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8篇

时间:2023-07-14 09:43:40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篇1

关键词:人事制度 改革背景 档案管理

一、人事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面临新问题

1.“人档”分离现象比较严重。21世纪是人才竞争是激烈的年代,高校的人才也出现较大的变动。以往的人与档案相互对应的规定已经被打破,许多高校出现了“人档分离”的现象。一方面,是高校在引进人才的时候,急于求成,为争取高素质人才制定一些“不调入个人档案”的特殊政策,造成了在高校出现“有人无档案”的现象。另一方面,激烈的人才竞争也导致了高校人才流出现象比较严重,出现一些教师离职了,但是档案仍然挂在学校,出现“有档案无人”的问题。这些现象长期下去会影响高校人事档案的正常管理。

2.档案资料不完整。在现在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中,还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师的档案资料不完整。高校在引进人才的时候,忽视了档案的检查,直接接收后归档,出现一些人才档案材料漏缺,例如职称资料等。也有部分教师后面进修了硕士、博士等学历,毕业后未将最高学历或学位的档案交到人事部进行合档。档案资料的不完整,将对高校档案管理带来较大的困扰,也给教师带来新的问题。

3.高校人事档案管理不规范。人事档案的管理,具有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在档案调入或者调出等环节,需要严格把控。但是存在部分档案管理人员缺乏经验,不够重视档案管理的规范性。例如调档函不规范、随意接受各种快递档案等。在调出档案方面,未按照机要方式或者邮政方式进行寄出。制度不完善以及移送不到位等,都容易引起材料的收集不完整。

4.档案信息化管理程度较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各行各业都开始实行信息化办公。高校在信息化社会,借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管理,但是在人事管理方面暂未实现。例如很多教师查询自身档案的时候,需要亲自跑到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进行查阅,效率非常慢。新教师在调档期间,需要时刻打电话跟踪档案的进程。

二、人事制度改革背景下高校人事档案管理的思考

1.进一步完善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要规范高校的档案管理,提升工作效率,作为高校首先要完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档案调入与调出的流程,做好档案查询的登记工作。完善档案室办事的日常规定,改进档案室工作人员值班制度。

2.整理人事档案,完善收集分类。作为高校人事处,要重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改进工作方法,完善收集分类。人事档案资料,是记录员工的学习与工作经历的重要证明,学校要本着以人为本理念,对员工的人事进行负责任,认真审查员工的档案资料,对于漏缺的资料要督促员工及时完善。对高校人事档案,实行动态化管理,教师在工作期间的职称、学历、学位等发生变化,档案也有进行相应的收集归档。例如某教师评上了高级经济师职称,档案室工作人员应该主动联系教师,提醒其将相应资料归档。

3.转变工作理念,增强服务意识。在过去的理念中,高校人事部在教师心中是一个“管理部门”,人事部的工作人员就是大家的“领导”,作为档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仍然按照传统理念,整天摆着“冷酷”表情面对员工。这种工作理念已经不能适应人事制度的改革。作为人事档案部门要转变理念,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转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对于教师关于档案咨询问题,要耐心解答。同时在学校网上开通人事档案管理意见咨询,欢迎教职员工积极提意见。人事档案部门,始终要坚持全心全意为教职工服务,以强烈的责任感与职业道德强化自身的工作。

4.明确分工,强化岗位意识。在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下,高校人事部门要强化岗位意识,做好工作分工,提升工作效率。例如,在档案管理方面,尽量避免同一个人负责所有档案。可以将本校的档案工作分成四块:首先,是档案的调出、调入工作,工作人员要开好调档函,对于新进的档案做好登记的工作。其次,档案的整理、合档工作,对于高校教职工的档案出现新材料,要做好归档和登记。最后,档案的咨询与查询工作等。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篇2

关键词: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文化导入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历史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不同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频繁。为了促进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语使用者之间的交流,有必要在英语教学中加强英语文化的导入。另外,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发现,仅仅依靠语言知识的传授并不能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培养需求,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入到知识的传授当中,这是由于英语语言本身扎根于英语文化之中,两者密不可分。英语教学要想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就必须改变当前只重视知识不注重文化传输的教学模式,将对语言知识的传授建立在相应的文化教学基础上。本文以职业院校为研究对象,考察当前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和背后的原因,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希望为职业院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提供一些有益探索。

1、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调查

本文以烟台某职业院校为调查对象,调查的时间为2013年3月至2013年6月,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为了更好地体现出调查结果的全面性,本文对该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老师和学生分别进行了调查,并且分别采用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两套问卷。调查问卷设计时,参考了国内类似的调查问卷的设计方式,并且考虑到该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查问卷包括了23个问题,涉及到了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教学实行情况、认识和态度问题以及教学条件和保障措施等。本研究对教师调查问卷和学生调查问卷分别进了统计、对比分析,以调查所得数据为基础,分析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的老师和学生对文化教学的态度和实际效果。在本次调查中,有65位教师参加了教师问卷调查,140位学生参加了学生问卷调查。教师问卷调查中有64为老师认为在其讲课过程中进行了文化教学,这说明绝大部分老师都已经将文化导入融入到了英语教学中去。但是从效果中84.6%的老师认为效果不理想。而在学生调查问卷中,有65.6%的学生提到了老师会在讲课时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有39.3%的学生认为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很有助于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27.4%的学生认为有一定效果,但是不明显,剩下的则认为文化背景的介绍对其理解文章用处不大。在英语文化导入的态度上,58.7%的教师任务很重要,剩下的老师认为一般重要,选择认为不重要的人数为零;在学生调查问卷中,67.3%的认为文化背景的介绍很重要,10.4%的学生认为一般重要,剩下的为认为不重要的学生比例。在教学条件和保障措施方面,有46.7%的老师认为当前的条件和设施可以满足要求,剩下的则认为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学生方面,57.3%的被调查者认为硬件设施可以完全满足其学习的要求,10.6%的学生认为基本可以满足,剩下的比例为不能满足其学习需求。

2、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所面临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从本次调查结果上来看,当前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当前英语文化教学实行的效果并不理想、对英语文化教学的认识和态度存在差异、英语文化教学目标和配套保障设施欠缺等。

当前英语文化教学实行的效果并不理想。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职业院校的的师资力量仍然较为薄弱,教材和课程均满足不了需求,造成了学生在跨文化交流时会遇到较大的障碍。目前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采用的一般是公共英语教材,没有和职业院校的特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需求结合起来,无法满足职业学校中不同专业的就业需要,也没有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不能较好的满足职业院校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中的英语运用需求。因此,职业公共英语的教材问题是职业院校英语文化教学中一个较为明显的弱点。

对英语文化教学的认识和态度存在差异。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职业院校的师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是由于受到课时安排、考试压力等的影响,往往会忽略英语文化的学习,只关注考试中所需要的知识,变为了纯粹的应试教育。这种观念和态度忽视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主导的教育特点,忽视了学生应用英语进行交流的需求。

英语文化的教学目标模糊、配套设施欠缺。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大纲中关于听说读写这四种能力有着明确的要求,但是在英语文化导入和教育方面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指标。因此,职业英语教育的教学和学习往往围绕着语法和词汇没,在文化导入方面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另外,相关教学保障设施也不够完善,缺少现代化的设备,缺少专业化的文化教学模拟场地等。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可以从学生、学校和教育政策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首先从学生角度来分析,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起点比较低,基础相对较差,英语学习方面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地区和城市的中低收入家庭,缺少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的熏陶,学习兴趣不高。从学校的角度分析,在培养模式上,仍然按照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忽略了职业学校的自身特点,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师资力量上缺少高素质的人才,随着职业学校的大幅度扩招,高素质的教师人数不足的弱点显现出来,而教师本身往往由于教学任务繁忙,没有额外的时间去参加进修。另外,有关职业英语的指导文件对文化教学也没有的说明,这使得学校在制定具体的执行计划过程中缺少导向性的文件规定。

3、职业院校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对策

对于以上所列出的问题和原因,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来解决这些问题。这些对策也是从学生、学校和政策方面来进行的。

从学生方面来看,要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可以以针对生源的差异,分类教学,因材施教。由于职业院校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学生之间英语学习基础相差较大,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可以为不同基础的学生提供更加自然的学习环境,培养他们在真实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另外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堂辩论和演讲等,也可以通过集体欣赏英文原版电影,讨论电影中的语言和情节,分析电影的文化背景等方式,来加大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力度。

从学校方面来看,首先要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这就要求一方面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适应职业教育的特点,必须将英语文化的学习融合到英语教育之中,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为宗旨,另外一方面,学校应该加大投入,加大师资力量的培训,加强各方面的考核。

政府要扶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从宏观上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政策,在教育制度上进行完善,从教学制度、教学目标上予以明确,在配套的考核、管理上要进行约束,建立规范的管理体系。

4、总结

在职业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的导入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学校以及政府三方共同努力,解决目前职业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困难。

参考文献

[1]程丽群.高职非英语专业英语文化教学现状透视[J].海外英语.2011 (08)

[2]林进娜.夕卜语教学的文化导入新课程研究,2009(138) :135-136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篇3

关键词 家庭背景 高等教育 公平 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Schools and Professional Weaving Society

――Family Background and 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 Unfair

HAO Panpan

(Faculty of Education,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Through critical pedagogy perspectiv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academic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background and access to higher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hoice, revealing the Higher Education unfair underlying causes behind in order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function of re-education thinking, offer new perspectives and paths for us to think and solve inequities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family background; higher education; fair; review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占适龄人口的比例也逐年增长。由于高等教育培养的是和劳动力市场紧密相关的专业性人才,因此,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增多,社会劳动力也必然越来越多地由受过高等教育培训的人员来提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正逐渐遍及社会的各个角落,为社会带去新的思想观念和技术技能,影响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发展,一个由高等教育型塑的社会正在形成。

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有权利和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同样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在社会中的职业和地位却千差万别,导致差异的表层原因是高等教育本身的两个重要影响要素:专业选择的好坏和学校水平的高低,专业的不同导致了职业的差异,学校水平的高低则影响了人们在社会上的起点,因而,看似专业和学校共同塑造了一个人在社会上的职位和地位,但是,批判教育学者却透过表象看到了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布迪厄为代表的西方批判教育学者基于对高等学校学生所做调查的实证研究,颠覆了人们基于日常经验判断所认为的高等教育是推进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公正的强有力手段和途径的观念,引起人们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反思,让人们认识到高等教育并不像感觉直观那样合理,相反,它是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合法有效的维护者,是造成社会阶层渐趋固化的根源。根据批判教育学流派的观点,高等教育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是在社会中占优势的群体把他们的文化通过高等教育进行复制和传递,以使他们的子女通过高等教育的合法途径,继续维持他们在社会上的优势地位,下层人家的子弟和文化处境不利者的子女很少能在高等教育系统内取得成功。看似由学校水平高低和专业选择好坏导致的高等教育成就差异,实质是由家庭背景差异导致的高等教育不公平。

我国的学者参考批判教育学者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反思认知,对我国高等教育中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高等教育专业选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也发现了家庭背景是导致高等教育不公平的重要因素。因此,通过对学者所做研究的述评,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高等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反思高等教育在现实社会中的功能作用,为解决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和策略选择。

1 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高考公平的一个重要准则,也就是说,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因性别、年龄、地域、家庭背景的不同等而有所差异。但众多学者的研究以及笔者对众多学者所做研究进行的分析都发现家庭背景是影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一个重要因素,家庭背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上的公平性。

文东茅(2005)使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问卷调查得来的数据,分析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背景对子女的高考成绩和入学机会有显著影响,父亲的学历越高子女的高考成绩越高,父亲的学历越高、职业越好的子女进入高等教育和好大学的机会也就越多。①

丁小浩(2006)研究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均等化的问题,研究表明,获取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与父亲职业状况、家庭经济背景都有显著的相关性,如果父亲职业是农民或普通工人,其进入重点高等院校的机会就非常小;而父亲职业是单位负责人或高级技术人员的,其进入重点高校的机会明显大于其他家庭出身的人员;家庭经济收入对子女进入重点高校有显著性的影响。②

杨东平(2006)对部分高校不同家庭背景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高等教育扩招之后,农村学生在重点高校中的人数比例明显下降,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中高级管理技术人员阶层子女更多集中在优势高校,而农民、工人和下岗失业人员阶层子女更多集中在普通院校和大专院校。③

侯龙龙等(2008) 利用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与就业行为”课题组的调查数据,考察父母亲的教育背景对子女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父母亲的受教育情况尤其是母亲的受教育情况对于子女高等教育的数量获得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父母的受教育年限越高,子女越有可能跨越专科层次而获得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母亲的受教育年限越高,子女越有可能在重点大学接受本科教育。④

杜桂英(2009)采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课题组于2009年6月进行的第四次问卷调查结果对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上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来自低收入家庭、父母学历较低、父母职业为非管理技术类的学生入读“211”学校的比例低于高收入家庭、父母学历较高、父母职业为管理技术类的学生。⑤

黄四林等(2014)基于北京某重点大学2007-2012年的调查,研究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关系,调查结果发现,相对于社会经济文化地位低的家庭,社会经济文化地位高的家庭的子女在高校学生构成中占主要成分,在获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上具有明显的优势。⑥

此外,孟东方(1996);钟宇平,陆根书(1999);郭丛斌,闵维方(2006);刀福东(2007);杨倩(2012);杨丹宇(2012)等学者的研究也都证实了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影响的不公平,优势家庭背景的学生获得了更多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李春玲(2003)指出,1990年代中后期以来,高等教育机会供给量的增加,有助于平抑精英化的发展趋势,但由于社会分层与家庭背景差异导致的机会分配的不公平已经严重影响了弱势家庭背景学生的发展和上升流动机会。同时,教育机会不平等也会促使社会朝着两极分化的方向发展,增强人们的不公平感,影响社会的整合度。⑦

2 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专业选择

高等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在大学中就读的专业与将来在社会上的职业有很大的关联性,特别是与专业化很高的职业之间。社会上由于工作环境与工资待遇等所形成的职业好坏之分,相应地投射到大学中来就形成了专业的好坏之分。在社会中占优势地位的家庭,不仅帮助其子女进入更好的大学,也帮助他们选择更好的专业。很多学者的研究证实了家庭背景与专业选择之间的关系:优势家庭背景的学生更容易选择好的专业,这体现了家庭背景对大学生专业选择影响的不公平性。

孟东方等(1996)于1996年时重庆市八所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的本科学生就有关问题进行了专题调查,旨在揭示不同专业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学生父母职业对专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学生考入热门专业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学生,能就读热门专业的学生其父亲大多是事业单位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和党政机关干部。⑧

钟宇平,陆根书(1999)对中国3个城市14所高校13500多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选择高校与专业时,与其社会经济地位存在着显著的关系。父亲教育程度低、父亲的职业是工人或农民;家庭收入水平低以及家庭居住于农村的学生,更多地选择教育、农林和地矿工程等专业。而父亲教育程度高、父亲的职业是党政机关干部、专业技术人员或大中小学教师;家庭收入水平高和家庭居住于大中城市的学生,则更多地选择了新闻传播、艺术、经济管理与法律等专业。⑨

余小波(2002)对某所高校2000级学生的实证研究表明,农村考生入读排在前5位的专业分别是:物理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供用电技术、汉语言文学、热能动力工程,这些专业,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般专业。而城镇考生入读排在前5位的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财务管理、经济学、电子信息与通信技术,这些专业恰好是当前社会上较热门,毕业后待遇较优厚的专业,大都是该院学生入读的首选专业。⑩

刀福东,丁小浩(2008) 利用《中国城镇居民教育与就业情况调查-2005(CHUHEES-2005)》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专业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受家庭背景的影响,家庭经济背景较好的学生偏爱文科和管理学科,而对工科、理科和经济学科的偏好相对稳定,父亲职业较好的学生倾向于选择工科、理科和文科,而不喜欢选择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父亲是党员身份的学生更多地选择了经济学科。

此外,殷红霞(2006);樊明成(2012);曹雯瑜(2013)的研究也都表明,家庭背景好的学生更多地就读于大学中的热门好专业。

根据有效维持不平等理论,当某个特定的学校教育层次还没有普及时,优势社会阶层将利用其固有的优势帮助自己的子女获得该层次的学校教育,一旦该层次学校教育接近普及时,优势社会阶层会继续利用其优势确保自己的子女获得数量相同但质量更高的教育。毫无疑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背景好的家庭将继续帮助其子女维持甚至扩大在专业上的优势,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3 学校与专业编织社会

尽管高等学校都在为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而努力,但不同大学由于教育理念、师资水平、资源存量、名气大小、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的差异,社会对其毕业生的认可度也存在差异,导致它的毕业生在社会层级中就业的起点不同。进入好的大学不仅意味着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同时也预示了将来工作的高起点。例如,清华、北大等国家重点大学的学生更多地进入到国家部委、省市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知名跨国公司、知名高等院校等工作,但地方普通高校的学生更多地进入到乡镇机关、中小企业、中小学校等工作,学校的类型(重点/普通)、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在社会层级中的起点,学校越好,起点越高。

但即使相同的社会层级中,由于职业声望、职业待遇、工作环境等的差异,也有职业类型和职业地位的差异。比如同样是在国家部委工作,财经部门与政法部门中工作人员的社会地位明显高于农林部门和教育部门中的工作人员;即使在普通中小学里,语数外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也要高于政史地老师。而在社会中从事的职业类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所学的专业,因为在职业专业化的时代,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所以,大学中所学专业的冷热和好坏决定了人们将来在社会上的职业类型和职业地位,专业越好,职业地位越高。

根据高等教育中学校和专业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笔者建构了学校与专业编织社会的九方格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在学校与专业两个维度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中,如果学校和专业都好,那么他们将处于社会优势地位,如果学校和专业都不好,那么他们将处于社会劣势地位。学校和专业共同影响了人们在社会上的起点和地位,也即学校和专业编织了人们所处的社会。

图1 学校与专业编织社会的九方格理论模型

通过对学者所做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由于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高等教育专业选择都存在很大关系,家庭背景好的学生获得了更好的高等教育机会和更优的高等教育专业。更好的高等教育机会意味着家庭背景好的学生通过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获得进入社会高层级的资格,更优的高等教育专业意味着家庭背景好的学生通过高水平的专业学习进入职业地位高的领地。家庭背景作用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高等教育专业选择,优势家庭背景的学生通过高等教育合理合法筛选后继续维持其家庭在社会上的优势地位,阻抑了社会阶层的垂直流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反思,同时,也为我们思考和解决高等教育不公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注释

① 文东茅.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机会及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3):58-63.

② 丁小浩.规模扩大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2):24-33.

③ 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19-25.

④ 侯龙龙,李锋亮,郑勤华.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数量和质量获得的影响――社会分层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39-45.

⑤ 杜桂英.家庭背景对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基于2009年高校毕业生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10:78-84+5.

⑥ 黄四林,辛自强,侯佳伟.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关系及其趋势家庭背景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关系及其趋势[J].中国青年研究,2014.3:46-52.

⑦ 李春玲.社会政治变迁与教育机会不平等――家庭背景及制度因素对教育获得的影响(1940-2001)[J].中国社会科学,2003.3:86-98+207.

⑧ 孟东方,李志,周顺文,朱勋春,苏玲.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高等学校类 型及专业选择的相关性研究(下)[J].渝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65-79.

⑨ 钟宇平,陆根书.收费条件下学生选择高校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9.2:34-40+44-45.

⑩ 余小波.当前我国社会分层与高等教育机会探析――对某所高校2000级学生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2.2:44-47.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篇4

[关键词] 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业体验;创业实践

[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102?03

随着创业教育在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蓬勃兴起,中国的创业教育也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高校创业教育中,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资队伍是提高创业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关键和保障。因此,要注重提高创业教育的师资素质,造就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1]。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现状,更好地促进和推动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笔者所在课题组从创业教育的视角出发,围绕高校教师的思想认识、科研投入、知识结构、教学方式等四个维度设计了调查问卷,选取了某省的6所高校作为调研对象(其中包括211高校2所、普通本科院校2所、高职高专院校2所)。本次调查对象主要面向中青年专任教师,共发放了500份问卷,其中回收有效问卷460份,问卷有效率达92%。

在调研过程中,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辅助采用了访谈法。对调查取得的数据,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了定量分析。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创业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我国高校以来,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我们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目前我国创业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

1. 思想认识不到位[2]

调查的结果显示,有73%的教师认为,就业指导中心的教师应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负有较大责任;其次应负责的是团委、学生处的老师,有这种看法的占被调查人数的66%;然后应负责的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持这种观点的占人数的49%。仅有24%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所有的教师都应对创业教育承担责任(见表1)。这表明,高校在这方面的宣传还不够,教师的思想认识还不到位。

2. 科研投入不够

笔者以“创业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进行跨库检索,其作者来自所调查的6所高校和来自全国的论文数量比对结果见下表2。

从表2的数据可以看出,全国的高校对创业教育的研究每年呈现增长的趋势,且有些年份增长较明显,从2004年到2010年间,每年比上一年分别增长5.7%,52.5%,51.1%,21.1%,59.9%,67.6%。这表明,全国大多数高校的教师、学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并进行着创业教育的相关研究。但从被调查的6所高校看,教师发表相关论文的数量有限,最多的年份2010年也不过10篇,说明这些高校的教师对创业教育的关注较少,参与度不够。

笔者从中抽取一所高校,根据从该校网站上公布的相关数据,并通过其他途径查阅的相关资料,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该校从2004年到2008年的4年完成各类科研课题1100多项,涉及“创业或创新教育”的屈指可数。2010年该校各学院、各部门批准立项项目539项,涉及“创业教育”或“创新教育”的不到10项。

3. 知识结构不合理

针对“是否有经济学背景”这一问题,在所回收的460份调查问卷中,有47份选择了“是”,可见,创业教育教师中具有经济学专业背景的仅占10.2%。一些对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如市场营销、企业管理、财务分析等,由一些没有相关专业背景或只有短期的创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担任,教学质量令人堪忧。

开展创业教育已成为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也提到了日程中来,对肩负创业教育重任的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一些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大多由辅导员和校团委、学工部、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的管理人员来承担。由于这些人员不具备创业教育所需的专业素质要求,使得教学效果收效甚微。即使由一部分经济管理类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由于他们对创业教育的研究不够,缺乏从事投资、经营、管理等相关的实践经验,使创业教育的质量难以提升。

4. 实践能力欠缺

在所回收的460份调查问卷中,有412人选填了“是否有创业的背景?”这道题目,其中选择“否”的有382人,占所选人数的92.7%,选择“是”的有30人,占所选人数的7.3%。在所调查的样本数量中,有90%以上的教师缺乏创业背景,由此可以预见,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具有创业背景的少之又少,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大多是纸上谈兵,缺乏创业教育的实践历练。

5. 课堂教学方式落后

我国高校在教学改革与创新方面进行了不少探索,推出了案例式、互动式、任务驱动式等新的教学方法,且日益多元化。但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从事教学管理的领导也越来越重视,但真正落实到教学中,运用一些适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从事创业教育的不多,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讲授方法。如在所回收的样本比例中,有82%的人选择了讲授式教学法(见图1)。从上文的调查中得知,由于创业教育的教师缺乏创业的实践经历和背景,所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照本宣科,过于重视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学生则主要依赖记忆储存知识,靠死记硬背应付各类考试,这样在学习中不易养成独立思考、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传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不但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更难以开发和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性和批判性等思维意识,不利于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创业人才。

三、创业教育师资建设的对策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篇5

近年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加大,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就业任务更加繁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求各高校要切实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和职业指导。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管理与评估,要求各高等学校按照《教学要求》,结合本校实际,制定科学、系统和具有特色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3〕35号)指出:“各高校要加快推进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全面开展职业发展教育和就业指导,着力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专兼职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辅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对就业指导师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本课题对就业指导课教师发放问卷调查,分析就业指导师资建设的现状,剖析目前就业指导师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提供依据。

对象与方法

对象。随机抽取6所在贵阳市(简称“筑”)的省属本科院校的就业指导教师共120人,发放问卷120份。对参加调查的每个高校招生就业处(或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工作人员1~2人进行个别访谈。

方法。由参与调查的高校的就业指导教研室负责人发放问卷,采用定式问卷和填表方式;由本课题人员对参加调查的高校招生就业处(或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工作人员进行)电话访谈。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工作部门)及就业指导师资现状两方面,就业指导师资问卷包含教学素质和主要存在问题2个分项目,共12项题目;个别访谈内容包括就业指导课教师组成情况、课程开设对象及课程设置3个方面。

资料分析。全部调查数据经由统一编码后录入计算机,采用exec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一般情况。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19份,有效回收率为99.17%,男性占50.42%,女性占49.58%。调查显示教师年龄35岁以下占60.50%,36~45岁占32.77%,46岁以上占6.72%,这表明就业指导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从参与调查的就业指导老师所在工作部门来看,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构成为:以学校招生就业处(或就业指导中心)教师、院系分管就业工作领导和辅导员为主,有3所高校还吸纳了专业课教师,有2所高校聘请了校外人员兼职作为就业指导教师。参与调查的6所高校中,就业指导教学对象为本科或本专科学生;其中5所高校将就业指导课设置为必修课,1所高校设置为选修课;关于课时数设置,1所高校就业指导课时数为16学时,3所高校为36学时,2所高校为38学时。

教学素质。从就业指导教师的学历来看,博士占8%,硕士占55%,本科占34%,其它学历占8%;从就业指导教师的职称来看,教授占9%,副教授占24%,讲师占43%,助教占14%,其它占10%。可见,大多数就业指导教师的学历和职称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从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来看,心理学相关专业的2人,占1.68%;社会学专业2人,占1.68%;教育学相关专业4人,占3.36%;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人,占1.68%;管理学相关专业11人,占9.25%;其它如材料科学、经济学、历史学、计算机技术、英语、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共98人,占82.35%。从就业指导教师接受的专业化培训来看,没有受到专业培训的25人,占21.01%;仅有必要专业培训的70人,占58.82%;受到过较多专业培训的24人,占20.17%。可见,就业指导教师大多没有与就业指导相关的专业背景支撑,系统培训跟不上,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主要存在问题。就业指导教师反映教学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缺乏专业培训或学习机会”,其次认为“学校对就业指导课程重视不足”,再次是“职业发展前景模糊”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讨论

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就业指导不仅仅是一门课程,还是一个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学科。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起步较晚,很多高校对就业指导认识不深、重视不够,认为没有必要花大量人力和财力在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上,种种原因导致各高校对此类课程的开展程度参差不齐,如:有的高校就业指导课时数不足,有的高校课程性质上仍为选修课,有的高校课程时间边缘化(开设时间为7、8节或晚上),有的高校教学经费短缺等。在这样的外在环境下,就业指导教师成就感不足,不利于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满足教师个体成长发展的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最高层次需要是自我实现,而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和学科建设,有利于激发就业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教学水平。

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团队,从源头上保证师资质量。为从源头上保证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质量,可从四个方面组建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资队伍:一是从具有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就业相关专业背景,又有就业工作经验的老师中选聘,这就包括从学生工作、就业工作老师中选聘;二是引入专业课教师,利用其专业背景和独特优势弥补实际就业工作中关于此方面指导的缺失,形成专业课教师和专职就业指导教师互补互融的就业指导,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得到同步提升;三是从社会上选聘不同行业的资深从业人员、业界精英级校友担任就业导师;四是录用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市场营销等专业的硕士毕业生。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篇6

关键词:招聘风险;培训风险;人力资源管理;企业

一、H能源公司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管理现状

公司内部招聘和社会招聘是H能源公司主要的招聘渠道。在企业内部进行选拔、竞聘、调动等形式的为内部招聘;社会招聘则是通过猎头公司、网络招聘、校园招聘等形式。一般情况下,内部竞聘和选拔上岗是针对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普通员工主要采取社会招聘的形式,但在进行社会招聘之前,公司最先考虑内部招聘,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节约公司的招聘成本,使公司内部员工科学合理的流动。

培训工作的开展以公司的总体战略为指向,按照一定的规律分层分类,科学合理的设置培训课程,以内部人力资源部培训人员为主,在个别领域采取聘请外部专家培训的方式。每年末会定期进行培训需求的调查,据此制定下一年度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加大了对高层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资金和培训力度,同时人力资源部实行了管理培训生计划,满足公司发展过程中人才的需求。

二、H能源公司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管理风险

(一)招聘管理风险

1. 招聘环节过于简单

流程化管理是一种常规的规避风险的有效补救措施,H能源公司人力资源部在招聘过程中,因为外部原因使招聘工作没能严格把关,并未按照正确招聘流程进行招聘,一旦跳过某个招聘标准环节,就很容易发生招聘流程的L险。H能源公司招聘环节过于简单,没有清晰明了的招聘流程。过去的招聘流程单一枯燥,缺乏创新,并没有对相应的应聘人员进行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测评,更没有对相应的应聘人员进行其个人背景调查,只进行口头简单的循规蹈矩的面试,提出一些只要充分准备即可回答的枯燥的书本问题和一些常规问题,并没有从企业自身的发展、创新和未来以及应聘者的自身素质、处理危机问题的能力、经验等来做出录用的决定,这样的应聘环节未免过于草率和单一,缺乏创新。

2. 招聘渠道单一化

H能源公司仍然沿用比较传统的招聘方式,例如,实行内部招聘,借助人才交流中心和网络招聘,只是在被动地接受简历,没有采取多样的招聘渠道招到合适的人才,公司需要不断注入新鲜的能量,缺乏实习生计划和大学毕业生储备干部等计划,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差,发展缺乏动力,后备力量不足。

3. 忽视员工背景调查

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些求职者为了获得工作,出现简历造假现象。求职者在简历上会不同程度的美化自己的工作经历或教育背景等。H公司对背景审查不严格,造成有些员工没有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反而被公司任用,导致真正有实力的员工没有竞选成功。

(二)培训管理风险

1. 员工培训需求分析薄弱

H能源公司的培训大多是被动的,没有规范的培训需求,没有主动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或针对员工的培养目标进行培训。很多企业忽视员工培训需求,无法明确员工是否需要培训,培训后能力是否会提高。公司不进行员工需求分析,不进行相应的人才测评工作,就无法真正的实现高效能的培训,无法使员工的工作水平实现质的提高。

2. 培训师资力量薄弱

在培训管理过程中,培训部门没有针对特定岗位制定明确的培训计划,确定符合特定岗位的专业培训人员,只是通过人力资源部人员进行常规的基础知识的培训,无法真正提高员工技能。而且H能源公司没有认识到专职培训师的重要性,没有自己的一个完善的培训师资队伍。在选拔培训教师时,选拔标准不够严格,对培训教师缺少相应的考核,导致培训教师对于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表示满足,不能够及时补充新的知识。

3. 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

培训内容陈旧,培训教材缺乏创新,培训课程较为死板,培训内容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培训内容没有根据企业具体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只是照搬以前的培训,培训课程没有实操性,只重视理论内容的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H能源公司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风险管理控制方案

(一)人力资源招聘管理风险控制

1. 规范招聘流程

在人员入职方面,提升企业招聘工作的质量是避免人力资源招聘风险的有效举措。对企业来说,招聘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良好的招聘结果决定于适宜的招聘方法、合理的招聘流程、有效的招聘计划及清晰的职务要求等。解决招聘工作中存留的诸多问题与危机,首先应该有合理的招聘程序,使公司的招聘流程更加细化和具体。拟定明确的招聘要求,及时的公布招聘信息,使用适宜见效的面试方法,具体包含找寻合理的招聘人,结合准确的评估手段,做好人员背景的调查及录用工作,以程序的改善来规避招聘的风险。

2. 拓宽招聘渠道

企业人员的补充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外部招聘,二是内部招聘,即通过内部竞选、岗位轮换等特殊形式从公司内部迅速选拔出合适的人员填补岗位空缺。应根据公司的人才需求情况以及招聘成本等因素来考虑,选择合适的招聘渠道。

除此之外,还可尝试拓宽招聘渠道比如:报纸广告、招聘洽谈会、参加同行业的HR交流会、企业内部制定推荐制度、校园招聘等。

3. 重视员工背景调查

了解人才的真实情况,通过背景调查选拔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避免人才招聘不合理而损害企业的经济效益。首先,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员工背景调查。在流程上,要求被调查人签署一份背景调查的授权信。这个证明文件既做到了对被调查人的尊重又充当了一项具有说服力的证据。其次,确定被调查人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求职者自己提供的证明人,应该采用全方位、立体化的专业背景调查,这样既保证了这个职位背景调查的维度又提高了背景调查的全面性和准确度。对于背景调查的问题要采取结构化调查方法,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度和逻辑性,深入探究求职者的离职原因、离职前的工作态度等可能影响日后工作的潜在因素,为是否决定录用员工提供有效的参考。

(二)人力资源培训管理风险控制

1. 深入分析员工培训需求

首先进行人员层次分析。根据不同员工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性格、工作能力、学习能力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针对技术层面的员工,应该对其技术的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培训。针对管理层面的员工,应该就其管理知识和个人管理能力进行培训。针对学习能力存在差别的员工,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培训,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员工应该鼓励其进行自我学习和更深入内容的学习,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员工,应该增强员工的基本知识和对员工的进步及时肯定和认可。

其次进行任务层次分析。不同岗位有不同的岗位职责,不同岗位需要不同能力的员工来胜任不同的工作,员工是否具有能力需要任务层次分析。任务分析有助于公司设计有效的培训体系。

2. 重视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管理

首先,注重原有培训老师能力的提升。适当减少培训教师队伍的工作量,o他们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专业能力的提升,对自身的培训能力、技术水平进行全面的提升,培训教师的能力水平提高了,培训的效果自然会得到提升,企业的整体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其次,建立激励机制。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仅仅靠培训队伍来提高员工能力是不够的。公司可以通过建立长期的激励机制,一方面促进培训队伍水平的提高,同时也能够挖掘有能力有经验的员工,老员工带动新员工,实现公司内部相互学习的意识,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最后,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管理。公司在不断建设培训教师队伍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教师队伍能力的提升,员工对培训知识的掌握。在培训完成后,人力资源部门和相关主管人员,对员工培训成果进行考核。通过员工的学习成果考察培训教师的培训能力,对于培训效果突出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的奖励。

3. 完善培训流程

第一,明确培训项目。由人力资源部培训人员根据不同部门的培训需求确定培训项目,使培训项目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效用。第二,建立培训标准。对培训标准提出明确的规定,根据具体的标准对员工进行严格的的考核。第三,制定培训计划。由人力资源部培训相关人员和各部门负责人制定培训计划,计划制定后交由上一级主管部门审批。第四,实施培训计划。由进行培训的人员协助公司实施培训计划。第五,分析评估培训效果。对员工培训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大部分员工技能是否有实质性的提高和企业经济效益是否有实际的提高。

参考文献:

[1]Mark5.Dorfinan,Introduction to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J].Preneiee Hall,1998.

[2]Arthur Sherman,etal.Managing Human resourses(Eleventh edition)[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8.

[3]Jame W.walker.Human Resource strategy[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篇7

外贸英语会话是高职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实践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法应于于外贸英语口语课程,是建立一系列特定的外贸情景任务来驱动教学,这些特定的任务就是把外贸英语口语课程教学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与实际工作中的情景紧密联系。让学生进行虚拟的外贸口语技能的动态学习,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可以进一步掌握相关外贸理论知识和口语会话及谈判的技能。这种教学模式继承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点,但同时又打破了传统教学观念和模式。为了了解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高职“外贸英语会话”课程教学及教学效果,分别对我院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和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教授外贸英语会话的相关老师做了一系列的问卷调查。

二、问卷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对象主要是我院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及相关专业的学生,35%;参与过兼职(不包括家教), 毕业实习和已经签约就业的学生35%,教授外贸英语会话课程及相关课程的老师20%,其它占 10%。共发出问卷 90份,收回有效问卷 76 份。

三、问卷调查的内容及相关结果

本问卷分为学生篇和教师篇两个部分,学生篇相关内容及结果如下:

您的就业岗位/实习岗位是,其中外贸跟单占到总比例的19%,外贸销售18%,翻译9%,助理/秘书,20%,采购9%,报关4%,旅游(旅行社、酒店) (21%)。

工作/试用期月薪酬(人民币:元),期中1200-1500元 占20%,1500-1800 占元21%,1800-2000 占元25%,>2000元以上的占总比例的15%。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外贸英语会话”课程是从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培养入手的,持完全不同意观点0%,不太同意的 1%,基本同意的30%,比较同意观点占39%,完全同意占30%。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外贸英语会话”课程是与行业背景相结合设置课程的。持比较同意观点占到40%,完全同意占到35%。新构建的“外贸英语会话”课程实训、实习课程比重足够。基本同意占到20%,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的占到35%。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外贸英语会话” 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持完全同意的占到30%。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外贸英语会话” 课程是与职业证书紧密结合进行课程设置的。完全同意的占25%。

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外贸英语会话” 课程是为了培养职业综合素质所开设的核心课程。持完全同意观点的有31%

教师篇相关内容及结果:

您所在的学校,您所教过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您教授外贸英语会话课程的时间,5年以上的是30%。您是否参与过商务英语专业“外贸英语会话”课程建设,选择“是”的70%。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外贸英语会话” 课程是从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培养入手的。比较同意的38%,完全同意的30%。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外贸英语会话” 课程是与行业背景相结合设置课程的。比较同意的40%,完全同意的30%。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外贸英语会话” 课程,实训、实习课程比重足够。比较同意观点的29%,持完全同意观点的30%。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外贸英语会话” 课程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完全同意观点的有54%。运用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外贸英语会话” 课程是与职业证书紧密结合进行课程设置的。比较同意观点的25%,完全同意的15%。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外贸英语会话” 课程是为了培养职业综合素质所开设的核心课程。持比较同意观点的老师有25%,持完全同意观点的有25%。

四、调查问卷分析及得出的结论

教师入职背景调查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葛丽萍(1971-),女,山西阳泉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北京10001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148-02

现代科技的发展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却无法轻易拉近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不同的国家、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渊源形成了不同的社会习俗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社会规范和语言规则。人们能否在“地球村”中和平共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有效地进行交往并达到相互理解。

为了适应跨文化国际交往和人际交往的需要,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内则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跨文化交际研究应运而生。跨文化交际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即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人们要实现成功的交际,除了要正确掌握语言本身,即语音、语法、词汇外,还要使语言得体,即在适当的场合以适当的方式表达适当的语言。目前我国教育部对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既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涉外工作的能力,使他们在涉外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

跨文化交际能力影响高职学生在国际化工作环境中的职业发展。由于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学生主要精力集中在硬技能知识习得上,相应地忽视了软技能发展,例如外语熟练度、交际信心和跨文化经验。然而生活在地球村,几乎谁都不可避免地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往,跨文化交际正在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生活现实。具有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和跨文化沟通技巧,一旦进入职场就能适应职业岗位跨文化的需求。

二、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了了解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知识和重视程度,笔者对所任教的2010级非英语专业五年制和三年制共142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兴趣、方式和途径、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的思路。由于篇幅所限,笔者遴选了其中有代表性的部分问卷调查题目及结果如下:

(1)你认为在高职阶段英语学习的目的是:

A.拿文凭、找工作(56.3%)

B. 培养语言交际能力,为将来进入社会打好基础(28.6%)

C. 对英语感兴趣(15.1%)

(2)你对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感兴趣程度是:

A. 感兴趣(35.7%)

B. 有点兴趣(47.2%)

C.不感兴趣(17.1%)

(3)你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的了解情况是:

A. 非常了解(15.7%)

B. 有些了解(37.2%)

C. 不太了解(47.1%)

(4)你认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对你的英语学习帮助情况是:

A. 有很大帮助(37.5%)

B. 有些帮助(51.3%)

C. 没有帮助(11.2%)

(5)在英语学习中,你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意识程度是:

A. 经常意识到(35.4%)

B. 偶尔意识到(41.2%)

C. 没有意识到(23.4%)

(6)你认为课本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比重是:

A. 较多(14.9%)

B. 一般(59.2%)

C. 很少(25.9%)

(7)你希望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教学与文化知识教学相结合的情况是:

A. 偏向语言教学(56.9%)

B. 渗透文化教学(31.3%)

C. 无所谓(11.8%)

(8)你认为学生与外国人交流的主要障碍是:

A. 不知道从何谈起,对西方人文化、喜好不了解(40.6%)

B. 听力、口语、词汇量问题,表达不出来(36%)

C. 缺乏勇气(23.4%)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受访高职生对英语学习的目的基本还是比较明确的,他们大多是抱着拿文凭、找工作的目的来的,也了解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是学生主要的关注点还是在语言本身,多数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只是有些好奇,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不了解跨文化知识对自己英语水平提高的重要意义。虽然学习了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但不一定有实际上的交际能力。对教师关于英语国家的历史、习俗、生活、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介绍没有迫切要求。课本中出现的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含量也是很少,这一点不符合高职大纲中高职英语学习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导原则。

一些学生认为,跨文化交际就是加强听、说、读、写四会能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没有脱离文化的语言,对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比较欠缺又怎能真正掌握好英语,并学以致用呢?当然,四会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它不是全部。与不同的交际对象,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同一个思想的表述方式是与文化背景密切相连的。在外语学习中,语言失误容易被对方谅解,而语用失误、文化误解往往会造成交际失败,文化冲突的可能性明显增大。因此,在强调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必须提高语用能力,实现跨文化交际。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对策

高职英语教学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未来国际化职场的需要,培养学生跨文化应用语言的能力,就要把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融入日常语言教学中。

1.提高教师自身的跨文化素养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是目的语文化的推介者,不仅要将语言知识教授给学生,更要让学生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内涵,并将其渗透到语言教学中。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教师也应该不断加强对英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提高自身语言交际能力,进而在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的教学。只有深刻细致地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民族文化、生活方式等,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准确使用这门语言。对以实用为目的的高职英语教学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未来国际化职场的交际自信和沟通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大量接触反映英美文化方面的书籍、影视和歌曲,丰富中西方文化知识,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方文化,以便在教学中能够得心应手。开展中外语言、文化比较研究,将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教师可以开设与英语文化有密切关系的一些选修课程,如“英美概况”或“英语国家概况”、“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学”、“西方文化与节日”、“西方交际礼仪”等,系统而全面地向学生介绍文化知识。

另外,学校也应为英语教师提供去英语国家出国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教师切身感受原汁原味的异国文化,开阔眼界,提高自身语言交际能力,将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感受传达给学生。

2.扩展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要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补充相关的西方背景知识,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虽然高职英语教材偏重于职业英语的内容,但其中的文章多数节选自外文材料,教师可以捕捉其中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多个领域的内容,结合课文给学生讲解和渗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如辨认标识、电话交往、餐桌礼仪、参加招聘、旅游购物、入住酒店、看病就诊、寻求帮助等。而且应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放在文化背景中进行,通过情景表演、小组讨论等形式来检测与巩固所学的英语语言知识。教师可结合课文设计相关的语境,要求学生进行符合文化背景的对话。通过听说练习学生可以把不同的文化知识点进行有比较、有选择地使用,加强对交际文化模式的记忆。将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在语言技能的学习中,不仅可以实现对课文内容的全面而深刻的把握,而且可以适度引申课本知识,扩大学生的文化信息量,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跨文化教学当然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网络教学和多媒体课件、英文歌曲、图片幻灯以及原版电影赏析,学生可以从中观察英美人的饮食起居、生活习惯、社会禁忌等各方面的情况,获得感性认识。通过这些渠道所接触到的有关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内容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原型再现,是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有效途径。如果在观看后结合某个专题展开讨论,畅谈看法,进而对一定的文化差异进行归纳总结,会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语言知识转向主动对英语语言文化的探究。

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听教师所讲的语言文化知识,更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有关使用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有关材料。从阅读一些较为简单的英文读物和一些简单易懂的英语节目开始,逐步提高难度。推荐学生在网络上阅读英美杂志或报刊。学生大多喜欢音乐,可以学唱一些经典的英文歌曲等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其慢慢地对英语产生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带进课堂。给学生布置开放式的作业,让学生在英语课堂内外主动探究有价值的英语文化知识,通过网络查找发现中西方文化习惯方面的不同,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有效的积淀,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4.开展各种英语交际活动

在教学中,开展各种英语交际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鼓励学生寻找机会与英语母语人士直接交流,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的跨文化语境中,感受地道、符合文化习惯的英语,学会如何得体地传递和接受信息。校方可以利用与国外高校开发合作项目的机会,组织学生交流,或者邀请客座教授参加学术课程,使学生积累跨文化交流经验。

进行专题讲座,组织英语角、英语竞赛、辩论、演讲、晚会、歌曲比赛、英语文化节,表演英语短剧、观看英语原声戏剧影视作品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英语交际活动中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体验和学习英语文化。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增强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有效地理解和领会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习得目的语文化。

四、结语

高职院校为了使学生更加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就应该未雨绸缪、点滴积累,对学生不断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渗透,让学生在未来的全球化工作场景中减少沟通障碍,增强跨文化理解,这其实正是对“高职英语教学要服务于专业、服务于就业”的最好诠释。

参考文献:

[1]孔珊.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5).

[2]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推荐期刊
  • 教师
    刊号:46-1072/G4
    级别:省级期刊
  • 华夏教师
    刊号:10-1045/G4
    级别:部级期刊
  • 教师博览
    刊号:36-1222/G4
    级别:省级期刊
  • 英语教师
    刊号:12-1319/G
    级别:省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