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大学安全教育课程8篇

时间:2023-07-18 09:35:03

大学安全教育课程

大学安全教育课程篇1

但是,作为一门新课程,大学生安全教育也存在诸多不足的地方。例如,学生对课程不重视,教师重形式轻效果,学校领导重管理轻教育等,由此导致了安全教育课程的有效性不高等问题。文章试图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对安全教育课程建设进行初步探析,为课程实践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一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程目标

从课程性质上看,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近年来高校新增公共课(选修课),相对于专业课程而言,课程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在校学习生活、成人成才提供安全保障。授课对象一般为全校非安全专业的在校学生,授课对象的专业涉及面较广。

从学情分析看,虽然大学生的安全事故频发,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安全教育上是一片空白。实际上,学生经过近20年的生活和学习,已累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称为一个朴素的“安全经验者”。但是,这些经验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完善,更谈不上形成体系。因此,如何让学生由一个安全的“经验者”成为一个拥有正确知识技能和安全观的“知识者”、“实践者”和“观念者”,则是安全教育课的目标。

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面。第一,知识层面,让学生成为一个安全的“知识者”。具体而言,是让学生能够了解基本的安全知识、信息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一个具备基本安全知识的人。第二,技能层面,让学生成为一个安全的“实践者”。具体而言,学生能够掌握安全防范技能、安全信息搜索与安全管理技能。掌握以安全为前提的自我保护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等。第三,观念层面,让学生成为一个安全的“观念者”。具体而言,大学生应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和正确的安全观,积极承担安全责任。由被动的“要我安全”向积极主动的“我要安全”转化。

以上三个课程目标是紧密联系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建立在稳固的安全观基础上,而安全观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知识技能的学习。

二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程内容

从课程内容上看,安全教育课程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内容广泛,二是主题独立。因此,在课程内容上可以采用模块化教学,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即“固观念,活模块”。模块包括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

(一)安全教育的必修模块

安全教育的必修模块是根据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各专业的学生都面临着安全问题。比如,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

人身安全的核心是让学生认识威胁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主动防范和规避生命安全受到不法侵害和意外伤害;了解和掌握提高生命质量的方法及保障自身安全和生存的技能,并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有效地提高这些技能。财产安全的核心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基本权益与常见的财产侵权行为,掌握财产权益保护的方法与途径,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有效地养成管理好自己物品的习惯。交通安全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交通安全的基本知识,培养自觉遵守和维护交通法规和规则的意识,提高自己交通行为的安全素质与能力。消防安全的核心是让学生了解国家的消防法律法规和预防火灾的基本常识,了解、掌握火灾的逃生和一般的灭火知识和技能。

(二)安全教育的选修模块

选修模块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可以有选择性的学习模块,包括网络安全、养成教育、法制教育等。

就网络安全而言,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不选。而法律专业的学生可以不选法制教育的内容。另外,选修模块内容要体现时展性和地区区域性特点,针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形势和学校所处的具体环境,增加相关内容。

三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程实施

根据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可以采用以“经验学习法”为基础的课程实施方法。经验学习法是指从活动、事情、观察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巧的方法。具体而言,是以经验为起点,在观察和反省中,深入处理和转化经验,成为具有个人意义的信息,并借着实践验证它的真实性,继续进入另一个经验,带来另一次学习循环。在经验学习法中,有五个要素:学习者是参加者;有个人动机、肯投入、负责的;学习活动是真实而有意义的;反省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元素;所学到的可以转化到真实生活中。以经验学习法为基础,确定以下三种基本教学模式。

(一)案例启发式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是教师将学生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融汇到一个典型生动的案例中,即把学生置于复杂、有意义、相对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提出问题,以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相关理论知识,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而案例启发式教学模式由“呈现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教师总结案例”、“启发类似情景,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总结”五个步骤组成。

首先,由教师呈现案例。在案例选择上,应该具有真实性、典型性、启发性三个特征。从真实性讲,可以选取学生所在大学或邻近大学的案例,从而由地域的相似性引发学生的认同感。从典型性上讲,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更能引发学生的关注度。从启发性上讲,要根据教学目的来选择适宜案例,能够为课程后期的讨论、分析、反思提供足够的案例信息。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对分析予以总结。第三,通过典型案例启发学生的类似模块经验,以小组为单位,对某一模块的安全知识、技能进行讨论、交流。第四,教师对模块进行汇总、提炼。

(二)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

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由“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分析”、“组间交流”、“教师总结”四个步骤组成。

首先,由教师提出与模块知识技能相关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或呈现某一问题情景。比如,在学习交通安全时,就可以提出“行人需注意的交通安全规则有哪些?”、“我校附近易发交通事故的地点有哪些?”“遇到交通事故后应该如何有效处理?”等问题。其次,学生以解决问题为目标,进行小组内讨论,得出答案,并在小组间进行交流。最后,由教师对模块知识进行总结。

(三)情景训练式教学模式

情境训练教学模式由“教师讲解”、“情景模拟、技能训练”、“学生提问、交流”、“教师解答、总结”四个步骤形成。

首先,教师讲解模块技能。如,在学习消防安全时,教师可以先详细介绍消防器材的使用技能、火灾逃生技能。其次,在虚拟场景或现实场景中,进行实际的技能训练。第三,学生就训练中的问题进行提问,或就自己训练中的经验进行交流。第四,教师对问题进行解答,对注意事项和改进之处进行总结。

四 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课程评价

在课程评价方面,由于安全教育这门课程具有典型的自主性和实践性特点。因此,应以发展性评价为核心。发展性课程评价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课程不断发展为目的的课程评价系统。

在具体的评价中,可以采取知识技能评价、社会实践评价、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知识技能评价是对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可以通过研究性作业、技能考查等方式,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评价是对学生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可以与学生团建、校园文化建设、专业学习等相联系,由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共同评价。

大学安全教育课程篇2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031-02

高等教育在现代社会已经从封闭化教育逐渐变化为开放式的小社会[1],高等院校的人员数量、结构和素质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校园内外的环境也在日益复杂化,从而增加了校园的不安全因素。尽管较多的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将安全教育视为重要教育点,但安全教育中师资队伍短缺、没有专门负责的安全教育教师等问题使得安全教育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教育效果不够明显。

一、国内安全教育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国内安全教育教学现状。我国目前的安全教育模式多是采用课堂教学或者专题讲座的模式来实现的[2]。也就是说主要是采用课堂上以老师的活动作为主导,向学生灌输安全教育的方式。根据调查,大部分国内的高等学府,安全教育课程都是没有正式被采纳入为教学计划之中,而这所谓的安全教育单单是指一个学期以年级的方式进行安全教育大会,请学校保卫处负责人员或者其他专家进行安全知识讲解。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可以使一些学生知道安全常识,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国内安全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1)模式较为单一,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生积极性较低。目前的安全教育方式缺少创新,大部分采用简单的课堂传授方法,学生在极为被动的环境下接受安全教育,导致高校谈及安全教育就普遍反映教学效果不显著。相反,在其他的专业课程讲授中,教授老师都会采取先进的适应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而安全教育课堂则没有,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是很难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的。(2)教学方式的普及力度不强。高等院校的安全教育方式普及力度不强。目前,国内的高等院校安全教育教学主要是采用课堂教学,但是大部分的高校并没有固定开设安全教育课程。以致大部分学生不可能接触到安全教育课。据调查,在国内高校中,没有开设任何安全按教育课程的就占到31%。每个学期只有一次安全教育课程的占40%,每学期开设3次以上安全教育课程的仅有12%。学生中,36%是通过课堂教学接受到安全教育的,而80%的学生没有经过网络安全教学模式接受安全教育,4%的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过任何一种安全教育方式。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社会治安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虽然目前的国内和国际形式总体是和平稳定的,我国正面对着健康向上的发展好时机。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国内外依然存在的各种敌对势力。他们对我国和平稳定的破坏、分裂、渗透和颠覆从来没有停止过。

2.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不间断地完善自我,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需要。大学时期是人格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关键时期[3]。大学作为教育机构,负有责任和义务为大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引。

3.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改善校园安全状况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全方位加强校园安全保护,更要切实强调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们的安全免疫力,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意识,维护校园安全人人有责,树立“安全第一”的责任感,为改善校园安全一起努力。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的途径

1.设《大学生安全教育》为必修课。各学科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设置为公共必修课,并且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这样,大一新生可以接受全面系统的安全教育,用最快的效率增强安全意识,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次数,以致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入学后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选择合适的教材。市面上目前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参考书非常多,像由赵升文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这些参考书有的是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知识性读本,也有是普通高等教育公共课系列规划教材,由此可见,不是每一类教材都适合用在课堂教学中。由此,安全教育教师在挑选教材的时候需要留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的出版年月:通常来说要选择最新出版的读本。举例来说,在财产安全教育中如何预防诈骗和防止抢劫这一部分,新版教材往往会举出当代最新的诈骗和抢劫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新兴的诈骗和抢劫方法相应制定出有效的预防措施。(2)教材的层次:不同的书本教材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举例来说,针对高职高专的教材可能倾向实践,而理论内容可能偏简单,从而不太适应本科生使用。此外,读本类的安全教育书籍不宜当成大学本科生的教材。(3)教材的内容:应该选择内容丰富,具有感染力、吸引力、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教材。教材中需要出现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案例,便于吸引学生注意。本文推荐由郭凤安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学生的安全教育课教材。

3.处理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会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有部分重叠。授课时,为了提高效率,在讲解到心理卫生心理健康部分与社会实践安全时,我们可以简要概括,而要着重强调交通安全、财产安全、自护自救与网络安全等内容。举例来说,比如某地的抢劫和盗窃现象很多,很多外来学生是不了解当地的治安现状的,那么财产安全则应该作为重点进行讲解。

4.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1)案例教学法: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有很大关系,在讲课中要随时结合当地或者学校的现状,引用发生在学校内外的典型案例,结合学生专业特色来开展安全教育,在学习中让学生分析、评价、总结,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的目的。(2)互动式教学法:在安全教育课堂上,强调师生交流和互动,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安全案例的看法。而在这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只是起引导作用,学生要化被动为主动,作为参与者来参与教学活动。只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融合,课堂教学效果才能不断得到提升。(3)多媒体教学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是由黑板板书组成的,虽然多媒体教学不断进入课堂,但是我们不能忽视板书的作用。利用多媒体工具观看安全知识的视频,让学生可以得到更直观的体会。但此时应该主要播放内容不能偏离安全教育的主题。

此外,我们还可以聘请专家讲解等方式,来开阔学生的眼界,也可以让学生迈出课堂,参观消防局、警察局、戒毒所等等。

参考文献:

[1]杨红.行为注意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比较[J].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68-71.

[2]苏延立.加强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J].煤炭高等教育,2012,30(2):84-86.

大学安全教育课程篇3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手段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时刻牵动着家长和学校的心,高校工作的底线也是保证学生的安全。大学生生活有别于以往学习生活,大学生在校期间接触的校内外活动明显增加。在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和防范能力的情况下,各种安全问题的发生则不足为奇。为此,各高校纷纷以必修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大学生安全教育》。

1案例引发的思考

某高职学校在2013年连续发生两起学生电脑被盗事件,其中一寝室6台电脑全部被盗;2008年,上海商学院学生宿舍起火,该宿舍4名女学生无法逃出被逼跳楼,无一幸存;时隔几天之后,中国农业大学实验室发生火灾,火警设备却毫无反应[1]……

各种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与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淡薄分不开,意识的淡薄导致大学生对逃生等知识、技能的学习忽视,来自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组数据显示:53.9%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材,接受过安全自救知识培训的学生不足30.0%,72.1%的大学生对学校安全保障不满意。以上的数据和事故令人反思,当大学生们遇到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或认为伤害时,有多少人不能灵活处理使自己脱身于危难;我们学校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效果都去哪儿了;如何让安全教育不流于表面,让学生真正能接受教育内容并且学会必要技能;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应该做出什么样的改革才能使教学方式被学生所接受,教学内容也更加贴近于学生生活?

2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作为一门系统的课程,包含了国家安全、人生安全、防盗安全、消防安全、心理安全、出行安全、网络安全等诸多内容。[2]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尽量做到全面覆盖、有所侧重,现将《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一)国家安全教育:该部分内容与思政教育紧密相连,重点应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爱国。在面临网络上反动言论、黄赌毒信息、教唆犯罪言论应当予以坚决抵制并且主动远离该类信息;

(二)人生、财产安全教育:在高校中面临的人生安全较大威胁一方面来自于犯罪行为,另外一方面则是来自于火灾,这部分教学内容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三知”(知防火知识、知灭火知识、知防火制度)、四会(会报警、会使用灭火器材、会扑灭初起火灾、会疏散自救);财产安全的威胁则主要来自于盗窃行为,该部分教学内容则需要提高学生对盗窃行为的防范能力。

3《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革内容

31教材与教师的选用

《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材版本多,国家并无统一规定使用教学版本,因此各高校在教材版本选用上差异较大;某些高校在选用该课程教师时往往让辅导员或后勤保卫部门担任,专任教师缺乏。[3]无论选用何版本教材,该教材需具有携带方便、符合大学生实际情况的特点,与此同时,学校应该把该课程作为具有固定学分的必修、实践性课程列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学校依然可以选用辅导员、后勤保卫部门工作人员担任教师,但必须通过专业培训,并将课程质量纳入年终考核参考标准。在教师的选用上也可聘请社会部门工作人员担任部分内容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如聘请消防部门工作人员担任消防知识讲授与实践。

32教学贴近校园生活

高校安全教育不应该将讲授内容停留于教材,应该根据学校所处地区、环境、面临的当下情况做具体分析,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并通过该课程告知学生。如很多高校学生并不知道学校哪里安装有摄像头,巡逻人员办公地点在哪,消防器材放在什么地方,寝室、教学楼安全通道如何设置等。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告诉学生以上内容,当学生遇到人生安全时知道去哪里可以留下更多证据、可以找人求助,当遇到火灾发生时可以选择离出口最近的逃生道路,可以找到灭火器材及时灭火。

33体验式教学的引入

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为依据,通过实际发生的或情境再现的方法将教学内容还原,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的教学方式即可称为体验式教学。该教学方式特别适用于安全教育,现有教学过程中已有使用:模拟地震、火灾发生组织学生有序离开危险源,模拟犯罪现场。所谓的“百闻不如一见”也就是这个道理。在这种教学中学生可以真正体验到危险发生时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感受到火灾、盗窃等带来的危害。该种教学方式应该大范围推广,在不违反法律、道德的情况下创设情境,让学生对安全突发事件引起足够重视。但该教学方式由于需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或创设情境,因此要求学校一方面要投入足够的教学经费,另外一方面也要保证学生在上体验式教学内容时不会受到人身、心理的伤害。

4教学实践总结

作为一名辅导员,也经常给学生讲安全,几乎每次“周末教育”时都要讲,有时候是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烦,教学效果则不如人意。在教育过程中,笔者发现案例教学、变通体验式教学方式效率高。一是案例教学对学生是警示:选择案例上最好是学生身边的人发生的事情,如有一次笔者所带班级学生发生寝室电脑被盗事件,该事件发生之前已经对学生做过多次防盗教育,但被盗事件还是发生。针对该事件发生后对其他同学分析了被盗原因以及防范策略,至此之后所带班级没有发生过被盗事件。二是变通体验式教学,因为学校经费及条件问题,我们很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体验式教学,但是学校特请了具有教师授课能力的消防干部担任了一次消防公开课的教学。教学内容中配合大量案例和图片再加声情并茂的讲课方式打动了所在学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火灾的恐怖和带来的损害。总之,安全教育课程应该与时俱进,实时更新,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达最有效的内容。

参考文献:

大学安全教育课程篇4

关键词:体育课程;生命安全教育;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体育中的安全问题主要涉及到运动安全,随着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决定》出台,以及随之开展得轰轰烈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体育课程校本化,即课程内容生活化、常态化,为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实践空间,不少学者纷纷开启了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1国外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经验借鉴

最早是武汉体育学院唐宏贵教授对俄罗斯的学校体育课程进行了深入研究,先后发表了《俄罗斯学校体育新进展》《俄罗斯“生命安全教育”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等文章,阐述俄罗斯“生命安全教育”的产生背景及“生命安全基础”模式,由于其与学校体育的紧密关系,以至于少数学校照搬体育课教学或军事训练的模式。日本也是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培养得较好的国家,日本的安全教育主要通过体育保健课来实现,在体育保健课的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安全教育的内容。《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启示》《日本中小学学校安全保护简况》《从诉讼案例看日本学校事故责任的归责原则》等系列文章告诉我们日本保健课的定位,“对个人生活中健康和安全的理解”,学会“对健康和安全的管理”,日本90%以上的中小学生都参加了体育保险,这给我们提供了日本安全教育的立法,以及安全教育实施的措施的经验。韩国保健课定位在韩国历经4次课程改革,至始至终生命安全教育贯穿于体育课程之中。美国运动医学会认为,青少年体育安全事故可以预防,Laflamme等还在1998年创建了一门安全策略学。无论是日本的体育保健课、俄国的“生命安全基础”,还是韩国的体育课程,他们虽然实施安全教育的经验各不相同,日本注重立法、保险,以及体育保健课对安全的定位来保证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保障青少年学生的生命安全;俄罗斯专门开设“生命安全基础”课程,以解决生命安全问题;韩国始终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之中。世界各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主体、实施客体到实施途径都给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国内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研究

2.1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可行,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同

我国著名学者李力研认为:“人类天生就有眼亮不如鹰、气壮不如牛、鼻灵不如狗的缺陷,体育正因对抗这些缺陷而产生,从而保证人类的生命安全。”华东师范大学李晓婵认为,体育课程具有活动性、实践性等特点,外加师资力量上具备优越于其他专业教师运动解剖学、生理学、保健学等专业背景,为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提供了可行性。首都体育学院教授王子朴在李小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二者之间具有较高的兼容性、教学目的地相似性、教学作用的统一性。广大学者溯本求源,从体育的萌芽、产生到进入体育课堂,至始至终都体现出维护和发展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宗旨。广大学者对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已经达成共识。

2.2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不断丰富

首先,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目标。体育萌芽本身伴随着人类生存技能的形成,人类在追求生存、繁衍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发展力量、速度、灵敏等素质,才能保证人类胜过自然界的其他动物,特别需在不断地生存实践中形成特定的身体练习方式。身体练习未特定化之前,与人的发展需要以及生理结构之间的矛盾,使得体育成为人类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自保本身就是人的本性。体育进入课堂,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目标与体育课程目标一脉相承,可以细化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体能目标。其次,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价值。自2001年随着体育课程新标准实施,树立了“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追求“以人为本”价值取向,评价标准从单纯的技能评价改变为从知、情、意、行来评价。为了顺应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以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必须重塑体育教育的生命安全教育价值。再次,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较为零散,基本上属于被动式、防范式的防范教育。安全教育的内容应跟随时展的步伐,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安全教育的实践性等特点出发,将安全教育依托学校体育体系开展。王子朴教授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我国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的内容和体系进行了构建,得出4个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相应地得出了4个二级指标。

最后是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模式的探索。王帆等运用课程模式的教学理念,从课程观、价值观及选择机制3个方面来探索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模式:(1)课程观,采用杜威的“过程模式观”,提倡课程资源“生活化”,呼吁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这在某种程度上,与生命安全教育的生活化与创新性特点相契合;(2)价值目标的选择,要充分尊重我国素质教育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价值选择,充分重视青少年学生在生命、生存以及生活等方面的思想素质和技能素质,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着眼于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3)构建机制的选择,应遵循“系统理论”思想,强调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偶联关系”,构建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模式。依据课程模式的教学理论,将生命安全教育分为3个模块,即教研、校内教育、校外教育模块,实践生命安全教育的原点在于建立“校本课程”。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们从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逻辑起点探索其目标确定、价值选择、内容构建及课程模式等诸多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果。因为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起步晚,加之体育课程是一门综合学科,受传统应试教育及“重文轻武”思想影响,历来不被重视。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还有诸多空间,需要进一步完善。

2.3体育实施课程实施生命教育的实践不断深入

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引擎,这次地震人员伤亡严重,令国人惊诧的是,居然存有一所学校无一师生伤亡,经记者深入调查得知,得益于这所学校经常开展紧急情况下疏散、自救等演练。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将公共安全教育纳入正常的教育教学之中。究竟如何开展?开展的主题、时间、内容都需要深入研究。艾安丽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将交通安全、地震、火灾、急救技能采用游戏、情景教学等方式在各学段进行实验,发现体育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能够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王东敏、张锐在大学体育教育基础上进行了安全教育的实证研究,采取“技能传授—技能提高—情景模拟—实战”的4步实践教学法,网络教学与教学相结合,实现课内外一体化。中国计量学院通过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采取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教学采用了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安全知识和救护技能,实验组与对照组发生了显著性差异,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实验组明显好于对照组。

3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思想重视不够,有待加强

我国学校安全教育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不像日本出台专门的《学校保健法》《体育与学校健康安全法》,在学校设置常识的安全教育课程,明确安全教育的内容,每月的防火灾、防地震制度化;也没有像俄罗斯那样专门通过联邦部长会议253号决议,废止《关于俄罗斯普通学校青年应征训练》,代之以在普通学校、中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开展《生命安全教育》。我国的安全教育并没有专门性的学校体育安全法,只是散见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校卫生安全条例》等法律法规中,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将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分阶段、分模块设置了具体内容,要求根据地区以及学生实际选择各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我国“应试教育”选拔人才的考评制度没有根本改变,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存在着流于表面,执行不到位。

3.2理论研究有待于完善

体育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是近年来世界各国依据本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状,以及社会现实做出的适合社会发展的教育改革。无论是澳大利亚源于挽救青少年吸毒、美国源于青少年轻视生命、日本源于本国的地理环境多发地震等自然灾害,还是俄罗斯源于健康合格儿童数量以及死亡率的上升,各国针对本国的国情都有明确的生命安全教育的制度保证、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我国学者从课程论的视角对课程模式进行构建、采用层次法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进行构建,研究视角较为局限,研究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3.3实证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

艾安丽曾经在体育课程中选取交通安全、洪水安全、地震自救以及紧急救护等几个主题进行设计、创编和实践,但是实践时间短,缺乏系统性。中国计量学院的体育教学改革中,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教学,实验效果显著,但参与实验的学校少。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需要体育教师依据当地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这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生命安全教育融入体育课程需要校内、校外的课程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配合,从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安全教育的网络,这需要家长转变观点,积极支持。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丰富,如何将其创编成体育课程教学资源,需要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就需要更加深入的教学实践来丰富体育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理论。

参考文献:

[1]王子朴,孙学明,李晓天.中、俄、日、韩学校体育生命安全教育比较[J].山东体育科技,2013,35(5):20.

[2]石岩,赵晓艳.中小学体育活动安全预防体系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33(6):100.

[3]刘德,王华倬.生命安全教育:体育教育的本源回归探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7):112-116.

[4]王帆,张雷,等.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构成[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2,31(2):111-113.

[5]王帆,杨雪芹,等.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生命安全教育的课程模式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26(1):72.

[6]艾安丽.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安全教育的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0.

大学安全教育课程篇5

论文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

论文摘要:文章以“生命教育学”理念作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和生命运动教育相结合,对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进行理论构建,以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生命价值,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拓展思路。

体育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然化”即身体强壮,具有生命力是人的生命发展的自然的追求,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的生命自我保护是基础。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领域中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提出,“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叶澜教授的观点揭示出教育的本质——生命性。以此教育原理为基础,结合体育的本质,我们提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生命教育学”理念。即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应直面大学生的生命体,以提升大学生的生命品质作为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围绕保护大学生生命安全、增进大学生机体健康,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这些中心议题,设计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课程实施模式,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健康教育和生命运动教育结合在一起,改变以往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彻底、从一个极端(即以竞技体育为主,忽略生命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的状况)走向另一个极端(以游戏和健康为主,忽略生命安全教育、运动技能的提升状况)的情况,从整体上提升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质量和价值,让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

1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理念

1.1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

大学生要学会生存,就不能忽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是身体健康和体能素质提高的基础。而且人们的生存空间时刻都存在着安全隐患,如何教育大学生保护生命安全?以往的学校的生命安全知识教育和逃生训练只是针对突发性的恶性事件,治标不治本。生命安全教育不仅仅是安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安全应对能力的训练和体能锻炼、体质增强以及安全防卫技能的形成。因此,我们提出生命安全教育理念是生命教育学理念中的第一层课程理念,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首先应该贯彻的。

1.2 健康教育理念

是在生命安全基础上建立的课程理念,是生命教育学理念的第二层理念。它主要关注大学生的生命健康,向大学生传授健身知识、健康技能、健身法则及培养学生健康意识、素质和能力。这是生命个体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追求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不能忽略此内容。

1.3 运动教育理念

是生命教育学理念的最高层次,它主要追求大学生体能的提升和体质的增强,是在大学生个体生命健康的基础上,对身体素质更高的追求。强健的体魄和具有较强的运动能力是当代社会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内容之一,大学生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精英.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中培养大学生运动能力,对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养,有极大的帮助。另外,作为生命体来说,个体生命追求身体运动能力的极限和高超,也是生命蓬勃发展的表现,因此,在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时,不能以生命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替代运动技能教育,它是生命教育学理念的最高层次,是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三者应该互补共存,以提升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品质。

2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基本目标

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的起点,其目标要求既要体现社会需要,又要体现个体发展要求,同时还要体现体育学科的特点。将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教学目标从关注学生体质与技能拓展为关注学生未来生活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具体体现在:

运动参与方面:通过生命安全、生存技能需求与体育运动中身体基本素质、技能的相关性.启发学生关爱生命,重视自身健康的意识,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与兴趣。使体育课程由要求学生学习转化为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由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转变。

运动技能方面:通过对自身健康、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在掌握各专项运动技术、技能的同时,通过情境模拟教学,提高学生掌握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的逃生技能及自护自救技能。并结合武术运动中简便易学和实用性较强的攻防技法,使学生熟练掌握自卫防身技能。

身体健康方面:通过各种生存模拟的教学.了解自身身体素质的薄弱环节,以及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逃生时身体的承受能力,加强学生在各种非正常状态下进行走、跑、爬、攀登、跳跃等素质的提高。同时,加大学生对身体素质薄弱环节锻炼的意识和力度,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体育锻炼,不断促进在校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

心理健康方面:通过课程教学中犯罪心理分析、案例分析、情商教育及心理拓展项目,增强学生自尊和自信心,在学会生存的过程中增进心理健康.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适应方面:通过团队挑战项目,逃生模拟练习等内容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团队间沟通、协助、配合,发挥集体的力量克服困难。通过活动中角色的转换,使学生亲身体验在困境中帮助别人与被别人帮助的感受。在学会做人的过程中树立对自我、群体、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竞争意识,提高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

3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教学内容

将体育课程进一步科学化、人性化,体育教学内容更加弹性化,针对学生群体和个体进行选择性设计,是历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新课程在原有体育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防卫相关理论知识、技能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安全意识教育;安全知识教育;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的应急、应变能力;避免人身安全和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安全防范能力;遇到人身伤害时的自我保护、防卫和自我救助能力;以及正当防卫法律知识、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等内容。。教学基本内容结构见图1:

4 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课程实施形式

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不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否定,而是对传统体育教学的一种扬弃。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以大约15~20min的时问贯穿于每次体育课的教学中,在两学年体育必修课教学中完成安全教育内容的教学。安全教育总课时分配情况见图2。

5 影响课程实施因素分析

5.1 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认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体是将课程综合化。把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形课程有机联系起来并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同作用的过程,但在教学改革初期推进阶段,学校有关部对课程内容构建会有不同程度的认识,可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如学校有关部门领导不鼓励或不支持,学校教学相关部门的干扰。因此,对课程改革前期的理论构建和可行性分析以及取得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就至关重要。

5.2 课程经费投入

尽管学校设有教学改革专项经费,但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内容涉及面较为广泛,安全器材的购置,模拟实验室的建设,模拟逃生场地的建设,均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在对学校实施生命安全教育融人体育课程教学的授课教师进行调查时发现,教学条件不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是制约学校生命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5.3 师资队伍建设

生命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涉及面较为广泛,虽然很多的逃生技能与身体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具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就一定会具备相应的逃生技能,因此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接受调查的教师中,5的体育教师认为,高校体育教师能胜任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而说不清楚地和认为基本不能胜任的分别占调查对象的31.7和14.2见图3。

由图3我们可以看出,高校体育教师对自身能否胜任将生命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后的课程教学认识并不乐观,说明高校体育教师对生命安全教育的复杂性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数据同时也说明,目前我国高校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偏差,要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安全素质,必须在观念上转变对生命安全教育的认识,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高校课程体系,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生命安全教育渗透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使学生接受系统的、专业的安全技能培训,同时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和地位。

6 结论

6.1 将安全教育融入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适应了时代的需要。提升了体育在学校教学中的地位,丰富了体育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同时也拓展了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满足不同学生从健康、安全、竞技等不同层次对体育课程的需求,改变了传统以竞技体育技能传授为主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把生:.芋教育作为完成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前提要素,使体育课程更符合实际生活需求,符合现代课程理论中系统知识准则、生活效用准则、兴趣需求准则及社会发展的准则。

6.2 将安全教育融人体育教学的改革是实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有效手段之一。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启发了学生关爱生命,重视自身健康的意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体育课程由要求学生学习转化为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由学会体育向会学体育转变。同时也在体育课程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以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是高校体育教学实现科学化、社会化、生活化的有效途径。

大学安全教育课程篇6

1.有利于切实提升大学生安全素质

理论上讲,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应该具有比较高的认知能力和水平,但由于应试教育阶段普遍存在的安全教育缺失或不足的问题,使众多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却依然缺乏社会经验,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在面对突发安全事故或不法分子所设置的圈套时,不少大学生存在警惕性低、防范意识不足、自我保护能力差等问题,这也是校园安全事故发生之时许多大学生不知所措、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身与他人的重要原因。高校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并落实其针对性和实效性,将会有效培养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提升其安全素质。

2.有利于平安、文明高校的建设

高等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潜心向学,都离不开平安的校园环境的支持。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加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高校校园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安全校园面对的挑战也因此而逐渐升级,平安高校的建设任务刻不容缓。平安高校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安保部门的努力,还应该放手发动广大学生来共同参与,在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就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大学生可以在安全教育课程中接受到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使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防范技能水平得到充分的提高,在面对突发安全事故或不法分子的挑战时,就可以做到沉稳应对,有效自救。

3.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安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只有在安全稳定的社会氛围中,才可能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特征。作为社会的高素质群体,走出高校大门的大学生应该是安全素质高、意识强、知识和防范技能丰富的和谐社会建设者,是严格按照安全规程做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无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安全建设和社会主义“安全文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可见,培养出具有高安全素质的大学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先进教学资源,搭建起全校大学生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的平台,真正的培养出具有高安全素质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

二、开设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具体实施办法

1.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设置

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可以分为为公共必修课程和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公共必修课程安排在大一学年两个学期,主要进行最基本的安全知识普及、安全意识培养和安全技能学习。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可以贯穿至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主要是根据各个不同院系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指导与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可以由各高校教务机构将其列入正常的教学计划,统一安排时间、地点和师资面向全体大学生授课;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可以相对灵活一些,选择周六、日高校素质课教学时间来进行设置,在学生选课的基础上由教务系统统一设置或由学生所在院系来进行统筹设置。无论是公共必修课程还是不同专业选修课程,安全教育课程都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理论教学更侧重于大学生安全知识的普及与安全意识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则更侧重于大学生安全技能的培养与锻炼。

2.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和具体实施办法

安全教育课程具体实施方案可以根据各个高校不同的特点来进行设置,总体来讲安全教育公共必修课程的安排应该属于新生入学教育的范畴,在大一上学期(最迟不超过大一下学期)开设比较合理。教学内容除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户外活动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用电用气安全、易燃易爆及剧毒化学药品安全、校园设施设备安全等常规的安全教育项目之外,还应该有网络安全、国家与国防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与现阶段国家形势或大学生自身相契合的安全教育项目,以及包括面对地震或其他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如何紧急撤离、疏散、逃生,突发疾病如何采取紧急救助措施,社会活动时如何有效防骗防盗防害等方面安全技能的强化与培养。高校安全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可安排12~24个学时进行理论教学,6~12个学时进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方面可以利用高校课堂现有资源由专业教师进行安全知识的理论讲解,或邀请安全专家做相关知识的讲座;实践教学则可以尝试走出教室,走进校园、社区的模式,通过模拟演练、参观安全教育基地、组织社区安全知识竞赛等丰富多样的实践教育形式,帮助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使其安全意识的加强和培养及安全防范技能的掌握和锻炼真正的落到实处。

高校安全教育不同专业选修课程的安排主要是考虑到各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因为不同的专业有其自身专业的特色和不同的针对性,在安全教育方面也应该有其不同的侧重,因此这个问题不应该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与各院系、各专业相联系,在保障其安全教育的功能之外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做到既求实效,又不失客观,可单列教学安排,也可将安全教育渗透至专业教学的相关环节,例如实验室安全教育,职前安全教育等,就可以结合大学生专业特点,选取不同的阶段进行恰当的对应。

高校安全课程既包括理论教学又包括实践教学,既有公共必修课程又有不同专业选修课程,课程内容不同、性质不同,这就决定了其考核方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公共必修课程理论教学环节的考核主要以试卷形式为主,包括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要结合学生的实践实效来进行,主要的考核依据包括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参观心得、演练总结、社区活动的组织文案等。面向不同院系、专业学生开设的安全教育选修课程,考虑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应以课程论文考核方式为宜。总之,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是以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技能为其终极目标的,因此,考核方式也应体现其素质教育本身的实效性,不要给大学生增加过多不必要的学习压力。

三、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主要障碍与建议

1.课程容易被忽视,流于形式主义

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将安全教育纳入高校教学管理和教学计划之内,这本身就是体现着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加强和重视。但是,由于现实中存在的一些对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认识不充分的因素,例如认为高校本身就是相对安全的,加上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理应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不需要在安全教育问题上下太大功夫等。基于这些对安全教育认识不够的心理,有些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就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形式主义色彩,搞突击教育、搞敷衍上级检查教育的做法屡屡可见,这些做法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影响,导致学生认为安全教育并不是教育部门统一要求开设的课程而不必太过于重视,从而对该课程的学习浮于表面,使课程起不到真正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安全技能的作用。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教学教育管理部门、课程负责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学教育管理部门对安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将安全教育课程纳入总学时,按相应的学分计入大学生学习档案,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并努力为该课程的开设创造有利条件,提供必要的保障;负责安全教育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更应该将课程的重要位置摆正,积极组织课堂资源、探索更为机制灵活的授课模式、合理利用先进教学设备和手段,努力把安全教育课程打造成为更灵活、生动、形象、能够对学生产生足够吸引力的精品课程,使该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落到实处。

2.专业师资缺乏,影响课程实效

专业师资缺乏是影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开设和课程效果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国内正式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大学尚不太多,除北京市教委统一要求其所属高校普及安全教育课程,记入学生学分考核,并统一下发《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培养》教学课件、教材之外,其他省市教育部门尚未对其所属高校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做统一的要求,各地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基本都是依靠高校自主安排,专业师资、系统教材不足的现状仍是普遍现象,这势必会影响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实效。

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可以考虑充分发挥校内现有资源的优势,使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法律学教师、心理学教师、国防教育教师、安全工程教师、公共卫生教师等不同专业的教师形成合力,承担安全教育课程中不同项目的授课任务。还可以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模式。走出去是把学生的安全教育实践课程带到社会上,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参观学习、实例解析和宣传普及等形式的学习,使安全教育更加立体、直观;走进来则是要积极调动社会资源,例如可以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防爆专家等来到课堂给学生做专业知识讲座、现场演示或指导师生进行模拟演练等形式丰富教育内容,使得安全教育更加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大学安全教育课程篇7

(一)全面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师素质众所周知,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虽是高校公共必修课,但有别于一般理论公共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理论性并不强,但应用性和现实性广泛,安全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既不能就理论讲理论,又不能让学生感觉这门课“学无所用”“浪费时间”,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学生在听死理论时,没有温度、没有触感、没有质量,这样的课学生不愿意听。”[7]在融媒体大行其道的社会环境下,建议从三个方面提升安全教育课教师素质,进行教学主体攻关,上好安全教育课。1.调整安全教育课教师授课的话语方式,放下传统“高大上”“一言堂”的灌输式理论宣讲方式,转变为“接地气”,与学生“聊天、对话”的“江湖式”交流方式,也就是说,教师在讲解安全教育内容时,根据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性质和课程特点,用一种生动的、活泼的、时尚的教学方式和接地气、感性的语言表达方式讲好安全教育课,与青年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老师有亲和力,老师的授课方式很有带入感,学生在内心为老师的教学水平点赞,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成共识,形成“共同视域”,从而赢得学生的信赖和亲近,这种信赖、亲近、默契转化为有力量的学习动力,学生们愿意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2.提升安全教育课教师的业务技能。当代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青年,安全教育课教师要想在课堂上赢得学生,就要增强对融媒体技术的理解、分析、辨别和使用能力,掌握融媒体技术特长,巧妙地将融媒体技术嫁接到课堂教学中去,具体而言,教师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5G、VR等技术,拍摄、编排、剪辑生活中的安全小视频,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案例素材补充进去,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技术、平台的深度融合,教师用“事实和实力说话”的教学方式是传统的“一言堂”“灌输式”理论宣讲方式无法企及的。3.提升安全教育课教师读懂学习主体内在需求的本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坚持备教材,又要学会备学生,厘清融媒体环境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内在需求和自身弱项,弄明白学生在哪些安全问题上容易犯傻,哪些安全事情上不知所措,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预防和解决实际生活、学习、情感上的困惑,比如教师在讲授女生安全、交通安全时,可结合网上抄的很热的“空姐滴滴打车遇害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心得,也可以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改编成安全情景剧在下一次课上展示,这种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的教学方式既符合学生的“求新”特征,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把“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真正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调整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内容结构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内容结构调整,既要考虑盘活课程存量,又要做到优化内容增量。1.盘活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内容存量。教师要整合大学生安全教育现有教材和教材内容中的重复部分,优化教材体系,避免重复、低效供给,以《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为例,教材中第九章:诈骗的防范与第十章:正确使用互联网,防止网络侵害,两章内容有诸多重复(其他章节也有类似情况),如此多的重复内容必然造成对学生的重复供给,学生在学习重复性内容的时候,很容易在思想上产生抵触情绪,觉得学这些是“浪费时间”“没有用”“无意义”。所以,类似这样的内容,授课教师必须进行内容优化,去粗取精,避免无效供给和低效供给。2.优化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内容增量。一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材的编写要与学习主体成长的时代背景紧密衔接,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思维习惯和接受机制,将教材中原有的大段文字加以精简,融入学生乐于接受的图片、视频短片等元素,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给学生以更为直观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悟,如可以结合融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校园贷”问题录制成微视频,教师在讲解“校园贷”时,把视频穿插到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观看、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这远比教师在课堂上长篇大论式的宏观叙事方式要精彩。二是增加新颖的教材内容。还是以《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为例,该教材自2009年第一版发行,至今已有10年未对教材内容进行修订完善,教师在讲授那些“老掉牙”的理论和案例集时,学生先入为主地将其贴上“过时”标签,学生甚至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产生质疑,虽然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会适当增补诸如融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校园贷”“网络诈骗”等安全教育内容,但教学中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加上教师主体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满足融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整体需求。

(三)优化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考核形式融媒体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改革,不仅要改教材、改教法,提高安全教育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还应该改革安全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打破过去“一卷定高低”的封闭式考核方式,众所周知,传统的封闭性考核方式强调以笔试为主,采用你问我答的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是学生填鸭式的应答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不利于学生安全意识和发散性思维的养成,对培养学生掌握安全技能效果不明显。论文建议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评价”最早由美国哲学家斯克利芬提出,强调目标与过程的结合。那么,如何对安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性考核呢?具体而言,安全教育过程性考核的标准和形式可以由教师根据学习主体的实际情况制定,主要包括平时成绩(20%)、安全教育主题活动(40%)和理论知识测试(40%)。拿过程性考核中的平时成绩来说,教师怎么给学生平时成绩打分,依据是什么?这是学生关注的焦点,也是教师需要处理好的关键问题,在过程性考核里,教师首先要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如学生上课发言、回答问题情况,学生课堂坐座位情况(前3排每次加12分,后3排每次减12分),上课玩手机情况(课堂玩手机学生被抓住1次扣1分),给予学生一个合理区间的打分,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平时成绩,自然而然的往教室前排聚拢,至少不会坐在后3排,课堂玩手机现象也会因此明显减少,久而久之,学生在前排就座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这对于提高安全教育课的教学效果无疑大有裨益,而且使学生终身受益。对于安全教育主题活动,教师也可以精心策划,组织实施,如教师可安排学生编写安全活动方案,进行安全实操训练,也可以安排学生拍摄安全主题类的微视频、微电影或者自导自演的安全情景剧,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学生讨论、心得分享,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能够使学生脑洞大开,充分展示学生才华。总之,在过程性考核里,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巨大潜能,通过过程性考核的形式让这股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当然,在进行过程性考核时,教师必须具备把控全局的能力,掌握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度,否则,单纯的就活动搞活动,把主题活动演变为娱乐活动,就会失去教学的本真,也就是说,教师“求新”的前提是坚持“内容为本”的底线教学思维。

四、结语

总之,在融媒体大行其道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师不能堵,只能疏,主动适应新环境,把融媒体技术与教学方式深度融合,大刀阔斧地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改革,让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与时代接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构建安全堡垒,推进平安、和谐、美丽校园建设。

大学安全教育课程篇8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效果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开放的社会信息和便捷的网络通信手段,给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新的犯罪形式层出不穷。从近年来社会频发的各类大学生安全事件中,让我们看到了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缺失,使得高校安全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同时,也让我们对当前高校开展的安全教育课程提出了反思。

1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现状

自广西教育厅发文规定要把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列为大学生必修课后,高校领导三令五申地一再强调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则往往出现“重拿轻放”的现象。由于安全教育课的开课时间相对比较短,各方面的研究不多,可借鉴的经验比较少,导致了安全教育课在组织和管理的过程中出现各种不足。首先,在开课形式上,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摸索探讨安全教育课的课程模式。从最开始的集中课堂授课模式到现在的以班会教育模式,从最初的短期集中讲授到现在的分学年分类讲授,高校安全教育课的形式在不断的尝试新的方式。但是,正是由于这些尝试性的行为,使得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安全教育课程无关紧要,在思想上轻视安全教育课。目前,我校将安全教育课安排给各年级带班辅导员,由辅导员以班会形式开展安全教育课程,而很多辅导员为了节省时间,往往将安全教育课下放给各班的班委,有班委组织完成,使得安全教育课流于形式。其次,在师资队伍方面,目前,安全教育课的授课教师主要是辅导员,而辅导员的专业构成十分的复杂,很多辅导员对安全教育的研究较少,理论知识比较匮乏,并且,辅导员队伍相对比较年轻,教学实践经验比较少,这就导致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另外,由于部分辅导员对安全教育课的不重视,为了应付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部分班级的安全教育课由班委组织进行。而学生本身对安全知识就比较欠缺,无法担任安全教育的讲授工作。由班委组织进行安全教育课的做法使得很多学生对安全教育课产生歧义,将安全教育课等同成普通的安全班会,使得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最后,在授课内容上,安全教育课涉及的内容多而繁杂,主要涉及到国家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心理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社会安全、自然灾害安全等诸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传统的各类安全问题之外,还有各类新型安全问题。当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大多处于照本宣科阶段。由于授课的时间比较短,很多内容都只进行了浅显的讲解,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使得安全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有效提高安全教育课效果的几点建议

(1)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不同专题的安全教育。大学四年是学生心智成熟的关键时期。不同年级的学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相差较大。为了使安全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专题的安全教育。大一新生是大学校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我国传统教育里对安全教育的缺失,导致现在很多学生对法律法规缺乏必要的认识。另外,90后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从没有离开过父母,思想比较单纯,对社会的认识过于理想化。因此,针对大一新生,应把安全教育的重点放在法律法规、校规校纪、公共安全、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出行安全、交通安全、校园环境安全等方面。通过这些安全知识的讲解,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角色的转变。特别是财产安全,因为个人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特别容易发生网络信息诈骗事件。根据本人实际教学经验表明,对大一新生进行系统理论的财产安全知识讲解,可以有效预防大一新生发生信息诈骗事件。(2)完善师资队伍,丰富授课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为了提高安全教育课的教学质量,应当发动并鼓励校内具有安全教育经验的资深教师或者是有相关背景知识的人员加入到安全教育的教学中,如法律学教师,网络中心教师,学校保安部门的工作人员等。同时,应当充分利用用好社区资源,定期邀请社区民警进校进行相关的法律知识讲解,提高学生对安全教育的认识。对于参与安全教育课授课的辅导员,教研室应当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理论水平。另外,要开展多样性的安全教育课。将课堂讲授和安全班会相结合。授课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讲解,提高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对于涉及学生生活的各类安全问题,结合班会开展讨论,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运用。最后,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增添与专业相关的安全教育课题。通过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案例事件来开展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加强对安全教育落实情况的检查,提高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为了防止部分任课教师马虎教学,应当加强对安全教育落实情况的检查。除了检查任课教师的教案课件外,教研室应当不定期的抽查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特别是在安全教育课课程形式改为以班会为主之后。为了防止部分辅导员应付了事,应当对各系开展的安全教育情况进行一个系统的检查。另外要提高对学生的考核标准,将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通过改变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

作者:李新凤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巧明.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体验式教学探索[J].青年文学家,2013(15):97.

推荐期刊
  • 大学
    刊号:50-1178/G4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化学
    刊号:11-1815/O6
    级别:部级期刊
  • 大学时代
    刊号:43-1383/Z
    级别:省级期刊
  • 大学数学
    刊号:34-1221/O1
    级别:部级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