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8篇

时间:2023-07-21 09:15:25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重要性

小学是学生开始认识世界的阶段,对于学生的性格形成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要从少年抓起,小学生素质教育应该首先普及的地方。数学学科作为一种强调逻辑推演能力的学科,对于素质教育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加入素质教育的考虑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教育大纲中对于小学数学的主要要求是能够实现对学生的数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思维和良好的思考习惯,让学生能够具备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从中可以看出,除了数学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育本就具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积极、健全的人格的任务。所以,小学数学教育理应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或者与素质教育有广泛的交叉。

二、小学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能力是通过观察将已经活动的线索通过思考和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小学生在对数学题目尽心观察和分析之后,使用正确的思路还基础答案,这就是数学中的逻辑能力。逻辑能力不仅仅能用于数学,还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逻辑思维能力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小学数学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1]。

2.有利于开发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人类的活动收到两种因素的影响,一类是智力因素,一类是非智力因素。在生活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等重要,缺一不可。智力因素指的是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因素,非智力因素更多的指向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包括了学生对于某项事物的兴趣和热爱,对于压力的抵抗能力等。智力因素很难改变,但是非智力是后天影响的产物,取决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可变性,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够对学生施加正确的影响,让学生成为一个非智力因素更健全的人,将会对学生的人生道路产生重大影响。

3.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数学是人类探索自然的重要工具之一,是一个人获得基本的科学文化素质所必须的基础。尽管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比较浅显,只涉及到加减乘除,整数分数,但是这些知识背后的理智和逻辑能够为学生奠定科学素质的基础,对于以后的学习生活大有裨益[2]。

三、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路径

1.从思想根源上教育

思想在行动之前,想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建立素质教育的基础,需要首先对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进行改造。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更加开放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认清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有其特点和长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来分别吸引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具备发散思维,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把素质教育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2.从教学内容上教育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知识的罗列,并不重视小学数学教育的素质教育功能。所以,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加入素质教育,需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把素质教育的内容加入到小学数学教育中。过去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失去了创新的动力,甚至也扼杀了教师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掘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内涵,再适当的从课外材料中寻找能够凸显素质的材料,把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比了解知识更加重要的工作来做。

3.从教学环境上教育

教室是传统的教学环境,在小学数学教育的课堂上,教师在台上照本宣科,封闭的环境无法创造更多的可能。素质教育教师要给学生打开一方新天地,放开思维方式的束缚。所以,教师可以尝试着大胆的脱离教师,把学生们带到更多的地方,活动室、操场、甚至是公园,在生活中为学生讲解数学的应用,让学生们能够理解数学的价值,激起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性。

四、加强小学数学教育课堂的效率同时要注重素质教育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非常重视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有着浓厚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尊师重道固然没错,但是如果矫枉过正,压制了创新和发展的力量,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偿失了。亚里士多德说过:“吾爱吾师,吾犹爱真理。”鼓励学生质疑权威的精神,激发生的创造性才是教育的重点,也是素质教育的初衷。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监督知识传授的效率与素质教育的开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耐心指导,而不是大水漫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素质教育的水平。

参考文献: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篇2

一、德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1.德育是学校体育的基础,能指导学校体育的发展。现阶段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已经成为事实。当然,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很多,如家庭成员结构、社会环境、小学体育教学本身等。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德育,此因素从表面上看,似乎与小学生健康、学校体育没有什么联系。其实不然,懒惰;自觉性低;纪律性差;组织性、集体性、体育意识薄弱都是造成小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养成是学校体育教育的基础。

2.学校体育渗透德育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实践场地。小学体育教育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教学形式、内容与其它学科都有明显的区别。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组织性、纪律性,要求学生有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较强的集体主义责任感。它的某些项目能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精神。这恰恰是小学德育教育在体育课中的具体反映。所以,从这一角度看,体育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体育中渗透着德育教育。

二、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德育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烙在学生的心里,给他们直接的视觉和思想冲击。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习环境、优化课程进程、突发事件德育教育、课外活动安排、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等教师作用的体现都会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综合素质的提高。

1.营造有利于学生思想发展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一种对学生情感、认知、个性、道德、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的隐性课程,它包括物质化的环境和人际关系的精神环境。

(1)物质层面。教师应在学校已有体育物质环境基础上,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要求,精心优化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等设施,包括田径场周围的标语、橱窗、绿化、体育专用宣传画廊等,充分发挥物质环境对学生思想发展的陶冶作用。

(2)精神层面。体育教师应发挥主体地位,起到表率作用,真诚地关心和热爱每一个学生,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基本权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可进行模范评比,以及体育明星、冠军事迹讲座,等等,在学生心中树立偶像参照物,规范其品德行为。

2.优化课程进程。体育教学中的每一个项目都有其适应学生学习的规律,体育教师应该找到其内在规律,制定科学的课程目标;挖掘和合理利用教材中思想教育因素,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合理的教学内容,合理的体育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补充适宜的教材内容,扩展学生的思想境界。

3.课外活动安排。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

(1)教师应根据学生思想情感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在校课外活动加以规划。一是精心设计和组织好活动,规划好活动的内容、方式等;二是指导学生的自由活动和交往。学生在大型活动中会培养诸如团结、友爱、坚强等精神,而在自由活动中可以养成独立、自信等可贵的品质。

(2)教师应指导和优化学生的课间十分钟活动,提高课间十分钟对学生情绪调节、情感交往、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避免在课间找学生进行训诫性谈话,提倡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情感交流。

4.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教师是德育教学的主体,也是影响学生德育发展的主要因素。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德育效果的好坏。要想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对体育课认识更为全面,体育教师就应当从自身做起,让学生从内心佩服自己。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一名普通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过硬的学科技能外,还应该继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具有教化、劝善的功能,文化的熏陶可以加深人们对人生意义、生命价值的认识。体育教师只有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在学生面前才能有说服力;也只有这样,体育教师的内在气质才能在学生面前有所展示,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榜样。

三、结语

德育和学校体育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决定了体育教师在德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体育教师要在自己的岗位上体现上述作用,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真正体现德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 德育教育 价值观

一、德育渗透势在必行

1.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2.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3.是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要求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德育渗透势在必得

1.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素材

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1)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国情教育素材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

(2)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的教育素材

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生活实践中可得多彩的案例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

三、德育渗透的实践途径

1.适时渗透润物无声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2.深入挖掘巧设案例

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化学教学 渗透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43-01

应试教育目前仍是我国的主流教育模式,所以成绩还是受到了广大师生的重视,而且大多数的教师都觉得所谓的德育渗透其实不过是一种概念,最终的结果就是这样的理念流于形式。其实细细想想教书育人为的是什么呢?当然是为了学生的未来,学生是社会未来的储备力量,如果一个学生的知识再丰富、能力再强,但是没有一个很好的品德,那么知识就会被用在邪门歪道上,看看现在的高科技犯罪,都是满腹经纶的知识分子发明的,所以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成长,也是为社会的稳定添一份动力。化学的发展是历史的创新,所以在化学的发展道路上有着许多的化学家,他们的品德都是受到人们的尊敬的,坚毅、不放弃都是宝贵的品格,这也成为了教育学生的良好素材。现阶段我国的化学教育都是注重知识的传播,鲜有老师会去关注学生的品德,如果有意识的将德育教育与知识教育融合在一起,不仅能够让化学课不再乏味,而且还可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提升的作用。

1 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实现双赢的前提

教师是学生的典范和楷模,学生会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中就潜移默化的将教师的一些品德给复制过来了,因为学生还没走进社会仍处于一种模仿的状态,教师的品德对于学生具有直接影响。教师的板书、语言表达以及仪表等等都能向学生传播一种美感的话,学生自然就会被教师的品德所熏陶。而且拥有良好品德的教师往往都会受到学生的尊重和崇敬,他们会产生一种钦佩感,这样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之间都会让学生的品格得到提升。相反,教师的品德有缺失,学生自然就不会对教师的教育言听计从,而且会有反感情绪,不利于师生的沟通,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也起不到楷模作用。

2 充分挖掘教材,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材中,思想教育以化学史的内容出现,往往不会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我特别注意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严谨治学教育。化学发展史是对化学科学的形成、产生和发展等历史过程的描述,揭示了化学科学的演变规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素材。我们的祖先在化学工艺和实用化学方面曾有过重要的发明、发现和创造,为化学的发展作出过卓越的贡献,在化学史上留下过光辉的一页。

化学课的内容其实非常广泛,可以和生活中的大小事务相联系起来,像是在介绍我国的资源时,在讲到水资源的时候,能够对我国的水资源分布进行解说,然后说明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水资源仍然属于缺水的国家,而且水资源分布不均,许多地方干旱缺水,让学生明白水资源的宝贵,灌输节约用水的意识。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方面,化学有得天独厚的学科条件。化学教师应努力创造化学实验的机会,或演示或分组或布置家庭小实验,或演示下放分组或补充趣味实验。无论哪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教师都应严格实验规范操作,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品质。对于失败的或效果不明显的都应重做,以教师自身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3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合作的意识

合作意识对于学生来说是在现代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必备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先天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锻炼的。在化学实验课时,我们能够有意识的对学生的这种能力进行锻炼,像是让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协同合作一起完成实验,对于实验的分析和总结让他们自己讨论然后做出报告,这样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合作能力,是让他们未来能够形成合作的意识,而且学生之间的交流会产生1+1大于2的效果,在讨论和交流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可以说这样的锻炼方式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实验结束之后由教师对于学生的实验情况以及合作情况综合进行打分,对于配合好,实验完成好的小组给予表扬,这样有了奖惩,学生的兴趣就更加高涨,通过每次实验的锻炼,学生能够逐渐养成合作的能力,也有助于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当中能够与人交流沟通,与其他同事协同合作来完成任务。

4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224-01

一、体育教学中培养优秀的体育干部

体育教学中应培养优秀的体育干部,每个班级都有一到两名体育委员。笔者在选体育委员的时候,一般会考虑几方面的因素:身体素质比较全面,有一两项体育特长,在班级里体育成绩较突出,并且工作认真负责,语言及组织能力较强。这种学生在班级中往往具有一定威信,如果能把其培养好,那么体育委员的积极作用就能很好地发挥出来。但是很多时候体育委员的任务只是上下课整整队、发放体育器材而已,没有真正体现出体育委员的作用。

首先,体育委员在体育课整队中起到带头作用。体育委员在整队时要做到严肃、认真、规范,那么其他同学也一定能够做好。其次,体育委员在练习过程中要起到督促作用。体育委员对课堂中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提醒,那么不认真的学生肯定能回归正轨。如果体育委员对于违反课堂常规的同学熟视无睹,课堂纪律单单靠老师来维持,不良情况肯定会越来越严重。最后,体育委员要起到协助老师的作用。体育课中很多时候老师都会需要帮手,比如协助老师做示范动作,很多示范动作老师能够独立完成,但是也有一些示范动作需要帮助才能完成。

体育委员除了协助老师之外,还可以帮助同学。一般情况下体育委员在掌握新动作要领方面能力要强,学知识要快,那么他们就可以帮助学习起来比较慢或者有困难的同学。老师在教学中对体育委员的要求一定要严格,要高于其他同学。并且老师要告诉其他学生,对体育委员的要求也就是对全体同学的要求,同学们记在心里看在眼里,潜移默化地把课堂的要求、规范印入脑海深处。这样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就在体育委员的作用下养成了。

二、体育教学中加强与班主任的密切联系与配合

据笔者多方了解及笔者自身的情况,一直以来我们的体育老师在与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的联系上面存在着不足。我们可能更看重的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表现,而忽视了学生在其他学科学习上及生活上的表现,这势必会造成在体育课堂教育教学中有不到位的情况,甚至教育上出现误差。现在我所任教的每个班级当中都有身体不太适应激烈运动的学生,比如哮喘、心肌炎、心率不齐、胃炎等等。这些学生往往自尊心比较强,老师上课之前在调查有没有身体不适合激烈运动的同学时,一般情况下他们不太会和老师说自己身体不好。但是这些学生的家长都会和班主任交流,有时班主任因为事情太多也不一定会记得和体育老师讲明情况,所以体育老师主动和班主任联系对于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会起到积极的作用。这样,体育老师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并及时和有特殊情况的学生进行交流,就可以利用体育课上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体育老师如果能够在体育教学中做到这些,那么学生对于体育课堂教学的作用也能够有一个新的认识,体育老师在他们心目当中的地位也会随之提高。所以,不定期地、经常性地和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取得联系了解情况,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三、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安排有序对学生的吸引力

上课铃响了,学生对场地、器材布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几个由小木箱堆积而成的堡垒,里面放了很多垒球,8~10米处有几块投掷靶树立着,而另一块则是由体操棒、体操垫、跨栏架、跳绳组成的综合素质训练的场地。这样的场地、器材的设计从开始排队的那一刻起,学生就已经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开始想象课的内容,迫切想尝试练习了。在场地的布置上,如铅球教学,要求学生站在直径为18米的圆上,在教师的统一口令下进行练习及统一捡器材。学生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练习,以防止意外伤害。这样,对于学生的安全教育、组织纪律性培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四、体育教学中运动项目的教育功能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德育教育;教育意义

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德育教育。物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渗透并且开展德育教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更能培养他们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们在未来迎接各种挑战的过程中,能客观的看待事物,不受主观情绪的影响,做出正确的判断。

一、从物理学家身上发掘爱国思想

1.培养学生们民族自豪感五千年的古代文明,中国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对物理学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物理教师在教学物理内容的时候,经常向学生们介绍我国的四大发明,以及一些别的伟大物理成就。譬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的时候,告诉学生们:早在北宋的行军打仗的时候,将士们在中途休息时,都枕着牛皮箭筒,防止敌人偷袭。以历史事例引发学生的思考,将士是如何获取敌人是否到来的,使学生对于声音的传播介质进行思考。这种对于声音运用事例,在沈恬的《梦溪笔谈》中早有记载。通过这件事例使学生们了解到中国比西方早400多年就已经懂得将声音的特性运用到战争中。运用这样的事例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们的爱国热情,使他们形成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近年来虽然中国一些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还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物理教师应当经常叮嘱学生们:国家的未来全靠他们,这个艰巨额任务需要他们来完成。给学生们增加压迫感,激励他们为了中国的崛起而不断努力前进。

二、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唯物主义思想

物理学本身就建立在唯物主义者思想上。对于现象、物质本身的解析是主观、客观观点的相结合。物理教师在教学相关定律、原理的时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剖析、解释其中的原理和规律,能帮助学生们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

1.发掘物理知识中的德育内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在每一个物理知识点上。所以要求物理教师们在日常备课中,认真挖掘素材,巧妙地跟德育内容相结合。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九年级第二十章))《电和磁》内容的时候,学生们对于水、电、火都有兴趣。这时候问一句:“电是磁产生来的呢?”接着把学生们带到物理实验室,让他们站在客观的一面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为了验证猜想,会把唯物主义思想跟所学的物理知识有机结合。

2.合理运用神奇的物理实验物理学建立在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可以验证学生们的大胆猜想,让学生们明白:他们的主观意识并不能决定物质的客观规律。所以就要要求物理教师巧妙运用实验,为学生们树立唯物辩证注意思想。例如。教学八年级下册十一章(九年级第十三章)《功和机械能》(《内能》)的时候,首先教师运用物理知识不用点火,利用活塞就能把棉花点燃。学生们刚开始肯定疑惑不解,以为“鬼神相助”好奇心相当重。这时候物理教师不要放过这个机会,亲自带领学生们讲解活塞因为把把里面的空气压缩,把动能转变成了内能。内能使得空气升温,棉花到达可燃点,就会自燃。这样做可以帮学生们树立唯物主义思想。

三、物理课外活动与德育教育相结合

德育教育渗透到物理活动当中,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道德素质。

1.引导学生们多看一些科学杂志。学生们刚刚接触物理,肯定会被物理实验中的各种奇妙现象所吸引。抓住学生们的心理、科学的进行引导、培养学生们的兴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热情。

2.鼓励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且应用物理知识。物理现象广泛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例如,可以鼓励学生们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帮家里检修一下电风扇。安全的设计家庭电路、为家庭电路排除故障。鼓励他们多动手实践,用实践去检验真理,使学生养成在生活中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3.多带领着学生们自己多做一些社会调查。譬如,在学完八年级上册《声现象》后,让学生们自己调查自己社区的噪音影响现象,调查声源、提出解决方法。从小树立学生们爱护环境的道德素质,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四、德育教育与物理结合的重要意义

德育教育与物理学的结合。不仅是对教育理念的新改革,也是全面提升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们在学到物理各种知识的同时,物理教师把一些正能量的隐性元素传递给学生。全面地提升了学生的能力以及道德情操,为适应未来的全新挑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小用德育教育来给学生们“充充电”,让学生们将正能量合理的释放,用到国家建设当中去,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德育教育的渗透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全面提升,更加是对物理教师的一次理念上的洗涤,让物理教师们清楚认识到自己肩上的重任,激励自己积极投身到伟大的教育事业当中。德育教育与物理知识的结合是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特点不同,合理的运用德育教育,从实际出发。是每个学生都能有效的接受,真正的做到教书和育人的相辅相成。希望物理教师们明白自己的重任,努力为国家输送适应性的全面人才。

作者:倪坤 单位:黑龙江省建三江管理局创业农场学校

参考文献:

[1]王惠芳.物理学史和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4

[2]张璐.中学生物教学的德育功能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篇7

一、语言的基础性作用

语言文字最佳学习的时期是孩童时期。在当今的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一种交际工具。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反映了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附着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因而,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刻的民族精神的积淀。要培养继承、传播并发扬本民族精神文化的人,无疑要从教他学习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开始,而语言的发展又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因而,小学语文教育的地位就特别的重要,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特别是过好语言文字关,为孩子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石。

二、要注意在日常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我们知道,不是所有的孩子生下来就是低人一等的,同样,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学习的天才。特别是由于家庭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的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小学时期孩子们的知识基础差距是非常大的,有些孩子见多识广,而有些孩子则孤陋寡闻,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激励教育,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对学生公平相待,既爱“白天鹅”,也爱“丑小鸭”。比如,对于胆小的、比较内向的、不敢说话的学生,教师就应该主动和他亲近,或者组织学生和他交往,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样,在学习上更要循循善诱,用身边的小榜样鼓励他、激励他,而不要讽刺、挖苦。比如,在一次默写课上,有的学生基础好,写的就很快,而有些学生则基础较差,对于刚学习的知识掌握较慢,写得好的学生我就会鼓励他,或者增添一些新的内容:“哎呀,你写得全正确,如果把字写得再工整一点就更好了。”于是,学生就高高兴兴地回到座位上,重新写了起来;而对于写得较差的,我就引导他们:“学习的知识是不是你们没有认真复习啊?学习要多复习才能掌握知识哦,这次写不好没关系,下次可一定要写好啊!”以此来激励他们,让他们“胜不骄败不馁”,一点一滴地实现学习的进步。在大人眼中,一个鼓励、一个激励可能不算什么,可在孩子心中,那可能就是一次强有力的“援助”,或者一根“救命稻草”,能够带动他们走出困境,实现一个跨越发展。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我们常说:习惯决定命运,小学时期正是孩子各项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小学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于他们以后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好习惯会让一个人受用一生,小学时期孩子们的活动范围正在从以家庭、校园为中心逐渐向更大的范围扩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多参与小伙伴共同玩耍的游戏,不仅可以让小学接触更多的人和事,还可以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让他们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力量,对于他们的综合发展是十分重要的,非常有益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礼貌习惯在此时也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鼓励孩子跟别人打招呼问好,鼓励孩子们与别人分享食物和玩具,教给他们一些问候父母的儿歌,让他们养成尊敬父母的好习惯。

四、语文教学不能脱离文本

中学教育的重要性篇8

关键词:预科教育;大学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德育教育方法

1引言

预科教育是我国非学历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大学预科教育阶段,汉语言学习和德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当前已有多数教师认识到了这两个方面教学的重要性,在我国所有学科阶段教育中,德育教育都未被重视起来,这不仅影响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同时也是学生身体素质锻炼机会的缺失。开展德育教育,既是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为我国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预科教育阶段作为民族学生重要的转折点和新起点,是学生接触德育教育最为合适的阶段,如何在预科教育阶段渗透德育教育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所探讨的问题。

2预科教育阶段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预科教育阶段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预科教育虽然是非学历教育,但预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是我国在教育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预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门就是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教师针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所开展的培养学生德育观念、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教育工作。预科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还没有引起重视,但德育教育的范围非常广,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可以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同时还可以将世界其他优秀民族的文化引进过来,纠正学生的一些思想偏差、提高对事情的正确认识。我国教育部门在教学改革体系中对德育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在开展学科教育的同时,应该重视对学生德育教育工作,加强德育学习的理念,首先教师应该发挥先锋榜样作用,在任何学科教学中都应该适当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在预科教学工作中,教师如果未能将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这说明教师的教学工作存在漏洞,缺乏针对性,教学工作未能发挥出有效的手段和优势。基于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我国教育部门对各级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变革的关键时期,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而国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在此背景下,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纠正学生不良思想和的思想观念,是各阶段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预科教学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一个环节和阶段,在预科教学阶段,渗透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可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对德育学习的重要性,对于促进大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

德育教育是需要系统地进行教学的,其过程不仅复杂而且漫长,德育教育就是教学工作者在自身思想道德的基础上,以教学活动的形式,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受教育者接收外界信息,通过受教育者主体内部矛盾,将外界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动机,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的外在的言行过程。由于德育过程的复杂性,教师在渗透德育的活动中应该讲究方法,遵循一些行之有效的原则,才能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3.1贴近生活与把握时代脉搏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教育是由多种因素集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在新时代,德育教育不仅要贴近生活,同时还要与时代相结合。这就要求预科教育中的德育教育要肯定学生的个人正当欲望,因此,教师在其他课程中的渗透德育教育必须贴近生活,把握时代的脉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的竞争压力比较大,许多学生担心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合理的要求,然而在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念中,大部分人把这种个人欲望视为“恶”,认为是消极的思想加以否定,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充分证明了个人的正当愿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要积极肯定学生个人合理需求。

3.2人文性与学科性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教育过程是师生和谐共处、互动的过程,是心灵的相遇与思想的交流。如果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过多地表现出冷漠和无所谓,德育教育就会演变成机械的“教学”与缺乏人情味的“管教”。富有人文情怀的教师永远会密切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始终表现出爱心、关怀、公平、积极公正,尊重学生个人发展。当然,这种人文主义应该与学科性相结合渗透德育教育,学科性原则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教师应认真发展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教育,例如,在化学、物理、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中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学生争强好学的精神、严谨求实的实验作风、一丝不苟的学习状态与独立思考的科学创新精神。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教育,应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开展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形态、政治、道德、法律等方面的教育。然而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注重理论教育,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如果仅有理论教育,那么这种教学模式必然是空虚无用的;如果仅有实践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将是空虚的,甚至导致学生逆反心理的滋生,很难获得德育教育的实效性成果。道德教育是实践的关键,其教育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日常的行为当中。因此,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教育,还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要教会学生运用马克思的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也要注意在行为实践中,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不断提高思想意识和实践能力,以此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促进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4自然性、连续性与持久性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教育的过程不仅复杂,而且过程漫长,因此在预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就必然要遵循自然性、连续性和持久性原则,要将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同时还要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不能离开教材这一载体,不要牵强附会式的说教,而应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通过潜移默化来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此外,由于德育教育的复杂性,德育渗透必须坚持连续性和持久性原则,学生良好品德与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周期长,见效慢,甚至有些学生品德的形成出现了反复的特点。以这一观点为例大学生厌学、社会责任缺失、失信、考试作弊、酗酒的行为问题比较多,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上要更加有耐心,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熏陶,反复渗透,良好的道德观念才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德育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应突破学科德育狭窄的视野,拓宽德育渠道,构建多元化的德育网络,注重德育渗透的原则。

4在预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4.1加强对学生使命感和责任心的教育

预科教育是学生进入大学学习的前提,虽然是一种非学历的教育,但预科教育在学生人生中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学生人生的新起点和转折点,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学生未来人生的影响也有重要的意义。在预科教学阶段渗透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德育教育作为预科教学中的一项重要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章节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传统的交通工具进行总结分析,进而分析人这一生不同阶段所使用的不同交通工具。其次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对英语普遍缺乏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使学生增加学习兴趣,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2加强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在社会中的发展方向和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重加强对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例如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引领性的作用,通过规范自身的行为为学生树立榜样,加强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和震撼,进而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5结语

德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和长久性的特点,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因此在预科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该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要认识到这一工作是任重道远的,不仅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下一代甚至好几代人都要认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教师是培养学生的工匠,是主要力量,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我们自身思想道德品格的培养,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言传身教,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有责任感、有爱心、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文娟.浅议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2(S3).

[2]王宇.浅谈德育教育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读书文摘,2016(18).

[3]郭绍永.浅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J].中学语文,2011(33).

[4]欧阳琦云.以文之道润物无声———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强化德育渗透问题的再思考[J].语文知识,2016(21).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