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内部审计策略8篇

时间:2023-07-18 09:34:48

内部审计策略

内部审计策略篇1

内部审计的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以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做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审计中审计人员只有把握了项目审计风险的特点,才能在宏观上对审计实施有清醒的认识,这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必要前提。就基建项目审计而言,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审计风险:

(一)审计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基建内部审计所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它既涉及到决策、规划、设计、概预算、招投标、物资采购、施工、监理等一切与建设项目有关的管理活动,又涉及到建设单位的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的方方面面。审计内容一般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工程管理审计,主要审计项目是立项、概预算、设计、招标、施工、监理、材料采购、质量验收、工程造价、项目决算过程和结果的合规性;二是财务审计,主要审查资金来源、运用、会计核算以及基础财务工作的合规性。这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的一般审计基础知识和经验,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施工、采购、验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否则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实践中常由于审计人员对工程项目管理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往往偏重于财务审计,造成财务审计与工程管理审计的脱节。

(二)可能存在舞弊行为基建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到竣工使用整个过程涉及诸多的利益主体,其中的一方或多方都可能在某个过程或程序中获得利益,因此极易导致舞弊行为。根据不同的行为主体,可以将舞弊行为分为三种:一是内部舞弊,表现为内部机构的人员利用工作职务便利或所获悉的信息获取不正当利益,如在材料采购、合同订立中收回扣、佣金等商业贿赂行为;二是外部舞弊,表现为与基建项目有关的外部机构人员利用工作职务的便利或所获悉的信息非法获利,比如招标机构或受托委托编制招标文书机构人员向参与投标单位透露其已获悉的工程标的等重要信息;三是内外勾结,表现为内外部机构人员相互串通,如共同编造虚假信息、签定虚假合同等。基建项目中的舞弊手段可能多种多样,但通常在形式上却较难发现漏洞,有“规范”的程序、“规范”的操作、“规范”的合同,但这些“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下其实隐藏着违法舞弊的事实。揭露舞弊行为,是基建内部审计中的难点,也带来了高审计风险。

(三)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判断恰当的审计结论以充分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各种信息和资料则是审计证据的表现形式。内部审计目标具有多样性,包括评价程序的合规性、发现风险隐患、提供决策依据等,与偏重于财务审计的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需要收集的信息和资料更广泛和复杂,这些信息和资料既包括执行、操作方面,也包括管理、控制方面的,甚至还包括市场信息、公众信息。审计人员需要通过收集各种工程技术资料,咨询图纸设计、施工、监理等人员,查阅会议记录、会计凭证和账簿,必要时还可作一些调查,多方位、多渠道地去获取审计证据。如果这些信息和资料不完整或不真实,即使审计人员保持了高度职业谨慎,以此为基础做出的审计结论也会是不恰当的,由此必然带来审计风险;同时,由于审计人员所收集信息和资料内容丰富,数量庞大,对这些信息和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和分析时,需要审计人员的丰富经验和恰当的职业判断,难免出现不恰当的审计结论而导致审计风险。

(四)审计人员本身的审计能力欠缺从内部审计的职能来说,它具有监督、评价、控制的职能,有的组织机构的内审部门还有一定建议或处理的权利,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专业能力,而且要有分析、论证和判断的综合能力。就基建审计而言,从实践来看主要表现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不能从投资管理、资金管理、造价管理、质量管理全方位评价基本建设项目,在审计评价时对存在问题的宏观把握和分析驾驭能力不够,从而可能做出不恰当或不全面的审计结论,背离了审计目标。笔者认为,要规避上述因素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影响,在审计策略上应注重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内外部的沟通与合作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审计实施中要充分重视与外部有关部门的合作。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不断延展,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这一内部审计外部化趋势在基建内部审计方面显得尤为明显。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包括:与工程审价机构的合作,如有的还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价;与工程监理部门的合作,内审人员应充分利用监理人员的工作,遇到专业问题时可向他们请教;与工程验收部门的合作,获知验收的重要信息和查阅验收资料,有助于审计的开展。在审计隐蔽工程时,部分审计内容难以直接验证,此时应该考虑与外部审价机构、监理机构以及验收机构的合作,咨询参与人员并适当利用其成果,这些外部证据有利于对隐蔽工程作出恰当的审计结论。有的单位同级内审、纪检等监督部门在事前、事中也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上级部门审计时与这些部门合作,更有利于掌握情况,也使同级监督更能发挥效能。

(二)工程管理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工程管理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是指以立项为起点,以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为主线,以财务审计和工程造价审计为分枝,以工程竣工决算审计为封闭终点形成闭合审计回路。财务审计是以资金走向为线索,注重对基建资金来源与分配的分析,成本审计时大都需要工程造价审计资料来验证成本列支的真实性。工程造价审计以工程量入手,同时需结合图纸、标的、合同、现场,核实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需要调研和掌握建筑材料、设备的市场价格,需要注重研究现行定额,严格界定定额适用范围,看有无高套、重套的现象,这是工程造价审计的主要范围。工程造价审计应与基建财务审计相互佐证,要对资金到位时间、资金运用情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作客观分析。

(三)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一是要把握重要性性原则。基建项目审计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对于这些信息和资料及其所反映的问题,审计人员要充分考虑重要性水平,抓住数额大、影响大的事项跟踪审计、详细审计;而对数额小、影响小的,采取点到为止的方式,能放就放。二是要把握谨慎性原则,保持适当的职业警觉。对怀疑存在的舞弊行为或事项、对一些隐蔽性较强的项目进行审计时,要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保持谨慎态度,不仅要注重外在形式的合规性,还要注意事物本质的合法性。对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虚假信息和资料,审计人员要提高警惕,加强分析和识别,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对有疑问之处要采用顺藤摸瓜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将情况逐个了解清楚,使原本隐蔽的信息明朗化、清晰化,积极揭示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在进行专业判断与分析时要保持独立性,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四)确保审计程序、审计依据和审计行为的规范化基建项目审计是一项政策性强、专业水平高的系统性工作,审计程序、方法与技巧是否得当,既是审计人员政策水平的体现,也是审计人员综合能力的反映。审计人员在整个审计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内部审计的有关操作规程展开审计,审前要制定详细的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选择有经验和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员组成审计组,要对审计对象的情况作必要的了解,掌握一些基本信息,并初步分析是否存在重大风险点。现场要实施必要的询证、检查、观察、分析性复核等程序,并要确保审计人员之间能够及时沟通和信息共享。对审计揭示的问题,要以政策为准绳,做到有理有据,使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与被审计单位内外部进行接触时要注意方法和技巧,不卑不亢,注重沟通和尊重,要做到消除分歧,以理服人。

参考文献:

内部审计策略篇2

内部审计的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以及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重大差异或缺陷而得出不恰当审计结论的可能性。审计中审计人员只有把握了项目审计风险的特点,才能在宏观上对审计实施有清醒的认识,这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必要前提。就基建项目审计而言,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审计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基建内部审计涵盖范围十分广泛,它既涉及到决策、规划、设计、概预算、招投标、物资采购、施工、监理等一切与建设项目有关的管理活动,又涉及到建设单位的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等方方面面。审计内容一般包括两块:一是工程管理审计,主要审计项目立项、概预算、设计、招标、施工、监理、材料采购、质量验收、工程造价、项目决算过程和结果的合规性;二是财务审计,主要审查资金来源、运用、会计核算以及基础财务工作的合规性。这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般审计基础知识和经验,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施工、采购、验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否则将直接影响审计质量。实践中常由于审计人员对工程项目管理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往往偏重于财务审计,造成财务审计与工程管理审计的脱节。

(二)可能存在舞弊行为 基建项目从立项到施工到竣工使用整个过程涉及诸多利益主体,其中的一方或多方都可能在某个过程或程序中获得利益,因此极易导致舞弊行为。根据不同的行为主体,可以将舞弊行为分为三种:一是内部舞弊,表现为内部机构的人员利用工作职务便利或所获悉的信息获取不正当利益,如在材料采购、合同订立中收受回扣、佣金等商业贿赂行为;二是外部舞弊,表现为与基建项目有关的外部机构人员利用工作职务的便利或所获悉的信息非法获利,比如招标机构或受托编制招标文书机构人员向参与投标单位透露其已获悉的工程标的等重要信息;三是内外勾结,表现为内外部机构人员相互串通,如共同编造虚假信息、签定虚假合同等。基建项目中的舞弊手段可能多种多样,但通常在形式上却较难发现漏洞,有“规范”的程序、“规范”的操作、“规范”的合同,但这些“规范”的外在表现形式下其实隐藏着违法舞弊的事实。揭露舞弊行为,是基建项目内部审计中的难点,也带来了较高审计风险。

(三)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判断恰当的审计结论以充分的审计证据为基础,各种信息和资料则是审计证据的表现形式。内部审计目标具有多样性,包括评价程序的合规性、发现风险隐患、提供决策依据等。与偏重于财务审计的外部审计相比,内部审计需要收集的信息和资料更广泛和复杂,这些信息和资料既包括执行、操作方面,也包括管理、控制方面,甚至还包括市场信息、公众信息。审计人员需要通过收集各种工程技术资料,咨询图纸设计、施工、监理等人员,查阅会议记录、会计凭证和账簿,必要时还可作一些调查,多方位、多渠道地去获取审计证据。如果这些信息和资料不完整或不真实,即使审计人员保持了高度职业谨慎,以此为基础得出的审计结论也会是不恰当的,由此必然带来审计风险;同时,由于审计人员所收集信息和资料内容丰富,数量庞大,对这些信息和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和分析时,需要审计人员的丰富经验和恰当的职业判断,难免出现不恰当的审计结论而导致审计风险。

(四)审计人员本身的审计能力欠缺从内部审计的职能来说,它具有监督、评价、控制的职能,有的组织机构的内审部门还有一定建议或处理的权利,不仅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一定专业能力,而且要有分析、论证和判断的综合能力。就基建审计而言,从实践来看主要表现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不能从投资管理、资金管理、造价管理、质量管理全方位评价基本建设项目,在审计评价时对问题的宏观把握和分析驾驭能力不够,从而可能做出不恰当或不全面的审计结论,背离审计目标。

笔者认为,要规避上述因素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影响,在审计策略上应注重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内外部的沟通与合作基建项目内部审计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审计实施中要充分重视与外部有关部门的合作。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不断延展,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有关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这一内部审计外部化趋势在基建内部审计方面显得尤为明显。与外部机构的合作包括:与工程审价机构的合作,如有的还可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价;与工程监理部门的合作,内审人员应充分利用监理人员的工作,遇到专业问题时可向他们请教;与工程验收部门的合作,获知验收的重要信息和查阅验收资料,有助于审计的开展。在审计隐蔽工程时,部分审计内容难以直接验证,此时应该考虑与外部审价机构、监理机构以及验收机构的合作,咨询参与人员并适当利用其成果,这些外部证据有利于对隐蔽工程作出恰当的审计结论。有的单位同级内审、纪检等监督部门在事前、事中也参与到决策过程中,上级部门审计时与这些部门合作,更有利于掌握情况,也使同级监督更能发挥效能。

(二)工程管理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工程管理审计与财务审计相结合是指以立项为起点,以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为主线,以财务审计和工程造价审计为分支,以工程竣工决算审计为封闭终点形成闭合审计回路。财务审计是以资金走向为线索,注重对基建资金来源与分配的分析,成本审计大都需要工程造价审计资料验证成本列支的真实性。工程造价审计以工程量入手,同时结合图纸、标的、合同、现场,核实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调研和掌握建筑材料、设备的市场价格,注重研究现行定额,严格界定定额适用范围,看有无高套、重套现象,这是工程造价审计的主要范围。工程造价审计应与基建财务审计相互佐证,要对资金到位时间、资金运用情况对工程造价的影响作客观分析。

(三)合理运用职业判断 一是要把握重要性原则。基建项目审计需要收集大量的信息和资料,对于这些信息和资料及其所反映的问题,审计人员要充分考虑重要性水平,抓数额大、影响大的事项跟踪审计、详细审计;而对数额小、影响小的,采取点到为止的方式,能放就放。二是要把握谨慎性原则,保持适当的职业谨慎。对怀疑存在的舞弊行为或事项以及一些隐蔽性较强的项目进行审计时,要对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保持谨慎态度,不仅要注重外在形式的合规性,还要注意事物本质的合法性。对审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虚假信息和资料,审计人员要提高警惕,加强分析和识别,始终保持职业怀疑,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对有疑问之处要采用顺藤摸瓜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将情况逐个了解清楚,使原本隐蔽的信息明朗化、清晰化,积极揭示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在进行专业判断与分析时要保持独立性,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内部审计策略篇3

本文所称“信息化审计”,是指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信息的全面掌握、充分挖掘和技术的广泛运用,实现对风险的前瞻、全面、深入、持续的审计覆盖。与传统审计模式相比,信息化审计具有信息主导、覆盖全面、技术创新等特征,它必将给内部审计工作理念、作业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带来深远影响。

(一)持续性审计将成为内部审计发展的方向和重心。持续性审计的概念在内部审计理论研究中由来已久,但囿于技术与信息条件所限,在国内一直未能切实实现,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化审计将使持续性审计模式成为现实,内部审计可以常态化开展对机构和业务的持续关注、风险评估、持续监测、专项分析、审计发现跟踪等活动,动态掌握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运营状况、风险变化态势等整体情况,有效识别和实时跟踪业务经营和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对整个集团全机构、全产品各类风险的“全面、深入、持续”的有效审计覆盖,并以此为主线形成内部审计对业务发展及经营管理中各风险环节及其随环境变化情况的持续关注与快速反应。

(二)审计项目的作业模式发生颠覆性变化。对信息的全面掌握、充分挖掘和技术的广泛运用,将会极大地改变现有审计项目的作业模式,大幅提升审计效能。一是立项依据将由“专家经验+风险评估”向“持续性审计信息触发”转变。在持续性审计实现全机构、全产品的整体覆盖的基础上,以持续性审计中的审计发现作为触发点进行审计项目立项,审计项目更具针对性、时效性。二是审计视角将由识别“单业务条线风险”向运用整合信息“全面识别风险”转变。通过对跨部门、跨机构、跨区域、跨业务、跨产品、跨风险信息的关联整合,审计项目更具综合性、系统性。三是审计范围将由“抽样审计”向“全量审计”转变。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使审计范围不再受制于随机抽样样本,而是着眼于总体数据,审计项目更具全面性、整体性。四是工作方式将由“现场+非现场”向“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式转变。运用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开展审计,从混杂数据中发掘潜在相关关系,提升审计发现能力,审计项目更具延展性、纵深性。

(三)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将重新构造。信息化审计的另一层涵义,是审计管理的全面智能化。计划制定与调控的科学化。在建立持续审计发现问题库、备选库及被审计单位疑点库基础上,利用数据分析软件及风险评估模型,统筹协调、合理均衡地安排审计任务和审计进度,通过信息系统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与跟踪,根据突发事件进行滚动调整。资源配置与管理的合理化。通过以人财物为核心的审计资源管理系统,对审计项目预算、资源配置、进度安排、效率评价等进行管理,实现审计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效果最优化;利用信息系统在线监督、跟踪预警功能,实现审计资源弹性控制与动态调配。流程控制与监督的规范化。以系统硬控制规范审计业务操作流程、文书格式及内容要素,实现对审计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审计业务质量检查与事后监督。成果统计与跟踪的自动化。通过审计项目库的反馈信息记录功能及审计成果统计报表软件,自动对审计成果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统计、汇总分析与归纳提炼,实现对审计成果的解读、共享与再利用,并及时跟踪、全面记录和定期督查整改情况,促进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

二、“信息化审计”策略的实施路径

信息化审计建设是“牵一发辄动全身”的系统工程,需要在顶层设计上进行整体规划,有步骤地推进。

(一)信息化审计的前提是对内外部相关信息“全生命周期”的管理与应用。通过对信息产生、获取、应用、退出等环节进行的自动化、系统化管理,建立起覆盖信息资源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对审计活动的引导。从信息产生入手,实现信息的充分了解和全面获取。内部审计要紧跟业务发展与系统建设,了解业务数据信息的性质、内容、结构、过程与逻辑关系,并建立多元化渠道实现对信息的全面获取。通过整合、挖掘和流转,实现信息的有效应用。通过高效能的数据仓库,从风险、业务、产品等各个视角对审计信息进行筛选、清洗、开发、加工,使整个审计信息结构清晰、粒度细化、动态更新、调用顺畅,为各类审计作业与管理提供有力支持。通过动态管理,实现失效信息的及时退出。内部审计要跟随业务发展和信息更迭,结合审计档案管理和数据时效要求,通过信息的替换、覆盖、删除,及时清除失效信息,消除冗余信息干扰。

(二)信息化审计的基础是搭建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云计算”平台。通过开放、整合的审计服务平台,实现对审计活动全流程、全方位覆盖,为审计活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提供数据信息、计算能力和软件应用等高度共享的云审计服务。搭建审计数据平台,建立审计信息云。构建结构化数据库和非结构化信息库,打破业务系统之间的隔离墙,紧跟业务发展,不断扩充数据信息资源,通过“打标签”将非结构化信息标准化,实现各类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充分共享和灵活检索。搭建审计应用平台,建立审计服务云。在数据平台基础上,打造内审专属的自动化持续监测平台、智能化数据分析平台,为实现持续性审计、数据分析与挖掘等核心功能提供技术工具和系统支持。

(三)信息化审计的核心是要形成一套“智能化”的审计方法体系。这主要体现在从业务思路和数据信息两方面出发,创新审计分析技术,增强审计的增值服务能力。发展商业智能,持续优化从业务思路出发的审计分析技术。创新并行审计技术,强调内部审计对于业务发展、产品设计、系统开发的全流程参与,强化内部审计对业务本质的理解,以业务思路为出发点,构建、优化、管理、应用审计模型,突出审计的同步性、时效性和协同性。审计人员可以借助信息化设备随时查询业务报表、随时掌握风险动态、随时开展线上分析,同时将大量审计知识积累纳入智能的计算机系统,借助计算机模拟人类的思维过程,实现审计模型的自校验、自完善与自调整。强化数据驱动,逐步建立从数据信息出发的审计分析技术。拓展数据挖掘技术,利用聚类、关联、群集分析等方法,对海量数据进行深层次分析,揭示其本来特征和内在联系,获取审计线索、发现审计疑点,准确定位风险,快速形成审计思路,促进内部审计由事后查处与事中控制并重,逐渐向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为主转变。

内部审计策略篇4

随着市场经济以及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审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逐渐突出,企业对内部审计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强化审计工作质量有助于企业会计行为的规范,合理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当前企业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就企业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主题,也是内部审计能够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核心。内部审计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为了保证内部审计职能和作用的发挥,扩大内部审计的影响力,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就需要根据内部审计准则以及企业规定的程序进行,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使审计质量控制存在与内部审计的全过程。

一、企业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意义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助于促进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顺利实现。高质量的内部审计,能够对企业各部门工作情况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提出改进的意见,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使内部审计的监督、控制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能够使审计的风险得以降低,使会计信息失灵的问题得以有效解决,强化内部控制系统,促进企业科学管理。完善的内部审计控制系统有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完善内部审计是以提高其质量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做好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能够促进内部审计的良好发展,能够提高企业中审计部门的地位,能够在有序的环境中实现其职责[1]。还有助于促进审计人员素质能力的提升,对审计工程监督、教育以及培训,使审计人员对素质能力有全新的认识,能够在压力和动力下促进自身业务素质以及道德素质水平的提升,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中,应善于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成熟经验和管理模式,建立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二、企业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策略

(一)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进行控制

企业要实现高质量的内部审计结果,需要聘用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够对企业内部的战略目标、方针等有共同的认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2];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企业要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持续发展的机会,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知识的更新,实现审计力量的高效利用。审计的技术含量对于审计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审计人员加强知识和技能学习,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队伍的重要力量,选择合适的内部审计人员,并保证其能够胜任工作,提高审计质量,使内部审计评价客观、公正。

(二)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保障机制

内部审计需要建立完善的督导制度,对不同层次的审计工作进行监督,确保内部审计机构的负责人对审计项目的履行情况进行及时的审查,督导工作的效果会对内部审计的质量产生直接性的影响。完善内部审计的考核制度,将内部审计考核工作纳入到企业考核工作中,并对审计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检查,使内部审计能够科学合法,保证审计内容准确,质量提升,及时整改内部审计中的不规范行为,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以及质量的提升。强化责任追究以及奖惩机制,对于既定的审计项目,需要加强质量检查,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有效应用。

(三)实现信息化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现阶段,内部审计工作中有很多问题都是由于信息有效性不足造成的,信息不完整、开发利用不足,不能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信息的共享性不强,企业内部审计没有与业务、财务等部门相联系,内部审计信息反馈不及时。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科学使用信息技术,使企业内部审计与业务、财务等系统有效衔接,实现审计数据库的建立,保证审计质量的提高及效果的实现。

(四)做好审计报告的复核控制

审计报告是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工作的最终成果,体现着审计的质量。提高审计报告质量,需要做好三级复核。要明确审计的事实、程序、实现目标;审计的证据是否客观、合法、充分;有无正确的审计依据;审计的评价意见是否合理,审计报告是否完整、用词规范。[3]复核之后,需要进行复核标识,从而实现责任的明确划分。

三、结束语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需要全过程进行控制的,使质量控制的效果得到保障。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能够实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的审计评估,及时了解企业内部的潜在风险,并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做好内部控制工作,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科学规范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顺利实现,强化企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海静.基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25:54-55

[2]张新群.浅析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0,10:92-93

内部审计策略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策略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这种紧张的竞争局面,中小企业只有搞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工作,加强对企业内部财政的管理和控制,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企业风险,让企业得到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质量往往是企业软实力的一种体现,健全的企业内部审计拥有管理能力和职业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以及科学的调控方针,与此同时,审计的内部信息流通状况也十分流畅,只有这样,企业上下才能高效运行,从而创造更高的利润。

一、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缺少健全的审计安全与内部监督体系

从目前的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来看,中小企业的内部缺少健全的审计安全维护与内部监督体系,这种缺失容易造成企业在进行业务签订时缺少一定的规划性,一旦业务出现稳定,就会给企业造成十分巨大的损失。这种完善体系的欠缺往往会使整个公司形成小型家族企业,毕竟公司需要的人数是有限的,当没有合理的审计监督部门时,很多没有才能却依靠关系进入公司的人就会大大增加,从而使企业的职务与权力相分离,最终导致整个审计系统业务混乱,在进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时不能实现公平合理的评估与考核,最终让整个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

2.风险预测和信息传递存在一定滞后性

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审计上的另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在风险预测和信息传递上的滞后性,从某种角度来讲,只有信息快速地被传递到需要的人面前,才能得到最快的处理,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运行流畅度。但是目前中小企业的信息流畅程度却往往不够,很多企业在进行信息传递时甚至还在使用原始的人工往返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公司内部的控制审计的难度,除此之外,中小企业在风险评估上由于员工的职业能力的差距存在很大的预警预测漏洞,在风险评估审计上对现有形式认识不足,从而让整个审计部门都陷入僵局。

二、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策略

1.建立完善的系统审计安全监督系统

对于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来说,只有建立完善的系统审计安全监督系统,才能从整体上提升公司的运行效率。在完善安全监督体系的同时,企业要注意定时梳理公司内部的业务流程,对于那些与内部审计流程产生冲突的制度要适当摒弃。以企业的产品销售环节为例,在与客户签订合同的时候,审计管理人员要注意建立全面的客户信息档案记录,同时对客户信用进行额度评判,减少因客户信用缺失而造成的损失。企业审计人员要对公司的财产记录进行不定期的审查,减少下级工作人员的现象,对于企业的审计安全监督人员,企业要进行严格的审查,一旦录用后还要签订审计记录保密和责任承担合同,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对内部的审计控制力度。

2.科学规划内部控制审计准则

科学规划内部控制审计准则是中小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的基础要求,只有内部审计准则制定的得符合本企业的现状才能更好的让企业审计流畅运行。在中小企业中,由于工作人员和员工自身职业能力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不能相容的工作就会让一个人控制,在进行公司的内部审计时就会产生很大的漏洞。因此,中小企业要科学规划内部审计准则,减少甚至杜绝这种现象,将员工的职业工作明确化,对于有冲突的任务要及时调配,从而让整个企业的内部审计、决策和反馈监督系统都能够各司其职,相互制约中又相互平衡,从而使上下合一,有秩序的完成整个审计流程,让企业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3.强化风险评估和财产预测手段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是利益与风险并存,因此,有效地对风险进行进行预测评估,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业务与财产风险,是中小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必须要重视的一个环节,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管理层凌驾于审计控制上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业务风险。因此,在进行强化风险评估和财产预测手段的完善与强化时,企业的审计员工也要对企业的董事会活动和回忆记录进行定期的审计,将审计工作的内部控制凌驾于管理阶层之上,减少决策的风险与失误。另一方面,企业就要加强对公司内部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在会计师的选择上,要通过观察会计师平时的业务活动来评估员工的诚信道德价值观念,从而从基础上保证公司的财政审计的真确与安全性。

4.运用信息技术提高信息流畅度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小企业要想在审计工作上提高效率,提高内部对审计的控制力,就要有效地利用起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而提高公司内部的审计信息流畅度,减少因信息传递的滞后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中小企业的内部环境是十分复杂的,各个部门之间的职业差距也很大,现在很多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管理系统都是参照大企业的程序进行构建的,但是因为中小企业从人员到内部规模的软件实力的差距,反而不能发挥作用。中小企业可以引进云管理的方法进行企业内部审计管理,这种信息手法可以减少传递的时间差,让最有利的信息最快到达公司管理者的面前,减少中间环节的的行为和信息传递误差漏洞。

三、结语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实力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中小企业不断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实力才能够不断提升。从目前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现状来看,企业内部的控制部门和体系十分复杂,在业务的处理上也存在一定的功能局限性,中小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就要对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进行素质提升,对于优秀的人才进行合理的调配,使其带动整个审计部门不断进步。中小企业要根据本企业的发展现状,搞好内部控制审计,强化企业的系统控制和安全风险预警调控能力,从而让企业步入正轨,从而获得高校、可持续的发展。(作者单位:齐鲁电子音像出版社)

参考文献:

[1] 耿云江.理论与实务联动,共同推动中国内控体系贯彻实施――中国会计学会内部控制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观点述要[J].会计研究.2011(02)

内部审计策略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质量控制 策略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核心。审计质量的高低对应着审计工作水平的高低程度,是审计工作水平衡量的一个重要标准。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是提高企业经济活力,促进企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所以是企业在经济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内部审计影响的扩大也会是企业经济的发展更加健康。

一、企业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问题以及重要性

加强企业内部的审计质量问题对企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通过监管来减少审计过程中的失误,发现审计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改正,有利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其次,还可以降低企业内部审计失误所带来得风险,减少企业内部损失,其审计系统得到有效地强化,促进企业科学管理,使企业稳定的、长远的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需要有效控制企业内部的系统设置以及人员配置,至关重要的是做好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体系,增强监控系统对审计部门的监控,这样能够促进内部审计的良好发展,能够提高企业中审计部门的地位,能够在有序的环境中实现其职责。提高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是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条件。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并设置奖惩系统,以提高审计人员的学习积极性,加快审计人才的培养速度。并且,在理论课程之余,增加实践经验,带领审计员工到其他公司进行访问学习,从中吸取经验。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派专业素养较高的员工去国外交流学习,跟上世界的步伐。

二、企业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策略

(一)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进行控制

优秀的审计部门人员需要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素养,抗压能力以及在较快时间适应企业模式的能力。聘用拥有以上能力的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内部的审计质量。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技能,能够对企业内部的战略目标、方针等有共同的认识,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并能够在工作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能力,给企业带来效益。相对的,企业应给予这些优秀的审计人员以提升的空间以及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不断的充实自己,紧随时代的发展,为企业谋利。同时,对于企业原有的职工,也要给予培训以及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抗压能力。

(二)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保障机制

内部审计质量提高的另一个关键则是建立健全的审计监督机制,对各个部门的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可以防止一些由于失误而导致的审计事故。在每个季度(根据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对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进行考核,并设置完善的奖惩系统以督促审计人员对于专业素养的掌握,从而进一步的胜任企业的工作。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进行及时的分析与培训,确保掌握理解后再上岗,从而提高审计部门的工作质量。强化责任追究以及奖惩机制,对于既定的审计项目,需要加强质量检查,保证内部审计结果的有效应用。

(三)实现信息化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当前社会,科学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便利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若将科学技术运用至内部审计系统中,实现内部审计的信息化,为内部审计提供科学的,合理的信息,就可以有效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同时,信息化的运用还可以解决审计部门的一系列问题,比如:信息的共享性不强,企业内部审计没有与业务、财务等部门相联系以及内部审计信息反馈不及时。而改进这些问题,可以使审计质量得到较大的提高。

(四)做好审计报告的复核控制

审计报告的质量对于整个企业经济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对于最终审计报告的确定应该万分慎重。监管部门要细心检查审计的目的、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保证审计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包括审计的证据是否客观、合法、充分;有无正确的审计依据;审计的评价意见是否合理,审计报告是否完整、用词规范都要逐一检查复核之后,需要进行复核标识,从而实现责任的明确划分。

三、结束语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需要各个部门,各个方面全方位、全过程的配合,同时,做好审计部门的监管工作以及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使管理层人员可以及时且准确的了解企业经济发展的动态和需求,作出正确决策,也更利于对企业的合理化管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使企业在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中仍保持自己的特点以及强大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海静.基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

内部审计策略篇7

关键词:内部审计;审计报告;编写方法

一项内部审计项目按照事先制定的审计计划,完成了现场审计工作,就进入到了审计报告编写阶段。然而在内部审计报告编写过程中,在审计发现和建议方面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意见,可能是最费时间的阶段。美国审计专家拉里・索耶在《索耶内部审计师指南》中指出:“在编写报告过程中,审计部门内部引发冲突的根源无法超越。在编写审计报告的痛苦过程中,似乎忘记了最出色的分析结果和最有效的计发现。”可见中外内部审计在审计报告编写阶段都面临着相同的情形。快捷地高水平地完成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写是内部审计人员追求的永恒目标。

一、编写内部审计报告节省时间的方法与策略

现场审计结束后,开始编写内部审计报告,如何尽快完成报告编写,审计组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策略。

(一)审计过程中与被审计单位人员经常沟通和交流,及时通报内部审计的结果

等到审计结束时才将审计意见和建议与审计单位进行交换意见,那么被审计单位见到全部结果的那一刻所受到的冲击效应,会加剧被审计单位退回审计报告的想法。逐渐向被审计单位透露审计结果,会大大降低被审计单位的激烈的抵触情绪。在项目审计过程中,审计组认为具备了沟通交流的条件,就应该以正式的或者临时备忘录的方式,与被审计单位分享信息。

(二)减少内部审计报告不必要的审查层次,减少审查人员的数量

内部审计部门的多重审查层次通常是审计报告编制延迟的最大根源。规范审查程序,减少审查层次和审查人员数量,会缩短和加快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写进程。并不是参加审查的人员越多,就能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当然每增加一次审查就会提供一个新的看法,就会提供不同层次或者不同类型的专业知识。然而让具有丰富经验的审计人员对草稿予以审查,完全可以代替其他人的审查。减少审查层次是推动报告审计编写更快向前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注意审查层次和审查人员的减少在审计报告质量方面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三)使用团队写作可以压缩审计报告编写的过程

审计报告编写一般由审计组组长指定一个成员起草审计报告,然后审计组所有成员对审计报告提出修改意见。这个过程需要很长时间。如果把审计组和所有审查报告草稿的人员集中到一起,共同起草报告,就会大大缩减报告编写的时间周期。这个方法允许内部审计团队和审计主管人员在一起,讨论报告草稿,提出修改意见,没有通常编辑过程中无休止的反反复复。团队写作要将审计组、审查人员聚集在一起,在会议室前面的屏幕上投放审计报告,所有人围着会议室的桌子坐着,都可以对审计报告发表个人看法和意见。

(四)让被审计单位的人员参加审计报告编写会议

审计报告编写会议是更为大胆的一种团队编写方式。将所有审查人员集中在会议室,与团队编写相似,报告编写会议也让被审计单位人员参加。这样被审计单位人员在报告初稿公布前,也能提出他们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这种方式可能增加会议的紧张气氛,也会增加报告修改的难度,然而报告一旦确定,被审计单位就会接受,同时为审计整改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尽量减短审计报告的篇幅以加快报告编写过程

在缩短编写审计报告时间周期方面取得成功的审计组,通常会编写较为精简的审计报告,编写这样报告不仅易于编写,而且易于阅读。报告越短,编写和编辑花费的时间就越少。繁杂也能让审查过程缓慢,所以一般而言,越简单越好。较长的报告,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意见,也是一件繁重的事情,因此在整个编写过程中,精简报告应该是值得的。

二、让被审计单位更容易接受内部审计报告的方法与策略

无论审计组在项目进展过程中沟通得多么好,被审计单位时常还是会对内部审计报告感到敏感或者担心。尽管内部审计报告编写及时,适用法规准确,被审计单位仍然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通过我们不断地努力,可以减少或不让这种情况出现。有句老话说得好:“重要的是,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如何说。”一份内部审计报告所引起的反响,取决于报告中如何表述所发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表达意见和建议。

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而言,不仅要能够清楚地阐明发现的问题,还要能够阐明潜在影响因素是什么,能够阐明如何加以解决问题,而且还要鼓励被审计单位采取整改,这是内部审计的终极目的。如果我们没有鼓励整改,那么审计的目的就没有达到,整个审计过程就是浪费时间。谈到鼓励被审计单位的整改,与一大堆的批评相比,一点点的褒奖更能够激发百倍的积极性。我们平常所谈论的情感和观念,算不上是什么要紧的东西,但是在接受一份内部审计报告方面,却能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三、内部审计报告中使用语言文字应当注意的事项

编写内部审计报告时,文字表达上要尽量做到准确、严谨,同时避免出现让被审计单位感觉不舒服的语言,这样的审计报告才能为被审计单位所接受,才能激励被审计单位进行整改。有些表达方式不能使用,至少应当少用。

一要避免使用“被审计单位应当考虑……”这样的表达方式。内部审计报告应当依法依规地提出具体措施的建议。当我们的意见和建议仅仅是“考虑”某些事情时,这就将采取措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要求置于了不利地位。没有一个内部审计人员希望被审计单位对给出的意见和建议,仅仅做出一个“行,我们会考虑”的反应。

二要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话。采用诸如“似乎是”、“我们的印象是”、“表面上看是”这样的短语表述,让人感觉在回避表明观念。如果太频繁地回避表明观念,那些阅读内部审计报告的人将会得出结论,内部审计人员没有提供有支撑基础的事实。被审计单位必须知道他们可以信赖审计发现和建议,模棱两可的话让他们听上去更多地好像是直觉。如果审计报告含有模棱两可的话,那些审查报告的人也会把它退回来,要求提供更多的信息。

三要避免过度使用强调成份。诸如“明确”、“特别”或者“十分”等词语,由于增加强调语气,似乎又走到了模棱两可的对立面。但是这些强调词语也是不明确的,它们可以看成是另一类型的模棱两可的话。强调词语会引起疑问,诸如“意义重大的”,是与什么相比呢?“明确地”,依据什么样的标准呢?在审计报告中如果随意使用强调词语,不同的人员阅读同一份报告,可能对所讲的东西,会留下不同的印象。

四要避免使用绝对的语言。回避模糊是对的,使用诸如“一切”、“无”、“从不”、“总是”这些词语也是不恰当的。“被审计单位总是”、“被审计单位从不”,对被审计单位而言可能是好战的词语,促使他们开始寻找普遍情况的例外,而不是检查实际问题。审计人员测试了十项业务,没有一个得到了批准,这么说是恰当的;而声明所有业务从来没有得到批准,那就言过其实了。

五要避免使用指责性的语言。内部审计报告应该是促进积极的变化,而不是进行归责。当报告给人以中性的印象,而不是给人以有争议的印象的时候,更有可能达成一致意见。目的是要找到问题的根源,而不是列出犯错误的那部分人的名字。针对审计建议,报告中明确了负责整改的那部分人员,这是巧妙的做法;如果说成是某某人的错误,那就让人难以接受。

六要避免使用否定性的Z言。诸如“被审计单位未能实施恰当的控制”这样的描述,不可避免地会惹怒被审计单位将来进行整改的部门和人员。不用借助“没有”或者“失败”等词语进行责任归咎,只要简单地叙述问题,更有可能落实将来必须的整改措施;同时这也有助于保持与被审计单位的人际关系,毕竟我们以后还要对该单位进行审计。

七要避免过度使用专业术语。每个专业领域都有一定的专业术语,把专业术语从内部审计报告中剔除得越多,我们的信息就会越清晰。在审计报告中,如果使用诸如“业务控制”、“层次抽样方法”这样的术语,或者在审计报告中使用过多的会计语言,会让阅读审计报告的人感到无聊,难以继续阅读。

总之,内部审计报告的编写是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进行更多地沟通和交流,也就更需要讲究方法和策略。只有当内部审计人员掌握了报告编写过程的方法和策略,才能真正实现内部审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Richard F. Chambers,Lessons Learned on The Audit Trail, [M].国际内部审计协会,2014.

内部审计策略篇8

关键词:企业财务;审计;问题;策略

一、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含义与重要性概述

(一)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含义

企业内部财务审计是指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企业的管理制度对企业及所属单位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合法、合规、相关内控制度的健全、有效,以及财务信息的真实、正确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

(二)企业内部财务审计重要性分析

由笔者实际工作分析来看,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具有以下方面重要性:第一,保证企业发展。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地有效落实不仅可以使其确保生产经营中各项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以及安全性,并且更能够在实时监督财务资金状况基础上规范生产经营活动,这样一来既能有效地避免资金滥用和浪费现象产生而保证自身经济效益,同时又可以促使借助于生产经营活动规范性确保企业发展有序性,从而为其实现健康稳定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第二,强化企业管理。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我国企业在此背景下得到了极大程度地发展与进步,但这也造成了部分问题地产生,而通过开展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可以使得企业借助于生产经营中各项财务实时监督与管理来确保其活动规范性与合法性,这样一来有助于保障企业生产经营得到有效地管理。

二、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职能定位有待提高

在新形势下,许多企业仍沿用传统的观念进行管理,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部门,只是把审计工作往财务会计方面的审计靠近,从而使审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此,为了实现企业经营活动监督、统一管理的目标,提高审计职能定位势在必行。

(二)缺乏完善的审计管理体系

目前企业改革处于初级阶段,审计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职权、责任没有落实到位,从而使内部财务审计失去权威性,对管理秩序造成严重影响。其次,许多审计人员并没有对企业投资、筹资和资金运作情况进行审核,只是为企业提供一些简单的建议,没有真正参与到企业的重大战略决策当中,严重阻碍了审计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内部财务审计缺乏执行力度

虽然有些企业建立了独立的财务审计部门、审计制度,但人员专业技能普遍偏低,进行审计工作时常常出现“马后炮”的现象,缺乏执行力度。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反应能力和敏锐度等,只有这样才能对企业活动的危害进行瞻远性预测并编制相应解决方案。

(四)内部财务审计独立性得不到发挥

进行财务审计时,由于一些企业领导没有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授权财务审计,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权威与效果。由于内部财务审计没有独立性,导致审计无法公正、客观。

三、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中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准确定位企业内部财务审计职能

现代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不应止步在简单的账务核查上,而是应该拓展审计管理的范围,准确审计职能定位。传统的审计职能主要以监督为主,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因此审计职能要逐渐向服务导向型改变。新形势下的审计职能应能发散性思维,除了为企业的资产提供保护信息、防弊差错报告外,还要针对内部管理的缺陷提出措施、建议及评价。

(二)建立有效的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组织机构体系

企业想要建立有效的内部财务审计组织机构体系,就要根据企业经营特点、经济条件等来选择适用的审计管理方式。常见的有:分散管理和集中统一控制两种,企业无论采用哪种管理方式都要强调制度权威、划分权责、进行科学的职务分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分权有度、授权有章、管理有序、集权有道”,从而实现企业规划和内部控制的共同发展。

(三)建立并完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机构、提升执行力度

专业性强的审计队伍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执行力度,因此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其次,企业要优化组织架构,建立健全的财务内审制度,提高财务审计的强制性和权威性,为审计工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提供保障。

(四)提高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独立性

赋予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独立性。企业应设置审计机构、引进技术、划分审计责任及授予权力、空间,保证财务审计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首先,企业领导应深化企业制度发展的需要,强调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让各部门、职工认识到开展审计工作的必要性,从而积极配合审计工作的进行。其次,企业领导还要带领全体员工正视审计工作、配合审查。但就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虽然已有企业把审计工作纳入到发展规划当中,但执行力度普遍偏弱,这就需要领导带领全体员工站在全局的角度配合审计工作。最后,为了实现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独立性,无论是管理人员、各级领导都不能使用强令、授意或其它途径控制审计人员,要严格遵循审计管理规章制度。

(五)提升企业内部财务审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

对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来说,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这项工作的成效,因而除了采取相应措施提升他们专业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就显得尤为必要。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总结了以下几方面要点:首先,企业在内部财务审计人员招聘环节上除了要求应聘者学历达到一定要求及具备一定实际工作经验外,还需要对初选合格者开展笔试及面试这两个环节的严格考核,这样一来可以让企业招聘到一些具备真才实干的专业人才充实到财务审计队伍中去,进而为保障此项工作良好成效奠定基础。其次,针对现有财务审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提升上。企业要充分结合内部财务审计工作实际,并搜集当前一些新方法与内容制定出针对性教育培训计划,随后组织财务审计人员开展培训。另外,为了充分调动出财务审计人员学习积极主动性,企业还应采取奖惩相结合的教育培训考核机制,即当他们培训完成后进行考核,并将成绩合格与否和他们绩效或奖金相挂钩,合格者可适当给予一定奖励,反之则扣罚。最后,企业还可以定期邀请相关专家或其它单位优秀财务审计人员举行交流学习活动,如此一来也有助于提升本公司内部财务审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永彬.如何对企业加强财务审计工作[J].财经界:学术,2010(5):155-155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