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叛逆孩子教育8篇

时间:2023-07-11 09:20:34

叛逆孩子教育

叛逆孩子教育篇1

孩子叛逆,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时常让父母感到“头疼”。许多父母也常常抱怨,孩子越长大越不听话。那么,孩子叛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吗?作为家长应该怎样和叛逆期孩子相处?

叛逆现象在孩子成长中

是普遍存在的吗

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两个重要的反抗期:

第一个反抗期在2-4岁,主要指向身体方面的反抗,即反对父母对他们身体活动的约束;

第二个反抗期在青春期,在初中阶段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时的反抗由逆反心理引发,主要是为了获得独立和尊重。

一项调查显示,中学生中经常存在叛逆心理的占32.6%,偶尔存在叛逆心理的达89.4%。由此可见,叛逆是普遍存在的,是多数孩子成长的规律性反应,尽管让父母们烦恼甚至愤怒,却自有其合理性。

因此,父母不用太焦虑,更不宜与叛逆的孩子针尖对麦芒。只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正确的方式,就可以从容应对。

了解孩子叛逆的4种类型

这些相处建议给家长

01

溺爱型逆反

有的父母特别宠爱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也会无原则地迁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无论做了什么,别人都会顺从,从而变得自私、蛮横。当孩子的错误越来越严重,父母想管教时,孩子已经养成不良习惯,自然会出现不服管和与父母对抗的状况。

建议

首先,对孩子要关爱,但不能溺爱,父母不可以无限制地纵容孩子。其次,适当延迟满足孩子的某些需求,让孩子学会珍惜和尊重。最后,学会对孩子说“不”,对于不合理的要求要明确地拒绝并说明原因。

02

受挫型逆反

青春期的孩子脆弱而敏感。学习上的困难,父母、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的摩擦,都可能影响孩子的情绪,让他们感到难过,甚至觉得自尊心受到伤害。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安慰和开导,孩子就容易恐慌,或者敌视周围的一切,也容易和父母发生争执。

建议

首先,关注孩子的情绪,温馨、宽松的家庭氛围能有效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其次,让孩子尽情倾诉,当发现孩子情绪反常时,父母要找适当的时机和孩子谈心并引导孩子。最后,永远不要称孩子为“坏孩子”,父母不能给孩子下彻底否定性的评价,要看到孩子的优点。

03

压抑型逆反

许多父母怕孩子反抗,最常对孩子说的就是“听话”,可是,太听话的儿童,往往可能成为问题儿童。有些孩子从不违抗父母的意愿,但是不反抗,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他们只是把矛盾埋藏在心里。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会越来越渴望自己做主,不顾一切地反抗父母,从而产生激烈的冲突。

建议

首先,选择是孩子的权利。遇到与孩子相关的事情时要和孩子商量,千万不要代替孩子做决定。其次,父母应给孩子宽松、自由的发展空间。要经常和孩子讨论对各种事情的看法,肯定孩子的努力。最后,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扮演全能角色。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教育的首要原则就是理解和尊重。

04

叛逆型逆反

青春期的孩子容易情绪不稳定甚至叛逆。他们希望通过另类的言行,引起周围人的关注。为了显示自己的独立,他们喜欢批判和否定所有事情,尤其是父母管教时,他们可能会尖锐刻薄地反驳,从而证明自己与众不同。如果父母在同伴或异性面前管教他们,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加强烈。

叛逆孩子教育篇2

关键词 家庭教育 教育方式 青春期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更是一门科学和艺术,不光注重孩子的学业,更侧重孩子的品德、行为、习惯、个性及其健康的心理的养成。而据调查,我国家教的总体水平偏低,很多家长对教育孩子尤其是处在叛逆青春期孩子的方式上,往往违背其身心发展规律,揠苗助长。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教育方式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就显得及其重要。

一、叛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成因

青春期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期。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中学生阶段,生理蓬勃发育,心理急剧变化。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着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及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叛逆的心理往往有着比较突出的表现。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了,希望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也明显增加,做事喜欢自作主张,对父母之言不再“惟命是从”了,甚至与家长的感情疏远、关系僵化,产生对立情绪,进而产生叛逆心理。在很多家长眼里,进入初中后的孩子身上全是问题。可是,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些问题呢?从何而来?

家长往往漠视,而造成“叛逆”心理、问题孩子的因素往往出自于问题家庭。

罗·阿谢姆说过:“一个榜样胜过书上二十条教诲。”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的意义,家长对子女的行为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不当的关爱引起逆反心理。仅从经济上分析,多数孩子消费额占家庭总收的35%以上。此外,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除了学习外事事都能包办。一些家长在物质上给予孩子的照顾过多,尤其对孩子教育上的要超过了孩子的容忍度,引起他们无谓的烦恼,抑制他们的独立性和完整个性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求的方式也会引起逆反心理。有的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摆出封建家长式的威风,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这些孩子长大以后,对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就会产生反感、抵触,而且以后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别人。

再次,父母不和或离异也是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甚至近年来渐增的父母离异现象都会使孩子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乃至一生。

孩子当然有自身的问题,而一些父母将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将沉重的压力,将不和谐的家庭负担转嫁到孩子身上,就会造成孩子更大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对策及影响

良好的家庭教育像涓涓细流,滋润孩子的人格,呵护孩子的成长。家长不断反思和调整教育方式,是孩子从家长的肩膀上起飞、走向独立的关键。

该采用何种教育方式,才更科学有效呢?

(一)从培养广泛的兴趣着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没有兴趣,没有快乐,是很难有好的学习效率和效果的。而兴趣一旦建立,学习就有了动力,就会积极主动的持续下去,也就会随之产生深层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驱使精神集中,思维活跃,孜孜不倦地深入探究,被“乐”所代替。有了兴趣,在别人看来是“苦读”,但对他却是一种无尽的乐趣。以此为开端,深化下去,追求成功也就乐在其中了。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难以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劳永逸,是需要下很大功夫的。

(二)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家长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习惯。要求孩子放学后先完成家庭作业后再做其他事情,同时还要要求孩子做作业是要一气呵成,精力集中,以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专心学习的效率。其次,注重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引导他成为学习的主体。此外,良好的习惯还表现为,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认真做好课堂笔记,课后积极复习,做事有始有终,积极动手,主动阅读等,家长要有意识地常抓不懈。

(三)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

首先,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德国教育学家威特说:“我认为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因为倾听对孩子来说,是在表示尊敬,表达关心,也促使孩子去认识自己的能力。”而现在,很多孩子遇到烦恼时无处倾诉。因此家长应该多听听,让孩子敢跟你谈,敢发表观点,敢于释放自我压力。

其次,要学会与孩子进行交流。与孩子进行平等而有意义的交谈,要注意交谈的口吻。慈爱是一种最温柔、最心平气和的沟通方式,有助于和孩子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能让孩子完全信任。

当然,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孩子,都要有度。批评孩子不可全盘否定;表扬孩子不要肯定一切。这样才能对叛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良好影响。

(四)经常走访和积极配合学校

家长要经常与老师联系,随时进行校访。了解校规,教育孩子认真遵守;积极参加家长会和家长学校的活动,及时向学校反映情况,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加强沟通以达到共同解决孩子在学习与成长的难题。除此之外,家长还应通过短信、电话和网络等多种方式随时关注和反馈孩子在校及在家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更有助于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青春期的孩子也许“叛逆”,也许问题不断,也许让家长紧张无措,但这个艰难的过程就是成长。在这过程中,作为家长,一定要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去引导和培养,为他们迎接未来的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让良好的家庭教育化作像春风,呵护着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叛逆青春期的孩子“破茧成蝶”,最终独立于天地,充分体验自由翱翔的美丽!

参考文献:

叛逆孩子教育篇3

1、在孩子面前不要再扮演全知全能的父母角色,适当地装傻,不再讲究权威,沟通时候要培养孩子的权威和尊严,否则孩子凭什么买你的帐?许多孩子在叛逆的时期是对父母横挑鼻子竖挑眼的,这个时候要学会让步,把孩子放在他想要的位置,父母先学会示弱。

2、对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表现出欣赏和感兴趣,不要用自己的价值喜恶来评判孩子的鉴赏力,就算孩子喜欢的东西你看不上眼,也不能流露出不屑,要知道,孩子会对父母的价值判断非常敏感 ,父母反对他喜欢的,他就会感到焦虑和冲突,容易和父母抬杠对抗,聪明的父母就不要和孩子对着干。

3、不管孩子提出的要求是不是合理,或者甚至是荒谬的,不要马上反驳和打击他,不要一口回绝,和他讨论计划和权衡利弊。只要你一蛮横地拒绝孩子,孩子会不依不饶到底。

4、对青春期的孩子,必拿出对成年人尊重的态度来对待他,没有尊重,就谈不上沟通了,沟通不是用嘴巴说话,zui为关键的是态度的平和与行为上的支持,让孩子在青春期躁动的时期,也能感觉到自己是被父母接纳的,在家里的安全感是十足的,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来源:文章屋网 )

叛逆孩子教育篇4

【摘要】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性格容易出现叛逆,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教育,成功的改变叛逆性的孩子,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关键词】青春期 叛逆性 改变 成功

小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就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这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孩子的性格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的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 ,形成了叛逆的性格。主要表现为:

(1)他们忤逆正常的规律,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2)他们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老师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老师稍不注意,刺激到孩子的自尊,就会产生反抗心理。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

(3)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要么废话连连,要么沉默寡言。

(4)他们喜欢自我显示。孩子虚荣心很强,他们穿华丽的服装,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当然,还不止这些。所以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老师,就一定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寻找恰当的教育方法进行引导,避免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正确疏导处于叛逆中的孩子。

那么教师应如何与叛逆学生相处呢?以下几点或许能给老师们一些启示。

1.多和学生沟通,少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

到了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都逐渐成熟了,再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使他们感到自尊心的受挫,因此老师需要改变这种方式。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情绪特征,发现他们有问题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帮忙,理解他们的感受。比如:他们容易伤感,容易激动,容易发怒,教师要给孩子发泄情绪时间,有些事情事后处理会比事发当时效果好。

2.适当授权,放飞雏鹰,给他们历练的机会

叛逆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不被重视,不被欣赏,而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故意要弄出点动静。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关注具有叛逆性的孩子,适当的交给他们任务,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适当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同时,通过做事,让他们获得体验,使他们真证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3.多鼓励,少批评,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哪怕叛逆的孩子有一丁点的进步,教师也要看在眼里,并要夸大地来欣赏,坚持鼓励,避免埋怨,斥责。哪怕你再生气,也要控制好情绪。要知道,叛逆的孩子肯定受到过很多斥责,他们对斥责早已学会了反击,哪怕你再有道理,他要是不想接受你也是枉然。所以,教师就要另辟蹊径,别想用你的气势压倒学生,那会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还可能在心里埋下了一座“火山”。

4.多宽容、多信任信任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因为缺点多,而不被人信任的时候也多,遭受的批评、责备也多。其实,他们往往因为自尊心太强,不被信任而使他们更叛逆。所以教师要试着相信叛逆孩子的话,哪怕你发现他说慌,作弊,甚至欺骗了你,你也不必急于揭穿。而要在恰当的时候,点到为止,并不断的创造条件,让他再去尝试做同样的事,他会对你的信任而感到愧疚,从而慢慢改正。宽容的对待叛逆孩子犯下的错,给他们改错的机会,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甚至多次。要知道,大人一个错误有时还会犯多次,为什们我们就不能接受孩子犯错呢?关键是要正确引导他们在犯错中改错,在改错中成长。

5.用真情去感动叛逆的学生

叛逆孩子教育篇5

许多家长都知道,孩子在青春期会经历性情急躁、不听话的叛逆期,但是很多家长忽略了孩子幼儿期间的逆反。其实,人的一生,一共有三个叛逆期,两三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幼儿叛逆期”;七八岁左右,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在12~18岁,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父母应对的方法也要不同。

二、幼儿叛逆期的集中表现

幼儿出现了叛逆,这是成长的迹象。叛逆是孩子顺利成长的标志,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反抗父母的叛逆行为,只不过表现出来的程度不同而已。家长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一味训斥、打骂,就会产生不良后果。

处于“幼儿叛逆期”的孩子,其心理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做一些夸张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以做对抗为快乐;这个时候的孩子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像个大人,所以什么事情都喜欢亲力亲为不喜欢别人帮助他完成。

三、幼儿叛逆期的需求

这个时候的孩子心理也特别需要尊重,是一种平起平坐的尊重,所以他们不喜欢被指挥,被使唤。这个阶段的孩子感情剧烈,又变化无常。

四、如何正确应对幼儿的叛逆

1.要理解幼儿的感受。不再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对立面,而是学着站在孩子的立场用心去体会他的感受。

2.要学会理解孩子的动机和愿望

幼儿期的孩子时常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行为,当成人限制他们的愿望或制止他们的行为时,孩子们就会表现出对成人的不满意甚至反抗,与你背道而驰,喜欢说“我不”等。在这种情况下,理解、尊重、暂时满足幼儿的意愿或不合常理的行为,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迂回教育手段。

3.适当的时候采取“不理睬”的态度

当孩子没有道理而又不能满足他们时,我们可以采取暂时不理睬的方法,让孩子闹、让孩子自讨没趣,等孩子情绪好转,能听进道理的时候,再慢慢来进行教育。反复几次,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合理的要求,什么是不合理的要求。

4.培养儿童的爱心、同情心

幼儿的叛逆很多时候表现为破坏性、性。在孩子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爱心、同情心”的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幼儿有了这种爱心、同情心他们的叛逆性心理就会大大的减弱。

5.寻找宝宝的良好表现给孩子一些“自主”权

表扬能间接地让宝宝明白是非。我们要留心他们的一些良好表现,及时地提出表扬。我们还要给宝宝一定的自。既然宝宝处于逆反期,有些事就不能再做硬性规定,而是应有条件地让孩子享受民利,不处处受约束。

叛逆孩子教育篇6

【关键词】青春期 叛逆性 改变 成功

小学生到了五、六年级,就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这时候你会发现,有些孩子的性格和以前不一样了,他们随着大脑及身体各器官的发育成熟,生活体验的加深,不安和好奇心相互交织,心理极不安定 ,形成了叛逆的性格。主要表现为:

(1)他们忤逆正常的规律,违背他人的本意,常常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是标新立异,希望引起别人注意的表现。

(2)他们反抗性极强。他们常常爱激动,乱发脾气,与老师唱反调,这是因其自我意识开始树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办,如果老师稍不注意,刺激到孩子的自尊,就会产生反抗心理。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

(3)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要么废话连连,要么沉默寡言。

(4)他们喜欢自我显示。孩子虚荣心很强,他们穿华丽的服装,在同学中做出哗众取宠的举动,目的就是要显示自己。当然,还不止这些。所以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老师,就一定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寻找恰当的教育方法进行引导,避免与孩子发生正面冲突,正确疏导处于叛逆中的孩子。

那么教师应如何与叛逆学生相处呢?以下几点或许能给老师们一些启示。

1.多和学生沟通,少用命令式、归劝式的口吻

到了青春期,学生的生理、心理都逐渐成熟了,再用对待小孩子的方式来对待他们,会使他们感到自尊心的受挫,因此老师需要改变这种方式。教师应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情绪特征,发现他们有问题时,要以朋友的身份帮忙,理解他们的感受。比如:他们容易伤感,容易激动,容易发怒,教师要给孩子发泄情绪时间,有些事情事后处理会比事发当时效果好。

2.适当授权,放飞雏鹰,给他们历练的机会

叛逆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他们不被重视,不被欣赏,而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们故意要弄出点动静。所以教师要善于观察,关注具有叛逆性的孩子,适当的交给他们任务,让他们有展示的机会,适当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同时,通过做事,让他们获得体验,使他们真证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必不可少的一员。

3.多鼓励,少批评,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哪怕叛逆的孩子有一丁点的进步,教师也要看在眼里,并要夸大地来欣赏,坚持鼓励,避免埋怨,斥责。哪怕你再生气,也要控制好情绪。要知道,叛逆的孩子肯定受到过很多斥责,他们对斥责早已学会了反击,哪怕你再有道理,他要是不想接受你也是枉然。所以,教师就要另辟蹊径,别想用你的气势压倒学生,那会使学生口服心不服,还可能在心里埋下了一座“火山”。

4.多宽容、多信任信任叛逆的孩子

叛逆的孩子因为缺点多,而不被人信任的时候也多,遭受的批评、责备也多。其实,他们往往因为自尊心太强,不被信任而使他们更叛逆。所以教师要试着相信叛逆孩子的话,哪怕你发现他说慌,作弊,甚至欺骗了你,你也不必急于揭穿。而要在恰当的时候,点到为止,并不断的创造条件,让他再去尝试做同样的事,他会对你的信任而感到愧疚,从而慢慢改正。宽容的对待叛逆孩子犯下的错,给他们改错的机会,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甚至多次。要知道,大人一个错误有时还会犯多次,为什们我们就不能接受孩子犯错呢?关键是要正确引导他们在犯错中改错,在改错中成长。

5.用真情去感动叛逆的学生

叛逆的学生很少因为老师言辞激烈而愧疚落泪,而老师肺腑之言,真情的爱,却可以使他们泪雨滂沱。有些叛逆的孩子是他的生活环境造成的,教师要在生活上真诚关心叛逆的孩子,让他感受到你的爱,他就会因感动而改变。其实,叛逆的孩子有时就是一个“弯”没转过来。教师要耐心地在“拐角处”等待,等待一个因感动而改变好的孩子向你走来。

叛逆孩子教育篇7

关键词:青春期;叛逆;暴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9-0064-02

青少年处于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急风暴雨”式的变化,易出现心理生物性紊乱,出现叛逆心理和行为偏差。如何理性看待、有效应对青少年的叛逆暴力问题,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少年叛逆暴力的表现

心理学上认定的叛逆的鉴定标准为:持续半年以上固化的情绪、行为失控,经常出现攻击性语言行为,对自己给别人造成的伤害无自责反省,反对主流价值,不认同主流生活模式。其典型心理特征是反抗,具体表现为反家长、反权威、反老师。青少年反抗的形式有两种:1.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且具有突发性,难以自控。2.将反抗内隐于心,以冷漠相对。在我国,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表现为不服管教、缺少理想和信仰、早恋、追星、网瘾、暴力、离家出走等现象。近年来,问题更为复杂,交织着诸如、偷盗、性、校园暴力等社会问题。

二、青少年叛逆暴力形成的原因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叛逆期又叫成长危险期,一般出现在12~16岁。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失去平衡。其次,青少年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加速期,习惯性地把自己作为人际和社会关注的中心,往往倾向于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动机采取行动。他们强烈要求表现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但在行事过程中又经常遭受挫折。一旦需求不能被家长和老师理解,便会采取极端不成熟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加上心理抵御能力脆弱,缺乏自控能力,这使他们情绪波动,逆反心强,容易冲动,甚至导致矛盾的激化。[1]

(二)学校和家庭教育方面

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缺乏情感接纳和情感认同,导致青少年缺乏归属感和存在感。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教育者更多的是关注孩子智能和身体方面的发展,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格成长则容易被忽视。直接造成的后果是,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情感交流极少,或是负面交流多(习惯性地盯着孩子在学业、行为习惯上的不足并予以批评、处罚),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每况愈下。很多家长表示,到了青春期,感觉孩子越来越陌生了。这是由于孩子进入了成长加速期,滋生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而教育者往往对此缺乏认识,总想在精神上和行为上予以约束和控制,直接导致了孩子的叛逆与反抗。调查显示,青少年叛逆的个体差异和教育方式有关。民主、理性、宽容、积极的教育方式,孩子表现出的叛逆期短,且表现和缓。简单粗暴、冷漠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叛逆期长,且语言和行为都表现得较为激烈。

(三)同伴因素和群体压力

进入青春期,同伴的影响逐渐取代父母。青少年惧怕被同伴排斥,害怕被集体拒绝,所以,许多叛逆行为是在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如若亲子关系冷漠,青少年则更容易向外寻找归属感。慧腾青少年成长学校的甘灵杰老师在谈论到家庭与同伴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时说,家庭和同伴就像是在拔河,青少年往往只会感性地去判断谁给予的诱惑更大则会倾向于谁。家长往往是采取理性说教的模式,而同龄人往往更能尊重和理解自己,让人找到归属感和温暖。所以,如何让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找到归属感,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深思。

(四)社会环境方面

独生子女现象和不良社会氛围是引发青少年叛逆暴力的主要社会原因。独生子女现象使得当代青少年出现了一些不同以往的心理特质。生活环境优越,让其有更好的学习条件,他们见多识广,个性张扬。长期在长辈的宠溺下长大,较之以往,他们更显自私、敏感、脆弱,更易出现叛逆心理和行为。

此外,一些娱乐场所如网吧、游戏厅、KTV等罔顾相关法律规定,向青少年开放,传播暴力、色情文化,让青少年误认为叛逆暴力是自我保护的最佳形式等。这些不良的社会氛围都在无形中助长了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三、青少年叛逆暴力策略分析

(一)完善自我认知系统

青少年应理性看待青春期和自己。一方面,可阅读一些关于青春期身心发展方面的书籍,克服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心理。另一方面,可积极向老师父母求助,理性认识自己,完善自我认知系统,建立科学的三观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建立新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教育者的忍耐和等待十分重要。有些青少年是因为不受家庭重视,在叛逆心理的推动下才过早进入成人社会,产生暴力犯罪等问题[2]。因此,要构建新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鼓励、信任和尊重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1. 尊重与信任。教育者与孩子之间应真正做到人格平等,民主交往。教育和引导孩子时,要尽量忍住自己的价值观,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要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等待孩子更好地成长。此外,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当众让孩子难堪。

2. 建立安全感。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不同的情境会酝酿不同的心理氛围,不同的心理氛围将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3]。因此,要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可以倾吐烦闷、释放压力的场所,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氛围,帮助青少年建立安全感[4]。

3. 积极关注与宽容鼓励。青少年涉世未深,难免犯错。若教育者习惯性地给予批评和惩罚,则容易导致孩子滋生自卑心理。教育者要用非评判性的态度去接纳孩子的叛逆行为和表现,对其进行积极关注,少一些挑剔,多一些鼓励,获得孩子的心理认同,有效减少反感和抵抗。

4. 学会倾听。如若亲子关系不融洽,父母就应做到“少说多听”。不加评判、表示理解的倾听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因为倾听可以帮组孩子释放压力、缓解情绪问题,从而能有效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激化。

(三)社会方面

加强对不健康网络、影视作品等的监控,正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青少年对待社会上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健全法制,加大惩罚力度[5]。尽量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青少年叛逆是一种正常且普遍的心理现象,应得到理性地对待和及时疏导。尊重个体、关爱理解、帮助指导、守候成长是每一个教育者所必须坚守的准则。只有个体、父母、教师、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方能帮助青少年安全度过叛逆期。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2012年修订版264页.

[2]刘荫.从高胖雇凶杀亲看青少年综合素质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中学时代,2013,10:28.

[3]徐士元,张英.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调试[J].江西教育,2004年第8期.

叛逆孩子教育篇8

关键词: 青春期 叛逆 对策

很多家长、老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如今孩子进入初中变得不听话,难管。有的孩子甚至会和老师、家长“对着干”。这种种现象表明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就像带刺的玫瑰。初中生处于青春初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自我意识觉醒,独立意识增强等原因导致逆反心理的出现。青春叛逆心理是中学生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中学生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老师和家长把他们当“小孩”看待,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青春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度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中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因此,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个时期,使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是每位老师的责任。

一、中学生青春叛逆心理的成因

初中学生产生青春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青春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首先,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和家长“对着干”。因此,孩子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的是家长的指责,而让他们反感的原因就是家长们盛气凌人。其次,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青春叛逆心理。再次,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沟通,产生思想矛盾。随着中学生身体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子女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青春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与此同时,学校个别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当,也是导致学生青春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

有些老师不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青春叛逆心理。在中学阶段中,学过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课程的老师不多。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从升学率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师的不断施压使学生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促使学生们的叛逆心理产生。到一定的时日便会将其释放出来,部分学生会出现过于偏激的行为。很少有老师是在理解和爱的基础上,将认识传授给学生,疏通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释放心中的压抑。事实可以证明,受欢迎的老师,要比不受欢迎的老师授课的效率高得多。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青春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为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调查问卷显示: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原因之中,“不恰当的学习教育”占有10.5%,“不恰当家庭教育”占有15.55%,“不恰当的媒体渲染”占7.5%,以上三种的综合因素最高,占66.5%。可见,中学生青春叛逆心理产生与形成同三者都有密切联系。另据调查,最让家长头疼担心的前三种叛逆行为分别是:1.早恋;2.自虑;3.出走。

二、针对青春期学生的教育策略

青春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中学生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青春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犯罪心理转化。因此,要逐步消除中学生青春叛逆心理的不利影响,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1.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青春叛逆心理的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孩子希望父母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他们犯错误时,希望家长要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他们吸取经验教训。

2.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甚至会说一些过火的话,做一些过火的事。对此,家长应该做的是:每当孩子说出过火的话,做出过火事的时候,想办法“熄火灭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以“火”压“火”,更不火上浇油,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3.给孩子自由空间就要保护好他们的隐私,父母不能随意侵犯,但要从孩子平常的言行中猜测得出他们的秘密,然后采取“欲擒故纵”的措施管理孩子,让他们像风筝一样,既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又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定的约束,这样做才能有利于帮助孩子平安地度过青春期。

4.教师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弱点。因为在这阶段中学生容易情绪冲动,看问题还很不成熟,对事物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所以不要一贯坚持自己是完全正确的,对待问题不要情绪化,不要总是与他人唱反调。应该不断地丰富知识,提高社会的洞察能力,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学校应当加强对老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培训,使老师们在理解和关爱的基础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疏通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们释放心中的压抑。

我想,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教育孩子的出发点是一致的,那就是齐心协力把孩子教育好,只要我们尊重和信任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正确对待学生的青春叛逆心理,用心呵护这些玫瑰,让他们绽放得更加绚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