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8篇

时间:2023-07-06 09:28:11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篇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开发

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作为社会重要的人力资源的当代大学毕业生,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书本知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才能保证毕业学生顺利择业并在就业后顺利适应岗位和社会,从而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据统计,2007~2012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95、559、600、631、660和680万。毕业生数量年年剧增,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在思想认识领域、学习认知领域、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也使社会各界产生了一些质疑。如何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以满足当代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高标准高要求,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是指个人从事具有市场和社会价值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一个人想成功求职,并能胜任工作职位,就必须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通常就业能力包括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

(一)一般就业能力

一般就业能力指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态度等,也包含与工作有关的一些能力,主要是指处理人际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如怎样适应工作环境,如何协调人际关系等;一般就业能力还包括自我管理能力、理解能力、把握资源的能力,以及自我认知方面的能力、对专业知识与工作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之间的关系的处理能力等。

(二)特殊就业能力

特殊就业能力是指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如一个医生需要具备特殊的临床和药理知识,一个平面设计人员需要级别一定的图形想象、色彩等知识,一个建筑设计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力学、美学知识等。正是这些特殊技能使得一名专业工作者对某一职位具有独特的适应性。

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在求职和就职后中都非常重要。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的有机配合,才能使得就业或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游刃有余。 然而,在现实的职业活动中,一般就业能力可能更为重要。随着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一般就业能力强的人可以更好地适应职业环境,在掌握新知、更新技术方面更具有创新和主动的意识;用人单位也越加看中求职者的一般就业能力,一些对未录用者和失业者的研究表明,很多情况是因为缺乏一般就业能力。所以我们平时所说的就业能力通常指一般就业能力。

二、就业能力的培养

一个具有良好的就业能力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资源,进而提高就业效率,提升就业质量。因此,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除了必要的专业技能教育之外,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把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学校的教育目标之中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在十几年前已引起一些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1998年,法国、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的教育部长共同发表联合宣言,将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列为大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我国高校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显然远远不够。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以下简称《报告》)指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它还认为,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在大学扩招后日益突出,高校对此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报告》认为,中国高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表现在,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缺少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就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对市场就业能力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差异。

在对中关村的部分企业和它们所招聘的大学生的一次大规模问卷调查中,结论反映如下:教学内容和模式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差距很大,大学生理论水平较高而实践应用能力不强,教学活动以讲授性课程为主,实践应用开发性课程较少,更新缓慢,导致大学毕业生进入了职业环境之后眼高手低,专业知识陈旧落后。另外,高校对专业的设置更新滞后,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师资也缺乏实践经验,在任用教师的过程中只注重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轻视应用和实践能力。在市场经济国家的应用型大学中,教师的来源应广泛多元化,要重视教师实际工作经历。对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的改革也是强化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体系的重要任务。

把就业能力的培养纳入到课程体系,使得就业能力与专业知识技能处于同等地位,增强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把就业工作不仅作为学生工作部门的任务,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是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就业能力是多维渐进的渗透性的过程,不是在临近毕业的年级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可以一蹴而就的。

(二)创设立体平台和教育情境增强学生的社会体验和实践

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开发,只有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才有可能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也实现大学生高效高质的就业。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加强高校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和合作,共同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比如:(1)邀请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计划的制定,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制定有利于高校了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以及对毕业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并把这些就业能力和技能嵌入到课程设置当中,从而使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2)聘请用人单位的管理人员作为客座教师从事教学。此举有利于大学生及早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树立职业意识和责任感。(3)与用人单位合作,开发更多的见习和实习机会,使学生在见习和实习的过程中获得社会体验和实践。借助各种社会资源,丰富实践机会,提高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心理承受力、应变能力等。在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会收到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社会经验和内心体会,促进学生自省自察,不断扬长避短见贤思齐,完善自己的就业能力。(4)开发职业课程,模拟职业环境,对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素质进行训练,全面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求职能力。如通过社团活动、模拟训练、职场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人际协调能力等,鼓励开展提高就业能力技能竞赛:如师范生的三字技能比赛、说课比赛、主持比赛、理工类的各种建模比赛等。此外,要积极宣传就业形势和政策,有利于大学毕业生了解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能力素质,从而对自己的职业水平和职业理想预先形成定位和目标。

(三)课堂渗透和辅导强化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

在就业指导课程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及时调整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从低年级开始,加强素质教育实践,养成良好的就业心理素质。大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是一个长期羊肠的过程,仅仅依赖于高等教育阶段甚至是临近毕业班的年级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应当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加深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前景预设和积极探索。同时,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对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正确面对职业探索过程中的挫折和失败,建立自信、积极的心态,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予以适当定位,不断提高职业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曾湘泉.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马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刍议[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1).

[3]胡永锋.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J].西安社会科学,2009(2).

作者简介: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篇2

关键词:辅导员;自身素质;学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7740(2010)02―0160―02

一、为了更好的服务学生,完成本职工作,首先辅导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提高自身条件

1 认真学习领会学校的文件精神,认真理解大学文化精神的内涵及学工处的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充分理解学院和学工制定的有关学生管理教育方面的政策,以宏观的角度正确认识当前学生管理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2 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积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要能够根据现实情况,研究学生工作,掌握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坚持思想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热爱学生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勤勉敬业,情操高尚,责任心和使命感强,讲团结、顾大局。

3 形成自己独特的工作作风,遇到重大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工作要有严格的科学性、计划性、讲究高效率;并配合院党委、团总支,做好学生非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和学生党员的发展工作。

4 我们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言行一致,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处处给学生做榜样,身教胜于言教。

二、我们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主要起引导和服务的作用

现在我们辅导员工作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范围,已经涉入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学业指导、心理辅导、班级管理、生活服务、课外活动参与等。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引路人、学业上的老师、生活中朋友,也同时考虑到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空间去考虑怎么自立。

我觉得应该始终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在实施活动中要有专业特色和创新,比如采用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或活动激发并引导同学的主体需求,让他们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集体、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明确理想、信念、责任、奉献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学生质量的提高与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优良的学风、班风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无形的重要因素。一个优良学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通过长期的培养慢慢形成。每次主体班会学风问题已经成为必讲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思想贯穿到整个的教育工作之中。

三、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和教育引导,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使学生平时言行得体,讲礼貌,讲文明,讲卫生,讲团结,重视人际关系,真正成为一个有能力,高素质的当代大学生。

现在各高校都流行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促进就业率的提高,具体的,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应对当代严峻的就业压力与形势:

1 培养大学生的适应和自律能力,做好新生的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变工作,把讲授科学的大学学习方法作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且拓宽眼界,开阔视野。

2 社会交往沟通能力。交往沟通能力是大学生就业中不可或缺的素质,我们辅导员要善于在集体活动中进行引导,充分利用学院开展的形式丰富多样的集体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这样既可以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校园生活,又可以使他们在活动中丰富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所带x×同学暑假参与过社区许多工作,给老人发放优惠券、帮一些老人申请老人证、办理居家养老证,组织志愿者、策划活动,只要居民有事找到居委会,她都会认真接待,除主要负责的民政福利这一块。其他工作人员有什么忙不开了,她都过去帮忙。孙晔文同学说她到社区居委会工作,需和各居民打交道,事务较多,沟通能力得到很好锻炼,现在该同学已经很顺利的找到了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工作提高自己的交往沟通能力。

3 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大学生的和文字表达能力也是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基础条件,本人认为主要要让学生从以下几点做起:首先要让有胆量的说,这是锻炼表达能力的前提;其次要做到有话可说也就是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利用学校可以利用的一切硬软件资源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是练好表达能力的基础;文字表达能力也是走上工作岗位必备的基本素材之一,因此要鼓励在校生应该抓紧时间去研读有关的著作和范文,多做练习,以便使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4 动手实践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是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基本条件,对毕业生而言,无论今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还是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动手实际能力的强弱,都将直接影响到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能力发挥程度。因此,我们要帮助学生纠正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比如我们可以组织毕业生进行模拟答辩,还有我们院团委的创业大赛,以及各种技能比赛等,这些都能达到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的目的。

5 创新能力。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积极主动配合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如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等;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种硬软件方面的环境资源,如图书馆、实验室等,这些场所通常是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环境;同时,大学生不应该仅仅园圃于大学校园,还应该主动走出校门,利用假期参加社会实践,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及时反馈,形成最后的成果。

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举办一些亮点文化活动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篇3

关键词: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收录日期:2013年9月14日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说:“大学应该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学生如何去做一个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提到有能力,我们就要好好分析一下,大学生应该具备何种能力。

一、学习能力

(一)什么是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就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有了这样的方法与技巧,学习到知识后,就形成专业知识;学习到如何执行的方法与技巧,就形成执行能力。所以说学习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础。

(二)如何提高学习能力。一般而言,学习新事物有三种方法:

1、拆解法。当面对的是既成的一套的知识系统,最好的方式是先将整套知识分拆为局部(子系统),了解个别部件(子系统)本身的意涵、整体与子系统间的关联以及部件与部件之间的关联性,通透了解后,再进一步针对个别部件往下拆解、分析更小的部件。充分掌握事物的结构与层次,即能透彻了解整个事物的内涵。

2、并整法。当面对的事物未经整理成套,或是资料取得有困难时,即须由搜集资料做起。搜集资料的过程犹如瞎子摸象,一开始资料不足时,仅能摸索到少数部件,随着资料的累积增加新的部件,搜集到六、七成后,即可尝试由已整理的资料,去推断事物可能的全貎。犹如一开始虽是摸到象鼻、象脚,但有六、七成把握后,可尝试跳脱部位的层次,推论其整体为何。在此过程中,要交互运用归纳、推论及系统思考的技巧,练习去推论整体的轮廓与内涵。

3、拆解法与并整法的混合运用。在透过并整法掌握事物1/2或2/3的样貎后,即要跳脱个别部件的思维,往上提升到全体的层次,再透过推论,以拆解法的方式重新拆解、架构其组成系统,对整体的掌握度即可提升到不同层次。

学习能力就是要求个人不仅要学习宽泛博学的知识,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时俱进。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往往决定了一个人竞争力的高低。也正为如此,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组织,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的更多更快。所以,管理大师德鲁克说:“真正持久的优势就是怎样去学习,就是怎样使得自己的企业能够学习的比对手更快。”学习也是一种生存能力的表现,通过不断地学习,专业能力需要不断提升技能组合以及刺激学习能力相配合,所以不论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都不应该停止学习。因为在职业生涯发展中,需要胜任工作的能力和能够迅速取得新能力的方法。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每个人都必须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而为取得新的生存技术就必须不断学习。如果停止学习,必定会落后于人,而在当今社会里,落后就会被淘汰。

二、实践能力

(一)什么是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就是实际动手能力或者说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能力。

(二)如何提高实践能力。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不论是在学生以后未来工作中还是其他方面,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都有所提高。然而,对于这样的要求,不仅大学生要加强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学校与社会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接下来是笔者对于如何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出的几点建议:

1、加大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

(1)完善大学生的实践培养机制,树立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增加实践环节培养的比重。首先,提高实践培养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大学要在努力搞好第一课堂学习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并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为学生提供自己喜欢的课余学术研究活动,力求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次,可以多为学生安排实践活动。

(2)完善学生实践考核评价机制。作为学校教育,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在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中,要增加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比重。很多学校奖学金评定已经开始注重实践环节,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过这些措施,进而使督促学生自主投身于实践。同时,也使学生改变观念,重视实践能力,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3)完善学生实践奖励机制。学校的报销经费不足是阻碍学生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学校应该加大奖励实践的力度。

2、全社会动员,共同为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努力。国家可制定政策支持学生实践。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解决大学生质量问题、就业问题的重要方法。国家应该大力支持学校开展实践培养,为学校提供政策和资金保证。同时,鼓励社会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社会企事业单位应该为解决大学生实习机会少儿贡献一份力量。例如,学校和企业可以采用“实习+就业”的一条龙联合培养新模式。企业通过大学生实习可为自己选择可用之才,等就业直接将其签下。而学生通过实习锻炼自己实践能力的同时,如果表现好了将来可以直接在该单位就业。这种模式既为单位选拔了人才,同时又解决了学生就业的问题。

3、完善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师生合力,强化实践意识。老师服务学生,学生服务社会。一切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一切为了社会需要,学生用在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报效国家。教师要乐于发掘并鼓励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进行整体上的指导。老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领航者,对学生选择发展方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在生活中要多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有必要时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而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中,他们也不断地认识了自我,并为自己选择方向。这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中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愿意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才能有意识地学知识,并按国家经济、技术的发展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向、思维方式。根据需要,选择知识的运用方式,在实践中探索,从而既提高知识水平,有提高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就将客观的社会需求转化为主观的内在需求,勇于实践存在于学生的主观意识中,成为了学生个体人格中的一种特质。有了勇于实践的精神,学生就会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立志、学习、实践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学有特长,干有特色,每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养成这种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精神,毕业后,就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做一个合格的创新实践型人才。

三、创新能力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而大学生是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新时期,经济发展与教育的创新发展是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论对国家,还是对大学生自身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什么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二)如何提高创新能力

1、要注意总结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任何一项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如何利用前人的知识和智慧在创新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如此,创新工作才可以少走弯路,才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失败是成功之母,这谁都不能否认,但是如果一味地失败而不去考虑失败的原因,则对我们的工作没有任何的帮助。通过前人失败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还可以通过改变方法和途径,从而成功地解决一些我们目前遇到的问题。

2、要学会借鉴和组合。借用别人的“经验”和“成果”而自己却不努力是不行的。我们不要认为“拿了”别人的东西而觉得对不起别人,我们只是知识借用而已。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不是要我们用“拿来主义”精神去借鉴别人好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嘛,这叫做“取长补短”。只有从多方面考虑和解决问题,才能出现解决问题的灵感,才能创新。千万不要把灵感放走,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灵感的,一旦产生就要记录下来,时间一长,新的思路、方法和途径自然就出现了。

此外,针对每个人来说,要提高大学生的能力,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高度使命感的人,才会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战胜自我,不断寻求新的突破。不可想象,一个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毫无责任心的人,会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机器,创造性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2、必须用人类的文明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任何创造都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创新活动,必然要以知识的占有作为前提条件。没有丰富的知识作基础,思维就不可能产生联想,不可能利用知识的相似点、交叉点、结合点引发思维转向,不可能由一条思维路线转移到另一条思维路线,实现思维创新。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篇4

[关键词] 微生物学;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82?02

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指出,大学生要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做到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打好知识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不断认识和掌握真理[1](4)。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发展迅速,既是生命科学理论研究的中心,又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微生物学作为一门最具生命力的科学也一直是推动整个生命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2]。生物学科很多重大理论突破及现代生物学技术发展中,微生物学都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可以说,微生物学的发展代表了整个生物科学的发展。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积极推进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建立适应现代教学理念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体系,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3]。为此,我们在教学中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解释身边生命现象,阐明蕴含的理论及其应用,激发求知欲,培养创新兴趣

身边的现象看似简单,却蕴藏着深奥的科学道理。抓住身边看似简单的生命现象,用微生物学理论进行解释和说明,这样学生如身临其境,将对现象的感性了解变成了理性认识,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兴趣。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见食物发霉变质现象,究其原因,是食品污染了霉菌并大量生长繁殖所致。首发于墨西哥并迅速传遍世界各地的甲型H1N1流感就是由甲型H1N1流感病毒引起的人类呼吸道传染病,同时借助病毒的结构模式图给同学们介绍H(血凝素)和N(神经氨酸酶)分别是病毒分子表面的两种刺突,H有1~16个亚型,N有1~9个亚型,二者通过组合可形成144个亚型,H1N1就是含有 H1和N1的病毒亚型[4]。近些年来,“超级细菌”一直是临床医疗的一个难解问题。“超级细菌”原本也是普通的细菌,由于其发生了变异,即携带有NDM-1基因(一种超级抗药性基因),能够编码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对绝大多数抗生素不再敏感的细菌。科学的称谓应该是“产NDM-1耐药细菌”,NDM-1意思是“新德里金属蛋白酶-1”。该基因可以在同种甚至异种细菌之间“轻松”复制。含这种基因的细菌对几乎所有抗生素具有免疫力。就连杀伤性较强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也对这类细菌束手无策[5]。

二、基础理论与前沿结合,扎实创新理论基础,开发大学生创新潜能

对于刚刚开始学习微生物的学生来讲,基础理论往往是比较深奥和枯燥的,如只讲理论而忽视与实践、与前沿结合,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即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其获得的知识也只是限于纯理论的书本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因此,我们在课程讲授中,不仅注重抓好创新基础教育,同时更注重基础理论与前沿发展动态的结合,这样扎实了大学生的创新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也开发了他们的创新潜能。

例如,在讲授细菌质粒时,不仅介绍质粒的基本知识,即质粒是细菌基因组之外的遗传物质,为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其携带有细菌的一些特殊基因,同时还重点讲授质粒不仅可以插入外源基因,伴随质粒的复制而复制,并且可以在不同细胞之间进行转移,因此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载体[6](9-16)。在讲授微生物分解代谢一节时,不仅给学生讲授微生物分解代谢的一般途径,并强调说明这些代谢途径是微生物参与环境污染物降解的关键。并列举微生物及其能降解的物质,如假单胞菌能分解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和塑料等;诺卡氏菌能分解氰等[7]。在讲授昆虫病毒时与生物防治相联系。昆虫病毒多为感染鳞翅目害虫的病原,其中核型多角体病毒是我国自主研制并广泛用于农业实践中的第一个病毒杀虫剂[8](75-79)。

三、还原经典理论诞生过程,启迪学生创新思维

任何新理论的产生、新方法的建立、新技术的应用都是前人的创新、创造过程。我们在讲授这些经典理论和方法的同时,用还原历史人物和事件,再现他们的设计的精妙思路和实验方法,给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深刻的启迪。

在介绍基因是遗传物质时,我们用绘制的flash或CAD flash等历史再现证明基因是遗传物质的三个经典实验,即经典转化实验、噬菌体感染实验和病毒重建实验等,诠释其精妙的实验设计、严密的逻辑推理以及科学的实验结论过程[9](16-20)。还有巴斯德通过曲颈瓶实验,以其简捷而巧妙的设计和简单而明了的实验结果,无可辩驳地证实了空气中含有微生物,微生物是引起有机物变质的根本原因。巴斯德的实验彻底否定了“自生说”并从此建立了病原学说,极大地推动了微生物学的发展。德国细菌学家柯赫建立的固体培养法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技术、丹麦医生革兰氏建立的革兰氏染色方法等[10],给学生以深刻的创新启迪。

四、通过完成设计性实验或参与教师科研,学会创新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我们在实验课中增加了设计性实验,如,土壤中假单胞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土壤中放线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等或由学生自行确定实验目标,利用开放实验室时间由学生来独立完成。启发学生按照兴趣自行设定实验目标、实验方案、自行准备、自行完成实验并分析处理结果。学生通过实验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综合性,掌握综合的知识,培养综合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运用综合的方法、手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体现了人才培养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另外,通过完成本科论文或参与导师课题研究,使学生从文献资料检索、开题报告撰写、技术路线设计、试验方法选择、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等多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不仅掌握了科研的一般方法,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创新性学习和科研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 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 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李明春,杨文博,刘方,等.将微生物学课程构建成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6): 1222-1225.

[4] 曾光.关于“甲型H1N1流感”的命名[J].中国科技术语,2009,11 (3):25.

[5] 曾武威.“超级细菌”与NDM-1[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30(10):封3.

[6] 李立家,肖庚富.基因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 夏北成.环境污染物生物降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8]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篇5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学习情绪,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具有主人翁意识。

二、激发学生情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中常常发现,当学生被尊重,其情感被激发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听得专心,说得由心,读得用心,写得贴心的特点,并且这一学习过程会让他们经久回味,难以忘怀,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激发学生情感的主要途径有:角色朗读、情境再现、艺术性描述、联系学生自身生活经历等等。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注重课堂语言表达,挖掘文本情感之美,通过音乐让学生沉浸于文本营造的氛围中;通过朗读让学生体味作者内心情感的迸发,引起共鸣;通过回顾自身生活经历来唤醒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来拉近作者和学生的心灵上的距离。此外,教师自身也应该充满激情,深入挖掘体悟并且利用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从而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情绪,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获得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师生思维也就异常活跃,教学效率自然提高。

三、多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要在课堂上只有老师一个人,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调动大脑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因而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应尽量少讲、精讲;有些问题稍加点拨,不给出标准答案,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法,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把教师的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的主动求知,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四、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让学生充分主动参与,教师不仅要于善于提问,还要教会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在思考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如何才能发现问题?首先学生必须成为自主学习者,学生只有经过自己主动的探索,才能拨开人云亦云的迷雾,发现不为人知的新的问题。这样学生有了自己的发现就会产生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解放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敢于质疑问难,并帮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提问,善于自己提问,在思考中提高学习的能力。在学习中学生经过思考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并且敢于向老师提出来,这也是他们刻苦学习,自主钻研的表现,是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信号。总之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疑”中产生问题,在“疑”中产生兴趣,只有“疑”才有思,只有“思”才能迸溅创新的火花。课前自主预习课文,能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习过程中能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课后让学生回去独立思考自己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或技能,还有哪些知识或技能没有掌握。这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并以“自主”为核心,紧扣学习进程,进行阶段性的自主复习。开始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比较简单,这是他开始自主学习的开始,这时我们要耐心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之中去,如有学生提出独到有新意的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并对学生的提问进行筛选,组织讨论,这样多方交流,相互启发,将大大锻炼学生动脑筋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我们要尊重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不信书、不信师,敢想、敢说的自主创新意识,使他们真正能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五、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情境。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小组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实现差异互补,改善学生的人际关系,加强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我们可以让全班同学每四个人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许多学习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强调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及角色的转换。各小组需要确定一名组长,一名记录者,一名发言者、一名补充者。讨论时,各个成员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发言,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合作,组长全面负责;纪录的同学还要负责把各成员的发言进行归纳总结,并记录下来;发言的同学负责把全组的讨论结果和其他的小组进行交流,每位小组成员都要轮流尝试不同的角色。学生有参与合作的情境,有了表演的机会,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来了,就会主动参与探讨,自主开动脑筋,自动搜索资料,为参与做准备,那么一来,学生就能慢慢地在合作参与大情境中掌握学习的技巧,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因而教师要针对特定学习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形式,创设合作的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新课程里所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的真谛就在于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合作精神。但我们目前的课堂主要还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往往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中的惟一关系,实际上,教学不仅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的过程,还涉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种互动过程。所以在具体教学中,要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教师有必要对学生创设一定的合作情境,如学生共同设置学习目标,互相引导、独立思考、交流后解决问题过程,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能围绕主题、深入独立思考、引经据典、踊跃发言,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他们自主思考的过程,也是相互学习的过程。

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展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篇6

[关键词]大学扩招 就业压力 择业难 能力的培养

一、今年就业情况如下特点

1.就业形势总体良好,来各大高校招聘的单位比较多

从目前来看,2013届就业形势总体上良好,前来各大院校招聘单位数量较多,涉及到能源、电子通信、交通、金融、IT、服务等各个领域。例如传统的各大国企如中石油、中国移动、中建公司、工商银行、华为等单位今年招聘的人数就不少,同时,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考试招聘也大量面向应届毕业生。因此,相对于就业岗位而言,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的岗位需求,毕业生就业质量也有所提升。

2.受经济形势影响大,国企、名企招聘名额有所减少

今年全国经济整体仍处于2008年以来的下滑周期中,各行业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各方面数据来看,大量企业在校招聘人数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减少态势。比如工科毕业生签约的某些热门单位,像中兴、华为、三一重工、国家电网、中石油等,在2013年招聘人数明显减少。其中南方电网、国家电网在许多高校缩招比例达30%以上;华为、中兴等企业2013年在各大院校所签毕业生人数也寥寥无几。可见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对于大学生就业还是增加了不少压力。

3.“冷”经济遇上“热”就业

伴随全国经济形势不太乐观的环境,却是今年毕业大军人数新“突破”,达到699万,创历年新高。从1999年起,我国连续进行大学扩招。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115万,2002年为145万,2003年达到212万,2005年是250万,4年增加了150万[1];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338万,2006年为413万,2007年达到495万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4年又增加了273万;2010年为631万人,2011年为660万,2012年为680万。可见近十年毕业生人数一直在处于一个上升阶段,今年达到一个最高峰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就业竞争越发激烈。

4.就业渠道多,国家、学校积极为大学就业提供平台

尽管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但大学生就业渠道也在增多。据统计,今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达176万人,应届毕业生是其中的主力军,可以看出,有不少学生选择继续深造[2]。同时,国家和各大高校也在积极构建就业平台,如“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特设岗位教师计划”等,同时,也积极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并为创业的毕业生提供相应的帮助,为广大毕业生铺设了广阔的就业之路[3]。

二、面临的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主客观原因对就业产生根本影响

从主观方面来讲,一些学生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偏执于公务员,国企等“稳定”大单位,对中小企业不屑一顾,导致大单位签不小,而小企业不能签的局面。,过分强调于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跟风趋势明显,不重视后期发展。过多的看重薪水,眼高手低,忽略岗位价值。

从客观方面来讲,部分学生自身条件素质不够,学校成绩不佳,掌握的知识本领不过硬,没有足够的底气去适应才人市场的需求。同时,部分大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表达,对招聘会望而却步,错失良机。

2.企业招聘政策对就业产生重要影响

部分企业存在着招聘歧视,部分大企业只招聘“211工程”“985工程”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有的甚至只招男生,不招女生,或者主男轻女。同时,在一些并不是很偏重的方向上大设门槛,比如英语六级,计算机等级,普通话等级等。

企业和人才市场供需不协调,大企业人满为患,中小企业或者发展中企业遭遇冷场。同时大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中部、西部地区相对较少,也使得人才大量往东部沿海地区,使得该地区人才呈现饱和,而中、西部地区却人才供应不足。

部分企业来高校招聘宣讲会形式化严重,只注重宣传企业,而轻视对企业招聘政策的讲解,不少学生无法从宣讲会中获取自身所期望的信息,造成学生对招聘企业的了解深度不够。

3.学校政策和机制对学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学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往往注重对学生知识体系以及专业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就业择业方面的指导则相对轻视[4]。尽管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便于为学生就业提供正确的、科学的就业择业观,但仍有部分高校没有实施相关的政策,甚至没有对学生进行过任何就业择业的引导[5]。同时,各大高校逐步建立各种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同时,构建的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渠道还不够多样化,不够机制化,就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

三、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1.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应从学生能力培养抓起。

对于本科生,将培养重点,从原来的以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为重点,转移到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重心上来,鼓励学生去接收积累多方面的知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本身的情况去发展自身所长,不要让大学虚度。鼓励跨学院、跨学科学习,鼓励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以及动手能力实践。如果有可能,可以建立学校之间“联合办学”体系,实行强强联合,区长补短,鼓励学生走出学校,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对于研究生,培养重点还是在于研究专业领域的学问,在于“精”,在于“专”,做到“研”有所得,“究”有所获。培养自身科研能力,突出专业特色。鼓励学生在所在领域深入研究的,同时,也鼓励学生在不同学科之间交叉研究,例如,以电气工程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用电气的“强电”强化电子的“弱电”,以电子的“弱电”智能化电气的“强电”共同专研,在合作中共同卓越。

2.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应创建校企共建平台

创建校企共建机制平台,就是以学校人才和学术为依托,以企业的发展为导向,以实现人才的充分利用和企业的不断发展为目的的新型人才建设平台。学校根据企业的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企业为学校创建人才基地提供资金和设备上的支持。人才培养过程中,参与到企业的项目和管理中来,为后期在企业中发挥骨干作用提供前期准备;企业在整个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引导和指导,为人才的“出炉”,提供正确科学的指引。

3.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应完善学校就业服务平台

在体制上,建立专门的就业服务管理体系,从学生刚跨入学校大门起,一直伴随其毕业,在整个过程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和帮助。在机制上,努力完善已有的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更多的与实际结合,开拓更广阔的就业平台渠道,畅通渠道,实现学生就业平台渠道的多样化。

四、总结

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大学生是最具活力的精英分子成员,决定着国家、民族、企业的未来发展。让大学生顺利就业,是实现国家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根本途径。因此,处理好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的努力,以人为本,关注、关心、关爱大学生,培养他们努力成才。在国内外环境客观条件下,改变我们的培养战略,让毕业生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飞得更高更远。

[参考文献]

[1]孙长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

[2]方留,孙祥,李宏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实证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3]邓汉慧,赵曼.创业:中国大学生就业的新观念[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1(04)

[4]顾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篇7

[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

大学生的英语能力体现是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对英美文学的阅读鉴赏、欣赏能力与水平[1]。随着学习西方文化热的出现,大学生对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日渐重要。因此,探讨和研究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的鉴赏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人文价值。笔者拟在诠释培养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作用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提高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水平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望为当今中国高校培养大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培养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作用

英美文学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好素材,提高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水平具有诸多的作用。

1、培养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主要是指通过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一系列培养训练[2],将会极大提高大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观察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推动当代大学生思维世界的发展。

2、培养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的鉴赏能力能够开拓大学生的文学视野和文化视野。这主要是指通过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的鉴赏能力的各种培养活动和方式,大学生借助众多的英美文学作品,对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有更加多的了解和熟悉,从而推动大学生对西方文化有更深的理解和体悟;同时,也能够大大打开当代大学生的文学视野,不断接触西方文学世界,为其比较东西文学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平台。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措施

由上我们可知,培养大学生对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现状很不理想。鉴于此,高校务必要积极努力,从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质视角出发,坚持复合创新的价值取向,整合现代与传统的培养模式,不断开展丰富有趣的英美文学鉴赏活动,拓宽英美文学鉴赏的范畴和体系,建构与运用英美文学鉴赏的评价体系。通过这些措施和路径,方能推动我国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工作可持续发展。

1、在价值取向上,努力构建复合型的价值取向,推动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健康发展。

一是坚持文学性和教育性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工作务必要按照文学的要求,努力提高大学生对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文学本性;同时,也得按照高等教育的要求,提高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教育本性。

二是坚持科学性和系统性的价值取向,这就要求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工作务必要遵循大学生学习的规律、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同时,将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和内容设计好和规划好,努力形成一个培养体系。

2、在培养模式上,坚持网络远程指导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努力整合大学生英美文学能力培养的各种模式和方式。一是坚持课堂教学指导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景和机会。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互联网络,引导学生多利用网络资源,不断扩大学生阅读英美文学的范畴。

3、在培养内容上,不断拓展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内容,构建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体系。一是抓好培养的文化知识基础,加大拓宽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面,指导他们多了解解更多的西方文化[3]。二是做好大学生文学鉴赏策略的指导和训练,积极指导大学生采用正确的策略,学会正确地鉴赏英美文学[4]。三是引导大学生积极比较中国文学与英美文学,不断整合两种话语系统文学作品鉴赏的办法和策略。

4、在评价体系上,建构和实施一套大学生英美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培养的评估指标体系。培养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需要一系列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文学作品鉴赏的内容、鉴赏的目标和要求;同时,根据大学生成长的需要,建构一整套科学的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及其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推动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提供外在的驱动力。

总之,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多个层面的努力和协作。其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在理论上建构起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到当代大学生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实践中去,力求两者处于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赵春花,英语专业阅读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怀化学院学报2012年4期,122-123.

[2]胡敏,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湘潮2009年6期,110-111.

[3]周丽,东西文化差异与英美文学鉴赏,语文建设2013年10期,55-56.

大学生培养的能力篇8

能力包括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但传统的教学只重视学生语用语言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社交语用能力的培养。本文的目的在于唤醒广大外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重语用语言能力的培养,也要加强对学生社交语用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社交语用能力 语用语言能力 语用能力的培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各国间交流的频繁增加,社会对于人才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对用外语进行实际交际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考试的束缚,从一开始学习英语,老师和学生都过度的重视词汇、语法,而忽视了语言形式在一定语境下的正确使用,常常引起语用失误,造成了学生在实际交际中的障碍,为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在我所任教的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就存在上述的情况。所以,对于大学英语教师而言,这就涉及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有语用语言的学习,更要加强对学生社交语用能力培养的问题。

一、语用能力和多数英语学习者的现状

语用能力涉及的是所使用的语言和社会规则,不仅包括使用语法组词造句的能力,而且也包括语言形式在一定语境下正确使用的能力,即:它是由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构成。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更应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尤其应该把对学生语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社交语用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更加注重社交语用能力的培养,因为教师在教授英语和学生在学英语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了语用语言能力而忽视了社交语用能力。因此,许多学生会出现非常熟悉词汇、语法知识、甚至口语讲得也很流利,但却不能很好的把握它们以及某一话语的使用所依赖的恰当语境。比如:学生可能知道表示感谢,赞扬或道歉的多种结构,但却不知道在不同条件下应该选择哪个更为恰当的形式和策略。比如,sorry, excuse me, terribly sorry 等简单形式之间就存在一定的语体特征和语用差异,I’m sorry 就表示直接道歉,而I’m terribly sorry,I’m really tried to squeeze it in.就起了强调作用,excuse me 一般是在麻烦别人或打扰别人之前所说的话语。又如:一位外籍教师邀请自己的学生共进晚餐,但学生因事不能前往,于是需要回绝老师的邀请,此时如果使用No,或 No way(没办法)等形式,显然在语用上是不恰当的,甚至会使外教生气,而I would love to, but I have a prior engagement.之类的话语就显得更得体。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用能力和语用意识的培养,使学生意识到说出来的话不但要合乎造词句法,还要适应一定的语境,注意语言的恰当性和得体性,为他们能够与外国人顺利的交流以及在以后的工作中脱颖而出打下切实良好的基础。

二、语用失误及其产生的原因

语用能力不高往往会引起语用失误的产生。语用失误的产生就是听话人没能获取说话人通过某一或某些话语希望传递的交际意义或隐含信息。在英、汉等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问题尤为严重。因为在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是导致交际失败的重要导因。

语用失误一般可分为两类:一是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它是有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引起的,是对语用语意的错误理解,也就是说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语用语言失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语用用意。比如:

――A: C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book?

――B: Yes, I could. (No, I couldn’t.)

如果说话人A(操英语的本族人)的目的在于向对方B(中国英语学习者)发出请求,而B只按照语法约定的对应形式进行了回答,显然就没能理解对方的用意。此类失误的产生与有的教师习惯性强调对于一般疑问句,回答时采用肯定式或否定式有很大的关系,而忽视了疑问句在一定的语境中表示一种请求,语言形式与其功能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二是社交语用文化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它是由跨文化差异引起的,因为不同的文化范畴存在制约语言行为的社交规约和文化规约。例如:

American teacher: You’re a very clever woman.

Chinese student : No, I’m not a woman, I’m a girl.

习惯上,中国人会把“女孩”和“妇女”分得十分清楚,“女孩”往往与未婚,低龄有关,而“妇女”则多指已婚的女性。而在美国等西方国家woman 和girl都可用于指女性,无论是已婚的,还是未婚的,区别仅在于girl与天真或幼稚有关,而woman则与成熟有关。中国学生的回答在语法上是正确的,而在语用上是不恰当的,会让对方莫名其妙,从而产生社交语用失误。

三、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一些措施

提高学生对目标语的实际运用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作为高校英语教师我们责无旁贷。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1.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关键在于让学习者在语境中领悟语言的功能意义。所以,教师在介绍新语言点之前有必要让学生在语篇中接触和体会要学的语言点,创造条件让这些语言点同时出现在几个语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语境知识和已有的语言知识领悟其功能意义,初步认识语言形式和语境的关系,为今后的语言使用打下基础。

2.长期以来,传统的语法教学基本上是离开语境讲解语法或语言结构,只强调形式的正确性而忽略了使用的语境恰当性与可接受性。因此,老师在英语语法教学中,还应加强语用语法的教学与实践,如:英语中情态动词can, may, must等的语用问题、一般疑问句和人称代词等的语用功能问题等。因为,即使表达同一意思,人称代词选择的不同也会带来不同的语用效果。例如:如果老师对学生说:“We are students, so we should study hard.”和“You are students, so you should study hard.”这两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几乎是相同的,但各自所具有的语用移情功能却是不一样的。在前一句中,老师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将自己放在听话人一边,让听话人觉得亲切,因而具有明显的移情功能。从交际效果来看,类似用法更容易让听话人接受老师的劝诫。

3.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一方面注意那些制约语言使用的语用因素,比如某些语言的语境条件;另一方面注意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比如:英汉语中表示寒暄、问候、告别、请求、拒绝、道歉等方面的差异。

4.教师还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真实”使用中发展语用能力,比如:观看外国影片并对影片中的某些话语进行探讨,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让学生和外教进行交流,老师随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性评论 。

四 、结论

语用语言能力不等同于社交语用能力,语用语言能力是基础,没有语用语言能力这一基本知识,就谈不上社交语用能力。但如果只有语用语言能力不具有社交语用能力,有时也会在与人交流时产生错误,引起误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不仅让学生学习语言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使用语言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授英语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为他们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顺利的与西方人交流和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论文为江西省十一五规划课题《语境文化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融入与发展的研究》(课题编号:07YB2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尹扬帆:《中国高校英语教学与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推荐期刊
  • 大学
    刊号:50-1178/G4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化学
    刊号:11-1815/O6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时代
    刊号:43-1383/Z
    级别:省级期刊
  • 大学数学
    刊号:34-1221/O1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