有切身体验的教育远比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深刻。

(1)他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整合

教育的基本使命篇8

论文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生命,“基础”课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自杀、他杀、虐待动物等新闻却不绝于耳,他们对生命的轻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他们对自己生命的轻视和对他人生命的漠视与残忍?除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心理问题、社会因素等原因外,还与一些高校长期缺乏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没有很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有很大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程,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生命关怀为核心,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一、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大学生生命教育是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在现阶段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国现行高等教育的高度工具理性化弱化了生命教育。著名教育学家杨书子院士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后认为: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德育论文,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生命教育在这种理性化的教育中越来越边缘化。

第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学生的功利取向越来越明显。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科技迅猛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文化多元化发展,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引起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价值观念的重大改变,可能出现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追名逐利,存在着狭隘的个人主义倾向。对他人的生命以及生存状态表现出淡漠。这种消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使大学生陷入前所未有的生命困境。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生命观、价值观的引导,引导其理性地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第三、目前高校生命教育中重理论灌输轻实践体验的倾向制约了生命教育的实效性。目前各大高校几乎都设有心理咨询机构,并开设了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这些课程中或多或少地渗透着对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纠正了一些偏差行为,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若能在大学生群体中正确开展生命教育,开设专门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及存在的意义,尊重自己及他人的生命,热爱生活,培养健全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结合“基础”课的教学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基础”课是“05方案”中本专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必修课程,在其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应有之义。结合对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群体生命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认知关怀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忧患意识教育和生命能力教育。

第一、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生命认知关怀教育。

认知关怀教育主要是增强个体对自我生命的认识、肯定、接纳和珍爱,是对他人生命乃至整个生命世界的同情、关怀与爱护。包括了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等。使学生树立积极的生命情怀,不仅珍惜自己的生命,还关心整个自然界所有的生命。

第二、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加强生命价值教育。

生命价值教育就是通过对生命科学、医学相关知识的讲授,使大学生形成全面的生命认知,明确“生”的可贵和“死”的不可避免,着力解决人“为什么而活”、“怎样活着”、“生命存在的价值”等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大学生自杀以及违法犯罪的个案可以看出,有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轻生来结束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就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第三、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忧患意识教育。

人的发展是人类生命存在的永恒追求。生命的无限性在于在有限的时长中发掘自身最大的潜能德育论文,这也就是生命发展教育的核心。我们应当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帮助学生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通过努力取得成功,让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中激发其自身潜能.从而提高对自身的价值肯定,充分展示个性,达到提高个人生命质量的目的,要让学生懂得拓展生命的宽度,突破自我,追求人生的境界。

第四、在“基础“课教学中加强生命能力教育。

生命能力是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了生命能力、动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生命能力教育目的让其领略到“活着真好”,争取“活出点意义来”。如抗挫折能力,要让学生知道挫折只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一个必要过程。需要有积极良好的心态去乐观面对,应增强自身的挫折容忍程度以及心理调适能力。正确地面对挫折并承受挫折之痛,会让学生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欣赏生命的亮色,提升生命的意义。

三、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生命教育题材

课题组老师结合多年从事“基础”课的教学经验,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挖掘出了适合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题材,并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相应设计。众所周知“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其中,人生观教育是整个课程教学的重点,所以在基础课中开展世界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学时最终的落脚点为人生观问题,从人生观问题扩展开来可以对学生实施相应的生命教育。(如图所示)

1、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看待生命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它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所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极其重要。世界观教育属于哲学的范畴,但对于高职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哲学”课程,所以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地对学生进行一些相关教育,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联系的普遍性以及万物运动的无止境性等等,动员学生爱护我们的地球,珍惜身边所有的生命现象,增强大学生的生命认知和生命情感。落实在“基础”课的教学上,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祖国的灿烂文化和自己国家的热爱之情,并将这种爱扩展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及人民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同时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很强,我们可以结合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来进行德育论文,如探访养老院、孤儿院、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等,以培养学生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以感恩之心来善待生命。

2、引导学生用高尚的道德观善待生命

诗人但丁曾说过:“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说明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行“基础”课的教学不能只是将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公共道德价值体系,通过教师的讲授传达给学生,而是通过道德教育使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才是关键。教学中可以选取“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展开课堂讨论,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教育,使学生养成道德习惯,自觉履行道德义务,关爱社会,关爱他人,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典型视频,并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讨论来展开课堂教学,可以选取近期网络上出现的颇具争议的“变态女大学毕业生屠杀小兔子”的视频,女大学生对动物生命的漠视必会激起学生的愤慨和心灵的触动。

3、引导学生遵守法律构筑和谐社会

近年来,一些被人们视为“天子骄子”,具有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们纷纷触犯法律,身陷囹圄,断送了自己美好的前程,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与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背离。“基础”课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仅是对法的一般原理和法律基本知识的一般解说。但教师不应囿于此限,照本宣科,在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切实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法律素养。教学中不忘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揭示法律规范中所蕴涵的权利基础,消除法律规范是关于义务或以义务为本位的规范的误解,避免权利和义务的错位,树立权利观念。要尽可能把行为模式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运用法律知识和理论剖析“为什么”,使大学生知其“所以然”,并能深刻理解国家的、社会的、个人的法定的、应有的权利义务德育论文,并由此正确地把握它们在法律上的关系,使“感觉”深化为“理解”,进而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实现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4、引导学生用崇高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这里所讲的崇高的人生观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人生观。一个树立崇高人生观的人才能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当今相当浮躁的社会氛围下,人们越来越多地趋向于追名逐利,变得失去了理性,疏远了纯真的情感,灵魂变得愈发孤独。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基础”课的老师在教学中务必要向学生澄清那些庸俗人生价值观的种种危害,动员他们树立崇高科学的人生观;要让学生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无论地位如何,从事什么职业,只要他尽心尽力去为他人、为社会服务,那么他的人生就是有价值的,最终达到学生科学对待人生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张清,刘红斌.大学生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的提高[M], 上海高教研究,1998,(专辑):101 ―103.

[3]刘济,李晗.论香港的生命教育[J], 江西教育科研,2002,(12):33.

[4]张国民,廉利.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浅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8,(4)

[5]杨芷英.生命的追问大学生生命教育管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6]肖杏烟.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高教探索》.2009,(5)

推荐期刊
  • 教育
    刊号:14-1331/G4
    级别:省级期刊
  • 时代教育
    刊号:51-1677/G4
    级别:省级期刊
  • 宁夏教育
    刊号:64-1003/G
    级别:省级期刊
  • 统计教育
    刊号:11-3215/G4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