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智能医疗的市场分析8篇

时间:2023-07-13 09:23:04

智能医疗的市场分析

智能医疗的市场分析篇1

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局长葛敏在本次活动中表示:“当今,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疗改革,已成为改善民生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长宁区作为‘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上海卫生信息化工程’六个试点区之一,将通过与IBM公司的合作,大力推进长宁区市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利用IBM公司的数据分析技术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医疗服务效率,改善对居民健康和慢性病的管理,从而推进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着力打造智慧医疗体系,助力实现智慧城市的美丽愿景。”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全球医疗卫生与生命科学带头人Mohammad Naraghi介绍说:“IBM多年来一直注重与各国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关注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在医疗IT解决方案上有着长期的积累和研究。在中国,IBM一直致力于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合作伙伴,希望能利用IBM在医疗行业的成功经验帮助中国的医疗行业实现智慧转型。我们相信未来随着智慧医疗中数据分析技术的逐步深入应用,IBM将为中国医疗行业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帮助实现更多像上海市长宁区一样成功的智慧转型案例。”

三大优势推动医疗行业智慧转型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议题,国家信息中心和卫生部共同研究规划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着力打造一个智慧的医疗系统。IBM充分运用自身在医疗行业的深厚经验,深入了解中国医疗现状,致力于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而数据分析作为实现“智慧医疗”的重要手段,将帮助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医疗服务质量欠佳、医疗体系效率较低这三大问题。

IBM在本次活动上详细介绍了智慧数据分析在推动医疗行业智慧转型方面的三大优势:

第一,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系统更加互联互通。数据分析以建设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技术基础:标准化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患者病历的信息共享,保证患者不论身在何处,都能获得较好的医疗条件。并且,通过健康信息整合平台的建立,使得医疗信息和资源在不同医疗服务机构间可以共享,实现了跨医疗机构的在线预约和双向转诊,从而提升了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工作效率,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便民就诊模式,大幅提升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第二,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资源更加普及。为了解决优秀医疗资源匮乏、百姓看病难的症结,医疗从业者在数据分析的帮助下,得以参考大量科技信息与以往诊疗手段,支撑诊断与后续治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并通过农村和地方社区医院与中心医院的链接,使医疗从业者能够实时得到专家建议和培训,突破患者对城市与乡镇、社区与大医院之间的距离限制,为所有人提供更高质量和惠民的医疗服务。

第三,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系统可以“治未病”。IBM智慧医疗通过对于数据的感知、处理和分析,将可以实时发现重大疾病即将发生的征兆,并实时提醒医疗机构服务人员实施快速和有效的响应措施,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医疗机构服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对于患者本身,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医疗系统发现慢性疾病的发生,以及其他病症的变化,及时提醒患者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有效预防病情恶化或者病变发生。

IBM中国研究院信息管理与医疗卫生总监兼首席科学家潘越介绍说:“IBM研究院针对医疗数据的分析技术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其中比较有效性分析、基于病患相似度的分析,以及基于临床指南和临床实践模式的决策支持等技术已经接近实用的程度。目前中国正处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攻坚期,这些分析技术对于帮助公立医院积极应对支付方式的转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携手长宁打造慢性病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IBM与众多国内医疗机构携手,共同致力于利用更先进的创新技术,节省更多的成本,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更加可及的医疗服务,与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合作的项目就是成功案例之一。2011年10月,上海长宁区卫生局携手IBM,着手打造慢性病管理新模式。长宁区作为“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上海卫生信息化工程”六个试点区之一,希望通过建立健康云平台,记录、整合和共享市民在全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诊疗和健康档案的信息,并充分发挥IBM智能数据分析的优势,利用健康档案数据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医疗服务效率,加强对居民健康和慢性病的管理,推进长宁区医疗服务的智慧转型。

经过六个月的充分沟通和积极探讨,IBM与长宁区卫生局在区域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慢性病管理防治工作的理念上达成一致,研发出面向个体化健康管理的协作医疗服务管理系统。该系统建立在慢性病管理模式新趋向的前提下,以大众化病种——糖尿病为重点研究方向,为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医生及专科医生提供了多方参与团队式服务的健康计划管理平台,并实现了如下功能:提供包括健康计划的创建、浏览、执行、管理等功能的一站式慢性病管理平台;提供患者友好界面,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发挥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利用IT技术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监控;运用对医生实践模式的分析,为医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活动现场对该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演示。

智能医疗的市场分析篇2

然而,智能投顾并不能代表实际个人投资行为。“我们的原则不是帮用户去赚钱,而是利用信息处理技术为用户准确地分析出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还原投资本质。决定权、把控权始终还在用户手中。”桑葛石医疗首席研究员沈虹杉在接受《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专访时如是说。

五年前,桑葛石初创团队最初设想是创立一家专注于医疗行业的私募基金,因长期从事投融资、医疗行业研究与互联网工作,创始团队发现大部分投资机构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差无几。于是,几个合伙人一致决定设立金融工程团队、计算机编程团队,自主处理原始底层数据库数据,最终建设成一套高效的企业自用的风险控制终端系统。

系统完成后,会有同行好友让公司帮忙查询相关信息和设计一些量身定制的数据处理风控模型,这让他们感到意外。“最初我们只想做一个内部数据分析系统,没想到这款系统可以面向市场。”沈虹杉说。

目前,桑葛石人工智能风险控制系统已正式,服务群体主要是专业投资机构、股权投资机构及上市公司。该系统可更为专业地实现风险控制,降低投资研究数据库采购成本。除此之外,该系统还提供买方市场前置风险管理、投中风险预警、投后专业管理IT系统开发及服务。

与大部分智能投顾不同,桑葛石人工智能风险控制系统主要应用于投资风险控制,并稳稳扎根医疗行业。其优势在于深度挖掘数据,过滤、剔除冗余信息,在此基础上,将有效信息进行专业定位、重新整理。在数据庞大复杂的医疗行业,桑葛石月均处理的医疗数据都在TB量级。

沈虹杉向《21CBR》记者表示,桑葛石是模拟人类神经网络的运作方式进行投资风险分析。比如,传统的投资方法是分析企业、行业数据动态,但借助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桑葛石可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数据分析,使投资更准确,风险把控更强。

智能医疗的市场分析篇3

关键词:移动医疗;互联网医疗

1引言

随着民众对生命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的进展,人们对于健康的关注和投入也越来越大。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和移动医疗器械的不断优化与改进也使得移动互联网参与到民众的医疗保健流程中来,移动互联网的即时可达性将进一步释放人们在健康和养老方向的购买力。

移动医疗是指手机终端利用采集器或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与采集器相通信,将采集到的用户多种生理信息,如体温、血压、脉搏、心电等数据上传、整理和分析,并即时向用户反馈监测到的身体状况评估或提出适当的健康指导。智能手机的高速数据传输能力使得其可以成为医疗传感器信号的移动接收和中转平台,从而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和医疗监护。另外,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大量涌现,使得对生物信号的采集传输和分析更加便捷,进一步简化移动医疗系统,推动了移动医疗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医疗则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时在线满足患者的医疗咨询与“轻问诊”的需求,有效缩短医生和患者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而移动手机应用借助智能手机的普及浪潮使得医疗服务和用户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从而也涌现更多的商机。

移动互联网医疗将互联网医疗技术、移动医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相结合,颠覆了传统医疗体系,帮助缓解医疗资源不平衡和日益增长的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也是政府积极引导和支持的医疗发展模式。

2移动医APP的几种常见模式

在20世纪的前十年,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新应用带动了一大批线上医疗网站的发展。39健康网以提供健康教育和信息等医疗信息查询为主营业务;而好大夫在线囊括了医师评价和挂号等信息,为患者线下就医提供信息;宜康网根据患者填报的个人信息,提供有价值的疾病风险评估等等。这些富有代表性的成熟线上网站,为近年来移动医疗App的设计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很多App采用了将互联网医疗模式迁移到线下的业务模式。

上线于2011年的“春雨医生”App是轻问诊型移动医疗产品的代表。他们的目标是“不解决疑难杂症,给中国人提供更科学的健康指导和轻度病痛问诊。”春雨已经通过定向咨询、包月等形式建立了医患长期关系的雏形。这种医患关系是通过调动认证医师空闲时间的积极性而实现的。用户通过轻问诊、轻付费获得医生的及时解答和初步指导,这使得用户在医院这个传统渠道之外有了新的方式去解决自己的医疗需求。在App中,除了“空中医院”模块,App中集成的“自我诊断”和“健康中心”提供了非常细分的医疗信息查询和初步分析。例如自我诊断中有非常细致的“化验单解读”功能,这会大大方便患者自助查询;而“健康中心”中提供了基础的减肥建议,这样一些基础性的医疗常识和建议都装到了手机这个小匣子中,节约了医生和患者的沟通成本,也让医院的工作可以面向更专业更复杂更棘手的问题展开。

另一个医疗App的巨头“丁香医生”以“医药查询”为产品特色。拥有300万医生用户的医药生物专业网站丁香园希望借由这产品延续其线上的影响力。同名的丁香医生网站是丁香园推出的面向对「健康常识「疾病常见问题「就医推荐人群的一个网站。同时也为慢性病患者提供交流互助平台。在以往这样的互助平台是很难建立的,多半是同一个医院就医的患者之间会有小团体的联系。借助网络平台,慢性病患者们能充分地交流病患信息和抒发心绪,这让他们有了归属感更利于情绪稳定。“丁香医生”app继承了同名网站积累的专业的医疗查询资源,是提供「可信赖的医疗健康信息为宗旨。用户能方便地通过App「对症找药,规避「虚假药品,定位「附近药店,对一些具备医疗常识的患者来说,这能方便他们去家附近的药方自助开药和避免被蒙骗,节省了去走医院流程的时间。这种功能上的轻便和专业使得它能迅速变现它在线上的受信赖度。

除去轻问诊型和医药查询型移动App,其他许多医疗App定位于更加细分的市场。例如“男性私人医生”是一款针对男性生理健康的应用,提供非常多有用的生理健康信息和锻炼建议;“女性私人医生”针对女性私密健康进行指导,“爱丁医生”着力于备孕和辅助生殖,帮助准备生育的家庭方便查询相关信息;“医口袋”是医生和医学生必备工具书,集成了各个细分方向的专业知识库等等。不少医院也推出了自己的App方便用户进行挂号和专家预约,这也推进了患者在家便能提前规划好自己的就医行程。

移动医疗App扩展了医疗资源的边界,用以患者为核心的轻问诊、自助查询的模式,优化了医疗资源的配置,不仅给用户带来了很大的方便,而且给医疗行业更多的发展机会,给医疗人员更多的拓展空间。随着移动医疗品牌的树立和用户粘度的增加,患者将对移动App有更多的依赖和期待。

3移动医疗的未来

要探究移动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就一定要弄清楚移动医疗兴起的原因。移动医疗是作为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广泛普及的一个应用方向而广泛普及的。智能手机的便携性和高性能使得移动医疗App的制作有了无限可能。智能手机迥异于普通计算机的一点是智能手机集成的传感器前所未有地接近人体。因为信息处理和办公需要,每个人都会携带智能终端,终端上的传感器既能为用户采集有用的物理信息,更能用来诊断他们自己。

近两年来,新的智能终端设备(不限于手机)如雨后春笋般出来。各类手环和智能手表可以对用户的睡眠进行检测,可以量化用户的运动量;专业的智能体脂秤可以收集你的体重信息并分析体脂情况等等。利用智能设备便携地管理自身的健康已经有了相当的市场。移动医疗的主战场还是会在智能手机上。这不仅是因为人手一部以上的智能手机,还因为市场主流的操作系统只有10S和安卓两种,这使得移动医疗产品的开发变得相当方便和极具盈利性。

站在智能手机风潮巅峰的苹果公司,2014年6月开发了新的移动应用平台“Healthkit”。Healthkit并不是单单为了数据而存在。所有的健康指标都会互相影响,所以在Healthkit收集到用户数据以后,会进行一个数据整合与数据分析。这意味着各个单兵作用的移动医疗App将在整合分析下,使得智能手机有了宏观分析人体健康的能力。

苹果公司又于2015年明宣布了用于医疗卫生研究的开源软件框架ResearchKit,旨在帮助医生和科学家更精确和频繁地从使用iPhone应用的参与者那收集数据。这意味着移动医疗反哺传统医疗的可能。医生和科学家将通过医疗大数据统合对流行传染病和群体病症有更深入的了解。

智能医疗的市场分析篇4

大佬云集 风投青睐

位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板块的杭州健培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三年,最近为几款新产品举办“西湖论健”峰会,邀请了美国工程院院士Jim K.Omura,中国科学院院士梅宏,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中国工程院院士付小兵,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软银中国资本董事总经理冯正明等跨IT科技、医疗、资本市场的多位大佬出席。

美国工程院院士、贝尔奖获得者Jim K.Omura在会上表示,在美国,有75%的医疗支出用于慢性病,且随人口老龄化而增长,相信中国、日本等国家同样面临这个问题。美国政府为此推行改革,2013年,奥巴马政府推出医疗提价法案,从医疗服务系统的收费转为政府支付,从而提升经济;在经济衰退期,美国推出经济与临床健康推进法、无纸化办公,电子病历已经广泛使用。

“尽管美国的互联网技术全球领先,但美国仍然没有达到数据互动,尤其在不同的医疗机构间”,Jim K.Omura继续说道,因此美国现在正在自上而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标准用于共享,如扩展交互性信息库等,来提高医疗系统的效率,但是医疗与其他行业不同,数据共享非常难,数据的可操作性缺乏标准,尤其是一些细节标准,象电信那样具有统一的接入标准,不过现在是(建医疗信息化的各类标准)非常好的时机。

中国工程院院士、航空生物医学工程的创始人俞梦孙先生从中医角度阐述“怎样才能解决智慧城市中的民众健康与医疗问题”,他认为,物联网应用于医学是21世纪IT技术的出路。健康物联网涉及全社会的家家户户,因此,它是亿万级的新型产业,健康医学模式和健康物联网,既适合慢病人群,使其提升生活质量、促进康复,也适合亚健康人群,使其增强身心适应功能,还适用于具有特殊健康和能力要求的人群。

健培科技CEO程国华在媒体见面会上介绍说,在中国,“智慧医疗”表面上看,做得风风火火,实则进展缓慢,尤其是IT技术的发展,如传感器、芯片、医学影像算法等在医疗行业应用进展缓慢,“医学人工智能”在全世界实践了约60年,一直没有一个成功的临床案列。

由此可见,智慧医疗不仅在硬件设备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空间,软件以及后端的医疗服务产业也是一个大市场。

软银中国资本董事总经理冯正明系杭州人,他在峰会上表示,软银资本15年前投资了阿里巴巴,4年前投资了淘宝,2年前投资了迪安诊断等,在这之前软银资本以投向科技潜在性为主,关注前沿科技技术,“15年前很少有人会在家网购,但如今人们对医疗健康需求大,因此软银现在非常关注软件对医疗健康保障的应用,软银资本愿意为人类健康投一些小钱”。此话让主持人带着台下听众一起遐想,“这‘小钱’后面到底挂多少个零呢。”

当然,对于智慧医疗也有不同的看法者,善长技术开发的前因特尔首席工程师、ISCA2013主席Avi Mendelson则认为信息化、大数据的迅速发展,如何利用和管理是个新问题,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需要保护个人隐私;远程诊断、互联网医疗、智能设备加上少数专家,可以更大范围提供治疗,但缺点是,用远程机器和设备,虽然方便,但缺少人文关怀和情感安慰,有时候,人类的情感在医疗中也很重要。

智慧医疗 下一片蓝海

尽管智慧医疗在全球范围内存在滞后于信息发展的现象,各个数据库相对独立,形成信息孤岛,医疗体系信息化系统纷繁杂乱,但不能否认,这里潜在着未来的巨大市场。

卫生部原副部长张立平说:“现在中国有1000多家有IT技术的医疗企业”,分别提供不同的医疗信息化产品。现至少有100多种不同的信息化系统在全国各大医院运转,显而易见地是,各系统之间缺乏标准化接口等。

智慧医疗如同一块甜美的蛋糕,谁都想上去咬一口,杭州一家网络公司推出网络挂号服务系统,居然赚得盆满钵满,短短几年内,估值超百亿元,并数次被资本风投相中,数次获得融资,被业内人士称为“搭上互联网的黄牛”;而如何布局智慧医疗,占据未来市场,各大供应商那可是车有车道,马有马路。

IBM中国研究院院长沈晓卫在峰会上表示,几年前,IBM已经向医疗健康行业转型,已不仅仅是一家IT公司了。

目前,IBM已经将医学影像分析技术与Watson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整合,Watson的认知计算能力在医学造影方面完全可以辨别患者应该接受X射线、CT还是核磁共振检查,加上医学影像大数据分析方法,可为医生提供大量辅助医疗数据,极大地帮助医生进行定位病症、分析病情和指导手术,沃森系统已经在著名的安德森肿瘤中心坐诊了,被业界称之为“沃森医生”。

此外,IBM还提供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包含《数字化医院总览》、《区域公共卫生整体规划解决方案》,以及基于沃森系统《IBM GMAS 非结构化信息归档解决方案》,从总体规划到区域布局,占据了智慧医疗的制高点。

中国的医疗企业大多实力较弱,往往选择从单点或局部突破,在原有体系中选择关键点突破,进行升级改造或创新,如在“西湖论健”峰会上,健培科技了四款新产品:激光数码医用胶片、全院自助(JP-Print)胶片打印系统、Healthview驻地云、中医影像智能诊断系统。

据程国华介绍,医院产生的医疗数据有80%-90%为医学影像数据,但是利用率极低。由于国内医疗数据尚未实现互连互通,非结构化的医学影像数据分析处理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健培的激光数码医用胶片做的是医学影像后处理市场,处理的是前期采集到的数据。现在,国外是数码化的影像输出,而国内还是要依靠胶片来输出,原因是国内大医院基本采用显示器诊断,但是中国的医院间没有联网,而病人需要通过胶片来转院、复诊、对比,所以胶片还有市场需求,国内一年约产生12亿张胶片。

如今,健培的数码胶片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已具备完全替代进口胶片的能力,相较而言,因采用数码科技,不仅便于医学影像数据挂网,数据信息间形成互联互通之外,还更环保,有效避免进口银盐胶片造成的医疗污染问题。程国华说,“之前中国95%的胶片市场被进口胶片垄断,每年约有300亿元的市场拱手相让,现在有300多家的医院在使用我们的产品,今年计划进入更多主流的三甲医院。”

而健培的中医影像智能诊断系统,是根据中医理论结合健培医学影像数字化显示技术,将人体组织器官的结构、形态和功能变化数字化影像显示,为亚健康检测、疼痛和动静脉血管功能监测、急慢性炎症以及肿瘤的疗效等提供了量化评估依据。这突破了以往中医望闻问切无法跟现代医学结合的诊治方式,以数码影像解释传统中医原理,等待他们将是另一片全新的市场。

被称为“驻地云”的智能硬件,安置在医院的机房内,能将影像数据的运算速度提升几十倍,并节省三分之二的数据储存空间,在提升运算速度后,即提升智能识别能力,从而达到诊断的要求,这也是健培科技的下一步目标,要早日实现“电脑医生”在中国落地。

在峰会上,健培科技的《智慧医学影像科技发展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医疗影像设备市场在2013年达到302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490亿美元。中国作为世界第四大医疗设备市场,占整个市场的12%。

数码胶片、医学影像还只是智慧医疗体系的冰山一角,据业内人士预测,全球每年需投入智慧医疗的硬件约500亿美元,软件约25亿美元,并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

智能医疗的市场分析篇5

 

移动支付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行业,而且正在加速渗透到我们生活及工作的各个方面。在移动互联网世界中,移动支付将成为继高速网络(3G及4G)及智能终端后的第三大基石。目前,国内移动支付产业呈现出电信运营商、银联、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公司三足鼎力之势。

 

“预计未来3~5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仍将继续扩大,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研究人士介绍,移动支付主要包括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远程支付指用户通过手机网络进行支付、账户操作等;近场支付则是手机通过射频、红外、蓝牙等通道,实现与自动售货机、POS机等终端设备之间的近距离通信技术(NFC)。从国内市场来看,未来银行及运营商将成为国内移动支付产业主要推动者。

 

记者了解到,从市场格局上看,支付宝依靠阿里巴巴这一电商平台,积累大量用户规模和交易基础,占据了互联网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另外,腾讯旗下的财付通市场占比20%,中国银联的银联在线占比9.3%。因此,支付宝依靠其巨大的用户规模和线上交易量,交易规模超过9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移动支付主要有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远程移动支付客户端,以拉卡拉为代表的手机刷卡器,以联动优势和上海捷银为代表的传统短信支付和以中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移动近场支付。由于三大势力对移动支付产业的诉求不尽相同,市场推广的动力也大小不一。运营商与银联主张NFC支付技术,其中中国移动与银联形成合作关系,以阿里支付宝和腾讯微信支付为代表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机构则更倾向于基于软件方式实现的二维码支付方案。

 

“移动支付的核心问题是安全属性。”分析师向记者强调,NFC安全属性要高于二维码支付,因此被市场寄予厚望。

 

随着苹果公司在2014年9月正式推出其革命性移动支付系统ApplePay,一方面将为运营商、银行以及银联推广NFC提振信心,另一方面也会迫使阿里、腾讯加速二维码支付的拓展和生态建设,因此2015年移动支付产业有望爆发式增长。尤其是中国移动在2014年主要资源倾向于向4G网络建设及推广,待取得足够的4G领先优势之后,由此三大SIM卡商——恒宝股份、天喻信息、东信和平将从中获益。相应地,正在建设校园支付生态圈、拥有TSM平台建设能力的新开普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当然,短期来看,目前阶段国内移动支付产业更可能由互联网公司主导。鉴于支付宝与腾讯更倾向于采用基于软件的二维码支付方式,即使采用NFC技术也更有可能通过HCE技术绕开电信运营商,个人消费者端(C端)无须增加硬件设备,支付受理环境(商户,B端)的改造升级却不可避免,由此产生第三方企业的投资价值。因此拥有二维码扫描枪、NFCPOS机具设计生产能力的新大陆,以及拥有商户信息管理系统并积累大量线下客户资源的石基信息具有明显优势。

 

智慧医疗拉开“大健康”时代帷幕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通过远程医疗、可穿戴便携式设备等方式进行医疗服务的互联网医疗产业正逐渐壮大。而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正纷纷涉足医疗领域。

 

1月27日,阿里健康(0241.HK)再度披露与医疗卫生领域应用软件企业卫宁软件(300253)战略合作成为业界重磅消息后。腾讯的移动医疗战略推进工作正在不断提速,据悉,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1200家医院接入以微信为平台的腾讯“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并均已实现微信挂号功能,另有近100家医院可通过微信为患者提供从挂号、取药到后期监测在内的全流程医疗服务。腾讯表示,虽然多数医院仍不能通过微信为患者提供全流程医疗服务,但这些医院已具备“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的雏形。通过升级,多数医院未来可为患者提供全流程服务,而微信智慧医疗也有望在短时间内扩容至全国各地。

 

目前智慧医疗主要的应用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面向医院医生的,可称之为B2B模式,另一种是直接面向用户或患者的,可称之为B2C模式。面向医院医生的智慧医疗应用模式主要用于医生之间的交流、医学知识库的应用和管理病患健康数据等方面。现阶段一般认为智慧医疗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实现:用户健康大数据采集、远程大数据处理分析和智能医疗认知实行。

 

国信证券研究表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18.6亿元,2014年市场规模增长至28.4亿元,预计在2015年达到42.3亿元,同比增长48.94%,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574.1亿元,未来移动医疗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对于智慧医疗行业中投资机会,上海证券认为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智慧医疗正在超级大风口上,首推万达信息,上海模式作为医改标杆,其在医改的各项创举有望在全国推广。其次,还要关注卫宁软件、东华软件、宜华地产、朗玛信息、荣科科技、海虹控股等公司机会。

 

以朗玛信息为例,公司业务转型就瞄准了医疗大健康数据,投资6.5亿元收购39健康网,目前39健康网已经覆盖了1.3亿人次,与国内500家医院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39健康网打造的药品通成为全国药品信息最全的数据库,并与微信合作向手机用户提供药品功效的说明。此外,朗玛信息还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设立了健康大数据的中心,对数据挖掘、网络科技进行系统性开发。类似的,汤臣倍健也具有智慧医疗概念,公司投资1亿元入股深圳倍泰,而深圳倍泰则已建立起“硬件大数据采集、云健康平台、智慧医疗、移动健康”的商业模式,正致力于成为智慧医疗解决方案领导者。

 

大数据发展潜力巨大

 

大数据广泛应用于各行业,涉及到互联网、电信、金融、医疗、农业、教育等行业和领域。金融业是大数据的重要产生者,交易、报价、业绩报告、消费者研究报告、官方统计数据公报、调查、新闻报道无一不是数据来源。大数据的发展,对金融行业的转型、创新将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数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大数据商业应用给各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将海量客户信息特征转化为数据资源,从而精准营销获取商业效益。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分析,大数据将每年给美国医疗保健领域创造3000亿美元的价值,给欧洲公共管理领域创造2500亿欧元的价值,使美国零售业净利润增长达到60%以上,使制造业产品开发和装配成本下降50%。第二,大数据还能有效推动政务开展和智慧城市的构建,提高政府决策水平、服务效益和社会管理水平以及城镇智能化,尤指在政府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据研究人士分析,根据应用方向看,短期而言,大数据商业应用精准营销将更成熟化落地;而从长期看,大数据在国家治理-智慧城市构建方面将会大有作为。

 

1月21日,中证淘金大数据100指数的正式,其推出再次将大数据推向风口浪尖。1月22日有消息称,高盛正主导对新加坡大数据公司AntuitHoldingsPte进行5600万美元的投资。对此,分析人士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正悄然来临,数据背后所隐藏的商业价值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产业资本的大举进入将有助于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国际知名投行,高盛出手一贯是有备而来,此次投资大数据公司也显示出其对该行业未来发展的看好,对其他同业公司而言或将产生一定的提振。

 

光大证券认为,大数据潜在市场价值必将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分享,由于国际巨头在硬件层和基础软件层垄断优势明显,应用软件层的大数据分析产品将是未来大数据蛋糕中最大的一块。考虑到各个行业信息化建设程度的差异,未来大数据应用仍将集中于政府、金融、通信、电力四大行业。本土信息服务企业受益确定性最为明显,信息安全、IT基础设施服务、IT咨询等领域值得关注。上市公司中,天玑科技、汉得信息、同方股份、紫光股份、美亚柏科、拓尔思等值得关注。

 

记者注意到,业绩同比预增30%~50%的拓尔思明确表示,公司在行业拓展和大数据应用方面取得新的进展。天玑科技也预计2014年净利润同比上升15%~30%,公司表示,新业务数据库云平台开拓顺利且呈现良好态势。而美亚柏科则称大平台拉动公司高增长,公司2014年净利润预增83%~113%的同时,推出了拟10转10派0.45元的高送转方案。

智能医疗的市场分析篇6

移动支付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

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行业,而且正在加速渗透到我们生活及工作的各个方面。在移动互联网世界中,移动支付将成为继高速网络(3G及4G)及智能终端后的第三大基石。目前,国内移动支付产业呈现出电信运营商、银联、第三方支付/互联网公司三足鼎力之势。

“预计未来3~5年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仍将继续扩大,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研究人士介绍,移动支付主要包括远程支付和近场支付。远程支付指用户通过手机网络进行支付、账户操作等;近场支付则是手机通过射频、红外、蓝牙等通道,实现与自动售货机、POS机等终端设备之间的近距离通信技术(NFC)。从国内市场来看,未来银行及运营商将成为国内移动支付产业主要推动者。

记者了解到,从市场格局上看,支付宝依靠阿里巴巴这一电商平台,积累大量用户规模和交易基础,占据了互联网支付市场的半壁江山。另外,腾讯旗下的财付通市场占比20%,中国银联的银联在线占比9.3%。因此,支付宝依靠其巨大的用户规模和线上交易量,交易规模超过900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移动支付主要有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远程移动支付客户端,以拉卡拉为代表的手机刷卡器,以联动优势和上海捷银为代表的传统短信支付和以中移动、电信、联通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移动近场支付。由于三大势力对移动支付产业的诉求不尽相同,市场推广的动力也大小不一。运营商与银联主张NFC支付技术,其中中国移动与银联形成合作关系,以阿里支付宝和腾讯微信支付为代表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机构则更倾向于基于软件方式实现的二维码支付方案。

“移动支付的核心问题是安全属性。”分析师向记者强调,NFC安全属性要高于二维码支付,因此被市场寄予厚望。

随着苹果公司在2014年9月正式推出其革命性移动支付系统ApplePay,一方面将为运营商、银行以及银联推广NFC提振信心,另一方面也会迫使阿里、腾讯加速二维码支付的拓展和生态建设,因此2015年移动支付产业有望爆发式增长。尤其是中国移动在2014年主要资源倾向于向4G网络建设及推广,待取得足够的4G领先优势之后,由此三大SIM卡商——恒宝股份、天喻信息、东信和平将从中获益。相应地,正在建设校园支付生态圈、拥有TSM平台建设能力的新开普也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当然,短期来看,目前阶段国内移动支付产业更可能由互联网公司主导。鉴于支付宝与腾讯更倾向于采用基于软件的二维码支付方式,即使采用NFC技术也更有可能通过HCE技术绕开电信运营商,个人消费者端(C端)无须增加硬件设备,支付受理环境(商户,B端)的改造升级却不可避免,由此产生第三方企业的投资价值。因此拥有二维码扫描枪、NFCPOS机具设计生产能力的新大陆,以及拥有商户信息管理系统并积累大量线下客户资源的石基信息具有明显优势。

智慧医疗拉开“大健康”时代帷幕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不断发展,通过远程医疗、可穿戴便携式设备等方式进行医疗服务的互联网医疗产业正逐渐壮大。而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正纷纷涉足医疗领域。

1月27日,阿里健康(0241.HK)再度披露与医疗卫生领域应用软件企业卫宁软件(300253)战略合作成为业界重磅消息后。腾讯的移动医疗战略推进工作正在不断提速,据悉,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1200家医院接入以微信为平台的腾讯“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并均已实现微信挂号功能,另有近100家医院可通过微信为患者提供从挂号、取药到后期监测在内的全流程医疗服务。腾讯表示,虽然多数医院仍不能通过微信为患者提供全流程医疗服务,但这些医院已具备“微信公众号+微信支付”为基础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的雏形。通过升级,多数医院未来可为患者提供全流程服务,而微信智慧医疗也有望在短时间内扩容至全国各地。

目前智慧医疗主要的应用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面向医院医生的,可称之为B2B模式,另一种是直接面向用户或患者的,可称之为B2C模式。面向医院医生的智慧医疗应用模式主要用于医生之间的交流、医学知识库的应用和管理病患健康数据等方面。现阶段一般认为智慧医疗通过以下三个步骤实现:用户健康大数据采集、远程大数据处理分析和智能医疗认知实行。

国信证券研究表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为18.6亿元,2014年市场规模增长至28.4亿元,预计在2015年达到42.3亿元,同比增长48.94%,到2020年,预计将达到574.1亿元,未来移动医疗市场有望迎来爆发式增长。

对于智慧医疗行业中投资机会,上海证券认为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智慧医疗正在超级大风口上,首推万达信息,上海模式作为医改标杆,其在医改的各项创举有望在全国推广。其次,还要关注卫宁软件、东华软件、宜华地产、朗玛信息、荣科科技、海虹控股等公司机会。

以朗玛信息为例,公司业务转型就瞄准了医疗大健康数据,投资6.5亿元收购39健康网,目前39健康网已经覆盖了1.3亿人次,与国内500家医院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39健康网打造的药品通成为全国药品信息最全的数据库,并与微信合作向手机用户提供药品功效的说明。此外,朗玛信息还与电子科技大学合作,设立了健康大数据的中心,对数据挖掘、网络科技进行系统性开发。类似的,汤臣倍健也具有智慧医疗概念,公司投资1亿元入股深圳倍泰,而深圳倍泰则已建立起“硬件大数据采集、云健康平台、智慧医疗、移动健康”的商业模式,正致力于成为智慧医疗解决方案领导者。

大数据发展潜力巨大

大数据广泛应用于各行业,涉及到互联网、电信、金融、医疗、农业、教育等行业和领域。金融业是大数据的重要产生者,交易、报价、业绩报告、消费者研究报告、官方统计数据公报、调查、新闻报道无一不是数据来源。大数据的发展,对金融行业的转型、创新将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数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大数据商业应用给各行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将海量客户信息特征转化为数据资源,从而精准营销获取商业效益。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分析,大数据将每年给美国医疗保健领域创造3000亿美元的价值,给欧洲公共管理领域创造2500亿欧元的价值,使美国零售业净利润增长达到60%以上,使制造业产品开发和装配成本下降50%。第二,大数据还能有效推动政务开展和智慧城市的构建,提高政府决策水平、服务效益和社会管理水平以及城镇智能化,尤指在政府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据研究人士分析,根据应用方向看,短期而言,大数据商业应用精准营销将更成熟化落地;而从长期看,大数据在国家治理-智慧城市构建方面将会大有作为。

1月21日,中证淘金大数据100指数的正式,其推出再次将大数据推向风口浪尖。1月22日有消息称,高盛正主导对新加坡大数据公司AntuitHoldingsPte进行5600万美元的投资。对此,分析人士表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正悄然来临,数据背后所隐藏的商业价值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产业资本的大举进入将有助于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作为国际知名投行,高盛出手一贯是有备而来,此次投资大数据公司也显示出其对该行业未来发展的看好,对其他同业公司而言或将产生一定的提振。

智能医疗的市场分析篇7

本文从个人医疗产品设计的角度,站在产品设计人员的视觉,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智能医疗产品的设计方向进行探索和展望。首先,从医疗现状分析入手,对目前现有智能医疗产品进行分析,寻找设计缺口。其次,在人机关系、用户体验、信息化设计的角度对设计方法进行梳理,最后提出创新设计的展望方向。搭建由智能医疗产品构建的绿色医疗体系,营造医疗新格局。

关键词:

智能医疗产品 交互设计 绿色医疗

中图分类号:J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 02-0078-02

随着医疗信息化发展步伐加快,未来针对医疗产品的设计将会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智能医疗产品的发展推进了信息医疗的脚步,通过互联网实现患者、医护人员、医疗设备、医疗机构、之间的互动沟通,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保健系统。目的都是围绕患者,通过智能化,网络化的手段提供医疗服务,达到在服务成本、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三方面的和谐发展。然而,智能医疗的过快发展造成市场上的产品种类良莠不齐,难以形成体系,不能满足消费人群需求细化的趋势。同时产品个不突出,局限了智能医疗产品的发展,也减慢了医疗信息化建设进程。如此现状使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智能医疗产品如何提供个性化服务,如何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健康状况下用户的使用需求,如何才能达到医疗资源的合理应用。

一 医疗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公共医疗资源不足,医疗体系欠发达,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目前面临的医疗问题。此外,随着人们对待健康的态度发生变化,人们的保健防病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医疗模式由传统的住院就医向个人医疗产品转型,同时依附于日渐成熟的互联网技术,医疗产品正迎来一个属于自己的智能化时代,“智能医疗”应运而生。

作为设计师理应对针对社会问题和产品诉求做出自己的思考和回应。思考在信息化时代下的智能医疗产品应该如何发展;思考怎样才能让患者感受到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产品人性化与多元化;让患者也能够在家中使用医疗产品进行自查、康复,享受到医院救助以外的救助,并且能够在医院远程监护的帮助下,完成临床治疗前的检测、预防、观察与病后的反馈、康复和保健等护理措施。因此,智能医疗产品的智能化,个性化,多角度的系统整合设计,将成为满足广大家庭新的诉求点,同时也意味着对智能医疗产品的使用功能、使用方式的创新设计将提出更高的设计要求。

二 智能医疗产品

智能医疗是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医疗领域,借助数字化、可视化模式实现医疗资源共享。智能医疗已被列入《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在新型医疗改革的推进下,我国更加重视智能医疗产品及医疗信息化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投入。未来的智能医疗产品在设计上将会表现出更强的个性化、移动化趋势。预计,到201 5年将会有约50%的用户通过手机或各种移动终端使用智能医疗应用。

三 智能医疗产品的设计缺口

目前,我国智能医疗产品市场具有广阔前景,各种具有前瞻意识的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但由于我国数字医疗建设起步较晚,大部分市场上的智能医疗产品还都停留在数据测量,保健记录的功能层面,没有将智能医疗产品与信息化的公共医疗系统接轨,导致用户所使用的智能医疗产品没有完全发挥其功能效用,仅仅是作为一种监测工具的智能医疗产品不能满足信息医疗的发展趋势。只有将家庭用的智能医疗产品与就医系统结合,完善系统设计中各环节的信息架构,才能激活智能医疗的价值。

四 智能医疗产品的发展方向

智能医疗产品的发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层次:一、产品设计更加注重人机关系的体现。二、产品向信息化方向发展。三、关注产品使用时的用户体验,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使家用智能医疗产品的共中形成针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病症表现的患者提供差异化服务。四、更加注重交互设计的表现形式。五、重点在于构建区域医疗信息网络。

五 注重人机关系

由于医疗产品本身的特殊性和其所针对的使用人群的特殊性,因此,营造良好的人机关系在家用医疗产品的设计中不容小觑。信息化的智能医疗产品通过远程医疗的手段,缓解就医过程中检测过程繁琐、等待时间过长的问题,在设计时更加需重视信息的易读性。其针对的用户是医疗知识或经验欠缺的普通用户,此类智能医疗产品在设计和使用上应本着易用性至上的人性化设计原则,使人机操作界面简化,考虑到各个年龄段的普通用户群体的需要。

六 注重用户体验

用户体验的定义是“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通俗来讲就是“这个东西好不好用,用起来方不方便”。因此,用户体验是主观的,是人通过经历或尝试某一事物的感受。用户体验这一领域的建立,正是为了全面地分析和透视一个人在使用某个事物或系统时候的体会。其研究重点在于内心产生的愉悦度和价值感,而不是使用物品的性能。智能医疗产品的发展愈加重视用户体验的感受,无论是从信息界面还是使用流程,用户体验成为未来智能医疗产品探索的中心。

七 注重产品的信息化设计

构建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的个人医疗产品,需要以“云计算”平台为基础,使“家庭”、“医院”、“医疗”、“服务”构成相互作用的个体。使“产品、患者、医院”在直接进行信息交换沟通。信息化医疗平台的搭建,使得医疗产品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护理、保健的范畴。家庭中个人使用的智能医疗产品作为信息化医疗系统的“源头”,起到信息沟通的纽带作用。通过信息化智能医疗产品的信息共享,使医生能够直观掌握患者的健康状况,并且建立起患者的电子病历档案,开具电子处方,进行远程医疗指导。患者(患者家属)即使足不出户也可以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实现即时得到医生的健康指导和医疗救助。(图1为智能医疗产品信息架构图)

八 发展条件

智能医疗产品目前还处于事物发展的新生阶段,各方面的配套服务还不成熟,走进干家万户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社会各个层面的配合。

首先,信息化的医疗产品的建设和推广需要政策层面的有力保障。不仅在政策上开辟通道,还需在公共医疗和信息化平台等硬件设施建设上提供支持。《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表示重视智能医疗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针对区域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由政府出面进行资源整合,推行区域医疗合作。同时在新医改的进程中,加强对医疗信息化建设,打造智能平台。并出台相关政策对信息化的医疗产品进行规范。

其次,医疗机构和社区的通力合作为构建信息化医疗平台提供了物质纽带。通过信息和云计算技术,打造信息化的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将患者、社区医院、各级专科医院串联起来,推行电子处方和数字化病历,实现信息陕速分享和搜索。同时重视社区医院在医疗体系中发挥的作用,提高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为大型专科医院分担基础患者的治疗。

最后,医疗器械产商为新产品的研发提供技术支持。未来五年,我国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将以每年15%―30%的速度增长,广阔的市场前景刺激着医疗器械产商的生产动力,传统家用医疗产品也向智能化、信息化转型。利用医疗产品实现实时通讯,获取数据、图像,声音等已经成为基本诉求。随着远程医疗已经成为新的就医方式,医疗产品开始增加视频通讯功能并向移动、可穿戴设备转型。医疗器械产商应重视产品的技术革新,以适应市场。

九 结语

智能医疗的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可穿戴设备;智慧医疗平台;智能手表;智能服饰

Intelligent Medical Shallowly Discussed

ZANG Tian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school,Shenyang Liaoning 110032,China)

【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thinking of innovation,wearable intelligent device is leading a revolution in the crossover,how to realize the wearable devices to interact with the hospital is still blank.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wearable device and introduces, bold goals,the hospital third-party platform for intelligent medical shallow Suggestions.

【Key words】Wearable device;Wisdom medical platform;The smart watch;Smart clothing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以治疗为主的卫生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需求,人们需要可以对健康进行实时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干预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即健康管理[1]。随着健康管理观念的普及,形形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已经走入广大的普通人家,确保佩戴者的隐私安全和实现佩戴者与医院系统的联系迫在眉睫。

1 智能可穿戴设备

智能可穿戴设备[2]是一种可以随身穿戴并可以发送和传递信息的计算机设备。它可以采用各类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射频识别等设备直接与互联网相连接,实现佩戴者随时感知自身的健康状况,及时采取防御措施。目前可穿戴设备主要分为三大类:日常生活健康、健康信息咨询和体感控制类设备。其中,生活健康类的设备有运动、体侧腕带及智能手环;信息资讯类的设备包括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体感控制类的设备包括 Kinect、Leap Motion 等体感控制器。[3-5]这些智能设备中密切关注佩戴者身体健康的当属智能手表、智能手环、可穿戴服饰等。

1.1 形形的智能手表

第三方机构艾媒咨询曾预计,到2017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125.3亿元[6],一方面,这存在着很大的经济市场,另一方面,医疗领域一向相对保守,但在医生多点执业、互联网售药等政策利好的形势下,医疗领域的潜在市场价值使众多机构都盯紧这块蛋糕。

03年微软率先提出了智能手表这一划时代的创意,而在08年微软放弃了智能手表的研发。首次以智能手表来抢占市场的是谷歌,同时在12年10月获得了智能手表的专利,这款手表与Google glass 的功能类似,可以收发信息,配有z像头,可以拍照、拍摄视频,同时拥有邮件提醒、收发产品信息等的功能。三星、谷歌、苹果抢占了智能手表的第一市场,但是最出名的智能手表是pebble,这款手表的功能比较完善,可播放动画、可以通过蓝牙和相关程序与安卓或者是苹果设备相连接,但是基于苹果手机iOS系统的保密性,只能收到部分的信息,比如短信提醒和来电显示等。除了pebble之外,苹果手表的功能也很完善,苹果手表可以查看用户身份,实现智能计步提醒,同时能够测量心率,在与苹果相连之后可以通过Siri实现身份认证功能,同时可以在登机之前扫码登机,在超市购物时扫码结账等功能。当然除了这些智能手表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种类的智能手表,比如索尼的Sony Smart Watch通过蓝牙与安卓设备相连之后可以显示手机邮件,手机信息等,内置的Facebook Twitter Gmail等程序可以控制移动音频播放器,控制视频播放器,手机摄像头等的设备[6]。除了这些很成功的智能手表之外还存在着很多不太智慧的智能手表,比如Met Watch Frame,相对于单手操作的微小设备而言,它尚且存在着很多不足。可以说没有任何聪明之处,对于像这样单手操作的微小设备而言,很难操作,而且屏幕会反光,分辨率很低。除了这一款之外,三星的一款智能手表,比如:Galaxy Gear,这款智能手表的功能尚可以,在手表上看到一条信息,将手机拿起来就变成手机观看了当离手机很远时,可以将手机自动锁屏,但是它并不完美,它的价格昂贵,将近300美元,而且屏幕上有一个很大的钢圈,看上去很不美观。

1.1.1 智能手表的优点

智能手表的优点很多,可以随时随地检测血压、血糖、心率、血氧含量、呼吸频率等的健康指标,佩戴一款智能手表就如一位医生随时随地跟随着佩戴者,提醒佩戴者目前的身体状况,同时还可以显示时间,具备基本的手表的功能,还可以播放音乐收发信息等具备了智能手机的功能,同时还可以随时定位,具备了GPS定位的功能。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科技的进步,真正实现随时了解自己身体状况已经成为广大群众的要求。而一款智能手表就可以及时的满足佩戴者的需求。

1.1.2 智能手表还很笨[7]

智能手表给佩戴者确实带来了很多的益处,但是智能手表的很多功能尚不完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并且在其发展的道路上存在着很多的障碍。

智能手表的不足:一款真正聪明的智能手表能够判断何时发给佩戴者信息,什么样的信息需要发送给佩戴者。比如佩戴者正在骑车,信息则不应该发送给佩戴者,对于一些垃圾信息也不应该发送给佩戴者,而目前的智能手表并没有做到这一点。简单的身体生理指标应该发送给佩戴者,以便实现训练目标和健康监测等目标,对于手表这样方寸大小的设备,芯片应该实现微型化和高效率的标准,对于生命信息的标准化做到更完善,对于个人隐私的高度保密化应该引起生产厂商的高度重视,因为在佩戴了智能手表之后会将家庭的个人信息传到智能手表的第三方平台,加入不能对个人信息实现高度隐私,这样很可能会造成黑客们攻击的对象。

智能手表的障碍:功能应用上,智能手表只是手机的附带品,没有提供引爆行业的创新,智能手表只是允许在手表上的方寸之地进行操作,而这么小的方寸之地不能很灵活的进行各种操作,这时候应该实现声控、触控、手势和其他类型的互动活动;在产品硬件上,由于手表的显示屏比一般手表的显示屏大,因此手表耗电量大,而电池的续航能力有限,不能及时满足智能手表的要求。智能手表防水技术同样也是一项核心关键技术,一般的电子设备都非常害怕水或者潮湿的环境,在防水的技术上也急需研究。技术合作方面,智能手表必须与传统的手表行业进行合作,同时也需要与计算机核心行业、手机制造商进行合作,但是传统的手表的市场日趋稳定,想实现真正的合作尚且属于亟待解决的障碍[8]。

1.2 智能手环

智能手环即可以帮助用户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锻、睡眠和饮食等实时数据的设备,将这些数据与iOS或者Android设备同步,起到通过数据指导健康生活的作用。目前比较流行的智能手环主要有:Misfit Shine手环、三星Gear2、华为荣耀手环,还有前不久再次使可穿戴设备市场沸腾的小米手环等[9]。

1.2.1 智能手环的优点

智能手环可以随身携带,穿戴方便,几乎可以佩戴在任意位置,外观时尚;暂时不用担心电池问题;可显示时间;腕带很贴合戴起来完全一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轻若无物;可以防水;监测人们所在的位置,检测睡眠状况,即时提醒自己的心率、呼吸、脉搏……在与手机相连之后可以定期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进行合理的管理。

1.2.2 智能手环的缺点

智能手环在携带方面虽然便捷但是却会改变佩戴者的使用习惯,例如: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带时尚好看的手链,做生意的人则喜欢佩戴可以显示身份的手表,喜欢研究收集的人则喜欢佩戴自己收藏的古物,而现在却要把这样一块智能手环再佩戴在自己的身上,很明显这样会增加自己的负担。而且要时刻佩戴着手环,势必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还有智能手环搜集到的数据并不一定准确,因为,它只是收集到了佩戴者手环接触处的信息,接触面积不够大,不能确定收集到的信息是否准确可靠。最后智能手环的制造商属于小部分的科技研究机构,号召力并不强[9]。

1.3 智能服饰

“衣食住行”,之首便是“衣”,现在的衣服远不仅仅是包裹身体、遮蔽严寒那样简单了,当然也不仅仅是时尚美观,服装行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创新,推出了智能服饰。智能服饰:能够读出人体心跳和呼吸频率的“聪明衬衫”;能够自动播放音乐;能够在胸前显示文字与图像的T恤衫……美国科技媒体预测,未来的服装将成为真正的“多功能便携式高科技产品”,一件衣服能同时播放音乐、视频、调节温度,甚至上网冲浪。人们无需把Mp3、个人计算机,或者空调装在口袋或者扛在肩上,只需把它们“穿”在身上,一身轻松。一些服装公司、计算机行业、电器生产商,比如IBM、利瓦伊斯、飞利浦、耐克等,已经纷纷开始研发计算机控制的“智能服饰”。

1.3.1 智能服饰的优点

相比智能手环,智能服饰则显得很完美。智能服饰不会改变用户的穿戴习惯,不会增加用户的负重感,不必担心遗忘和丢失;同时智能手环可以增加接触面积,直接接触到心、肺等的器官,收集到的信息更加准确可靠;最后智能服饰与各大品牌联合,例如耐克、阿迪达斯等的知名品牌联合,而这些知名品牌本身就拥有很多的粉丝,这样易于打开市场。

1.3.2 智能服饰的缺点

智能服饰的缺点有很多:第一便是价格,与智能手环最低几十元的价格相比,智能服饰至少几百元的价格并不占优势;其次便是防水性,一件几百块的智能服饰不能清洗,脏了就不能再穿了着实是一件很致命的缺点;最后,智能服饰的换代困难,在日益更新的大数据时代,这势必会引起很快过时。

2 医院系统

目前医院系统实现了医院信息系统,计算机化医生录入系统,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检验信息系统等的系统。但是目前的业务流程[10]形成了数据孤岛,仅仅实现了本医院的医疗资源共享,无法使得所有医生及时获得全局的信息,不能对全局信息实现及时的监控和把握,无法实现医疗数据的同步和共享,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目前即使生病暂时住在医院,在发生意外时也不能及时的得到救助,在医院的床位上,求救方式只是按铃,只能等到医生发现之后才可以得到救助,而如果在走廊,医生就不能及时帮助患者,只能等待过路人的发现。对于住院的小孩子来说,还经常能发生偷盗等的风险,后果不看设想。目前医院采取的措施是定期巡检,这样不仅浪费了人力,而且浪费了时间。我们医院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医院信息系统还不完善,缺乏一个及时监督患者的行动踪迹以及及时显示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救助的功能。而在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包含了远程数据与病人定位管理,实现了医院入家庭,不仅创造了更好的康复环境,而且拓展了医院的客户群体。针对于目前医院现状,我认为最好的方法便是创造一个医院大数据互动共享平台。

2.1 智慧医疗平台

这样的平台整合传感器和终端资源在云端进行数据管理,系统可对病人进行实时的监控,医护人员通过查询病人的实时位置,了解病人附近的监控范围,遇到突发事件时主动报警,通过智能设备与医院智慧医疗平台进行连接,同时科室监控系统可进行语音播报自动监控追踪病人的位置,及时沟通医护人员和患者,让医护人员尽早备好必备的救助药品和救助工具,提高反应速度。智慧平台还可以及时追踪佩戴着智能设备的病人,实现病人在家中调养,缓解医院床位不足的弊端。

通过建设一个后方医疗大数据平台,进行信息的共享与同步,从而实现院院之间的资源信息交流,医患间实时监测查看。可穿戴设备通过远程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与医院间的联系,在可穿戴设备中设置自动预警系统,当佩戴者的生理健康指标超出所提前设定的标准时,就可自动及时的向医院进行联系求救,医院的智慧医疗平台可以通过佩戴者所佩戴的智能设备进行远端定位,以便在第一时间进行救助。无论是在家中、户外都可进行时时的监测。

智慧医疗平台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对某些人在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进行综合评估,从而提醒佩戴者如何改善;平台帮助医院进行大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监测某些区域常发的疾病以及进行分析致病的因素。医院运用智慧医疗平台与患者进行实时的沟通交流,这样可以确保云端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这样医院通过智慧医疗平台的数据分析可以预防某些疾病的发生。例如:某人经常感觉胸闷气短,智慧医疗平台通过对其生活的环境、年龄等等因素的分析,再综合大数据判断其是否有患病的可能,假设此人具有患病的高风险,医院则M行及时的联系,尽早进行检查,以便尽早的治疗。进一步完善我们的医疗体系,避免了“重病就医”的现状。通过智慧医疗平台我们每一个佩戴可穿戴设备的人的健康都被实时的监测,相当于我们随时随地都有一位医生与我们贴身相伴。

【参考文献】

[1]陈建勋,马良才,于文龙,等.“健康管理”的理念和实践[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1):7-10.

[2]谢俊祥,张琳,等.智能可穿戴设备及其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5,15(2):18-23.

[3]郭琪,杨勇强.可穿戴智能设备发展浅析[J].经济生活文摘,2013(3):539-540.

[4]黄蕊.智能可穿戴设备或将爆发式增长[J].投资北京,2014(3):51-53.

[5]新京报.移动医疗热钱涌动仅布局“”[J].人口健康数据平台,2015-3-17.

[6]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简析.

[7]蕾切尔・梅茨.智能手表还很笨[J].评论,70-71.

[8]智能手表抢占地――移动领域下一桶金[J].业界观察,102-103.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