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8篇

时间:2023-07-16 08:54:56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高校体育课程 反思性实践教学

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为高校体育教育带来了崭新的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于体育课程内容的理解。《纲要》指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是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传统体育课程主要是以“技术性实践”教学为主,教师只重视基本技术传授和以技术练习为主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标达成,以及单一的评价标准。这样的传统体育课程无法有效解决纲要提出的提高体育素养的课程目标。我国教育部2011年10月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将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概括为12个字: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将课程目标界定为三大领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 [3]。这样以来,《标准》为解决提高体育素养的课程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意味着从“技术性实践”研究走向“反思性实践”研究[4]。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从注重技能传授转变为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和研究,突出体

育健康观、文化观提高体育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从课程目标的实施现状来看,我国高校体育更多的则是关注学生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对学生的体育素养、社会适应的关注还不够,运动主线和发展主线两者的整合有待加强,忽略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效益,高校体育整体赋予人文精神、人文环境在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目标这方面则显得欠缺。高校的体育课程中仍然以技术技能性实践为主,反思性实践没有,仅有6%左右学时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微课教学(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对话讨论等教学策略为零,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决策、参与课程设计、参与课程实施、参与课程评价、参与课程开发,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对体育学科的深层次认识和体育素养的环节没有,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育课权力的漠视。体育课程实施应联系学生的经验,综合运用教学策略,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这是改革传统体育课程教学

模式的重要一步。

二、基于《标准》建构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的思路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和学生一道理解教学的内容、发现其意义,同时也一道理解并发现隐藏在教材背后的社会现象的意义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过程” [5],基于以上解读,对研究在实践性技能传授的基础上,建构与积累体育素养。引导学生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地思维,来建构终身体育学习的过程。

1.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基础上提升体育素养

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综合体育素质、修养和涵养[6]。高校体育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全面的体育素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及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也是时代对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仍然是传统的以技战术技能教学为主,并没有在教学中有策略的选取根植于本学科领域资源中相应的思想和例证, 并没有计划地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很大部分体育教师很难把教学纳入学术的范畴,反思未来体育教学的改革。所以,不管各个高校体育选课模式、俱乐部模式、分级教学模式多么灵活多样,也改变不了高校体育教学以技战术技能教学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对增强体质和健康虽有很大提升,但对体育素养的提升是微不足道的。笔者认为这也正是现在较为普遍的一个现象“伪球迷”多,真球迷少;“伪体育迷”多,真体育迷少。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所言:“我认为高质量的大学本科教育应该使学生形成一种全球性的眼光和全人类的视野。归根到底,人类大家庭的未来并不取决于把武器系统置于太空,而取决于全人类更好的相互理解”[7]。素养的培养对人的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

2.探究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实施

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中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教学、科研和服务中来。是教师首先应该进行的反思,只有教师有了反思性、创新性的思维,在教学中才可能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的学习,建立终身体育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建构有效的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

因此,首先教师应深入解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重视学生已有的技术技能经验,因为我国的中学体育课程中已经对一部分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进行过教育学习,学生在大学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无异于重复学习,对学生提高体育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提升体育素养是无益的。教师应从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出发,创设真实、鲜活的情景和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解决体育问题的过程。其次,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观察、验证在生活中与体育相关的问题。比如:对一场比赛裁判判罚的对错、某个技术应用的时机与条件、某个感人的体育精神。最后,要将案例分析、对话讨论、微课教学研究等活动引入体育课程,激发学生的参与,并重视学生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组织

课程组织是指将课程的各种要素和成分妥善加以安排。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体育课程主要是实践性教学,技术性实践教学为主,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组织应结合体育课程本身的特性,做出合理安排。

第一,可以在技术性实践教学课中,加入反思性实践教学的内容。

因为90-110分钟的技术性实践教学中,可以在最后的20-30分钟加入反思性实践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可以解决在实际体育锻炼中遇到的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与实际体育生活中发生的联系。

第二,通过专门主题、问题、议题在教学周内开设3-4次理论课程

以专门的主题、问题、议题来组织体育课程,就是让学生透过外在的体育技术技能从深层次来看体育本质,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体育观念、融合到教学中,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积极探求,从而真正从学生内心建立起终身学习体育、终身体育的价值观、体育观。借助书面、口头、头脑的反思,使学生将普遍化的技术技能与特定的体育情景和事件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反思性实践教学的效果。

笔者认为,实施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是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让大学生作为体育课程决策受体,参与体育课程决策,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以此来提高对体育学科的深层次认识和体育素养。实施反思性实践教学不是全盘否定技术性实践教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仍然是基础,体育课程的技术性实践教学在这2个目标的实现上是不可替代的。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尊重传统不等于全盘接纳传统,传统必须改造或重建。改革就是对于传统的扬弃。”

四、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斯腾豪斯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使人类更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因而教育的本质是“引导”[8]。根据该定义和笔者的实践,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

1.理论教学

理论课一直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比较薄弱的环节,尤其对某一项体育项目的规则与裁判法的理论教学一直是不足的,导致很多学生对该项目的重大比赛只停留在面上观看,平时自己参与的比赛不能正确分析自己存在的技术缺陷,不会利用规则和裁判法来指导自己技战术的提高。对某一项体育运动产生的体育文化背景和全球性的技战术革新都没有进行很好的理论学习。

2.案例教学

教师要提供案例――组织讨论――教师评述――原理分析;与此相适应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体验情境――分析材料――掌握原理――锻炼技能。比如:野外生存与救护、基础配合和战术体系的应用等都可以用案例教学来补充技术实践教学带来的不足。

3.对话讨论

对重大国际赛事、争议的判罚、出人意料的结局等体育赛事,可以组织对话讨论,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分析,批判和辩论,教师保持教学中立,不刻意引导性的进行点评和指导,只是对技术性问题进行解释。拓宽学生对体育认知的维度和对体育精神的积极追求。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自发地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到课后体育锻炼中,远离网吧、不当宅男宅女。

4.微课设计

微课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是非常好的教学策略,因为传统的体育教学并不布置课后作业,只是以期末的技术考核作为最终体育课成绩,一周一次的体育课程教学,并不利于学生对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始终对技术的认识是模糊的。微课教学可以作为很好的课后辅导课程和课后作业,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反思,对提高和巩固技术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多元评价指标

高校体育教师应赋予课程决策权、课程设计权、课程实施权、课程评价权、课程开发权[9],同样大学生体育课程权力赋予主要表现为参与体育课程决策、参与课程设计、参与课程实施、参与课程评价、参与课程开发。课程评价是对学生发展和课程结果进行评判,是检验教师“教”与学生“学”效果的活动。高校体育课程要改变学生一直以来被评价的状态,建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的相互评价。参与课程评价是建构多元评价指标的基础,教师在做出评价之前,应考虑在考勤、反思性的讨论、课后作业、理论掌握、体育素养、技术考核之间做出一定的比例,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过程和收获总结的基础上,做出多元评价标准。否则,就等同于在单一的技术教学、单一的考核标准下重复学习,不能提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达不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终身体育、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 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 2011.

[3] 王艳玲,苟顺明. 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高师教育学课程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3(3):111-116.

[4] 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 2010(10):73-80

[5] 高垣麻由美.教学研究的前哨[M].京都:北大路书房,2005:56.

[6] 余智. 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2):69-72.

[7] 欧内斯特・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 赵 兴,郭洋波. 斯腾豪斯课程开发模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 黑河学院学报,2012(8):72-75.

[9] 王威,温恒福.论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课程权力与赋予策略[J].教育探索,2012(5):26-27.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 高校体育教师 继续教育 反思性教学 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体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又是实施高校体育工作的主群体,是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决定高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为了改善和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在学历、职称、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等专业化技能不尽合理的状况,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对教师提出了职前学习、入职培训和在职继续教育的计划和要求。目前最常见的继续教育方式理论脱离实践,使许多教师感到所培训的内容与高校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科研实际相差太远, 难以满足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需要。

20世纪80年代,反思性教学(reflective teaching)思潮陆续在西方各国兴起,并迅速受到世界其他国家教育研究者和广大教师的重视是体育教师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体育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拟从反思性教学理论的角度探讨高校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二、对反思性教学理论的理解

反思性教学也称反思实践。它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综合国内外关于反思性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博采众长,反思性教学就是指: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教育理论和他人经验,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挥自身教育主体功能,与他人真诚合作,采用适宜的方法和策略对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研究、探讨,借助一些手段对自身的内隐理论不断归纳、总结和外化,从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过程。

由此可见,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其进行审视、 分析和反思,从而促进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反思性教学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非常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三、反思性教学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我们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而且要使教师树立正确教学意识和理念,为教师终身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有必要对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和内容进行调查,使教师发展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体。

(一)反思性教学实践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继续教育

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是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教师的自我教育随着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将会促使教师自觉性教学行为的提高,使教师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转化。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的过程。这种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种自我继续教育。

(二)利用反思性教学寻找继续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反思性教学为体育教师寻找继续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性。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可分为积累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和积极验证四个主要环节。积累经验阶段的任务是使教师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的情境。在观察分析阶段,教师既是各种信息的搜集者,又是冷静的批评者,同时也是经验的描述者。重新概括阶段是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教学活动中所依据的思想,积极主动地吸取新的信息,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策略。积极验证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验证上一阶段所提出的假设和新的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在验证的过程中,教师又会积累新的经验,发现新的问题,开始新的循环。

通过教学反思发现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了解自己能力的不足和欠缺之处,有针对性的选用有效地继续教育途径进行再学习,促进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正是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教师的信念态度、知识技能、行为方式、教学训练方法等才更趋成熟,教师才得以从一个阶段向另一更高阶段过渡,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三)在继续教育中开设“反思性教学”专题培训

了解反思性教学的概念、意义、过程和研究方法, 帮助他们提高对课堂行为的洞察力, 使他们学会善于对自己的教学经验、行为、过程和教学训练方法以及学生学习状态和效果进行经性常反思, 掌握最基本的反思性教学途径, 从而逐步发展成为研究型的教师。

1.培养体育教师技术实践课堂观察能力

具体培训中,培训者可把反思性教学融入于整个培训环节。组织他们对某一特定教材内容进行相互观摩教学、相互点评。通过相互观摩,促使教师进行自我反思,分析自己和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从中汲取经验。

2.培养体育教师充分利用现代课堂媒介的能力

在培训中,通过录像、录音可以再现教师教学的过程。使教师能更客观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及时发现自己课前的设计与实际授课有何不同,以便日后进一步修改完善教学计划和教案。

3.培养体育教师记录和分析课堂教学小结的能力

课堂教学小结是课堂教学过程现象和问题的总结,课堂教学小结应该包括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人的观察和感受,对某一教学行为态度的认识和对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分析和反思。课堂教学小结可使教师记录和保存许多真实可靠的教学记录,同时为反思教学提供研究的数据。课堂教学小结应保持即时性和经常性。

4.培养体育教师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反思性教学不仅要有感性的反思,更要有理性的反思,尤其是身体教育的结果。这就要求体育老师熟练掌握数据收集、处理的方法,通过数据结果分析,反思教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具体培训使体育老师掌握现代数据处理的方法,从而可以站在更科学、客观的角度从不同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需求、学习困难、学习效果、对教学的看法以及教学的效果等等。

5.培养体育教师做好课前与课后的反思的能力

课前反思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先前教学经历和过程进行反思。课后反思要求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及时地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进行回顾和评价,对课前形成的教学理念、课堂行为、教学计划、教学过程以及学生表现进行反思,认真总结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对其总结归纳,发现问题,提高教师自我发展的能力。

6.培养体育教师行动研究理论学习和自我评价能力

在培训中,指导和培养体育教师从事与教学、训练实际密切相关的科学研究,是迅速提高教师反思性教学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教师本人的独立思考和与其他教师的讨论,参与有关行动研究的理论研究,提出假设,制定出行动计划, 然后在实施计划的基础上, 进行相关的研究, 总结归纳,并写出行动研究报告。这些过程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一)将反思性教学融入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能使教师逐渐从注重感性经验传授转变为注重教学的理性审视,最终将会提高体育教师执教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在反思性教学理论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将会获得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途径,达到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后就能运用,运用后就有效果的继续教育目的。

(三)反思性教学理论要求高校体育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的过程也要安排设计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培训。

参考文献:

[1]Dewey, J. How We Think. Chicago: Henry Regnery. 1933.

[2]L.M.Villar. Teaching: Reflective, from T. Husenetal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1994.

[3]Schon, D.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3.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6]吴晓涓.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需求现状与培训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4):31.

[7]吴家琳.高校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体育学科.2005(2):12.

[8]袁翔.高等学校发展继续教育的战略思考[J].继续教育.2005(11):71.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藏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39-02

一、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评价体系的价值探析

(一)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什么叫学校评价? 有人认为,学校评价就是对我国全日制学校的管理工作评价。当然这个界定只限于对学校管理工作的评价。还有人认为,学校评价就是对学生在学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的总体评判。此外,还有人从其他方面对学校评价作出了表述。概括而言,学校评价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所采取的必要手段,是基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质量和数量的一种评判,既是一种外在评价,也是一种学校内部治理的要件。学校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总概念,它具有教育评价的一切属性,但作为个性表现,又有自己的规定性。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评价,是藏羌民族地区高校的相关领导班子根据藏羌民族地区社会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运用当代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对校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及其效果,进行客观价值判断的过程。

长期以来, 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评价方面,往往实施的是一种外部主导型模式,即根据教育行政部门达标评比等活动的需要进行准备,再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标准进行评价,并接受一种纵向的评价结果。这种评价其实只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的学校评价的一个部分,而且存在种种弊端。其具体表现为:抹杀了各院校在起点上的差距,评价结果容易形成“千校一面”。而且,完全用同一个尺度(主要是统一考试成绩)来衡量,这对各院校,尤其是藏羌民族地区高校学校来讲,是非常不适合的,藏羌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会遇到与内地高校不同的客观实际。如何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对提升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主要作用。

(二)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评价体系重要性分析

1.保障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正确性

由于学校教职员工的行为方式均受到教育思想的支配,因此教育思想指导着教育工作实践的主导方向,决定着教育成效的高低。检验教育思想正确与否,科学的评价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就是一个很好的标尺。而学校评价恰好能够较好地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不论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学习者,都是一种既科学又有效的调节方式,这点对藏羌民族地区高校尤为重要。

2.确保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顺利进行

(1)能够确保学校内部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既包括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领导制度,还包括教职工聘任制度、分配制度、奖励制度等管理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必须正确,党的领导地位必须得到保证,对民族地区高校而言这是前提条件。同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的改革,要顺利实施就必须以科学的评价制度作为保证。并且,其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效果如何,也必须在运行过程中依靠教育评价的标准,得出合理的价值判断。

(2)能够保证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教学改革既体现为课堂教学进行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还体现为课堂教学之外的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课堂教学改革与学校管理体制改革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关系。为了洞察教学改革的情况,掌握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向,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科学结论,就需要发挥学校评价的管理和引导作用。藏羌民族地区高校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必要的思政教学改革是必须进行,切合学校实际、符合藏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需求和各民族师生的具体情况,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改革是不二的选择。

(3)能够保证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

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实施全方位、全员的教育评价,不仅对包括党政主要领导在内的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思想政治教师等教育者加强评价,而且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与实践情况加强评定,使藏羌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得到全面考评。

二、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评价体系构建

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评价体系构建中,必须构建好学生评价、班级评价和院系评价的相互关系,使之协调、平衡,行之有效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

(一)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

1.赋予新时期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评价体系的时代含义

进入新时期, 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评价的内容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第一,做人品质。人品是一个社会人安身立命的前提要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之中,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的关于人的品格是必须的要件。

第二,协作精神。21世纪人才素质中,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是当代人才的素质之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人合作,追求团队的力量,克服个人英雄主义思想。

第三,协调能力。学生有没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否和他人和谐相处,能否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完成承担任务。

第四,情商。新世纪人才成功的法宝不是才能和智商,而是情绪控制能力为主导的情商,主要表现在是否能够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等。

第五,个性特征。在各大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教材用书同质化的今天,大学生个性特征往往表现在其思想性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出具有丰富思想,自主个性特征明显的个体。

第六,人文素养。这是当代大学生比较缺乏的素质,在追求专业教育为主的今天,人文知识的学习易被忽视,因此人文素养的培育也是一种倾向。

2.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建立信息化的学校评价体系

第一,建立内容全面、体系完备、有实际操作性的数字化学生评价机制体系。

第二,在学生个体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把培养目标和评价方案通过数字量化成具体指标,建立数字化的评价方案,进而及时掌握和分析学生在校期间的言行,成倍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班级评价体系的构建

1.构建班级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班级评价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合理、科学、全面的班级评价开展,可以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显而易见实效性的前提,班级管理中应结合上级部门思政教育的相关制度,制定班级评价体系,既实现了班级管理教育的有效性,也可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的个性和多元化。

2.构建班级评价的基本原则

(1)评价标准既要全面又要突出个性

在制定班级评价的标准时,要从规范学生的言行、激发学习热情等方面出发,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另外,多元化的发展形势要求班级评价应该注重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表现和深化的评价空间,最终做到“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

(2) 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公平公正

由于班级评价的标准是直接与学生的某些切身利益以及班级的整体利益相关联的,因此它必须体现出公平、公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接受,增强班级评价的可信度。

(三)院系评价体系的构建

1.构建院系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院系是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二级单位,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目前,对院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核评价,通常纳入院系学生工作的整体考核评价之中。建立院系学生工作评价体系,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是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的需求,是检验院系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2.制定院系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1)时代性和导向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院系评价体系的构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体现时代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当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从而使得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院系评价体系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仅要遵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要求,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与社会和学校的要求相适应,具有导向性。

(2)科学性和系统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院系评价体系在概念和结构上要严谨与合理,要符合高等院校各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并且还要与各院系自身特点相结合。因此,在院系评价指标时,要考虑全面,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指标,而且各指标之间相互配合紧密。

3.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在制定院系评价指标时,必须保持评价过程的透明度,重视与评价活动有关的院系和人员的想法、需要,尤其是要留意反对的意见。另外,还要注意制定指标必须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指标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三、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校评价体系的反思与建构启示

(一)评价模块要全面

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更多关注与重视,其教育结果也对民族地区社会繁荣稳定与继续发展影响更为深远。因此,藏羌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要尽可能的全面客观。既要考虑常规要素,也要考虑民族因素。既要符合民族学生基本情况,也要适合广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要求。

(二)评价形式要多样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个大系统工程,其育人作用的发挥又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其作用机理的复杂性、多因素的制约性以及评价技术和手段的局限性,使得任何一种教育评价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形式上要结合民族地区文化特点和校园实际,切实做到多形式、多渠道等多样化特点。

(三)评价主体要多元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篇4

摘 要: 在高校全面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是面向全社会开展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新形势下开展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谐校园建设乃至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思想政治教育

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坚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高校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传承文明和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在高校中开展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是新形势下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健全反腐倡廉长效机制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

一、深刻认识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高校大学生中进行反腐倡廉教育,将会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谐社会构建以及推动党和国家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建设。

1.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是用廉政文化的思想理论和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影响,进而培养大学生廉洁公正的优良品质,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近年来,高校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要进行反腐倡廉教育,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体现了这方面的要求。然而,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的经济社会转型期,国情世情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由于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政治图谋的不断加剧,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腐败现象,给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面作用。[1](P23)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对于进一步扩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环节。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特别是把“以人为本”最为新时期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以后,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党的十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必须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地拥护、践行党政国策。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 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思维比较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可以无形地培养大学生的各种精神品格,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开展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给大学生注入“反腐疫苗”,增强拒腐抗体,产生抵御腐败的免疫力,确保他们健康成长,毕业后成为社会的中坚。[2](P108)

3.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民主法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基本特征。因此,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崇尚廉洁、风清气正的社会,社会上只要存在消极腐败现象,很容易就会损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影响社会的和谐,阻碍社会的进步发展。高校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培养和输送人才的地方。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充分认识到反腐倡廉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进而主动投入到反腐倡廉教育活动中来。同时,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毕业后他们将会走向社会,在各行各业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是进入领导层而发挥决定性作用。因此,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能够使预防腐败关口前移,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关心社会,使他们自觉成为廉洁奉公、遵纪守法、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二、准确把握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大学生中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是高校的一个长期任务,也是一项基本工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有针对性地作出相应调整。根据《教育部关于在大中小学全面开展廉洁教育的意见》(教思政[2007] 4号)要求,认为应当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加强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教育。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起点阶段,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整个人生道路就没有正确的方向、缺乏前进的动力。[3](P53)因此,在针对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内容上,首要的就是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为抓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即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行动指南,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支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夯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加强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传统教育。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优秀文化传统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民族,多少年来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高尚道德情操放射着灿烂的光芒,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现代精神支柱的血脉和源泉。在当前大学生精神生活日益多元化、道德水平整体滑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体系尚未形成的大环境下,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具体深刻的现实价值和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好地挖掘继承和发扬光大。同时,90多年来党在领导全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奋斗历程中,形成了鲜明的革命品格、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作为当代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党员,我们应该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在思想上、行动上主动向党组织靠齐,继承党的优良传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3.加强法制纪律和廉政文化教育。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法制纪律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但同时也容易被一些不好的东西所诱惑,以至于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大学生的法制纪律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使他们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保证和维护他们的合法权利,使他们在法制环境中健康成长。同时,还应加强大学生廉政文化教育,加大校园廉政文化宣传力度,营造廉政文化氛围,将廉政文化教育融入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来,有针对性地讲授和宣传我国反腐倡廉的理论与实践、我国廉政建设有关法律法规、当代反腐倡廉先进人物以及国外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经验借鉴等方面的内容。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培养廉洁意识,夯实廉政文化基础。

三、努力探索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召开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将反腐倡廉作为加强党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在新形势下,各高校应该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不断探索加强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有效途径,推动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的常态化发展。

1.夯实基础,抓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的传统教学形式,也是基础教学形式。各高校应该以课堂教学为基础,把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有效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多媒体、视频、网络等教育资源和形式,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国内外形势与政策教育以及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将反腐倡廉教育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有机结合,在课堂中适当安排反腐倡廉教育专题,根据兴趣爱好,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分层次进行理想信念和思想品德教育、传统文化和党的光荣传统教育、法制纪律和廉政文化教育。三是发挥公共平台课在反腐倡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注重挖掘优良的传统廉政文化,不断扩展反腐倡廉教育空间,将廉洁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去,挖掘并整合现有学科廉洁教育资源,在教材建设、课件建设、资料建设、学生社会实践等方面提供支持。[4](P101)

2.加强宣传,营造廉政氛围。 一是充分利用校园网、电台广播、报纸等宣传阵地,旗帜鲜明地宣传廉政思想,构建校园廉政文化宣传大格局。二是开辟廉政文化专栏,将党和国家有关反腐倡廉的重大部署、我国反腐倡廉的实践历程、有关廉政建设的法律法规以及国外反腐败经验等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增强廉政文化的亲和力、渗透力和感染力,使廉洁观念深入人心,引领高校大学生自觉弘扬新风正气、崇尚廉洁。三是以重大节日或者会议召开为契机,围绕反腐倡廉主题,开展廉政知识竞赛、廉政故事演讲、廉政文化征文等活动,营造校园反腐倡廉的良好氛围,筑牢广大师生,特别是高校大学生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

3.创新形式,突出活动实效。 一是将廉政文化思想与大学生课堂学习相结合,针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点,积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调动大学生崇廉尚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将廉政文化思想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利用学校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大学生深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社会调查,同时有条件地组织大学生参观廉政文化基地,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培养廉政品格、锤炼作风。三是将廉政文化思想与大学生文体活动相结合,通过举办各种有声有色的廉政文化艺术活动,如公益广告大赛、廉政文艺汇演、廉政辩论赛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感受艺术、文化熏陶的同时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廉政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脑,从而使广大大学生树立起反对腐败的信心,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P109)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思政教研部)

参考文献:

[1] 海萨尔夏班拜.反腐倡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6):23.

[2] 余如.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反腐倡廉教育刍议[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108.

[3] 陈福生.反腐倡廉教育如何从大学生抓起[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53.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14)05-0104-04

当前,教育界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才是一个成熟的高素质教师。”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是指高校教师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所进行的思考和批判的能力。[1]孔子就以教育家的战略智慧提出了“反思”的教育理论,他主张“吾日三省吾身”,可见,孔子是十分重视教师的反思能力的。为了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高校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

一、高校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师德

师德建设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前途。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应当比其他人员的职业道德有更高、更先进的要求。[2]大学时代是人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高校教师的品德、价值观和文化修养能够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勤勉努力工作。[3]但也应该看到,部分高校教师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师德失范现象:有些高校教师虽然身在教学岗位,但敬业精神欠缺,对学生要求不严、关心不够,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教书育人方面,除了完成教学工作量,其他时间基本用于副业;有些教师讲课内容陈旧,不与时俱进,新知识不多;有些教师对布置、批改作业马虎了事,对考试环节抓得不严,指导实验和毕业论文粗枝大叶;有些教师治学不够严谨,学术风气不正,甚至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4]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当今一些高校为了学校的排名与影响力,只重视教学科研而轻视对教师师德的培养,只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淡化了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次,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乘虚而入,部分高校教师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最后,是由于考评制度的错位。在对高校教师进行职称评审、年终考核等评价过程中,只重业绩而轻视师德品行,缺乏师德考核的量化指标。[5]虽然导致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较多,但高校教师必须从自身查找原因,使自己成为具有较高师德的教师。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教师应当是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作为高校教师首先应该反思自己是否符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要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高尚是最起码的先决条件,高尚的师德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此,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对自己的师德进行反思。

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是否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教师应该像加里宁说的那样: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血汗,把自己一切所有的宝贵品质都贡献给自己的学生,贡献给本国人民。

其次,要反思自己是否热爱、关心、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高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就要热爱学生。当今流行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有位名人曾说过:“师爱是神圣的,其神圣之处,在于它有很强的原则性和崇高要求。”所以,教师要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格。出了格、过了度,师生关系就会失去原则性,或者关系紧张,或者关系不正常。所以,对学生既要严格要求,又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笔者认为,对学生的爱护是一种责任、一种尊重、一种激励、一种感化,是一种能触及灵魂的教育过程和教育艺术。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不能把教师对学生的爱,仅仅设想为用慈祥的、关注的态度对待他们。”这种态度当然是需要的。但是对学生的爱,首先应当表现在教师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精力、才能和知识,以便在对自己学生的教学和教育上,在他们的精神成长上取得最好的成果。另外,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0月

第30卷第5期曹宇光,等:对高校教师反思能力的思考

再次,应反思自己是否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校教师要在社会的大是大非面前,在科学与伪科学、反科学的斗争中,旗帜鲜明地引导学生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追求真理,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关心、教育和陶冶学生。

总之,高校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师德,使自己具有敬业、勤业、精业、创业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像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所说的那样,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不仅是一个光荣而重要的岗位,而且也是一种崇高而愉快的事业。它对国家人才的培养、文化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后一代的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

二、高校教师应勤于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

所谓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学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想和观念体系。[6]可见,教学理念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积淀起来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会在教学过程中自发地发生作用,反作用于教学实践。因此,教学理念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高校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的教学理念勤于反思,其重要性在教育部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有明确表述:“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高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因为教师是教育目的的实现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教学方法的探索者。

现在,中国现行大学教育仍普遍存在着以下弊端:以知识性教学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模式单一,以传授为主;教师主导教学过程,师生关系不民主,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丰富的教学资源利用不够等。[7]一些高校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因循守旧、不愿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或者即使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但落实到具体教学中时容易固守原有的习惯和做法,新的教学理念只是拿来做做样子而已。

当前实施的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高校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就应该勤于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是否以单纯的知识性教学为主要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校教师应勤于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如是否仍然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将自己所教的某科知识采取传统的讲述式教学,采取填鸭式的“满堂灌”方法;是否在教学中总想让学生适应自己,而不是让自己去适应学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高校教师通过勤于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能够使自己切实感到:真正有本领的教师,不在于是否会讲述知识,而在于是否会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使他们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

三、高校教师应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

高校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有多种,但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则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事半功倍的方法。

(一)高校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高校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根据学生的听课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受学生欢迎,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以便发现学生的心灵世界具有重要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热爱教育工作,因为它的主要任务是认识人。我在工作中首先去认识人,观察他们内心的各个方面。如果善于对待和善于琢磨,就能使人成才。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能够看到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世界的各个方面。”

高校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受学生欢迎,只要用心观察学生上课时的状态就会一目了然。如上课时学生的出勤率高低;学生听课是否认真,有没有玩手机、说话、打瞌睡的现象;学生听课时情绪是否饱满;学生回答问题的态度是否积极等等。

在观察学生听课情况的基础上,要注意反思。对于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加以总结发扬;对于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及时改进。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摸索出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二)高校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

高校教师的教学效果主要可以通过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测试成绩来体现,对此,教师要注意从这两方面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

学生做作业是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高校教师应对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进行反思。为了使学生的作业能够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教师应精心设计学生的作业,并亲自批改。要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真正解决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以此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高校教师还应该把对学生的测试看作检查教学效果最有效的形式,并通过测试的结果来反思自己教学中的问题。为了使对学生的测试能够有信度地反映教学的效果,教师应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组织好测试工作:一要科学命题。科学命题,就是要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题型要尽量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二要采取最恰当的测试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是笔试还是口试(或是实验操作),是集体考试还是个别考试,都要精心安排。三要严格考试纪律。经过这些精心考虑、设计,在克服测试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的基础上,教师应对测试结果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目的是否实现,教学效果是否令人满意,教学的得失何在。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高校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也应包括对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因这是高校教师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和责任所在。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代一些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主要表现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不会调动自己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过分依赖老师;没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不会读书,不会查资料,不会与人协作;学习缺乏计划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除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外,主要是一些高校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重视不够,在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而轻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较弱。其实,对于高校教师而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因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更需要较高的学习反思能力,高校教师只有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高校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

(一)应培养学生学会对课程学习目标和计划进行反思

针对一些大学生当前存在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以及学习缺乏计划性等问题,高校教师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从而引导学生制订具体的课程学习目标和计划,并经常反思学习目标和计划实现的程度。高校教师引导、指导大学生制订课程学习目标和计划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高校的课程特点、教学方式、学习要求等与中学阶段差异较大,大学生如果没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和科学的学习计划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为此,高校教师必须引导、指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以及实现学习目标的计划,并要求学生及时反思自己是否严格执行了学习计划。学生只有在此方面经常反思,才能不断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应培养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

针对一些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够科学这一问题,高校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反思。教师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1)指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把预习当作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反思,对未掌握的知识要采取补救措施;同时要检查自己对新知识的理解情况,不能理解的内容要打记号,以便引起自己听课时的注意,或向教师提问。(2)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听课是学习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学习反思法”去听课。如在听课时反思自己预习的结果;反思预习方法是否正确;反思有些内容为何听不懂,对于听不懂的内容要引起特别的重视,或改进听课的方式,或提高注意力,或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以迅速改变“听不懂”的状况,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3)指导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查资料、学会与人交流沟通,这些技能是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必备条件。因此,高校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上述技能。

(三)应培养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篇6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变迁进一步加速,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起初受到人们的种种非议,引发了人们的种种思考,但它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化,在某些领域甚至“反哺”成人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大学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思想活跃,富于创新,在一些领域,他们往往处于先导地位,这将强有力地影响、“反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种教育中与学生接触最密切,对学生影响最深的,反过来它也同样受大学生文化反哺影响最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大学生群体,更应该特别关注“文化反哺”问题。“文化反哺”并不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否定,而是表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些方法、理念、内容正在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理念、新内容转变,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原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不仅仅是文化的传递者反而成为反哺的对象。目前“文化反哺”现象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青年文化对化的反哺确实为化提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思路,有许多方式和方法确实值得借鉴。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大学生的“文化反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吸收借鉴其中有益的内容、方式、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一、“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

“文化反哺”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产物。它可以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有益的启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首先,“文化反哺”冲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片面强调政治功能的观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在当前文化多元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政治功能必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文化反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不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原有功能的情况下,立足于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不断地思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功能,为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其次,“文化反哺”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过于注重单向性“灌输”教育向师生互动的方向转变。“文化反哺”的视野是宽广的、长远的。在“文化反哺”进程中由于交流、交往的加强,使得人们思想得到进一步的解放,思想观念更加活跃、自由和开放。当代大学生由于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不固步自封,这样一些新的思维方式、方法可能会在他们中首先产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吸收、借鉴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益的方式和方法,改变学生原有的被动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成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互动的系统。在这一系统当中,原本的受教育者可以转变为教育者,而原本的教育者却可成为受教育者,这就改变了原本单向的文化传承模式,而向双向互动模式转变,这样就形成了学生与教师互相具有双重角色,避免了传统的单向“灌输”的弊端。再次,“文化反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文化反哺”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观念更新、思想自由和开阔,但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看到了青年文化中存在的消极和不成熟的因素,如果不加以及时纠正,将使学生的政治觉悟淡化,价值观形成偏差。此外,人的一生并不是都在学校度过的,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只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一个人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是伴随人的终生的实践行为,同时社会的发展也要求人们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因此,在“文化反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履行道德的习惯,使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标准内化为内在的自觉意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切忌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期行为,树立终生学习的观点。“教育的目标规定着教育的内容,教育内容确定教育途径与措施,教育的途径与措施决定着教育的成效。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一定的观念、理念指导下完成的”。因此,不同观念指导下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文化反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启示,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变革。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文化反哺”背景下组织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用新的眼光与视野审视、考虑问题,要认真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

二、“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启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具体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向受教育者灌输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思想观点等大多比较空洞和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再加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信息量不大,知识更新速度慢,使正处于心智发育高峰期,充满了对知识和信息渴求的大学生对于这些行为规定兴趣不浓。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不断变化,不断的发展创新,要与时俱进。由于“文化反哺”不仅仅是一个地域、一个界域、一个民族国家的一种现象,它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得到拓展,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得到丰富,从而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文化反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创新机会。“文化反哺”本身具有开放性,这样就会吸纳不同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思想,拓宽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使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国门,实现“多元”参照系下的交融与碰撞。因此,在“文化反哺”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放眼于世界,立足于未来,吸纳更多更丰富的内容。随着校际、国际间的交流和网络的高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料的选择不再只局限于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始充分利用网络,吸纳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广度、深度转化。其次“,文化反哺”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丰富的内容。从范围上来讲“,文化反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特别是现代科技迅猛发展中产生的许多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这些问题加以吸收和利用,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社会实践的联系,避免空洞的理论式教育,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领会与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的精髓与内涵,从而成为思想素质过硬与人格健全的时代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学生毕业以后,能不能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能不能为社会发展服务,这些需要社会实践的检验。因此要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将学以致用、是否能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作为评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依据之一。因此“,文化反哺”进程中的网络化、数字化等,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切实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化程度。

三、“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启示

当下,大学生生活在价值取向多元、信息开放的环境中,他们必然会受到全方位、多渠道的影响。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而片面强调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逆反心理。因此,在“文化反哺”背景下,这种“单一的灌输式”方法,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大大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同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理解力,使他们的灵魂充满人性的魅力和理性的光辉这方面的作用也是做不到的。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文化反哺”为其提供的新的方法和手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化的逐渐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范围在不断扩大,以数字为基础的新兴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不断提升。在“文化反哺”的作用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逐渐意识到安于现状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了,因此,他们在“文化反哺”的影响下,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关注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改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渗透的方法。“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心理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强调灌输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思想渗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中。”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的逆反心理,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采用互动交流的方式。由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有较高的政治热情,较强的民主意识、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因此,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形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鉴吸收国际的先进教育方法。“文化反哺”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眼界大开,不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开始放眼世界。同时,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国际学术经验交流更加频繁,其他学科的方法和其他国家先进的教育方法必然会对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因此,吸收和借鉴这些先进的方法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文化反哺”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的看法,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地位,使他们开始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生不再仅仅通过教师获取知识了,对教师的依赖性大大减弱,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逐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正视这一点,更好地做好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放30年麦肯锡7-S系统思维模型

一、问题的提出及探讨的框架

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升我国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兴国战略起了重要作用,有必要对改革开放30周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给予系统的梳理。

“放眼世界,美国麦肯锡管理咨询公司所构建的7—S模型是系统思维方法研究的一个著名模型。”麦肯锡7—S模型主张,一个系统不仅仅是一种结构形式,而是由战略、结构、体制、风格、人员、技术和共同理念构成的系统。

二、麦肯锡7—S模型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30年

本文借鉴吴潜涛、赵爱玲和范笑仙在《我国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30年——主要成就、经验及启示》一文中的划分,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恢复与初步建设(大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曲折发展(大致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之前)、深入反思和全面发展阶段(大致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至今)三个阶段,以利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脉络清晰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0年理念变革:从德育作为一部分到构筑“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整体规划德育体系

“在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和养成系统中,作为诸育之首的德育不仅对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起着“灵魂”、“统帅”、“发动机”的作用,而且对智育、体育和美育的发展起着定向、驱动和主导作用。”在恢复与初步建设阶段,邓小平强调,“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在曲折发展阶段,总结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与教训,明确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方向与职责,但德育也仅仅是其中众多组成部分的一个。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所以能够从被动状态变为积极、主动的状态,得到全面加强和蓬勃发展,也正是得益于“德育为首”地位的恢复和巩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0年战略变革:从保证正确政治方向到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

“战略就是规划,是手段,是行动模式,是对整体的把握和未来的看法。”在恢复与初步建设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以拨乱反正、恢复建设为主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坚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在曲折发展阶段,从当时实际出发,高校思想政治的重点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保持校园稳定为中心任务;在深入反思和全面发展阶段,把思想政教育提升到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2008年就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调研,强调一定要从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0年课程结构变革:从学科化研究到“05方案”课程结构的建立

1980年,中国科学院成立青少年研究所,把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列为重点研究课题。1981年,中国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召开第一次全国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规划会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化建设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05方案”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第四次调整和改革做出了新的部署,思政课新课程方案设置的课程内容更加完善和全面,课程结构更加优化和系统,反映了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变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适应了高校整个课程设置改革的大趋势。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0年体制变革: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体制上,由以前单一化的课堂向多样化转变,相继开设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人文素质课程、科学技术课程。与此同时,校园文化、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心理咨询与辅导、网络教育、大学生素质拓展、职业生涯规划、高校领导干部进修班、“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中专学生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等一批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应运而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0年风格变革:从防守应急的消极被动风格转变为规划建设的积极主动风格

在恢复与初步建设阶段,为配合拨乱反正、恢复建设为主线,在全国高等学校中普遍开展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爱国主义的教育;在曲折发展阶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重点是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在深入反思和全面发展阶段,提出了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战略部署,以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与21世纪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和途径为中心内容,从消极应对转向积极规划的思想政治工作。

(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0年人员变革:队伍人员组成由单一化到多元化

在恢复与初步建设阶段,“要把行政、共青团、学生会、工会、教师各方面的力量统一组织起来,共同做好工作”。在反思与全面建设阶段,进一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之中。目前,已初步建成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动态平衡的较为稳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形成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30年技术变革: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运用从无到方兴未艾

从理论研究看,在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主题”检索项和“检索词”项上输入“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恢复与初建时期的,文章数目为零篇,曲折发展时期,文章数为8篇,反思和全面发展时期,文章数目为2366篇。在相同条件下,输入“多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前两个阶段的检索篇数都为零,而第三个阶段的篇数为107篇。虽有时间长短之分,理论出自实践、反映实践,充分说明了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高校党建和思政工作日益紧密的联系。

参考文献

[1]张立荣.当代中国政府治理范式变革——基于麦肯锡7—S系统思维模型的一种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578-583.369.

[2]吴潜涛,赵爱玲,范笑仙.我国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30年——主要成就、经验及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8,(7):2-8.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3-110.

高校体育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教学反思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029

我国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探究由来已久,随着2005新课程方案的提出和实施,推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入新一轮教学改革阶段。同时,面对全球经济、信息的高速发展和坚持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对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以及价值观提出新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如何应对时代变化,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和创新提出客观的要求。“05”新课程方案中提出: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是课程宣讲者和传播者。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以及与教学相关活动进行的反思和审查。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够实现课程的有效教学。针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意义。

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

1.1 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缺少或忽视“教师真实声音”的表达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自身教育教学过程,同样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也有其逻辑和连贯的教育教学过程。这一教学过程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是教学体系向知识和信仰体系的转化的过程。“05”新课程方案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使用了统一的教材,同时为教师配备了多种多样的辅助教材,可以说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体系建构基本形成。但是,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存在一些教师对教材体系“权威”一味的服从,按部就班教材或教学大纲,有“不作为”亦或者“不敢越过雷池半步”之嫌,[1]原封不动的把教材体系当成教学体系的全部内容。一味相信权威,服从于权威,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自身没有或者说不敢思考,把权威的教材体系等同于教学体系,从而缺少或忽视教师个人作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宣讲者和传播者的思索。

1.2 教学过程中重知识的传授,易于表面化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强调知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强调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传授是正确的,但这不应该是一个终止阶段。这个过程不但包括教师传授知识,还应该有学生获取知识、把知识内化为信念和道德以及教师个人的反思和成长等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应该是螺旋式上升过程。教学过程的落脚点不能是表面的知识的传授,更深层次的是一方面学生能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学习,进而内化为学生坚持的信念、价值观和道德等。另一方面是教师个人对课程进一步的反思和提升。

2 教学反思的主要观点

2.1 教学反思立足于探索和解决教学问题,重视教师真实声音的表达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和教学相关活动的反思。不是对教学情境的简单回忆,而是深入探究教学决策和技术等各层面之中,借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反思。这与“不动脑筋的遵循学习理论或缺乏分析的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2]。教学反思之下,教师不是教材的复述者,权威之下的服从者。教师从教材的权威中解放出来,在其职权范围之内,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过程中,按照其自身对教材体系的理解,不断改进教师自己教学实践,成为真正的教学实践行动者。

2.2 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种螺旋式上升过程

“任何反省思维都有一些确定的成分,它们连结在一起,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持续不断的运动”。[3]教学反思是对教学和教学相关活动的反思,强调反思过程是螺旋式的上升。教学反思重于“思考”,更重于“改进”,是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对其教学主体、内容、手段等再认和重思,并伴有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分析和改进。

3 教学反思之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启示

3.1 “问题?问题。问题?……”

教学反思之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是这样一条路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改革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开展应该是在遵循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前提之下,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并重点解决这一问题。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当中,教师不是机械地对教材或教学大纲或上级的要求原封不动地服从,而是教师自身在遵照教材体系基础上构建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体系。[4]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和教学中,在教学反思支持之下,对其教学或教学相关活动积极、持续的思考,从中发现问题,采取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3.2 “这不是结束,是开始”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反思呈现螺旋式上升式。教师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但是这不是课程教学反思的结束,仅仅是一个阶段的完成。“教学反思是一个持续、周密、深入的思考,它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5]教学反思之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该是一种持之以恒的反思,解决问题之后加之思考,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这一循环又将开始、持续下去,不断获取更为广泛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同时,应该是一种更为深入的反思,教师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活动和其课程背后所隐含的信念、价值观等合理的判断和选择。教师是把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宋吉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误区及对策初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4):64.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3]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2001:3.

[4]赵平.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转换艺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路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10):74.

[5]申继亮,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22(3):44.

[6]高璐.“05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