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学生德育活动8篇

时间:2023-07-16 08:54:45

中学生德育活动

中学生德育活动篇1

关键词:活动 德育 绽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08-01

活动德育是思想教育新理念之一,它的提出源于活动教育思想。活动德育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孕育道德,同时又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活动德育主要分为常规活动、主题活动、创新活动三类,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功能,对学生灵性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 坚持常规活动――塑造灵性

教育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德育,它对生命的润泽、心灵的熏陶并非立竿见影或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点滴积淀、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因此,德育工作需要长期坚持。我们将一些基本性的德育活动常年如一日地开展,从而打造出常规性德育特色活动。比如升旗活动就是常规性特色活动之一,我们学校升旗活动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我们已经把升旗活动视为一门德育校本课程去对待。当升旗成为课程,它的规范化、专业化程度相应的就要有新的要求和标准,与课程有关的计划、目标、内容、时间、方法、评价等要素都要在活动中得以体现。正是对升旗活动的高层定位和高度认识,才推动了这项活动别具一格的特色发展。每个星期一的早晨,600多名师生肃立在升旗台前,凝望着精神抖擞的仪仗队员护卫着国旗正步上前,聆听着庄严的国歌,注视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时候,“爱国”这个词已经不需要说出来了,就在这一次次的升旗经历中,学生对于“爱国”产生了真切的感受和具体的理解。在这里,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高品位的升旗活动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学生的灵性也得以塑造与定型。

2 创设主题活动――激发灵性

学生是最具天赋的一个群体,他们具有深厚的潜能尚待挖掘,内心潜藏的灵性尚需激发。为此,我校创设了感恩教育这一主题活动,既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又切中当下儿童的思想现实,凸显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为使此项活动能够卓有成效,我们围绕“怀感恩的心,做有道德的人”的理念,深入开展了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活动分为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自然、感恩社会五个系列,简称“五感”教育。在感恩父母活动中,有的学生为父母梳梳^、捶捶背,有的学生和爸爸妈妈同做饭;在感恩自然中以“我为学校栽棵树,种支花”活动,为校园增添无数新景

色……我们还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景点之一的“二十四孝贤”文化墙,组织学生讲古代“二十四孝贤”的故事,讲“我身边的孝德故事”, 更邀请家长来校,共同举行“感恩伴我行”主题活动,通过说、颂、唱、表等环节,深深触动他们的感恩之心,激发他们潜藏已久的灵性,起到了良好的德育作用。其实,“感恩”就如同一颗种子,当它植入学生心灵的时候,他们就会用感恩的眼睛发现美好,用感恩的心情体验生活,用感恩的行动回报一切。感恩的灵性在学生的一次次主题活动中生根发芽,不断成长,最终在校园内外绽放开来。

3 开辟创新活动――升华灵性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学校德育工作,更具有创新的必要性和广阔的创新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德育的价值观、目标体系、方法策略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学生,不论其群体共性还是独立个性也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能与以往同日而语。因此,德育工作要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我们主要从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上进行创新,颇具代表性的德育创新活动就是:举行的德育创新大赛。开展这项活动的主旨就是让学生成为成长的主人,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构建自己的道德生活和道德价值观。例如,在创新活动的起始阶段,我们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份“德育创新大赛”创意纸,让他们拥有一个自由创意的空间,肆意挥洒他们的新感受、新疑问、新见解、新方法。结果,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无限创意令人震惊。例如,有的同学提倡开展“爱心银行”的德育活动,每个同学设计制作一个爱心存折,把爱心行为像存钱一样存入自己的爱心存折中,每个月评选一次班级“十大爱心储户”……一个个独特的创意,闪烁着学生个性的色彩和智慧的灵光,他们思考着、行动着、创造着同时也收获着。由过去的被动、激发变为主动、自觉,思想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学生的灵性得到彻底的升华,这也是我们活动德育的根本目的。

总之,学生是最具灵性的,但并未定型,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达到育人的效果。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

[2] 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6).

中学生德育活动篇2

在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两部委联合在学校里开展的第一个运动项目,它不仅是校园阳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足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肩负着我国足球运动复兴的重要使命。足球进校园后,不仅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变化,特色更加突出,师生之间沟通更加和谐,获得了学生家长的支持,而且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的面貌、学习成绩、自理能力、克服困难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

开展和落实《阳光体育快乐足球》不是为了踢足球而踢足球,除了培养学生的足球运动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礼仪和足球相关知识的教育“让德育贯穿于足球运动技术训练之中”。足球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耐挫抗压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敢于拼搏、乐观向上的价值取向和豁达阳光的生活态度。

一、小学生足球活动中急迫突出德育,保障学生运动安全

随着校园足球的全面开展落实,也带来了学生运动安全的担忧。现代化的塑胶草坪场地对学生的运动安全保障终究是有限的,小学生足球活动中训练中教练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足球运动的危险性,除了正确认识场地的安全性,更主要的是根据足球运动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德育,这样才能避免人为地伤害对方和被对方伤害。

1.技术训练中的合作和纪律的德育

足球作为集体运动项目的代表,它是需要团队合作的。运动训练的要求和运动器材的摆放运用,都要严格遵守要求、严明纪律。跑动线路传接配合一定要充分合作、谦让爱护,避免混了,造成冲撞伤害。

2.运动竞赛中的竞赛精神和遵守规则的德育

比赛中,由于足球运动身体对抗激烈,常有学生在比赛中摔倒的情况,此时有学生上前拉他一把,教练应该及时给学生表扬,这样对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具有巨大的作用。足球比赛中,身体接触频繁,常有由于动作过大,而造成的相互摩擦和争吵,此时教师应及时分析原因、指出要害,并给学生适当批评教育。对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教师要认真对待,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抓住典型事例对其进行德育。

二、小学生足球活动中的德育功能要素突出足球运动的德育特点

小学生足球运动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渗透到知识的载体中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足球的特点,如:足球比赛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精神,并通过比赛规则来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使他们增强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德育的渗透在足球训练中,并不需要占太多的时间,几分钟、几句话,日积月累定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

1.学会合作,培养团队意识

足球作为集体项目的杰出代表,在增进交流和友谊的同时,更能有效地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良好的体育道德,可以有效地帮助参与者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

2.促进心理健康,强化心理承受能力

足球活动能有效缓解学习压力,而良好的竞争环境又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适应力和承受力,调整及维护参与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比赛中,面对对手的紧逼,在观众关注的目光下,参赛者内心自然会有些紧张,有时同伴的叫喊会让队员更加慌乱,平时在训练中能很好完成的技术在比赛中却无法表现出来也是常有的事,甚至出现失误。平时教练在训练教学中对他们进行一些科学的心理训练,或在比赛中同伴之间互相鼓励加油,能够强化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完善教师的自身修养,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中学生德育活动篇3

关键词:足球教学;德育;团队意识

2015年3月,国务院出台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教育部开展校园足球,计划3年将校园足球定点学校数量增加到2万所。

在国家体育总局与教育部两部委联合在学校里开展的第一个运动项目,它不仅是校园阳光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足球运动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肩负着我国足球运动复兴的重要使命。足球进校园后,不仅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变化,特色更加突出,师生之间沟通更加和谐,获得了学生家长的支持,而且所有参与活动的学生的面貌、学习成绩、自理能力、克服困难能力、协作能力、沟通能力都得到全面提升。

开展和落实《阳光体育快乐足球》不是为了踢足球而踢足球,除了培养学生的足球运动技能,还要对学生进行礼仪和足球相关知识的教育“让德育贯穿于足球运动技术训练之中”。足球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和耐挫抗压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敢于拼搏、乐观向上的价值取向和豁达阳光的生活态度。

一、小学生足球活动中急迫突出德育,保障学生运动安全

随着校园足球的全面开展落实,也带来了学生运动安全的担忧。现代化的塑胶草坪场地对学生的运动安全保障终究是有限的,小学生足球活动中训练中教练应该让学生充分认识足球运动的危险性,除了正确认识场地的安全性,更主要的是根据足球运动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德育,这样才能避免人为地伤害对方和被对方伤害。

1.技术训练中的合作和纪律的德育

足球作为集体运动项目的代表,它是需要团队合作的。运动训练的要求和运动器材的摆放运用,都要严格遵守要求、严明纪律。跑动线路传接配合一定要充分合作、谦让爱护,避免混了,造成冲撞伤害。

2.运动竞赛中的竞赛精神和遵守规则的德育

比赛中,由于足球运动身体对抗激烈,常有学生在比赛中摔倒的情况,此时有学生上前拉他一把,教练应该及时给学生表扬,这样对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具有巨大的作用。足球比赛中,身体接触频繁,常有由于动作过大,而造成的相互摩擦和争吵,此时教师应及时分析原因、指出要害,并给学生适当批评教育。对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教师要认真对待,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抓住典型事例对其进行德育。

二、小学生足球活动中的德育功能要素突出足球运动的德育特点

小学生足球运动含有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渗透到知识的载体中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足球的特点,如:足球比赛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奋发进取的精神,并通过比赛规则来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使他们增强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德育的渗透在足球训练中,并不需要占太多的时间,几分钟、几句话,日积月累定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

1.学会合作,培养团队意识

足球作为集体项目的杰出代表,在增进交流和友谊的同时,更能有效地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等良好的体育道德,可以有效地帮助参与者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等。

2.促进心理健康,强化心理承受能力

足球活动能有效缓解学习压力,而良好的竞争环境又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适应力和承受力,调整及维护参与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在比赛中,面对对手的紧逼,在观众关注的目光下,参赛者内心自然会有些紧张,有时同伴的叫喊会让队员更加慌乱,平时在训练中能很好完成的技术在比赛中却无法表现出来也是常有的事,甚至出现失误。平时教练在训练教学中对他们进行一些科学的心理训练,或在比赛中同伴之间互相鼓励加油,能够强化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完善教师的自身修养,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足球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体育教师自身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一切都具有教育的作用,而且是别的因素(如教学条件等)无法取代的。教师自身的思想品质,本身就具有无形的德育渗透作用。教师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生活、工作、社会的态度,个人的理想、信仰、追求等,总是要通过他们的言行表现出来的,从而影响全体学生。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更重要的是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

总之,在小学生足球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除运用上述的各种途径外,还有其他途径。随着教学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足球教学中德育功能将进一步体现,渗透功能和途径将越来越丰富。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不断学习,又应努力创新,使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方.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2(3):87-88.

中学生德育活动篇4

关键词:育才;学生社团;社团活动;德育

长期以来,我国中职教育的生源主要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近年随着高校扩招、高中热的逐年升温,各级各类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生源不饱和的现状。因此,多数中职学校为解决生源不足的矛盾,普遍降低入学门槛,采取“宽进”的招生方式,这样造成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这些生源中一部分是经过中考失败的挫折,承受了家庭的压力,选择继续上学;有的原本厌学情绪就严重,基本丧失了学习信心,还没初中毕业就选择上了职校;有的是初中毕业后在社会流失了一段时间,已经染上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家长怕孩子学坏,所以选择来职校上学;还有部分同学因家庭变故、单亲、留守等原因,缺乏父母的鼓励和关爱,造成自闭、敏感、不自信、也难信任人、偏激、固执等性格,对生活缺乏热情。对这样一个群体的管理和教育,实施起来的确非常困难。

因此,学校社团活动在中职教育教学中就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它把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学知识、学做事、学做人有机地统一起来,给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互相交流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大量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学生有事可做,丰富了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也极大地稳定了学校的教育管理秩序。中职学校的学生本身就好动、爱玩,大量的课余时间里如果没有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会去做什么?部分学生可能会通过学习充实自己,给自己充电,以弥补学历和技能上的缺陷;但大部分的学生可能就会利用读不健康的书籍、玩网络游戏、结交不正当的朋友、与同学打架等事情来打发自己的业余生活。社团活动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活动本身,就中职教育的事业发展而言,它为学校提供了较为稳定有序的基础背景和保证作用,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种主要形式,对培养学生成才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学生社团的特点

学生社团通常是指学生在校期间为了实现社团成员共同意愿以及满足个人兴趣爱好的需求而进行自愿组成,并按照一定的章程来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学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学生社团成员来源广,社团辐射面广,具有普遍的群众性。由于社团成员都是来自于不同班级,从而就导致了信息传播的对象广、速度快等特点。也正是学生社团的这些特点,从而决定了社团对德育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1)教育的普遍性。学生社团是将众多具有共同兴趣爱好、追求、奋斗目标的学生汇集到一起,参与的学生多,具有广泛的学生基础。同时,每一个社团都带有特定的文化内容与观念指导,这就使社团工作富有教育性特点。

(2)社团教育的导向性。随着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推进,社会的政治、经济活动、文化观念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学生作为校园社团文化活动的主体,其思想、人生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方式在活动的影响下也会发生相适应的变化。因此,学生可以在多元化学习中,能够不断地激发他们的求异、求新、敢于探索的精神。如果说课堂教育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那么社团则就是教学当中必不可少第二课堂,其是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进行延伸的。由于社团的主要成员是学生,所以,社团都紧贴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并且没有什么外来的干预,从而容易激发学生的积极向上的心。尤其是社团活动,其借助学生的参与,使得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实际,进而产生深刻的影响。

(3)典型示范性。社团是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吸引力强活动”的有效途径。因此,不同社团的活动的内容、指导思想以及活动的方式,会给学生带来某种积极的示范性效应,能够引起其他的仿效,对学生学习行为以及学生观念都具有重塑作用,并且还利于全新人生观的形成。

(4)无形组织性。一个积极向上的学生社团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世界观。学生通过参与不同的社团活动,如演讲、话剧社、歌舞社、创业小组、辩论等,从思想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活动都是构建无形教育组织的平台,能够间接地对学生进行德育。

二、社团活动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参加的,并且有一定的娱乐性,同时也因为兴趣相系,所以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参与是真诚热忱的,而于其中所受到的道德熏陶也是显而易见的。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社团文化建设是中职德育工作非常有效的载体与抓手。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学校组建了文艺类、体育类、文学类、公益类、创业类、棋类等各类学生社团,确立了每个社团的核心文化,通过激励措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实践证明,社团活动对于德育工作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1)社团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社团活动在党组织的领导之下以及团组织的指导之下,所以,其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都有着特殊的意义。一方面学生可以借助社团这一载体实现教育目标的服务。如通过开展“三个代表”的思想活动时,就可以使得社团在传播先进思想的过程中,同时也弘扬先进文化。另外一方面丰富健康的社团活动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品质,有利于学生情操的形成。

(2)社团活动能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社团活动为每一位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了尝试成功的机会。一次比赛的取胜,一次演唱的成功,一次演讲的夺魁,一次演出的成功,都可以使得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以此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再者,学生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不会有任何心理的压力,即使是竞技活动,也是友好而适度的竞争,因此,学生的身心是完全放松的,愈是在这种心理极大放松的情境下,学生愈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成功,在不断的成功中增强自信。

(3)社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社团成员是由许多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的学生按照一定的组织聚合而成的小社会。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可提高方方面面的能力。如通过参与活动目标的制定、活动对象的选择,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事项的落实、活动各环节的统筹安排,可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的能力;通过对活动中突发事件的处理,可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决策能力;通过对活动的评比、拉练和激励,可挖掘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等。

(4)社团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还可以通过鼓励大家和相互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在不同年级之间的社团中,通过共同兴趣爱好的调度作用,使得学生能够表现出强烈的团队精神以及集体荣誉感。另外,在社团的活动中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同时也会增强成员对于学校社团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5)社团活动强化了学生的自律意识。社团章程是社团成员认可的,其向心力以及凝聚力的主要力量是依赖成员自律意识以及团队观念。因此,社团活动从某些角度上来讲也无形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而且这种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与学校其他规章制度相比较,对学生来讲其更具有认同感。学生在社团的活动中可以从中获取新的知识、新的体会,进而这些新的所得又会在慢慢的演变过程中内化成自己的思想观念。在学校的社团文化中,一个创意、一次竞赛、一刹那的感动都有可能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进而影响学生对待事物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学习的态度和价值取向的形成。同时,通过社团活动学习所得的思想观念又可反过来外化成为自觉行动,又可以用来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总之,学生社团以其轻松多样的形式,生动活泼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成为他们锻炼能力和提高素质的舞台,是中职学校中德育教学的有效载体。学生社团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有助于学生兴趣特长的培养,而且还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意识的形成,是学生思想教育、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和途径。因此,中职学校应抓好这一德育载体,增强德育工作,促进学校管理工作上水平、上质量,从而培育更多的中职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福生.社团:精彩的德育大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5-7-22.

[2]王显芳.浅谈学生社团活动对德育的促进作用[J].广西青年干

中学生德育活动篇5

关键词:职校学生;德育教育;德育活动;心理健康

如果你有孩子,你希望他成为怎样的人?我想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成功的人,但肯定都希望他会是个健全的人,对,是思想道德人格健全的人。只有人格健全,才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自我意识、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由此及彼,我们作为教师,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们,不论其学习能力如何、家庭背景如何,都希望他们有健全的人格,有明媚的未来。

针对职校学生的情况我们做个简要的分析,首先他们大部分学生学习基础不好,以前读书环境不理想,很多家庭因素也造成他们放弃高中大学这条学习路线。既然选择就读职业学校,就面临着完成学业后要直接进入工作岗位,这就更需要他们有一个健全良好的人格品质,能适应工作的需要、社会的发展。所以职业学校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授专业技术知识,更多的要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

一、德育教育,人人有责

我们在学校管理中,倡导“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理念,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把学校德育管理面向全体教职工开放,把学生的德育教育作为每个教职工的任务,做到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边的人,一层一层发展开来,营造一个和谐氛围的校园。打破传统模式,错误地认为德育教育仅仅是班主任和德育老师的事情。要提倡全员育人的大德育观,做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都有德育工作;校园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校园无闲人,人人皆育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二、观看经典影片,丰富学生情操

传统的说教教育反而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通过影片的形式,生动细腻地开展德育教育,效果会事半功倍。每周安排电影展播,观看一系列有利于中学生心理成长的优秀影片。影片的选择要多样化,比如爱国爱党题材的《的四个昼夜》、《烈火中永生》、《辛亥革命》等,弘扬中华悠久历史的《大秦帝国》、《孔子》、《靳柯刺秦王》等,经典的励志电影《阿甘正传》、《小孩不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

三、诵读经典,道德浸润人生

为更好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丰富同学的知识阅历,可以开设《经典诵读》的课程。并根据不同学年提出了不同的学习目标,做到了有教师、有教案、有课表、有活动。每周安排2课时作为朗读课,请班上每个同学轮流为同学们阅读经典的文章,既可以增长同学们的文化知识,还可以提高同学的道德修养,让读书作为一个好的习惯在同学们的生活中发扬。同时,为了更好的开展此项活动,学校图书室全天对学生开放,方便学生在学习诗词时查阅各种资料,并以“培养读书习惯,享受书香人生”为宗旨,以读书系列活动为载体,大力营造书香校园,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在读书月活动期间组织开展了读书朗诵比赛、读书调查问卷、读书心得的比赛等活动。

四、关注心理健康,培育阳光少年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心理上比较稚嫩,因而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职业学校把心理健康作为课程走进课堂。教师能够根据职校学生的特点开展相应的健康教育活动,在校园内可以设立涂鸦壁,为学生释放心理压力创建空间。我校建有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活动室,配有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室不仅可以让心理学老师为同学们排解心理问题,还可以让同学们自己作为心理疏导员为有需要的同学排解问题,通过同龄人的沟通,也能作为一个心理参考和建议。

中学生德育活动篇6

关键词: 德育; 中职学校; 学生社团

中图分类号: G7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3-0116-01

学生社团是经过学校有关管理部门批准的,由学生自发形成的以共同志趣、爱好为纽带的非正式学生群众组织。近年来,国家不断重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发展,加大投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技术,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种类繁多的学生社团,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社团活动红红火火,学生社团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研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对做好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学生社团的德育功能是指学生社团在学校育人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比较小,大多数是在16—18岁之间,处在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好动、活泼、心智逐步成熟、可塑性强,他们参加学生社团活动可以对他们的道德品质、协作交际能力、特长爱好、心理素质和情操的培养产生积极作用。

一、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学生社团是在学校团委的直接指导下开展活动的,学生社团活动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教育目标任务贯穿始终。有的学生社团本身就具有鲜明的培养道德品质的特色,如志愿者服务队。社团结合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节假日活动开展活动都有明确的育人目标。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诚实与感恩成为学生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如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各学生社团纷纷开展做好事和便民活动,掀起助人为乐的热潮。纪念“五四”运动和国庆的时候,系列社团主题活动层出不穷,学生尽情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在党的生日到来前,社团都纷纷开展了“热爱党,永远跟党走”等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党,感恩社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学生社团本身就是一个有着共同志向、兴趣和爱好的同学组成的集体,往往成员之间就有一种比较强大的向心力,是凝聚力比较强的集体。在某种意义上,社团本身的存在就意味着集体主义的存在,他们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和成员的协作配合,使活动目的得到实现。同时,每个成员都为自己喜爱的社团不断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不断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所在的社团发展和壮大。如社团同学认真策划和组织社团活动、积极参与优秀社团活动和优秀社团的评比等,他们为此出力而感到自豪。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社团活动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培养集体主义精神。这种功能使个人和集体水乳相融,集体因为个人的存在而成为出色的集体,而个人因自己对集体的贡献而成为出色的个人。学生通过参与社团的管理和活动而培养和强化了自己对集体的热爱与感情,通过自己对社团存在的感知而不断强化了自己心中的集体意识。同时,体现集体主义精神的社团活动在校园里广泛开展,其良好的辐射作用更使广大同学感受到了集体主义精神的魅力并不断地认同和接受。以学生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各种课外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人际交往,情感沟通,道德互动,成为了中职生道德需求得到满足的最佳环境,道德需求在得到满足的同时,又能激发新的更高的道德需求,在活动中所带来的轻松感、愉悦感、成就感,无一不使学生得到需求满足后的快乐。

二、提高学生协作交际能力

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增长社会见识,锻炼社会交际能力提供重要途径。学生在社团里,为社团的成长壮大而努力,为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合作,表现出强烈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相互交往,增进友谊,也养成员对社团的认同感。社团活动的组织,社团管理机制的运作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团结协作和交际能力的机会,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和交流为了学生提高协作交际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特别是组织学生社团到其他学校或单位开展交流活动、拓展业务的时候,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就得到充分的锻炼。学生社团的不断扩大和交往必然使成员由不会交往到被动交往,由被动交往到主动交往,再由主动交往到自由交往。在交往的成功与失败中积累经验,学会交往。因此,丰富的社团活动的拓展使得学生尽可能广泛地接触和了解他人和社会,提高了交际的能力,从中学习到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经验和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爱好与特长

中职学生大多数还处在心智不成熟的年龄阶段,发现自我的能力不强,可塑性比较大,还处在模仿别人的阶段。学生社团往往是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为纽带的,把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兴趣和爱好的同学维系在一起的,加入同一社团的学生在活动中就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断提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不断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和启发,激发自己的灵感,自己的创造能力得到挖掘,个性得以展示,才能得以发挥。在社团这个自由的空间,学生有机会和来自各个专业各个班的同学接触,能从他们那里学到在课堂中接触不到的东西,能够了解到一些正在感兴趣的事情,而这些是平时在课堂上不可能懂得的和学到的。也正因为这种朝夕相处的切磋才使得社团成员对自身的兴趣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为主动的追求,其结果自然也就在这样的反复活动中培养和提高了自己的兴趣爱好。

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情操

学生社团具有特殊的心理辅导功能。学生来自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专业班级,活跃在学生社团中,为学生交流情感提供了机会和便利,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尤其是愉悦心身的社团,如爱乐团、舞蹈队、礼仪模特队等,被称之为学生心灵的驿站。社团活动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为学生沟通情感,排除不良心理创造了自由空间,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学生社团往往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凝聚力。它能给学生以“家”的感觉,得到放松和寄托,让学生找到归属感,激发学生克服困难,乐于奉献,真诚待人的崇高情操。

学生从社团活动中所获取的知识、体会、认识、思想,形成对人对事物的看法容易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在社团文化中,一次竞赛、一个创意、一刹那的灵感都有可能烙印在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有的社团活动,如合唱团、舞蹈团、街舞队等本身开展的活动就是集体性的,同时还体现竞技配合性,如果成员不精诚合作相互配合就不可能达到活动的预期目标。只有每个成员都配合默契,集体表现的效果才好。所以,这些活动在达到本来社团目的的同时,也促使社团成员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积极配合别人,也不断地关注别人,达到整体的完美统一。在这个意义上说,社团活动使自爱和利他之心完美地结合起来,正是在这种完美之中,学生的心理得到了健康成长。

学生社团能以其独特的方式给予学生个体在言语、行为、习惯、人格、观念等方面以影响,具有分散不良情绪,满足成员心理需要,为成员提供角色转换的功效,使学生个体的学习完全是自主的、自觉认同的,无须强迫或灌输,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的情操得到了培养。

学生社团的多样性与学生个性的丰富性密切相联,学生社团满足学生个性心理不同方面发展的需要。在学生社团中,相同个性心理需要所组合的群体内部,个体间的发展水平并不相同。这种个体不同发展水平的群体,提供了个体间相互学习、模仿等机会,有利于个性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

学生社团是学校德育极其重要的一个载体,占领这个载体,学校德育能够更好地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依托这个载体,学校德育能够更加实实在在富有成效地开展起来,落到实处,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发挥德育功能,学校德育就能更好地拓宽教育渠道,德育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效。

参考文献:

中学生德育活动篇7

为此,我校在制定实践活动计划时,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活动中时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成效显著。

一、充分利用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教育

我校从2003年开始进行的以“了解家乡、爱我周村”为主题的实践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现在以及发展前景,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并且教育学生要从小立志,树立长大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远大理想,为祖国的强大、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养蚕基地、制丝厂、丝绸印染厂、丝绸工业学校等单位,使学生了解了丝绸的历史及制作工序;到淄博华泰烧饼有限公司参观,了解周村特产――烧饼的生产情况;到民俗馆、票号馆、大染坊及周村古大街参观,使学生再次领略了旱码头昔日的繁荣与昌盛,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家乡,激发了学习热情,受到了很好的爱国教育。

我校一直进行的古诗文诵读、练好我们的方块字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古诗文和方块字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教育的重要方面。

二、通过调查、操作、应用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

对学生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例如:我们开展的“校园美化、绿化”活动,通过让学生调查校园中的树木品种及数量、测量计算校园中花坛的面积、为树木制作名片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树木是人类的朋友、爱护花草树木是每个人的责任,进而延伸到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教育。在本活动中,需要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需要测量计算,还要学生动手为树木制作名片,最后还要学生发出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倡议,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归纳综合及实践应用能力。另外,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光荣,又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劳动的教育。通过“用水用电知多少”的调查,使学生通过搜集自己家中每月用水用电的数据,并制定节约水电的措施,可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活动中用到大量的数据,都需要学生去认真搜集、计算,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好习惯。

三、在活动中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环境情感的熏陶,而且必须经过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因此,教师要注意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充分挖掘实践活动中内含的辩证因素,以所学知识为载体,渗透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中学生德育活动篇8

【关键词】职业兴趣  高职  德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48-02 

职业素养教育是高职德育活动的一项重要工作。职业兴趣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高职德育活动中,对身处职业选择关键期的高职学生进行职业兴趣的培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 职业兴趣的含义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由于某种需要使得个体积极探索某些事物的心理倾向。当这种心理倾向具体指向某种职业时,就成了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喜欢且持久的一种取向,是了解一个人职业和教育行为的有用工具(Hanson,1973)。许多事实表明,兴趣已成为衡量职业满意程度和维持职业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个体从事职业的稳定性、满意程度和职业效率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职业兴趣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其中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的职业人格与工作环境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格都有与之匹配的职业类型,并将职业兴趣分为:常规型、艺术型、实践型、研究型、社会型和管理型六种类型。强调职业兴趣和人格特质具有相同的意义,强调人格特质和工作环境的一致。 

著名的职业选择理论家吉乌茨伯格的研究将职业选择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1岁之前,这一阶段对将来从事何种职业的考虑不受个人能力及能否实现所限制,没有产生真正的职业兴趣,属于空想阶段;第二阶段是指在11岁至17岁期间,该阶段为尝试阶段,这一时期的职业选择主要受个人兴趣和价值观的影响;第三阶段是现实阶段,即17岁以后,这时能将主客观因素一起考虑,从而决定自己选择什么职业。 

高职学生正处于第三阶段,在他们的职业选择关键期关注他们的职业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 

首先,职业教育的宗旨和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实践能力强并且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学生是否对所学专业感兴趣,是否有致力于该职业的心理倾向,关系着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关系着学生今后在工作中的能否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能否有长远的发展。换言之,职业兴趣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培养职业兴趣也逐渐成为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其次,职业兴趣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体现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高职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入学成绩较低,受到现实功利思想的影响,在志愿填报和专业选择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很多学生对所读专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并不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和发展方向。当他们接触专业后,才发现对当初所选的专业根本不感兴趣。在这种所学专业与职业兴趣不一致甚至相悖的情况下,帮助学生探索并细化所学专业的取向,寻求专业与职业兴趣的结合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再次,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反映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学习压力较大,课余时间较少,平时用于兴趣培养的机会几乎没有,对职业的了解也甚少,很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单一。在每年的新生入学调查中,很多同学表示没有什么兴趣爱好,近60%的女生选择看电视、逛街作为兴趣爱好,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有较为明确的兴趣爱好。当今社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潜力、多学科知识背景和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能否具有广泛的职业兴趣,就关系到未来他们能否拥有开阔的眼界、灵活的处事能力,在职业选择与变动中能否具有较大的空间。 

最后,职业兴趣对学生自我认同感具有促进作用,表现了培养高职学生职业兴趣的必要性。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必要的认识,他们并不真正清楚自己的性格特征,对所学专业没有认同感,对自身学习能力没有认同感,导致情绪低落,学习成绩落后。如果能积极培养其职业兴趣,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客观评价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性格特征到底适合哪些职业,是学生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生涯做出正确选择的有效保证。 

职业兴趣的含义和培养职业兴趣的必要性,启发我们可以利用德育的途径和方法去实践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兴趣。 

三 高职德育活动中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策略 

1.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发现自身职业兴趣的倾向性,促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 

职业兴趣的倾向性是指个体对何种职业产生兴趣。人与人在职业兴趣上的差别很大,有人喜欢稳定的职业,有人喜欢高风险的职业;有人喜欢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有人喜欢与物打交道的职业。为此,我们必须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我。 

我们可以在新生入学时,开展系列主题班会,让学生通过“遇见自己”完成自我介绍;在熟悉新班级之后,让学生通过“遇见他(她)们”介绍一些班里的同学;利用各类评优评先活动,通过拍摄视频短片,让学生家长、朋友参与推荐与介绍;利用社会实践活动,让实践单位为学生写实践评价;利用学期综合考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互评。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家人、朋友、同学、老师眼中的自己,全面把握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在学生对自我有了客观清晰的评价之后,我们可以借助一些专业测试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倾向。例如,蔡永红等人设计的中学生职业兴趣测验表、张厚粲等人编制的高中生升学与就业指导测验表等均可以采用。2.通过增加职业兴趣的广阔性,在较宽的范围内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多样的职业兴趣 

职业兴趣的广阔性又称为职业兴趣的广度,其含义是指个体职业兴趣的范围大小。在职业兴趣的广度问题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是很大的,有的人对各行各业都怀有极大的兴趣;而有的人除了与自己工作学习有关的活动外,对其他事物都没有什么兴趣。 

当然,这些都和一个人的眼界有关。职业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是由个人对职业认识的深浅所决定的。如果学生缺乏对某种职业的认识,自然不会产生相应的情感,也就不可能产生兴趣。为此,我们必须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增强他们对各行各业的认识,进而激发他们多样的职业兴趣。 

我们可以利用校内的宣传栏、班级文化栏、名人专题讲座介绍不同职业的就业环境、工作范畴与就业前景;定期推荐职业类的优秀影片;鼓励学生利用校外的时间到企业见习;对所学专业的职业群及社会需求进行社会调查;鼓励高年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实践并拍摄各类职业实践短片。再利用班团活动的时间进行交流,让学生同时了解不同职业的信息。 

3.加强培育职业兴趣的稳定性,帮助学生将职业兴趣发展成为各自的终身志趣 

职业兴趣的稳定性又称为职业兴趣的持久性,它是指个体对某一职业兴趣所持续的时间长短。人们若对某一职业保持持久的兴趣,就能推动个体去深入探究,挖掘并掌握与之有关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获得较强的职业能力。而有的人职业兴趣缺乏稳定性,一旦遇到困难或者遇到其他新奇的职业,他们往往更容易放弃或者很快转移他们的职业兴趣。这种缺乏稳定而持久的兴趣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很难取得较大的成就。这些职业兴趣的不稳定,往往是由于兴趣虽广但浮泛,缺少中心兴趣;或是只对职业本身感兴趣而缺乏必要的间接兴趣所造成的。 

所谓间接兴趣,是指对事物本身并不感兴趣,而是对于这种事物未来的结果感到有需要而产生的兴趣。为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对某一职业的间接兴趣,帮助学生逐步确立自己的中心兴趣,从而稳定他们的职业兴趣。我们可以利用新生入学时的专业思想教育,采取与优秀毕业生对话,采访有相关专业背景的家长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前景以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也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在社会活动中的意义和对人类的贡献来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同时依托主题班会的平台,组织召开有关理想、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系列主题班会,鼓励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让学生明确各自的职业目标从而逐步确立自身的中心兴趣。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总而言之,职业兴趣是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持久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兴趣是体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方式。我们如果能根据职业兴趣的特点,从多途径、宽范围和稳定性三个方面去开展职业兴趣培养的工作,势必会对我们的教学和德育管理工作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