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公关策划的原则8篇

时间:2023-07-06 09:28:17

公关策划的原则

公关策划的原则篇1

公共关系策划试题

课程代码:0064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公关策划的客体是

A.策划人员

B.策划内容

C.策划依据

D.策划方法

2.被誉为公关策划职业创始人的是

A.艾维·李

B.乔治·迈克尔利斯

C.乔治·密奇斯

D.卡特里普

3.古人说:时移则势异,势异则情变,情变则法不同,讲的是公关策划的

A.新颖性原则

B.灵活性原则

C.可行性原则

D.针对性原则

4.横向思维的特点是

A.平面性

B.静态性

C.同时性

D.历时性

5.聚合思维的特点是

A.逆向性

B.逻辑性

C.多向性

D.流畅性

6.公关活动离不开信息,而公关信息获取的关键途径是

A.分析

B.调查

C.总结

D.评估

7.对人脑信息进行检索的主要方式是

A.查阅

B.阅读

C.回忆

D.背诵

8.表示食物在消费中所占比率的是

A.基尼系数

B.大岛指数

C.洛伦茨系数

D.恩格尔系数

9.在公关时机策划中,通常所说的“制造新闻”运用的策略是

A.造机

B.乘机

C.借机

D.偷机

10.一般来说,生产日用品的企业开展公关活动的地点是

A.广场

B.会堂

C.闹市

D.工厂

11.广播、电视媒介共有的局限是

A.信息传播费用高

B.普及程度低

C.转瞬即逝,难以记存

D.信息简单,感染力差

12.一个国家经济体制由经济力量支配,而选择经济体制的决定因素是

A.政治力量

B.传统力量

C.文化力量

D.技术力量

13.就公共关系战略目标而言,确定员工心目中组织形象的核心是

A.“可以依托的组织”

B.“值得骄傲的组织”

C.“员工自己的组织”

D.“愉快的工作环境”

14.对媒介传播速度的分析,首先要考察媒介的

A.提供时段

B.提供版面

C.传播空间

D.传播周期

15.“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窥一斑而见全豹”谈的是创新思维中的

A.直观判断

B.取代式想象

C.组合式想象

D.洞察力

16.人为危机事件是指由与组织具有直接关系的人的行为所造成的

A.突发性事件

B.必然性事件

C.日常性事件

D.常规性事件

17.为防范外部环境变化给组织带来危机,一个长远发展的组织应建立管理上的

A.监察系统

B.检查系统

C.预备系统

D.预警系统

18.部门型专业公关策划公司的创作部包括公关策划的设计部门和

A.制作部门

B.决策部门

C.流通部门

D.营销部门

19.“众人拾柴火焰高”指的是群体结构的

A.马太效应

B.凝聚效应

C.蝴蝶效应

D.晕轮效应

20.我国的公关活动最早出现在沿海城市的

A.制造业

B.纺织业

C.运输业

D.旅馆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21.公关策划的要素包括

A.策划目标

B.策划内容

C.策划想象

D.策划人员

E.策划方案

22.古代准公关策划的特点有

A.策划主体依然多是些“英雄”

B.策划的客体具有明显的经验性

C.重点是为了协调统治者与民众的关系

D.多借助本能的、传统的传播方式

E.以“策”取胜

23.公关策划的目标是提高组织的

A.美誉度

B.和谐度

C.现实性

D.科学性

E.认知度

24.创新思维的特点有

A.非逻辑性

B.逻辑性

C.求异性

D.发散性

E.求同性

25.运用统摄法必须注意

A.给定并详细介绍问题

B.了解问题实质

C.远离问题

D.分析和排列问题

E.确定与完善方案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和谐度

27.公众舆论

28.公关战略

29.非人为危机事件

30.企业文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简述公关策划的作用。

32.简述公关策划的趋势。

33.简述公关策划整体性原则的内容。

34.简述公关时机的作用。

35.与生产企业相比,商业企业公关有何特点?

五、论述题(10分)

36.试述公关策划公司的经营原则。

六、案例分析题(10分)

37. 某科技公司预购进一台大型电子设备,半年来一直与A公司接洽,但双方就价格问题迟迟未能达成一致。在最后一次谈判中,该科技公司公关营销代表认为,A公司设备的技术性能在国内并不处于地位,而且在交货日期上,科技公司也可以延展期限。A公司谈判代表认真考虑了科技公司代表的意见后,终于提出了合理的价格,僵持半年的问题终于圆满解决。

该科技公司的谈判代表采取了什么公关技巧?这一技巧主要有哪些办法?

七、综合题(10分)

公关策划的原则篇2

【关键词】信息碎片化 新闻策划 SWOT

一、信息碎片化下的媒介环境

“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诸多零块。当社会处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渡期时,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社会的“碎片化”:传统的社会关系、市场结构及社会观念的整一性瓦解,代之以一个一个利益族群和“文化部落”的差异化诉求及社会成分的碎片化分割。①

所谓信息碎片化,指具有差异化诉求的信息无序的分布在信息传播的渠道和平台上,呈现出信息多元化的现象。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的网络受众的多层次分化以及“信息爆炸”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碎片化分割”的现象,成为社会成分“碎片化分割”的外延表现。本文认为,当前的媒介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信息碎片化的“众声喧哗”

自社会化媒体飞速发展以来,信息社会越发呈现“准入门槛低,人人都能参与表达”的特点,这使得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根据实际情况建造自己的信息平台。因此,低门槛带来的必定是信息的海量聚集和碎片化。

信息碎片化还表现在信息传播速度与范围的全面升级,呈现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趋势。而表达形式多元化,受众自主选择性强的特点更是奠定了“众声喧哗”的整体基调。

2、信息碎片化下的“裂变式”传播

碎片化信息的传播,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整体呈现“裂变式”的传播特点,每个信息用户个体都是一个节点,不同的节点通过信息的传播相连。根据“六度分隔”理论,任何节点之间都可能通过其他节点的相连而联系起来,因此个体间通过信息的连接共同构成了信息舆论社会网络。当某个信息舆论形成后,更多的节点加入到舆论的传播中,形成了“雪球效应”,得到更大层面的传播。

3、信息碎片化时代的“受众疲劳”

网络信息的五光十色、信息源头的无从考证、巨量信息的选择与取舍,加重了公众浮躁和疲惫的心态。公众自我预留时间和信息总量之间的矛盾,自我兴趣点和光怪陆离的推荐性信息带来“眼球分散”之间的矛盾,已经在信息碎片化时代造成了受众接收信息和接受信息的双重疲劳。

信息碎片化时代的“众声喧哗”以及给公众带来信息接收的疲劳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公众对于信息接受的新变化。而信息碎片化对于新闻策划所带来的影响,则是典型的“双刃剑”:一方面,如何克服“喧哗”与“疲惫”是摆在新闻策划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另一方面,如何利用好信息碎片化时代信息传播的“裂变式”效果,利用有目的的策划获得更大范围的传播效果,把握舆论走向,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新闻策划的定义及其内涵

“新闻策划”的概念,源于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提出的“报道策划”和“报纸策划”概念。蔡雯(1993)提出,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部门在一定时期组织报道的设想和规划,是包括报道的主要内容、报道重点、报道过程、发稿计划、报纸版面地位和形式、报道人员等的内容的报道设计方案。②

随着学界和业界对于新闻策划的关注以及新闻传播环境发生的变化,新闻策划的概念又有了新的阐述。赵振宇(2001)认为,新闻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遵循新闻规律,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③董天策(2002)在总结学界对于新闻策划的认识时,将其划分为新闻业务策划和经营管理策划两部分。其中新闻业务策划包括传媒定位策划、版面策划、报道策划的宏中微层面,经营管理策划包括经营管理方针策划、发行、广告策划、新闻事件、促销策划的宏中微层面。④

基于对新闻策划内涵的阐释,本文认为新闻策划的过程主要包括新闻选取、新闻调查、新闻分析、方案策划、报道实施、后期监测六个过程,新闻选取、调查、分析是对于将要进行策划报道的新闻事件的前期分析,方案策划和报道实施是新闻策划具体的操作过程,而后期监测则是对于策划效果的后期追踪反馈。

三、传统媒体开展新闻策划的SWOT分析

SWOT 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由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H. Weihric于20 世纪80 年代初提出,通过对组织拥有的内部资源进行分析来评价组织的优势(Strength)与劣势(Weakness),以便识别与众不同的能力、长处以及存在的不足与局限,同时在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评估有哪些可以挖掘的机会(Opportunity)以及组织可能面临的威胁(Threat)。

基于信息碎片化营造的信息环境,传统媒体通过对新闻策划的SWOT分析,能够有效的把握对其构思与执行可能造成威胁的外部因素,分析其行为开展的优劣势,并把握可挖掘的机会,及时调整策划的思路与执行方式。

1、优势(Strength)

(1)可控性强。新闻策划的核心内容在于对新闻事件进行有目的性的关注与报道,因此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往往可以针对固定的受众群体,采取独特的风格和形式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

(2)适合深度分析。新闻策划通过特定的、适宜的方式,则可以对事件的背景进行交代,并且挖掘事件的深度和广度,做出具有新闻理性思考下的深度剖析。

(3)报道可持续化。新闻策划能够进行新闻、评论、述评等综合性的策划报道,在可控性的操作前提下能够对事件进行持续性的关注、报道与分析。

(4)关注度高。通过有目的策划能够有效的吸引公众的眼球,这使得经过策划的新闻比其他传播信息具有更高的被关注程度。

2、劣势(Weakness)

(1)交互性弱。纸质媒体的的最大弱点则在于信息的单向传播,因此在新闻策划中难免出现交互性弱的缺点。

(2)传播范围小。纸质媒体上的新闻策划更多的呈现传播范围小的劣势,仅靠订阅用户和信息的人际传播,远远不及信息裂变的传播范围。

(3)成本费用高。当前新闻策划,尤其是立足于巨大影响力和广阔传播范围的大型新闻策划,往往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整体性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较高,而较高的成本中,宣传推广成本则占据了大量比例。

3、机会(Opportunity)

(1)与网络媒体联合后的传播效果巨大。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裂变式效果,无疑能够为新闻策划拓宽传播渠道,扩大宣传范围。此外,倘若进行新闻策划的传统媒体拥有较为雄厚的品牌资源,便可以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自身品牌的策划营销,同时利用网媒制造眼球效应,为策划行为本身塑造形象。

(2)公众对于新闻趣味性的要求。网络时代,海量信息刺激着公众的视觉与听觉,而当公众对于信息普遍疲惫的时候,对于新闻趣味性的渴求便显得尤为重要,而新闻策划则是有目的的对新闻报道进行的规划,完全有机会、有能力对事件背景进行挖掘,从中挖掘出具有趣味性而不失新闻专业性的内容,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

4、威胁(Threat)

(1)受众的信息疲惫。海量信息时代,受众对于信息接收和接受的双重疲惫,使得读者越来越不愿意阅读题材传统,篇幅较长的新闻。

(2)受众对于虚假信息和广告新闻的厌恶。信息呈现碎片化、信息制造的低门槛化,带来的必然是良莠不齐的信息市场,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和传媒市场化转型的趋势,虚假信息、广告软新闻以及新闻报道策划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而受众对于虚假和垃圾广告的厌恶情绪,同样有蔓延到新闻策划报道的潜在威胁。

四、媒体新闻策划的操作原则

新闻策划已经成为新闻媒体进行大型报道时倾向使用的重要手段,但是这不意味着新闻策划就可以毫无顾忌的将重心转移到“策划”,策划固然是新闻报道中可以采用的灵活手段,但新闻报道终归要回归到新闻性与新闻专业主义。因此,本文提出新闻策划应该坚持的ROCP原则(Reality、Objectivity、Controllability、Jou-

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作为新闻策划操作规划的参考意见。

1、真实性原则(Reality)

新闻真实性指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呈现细节都必须合乎客观的事实,即新闻要素都能够经得起事实的推敲。学界、业界对新闻策划的最大质疑在于新闻策划极容易变成公关性的“策划新闻”或者虚假新闻。因此,新闻策划应当局限在对已经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策划报道”上,基于新闻媒体的关注点不同可以有不同的对新闻事件元素的取舍,但是无论哪种“议程设置”,都不能违背新闻真实性。

2、客观性原则(Objectivity)

碎片化信息时代,由于公众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多点连接,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会形成主观观点的集结,对新闻的客观性带来挑战。新闻策划的客观性原则是指新闻策划在信息采集、加工、后期宣传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客观事实,并且在新闻中尽量避免主观偏好。

3、可控性原则(Controllability)

可控性原则是指新闻策划需要在媒体从业人员可以控制的程度下展开操作,切不可为了单纯的轰动效应肆意而为,这样不仅违背了新闻真实、客观的属性,对于自身媒体形象也是极大的伤害。

4、专业性原则(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新闻策划归根结底是新闻的一种处理形式,其核心内容仍然是“新闻”,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坚持新闻专业性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忠于事实”价值观念的潜移默化的传递,同时发挥媒体社会公器职能,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利益。

参考文献

①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媒介方法》,2006(5)

②蔡雯,《搞好新时期的报道策划》[J].《新闻战线》,1993(11)

③赵振宇,《新闻策划的定义、作用及实施前提》[J].《现代传播》,2001(4)

④董天策,《“新闻策划”研究的学理审视》[J].《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9)

公关策划的原则篇3

关键词:税收筹划;财务管理;会计核算

1税收筹划的原则

1.1合法原则

税收筹划是在不违背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符合税收政策要求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企业的业务规划、投资理财等经济活动,以达到为企业降低税收压力、提升整体效益的目的。合法原则是税收筹划的底线原则,是所有企业的税收筹划都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合法原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静态合法性,即确保每一项税收筹划工作都有法可依;二是动态合法性,即密切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动,在税收新规颁布后及时对筹划活动做出调整。企业不合法的税收筹划活动属于偷漏税行为,税务机关不仅会追缴应收的税款和滞纳金,还会对企业进行罚款处罚,企业甚至有承担刑事责任的风险,得不偿失。除了经济方面的损失,互联网的即时传播能力和舆论监督功能还会增加偷漏税行为曝光的可能性,损害企业的社会形象,降低企业的社会公信力,进而威胁到企业的长期发展。

1.2事先筹划原则

事先筹划这一原则同样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事先筹划指的是在税收筹划活动开始之前,对当前的税收法规和政策、企业自身的运营情况以及企业的发展规划进行统筹考虑,并据此确定企业的减税目标,以保证税收筹划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如果企业不重视这一方面的事先筹划,盲目开展税收筹划活动可能增加不必要的税收支出;其二,事先筹划还意味着税收筹划这项工作是在应税行为发生之前开展的,是为企业尽可能减少税款的事前规划行为,应税行为已经开始或已经完成时的税收筹划工作就变成了偷税漏税行为,将会受到法律制裁。总体来讲,税收筹划是一项前置性工作,需要特别注意预留筹划时间的合理性。时间过短,税收筹划不充分,就不能在最大程度上为企业降低税负;时间过长,则容易出现筹划完成后税收政策出现新变动的情况,浪费企业资源。

1.3经济原则

税收筹划活动在为企业争取税收利益的同时,也消耗着企业资源,为了避免得不偿失,需在税收筹划活动中加入经济原则。经济原则指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也就是说企业税收筹划活动应当用尽可能低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本换取尽可能高的减税金额,提升企业收益。在确定税收筹划方案时应当先进行成本费用与预期收益分析,确保收益大于成本,并在多个筹划方案中选择收益与成本相差最大的方案。

1.4适时调整原则

适时调整原则是指企业的税收筹划活动应当具备时新性,即时刻关注法律法规、税收政策、行业市场等外部因素及业务情况、负债情况、合作伙伴等内部因素的变动,并据此对税收筹划活动作出调整。上述四个原则并非相独立而存在:事先筹划原则是合法原则的一个体现,适时调整原则是合法原则的延伸,合法原则还是经济原则的前提。四个原则相互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规范着企业的税收筹划活动。

2税收筹划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

2.1筹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

企业的筹资方案不仅影响企业收益,还会影响企业税负,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筹资决策活动中必须加入对税收筹划的考量,分析每一种筹资方案对企业税负水平的影响,选择能够为企业带来最大税收利益的筹资方案。筹资中的税收筹划需要考虑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筹资结构,二是筹资方式,不同的筹资方式会带来不同的资金结构。筹资结构是指满加琼:税收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的运用财税审计筹措所得的资金中各类型资金所占的比重,其中负债比重是筹资结构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我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向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不算在应纳税所得额中,因此在投资回报大于负债成本的情况下,企业负债比重越高,利息抵税的效用也就越大,税收筹划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但负债比重绝非越高越好,过高的负债比重会增加企业破产的风险。企业的筹资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种:负债资金筹措和权益资金筹措。负债资金可以降低企业税金,而权益资金需要在有盈利时进行分配,并且分配的是税后盈利,没有节税效用。但由于债务资金需要偿还,权益资金不需要偿还,两者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也大不相同。因此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筹资方式和资金比重,并在筹资决策中始终贯彻降税目标,提升税收筹划的效果。

2.2投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

投资决策中的税收筹划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第一,企业的组成形式。目前我国企业的组成形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合伙形式和有限责任形式。合伙公司缴纳个人所得税,有限责任公司缴纳个税和企业所得税,不同的组成形式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税负。第二,分公司与子公司的选择。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需要成立分公司或子公司来扩大业务规模。分公司不是独立法人,不需要注册资金,不需要纳税,也不是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的受益者;子公司作为独立法人需要履行纳税义务,由于不同地域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同,企业在选择子公司地址的时候需要考虑当地税收政策对公司税负的影响。第三,投资行业的选择。国家为了扶持某些行业的发展会在税收上给予政策倾斜,以缓解资金压力并吸纳投资,企业可以选择这类行业作为投资对象,从而降低税收负担。

2.3利润分配中的税收策划

我国企业的利润分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现金分配,另一种是股票分配。不同利润分配会给公司带来不同的税负,因此在利润分配中需要进行税收筹划。现金分配就是按照股份多少直接发现金给股东,需要缴纳一定比例的个人所得税。股票分配就是分配同等价值的股票,不需要纳税,这实际上是在给公司增加投资。因此企业需要根据自身营收情况合理规划现金分配和股票分配的比重,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企业还可以将经营所获得税后利润用于再投资,以扩大企业经营和生产规模。前文提到,筹措一定比例的负债能够通过利息抵税的效用为公司减轻税负,但税后利润再投资同样可以实现税收筹划的要求,并且不需要借入资金,还能保证公司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3税收筹划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3.1收入结算方式的选择

我国税法针对不同的收入结算方式分别规定了纳税时间,因此收入结算方式的选择能够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进而影响企业收益。在收入结算方式的选择中进行税收筹划就是尽可能延长资金在企业中的流通时间,从而减少发生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我国税收法律规定,公司直接收款的收入时间为收到货款并提交收款凭证和提货单的当天;公司委托第三方收款的收入时间则按照商品全部发出并完成相关手续办理的日期来计;预收款形式的销售收入时间为商品发出时间;分期收款的收入时间以合同约定的收款时间为准。不同销售方式的收款时间不同,相应的纳税时间也就不同,因此企业可以根据税收筹划方案选择合适的结算方式,尽可能错开纳税时间,减轻公司的纳税负担。例如,企业可以多选择预收款或分期收款的销售形式,延缓缴税时间。也可以在年终收入核算时将一些收入的确认时间延长到下一年,减缓企业的资金紧张问题。

3.2费用列支的选择

企业成本费用直接影响企业利润,因此要在费用列支中进行税收筹划,或者为企业降低税款,节约企业资金,或者为企业延长缴税时间,变相地为企业争取一笔无息贷款。会计人员要及时对已经完成的成本费用做好核对和入账工作,避免当期成本被列入到下一期,比如要及时做好坏账、货物亏损等情况的记录工作。会计人员还要预测可能出现的成本费用及大致金额,提前做好记账准备。比如在企业申请专利之前要做好记录专利申请费的准备工作,让这项成本能够更早地发挥为企业降低税收支出的作用。

3.3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的选择

长期投资核算方法有成本法和权益法。成本法核算不考虑企业的盈利或亏损状态,只有在发放股利时确认收益,并且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不会随之变动。而在权益法中,不论企业是否发放股利,只要企业发生盈利或亏损,投资人所拥有的份额就会相应增加或减少。如果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那么就需要对获得的投资收益补缴所得税。由于成本法和权益法的投资收益入账时间不同,补缴所得税的时间也就不同,因此投资收益会对企业所得税产生影响,需要在税收筹划中考虑长期投资核算方法的选择。由于股利的发放一般滞后于投资收益的实现,因此采用权益法核算的企业会先于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企业获取投资收益,缴纳税金的时间自然会提前。此外,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企业还可以将收取的股利留存在被投资企业的账面上,从而避免这部分收益的税款缴纳。总之,企业应当根据在被投资企业所占的股权比例以及在被投资企业的权利来确定投资核算方法,从而为企业降低缴税压力。

3.4折旧方式的选择

折旧主要是指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均有一定的有效使用期限,在这一生命期限内固定资产的损耗即为折旧。固定资产的折旧方式主要分为直线折旧和加速折旧,这两种方式的折旧总额相同,但固定资产有效使用期内每一年的折旧额度不同。折旧方式会影响企业利润的计算,进而影响企业税负,因此折旧方式的选择是税收筹划活动的重要项目。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经营情况和当地税收政策选择合适的折旧方式。我国税法规定,具有这两种特征的固定资产可以采取加速折旧法:一是由于技术原因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二是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在税率不变或下降时,具有符合上述条件固定资产的企业可以选择加速折旧,从而把当期利润推迟到后期实现,使企业延期纳税,相当于取得了若干年的无息贷款。[1]如果税率呈上升趋势,加速折旧的方式会加重企业税负,因为加速折旧把利润集中在后期,需要缴纳的税金就比直线折旧多。

3.5存货计价的选择

不同的存货计价方式会得出不同的存货成本,存货成本的高低与企业利润紧密相关,因此存货计价方法会影响企业税负。存货计价的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毛利润核算法以及售价金额核算法等。[2]其中较为常用的是先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即在相同货物中先取用最早购入的货物,这种方法能够随时结转存货发出成本。如果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企业采用先进先出法进行存货计价,则会得出较高的利润,继而增加企业所得税支出,增加企业税负,因此先进先出法更适用于物价下跌时的存货计价。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企业将当批货物数量和上批结余货物数量作为权数,计算货物的平均成本。也就是说,每购入一批货物,都要重新计算平均成本。当物价上升时企业可以选用移动加权平均法,增加货物成本,降低利润,进而降低税收。总之,企业应当关注内外因素的变化,选择最合适的存货计价方法。

4税收筹划注意事项

第一,要充分认识税收筹划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税收筹划理念。企业的成本和销售收入共同决定着企业的收益,税收是企业必须支出的成本,其高低受到国家税收政策的直接影响。但税收政策不能完全决定企业的税负,可以通过积极的税收筹划活动为企业降低税收成本。因此企业应当足够重视税收筹划工作,并建立起以降低税收支出和延迟缴税时间为目标的税收筹划理念。第二,要提升企业的政策解读能力和预测能力。企业税收筹划活动的首要依据就是国家现行的法律法规和税收政策,因此要加强政策学习,从政策中找准筹划方向,运用政策优惠为企业获取更多的税收利益。企业还应当学习当地税收政策的演变过程并总结规律,结合与税收相关的会议提案,预测可能出台的税收政策,提前做出对应的税收筹划方案。第三,要完善对税收筹划人员的专业培训。首先,对法律意识和税法掌握程度的培训,可以聘请税法专家定期做讲座,还可以在重大税改政策出台后组织人员进行政策集中学习。其次,对筹划能力的培训,在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方面对筹划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税收筹划的效用,并定期组织专业能力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员工绩效挂钩。此外,筹划人员的应变能力也很关键。税收筹划是通过对一系列相关变量的控制来达到为企业减轻税负的效果,因此需要提升人员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提升筹划效率。第四,要建立税收筹划风险防控机制。税收筹划工作的风险性较高,政策变动、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等都会给企业带来风险。要做好税收筹划的过程防控工作,注意控制筹划成本,注意及时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还要对税收筹划的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5结论

企业需要重视税收成本控制在提升企业效益中的作用,确立先进的税收筹划理念,遵循筹划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自身的税收筹划工作。还要提升政策学习能力和筹划人员的专业能力,确保税收筹划能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于税收筹划活动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很有可能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需要加强风险防控意识,建立风控机制,为税收筹划活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曾琼.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税收筹划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0.

公关策划的原则篇4

一般说来,判断公共政策的有效性是根据科学、合理、公平、有效的原则,从效益、效率、公正性、回应性、充分性、适当性等六个方面进行衡量的。效益是一组数量指标,是指特定政策方案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既定目标,即其政策的结果和效果,通常可以用数量或货币价值表示。效率是一个或一组比值或比例指标,是指特定政策效益、效果与投入的资源和努力的比值,一般通过单位成本来衡量。公正性往往与公平通用,是指公共政策关于权利、机会和价值、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的配置和分配符合公平、正义、人道等原则,它是衡量公共政策有效性的一个关键标准。回应性与社会理性和行政管理理性相联系,是指公共政策对特定群体的意愿和需求的反应和满足程度。充分性是指特定的政策效益对该政策问题、政策诉求及其目标人群的需要、价值和机会的契合与满足情况,是一种合理性标准。适当性是关于公共政策的综合性标准,它与实质理性相联系,是指政策目标的价值与支持这些政策目标的前提是否可靠,并从总体上判断该公共政策目标和该项政策本身对社会是否适宜。对任何一项公共政策,在考虑效益、效率、公平、回应性和充分性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是否适当、合理、必要。适当性是一个综合性标准,它往往要在上述几个标准之间权衡取舍,特别是经常要在效率与公平、公平与权利、自由与秩序等几组主要矛盾之间进行选择。

根据上述检验公共政策有效性的六个标准,以及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基本原则,我们从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确定、方案规划和决策、执行等几个环节和政策过程,分析公共政策有效性和执政能力问题。

在政策问题和政策目标确定阶段,如何积极回应公众对各种社会问题的要求和期待,将社会问题有效转化为公共政策问题,如何确定合理、可行、公平、有效的公共政策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前提和起点,也是决定政策有效性的首要环节。政策目标的确定,要经得起上述六个标准的检验。如果政策问题不确定,将导致政策目标不明确、不合理,甚至导致政策目标完全扭曲,走向公众期望和政策初衷的反面。

在政策方案设计和规划环节,进行全面、科学、客观的政策方案设计、规划和评估,综合考虑各政策方案的成本与收益,特别是其社会成本和社会收益,通盘筹划和综合平衡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实在利益与潜在利益之间的关系,按照六条政策有效性标准设计和规划政策方案,是保证政策有效性的关键。政策规划设计要全面、公正地评估各方案的利弊得失,综合比较各方案的收益成本,科学分析评估各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和预见性。

政策决策是公共政策的核心环节。提高执政能力的核心和关键是提高公共政策决策能力,提高决策者对政策备选方案的决断和“拍板”能力。在现代社会,要保证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一般要求政策规划与决策两个环节适当分离。政策规划阶段的“多谋”是决策阶段“善断”的基础。“多谋”一般可以委托或外包给专家智囊机构,“善断”就构成执政能力的核心。作为核心执政能力的“善断”,就是善于权衡取舍、善于把握公共政策效率与公平之间的“火候”与“度”,善于统筹兼顾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和可行性,善于果断抉择。

公共政策执行是将纸面的、观念形态的政策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过程。政策执行是依据法定授权实施方案的执法行为,首先要依法行事。政策执行又是具体的行政行为,无疑要公道、讲理。同时,政策执行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还要讲情、讲人道,要做深入细致的说服、教育和宣传工作。所以,有效的政策执行,既要依法行事,又要有情操作。政策执行无疑要贯穿效率效益原则,更要贯彻公平和回应原则。政策对象一般是广大民众,他们是否理解、接受和服从,决定该政策能否顺利实施,也决定该政策效果能否充分实现。换言之,政策执行是否及时准确地回应政策对象的要求,是否公平、公正地协调和分配政策利益,是否始终以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是政策顺利执行的关键,也是公共政策有效性的关键。

通过对公共政策有效性的考察,我们发现,执政能力和公共政策有效性之间在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内容和评价标准等方面都是基本相通的。从公共政策视角研究提高执政能力问题,实际上就是研究提高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政策的有效性,就是提高公共政策的质量和水平。

从指导思想上看,提高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就是要始终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是执政能力的重点,而其核心是公共政策的决策机制和执行机制。领导决策机制是否科学、合理、规范,工作执行机制是否公平、有效、适当,直接制约和影响执政能力与执政成效。

公关策划的原则篇5

本文尝试建立起四大原则,三大环节,四种形式的开放的公众参与系统框架,使得公众参与有据可循,使得景观管理有径可途。

关键词

公众参与,景观管理,城市规划管理

中国分类号:X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5-2104(2013)03-0001-02

ABSTRA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four principles, three main procedures and four form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s a open systematic frame, mak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China base on evidence, making landscape management available on the trail.

KEY WORDS

public participation; landscape management; urban management & planning

1 引言

基于国内外公众参与景观管理的历史进程和现状评析,笔者尝试从中国现有发展角度出发,构建起一套当前切实可行的公众参与景观管理的系统和框架,供规划管理使用和借鉴。

2 框架构建的基本原则

2.1 前置性原则

针对规划管理许可、管理决策立项等环节中公众参与滞后可能带来的不必要诉讼等现象,体系构建强调参与前置原则,将公众参与置于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之前,使问题在前置环节中得以明朗,在决策环节中得到重视,从而强化公众参与的实效性,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有效避免社会资源浪费。

2.2 持续性原则

针对各地公众参与往往局限于某些环节零敲碎打的现象,体系构建突出持续参与的原则,将公众参与贯穿管理实施的各个环节,强化各环节公众参与的程序设计,使公众切实参与管理决策全过程。

2.3 透明性原则

针对执法过程中规划管理部门“权力寻租”现象,体系构建坚持决策透明原则,即在管理决策的前、中、后,管理执法的前、后和管理评估的前、中、后各环节,全程面向公众,使其充分了解各环节的决策背景和管理信息,保证管理实施过程“阳光普照”。

2.4 反馈性原则

针对公众参与流于形式、公众积极性受挫的现象,体系构建强化参与反馈原则,在实施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众参与提出的任何异议,规划管理部门都应予以考虑,做出决定后须对相关公众进行信息反馈,详细陈述采纳与否的理由,依法保障公众参与发挥作用。

3 公众参与的三大环节

3.1 景观管理政策法规制定

该环节基于政府主体层面,相当于公众参政议政。政策法规的制定在三大环节中具有宏观特性,同时需要建立一定的解说机制。这里的“公众”不仅限于专业人员,而须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制定过程需要法律专家、政府官员和各方公众进行讨论协商,公众部分由于人数占优须享过半投票比重。公众参与政策法规的制定可以直接进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2 管理部门管理方式策划

管理部门指省市级城市规划或园林管理部门,其管理对象一般涉及管辖范围内的诸多景观环境。管理方式的公众解说须强调一个基本前提:不同类型的景观环境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管理措施的具体序列和策划方式也是公众告知的因素之一。

3.3 管理单位管理方法研究

管理方法是三大环节中最应考虑公众意见的环节,因为其公众属性最强,公众有权对自己生存环境的管理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这也是解说要求最低的环节,该环节依赖的是基层规划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和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建立。

4 公众参与的四种形式

4.1 问卷调查

问卷的发放应采取统一和随机相结合的形式。问卷应统一印发交付地方统计单位,统计单位根据街道人数和年龄构成等因素选取有代表性的街道下放问卷,街道及居委会工作人员须据具体情况做一定程度的随机抽样,对抽样居民尽量登门拜访完成问卷;随机发放则是在街头巷尾随意选取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相结合可使问卷更具代表性。

4.2 听证会

听证参与代表属类应分政府、专家和群众三类,各自人数比例建议为3:4:3。其中政府代表包括与项目建设有关的政府部门,如:规划局、建委等。专家对应的专业领域包括建设项目涉及的经济、环境、法律等。群众主要为以项目建设地点为中心一定范围内的居民、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分类旨在突出相关利益主体代表,强调代表的完善性。代表的产生建议采用以下方法:首先将每一属类分为固定代表和随机代表,各占总人数的50%。随机代表以自愿报名经审查合格后随机产生,固定代表则在各属类推荐人员名单中随机产生。以保证代表的公正性和听证会应有的质量效果。

4.3 座谈会

座谈会是一种相对松散的参与模式。但正由于其松散,参与的人员无须过多的群众基础或专业知识,尽量选取景观管理范围内各个职业和年龄段的人群,按抽样或自愿原则选取。座谈会决策任务由训练有素的规划管理人员完成,会议内容则须通过录音等形式进行记录,以健全监管机制,防止违纪和失误。

4.4 特别委员会

根据地方行政级别,选择各级代表建立省市区三级公众参与委员会。根据具体情况由公众直接选举出的代表组成基层公众参与委员会,再上一级的委员由基层委员会选出,逐级上升进行间接选举。经专家评议,根据影响公众参与景观管理的深度和强度因素,主要有数据可靠性、意见代表性、评价适度性、言论影响性、分析恰当性和信息全面性等,公众代表的评价因子有:人际关系、群众基础、文化程度、工作能力以及对所在地区的熟悉情况等,运用德尔菲法确定权值,通过评价因子计算得出最适宜的公众代表组成。

6结语

公众参与景观管理是历史必然。随着政府进一步强调民生建设,人文生态产品的战略构想给公众参与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本文的框架构建为公众参与提供了基础性的途径选择。

参考文献

[1]田唯佳,我国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初探[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7.29(3):p5

[2]李晨,探讨法定图则公众参与的实践过程和发展途径—以深圳市蛇口地区法定图则公众意见处理为例[J].城市规划.2010(8)

公关策划的原则篇6

【关键词】电信运营 市场营销策划 闭环管理 精细化管理

1 引言

当前,电信运营商持续发展面临诸多不利因素,既有移动普及率提高带来的增长压力,也有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带来的严峻考验,还有全业务竞争、号码可携等带来的挑战。电信运营商要想巩固并提升行业地位,需从粗犷式经营向精细化管理发展。从日常生产及用户角度来看,营销策划方案是公司与用户沟通的直接桥梁,同时也是电信运营商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抓好营销策划管理的各个关键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

2 现状及问题

从行业发展来看,未来几年基础电信业将保持低位运行,难以赶超GDP增速,如何保持健康持续发展是电信业当前亟待破解的重要难题之一。

从电信运营商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市分公司营销案的设计、执行、评估等还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给省公司审批、督导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另外,营销案的跟踪分析完全通过手工进行,经分系统难以实时跟踪。

从理论研究情况来看,国内外关于电信运营商省市上下联动的市场营销闭环管理模型的成果较少,实践指导作用有限。

综上所述,理顺并建立市场营销策划闭环管理机制是保障省、市级电信运营商市场营销工作上下联动、有效运行的重要纽带。

3 营销策划定义

从国外研究情况来看,美国营销协会AMA(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于1950年将营销策划定义为“将生产者的物品与服务带给消费者或使用者的商业活动”,随着时代演进,又于2004年重新定义,提出“营销策划是创造、沟通与传送价值给客户,经营顾客关系以便让组织与其利益关系人受益的一种组织功能与程序”。

从国内研究情况来看,综合理论界已有的成果,基于电信运营企业实际工作,本文认为营销策划是指企业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准确分析,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为核心,借助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有效地配置和运用自身有限的资源,实现企业预期目标。同时,从企业内部流程的角度来看,营销策划是融合诸多元素的系统工程,涵盖营销活动组织管理、方案内容、审批、执行、跟踪及效益评估等整个闭环过程。

4 市场营销策划闭环管理

基于某市移动公司为期1年的驻地项目经历,笔者认为科学有效的市场营销策划闭环管理内容应涵盖市场营销策划的各个环节,如营销策划的组织管理、营销活动的设计原则、方案的编写、活动的审批、执行、跟踪、评估、存档及促销品管理等一整套闭环流程,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营销活动在带动、拉升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最大化地利用好促销资源,同时对营销活动的开展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如图1所示。

4.1组织架构及管理职责

电信运营商营销活动的组织管理一般分省(区)公司(以下统一称为省公司)、地市(盟市/地州)分公司两级(以下统一称为地市公司),集团公司一般不参与实质管理,多数情况下仅以指导意见形式传达集团领导层的管理思路等。本文所述的“市场营销策划闭环管理”将主要站在省市公司的角度展开阐述。

关于省市公司管理职责及内容,主要是基于营销活动管理的闭环流程、活动发起部门及活动支撑部门协同工作情况来界定。

(1)省公司管理职责

负责省级营销活动传播工作。

负责兄弟部门会签工作。

负责审批、协助、跟踪、评估地市分公司策划的各类营销活动。

负责在通信管理局的报批、报备工作。

负责组织全省各级营销活动策划人员的培训工作。

(2)地市公司管理职责

制定分公司营销活动管理办法、促销品管理办法,明确审批流程、审批权限及跟踪要求等。

根据省公司安排或当地市场发展需要,及时制定营销活动方案。

对于涉及到通信费用优惠类、系统充值、有价卡赠送和折扣销售类的营销活动,在完成分公司相关部门会签及领导审批后,需提前X天报省公司,以便管理局备案。对于不涉及上述优惠类别的营销活动,各地市分公司按照相关规定做好内部审批备案工作。

跟踪、评估营销活动并形成评估报告,按需向省、市分公司相关部门效果评估报告。

地市分公司制定的地方性营销活动要注意考虑与全省性的整合营销传播活动的呼应和匹配。

4.2六大原则

参考霍亚楼、王志伟、张科平等三位老师的研究成果,在充分理解各原则的内涵后,结合通信行业特点及电信运营企业工作实践,提出了电信运营企业策划并开展营销活动应重点把握以下六大原则:

(1)扩展性原则

针对客户。以客户发展规模大小为优惠条件,遵循大网小优惠、小网大优惠的原则。

针对话务量。以鼓励客户多消费为原则,采用越打越便宜的资费结构进行产品设计,合理设计价格阶梯,平衡分钟数或小区内外单价水平。

(2)区隔性原则

针对消费量。考虑到低、中、高端客户的核心消费差异,本着“高ARPU(Average Revenue Per User,每用户平均收入)、多优惠,低ARPU、少优惠”的原则设计产品。

针对消费属性。主要从社会属性、消费特点(如长途、漫游客户)、工作特点、集团、功能等多角度进行细分,同时有效利用分时、分区、分门槛等区隔方式设计产品,多采用资费包,少体现单价。

(3)效益原则

科学设置促销资源使用的赠送比例。预存话费、协议消费赠送促销品活动应尽可能采取预存话费分月返还或协议承诺最低消费等方式延长客户在网时长、提升客户消费。关于增值业务类的促销活动,促销品的价值原则上不得高于该业务的月功能费或协议期内该业务的累计消费额。

合理设定促销资源使用的活动周期和活动次数。除预存话费和协议消费赠送外,购物品的促销活动原则上持续周期不超过×天(如内蒙古移动规定为45天),全年开展次数不超过×次(如内蒙古移动规定为5次)。

规范促销资源的使用范围和种类。对于预存话费赠送和协议消费赠送的自有类促销品要由省公司统一确定使用范围和种类。促销品应优先选用自有产品或与自有产品相关性较强的产品,外购促销品要充分考虑对社会相关行业的影响。在促销活动开展前要与当地工商、物价、行业监管等部门做好沟通,取得相关主管部门的许可。用于抽奖类促销活动的促销品应符合工商部门的相关规定,价值不得高于×元人民币(如内蒙古移动规定为5000元人民币)。

(4)品牌提升原则

营销活动应根据用户品牌设置相应的回馈额度、周期等充分体现品牌营销的原则,充分发挥营销活动对品牌的驱动作用,更好地体现品牌内涵。

(5)渠道匹配原则

营销活动设计时应根据业务办理的复杂程度、是否需要客户领取促销品等情况。充分发挥社会渠道,尤其是电子渠道的作用。

(6)闭环管理原则

营销活动的设计应从营销背景、营销目标和营销活动内容、时间、推广渠道、宣传、活动预算、费用列支、执行、跟踪、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全面闭环管理,以提高营销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5 闭环设计流程

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国绝大部分电信运营企业市场营销活动设计流程正趋于规范严谨。参考国外学者LindaLee、Denise Hayes关于市场营销策划的观点,市场营销策划闭环设计有两个重点内容需要关注,一是环境或背景分析,二是营销策划内容。基于国内外相关理论成果及电信运营企业项目实践,总结得出营销活动完整的设计流程如图3所示:

5.1营销活动的设计内容

(1)明确营销背景。

(2)选择目标客户。

(3)制定营销活动规则。

(4)确定营销活动执行时间。

(5)确定营销活动推广渠道。

(6)投入宣传资源。

(7)确定营销目标。

(8)预估活动效果。

(9)做出活动预算。

5.2编写营销活动方案的三个原则

(1)合法性:指营销活动方案中的活动内容描述应清晰、规范,并能合理规避税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风险。

(2)完整性:指每一项营销活动的方案原则上应包括活动方案、系统支撑需求、客服FAQ和前台营销脚本这四个部分。

(3)规范性:指对于需要短信群发或在公司网站、10086中进行宣传的营销活动,活动宣传语要求描述规范;前合营销脚本要求内容全面、准确、精炼、规范;系统支撑需求的描写应符合BOSS系统、电子渠道等相关规范要求,并力争严密、完整、清晰;活动方案中的“活动预算”部分要明确列支费用的科目或冲减收入。

5.3营销活动方案的审批

(1)营销活动的分类:指根据营销资源的不同将营销活动分类,如某省移动公司将活动分为通信费用优惠类、系统充值与有价卡赠送及折扣销售类、定制终端类和第三方产品回馈类。

(2)营销活动的审批:指针对省公司相关部门策划的营销活动,兄弟部门会签并由主管领导审批后,由省公司市场部报备集团公司及通信管理局后方可执行;针对地市公司策划的营销活动,兄弟部门会签并由地市公司领导审批后,再上报省公司相关部门审批,由省公司市场部报送通信管理局备案后方可执行。

(3)营销活动的审批流程及支撑时间:指省公司相关管理部门、会签部门对地市公司上报方案意见反馈的时间;客户服务部、业务支撑系统部、数据产品部的系统支撑时间;短信营业厅的支撑时间等。

5.4营销活动的执行、跟踪及稽核

(1)营销活动的执行:从客户角度来看,营销活动执行过程中需向客户充分告知活动规则、参与活动后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等内容;从受理前台角度来看,前台受理人员需在客户的业务办理完毕之后,确保将相关信息录入系统;另外,关于体验营销活动必须保证客户的知情权,体验前及体验到期后的业务续办必须事先征得客户同意。

(2)营销活动的跟踪:指营销活动的发起部门要及时跟进活动的开展情况,对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应通过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渠道选择策略、客户参与流程、宣传策略等手段,确保营销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

(3)营销活动的稽核:指营业前台(一级稽核)、地市分公司(二级稽核)和省公司(三级稽核)应加强业务稽核工作,明确营销活动业务稽核流程,对客户参与条件、活动规则的系统执行情况、促销品的领取和发放、客户的履约情况等进行稽核跟踪,确保营销活动按照设计的营销规则执行。

5.5营销活动的评估

(1)营销活动效果评估报告的时限要求:地市分公司报经省公司审批的营销活动及全省统一执行的营销活动,需在活动结束后×个工作日内分别由地市分公司、省公司活动发起部门将营销活动效果评估报告上报省公司的活动审批部门或省公司主管领导;地市分公司自行开展,无需向省公司相关部门报批的营销活动,需在活动结束后×个工作日内形成营销活动效果评估报告报地市分公司主管领导审阅。

(2)营销活动效果评估报告的内容要求至少应包括:活动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活动中积累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客户反应、市场反应;费用支出或收入冲减情况;活动对客户发展、客户稳定、业务拉动的效果分析等。对于涉及高价值促销品的营销活动,在评估报告中还应就获得高价值促销品的客户给公司带来的业务收入与促销费支出的配比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分析。

5.6营销活动的存档管理

营销活动的组织管理部门应形成以年、季或月为单位的活动方案电子版建档、存档管理机制,以便相关部门查阅和借鉴。如地市分公司每季度首月×日前要上报省公司前一季度电子版的营销活动存档材料。

公关策划的原则篇7

关键词援助规划决策参与式管理国际公共性管理原则

规划决策是对外援助的行动指南,必须摆在政府管理的突出位置。从科学管理和责任政府角度看,我国援外决策与执行适度分离的改革探索已迈出重要步伐,为更好地实现有效援助奠定了扎实基础。随着我国对外援助规模扩大和政府管理职能结构的优化,研究借鉴国际经验,进一步提高规划决策水平十分必要,

一、国际上发展援助的做法和经验

制度化和程序化是西方国家发展援助规划与决策的重要特点。不同国家的对外援助,都有各自的政治理念和战略目标,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法案或政策文件,为具体援助方案制定和项目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西方援助管理的普遍做法是,重视规划先行,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组织对外援助。制定规划和国别政策是一个复杂细致的数据资料分析和评估论证过程,既有很强的程序性,也有很强的技术性,同时还要履行透明管理责任,向社会公众展示必要的援助效果。

在国家援助规划总体格局中,国别政策注重研究受援国特殊性和援助方案操作性,在此基础上确定援助的战略性目标,一般会包括五个基本要素:

一是背景分析,即对受援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宏观经济管理、结构性改革进展、贫困情况、经济前景和外部环境等问题作出判断。

二是受援国政府的优先发展战略分析,包括受援国的中长期发展计划、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公共部门治理举措、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等。

三是上一期援助战略实施进展情况和经验教训总结,其中会剖析一些具体项目案例,提出国别援助质量评价结论,分析受援国反馈意见和问题。

四是新一期国别援助的主题和框架,包括确定援助中心目标、具体目标、战略要点,比如西方对中国的援助经常会突出促进社会转型、向市场经济转轨、满足解除贫困和弱势群体需要、改善环境等符合援助者价值观的援助主题,并明确具体实现的途径。

五是制定具体的援助计划,包括援助规模,优先援助的重点,地区、行业和部门投向分布比例,项目类型,项目管理政策以及方法和工具等。

在国别援助政策文件中,一般还会就援助可能面临的风险、信誉得失、围绕成果进行管理的方式等问题提出监控要求和具体规定,并列出拟援助的项目清单。建立在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的国别援助政策方案,不仅是针对受援国的政策阐释,也是援助项目的具体选择计划,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援助管理操作手册。

多边援助机构更为关注宏观和战略层面的研究考察与规划设计,以明确其作为援助者在援助“结果链”中所处的角色。世界银行独立评估局等机构的研究表明,有效的援助规划都具有双重特征,既要重视受援国经济增长的内在要素,又要重视公众参与经济增长进程的措施;既要考察受援国政治承诺和公共机构的能力支持,又要坚持长期参与,并设定清晰的中期阶段性目标。从多边援助机构的国别政策文件中,可以发现他们的关切所在:

一是重视研究受援国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并不意味着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并不能保证社会公众直接受益。从减贫和改善民生角度看,必须研究援助项目同创造就业、促进发展的内在关系,研究社会公众如何通过援助渠道分享成果,从而找出援助规划与受援国经济发展的契合点。

二是把合理设定目标作为有效援助的前提。对一国的援助效果不理想,往往同两个因素有关,其一是援助规划缺乏选择性,导致援助资源过于分散,出现“撤胡椒面”现象,既不能实现援助效果的正向叠加,也弱化了单个项目的影响力;其二是具体援助项目目标脱离实际,目标设定缺乏同利益相关者的一致性。有些援助规划与决策仅仅关注受援国政府甚至是个别政治家的需求和政治承诺。而忽视社会公众特别是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有效参与。

三是国别援助必须实现跨部门协同。重要的援助举措必然涉及其他部门,多部门策略有助于实现具体的援助目标。忽视相关部门,就会消弱援助方案或项目的影响力。一个部门管理、不同执行机构组织实施的成套项目、物资援助和贷款援助等多种援助方式的有机组合,也是一种重要的协同途径。

四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必须成为规划主线。从独立项目看,预定的援助目标实现并不困难。但综合评估对一国的援助,各类项目的集成效果往往会低于预期,原因之一在于,这些项目目标并不是在统一的框架内依据同一个战略目标分解而来,所以项目成果之间缺乏内在的逻辑关联。

研究援助的规划管理与有效决策,必须注意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特别是高质量的发展都需要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于援助决策来说,短期见效的压力往往会导致忽视援助效果的质量。要改进援助效果,健全有利于可持续性发展的规划决策机制,必须从以下四个结构要素人手:

一是保持目标一致性。具体项目目标同国别援助政策、国家战略规划必须是内在统一的,要在援助规划总体框架下,平衡把握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二是实现项目连续性。近年来,对国际援助界最强烈的批评之一,就是援助国包括多边援助机构频繁调整援助重点,而且经常单方面改变援助政策与援助数额,使受援国疲于应付、难以适应,这些做法都直接降低了援助的效果。

三是培育与规划决策相匹配的执行能力。一些援助项目之所以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往往是因为缺乏执行能力。正确的援助规划必须以援助授受双方的执行能力作保证。

四是增加透明度和本地控制。透明度是良好治理的基石,因为知情权可以赢得公众的信任,并促进减少管理失误以及腐败现象的发生。援助活动的本地控制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地方政府机构的权力介入、项目使用部门的直接参与、当地利益相关者的监督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当前还有一种做法值得重视,就是援助方设计的社区主导型援助项目,直接将援助资金或项目实施交付给社区,这无疑是援外规划管理的一个创新。

二、认识援助规划决策的理论视角

(一)援助规划决策的参与式管理

传统的发展理论认为发展干预能否成功,取决于训练有素的专家、或精英化的政府官员是否去帮助穷人。而参与式发展理论则认为,外部的支持固然重要,但发展终究要取决于当地人在一般情况下有能力认识和解决自己的问题,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是强化和提高当地人自我发展的能力。因此需要促进人们自主组织起来,分担不同的责任,朝向一致的发展目标。这也是发展权概念的重要含义之一。具体应用到国际援助领域,人们认识到鼓励和倡导援助方和受援方各方面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援助活动中至关重要。参与式管理的基本原则包括:需要在援助项目的制定者、计划者及执行者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平等的“伙伴关系”;重视满足受援者需求,把援助受益群体当作发展的主体;尊重乡土知识、群众的技术与技能和执行者主人翁地位;强调发展过程和结果为本的统一;通过制度安排形成以人为本的机制保证。

参与式管理的相关理论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70-80年代早期在东南亚和非洲国家逐步推广和完善,并与评估技术相结合成为一种管理工具,也就是“参与式评估”,自此以后即在国际援助领域广泛使用。在不同的援助机构的规划决策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范围界定和参与程度会有所不同,也区分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评估、民主评估、实用性评估、赋权增能评估等多种实践方法。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使当代援助规划设计与决策过程同传统的援助专家和管理团队自上而下的决策有了本质的区别,管理者也在一定意义上演变成会议召集人、机会提供者、组织者、中介、支持者的角色,管理的职能作用发生了重要转变。

(二)对外援助的国际公共性

对外援助同稳定的货币体系、自由的贸易体系、国际安全等具有类似的性质,是国家提供的稀缺的国际公共物品,直接有助于国际体系稳定。一个国家能否成为国际社会的公共物品提供者,被认为是衡量其参与国际事务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准。

向国际社会提供经济援助、技术支持等行动,是大国承担国际责任的一种实现形式。有关国际层面公共性的研究认为,双边援助同多边援助之间公共性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前者体现了国家之间的公共性,蕴含着两国各自公共性的通约等问题;后者则是超越国家界限的公共性,直接与整个人类的生活联系在一起,有关行动的结果影响范围明显扩大,有时还会产生更加宏观的全球性蝴蝶效应。应当认为,对外援助既是援助国和受援国各自国内的公共问题,同时也具有国际公共事务的基本属性,是一种具有广泛共识的国际公共物品。依据联合国国际开发署的文献及发展援助专家的相关研究成果,国际公共物品被定义为“具有很强跨国外部性,能使不同地区的许多国家或所有国家受益,需要全球合作才能提供的货物、服务、资源、环境、规则和体制等”。多边援助显然符合这一定义所揭示的各种特征。双边援助一般只涉及两个国家之间的合作,有时不被认为是“全球事务”,但总是被置于国际公共事务管理的范畴加以研究。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援助活动所固有的公共性。当然,这种公共性也是援助国政治经济等具体利益在更大范围的延伸和深化。

因此,关于援助行为公共性的认识既要立足于援助国国内的管理,也要重视国际组织的协调和规则、惯例等重要背景。在经济层面,发展援助是为了帮助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善当地人民生活水平。在政治层面,发展援助包含有实现和维护和平、减少冲突和对抗的价值取向。从理论上讲,作为一种对外转移支付的过程,对外发展援助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受援国政府履行公共职责,具有非营利性、利他性、非排他性等公共物品的一般特征。非营利性直接体现在针对落后国家的基础设施、教育、健康等领域实施的援助项目中。这些援助无偿服务于社会公众,对一般投资商来说并不具有吸引力。在紧急救援或其他情况下实施的人道主义援助,则直接体现了利他性。非排他性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援助项目基本立足点在于使更多的公众收益,一旦实施完成付诸运营则为公众共同拥有、共同使用;二是在实施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项目采取招标方式进行,合格厂商或承包商在理论上都拥有平等的竞争机会。

公共性在客观上要求援助规划决策的适度公开化。在现代国际援助“发源地”的美国,其援助决策始终处于国会与白宫、国务院等部门以及社会力量之间的互动牵制当中,正是因为援助是一个重要的公共问题。这意味着援助方要重视以援助的公共目标来统领政治目标和经济目标,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应依据责任政府的理念,在一个相对稳定、适度透明、公众有序参与的环境中实施决策,在重视规则、程序的基础上追求援助效果。另一方面,应选择运用适当的公共管理工具检验绩效,在技术和机制上保证实现预期目标,展示效果并取得公众信任和支持。

三、对我国对外援助规划决策管理的思考

发展援助固有的国际公共特性,为我们提供了正确履行规划决策等管理职责的基本立足点,实际上参与式管理理论也正是植根于此,这就要求援外管理者必须超越对于项目本身具体管理的过分倚重,实现管政策、管投入、管服务、管监督等多项职能之间的动态平衡,包括经济目标与外交目标的战略统筹、援助资源汲取与合理分配的有效协调、政策主导和项目执行的良性互动、项目管制和提供实施服务的内在统一等等,关键是当好制度保障者、规划决策者和环境缔造者。

有鉴于此,尝试提出我国援助规划决策实践中应遵循的四项管理原则:

(一)多层次参与的协同原则

对外援助的规划是国家战略,提倡协同原则,本质上是一种开放的集体决策。结合我国政府体制特点和援外管理实践,协同原则应当涵盖三个层面的参与主体:

一是相关政府部门协同。当前我国政府对外援助涉及外交、财政等二十多个中央部门或单位,在此基础上已经建立了商务部牵头的援外工作部际联系机制。这些部门实质是援外政策利益相关者。作为改进的方向,应在科学分析界定各部门职能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十分具体的职能结构优化方案,从中选择同对外援助关系最为直接和密切的一部分部门,以制度化方式确立援助规划与决策的沟通协商机制,切实避免由于相互制时可能导致的规划“割裂”现象。

二是主管部门与企业公民及外部专家的协同。近年来,适应大量援助项目有效实施的需要,主管部门重点培育了一大批援助项目实施企业。作为援助第一线的执行主体,这些企业在市场需求和项目建设领域富有经验,有必要以企业公民的身份吸收他们适度参与援助的规划决策。发挥学界独立专家的作用也十分必要,应重视在推动援外战略课题研究和专业理论人才培育的同时,推动建立由发展援助专家、项目管理专家和政府管理学者参与的咨询研究机构。

三是国别政策和项目决策层面的利益相关者协同。最大限度地邀请受援国政府、伙伴部门、学者及公众代表参与国别方案及项目的论证是国际通行做法,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也是一种有效协同途径。我们在项目决策环节比较重视同政府部门的协商沟通,重视在项目实施环节重视同相关合作伙伴的交流,但是,远未形成稳定的协同参与机制,因此,有必要结合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将各方利益相关者纳入决策与实施管理的参与主体范畴。

(二)规模适度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相对充足的援助资金是有效援助的基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增加我国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援助”的基本政策,关键在于如何合理确定增加的比率与额度,使我国的对外援助既保持积极扩大的态势,又控制在国家财政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提出坚持可持续性原则,主要是妥善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为数众多的发展中国家有着潜在而巨大的增长需求,这意味着提供援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二是国情特点决定了在可以预见的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始终面临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个主要矛盾,不能以近年来财政收入的高速增长忽视财政资源的实质性短缺。

三是对外援助这种转移性支付行为在规模上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增加容易减少难,而且由于中国援助已经在事实上成为国际焦点,一旦因为国内发展原因减少援外支出,可能会引发诸多被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妥善把握量入为出的尺度,避免因为规模过大、增长率过高而难以为继。

四是针对特定受援国援助政策和项目投入的连续性,防止因为项目中断而损害整体援助效果。稳妥的办法是支出标准的制度化、定量化,保持援助资金来源的稳中有升,有计划按比例地持续扩大。在当前不断蔓延深化的国际金融危机挑战面前,要更加审慎地处理满足援外战略需要与防范国家财政压力的关系。

(三)援助推动贸易与投资的利益导向原则

援助的本质是对未来的投资,更是对国家利益的直接投资。我们在解读援助为外交服务的内涵时,既要看到支持受援国发展的利他性质,也要看到内政与外交的根本一致性,只有有利服务于国内发展,才是真正服务于外交,内外联动共同增进国家利益。从长远看,援助国和受援国之间只有互利共赢,援助行为才能获得持久动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外援助已经成为援助国促进国际贸易关系、企业间合作、拉动对外投资的重要工具与合作手段。西方援助国其实并不掩饰官方援助直接为私人垄断资本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服务的性质和作用。国际组织也正在为援助推动贸易与投资搭建新的平台,应当利用这一机遇丰富援助管理原则。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援助”工作计划,使得援助本身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实现援助、贸易与投资的利益互动,起点在于规划和决策。对于我国援外工作而言,实施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利益导向原则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要重视将贸易援助计划与实施纳入国家援助规划,利用多边和双边两个渠道将有关区域和双边贸易谈判、实施信息和援助增长需要有机融合,优选适当的项目充实调整扩大双边援助计划。

其次,要重视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以合理方式带动援助物资和成套项目建设所需的产品、设备、技术、劳务以及后续服务的出口。其中一个重要策略是将援助项目适当集中于国内具有国际比较优势的产业部门。

第三,重视加强援外优惠贷款和援外合资合作基金的导向作用,让国内有条件的企业主体方便利用援款或援助项目平台开辟境外工程承包和“走出去”投资路径。

第四,善于综合运用成套项目的质量效应和技术援助、人力资源培训援助等多种方式,建立推广中国产品品牌的规则,提升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形象。

第五,依托政府主管部门和驻外经商机构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中资机构信息共享与沟通合作机制,以整合资源促进贸易与投资的增长。

(四)全程绩效评估管理原则

对整体规划或者项目决策而言,引进科学评价方法、贯穿绩效评估主线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机制保证。要遵循“结果导向的责任政府”理念,促进主管部门对援助结果负责,使援助目标同援助实际效果更加直接地联系起来。

在具体的工作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四个方面的要点:

首先,建立与援助预算规划直接相关的信息统计分析系统和历史数据库十分重要,这是规划决策的基础信息来源,也是评估援助绩效的基本依据。

其次,建立对外援助的政策评估、项目预评估、中期评估和后评估在内的全程评估管理体制,是全面掌握信息、总结经验教训、提供决策依据的有效办法。

公关策划的原则篇8

关键词 私车额度管理 二手车牌新政 公共政策规划

随着上海车牌中标率的急剧下降,俗话所说的“沪牌”俨然已经变成了一种既要投入大量资金、又需要超高运气的奢侈品。为此,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4年9月底正式出台《上海市在用非运营性客车额度管理试行办法》,明确规定“在用客车额度不得擅自转让,持有人确需转让的,应当纳入统一的拍卖平台进行拍卖”,并自2014年11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6年10月31日。这已成为社会关注度非常高的一项公共政策。

一、新政符合一个政府有为有效的标准

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视角来看,所谓“有为有效的政府”即是具有回应性、代表性、责任性及可靠性的政府。而能否实现上述四个特性,则取决于政府如何制定和实施相关的公共政策。伯纳德・曼宁等人认为:如果一个政府在制订公共政策时能参考公民的偏好,那么这样的政府就是具有回应性的;[1]同时,如果公民可以通过现行的公共政策来判定政府是否保障了他们的利益,并且具有合法有效的反馈手段来实现保留优秀的、撤职失败的,那么这就是具有责任心的政府。

从1994年开始,上海对中心城区(外环线以内区域)新增私车额度实行投标拍卖的方式,以此达到控制新增机动车总量、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这一政策开创了国内城市“限牌”先河。[2]依据原有的拍卖政策,上海私家车车主可以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拥有上海车牌:一是走国拍行的拍卖程序。二是从二手车牌市场购买,而其转让费一般高于当月拍卖成交均价。

上海新牌拍卖价格近年来持续走高,从最初不到1万元已涨到2013年3月的91898元,成为历史最高价。[3]一张牌照抵得上2辆普通国产家用小轿车,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史上最贵铁皮”。居高不下的价格也推高了民怨之声,可以说“倒逼”上海政府出台了“警示价”制度――实为通过技术手段限制价格过快上涨,强行将车牌拍卖的增速拉下来,于是2013年下半年以来上海的车牌拍卖价在稳定在7.4万元左右进行小幅波动,仅10月份价格突破8万元。

然而,与价格走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标率持续低下――2014年7月上海私人轿车额度拍卖投放量为7400张,参与竞拍的人数达到了136098人,[4]中标率仅5.44%,为上海开始实行私车额度拍卖制度以来的最低点。当通过拍卖程序获得车牌的可能性越来越少,大量车主们转而改走第二条路,即在二手车牌市场购买车牌,这个市场也因此迎来了爆发式增长,一张二手车牌最高可以卖到12万元。

对于上述问题,上海市政府一方面依然实行限价拍卖;另一方面积极研究新政。表明了市政府回应了民众的需求,代表了多数民众要求改变现行牌照政策的需求,承担了政府应承担的维护车牌市场稳定的义务,履行了职责。切实履行了一个有为有效政府的回应性、代表性和责任性。

私有客车额度管理是一个典型的从社会问题逐步进入公共决策问题的案例。当“私人客车额度”成为一种特别的稀缺资源,社会问题就变为公共问题,经过放大后成为全社会的公共议题,最后由政府相关的职能部门进行公共决策分析。公共决策是公共组织干预私人生活的行为,这是公共决策最核心的特征。[5]因此,在其他三、四线城市可以经管理部门备案后自由进行的私车购买和行驶行为,在上海从“行政备案”级别上升到了“行政许可”级别。

无论是1994年开创“限牌”先河、2013年划定拍卖“警示价”还是2014年的“二手牌纳入平台”新政,政府始终是通过公共决策来实现其导向、调控、分配和象征性四大功能。[6]按照市交通委负责人的说法,一、二手车牌“并轨”是车牌竞拍管理的储备政策之一,[7]主要是在二手车牌价格持续被炒高,同时沪牌竞拍的中标率又不断下跌的情况下,才抉择了该方案。

二、新政符合“卡普兰规划七原则”中的五项原则

公共决策的规划设计需要按照一定的原则进行,以保证决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亚伯拉罕姆・卡普兰把公共决策的原则概括为七条。将二手车牌新政对照卡普兰的规划七原则,笔者认为其符合其中的五条。

第一,紧急处理原则。本次出台的二手车牌管理新政,是在紧锣密鼓出台车牌竞拍“警示价”、临时居住证人员不能参与车牌竞拍、参与竞拍需持有驾驶证等举措后的又一个新政,是针对上海私车牌照竞拍价格“过快上涨”的一个目标清晰的应对策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第二,个人受益原则。新政的目的在于肃清二手车牌交易黑市,规范车牌管理,长远来看是惠及民众的好事。

第三,弱势族群利益最大化原则。如果仅从车牌拍卖的角度,将二手额度纳入统一平台后,可以增加拍新牌的中标率,对于久拍不中的“拍牌弱势群体”而言也算是一种政策倾斜。

第四,分配普遍原则。政府在行使公共政策规划的职能时,其自身不应该从公共政策中得益。新政的规划保证了拍牌者最大程度公平地获得车牌,虽然限制了原有车牌持有者3年不准交易,但对一个真正需要用车的人来说应该不算什么限制。

第五,人民自主原则。个人认为车牌管理问题交由民间是无法顺利解决的,新政的制定也不算越俎代庖,并不违反这条原则。

但是新政的设计与规划很有可能与公正无偏原则和持续进行原则相冲突,仅就实施现状来看,上海政府似乎已陷入了无限责任与有限能力的冲突中。

首先,二手车额度纳入统一管理平台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原有车牌持有者的利益。二手车牌市场价格大幅高出竞拍价格的这部分利益,并非是相关车主的“非法所得”,而是上海私车牌照管理政策与供求关系极度不平衡的溢价,而且可以说具有一定正当性的资产收益。这就好比近些年上涨迅速的商品房价格,溢价部分仍是属于房屋所有者的产权,政府可以通过限购、征收房产税等手段来限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但如果采用统一收回房屋进行拍卖的行政手段来抑制房价,就颇为荒谬了。

中国传媒大学法学院张鸿霞副院长认为:立足于公共利益的话,可以通过一些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适度干涉,但已经发放出去的二手车牌应该说是在用车辆的一种合法识别信息,不属于市场的调控范围,所以政府没有理由干涉它。

其次,新政意味着拍牌是车主获得私车使用额度的唯一途径,而二手车市场将只剩下纯车辆交易。作为稀缺资源的上海车牌,现行政策不仅限制了它的交易价格,同时还严格限制了交易对象。由指定平台统一回收和拍卖二手车牌的新政,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市场自由和公平交易的原则,也忽视了市场交易中双方均为自愿这一基础。在客观上,新政还抑制了二手车卖家更换新车的欲望,直接影响到了二手车市场的销售,从而对新车市场产生了间接的负面影响。

最后,本次新政的实施期限是2014年11月1日至2016年10月31日,同时废止《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商务委等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本市二手车交易行为若干意见的通知》。后者于2013年3月22日颁布,明确注明“本意见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7年12月31日”。预计施行近四年的政令,仅仅在生效一年半之后即遭废止,让人不免担心起二手车牌新政,预计生效两年会不会也同样遭遇政策执行的虎头蛇尾,甚至有头无尾。

三、具有借鉴意义的二手车牌新政

考虑到二手沪牌新政的规划与公正无偏原则和持续进行原则似乎存在冲突,因此该案例也从以下两个方面为后续政策的规划制定提供了借鉴意义。

第一,引入听证制度。听证会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和公正的平台,让社会各界均可以自由发声,最大限度地去平衡各个利益群体的权益,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民主性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经过公开听证环节的政策,在执行时可以减少遭受的阻力,并及时发现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不足。[8]因此,上海政府应加强私车额度管理领域的听证制度建设,在出台重大且牵涉面广的政策前举行听证,并要把事前听证与事后听证结合起来。在“强收二手车牌”这一新政实施将满三个月之际,建议尽快召开政策实施事后听证,作为政策可持续施行与后续优化的有力支撑。

第二,完善公共政策终结制度。长期以来在我国公共政策领域存在过于关注政策制定或执行而忽视政策终结的倾向,导致政策终结失范、政府资源浪费和政策效率低下。[9]上海这次出台二手车牌管理新政,同一时间即废止了刚出台实施了仅满一年的管理规范和操作办法,并未向社会公布任何政策废止可行性调研报告。而作为终止无效政策的行为过程,必须以科学而全面的政策评估为基础。沪牌管理新政作为一个实践中失范的切入点,对我国公共政策的终结提出了迫切的完善需求。

不可否认,新政的实行初衷是好的,但一定要在执行的过程中及时、客观地评价新政取得的社会效益、缓解车牌难求问题的效率和充分程度,以便对新政做出最快速、最准确的优化和调整。防止把一项基于公共利益考虑的民心政策变成了失民心的政策。

(作者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作者简介:侯(1986―),女,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4级MPA研究生3班。]

参考文献

[1] 伯纳德・曼宁.论合法性与政治协商[M].陈家刚,摘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

[2] 彭朋,宁华.沪车牌拍卖2004年狂收22亿,多方获益未来仍将继续[N].经济观察报,2004.

[3] 金恒.上海私家车为啥挂“苏浙”牌照――探秘挂外地牌照上海车的“前世”“今生”和“来世”[N].新民晚报,2006.

[4] 历年全国汽车保有量增长趋势[N].上海汽车报,2014.

[5] 米切尔・黑尧.现代国家的政策过程[M].赵成根,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6] 曾峻.公共管理新论――体系、价值与工具[M].人民出版社,2006.

[7] 刘宝兴,方海平.沪牌新政被指刻舟求剑,拍卖制度20周年再惹争议[J/OL] . http:///special/view550/.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