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可持续发展策略8篇

时间:2023-07-06 09:28:32

可持续发展策略

可持续发展策略篇1

【关键词】:可持续化经营; 发展策略 ; 林业可持续化发展

1、森林可持续经营及林业可持续发展含义

森林资源和林地应当可持续地经营以保障当代和下一代人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和精神的需求。因此森林的可持续经营要将森林和林地的管理和利用处于以下途径和方式:即保持森林生物多样性、生产力、更新能力,在实现有关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功能的基础上,不产生对其他生态系统的危害。既能实现森林的经济效益,还需保障森林的可持续化发展。而林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

2、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恶化,人们对森林可持续发展逐步深入研究,这样一问题引起了高度重视,也是森林经营思想的一个转型期。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森林经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在森林经营上做到全面发展,不要因一时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森林的可持续化发展。森林在作为社会环境、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林业在可持续化发展中有一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以下就是林业的战略地位及相关作用:

2.1林业对大气的净化作用

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于二氧化碳引起。而森林可进行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对我们生活的大气环境进行净化,让我们体会到新鲜空气。同时森林可以阻挡部分风沙,净化生活环境。

2.2森林能够减少水土流失

森林中有大量的林业和植被,它们的根系在地表的土壤中纵横交织地生长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具有强大固着力的网状体,从而有效地防止诸如滑坡,泥石流等大面积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另外森林中的林业和植被产生的腐叶为主的残体内部组织、细胞空隙具有强大的吸水能力。每当雨水在上面降落的时候,它就会像海绵一样将它们收纳起来,因此森林有很强的蓄水能力。6000~7000公顷森林的蓄水能力,与一个库容量为200万立方米的中小型水库差不多。

2.3森林能够降低噪声危害

噪声对人类的危害随着公共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日趋严重,城镇尤为突出。森林对噪音的传播有很大作用,可以防止噪音的散播,使噪音减低,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2.4森林具有生物保护作用

森林是天然动物园,诸多的珍鸟奇兽都在森林里利用天然屏障繁殖和生栖,这不仅对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有益,也形成各种生物生物链,许多生物在这里形成一种平衡。森林生物物种多样,各有各的特征。

2.5森林具有社会经济效益

在社会方面,茂密的森林可以M足人们精神需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带来社会旅游创收。此外,林业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林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增加山区农民收入,为农民提供致富的途径,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3、目前我国林业的状况

3.1 我国林业产业经历三个时期

我国林业发展经历三个时期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年到1978年的林业初期发展阶段,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个阶段是我国为工业发展,大量采伐森林的一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2年,我国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他非国有林区进行定权,确定林业责任制。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到世界林业发展和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

3.2 新时期我国林业出现的新类型产业

我国不断在林业方面进行完善、发展,现在林业已经出现一些新型产业,比如花卉贸易、旅游森林、森林食品等,还有与我们健康相关的生物制药和生物物质材料企业也蓬勃发展,这些新型产品及产业的出现证明我国在新时期下林业发展的进步,还有一些产业的发展,象征我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也使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上升了一个层次。

4实现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随着国家财力的提升,林业保护工程也随机排上日程,林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崭露头角,迎来新的发展。我国林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离不开制度、科技及推广,做到人人保护林业,让林业在大自然中健康循环发展。

4.1建立完善的林业管理制度

依法治国是我国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同样我们要做好林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也离不开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法律法规制约人们对林业的破坏,才能保障林业的可持续化发展。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中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只有单行法还不够健全及完善,所以我国必须及时考虑重新修订新的森林法以及其他配套单行法律。

4.2可持续化发展林业要依靠科技

科技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依法治林是根本,那么用科技发展林业就是可持续发展重要的推动力。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突破传统技术,运用新技术,推动林业更快更好发展。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断应用科研成果,坚持以科技发展林业。另一方面与实践相结合,研发新的林业设施,让科研技术能够落实!

4.3健全的林业推广系统

人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化发展的实施者,一切的制度、科技最终都将制约个人进行或使用、推广。所以一个健全的林业推广系统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让基层个人充分认识到,林业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待林业的态度要将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转移到。要将林业管理制度及保护林业思想深入人心。二是在基层推广林业科技技术,让基层从事林业人员能够应用新技术管理森林,从而保护林业,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5小结

可持续发展策略篇2

Key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ecologicalenvironment;environment;protection

1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的3个主要特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摒弃。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既要推进人类发展,又要促进自然和谐。主要表现在: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部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标志了它是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地走向21世纪的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资源方面: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

5科学的发展观

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却往往并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危及未来生存的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在发展观上进行不断的科学创新。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不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消耗,一味的拼资源、拼能源、高污染,表面上看GDP是在增长,但实际上如果把生态成本考虑进去,也可能是负增长或者低增长。而生态环境的透支往往是要人类加倍偿还的。所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使我们的发展真正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统一思想、统领工作,牢牢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才可能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使我们国家更快、更好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决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旧路。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预防与治理结合,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要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既保证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根本上看,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增长方式粗放,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从而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致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形势相当突出和严峻。

如何才能不走弯路?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要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广泛采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等,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变传统工业“资源—生产—污染排放”的发展方式为“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促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

6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必须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责任,自觉地调整行为,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目标,以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3个转变。

6.1发展观的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GDP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指标,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以GDP增长评价各国发展状况被普遍认同。在这种背景下,相当多的人把GDP增长本身当作发展的目的和目标,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在GDP快速增长掩盖下的某些缺陷,如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工农、东西部之间发展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等。而且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掠夺性开采资源、污染再大的项目也要大干快上,导致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明确阐明了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和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就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包括满足人的生理、心理、文化、交往等的需要。我们不能为了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而损害其他方面的需要,不能为了GDP的增长而损害环境和健康,削弱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6.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一般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要增长方式,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为主要驱动力。我国目前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以及企业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的状况,应该说与此有关。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两高两低”的传统增长方式转变到与之相反的“两低两高”的增长方式,就要在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上做好文章。

6.3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

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不是谁战胜谁的问题,而是和谐相处。面对未来发展的重重压力,把“生态良好”纳入文明发展道路之中,既体现了当代人的切身利益,又关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十六大报告要求,“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没”。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利用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发展保持在承载能力之内,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的小康社会。

7实例

深圳作为新兴城市,在过去20年中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在今后的发展中,深圳如何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决策者们意识到: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很少有人知道,如今遐迩闻名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旅游景点曾经是深圳机场的最佳选址。在国家环保局的支持下,深圳有关部门毅然“忍痛割爱”,放弃了这个相对投资省、施工易的预选方案,确定了远离市区,有很大可持续发展空间的黄田。而黄田机场,也因为拥有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而被国家定为4个重点建设的国际货运中转机场。80年代中,当深圳的外资项目大多是“满天星斗”时,“一轮明月”就主动找上门,希望投资数十亿美元在深圳东部沿海地区建设一个每年可提炼数百万吨石油的炼油厂。所有的可行性分析都显示这是一个对深圳经济推动极大的项目,唯有环保部门的结论是对东部沿海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决策者当即一票否决。

在深圳,“环保一票否决权”从建市之初就开始执行了。深圳明确规定:“凡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必须先经过环保审批,才能办理工商登记。”从1993年起,深圳市政府每半年就要将最新的《投资导向目录》和“环境保护限制发展项目清单”一起,严格将重污染项目拒之门外。目前,全市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0%,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只有5.4t和0.05t,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7年8月,深圳跨进了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之列。

与某些“先污染,后治理”的城市不同,深圳一直将环保超前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融入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在深圳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有76%的非建筑用地被用作城市的生态用地,以此建立起城市的环境背景—绿地生态系统。整个城市被分为9个规模不等、功能各异、配套齐全的组团,各组团间及交通干线两侧分别设800~1000m和15~30m的绿化隔离带。这是一个横亘在老市区与新市区中间的一个宽800m、长4km的绿化带。随着特区建设的飞速发展,当初的这片偏远之地变成寸土寸金,不知道有多少房地产开发商打着这片地的主意,但市领导不管谁的“条子”都不予理会,最后,这片土地进入人大通过的市规划国土法定图则,以法律形式保护起来。接着,市政府又投入巨资加以改造,并正式取名为市中心公园。中心公园四周的楼盘纷纷打出“俯瞰中心公园”的口号,沿中心公园的土地陡然升值,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局面悄然浮现。

深圳人已经意识到:只要体制、政策对头,经济高速增长并不难,难的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还保持一个良好的水平。

8建议

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才能成功的事业,需要全民的参与,更需要政府的引导。政府要通过对民主参与意识的启蒙与培育,使公众通过民主渠道自觉参与到可持续发展建设中来。为保证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要保障公众知情权,定期将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和生态破坏态势,以及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和其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通报社会各界,提高政府行政和决策方面的透明度。并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通过咨询机构、大众信息网络和质询制度的建立,便于公众及时适当地获取信息资源,依据信息参与决策与监督。

(2)要强化政府与公众的联系,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密切沟通与合作的纽带。政府要制定公众参与的指导原则、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技术和资金支持,引导和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

(3)要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从立法上明确公众参与的程序、公众表达意见的处理、公众意见的效力等,强化公众参与。此外,还应确立和完善公众提起环境诉讼的法制制度,实现公民依法进行环境诉讼的权利等。

参考文献:

[1]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可持续发展策略篇3

Key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ecologicalenvironment;environment;protection

1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的发展观。是应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可持续的3个主要特征: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其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应该是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它特别关注的是各种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强调对资源、环境有利的经济活动应给予鼓励,反之则应予摒弃。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为人类世界的发展指出了一条环境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为环境保护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的思想模式。其实质就是把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观要求在发展中积极地解决环境问题,既要推进人类发展,又要促进自然和谐。主要表现在: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所谓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计划和纲领,是多个领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提出并通过了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1世纪议程》,并且要求各国根据本国的情况,制定各自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和对策。1994年7月4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的第一个部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标志了它是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地走向21世纪的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3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资源方面:随着世界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发展,人类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和大规模的开采消耗,导致资源基础的削弱、退化、枯竭,淡水资源紧缺。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土地资源及矿产资源掠夺性破坏严重。维护地球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方面: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加强环境保护,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消除贫困、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

4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有利于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

5科学的发展观

传统的发展观,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忽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简单地把GDP的增长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指标,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尽管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却往往并不能随经济增长而相应提高,甚至出现危及未来生存的许多社会和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历史进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就必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在发展观上进行不断的科学创新。

科学的发展观要求的是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力,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持久利用,实现社会的持久发展。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是促进环境保护的前提条件。从科学的发展观出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环境保护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如果在经济发展中不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消耗,一味的拼资源、拼能源、高污染,表面上看GDP是在增长,但实际上如果把生态成本考虑进去,也可能是负增长或者低增长。而生态环境的透支往往是要人类加倍偿还的。所以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使我们的发展真正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统一思想、统领工作,牢牢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才可能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走上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使我们国家更快、更好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发展思维和模式,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的协调统一,决不能走人口增长失控、过度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旧路。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预防与治理结合,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要大力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工业,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为主体的生态农业,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消费”和“绿色服务”为标志的生态服务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建成低投入、少污染、可循环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既保证当代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为子孙后代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真正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从根本上看,我国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增长方式粗放,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背后,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从而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致使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矛盾与形势相当突出和严峻。

如何才能不走弯路?关键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利用少、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方面,要研究、开发和推广新能源、新材料,广泛采用符合域情的污染治理技术和生态破坏恢复技术,包括投资少、效益高的废水处理技术、城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固体废物的无害处理技术等,全力推行清洁生产。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实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淘汰落后的工艺设备,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企业;变传统工业“资源—生产—污染排放”的发展方式为“资源—生产—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方式,促进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为特征的绿色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护环境的最佳“结合点”。

6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必须把促进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未来的持续发展统一起来,积极地肩负起责任,自觉地调整行为,力求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通过相互依赖、互惠互补,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既改造自然,又不破坏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目标,以全面长远地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如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需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推进3个转变。

6.1发展观的转变

长期以来,人们都把GDP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指标,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以GDP增长评价各国发展状况被普遍认同。在这种背景下,相当多的人把GDP增长本身当作发展的目的和目标,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在GDP快速增长掩盖下的某些缺陷,如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工农、东西部之间发展差距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等。而且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长,掠夺性开采资源、污染再大的项目也要大干快上,导致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明确阐明了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关系和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一目的,就是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包括满足人的生理、心理、文化、交往等的需要。我们不能为了满足物质方面的需要而损害其他方面的需要,不能为了GDP的增长而损害环境和健康,削弱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6.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片面追求GDP增长的发展,一般以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为主要增长方式,以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为主要驱动力。我国目前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以及企业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不快的状况,应该说与此有关。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两高两低”的传统增长方式转变到与之相反的“两低两高”的增长方式,就要在发展的动力和手段上做好文章。

6.3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变

进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之间不是谁战胜谁的问题,而是和谐相处。面对未来发展的重重压力,把“生态良好”纳入文明发展道路之中,既体现了当代人的切身利益,又关乎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十六大报告要求,“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没”。在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我们必须保护环境,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态的完整性,保证以持续利用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发展保持在承载能力之内,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的小康社会。

7实例

深圳作为新兴城市,在过去20年中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在今后的发展中,深圳如何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决策者们意识到: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很少有人知道,如今遐迩闻名的“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旅游景点曾经是深圳机场的最佳选址。在国家环保局的支持下,深圳有关部门毅然“忍痛割爱”,放弃了这个相对投资省、施工易的预选方案,确定了远离市区,有很大可持续发展空间的黄田。而黄田机场,也因为拥有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空间而被国家定为4个重点建设的国际货运中转机场。80年代中,当深圳的外资项目大多是“满天星斗”时,“一轮明月”就主动找上门,希望投资数十亿美元在深圳东部沿海地区建设一个每年可提炼数百万吨石油的炼油厂。所有的可行性分析都显示这是一个对深圳经济推动极大的项目,唯有环保部门的结论是对东部沿海的环境有一定程度的污染。决策者当即一票否决。

在深圳,“环保一票否决权”从建市之初就开始执行了。深圳明确规定:“凡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必须先经过环保审批,才能办理工商登记。”从1993年起,深圳市政府每半年就要将最新的《投资导向目录》和“环境保护限制发展项目清单”一起,严格将重污染项目拒之门外。目前,全市有污染物排放的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10%,万元工业产值废水排放量和固体废物产生量分别只有5.4t和0.05t,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997年8月,深圳跨进了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之列。

与某些“先污染,后治理”的城市不同,深圳一直将环保超前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融入城市的发展规划中。在深圳1995~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中,有76%的非建筑用地被用作城市的生态用地,以此建立起城市的环境背景—绿地生态系统。整个城市被分为9个规模不等、功能各异、配套齐全的组团,各组团间及交通干线两侧分别设800~1000m和15~30m的绿化隔离带。这是一个横亘在老市区与新市区中间的一个宽800m、长4km的绿化带。随着特区建设的飞速发展,当初的这片偏远之地变成寸土寸金,不知道有多少房地产开发商打着这片地的主意,但市领导不管谁的“条子”都不予理会,最后,这片土地进入人大通过的市规划国土法定图则,以法律形式保护起来。接着,市政府又投入巨资加以改造,并正式取名为市中心公园。中心公园四周的楼盘纷纷打出“俯瞰中心公园”的口号,沿中心公园的土地陡然升值,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局面悄然浮现。

深圳人已经意识到:只要体制、政策对头,经济高速增长并不难,难的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还保持一个良好的水平。

8建议

可持续发展是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才能成功的事业,需要全民的参与,更需要政府的引导。政府要通过对民主参与意识的启蒙与培育,使公众通过民主渠道自觉参与到可持续发展建设中来。为保证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1)要保障公众知情权,定期将环境质量状况、污染和生态破坏态势,以及政府的环境保护工作和其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工作通报社会各界,提高政府行政和决策方面的透明度。并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通过咨询机构、大众信息网络和质询制度的建立,便于公众及时适当地获取信息资源,依据信息参与决策与监督。

(2)要强化政府与公众的联系,形成政府与公众之间密切沟通与合作的纽带。政府要制定公众参与的指导原则、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技术和资金支持,引导和推动公众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

(3)要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从立法上明确公众参与的程序、公众表达意见的处理、公众意见的效力等,强化公众参与。此外,还应确立和完善公众提起环境诉讼的法制制度,实现公民依法进行环境诉讼的权利等。

参考文献:

[1]金瑞林.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可持续发展策略篇4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土木工程;生态设计;节能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al economy,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ivil engineering will be more and more to the er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ivil engineering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analyzes the strateg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uidance and direction of the link, and introduces the new building materials and structure, urban design such as ecological strategy concrete measures, an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perspective trying to pla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Civil engineering field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reference and opinions.

Key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protection; Civil engineering; Ecological design; Energy saving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概述

土木工程建设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到处都是繁忙的施工工地,四通八达的路网,翻山越岭的隧道桥梁,规模空前地水利工程以及全面城市化的建筑工程及其相应基础设施。但从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国内已经显现出的各种生态环境污染、恶化问题,可以推断:高速、高效的经济发展具有双重社会效应:一方面,它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善人们的生活状态,追求更高的文明;另一方面又会造成短时间、大规模的资源消耗,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开采殆尽,时常伴随着环境的恶化,引发水土流失,导致气候异常、物种消失和原始生态平衡被打破等众多现实问题。特别是在土木工程领域,面对规模庞大的建设活动,如何应用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策略解决各种工程环境问题,成为当下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热点问题。

我国土木工程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土木工厂涵盖了道路、铁路、桥梁、建筑、水利等众多工程,目前,我国土木工程的某些分支领域理论、设计和施工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水平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但由于在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等科学技术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方面,较之欧美发达国家却还有一定的差距,下面我们具体就不同工程分类对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道路和铁路

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公路建设近几十年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并逐步向高架立体空间发展;而我国铁路虽然起步较晚,但总里程已经超过5万公里。可问题在于,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运输任务日益繁重,人均公路里程和列车载重能力都有待提高,成为限制人口流通,物流运输的重要因素,导致了全国范围内周期性大规模交通拥堵的出现。正因如此,我国道路和铁路土木工程建设的任务还十分繁重,现状还不容乐观。

桥梁工程

特别是我国悬索桥、斜拉桥的技术研究与建设施工工艺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世界著名的十大斜拉桥中国占有六席,而目前仅有的600公里以上的6座大跨度斜拉桥中国占了4座,分别在南京、武汉、福州和上海。但随着环境的恶化,大规模自然灾害频发,加强桥梁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和质量管理对我国道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建筑工程

在土地资源紧张,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我国建筑工程总体呈现层数增多,高度加大的发展趋势。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高层建筑的施工建设进入兴盛时期,据统计1998年末,全国高度在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项目就已超过两百个,并且其中相当数量的高层建筑处于高地震等级地区。但高层建筑带来的不只是城市CBD价值体现,更有交通、采光、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超高层建筑的环境隐忧建筑从本质上讲是土木工程对环境的破坏,如何在解决我国十多亿人口的人居环境问题时,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论和策略时土木工程工作者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水利工程

我国近五十多年来,兴建了一大批用于发电、防洪、灌溉、排涝,开发可持续能源,治国安邦的水利工程,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促进农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全面结合的水利工程防洪减灾体系。以七大江河为核心建成了一系列防洪蓄水、河道堤防的土木工程体系。例如,水库数量由建国伊始的一千余座,增加到约9万座;又如南水北调和引黄济青工程的建设。数据表明,我国城乡水利工程蓄、供水能力较之建国初期增加6倍以上,年均减少水土流失15亿吨,累计水利工程治理面积105万平方公里。但是水利项目的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即饮用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过度开采,工业用水量激增等,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指导理论和技术措施

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指导理论

作为消耗自然资源最多的人类活动之一,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意义十分重大。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当代社会追求的科学理念,更关系到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全世界的地球居民不可推卸的的责任。各国对此指导理论的研究和推进从未停止,联合国环境规划部门早在二十世纪初就通过了《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最高级别的纲领性文件,为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技术措施

可持续发展的工程技术措施涵盖了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工程材料的选择、生产、加工、运输,以及坚持后项目的运营、维护,最重要的是土建工程中产生的大量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和处理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针对土木工程材料运用中矿产资源大量消耗和环境破坏问题,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了高性能轻质混凝土等、高强度钢材等工艺的研究和应用。土木工程设计建造过程中则着重开发智能设计、结构优化等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技术措施。

结论

土木工程影响到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可持续发展策略的研究与应用,减少能源消耗与环境破坏,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的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林海波,颜其搏,徐子欣.浅析节能减排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1,(12):147-148.

[2]叶俊辰,周丹.道桥工程电力系统的施工管理[J].科技向导,2001,(53): 37.

可持续发展策略篇5

关键词: 区域可持续发展 时间视角 空间视角

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可谓是高中地理知识的“集大成者”。探讨区域发展问题的过程,是以区域地理背景知识为载体,融合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关原理及方法,探究某一区域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发展问题,最终落脚到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方向和策略。而高中地理新课标中对本部分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及问题,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并重点强调掌握运用地理原理及方法分析解决新问题,以达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弱化对教材案例具体内容的把握,引导学生,针对不同区域迁移规律、原理,获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思路。

以长江为依托的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发展战略的核心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流域经济带和我国东中西部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长江三角洲作为长江经济带的“龙头”,走在流域发展的前列。下面就以长江流域和长三角为例,从时空视角展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策略。

一、以时间视角构建思维体系

1.初期阶段区位条件

(1)自然方面: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系发达;海洋资源丰富。

(2)社会经济方面:面向亚太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位于我国沿江沿海发展带结合部,水陆空立体交通优势明显,经济辐射范围广,区域位置优越;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基础雄厚;地区体制完善,科教文化发达,区域内部协调发展度高;率先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加上国家战略扶持,发展前景广阔。

2.成长阶段区域发展方向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城镇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国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战略定位是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3.转型阶段区域面临问题

①区域各城市定位和分工不合理,区域整体优势发挥不充分;②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③经济对外依存度高,外贸模式亟待调整;④核心实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⑤人地关系紧张,地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⑥受区划界线限制,区域内存在行政管理壁垒等。

4.再生阶段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①建立长三角区域性可持续发展协调机制,从全局出发构建整体发展框架;②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实现不同区域经济的分层分类发展;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④加大科研教育投入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⑤明确城市定位,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差距,做到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适应;⑥协调发展和生态环保关系,努力践行科学发展理念;⑦强化国内外互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二、以空间视角进行对比分析

1.长江上游地区

(1)发展问题: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原因分析:地质运动频繁,地形起伏大;环境承载能力弱,人类对资源环境的不合理开放利用。

(3)可持续发展策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恢复原有草地生态系统;保护现有环境资源,提高环保意识;确立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地区发展战略,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2.长江中游地区

(1)发展问题:洪涝灾害严重。

(2)原因分析: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而集中;地势平坦,河道曲折,泥沙淤积,排水不畅;支流众多,汇水面广,径流量大。

(3)可持续发展策略:建立全流域灾害联动机制,加强上游地区环境保护,减少水土流失;植树造林,退耕还湖,保持径流自然调蓄水平;建设水利枢纽,沿岸构筑防洪大堤;整治河道,增强洪峰下泄能力。

3.长江下游地区(略)

三、方法总结归纳

时间视角是地理学的永恒主题,是唯物辩证思想在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一切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演变、推进的。区域发展在时间上可以模糊地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而针对可持续发展是否可以仅关注未来而忽视过去和现在呢?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哲学眼光看待区域问题,比如分析区域发展总的趋势如何?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存在哪些变化?其次,时间是推断区域发展条件、问题、策略三者因果关系的重要角度,地理教学可以在这个视角上分析区域在初期具有的发展条件,解释其现在发展状况及面对的可持续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因此时间被视为“地理学中的解释模型”之一。

地理学科独特的空间属性,使得在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探究中,可以从空间视角切入进行教学设计。从不同区域空间入手,着眼点会迥然不同,这里的不同既包括横向上区域之间的差异,又包括区域划分大小的差别就是空间尺度的等级变换。从区域横向比较看,可以依据区域差异思想准确把握不同区域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的差异,因地制宜,推导出不同区域治理方式的差异。而空间尺度必然涉及大小问题,从整体着眼对大尺度区域可持续问题的把握,可以从中得出概括性和一般性思路,为相似区域发展提供方向上的参照。划分为小尺度的区域,又是为了特别关注典型区域的特殊性发展细节,侧重对区域特点及细节的刻画。

参考文献:

[1]吴从梅.地理教学中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0,02:20-21.

可持续发展策略篇6

【关键词】可持续性发展 策略 多元化 孔子学院

【中图分类号】G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09-01

一、孔子学院的宗旨

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二、俄罗斯孔子学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俄罗斯共有17所孔子学院。分别是: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 莫斯科大学孔子学院、圣彼得堡大学孔子学院、 伊尔库茨克大学孔子学院、 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喀山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布里亚特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乌拉尔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 梁赞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伏尔加格勒国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和下诺夫哥罗德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从目前俄罗斯开办的孔子学院数量来看,国际汉语推广在俄罗斯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但是对于一个国土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1.429亿人口的国家来说,这17所孔子学院还不能满足学生对汉语的需求。

三、俄罗斯孔子学院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发展是硬道理针,在俄孔子学院为了今后的发展,必须克服现有困难,实施可持续性发展策略。那么如何实施可持续性发展策略呢?

(一)要采取循环性发展策略

1.目前俄罗斯的孔子学院获取教材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汉办赠书,所以教材非常宝贵。针对这类问题,孔子学院可以采用把现有的教材借给学生使用的方法开展汉语教学,开学初借书给学生,学期结束后,学生把书还回来。这样既可以提高教材的循环使用率,又可以减少学生学习汉语的成本,因为在俄罗斯纸张和复印价格也是很昂贵的。

2.针对硬件条件差、教室不够等问题,孔子学院可以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在当地中学开设汉语课,有条件的可以设立汉语中心,这样可以借用当地中学充足的教室资源,又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一部分生源。

3.对俄罗斯本土汉语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弥补师资的不足。这个方法效果显著,也得到了俄罗斯本土教师的认可。

(二)要采取特色化发展策略

俄罗斯大部分孔子学院开设的课程基本是汉语课和文化课,中华才艺课一般不是主干课程,而是体验性课程。俄罗斯孔子学院要想具有自己的特色,应该也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如书法、剪纸、中国结等课程。

(三)要采取创新性发展策略

1.针对俄罗斯汉语教材匮乏、汉语教材陈旧等问题,俄孔子学院可以积极开发新的俄语版教材编写项目,争取获得国家汉办的支持,结合当地的实际需要,和国内大学的专家合作,编写适合俄罗斯的汉语教材,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研室的专家利用孔子学院这一平台,与远东联邦大学的汉语专家们合作编写了第一套对俄汉语系列教材《汉语新目标》和《汉语新起点》共21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汉语教材没有针对俄语国家这一空白。目前,这两套教材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使用率非常高,使用面非常广,影响力也很强。不过,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汉语国际推广的需求,还需要积极创新和研发对俄汉语教学的优秀教材。

2.俄罗斯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策略也要走创新性发展的道路。

目前俄罗斯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策略基本上是通过“活动”传播中国文化,主要包括比赛、展览和中国节日体验等方式。活动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影响力和号召力也很强。它远远要比传统的汉语教学更容易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生是通过参加孔子学院举办的活动而对汉语产生兴趣,从而走上了学习汉语的道路。

(四)要采取多元化发展策略

俄罗斯孔子学院除了日常汉语教学和推广文化活动之外,还可以开发多元化的发展项目。

1.孔子学院最好能在所在地建立一个对俄中国事物咨询中心,包括出国留学业务、外贸业务等。为俄罗斯友人搭建一个走向中国的平台。连大祥(2012)认为“孔子学院无疑在推动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孔子学院最好能够积极发挥所在地新闻媒体的作用,建立一个新闻传播基地,为俄罗斯媒体和电台提供与中国有关的新闻素材,或者在饿电视台开设一个孔子学院栏目,定期报道孔子学院的活动,借用俄罗斯媒体的力量宣传中国文化。

3.孔子学院可以设立一个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各种学术会议,为中俄学者交流建立一个积极的平台,积极进行教学研讨,从而提高孔子学院的学术影响力。

4.孔子学院可以开展多元化融资模式,建立一个俄罗斯孔子学院基金会,采取多元化筹集资金的渠道,争取当地企业和社会团体为孔子学院注资。资助孔子学院的优秀贫困学生,帮助俄罗斯贫困大学生圆他们的汉语梦。

四、结语

俄罗斯孔子学院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其面临的师资、教材、硬件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发展对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在国家汉办的领导和支持下,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另一方面孔子学院自身也要积极探索和钻研有效的发展策略,增强自身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才能在全球文化竞争中取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国家汉办网站http://

[2]刘程. 孔子学院国内研究现状及走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2.1

[3]李永欣. 孔子学院在俄罗斯高校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西伯利亚研究. 2011.10

[4]王娟. 孔子学院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1.11

[5]连大祥. 孔子学院对中国出口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2.1

可持续发展策略篇7

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适应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汉语学习的需要,增进世界各国(地区)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二、俄罗斯孔子学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俄罗斯共有17所孔子学院。分别是:远东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国立人文大学孔子学院、 莫斯科大学孔子学院、圣彼得堡大学孔子学院、 伊尔库茨克大学孔子学院、 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喀山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布拉戈维申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托木斯克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布里亚特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乌拉尔国立大学孔子学院、 莫斯科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 梁赞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伏尔加格勒国立师范大学孔子学院、阿穆尔国立人文师范大学孔子学院和下诺夫哥罗德国立语言大学孔子学院。从目前俄罗斯开办的孔子学院数量来看,国际汉语推广在俄罗斯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但是对于一个国土面积超过1700万平方公里、1.429亿人口的国家来说,这17所孔子学院还不能满足学生对汉语的需求。

三、俄罗斯孔子学院可持续性发展策略

发展是硬道理针,在俄孔子学院为了今后的发展,必须克服现有困难,实施可持续性发展策略。那么如何实施可持续性发展策略呢?

(一)要采取循环性发展策略

1.目前俄罗斯的孔子学院获取教材的主要途径还是通过汉办赠书,所以教材非常宝贵。针对这类问题,孔子学院可以采用把现有的教材借给学生使用的方法开展汉语教学,开学初借书给学生,学期结束后,学生把书还回来。这样既可以提高教材的循环使用率,又可以减少学生学习汉语的成本,因为在俄罗斯纸张和复印价格也是很昂贵的。

2.针对硬件条件差、教室不够等问题,孔子学院可以坚持“走出去”的原则,在当地中学开设汉语课,有条件的可以设立汉语中心,这样可以借用当地中学充足的教室资源,又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一部分生源。

3.对俄罗斯本土汉语教师进行有效的培训,弥补师资的不足。这个方法效果显著,也得到了俄罗斯本土教师的认可。

(二)要采取特色化发展策略

俄罗斯大部分孔子学院开设的课程基本是汉语课和文化课,中华才艺课一般不是主干课程,而是体验性课程。俄罗斯孔子学院要想具有自己的特色,应该也开设一些特色课程,如书法、剪纸、中国结等课程。

(三)要采取创新性发展策略

1.针对俄罗斯汉语教材匮乏、汉语教材陈旧等问题,俄孔子学院可以积极开发新的俄语版教材编写项目,争取获得国家汉办的支持,结合当地的实际需要,和国内大学的专家合作,编写适合俄罗斯的汉语教材,黑龙江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对外汉语教研室的专家利用孔子学院这一平台,与远东联邦大学的汉语专家们合作编写了第一套对俄汉语系列教材《汉语新目标》和《汉语新起点》共21册,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汉语教材没有针对俄语国家这一空白。目前,这两套教材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使用率非常高,使用面非常广,影响力也很强。不过,这还远远不能满足汉语国际推广的需求,还需要积极创新和研发对俄汉语教学的优秀教材。

2.俄罗斯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策略也要走创新性发展的道路。

目前俄罗斯孔子学院的文化传播策略基本上是通过“活动”传播中国文化,主要包括比赛、展览和中国节日体验等方式。活动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影响力和号召力也很强。它远远要比传统的汉语教学更容易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生是通过参加孔子学院举办的活动而对汉语产生兴趣,从而走上了学习汉语的道路。

(四)要采取多元化发展策略

俄罗斯孔子学院除了日常汉语教学和推广文化活动之外,还可以开发多元化的发展项目。

1.孔子学院最好能在所在地建立一个对俄中国事物咨询中心,包括出国留学业务、外贸业务等。为俄罗斯友人搭建一个走向中国的平台。连大祥(2012)认为“孔子学院无疑在推动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孔子学院最好能够积极发挥所在地新闻媒体的作用,建立一个新闻传播基地,为俄罗斯媒体和电台提供与中国有关的新闻素材,或者在饿电视台开设一个孔子学院栏目,定期报道孔子学院的活动,借用俄罗斯媒体的力量宣传中国文化。

3.孔子学院可以设立一个国际会议中心,召开各种学术会议,为中俄学者交流建立一个积极的平台,积极进行教学研讨,从而提高孔子学院的学术影响力。

4.孔子学院可以开展多元化融资模式,建立一个俄罗斯孔子学院基金会,采取多元化筹集资金的渠道,争取当地企业和社会团体为孔子学院注资。资助孔子学院的优秀贫困学生,帮助俄罗斯贫困大学生圆他们的汉语梦。

四、结语

俄罗斯孔子学院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其面临的师资、教材、硬件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发展对策,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在国家汉办的领导和支持下,认真开展各项工作,另一方面孔子学院自身也要积极探索和钻研有效的发展策略,增强自身的创新力和竞争力,才能在全球文化竞争中取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国家汉办网站http://hanban.edu.cn

[2]刘程. 孔子学院国内研究现状及走向.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2.1

[3]李永欣. 孔子学院在俄罗斯高校汉语教学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西伯利亚研究. 2011.10

[4]王娟. 孔子学院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11.11

[5]连大祥. 孔子学院对中国出口贸易及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2.1

可持续发展策略篇8

【关键词】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途径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作为我国的第一产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转型,由走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转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一些因素仍然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那么如何更好的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实践。

1.制约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我国作为传统的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经济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位置,随着发展观念的改变与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的投入,农业发展呈现较为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也仍然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亟待我们解决。

1.1农业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严重

我国虽然是个资源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经很多年了,但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问题还是存在,这对于我国的农业资源有很大的压力。所以,我国的人均耕地资源、水资源等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其中人均耕地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更是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耕地资源和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短缺。

而资源过度开发以及资源不合理的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破坏也很严重,并制约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要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但由于掠夺性的开采和自然灾害,我国的生态破坏较为严重,土地损耗、水土流失、水污染、草原退化、森林覆盖率低已严重制约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

1.2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生产观念落后

我国的农村人口众多,但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只依靠传统农业模式和人力劳动为主的农业生产造成了农业家庭收入不高,加上陈旧的观念,农村人口受教育的机会有限,这对生产观念的改变产生了制约,无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农业经营模式进行改进。而我国的现实国情和面临的人口增长、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巨大压力要求我们必须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而部分农民由于文化素质不高,则无法具备这样的觉悟和意识。

1.3农业投入不足,农业技术装备落后

随着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也有了很大进展,但农业投入不足,所造成的农业技术装备的落后也制约着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虽然我国的农业规模庞大,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与农业投入不足有很大关系,无论是资金的投入还是农业科技人员的有效利用的不足都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新技术等无法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来。而农业产业化的程度不高,造成农业生产依靠传统劳动力的比例较大,农业技术装备落后也带来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的影响。

2.如何更好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现今,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还要加强,要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从而缓解人口增长与资源有限的矛盾,为我国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其次,还要提高国民素质,要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是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从而树立先进的农业生产观念,实现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支持。

2.2保护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资源与生态资源是我们进行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条件,而生态的可持续性也是保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我们一定要最大程度的保护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建立健全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法律体系,依法保护农业资源、治理生态环境。要保护耕地与草地资源、水资源,严格控制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草原退化,打击违法占用耕地的现象,有效治理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现象,增加全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与法制观念。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从而促进农业生产,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大农业投入,依靠科学技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生产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效益,农业循环经济更要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达到资源持续利用与高经济效益的有效融合。所以政府要强化职能,推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下,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与政策支持,从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财政部门鼓励农业贷款投资,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培养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技术支持。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在农业生产中,依靠节能高效型农业技术、再生利用技术等先进科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农业循环经济的要求,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面临人多地少的现实国情,再加上之前的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为我国所带来的自然资源的损耗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负面影响,所以发展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必然选择。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工程,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发展观、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依靠科技发展,政策支持,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夏玉婕.探讨中国农业经济环境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J].经营管理者,2011(02).

[2]王亚辉.农业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析[J].现代农业,2011(10).

[3]高旺盛.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策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