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8篇

时间:2023-07-14 09:43:39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坚持“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发展思路,采取“政策集成、项目集成、技术集成、科技集成”的方式,建成一批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运作市场化现代农业样板,打造成为现代农业、加工农业、出口农业、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发展的特色产业带形成农村可持续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新亮点,提升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特色、区域化布局的原则。依托各乡(镇)地势、经济、人文的优势和特点,优先发展市场前景广阔、地方特色突出、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适应市场日益多样化、优质化和精细化的需求。生产市场前景好、价格稳定、产销对路的作物品种,打造品牌,提高农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三是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兼顾的原则。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以科学开发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共赢。

四是坚持以科技为先导的原则。紧密依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沈阳农业大学,以服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宗旨,全力组织开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种系列化科技服务。着力推广农业最新适用技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集约化经营水平。

三、目标任务

     重点建设四个示范区:

(1)、法库县高标准水田示范区。项目区涉及开发面积7.45万亩,分布在依牛堡镇贺尔海、马荒地、戴家荒地等村;大孤家子镇大孤家子村、拉马桥村;冯贝堡镇冯贝堡村;孟家镇西大村、团岗子村。打造法库高标准、高产、优质水稻产业基地。

主要措施: ①水利措施:完善水源、输水、配水系统;新建、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小型水库、塘坝及吸水渠首工程;输水渠道采取现浇混凝土衬砌,避免水源浪费。②农业措施:对地势不平地块进行土地平整;本着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易于机械化作业的原则对重点地块进行条田化、网格化规整;田间主干路路面用水泥混凝土硬化。③林业措施:主要道路、沟渠、河流、堤岸进行绿化、美化。④科技措施:推广工厂化育苗,选用高产优质良种,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普及无公害、绿色高产栽培技术规程。该示范区项目需用资金10389万元。(附项目区建设计划表)

项目实施后,产量提高:水稻亩增产100公斤,增收300元;质量提升,每公斤增收0.2-0.3元。亩增收320元以上。生产环境得到改善、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局部气候条件得到优化。

(2)法库县高产玉米示范区。项目区涉及治理面积6.35万亩,主要分布在依牛堡镇大狼洞村、小狼洞村、黎巴彦村;大孤家镇路家房申、拉马桥村;冯贝堡镇榆树堡村、李荒地村、黄贝堡村;十间房镇尚屯村、樱桃沟村、马家沟村和孟家镇王家村。该示范区位于辽河北岸,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土壤结构优良,是世界黄金玉米带的黄金地段,为此我们计划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借助其良好机遇,打造法库高产、优质、标准化玉米种植示范区,带动全县玉米保稳产、创高产。

 主要措施:①水利措施:有水源地块采取滴灌;对因改建高速公路造成原有河流、沟渠、道路被损毁的,全部重新设计、施工;低洼地区建设塘坝,实施沟渠排淤,保证旱能灌、涝能排。②农业措施:推广机械化栽培,实施耕地平整、集中连片治理;提高干道、支路标准,主干道路面采用沥青或混凝土,并与乡村公路相连;科学改良土壤,深翻、深松、增施有机肥、推广保护性耕作。③林业措施:主要道路、排水沟、河流堤岸进行绿化。④科技措施:选用高产品种,推广密植、机械化耕作,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加强田间管理,推广玉米吨粮高产栽培技术。该示范区项目需用15808万元。(附项目区建设计划表)

项目实施后,玉米产量明显提高,通过节水灌溉技术、高产栽培技术的实拖,使玉米增产、增收。效益明显提升:达到亩增产100-150公斤,增收170-250元;通过测土施肥、机械栽培、精细播种、生物和化学防控等措施,每亩降低成本35元,亩增收205-280元。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3)、法库县特色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区面积4万亩,分布在冯贝堡镇黄贝堡;十间房镇拉马沟、赵贝堡村、榆树底村。建设林果示范基地4万亩(生态林、经济林3.5万亩、花卉0.5万亩)。

主要措施:①水利措施:实施灌溉工程、渠道治理工程、渠系建筑物配套工程;②农业措施:实施土壤改良工程、种植结构调整工程、机耕路硬化工程;③林业措施:主要道路、排水沟、河流堤岸进行绿化。④科技措施:选用抗旱、优质苗木品种,推广林下经济高产高效栽培,加强田间管理。该示范基地项目需用资金7223万元。(附项目区建设计划表)

项目实施后,一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增加森林面积3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20%;二是粮食产量明显提高,以玉米为主的旱田作物使用了滴灌等增产技术,亩增产粮食100公斤以上;三是效益大幅提升,按照试验成功典型,寒富苹果亩收入3500元、万寿菊亩收入2800元、林下经济作物亩收入1000元;四是辐射带动作用彰显,极大地拉动全县一乡一业经济、种植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建设。

(4)法库县绿色农产品示范区。项目区面积1.4万亩,分布在孟家镇老边村和七家子村。示范区计划建设日光温室1万亩,特色裸地蔬菜0.4万亩。打造北方有机蔬菜生产加工产业基地。

主要措施: ①水利措施:机电井工程,桥涵建设工程、电力工程、排水沟渠改造工程及灌溉工程。②农业措施:新建、改造农田作业路,田间主干路路面用水泥混凝土硬化;土壤改良,提高肥力;土地平整。③林业措施:主要道路、沟渠、河流堤岸进行绿化、美化。④科技措施:日光温室高标准设计,选用高产优质良种,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推广有机蔬菜栽培技术规程。该示范区项目需用资金3263万元。(附项目区建设计划表)

项目实施后,效益提升:日光温室有机蔬菜亩收入1.5万元,提高复种指数,强化市场流通和加工体系建设,打造蔬菜品牌,把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做好与牡丹江牡达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产销链接、出口贸易协定,蔬菜出口外销率达75%以上;生产环境得到改善、水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局部气候条件得到优化。

四大项目区涉及开发面积19.2万亩,项目计划投资3.67亿元。项目建成后,直接增加农民收入3.5亿元。

四、工作重点

1、着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紧紧围绕本地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园区要达到一定规模,实行集中连片开发建设,发挥规模效益,形成具有我县特点的农业示范带、产业带。

2、积极应用现代科技与物质装备。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农田基础设施要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道路交通畅通,水、电、通信等配套。园区要积极引进、集成和推广国内外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引领本地现代农业发展。建设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推广和展示基地,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能力。

3、大力培育市场竞争主体。要实行政企分开,政府着重抓好园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园区载体优势,生产性投入以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为主体,逐步做大做强。要突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依托入园农业龙头企业、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等,组建创办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品牌创建,打造带动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知名品牌,积极推动园区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农产品认定认证。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沈康高速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县长陈佳标担任,副组长由县政府副县长林涛担任,成员由政府办、发改委、财政、农经、林业、水利、农机、畜牧、国土、交通、科技、农电、环保、纪检、审计、检察院等主要领导组成。负责项目的整体部署、统一指挥、统一规划。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示范带建设的综合协调、项目调度及资金管理工作,办公室设在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县财政局副局长黄占和担任,从县直相关部门抽调3-5人组成。

四个项目区分别由各部门做为协调小组的牵头人,其中:依牛堡镇高标准水田示范区由开发办牵头负责、大孤家子镇高产玉米示范区由水利局牵头负责、十间房镇(冯贝堡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基地由林业局牵头负责牵头、孟家镇日光温室蔬菜示范区由农业局牵头负责。

四个项目所在乡镇要相应成立项目建设领导组织,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任组长,抽调乡镇精兵强将组成项目建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分体项目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

2、加大政策扶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认真落实沈阳市农业综合开发沈康高速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整合高效设施农业、农业科技、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标准化建设等财政扶持资金,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支持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围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精心包装一批农业招商项目,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现代农业园区领域。

3、责任考核。沈康高速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凝聚着省市领导的关心和期望,县直有关部门及相关乡镇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把示范带建设作为2012年的首要工作、第一要务抓实抓好,咬定当年施工、当年见效,一年出成效,迎接全县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考核验收。县政府要建立阶段性目标考核责任制,明确目标、细化责任、确保落。

4、应急预案

一是农民工短缺问题。沈康高速公里两侧项目全线开工需要农民工在3万人左右,我县的情况是根据本县实际情况自行调配。二是群众上访稳定问题。按照市办及我县的实际情况具体安排达到社会稳定目的;三是极端天气问题。我县积极组织施工单位打破常规施工,客服一切困难完成当年工作。达到施工允许程度。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阶段,工作从现在开始,2012年1月底基本结束。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篇2

关键词:特色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生产进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新阶段,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挖掘新潜力,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在促进农民增收上获得新成效,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的重要思想。适应农业新常态,必须谋划新思路、拿出新举措“转方式、调结构、突特色”。

1 当前农业呈现的新常态特点

一是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高层次,由“吃得饱”向“吃得好”“ 吃得健康”“ 吃得有口感”转变,仅是数量的保障已满足不了需要,人们更加追求质量的提高和品种的改善。二是在满足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农民增收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日益关注的重点,尽管我省农民收入水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并进入前10位,城乡差距比例逐步缩小,但绝对值差距仍在加大,一部分农民生活还很困难。三是农业生产与国际市场接轨步伐加快,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日益增大。四是农业资源趋紧和生态环境制约日益突出,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2 勃利县特色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全县以烤烟、万寿菊、甜叶菊、红松坚果、小毛葱、高蛋白大豆等作物为主的特色种植初具规模。全县实现年农业生产总值2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261.7元。以烤烟、万寿菊、小毛葱、马铃薯、西甜瓜等为主的特色支柱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充分显示了特色农业在推进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农村经济中的巨大作用。

3 特色农业生产中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县特色农业的发展是健康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了稳步提升,在农民增收方面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我们也看到,我县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明显的薄弱环节。一是特色品牌尚未形成;二是产业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特色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和深加工企业较少;四是特色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没有与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大多数农民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弱。

4 特色农业发展措施

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县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要把增长点放在加快科技进步上,把着力点放在推进产业化经营上,把落脚点放在促进农民增收上。坚持“突出特色、强化绿色、增加投入、和谐发展”的思路,加快绿色特色农业的发展。

4.1 制定政策措施,鼓励特色产业发展

把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专业村建设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扶持力度,大力营造有利于特色经济发展的环境。利用国家实施“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有利契机,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发挥优势,因地制宜,深入实施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一乡一业或一乡多业,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大力发展专业生产,建设特色产业群。同时,根据实际不断制定出台新的优惠政策,从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鼓励和扶持特色产业发展。

4.2 做好营销文章,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以营销市场建设为重点,促进商品流通。在培育和发展现有农特产品交易市场的基础上,根据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地理、交通优势,在大四站、小五站、抢垦等乡镇规划建设一批交易市场,搞活农特产品流通。组建销售服务网络,组建专门机构、落实专门人员加强与外地商家的联系,力争在全国大中城市建立营销网点,扩大营销领域。积极参与全国各省市组织的农特产品展销会、产品推介会等促销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推出勃利农特产品,实现产品销售向大市场转变。

4.3 加大科技服务力度,提升发展动力

与有关院所联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开发与转化,以市场的需求引进优良品种,改进种植模式。定期聘请专家开展技术指导,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打响绿色无公害品牌。

4.4 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要从税收、政策、科技、服务等方面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着力引导、扶持、培育一批影响力强的龙头企业,使之逐步发展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引导公司与农户结成紧密型的经济技术共同体,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辐射拉动,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问题,减少生产盲目性,降低技术、市场风险。进一步鼓励本地农村有能力的人大胆领办、创办特色农产品基地或加工企业,使他们尽快成为特色农业的生力军。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篇3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的决策部署,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的通知》要求,扎实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有力推动我市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创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据统计,截止2018年6月,全市休闲农业项目数达526家(含农家乐),其中:休闲农场195家,农家乐331家,总投资规模近235亿元,带动就业13500多人,年游客量近1080万人次,营业收入10.8亿元左右。上半年,采取几项工作措施。

一.提高服务水平。坚持实地调查,点对点指导、帮扶,分赴连江、长乐、闽侯、福清、罗源、永泰、马尾等县(市)区进行休闲农业一线调研。一是指导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进行提档升级,跟业主面对面,商讨休闲农场景观的升级、科学改造。二是对新建、在建休闲农场进行辅导、指导,首先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其次指导新建项目规划、策划。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业主共同研究、帮助解决,商讨下一步发展措施。三是撰写调研报告,在对各县(市)区调研的基础上,对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二.完善创新机制。发展壮大连江县休闲农业产业联盟,休闲农业产业联盟从创建初期的5家发展到30家。产业联盟共同包装特色农产品伴手礼、协调休闲项目、共同导流、共创营销端,共同开发休闲农业市场。继续助力精准扶贫,打造“企业+产业联盟+贫困户”模式,与116户贫困户签约帮扶协议。

三.加强榕台合作。我市邀请10位台湾嘉宾赴厦门参加第十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交流暨促进“双新双创”发展对接会。会上,台湾嘉宾陈宜金先生和永泰县农业局、淞富峰茶业(台湾)黄明富总经理和福清市碧峰寺山茶园业主郭鑫上台签约。接着组织台湾嘉宾一行考察了福清市渔溪镇碧峰寺山茶园、闽侯朝阳农场、神龙谷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园等休闲企业,并召开座谈会,就榕台休闲农业项目开展对接交流。并与福州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以及春伦、闽榕、元泰、东来、雪峰、福州茶厂代表举行座谈,双方协会以及茶企代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有力推动榕台茶产业合作交流。

四.着力打造精品线路。根据省农业厅《关于组织开展福建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介活动的通知》(闽农加函〔2018〕476号)文件要求,我市策划打造了6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线路设计突出优美自然生态环境,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突出农业景观游、水乡风情游、观光采摘游、农业园区游、农耕文化游、农事体验游、特色乡村游、民俗风情游、古朴村落游。有较完整的休闲农业旅游要素,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内容,有较强的适游性,对游客有吸引力。五、问题清单

一是休闲设施不够精致。目前我市休闲农业园区大多为规模小、档次低、品牌比较单一,而高品味、高档次、多功能的项目少。少部分企业请专门机构进行规划设计,大部分都是投资者自行规划,园区建设内容仅停留在特色时鲜水果、花卉种植、畜牧养殖和游泳娱乐、烧烤上,多数休闲项目建设存在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二是体验项目存在同质化。目前已建成投入运营的休闲农业园区,缺少对系统的、全面的、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挖掘,风格大同小异,形式模态单一,内涵不够丰富,缺乏特色,项目设计雷同,简单仿效。如休闲农庄中一般只重视采摘文化,农耕种植教育性缺乏。

三是产业管理人才匮乏。休闲观光农业从种养殖、产品加工到餐饮服务、娱乐服务,涵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业链长,这就需要非常有经验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造成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跨领域专业人才本身就很匮乏,加之休闲观光农业利润率不高,无法拿出高薪酬吸引人才就业;另一方面,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一般都在都市圈周边,甚至农村地区,经济与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即使现在就业越来越困难,仍只有极少量大学生选择在休闲农庄就业。人才短板已经严重制约我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四是扶持政策力度不够。虽然2013年出台了市委、市政府适时《关于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榕委发[2013]9号),但各县(市)执行起来存在差异,休闲农业设施用地瓶颈问题依然突出。政府在财政资金投入、信贷支持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够。在宣传力度上,有待于加强。

五.建议清单

下一阶段,我市以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为基础,积极推动业态功能多样化、产业发展集聚化、经营主体多元化、服务设施现代化、经营服务规范化。重在提升,促进我市休闲农业提档升级,打造一批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强、机制好的休闲农业精品。

1.培育精品促提升

创新推动休闲农业品牌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美丽休闲乡村(镇);以集聚区为核心,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现代休闲农业园区;以经营主体为核心,建设一批增收机制完善、示范带动力强的现代休闲农庄。精心组织举办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推介活动,向社会推介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举办农业嘉年华、休闲农业特色村镇、农事节庆等形式多样、富有地方特色品牌。

2.完善设施促提升

加大对休闲农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改造提升一批休闲农业村庄道路、供水、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3.强化服务促提升

加强对休闲农业设计、管理、营销、服务的指导。组织开展休闲农业人才培训行动,加强行政指导、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培训,培育一批积极性高、素质强、善经营的行业发展管理和经营人才。鼓励从业人员就近就地参加住宿、餐饮、服务等各种培训,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礼仪、提高服务技能,提升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4.注重管理促提升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和服务考核,规范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环境。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完善预警机制,提升应急能力,提升产业规范化发展水平。注重发挥休闲农业协会、产业联盟和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经营主体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管理服务体系。

5.传承农耕促提升

要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和产业特色,挖掘农村文化,讲好自然和人文故事,建设有温度的美丽乡村,书写记得住的动人乡愁,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篇4

1将休闲行业与农业技术发展有机结合

将休闲行业与农业技术发展有机结合是保证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合理构建首要前提和保障。如果两者没有有机结合,只是在形式上结合,最终就会导致两者貌合神离,无法真正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体验,最终也无法达到推动广西休闲旅游行业以及农业技术行业发展的目的。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其实就是要采取适当的措施使广西的休闲旅游行业完全地渗透着农业技术相关的内容,同时广西农业技术的发展也要充分融入休闲旅游的相关元素。例如,铁皮石斛是广西的道地名贵保健中药,有“仙草之首”的美称,能够有效滋养五脏,具有良好的养生功效。但在前来广西观光旅游的游客中,只有一小部分人了解广西有关铁皮石斛的相关种植知识及保健功能,而使得广西铁皮石斛种植行业发展堪忧。而通过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在观光客较多、人流量较大的旅游观光地区进行铁皮石斛种植及使用功能的相关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广西铁皮石斛,同时也可以与一些旅游公司合作,制定铁皮石斛宣传手册,生产优质的铁皮石斛鲜条进行销售,或在农家乐、酒店等地方当作特色产品销售等。除此之外,也可以在铁皮石斛种植的地区组织安排游客进行种植、采摘体验,不仅能够有效保证广西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同时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推进广西休闲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广西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动力。

2保证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富有地方特色

要想有效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保证广西休闲行业的发展与农业技术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广西特色。当前,地方区域特色的严重缺乏是广西休闲旅游行业及农业技术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过程中,要想保证其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使其具有广西的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为每一个前来观光体验的人们留下不一样的影响,使其有更加新奇的感受,从而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体验,为广西经济放入发展提供动力。广西的休闲旅游企业应加强与当地农户的合作,引进资金来修缮农户住所,将其统一规划建设,给人们不同的视觉感受。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大投入,组织当地居民加入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中,引进更多的休闲农业项目,引导游客住到农户家中,使其在娱乐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广西当地民俗农业文化,在发展旅游行业的同时有效地推广广西农业技术。

3合理建设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园区

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合理地建设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园区是构建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以及相关的旅游部门应加大投入,结合广西当地的景观环境以及农业发展特点,建设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园区。目前,在桂平市的石咀镇小汶农业示范园,就建设有铁皮石斛种植观光区、十多种名优水果采摘体验区、钓鱼烧烤及农家餐厅,为人们提供观光场地,在休闲观光的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的水果栽培及农业技术措施等。同时,该示范场在304省道旁边,其不远处还有一处北回归线公园,从市区乘坐8路公交车就能够直接到达,交通十分便捷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除了建设示范园,将一些综合的农业种植园逐步改建成乡村旅游园区,也能够将广西的休闲行业与农业技术创新结合,保证广西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有效构建。

4结语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篇5

关键词:旱作农业;宕昌县

中图分类号:S34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68

旱作农业是指无灌溉条件的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偏旱地区,依靠自然降水从事农业生产的一种雨养农业。宕昌县深居内陆是陇南市地表水资源较少并且利用难度最大的县份,宕昌县位于陇南市西北部,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气候垂直分布与水平分布差异明显,气候类型和生态类型多样,可将宕昌县农业划分为:北部高寒一作区、中部暖温带复种区、和南部北亚热带二作区三种种植区域。宕昌县现有耕地面积81718hm2,其中:旱地80068hm2,水浇地1650hm2,旱地占耕地面积的97%。

宕昌县历来就有“十年九旱”、“五年一大旱、三年一小旱”之说。随着地球变暖大趋势影响,干旱发生更加频繁,冬旱、春旱连伏旱,干旱成为影响宕昌县农业生产最大的障碍因子。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简便、高效、绿色、持续”的旱作农业技术,是宕昌县农业生产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出路。

1发展高效旱作农业必须走可持续绿色农业发展的道路

1.1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

坚持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原则,科学调整林、草、田的合理布局与结构,农林牧综合全面协调发展,充分利用资源,发挥资源潜力巨大的优势,提高旱地农业的综合生产力。10多年来,宕昌县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长防长治工程、小区域综合治理工程已初见成效,使宕昌县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的同时逐步实现良性循环,为旱作农业综合开发奠定了基础。

1.2加强水土保持措施

旱地单产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干旱贫瘠,这是由水土流失造成的。目前宕昌县水土保持的措施是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防治体系。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就是水土保持工程、生物、农业和其他相关措施在流域内依据自然特点和利用方式,按一定结构合理配置的系统。一般性子系统包括工程系统、林草植被系统和农业系统。其中工程系统以治坡工程和治沟工程为主,把治坡、治沟和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结合起来。梯田是治坡的主要工程措施,具有很强的防治水土流失的功能。林草植被系统包括林业措施和种草措施,通过植树造林、种草种树提高植被覆盖,拦截地表径流,降低水土流失。在适当营造薪炭林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林,草地是畜牧业的基础,在保持水土的同时有利于农牧结合。

1.3发展径流农业与集水区系统

径流农业是干旱地区利用有限降水,推广集水区汇集降水,供人畜饮水和发展高效农业的一种小型系统的农业技术。现代的径流农业集水系统一般包括:集水区、引水渠、沉砂池及净水装配、蓄水池(或水窖)和农业种植区,为节约用水还配套装置节灌系统,或应用设施园艺后覆盖地膜生产。如甘肃省的“121”雨水集流工程、集雨补灌工程和庭院经济工程。径流农业与集水区系统不仅将时空不连续、不稳定的雨水转变成具有持续供水能力的稳定系统,增强农业系统抵御干旱的威{,而且具有保护和恢复自然资源,稳定农业生态系统,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我国旱作农业的一条必由之路。

1.4针对干旱特点调整作物布局

根据不同旱作农区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模式,进行多元化种植。宕昌县药材作物如黄芪、党参、柴胡、羌活、红芪、白芷等根茎类作物(当归、大黄除外),抗旱能力十分显著,近年来在旱作农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开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保证了农业生产力的稳定性和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1.5推广传统旱地耕作措施

在伏耕、秋耕中增加耕作深度,打破犁底层提高土壤蓄渗能力,配合耙、耱、压、中耕等表土耕作措施抑制土壤蒸发,采用等高种植、等高沟垄种植等一系列蓄水保墒的土壤耕作措施.合理轮作倒茬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化学肥料平衡使用,达到以肥调水的目的;实行垄沟播种、播后镇压、坐水移栽、随水播种、雨后抢墒播种等抗旱保苗播种法,提高作物出苗率,降低春旱的损失。

1.6大力推广覆盖栽培措施

实践证明无论采用何种材料进行地面覆盖,都有防止水分蒸发的抗旱作用。“先进、适用、简便、高效”的技术抗旱措施就是在这一原理下应用而生的。根据覆盖材料和方法覆盖栽培可分为:沙粒覆盖、秸秆及作物残体覆盖、植物冠层覆盖和塑料薄膜覆盖。塑料薄膜覆盖由于抗旱效果显著、投资少、效益高、简单易行在技术抗旱中倍受关注和推崇。

2宕昌县发展高效旱做农业的优势

2.1具有明显的地域资源优势

气候生态类型多样,区域代表性强,宕昌县北部、西北部干旱、半干旱区域耕地面积分布较广,生态环境保持良好,气候高寒,是宕昌县优质药材和马铃薯的主产区,也是宕昌县草场主要分布区,是草畜产业基地,更是陇南市药材作物种子和马铃薯良种繁育的黄金地带。药材产业和马铃薯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宕昌县中部植被茂密,气候温暖,雨热同步,是宕昌县林果产业基地和高原夏菜、设施蔬菜基地,适宜发展“果粮”型、“果药”型立体农业和“林果+养殖+沼气”的庭院经济。更是退耕还林项目重点实施区域,成果日益显现,适宜发展林下经济和林缘经济。宕昌县南部属北亚热带气候,热量充足,水源丰沛,河谷和半山地带大力发展提灌工程,适宜栽植油橄榄和发展反季节蔬菜产业。宕昌县工矿企业很少,基本没有污染,生态环境保持原状,这里生产的优势农产品品质优良,产出量大,商品率高,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优势。具备发展绿色农业产业的坚实的资源基础。

2.2具有发展绿色农业的清洁产业环境

宕昌县地处长江支流嘉陵江水系的上游,水源污染小。农业生产远离工矿和人口密集地区,尚未形成现代环境污染源。农业生产多以传统农业为主,化学品投入少,土壤有害元素背景值低。大气、水、土壤环境状况明显优于我国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中部及东部地区。

3宕昌县发展可持续绿色农业的理论指导

宕昌县干旱半干旱区绿色农业发展战略应在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发展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建立高效、稳定、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生态系统。

绿色农业发展规划研究应从节约水土资源,发展节水型绿色可持续农业,保持水土、改善环境、修复植被、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发展水土保持型绿色农业;建立农林牧复合系统,发展农牧结合型绿色农业,实现从传统农业转向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

4宕昌县发展高效旱作农业的实践

4.1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创新

宕昌县在实施“天保工程”和“长防工程”过程中对植被退化的荒山荒坡,实行封山(坡)育林草,设置围栏屏障,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恢复植被;对于土层较厚的阴山坡、阳山坡,本着宜林则林、适地适树的原则,通过鱼鳞坑、水平沟等措施,整地造林。坚持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整体推进分步实施,每个小流域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自然经济单元,各流域又紧密衔接,形成统一的整体。使小流域植被覆盖率达到35%以上,侵蚀模数减少30%以上,系统整体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4.2发展退耕还林还草农林复合经济模式

在确保地表植被完整、减少水土流失的前提下,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还林还草农林复合模式。如可采取林果间作、林草间作、林药间作、林粮间作、林菜g作等多种科学合理模式,开展林下经济、林缘经济等立体经营,实现生态、经济效益的双赢。

4.3绿色农作物集水高效种植技术

实施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膜际栽培技术、地膜露头栽培技术、膜侧栽培技术等保护性沟垄栽培技术,实现集雨、蓄渗、抑制蒸发、提墒增墒作用,实现技术抗旱和工程抗旱的有效结合,推行主要农作物规范标准化集水高效种植集成技术、中药材覆盖少免耕集雨栽培技术体系、马铃薯膜际栽培技术、种植业结构调整技术。通过这些技术体系使自然降雨的利用率提高20%~30%,增产幅度在30%以上。

4.4推行资源节约型特色农作物产业化模式

依据当地特色农产品的优势地位,发展以草畜、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油橄榄等为主的特色农作物产业化生产,进行标准化生产模式研究,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产品附加值增加40%以上。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篇6

 

以下本文通过对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进一步探讨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安定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环境因素、人口因素、资源因素及制度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很多难题,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1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1劳动力素质不高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劳动者的素质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大部分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普遍不高,加之,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多向城镇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而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证劳动人员有较高的素质,因此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项任务究势在必行。?

 

1.2农业信息化程度低

 

当代信息化高速发展,信息就是生产力。然而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仍相对滞后,具体体现在:政府的引导及资金的投入,还有人才的培养、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等等方面。

 

1.3农业经济结构不合理

 

我国的农业结构,从整体来看存在着不合理和趋同的现象,具体表现在经济作物所占的比重过多,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市场决定农民们种植什么。由于农民对市场经济需求变化把握不准确,突显出跟风问题,致使农业产业结构不均衡。农业经济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当地优势,?生产特色、优质的新产品,从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与措施?

 

2.1提高劳动者素质,重视农业人才的储备

 

人才的培养,是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关键。要善于发现农村实用人才,并发挥典型引领的作用,积极培育农业技术骨干,引进生产型、经营型人才,解决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2提高和完善信息化

 

我国的农业信息化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也只是应用推广阶段。政府要提升统筹规划意识与执行计划能力,建立一个跨地域、跨部门的农业信息系统,形成权威的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信息人才服务队伍的培养,拥有足够的专业人才,才能保证农业科技信息得到有效利用;以往我们不仅以“知识就是生产力”,而且我们现在还要以“信息也是生产力”。在传播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生理需求以及防病治虫预警服务,信息技术将无疑会在日后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2.3 加强农民培训,推广生态农业发展的实用技术

 

农民是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只有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生态农业建设这一利国利民的工程才可有效实施起来,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农村、农业生产、农技推广等工作,依托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培训,引导农民相信科学,自觉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倡导科学的生产、生活方式,增强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推进生态农业建设顺利进行。

 

2.4 发挥地区特色,依据市场需求指导农民选择农作物

 

对农民的作物选择要进行一定的引导,协调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政府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对农民的作物选择可以做出一定的引导,鼓励人们从市场的需求出发,来选择农作物。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特色,种植当地的特色产品,销向其他省份,乃至世界各地,以此方法体现出每个地区的特色。

 

此外,人口与农业资源是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科技对农业贡献量的加大,我国的农业生产活动不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保障了人口与农业资源的协调关系,农业活动是以保护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的,要有一定的限度,在采取新的措施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保证新的措施不会存在太大的风险,小范围测试后,才可在大范围进行推广。

 

2.5实行多种优惠措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对农村要采取更多的优惠措施,并积极采取措施,以缩小城乡差距,鼓励农民种地,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和谐发展。充分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污染。

 

加大治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的力度。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多借鉴先进国家的治理方法与措施,依靠科技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并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加大了土地的生产效率,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生态、循环的发展过程。组织农民去国外学习,并积极引进可适合在我国开展的农业措施。

 

同时,在农村建设农产品的深加工级副产品回收再加工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价值,减少资源浪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可以从本质上提高农民的收入,形成良性循环。?

 

3结语

 

总之,要充分重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更完善的办法与措施。在发展农业经济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重视农业人才的培养,以及加强农民培训,不断提高与完善信息化,并积极倡导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等措施,切实使农村经济的综合生产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篇7

关键词:生态文明;民族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构想;阳塘措

中图分类号:F327.8;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09-2414-0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把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抉择,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国内外学者对生态文明及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已有一定论述。生态旅游本身就是把“生态文明”理念与旅游业开发相结合的一种绿色生活方式,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倡推广,内涵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生态旅游成为今后旅游发展的新方向。乡村生态旅游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以乡村为背景,并在整合乡村生态资源,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的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新型旅游。它不仅能开发出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向往,而且对改善偏远地区乡村居民生活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民族乡村拥有瑰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往往具备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天然基因。如何利用民族地区优势资源,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促使偏远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民族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是建立在旅游资源得到高效循环利用、乡村生态环境受到严格保护的前提下,把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作为旅游开发的重要支撑,将乡村自然、生态、文化有机统一,推进绿色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

1 阳塘措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1.1 区位条件

阳塘措旅游区是“一区连六地,一河穿其境”。它位于香格里拉市南部的小中旬镇,地处高寒坝区。地形北稍高南稍低,周围群山环列。硕多岗河从北向南流经全境,地跨北纬27°20′~27°43′、东经99°36′~99°59′,镇驻地小中旬村镇海拔3207m,最高海拔4985m,平均海拔2830m,小中旬镇距离香格里拉市32km,东与三坝乡、虎跳峡镇接壤,北接市区建塘镇。西临上江乡、五境乡。阳塘措旅游区是南上游客进入大藏区的门户,是香格里拉南部重要的旅游形象展示门户,也是云南省内大部分地区进入藏区的主要通道,不仅具备非常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而且生态旅游将成为该地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

1.2 资源特色

将阳塘措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种类进行整体的资源整合,按照资源不同特色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高原画境。云海草甸,雪域杜鹃。意象万千的高山群峰。造就了气势磅礴的云海奇观。每年3~9月份,白、红、黄、紫等色彩各异的杜鹃花装扮着整个高原草甸。林海、湖海、花海、云海、草海给人带来一种别样的高原田园风光。②高山草原牛羊成群,藏族乡村人文体验。秋收农忙季节,金灿灿的青稞地一片接一片,游客可住藏家、吃藏味、干农活,体验藏族乡村田园生活。③妖娆红妆雪域塘奶,藏传佛教奥秘殿堂。9月份的阳塘措旅游区是观看塘奶(狼毒)的最好时节。随处可见的白塔、玛尼堆。随风飘扬的经幡都彰显着这里的人们虔诚的和深厚的藏传文化。④高山运动无限挑战,高寒坝区特色农业。阳塘措旅游区境内有山地、高原、盆地等地貌景观。构造了变幻多样的立体生态景观。高山草原、雪域草甸、森林密布、蜿蜒小路,加之独特的高原气候,可以满足户外运动探险爱好者的多种需求,也是旅游者挑战极限的乐土。由于地处高寒山区,这里太阳辐射强烈、气温日差较大。形成了独特的高寒山区特色农业,玛咖、虫草等珍贵药材的种植,野生菌等天然食材的生长,青稞等农作物产业园的广泛建设,牦牛、藏獒等畜牧业的养殖,都给高寒山区带来丰富的色彩和活力。

1.3 客源条件

阳塘措旅游区位于香格里拉市南部的小中旬镇,是香格里拉市的旅游门户。其客源市场发育与香格里拉市、滇西北旅游市场及周边较为成熟和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区游客市场环境密切相关。

阳塘措旅游区基本处于尚未开发阶段,旅游市场开发举措还处于起步状态,只有集念坪村设有少数购物点并组织藏民家访活动,起步较晚。小中旬镇发展旅游业时,可开发市场的分析主要从两大方面入手。一是在现有滇西北、香格里拉旅游大背景下,与周边景区景点的市场竞合分析。占据符合自身资源核心竞争路线及产品发展特色的差异化市场,是实现旅游稳定发展的关键客源市场:此外,充分利用小中旬镇所具有的区位优势条件,最大程度地分流周边知名景点的客源群体,属补充性客源群体,是其市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结合来市游客和潜在游客的主要诉求分析,进而实现小中旬镇旅游产品一旅游市场的对接,促使该旅游区显著而稳定地发展。

1.4 地缘旅游空间关系

阳塘措旅游区北倚建塘镇,南接虎跳峡,东眺天宝山,西临千湖山,有着丰富多样互补性强的旅游资源。阳塘措旅游区与周边景区有空间认知上的相似性、资源的丰富性、旅游交通的通达性,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横向的峡谷一高原水乡一神秘藏域天堂景观,以及纵向的高山湖泊-森林-草甸-水库层次丰富的梯度立体生态景观,

1.5 旅游资源互补性

阳塘措周边的千湖山一碧沽天池高山湖泊群生态体验区,是世界遗产地“三江并流”核心腹地,高原湖泊以数量多、密度大为特色,因拍摄电影《无极》而声名大噪。其主要以游赏为主要功能的生态观光区,与阳塘措旅游区地理空间位置紧密相连,且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两者形成了良好互补关系。附近的天宝雪山,是香格里拉七大雪山之一,雪峰众多、原始森林密布、动植物繁多。有香格里拉的“阿尔卑斯”之称,知名度较高,是以游览、探险为主要功能的生态观光区,与阳塘措旅游区毗邻、整体资源特色互补,合作潜力巨大。还有香格里拉城市游憩区,是香格里拉市的游客集散中心地,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有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虽然资源存在一定的同质化,但是阳塘措旅游区借助自身良好“门厅”的优势,利用差异化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其实现了良好的合作互补。虎跳峡国家公园,以“险”而闻名天下。金沙江江水态势瞬息万变,石乱水激、雪浪翻飞、飞瀑轰鸣、雾气空蒙,构成世上罕见的山水奇观。主要是以峡谷景观为主的生态观光区,恰与阳塘措旅游区资源形成自然的“动”与人“动”相结合,合作潜力大。

2 阳塘措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构想

2.1 发挥高原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建设乡村生态旅游精品项目

根据阳塘措旅游区的资源特色,拟建设一批核心项目和支撑项目,核心旅游项目如乡村民族文化休闲度假村、高原特色休闲农业、高原山野体育运动俱乐部、营地建设等,要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着力将其建设成为精品旅游项目,不断提升阳塘措旅游区的旅游发展水平。支撑项目如藏乡民族文化体验、高原特色休闲农业、阳塘措休闲娱乐以及高原山地户外运动俱乐部等,要以支撑项目的建设来活跃和带动全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不断加快项目周边环境整治,提升项目档次和品位。确保项目建设的整体质量:加快对特色生态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丰富、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营造旅游目的地浓厚的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氛围。

2.2 把脉地格。塑造阳塘措生态旅游品牌

根据“藏域水乡,最美阳塘”的形象,树立生态第一品牌意识,依托多元旅游产品,充分利用花海、湖海、林海、云海、高山草甸、藏传佛教文化、传统藏族文化等资源,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在旅游营销过程中重点打造乡村旅游品牌。通过城市形象品牌、景区支撑品牌、产业示范品牌三个方面共同打造“藏域水乡,最美阳塘”的生态旅游品牌形象(表1)。

2.3 加强产业融合,带动各产业共同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产业融合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跳出“小旅游”。发展“大旅游”,不断推动旅游业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融合化发展,才能创新旅游业态和扩大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阳塘措应根据自身资源赋存、文化底蕴、历史背景,积极推动旅游业与民族文化、农业、高原特色体育、水库特色相结合,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推动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打造“阳塘措旅游区”品牌。

2.3.1 文化旅游 发展旅游业是保护文化的重要手段和传播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发展文化的重要载体。应着力实施“文化强旅、以旅兴文”的战略,依托阳塘措旅游区丰富的藏族文化和浓郁的藏传佛教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利用进藏第一村、进藏第一寺。开发佛教旅游产品,吸引虔诚的佛教徒,定期开展佛教讲座、佛教交流会、礼佛、论佛,提升阳塘措的佛教文化底蕴:改编创新一批当地古老的特色歌谣、民谣、民间故事,令国内外游客积极向往;提升奶思、吉念平、吴公、达拉等藏民村寨,让游客住藏家、吃藏味、穿藏服、跟藏族人民一起过节,体验神秘的藏式风情。对藏区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历史文化、建筑文化、祭祀文化、节庆文化、红色文化等进行文化展现和博览:还可以打造阳塘措旅游区文化节庆品牌,重点打造藏历年、米朗占昂节、格冬节、浪拉节、打拉节等民间节庆活动。提升阳塘措旅游区的文化魅力。

2.3.2 农业旅游 以阳塘措旅游区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花卉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以藏区特色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吸引物。突出农耕文化,开发农耕展示、农耕体验等活动,同时还可以提供科普教育。让游客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打造特色高原农业产业带,利用高原特色,种植玛咖、重楼、云香木、秦艽等中药材,形成新兴旅游产品:创建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打造特色资源型高原休闲农业示范园,坚持“农旅结合”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田园生态旅游,推动农业特色化转型与产业化发展:依托自然优美的田园风景,清新纯净的怡人空气,规划建设一批精品农庄、农业生态园,以精品农庄引领发展,在吃、住、行、游、购、娱中吸引游客,推进生态、生产、生活的立体休闲,实现旅游和高原特色农业的深度融合。

2.3.3 高原特色体育运动旅游 在阳塘措旅游区,根据其民族文化,可开展赛马、摔跤、抱石、背水、二牛拔河等民族运动项目:根据其高原特色,可以开发高原特色体育项目,如高原马拉松、高原竞走、徒步、登山、自行车环湖等运动项目,甚至可以演化为体育旅游盛会,定期开展高原运动会,吸引国内外的体育运动爱好者。通过与体育的融合,阳塘措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放松心情、挑战自我,增添阳塘措旅游区的活力。

2.3.4 水库旅游 根据阳塘措的环境和地理位置,修建人工港湾、池塘,建造草坪、花圃以及景观建筑,修建水上娱乐设施等,将阳塘措建造成以生态景观为主导的水库旅游区。阳塘措清洁纯净的水质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让游客情系山水、回归自然,在青山绿水中陶冶情操和改善精神生活。阳塘措旅游区水库旅游产品主要有生态观光旅游产品、生态休闲产品和专项旅游产品三大类(表2)。

2.4 建立现代旅游管理制度,防范生态风险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依托性、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旅游管理体制不顺,必将导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合作不顺,影响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各部门从自身利益的角度对旅游业施以影响,致使管理相对混乱,形不成合力,必将阻碍阳塘措旅游区的发展。因此,提出以下建议。

2.4.1 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区参与”的发展模式 阳塘措旅游区发展涉及到政府、企业、农户等多方面的利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甚至阻碍旅游业的发展。

首先,应发挥政府在旅游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成立“阳塘措旅游区旅游咨询委员会”,组织规划项目的总体实施、审批、检查等工作,引导项目健康有序的进行:建设完善阳塘措旅游区基础设施,改善规划区旅游交通网络,建设风景道和生态路,以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完善旅游接待功能,并积极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加大民俗文化保护力度,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实施人才培训。加强对规划区内管理干部、旅游企业经营人员和村民小组居民的培训,普及乡村旅游知识,提高旅游意识和服务技能:大力构筑阳塘措旅游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发挥政府权威信息渠道的作用,利用各种政府资源,如网站、媒体、会议、节庆、合作组织等渠道,积极推介阳塘措旅游区各类旅游产品等。

其次,企业主体方面。阳塘措旅游区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为相应旅游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诚信的社会环境、规范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服务环境,引导、支持与鼓励旅游企业前来投资,驱动阳塘措旅游区走上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旅游发展道路:强化招商载体,拓宽融资渠道,引进实力旅游企业,制定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提高招商引资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最后,社区参与方面。优先安排库区移民,鼓励库区移民参与到阳塘措旅游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项目建设以及后期的旅游服务经营工作,增加库区移民的就业机会,提高其生活水平:拓宽社区参与途径,在阳塘措旅游开发重点地区,要鼓励农民以股份合作的方式,扩大旅游规模,如藏民家访、藏区民宿、农耕体验等。

2.4.2 积极申报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示范区、高原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藏区是云南旅游扶贫的重点,阳塘措周边村寨是典型的藏区村寨,依托水库开发契机大兴旅游,整合各村寨参与开发,符合旅游扶贫目标,建议申报国家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示范区,或积极申报云南省旅游扶贫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依托兴边富民政策和文化强省政策,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为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提供特殊的政策环境,大胆引进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建立与国际水库相适应的旅游发展管理体制机制,使旅游管理体制符合国际惯例。

2.4.3 成立旅游行业协会 阳塘措旅游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成立旅游行业协会,把业内旅游人才凝聚在一起,增强旅游企业行为的自我约束能力;对旅游发展战略、旅游管理体制、旅游市场的发展态势等进行调研,向阳塘措旅游区旅游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2.4.4 建立现代旅游管理模式 在阳塘措旅游区建立现代的旅游管理模式,健全旅游管理机构,使政府及其他行政部门尽量从具体的旅游经营中脱离出来,重点抓好宏观管理工作:提高旅游管理人员素质,引进先进的旅游管理人才及旅游配套设施;完善旅游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健全法制手段、加强信息交流;加大资金投入,招商引资;提高服务档次、旅游住宿、餐饮接待能力,改善旅游交通、娱乐等配套设施,使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中得到全方位的体验。

2.5 妥善安置库区移民,制定社区参与和旅游发展的长效机制

阳塘措旅游区由于水库的修建,会导致部分村民甚至村寨需要搬迁,对于如何安置库区居民,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案。可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在市政府、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下,成立库区移民开发管理机构,主要处理移民安置工作,统筹使用移民经费,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妥善安置移民,使移民的生活水平达到并超过原有水平,并为库区长远的经济发展和移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颁发《阳塘措旅游区水库建设移民条例》,把水库的移民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在条例中对移民方针、政策、资金及管理体制等作出明确规定,以保证移民安置工作顺利实施。

2.5.1 完善库区旅游开发配套措施 阳塘措旅游区库区开发可充分利用国家对移民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制定具体可行、便于量化的库区旅游业发展扶持条款,完善各项政策与措施的配套。加强旅游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

2.5.2 提高库区移民社区参与程度 在旅游开发中广泛征求、听取库区移民的意见,鼓励库区移民参与阳塘措旅游区开区与建设,并利用移民扶持基金、库区开发基金、库区维护基金等支持移民参与库区旅游开发。并给予优惠用电、技术援助、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对参与旅游活动的库区移民提供资金和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其旅游工作服务技能、旅游参与和旅游竞争力;保障移民的就业优先权;探索政府、水库管理者与库区移民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库区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引导库区移民到阳塘措旅游区的开发管理中来。鼓励社区居民参与民宿、庄园等项目建设,积极参与向导、商品销售、摄影、特色交通方式提供特色餐饮、娱乐表演等服务。争取将阳塘措旅游产业建设为移民后产业支撑内容之一。

发展特色农业的措施篇8

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认识

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就是进口国在从事贸易进口时,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以及人、动植物的健康与生长为目的,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对进口产品所采取的措施。如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卫生检验检疫制度、检验程序以及包装、规格和标签等标准。它不仅对产品本身环保性、安全性提出要求,而且对产品的加工过程和生产方法也提出了特定的限制。

按照WTO《农业协议》中有关卫生和动植物检疫的规定:允许成员国采取正常的以保护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生长安全为目的的检疫措施,但这些措施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不应构成不公正的歧视,从而造成对农产品贸易的隐蔽性限制;所采用的检验措施和依据的原则应以国际标准、准则和建议为基础,这些标准、准则随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各国可以实施高于国际标准、指南和建议的措施,但这些措施必须以科学为依据。上述标准和原则同样适用于绿色贸易壁垒。建立在以环保、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存安全为目的,以科学、公平、公开为原则基础上的农产品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将有利于促进全球对资源和生态的保护,是各国参与农产品国际贸易应遵循的基本条件。但从绿色贸易壁垒实践看,由于各国对环保、质量与安全等要求的标准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实施中往往具有不确定性。

在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实施中,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绿色壁垒措施,由于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而演变成一种技术壁垒限制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正确区分合理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和扭曲性的绿色贸易壁垒措施,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对策,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绿色贸易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1.绿色技术标准

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其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或其他非强制性手段,制定许多苛刻的环境技术标准和法规,限制国外产品进口。

2.绿色环保标志

也称生态标志或环境标志,它是由政府管理部门按照严格的程序和环境标准颁发给厂商印在产品及包装上的一种图案,以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从生产、使用到回收处理整个过程均符合生存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得“绿色通行证”,一方面要花费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购买仪器设备等费用;另一方面还要支付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费。

3.绿色包装制度

绿色包装是指能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易于自然分解,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它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

4.绿色卫生检疫检验制度

为了确保人类和动植物免受污染、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卫生检疫指标。

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使用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他们推行的环保标准、动植物安全标准以及严格的监测制度和程序,增加了农产品出口国出口商的交易成本,从而对农产品出口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对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无公害绿色食品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因此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假设这时绿色贸易壁垒是合理的、无国别歧视的,会导致以下情况:绿色贸易壁垒措施,增加了对农产品的环保、以及质量安全性的检测标准和检测程序,从而发生了一些额外的交易费用,导致出口成本增加。在国际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出口成本会逼近国际市场价格,出口商的利润下降或出现亏损,下一期农产品出口量减少或退出经营。出口商增加交易费用的同时,部分农产品或全部农产品,因检验不合格而无法出口,造成农产品出口量的减少和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支出,无法出口的农产品会转向国内市场,引起国内市场价格下降。在农产品进口国存在绿色贸易壁垒而引起额外交易费用增加的情况下,进口国的农产品价格存在上涨预期,即新的农产品进口价格会上涨到等于原国际市场价格加额外交易费用额,进口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又会造成该国农产品需求量减少,之后引起出口国农产品出口量减少;与此同时形成了进口国对国内农业生产的保护屏障,刺激国内农产品的生产,用以弥补进口数量的减少。

近几年来,针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其严厉程度和品种逐年增加。虽然绿色贸易壁垒措施中有些是合理,有些是扭曲的,但总体上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苛刻的绿色贸易壁垒,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增加,低价出口的优势逐渐消失,甚至出现了出口亏损;苛刻的进口检验程序和检验标准,大大降低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数量,甚至被排斥在国际市场之外;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而无法出口的农产品不得不转作内销,一方面会对本国的同类产品形成冲击,另一方面由于内销价格较低,甚至不能弥补成本,使农民深受其害。

几点应对建议

1.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将农业生产导入绿色农业的轨道。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生产实施收缩战略;对符合环保潮流,采用新型先进的环保生产技术的生产进行大力扶持。我国入世后,在绿色农产品生产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的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达到1000多万吨,基地4000多万亩,产值100多亿元,这些绿色食品的出口还没有被退回的案例。

2.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和运输过程中推行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完善与国际质量标准接轨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3.改革农产品外贸体制,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出口企业能够从生产、加工到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控制农产品的质量和环保标准。

4.建立和完善行业协会、农产品出口商会等中介组织,通过它们反映企业的要求和问题,收集企业所需的信息,使之成为农产品出口绿色标准、技术成果等相关信息交流和的平台。此外中介组织还应协调行业内企业之间关系,以民间组织角色与国外有关部门交涉和协商,为行业会员提供优良服务。

5.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包括在《物权法》上规定农地产权制度,明晰土地产权;建立承包土地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实现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6.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以及金融支持来增加农业投入。完善农村财政金融制度,对绿色农产品生产农户、绿色农业经营企业、绿色农业技术开发单位增加财政补贴并实行税收减免;通过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发展银行对其进行信贷支持;鼓励和扶持有潜力的绿色农业经营企业上市,从资本市场获取资金支持。

7.按照世贸组织《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迅速设立我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建立和完善国内环保贸易法律体制。同时,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新体系。引入ISO14000系列国际环境标准,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农产品出口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