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古希腊建筑设计8篇

时间:2023-07-24 09:23:35

古希腊建筑设计

古希腊建筑设计篇1

关键词:古希腊;巴洛克;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从古希腊开始2000多年至今,西方中心文化一直聚点欧洲,至20世纪才慢慢转移到美国。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中世纪文化、文艺复兴、工艺美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汇合成为西方设计文化,不但推动力西方艺术设计的前进,至今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希腊,他的文化中世界文化史中都居有重要的位置。如果没有希腊,就没有现在的欧洲文明。现今的西方,处处存留着希腊的文明传统。古希腊人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为人类留下很多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文学、史学、哲学、雕刻、建筑等方面。

在建筑设计方面,古希腊作为西欧建筑设计的开创者,在公元前8世纪建成了纪念性的建筑,在公元前5世纪成熟,进入性质和技术广阔的发展时期是在公元前4世纪。他的建筑有一种固定格式,被广泛的称为“柱式”,有多利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

宗教在古代社会体现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宗教的建筑也成为古希腊建筑艺术最高成就的代表。帕提农神庙便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建筑。

在陶器工艺设计方面,陶器的发展中古希腊时非常的兴盛,陶器的生产出了满足本国的正常需求外,还作为出口商品远销国外。现今还有很多的残品存留。古希腊陶瓶、古希腊彩绘罐残片、古希腊调酒缸等这些距今两三千年的陶器,依然艺术魅力独特,令人叹为观止。

在雕塑设计方面,由于希腊的气候宜人,阳光充足,温度适中,适合做户外锻炼和比赛。他们的观念不以露体为耻辱,反而以自己健美的身体为荣耀,所以,希腊时期存留了很多题材的雕塑艺术珍品。

古罗马征服了希腊人和埃特鲁里亚人,继承了他们的文化艺术。

在建筑设计方面,罗马实用主义为先的观念,充分的体现在建筑设计上。罗马建筑的最大特点在于混凝土的运用。罗马时期的混凝土,是利用石灰、火山灰、碎石、沙砾等原料混合制成,适合建造跨度比较宽的大型建筑,于是大量的建造了广场、城市、剧场、桥梁、宫殿、凯旋门、居宅等。这些建筑,不管是在技术还是在规模和空间组合上都大大的超越了他们的前辈。罗马帝国中期建筑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罗马角斗场。

古罗马在雕塑设计艺术上与古希腊人有共识——都认为艺术不应该是独立存在的,在建筑中应该有雕刻来装饰。

罗马的肖像雕刻即继承了祖先崇拜的风俗,又受到了古希腊雕刻的冲击,于是呈现出来形式多样、表情生动、形象概括等的特点。

巴洛克风格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古典主义者认为它是一种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巴洛克的名字便是这样由来。

巴洛克的艺术设计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方面,它的建筑外形自由,要求动感,喜爱华丽的装饰,喜好雕刻还强烈的色彩,常常用曲面的穿插和椭圆形空间表现自由的思想,营造一种神秘的气氛。

罗可可是在巴洛克艺术风格之后,欧洲18世纪兴起的与巴洛克密切关系的装饰风格。罗可可风格同样是统治者穷奢极欲、追求享乐的产物,并把巴洛克艺术中的刻意装饰的特点推向极端。它的特点是有轻巧、纤细、繁缛和华丽的装饰,是一种纯粹的宫廷艺术,居有华丽的色彩、细腻的工艺、丰富多变的曲线和不均衡、不对称,甚至带有反秩序、反常规倾向的装饰构成,给人强烈而充满动感的视觉冲击力和豪华奢丽的印象。但是它忽略了实用功能的要素,丧失了艺术设计应有的生命力,因此很快被新古典主义设计艺术所代替。

在俄国1917年十月革命前后形成了构成主义,它是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一个流派。构成主义的影响很大,波及欧洲各国。俄国的构成主义设计运动主要集中在建筑、绘画、产品等领域。构成主义的领袖们认为,不仅要用颜料、画布等传统工具材料表达思想感情,更应该用现代工业材料如钢铁、玻璃等来表现工业产品的结构。

风格派是同时期出现在荷兰的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的流派,它基本上是一种美学运动,目的是要创造一种普遍的形式语言,追求“普遍真理”。

包豪斯是20世纪初在德国创办的建筑及产品设计学校。它的创始人是现代著名建筑设计师格罗佩斯。格罗佩斯居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强调废除一切不必要的装饰,希望通过设计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建筑产品,希望人人都能享受设计。

包豪斯改变了以往美术学校对学生片面的教学方法,利用实习工厂与教学相结合,对后来设计艺术领域从平面设计到产品设计,以及建筑设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美、英等国家也伴随着现代主义运动展开了风格特殊的装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受到了现代主义运动很大影响。它主张从传统艺术和设计中吸取创造元素,提倡机械美学,喜欢简洁的几何形态设计。

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是一场反叛现代主义的设计思潮和设计运动。它主张设计形式多样化,反对设计形式单一;关注人性,反对理性;并且开始关注设计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把设计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

高科技风格是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的一种风格,它源于20世纪20-30年代的机器美学。此风格的领袖认为应当树立一种与高科技想对应的设计美学,它们采用最新的材料,用夸张和暴露的手法来塑造产品的形象,提倡暴露产品内部的部件和组织,来表现这种“精确美”。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便是高科技风格的代表作品。

极少主义风格是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的又一种风格,它的特征是追求极端的简单,代表作品有法国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的椅子和榨汁机,充分的体现着这种少到不能再少的设计风格。

微电子风格也是后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的一种风格,它的重点在于把设计功能、人体工程学、材料科学、显示技术和微型化技术相统一,并在产品中体现出来,当下热捧的苹果公司的产品就是典型代表。

参考文献:

[1] 肖清风,黄准.设计艺术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9

[2] 艾红华.西方设计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5

古希腊建筑设计篇2

关键词:古希腊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 异同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的独立发展的体系。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体系,显现出风格优雅,结构灵巧的特点。而且经过对外贸易和通商传播,已经影响到周边的国家的建筑风格。

而从公元前20世纪开始的爱琴文明开始,到公元前4世纪的最终走向没落的希腊化时代,古希腊文化作为欧洲文化的摇篮,同样地,古希腊的建筑也是西欧建筑的开拓者。它对欧洲建筑的影响又深又远,从欧洲又影响到全世界,特别是希腊建筑的经典代表――希腊柱式。由此可见,希腊建筑对世界建筑的影响是无法比拟的。

正因为古希腊建筑与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的建筑体系占据着如此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从之间的基本态度、基本布局理念等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横向分析其二者的异同。

一、二者对建筑的基本态度不同

古希腊文化视建筑为艺术。希腊建筑是瑰丽多彩的艺术,尤其是希腊的柱式。它是凝聚了希腊人的无限的智慧与创造能力。我们所熟悉的柱式就是源于希腊建筑。希腊的柱式的匠心独运的设计从侧面上反映出了希腊人对人体曲线的完美的追求与对自然的崇敬,即有表现男性健美及刚强的多利亚柱式;有表现女性柔美细腻,均匀轻巧的爱奥尼亚柱式;以及有用叶子装饰形似盛满花草的花篮的更为纤细更富装饰性的科林斯柱式。而希腊的这三种柱式在古罗马时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从而演变出古罗马的另外两个重要的柱式,即混合式与尹特拉土坎式。可见希腊柱式对建筑界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中,建筑物本身是为享用此建筑的人所服务的,而并不是作为艺术来欣赏。在希腊,不仅遍布着古建筑遗迹,而且至今流传着那些艺术大师们妙趣横生的故事――建筑是作为活的历史渗透在西方文化中的。中国的情况却正相反,传统的观念从未把建筑作为艺术看待,而同样地,中国建筑的历史也不是充满着艺术大师人格魅力的历史,浩瀚的典籍记载了无数历史人物的典故轶闻,却没有为我们记下几个建筑大师的名字。①

二、二者对建筑的布局理念不同

希腊建筑的布局是个体建筑是对称的,整体建筑是和谐而错落有致的。正如著名的古希腊神庙,就是极其追求建筑物本身的对称性,给人以宏伟庄严之感。然而如果从爱琴海上远望,就会惊奇地发现,希腊建筑错落有致,与自然融合,从而达到一种别样的和谐之感。

而中国古代建筑则讲究整体的对称与气派,讲究中轴对称,严整方正的群体组合与布局,所以极其讲究统一的设计与规划。就如清朝时期的北京城来说,整个城市都是方正而对称的,从而显出一种严谨的对称美。

三、二者的建筑观赏角度不同

希腊建筑适宜外部欣赏,希腊建筑外部气势雄伟庄严,但是并不适宜内部鉴赏。这是因为希腊建筑内部空间比较狭小,装饰性不强。正如神庙是用于人们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的时候,神庙就是环绕游行的中心,所以希腊人重视神庙的外部造型,神庙的内部并不十分宽阔。因此,现今极少提及希腊建筑的内部的可欣赏之处。

中国建筑从欣赏的角度来说是内外兼宜。我国的古代建筑无论从外部及内部都给人以气派宏伟或精雕细刻之感。中国人十分注重体面与气派,这与中国人的儒家文化中内外兼修的思想密不可分,所以对建筑物内部的装潢也十分重视,决不会因为内部装潢寒酸而有失身份。

四、二者的共通点

事实上,希腊建筑与中国建筑也并非毫无相似之处的。尽管,古希腊与中国分别在世界的东西两端,但不得不称奇的是,这两个文明古国,都对楣梁式建筑情有独钟。中国建筑是木制结构,而楣梁就是支撑整个建筑的架构,梁柱就是整个建筑的框架和承重的核心。

同样地,楣梁式建筑广泛用于希腊的建筑艺术当中,希腊的柱子给人以高大宏伟、参天而立之感,但其实这一根根宏伟洁白的柱子是用木材造成的。希腊人就地取材,用一节节的木材串接而成,然后再用白色石灰岩涂上表层。就这样,参天而立的高大柱子就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所以,希腊建筑与西方其他建筑艺术不同的是,它并非采用砖石承重,而是采用了楣梁承重。

五、结语

希腊建筑与中国建筑的异同体现了希腊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价值观,审美观的差异,但是,作为世界上两个重要的文明古国,其建筑艺术给世人带来了不同的审美方式与不同的美的享受,为世界的建筑艺术写下了不同的优美篇章。

注释:

① 王晶《建筑科学与文化》

参考文献:

古希腊建筑设计篇3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建筑史;古典复兴;欧洲建筑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25-02

一、新古典主义建筑出现的背景

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出现的时间是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中期,地点主要分布于欧洲的法、英、德、俄及美国。

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对民主、共和的向往唤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古罗马的礼赞。新兴资产阶级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企图从古代建筑遗产中寻求思想上的共鸣。当时考古学取得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条件。

此时欧洲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城市的规模日益扩大、建造业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以铁为代表的新材料在建筑中大规模应用,给建筑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二、新古典主义建筑概况

新古典主义建筑又叫古典复兴建筑,主张向古希腊和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建筑实物学习。新古典主义建筑大致在法国以罗马式样为主,而在英国和德国,希腊式样较多。在各个国家的发展有所不同,且随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不断变化。

建筑采用古典形式,主要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公共建筑。如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对一般的住宅、学校等影响较小。

新古典主义风格后期开始与城市建筑、住宅等相结合,被社会各个阶层进行演绎,出现了将各种建筑元素混合运用的奇特建筑形象,也反映了建筑创新的枯竭。

三、各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发展

(一)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是欧洲新古典主义建筑的中心。法国大革命时在巴黎兴建的万神庙是典型的古典式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等都显示了古罗马帝国时代建筑的特征。

1.古典复兴风格

代表作品:巴黎先贤祠(即万神庙)(图1)

设计者:索夫洛(J.G.Soufflot)

建造时间:公元1755-1792

功能:纪念国家重要人物的公墓

特征:将希腊十字的集中平面形式与中世纪哥特式尖拱顶相组合;运用先进的三层穹顶结构,建筑形象新颖,结构庄严简洁。

2.帝国风格:产生于古罗马帝国风格,为拿破仑专制帝国服务,彰显帝国权威的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雄狮凯旋门(图2)

建成时间:公元1836

特征:全新的单门洞形式,四个立面开门洞,立面无壁柱,雕刻重点集中在平顶屋,但并不繁复,并以此为中心设置圆形广场,突出威严。

以拿破仑提倡的古罗马帝国风格为主导,借助庞大的体量与古典建筑的典雅气质,表现出统一帝制和王权的强大力量。

(二)英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英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呈现出多流派、多风格的发展状态。罗马复兴建筑并不活跃,而希腊复兴建筑则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作品有大英博物馆、爱丁堡大学等。后期出现了浪漫主义与哥特复兴建筑风潮。

1.罗马复兴建筑

代表建筑:巴斯城的联排住宅区(图3)

建成时间:公元1745

特征:模仿古罗马角斗场的风格与布局,气势十足。

2.希腊复兴建筑

代表作品:大英博物馆(图4)

建造时间:公元1825-1847

背景:为对抗帝国主义拿破仑,转向古希腊

特征:高贵、纯净、简洁。

由于英国在18世纪与19世纪处于政治、经济双重变革期,因此英国的古典主义建筑复兴是对以往多种风格的复兴,在欧洲是比较特殊的一种。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尽管在此时的英国占领主流地位,但并不代表建筑发展的全部特色。

(三)德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普鲁士国家在当时已发展到帝国时期,国家强盛兴旺,因此希望通过古典复兴风格的建筑显示国家实力。德国的古典复兴建筑风格以希腊复兴为主,同时对古典建筑风格具有创新性借鉴的特点。

1.古典复兴建筑

代表作品:勃兰登堡城门(柏林)(图5)

建造时间:公元1788-1791

特征:基本模仿雅典卫城山门,只将原来的三角墙变为罗马式平顶山墙。

缺点:没有凯旋门的厚重和卫城山门的纵深,并不雄伟。

代表作品:阿尔特斯博物馆(即柏林老博物馆)(图6)

设计师:辛克尔

建造时间:公元1823-1830

特征: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外部由18根古希腊爱奥尼克柱式组成长廊立面,内部有罗马圆形穹顶大厅。顶部的山墙是为遮盖穹顶所设计,既保持建筑整体性,又会获得意外的惊喜。

(四)俄国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18世纪初俄国逐渐强大起来,开始修建一座新城――圣彼得堡。自此,大批规模宏大的新古典风格的宫殿纷纷落成。同法国相似,建筑外部基调肃穆古典,内部装饰华丽,同时尺度较大。

1.古典复兴建筑

代表作品:夏宫(图7)

建造时间:公元1704年下令兴建

特征:建筑外部形象简洁典雅,内部巴洛克、洛可可风格装饰奢华。

俄罗斯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典范:圣彼得堡海军部大楼(图8)

建造时间:19世纪早期

设计师:扎哈洛夫

特征:海军部大厦长达480米,全楼横向划分为三个区域;

上部的塔楼带有爱奥尼柱的围廊形式,再向上通过穹顶与尖锥顶相连;具有超大的尺度规模,与中心广场建筑群相连。

(五)美国新古典主义建筑的发展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样式。建国后,各州开始兴建公共机构,全面引入新古典主义建筑模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

1.古罗马复兴建筑

代表作品:国会大厦(图9)

设计师:威廉・托恩顿&华特等

建造时间:公元1793-1867

特征:庄严典雅,雄伟创新

建造过程:最初的大厦方案为长立面与万神庙的中心的结合,后因为经过发明“烟叶柱式”与“玉米柱式”,建筑体有变化,同时扩建两边,并用铁结构设计穹顶。

2.古希腊复兴建筑

代表作品:弗吉尼亚州议会大厦(图10)

特征:仿照古希腊神庙设计,是在美国兴建的第一座政府建筑,此后美国权力性建筑都受影响。

美国文化与欧洲文化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古典风格从18到20世纪也一直影响着美国建筑。资产阶级民主派倾向于罗马复兴风格,而希腊复兴风格主要在华盛顿、费城、纽约和波士顿等北方大工商城市。但美国与一些欧洲国家一样,对古典复兴风格运用有着很强的再创造性和创新精神,并且已经显示出与欧洲不同的简化特色。

四、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价值与历史地位

新古典主义风格与文艺复兴风格一样,都是建筑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们对于古典风格的怀念与回归,表现出建筑艺术的发展是呈螺旋式上升的一种规律。

新古典主义不是一种绝对的复古,而是采用新技术,并对从前古典风格进行优点吸收后的创新的回归。古典复兴风格为统治阶级利用,彰显帝国权力,争取民主与自由。

古希腊建筑设计篇4

关键词:建筑空间;意识形态:演变过程

1 古希腊的空间

古希腊文明的核心则是户外活动,这种活动不在四面墙壁和一个屋顶的包围之中,也不在家庭和建筑的内部空间之中,而是在圣地之上,在卫城上,在露天剧场中。

古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是纪念性建筑,如希腊神庙。

希腊神庙的特色在于对人体尺度的绝妙运用,神庙没有设计成礼拜的场所,而是设计成不容入侵的诸神的圣所。希腊神庙的基本组成部分有高台基,其上立有列柱,支托团结的过梁,过梁又支承屋顶。神庙中唯一可供人通行的是列柱和内殿之间的廊,还有一间内殿,在古风时期就是该种建筑物唯一的核心部分。这个内部空间从未加以创造性发展,因为古希腊文明的核心则是户外活动,内部空间没有什么社会功能需要。内殿不仅是一个围起来的空间,而且简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见图1)。

宗教仪式是在神庙周围露天举行的,因此,雕刻师兼建筑师的技艺和热情就都倾注在把支柱造成高超的造型艺术品,倾注在用无与伦比的浅浮雕来布满过梁表面、正面山墙檐部和墙。表达了希腊人对自身完美的追求,人、神、自然的共存是其建筑形式的精神基础(见图2)。

希腊神庙的特色,一方面有它的一个缺陷,这一缺陷,在于忽视内部空间:另一方面又有它那迄今无与伦比的高超之点,其高超之处,则在于人体尺度绝妙的应用。

在当代,两个最有声望的现代建筑师在评价希腊神庙中互相对立,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及其追随者赞赏希腊神庙的人体尺度感,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 ljoyd wright)及其追随者则对希腊神庙忽视内部空间感到遗憾。

总之,希腊文明是以户外活动为核心则,神庙的内部空间是一个封闭的无人的空间。

2 古罗马的空间

古罗马建筑是权利肯定的一种象征,人的威望战胜了自然,人的虚荣赋予了建筑的虚荣(见图3)。随着帝国的建筑物宏伟的尺度对技术提出了特殊要求,人们生活在其中的巴西利卡已经具有一种社会生活主题,因为指导人们生活和行动的哲学和文化已经冲破了古希腊那种抽象沉思和完全平稳的理想,要求心理活动更丰富些,要求更喜爱和更善于作宏伟壮丽的修饰处理。将古希腊回廊移入室内就意昧着人已经进入了一种围合的空间,其中一切造型的装饰都是为了增进这种空间效果。

古罗马继承了希腊建筑形式的诸多方面,并力求扩展封闭模式并使之人性化。其空间形式多样,尺度宏伟。拱和券的新技术的运用,表现了对大尺度体积的把握能力和强有力的空间概念。巴西利卡、大浴场、宫殿、竞技场、住宅等构成了一部建筑形式的百科全书。

古罗马的空间已由希腊式的封闭空间向围合空间转变,将包围希腊神庙外部的柱廊移到了室内。它的空间特点在于静态的构思,无论圆形还是方形空间,其共同规律是对称性,内部空间规模设计宏大,与相邻空间的关系是绝对的独立性(见图4)。

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将古希腊回廊移人室内就意味着人已经进入了一种围合的空间,但没有把人考虑在内,为它本身而客观存在,你可以进去、穿过它、离开它,你可以欣赏它但不能被包含在内。

3 基督教的空间

基督教的建筑师在建筑史上有着非凡的重要性。因为基督徒们利用旧的构件创造了一种新的体系,具有新的性质和功能作用。

罗马帝国的衰弱,战争的频繁,黑暗年代使人对现实寄托在新生的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发展演变反映了社会情绪的动向,这种讲求精神内省和仁爱的宗教需要一个为人而设的环境,一个按人的尺度来建造的建筑空间。

古罗马巴西利卡是围绕两条轴线来配置的:柱廊对柱廊、后殿对后殿。所创造的空间有一个明显的中心点,这是建筑物本身的功能,而不是人的活动路线的功能要求。古罗马建筑空间没有把人考虑在内,因为它本身而客观存在,你可以进去、穿过它、离开它,你可以欣赏它但不能被包含在内。巴西利卡强调了纵向轴线,其所有的平面和空间概念以及装饰处理,只服从一个动态准则:观者穿过建筑物的流线。而基督教建筑相反,例如在圣萨比娜教堂(见图5),人不会被一种舞台效果般的厅景和过分修饰的处理搞得透不过气来,整个长向布置的内部空间富有节奏感,空间流线是为人而设计的,也只有人在里面的时候,这空间才是有意义的。

基督徒们承认和提倡人的活动性,他们的整个建筑是按人的活动路线来构成方向性的,是沿着他通过建筑物的方向来建造和组织空间的。可见,基督教的空间开始把人的活动路线考虑在内。

4 拜占庭的空间

公元5~6世纪,拜占庭帝国十分强大,版图不断向外扩张。但大量的古希腊和罗马文化被保存和继承下来,同时也融汇了东方的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及亚美尼亚文化。

宗教建筑是当时主要的建筑,将穹顶支承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相应的型制。在空间方面与其说它是扩展了的空间,不如说是正在扩展着的空间。

例如:索菲亚教堂的平面(见图6),拜占庭特有的带简拱顶的巨型半圆凹室的外形。墙面好像从主要区域的两个固定点出发,远离建筑物的中心面向外逸去,好像以一种有弹性的离心运动向外甩出去,使室内空间显得开敞,疏朗和扩展开来。

拜占庭的空间打破纵轴上形成的单一节奏,加强了内殿的重要性,意味着打破空间的通长效果。总之,拜占庭的奔放的空间透视效果使人迷乱。

5 哥特式的空间

公元12~15世纪,为建筑史上的哥特建筑时期,城市教堂为主要的领军建筑,他同时也是市民活动中心,可兼作会堂、市场和剧院等。在空间方面强调剖面的长方形与平面的长方形的维度对比关系以及空间的连续性。纵深对垂直方向占主导地位,而垂直方向极为次要,而人与这两个长方形的相互关系则是次要的(见图7)。

事实上在整个建筑历史上,哥特建筑首次孕育了一种与人体尺度明显对照的空间效果;这种效果引发了观者产生不平衡感。产生矛盾冲突的冲动和激情,产生奋斗的情结,给人不是宁静沉思的气氛,而是提高人的空间感受。

6 文艺复兴的空间

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空间形式更多地从心理学和精神方面出发,致力于强调人对建筑空间理性的控制,力求创造一个可以使文化与个人思想高度统一的形式。

人们已不再为早期基督教空间的节奏感所打动,不再为拜占庭时期奔放的空间透视效果 而迷乱,也不再为哥特式的神秘高度及纵深的空间的强烈效果而激动并感到精神痛苦。此时期的建筑师并未被宗教狂热所支配,而是寻求一种不带神秘色彩的合理的有人性的表现方法。人们在建筑物中明显地感到仿佛是在一所充满人性昧的住宅里面而感到亲切随和的气氛。

希腊神庙中雕刻与人的相互关系所表达出的人体尺度呈现了一种类似宁静的平衡感,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伟大在于将那些使希腊神庙生机勃勃的人类感情由建筑外表转移到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效果中去了。在此时期之前的空间决定着人在建筑物中行动的速度,引导人们的眼睛沿着建筑师所设计的流线移动。而此时期不再由建筑物来左右观者,而是观者通过认识贯穿在该空间内的简单规律而把握了建筑物的内涵(见图8)。

7 巴洛克式的空间

巴洛克时期是空间解放的时期,这是对规则、传统基本几何关系和稳定感的一次反叛。这是从对称形式,从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对立中的一次解脱。赋予封闭静止的文艺复兴空间以动感和渗透感。

巴洛克风格已越出了原有构图形式,创造出了一种新空间概念的阶段。巴洛克建筑上整片墙壁呈波纹起伏,表现的是一个形成空间的过程,它表现了在活动中的空间、体积与要素。

就空间而论,这种动感根本没有明确而有节奏地划分为几何开关的空间形式,与垂直方向上互相渗透,使每一个空间形式丧失了确定的柱体或体积的明确外观。例如:要根据圣卡利诺教堂的平面来想像其外形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在其人口一方,有一个半边椭圆形空间,在其后殿处又有一个;另有两个椭圆的局部,位于教堂的左右两边,这四个几何体的片断,相互渗透,构成一种平面组合形式,已经毫无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明确格律与和谐节奏的痕迹了(见图9)。

可见,巴洛克时期的空间具有动感和渗透感,开始引导人在空间的自由活动。

8 现代空间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给城市与建筑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建筑的宏伟纪念性已不是社会的需求,需要解决的是中产阶级、工人、农民的居住问题。这些需要,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黑格尔认为,主导每个时代的精神氛围的“时代精神”是空间形式产生的基础,也是人对空间体验的指导。

现代技术和审美情趣提倡简洁的设计风格,许多从前的空间创造成果在现代建筑中重新出现时都表现出一种新的艺术面貌。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r rohe)的巴塞罗那展馆(见图10),用垂直平面来分割连续的空间,创造了一种随观看角度的转移而畅通无阻的动线,这是现代空间形式的灵活发展运用。赖特的设计更是追求空间的连续性(见图11),他的建筑集中围绕内部空间的生活真实的情况。他的“有机建筑论”倡导了人性化建筑的任务。有机的空间充满着动感、方向的诱导性和透视感、生动和明朗的空间意境,它的目地不是追求眩目的视觉效果,而是寻求表现人生活在建筑中的真实体验。这一系列空间形式的演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段的建筑空间观念。

现代建筑是以开放平面为基础,钢材和钢筋混凝土新技术的运用,为灵活开放的平面提供了条件。大面积玻璃的设计使室内外空间达到了完全连续的效果,灵活随意的内隔墙使室内各空间呈现有机的连贯性,体现人在建筑中的真实体验。

9 当代空间

在当代西方美学的影响下,以库哈斯、埃森曼、屈米、李伯斯金等为代表的的建筑师通过建筑制造发掘事件,把事件带入了建筑,把眼光投向了审美的主体,强调人在建筑空间中的各种体验活动和感受而形成序列事件的“过程”。

德国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李伯斯金的一项力作。在博物馆的一个狭小的内院天井空间中,庭院的地面上杂乱地铺满了无数个锈迹斑斑的圆形生铁铸件(见图12),铸件有几种规格,但大小都和人脸差不多。每个上面都有几个圆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骷髅的脸。红褐色的血迹,再现的是纳粹时期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屠杀的场景。当脚踏上去时而翘起,时而落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通过混沌土墙的反射,在荒凉的庭院中回荡,象地下的阴魂拖着声音在嚎叫,令人不寒而栗。

在一个通往三层的长长的楼梯的上空,有一些不规则的相互交叉的混泥土构件,象空中的异物似乎随时会塌落下来而心存不安见(图13)。

可见李伯斯金把眼光投向了观者,重视观者在其建筑空间中的各种主观体验活动。

古希腊建筑设计篇5

关键词:建筑空间;意识形态:演变过程

1古希腊的空间

古希腊文明的核心则是户外活动,这种活动不在四面墙壁和一个屋顶的包围之中,也不在家庭和建筑的内部空间之中,而是在圣地之上,在卫城上,在露天剧场中。

古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是纪念性建筑,如希腊神庙。

希腊神庙的特色在于对人体尺度的绝妙运用,神庙没有设计成礼拜的场所,而是设计成不容入侵的诸神的圣所。希腊神庙的基本组成部分有高台基,其上立有列柱,支托团结的过梁,过梁又支承屋顶。神庙中唯一可供人通行的是列柱和内殿之间的廊,还有一间内殿,在古风时期就是该种建筑物唯一的核心部分。这个内部空间从未加以创造性发展,因为古希腊文明的核心则是户外活动,内部空间没有什么社会功能需要。内殿不仅是一个围起来的空间,而且简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见图1)。

宗教仪式是在神庙周围露天举行的,因此,雕刻师兼建筑师的技艺和热情就都倾注在把支柱造成高超的造型艺术品,倾注在用无与伦比的浅浮雕来布满过梁表面、正面山墙檐部和墙。表达了希腊人对自身完美的追求,人、神、自然的共存是其建筑形式的精神基础(见图2)。

希腊神庙的特色,一方面有它的一个缺陷,这一缺陷,在于忽视内部空间:另一方面又有它那迄今无与伦比的高超之点,其高超之处,则在于人体尺度绝妙的应用。

在当代,两个最有声望的现代建筑师在评价希腊神庙中互相对立,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及其追随者赞赏希腊神庙的人体尺度感,而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LJoydWright)及其追随者则对希腊神庙忽视内部空间感到遗憾。

总之,希腊文明是以户外活动为核心则,神庙的内部空间是一个封闭的无人的空间。

2古罗马的空间

古罗马建筑是权利肯定的一种象征,人的威望战胜了自然,人的虚荣赋予了建筑的虚荣(见图3)。随着帝国的建筑物宏伟的尺度对技术提出了特殊要求,人们生活在其中的巴西利卡已经具有一种社会生活主题,因为指导人们生活和行动的哲学和文化已经冲破了古希腊那种抽象沉思和完全平稳的理想,要求心理活动更丰富些,要求更喜爱和更善于作宏伟壮丽的修饰处理。将古希腊回廊移入室内就意昧着人已经进入了一种围合的空间,其中一切造型的装饰都是为了增进这种空间效果。

古罗马继承了希腊建筑形式的诸多方面,并力求扩展封闭模式并使之人性化。其空间形式多样,尺度宏伟。拱和券的新技术的运用,表现了对大尺度体积的把握能力和强有力的空间概念。巴西利卡、大浴场、宫殿、竞技场、住宅等构成了一部建筑形式的百科全书。

古罗马的空间已由希腊式的封闭空间向围合空间转变,将包围希腊神庙外部的柱廊移到了室内。它的空间特点在于静态的构思,无论圆形还是方形空间,其共同规律是对称性,内部空间规模设计宏大,与相邻空间的关系是绝对的独立性(见图4)。

古罗马的巴西利卡将古希腊回廊移人室内就意味着人已经进入了一种围合的空间,但没有把人考虑在内,为它本身而客观存在,你可以进去、穿过它、离开它,你可以欣赏它但不能被包含在内。

3基督教的空间

基督教的建筑师在建筑史上有着非凡的重要性。因为基督徒们利用旧的构件创造了一种新的体系,具有新的性质和功能作用。

罗马帝国的衰弱,战争的频繁,黑暗年代使人对现实寄托在新生的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发展演变反映了社会情绪的动向,这种讲求精神内省和仁爱的宗教需要一个为人而设的环境,一个按人的尺度来建造的建筑空间。

古罗马巴西利卡是围绕两条轴线来配置的:柱廊对柱廊、后殿对后殿。所创造的空间有一个明显的中心点,这是建筑物本身的功能,而不是人的活动路线的功能要求。古罗马建筑空间没有把人考虑在内,因为它本身而客观存在,你可以进去、穿过它、离开它,你可以欣赏它但不能被包含在内。巴西利卡强调了纵向轴线,其所有的平面和空间概念以及装饰处理,只服从一个动态准则:观者穿过建筑物的流线。而基督教建筑相反,例如在圣萨比娜教堂(见图5),人不会被一种舞台效果般的厅景和过分修饰的处理搞得透不过气来,整个长向布置的内部空间富有节奏感,空间流线是为人而设计的,也只有人在里面的时候,这空间才是有意义的。

基督徒们承认和提倡人的活动性,他们的整个建筑是按人的活动路线来构成方向性的,是沿着他通过建筑物的方向来建造和组织空间的。可见,基督教的空间开始把人的活动路线考虑在内。

4拜占庭的空间

公元5~6世纪,拜占庭帝国十分强大,版图不断向外扩张。但大量的古希腊和罗马文化被保存和继承下来,同时也融汇了东方的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及亚美尼亚文化。

宗教建筑是当时主要的建筑,将穹顶支承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支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相应的型制。在空间方面与其说它是扩展了的空间,不如说是正在扩展着的空间。

例如:索菲亚教堂的平面(见图6),拜占庭特有的带简拱顶的巨型半圆凹室的外形。墙面好像从主要区域的两个固定点出发,远离建筑物的中心面向外逸去,好像以一种有弹性的离心运动向外甩出去,使室内空间显得开敞,疏朗和扩展开来。

拜占庭的空间打破纵轴上形成的单一节奏,加强了内殿的重要性,意味着打破空间的通长效果。总之,拜占庭的奔放的空间透视效果使人迷乱。

5哥特式的空间

公元12~15世纪,为建筑史上的哥特建筑时期,城市教堂为主要的领军建筑,他同时也是市民活动中心,可兼作会堂、市场和剧院等。在空间方面强调剖面的长方形与平面的长方形的维度对比关系以及空间的连续性。纵深对垂直方向占主导地位,而垂直方向极为次要,而人与这两个长方形的相互关系则是次要的(见图7)。

事实上在整个建筑历史上,哥特建筑首次孕育了一种与人体尺度明显对照的空间效果;这种效果引发了观者产生不平衡感。产生矛盾冲突的冲动和激情,产生奋斗的情结,给人不是宁静沉思的气氛,而是提高人的空间感受。

6文艺复兴的空间

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空间形式更多地从心理学和精神方面出发,致力于强调人对建筑空间理性的控制,力求创造一个可以使文化与个人思想高度统一的形式。

人们已不再为早期基督教空间的节奏感所打动,不再为拜占庭时期奔放的空间透视效果

而迷乱,也不再为哥特式的神秘高度及纵深的空间的强烈效果而激动并感到精神痛苦。此时期的建筑师并未被宗教狂热所支配,而是寻求一种不带神秘色彩的合理的有人性的表现方法。人们在建筑物中明显地感到仿佛是在一所充满人性昧的住宅里面而感到亲切随和的气氛。

希腊神庙中雕刻与人的相互关系所表达出的人体尺度呈现了一种类似宁静的平衡感,而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的伟大在于将那些使希腊神庙生机勃勃的人类感情由建筑外表转移到建筑物的内部空间效果中去了。在此时期之前的空间决定着人在建筑物中行动的速度,引导人们的眼睛沿着建筑师所设计的流线移动。而此时期不再由建筑物来左右观者,而是观者通过认识贯穿在该空间内的简单规律而把握了建筑物的内涵(见图8)。

7巴洛克式的空间

巴洛克时期是空间解放的时期,这是对规则、传统基本几何关系和稳定感的一次反叛。这是从对称形式,从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的对立中的一次解脱。赋予封闭静止的文艺复兴空间以动感和渗透感。

巴洛克风格已越出了原有构图形式,创造出了一种新空间概念的阶段。巴洛克建筑上整片墙壁呈波纹起伏,表现的是一个形成空间的过程,它表现了在活动中的空间、体积与要素。

就空间而论,这种动感根本没有明确而有节奏地划分为几何开关的空间形式,与垂直方向上互相渗透,使每一个空间形式丧失了确定的柱体或体积的明确外观。例如:要根据圣卡利诺教堂的平面来想像其外形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在其人口一方,有一个半边椭圆形空间,在其后殿处又有一个;另有两个椭圆的局部,位于教堂的左右两边,这四个几何体的片断,相互渗透,构成一种平面组合形式,已经毫无文艺复兴时期那种明确格律与和谐节奏的痕迹了(见图9)。

可见,巴洛克时期的空间具有动感和渗透感,开始引导人在空间的自由活动。

8现代空间

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给城市与建筑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建筑的宏伟纪念性已不是社会的需求,需要解决的是中产阶级、工人、农民的居住问题。这些需要,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黑格尔认为,主导每个时代的精神氛围的“时代精神”是空间形式产生的基础,也是人对空间体验的指导。

现代技术和审美情趣提倡简洁的设计风格,许多从前的空间创造成果在现代建筑中重新出现时都表现出一种新的艺术面貌。密斯·凡·德·罗(MiesVanderRohe)的巴塞罗那展馆(见图10),用垂直平面来分割连续的空间,创造了一种随观看角度的转移而畅通无阻的动线,这是现代空间形式的灵活发展运用。赖特的设计更是追求空间的连续性(见图11),他的建筑集中围绕内部空间的生活真实的情况。他的“有机建筑论”倡导了人性化建筑的任务。有机的空间充满着动感、方向的诱导性和透视感、生动和明朗的空间意境,它的目地不是追求眩目的视觉效果,而是寻求表现人生活在建筑中的真实体验。这一系列空间形式的演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段的建筑空间观念。

现代建筑是以开放平面为基础,钢材和钢筋混凝土新技术的运用,为灵活开放的平面提供了条件。大面积玻璃的设计使室内外空间达到了完全连续的效果,灵活随意的内隔墙使室内各空间呈现有机的连贯性,体现人在建筑中的真实体验。

9当代空间

在当代西方美学的影响下,以库哈斯、埃森曼、屈米、李伯斯金等为代表的的建筑师通过建筑制造发掘事件,把事件带入了建筑,把眼光投向了审美的主体,强调人在建筑空间中的各种体验活动和感受而形成序列事件的“过程”。

德国柏林犹太人博物馆是李伯斯金的一项力作。在博物馆的一个狭小的内院天井空间中,庭院的地面上杂乱地铺满了无数个锈迹斑斑的圆形生铁铸件(见图12),铸件有几种规格,但大小都和人脸差不多。每个上面都有几个圆洞,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骷髅的脸。红褐色的血迹,再现的是纳粹时期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屠杀的场景。当脚踏上去时而翘起,时而落下,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通过混沌土墙的反射,在荒凉的庭院中回荡,象地下的阴魂拖着声音在嚎叫,令人不寒而栗。

在一个通往三层的长长的楼梯的上空,有一些不规则的相互交叉的混泥土构件,象空中的异物似乎随时会塌落下来而心存不安见(图13)。

可见李伯斯金把眼光投向了观者,重视观者在其建筑空间中的各种主观体验活动。

古希腊建筑设计篇6

关键词 古希腊 古罗马 建筑 柱式

一、古希腊的建筑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古风时期,古希腊的建筑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爱奥尼亚人城邦形成了爱奥尼亚式建筑,风格秀雅;多立安人城邦形成了多立克式建筑,风格雄健有力。到公元前6世纪,这两种建筑都有了系统的做法,称为“柱式”,柱式体系是古希腊人在建筑艺术上的创造。

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最意味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部件的形式,而且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建筑规范的风格。古希腊的神庙建筑,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也是古希腊,乃至整个欧洲最伟大、最辉煌、影响最深远的建筑。

古希腊人的生活受控于宗教,所以理所当然的,古希腊的建筑最大的最漂亮的都非神殿莫属。希腊最早的神殿建筑只是贵族居住的长方形有门廊的建筑。后来加入柱式,即神殿前面门廊是由四根圆柱组成,以后又发展到“前后廊式”,到公元前6世纪,前后廊式又演变成希腊神殿建筑的标准形式――“围柱式”,即长方形神殿四周均用柱廊围绕起来,并且正立面和侧立面的柱子的关系为N和2N+1。建筑作为一门有原理、有原则,有计算的科学,是在希腊人手中建立的。

古希腊的建筑从公元9世纪起,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在公元5世纪的古典文化时期达到成熟,产生了雅典卫城这一伟大的、永恒的杰作。至今仍是建筑界、考古界、艺术界人士以及热爱古典文化的人们的顶礼膜拜的圣地,也是现代希腊人的骄傲。雅典卫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遗址位于今雅典城西南,建造在海拔150米的石灰岩山岗上,是祭祀雅典守护神雅典娜的神圣地。迄今保存下来的大量珍贵遗迹,集中展示了希腊古代的文明。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另一个杰出的创造就是剧场。悲剧和喜剧是希腊人本性的最现实的和最伟大的表现,也是戏剧艺术的基础和最高成就。

根据所遗留下来的希腊建筑,我们可以归纳出古希腊建筑的几大主要特点。

第一: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可统称为环柱式建筑。这样的造型结构,使得古希腊建筑更具艺术感。因为在阳光的照耀下,各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强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的特色。

第二:柱式的定型。共有四种柱式:1. 多立克柱式,2. 爱奥尼克柱式,3. 科林斯式柱式,4. 女郎雕像柱式。这四种柱式是在人们的摸索中慢慢形成的,后面的柱式总与前面柱式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贯穿四种柱式的则是永远不变的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第三:建筑的双面披坡屋顶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古希腊建筑中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装饰手法,创造了独特的装饰艺术。

第四: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高人体美与数的和谐。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所以,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其柱式的外在形体的风格完全一致,都以人为尺度,以人体美为其风格的根本依据,他们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形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

第五: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希腊的建筑与希腊雕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雕刻是古希腊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雕刻创造了完美的古希腊建筑艺术,也正是因为雕刻,是系列建筑显得更加神秘、高贵、完美、和谐。

二、古罗马的建筑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继承和发展了希腊建筑艺术。但是,与古希腊艺术通过崇拜神来肯定自我不同,古罗马艺术更倾向于崇拜现实的、世俗的人。古罗马建筑承袭了希腊建筑的柱式体系,尤其是科林斯式对罗马的影响很大,但罗马建筑在整体规划、建筑技术结构的复杂、用途的广泛、类型的多样化等方面都大大超过了希腊,形成了罗马风格的建筑。

古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地区强国,与此同时罗马人也开始了罗马的建设工程。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时,罗马城已成为与东方长安城齐名的世界性城市。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经相对完善,城市逐步向艺术化方向发展。罗马建筑与其雕塑艺术大相径庭,以建筑的对称、宏伟而文明世界。

古罗马建筑材料除砖、木、石外使用了火山灰制的天然混凝土,并发明了相应的支模、混凝土浇灌及大理石饰面技术。结构方面在伊特鲁里亚和希腊的基础上发展了梁柱与拱券结构技术。拱券结构是罗马最大成就之一。种类有: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半球)。创造出一整套复杂的拱顶体系。罗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都与拱券结构技术、复杂的拱顶体系密不可分。古罗马建筑利用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和拱券平衡技术,创造出拱券覆盖的单一空间,单向纵深空间,序列式组合空间等多种建筑形式。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继承了古希腊柱式并发展为五种柱式:塔司干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混合柱式;解决了拱券结构的笨重墙墩与柱式艺术风格的矛盾,创造了券柱式;解决了柱式与多层建筑的矛盾,发展了叠柱式,创造了水平立面划分构图形式;适应高大建筑体量构图,创造了巨柱式的垂直式构图形式;创造了拱券与柱列的组合,将券脚立在柱式檐部上的连续券;解决了柱式线脚与巨大建筑体积的矛盾,用一组线脚或复合线脚代替简单的线脚。

通过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建筑,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它的特点:

第一:拱券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最大的成就,是它对欧洲建筑最大的贡献。罗马建筑典型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态和风格以及某些建筑的功能等等,都同拱券结构有实在的联系。正是出色的拱券技术才使罗马无比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现实的可能,使罗马建筑那种空前大胆的创新精神有了实质的依据。罗马人大量继承了希腊的建筑遗产,但这些遗产都经过拱券技术的革新,改变了建筑的形制、形式及风格,保证罗马人不会成为简单的模仿者。

第二:火山灰混凝土的使用,它大大促进古罗马拱券结构发展的是良好天然混凝土。约在公元前二世纪,火山灰就开始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了,到公元前一世纪,已经既用于建筑拱券,又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头或三角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大理石板。古罗马混凝土所用的活性材料是一种天然火山灰,它相当于当今的水泥,水化拌匀之后再凝固起来,耐压的强度很高。

第三:建筑体现时代烙印――野蛮、血腥、骄奢淫逸。帝国时期,奴隶制度日益发达,大批自由小农破产,成为无业游民。但是他们又是国家的公民或者是退伍的老兵,这个群体的意志对皇帝的废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历任皇对他们实行收买政策,以生活上的补贴和打发无聊的娱乐生活笼络他们。于是,公共浴场在罗马各处兴建起来,且规模越来越大,设施越来越丰富,内部装饰也十分华丽。地上和墙面都贴着大理石板,镶着马赛克,绘着壁画,壁龛里和靠墙的装饰性柱子上陈设着雕像。

古希腊建筑设计篇7

希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被誉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曾对世界的艺术、哲学、法律、科学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据说,希腊民族的四个部落是由一个叫海伦的人的子孙繁衍而来的,因此“希腊”指的是海伦人的居住地。

希腊属于亚热带气候,一到夏天,赤日炎炎,干旱少雨,使人昏昏欲睡,久而久之希腊人便养成了午睡的习惯。下午2点到5点,是希腊人雷打不动的午睡时间,所有办事机构不办公,连商店也关门打烊。在午睡时间,希腊人不希望有人来打扰他们休息,不管有什么急事,也要等他们睡完午觉再办。所以,有人开玩笑说下午2点到5点,是希腊的“不设防时间”,连也不会发生,因为要发动的那些人也在睡午觉。

雅典是希腊的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至今保留了很多历史遗迹和大量艺术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它是西方文化的象征。雅典也是奥运会起源的地方,1896年曾举办过第一届夏季奥运会。

这就是雅典的制高点——雅典卫城!在这里可以俯瞰整个雅典哦。

你能把下面几届奥运会和它的举办地连起来吗?

2000年第二十七届奥运会 希腊雅典

2004年第二十八届奥运会 中国北京

2008年第二奥运会英国伦敦

2012年第三十届奥运会澳大利亚悉尼

奥运会的全称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一词源于希腊的地名“奥林匹亚”。奥林匹亚位于雅典城西南360公里风景如画、气候宜人的阿菲斯河山谷。古希腊人在祭典和收获季节常常举行盛大集会,并进行各种娱乐和竞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体育活动,被称为“古代奥运会”,是现代奥运会的起源。当时的运动项目有五项全能(包含铁饼、标枪、跳远、赛跑和摔跤)、赛跑、拳击、摔跤、Pankration(拳击和摔跤的混合运动)、四轮马车赛跑和骑马。

雅典卫城,原意为“高处的城市”或“高丘上的城邦”,是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帕特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埃雷赫修神庙等。这些古建筑都是人类遗产和建筑精品,在建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从雅典各个方向都可以看到耸立于雅典卫城山顶上的帕特农神庙,据说远古时期这里曾供奉着高达10米的雅典娜神像,是举世闻名的古代七大奇观之一。

帕特农神庙的设计采用了“黄金分割”,代表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黄金分割又称黄金律,是指事物各部分之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其比值为1∶0.618或1.618∶1,即长段占全段的0.618。0.618被公认为最具有审美意义的比例数字。该比例是最能引起人的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在很多艺术品以及大自然中都能找到黄金分割。比如: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蒙娜丽莎》中蒙娜丽莎的脸、《最后的晚餐》都应用了黄金分割,鹦鹉螺的壳也存在着黄金比例。

神庙东区南端用6根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少女像柱代替石柱顶起石顶,充分体现了建筑师的智慧。她们长裙束胸,轻盈飘逸,头顶千斤,亭亭玉立。由于石顶的份量很重,而6位少女为了顶起沉重的石顶,颈部必须设计得足够粗,但是这将影响其美观。于是建筑师在每位少女颈后保留了一缕浓厚的秀发,再在头顶加上花篮,成功地解决了建筑美学上的难题,因而举世闻名。

爱琴海是地中海东部的一个大海湾,位于地中海东北部、希腊和土耳其之间,岛屿众多,所以又有“多岛海”之称。以梦幻般的蔚蓝征服了千千万万浪漫的心灵。

希腊神话是欧洲最早的人民口头创作,大约产生在公元前十二世纪到公元前八世纪之间。它历经古希腊人数百年口口相传,代代相承,并不断进行艺术加工,在后来各种文学、历史、哲学著作中保存下来。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个部分,包括《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奥德赛》,赫西奥德的《工作与时日》、《神谱》,奥维德的《变形记》等经典作品。

十二主神包括:众神之主宙斯,天后赫拉,海王波塞冬,智慧女神雅典娜,射术神及光明神阿波罗,狩猎女神与月神阿尔忒弥斯,爱与美之神阿弗罗狄忒,战神阿瑞斯,火神与工匠神赫淮斯托斯,神使赫尔墨斯,农神德墨忒尔,灶神赫斯提亚。

请把下面的希腊神话故事和它的主角连起来。

从奥林匹斯盗取火种给人类,被宙斯锁在高加索山

的悬崖上,日日承受被恶鹰啄食肝脏的痛苦。

打开了装有疾病、痛苦、疯狂等不幸的盒子。

古希腊建筑设计篇8

关键词:民居民俗文化等级思想地域庭院

0引言

民居,血缘家族的居住环境,百姓的生死之所,由于中西血缘家族文化及其生活观念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民居文化的不同特性。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国外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同样也造就了具有西方特色的民居文化。

在我国,“民居”一词最早来自《周礼》,原文是“辩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疏曰“既知十二土之所宜,以相视民居,使之得所。”民居是相对于皇居而言的,统指皇室以外庶民百姓的住宅,其中包括达官贵人的府第园宅。

民居是世界传统建筑的宝贵遗产,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设计者、建造者、使用者集于一身,决定了它自然纯朴,设计灵活、经济实用,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及强烈的民间审美特色等特点。它的诞生与发展,是与自然地理、气候、地形地貌、资源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习俗等复杂多变的综合因素密切相关的。

1民俗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也是国家、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民间传承的世界,并与民居有着紧密的联系。广义的讲,民居本身也可以算作民俗的一部分。

中国我国民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物质基础。远古时期的民俗主要是神话、宗教、巫术及图腾崇拜的等民间信仰。卜居相宅,就是在吸取了巫术以及阴阳、五行、八卦等理论后,逐渐形成的民间风水理论和营造方法。在民间的建造学全过程中,也体现了这种文化的影响。如破土动工要“择吉日”、“祭天神”;上梁日要请四邻同来祈愿,还要祭公鸡“以除鬼之气”。民居内还常设有“跳板”、“石敢当”、“照妖镜”等专门的避邪物。

古埃及在尼罗河两岸的繁衍生息的埃及人,受特殊地理环境的影响,在阻断了与外界联系的同时也获得了天然的屏障和丰富的资源,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如:古埃及的文字、创世说、历法和占星术等。相比较古埃及的神话和宗教,其民居文化更反映出对自身安全保卫和私密的考虑。

古希腊爱琴海孕育了古希腊灿烂的文明,古希腊人在文学、戏剧、雕塑、建筑、哲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人们将全部的建筑热情倾注在神庙等大型公共建筑的身上,公共活动的需要是公共建筑大量兴建的重要原因。现存的建筑物遗址,如神庙、剧场、竞技场都深深地反映了古希腊人的艺术趣味。虽然对一般的居民住宅没有加以重视,但追求实用功能的努力是一贯的,表现出了古希腊人的天性。

古罗马古罗马人广泛吸收四邻各族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古代希腊人的卓越文化成就的基础上,根据本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西方的居住建筑在古罗马时期也得到了较大的飞跃。对家神的崇拜和对家族先祖的崇拜常常在民居中表现出来。

相比较古希腊时期,古罗马人在自己的住宅中除了更注重私密性的保护外,人们还按照自己的偏好和经济状况,对住宅内部不同作用的房间进行个性化的装饰。

2等级思想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中国中华民族号称礼乐之邦,是与礼乐秩序的长期教化分不开的。“礼的本质是上下尊卑的伦理秩序,而乐的精神则是调和各种等级类别之间的关系”儒家的理论核心是人治,不是神治,因此强调规范人的观念行为,包括与日常行为密切相关的民宅环境格局。礼乐文化正是适应这种社会政治的儒家理论的精华所在。北京的四合院以外在形式体现这种关系的典范。

古埃及古埃及同样也较为注重主次、长幼和轴线的等级思想。而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院落式布局比较符合古代埃及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基本上成为住宅设计的一种通用形式。

古希腊古希腊的民居中对等级制度的体现相对较少(奴隶和奴隶主的住宅除外)。如在五世纪中叶,希波丹姆的米列都城规划,目的是为给每个公民以平行的居住条件。在以后扩建的其他街坊中,每个住宅都有相同的基地面积和房屋。

古罗马古罗马的富人常居住在城郊,躲避城市的喧嚣和拥挤。多数拥有别墅和府第,并且在平面设计中设有中轴线和庭院,结构紧凑。多层式的公寓是为解决人口剧增,住房紧缺而创造的,为大多数的一般公民所居住。受古希腊的影响,民居中的等级制度体现也很微弱,而更直接的是和居民的财富挂钩。

3地域对民居文化的影响

中国民居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人们常以最廉价的一次性投入、最直观的思维方法和最简单的施工过程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室高足以壁湿润,边足以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墨子》)是当时人们对所居的理解。民居内的空间、结构、部件,大多源于实用。

古埃及在古埃及,由于尼罗河三角洲较为干旱炎热,人们在屋顶上设立纳凉露台,利用屋顶高差开窗通风,这些手法都是因地制宜、顺其自然的优秀创造,并对西方炎热干旱地区的住宅有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希腊属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民居普遍采用柱廊,院内常设有喷泉、水池、雕像,载有花木等。房间内常有壁画和彩色镶嵌,环境舒适宜人。

古罗马同属地中海气候的罗马,四季鲜明,天气温暖。当地建筑材料多为砖和混凝土。受气候和地理位置及原材料的等诸多方面的地域因素,古罗马拱结构技术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民居类型较多,如别墅、府第、多层公寓等。

4中西方传统建筑民居文化的表现——以庭院为例

中国的庭院是大家族聚居在一起,在主轴线旁再分处次轴线,成为多组院落的并列组合。

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它由四周房屋围成的院子为基本单位,数个大小形状不同的院子组合起来,成为一座住宅。一般为三进院,进门为一小天井,正对门楼设一影壁,上书吉祥文字,穿过隔墙上的门洞,才到轴线上的第一院落。四合院住宅对外不开窗,较为封闭。因此满足了封建社会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礼治要求,也给使用者创造了一个舒适安静的居住环境。

西方住宅为了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常常围绕庭院增建层楼,以增加使用面积。在古埃及,入门穿过过道便是一个庭院,院的四周有柱廊,庭院实际上是家庭活动的中心,而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院落式布局比较符合古代埃及人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惯。古希腊的庭院多被营造成“园”的形态,多采用内向式院落布置,中央常设置水池。开敞明亮以及更多的“园”的特征使得古希腊庭院更具有农业文明的特色。古罗马将中庭式和庭院式住宅逐渐融合,形成了类似两进四合院的形式。前面是比较封闭的中庭,后面是古希腊的庭院。

我国天井多源于庭院的缩小,是群体建筑和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受城市布局的影响。这点和希腊的庭院有着相似的地方,但希腊的庭院更强调“园”的特征,以及“与自然频繁接触”的哲学观念。古希腊的民居中更体现了理智、规整、。而古罗马的中庭则是单体建筑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的特色。古罗马的民居自由,因地制宜,更能让人感到一种年轻的活力。古埃及的庭院住宅较少,而更多的是则更体现出一种宁静和质朴。

5小结

中西民居文化都源自人类对定居生活的需要。作为居住空间,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一定得私密性,所以,空间的内向和含蓄是一般居民的共性。但这种私密和内向程度是有差别的。中国和西方相比,必更是封闭的。这种封闭性,尤以北方民居为典型。这一方面是因为北方天寒、多风沙,如北京四合院那样四周院墙不设一窗,仅东南隅辟一门以供出入,是出于抵抗自然力侵害之故;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国正统的儒家观念、内敛性格由其根深蒂固。西方人的血缘家庭观念一般比中国人淡薄的多,家庭中的父亲及祖先不是一家精神上的偶像,子辈也不是父辈的附庸,家庭成员之间推崇的是人格的平等与个性的自由。所以,这表现在建筑门类文化上,住宅的文化自然就不偏于内敛、封闭而强调外向开放。所以,西方的居民往往不设围墙,要求明亮,通敞。当然,中国民居的庭院主要是一个家庭活动的场所,并非那种密不透气的封闭。中国民居所追求的,是一种“无庭不成居”的境界。新晨:

参考文献:

[1]陆元鼎.民居史论与文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

[2]王瑛.建筑趋同与多元的文化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

[3]张彤.整体地区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4]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空间里.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5]乔治·麦克林.传统与超越.华夏出版社.2001年1月.

[6]陈志华.外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年12月.

[7]刘红星.先秦和古希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

[8]钱承旦.欧洲文明:民族的融合与冲突.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9]金磊,李沉.中外建筑与文化.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6月.

推荐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