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8篇

时间:2023-07-24 09:23:36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篇1

关键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正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寻求新理念、新途径和新方法。

一、目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之处

1、青少年思想教育整体性不强。

目前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不健全、不系统,尚未形成以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主的政治教育、以共产主义为重点的理想教育、以近代历史和党史为重点的革命传统教育、以讲道德、树新风为主的道德教育、以法律规章为主的法制教育为具体形式的学科教育,以及独立、自强、拼搏、奋斗、爱国、创兴等较为科学的一整套青少年思想教育系统。

2、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缺乏社会参与

有些地方基层党、团组织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对上级的精神贯彻执行不到位,形成上热下冷的不正常现象。从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来看,只有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提高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性,才能保证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积极效果,进而满足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全面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和实效,达到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发展的目的。

3、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方法

由于家长的溺爱导致了青少年缺乏独立面对社会的能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有些家长自身道德水准不高,无形中给青少年造成非马克思主义、非科学的影响,错误的引导了青少年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这些不科学的方法,容易导致青少年形成自卑、自私、封闭等不良的性格。如果家庭教育方法错误,青少年心理健康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4、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在激发创造力的同时亦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快节奏的生活和学习工作压力使青少年感到精神压抑。党政机关内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形式主义等不良风气,这些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心理和生理都还未发育定型的青少年们。

5、校内教育导向的问题。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学习的摇篮。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学校片面追求应试,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应试教育,只看学习成绩单,而忽视了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培养。

二、完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

(一)完善青少年思想教育大体系。采取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体系,在以学校为龙头的基础上,家长、社会有关方面要相互协同。在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为了保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就要从思想教育体系建设入手,对现有青少年思想教育情况全面掌握,结合青少年思想教育建设实际,积极建设并完善青少年思想教育体系,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指导。

(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分类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很强,因为其对象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复合体。

1.从青少年学生群体来说,其积极的一面是:具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努力勤奋、乐观向上,追求科学知识的热情较高,其消极的一面是:少部分青少年学生有政治信仰多元化和模糊现象;2.从青年职工群体来说,必须突出教育爱岗敬业、勇于奉献,同时引导青年职工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发展、社会进步有机统一起来。

3.从青年农民群体来说,主要存在着思想落后保守、缺乏长远眼光、团队意识不强、缺乏组织协调等问题。另外在当代青年农民身上也体现出善良淳朴、务实勤奋、崇尚新知识等新特点。因此,需侧重引导青年农民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争做“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两富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和生力军。

(三)高度重视家庭基础教育。首先家长要多与孩子沟通,然后就是“言传身教”。要培养青少年做一个有着基本做人的道德和高尚情操的人。每个青少年即是家庭的未来,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明天。只有每个家庭教育都有着对国家、民族、家庭高度负责的态度来做好每个阶段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整个社会才会形成关心青少年思想教育、促进青少年茁壮成长的良好氛围。

(四)不断总结创新教育方法。总的来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要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联系热点问题,贴紧现实需求,坚持把学习和日常生活工作结合起来,精心设计教育内容、教育形式,虚功实做,才能取得实效。具体来说:

首先要坚持继承与创新,把一般号召与典型宣传、文化熏陶与精神塑造相结合,实现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向开放型、个性化、引导式转变。注意解决广大青少年的实际性和热点性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为青少年办好事办实事结合起来。

其次要充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作为党和青少年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真正做到“走群众路线”,真正做到“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

再次要围绕青少年成长成才,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网络读书节”、“知识大比武”、“下基层体察民情”等。要针对青少年弱势群体,开展志愿者结对、爱心帮学、就业培训、维权等多种工作。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做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深入到青少年中去,心中装着青少年,行动为着青少年,真正将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青少年中去。

思想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有时甚至是反反复复的。为此,我们应明确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难度,要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创新工作理念,对工作模式和工作方法进行进一步完善,保证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有效开展,满足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使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敏.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理论与改革1999年第5期。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篇2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

西部地区属于民族聚居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西部民族地区的法治文化具有中华民族一般性和西部民族地区特殊地缘性相统一的特点。西部民族地区广大民众的法治观念,受到国家法令、家族宗法、宗教教规与民族习俗等影响,严重地制约了该地区的法治建设。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法治专门队伍建设”。这不仅意味着国家对民族地区法治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同时也表明我国民族地区法治队伍建设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比,还存在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本文认为,推动西部民族地区法治队伍建设必须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培养其树立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的法治习惯。

一、西部民族地区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西部民族地区的法制课堂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目前,我国青少年的法治教育比较重视法律知识的教育,把法制教育简单地看作是一种法律条文的传播和强记,从而导致了法制课堂内容空洞,形式单一。尤其在西部民族地区,这些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不能使青少年对“法”这个字眼产生感性的认识,法治教育很多时候都脱离了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忽视了对民族地区青少年法治精神的塑造、守法习惯的培养和用法能力的发展。

(二)西部民族地区的法治教育内容标准不一,缺乏规范化。《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但是,当前我国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不够规范,西部民族地区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在时间上,没有统一的法治文化教育课程。他们主要是通过思想品德课、政治课、国旗下讲话和班会时间等开展法治教育。而且这一地区严重缺乏双语教师,一些法律术语晦涩难懂无法翻译成民族语言,很难消除少数民族青少年的语言障碍,教育质量大打折扣。二是在教材上,目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中小学均无法治教育系统化教材。少量的法律知识分布散见在开设的《思想政治》课中,而且法治教育教师大部分由思想品德课、政治课教师兼任,他们既缺少专业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又缺乏法律实施的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的一些理论知识,满足不了学生的实际法律需求。

(三)西部民族地区部分校外青少年的法治文化教育被忽视。近年来,西部地区校园里的法治教育开展较多,但是却忽视了部分社会上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法治教育。这些青少年地处偏远地带,现代法律文化淡薄,法治观念并没有充分渗透到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生活中,受到家族宗法、宗教教规与民族习俗等影响严重,许多依然生活在教法原则、习惯势力、伦理规范、权威意志等构成的各种“类法律秩序”中。

二、如何把法治文化内化为西部民族地区青少年的价值认同和行为习惯

(一)开展生动活泼、符合西部民族地区青少年身心特点的法治教育活动。一方面,西部民族地区的学校应打破成规,改变传统的法治教育理念。西部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应在落实法制课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班级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及仪式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载体,结合西部民族地区的发展实际,在课余时间开展生动活泼的法治文化宣传活动,提高西部民族地区青少年对于法治文化的兴趣,激发他们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长久以来,青少年都被定义成法治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其实不然,青少年不仅是法治文化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主动传播者,政府要与学校加强配合,提供更多的机会让西部民族地区青少年参与到法治文化传播当中。

(二)合理设置法治课程,统一法治教材,配备专职法治教师和双语教师。为了做好西部民族地区青少年的法治文化教育工作,西部地区应该结合地区实际确立法治教育课程的学科地位、统一法治教育课程教材、合理设置法治教育课程的内容、配备专职法治教师和双语教师等,探索与重构青少年法制教育机制。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法律常识,而且要培养学生较强的遵纪守法意识,还要把法制内容翻译成当地的民族语言,消除语言障碍,让少数民族青少年们更好的理解法治文化的内容,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案例,宣传实用性较强的法律知识,大力提升法治教育成效。

(三)在西部民族地区建设“四位一体”的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的法治文化教育网络。一是学校可以根据西部民族地区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努力开展形象生动的法治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看守所、监狱等教育基地,通过参观、在押青少年现身说法等直观形式,让学生切身感受法律的权威、违法犯罪的严重危害和遵纪守法的重要性。通过法制演讲、辩论、庭审观摩、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具体实践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二是家长应密切注意青少年的思想动向,注重正面引导。家长们应该做到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对孩子起到示范作用,帮助西部民族地区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是在社区设立专门的西部民族地区法治文化宣传橱窗,板报,定期在社区举办宣传活动。对辖区内失学、辍学等青少年的家庭情况,给予更多的关心帮扶,解决他们的顾虑。四是社会方面,适时组织开展中小学校园及其周边环境整治活动,并充分利用互联网、影视等现代传媒,大力净化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环境,极力消除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华.青少年法制教育:困境与转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03).

[2]张亚林.和谐社会视角下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探索与研究[D].2014.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篇3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感召力和凝聚力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如何增强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又一工作重点。

1当前部分青少年思想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少年思想也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冲击,造成了当前青少年价值取向多元化,理想信念淡漠、文化生活低级枯燥等现象的出现。譬如有些青少年政治观念淡漠;有的狭隘自私,只顾索取与得益;缺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有的沉湎于游戏和网络;还有一些青少年讲享受,盲目追求高消费等等。强化政治意识,加强理想信念是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课题。部分青少年认为经济建设就是挣钱第一,造成了思想认识错位,对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对许多社会问题不能从整体上认知把握,片面理解,对社会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责任感,产生了信仰危机。排除部分青少年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发展存在的疑虑与隐忧,是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与改革开放成就相伴的一现象是趋于形成固定格局的收入两级分化、失业下岗、竞争失序等,导致部分青少年对改革负面评价的增加,对改革的前景持观望和说不清的态度,甚至有的青少年认为前途渺茫。强化法制纪律意识,增强社会公德是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课题。部分青少年由于不学法,不懂法、不守法,处理问题时感情用事,不考虑后果,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率呈上升的趋势。同时,当前的青少年社会公德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并存在许多新的道德困惑。部分青少年对公德赋予了很高的价值,强烈要求改善社会公德,但对自身的道德实践却缺乏严格的要求。加上社会对一些现象不能做出明确的道德评判,直接影响部分青少年行为的选择和道德的困惑。提高文化生活品味,丰富青少年社会活动是当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课题。部分青少年文化生活倾向于低级枯燥,沉迷于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没有把精力放在科学文化知识的汲取上,文化品味有待提升。

2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与感召力和凝聚力间的关系

青少年思想出现种种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缺乏实效性,不仅会造成思想教育工作的无效,还会降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威信,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成长成才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缺乏实效性,很大的原因在于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缺乏感召力和凝聚力,如果工作不能符合青少年的思维和活动模式,就无法获得广大青少年的认同,又何谈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呢!因此,我们应当明确把“以人为本”提升为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教育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青少年为本,客观评价及深层次分析他们的思想现状,准确把握思想教育的定位,理清工作思路,丰富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手段与形式,切实提高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3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感召力和凝聚力的途径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篇4

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是当前全国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之一,作为祖国的未来,这一代青年人,肩负着将中国从人治社会转变为法治社会的重要历史责任。所以在他们的身上,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在未来的社会发展浪潮中,懂得一定法律知识和具备较强法律意识的人才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肩负起更加重要的担当。加强对青少年尤其是在校学生的法治文化教育是培养和造就新一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他们增强法制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合格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是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长远方针。当前青少年接触社会的年龄较小,机会较多,加之社会因为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导致道德失范,青少年以及青少年为主体违法犯罪案件只增不减。生活在这个敏感的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就更需要法律作为思想上的坚强支撑。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养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做到遵纪守法;有利于形成更好地用法习惯,提高抵御违法犯罪的能力;有利于从犯罪年龄的低端抓起,有效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起到抑制犯罪低龄化趋势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长期稳定。

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不少有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一些不健康书刊、不良网站甚至网络游戏,过度宣扬色情、暴力等社会丑恶现象,对社会风气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同时由于家庭监护、学校教育、社会管理等方面也存在很多薄弱环节,使不法分子有空可钻、有机可乘。而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差,自控能力弱,容易误入歧途。长此以往一些青少年在错误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支配下,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诚然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需要优化,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学会排除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自觉抵制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只有建立起强大的内心,用法律知识武装大脑,才能在社会这片大海上扬帆起航。

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持久性开展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能量源泉。法律的制度性,严谨性,专业性使得法律工作者必须具备极强的业务素养,同样,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也需要一支专业的团队。现在的社会法治文化建设队伍,主要依靠社区工作人员,他们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缺乏对法律知识的系统学习,懂法律知识的专业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社区工作者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只凭借工作热情和工作经验边探索边工作,存在着遇事不能首先从法律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这显然制约了法治文化建设的进程。加强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将在青少年人群中掀起一股学法浪潮,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学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热情足的法律专业人才,并投身到法治文化建设的大潮当中去,使学有所用,让用有所得。在此基础上打造出一支成熟能干且富有朝气的法治文化建设队伍,为今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添砖加瓦。

自建国初期起,中央领导历来重视青少年法制教育,早在1986年,邓小平就指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自此奠定了针对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三个五年规划》把青少年正式列为普法的重点教育对象之一。多年来,在全国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宣传、教育、司法行政、共青团等部门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在联手开展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广大青少年的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有了显著提高,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在法制宣传教育第六个五年规划中,中央正式提出了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青少年人群的法治文化建设已被正式纳入到日常的工作中。但不可否认,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改变观念,增强实效。一方面,各个学校应打破成规,改变传统的法治文化教育理念,提高对新时期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认识。把握要想“成才”先得“成人”的硬道理,在抓文化素质的“硬成绩”的同时,更要注重道德法律观念“软实力”的提升,在“德育”教育研究上花心思,下功夫。法制文化教育不同与学术教育,教育重点不在课堂,而在于平日的耳濡目染,践行积累。学校应在落实法制课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班级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节日纪念日活动及仪式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载体,在课余时间大力开展法治文化实践,只有转变观念,摆脱课堂教学模

式的束缚,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活动,才能彻底展现青少年善于在生活中学习的天赋,提高青少年对于法治文化的兴趣,激发青少年学法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依法律己、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各个学校因充分借助青奥会的契机组织相关宣传日主题活动,并邀请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既方便成年人正面接受法治文化教育,也可以化解长久以来家长在学术教育与德育教育之间取舍不定而结下的“心结”。使家长理解并支持学校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争取形成合力,改变目前的现状。另一方面,长久以来,青少年都被定义成法治文化的被动接受者。其实不然,大多数青少年拥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优秀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怀抱着为社会发展出力的热情。这也是青少年往往在中国近代的各项运动中起到先锋带头作用的重要原因。政府及学校应充分认识到青少年不仅是法治文化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主动传播者这一点,转变固有观念,变“政府安排”、“学校配合”为“政府搭台”、“学生唱戏”。在具体实施中,政府要与学校加强配合,提供更多的机会让青少年参与到法治文化传播当中去,加深青少年对其掌握法律知识的体会,教导青少年在活动中正确使用所知所学,发挥青少年在人群中的影响力,将青少年打造成法治文化传播建设的生力军。其次,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南京作为一座六朝古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底蕴;具备得天独厚的文化传统;拥有厚德载物的道德积淀。因地制宜,发挥南京文化道德底蕴深厚的优势,将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努力营造良好的城市法治文化环境,升华城市的道德文化氛围,把二者塑造成南京的城市精神核心,将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在青少年法治文化建设方面,应将课堂所学与法治与德治结合,渗透进青少年法治文化教育中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政府应组织相应专家学者挖掘整理南京历史上的法制名人、道德典范、法制典故等法制道德文化资源,并联系学校等相关教育部门将收集到的历史资源以动画、简报、竞赛等符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形式融入到青少年日常学习生活中。这样不仅改变光靠书本灌输知识,枯燥乏味的现状,提高青少年的学法用法兴趣,增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还能增加青少年对城市的认同感,唤起他们对所生活城市的自豪感,激发青少年时刻谨记自己是这座城市的一员,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以利于他们带动周围的人共同为维护城市的良好风貌。此外,在青奥会进行期间,承办比赛的区政府可适当加大投入,在青奥场馆,青奥村内,设置专门的法治文化角,法治文化走廊等法治文化主题区,将收集到的法治道德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投放到各宣传点,辅以多种语言翻译。借此机会进一步的提高南京法治文化硬件水平,方便各国青少年相互交流,同时也从正面展现出南京朴实的人文气息,提升南京的城市形象。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篇5

而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阐述了目前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关键词:网络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反映最强烈的就是青少年群体。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0年10-1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所有网民的27.3%,学生群体在网民中占比进一步增大,占整体网民的30.6%。可见,青少年学生群体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然而,大部分青少年网民的上网目的是进行网络游戏、交友聊天等休闲娱乐活动。网络带给青少年的影响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既给青少年带来学习的便利,开拓他们的视野,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腐朽思想和文化的侵害,产生不良行为习惯,影响身心健康。

网络技术的发展不仅给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看到目前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才能够制定出更加有效的对策。

1 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专业性人才 对青少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主要是教师,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和教育质量的高低。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拥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这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关键。网络环境迫使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网络时代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工作效果。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掌握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技能以及网络查询、网络通讯等基本的网络操作能力,提高这方面的综合素养。然而,目前各个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具备相关能力的人不多,从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还有待加强。而且大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计算机中心的工作人员往往是分开工作的,并没有将网络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的结合。学校应注重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并建立长效机制,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整体素质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1.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缺乏系统的建设 利用网络平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网络使传统的以教育主体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发生了改变,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不再只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平等、自主选择的权力,他们的主体意识更强,更喜欢主动出击,关注什么内容、不关注什么内容完全由他们自已决定。

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力度还远远不够。目前,我国已经有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红色网站”,但是数量不多,而且存在着内容不丰富、信息更新不及时、形式枯燥呆板、不够活泼等问题,缺乏对青少年的吸引力,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参与热情。如果网络平台的点击率不高,青少年缺少浏览相关网站的积极性,则会大大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无论是校园网,还是其他相关网站,都应该注重加强网站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开展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3 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利用网络开展工作时存在内容和方法单一的问题。例如,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是单纯地将书本上的知识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博客上,长篇大论,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较之网络上的其他娱乐性强的内容,本来就很枯燥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更加难以引起青少年的学习兴趣。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利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目前,很多学校在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方式,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尽管注重了对网络工具的使用,但只是一味说教,而不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法缺乏新意,这种单纯的灌输往往不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利用现代化网络技术,采用更加生动活泼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生机与活力。

2 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研究 首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识模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还属于新事物,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认识不足,势必会影响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果,造成工作内容和方法单一等问题。不应单纯的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仅仅理解为利用网络手段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而应该从广义上理解其内涵。不只是网络上,在网络下也应该创新教育方法,针对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这方面的研究也不够重视。其实,对于网络环境下如何更好地开展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很广阔的研究空间,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方法的创新缺乏深入的探索。尽管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网络环境复杂多变,在实际工作中总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和状况,因此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索,不断深入研究。

2.2 学校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有效的奖惩机制 要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主动地开展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校的管理者应该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对于大部分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职人员来说,还要承担教学或班主任等多项工作任务。这样教师不仅要进行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处理学生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还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出考题、辅导学生等等。每天面对众多的学生,耗费大量精力,使一些教师工作量超负荷、疲于应付。有效的奖惩机制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动性的重要保证,校方对于那些积极探索工作新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否则,在缺乏相应的有效奖惩机制的情况下,再加上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便会产生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同时,对于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也应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加强对网络环境下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调动学校工作的积极性。

2.3 政府对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首先,政府的投入力度不够。目前,许多学校存在缺少资金投入、网络硬件设施不足、设备陈旧落后、校园网络技术不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短缺、缺少培训经费等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由于政府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投入力度不够所致。此外,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同样需要资金的保障。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提高认识,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注,加大投入,使网络环境下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开展。其次,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目前网络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众多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问题,许多不良信息大量涌入,充斥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使正处于成长发育关键期的青少年受到严重影响。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净化网络环境,但监管的范围和力度还不够,还是会有一些不良网站侵害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政府部门还要再接再厉,加强监管,给青少年创造一个纯净的网络环境。

青少年不仅是家庭的希望,也是国家的希望。他们涉世不深、自控能力还不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当前的网络环境相结合,找出更加适应时代特征和实用的教育方法与途径,以应对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应看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促进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动力之一,要使青少年健康发展,就应该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任务,社会与家庭同样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只有各方通力配合,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谢玉进,胡树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新走向[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

[2]张俊琴,龚俊松,唐天奎.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江苏高教,2008(1).

[3]唐玮.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前沿,2009(21).

[4]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3.

[5]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市: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篇6

一、以青少年法治教育为重点,推进以法育人

将青少年法治教育纳入“七五”普法规划和法治宣传教育工作要点。全县各级各类学校都开设了法治教育课,做到了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并构建起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法治教育新机制。深入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一是建立完善了师资、教材、课时、经费、考试“五落实”制度,选派了42名政治素质高、有责任感、业务精的政法干警到全县21所中小学校担任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协助开展法治教育工作。二是结合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周等活动,积极开辟法治教育第二课堂,广泛开展主题班会、模拟法庭、辩论会、“争做最美守法少年”征文等生动活泼的青少年学法用法实践活动。三是积极支持学校建立家委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法治宣传教育格局。今年,全县各中小学共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42场(次),上法治课50余课时,免费发放编印的《法律进学校》2300册,受教育师生达3000多人次

二、开展法律援助“绿色通道”,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一)积极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积极利用“12348”法律服务热线。为青少年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解答青少年的法律咨询,以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为主阵地,在全县乡(镇)设立青少年法律援助工作站,在中心村建立法律援助联络点,在每个组落实一名联络员,建立健全了“点线面”的法律援助全覆盖体系。畅通便民利民举措,对青少年法律咨询、申请法律援助,推行预约、上门服务,代为受理、转交法律援助申请相关材料,法律援助中心对符合法律援助申请的青少年及时指派或安排法律援助人员提供法律援助,让青少年享受到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二)降低申请门槛,优化服务。对青少年申请法律援助开辟“绿色通道”,优先接待、优先受理、优先审批,实现青少年申请法律援助“零等待”。对青少年因家庭暴力、虐待、遗弃、害和其他严重侵权行为主张权利申请法律援助的,免于家庭经济状况审查。

(三)建立青少年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督机制。督促承办案件的律师、法律工作者认真做好案件的审阅、调查和开庭准备工作,对群体性或影响较大、较复杂的青少年案件,由法援中心工作人员指导或协同办理。通过陪同会见,旁听庭审,案件回访等多措并举,及时做好律师卷宗检查,以多位一体的监督模式,来提升青少年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办案质量。

三、真情帮扶帮教,给予青少年更多司法关怀

县司法局注重保护青少年矫正对象的自尊和隐私,对其宣告不公开进行,在宣告时进行红色教育,通过讲述红色故事、解读新宪法,让青少年矫正对象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和洗礼。加强与县检察院未检工作室衔接,充分了解青少年服刑人员的家庭环境、犯罪类型、成长过程、心理特点等情况,分析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制定差别化、个性化的矫正个案,确保矫正成果着实见效。对存在心理疾病、心理危机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一对一沟通交流,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协调教育局、学校、就业处为青少年社区矫正对象在就学、就业等方面提供帮助,使其更好的融入社会。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篇7

【关键词】大众文化;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所谓大众文化就是在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条件下,网络及现代科学信息技术作为传播载体,以青少年作为对象的一种娱乐性、休闲性的并融入到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种文化形态。

(一)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1)丰富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多元的、复合的文化能够将最先进、最国际化的内容展现给青少年,从而使得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会只局限在书本上空洞的理论,让青少年在国内外对比、先进落后对比中领会新的思想。如青少年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有些国家的战争,就会学会感恩自己国家的和平;从先进国家中学会开放、民主、创新的精神,从而激发自己努力奋斗的精神;一些娱乐节目也必然会开拓青少年的视野,丰富其文化生活,有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与接受。(2)拓宽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大众文化中的包含有利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些内容会使得青少年在娱乐中接受教育,拓宽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如有些反映历史的电视剧会增加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及激发青少年爱国情怀。因此,适当地在大众文化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会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缺漏。(3)增进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大众文化在增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进程方面表现为,大众文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统一青少年的思想。在当今社会,大众文化在青少年中有着最为广泛的影响力、有着最为多样的传播载体,并能够在最短时间里传播信息。所以,学校政府等可以充分利用大众文化这一特别的文化形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大众文化中,使得青少年在接触到大众文化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共同认同并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近几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互联网的在青少年中广泛应用,大众文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在青少年中传播开来,使得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逐渐浮出水面。(1)分散了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力和兴趣。由于近几年大众文化过于商业化,很多主办方为了吸引公众的关注,增加利润,不惜降低其应有的文化水准,逐渐变的低俗化、享乐化,甚至制作一些不切实际的游戏,来吸引青少年,而大部分心智还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学生会热衷甚至痴迷于这种娱乐性的文化,分散了青少年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力和兴趣。(2)削弱了主流文化与精英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我国现在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紧密联系中国当代的实际,与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化形态。精英文化是在知识分子阶层中一些人文科学的精英创造出来的一种高雅文化、学术文化。与空洞的主流文化、晦涩难懂的精英文化相对的较实际、通俗易懂的大众文化,更易使青少年学生接受,无可厚非的受到青少年学生的青睐。而随之,一些曾经较为严肃的期刊、电视节目也不得不转向娱乐方向,以吸引读者观众。因此,精英文化、主流文化的改弦更张,更加深了大众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3)淡化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族意识和政治理想。近年来大众文化尤其是国外的一些娱乐文化逐渐侵蚀着我国文化的阵地,如韩国的明星、电视剧、娱乐节目正在中国青少年中广受欢迎,日本的动漫也占据着中国大部分的娱乐市场,这些国外的节目给青少年带来娱乐的同时,也使得青少年把更多的热情和关注倾注到国外的文化,甚至对国外的文化了解程度胜过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了解,严重淡化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民族意识和政治理想。

二、大众文化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通过大众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分析,可以看到,大众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合理的利用可以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一)大众文化要有意识的融入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在校园课堂上,但是,我们知道很多青少年对课堂的教授尤其是不关乎升学的课程的教授并不会积极接受,其效果总会差强人意。所以,在大众文化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会潜移默化的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讲授起到积极地辅助作用,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娱乐节目中突出一些社会公德,爱国意识等教育,利用明星的榜样来教育青少年都能够使得大众文化保留市场的同时,对青少年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

(二)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接触的大众文化进行监督和指导。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第一任教师,所以,家长要适度的关心孩子接触的网络信息,在不侵犯孩子隐私的情况下价差孩子的浏览记录,确保孩子接触到积极向上、合理合法的大众文化。青少年大多时间都呆在学校,学校尤其是老师可能在某些方面要比家长更了解学生的动向。所以,学校要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对学生给予制度上的压力。同时,学校教师尤其是学生班主任,应该所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们的动态,关心学生接触的大众文化的内容,给以指导和监督。

社会要对大众文化的制作者进行监督,确保其制作出积极向上、雅俗共赏的大众文化,给青少年塑造一个文明的文化环境。社会可以针对青少年在网络上组织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凝聚力等呼吁正能量的文化活动,使青少年在参加活动的同时能够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篇8

关键词: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065-01

弱势群体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青少年本身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而青少年弱势群体又是青少年中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生存质量和发展状况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弱势群体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 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界定

青少年弱势群体是弱势群体的一部分,是指在青少年群体中,由于生理、社会等原因,其生存与发展远远落后于其他同龄人,在参与社会权益分配与社会资源分配中处于相对劣势的群体。青少年弱势群体分为生理性青少年弱势群体和社会性青少年弱势群体。生理性青少年弱势群体包括肢体残疾、精神障碍、身患疾病和无劳动能力的青少年;由于社会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结构的分化,社会控制和保障制度的变化,家庭和家庭功能的变化,学校收费、管理方式等的变化,导致社会上出现了新的青少年弱势群体成员,他们属于社会性青少年弱势群体,主要有: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弱势群体、家庭贫困的青少年弱势群体;能够部分得到家庭的支持而不能得到学校和社会支持的青少年弱势群体,主要涉及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进城务工的青少年;既得不到家庭也得不到学校和社会的有效支持的青少年弱势群体,主要有“三无”青少年(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无法定义务抚养人),失学、失业青少年等。此外,问题青少年诸如少年犯也属于社会性青少年弱势群体的一部分。

二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及主要内容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协助其进行心理状态的调整,正确认识自我,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教育,挫折教育,公民意识教育,感恩教育和成才教育几个部分。

1.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青少年弱势群体大多深处逆境,在承受过多的挫折和打击时,可能会有轻生的念头,而生命是十分可贵的,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轻易放弃生命。青少年弱势群体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他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自杀等行为对其生命的威胁。生命教育就是要要让青少年弱势群体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的特征入手,进而体会自我之社会生命,意识到人的生命必须在社会中孕育和成长,从而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达到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境界。

2.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挫折是指人们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的活动过程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青少年弱势群体因为其经济上、生理上等各个方面的不利处境,往往比普通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的挫折,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失败时,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来自教育者的理解、支持、指导和帮助。挫折教育是对人们面对挫折时的一种态度和思维方式的教育,教给人的是一种乐观向上,百折不饶的精神。

3.公民意识教育。

所谓“公民意识”主要是指公民对于自己的国家主人地位、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的自觉意识。公民意识的培养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具有积极影响。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民意识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主人意识,因此,青少年弱势群体公民意识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国家主人意识和祖国民族意识。(2)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式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并使其成为具有高度主体性精神的好公民是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公民意识教育的核心任务。(3)民主法治是公民意识的基础内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公民意识教育的基础内容就是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民主与法治意识。

4.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内容。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感恩教育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对父母的感恩。父母赐予了子女生命,对父母的尊重与回报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要求。二是对救助者的感恩。救助者对弱势群体施加帮助,并不是他的义务,而是一种善良与美德的体现,受助者必须心存感激。三是对生活的感恩,感恩生活,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灾难,保持对生活的激情。

5.成才教育。

成才教育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摆脱弱势,解决群体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对弱势青少年进行经济援助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帮助其彻底地摆脱困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帮助弱势青少年彻底摆脱困境,就必须帮助其发愤图强。具体来说,就是要帮助其培养青少年弱势群体的专业知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适应环境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科学认知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这才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摆脱弱势境地,实现自身发展的最重要环节。

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全面分析青少年弱势群体的思想道德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实施科学的教育内容,是青少年弱势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陆士桢,宣飞霞.关于中国社会城市青少年弱势群体问题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2,(7)

[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 苏宁.关注成长——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前沿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