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8篇

时间:2023-07-09 08:25:22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篇1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rvey results of the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 in Yunnan Land 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 the paper found that the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was not optimistic, including, prominent emotion, high psychological pressure, lack of suitable outlet channels and other issues. For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proposed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vocational teachers by using the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heory.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心理环境;积极心理学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of teachers;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positive psychology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235-02

0 引言

近年来人们日益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日益深入。高校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育理念、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但是对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远不如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广泛且深入。通过对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现状不容乐观。

1 调查情况与结果分析

1.1 调查概况 调查使用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90项症状清单(SCL—90),主要调查该校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学校教师中发放了180份纸质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6份;电脑测试31人。同时还进行访谈,访谈目的一是对测试结果作进一步的确认和分析,二是对不同个体调适心理的方式进行研究。

1.2 调查结果分析

1.2.1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测试结果分析(表1) ①N量表高分,反映被试可能焦虑,担忧,郁郁不欢,遇到刺激易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出现不理智的行为。低分表明情绪反映缓慢且轻微,很容易恢复平静,通常稳重、性情温和、善于自我控制。②P量表高分,反映被试可能孤独、不关心人,难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他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干奇特的事,且不顾危险。低分者能与人相处,能较好的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从人意。③L量表高分,超过一定分数表明测试不可信,不真实。在限度内的高分,表明被测试者遵守规章制度,属于循规蹈矩的人。低分表明测试可信,且被测试者较纯朴。

1.2.2 90项症状清单(SCL—90)测试结果分析(表2、3) ①阴性:心理健康。阳性:心理不健康。②强迫症状:主要指那些明知没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等,还有一些比较一般的感知障碍,如“脑子变空了”,“记忆力不好”等。③偏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这里主要指思维方面,如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关系妄想、被动体验、夸大等。③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个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尤其在与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自卑、懊丧,人际关系明显相处不好的人往往该因子得分较高。④躯体化:主要反映主观的躯体不适感,包括身体各部分的酸痛等不适表现。⑤抑郁:感情和心境抑郁苦闷,对生活的兴趣减退,缺乏活动的愿望、丧失活动力,还包括失望、悲观等与抑郁相关的其他感知及躯体方面的问题。

1.2.3 测试结果分析发现的问题

1.2.3.1 情绪化反应突出,没有明显的年龄区分,但男性情绪化反应强于女性 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分析发现,不论哪个年龄段,情绪化比例都比较高,而且男性的情绪化反应明显高于女性。这部分教师表现出的人格特征是容易焦虑、担忧,常常郁郁寡欢,易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甚至出现不理智的行为。同时,在EPQ中表现出明显情绪化的被测试者,其SCL—90量表测试结果中,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敏感、躯体化四项因子分可能一项呈阳性,甚至四项同时呈阳性。表明这类人格特征已在其心理上产生深刻影响,已使之表现出明显的心理不健康状况。

1.2.3.2 工作压力过大,紧迫感强烈,“忙”已成为“共识” 调查还根据不同的年龄、岗位、职务、性别等选取了部分教师进行访谈。100%的访谈对象认为:工作压力过大,紧迫感强烈,太忙。这种状况已明显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甚至对家庭关系产生一定影响。表现在:一是工作忙,任务重,时间紧,加剧了情绪化反应,遇事容易冲动发火,有时会直接影响同事间关系和工作的协调合作;二是容易烦躁,从而在特定时间里,表现出暂时却很明显的抑郁状态;三是焦虑感强烈,总觉得每天有做不完的事情,自觉“是不是自己不够努力?还是自己能力太差?”而自责、内疚,甚至自我否定;四是对工作的积极性、热情度下降,希望得到领导的肯定、表扬的心情明显,害怕来自领导的批评、否定。甚至在少数问题上已表现出不能理智的对待领导的意见;五是部分访谈对象表示,工作的紧张和压力已影响到与家人的关系。

1.2.3.3 缺乏良好的宣泄渠道,缺乏信任的倾诉对象,心里“不痛快”时难以及时排解 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多元化,相当一部分老师遇到事情喜欢闷在心里,想说但不知道该向谁说,想发泄但不知道向谁发泄、怎么发泄,造成或加剧了个人不健康的心理状况。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种:一是有的老师在访谈中表现出明显与平时印象不一样的人格特征;二是了解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知道“倾诉”和“宣泄”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但基于现实条件的限制,难以“倾诉”更难以“宣泄”。或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就是向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倾诉”和“宣泄”了,仍然感到问题没解决;三是有的访谈对象防范心理极强,自我防御机制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在访谈中回避实质性的问题。

1.2.3.4 20-29岁年龄段的年轻老师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相对突出 在每个年龄段中,都存在一定比例的有明显心理问题或人格特征容易带来心理问题的教师,但20-29岁年龄段的教师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究其原因,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中少有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的耐心,自以为是、自我中心是普遍特征。人际交往中要么喜欢居主导地位,较强势;要么因为某方面的“不如人”而自卑,一些人把自卑写在明处,稍有接触就能发现他(她)的自卑;另一些则善于掩饰,往往用张扬的个性、虚张声势的态度来掩饰内心的自卑。他(她)们在生活中很难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愉悦感和宁静。

2 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对策

2.1 改变教师心理环境,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环境是指主体的活动环境中,与主体心理状态有联系的那些事物和人的总和[4]。心理环境对个体的致病和治病作用,很早就成为心理学家研究的内容。罗杰斯在1980年著的《一种存在方式》中指出:只要能创造真诚相处、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环境,人们就可以变僵化为灵活,变静态为动态,变依赖为自主,逐步发掘出自己的全部潜能。

心理环境理论认为,人的心理系统是一个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要素紧密相关的复杂整体,生理、心理和社会等要素会以各种信息的方式进入人的大脑,这些信息与人原有的心理结构发生作用,可能出现三种结果:一是信息为原有心理结构接纳,成为心理结构中相容的、和谐的组成部分;二是不被原有心理结构接纳,但个体心理结构能变化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状态,个体的心理结果依然是和谐、健康的;三是信息既不被原有心理结构接纳,又不能达到新的动态平衡,则可能导致个体出现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

根据心理环境论不难看出,改善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首先要重视改善其心理环境。其途径包括:

①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健康文明、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教师的课余文化生活;②增加教职工数量,教职工结构比例合理化,适当减轻教师工作压力;③充分肯定教职工成绩,增加正激励,减少负激励;倡导教师间的合作、交流和沟通,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④开设针对教职工的心理讲座、团体辅导和个体咨询等,为教职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外环境。

同时,教职工自身要善于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学习运用一些基本的、实用的调适方法,逐步改善自己的心理内环境。包括:

①适当宣泄(发泄)。撕几张旧报纸,边撕边在心里骂让你生气或愤怒的人;到KTV唱歌,声嘶力竭的吼唱中,表达的是自己的内心,并不需要别人懂;②学会倾诉。跟朋友、亲人、老同学聚会,不需要防备、不需要自我保护,你可以发牢骚抱怨不停,可以是最真实最自然的自我流露;③转换角度。外出旅游,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会豁然开朗;换个思维方式“假如我只有最后一天的生命了,我最想做的事是……你会发现,那些你一度以为很重要的事和人、很让你生气的事和人都不重要了;④寻找恰当的“参照物”。痛苦往往来自不必要、不恰当的比较,善于寻找理性的、恰当的、能让自己内心愉悦的“参照物”至关重要。在合适的比较中愉快的成长;⑤学会心理求助。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在成长中遇到麻烦和问题是非常正常的,学会向专业人士求助,是现代社会的大压力、快节奏对每个人提出的新要求。

2.2 倡导积极心理,激发人的积极品质和美德 20世纪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创立了积极心理学思潮。他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积极心理学本质是“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的积极情绪和体验,认为积极情绪拓延了知与行的个人资源,增强了主观幸福感、快乐和爱,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关注积极的人格特征,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正性的利己特征和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两个独立的维度。前者指接受自我,有生活目标和把握环境的能力,感觉到生活的意义。后者指当自己需要时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当别人需要时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人际关系并对已达到的人际关系表示满意;关注积极社会环境,认为温和、民主、宽容、尊重、支持的环境更利于个体的发展,个体最可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心理;关注积极心理治疗,认为一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正向力量;二发挥个体积极的潜能、乐观、智慧、创造力、幸福感等。

高职教师由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对自身地位和角色的定位缺乏成就感,倡导积极心理,重视激发、挖掘教师的积极品质和美德,使其在工作中不仅有良好的工作状态、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充满了成就感和内心的愉悦感。实现自我肯定的前提是得到领导的肯定、同事的肯定、学生的肯定和社会的肯定。领导在制定相关制度时,多一些积极品质的导向,多一些鼓励和肯定;同事在相处过程中,多一些包容理解,多一些欣赏支持;对学生对老师多一些宽厚,多一些责任,多一些指导,以正向的积极的氛围引导教师的发展方向,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必然上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国鹏.心理测验与常用量表[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5.8:48,67.

[2]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民族出版社,2005.8:191-194.

[3]王东莉,马建青.请关注“特殊人群”—“优秀学生心理综合症”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1.5.

[4]肖旭,陈正权.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论[M].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0:53,83-95.

[5]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河北出版社,2004.6.

[6]刘凤辉.浅谈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第8卷第2期,2006年4月:121-122.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篇2

[论文关键词]新办高职院校 教师心理 调查研究

广西正处于多区域合作、多机遇叠加的快速发展时期,急需把职业教育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发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建立过硬而稳定的师资队伍,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有这样一类高职院校:起点低,前身均为中等师范类专业学校;底子薄,校园面积小、各级政府投入远远不够,资金严重不足;教师学历层次低、职称低;没有现成的办学经验和可以借鉴的发展模式等,它们面临的教师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关注这类职业院校教师的心理状况就有了其特殊意义和价值。

一、新办高职院校教师心理状况调查

文章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新办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态,探讨新办高职院校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研究对象是广西河池、北海和贵港三地同批由普通师范类中专升格的三所高职院校中从事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因其工作环境、发展层次、地域经济情况而呈现相似性,所以,文章只探讨由普通中专升格而成的新办高职院校的教师的心理状况,努力从学校层面探讨解决的对策。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即通过查阅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从总体上把握现有的研究状况,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系统地阐述教师心理状况。对属于调查对象的教师、人事管理人员、校内各级领导进行走访和访谈,获取相关资料。对广西河池、北海和贵港三所新办高职院校教师进行抽样调查。问卷的项目来源于文献综述、访谈及相关问卷中的一些题项,并请科研经验比较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中文三科的副教授对题目进行评定、检验,让总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调查由专人下发问卷表并负责回收寄回,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264份,有效问卷243份,有效回收率81%。利用SPSS11.0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新办高职院校教师心理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1.部分教师为师意识欠缺。为师意识包括示范意识、责任意识、育人意识、平等意识、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为师意识直接影响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时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而在调查中,高达45%的教师之所以选择这个职业是因为“教师工作相对稳定,教师有寒暑假”,并没有深切认识到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崇高性,为师意识欠缺。课题组负责人在三所院校走访调查,75%的接受访谈者在肯定大部分教师表现不错的同时,对一小部分教师为师意识差、表现不良表示了不满意。部分教师在心理上忽略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忽视自己行为举止、道德水准、心理状态对青春期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

2.一些教师开始出现职业倦怠现象。美国学者威尔逊(BR Wilson)认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承担多重社会角色的教师,经常陷入不知所措、无所适从的心理状态。在所调查的新办高职院校中,职业倦怠已公开找上了教师甚至青年教师。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直接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影响了其工作积极性和激情,并成为难以发挥教育水平的重要原因。在调查中,19%的教师坦言对工作缺乏冲劲和动力,甚至出现了想逃离校园的情况;30%的教师对工作不是很热心和投入,总是被动地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更多的教师感觉特别累,压力比较大,不知道工作有何意义。

3.少数教师缺乏集体协作精神。调查中发现,在此类高职院校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中,一定程度上存在人际关系冷漠、自我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性较差的现象。在接受调查的300名教师中,19%的教师将教学视为分散独立的脑力劳动,团结协作差。7%的教师很少去关心学校集体,去关注所处的教师团队和学生。

4.部分教师工作的满意度差。在生活与工作的满意度调查中,笔者及课题组成员设计了教师的工资收入、人际关系、物质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新办高职院校教师对工作的整体满意度并不高,47%的教师工作满意度一般,11%的教师表示不满意,2%的教师表示非常不满意。所以,在所调查的三所职业院校里,青年教师考研离职辞职的、跳槽的、在外兼职等现象普遍存在,分别占到了10%、15%、28.7%和68%,对在职的教师心理影响较大。

三、新办高职院校教师心理状况不佳的原因

1.社会层面。第一,社会风气浮躁,对教师的负面影响大。目前的社会处于转型期,外来文化的冲击、自身制度的缺失、急功近利的心态、贫富差距的扩大等都容易使人产生焦虑心理。为减缓焦虑程度,部分高焦虑者可能产生轻度躁狂行为,以轻率急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看事处世,这就表现为社会性浮躁。如今,社会性浮躁已蔓延到教育领域和学术殿堂,不可避免地影响了部分在职教师,他们认识的片面性和行为的急功近利导致了心浮气躁、冲动盲目,影响了他们的心理状态。

第二,经济待遇低,直接影响了工作积极性和心理状态。所调查的院校中,因为管理机制和所处地域的经济局限等问题,教师的经济待遇比较低,无法望衡普通高校和条件较好的职业院校,甚至比不上当地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在住房条件差、工资收入低、福利少等因素的影响下,思想上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不安心本职工作,严重影响了心理的健康状态和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的发挥。

第三,社会期望值过高,对教师造成的压力客观存在。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得社会对之抱有非常高的期望,68%的被调查教师认为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值过高。要求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只能求奉献,不能讲享受,认为教师就应该安贫乐道,任何事情都必须比一般人做得更好的高要求和高期望使教师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而新办高职院校中,确实存在高教性难以实现、职教性少有人感兴趣的现象。因此,教师所面临的职业压力又多了一层。

2.学校层面。第一,学校各级领导对教师培养和教育的认识不足。调查中的新办高职院校多数注重抓教学、科研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和措施尚不健全,对教师在物质利益和业务能力上的关心不够,没有深入地解决教师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教师的教育大多停留在传统的简单说教上,无法依据时代特点和教师群体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第二,学校评价和激励体系不合理,教师能力提升缺乏保障。公平、公正、积极地评价教师,是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有力措施之一。在调查中,此三所职业院校都将收入的绝大多数用于硬件的投入和改善上,对教师进修和能力提升的投入不足。由于各校尚未建立起与教师的薪酬、奖励、发展机会挂钩的系统全面的激励措施,激励政策也缺乏对教师心理需求的分析,整个评价体系和激励体系的不尽合理导致了教师的能力提升没有切实保障,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

第三,对教师的人文关怀缺乏。学校的人文环境指学校的精神文化生活及氛围,包括学校的精神、学校的制度、文化景观、文化活动、校风和师生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观等。在走访调查中,多数教师对所在学校人文环境感到不太满意。教师大部分时间都被各项规章制度限定在课堂教学和校内工作上,学校对教师的生活也缺乏足够的关注和人文关怀。

第四,各类培训流于形式,对教师的成长帮助有限。新办高职院校由于生存的危机和资金的紧张,培训途径受到限制,脱产培训只能局限于极个别优秀的骨干教师。校内的培训目标不明晰、内容脱离实际、形式单一,培训的项目经常忽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直接导致培训缺乏实效性。企业的培训由于企业不能积极配合而难于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各类培训流于形式,效果较差。另外,目前社会对教师的培训集中在基础理论的培训上,专门的针对职业院校教师的系统培训缺乏,导致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的途径受到了专业培训机构发展滞后的限制。

3.个人层面。第一,受到功利主义的诱惑。在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下,教师的传统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少数教师在物质利益面前没能处理好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表现在面对经济分配上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时,经不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诱惑,心理上呈失衡状态。

第二,尚未形成明确的角色意识和规范的职业行为,职业认同不够。所谓职业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的职业的目标、职业的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职业认同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心理基础。在所调查的高职院校任教的教师中,一些教师主观上缺乏“职业荣誉感”,没有形成明确的角色意识。另一些教师所受的专业教育并非师范类,他们除了应付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应试培训外,从未正式接受过正规而系统的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教育思想滞后,教学技能也相对薄弱,不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教学基本规范。小部分教师对自己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不太认同,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角色意识和规范的职业行为,职业认同不够。

第三,个人心理素质不强。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心理素质差的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善于面对和解决问题,容易产生心理困扰。在调查中发现,此类职业院校教师多数是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走上讲台,从学校到学校的过程导致实践工作经验和生活经历缺乏,一部分教师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耐挫力差。少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遇到问题不容易开解,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篇3

关键词:体育教师 心理 健康状况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人的身体、增强体质、完善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的重要一员,与其他教师一样,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健康的体魄,还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体育教师的心理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心理发展,体育教师心理健康已经不能被忽视。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通化市区所在的12所中学的体育教师进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教与学、心理学等相关书籍作为理论基础。

1.2.2问卷调查法

制定相关问卷,进行实地发放,共发放问卷82份,收回82份,有效问卷80份,有效率为97.56%。

1.2.3访谈法

实地对其中几所学校的教师进行走访,以深入了解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现状。

2、体育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表现及原因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通化市中学体育教师主要存在烦躁、易怒、焦虑、抑郁等主要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个人原因

体育教师在学校既要承担体育教学、指导课外体育锻炼和课外运动训练,还要协助学校领导搞好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维护场地器材等工作,有的甚至还要抓学生纪律,超负荷的工作使得身心疲惫,影响了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

很多学校体育教师在学校内评定职称、选教学优秀及其困难,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并不占优势。有的学校甚至规定班主任评职时多加分,这一下就把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老师在评分上拉来了档次,因此心理上极为不平衡,工作没少干,却不被学校领导认可。

2.2社会因素

社会上的舆论给体育教师很大的压力,“四肢发达,头脑简单”是对体育教师的一个总体评价。对体育课的印象就是“一个哨,两个球”,谁都能上体育课,等等舆论给体育教师的心理造成了负面影响。久而久之,出现工作情绪的减退,厌烦等心理。

2.3学校因素

学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教育部规定:初中每周三课时体育课,高中每周两课时体育课。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校存在消减体育课时,挤占体育课时情况。有的学校体育课都被科任老师和班主任占用了,在其他学科老师眼里,体育课是无关紧要的,主科多上几节课,会提高学生成绩,影响到升学率的。有的学校甚至根本取消了体育课,全部时间都放在文化课学习上,体育教师没有课上,而且学校还要求坐班,剩余时间就打网络游戏,有的甚至、喝酒等等,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3、针对中学体育教师出现的状况应采取的措施

3.1自我缓解压力

体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关注自己的情绪,要努力克制自己,并能找到合适的宣泄方式,切莫将怨气撒在学生身上。充实自己的生活,使其丰富多彩,扩大人际交往,以舒缓精神压力和提升生活质量。

3.2为体育教师创造平等的工作环境

正确对待体育课,尽量少占用、不占用体育课时,给体育教师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学校要对体育教师的付出给予回报,课间操、课外活动、课余体育训练都要给相应补助,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对于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要按时发放,评定职称要适当的放宽一些政策,解除后顾之忧,体育教师才能将学校的体育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3.3加强与外界的交流

由于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接触的范围,最多是和同行有个交流,和社会其他人群沟通甚少,但课余时间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比如和球友一起打打篮球、踢踢足球,组织俱乐部,周末搞友谊赛,这就加强了与社会的交流,锻炼身体的同时还结交了新朋友。

3.4呼吁社会正确面对学校体育的重要意义

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体育教师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各种体育活动来实现这一任务。学生时期是其身心发展快速时期,此时加强对学生体格、身体素质和心理等方面的培养对其一生都将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学校和家长要真确看待这一问题,既关系到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4、结论

学校要高度重视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既影响自身的发展,又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要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和地位,以此来保证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2]王建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1.9

[3]王智.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01)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篇4

论文摘要:本研究采用SCL一90症状自评量表,对沈阳地区72名幼儿教师进行测试,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结果表明:沈阳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成人常模,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23.6‰各年龄阶段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不同班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无显著差异;不同学历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除强迫和恐怖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子都有显著差异。本研究还对幼儿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问题提出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我国教师职业的压力呈上升趋势,幼儿教师也不例外。社会、领导、家长对幼儿教师的高期望,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化带来的对幼儿教师的学历、能力素质、专业水平等各种素质的高要求,减员增效、岗位聘任、晋升晋级等都会成为幼儿教师的压力源。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教师担负着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责任。因此,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我们急需重视的问题。研究发现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儿童行为问题显著相关,要减少幼儿行为问题,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我国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晚,而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则更晚。通过检索文献发现,1997年郑晓边等在《学前教育研究》上发表的《必须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和王星在《前沿》杂志上发表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这两篇文章可算是国内较早的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理论性文章。然后沉寂了两三年,直到2000年以后,各地学者才又陆续关注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并对此进行研究。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理论探讨。从理论和思辩层面上探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2)现状调查研究。这方面的论文研究相对较多,如2007年洪佳佳在《科教文汇》上发表的《杭州、金华两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陈小异等在《学前教育研究》上发表的《粤川渝三省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等,主要是研究者就本地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的问卷调查研究和应对策略研究,但未见全国规模的调查研究。(3)相关研究。刘瑛2006年在《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但仅几篇而已,并不多见。

总体来看,有关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虽然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呈现增长的趋势,但研究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仍局限在现状的调查研究方面。研究显得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缺少地区间的比较研究和全国规模的调查研究。且研究结论中出现不一致的地方,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证明。有关教师心理健康应对策略的研究多是停留在理论探讨水平,操作性不强。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后,提高本地区教师素质已成为各地教育部门的工作重点。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本省市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深入了解沈阳市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症结所在,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沈阳地区4所幼儿园为单位抽取100名幼儿教师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其中2025岁28人,26-30岁30人,31-35岁4人,36岁以上10人。

(二)研究工具

此次调查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分为9个因子,即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性、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

该量表采用5级计分法,无症状反应计1分,轻度计2分,中度计3分,偏重计4分,严重计5分。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用SPSS 13.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沈阳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由表1可见,幼儿教师各因子检出率前3位依次是敌对、躯体化、强迫。参照有关标准,SCL-90各因子中只要有一个因子的得分大于等于3分者,则被认为被试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通过分析处理,幼儿教师中可能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人数占23.6%,各因子项占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敌对18.1%,躯体化15.3%,强迫15.3%,抑郁12.5 %,焦虑12.5%,偏执12.5%,人际敏感9.7 %,恐怖9.7%,精神病性8.3%.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

从表2可以看出,与全国常模相比,本研究的72名幼儿教师在SCL-90各因子得分均比全国常模高,除人际敏感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外,抑郁和偏执两因子有显著差异(P,其它各因子均有极其显著差异(P

(三)不同年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3可见,幼儿教师各年龄段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 ),这说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

(四)不同教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4可见,5年以下教龄的幼儿教师得分略高于6年以上教龄的幼儿教师,但无显著差异((P>0.05),这说明不同教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当。 3.不良情绪反应突出。在调查中发现,沈阳地区幼儿教师中敌对、抑郁、焦虑的阳性症状依次为18.1%,12.5%,12.5%,这些情绪长期存在会直接危害教师的身心健康。敌对主要从思想、感情以及行为三个方面反映出来,包括时常有工兀恶的感觉、摔物、喜欢与人争议直到不可控制的脾气爆发;抑郁主要指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咸旦、动力缺乏、活力丧失、悲观、失望、对自己失去信心、有罪恶感;焦虑主要指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等主观焦虑湘金以及由此产生的躯体特征,如气促、出汗、失眠等。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教师的成就愿望比一般人强烈,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渴望得到社会的关注和认可,更渴望成功,可是现实生活中,教师的成功具有不可确定性,职业成就感不像其他职业那么明显,教师的很多需要得不到满足,从而容易产生抑郁、焦虑、恐怖等心理问题。(2)有些园所管理上过于僵化,教师处于被控制;被监视的状态下,导致教师容易神绍过敏,心中不踏实,在工作中不能集中注意力做事,心神不宁。

(二)不同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1.不同年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显示不同年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同,而有的学者研究认为随年龄的增长,幼儿教师的身心健康逐渐下降与本研究的结果不同,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有:(1)现代幼儿教师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些,都面临着培训进修,评比,晋级等学习和考核,还有幼儿课程日益丰富、复杂,也对幼儿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各年龄的幼儿教师都有不同程度的压力。(2)年轻的幼儿教师生活和家庭压力较小,体力充沛决定了她们对高强度劳动的耐受能力,但自身的经验不足和应激能力较差。年长些的幼儿教师虽然教学经验和心理素质较好,但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教师除了承受超负荷的工作外,还要承担照顾老人和操心孩子成长等各种家庭问题。由于不同年龄阶段幼儿教师都受各自外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所以心理健康水平大体相当。(3)本研究以5岁作为年龄段的划分间距,而年龄在31--35岁4人,36岁以上10人,样本偏少也是造成结果差异的一个原因。

2.不同教龄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发现,5年以下教龄的幼儿教师比6年以上教龄的幼儿教师其分数略高些,但差异不明。通常,由于经验的差别,教龄短的幼儿教师承受压力的程度,对课程的把握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都不及教龄长的幼儿教师,所以在得分上教龄短的教师高于教龄长的教师。但不同教龄的幼儿教师同样承受着超负荷的工作,教龄长的教师还面临着更多的家庭负担,上有老下有小,同样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所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与教龄短的教师基本相当,不构成显著差异。

3.不同班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班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同,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1)小班幼儿的年龄较小,在生活上需要教师的细心照料和呵护,同时小班幼儿的教学计划较少,所以教师虽然需要消耗大量的体力,但教学力较小。(2)中班幼儿相比较下更淘气,更活泼,生活自理能力也明提高,但家长、幼儿园对幼儿所学知识的要求也更高。这样,中班幼儿教师虽然在幼儿的生活上投入精力有所减少,但教学压力却提高。(3)大班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更强,教师不必在生活上付出太多体力,但在教学计划上更严,更紧,面临的要求也更高。由于不同班型幼儿教师都有各自的工作压力,所以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显著差异。

4.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结果显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在学历上差异非常显著。本科学历幼儿教师除了强迫和恐怖两个因子外,其余各因子上都显著高于专科学历的幼儿教师。而贾林祥在研究中指出中小学教师中学历高者比学历低者更健康。幼儿教师中高学历者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是:(1)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较低,本科生大学毕业后满腔热血地投入到工作中,但较低的工资与社会地位让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认为得到的回报与其学历不成正比,导致本科学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本科学历的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不甘心做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当她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但并没有多大的进步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消极情绪,也是导致本科学历幼儿教师出现较多心理问题的原因。

五、结论

1.沈阳地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水平比全国水平要低,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

2.不同年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3.不同教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4.不同班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相当,没有显著差异。

5.不同学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除强迫和恐怖因子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子都有显著差异。

六、解决对策

(一)完善幼教办学体制.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与待遇

学前教育是小学教育乃至中学教育的基础,但学前教育并未纳入义务教育的行列。这使得学前教育的管理等方面无法与义务阶段的教育相比。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也远比不上中小学教师。另外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参差不齐,幼儿教师的流动也较大,这无疑是学前教育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与法规,对幼儿教师的合理利益进行保障,落实优惠政策,改善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并通过积极的宣传提高幼儿教师在社会上的地位,从而满足他们的精神与物质的需求,使其付出与回报基本持衡。幼儿教师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她们所从事的职业理应得到社会的理解,家人的支持,家长的配合。

(二)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保健能力

幼儿教师普遍缺少相关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自身所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不能给予正确的对待,也缺乏正确的方法加以调整,从而使某些心理问题加以恶化。生活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轻微的心理问题,只要加以正确的调整就可以很快的恢复正常。幼教机构或上级主管部门应定期举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团体培训,提高幼儿教师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学习处理各种心理问题的应对技巧。如对新招聘的幼儿教师进行人职前的心理培训,这不仅能提高幼儿教师本身的心理素质,对幼儿教师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和对幼儿进行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必要的。

(三)加强自身修养,建立积极的社会支持系统

幼儿教师应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积极以正确的态度应对环境中遭遇的各种刺激与压力,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不要因别人把你看成是“孩子王”就降低自己的职业要求,贬低自己的职业价值,从而贬低自己的能力。幼儿教师应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只有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应刘来自各方面的刁难,也不会产生职业危机感。另外幼儿教师要积极的建立自己的^、际关系网。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学会如何与领导相处、与同事相处、与幼儿家长相处,与自己的家人相处,并增进相互间的信任与合作对增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意义重大。生活中某些幼儿教师容易把个人情绪带入与他人的交往中,这对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是不利的,在教育行业中,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全身投入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幼儿教师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意识与能力,才能不断维护与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五)不同班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从表5可见,中班幼儿教师各因子分略高于小班和大班的幼儿教师,但经过方差检验无显著差异( P>0.05 ),说明不同班型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基本相当。

(六)不同学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6可以看出,本科学历各因子的得分均高于专科学历,除了强迫、恐怖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在其它因子上都有显著差异((P

四、讨论

(一)沈阳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本研究得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为23.6%,这一结果高于国内学者对广西、山西、四川等地的调查,也略高出中学教师22.5%的检出率。所以,沈阳地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对教师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事实上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比普通人群还多。本研究除了人际敏感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外(P>0.05 ),抑郁和偏执两因子有显著差异( P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篇5

关键词: 西部农村地区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四川渠县

2010年5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别强调教育公平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缩小校际差距,加快薄弱学校的改造、提升,必须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其前提之一就是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相应的维护建议,有利于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使其以更佳的工作状态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

自2000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以来,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得到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许多经济发达地区已经配备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但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心理健康普及程度不够,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逐渐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制约着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

因此,重视我国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改善教师教学成效,提高西部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都有积极的意义。

1.研究方法

1.1研究样本。

本次研究以渠县中小学教师为总体,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渠县8所中小学的专任教师为调查对象。根据该县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将学校分为两类(一类为城镇学校,一类为乡级学校)。抽取一类学校4所:渠县外国语学校、渠县流江中学、渠江镇第六小学、天星镇第三中心小学;二类学校4所:河东乡中心学校、板桥乡中心学校、渠南乡中心学校、渠北乡第二中心学校。调查时间为2009年7月。

1.2研究工具。

1.2.1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共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个人信息。

第二部分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97,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69以上,重测信度大于0.7,内容效应和结构效应也较好”。①该量表分为10类因子90个项目,分别为躯体化(12项)、强迫症状(10项)、人际关系敏感(9项)、抑郁(13项)、焦虑(10项)、敌对(6项)、恐怖(7项)、偏执(6项)、精神病性(10项)、其他(7项)。根据症状分为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五个等级,采用5级评分制。它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从感觉、情绪、思维、行为直至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均有所涉及。

第三部分是自编的访谈提纲。主要了解被试对心理健康的态度认识和了解程度。

1.2.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调查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用统一的指导语以不记名的方式答题,问卷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69份,回收率92.25%。筛选有效问卷329份,有效率为89.1%。

1.2.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2.研究结果

采用SPSS17.0将此次调查所得数据与全国成人常模进行对比,可见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SCL-90的检测结果与全国常模,差异显著(见表1)。

表1 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SCL-90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X±SD)

注:*P

在调查的九个因子中,除人际关系敏感一项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之外,其它八个因子及总均分、总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这一结果,与2006年桂祈蓉的研究结果类似②。其中,躯体化、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与全国常模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说明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亟待改善。

3.讨论

当单项因子均分(X)大于2时,即视为阳性表现,具体又分为轻度(2≤X

从单项因子来看,强迫症状者最多,占总数的25.7%,其余依次为:躯体化、抑郁、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精神病性、恐怖。

表2 各因子阳性检出率

调查表明,渠县教师躯体化症状显著。“躯体化症状是指器质的不适症状,即感到身体不舒服,包括呼吸、消化、心血管以及其它系统的不适症状,如头晕头痛、肌肉酸痛、背痛以及由焦虑引起和胃肠道不适等躯体症状的表现④”。

本次调查发现,渠县中小学教师强迫、敌对、偏执阳性症状检出率分别为25.7%、21.4%、18.3%。“强迫指明知没有必要,却难以控制的、没有价值的想法和行为等,另外还反映一些一般的行为认知障碍;敌对主要表面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方面,具体体现为脾气不可控制地爆发、摔砸物品和厌烦等;偏执主要指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妄想、被动体验和夸大等⑤”。

教师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症状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教师自身的角色压力。一直以来,教师职业一直被冠以一种写意的、近乎虚拟化的修饰,诸如“人类灵魂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一旦选择并接受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必须尽量想办法满足社会各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并常常将自己的真实情感掩饰起来,形成一种压抑的心理状态,最终导致心理失调。二是外界对教师期望值过高所造成的压力。“为人师表”几乎是社会对于每一位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如何才能达到这些最基本的要求呢?教师必须时刻提醒、警醒自己,造成教师过分追求人格的完美,对人对己都要求苛刻。

在自身的角色压力和外界高期望的压力之下,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身上表现比较明显的有:(1)强迫型人格。这类教师的脑子里始终盘旋着自己的某种想法,对人对己要求苛刻,要求学生必须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不能灵活变通,很难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刻板守旧;(2)敌对型人格。这类教师情绪易冲动,自制能力差;(3)偏执型人格。这类教师喜欢用一种敌对的视角看待问题,敏感且多疑,对别人不信任,人际关系紧张,缺少对学生必要的包容态度,一旦与学生发生冲突,便以一种强硬的作法对待学生。

此次调查还发现教师不良情绪明显,有抑郁症状的教师比例最高,达到22.8%,其它依次为焦虑(18.7%)、恐怖(12.5%)。访谈中,很多教师反映,在互联网时代,教师越来越难当,学生越来越难教。尤其当前强调素质教育,也同时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人们要获取各种信息已经相当便捷,想知道什么,“百度”几乎无所不能,这就打破了以前人们对于教师职业的崇高认识,教师代表知识的权威形象正在不断地丧失。加上中小学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不高、收入偏低等因素,教师的心理负担不断增加。

4.建议

4.1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调查中发现,渠县教师心理健康知识匮乏,对心理健康不甚了解,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把心理健康方面出现的一些症状归结为“性格”的原因,认为这是一个人情感、诉求的不同表达方式,把心理问题比较明显的教师归结为“性格怪异”。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幸福,影响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更关系到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教育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并贯穿到职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培训中去,通过培训帮助教师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掌握心理健康调适技能。

4.2在教育管理体系上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

教育管理体系是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于教师并对其具有一定约束力的系统。要解决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加强教育管理体系上的重视程度,制订一套着眼于心理健康服务的制度。管理体系上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支持,特别是对教师直接的管理者――校长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支持,能够有效地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减少其心理问题的产生。要积极建立教育监督系统和教师申诉机制,构建公开、透明、合理、民主的教师评价机制,对教师反映的热点问题要及时予以反馈意见。

4.3引导教师培养良好的心理维护能力。

在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外部因素建设的同时,帮助教师培养心理自我维护能力,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宣泄情感,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新事物,接受新思想、新经验;对人对己不苛求,抛弃凡事要求完美的观念,在育人的过程中提高锻炼自己,增强自我价值感;形成善恶分明又有一定弹性和张力的道德观念,须知道德观念缺失是心理不健康的体现,但是过分追求完美,对自己偶尔犯的一些小过错耿耿于怀,无法开怀,也是不健康的;学会在工作中享受各种愉快的体验,以此化解所遇到的各种心理压力。

注释:

①陈树林,李凌江.SCL-90信度效度检验和常模的再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3,29(5):323-327.

②桂祈蓉.南京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1.

③④⑤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 心理咨询师(三级)[M].民族出版社,2005:192,193-194,193-194.

参考文献:

[1]郭黎岩.教师心理素质专题[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5.

[2]宋兴川,刘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2.

[3]贾晓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篇6

一、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心理健康凸显的几个问题

⒈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四成教师常常焦虑

在被调查的教师中,高达42.5%的老师常常感到疲劳,38.1%的老师处于烦躁、焦虑之中,33.8%的老师出现了失眠或睡眠状态不好的状况,30.6%的老师觉得不安。还有的老师出现了过于敏感、多疑、抑郁、精神不振等症状。因为情绪上的波动,38.4%的老师“有时会在工作中不自觉地流露出”,21.9%的老师“感觉到上课也很烦”。无疑,他们把这种情绪带入了课堂。当老师感到自己情绪不良时,运动和睡觉成为老师舒缓的方式,各占比例53.7%、41.5%。但有23.8%的老师找不到宣泄的方式、方法。

2.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八成老师压力巨大

备课、上课、改作业,这是教师工作的基本环节。那么,教师一天的工作时间有多长?调查显示,只有30.2%的老师“每天工作在8小时以下”,除此之外,43.1%的老师每天工作8~10小时,18.7%的老师每天工作10~12小时,还有8.0%的老师每天工作甚至达到了12小时以上。与此同时,24.9%的老师认为,自己的工作量已经是“超负荷”。对于工作的付出,有46.5%的老师认为自己“付出超过回报”。在对工作压力的调查中,只有21.5%左右的老师认为“没有什么压力”,另外八成左右的老师认为压力巨大。其中,47.1%的老师认为“压力很大,但可以承受”,21.4%的已“无法承受”。从研究教师工作压力的源头来看,升学率成为“罪魁祸首”。收入低、工作量太大、人际关系紧张紧随其后,成为造成教师工作压力大的四大原因。令人欣慰的是,在如此大的压力之下,仍有57.2%的老师表示“能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但也有34.6%的老师“发牢骚,不情愿地工作”,8.2%的老师想“辞职或提前退休”。

3.湘西少数民族地区近一半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教师之所以出现本次调查结果中的低职业认同感、低喜爱度,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职业要求教师无私奉献,社会舆论也常把教师比喻成“红烛”“人梯”等,但是在目前社会急剧变迁的形势下,教师待遇之微薄,工作之繁重,责任之重大,是其他行业所难以比拟的。一位长期处于严重工作压力下的教师,势必有着消极的情绪,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产生焦虑,易感到心力交瘁,甚至有放弃角色的意愿,进而可能直接降低教学热忱,间接影响学生身心平衡与发展。

二、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⒈社会的变革对教师的心理承受力构成了挑战

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知识、信息的普及化程度大大提高,教师早已不是学生惟一的信息源了,这使得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权威意识受到严峻的挑战,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尤为明显。“尊师重教”是传统美德, 那么,老师的社会地位究竟如何?统计显示,认为教师地位“一般”“不太受尊敬”和“很不受尊敬”的比例竟然高达59.7%。2010年,湘西某县一名深受爱戴与好评的优秀教师,因为面对一个“问题孩子”,忍不住在课堂上对孩子说了粗话。这个“问题孩子”就跑出校园将事情告诉家长,家长气冲冲地来到学校,不管不顾,也不问一下是什么原因,对那个教师狠狠地打了两巴掌。这位老师陷入了无尽的困扰当中,她请了半年病假在家休养。半年后,她的心理还是没有脱离沉重的阴影,失去了先前的干劲,人也渐变憔悴。

同时,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面对着升学率、学生考分排队、家长期望、管理方面的职称评定、实行淘汰的聘任制、学校奖金条例等多重压力。尤其是以新课程为载体的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使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冲击着教师的心理。

2.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导致教师容易出现角色落差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所经受的心理挫折以及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节手段,是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社会要求教师为人师表,教师常常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职业的神圣感和实际社会地位间的反差,不可避免地使教师产生内心的角色冲突。刚从师专毕业的青年教师王某,分配到湘西某县一农村学校教书,由于缺乏经验以及天性腼腆,几堂课下来,学生上课吵闹使他无法安心讲课,学生对他的冷漠与生疏,使他感到了深深的恐惧。开始,他还只是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到底该怎么去教学生?经过多次尝试之后,仍无起色。渐渐地,因为工作不顺利产生的压力使他失去了信心,他开始问自己,自己是不是适合当老师?他变得越来越急躁。走上工作岗位半年后,他就开始打退堂鼓,想离开教师这个岗位,经常夜不能寐,精神不济。

3.过重的工作压力往往使教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教师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有四方面:同事之间、师生之间、上下级之间、家校之间。由于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压力大,尤其是实行学科成绩考核后,学科教师之间争时间,同教材教师之间资料保密,唯恐你考好了,我落后,影响到考核。有时学生违纪违规,你批评教育他(她),不但不听,还顶撞你,向家长反映,有时家长还偏袒子女,教师两头受气。这些问题很容易造成教师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焦虑。另有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老师认为“工作很累”,80%以上老师认为自己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8小时,“超负荷”工作已成为教师群体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农村教师的负担比城市教师更重。调查还显示,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教师超过50%。过重的工作压力已成为教师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

三、解决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点建议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只有深入了解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努力改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教育教学心理环境,才能促进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提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整体素质,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⒈加快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提高教师工资待遇

影响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绝大多数与湘西经济的不发达有着直接关系。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是发展教育的基础。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教育事业才有基本的保障。物质基础的保障,才能有效保证师资力量提升,因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不断发展,才会不断提升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工资待遇,并带动家庭经济的改善,生活水平提高了,教师就不用再为家庭经济困难而感到发愁,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就会减少,从而为他们愉悦工作和健康生活提供保障。因此,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把提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经济地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制定相应的政策细则,建立和完善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的保障制度,从根本上改善山区教师生活水平,以减轻教师心理负担,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⒉构建有效社会支持,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途径是要形成重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尊重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的良好风尚。近几年,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流失严重,即使在岗教师也感到心理失衡,压力重重,从而导致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相对偏低。因此,缓解贫困地区教师的心理压力,就必须构建一个有效的社会支持体系。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要大力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关心教师心理健康,积极改善校园文化环境,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创建必要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营造良好工作氛围,切实把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并制定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法规,使教育评价和竞争机制更加平等化和合理化,做好教师心理健康的预防、监督、调节和卫生保健工作,从而构建一个有利于贫困地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要全面启动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工程,从主管部门到学校要努力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营造宽松、和谐的内在环境,为他们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活保障和良好的工作条件,真正从心理层面去关心他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推行人性化管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给予现实有效的帮助,使他们能够在愉悦的心境中工作、学习和生活。

⒊制定倾斜政策,狠抓落实,促进教师职业良好发展

由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相对艰苦、待遇相对较低、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工作负担偏重,教师岗位难以保证数量的满足,更难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导致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整体素质偏低,在岗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因此,政府部门要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配套长效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创设各种条件,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培养计划和措施,稳定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只有教师数量充足了,才能有效减少教师工作量,减轻教师心理负担,保证教师正常生活秩序,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也才有可能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广大教师进修、学习、深造、提高创造有利的条件,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和个人生活提供保障,从而吸引更多的合格教师到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任教,使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得到良性发展。

⒋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教师自身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问题的成因是极其复杂的,然而改变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取决于教师自身。作为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加强自我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树立现代健康观,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特别是女教师和中年教师,更要敢于正视现实,正确认识自己,善于客观评价自我,努力增强自信心。自信心是人们成功的基石,是克服和战胜困难与挫折的内在动力。有了自信心就会降低情绪紧张度,减轻心理压力,提高适应力和耐挫能力。当面对困难与挫折时,要学会自我心理调适,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人生,自觉控制和合理释放不良情绪,主动开创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积极寻求人际交往空间。这样既充实了生活内容,使自我心理得到调节,维护了心理健康,也营造了师生间良好的心理氛围,从而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⒌正视客观现实,学会正确分析、归纳原因和减压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教师职业是一种“开放”的职业。教师的工作需要接受学生、校长、同事、家长、教育行政部门及至整个社会的直接或间接的检查与监督。并且,教师自身也随时随地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因此,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也必须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如果只看到自己的优势或短处,而忽视了自己的现实存在,就会心存不快,产生消极情绪,严重的还会出现偏激行为。 为了维护心理健康,教师要学会适时减压。自我减压可以使我们轻松、满足、愉快,可以促进身心健康,而不去计较任何利害得失。可通过与人交流沟通、娱乐、休闲、运动、假日角色等方法,有意放松自己紧张的情绪,调节情感,丰富生活,达到心理平衡。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篇7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

一、心理测量法

在我国,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国内修订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括90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具有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被试的自觉症状、省时间易操作等特点。要求被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回答所有90个项目,反映的是近一周时间内的身心状况。

田玉荣等人(1993)在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通过对高校教师各因子的分析可知,高校教师各因子分及阳性分数均高于全国常模,高校教师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症、抑郁症、偏执症。黄晓芸等人(2009)在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东莞市厚街镇236名小学教师进行评测,东莞市厚街镇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一般水平,且不同性别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王海丽等人 (2014)在有氧运动及健康教育调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中,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在训练前后的对比分析,躯体症状、强迫病症、人际关系、抑郁、焦虑、睡眠和饮食情况得到显著改善,敌对、恐怖、偏执三项指标训练前后教师均处于基本正常范畴。

二、问卷调查法

潘孝富等人(2007)在对中学组织气氛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中,采用问卷调查法,编制了中学组织气氛量表,探讨学校组织气氛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了学校管理气氛与教师心理疾病中的敌意因子,学习气氛与强迫、人际敏感、焦虑和敌意因子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心理疾病各因子与学校组织人际气氛具有负相关,但不显著;学习气氛与敌意和焦虑、管理气氛与敌意因子回归显著。冯艳慧等人(2014)在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包括心理授权量表和职业倦怠问卷,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问卷的验证性分析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回归分析指出,心理授权对职业倦怠具有很显著的预测作用。

三、访谈法

周智慧(2008)在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研究-以包头市幼儿园教师为例一文中,采用访谈研究的方法,对幼儿教师心理状况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表现和原因,提出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郑名(2005)在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中,采用量表法,结合访谈法,对 387名农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与其婚姻、职业满意度间的关系进行了调查。贫困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全国常模,但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和恐怖等方面存在着心理问题;36 岁以上的幼儿教师在躯体化和强迫方面的症状,显著高于36岁以下的幼儿教师;乡村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城镇幼儿教师,未婚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优于已婚幼儿教师。

四、实验法

曹莹莹(2012)在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中,采用了实验法,也结合了其它方法,得到了运用萨提亚治疗模式改善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实验,将每个组的前后测差值进行对比,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运用萨提亚模式改善师生关系是有效的。萨提亚治疗模式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萨提亚的治疗工具形式灵活多样、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属于高中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本研究设计的团辅课程切实可行,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进行应用。通过实验班学生的个案报告体现萨提亚治疗模式在师生关系干预中的独特优势,通过学生行为的改进证明其在促进师生关系中的作用。方静 (2013)在教师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中,采用实验室实验法,揭示教师心理弹性与加工负性情绪信息时认知特点间的关系。结果说明了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颜色识别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有情绪Stroop效应,对消极词汇表现山明显的注意偏向效应。心理弹性对消极词汇的再认产生显著影响,低心理弹性者对消极词汇更为敏感,表现出明显的记忆偏向效应。

五、文献分析法

王力娟(2008)在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也结合了其他方法,结果揭示了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和状态焦虑水平与其人格倾向显著相关,与其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也显著相关.其中人格倾向是中小学教师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中介变量,社会支持是工作事件影响状态焦虑的调节变量。张璞 (2013)在对瑜伽运动对南昌市高校女教师身心健康影响的研究中,采用文献分析法,以及其它几种方法,结果揭示了与对照组比较,经瑜伽训练后,高校女教师身体素质明显增强,平衡能力和柔韧性显著提高(P

六、结论

纵观以上对教师心理健康研究方法的总结,我们可知,最常见的是心理测量法,尤其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最为常用,其它方法用的很少,如需使用,也是和测量法结合在一起使用的。对于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方法来说还是相对其他领域的单一,对于结论的可靠性还有待提高,所以,今后我们应该多用实验法和其它有科学性的方法进行研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曹莹莹.萨提亚治疗模式下:提升高中生师生关系的干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方静.教师心理弹性对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3.

[3]冯艳慧,王冬兰,曹长德,侯德娟.幼儿教师心理授权与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4]黄晓芸,陈丽江,祝嫦,吴玉芳.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D].当代医学,2009,(21).

[5]潘孝富,秦启文.中学组织气氛测量及其与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D].心理科学,2007,(4).

[6]田玉荣,周志田. (1993). 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D].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3).

[7]王海丽,刘敬红,杨兴才,李宏.有氧运动及健康教育调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应用研究[D].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3).

[8]王力娟.中小学教师状态焦虑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8.

[9]郑名.贫困农村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特征与相关因素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05,(4).

教师心理状况分析篇8

一、对象与方法

1. 选取对象。随机抽取吉林省大安市直学校及县区乡镇中小学教师330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59份,问卷回收率为78.48%。

2. 使用工具。采用朱丛书、申继亮、刘加霞2002年编制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问卷》,共46题。

3. 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二、总体状况分析

1. 教师心理状况总体水平。对教师的总体心理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见表。教师的总体压力均值为3.024,趋于中等水平(按计分方法,3为中度),这充分说明教师承受着中等程度的压力。在各个维度上,排在前四位分别是考试压力、工作负荷、自我发展、学生行为方面的压力。

表1:教师心理状况总体情况

2. 背景变量对中小学教师心理状况的影响分析。将学校性质、婚姻状况、学历、所教科目、职称作为教师的背景变量,分析不同背景变量的中小学教师在心理状况上的差异。

(1)初高中教师与小学教师在心理状况上的比较。行政支持、学生行为、自我发展及考试压力上,初、高中教师感受到的压力显著高于小学教师。这主要与初高中、小学教师所授的课程有关,初高中相对于小学更难,而且初高中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学生的成绩相对小学来说更为重要,使教师更有压力感,从而容易产生消极、冷漠的行为。

(2)婚姻对教师心理状况的影响。在自我发展方面,已婚、未婚与离异的教师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以往研究是不一致的。

(3)学历对教师的心理状况的影响。调查表明,不同学历教师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研究生等群体人数相对较少,不足以代表群体的水平,导致结果差异不显著。

(4)所教课程对教师心理状况的影响。在工作负荷、人际关系、角色期待与考试压力上,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有着显著差异。在工作负荷上,音体美感受到得压力最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本身是副科,且每个学校仅有一到两个教师,却要应对全校几十个班的教学工作,导致压力过大。在人际关系上,音体美感受到得压力最大,可能是由于工作量较大,很少有与同事交流的机会,再加上本身是副科,相对不受重视。在角色期待上,音体美感受到得压力最大,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实际工作的状况跟之前预想的相差较大,心理上较难适应。在考试压力方面,语数外感受到得压力较大,因为是主科,由于学生、家长及学校都会较为重视,对学生总体成绩的影响较大,而学生的成绩与教师的评奖评优有很大的关联,使语数外教师感到压力很大,相比之下,德育或心理课总是给学生带来轻松感,是为了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开设,因而在这些课上学生能够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想,学生很喜欢上,因此教师也不会感到压力。

(5)职称对教师心理状况的影响。调查表明,在自我发展压力上,中教一级或二级显著或相对高于中教高级教师,这主要可能是高级教师多年来自己的教学有一定的经验,知道如何应对压力。试用期的教师处于中后位置,这主要是由于刚开始工作的教师,(下转 24页)(上接 51页)还没有体会到教师这一职业的压力感,饱含了对教育的热情,因而他们的压力感相对较低。

三、教育对策

综上所述,虽然被调查学校的中小学教师在压力水平上处于中等水平,但是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教师的压力对教师情绪情感已经造成了影响,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防止教师心理状况进一步的恶化。为了缓解教师压力,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 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学校关键所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及其他教师的心理与行为,对教师个人的成长也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他们在面临压力的情境下能够进行自我调节,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力。

2. 科学合理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成绩。虽然目前提倡素质教育,许多学校仍然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定教师好坏的重要指标。如何公正有效的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定,不仅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也能促进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

推荐期刊
  • 教师
    刊号:46-1072/G4
    级别:省级期刊
  • 华夏教师
    刊号:10-1045/G4
    级别:部级期刊
  • 教师博览
    刊号:36-1222/G4
    级别:省级期刊
  • 英语教师
    刊号:12-1319/G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