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8篇

时间:2023-07-10 09:24:26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篇1

一、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要避免单纯地靠一本教科书来灌输知识,必须把它转化为利用投影、实物、标本等多种教学媒体启发、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教师的引导、主持、评价来激励和指导学生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1、指导观察,分组实验。教师首先要展示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寻找钢、铁、铝的四个共同特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2、启发引导,设计实验。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第一组实验方法自行设计第二组实验,研究木棍、粉笔、瓦片与铜、铁、铝不属于同一类物体。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3、组织讨论,归纳总结。在学生已经完成两组实验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金属有哪些共同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实验小组讨论完毕之后,教师进行归纳概括,总结出金属的共同特征。

4、强化记忆,扩散思维。为了进一步掌握金属的共同特征,教师运用了投影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物体中辨别金属,既做到了新授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同时,也扩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启发设计实验、组织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完成。

二、学生的学习活动设计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口、亲自动手参与做实验的活动,使学生更加热爱大科学,喜欢到大科学中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学会进行科学试验的本领,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1、观察思考,分组实验。学生对教师展示的四幅反映实验内容的图片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并大胆地进行实验。

2、自行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第一组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与第二组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备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3、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两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掌握了知识,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实验小组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课堂教学高潮。

4、运用概念辨别金属。众所周知,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在科学课《金属》中,教学目的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识别金属。由于教学活动组织得充分,学生掌握了金属的特性、共性,根据金属的共性、特点,学生能够很快从多种常见的物体中辨别出金属,并说出辨别的方法,教学目的实现就成为一种可能。

5、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主要是通过阅读教材、提出质疑、分组实验、观察思考、设计实验、小组讨论、大胆发言、辨别金属等活动中完成。

三、教学媒体选用的设计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篇2

一、结合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情境

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因此,教学不是简单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抽象枯燥的书本知识,而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联,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思维艺术”活动。要想使课堂教学充满艺术灵性,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必要的,而且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快进入学习角色,也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更能激发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动力。以学生兴趣为基础和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为依托是创设生动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两个关键点。首先,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当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之始就应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第二,当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时,学习会变得更为主动,所以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为依托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教学《研究透镜》,上课开始时教师可以提问“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显微镜为什么能看清微小的细菌,望远镜为什么能观察到很远的地方”等一系列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问题,这时学生纷纷陷入思考,求知欲增强,便会主动投入到透镜的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提倡自主探究学习,鼓励积极动手实践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的教育提倡的教学形式,即教师在课堂中扮演指导者角色,把自己的“教”改为学生的“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科学教师的授课仍以灌输式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识的遗忘程度也很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效的②。”在灌输式教学下,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很难有效获取知识,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旁辅导,采用“扶一把”的方法③,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究者与发现者,激起他们获取知识的热情及科学探究的信心,这样他们就能更快更准确地掌握知识,且记忆更为牢固。动手实践也是科学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可以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提高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使思维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与提升。例如,在《沉与浮》一课中,教师准备了几种不同的材料(石子、塑料泡沫、橡皮泥、回形针、蜡烛等),首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这些物品放入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当实验结果与原有预测发生冲突时,学生便会重新对沉与浮概念进行思考,打破原有观念,顺应平衡新的概念,同时也能在实践中摸索出新的学习方法与技能。

三、注重知识拓展,践行“学以致用”的原则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篇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促进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有效途径。而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探索的兴趣,就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设置能够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以学生探究为主,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亲自动手,参与到实践中,这样学生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学习效果也会加倍。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的影子。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来学习,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理念。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讲教材,而是要将学习的空间向丰富的生活延伸,走进生活、回归生活。在学校学习期间,如能够将生活与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注重学习科学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觉地学科学、用科学,作为新世纪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巩固科学技能,而且能够培养我们新世纪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张扬我们这个年代学生的活泼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只有学生亲自参与到体验实践活动中去,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能深刻地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从中体验到探究科学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而又有效的教学。

当然,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实效性并不仅仅于此,还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理性思考,创新设计,注重细节,让科学教学真正有效科学。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篇4

关键词 科学课;教学方法

一、优化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就是一个导火索,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使学生对科学课学习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动机,对所呈现的科学知识表现出积极的认知倾向与行为,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与振奋的智力状态投身于探究性活动中,这样才能为探究性活动的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导入枯燥无味,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学生消极情绪滋生,这样会阻碍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与行为的产生,只会让学生对科学课学习失去兴趣,对探究活动失去激情。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与科学课学科特点,设计出巧妙而充满趣味性的导入,以取得上课伊始趣已生的良好效果。

1.多媒体导入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将教学内容制作成精美的课件,使学生的视野里充斥着新鲜而有趣的事物。多媒体形象逼真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绚丽多彩的文字这些都可以有效吸引小学生的眼球,使得他们眼前为之一亮,对多媒体产生浓厚的兴趣,专注于多媒体,从而进入学习知识的最佳状态。因此我们要钟情于多媒体,要发挥其优势,为学生打造一个美轮美奂的科学殿堂,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欲。

2.生活背景导入

科学课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的影子。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来学习,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理念。我们的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讲教材,而是要将学习的空间向丰富的生活延伸,走进生活、回归生活。既要让学生调用生活经验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同时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才是学生所最钟爱的教学。

此外还有故事导入、游戏导入、悬念导入、实验导入等多种方式,导入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没有固定的套路可搬,要结合具体的学情与教情巧妙设计灵活运用,这样才能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

二、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动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学生探究的动力、发现的基础,是开启学生创新之门的钥匙。我们要精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将学生带入特定的问题情境中,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动机,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中来,以解决心中的疑问。这样的设计打破了以往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被动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探究的主人,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发现真理,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研究提问艺术,以问题为契机,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向高潮。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点:(1)探索性。问题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都不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展开。要选取学生基础设计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思考与思维的主动性。(2)层次性。学生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不可回避的教育事实。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设计出富有层次性的问题来引起全体学生探究的激情。(3)梯度性。对于一个难度系数较大的问题,要通过一系列的小问题为铺垫与学生的知识相结合,来逐步引导。

三、鼓励学生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篇5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 科学课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44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对小学科学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小学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对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小学的科学课教育中,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停留在对于知识的传授上。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一定要重视教学的过程,而不是只关注教学的结果或者是考试成绩。尤其是对于小学生而言,小学教育就是培养其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养成过程,因此,在科学课的教育中,过程是非常有意义的。比如,在讲授解决野生动物一课时, 如果只是简单地利用课堂的时间给学生讲述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还一定达不到对学生思想情感价值以及能力的培养,只有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搜集的资料过程中,对这一课时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再由老师进行讲解,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可以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情感得以升华。

2 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2.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的科学课教学中,老师一定要努力营造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相对自由的课堂环境中,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科学课是一门实践性和科学性较强的课程,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说,老师在上科学课时,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第一,探究发现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实验探索法。由于科学课是一门比较灵活的学科,因此,在课堂上,会经常涉及到实验,老师可以在给学生做简单的演示之后,让学生亲自做实验来验证书本上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不但让学生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第三,小组讨论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按照自由组合或者前后桌组合的方式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老师根据即将要学习的课程提出一个问题,然后让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互相的讨论,通过查找资料和做实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将不懂的问题记录下来,等到正式上课时,再由老师帮忙解决。采用这些方法,不但可以缓解紧张、枯燥的课堂氛围,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共同合作能力,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真正体验到科学带来的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2.2 创新学习方式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老师一定要鼓励学生进行自学。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毕竟还是孩子,虽然在很多方面都还不懂,但是,他们却有一颗很强的好奇心。因此,老师可以将这个作为出发点,在科学课堂上,利用一些道具,创设新鲜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接触这些新鲜事物之后,从好奇心转变为对知识的探求欲,从而实现对课本知识的自主学习。第二,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给学生介绍学习方法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且可以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欲望。第三,让学生去尝试。在还未进行下一课的教学之前,通过布置问题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学生在经历过回答错误地失败之后,就会逐渐的养成提前预习课文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了自主学习能力。

2.3 加强学生价值感和情感态度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而言,还处在一个心智各方面未发育健全的年纪,还需要老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虽然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对学生价值观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小学老师在进行科学课的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注意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要理清各方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将蕴藏在知识结构内的学科知识整理出来,然后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将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载体,逐渐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将“教书”的这个过程真正变成“育人”的过程。

2.4 拓展课外知识

在小学的科学课教学中,一定要树立“大课堂”理念,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多多阅读课外知识,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储备。由于科学课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课本内容更新速度较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些课本知识也显得比较落后,因此,一定要依靠对课外知识的搜集,将生活的活水引进课堂。只有这样,才能让科学课更加的贴近生活,并且变得更有趣,学生也会更愿意上这门课,在老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学生也增加了对老师的信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感受成长的快乐,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小学的科学教育而言,既要让学生真正学习到知识,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老师也应该不断地丰富自身知识储备,创新教学课堂,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卓.新课标下做好小学科学课堂实验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3,(10).

[2]何福杰.新课标下小学科学课的教与学[J].吉林教育:教研,2011,(11).

[3]薛建高.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J].小学科学,2011,(4).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篇6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 微课 作用 原则

微课是近几年在教育界兴起的一个新词,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以多媒体为表现形式,围绕课程中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的教学活动。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具有趣味性强、知识点杂、操作性强的特点。随着“微”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与人们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微课这种依托多媒体技术而产生的知识传播方式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当中。

一、微课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作用

(一)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有讲授型、实验型、探究型、问答型、启发型、小组活动等,归根结底仍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学习积极性低。微课打破了这种教学模式,将多种教学资源融入到5~8分钟的短视频当中,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之上获取更加直观、真实的科学体验,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注意力短暂的特点,在微课的帮助下,能够自主提炼出课堂的重难点,从而充分融入到课堂当中。

(二)知识传播突破课堂界限

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下,课堂只局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而微课则呈现在手机上、电脑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观看。微课可以延伸至教学中的任意环节,预习、复习、习题讲解、课外思考都可以借助微课。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微课的内容通常都是碎片化、片段化的,而且一般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组织的,在呈现方式上呈现出游戏化的特点,能够为学习者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将微课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能够充分迎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其求知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四)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要实现微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以充实微课内容。这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同时,也能丰富教师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的成长。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研究―实践―反思―再研究―再实践―再反思”的思路循序渐进,不断钻研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和研究水平。在制作微课课件时,教师的软件制作能力也将得到锻炼。

二、小学科学微课的设计应用原则

(一)设计短小精悍

微课面向的对象是小学生。教师在设计制作微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把学生喜闻乐见的知识和思考探索的过程融入到微课当中。微课的核心在于一个“微”字上,要求微课时间短、设计精。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只有在短时间内通过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把所要传递的知识要点都传递出去,才能将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弱点转化为优势。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微课最大的价值,教师就必须在微课设计过程中突出“精”的特点,要精炼微课内容,优化表现方式。

(二)内容主题鲜明

微课时间短的特点决定了单个微课视频所承载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这就要求在内容上必须突出重点,关注难点,解决疑点。一节微课不必讲授过多的知识点,只要解决某一个或几个相关联的知识点即可。

(三)表现方式多样

科学课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教师如果仅进行单纯的讲授,很难让学生建立科学的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制作微课课件时,要通过丰富的表现方式把抽象的内容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讲授“摩擦力”时,可以通过动画的形式,把小车在冰面和沙土路面上的滑动距离进行对比,以表现出摩擦力的不同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鼓励师生互动

教学情境是影响师生互动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的需要出发,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氛围,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调整自身的定位,设计制作出符合学生期待目标的微课。可以采用提问、设问等方式,激励学生自主思考,并把这种思考带入到微课之外的课堂教学当中,形成师生互动的良好循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

小学科学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为今后中学阶段的科学课程学习做好铺垫,更重要的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实现科学与生活的融合和渗透。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要运用好微课教学,把生活中运用科学知识的情境用微课的形式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建立起联系,逐步构建起自己的科学知识理论框架,感受学习科学知识的快乐。

三、结论

微课这种教学模式诞生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必将成为今后教育界的一大研究课题。微课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与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天然的联系。把握好科W教学目标和任务,以微课为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必将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注入全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3]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7):94-99.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篇7

一、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学习就可以变无意学习为有意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要上好课,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它上成学生喜爱的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教师还应该以教材为载体,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画、声音、动画、视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刺激学生的感官,点燃探究的热情,让学生尽快地进入一种好奇、渴望、急不可耐的境界,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去探究新知。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新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就应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大胆改革、大胆创新、将课堂营造成学生施展才华的大舞台。我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刺激学生各项感官,使之大脑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能使学生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小学生在学习中的障碍主要是由于缺乏必要的情境创设或形象思维的帮助造成的,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可以突破时间和时空的限制,能将微观的、不可见的、抽象的,变化太快的或变化太慢的教学内容,逐层展示给学生观察,形象直观,使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减负”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需要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意味着“高密度”和“快节奏”。“高密度”是指学生学习的量大、面宽;“快节奏”指教学节奏快,学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在传统教学中,课堂教学由于受资源、媒体等因素的限制,常常会被一些与教学内容没有直接联系的事情占去不少时间,如板书、演示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则具有传播速度快,预设性能好的特点,许多准备工作以及课堂上与教学无关的操作时间都可以省略,再加上多媒体能创设更多情境,发挥 学生主体作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课堂气氛,从而做到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益。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展现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改进教学内容的再现形式,虚拟事物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浓缩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可增加课堂内涵量,从而增大课堂效益。

三、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探究能力

教育家赞可夫曾指出:只懂得传授知识,不懂得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师是不完全的教师。所以,任何学科都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要把思维的展开性和压缩性融于课堂当中,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把知识的获得,巩固、拓展紧密结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并作用于学习过程,在多媒体智能化信息的刺激下,有利于学生思维桥梁的架设,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素养能力和科学思维的开拓等智力因素 ,而且非智力因素(如情感因素、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等)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篇8

关键词:倾听;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一、有效课堂呼唤倾听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在科学课堂上,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乐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学生的个性也逐步得到张扬,课堂逐渐变得生动活泼,热热闹闹。可在这热闹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乱插嘴、不会听----只顾张扬自己的个性,不愿倾听别人的意见、分享他人的独特感受。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备受困扰的一个难题。

“倾听”能博采众长,弥补自身不足;也能萌发灵感,触类旁通;还能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无论实践知识,还是理论知识,最便捷的还是听人讲解而获得的,因此“听”还是求知过程中提高效率的好办法。

二、创设宽容、平等的心理、环境氛围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课堂上,教师从自我做起,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对他们多些真诚的关注和听完的耐心,不要急于下结论,可以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表达的愉悦;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积极参与到各种探究活动中去。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

2、创设宽松的倾听环境

噪音、光线不足、环境杂乱等待都会对倾听着产生不良影响,因而教室的布置,如课桌椅的摆放,地面的整洁,学习园地等都要有利于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倾听。另外,教师有效的激励也会对学生的倾听产生积极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创设课堂活动,如把游戏、笑话、音乐等引入课堂。事实上,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每时每刻都全神贯注、聚精会神那是不可能的。倾听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是无趣的。作为一名科学老师应该想方设法从学生的这种无趣中寻找乐趣。如在教学《磁铁的磁性》这一课时,我以玩魔术的方式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学生高声的回答“喜欢”。这时,我把早已准备好的磁铁捏在手里,再在拳头下面放几颗五彩的回形针,这几颗回形针就牢牢的粘在我的拳头上,此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用一种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我拳头上的回形针。然后我把另外的回形针放在其他同学的拳头上,也让他们像我一样,回形针不掉下来。同学们跃跃欲试的尝试操作,可没有一个人能够成功。这时的他们急需知道结果,也使他们产生了倾听下去的强烈愿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

能耐心专注地倾听,是有修养的表现,是对说话者的尊重,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前提,是小学生应具有的一种素养。学会倾听,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用心,要细心。有些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听话不够投入,这就要求老师要经常提醒,适时引导,及时表扬注意听别人讲话的学生,让学生慢慢养成倾听的习惯。学会倾听,还要求“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听出言外之意,然后在理解对方观点和意图的基础上,能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1、教给学生倾听的方法

我们可以开导学生,告之善听者往往也是善于思考的好学生。要养成善听,倾听的好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方法:(1)猜想发言的同学会说什么。(2)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归纳。(3)想想看他说的有没有道理。这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倾听方法,学生学会了先听后说,真正养成了倾听的习惯。

2、指导学生倾听的姿势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