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8篇

时间:2023-07-13 09:23:14

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

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篇1

[关键词]多元化学科知识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创新

基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要求自己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保留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同时,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整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设生动合理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立足这个出发点,就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本着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探索学生学习数学的行为规律,同时要联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综合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多元化’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具备时代性和科学性的。

‘多元化’这个词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尤其是经济和文化领域,它的广泛定义即任何在某种程度上相似但有所不同的元素的组合。在一个专业环境里保持多元化就意味着更多、更好。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教育、社会、经济等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力量。把多元化学科知识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认为是必要且有益的,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改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我相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同时它还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联系的枢纽,如果能将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很好的运用,那么必将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使得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实践并探索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方式,达到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的目标,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真正创新与探索。

二、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上的创新与探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打破传统教育制约机制,避免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各学科领域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目前乃至今后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新课标中指出:“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科与学科之间产生了极大地相关性、相通性,甚至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重叠和融合,各个学科领域的壁垒已经被打破,学科之间没有了绝对的界限,只有相对的边缘化。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与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内在联系,学习并掌握多元化学科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运用能力,多领域、多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综合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模式、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创新精神,是立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努力进行课程改革的创新与探索。

三、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尝试应用是有益处的。

1、运用的前提:结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为大前提。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关于数学知识学习的互动,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想要更好的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首先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要认识到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必须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这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需要在合理的时机发挥多元化学科在数学课堂上的积极作用,如果能做到这点,必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巨大作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深化课程结构调整,大胆尝试多元化学科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1.深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实现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就必须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认清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在数学教学中,不能片面地、机械地来理解和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要遵循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因此,将心理学,特别是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是实现成功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是很重要的。因此,实现这个过渡,必须要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学活动更好地进行,教学质量不断地提高。进入小学以后,在认知发展方面,尤其是数学认知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为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等,儿童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因此,深入研究儿童心理的科学发展规律,并将其适当地运用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将极大地推动数学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同时为儿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多元化学科知识将极大地丰富“情境导入,探究新知”课堂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 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情境的创设,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在无意识状态下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避免了学生在学习时产生的枯燥乏味情绪。值得特别关注的是:优美的音乐教学情境,不但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增添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加深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的同时,又可巩固学生在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还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

喜欢画画,这几乎是每个孩子的天性与兴趣爱好。根据这一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寻找美术与数学的结合点,极力为孩子们创设一个幻想和展示的舞台。美术在小学各学科教学,尤其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为新鲜直观的图画能激起学生的兴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数学较为枯燥,使学生厌烦,不容易集中精力,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配上较为具体的图画,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美术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的魅力之所在。美术的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应用很广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的作用在这个案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水果这样新鲜直观的图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的兴趣被很好的激发后,对于后面的探索教学起到了很大的帮助,由于数学课的内容大多较为枯燥,容易使学生厌烦,不容易集中精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配上较为具体的图画,使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积极响应教师的提问,从而自主的开动脑筋,解决问题。美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与数学相结合后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多元化学科知识,如音乐、美术、图形学、建筑学等等,与数学都是紧密联系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认真地去思考,深入地联系实际,大胆地尝试和实践,找到多元化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点和结合点,就能够不断地探寻出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3.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教学中作用的日益增强,广大数学教育者已经认识到:数学虽然有其自身的独特的规律和特点,但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则是人的发展。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将极大地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发展,使之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认知的工具。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是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同时是教学手段的发展与进步,而且可以真正增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力,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信息技术不仅代表了物化形态的信息技术,如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信息技术还包括智能形态的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多元化学科知识的融合,如教师的思想观念、教育艺术、教育理念等。将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到数学教学中,不仅改变了物化形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而且改变了智能形态的教育技术,使数学课堂教学融入了现代的教育思想理念与教育艺术。信息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应用,通过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改变信息资源与传播渠道等,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各要素的丰富和谐,实现数学教学的突破与发展。

五、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应不断创新和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多元化学科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是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音乐学、美术学、审美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挖掘和总结, 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明确实行数学课程改革要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过分强调学科本位,教学视野过多地关注在数学知识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多元化学科知识与数学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的关系,从而也忽略了将数学学科主动与其他多元化学科的相互联系与交叉。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是知之始。让学生学会学习,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运用多元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学习,只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创新和发展,认真总结,我们就一定会在课程改革和创新的路上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收获。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篇2

低年级数学 数学叙事 叙事结构

一般来说,叙事总要受到某种内在结构逻辑的制约。然而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出于对故事的通俗性认识,多将“叙事”问题理解为“讲故事”或“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数学教学研究”,并不看重其间的结构性特征,显然有着认知上的简化和泛化偏向。故此,就有必要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叙事问题作一些理论上的辨识,而之所以选择低年级数学进行分析,又因为这一阶段知识结构的相对浅显,便于比附、构建出“故事”,更具叙“事”意义上的可显示度。

一、叙事:作为一种普适性的表述方式

人类经验基本上是故事经验,叙事作为其基本内容,已然融入到了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在此背景下,以“讲故事”为表征的教学叙事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反映出生活叙事品格在教学中的存在。如果说,历史、文学等人文科学中的叙事在于通过故事传达自身的生活经验世界,看重现实呈现和情感再现的感性结构关系,突出的是对历史认知和人文情怀的体悟,那么,数学叙事则显然不再以此为目的。它所追求的是故事背后所蕴涵的理性知识,感性故事寄予的是对理性知识结构关系的认识,而叙事是进入这一空间的门径。此时,叙事重心已从人文叙事的感性方向转向了理性方向,发生了主导层面上的逆转。显然,这种逆转是叙事顺应数学学科自身特点的适应性变化。从表层上看,这似乎背离了叙事的基本指向,但在深层上,叙事得以和数学教学共生,其实并没有离弃数学和历史、文学等人文学科一同作为生活同构物的内在设定。由此我们也就可以利用叙事方式来形象化的比附数学知识,通过故事的生活性和易感性提升知识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延展数学知识传播的途径和能力。

二、知识的结构关系:小学数学叙事的逻辑维度

叙事总是依据一定的内在结构展开,而叙事研究也就需要深入到这一结构中去。在历史和文学等不同的人文叙事中,故事一般摆脱不了生活、情感甚至某种精神价值等内在结构的制导。然而到了数学教学过程中,叙事发生的“逆转”显然不再适用于人文叙事观念。这种“逆转”源于知识结构的特殊性。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摆脱人文叙事的结构方式,转而以某种知识结构关系取代人文叙事的精神结构。数学叙事中的故事情节可以不必考虑故事的艺术性因素,不再依据故事的生动性和完整性甚至是生活的真实性等要求,而侧重于知识结构关系与故事的比附。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为了便于知识的比附,故事在尽力维持通俗易懂的同时也就应该尽可能地和知识结构安排保持直接的关联性,努力缩短从“故事”到“知识”的心理接受距离。一般来说,这样的故事会变得篇幅短小,结构简单,内容明白浅显。这就要求教师要尽量淡化、消除故事本身可能蕴涵的社会学、文学、历史学等内容,对故事本身多做“减法”,以免“额外”附着内容过多干扰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当然,由于知识点的众多以及故事的相对短小和普遍,也容易造成教学过程中叙事的碎片化,零散化,还需要强化知识结构的科学安排去整合和引导。事实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可以有一个到多个的故事形式,但不管故事面目如何多样,围绕相关知识的结构性内容是不可能有明显变化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相同知识点的内容往往也就构成相关叙事的基本“功能”因素,教师只要围绕这种结构性的知识关系去经营教学叙事也就可以了。

三、低年级数学教学:数学叙事应用的主要阶段

小学数学教学叙事方法的应用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在注重叙事与知识结构关系比附的同时,讲求叙事的形象性、生动性以及与学生身心特点的充分结合和兼顾,无疑可以发挥出叙事教学的积极。这在小学数学知识的传授和练习实践等方面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1.讲授:叙述中的形象直观

低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需要教师用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把抽象的知识溶于生动有趣的故事中,让学生在叙事过程中体悟知识。比如,关于低年级的“10以内”的识数问题,虽然知识较为浅显,但仍有一个利用叙事结构优化教学方式的问题。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依据相关知识点编撰成诸如“数字比大小”一类的小故事,尽量突出故事内容与知识的相关性。显然,由于故事的编排和相关课程单元的知识结构有着明显的同构性,加之故事的情节性、场景性、生动性等容易使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通,形象直观,完全可以强化教学的有效性。当然,此时并不需要故事的传奇性和悬念性,以及过于生动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环境氛围,只要故事能清晰地寄寓知识内容,契合儿童身心特点,便于接受就可以了。

2.练习:知识探究的趣味性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发展学生能力、智力的重要途径。由于低年级学生具有活泼好动、自觉性和自控性差、有意注意时间短的特点,数学练习容易变得枯燥乏味,也就需要更多考虑到练习课的趣味性,以便激发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而充分开发、利用叙事内容的趣味性也就利于达到这一点。比如,在二年级期末时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时,可以把本学期所学的多种问题整合到一个故事中,要求学生阅读故事并解决文中的数学问题。笔者就利用过当前传播度很高的“喜羊羊与灰太郎”的故事来提升数学叙事的趣味度,曾编撰了一个“喜羊羊和美羊羊”开商店的故事,利用商店货物的增减、商品的买卖等情况和行为来整合知识,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创设这类故事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练习,大大增强了练习的有效性。而类似比附性的知识教学手法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可谓十分常见,说明叙事教学的合理使用对于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性思维方式还在初成阶段,单纯的知识传授无疑不能适应他们的身心特点。通过基于知识结构关系营构出的短小精悍的趣味故事更能体现小学数学知识的阶段性特征。而随着数学知识的愈加抽象化,日常生活故事的比附已不大能适应知识结构性关系的寄寓,因此,这种方式在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具有阶段性作用,而在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则要弱化得多。个中原因并不在于叙事已不能作为一种方法被使用,而是因为随着知识结构的复杂与难度增加,故事必然向着长度和深度发展,这就增添了教育主体营造故事的难度。因此,叙事性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也有其显然的不足,小学数学教学对于数学叙事的使用也有一个使用的阶段和“度”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篇3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

一、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作用

(一)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传授学生数学知识,都是按照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教授的。剩下的内容就要学生自己对数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将数学知识完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实现对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

(二)能够促进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数学课程中,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开展教学就是要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将新旧知识进行结合,促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改变传统的知识结构,将新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系统结构中。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对各种复杂知识的系统归类,在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和运用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在新课程标准出台的背景下,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数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可以更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知识,让学生对各种数学概念和原理进行直观的学习和展示。不仅如此,思维导图还能将抽象复杂的概念以简单的逻辑关系进行表达,通过各种数学概念的相关性对数学概念进行区别和联系,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也为学生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二、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具体策略

(一)结合思维导图的特点,优化数学教学结构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想要实现对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开展对学生的教学指导,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1]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进行教育,将数学知识全面、系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优化数学知识结构,让学生可以很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理清各种知识体系,促进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北师大版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因数”的知识时,由于教学需要涉及到各个方面,包括笔算、乘法、除法等知识,教师就要通过各种例题向学生进行教学演示,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不过,由于其中的知识点过多,因此不利于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那么,教师就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对因数知识进行总结,通过分析和总结知识点,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关联性进行有效的总结,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结合思维导图的特点,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在数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帮助学生对各种数学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从而有效突破各种教学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学生很容易遭遇困难。思维导图可以对各种相似的知识或者有关联的知识进行总结和整理,并通过简单的导图进行展示,帮助学生进行快速理解。[2]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北师大版数学课程中关于“几何图形”的知识时,由于几何图形包括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学习和辨认,教师就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在黑板上对图形关联点进行分析。在教授图形知识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图形之间的一些特征进行区分,帮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记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篇4

一、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趣味性的方法,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让小学生快速有效的掌握数学知识,从而达到减轻小学生负担“寓教于乐”的目的。

(一)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当前,我们的小学生普遍年龄集中在7岁~12岁之间,他们正处在人生发育的关键阶段,对于许多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我们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趣味性的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让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保持高涨的积极性。

(二)让小学生快速有效的掌握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抽象性和宏观性相结合的统一体。面对这种抽象的宏观性的理论知识,我们要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改变小学生认识不到位的问题,让小学生更加快速有效的掌握这些数学知识。

(三)减轻小学生负担,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随着新课改进行的不断加快,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也成为了我们教师首要考虑的问题。我们在小学教学中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让小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快速有效的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切实减轻小学生学习负担,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的现状

从当前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发展来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的重要性,然而依然存在着趣味性不足的问题。这也直接影响了当前我们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当前,我们的小学数学老师越来越认识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增强趣味性对于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的重要性。因而,他们越来越多重视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于是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老师们纷纷探索相关的趣味性教学的方法,采取多种有效的游戏等方式,让小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从当前具体的教学效果来看,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

然而,我们依然不能忽视,当前依然存在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不足的问题。这一阶段的小学生,心智十分脆弱,特别是在遭受打击后,便会影响到接受新鲜事物的热情。因而小学生在面对如此抽象和复杂的数学知识,存在着畏惧心理,不知从何下手,再加上老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趣味性方法不足,直接影响了小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反而不利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

三、让小学数学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的建议

小学数学教学趣味性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游戏、灵活多样的操作、紧张刺激的比赛以及生动有趣的练习等多种措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一)在形式多样的游戏中让小学生学到数学知识。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游戏,让小学生们在做游戏中学习到各种数学知识。我们可以采取夺红旗、爬高山以及数学医院等游戏来帮助学生们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比如在数学医院这一游戏中,可以让学生们担任“数学医生”,帮助学生迅速的学到相关的数学知识。

(二)在灵活多样的操作中让小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活泼好动这一天性,让小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操作中学习到更多的数学知识。比如在学习加减法时,可以采取数小棍、数方格等方式,让小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体会加减法所带来的奇妙感,从而在这种灵活多样的操作中让小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

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日常生活 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50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学生学好小学数学,一是在小学阶段能够得到一个更好的成绩,二是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学习数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因此,如何让学生学好小学数学,让学生打好基础,是需要引起小学数学老师重视的,需要老师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数学。其中,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因此,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如何将小学数学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结合好,到达一个更好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从要把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原因、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措施和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三个方面,讲述了如何将两者结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下面就来详细的叙述一下。

一、要把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的原因

(一)小学数学过于理论化,与现实生活脱节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程中,数学老师主要是给学生讲述相关的数学理论,让学生把数学理论学习明白,然后在学生对于理论有相关的理解之后,再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题目,让学生对于小学数学老师在课上讲述的相关知识有一个更好的巩固。在上述的整个过程之中,都没有将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小学数学与现实生活是严重脱节的。但是,在社会的发展要求下,需要将小学数学与实际生活对进行联系,让数学从一个理论化过重的学科变为一个能够更多的与生活相联系,让数学在基本理论之外,变得更加的充实,更加的有利于学生学习。

(二)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不善于联系生活

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数学知识,已经变为一个只能为平时做数学作业和进行数学考试的工具,学生现在是为了学习数学而学习数学,并没有在生活中把数学应用起来。造成这个方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小学数学老师在平时上课时,没有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起来,这样就会造成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没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思想。所以。针对于这一个问题,需要数学老师进行及时的改变,把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措施

二、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措施和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一)部分小学数学老师在与生活联系时过于生硬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需要小学数学老师把日常生活与数学知识相联系,但是许多数学老师在进行相关的联系时,日常生活与知识的联系过于生硬,不符合教学要求,而是为了将两者相联系而联系,这种生搬硬套的联系方法是要不得的。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及时找到合适的方式进行解决,一是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在备课时,就想好相关的知识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在课前进行相关的实践,将自己所讲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样在讲课时才会让学生听得懂,达到让学生把事情弄明白的效果,而不是进行相关的生搬硬套。二是小学数学老师也需要及时与学生进行相关的沟通,让学生提出相关的建议,让数学老师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能够更加的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使数学课堂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通过上述措施就可以提高小W数学的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的时候,就可以把生活中的图形与抽象的图形之间进行比较,小学数学老师在学习时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和观察生活中的图形,这样在学习图形的认识的时候就可以让抽象的图形转化为现实中的图形,便于学生对于图形的理解,提高数学课堂的课堂效率。

(二)学生对于这种的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

因为之前都是直接在数学课堂上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只需要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然后做好题目就好。虽然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可以便于学生的理解,但是对于刚开始接触这种教学模式并不能马上就接受,需要有一个过渡的过程。关于这个问题需要小学数学老师注意,及时进行解决。

因此,针对于这个问题,就需要小学数学老师在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时,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小学数学老师在教学时在一堂中先是对于部分的知识与现实的生活之间进行相关的联系,然后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在整堂课中都运用这中教学模式。将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通过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让学生有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

三、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给小学数学课堂带来的积极影响

(一)让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可以将原来枯燥难懂的理论,转变为生活中的简单易懂的生活常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主要就是小学数学老师讲述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部分数学理论知识过于枯燥,对于还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过于难懂,这样会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但是,将小学数学与日常生活中相结合,让小学数学的知识更加地贴近生活,这样学生在学习时就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会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的生动有趣,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时的注意力,提高小学数学的课堂效率。

(二)让小学数学更加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在学习完小学数学之后,学生不仅仅只是会做题,会考试,而是可以在生活中应用所学到的相关知识,这就是小学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时注意让学生与生活相联系的结果,这样会提高数字的实践应用程度,让学生可以利用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就会让学生学习的小学数学有更加实际的意义,让数学的学习更加有意义。

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篇6

一、小学数学新入职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的理解有所欠缺

部分新入职教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他们认为小学数学教师无非就是在小学中教数学,小学数学知识如此简单、以自己本科生水平一定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他们心目中,至高无上的是抽象而高深的高等数学知识。认为自己的所学、所知完全可以很好地应对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所以在课前备课阶段准备不充分,尤其是对所授内容的深入分析不足,造成课上出现表述性错误。如人教版六年级P97,折扣这一节的内容,这一节在教材中是作为百分数应用来安排的。其中,关于折扣率与百分数的关系,一新入职教师总结出这样一个式子:几折=■=■;然后举了一个例子如8折=■=■;然后该教师就带学生一起得出这样一个式子:几折=■=■;然后举了一个例子如8折=■=■。在接下的教学中,教学情境有8.5折的商品出现,然后该教师就带学生一起得出这样一个式子:8.5折=■=■。事实上,这种表述是有问题的。分数概念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概念之一,这一看似简单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在数系扩张过程中,由整数系到有理数系扩张,两个整数除法的不封闭性,引出新的数——分数。即集合{■;p,q为整数,p≠0}为分数集合。因而分数的分子、分母都要是整数,这种表述不会在小学使用,但作为教师,应该对它有所了解,体会其中的数学含义。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的表述是有问题的。该教师不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表述是有问题的,而且在课堂中还对学生强化这种错误的表述方法,这对学生分数概念的认识会带来混乱。看似简单的小学数学知识,也有其丰富的内涵,深入认识和掌握数学中的这些基本概念,是进行准确严密数学教学的关键。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精准

数学是一门最具逻辑性、连贯性的学科,其知识本身有其固有的进程,如不学加法就不能学乘法,没有算术的知识的准备就不能学代数……,这也就决定了数学学习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线性的。正是由于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在数学教学中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新入职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这种数学知识体系的线性体现得不够,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被打散,这使所教学生会觉得这节课学的东西与下节课没有什么关系,数学知识的呈现在学生头脑中不是连续的,而是零散的。

一名新入职教师在讲授小学五年级的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其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在导入新课时,花了大约10分钟的时间复习整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及求法,复习结束后马上问学生如何计算■+■,在学生没有任何反应的情况下,对学生说要找到4、3的最小公倍数,即12。于是,学生被告之用下面的方法计算■+■=■+■■,而且要牢记这种方法。姑且不论该教师的教学安排是否合理,只从数学知识学习角度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步骤,对学生自身分数知识的构建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讲授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运算步骤,对为什么有这样的步骤没有说清,而这恰恰是体现分数知识连贯性的关键所在,也是学生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关键。对学生而言,这一知识和他之前的相关知识并没有联系起来,知识的呈现是孤立的,不连续,这对内容具有很强连贯性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来说非常不利。事实上,异分母分数加法步骤的核心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即■=■=■。而两个分数做加法时,是两个分数的累加,这与自然数的加法是一致的,而异分母分数加法时,分数单位不同如何累加,学生有了前面对分数基本性质的了解,想到化为同分母分数,如何化,那么引出通分的概念和方法,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该教师将自己的教学重点放到了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步骤上,所以其教学是围绕让学生掌握计算步骤来设计的,但学生并不理解为什么复习整数的最小公倍数,突然又到了两个异分母分数加法的问题上,因而对教师的提问没有反应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教师对分数知识的连贯性认识不够深入,因而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重点、难点掌握不准确造成的。

3.各种教学方法不能灵活运用

通过30几节课的“听”,发现部分新入职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对学情了解不够深入,对小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的相关知识不了解。在教学时,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只用自己认为好的教学方法去施行教学,对整堂课的把握不能做到心中有数。如对新课如何导入,如何使学生自然进入学习新知的阶段,如何进行板书设计,教学语言如何自然、准确地表达,师生如何互动等教学技能并非心中有数,所以有些新入职教师的课听着很“闷”,又或课堂太“活”甚至有些失控。还有的新入职教师上课时关注的是学生有无小组学习,有无动手、动口,有无大屏幕、投影这些多媒体辅助教学,但这些设备对教学重点、难点的辅助关键点在什么地方,如何恰到好处地灵活运用这些并没用认真考虑和设计。更有一些新入职教师认为没有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就不是一节好课,结果数学课堂上学生动手了,动口了,但就是没有动脑,缺乏了数学味。

4.教材的驾驭能力不足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对教材的驾驭能力,也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表现之一。数学学科知识的线性呈现方式,使得数学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每堂课的新知和其前后的相关知识是连成一条线的,当堂的知识只是这条知识线中的一个点。将这一点的知识讲清,同时还要使学生能将这一点知识与自身的相关知识连成线,这才是一节完整的数学课。但目前各版本小学数学教材中每一节内容都很少,教学内容不像过去教材有一根主线,便于教师的讲授,因此如何利用好教材内容,构成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一些新入职教师而言,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新入职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熟悉相关的知识背景、扎扎实实地备课,将该渗透传递给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史知识等分析到位,但有不少新入职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中相关知识背景了解不够深入,课上只是就教材而讲教材,照本宣科情况比较严重。课上会用一些例题和习题来填补时间的空缺,显然这是不符合数学课程改革要求的。另外,部分新入职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只一味关注学生结果是否正确,而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讲解时只能关注到知识的点,不能做到关注整个知识的线、面。

二、思考与认识

教师知识分成4类:一般教学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境脉知识。其中学科教学知识被认为是教师专业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的知识,它是衡量新手教师和专家教师的分界线。[2]学科教学知识,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经验,那是需要大量的本学科教学实践逐步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从数学专业知识的角度考虑,小学数学新入职教师,要深入掌握数学学科知识,即对小学数学知识做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利用各种机会积累自己的数学学科教学知识。针对以上小学数学新入职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如何提升新入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如下思考和认识。

1.加强对“小学数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师,深入、系统地研究小学数学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对小学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准确性、连贯性、系统性准确掌握,是完善每个小学数学职前教师专业数学知识、提高其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小学数学职前教师在本科阶段已经学习过高等数学内容,包括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概率统计这样的近现代的数学内容。因而在新入职教师中有这样的一种认识,“对已经学会了高等数学的我们,小学数学知识自然不在话下,太简单了”。但真正实践起来却远不是如此,很多时候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会高等数学,是为了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小学数学内容,高等数学只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高观点看小学数学的工具,重要的是要学会用这一工具重新审视小学数学知识。但我们的新入职教师往往缺乏这一重新审视的过程,因而才会出现对看似简单的小学数学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却大相径庭。新入职教师可以通过将小学数学知识分成不同的模块,进行系统和深入的学习,如可将“分数”内容作为一模块,对小学中所有涉及分数的内容,纵向分析各部分的关系,横向用“高等数学”这一工具梳理其数学本质、了解其数学内涵。这样,将小学数学中每一节的教学内容都置于整个小学数学知识整体结构中,通过这样深入地对小学数学知识的梳理和再认识过程,新入职教师对自己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的点、线、面关系了然于胸,那么准确严密的数学教学自然可以实现。

2.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

大量数学学科教学经验的积累,是数学新入职教师丰富自己学科教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活动,教学技能的提升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来不断完善。一般新教师入职后,校方会有“师傅”带领,同时也会有针对新入职教师的各种培训活动。新入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听“师傅”的课要有目的性,不能为了听而听,要注意观察“师傅”处理教学内容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教学与“师傅”多交流。积极主动参加各种教学观摩、教学研讨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学习别人的经验,并逐步将别人的经验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不断磨合、调整,使之成为自己的学科教学经验。

3.针对小学数学特定内容对教材进行专题研究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方向师范生的课程设置中,小学数学教材内容放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这门课程之中,由于课时设置的原因,在教学中往往对小学教材研究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不够,造成师范生对小学数学教材不熟悉,在教学中也不知用怎样的方法去研究教材,为教学服务。建议新入职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针对小学数学中的某一具体教学内容,深入钻研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把握教材中知识点的呈现方式、比较同一内容不同版本教材的处理方法。学习老教师合理、高效利用教材的方法,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驾驭能力,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4.加强教学反思的意识,掌握教学反思方法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和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水平的重要手段。我国学者林崇德教授提出了“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这说明教师的成长是在日常教育教学经验反思基础上进行的。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没有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不把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那么,“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3]。对于新入职教师,要养成教学反思意识和习惯,学习一些常用的教学反思方法。常用的教学反思的方法有案例分析、教学日志、行动研究等。新入职教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有了教学反思的意识,并掌握一些常用的教学反思的方法,对于他们而言,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路上就有了前进的方法和工具,同时教学反思也是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之一。因而新入职教师要加强自己的教学反思意识,坚持教学反思的习惯,学习教学反思的方法,并将其用到自己的教学反思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

2011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课程标准由“双基”到“四基”的变化,实际上,也对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如在课堂教学中以一种严谨的态度将数学知识的连续性、系统性呈现给学生,那么学生慢慢也会以这种方式对待数学问题,而这也正是我们希望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的数学素养之一。因而新入职教师应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地、有意识 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为自己的教师职业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起点。

参考文献

[1] 苏春景.小学新入职教师的自我突破策略初探.课程·教材·教法,2011(7).

[2] 袁智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研究综述.数学教育学报,2012(6).

[3] 靳玉乐.反思教学.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4]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张军凤,王银飞.新入职教师如何有效提高教学能力.教学与管理,2012(19).

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特点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87-02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启蒙者,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起着指引性作用,故此教师为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数学教学活动,要充分了解学生当前的心理状况,并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改进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学的效果,且应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特点,开展系统性教学活动分析。

一、概述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

1.小学生数学学习中要求学习具有连贯性,如果其中的一个知识点脱节那么其他相关知识点也会断裂,数学教学中努力构建系统数学知识,并进一步完善相关知识,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的最佳途径。数学学科的系统性要求,主要是大知识框架下小知识点的分支,就如同大树下面的小枝杈,教学中完整的知识体系构建,需要花费几个课时,故此小学数学教学中系统性要配合渐进性,两者的协调前行,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推进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2.小学生对数学知识有系统性的掌握,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要教师在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索教学模式,用以引导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自主探索是小学生通过对课本知识的深入了解,结合自身掌握的数学的知识内容,通过再次创造将新知识转变成数学经验,满足数学学习方法的探索性要求。除此以外,教师的引导也是小学生知识学习的最佳方式,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学习进程中教师要充分的探究教材状况,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做知识传授,符合学生特点的传授方式能让教学取得较优效果。第三,数学这一学科充分逻辑或者抽象性,其中包含的数量管理也较复杂,小学数学开展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简单的认识数学并根据数学的学习状况做好后期的数学规律性内容拓展。但是小学生接触数学时间不长,逻辑能力较弱,考虑到此因素,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最大的形象化教学内容,进而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本知识。

二、小学数学特点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1.培养学生的知识系统完整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知识体统比较完整,因而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进程中要给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体系,但是不要花费太多的额外时间,兼顾正常课时,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学习压力。通常一节课只有四十五分钟,所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也会有较大的不同,教师要在教学时考虑学生的实际状况,循序渐进的开展深入课堂教学活动,确保学生知识学习进程中能够做好逻辑的递进,不是杂乱,无计划无目的教学,导致学习内容结束后学生不能回忆出学习到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讲授“多边形面积”时,教师为培养学生的专注度,可以先给学生讲解长方体,由于这个形状是学生最先接触到形状,所以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偏低。待学生对该内容有深入了解后就能引入梯形或者三角形组成长方形,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对各类图形有着初步认识,就能系统性开展全面学习。

教学时教师需要准确的把握教科书上的各类内容顺序编写,要求编写人员根据知识状况做好相关的内容核定,很多教师死板的根据书本顺利开展顺序讲解,虽然教材安排上各类课程的顺序有一定科学依据,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能力不同,教师要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并考虑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顺序,在顺序结合中,明确教材编写要素,寻找适合小学生数学认知的课程内容教授顺序。受到系统化理论指导影响,数学教学过程的合理化设计,要求小学数学教学满足系统设计要求,教师在授课时应逐步处理好系统或者分散间的关系,两者关系的妥善处理,一方面能让整个教学系统更为完整,将关注点集中于培养学生能力、提升学生技能等方面;另外一方面,要在每个微观课堂上面做好相关知识点的推荐,保障教学活动的有效,让学生能真正的学习到数学知识。

2.学习方法上面对小学生的影响

小学生在学习方法上面综合体现出对知识的探索性和接受性,教师就要根据学习状况合理的整理知识内容,并根据知识的难易状况进行把握,正确的判断学生的学习状况,这是教师有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举措。例如,教师讲解“比例性质”这一内容时,教师需要运用自主探寻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实际的测量了解竹竿的长度和影子的比例状况这一内在规律,对于部分抽象定义学生最好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学习,这不但能培养学生探索学习精神,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3.数学教学内容中抽象性、形象性的影响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较大的抽象性和形象性转化,教师不但要重视教学的讲授方法和模式,更要注意直观形象组合方式,处理抽象或者形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关系,详细介绍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要生动直观的突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本质,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时一方面要直观的呈现出数学教学内容,学生能在此基础中做好相关数学知识的获取,另外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数学的教学特点,强调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抽象性,避免教学进程中的直观化导致数学知识断档。

2.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课堂教学传授进程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案例做抽象的知识传授,避免学生对知识内容理解偏差,同时教学时避免将教学内容公式化和符号化,导致学生进入僵化学习状态。

三、结语

小学数学的学习特点着重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等因素优化学生的数学学习现状,改进现有教学中的不良部分,持续的改进中选择符合当前小学特征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学活动推进中,应全面优化数学结构,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在数学理论指导的前提下做好经验总结,提升教师经验和教学效率,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谭劲,李光树.小学数学学习特点对教学的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2014(09):12-13.

[2]李琼,倪玉菁,萧宁波.教师变量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观影响的多层线性分析[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02):17-19.

关于小学数学的知识篇8

一、数学教学情境生活化

小学生还处于直观思维阶段,正是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他们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善于发现日常的生活情景,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相比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接触、观察和了解、积累了更多的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因此,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要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效果,教师就应该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真正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效果和使用方法,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氛围里,通过轻松、活跃的观察、讨论、思考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吸收、消化和运用,真正做到数学教学的寓教于乐、寓教于活。此外,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的生活常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如在进行物体的体积的相关知识学习时,教师可以讲正方形、圆形、长方形等各种形状的生活容器带进课堂,并在容器中注入水,然后通过观察不同容器中盛水的多少来了解外观不同的容器的体积大小,通过这些生活小实验的引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中浓浓的生活气息,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之以理和想象力,并适时地将各种形状的物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教授给学生,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并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效果。

二、数学知识理解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是人们对生活常识的抽象化和系统化,数学集结、凝聚了人们丰富、广袤的生活智慧,可以说丰富多彩的生活孕育了高深广袤的数学知识。小学数学知识正是延续充满人类智慧的数学知识的基础教育阶段,小学生正处于数学基础知识学习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正处于数学意识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富于观察的特点,教师要有针对地就生活中学生提出的有关数学方面的问题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教师通过将数学知识的教授放置于生活这个“大课堂”中,让学生在生活中掌握数学知识,体验数学魅力,培育数学精神。

如在组织学生去公园,公园规定门票制度是成人票10块,学生票5元,团体30人以上,每人7元的门票费,而一个班有35名学生,有2位老师,这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37个人用哪种方法购买门票最实惠?每种方法所需支付多少门票费?通过这种现场教学的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熟悉相关的数学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能更加真切地理解到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学会科学、合理地运用相关数学知识去进行生活理财规划。

三、数学知识应用生活化

数学是一门非常实用的科学,数学知识正是人们在不断的生活经验累积中逐渐发现和掌握的一门科学。生活是数学知识的来源,数学知识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师在教授数学知识时要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像联系,通过将生活化的情景进行知识化,将生活中的问题抽象化为相应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