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8篇

时间:2023-07-12 09:32:22

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篇1

关键词: 播音;主持;人格魅力

播音主持人作为社会公众人物,其言、其行无不受到大家关注。主持人对节目的驾驭力、表现力和亲和力等,对所主持的节目,甚至所属的广播电视台在广大观众听众心目中的感受等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人格魅力。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老师不幸英年早逝,广大网友自发地在网上设立灵堂,寄托无限哀思,折射出罗京老师深为广大观众喜爱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因此,具备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节目与人格魅力如何相互影响,怎样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越来越为广大播音主持人所关注。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人格魅力的概念、内涵

播音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是对节目本身的驾驭能力。即按照节目的要求,通过主持人的诠释、解说、评论以及情感的投入,使节目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效应。这是塑造主持人格魅力的第一步,试想,如果节目主持得一塌糊涂,再谈人格魅力,那必然是舍本逐末。其次是主持人节目外的品质表现和生活价值观。主持人是社会公众人物,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很容易被媒体捕获并加以放大,使得主持人的个人生活也不可能完全属于自己。三是对文化的沉淀和表现力。主持人必须要有足够的文化底蕴,这是最基本的职业要求。没有文化的沉积,对节目的诠释上就不可能做到得心应手、厚积薄发。从这一点上讲,主持人的形象需要靠文化来支撑。

二、人格魅力与节目的关系

1.人格魅力与节目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主持人是同节目共成长、共荣辱的关系。主持人个性的生命力和人格逻辑密不可分,节目主持人要想把节目做出品牌,使观众喜爱,就应当要在人格和节目的关联上下工夫,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而追求节目与个人人格的完美统一,力求形成某种自己特有的风格。

2.主持人的张力以人格为基础

主持人的张力是在节目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在完成节目内在要求的前提下,自我能力的发挥和扩张。我们经常说,某某人的气质适合某某类型的节目。只有按照主持人的气质和风格,打造与之相适应的节目,这样的配合才会“默契”,节目才会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如果让李咏去主持《文化访谈》,让白岩松去主持《非常6+1》,未必能够表现得像今天这样“火暴”。

三、怎样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1.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价值取向

主持人的思想是否纯洁、道德是否高尚,直接关系着对节目本身的影响。罗京老师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和爱戴,与其金属般的声音,严肃、庄重的播音形象,以及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风范,所综合形成的独特人格魅力有着直接的关联。节目之外,他资助穷困山区的孩子上学,一同下地种田,他诚挚的话语发自内心,凝重的表情没有任何造作,这些无不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自然流露。因此,作为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典范,他的英年早逝引起那么多人的惋惜和悲伤,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以自己独特的语言能力为个性特征

独特的语言能力首先要做到语言运用得规范和得体,语言的发音和情感准确、放松;其次是用心播音,以情感人,有自己的个性化特征。再次是始终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把节目做好的必然要求,主持人在走上镜头前的那一刻,他的情绪应该与自己的喜怒哀乐告别,真正做到“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因为这个时候,主持人已经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节目、属于所有观众。

3.以审美意象架起与受众之间的桥梁

高质量的节目和优秀的主持相结合,给受众传达的就一种审美意象,通过画面、声音的传播把节目的内涵和主持人的情感一同传达给受众,让受众在观看和聆听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通过审美意想,架起与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桥通了,受众才能了解你,喜欢你;拥有完美的意象。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李咏和高博,分别在《幸运52》和《购物街》中大量运用肢体语言,张扬而不夸张,成为节目的招牌式动作,从而为他们赢得了较好的人气。

当然,播音主持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在长年累月主持节目中积累和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过硬的业务技能、成熟的工作心态,善于挖掘和培养自己的优势,并运用到节目主持之中,才能逐渐在节目中锤炼和升华,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为广大受众熟悉和喜爱。

参考文献:

[]田超颖,商务社交礼仪全书[M],地震出版社.2007.01

[]王梓橙,论播音主持艺术[J],科技文汇,2008.03上

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篇2

关键词: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魅力;个性化;人格化;亲和力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6)156-0005-01 DOI:10.16607/ki.1674-6708.2016.03.005

新时代背景下,传媒数量不断增多,传统工具更新升级,势必促进播音主持人更具职业化和多样化特性。同时,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思维视角更多元化,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需要大力打破传统方式,共享语言艺术信息资源,准确把握观众需求,不断进行语言艺术创新,强调语言艺术的交互性,进一步扩大观众选择让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凸显多样性,呈现多元播音主持的语言艺术。笔者从个性化、人格化、亲和力三视角概述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培育之道,让播音主持人用声音再造属于自己风格的语言艺术来传递中国风。

1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魅力之个性化

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是一次再创作过程。一旦播音主持人呈现在屏幕或舞台时,她(他)的一言一行倍受观众关注,播音主持人散发的个性化语言魅力,牢牢吸引观众,犹如一股清泉注入观众之心,向观众娓娓道出节目信息和内容,引发笔者对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个性化的思考。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魅力之个性化就是播音主持人自身的个性化元素。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的个性化元素就是要突出一种个人的人格魅力,强化节目的内在价值取向。播音主持人的语言个性魅力就是实现和节目相融合,能够运用自身语言系统表达节目信息和内容,传达播音主持人独有的个性特点。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人要有个性化语言风格,给观众以眼前一亮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和观众一起共鸣。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魅力之个性化也离不开播音主持人的继承和创新。播音主持人语言的个性化随着时展而变化,需要突显出不同时代的个性。这需要播音主持人不断学习,不断继承和创新已有播音主持人语言的个性风格,保持自有的鲜明个性,即在继承传统播音主持人语言经典风格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节目基准点,满足观众需求的同时,不断创新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的个性风格。播音主持人个性化艺术魅力关键还在于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充分彰显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个性化,发扬独特的语言个性风格,提升个性人格魅力。播音主持人的举手投足都集中体现其个人魅力,播音主持人作为联系节目和观众的直接纽带,需要具备良好个人素质。播音主持人应以深厚的素养,塑造个性风格,参与或策划整个节目,节目流程就会深深印记在脑海中,用心做出的节目,观众才能耳目一新,印象深刻,才能品悟节目的内涵。

2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魅力之人格化

播音主持作为一门以语言、声音、形象、画面传递信息的艺术,播音主持人格化显得尤为重要,以人格化声音生情,以情促情,赋予节目以人格魅力和生命。播音主持人格化语言艺术,绽放生命魅力,获得观众的肯定和青睐,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需要在节目中,表达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用独特语言能力,为观众塑造和传递审美意象。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之人格化需要有正确人生价值观为基石。播音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引领社会主流趋势,具有权威性的社会发言权和舆论主导权,播音主持人应以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基石,端正自己的生活习性和工作作风,逐渐形成人格化艺术魅力。播音主持人应坚定政治立场,建设播音主持人品牌,传承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以播音主持人的艺和德,折服和感动观众,给节目注入鲜活的人格色彩,传递人格魅力,表达节目内涵。播音主持人语言人格化艺术魅力离不开独特的语言能力。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播音主持人在节目中,以保持自然、亲切、平和的个人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应用独特的语言能力,远离自己的喜怒哀乐,面对镜头,面对节目,应用得体和规范语言,以情吐字、用心归音、以情动人,立足节目,基于观众,保持最佳工作状态,自然驾驭节目。播音主持人发挥人格化艺术魅力为观众塑造和传递审美意象。播音主持人在节目中,能够高度融合自身情感和节目内涵,以声音、画面、形象等形式传递给观众,观众在聆听和观看节目时,享受节目美。播音主持人以人格化语言艺术魅力,做活节目,架设节目和观众交互桥梁,让更多的观众沉浸在节目意象,让更多的观众了解节目、理解节目,接受播音主持人,获得节目成功。

3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魅力之亲和力

播音主持人在节目中,用语言、声音、形象、画面传播事实,可以借助自身主观能动性优化节目效果,这离不开节目链中各环节的相互配合。播音主持人用语言和声音将节目传递给观众,借助节目东风,发挥上传下达作用,以自身亲和力,拉近节目和观众的距离,构建“自己人效应”,实现节目和观众交互,促使节目入耳、入眼、入脑、入心。播音主持人亲和力本质之对象感。口乃心之门户,播音主持人要把观众置于心中,语言是最好利器,正所谓“言为心声情自出”,在节目中播音主持人要考虑观众心理节奏,调节并把握播音主持语速和语调,和观众心理节奏合拍,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实现节目传通和共鸣,荡起节目之涟漪。同时,播音主持人心中有观众,最直接体现为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播音主持人要利用眼神,传递内心真实情感,和观众交流互动、传情达意,以眼神感染观众,表达鲜活的亲和力。播音主持人亲和力源自于“接地气”,这就需要播音主持人深入理解节目,形成具体感受,能够形之于声,进而及于观众。播音主持人要立足节目,深入民情,接触观众,用心感受民生,触接生命脉搏,感悟生活本质,充实节目,让播音主持人语言更加鲜活和生动,充满真情实感,实现播音主持人感知于外,受之于心,融于观众,动之以情,及于观众,让节目有底气,接地气,以亲切、真实赢得观众。播音主持人亲和力基础之强内功。播音主持人处于节目的最前沿,必须具备深厚内功才能立足于节目,以可敬、可信、可亲的形象传递节目信息,增强自身亲和力。播音主持人的亲和力离不开专业功底,离不开心得和经验积累,可以看作是扎实内在和涵养的外化,从书本、生活中学习,不断练习音准,改善音色,细心揣摩发声要领,让播音主持人声音更具穿透力,以准确的节目精神实质,表达所思所想,给观众以亲切美感,以亲和力感染观众。总之,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绽放语言艺术魅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播音主持人有责任和义务,将节目更好的传递给观众,绽放播音主持人语言艺术魅力,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人自身具有个性化、人格化与亲和力,深入生活,把控节目,接触观众,强化内功,思考语言艺术,精益求精,为播音主持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韩宇.关于播音主持艺术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5,20:99-100.

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篇3

关键词: 播音;主持;人格魅力

播音主持人作为社会公众人物,其言、其行无不受到大家关注。主持人对节目的驾驭力、表现力和亲和力等,对所主持的节目,甚至所属的广播电视台在广大观众听众心目中的感受等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人格魅力。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罗京老师不幸英年早逝,广大网友自发地在网上设立灵堂,寄托无限哀思,折射出罗京老师深为广大观众喜爱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因此,具备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节目与人格魅力如何相互影响,怎样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越来越为广大播音主持人所关注。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人格魅力的概念、内涵

播音主持人的人格魅力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是对节目本身的驾驭能力。即按照节目的要求,通过主持人的诠释、解说、评论以及情感的投入,使节目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效应。这是塑造主持人格魅力的第一步,试想,如果节目主持得一塌糊涂,再谈人格魅力,那必然是舍本逐末。其次是主持人节目外的品质表现和生活价值观。主持人是社会公众人物,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很容易被媒体捕获并加以放大,使得主持人的个人生活也不可能完全属于自己。三是对文化的沉淀和表现力。主持人必须要有足够的文化底蕴,这是最基本的职业要求。没有文化的沉积,对节目的诠释上就不可能做到得心应手、厚积薄发。从这一点上讲,主持人的形象需要靠文化来支撑。

二、人格魅力与节目的关系

1.人格魅力与节目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主持人是同节目共成长、共荣辱的关系。主持人个性的生命力和人格逻辑密不可分,节目主持人要想把节目做出品牌,使观众喜爱,就应当要在人格和节目的关联上下工夫,形成良性互动,相互依存的关系,进而追求节目与个人人格的完美统一,力求形成某种自己特有的风格。

2.主持人的张力以人格为基础

主持人的张力是在节目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在完成节目内在要求的前提下,自我能力的发挥和扩张。我们经常说,某某人的气质适合某某类型的节目。只有按照主持人的气质和风格,打造与之相适应的节目,这样的配合才会“默契”,节目才会有观赏性和艺术性,如果让李咏去主持《文化访谈》,让白岩松去主持《非常6+1》,未必能够表现得像今天这样“火暴”。

三、怎样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

1.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价值取向

主持人的思想是否纯洁、道德是否高尚,直接关系着对节目本身的影响。罗京老师之所以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和爱戴,与其金属般的声音,严肃、庄重的播音形象,以及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风范,所综合形成的独特人格魅力有着直接的关联。节目之外,他资助穷困山区的孩子上学,一同下地种田,他诚挚的话语发自内心,凝重的表情没有任何造作,这些无不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自然流露。因此,作为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典范,他的英年早逝引起那么多人的惋惜和悲伤,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以自己独特的语言能力为个性特征

独特的语言能力首先要做到语言运用得规范和得体,语言的发音和情感准确、放松;其次是用心播音,以情感人,有自己的个性化特征。再次是始终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把节目做好的必然要求,主持人在走上镜头前的那一刻,他的情绪应该与自己的喜怒哀乐告别,真正做到“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因为这个时候,主持人已经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节目、属于所有观众。

3.以审美意象架起与受众之间的桥梁

高质量的节目和优秀的主持相结合,给受众传达的就一种审美意象,通过画面、声音的传播把节目的内涵和主持人的情感一同传达给受众,让受众在观看和聆听的过程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通过审美意想,架起与受众之间沟通的桥梁,桥通了,受众才能了解你,喜欢你;拥有完美的意象。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李咏和高博,分别在《幸运52》和《购物街》中大量运用肢体语言,张扬而不夸张,成为节目的招牌式动作,从而为他们赢得了较好的人气。 转贴于

当然,播音主持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在长年累月主持节目中积累和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过硬的业务技能、成熟的工作心态,善于挖掘和培养自己的优势,并运用到节目主持之中,才能逐渐在节目中锤炼和升华,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从而为广大受众熟悉和喜爱。

参考文献

[]田超颖,商务社交礼仪全书[M],地震出版社.2007.01

[]王梓橙,论播音主持艺术[J],科技文汇,2008.03上

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篇4

关键词:音乐节奏;非洲音乐;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2)03015403

非洲音乐发源于人类的摇篮——非洲大地,来自黑人的社会生活,历经千年,它不是作曲家的写就,而“是参与者和表演者的加工和创造”[1]。非洲音乐表现出的强大生命活力和艺术感染力,让聆听者和欣赏者为之动容、为之震撼。非洲音乐 “特殊的音乐表现方法,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下,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形式”[2]才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以此影响到了世界的音乐文化,让人心生敬畏之情,非洲音乐中那富有生命气息的特殊节奏,仿佛向人类昭示和解读着生命的尊严和意义,警示着人类去思考、感悟并反思。

一、非洲音乐的艺术魅力

(一)从非洲音乐的概念看其艺术魅力

“非洲音乐不是从地理概念来看,而是从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化角度来看。一般都界定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黑人音乐范围以内”[3]。由于北非与西亚同属于阿拉伯地区,无论从历史、民族、语言、宗教,还是文化方面讲,北非与西亚的联系要比黑非洲更为密切,因此,北非的音乐已经阿拉伯化。另外,南非部分白人的音乐,也不包含在非洲音乐范畴内。而正是这种保留了原生态的黑非洲音乐,才显现出了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从非洲音乐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看其艺术魅力

“非洲黑人音乐几乎伴随着人们所有的活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它既具有艺术性、社会性、政治性和宗教性;又可纯粹用于娱乐,还可以成为传递信息的手段,而且还是部落成员表达共同情感和意志的重要渠道;它既可以颂神,又可以赞美人,还可以用来驱魔祛病”[3]。比如许多劳动往往有音乐相伴随;在许多仪式中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音乐活动常常带有社交性质,喜庆节日或农闲时节,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参加到合唱、合奏和舞蹈中去,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即使在有专业音乐家表演的场合,也没有与观众截然分开。这种人们生活在音乐中,音乐又在人们的生活里的特点正是非洲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在。 (三)从非洲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感受其艺术魅力

1 特殊的音乐节奏

“非洲音乐的节奏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是非洲黑人音乐中最重要的因素。其主要特点是:强烈奔放,复杂多变”[3]。其中一种是自由节奏,无明确规则的律动;另一种是固定节奏,则具有规则的律动,并可以借助于拍手、跺脚和敲击乐器将其律动结构体现和强调出来。还有就是单线型和多线型节奏,可通过单线条和多线条的种种变化和乐器的音色对比,产生交响式的音响效果,并表达出多种不同的内涵。正是非洲音乐中强烈奔放、富有动感并永远充满着生命活力的节奏,让其焕发出鼓舞人心的艺术魅力。

2 风格独具的非洲歌曲

非洲歌曲一般都具有非洲音乐的典型特点,“旋律结构常围绕一个或几个中心音,并运用重复的旋律型,音域较窄、乐句较短小,较少装饰音,常做反复,歌唱者用真声演唱,一领众呼应”[3],或又说又唱又喊又叫,手舞足蹈,形成自然的多声性效果,既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又使歌曲具有传统非洲音乐的特点。如即兴演唱的赞美美好、广袤的阿非利加大地的“非洲民间歌曲《非洲赞歌》,句式方整短小,歌曲的音域狭窄,重复的旋律型,无装饰音,曲调与伴奏、说唱、独奏等交替进行形成的多声性效果”[3]。又如表达父母为孩子祈福的“非洲博茨瓦纳的民间歌曲《孩子》”[4],演唱者朴素自然如说话般的歌声,手舞足蹈的表现方式,一唱众呼应的多声性表现,音域狭窄、乐句短小、音型重复的曲调,都无不表现出非洲歌曲所独具的特点和艺术魅力。

3 非洲的黑人舞蹈

“舞蹈是非洲黑人最古老、最普遍,也是最主要的艺术形式”[4]。“它不仅为和各种仪式以及劳动需要而产生和存在,也是非洲黑人用身体动作和节奏表达思想感情和生命体验的最重要方式”[5]。根据社会中的不同作用,可分为传统仪式性舞蹈和民间自娱性舞蹈。“前者不但有固定的程式和内容,动作、服饰等有严格的规定外,还起着维护、保持传统习俗,传递知识,团结人民等社会功能,是非洲文化的主要遗产,也是非洲黑人舞蹈的灵魂和精髓”[5]。后者舞蹈没有固定的程式,有着黑人民间舞蹈都具有的自娱性和即兴性。如“非洲加纳丰多姆佛罗姆舞蹈,是猎人们为了吓退野兽而喊叫、跺脚、挥舞棍棒,随着领头人的叫声,人们一边跟着呼应,一边随着有节奏的跺脚,形成的一种战斗性的舞蹈,也是一种传统宫廷仪式舞蹈,有一定的场合、时间、程式,具有一定表演性的舞蹈”[5]。黑人舞蹈以躯体屈伸起伏、胯部摆动和旋转为主,节奏鲜明热烈,动作富有细腻的表现力和生命的活力,由庞大的群体表演,具有非常震撼人的艺术感染力。“黑人舞蹈节奏强烈,强调人体每个部位,如头、颈、肩、胸、腰、胯和四肢的表现力,其中最突出的是头部的甩动、胸部的起伏、腰部的屈伸,胯部的摆动和旋转”[4]。即兴起舞的黑人民间舞蹈既具有以上特征,还能自娱自乐,舒缓压力,并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

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篇5

一、基于乡情,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乡土魅力

汤山是一座千年古镇,南京猿人的故乡,她从后羿射日的远古神话中一路走来,历经吴越争霸、六朝风雨、明清更迭、民国风云,受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浸染,在汩汩流淌的汤山温泉的浸润中,积淀出深厚的底蕴。汤山是一座旅游休闲新城,作为三城九镇之一,汤山正在发展旅游休闲和现代服务业,汤山新城开发已初具雏形。

我校的校本课程,植根于汤山这块底蕴深隧、古老而又现代的沃土上,它基于乡情,彰显出汤山山城、泉城、文化之城、旅游休闲新城的特色,折射出醉人的乡土魅力。

1.基于地域风情习俗。宁镇山脉拥裹,汤泉河水沃灌的汤山,小家碧玉般的宁静美丽。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沐泉而归,数千年来酿造出独特的风俗人情,这些风俗画卷在遗存的传统节日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迹。我校立足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民间传统节日,开发出《清明时节雨 沾湿忆中人》、《粽米飘香・端午情缘》、《明月千里・遥寄相思》等传统节日校本课程,用意不只在通过传统节日活动课程,让学生习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知识,领略到共性的民族本土文化的魅力,更在通过让学生领略到家乡的节日中透出的独特的家乡地域风俗人情,以浓浓的乡土风俗人情美,浸染荡涤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从心灵深处自然涌动喷勃出亲情、乡情,直至升华出爱国之情。

2.基于地域历史文化。这里有远古文化的发源地――射乌山,这里有南京文化的发现地――猿人洞,这里有明文化的遗址――阳山碑材,这里有民国文化的建筑――澡堂。远古、六朝、明清、民国,在汤山展现出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碑如长创青天倚,十万骆驼拉不起。”“天生一勺温泉水,洗尽人间万古愁。”捧读那不朽的诗篇,莘莘学子不由得会回眸汤山历史的星空,与诗坛文坛巨星神交对话。基于汤山丰富的历史文化,我校开发的《碑、泉、洞、湖、寺》、《璀璨的汤山文化》等校本课程,就是立足于汤山的自然山水和文化古迹,追溯汤山的文化历史,探寻汤山的文化之根,让学生领略文化汤山的魅力所在,从另一层面引发爱乡之情,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这个层面上讲,谁说我们的德育不可以是诗意的呢?

3.基于地域军旅资源。汤山是南京的东大门,历史上的东吴、六朝、明清、民国都在此建都,汤山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其自古以来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直至今天,汤山依然驻军单位众多,1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近20家驻军单位。走在大街上,在川流不息的人群里,随时随处可见流动的橄榄绿。部队是所大学校,部队治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汤山的驻军为我校提供了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我校的学军校本课程充分利用了这一地域资源,有效地开展了学军教育,学习军人优良的品质,以军魂教育学生,开辟出一条爱国主义主旋律教育的捷径。

二、基于校情,彰显学校历史特色的传统魅力

汤山中学建校有近60年的历史,在办学过程中,我校一直坚持“对每一个学生成长负责”的办学理念,坚持学生先成人后成才的发展目标,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严抓不放。长期以来,德育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些好的传统。因此,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基于校情,传承了好的办学传统。

1.延续传统美德教育历史。我校长期以来对学生的德育工作扎实有效,学校学风浓郁,学生文明守纪。我校是南京市德育先进学校,中国十五国家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实验学校。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我校德育的一个传统内容。为此,我校开发的《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校本课程,正是基于我校开展传统道德教育校情,彰显我校德育传统特色魅力的以一作法。

2.延续军魂教育历史。我校与汤山多家驻军单位之间建立了军民共建关系。与炮兵学院共建达20多年历史。每年暑期都要带学生到炮兵学院举办学军夏令营。参观兵器、学习队列、听取讲座、练习射击。近年来又与东营房坦克部队,我们建立了友好关系,将其定为学校学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请教官进校园进行新生军训,开展带学生参观营区,参观学习军人内务整理,乘坐坦克等体验活动。此外,还与工兵团、炮兵团等野战部队建立友好关系。《另辟蹊径・借力施育》校本课程正是基于学校长期学军传统,借军营之力,开辟学生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纪律教育、挫折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3.延续集邮育德历史。我校是青少年集邮基地,集邮是我校一个特色,在学生中培养邮迷,举办邮展,请专家讲座,已有多年历史。我校成立集邮社团,开设《在集邮中学习 在学习中集邮》校本课程,目的不仅是传授学生邮品知识,而是借邮票这方寸小世界,展现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结识历史名人,传承美好品德这一大世界。让学生在集邮、易邮、展邮之中,学会生活、学会理财、学会交友、学会做人。

三、基于生情,彰显学生人本特色的个性魅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关注学生生命质量,关注学生成人的教育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这是以生为本理念的要求。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正式基于学生成人、成才,关注学生成长这一人本思想,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健康发展。

1.清泉课堂中的清泉教育。《清清汤泉・润泽心田》校本课程,通过“清泉文化”养成性课程的实施,努力使广大师生达到对“清泉文化”内涵的全面挖掘、理解,构建学校的发展愿景和目标,通过此课程的实施,形成师生共享的清泉核心价值取向,落实到师生认同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最终升华成为全体师生为之奋斗的信仰。通过此课程的实施,让师生自觉践行“清泉文化”衍生出来的清泉理念、清泉校训、清泉精神,成为学校健康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以文化的塑造构建学校的特色,推动学校向品质卓然发展,最终促进学生品质的全面塑造。为此成立了“听泉”文学社、“清泉环保社”、“绿泉网络设”、“聚泉集邮社”、“吟泉合唱团”等成立“听泉”文学社、“亲泉环保社”、“绿泉网络设”、“聚泉集邮社”、“吟泉合唱团”等而社团。其中“听泉文学社”等社成立后,学生的一大批作品在网络、报纸等不同媒体发表并获奖,这里已成为学生成就作家之梦的快乐家园。而“绿泉网络社”开设的“新汤山中学吧”成为学生们结交朋友、谈天说地、抒情释怀的重要渠道,“绿泉网络社”成为引领学生绿色上网的新生力量。

2.阳光活动下的阳光成长。我校开发的阳光体育测向校本课程,融科技、健康、游戏于一体,学生在快乐活动中,长科技知识,强身体素质,炼团队精神,活动深受学生喜爱。现在,我校已成为江苏省阳光体育测向基地,学生的阳光无线电测向活动已多次获得省级大奖,学生的活动足迹也已跨出本省,到达四川、北京等地,学生们在阳光测向活动中享受阳光教育,在阳光教育中阳光成长。

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篇6

内容摘要:要想创立独具特色且富有竞争力的商业街,只重视其功能价值是不够的,消费者的心理和审美等精神层面的需求理应得到重视。本文深入探讨了商业街潜在魅力、文化属性、消费者需求和消费者价值之间的理论关系,以期对商业街魅力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商业街 文化属性 消费者需求 集聚印象

今天,商业街的数量越来越多,然而商业功能越来越趋同,大多数商业街特色不足,相当多的商业街忽视了消费者需求的巨大变化,因此在其发展中显得魅力不足。一条商业街应如何吸引消费者,进而维持其自身魅力呢?本文把商业街充分挖掘原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传统风貌的商业建筑,发挥商业街在商业特色和地方特色等方面的文化属性,作为其获得差别竞争力与保持持久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来进行研究,并在集聚印象理论基础之上将文化属性作为切入点,从研究商业街文化属性与消费者需求关系来解释商业街魅力的形成。

研究背景

商业集聚也叫零售集聚,是一系列零售店铺在地理上的集中,商业集聚小到集市、自由市场,大到城市中心商业区、商店街以及购物中心。其中商业街作为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结合体,被称为“商业博物馆”。商业街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与其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市容景观、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高度融合。

在商业街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除来自其它同类商业街的强有力竞争外,还受到来自购物中心等“规划型商业集聚”的挑战,传统商业街等“自然形成的商业集聚”面临着发展的重重困难,正在不断衰退,这已成为商业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Baker,2006)。

对自然形成的商业街进行规划,其目的是强化商业街的特性,以增强它的竞争力,但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商业街给人“千街一面”的感觉,但也有如北京王府井和前门、陕西西安西大街、上海南京路和黑龙江哈尔滨中央大街等,风格独特且顾客如织的商业街。这些国内知名商业街,“无不是一幅幅多彩的商业与文化交融的历史画卷”:王府井大街―老北京风貌;前门大街―老字号汇聚;上海南京路―海派文化;西安西大街―盛唐风韵;哈尔滨中央大街―异域风情。以西安西大街为代表,西大街上有钟楼、鼓楼、城隍庙等许多名胜古迹,还有许多老字号店面,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对提升整个商业街的文化氛围、带动商业发展,是不可缺少的重要要素。来到这条商业街的消费者,除了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商品满足自身的需求外,还获得了许多购物之外的乐趣,让消费者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西大街的繁荣发展不得不引起大家的深思,在今天一条商业街能否吸引消费者的驻足和忠实惠顾,已经成为商业街的管理者和经营者高度关注的问题,把目光聚焦在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需求上,已经成为商业街保持恒久魅力的重要因素。

商业街文化属性与动态变化中的消费者需求

商业街存在与发展即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以人为本的商业理念,是商业街发展的源动力。要充分考虑商业街消费者的需求来研究商业街的魅力问题,就必须弄清现阶段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此时满足消费者需求是商业街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践中,时代在变,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变,商业街成功发展的关键就是必须了解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必须要回到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和制定经营战略,否则不会取得成功。菲利普•科特勒认为需求是市场营销科学发展的原点。哈佛大学的泰德•李维特认为必须重视消费者的需要,人的需求是可以被激发的,并且消费者的需要随时可能改变,它是一种运动状态。消费者的需求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所具备的知识结构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剖析消费者心理不难看出,只有在满足消费需求的情况下,才能对其产生吸引力。消费者的需求决定其消费行为,消费者会采取行动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此时消费者感知到的集聚印象与其需求相一致时,会促使其消费行为的发生。积极地去挖掘消费者的真实想法和真正需求,可以促进商业街的持续发展。

通过对消费者需求问题的剖析可知,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物质的消费和满足仅仅是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保障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人的精神需求才是最高层次的。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饱穿暖的中国消费者已不仅仅满足于追求有形的物质,更加追求高层次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注重精神上的自我调整,开始注重追求心理的愉悦、精神的满足、美的感受,即精神文化方面的归属。当前,不但把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研究放在了满足消费者物质层面需求上,还要关注消费者精神层面的需求。购物不仅仅是一种以纯粹的理性计算为动机的经济交易,而且也是一种闲暇时间的休闲活动。在选择商业集聚时,消费者会对集聚传达的各种信息,包括人文、历史、商品、便利性、建筑等做出感觉上的初步判断。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但要重视商业街的功能价值,也要重视消费者精神层面需求的满足,这已经是当前商业街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

在商业运行中,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因而它无可回避地影响着消费者的活动。社会学认为文化的最基本特性就是具有创造性与传递性,传递性是创造性派生出来的,所以只能从创造性中寻求文化的本质。

文化以其独特的演化痕迹和独一无二的身份象征和见证,成为商业开发价值逐渐凸显的原因,文化成为商业寻求发展后劲的“法宝”。商业的文化附加值越高,它的价值越高。目前,随着商业地产的蓬勃发展,许多大型商业集聚相继问世,它们规模大、商品全、功能多,但是却表现出同质建设、没有个性,在满足消费者的物质商品消费欲望后,很难再找到发展的后劲,缺乏核心竞争力。与这些多功能购物中心相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标志性的人文景观,洋溢着饱满的人文精神和驰名中外的百年老字号的商业街,存在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其中有一些已经成为一个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受到人们的青睐。文化是商业街的灵魂,已成为商业街发展的重要支撑,充分挖掘文化的内涵,防止文化的流失,成为当今商业街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其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文化是决定商业街魅力的重要因素,其内涵极其丰富并充满多元化特点。在商业街文化元素中,包括体现商业街物质形态的传统建筑文化、传统街区文化和空间形态文化等的有形文化,以及形成商业街人文环境的民风民俗、传统价值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等的无形文化。商业街的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等凸显了地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地方文化的风格各异,有利的形成了商业街的独特风格,并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最有力的武器。

文化迎合了现代社会消费者精神方面需求的变化,文化消费已经成为消费者体现自身价值的方式之一,在商业街魅力研究中引入文化,是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双重需求的结果。

基于集聚印象理论的商业街潜在魅力研究

对“印象”的研究最早始于对店铺印象的研究。自1931年雷利提出“雷利法则”开始,Martineau等研究者也将研究的视角放在了该领域。雷利认为潜在魅力是零售设施具有的质量,是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有积极影响的因素,是消费者对零售设施的主观反应。1962年美国学者Huff建立了“哈夫模型”,在该理论中引入了消费者的选择行为。在“哈夫模型”中用零售设施规模衡量潜在魅力,即把卖场面积作为潜在魅力指标,但潜在魅力仅用规模来衡量未必全面(吴小丁,2001)。零售设施的魅力应是由设施自身特点、所在地特点和商品特点等多个要素决定的。早期的学者对“印象”的研究认为,环境属性能引起消费者情感的变化,进而影响对店铺的印象,从而影响其消费行为,环境属性主要包括店铺布置与建筑、象征与颜色等,其中有些影响因素就与文化密切相关,如地域特征、人文历史和传统建筑等。此后,大量的学者对店铺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大量的研究。Anselmsson(2006)从消费者行为学研究角度出发,通过对消费者需求的研究,以及对消费者感知的测量来解释消费者的惠顾行为。

但此时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集聚内具体的店铺研究上,如研究如何使商业街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们尽其所能提高店铺的魅力,而忽视了从店铺间或集聚层面来考虑对消费者的影响(Teller,2008)。还有一些学者把购物中心等商业集聚作为一个单个店铺来进行研究,而忽视了商业集聚自身所具有的真正特质。有的学者在其研究中证实集聚中类似于印象这一变量对消费者的商业集聚惠顾行为存在重要影响。有些学者在其研究中指出,随着购物中心等新型商业集聚类型的出现,消费者对店铺印象等不断进行补充的同时,也面临着解决集聚间激烈竞争的问题,原有的店铺印象理论已无法解释商业集聚是如何吸引消费者的。当不同商业集聚内大量相似的店铺摆在消费者面前时,消费者不可能一一对其详细评价,而此时唯有先进行集聚选择,消费者会首先选择其感知的有潜在魅力的商业集聚,再在其中进行店铺选择。目前,已经有大量的学者在其研究中证实了这一观点。

既然对消费者而言集聚选择会先于店铺选择,那么消费者感知到的集聚印象就会影响消费者的惠顾行为。如果消费者感知到的集聚印象与消费者的购物需求相一致,那么集聚印象就是影响消费者惠顾行为的关键因素。由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的目光放在了集聚印象问题研究上。

国内外大量学者在研究中指出,进行商业集聚印象研究与评估,对商业集聚潜在魅力的提升、消费者吸引力及自身竞争力提高等都起到重要作用。之于消费者,商业集聚的易达性、停车、店铺组合、环境刺激等都会丰富消费者的购物经历(Kim,2002)。商业集聚内各店铺虽然有各自不同的经营意图,然而也会形成商业集聚整体的某种风格或者个性,即商业集聚的“印象”,且这个印象是可以被量化的,后续学者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进一步证实了环境属性中的传统文化属性对消费者感知集聚印象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其惠顾意愿(Teller,2008)。

结论

在商品流通领域引入文化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极为广阔的研究领域,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虽然已经从不同领域、不同学科发展的需要对商业街文化问题做了研究,但在该领域进行文化问题的深入研究却并不多。

本研究将文化作为切入点,结合消费者需要、消费者惠顾与消费者感知来进行集聚问题研究,通过研究文化属性与消费者需求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商业街潜在魅力之文化属性对消费者惠顾行为的影响。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商业街文化属性对消费者选择行为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并最终为商业街的良性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小丁.哈夫模型与城市商圈结构分析方法.财贸经济,2001(3)

2.Anselmsson,J.(2006).Sources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with Shopping Malls:a Comparative Study of Different Customer Segment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tail, Distribution and Consumer Research16, no.1

3.Baker, R.G.V. (2006).Dynamic Trip Modelling. FromShopping Centres to the Internet. Springer, Dordrecht.

4.Kim,Y.-K.(2002).Consumer value: an application to mall and internet shopp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tail & Distribution Management 30,no.11/12

5.Teller,C.(2008)."shopping streets versus shopping malls-determinants of agglomeration format attractiveness from the consumers' point of view." Th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Retail,Distribution and Consumer Research vol.18 (NO.4)

作者简介:

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篇7

关键词:民俗文化;体验式设计;国际旅游岛;海南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143-03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核心问题是把海南岛建设成为独一无二、充满魅力的热带岛屿,而海南岛除了拥有灿烂的阳光、绵延的沙滩、蔚蓝的大海、精致的岛屿、挺拔的椰树……其最大的独特性还在于我们对于海南岛独特民俗文化的诠释,让来到这座岛屿的人们感受到别处无法感受到的民俗文化魅力。

一、民俗文化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重要

地位

1.民俗文化元素是海南旅游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海南岛要真正走向国际化,对民俗文化的整理和开发是一个关键性因素。一个地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独特的文化传承形成特有的民俗文化特点,海南岛更因其岛屿的特殊地理位置,保持了相对原生态的民俗文化特点。这种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也正是海南挖掘独特文化魅力的源泉,也正是海南旅游走向国际化的基石[1]。

2.民俗文化元素是海南度假旅游的核心吸引力。海南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海内外众多的度假游客,但是度假模式相对单一,更缺乏独特文化元素的主导。这就对度假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产生潜在的威胁,因为仅仅是阳光+海水+沙滩的度假模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可谓竞争激烈,而阳光+海水+沙滩+独特海南岛文化的感受之旅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可见对海南民俗文化元素的深度保护和挖掘才是培养海南度假旅游的核心。

3.民俗文化元素是海南人文生态工程的核心基础。建设国际旅游岛应从人文生态视角将海南的民俗文化元素重新构建,将其纳入海南人文文化建设体系,形成独具特色、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系统。一个区域人文生态的丰富多彩和延绵传承,形成这一区域的个性魅力。构建海南岛良好人文生态环境,有利于推动海南岛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展示海南岛文化内涵和个性魅力,增强亲和力和吸引力,优化自然生态环境。构建海南岛良好人文生态环境,应以彰显地域历史文化及民族文化内涵、构建重点人文景观保护区域、凝练人文精神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为重心,形成特色的海南岛“名片”。

二、海南民俗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体验性弱

海南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多彩,神秘而充满魅力,但是在现阶段的开发模式中,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更多感受到的不是神秘而是野蛮,不是魅力而是排斥。其中非常关键的原因还是海南民俗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形式体验性不强,例如,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也许能看到像竹杆舞表演,甚至还能加入到跳竹杆舞的队伍中,但是这种体验却是片面没有系统的。这种片面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不是所有来海南的游客都有机会体验,对海南岛的民俗文化理解自然不相同;另一方面,游客即使体验到了这样一种竹杆舞的形式,可能并未能体验其他各种民俗文化而对海南的整体文化形象认识有偏差。

1.海南民俗文化开发的区域性明显。海南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对东线的开发是较早也是较成熟的,现有的民俗文化开发项目也大都集中在东线上,比如黎村苗寨、槟榔谷。这就对全面而整体的展示海南岛的民俗风情提出了挑战。而且民俗文化展现的形式大都局限于景区内,出景区门则很难从周边的村落和环境中感受到景区内的风土人情。但是民俗文化的强大魅力是一定要人置身其中去充分体验的。单一的依靠范围有限的景区让人们来了解整个海南岛的民俗文化是不现实的。

2.海南民俗文化开发的功利性太强。海南民俗文化旅游开发项目相对于自然风光的旅游开发项目,还处于相对较弱的位置。特别是像黎村苗寨这样的项目,重复性很高,为什么重复性会这么高?利益驱使。为什么有利益?正是源于海南民俗文化的魅力,而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却被利益主导,利用游客对海南风俗民情的好奇心理,采取了一些不妥当的手段。例如,进入黎村苗寨,体验婚俗的一个项目,在游客不知情的情况下,强行让游客体验黎族婚礼,最后强行收取一定的费用。这会给游客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从而扭曲对海南民俗文化的理解。这种形式的体验不仅不利于民俗文化的开发,反而造成体验错觉。

3.海南民俗文化开发的可介入性弱。海南民俗文化具有神秘、原生态的特点,在开发过程中如果没有以人及生活形态为载体,民俗文化的开发就很容易走入低俗、野蛮的窘境。民俗文化的开发旨在向人们展示海南岛人民的生活艺术和文化,如果加入过多的商业开发成分,例如为了赢利,在景区内设置与民俗文化展示格格不入的文化元素,把民俗文化展示变成了大杂烩,只要有赢利的项目都可以上。如何介入并引导海南的民俗文化到一条和谐发展之路,正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三、体验导向的海南民俗文化开发系统设计

(一)设计的核心基础:海南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海南民俗文化开发系统的设计旨在对不可再生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保护与发展,以推动海南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和所有民俗文化的保护一样,海南的民俗文化保护同样面临传承问题。究其根源,主要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大冲击,年青人向往现代都市生活,并没有认识到民俗文化的价值所在。而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结合的传承方式也缺乏政府主导,让年青人看不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之所在。政府需要给予相应的政策及经济支持,使得海南民俗文化不仅能得以传承,还会增加海南的国际化魅力,从而促进民俗文化本身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设计的基本理念:突出海南民俗文化的体验性

海南民俗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人,而人之所以传承一种文化是出于生存的需要或是热爱。民俗文化之于海南,是形成国际化形象的立足之本,生存之需。但是现阶段民众缺乏对传统文化意义的理解,一部分人对传统民俗文化并不了解,一部分人热爱传统民俗文化却迫于生计不得不放弃,陷入无人承继的局面,这就需要通过引导让人们了解文化的价值、体验文化的魅力,并且通过政策引导让民俗文化在展现魅力的同时缓解文化传承者的生活压力。我们通过一定的开发模式,让更多的游客来体验这种民俗文化,参与其中,让他们更加了解这种文化,同时也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经济的支持。

(三)设计的主要策略:保护优先、重点突破、市场介入、大众参与

1.保护优先:全面整理和保护海南民俗文化的各类载体。海南岛具有稀缺的岛屿文化和民族文化,但是稀缺的文化资源却没有被充分、完整的展现给游客,没有形成核心的文化竞争力。海南岛也致力于对这些民俗文化的保护,目前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53项。但是这些民俗文化都面临载体――人的缺失。为什么这么稀缺优秀的文化资源却面临这样一种无以为继的尴尬局面呢?因为生存与文化之间,人只能先选择生存,如果我们认识到文化的价值,并通过合理有效的渠道使文化转化成经济发展的动力,那么这些宝贵的资源才能保护下来,并得以发展,而文化的载体――人也得到了最好的保护[2]。

2.重点突破:开放一些有特色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海南的黎苗风情是其民俗文化中十分重要且最具特色的部分。而目前海南展示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景点和项目,有些不但没有让游客接受和热爱黎苗文化,反而心生恐惧;有些项目向人们尽可能全面、客观的展示黎苗文化,却缺乏体验性项目让人们走马观花,缺乏深入的理解,更谈不上将黎苗文化打造成为海南岛特有的文化核心竞争力。可以加重力度建设一批古朴、充满民族特色的村寨,让游客能全方位的体验海南特有的生活方式。

3.市场介入:将民俗文化融入高端度假旅游体验之旅。海南岛目前主要以观光和度假休闲旅游为主,其中自然包括一些对民俗文化进行了解的项目,但是没有高端的民俗体验线路设计,而这样的线路设计,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高端客户,另一方面也对海南的民俗文化进行最广泛和有效的推广。当前,三亚崖洲古城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很好开端,能成为补充三亚及海南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不足,再现海南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3]。

4.大众参与:用群众运动确保海南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我们要改变民俗文化传承通过个别的传承人,通过限定的景区来实现的观点。民俗文化的传承首先要有这个地区民众的深深热爱,然后要有丰富多样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如果少数民族的歌舞随处可见;如果琼剧、海南八音、崖洲民歌能相随耳畔;如果有幸居住在船型屋;如果能穿上黎族姐妹织的黎族服饰;如果能参与海南特有的节庆活动……对游客来说这就是最快乐的旅行,因为在旅行的过程中体验了一种文化,并参与和传承了这种文化。

(四)设计的核心领域

1.视觉体验系统设计。海南的特色要通过视觉展现给游客的主要是独具岭南风格的回廊式建筑和少数民族服饰。我们应该通过政府的主导,将一些古建筑群进行修缮和整理,将海南乡村的船型屋、城镇的岭南回廊式建筑为标志的建筑特色展示在游客眼前。海南有黎族、苗族和回族,在民族聚居区域应鼓励少数民族保有自己的服饰文化,并通过全民的参与,让游客感受到海南的与众不同。海南现有的岛服文化是一种非常好的视觉体验典范,这使得游客非常有参与和认同感,但是岛服文化的内涵有待深度的挖掘,也需要更多元化的产品。

2.听觉体验系统设计。海南有很多的民间音乐戏曲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其中有很多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崖州民歌、儋州调声、临高人偶戏、琼中黎族民歌、黎族竹木器乐、海南斋醮科仪音乐、琼剧、海南八音器乐、文昌公仔戏(三江公仔戏)。如果通过整理能将这些音乐戏曲向游客展示,一方面让游客通过音乐了解海南民俗文化,另一方面也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得以解决。

3.味觉体验系统设计。海南美食继承了南方饮食的特点:清淡、讲究原汁原味,同时也结合了海南的地方特色,不仅有美味的小吃,更有已经为大家所知的四大名菜“文昌鸡、嘉积鸭、和乐蟹、东山羊”,如果我们能把这些饮食资源与民俗文化展示进行整合,例如,专门开辟一条海南美食街,将海南的小吃、名点,著名菜式以快捷、卫生、物美价廉的形式呈现给游客,想必大家都会非常愿意去品尝,从而更深入的了解海南的饮食文化。

4.行为体验系统设计。很多游客来到海南不仅为了领略海南的岛屿风光,更是想体验海南的热带生活方式,尤其是黎苗等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建设一批能展现海南特色的农场、村寨,提供给游客充分体验海南民居生活的场所和机会,就像云南的丽江、湖南的凤凰等等这样的古镇,通过一种生活方式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更可以通过对少数民族特有节日的节庆活动,让游客真切感受海南的民俗文化。

5.精神体验系统设计。精神体验系统的设计旨在通过文化作品,包括文学、影视等形式向社会大众传播海南清闲、自在、快乐的精神。首先是收集与海南有关的古代文学作品,整理出不同系列让人们感受历史长河中的海南,其次创作出现代影视作品,让海南通过荧幕走向社会大众,让没有来过海南的人向往海南,让来过海南的人留恋海南,让海南岛不仅存在于一个地理位置,更存在于人们心里的某一个角落。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所在,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之一。海南民俗文化体验性开发需要从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高度实施“政府主导、民间参与、企业投资、社会收益”的总体策略,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多种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挖掘本土文化[J].新东方,2009,(6):14-19.

[2]李壮丽.如何做好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在保护中实现有序开发[J].民族论坛,2009,(1).

[3]张军.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J].旅游学刊,2005,(5):38-42.

How to Develop Hainan Folk Culture Under the Context of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Design by Experience

WU Jue

(Hainan University,Tourism College, Haikou 570228,China)

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篇8

在现代图像媒体影视文化快速传播的今天,艺术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有活力才能实现创新,没有活力就等于死亡。艺术只有扎根现实生活才能使人真实地感受到周围世界,才能理解原始生命与物理实在的直接关系,否则艺术就会成为一种虚无的、单向的符号。[3]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如木版年画、剪纸、刺绣等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极具代表性,这些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多元的造型方式、原始的文化意味、鲜明的主题、多样的风格、绚烂多姿的色彩、精湛的技艺以及丰富生动的表现手法,不仅为我国当代油画创作提供丰富的图像资源,还能使作品展现出无穷的魅力和活力。我国传统民间美术作为民间文化实践方式的表意创作,不仅生动地表达了劳动人民质朴纯真善良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观念,还真切地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本土文化形态特性。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家被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艺术特点所吸引,他们纷纷从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意味、美学意蕴、文化心理等精神特质方面入手,以传统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为创作元素展现传统民间美术的特有魅力和活力,推进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综合创新。民族文化土壤是产生艺术创作活力和魅力的基石。中国当代油画创作只有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艺术与生活之间的桥梁,才能使艺术传达出新的视觉方式。[4]艺术是历史和现实沟通的中介,对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概括整理不仅能使人们了解到简单明了的民间美术背后蕴含的深厚意蕴,而且还能展现油画艺术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活力。

在中国当代油画发展过程中,一些人提倡中国油画应当在艺术理论和表达方式上全盘西化以体现创作的时代性,这种主张看似很当代,却忽视了艺术作品民族性的本质内涵;还有一些人则一味强调艺术的民族性,对西方艺术全面否定,这种主张虽然重视艺术的民族性,但却忽视了对外来艺术精华的吸收和借鉴,中国当代油画的艺术魅力或活力被削弱。艺术只有善于吸收和创新才能充满活力和魅力,因而正确认识我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创作出既具有传统文化内涵,又包含时代精神的油画作品。王沂东是我国当实油画艺术家中的领军人物,他将西方油画中的写实技法与象征中国特征的红色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和风情的作品,如《山里的新娘》《吉日》《闹房之二———吉祥烟》等;此外,在许多作品中他还采用剪纸、染织等民间图案来表达祝福吉祥的寓意。正如他自己所说:“中国传统美术中的色彩运用给了我很大启示,将这些色彩融入油画创作不仅使画面显得更为复杂,也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力。”当代油画家罗中立在作品《中夜》《农忙时节》中利用民间美术中“以大为美、以生为本”的造型方式刻画出敦实强壮、腰肢粗壮的大地母亲形象,既体现出人物笨拙、粗犷和不修边幅的原始意味和旺盛生命力,又体现出一种纯真的生活气息和作者对生命原始本质的思索。油画家王怀庆将中国传统美术中民居和家具的空间布局、间架结构、轮廓造型以及镂刻技巧等创造性地运用于油画创作中,实现了东方文化内涵与西方表现技巧、具象画面与抽象精神的完美结合,增添了作品的魅力和活力。

二、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提升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作品的价值

艺术作品的价值包括很多方面,如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等,但作品的文化价值,即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反映作品价值的关键。中国传统民间美术是最具中国民族特色和本土精神的艺术,是否体现中华民族文化成为衡量中国当代油画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要想提升油画作品的整体价值和在国际画坛中的话语权就必须立足深厚的文化资源,提升油画作品的文化内涵,即注重对传统民间美术精华的吸收和借鉴。[5]传统民间美术中散发着原始性意味,自由简化的造型方式和独特的审美艺术特征不仅丰富了艺术家的艺术语言,增添了作品的神秘意蕴,而且还拓展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利于画家自身情感的表达。传统民间美术中色彩的寓意性和独特的造型方式给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以心造型”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显著特征。“以心造型”即画家在创作时呈现出极大的自由度,不必拘泥于客观对象的束缚,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要求对客观对象自由地进行艺术表现。虽说“画是随心草”,可以自由随意地进行创作,但画家在创作时不能摆脱严谨的传承性和规范性,更不能脱离客观对象的形象特征,而应当运用简洁、夸张、装饰或变形的艺术手法,在造型手法、色彩寓意等方面将内容、形式等要素相互融合、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才能使作品呈现出简练纯净的绘画语言和特征。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