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8篇

时间:2023-07-23 08:21:48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篇1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建研究所按照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部署,在中央组织部的领导下,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尤其是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经验总结,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由于党建研究所在党建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研究所编辑出版的《党建研究》在思想理论界占有重要的位置,成为党建研究领域的权威刊物之一。同时,党建研究所也成为中央和地方党报党刊组稿约稿的重点对象。以我们求是杂志为例,从2003年到现在,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刊发了10余篇党建研究所提供的文章,其中,《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水平》、《论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把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共产党员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都是质量上乘的好文章,受到读者的好评和欢迎。

为此,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党建研究所对求是杂志宣传工作给予的一贯支持,并希望继续得到支持;我们也愿意拿出更多的版面,刊发党建研究所提供的高质量的文章。

党的十七大,以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了新的战略部署。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号召全党“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一定要刻苦学习、埋头苦干,不断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业绩;一定要加强团结、顾全大局,自觉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促进中国人民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大团结,为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新的更大胜利提供强大力量”。在世情、国情、党情发展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按照总书记四个“一定要”的政治号召,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和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加强党建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与宣传,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求是杂志的栏目设置和宣传重点,虽然会依据形势的需要作出适时的变动,但“党的建设”栏目始终是常设栏目和重点栏目,对党建理论和实践的宣传始终是中央党刊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全党全国都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我们一定要在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下更大的力气,把“党的建设”栏目办得更好,把十七大对党的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宣传好。

结合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在“党的建设”栏目和相关栏目中,求是杂志要重点宣传“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重点宣传新修订的和修改的重大意义。

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宣传,要着重宣传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着重宣传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领导班子建设、党内民主建设,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切实改进党的作风和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要通过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帮助党员干部进一步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努力把党建设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对新修订的和修改的重大意义的宣传,要着重宣传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程(修正案)》。的修改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充分体现了十七大确立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使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出的新要求。通过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使广大党员充分认识修改的重大意义,全面了解和掌握修改的内容,更好地学习和遵守,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

我们还将对十七大提出的加强党的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以及党员干部群众关心的党建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强选题策划,采取多种形式,刊发有分量的理论文章、调查报告、经验总结等,进行深入的宣传、研究和探讨。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篇2

全国党建研究会到这次换届,已经是第六届了,走过了25个年头。回顾历史,可以说全国党建研究会是“应运而生、使命光荣”。先说“应运而生”。全国党建研究会成立于1991年,大家知道,当时的国际形势,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好端端的一个社会主义阵营轰然间垮掉了,西方敌对势力弹冠相庆,都认为多米诺骨牌下一个倒下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都等着看热闹了;当时的国内形势,就是“八九”刚过,党内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于是,成立了全国党建研究会。25年来,全国党建研究会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研究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可以说未辱使命。再说“使命光荣”。现在,我们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再往远说,因为我们姓“共”姓“马”,我们还有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现在世界上只有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但中国共产党使命光荣。中国共产党要肩负好历史责任,关键要把党自身建设好。怎么建设,研究党的建设的全国党建研究会就显得十分重要。在重要批示中说,党建研究会要发挥党建高端智库作用,深入研究党建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总结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经验,为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们做党建研究的同志,要认识到我们肩上的胆子有多么的重。

党中央和中央领导同志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批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亲切接见与会代表并作重要讲话,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赵乐际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赵洪祝参加了接见活动。

在重要批示中,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广大党建研究工作者致以诚挚问候,希望全国党建研究会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发挥党建高端智库作用,发扬成绩,发挥优势,围绕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研究党建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总结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经验,为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刘云山同志指出,的重要批示充分体现了对党建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深刻阐明了党建研究会的职责定位,阐明了党建研究工作的根本遵循和主要任务,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指导性和针对性,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刘云山同志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建研究工作,重要的是要把握正确政治方向、体现高端特色、坚持问题导向。赵乐际同志围绕学习领会党建思想的丰富内涵、立场观点方法、实践意义作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要坚持以党建思想指导党的建设和党建研究。

的重要批示和刘云山、赵乐际同志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党建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的重要批示,篇幅虽然不长,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立意高远,不仅是全国党建研究会今后开展工作的基本遵循,也为广大党建研究工作者开展党建研究指明了方向。全国各党建研究会(学会)和广大党建研究工作者,都要认真学习贯彻的重要批示精神。目前,全国党建研究会正在研究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希望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认真学习贯彻的重要批示精神,用来指导党建研究工作。落实重要批示精神,做好新形势下的党建研究工作,要做到以下三条。

一是要把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放在首位,努力学习研究宣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重要批示中要求,党建研究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关键是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增强政治意识,就是要坚持党建研究姓党,在研究工作中坚持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在党兴党。增强大局意识,就是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做好党建研究工作。现在党和国家的大局就是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建研究工作要围绕这个大局开展。增强核心意识,就是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终牢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当前要把学习研究宣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要在课题研究中体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看齐意识,就是要在各方面高标准要求自己,在思想、政治、工作、作风、廉洁自律上,向党中央看齐。作为中央国家机关的党建研究工作者,增强“四个意识”,关键是要深入学习领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努力掌握讲话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特别是要认真学习贯彻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领会其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内在要求,指导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和党的建设工作,使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和党的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是要坚持优良学风、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努力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创新。在重要批示中指出,要发扬成绩,发挥优势。具有优良学风和改革创新精神,是全国党建研究会和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的重要优势,也是我们取得高质量党建研究成果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基层、深入党建工作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听取各方面意见,努力掌握真实情况,提出了许多务实管用的对策建议。这样的好学风,要继续发扬光大。同时,我们要看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党的建设和党建研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任务和要求。完成这些任务、实现这些要求,需要我们牢固树立改革创新的理念,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掌握创新方法、运用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努力研究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化解矛盾和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今年,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确定了3个重点课题:一是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扎实推进机关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二是围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要求,发挥中央国家机关各级党组织思想发动、政治保证和监督作用;三是探索机关党建规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这3个题目,既服务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体现了大局的要求,又紧密结合中央国家机关党建工作的实际,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希望大家在研究工作中,能够坚持优良学风、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推进机关党建作出贡献。

三是要坚持人才强会,发挥“党建研究人才之家”的重要作用,努力培养和凝聚更多党建研究人才。在重要批示中要求,要深入研究党建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总结全面从严治党实践经验,为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为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落实这个要求,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集聚。近年来,中央国家机关党建研究会紧密联系各会员单位,发挥“党建研究人才之家”的作用,团结凝聚了一大批党建研究人才,为做好党建研究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希望你们继续做好这方面工作,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要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和研讨交流活动,为党建研究工作者发挥作用、锻炼提高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要进一步整合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党建研究力量,加强组织协调和沟通服务,不断激发党建研究工作者的研究热情。要关心爱护广大党建研究工作者,为他们开展研究提供支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鼓励党建研究工作者敢讲话、讲真话,形成积极健康的研讨氛围,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环境。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篇3

一、美国翻译研究派的理论观

1 从翻译史来看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勒菲弗尔认为,“不同的各种文化常把翻译视为理所当然。更确切地说。不同的各种文化常把自己演化中某一时期流行的翻译技艺视为理所当然。”比如:中国中古时期的佛经翻译,起初是“偏于质”(直译),因为,当时的许多外国译者不怎么懂汉语;但到了两晋时期。译者大多数熟悉梵文与汉语,译文就趋于“达”而“雅”了。讲究词藻,与当时的文风相近。当然,一方面的原因是人们容易接受这种文风,但更多的潜在原因恐怕是中国始终自以为处于世界文化的中心地位,缺乏重视另外一种文化的自省意识而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的方式是最好的方式。由此可见。翻译一方面绝不仅仅是语言代码的转换,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息息相关:另一方面。翻译技艺多个世纪以来都在不断变化。

2 制约翻译的七大文化因素。翻译研究派认为,翻译研究不应局限于翻译本身,而应把它看作是一种文化发展的策略来研究。勒菲弗尔从七个方面对此进行了阐述和分析。(1)思想意识在形成翻译中的作用: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在两种文学传统的语境下进行的。译者处于特定时间的特定文化中。他对自己和自己文化的理解。即译者自身的思想意识是影响其翻译方法的诸多因素之一。(2)赞助人的力量:赞助人依靠自己或团体的经济和地位,通过翻译工作者使文学系统纳入自己的思想意识,为自己服务。(3)诗学:由一系列文学要素(文学手段、文学样式、主题、原型人物、情节和象征等)和文学在社会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两种因素构成。译者在原作诗学和自己文化的诗学之间进行妥协,以自己的译作影响着所处时代诗学的发展。(4)论域:指原作者和译者所属的特定文化的一整套概念、思想意识、任务和事物。原文在目的语文化中的地位、形象、目的语文化可以接受的文本类型、措辞、阅读对象及其所习惯的行为模式等都会影响到译者的翻译策略。(5)翻译、语言发展和教育:首先,翻译丰富了母语表达的方式,如:词汇、修辞手段等;其次,翻译是学习外语的有效办法:但翻译教学不是教会学生使用语言,而是教会他们使用语外策略以制造译者头脑中的原文形象等。(6)翻译技巧:勒菲弗尔认为,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学科,想给出具体的规则技巧是不可能的,因为翻译的忠实决不能单纯从语言方面来解决。(7)中心文本和中心文化:代表了某一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翻译文本必会受到严格的检查,如《圣经》在不同时期的译本,势必被要求符合目的语文化的思想意识、诗学和论域等。

3 翻译是改写文本。长久以来,翻译都处于非创造性的文学边缘地位。相对源文本和原作者而言。翻译文本和译者似乎永远是次要的、第二位的和从属的。翻译也因此处于尴尬的非学科地位。然而。翻译研究派认为。翻译是改写文本:如同文学批评、传记、电影、戏剧、编纂文集等一样,翻译是创造,是创造另一个文本形象的一种形式。勒菲弗尔在他的专著《翻译、改写及文学名声的摆布》中通过对历史上一些文学作品的分析,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论证。

4 翻译研究的地位。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美国翻译研究派突破了语言学和传统美学的翻译研究范畴,提出了文化翻译的系统思想。勒菲弗尔和其他代表人物,如霍尔姆斯(James Holmes)、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等一起,各自或共同和专著,主编“翻译研究丛书”,传播该派学说,力主提高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学术地位。

二、美国翻译研究派的实践评析

勒菲弗尔在《文学与翻译:比较文学语境中的实践与理论》尤其是第二章中,尝试着把自己的翻译理论用于具体教学,就语言使用的言外之意在翻译中的处理方法分别举例并进行了论证,包括头韵、典故、比喻、新词、拟作、双关语、语域、情景和时间等。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例子都是孤立的,未能和自己的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他认为:理想的翻译是既能表达原文的意义,又能表达原文的言外之意。但他也承认,在翻译实践中。一般往往只能完成第一个任务。他建议译者应学会自上而下的处理过程。即:文化-文本-文本结构-段落-句子-短语-词:也就是说从宏观到微观。在微观层次上,译者可以运用他所学到的一切语言手段和阐释手段,但其最终目的是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的文本,而不是斤斤于词和句,要注重目的语读者的诗学和思想意识。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篇4

一、教师评价理论浅析

(一)奖惩性教师评价

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罚为最终目的,把教师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的评价结果,做为评先、评优、晋级、奖金发放的依据。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检查和鉴定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是否符合学校制定的目标;二是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做出奖励或惩罚。

现在学校管理中的“优胜劣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能者上,庸者下”“末位淘汰”等,均是奖惩性评价的突出体现。奖惩性教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评价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并且只注重教师已有的工作表现,只关心评价的最终结果,教师难以参与评价之中,只有被动的接受评价,因此,这种教师评价制度难以引起全体教师的重视,有时还会造成教师与评价者之间关系紧张。它对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影响是有限的,在某些时候还可能是消极的。

(二)发展性教师评价

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质上是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形成性教师评价。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发展性评价重视教师的个人价值和专业价值,强调教师评级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仅注重教师过去工作表现和已取得的工作业绩,而且更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和学校的未来发展。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教师评价,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净胜;二是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确定教师个人进一步的发展需求,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给教师提供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从而促进学校未来的发展。

发展性教师评价虽然能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同,但评价只注重过程,不重结果,有时不能确保学校及教师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教师评价实践初探

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级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师评价体系都不会十全十美,我们通过整合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构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师评价体系。

(一)明确评价目的

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衡量各类教师评价的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各类教师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促进学校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评价改革要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2.多元性原则:内容多元化、主体多元化、方法多元化。

3.过程性原则: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学校要关注教师的工作过程,及时积累资料,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三)确立评价内容

师德、教育、教学、科研、管理。

(四)多元评价

1.对象多元化:中层干部、教师、职员、工人。

2.内容多元化:师德、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

3.主体多元化

(1)教师自我评价:教师自评是主要倡导的评价形式,也是教师评级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每一位教师对自己都是最为了解的,最知道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困难,同时也都具备一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能力。因此,我们在对教师的评价时注意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践证明:教师在自评中认识到的问题往往比在他评中别人给其指出来更容易接受,更便于改进。所以,对于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或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教师自我评价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自我评价可采用自我总结的方法进行。

(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做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我们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等工作,通过定期召开学生评价教师的座谈会,做为定性评价;设计学生问卷,让学生通过答卷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定量评价。

(3)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是家长的一项权利,也会死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合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等工作,也通过定期召开家长评价教师的座谈会,做为定性评价;设计家长问卷,让家长通过答卷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过定量评价。

实践中我们感到: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结果与教师自评、同事及领导评价的结果往往是一致的。

(4)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教师与教师间彼此都非常了解,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同一个教研组或同一个年级组之间的教师在一起合作共事,他们对彼此间的优点、缺点、长处、不足等情况颇为了解。所以,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重要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被评教师可从同事评价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对于引进教育教学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都非常有益。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评议、互评量表、听课评课、民意测验等方式开展教师互评,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5)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应该是最了解教师工作情况的,同时,学校评价教师的各种量化评比都是由学校管理者负责的,甚至有些量化结果是对教师某一方面评价的最重要依据。学校成立教师的评价领导小组,通过评价量表、交换意见、撰写评语等方式对教师分阶段实施评价。

4.方法多元化

(1)奖惩性评价:奖惩性评价在教师评估中有时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如《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方法》《德育工作评比及奖励方法》《教学工作评比及奖励方法》《教科研工作评比及奖励办法》《教师考核细则》《中层干部考核细则》《职员工人考核细则》《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工资考核分配方案》等,这些奖惩性评价对教师工作的督促和提高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在教师评价中更能体现新的评价理念,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意义重大。如: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成长记录袋”的自评与互评,对教师的发展规划、教育工作、教学工作、学习、科研、管理等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建立新的目标,促使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课堂观察”对教师的教学取向、教学方式、教材运用、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的导引、提问技巧、教师的观察力、调控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认知表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表现、课堂氛围等进行观察、评价和反馈,使教师在听取课后评议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修正,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再如说课活动、评课活动等,都是发展性评价很好的形式。

(3)民主评议:民主评议在教师评价中广泛应用。如:学校的各种民主推荐、民主评议等。

(4)定量评价:定量评价在教师评价中更为普遍。如:学校的各种量化评比方案、细则、意见等。

(5)成长记录袋评价:我们对教师的教育工作主要通过建立的教师成长记录袋,从①教育思想;②反映个人教育水平的代表性作品、成果;③我的教育故事等方面进行自我展示和评价。

我们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主要通过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从①教学模式;②自我推荐的教案或教学设计;③自我推荐的课件;④承担的公开课的影像等;⑤教学成绩;⑥我的教学故事;⑦教学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自我展示和评价。

我们对教师的科研工作主要通过建立的教师成长记录袋,从①课题研究(包括参与或申请的课题);②研究成果(包括发表的论文或著作)等方面进行自我展示和评价。

我们对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主要通过建立的教师成长记录袋,从①课堂管理;②班级管理;③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自我展示和评价。

(6)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能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情感体验等式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同课异构、研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等教学、教科研活动,大家一起来评价和研究课堂教学,通过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注重关课评课的过程,淡化评化,使教师能轻装上阵,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7)典型案例评价: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教师的教学案例,如:对我校杨忆慧、张红昌等典型教师进行研究分析,让教师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优势,提供他人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

三、基本经验

(一)分系列评价

由于教师岗位的职责不同,各种人员的工作目标也就产生了相应的差别。因此,我们要根据其岗位职责构建不同的评价目标和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对教师的评价达到科学规范、公正合理。

(二)多元评价

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劳动,教师劳动的成效是多元的。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必须从内容多元、主体多元等进行评价,合理的反映出教师工作的全面价值。

(三)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通过奖惩性评价实现“重结果”“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优质优酬”,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师队伍管理,有效地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激发教师内部活力。通过发展性评价实现“重过程”“重发展”“促提高”。

(四)民主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民主评价是发扬民主的重要体现,是教师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有时因种种原因“票决”结果会偏离实际。定量评价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量化等鲜明的特征。但定量评价有时会因量化方案的不完善,评价结果也会偏离实际。民主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优势互补,才能使评价更加科学、公平和公正。

四、初见成效

我校目前正在研究和实践的教师评价,不仅注重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而且更加注重教师和学校的未来发展。学校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使每位教师都有发展的空间。如通过评价发现有特殊专长的教师,树立典型。我们重视了评价的诊断、改进和激励功能,在评价结果的处理上有了新的起色主要让教师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帮助教师有针对性的改进,从而促进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和教师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引起全体教师的共鸣和响应,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篇5

一、 教师评价理论浅析

(一) 奖惩性教师评价

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罚为最终目的,把教师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的评价结果,做为评先、评优、晋级、奖金发放的依据。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检查和鉴定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是否符合学校制定的目标;二是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做出奖励或惩罚。

现在学校管理中的“优胜劣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能者上,庸者下”“末位淘汰”等,均是奖惩性评价的突出体现。奖惩性教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我们也要看到,这种评价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并且只注重教师已有的工作表现,只关心评价的最终结果,教师难以参与评价之中,只有被动的接受评价,因此,这种教师评价制度难以引起全体教师的重视,有时还会造成教师与评价者之间关系紧张。它对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影响是有限的,在某些时候还可能是消极的。

(二) 发展性教师评价

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质上是以促进教师未来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形成性教师评价。在没有奖惩的条件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发展性评价重视教师的个人价值和专业价值,强调教师评级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不仅注重教师过去工作表现和已取得的工作业绩,而且更注重教师的未来发展和学校的未来发展。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一是通过教师评价,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培养他们的主人翁净胜;二是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和工作业绩,确定教师个人进一步的发展需求,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给教师提供培训或自我发展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工作能力,从而促进学校未来的发展。

发展性教师评价虽然能得到全体教师的认同,但评价只注重过程,不重结果,有时不能确保学校及教师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 教师评价实践初探

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级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事实上,任何一种教师评价体系都不会十全十美,我们通过整合奖惩性教师评价和发展性教师评价,构建了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师评价体系。

(一) 明确评价目的

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确立衡量各类教师评价的标准,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各类教师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促进每个教师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促进学校领导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评价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评价改革要着眼于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发展,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教师和学校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2.多元性原则:内容多元化、主体多元化、方法多元化。

3.过程性原则: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学校要关注教师的工作过程,及时积累资料,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组成部分。

(三)确立评价内容

师德、教育、教学、科研、管理。

(四) 多元评价

1.对象多元化:中层干部、教师、职员、工人。

2.内容多元化:师德、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服务。

3.主体多元化

(1)教师自我评价:教师自评是主要倡导的评价形式,也是教师评级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每一位教师对自己都是最为了解的,最知道自己工作中的优势和困难,同时也都具备一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能力。因此,我们在对教师的评价时注意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践证明:教师在自评中认识到的问题往往比在他评中别人给其指出来更容易接受,更便于改进。所以,对于工作中存在一些不足或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教师自我评价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自我评价可采用自我总结的方法进行。

(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做为教育的对象,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教育活动有着最直接的感受和判断。我们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等工作,通过定期召开学生评价教师的座谈会,做为定性评价;设计学生问卷,让学生通过答卷的形式,对教师进行定量评价。

(3)家长对教师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是家长的一项权利,也会死促进家长了解学校和教师,形成家校合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等工作,也通过定期召开家长评价教师的座谈会,做为定性评价;设计家长问卷,让家长通过答卷的形式,对教师进行过定量评价。

实践中我们感到: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结果与教师自评、同事及领导评价的结果往往是一致的。

(4)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教师与教师间彼此都非常了解,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同一个教研组或同一个年级组之间的教师在一起合作共事,他们对彼此间的优点、缺点、长处、不足等情况颇为了解。所以,教师对教师的评价是重要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被评教师可从同事评价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对于引进教育教学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都非常有益。通过调查问卷、座谈评议、互评量表、听课评课、民意测验等方式开展教师互评,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5)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学校管理者应该是最了解教师工作情况的,同时,学校评价教师的各种量化评比都是由学校管理者负责的,甚至有些量化结果是对教师某一方面评价的最重要依据。学校成立教师的评价领导小组,通过评价量表、交换意见、撰写评语等方式对教师分阶段实施评价。

4.方法多元化

(1)奖惩性评价:奖惩性评价在教师评估中有时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效。如《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方法》《德育工作评比及奖励方法》《教学工作评比及奖励方法》《教科研工作评比及奖励办法》《教师考核细则》《中层干部考核细则》《职员工人考核细则》《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工资考核分配方案》等,这些奖惩性评价对教师工作的督促和提高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2)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在教师评价中更能体现新的评价理念,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意义重大。如: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成长记录袋”的自评与互评,对教师的发展规划、教育工作、教学工作、学习、科研、管理等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建立新的目标,促使教师专业发展;通过“课堂观察”对教师的教学取向、教学方式、教材运用、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师的导引、提问技巧、教师的观察力、调控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认知表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表现、课堂氛围等进行观察、评价和反馈,使教师在听取课后评议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和修正,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再如说课活动、评课活动等,都是发展性评价很好的形式。

(3)民主评议:民主评议在教师评价中广泛应用。如:学校的各种民主推荐、民主评议等。

(4)定量评价:定量评价在教师评价中更为普遍。如:学校的各种量化评比方案、细则、意见等。

(5)成长记录袋评价:我们对教师的教育工作主要通过建立的教师成长记录袋,从①教育思想;②反映个人教育水平的代表性作品、成果;③我的教育故事等方面进行自我展示和评价。

我们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主要通过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从①教学模式;②自我推荐的教案或教学设计;③自我推荐的课件;④承担的公开课的影像等;⑤教学成绩;⑥我的教学故事;⑦教学经验总结等方面进行自我展示和评价。

我们对教师的科研工作主要通过建立的教师成长记录袋,从①课题研究(包括参与或申请的课题);②研究成果(包括发表的论文或著作)等方面进行自我展示和评价。

我们对管理者的管理工作主要通过建立的教师成长记录袋,从①课堂管理;②班级管理;③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自我展示和评价。

(6)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课堂上教师能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积极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情感体验等式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对此,我们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同课异构、研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等教学、教科研活动,大家一起来评价和研究课堂教学,通过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一系列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注重关课评课的过程,淡化评化,使教师能轻装上阵,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7)典型案例评价: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教师的教学案例,如:对我校杨忆慧、张红昌等典型教师进行研究分析,让教师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优势,提供他人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

三、基本经验

(一)分系列评价

由于教师岗位的职责不同,各种人员的工作目标也就产生了相应的差别。因此,我们要根据其岗位职责构建不同的评价目标和标准。这样才能保证对教师的评价达到科学规范、公正合理。

(二) 多元评价

教师的劳动是复杂的劳动,教师劳动的成效是多元的。因此对教师的评价必须从内容多元、主体多元等进行评价,合理的反映出教师工作的全面价值。

(三) 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通过奖惩性评价实现“重结果”“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优质优酬”,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师队伍管理,有效地调动教职工积极性,激发教师内部活力。通过发展性评价实现“重过程”“重发展”“促提高”。

(四) 民主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民主评价是发扬民主的重要体现,是教师评价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有时因种种原因“票决”结果会偏离实际。定量评价具有客观化、标准化、精确化、量化等鲜明的特征。但定量评价有时会因量化方案的不完善,评价结果也会偏离实际。民主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优势互补,才能使评价更加科学、公平和公正。

四、 初见成效

我校目前正在研究和实践的教师评价,不仅注重教师个人的工作表现,而且更加注重教师和学校的未来发展。学校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使每位教师都有发展的空间。如通过评价发现有特殊专长的教师,树立典型。我们重视了评价的诊断、改进和激励功能,在评价结果的处理上有了新的起色主要让教师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帮助教师有针对性的改进,从而促进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和教师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引起全体教师的共鸣和响应,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篇6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研究;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18-0035-02

1 前 言

随着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的转变,知识与信息在各个领域的作用不断提高,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就应运而生。对于一个企业或组织来说,其内部进行的知识管理主要是指,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技术,挖掘、整理、存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知识资源,并实施科学的管理和维护,恰到好处的运用这些资源,使企业或组织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在迅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这种运用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管理模式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2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

2.1 企业知识管理的含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在提高物质的经济价值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信息生产规模的扩大速度远远超过了扩大物质生产规模的速度。由于知识和信息可以深入到物质生产的各个环节,正确的掌握并运用知识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那么,将知识与信息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它会发挥怎样特殊的作用呢?企业的知识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阶层运用有效的管理制度,对企业内部的知识与信息进行集成,充分利用有效的知识和信息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这一过程,不仅仅是拥有完善员工培训机制或合适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而是将企业所拥有的显性和隐性的知识进行整合并与所有员工共享,然后合理的利用和分配这些知识,使其在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环节发挥巨大的作用。

在一个企业中,知识的类型有很多种:用于交流和学习的书面知识、设备操作过程中的技术知识、员工们对于自己岗位的经验知识、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管理形式及组织制度等。如此多的知识种类,要求企业知识管理的类型也应该多样。因此,企业知识管理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管理企业文化、管理企业制度、管理员工的职业素质等。

2.2 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

(1)重视人才的作用。人才作为企业的主体,在企业发展与壮大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才是知识的有机载体,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恰恰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它可以渗透到知识管理中,通过不断的探索与研究,开发员工潜在的能力,培养人才,鼓舞士气,使员工头脑中的知识显性化为公司的共同财富。重视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正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原则之一。

(2)发挥知识的效用。对于企业的知识管理来说,知识的力量体现在各个业务领域。企业必须注重知识这种无形资产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作用,对其有效经营,大大增加知识的产出量和价值量。使其应用于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渗透到企业文化内涵中,指导各部门的工作。

(3)服从企业的发展战略。任何一种管理措施都必须以企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知识管理也不例外。对于一个企业,其主要的核心知识体系必须服从于企业发展的长远目标,而对于知识领域的管理要在明确这一目标的基础上对培养人才、建立制度、完善体系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只有知识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大大促进企业的发展。

2.3 企业知识管理的特点

企业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对知识管理的运用特征如下:首先,以人为本,把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其次,以知识这种无形资产为管理对象,发挥其巨大的作用。再次,以员工及企业所具有的隐性知识为管理重点,并注重知识之间的共享与转换。最后,以知识的创新为管理目标,这是企业知识管理的标志性特点。

2.4 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

(1)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一些无法预测的事件的发生对于企业的应变能力是一种巨大的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非传统竞争对手的出现等情况,企业能够把这些突发事件对其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对变化的市场做出及时的反应,这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

(2)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企业屹立于企业之林的根本,如果一个企业丧失了创新能力,其必定被社会所淘汰。随着技术不断的更新,产品生产周期不断缩短,不断创新的能力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最有效的办法。知识管理能够挖掘、集聚员工的知识与经验,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从而使企业保持经久不息的生命力。

(3)增进员工的技术水平。员工作为企业的最小组成单位,其专业素养、技术水平关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要不断的增进员工的技能、提高其素质。这就需要对员工进行开展定期研讨、远程学习、在职培训等活动。一个企业如果能够把员工的学习和培训制度化并付诸实践,就称得上灵活运用知识管理的企业。

(4)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知识管理的另一个目标就是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它可以通过共享最有效的技术方法,大大缩短工作时间并减少重复劳动,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工作量。这依赖于企业内部资源的共享程度,而共享程度又依赖于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使命感,这正是知识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巨大的正向作用。

3 企业知识管理实践

3.1 企业知识管理实施条件

知识管理所必需的基本条件是现代企业施行知识管理基础,概括地说,条件如下:

第一,管理能力卓越的知识主管。在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知识主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可以帮助企业尽快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而且还能加快实现企业的知识管理。第二,公司高级管理层的知识管理意识也很重要。企业必须有一个开明的主要领导人,他能够把握时代的脉搏,能够深入了解并支持知识管理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并且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很好的应对策略,促进知识管理的有效进行。第三,价值评价准则必须明确。对于公司所拥有的知识类资源,能够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员工的能力和作用做出客观的评价,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以奖金等形式鼓励人才的创新,增强企业绩效的公平性。第四,企业文化、知识能够有条件的共享。创造一种鼓励创新和知识共享的新型文化氛围。用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员工之间的经验与技术的共享,避免员工之间因彼此存在竞争,而故意隐藏自己高效工作的方法,不与他人分享。只有人人都站在集体的利益上考虑问题,企业才能做大做强。第五,对于知识管理的技术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企业中庞大的知识体系,仅靠几个管理人员是很难把握的,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技术支持,例如信息网络与通信设施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知识管理的效率。

3.2 企业知识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不能有效的配置企业的人力资源。在一些企业中存在思想僵化,传统管理观念根深蒂固,使管理阶层不能发挥其选拔人才,增强企业活力的作用。在这种传统管理形式下,陈旧的思想及家族传承式的经营模式大大阻碍了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有志青年在企业中作用的发挥,有的甚至妒贤嫉能,使员工的才华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也不能用于提高企业的活力的各项活动中,造成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的白白流失或浪费。

其次,企业的管理内容缺失是在知识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很难形成良好的知识管理体系,就是由于管理阶层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并没有意识到知识管理对于一个企业发展的必要性。这样就阻碍了有效管理制度的形成,当然其中包含了对企业员工的考核及奖惩制度,这极大的影响了企业的监督力度,使员工的惰性增加,知识管理也就成了一纸空谈。

再次,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企业文化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也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形式,良好的文化可以增强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在这种主人翁意识的驱动下,员工的能力自然而然的达到最大化的发挥。因此,构建一种知识型的企业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正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所以,在主张知识管理的同时,必须重视企业文化氛围的塑造。

3.3 企业知识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1)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有效的人力资源配置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专业人才在企业中的作用,使企业的软实力增强,这首先就应该改变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避免人才的流失。但是,对人才的评价标准要有所转变,不是拥有越多的知识就能在企业中发挥越大的作用,一定要把知识传播出去,用到实处。也不是其个人所创造的成果有多么丰厚,而是帮助企业协调整个团队使企业创造最大的利润。当然,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企业要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员工增大在知识学习方面的投入,只有企业积累更多、更新的知识,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价值。

(2)知识管理体系的完善。有效的管理体系能促进知识管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一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管理主管的设立,这一职务可以及时的指定有效的管理计划,协调企业的各种知识活动。其次就是与知识有关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如信息平台、知识库和图书馆等。创新激励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对积极参与知识共享的员工给予奖励,并对知识创新者授予知识产权。

(3)企业文化的构建。实施知识管理要求高层领导重视并改造传统企业文化,用文化的力量促使员工意识到知识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使员工重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力。对知识管理能起到正向推动作用的企业文化,如集体荣誉感、团队合作精神、主人翁意识等,他们能够推动知识的创造与流通,并迅速整合到服务、产品中去,在这样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中,知识管理才能够顺利的展开。

参考文献:

[1]崔广臣,籍红艳,朱福财.浅析企业管理中的“知识管理”[J].黑龙江水利科技,2003(1):13.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篇7

企业创新理念的变化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和欧洲工业朝着组合化(modularity)、专业化(specialization)、外包化(outsourcing)和网络化(networking)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企业特别是跨国技术密集型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出现了变化。虽然企业仍在努力开发和保持自己唯一、复杂和不易被复制的核心技术,但当今世界由于很多技术在垂直链上出现中断和知识的快速传播,他们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放弃技术垄断,与其他高水平专业供应商分享市场价值。企业对外进行技术转移或外包后,仍然保留概念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以协调相关研究、设计和制造。由此企业对核心竞争能力(core of competencies)有了新的理解,即从认知体(bodies of understanding)向具备基础或背景能力(backgrund competencies)过渡。企业一方面继续保持在核心技术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放弃在所有方面进行深度开发,增强协调和吸收外部技术的能力。另一方面大企业逐渐成为创新设计师(Innovation architect)和扮演价值链市场协调员(market coodinator)角色,提高对其他专业性和经验性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

科学技术信息的快速传播也促使企业必须进行开放式创新。比如音响放大器是在一个大学出现的发明技术,各企业采取不同的创新方式进行吸收。美国TI公司初期阶段已成功把该技术转移到自己的系统内,但当偶然性发明了数字式放大器技术后,迅速与发明人建立合作关系,并以此开发了新系统和芯片。日本SONY则过高估计并固守自己的核心技术,只好面对市场对芯片式放大器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痛苦挣扎。

传统封闭式自主创新模式仍是需要的,但其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企业会变得僵硬。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具备不断重组技术结构和资源的能力,在消化吸收外来技术的同时向外输出技术,在不同的价值链上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目前各国加大了研发投入,风险投资促进新生科技型企业的诞生,知识产权得到更合理保护,专业性和中小型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市场调节科技发展的力度加大,加速了企业从封闭型创新向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过渡。

传统创新模式面临的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欧企业的创新管理理念基本上是封闭式(closed innovation),企业在内部进行创意研究和开发,直到产品进入市场。虽然近几十年企业之间出现了技术联盟形式,但其基本逻辑仍是依靠内在能力创新。然而随着研究和开发成本及复杂性的增加,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大量技术供应者和用户的出现,风险投资、大学和科研单位先进技术的快速扩散,封闭式创新管理模式受到挑战。

传统创新模式的路线图为:科学和技术研究―>开发―>新产品和服务―>市场,即 :研究项目的启动是基于企业自身科学基础,目标是自己使用。其中一些项目半路搁浅,一些项目继续往前走,最后只有少量项目进入市场。由于这是单向的,所以被称为内部封闭式创新。美国AT and T Bell实验室是这方面的代表,尽管他们有很多研究成果,但却是典型的封闭式企业文化。

目前这种封闭式创新模式已面临如下挑战:

1.高技术人才的流动

目前,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和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知识劳动者市场供应充分。这些生产有用知识的“原材料”可以很容易从原来的研发中心或企业向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大学、新生企业、咨询机构和其他第三者流动并转移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一个企业可以通过雇用另一个企业的科技人员受益,专业工程师能够从一个企业向另一个待遇更好的企业漂流。比如美国现有硬盘技术公司中有21%是由原IBM公司离开的工程师所创办。美欧的移民政策对吸引第三国的专业技术人员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美国国家基金会统计,美国MIT和斯坦福大学50%的博士后不是美国公民,硅谷30%的计算机公司不是在美国诞生。然而美国并没有给所在国给予补偿。竞争对手用提供更优惠待遇挖走人才并获得所需要的技术。高技术人才的流动或流失给封闭性创新企业的研发投资造成困扰。

2.风险投资

1980年以后风险投资在美国快速发展,2000年已从初期的8亿美元增加到800亿美元。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模式产生重要影响,大量的研发人员受高风险/高回报的诱惑去创办自己的企业,原企业内的知识库和技术储备受到威胁。虽然大企业可以提供一流设备、激励措施和知识环境进行研究工作,但不能阻止新生企业从原企业剥离出去,也不能阻止内部科技人员的离开。

3.外部供应商增加

过去技术密集性企业很难找到相匹配的供应商来提供技术服务。但目前情况已发生了变化,供应商甚至能够提供高于本企业所能达到的高质量服务。这一方面可以支持企业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而不是所有方面进行研发,加速成果转化速度,但另一方面因供应商面对所有客户,使得企业的研究成果有可能向外部泄露。

4.技术垄断时代的结束

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信息、通信、生物、新材料技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已远远超出单个企业和机构的研发能力,企业之间必须进行合作和放弃垄断。

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建立

目前美欧学术界关于“开放式创新”的理念主要基于Henry Chesbrough教授的下属描述:“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是指企业使用有目的性输入和输出技术来加快内部创新,并以相应的方式扩大在外部使用创新技术的市场”(The use of purposive inflows and outflows of knowlege to accelerate internal innovation ,and expand the markets for external use of innovation ,respectively 。根据该理念,在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企业能够也应该像使用内部技术一样利用外部技术,并利用内部和外部创新技术及途径开拓市场。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能够做到不断进行许可证买进(License in)和转让(License out),企业并购(Spin in)和剥离(Spin out),获取(Acquire)和放弃(Divest)。开放式创新的路线图为:内部技术+外部引进技术派生新企业(Spin off)+许可证转让传统市场+许可证转让市场+新市场。开放式创新模式的特点是研究项目的启动是基于自身技术和引进技术,市场进入是通过许可证转让、建立风险投资企业、传统市场开发等多条途径。美国IBM ,Intel,Procter and Gamble等公司是开放式创新的成功范例。

在处理知识产权方面,封闭式创新条件下企业积累知识产权主要供内部使用,多数专利没有被相关企业开发,失去应有的价值。在开放式创新条件下,企业成为知识产权的卖方和买方,知识产权通过许可证转让、企业延伸、风险投资等其他方式变成灵活的企业资产。

开方式创新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建立企业合作网络,涉及处理企业并入、企业延伸、风险投资、合资等机构之间的关系。它们可以是一种正式合作网络,如建立合资企业和研发伙伴联盟,或是客户-供应者关系如许可证转让、签订合约、关键设备共享等,或是建立有共同市场和开发互补产品的横向联盟。非正式合作网络如个体之间的合作等。合作网络是企业创新的一个增值战略,它可使企业对外来技术作出快速反应,找到自己技术的市场,加速实现科研成果商品化。

为开放式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政府的角色

政府在创新活动中一是扮演政策制定者和监督人,比如制定技术开发和传播的一般规则,知识产权的确定和保护,竞争政策,促进新生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等;二是对研发和创新项目提供直接补贴;三是创新产品的购买者,政府采购对产品开发起引领作用。

2.教育和培训

技术创新政策离不开一套完整和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应鼓励大学、研究单位和企业之间加强人才流动,交叉兼职,特别是安排大学生到企业去实习。只有大学和研究单位真正了解企业的问题和需要才能实现实质性合作。

3.风险投资

与政府拨款人相比,风险投资商面对的要么是高回报要么是失败,他们比政府行政官员更活跃和敏感,对项目信息预测相对要准确。因此对商业性阶段的创新项目采用市场拨款机制更符合发展规律。与美国相比,欧洲对新生企业的风险投资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力度小,二是在商业化技术创新阶段出现断带,企业很难找到扩充资金。另外,欧洲风险投资是防守型,是否投资取决于新生企业是否拥有专利,而明智的风险投资标准则应根据企业的潜在创新能力而定。

4.一个好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在创新保护和扩散方面找到平衡

据统计,大企业80%-85%的专利没有得到利用。政府应制定政策鼓励企业把这些专利技术在其他企业使用,比如许可证转让、建立技术剥离企业,大力发展技术市场等。

5.建立企业竞争机制

保持企业创新活力的重要措施是建立企业竞争机制。技术持有者和卖主总想保持垄断地位,但竞争越激烈他们就越难保护所有技术。在开放式创新条件下,政府的政策应使得他们以合法形式扩散技术,比如转让许可证,以该技术为基础建立技术标准或技术平台。中小科技型企业最具经济活力,他们与大企业的竞争与合作将推动未来经济的发展,政府应特别给予扶持。另外,目前各国都偏于关注从大学和科研单位孵化企业,但它们在初始阶段离市场较远,而从企业分离出来的商业性小企业其生存能力、增长幅度和效益更好,也应得足够支持。

6.建立企业技术创新合作体系

创新是相关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目前大多数企业是在孤军作战,合作不足。开放式创新模式可使企业找到一种新方式在价值链的不同点进行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企业之间以及与研究单位和大学之间建立密切联系将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建立和管理企业合作网络的重要原则是实现“共赢”。除企业和研究机构外,政府部门也在合作体系中起重要作用,如鼓励竞争和以反传统及习惯势利精神推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实施。

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篇8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经济一体化是为实现经济全球化这一目标必经的历史阶段。几十年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不少理论与实践案例应运而生,这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中国经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无启示。

从理论和现实看,中国应该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

1.经济一体化有深厚的济学基础。

经济一体化有其经济学上的内在合理性。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已经证明,基于比较优势和规模报酬递增这两大理由之上的自由贸易能极大地促进各国的生产效率和世界的总产出。当前,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传递用于协调和管理世界各地生产的信息及其处理成本大幅下降,组织国际分工的成本急剧减低。正因为如此,各国有强大的动力参加这种国际分工。而且,参加的国家越多,平均成本可以降得越低。因为它们的产品可以面对更大的市场。采取闭关自守政策的国家必定只能以本国为市场,各种产品的产量不可能很大,因而平均成本必然很高,根本无法同参加国际分工的国家相竞争。同时,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入,各国间的依存度会逐步加强,这将迫使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另外,各国也日益意识到,世界虽然人为地分成许多政治单位,但从生态、环保、资源、和人文的角度看,地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各国必须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共享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和防止全球生态的进一步恶化。

2.中国改革开放其实也是经济一体化的过程。

1978年以来。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目前,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雏形已基本显现,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已基本消失。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际上也是经济一体的过程。首先,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一方面是贸易额的增加,现在中国大陆已经是世界第十大外贸国;另一方面是随着对外贸易国别和地区的扩大以及深度的增加,对外贸易依存度越来越大。其次,资本流动数量不断增加。目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资本流入国,同时,中国也开始适量对外投资。再次,加入国际经济组织,参与国际经济协调。目前,中国已经加入了包括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在内的国际经济组织,同时加入了亚太经合组织这个准一体化的组织,不断参与世界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协调。因此,整体上看,中国改革开放本身也是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也正是由于这一过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联系不断密切,迫使改革开发的力度一步步加大。

3.亚洲的现状决定中国应该加快一体化进程。

回顾上一世纪,我们发现,亚洲如同一串散落的珍珠一样,尽管次区域的经济整合度已相当高,但整个亚洲经济的一体化步伐却仍相对迟缓,缺乏一根有效的主线将他们由联起来。1997年之后,亚洲孤立的危险日益浓重,整合亚洲的压力也日甚。

和欧洲以及美洲的一体化相比,亚洲无疑已显得落后了。亚洲至今没有制度化的区域融合安排,长久以来,亚洲一体化的合作仅有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部长会议和高官会等,一直缺乏有效的谈判机制。尽管在《汉城宣言》正式确立了APEC的宗旨和目标为“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但从严格意义上讲,APEC还不算一个经济一体化组织。APEC的特色在于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这一方面赋予了APEC求同存异、灵活务实的优势,但同时也带来了清谈气氛过浓,缺乏多边谈判和制定多边行动纲领的制度化约束的弊端。一体化的收益和参与者为其支付的成本、为其所承受的风险呈正比,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亚洲希望加速其一体化。就不能不增强谈判机制和制度化约束色彩。亚洲内部曾经涌现出“东亚奇迹”,目前正被人津津乐道的则是“中国奇迹”,但区域经济整合进展不大。亚洲内部存在纷繁的次区域板块,例如东盟板块。澳新板块、“中国经济”板块、南亚板块等,次区域的社会经济合作也日趋频繁,但亚洲明显地缺乏推动者,如果这样的状况延续下去,则亚洲就可能仍是半个世纪前邱吉尔曾经说的那样,亚洲?那只是个地理概念!

4.一体化过程的推进有助于增加中国的国际空间。

尽管美国也参加了APEC,但其有两个明显的用意:一是借亚太一体化对付欧盟;二是想利用自己在APEC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遏制中国。同时,美国又在不遗余力地推进美洲一体化的进程:先是NAFTA的建立,解决了自己在北美一体化中的领导地位;另外,美国积极推动整个美洲的经济一体化,西半球贸易会议宣布,将2005年1月1日定为完成从加拿大到智利建立世界上最大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期限。美洲一体化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层次,欧美间在种族和人文方面存在千丝万缕的传承关系,而美洲和亚洲主要的经济体又同时为APEC所覆盖,因此其区域经济整合如果顺利,将给欧洲构成追赶的压力。而对亚洲构成示范的压力。这对中国拓展自身活动的国际空间来言是十分不利的。

中国如何加快经济一位化的进程

就目前而言,中国需要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加深经济一体化的力度。

1.对外方面,通过各种手段,加快以中日为主的东亚经济一体化。

亚洲经济一体化之所以发展速度不快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这一地区缺乏强劲的推动者,这使得区域竞争和区域融合不尽同步。欧盟中存在德法核心,美洲存在美加核心,但亚洲缺乏促成区域化的“凝聚核”。

从经济实力而言,中国和日本在东亚处于领先水平。尽管日本经济已在呆滞的泥潭中挣扎了十余年,日本国民财富也在迅速缩水,但此类缩水主要是不动产和股票市值蒸发引起的,例如2000年土地资产缩水了76万亿日元,股票市值缩水了88万亿日元,这并没有损害到日本经济的根本。迄今日本人均GDP仍然高达3.76万美元,位居全球第二,其制造业也涌现了例如液晶显示、光相关技术产品等一系列在2001年度增长达20%以上的行业,并且在超精密技术产业方面仍居于全球领先。中国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目前从GDP而言位居世界第七。另外,尽管目前东盟成立已有30多年,但由于这个一体化组织的十个成员整体实力比较弱,产业结构方面又存在着很大的雷同,因此,现在看来,这一组织的经济实力还不是太强。这样看来,亚洲特别是东亚的一体化应该由中日来充当核心了。但是,由于日本国内某些势力对二战中侵略亚洲国家的历史一直没有彻底悔过,这使得亚洲国家对日本还存有很大戒心,这对东亚的一体化十分不利。另外,当前日本似乎正成为亚洲区域经济的竞争对手,而非合作伙伴。回顾1997年的亚洲危机,当时日本的大型银行为尽力满足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全力从亚洲抽回贷款尤其是“君子协议”贷款,使得亚洲突然面临巨大的流动性困难,是引发亚洲金融出现雪崩式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从1997年起,日本对亚洲的贷款锐减了80%,对亚洲的海外直接投资则减半。这样看来,日本经济就不是日益整合于亚洲经济之中,而是孤悬于亚洲经济之外。

笔者认为,现在要培育中日核心,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依靠日本国内各界,敦促其政府对侵略问题彻底反省,尽快融入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但笔者估计,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推动,这一进程将十分缓慢。第二,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同时应增强自身实力,迫使日本就范。具体来说,一方面中国应加强与东盟的合作。2001年11月5日在文莱召开了“10+3”(亚细安+中日韩)首脑会议。针对中国总理朱镕基正式提出的十年内建立起中国-亚细安自由贸易区(CAFTA)的建议,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对CAFTA表示赞同,认为“建立中国-亚细安自由贸易区机会千载难逢,我们决不能错过”,其余的东盟诸国对该提议基本上没有任何强烈的异议,这证明东盟各国对与中国的经济的互补性表示一致认可。不仅如此,亚细安已开始进一步寻求与中国的政治合作和地区安全协作。泰国外交部长素拉吉表示同意并支持CAFTA的提议,并期待“通过加强与中国的协作,使黄金三角地带出产的不再经由中国流向世界各地”。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在同一首脑会议上,由日本倡导的全面支持美国的谴责世界恐怖主义的决议遭到亚细安的否决。另一方面,中国与韩国应加强一体化的进程。如果中国和东盟、韩国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各方收益都明显增加时,将会迫使日本加入到东亚经济一体化中。

2.对内来说,中国应推进内部的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强自身经济实力。

要真正成为经济一体化组织中的核心成员,自身的经济实力要强于非核心成员。目前,中国总量与日本相比还有相当差距,从人均经济指标看,不仅比日本差,而且与亚洲四小相比也逊色不少。因此,中国应在积极推动对外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通过内部的一体化,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积极推进两岸四地的经济一体化

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同是一个国家,文化接近,语言一致,由于历史原因,一直没有实行实质的经济一体化。由于香港、澳门都已经回归祖国,因此,现在不少贸易障碍已经减少。对于台湾,两岸首先应该“三通”,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经济的一体化。由于比较棘手,因此,应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扩大两岸的贸易、投资,使得双方经济关联性不断增强,在此基础上,通过台湾民间力量给台湾当局施加压力,从而推进两岸四地的经济一体化。

第二,大陆应实现此区域的经济一体化。

目前,大陆的地区差距比较大,这对实现东亚的一体化是不利的。从欧盟的实践看,由于一些成员国贫困地区比较多,因此,共同的财政预算给这些国家的份额比较大,这引起了其他成员国的不满,不利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因此,缩小国内地区差,减少地方保护主义,首先实现大陆自身的一体化十分必要。

笔者认为,当前,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实现大陆的经济一体化:(1)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主要应通过输入技术的手段提高西部的经济实力。(2)加强边境地区的次区域一体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以加快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次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强化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经济总量的增加做出更多贡献。

加强对及全球化的研究,拢出解决途径,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扫清理论障碍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显现,如出现“马太效应”,穷国愈穷,富国越富,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在扩大。在当前的一些有关一体化和全球化的世界性会议上,出现了不少反对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呼声,这是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不和谐音。近来,随着这种噪声的加大,对一体化的阻碍也在加剧。因此,如何对付反对意见,是当前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个问题。在国内,尽管还没有这种强烈的反对之音,但中国只要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一体化,对此问题未雨绸缪进行前瞻性思考同样有重大意义。笔者认为,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到解决办法,应注意以下两个原则。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