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期刊服务咨询,发表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国防经济学专业8篇

时间:2023-07-28 09:18:42

国防经济学专业

国防经济学专业篇1

――贵州贵阳一中高三Mark

A:在高考录取时,各省(区、市)将参与录取的高校划入不同的录取批次,一般来讲录取批次(不含艺术、体育类专业)分为提前批、本科第一批(一本)、本科第二批(二本)、本科第三批(三本,有的省份取消了三本,纳入到二本招生)、专科第一批和专科第二批。各省(区、币)的批次设置可能会有所不同,请以当地省级招生部门安排的批次为准。预科志愿在同批次填报。

提前批录取院校一般含军队(武警)院校、国防生招生院校、公安院校、教育部直属师范本科院校、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和有特殊要求的院校及专业。

本科第一批(一本)院校一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部属共建的原部委属重点高校、经批准参加本批录取的高校和专业;本科第三批(三本)院校一般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本科第二批(二本)院校一般为除本科第一批和第三批之外的普通本科高校。

专科第一批院校一般为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职(专科)、独立设置的普诵高等专科学校和经批准参加本批录取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专业;专科第二批一般为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高职学院、民办高校和成人高校的普通高职(专科)。

Q:我想学习会计学专业,但看到很多大学都是按照专业大类招生,请问会计学专业是属于经济学类的专业吗?

――湖北武汉市华师附中高三生 小柳

A:在大多数人眼里,会计就是算数、记账、做账,是和钱、数字打交道的专业,应该属于经济学类专业。其实不是,会计学专业属于工商管理类,毕业后拿的学位是管理学学士,并不是经济学学士。会计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审计学、管理信息系统等,而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是会计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学生毕业后必须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国内外与会计有关的方针、政策、法规以及国际会计惯例等硬本领。因此,如果您对会计学专业特别感兴趣,报考按照大类招生的院校时,就最好选择工商管理类专业实现自己的梦想。

Q:请问以“农林”命名的大学开设的专业是不是都是农林类专业啊?学生毕业后是不是都去农村呢?

――甘肃酒泉 小敏

A:很多以“农林”命名的大学开设的专业不仅仅局限于农林类专业,还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医学、哲学等学科门类,如北京林业大学,该校开设的农林类专业只占总专业的五分之一不到,其专业门类涵盖理、工、文、管、经、法、艺术等,是名副其实的多科性大学,此外该校还开设了我国第一个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就业不是都去农村,也可以选择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或者省会城市等。如中国农业大学近几年毕业的学生,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北京工作,其他大部分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和省会城市。该校也有一部分学生选择扎根基层,做村官的大学毕业生比较多,他们在农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因为这些毕业生有这方面的特长,到了农村后能比较快适应,容易找到工作开展的突破口。

Q:我想报考国防生,请问国防生入学后的教育、管理方式与普通大学生有哪些区别呢?

――湖南兴化市高三生 王晓蒙

A:首先,国防生根据所录取专业的不同,各高校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分为相对集中管理、分散管理和准军事化管理,不得在校外借住和租住。并且,由于国防生是按照军队所需要的专业进行招生,所以入学后,不允许转系、转专业。

国防经济学专业篇2

一、2020年普通劳动力资源对军队的支持能力

劳动力资源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战时经济发展和军队扩充的基础。战争中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十分重要,没有足够的劳动力资源,就不能维持战时国防工业生产,民用生产和兵员补充,也就不可能维持战争。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基数很大)。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人力资本的增长(见表2),从以往历年我国人口总量及总人力资本增长(见表1)的趋势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我国GDP的增长,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总人力资本最大的国家,也是总人力资本增长最快的国家。可以预计,2020年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上升,我国普通劳动力资源对军队建设将提供很强的支持能力。

二、2020年国防科技人力资源对军队的支持能力

国防科技人力资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国家为主要投资主体的军校培养的或主要通过在“干中学”积累起来的国防科技人力资本;另一类是在进入国防科技系统前已拥有了较多知识和技能的国防科技人力资本。目前,我国的国防费与许多国家相比,无论是在人均军费上还是在占GDP的比例上均有很大差距,而现有国力又不可能在短期内增加国防费,因此,在战争爆发或平时紧急情况下,不能单纯依靠现有军队系统的国防科技人员,而必须依靠地方院校毕业生或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

军队建设对国防科技人力资本的需求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国家面临的战争威胁程度

当一个国家即将或者正在进行战争时,国防科技人力资本需求会增大。反之,如果一个国家周边环境稳定,国防科技人力资本需求就会减少。

2.国家军事战略

如果某国奉行军事霸权主义,在国际社会上处处树敌,为了打击竞争对手,就可能需要大量的国防科技人力资本。相反,如果某国一贯奉行和平外交政策,仅为了维护领土和民族尊严进行有限的国防科技活动,国防科技人力资本需求就相对较小。

3.国家经济实力

国防科技活动耗资巨大,需要国家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就可以增加国防科研投资,国防科技人力资本需求会随之增大。

4.国家整体科技水平

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对国防科人力资本需求的影响比较复杂,一般的说,国家整体科技水平越高,国防科技人力资本需求越少。因为国防科技成果的保密性很强,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本国的科技力量,如果国家整体科技水平较高,就可以把部分国防科技任务交给地方单位完成,减少国防科技人员的编制。

在以上几个因素中,虽然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在军事上不称霸,但由于未来我国仍面临复杂的周边环境,我国的和平统一大业也没有最后完成,还要为打赢敌人可能强加给我们的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而努力,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对国防科技人员的需求将呈上升趋势。这不仅要求我们发展整体教育水平,而且需要加强某些军队建设急需的高技术人才的培养。

为此,我国教育部全军院校制定计划,规划了我国教育事业在2020年以前的发展蓝图(见表3):

考虑到我国现阶段具体情况:

一是我国科技人才队伍总量相对不足。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却不是科技人力资本大国。据初步统计,在1994年,我国每千人中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不到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仅占15岁以上劳动人口(15岁―64岁)的5.2%,而1995―1997年,这一比例美国是46.5%,加拿大是46.9%。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二是我国人才队伍的素质仍有待提高。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但由于教育发展仍相对较落后,越是在高素质人才资源层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大。

三是我国人才队伍的结构不合理。人才的专业结构不够合理,教育、卫生、经济、会计等四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70%,而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环保等工程技术类专业人员短缺;人才队伍产、学、研的脱节严重。我国企业拥有的研究与开发人才不足50%,企业每万人中拥有的研究与开发人才不足3人,而日本是49人、德国是35人、加拿大和英国是25人;人才素质结构不合理,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年龄偏高,比例偏低,仅占总数的5.7%,创新型、复合型、外向型人才较为短缺,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7.5%。

 四是近年来军队吸引地方科技人才偏少。近年来,部队中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干部显著增加,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中青年科技干部有不少是博士或硕士,知识化层次发生了飞跃。全军现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专业技术干部11.3万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2万多名。基层干部队伍的文化知识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全军营以下干部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比1978年提高46.3%,其中营连主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48%以上。但喜中也有忧:近年来,军队单位留住了大量部队培养的高素质科技人才,而接收的地方名牌大学一流毕业生还很少,尤其是从地方引进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屈指可数。高层次科技人才流动,基本上是从军队向地方的 “单向流动”,长此以往,令人担忧。

但是,我军有经过“两弹一星”等重大军事项目的国防科技积累,有着全民爱军支前的光荣传统,随着现行兵役制度的改革,如2008年国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高中以上文化青年入伍,2009年国家出台八方面优惠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入伍等,而且随着军队待遇的不断提高和我国部队院校教育培养能力的不断加强,全军国防科技队伍规模将迅速扩大。全军专业技术干部从1978年的几万人,发展到目前约占全军干部总人数的一半。学历层次显著提高:专业技术干部队伍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由过去的不足10%上升到60%多;学科带头人中,中青年占了70%;24个博士后流动站,培养出博士后近300名;以两院院士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大量涌现。

综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及我国对2020年前对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可得出如下结论:2020年前我国国防科技人力资源对军队建设具有较强的支持能力。

以上分析表明:到2020年前,我国普通劳动力资源对军队具有很强的支持能力,我国国防科技人力资源对军队具有较强的支持能力。

参考文献

[1]付会敏.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国防科技人力资本研究[D].国防科技大学大学, 2002.

[2]陈代兴.国防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海潮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国防经济学专业篇3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6月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市属重点大学,现已成长为拥有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和工学6大学科,以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各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多科性财经类大学。

本科教育设有35个专业,拥有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下设1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30个硕士点。学校现有教职工1625人,专职教师7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3.6%,其中教授、教研员等正高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24人。

天津财经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财经大学之一,是一所以应用经济和工商管理学科为主干,兼有文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等7大学科门类,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成为我国最早设立国际贸易、企业管理、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硕士点和会计学、统计学博士点的院校之一。学校现设有商学院、经济学院、理工学院等12个教学系部,并设有现代经济管理研究院、房地产研究所、金融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

学科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工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统计学为天津市13个重中之重发展学科之一,金融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为天津市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学为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拥有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拥有14个博士点、24个硕士点和工商管理(MBA)、会计硕士(MPAcc)、公共管理硕士(MPA)等专业硕士点。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700余人,包括教授117人、副教授226人。

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工程”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4个学院,56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吉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95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211工程”审批,2001年被列入“985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之一。

吉林大学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全部12大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12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8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7个;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覆盖17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师6220人,其中教授1604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032人。学校拥有221个具有现代化研究手段的实验室,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985工程”二期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5个,“985工程”二期建设科技创新平台8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9个,其他部委重点实验室14个。

华侨大学是1960年创建的综合性大学。学校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是国家重点建设大学,是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

华侨大学现有21个学院,9个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6个硕士点,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M)、工程硕士、建筑学硕士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62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涉及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哲学、历史学、农学、教育学10大门类,形成了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工管相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华侨大学有教职员工2115人,其中专任教师1186人,正、副教授569人。

中国人民国防大学是中国最高军事学府,是中国军队唯一的一所高级合同指挥院校,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担负着培养陆、海、空军军以上指挥干部,地方省级领导干部及中央国家机关部以上负责干部,并从事有关战略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问题的研究,为国务院、中央军委和各总部的决策起咨询作用的任务。

国防大学是1985年12月24日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成立的。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人民创建初期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该校后改编为红军大学。抗日战争时期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全国解放后,为适应和平时期培养高级军事人才的需要,于50年代先后成立了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和高等军事学院,后于1969年同时撤销成立了军政大学。1985年12月,军事、政治、后勤学院合并成立国防大学。

国防大学设置有合同的战役指挥、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国防研究、院校教育管理、军事与政治理论和研究生教育等十余个专业。其中“国防研究系”国防研究专业主要培训军队正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和地方省级领导干部及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委正司局级以上负责干部,学制半年以内。

军事经济学院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高等军事技术院校,成立于1946年10月,是中国人民创立较早的院校之一。

学院积极开展教学改革,逐步建立起了与部队建设相适应的军事经济学科群,其中军队财务、国防经济、军需勤务、军队审计、军队物资等专业学科处于全军领先水平,军队审计、基建财务等专业是全军独有的专业。这些学科具有宏观、中观、微观理论相衔接,理论与应用相结合,军事与经济相统一的特点。

国防经济学专业篇4

关键词:村镇建筑 防灾减灾 策略

防灾减灾策略及客观影响因素研究是关系到村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政府监管有效性的重大问题,也是近年来几次大灾发生后国家和人民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从我国村镇灾害特性出发,结合当今村镇防灾减灾现状,发挥灾害管理中社会、民间、社区的作用,改变“重救轻防,事后设防”的观念,最大程度上保障村镇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一、村镇灾害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村镇灾害造成的损失的因素具有范围广,界限模糊的特点。各影响因素可以直接影响到灾害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各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系统。从广义上讲,影响因素大体可分为人的因素、资源状况因素、及环境因素。

1.人的因素分析

对村镇灾害而言,承灾体主要为村镇建筑物及村镇居民。从人的因素来讲,灾害带给村镇的损失主要是指人员伤亡。村镇居民是我国村镇地区主要的建设者,是推动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和成败。因此在考虑村镇灾害损失的影响因素时,对人的因素充分考虑是十分必要的。人的因素从总体上来说主要考虑人口分布情况,人口文化素质情况及人口的防灾减灾意识。

2.资源状况的因素分析

资源状况主要包括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管理水平。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灾害造成损失大小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财富密度大时,一旦灾害发生,社会的经济损失很大;另一方面,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时,无论是人口的防灾减灾意识,还是建筑的防灾减灾性能必然大大提高,其抵御灾害的能力较经济不发达地区又有一定的优势。管理水平是指当地村镇政府在管理范围、管理力度、防灾减灾宣传,以及自然灾害救济费拨付及利用等几个方面的水平。

3.环境的因素分析

环境因素这里主要指的是灾害的致灾危险性。从灾害学的意义上,研究灾害主要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三个方面入手。这里我们从致灾因子入手,分析各震例中地震的致灾危险性,选取震级作为反映环境因素的指标。从定性角度讲,震级与灾害造成损失是正相关的。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震级越大,造成的损失相对要大,灾害所波及的范围越大。

二、我国村镇建筑防灾策略研究

1.地方推出各地适用的法规细则,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各地在经济发展,自然状况等方面相差甚远,应根据本地具体情况,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编写适用于本地的法规细则。结合本地灾害现状,综合考虑村民的经济水平、当地建材及习惯做法,修改并完善通用设计图集,力求简明扼要、操作性强,提高其在建房中的可接受度;尽快出台地方规划法规,杜绝宅基地区域批复,细化相关要求如房屋间距,建筑密度等;出台对村镇工匠的资格审核的方法,杜绝无证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出台对村民采取防灾措施的鼓励政策,提高村民在防灾上的积极性。

2.提高公民的防灾意识及责任意识

向防灾先进的日本学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宣传册、主题讲座、展览会等方式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村民的自我保护及救助能力,减低村民对政府监管的排斥心理;经济条件允许的村镇,组织全村防灾演习活动,培养村民在灾害来临时不慌乱,知道如何规避与救助;防灾意识从娃娃抓起,在灾害多发的村镇,学校中增加防灾知识及自救相关课程。

3.加强对村镇施工人员的专业培训

村镇房屋的施工质量对房屋的抗灾性能有很大影响。针对目前村镇施工人员缺乏建房专业性知识,凭经验施工以及缺乏防灾减灾意识等问题,组织对村镇工匠的定期培训,普及专业民房建设技术,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特别加强在重点环节的培训如图纸阅读、质量控制、基础开挖、墙体砌筑、楼板屋架安装、砂浆混凝土搅拌等,培养整个建房过程中的防灾意识。

4.加大专业人才的在农村防灾方面的投入

解决农村缺乏专业人员的问题有两个路径,其一是大力培养建筑专业技术服务人才,将建筑专业延伸到农村。但是人才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达到预期目标,并且目前村民的经济情况也存在着购买力上的局限,收费性质的有偿服务的接受度差。其二就是通过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村镇建筑提供专业咨询指导服务。如何提高专业人员的积极性是这一方法的关键。国家应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提出相应的鼓励政策如资质提升、资金补贴、政策刺激等促使专业技术人员能够积极主动的深入农村建设全过程。

5.重视经济落后的地震高发区,给予补助政策

我国农村地区量大面广,全农村的抗灾补助资金筹措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从主要问题入手,以点带面,先将补助对象的重点放在地震高发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地区,给予这些地区经济困难的农户一定的建房补贴,以现金、免费技术服务和提供有防灾性能的建筑材料等方式实行。并且通过相关的约束政策保证抗灾建房补助的到位运用。同时对积极按照抗震要求进行建设的群众明确提出奖励的措施和方式,提高村民积极性。特别加强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如医院、学校等建设的经济投入,使其达到防灾设防的要求,提高抗灾能力,有利于灾后的救援和恢复。

结语

对村镇而言,建筑物倒塌及破坏时导致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着重探讨村镇建筑防灾减灾策略。笔者从预防角度出发,研究了提升灾害预防能力的可行途径,为政府部门制定防灾减灾策略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葛学礼.村镇建筑震害与抗震技术措施[J].工程抗震,2001.

国防经济学专业篇5

关键词:城市消防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消防站;消防安全远程监控

消防专业规划是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城市发展目标、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形态,按照城市功能分区、用地分布、基础设施配备和地域特点,在分析城市火灾事故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城市火灾风险作出综合评估,确定城市消防安全总体目标,对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及消防装备建设等进行科学合理规划,提出具体建设目标和实施措施,为建立和完善城市消防安全体系,提高全社会防灾、抗灾和救灾综合能力提供决策和依据。消防专业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防灾体系建设的基础。根据《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对消防专业规划要求,组织编制新一轮城市消防专业规划。

1城市基本情况及总体规划概况

四平市地处东北亚区域的中心地带,松辽平原腹地。全市幅员面积14080平方公里,总人口340万人,其中建成区面积51.3平方公里,市区人口62万人。分铁东、铁西、四平市经济开发区和四平红嘴高新技术开发区。四平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城市社区建设示范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市等称号,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20强、第五批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全国首批成长型创业之城。

《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确定了将以打造最适合人居、最适合创业、最适合发展城市为目标,突出“南接北融”,承接沈阳以南地区的产业转移,融入长春经济圈,接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确定“一核三带”生产力布局战略,以四平市区和城市周边为主体,形成面积1100平方公里左右核心区,以四平至长春经济带(长平带)、四平(经辽河垦区)至郑家屯经济带(四郑带)、长春外环经济带(环长带)为三个经济隆起带,全面提高四平发展力和竞争力。四平将重点引进低碳环保节能项目、科技先导型项目、国际国内知名品牌项目、资源有效开发利用项目,并在降低投资成本、搭建金融平台、促进企业成长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做好一流服务。四平正以巨大的发展潜力、蓬勃的创新活力、无限的创业商机,利用独特的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转变、加快赶超、加快隆起,向新型工业化城市迈进,实现四平全面振兴。

2消防专业规划编制指导方针、原则

消防专业规划必须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落实《四平市城市总体规划》对消防专业方面的具体要求,重点加强城市消防安全布局、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提升公民消防安全素质,提高城市综合抵御火灾的能力,提出一个近、远期有机结合,具有可操作性和发展弹性的城市消防专业规划,建成高标准城市消防安全体系,规划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局部与整体、近期与远期相结合,既经济合理又切合实际,平衡社会综合效益”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高城市消防管理综合水平。

3消防专业规划重点编制建议

消防专业规划除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有关规定,编制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供水、消防通信、消防车通道、消防装备等常规内容外,建议增加天然水源利用、消防站选址、消防站建设形式、公共消防宣传设施、重点区域专项规划、危险化学品集中区安全防护、公共疏散设施、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区域高压给水系统及双回路供电系统的设置方面具有鲜明城市特色的消防专业规划内容。

3.1充分利用天然水源

四平市位于北纬42°31'至44°09',东经123°17'至125°49'之间,属于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呈现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初春杨柳吐绿,仲夏百花盛开,深秋层林尽染,寒冬银装素裹。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海拔高度在100―500米之间,东部长白山余脉,山峦起伏,生长着茂密的天然林;中部沃野千里,地势平坦,约占总面积的79%,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西部接壤科尔沁草原,一望无际,草场、风电场风光无限。夏季多雨,全年降水总量平均为578.5毫米,水资源总量23.99亿立方米,境内二龙湖水域浩瀚,库容和水面是吉林省第二大人工湖泊;转山湖景区群山环抱,要把天然水源作为城市消防水源重要来源,规划建设消防车天然取水口,能够保障特定时期的消防用水。

3.2 科学规划建设消防站

消防站是消防规划的重要内容,消防站的位置规划及消防站装备的配备直接关系到灭火抢险救援能力。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消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公安消防队要参加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危险化学品泄漏、道路交通事故、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建筑坍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空难、爆炸及恐怖事件和群众遇险事件的救援工作,并参与配合处置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矿山、水上事故,重大环境污染、核与辐射事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消防站位置规划不仅要考虑灭火实战需要,还应与消防部队参与抢险救援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同长平高速公路,102国道穿境而过,危险化学品年中转能力数百万吨。据统计数据表明:消防部队参与抢险救援次数最多是交通事故和危险品泄漏事故。要对火灾危险源分布、道路交通情况、灭火抢险救援距离,城市功能分区等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进行优化,根据优化结果确定消防站位盆、消防车数量及型号。要将危险化学品储存区作为最高等级保护区进行重点防护,规划建设特勤消防站,相应地提高大吨位干粉、泡沫、抢险救援车辆配备比例,配备防毒抢险器材和个人防护装备。

3.3消防站投资建设、运行形式多样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以政府投入为主体建设消防站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消防安全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规定大型电厂、大型港口、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的大型企业及火灾危险性较大、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其他大型企业都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大型工业区内集中的大型企业都要按照规定建立自己的专职消防队,建设、运行都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各企业专职消防队训练、执勤备战水平不一,平时很少参加灭火、抢险救援实战,不仅经济上不合算、抢险救援能力也得不到保证。要推进消防站建设投资运行多元化,消防站建设可采取政府出资建设、政府与企业联合出资建设、企业联合建设等方式,企业联合建设消防站可由政府统一组织执勤,由受益企业共同承担执勤费用,可以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发挥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实战中不断提高社会消防救援力量的战斗力,从而提高社会消防救援力量的正规划建设水平。

3.4规划城市公共消防宣传设施

消防工作的基础在于预防,预防的根本在于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素质。首先要提高公民的消防安全意识,牢固树立预防火灾的思想意识;其次要让公民掌握火灾自救逃生技能;三是要提高全民的火灾防范和扑救初起火灾技能。将公共消防宣传设施纳入城市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是消防宣传阵地建设的保证。建议规划建设火灾防灾教育馆;依托现有公园或绿地规划建设消防主题公园;规划建设群众互动参与性强的设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消防宣传教育;新建居民小区要同步规划建设固定消防宣传栏,设置公共消防设施器材。

3.5编制重点区域消防专项规划

红嘴高新技术开发区是规划区域中物资高度集中的区域,危险化学品、粮食、木材、煤炭等大宗可燃物资中转量、储存量大,火灾荷载同其他区域相比高出许多倍。红嘴高新技术开发区要组织制定区域消防专业规划并实施。建设可视监控系统,对红嘴高新技术开发区实施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初起火灾,提高火灾预警能力。

3.6 危险化学品集中区安全防护

危险化学品储存区数量多、储量大,一旦发生泄漏、火灾或爆炸事故,泄漏的危险化学品极易扩散,特别是发生爆炸影响的可能区域会更大。危险化学品的防护间距不能简单地规定为防火间距,对于原有与危险化学品.储存区毗邻的居民区必须有计划地予以搬迁。要结合绿地、道路建设规划设置危险化学品储存区安全防护区域,形成隔离带,设置独立的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停车场。设置统一的危险化学品泄漏、火灾、爆炸事故公共警报装置,定期试鸣维护,编制设置公共洗消站。

3.7设置公共疏散设施

根据总体规划,结合学校、绿地、广场等建设,增加公共活动场地面积,与城市主次干道网络形成体系,保证大面积火灾、地震、战争等特殊情况下的疏散避难。合理利用道路、广场、绿化带、河流等作为消防安全分隔措施把城市分隔成区域防火分区,防止火灾从一个分区蔓延到另一个分区,减少因火灾、自然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达到综合利用城市河流、道路、广场、绿地等设施的目的。

3.8规划建设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

建设城市消防安全远程监控系统,对设有自动消防系统的消防重点单位和要害目标逐步运用高新科技手段实施消防监控动态管理,建设高空望设施,提高火灾预警、处置快速反应能力。结合“数字化城市”工程建设,同步将消防实时监控系统、消防指挥系统、数字地图系统、消防安全重点单位监控系统、交通道路监控系统、消防控制室数据监控系统等进行整合编制,同步建设。

3.9规划建设区域高压给水系统

高层建筑室内消防用水一般由单位自建消防水池、安装消防水泵来实现,由于系统绝大部分时间处于备用状态,部分单位管理维护不善,供水可靠性较低、单位维护运行费用较高。建议在高层建筑密集的主城新区规划建设统一高压给水系统以满足消防供水需要,提高综合效益。

3.10规划建设双回路供电系统

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消防电梯、防烟排烟风机、防火卷帘等消防设施都需要可靠的消防电源供给才能充分发挥作用,消防供电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消防设施,防火、灭火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灭火和抢险救援的成功率;广播电视、供水、供气等单位也都需要可靠的电源供给。建议结合城市电力规划,建设双回路供电系统,提高消防用电的可靠性。

国防经济学专业篇6

【关键词】军民融合;技术融合;中原经济区

当前,世界各国对都发展军民两用技术高度重视,把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作为当前国家科技政策和国防科技政策的核心,有效地促进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近年来,河南工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的新兴工业大省,但工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资源依赖型为主体的传统工业比重过大,以高新技术和装备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占全省工业比重仅为20.4%,远低于沿海发达省份。河南要实现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的跨越,必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发挥河南军工优势,深化军民融合,构建合理的军民技术融合体系,是助力中原经济区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中原经济区军民技术融合发展现状

国防科技工业领域是前沿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发源地,国防科技工业领域先进的科技向其他领域扩散,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军工大省,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较强的国防科技优势,军工企事业单位以科技优势带动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军民技术人才储备丰富

河南军工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注重经营管理人才、高科技研发人才、技术和技能人才三支队伍的统筹协调发展,通过自主培养、外部引进等方式,造就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军民结合型技术开发人才队伍,在促进河南省高科技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河南军工系统中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3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技术专家3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级人选5人,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84人,河南省优秀专家11人,具有高级专业职称的3800人,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2人,有博士138人,硕士2804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4000余人。

2.技术研发和创新呈现新优势

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河南军工系统已形成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军工企事业单位大力发展民用高新技术产业并获得成功,创新技术和成果储备丰富,大量的军民两用技术成果具有广泛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在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形成了许多军民结合型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河南军工系统拥有国家国防重点实验室4个,部级数据中心1个,部级检测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2个。

3.装备制造及生产能力突出

近年来,河南军工企业抓住国家加大对国防科技工业投入的契机,加大高新技术投入力度,开发研制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和装备,快速提升了河南军工企业的装备制造水平,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专业加工体系,拥有各类精良的数控加工设备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生产及测试设备,建立了多个以军民两用技术、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发展为背景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和产业化发展基地,在新能源(核能、太阳能、风能)、新材料、航天、航空、光电、机械、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具备较强的实力。

4.军民融合带动区域产业发展有力

河南国防科技工业利用军工科技优势,在推进军民融合、大力开发民品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一批具有军工背景的高科技民品产业迅速崛起,使河南省高科技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成为支撑河南省地方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郑州飞机装备公司、中船713所、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洛阳中船重工725所、洛阳北方、洛阳中航工业613所、新航集团、中光学、南阳中南工业公司等一大批军工企业在军民融合领域已经走在了全国领先行列,对于推进军民两用技术融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另外,在焦作、济源、信阳、鹤壁、安阳等市、县许多地方高科技产业园区和项目中,国防科技工业都占据了重要地位。大批军民结合高新技术项目的实施和产业园区的建成投产,对于加快河南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二、军民技术融合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军民技术融合发展取得快速进展和巨大成绩的同时,中原经济区军民技术融合领域仍旧存在诸多的障碍和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军民技术融合发展、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造成新的瓶颈制约。

1.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军民技术融合的新要求

国防工业体制的变革与创新滞后于其它领域,军工企业的运行机制不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管理体制制约军民技术转移的发展。国防科研生产与地方经济体系和工业基础契合还不够,没有形成技术层面和供应基础层面的融合。军工企业中计划经济体制的运行方式和传统观念未根本消除,民用企业参与军工生产的可能性和实践性尚待提高。在科技管理体制上,军民分离的科技管理体制与军民两用技术相互融合的需要矛盾,科研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开发和配置现象普遍。目前,在军民技术转移方面,尚未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军民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国防科技信息中介机构的建设不健全。

2.军事因素成为制约军民技术转移的关键瓶颈

由于国防科技工业具有特殊性,军工先进技术具有很强的保密性。军工技术在向民用领域过早转移可能会造成军事泄密,解密过程的复杂又会造成了军工技术转移过程的迟缓,技术产业化步伐缓慢。许多能够民用的军用技术开发时间早,但由于进入市场较晚而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另外,在军民互动运行机制上,军用标准和军工企业标准成为阻碍民用企业进入的“绿色”壁垒,没有实现真正的军民融合。

3.法律法规环境层面缺乏对军民技术转移的保障

军品研发生产的保密性关系到国家安全,有效的法律法规可以保障国防军工技术转移良好运作,但是在这方面尚缺乏系统、全面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政策法规层面上,“民”有许多鼓励和保护政策措施,而民用高技术成果向国防领域转化和应用却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现行政策法规对民口企业进入军品市场也有许多限制性规定,许多民用成熟的高技术成果和产品由于没有明确的法规可依只能不予采用。

4.成果转化和市场开发方面存在制约

在成果转化方面,由于受体制和机制的束缚,军工科研单位与产品生产单位相互分离,不容易沟通,很难形成合力。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还比较薄弱,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很少,科技成果拥有者和资金拥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没有形成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对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军工科研单位、企业和科技人员对国防技术转移也缺乏主动性,阻碍着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在市场开发方面,军工科研院所拥有较大的技术优势,但市场开发能力比较弱,没有形成与市场经济环境相适应的营销体系。

三、构建中原经济区军民技术融合系统的路径选择

为了有效配置国防经济资源,必须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促进军民之间技术的双向转移和流动,实现国防安全和经济协调发展,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来推动中原经济区军民技术融合系统的快速发展。

1.加大力度发展军民两用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军用技术的民用价值越来越突出,而民用技术以其先进性也越来越具备军事上潜在用途,发展军民两用技术是世界各主要国家提升国防工业实力和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军民两用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应定位在同区域经济和国家重大产业结合中实现产业化,有利于提高国防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水平和效益,有利于国民经济和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2.加快改革技术转移管理体制机制

建设开放式的国防军工技术管理体制,实行高效率的运行机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组建开发协同、统筹计划、系统推进的组织体系,集约资源、持续发展的创新体系,制定和实现军民结合和共享的法规和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改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状况。坚持遵循经济规律和科技规律的基本原则,建立市场经济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

3.加强军民用技术信息交流

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之间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以致资源共享度很低,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损失。促进军民技术相互转移,必须改变“两张皮”的管理模式,从根本上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的现象。重视国防科技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技术服务的规范管理,既要鼓励有条件的军工科研机构从事中介服务,又要充分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发挥双方在信息咨询、技术评估之间的桥梁作用,从而促进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发展格局的形成。

4.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技术转移法律、法规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技术转移政策和法律的研究,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的法律规范。加快解决军工企业退出以及民营企业准入许可等问题,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生产及非关键性的领域。在考虑民间专利向国防领域转移的同时,加强军工技术向民用转移的专利权问题的研究,在法律层面允许军工技术专利在申请国防专利的同时,可同时申请一般性专利并实行保密制度。

四、推进构建中原经济区军民技术融合系统的政策建议

根据中原经济区的发展实际和区域发展战略规划,以及军民技术融合发展的时代要求,提出推进构建中原经济区军民技术融合系统的政策建议和主要措施。

1.开展军民技术融合的规划

要加强军民技术合作、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和综合协调,发挥组织协调的引导作用。只有把国防建设规划纳入到国家和区域的整体发展规划之中,才能把军民融合真正落在实处。一要充分发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防重大工程中的引领作用,二要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和民用产业、国防科技产品和民用科技产品的互通、互动和互补,三要加强国家、地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同军工集团公司发展规划、计划的统筹协调。国家和地方的发展规划需充分考虑国防科技工业作用的发挥,国防科技工业的规划需兼顾国家和地方的产业规划和政策,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2.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军企的改制

要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军工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除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少数企业外,可通过资产重组、上市、相互参股、兼并收购等多种途径推进股份制改造,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参与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应用性军工科研院所要积极推进企业化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或转为大企业的研发中心;公益性或基础性军工科研院所需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创新管理模式和加强公益服务;少数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军工科研院所,可将重点放在创新机制和探索有效管理方式上。充分发挥军工企事业单位市场主体地位,增强中原经济区军工企事业单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动力和活力。

3.加大政策法规的支持力度

一是加大财税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制定完善的税收支持政策,采取必要的减免税收等措施帮助军工企事业单位推动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金融机构须在贷款和利率等方面加大对国防工业科技成果开发和产业化支持力度,加快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为国防工业推进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二是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鼓励有条件的军工企事业单位积极引入和广泛利用各类社会资本,支持有条件的军工企事业单位开展境外投资,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帮助军工企事业单位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过程中提高抵御和防范各种风险的能力。三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标准化建设力度。根据发展军民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和要求,强化该产业领域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工作,积极引导国防科技工业部门抓紧建立和及时推行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

4.推动军民融合产业集群发展

产业集群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而且可以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名声等集体财富。中原经济区军民技术融合的最终趋势就是产业集群化,建立军民融合产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是以资源整合平台、开放合作平台建设为重点,建立以区域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为核心,以网络为手段,吸引资金、相关中介辅机构和研发机构共同参与的军融合技术孵化和转化机制。通过资本化的方式孵化军民融合型的企业,提升在孵企业的市场价值,同时实现产业园自身价值的提升。

5.加强军民技术融合的宣传培训

政府和各级部门要加强宣传,改变传统的军民分离发展的观念,以军民融合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把军民融合思路纳入政府的规划和对各级地方政府的实际工作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引导军民两用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打破军工科研院所的封闭模式,对军品科研院所的建设、评价、目标考核进行必要的政策导向,强化和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军工国防任务招标。

参考文献:

[1]杨志坚.协同视角下的军民融合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4): 99-102.

[2]肖鹏,杜鹏程.军民融合中技术双向转化的障碍及对策研究[A].《科技进步与对策》学术年会(2011)“军民融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薛亚波.军工技术转移的制约因素和路径选择[J].中国民,2006(9):47-50.

[4]张姣芳,姚晓萍.我国军民技术转移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J].科技和产业,2011(4):6-10.

[5]王军,何伟胜.探索构建军民融合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J].国防科技工业, 2011(10):52-53.

[6]黄花.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2.

[7]李纲.深化军民融合 助理中原崛起[J].决策探索,2011(8):16-17.

[8]梁清文.发挥国防经济优势促进西部军民结合产业发展[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02):

123-126.

[9]刘建昌,任丽明,王曲.推进军工企业资产证券化促进军民融合[J].国防科技工业,2011(10):

54-55.

国防经济学专业篇7

【关键词】消防监督工作;困难;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重要性也显得更加突出。尤其在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对消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保障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深化认识、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改革开放以来,消防部门为保卫改革开放和经济连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很多成功经验,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下。消防工作迎表了难得的机遇。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大量财富。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为消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一、消防监督执法现状及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消防警力严重不足。

我国现役和公安消防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不到万分之零点九,而发达国家政府消防工作人员占人口比例均在万分之十以上,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都在万分之三至五以上,我们的消防警力只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发展中国家的五分之一。尤其是消防监督力量严重不足,如一个县级消防监督机构,一般只有3个监督员,有的仅有2人,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难以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有时因人员不足,导致执法程序混乱。

(二)消防监督干部整体业务素质不高。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由于公安消防机构实行的是现役体制,消防监督执法干部不得不面对交流、更换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为了加强对监督队伍的管理,消防部队对重要岗位做出了定期交流的规定,不同专业岗位交流也相对比较频繁。因此,监督执法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人员很不稳定。由此也带来了两个弊端:一是导致监督执法人员业务素质难以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的方式提高。二是任期较短也往往造成执法监督存在短期行为,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缺乏连续性和长远规划。其次,消防监督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目前,从事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人员绝大多数是现役干部,主要有消防部队院校毕业和地方院校毕业两种,其中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法律知识教育的人员所占比例不多,许多监督执法干部只能通过不断的自我摸索和经验积累来逐步提高监督执法水平,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活跃、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优秀消防执法人员极其缺乏。再加上受消防部队现役体制影响,消防监督执法人员队伍很难固定,往往一个案例先后几个人经办,情况不熟悉,工作连续性受到影响。而少数消防监督人员放松学习,疏忽了对消防监督执法经验的总结和积累,不吃透国家有关消防法律法规的立法宗旨、立法原则和基本精神,不掌握调查取证的基本方法,不熟悉消防行政执法程序,不清楚完成一起消防行政执法的要素和环节,对查处各类消防违法行为存在畏难情绪,即使进行查处也难以做到依法处理,监督执法效率不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消防执法质量。

消防工作作为现代经济良性运作不可欠缺的环节之一,受到全社会愈来愈多的重视,消防执法管理的范围和纵深程度也随之增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基层消防机构拥有较大的权力,少数执法人员廉政意识淡薄,缺乏职业操守,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和影响下,经不住金钱诱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有利的事抢着做,将手中的权力当作商品交换的筹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没有经济利益的案件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该办的不办,借执法办案之机,吃拿卡要,索贿受贿,极大的淡化了消防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上群众的法律意识水平还普遍较低,消防执法系统内外缺少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消防监督执法进行制约,客观上纵容了一部分基层执法人员为了自己利益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违法乱纪,搞权钱交易,导致执法腐败。

(三)消防技术人才缺乏。

消防工作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电力、建筑、治理等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如火调、建审、法制、宣传、化危、质检等。但是,目前全国最高消防专业学府培养的人才仅仅是本科学历,难以培养和造就消防工作需要的更高层面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二、消防监管机制和手段滞后于社会变化发展的问题

(一)社会单位数量大量增加,“保姆式”的消防治理已经过时。在公安部61号令实施前,重点单位的监督治理,就是由消防部门大包大揽,全权负责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消防监督人员长期包重点单位,导致治理和监督的角色错位,单位将自身应抓的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防火检查等消防安全工作全部依靠于公安消防机构落实。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单位数量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消防监督部门的这种保姆式的消防治理手段难以真正发挥效能。

(二)社会单位的内部自我治理体系尚未有效建立,有些方面甚至日益弱化。公安部61号令实施后,在许多单位还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而且,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单位原有的消防自我治理手段不断弱化:不少企事业单位机构合并、裁减人员,企业消防保卫部门有的被撒销,不少专职消防人员被分流下岗;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工作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致使大量火险隐患滋生。

(三)消防科技水平较低。消防检查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和检测仪器设备,许多基层消防大队、科在消防监督检查、火灾现场勘查中,尚停留在眼看、手摸、鼻闻、耳听的阶段,完全凭感觉和经验办事。基层消防监督部门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水平程度低,电脑配备少、联网更少,资源难以共享,法律文书手写,办事效率低、质量差。尤其在火灾原因鉴定方面,许多基层大队尚未建立火灾原因鉴定室,先进的鉴定设施缺乏,鉴定结论缺乏科学性、权威性和说服力。

(四)社会消防安全意识缺乏。当前,在我国发生的火灾事故中,80%以上的是人员违法、违规、违章行为造成,社会的整体消防安全意识不高。

三、加强消防监督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消防科技建设,走“科技兴消防”之路。这是消防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消防工作发展的持续动力。一是进一步加强基础硬件建设。配备“九机”和“三仪”,即: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电话机、电视机、放像机、照相机、摄像机和可燃气体测量仪、检漏仪、火灾自动报警灭火系统检测仪器等设施,同时还应配有必要的交通、通讯设备,进一步提高消防机构办公条件和工作效率;二是加强消防信息科技手段的研发和应用;三是大力发展高科技消防检查仪器和检测手段。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如消防安全检查设备、电气消防安全检测设备、火灾原因鉴定设备等,尽快改变目前消防检查只能凭借目测、手量等方式进行消防检查的落后局面;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及时准确地发现火险隐患和火灾预防中的问题,使消防工作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在选择高科技技术手段及设备时,一定要注意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需要,选择适用性强的设备和技术手段,不可一味追求科技含量和档次,否则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浪费。

(二)加强消防治理机制改革,以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狠抓自我改革,加强消防监督规范化建设,建立高效、快捷的专业消防队伍;二是要狠抓社会单位治理改革,加强单位规范化自我治理体系建设;三是要狠抓三级消防监督治理机制建设,强化派出所消防监管职能。

(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消防监督队伍素质建设。一是要大力加强在职干部的素质培训。要建立消防监督员定期专项业务集中培训制度,分别在各总队、支队进行培训,或者在全国现有的消防院校开设消防监督及执法的短期培训班进行业务轮训,或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消防监督培训的远程教学,进一步提高消防监督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要积极鼓励干部自学,为其自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要加强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培训、考核、聘任。要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干部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三是要大力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引入非消防体系的专业人才有助于消防监督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使监督工作与被监督工作更为有效地结合。要不断引进消防部队急需法律、信息、计算机、工民建、化学等方面的人才,经培训后将其放在他们所专长的一部分消防监督工作岗位上,发挥其带头作用,推动消防事业发展。四是要培养高学历、专业化的技术人才。我国目前消防教育体制存在没有高学历,本科生教育比例偏低,办学力量过于分散。要加快发展消防教育事业,设置高学历消防教育专业,培养高素质的消防技术干部,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消防工作新要求。

(四)加强社会消防宣传力度,大力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一是要充分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营造良好的消防科普宣传教育氛围。要从“娃娃”抓起,加强中小学生消防知识的教育,定期上好消防课,从小培养其良好的消防安全习惯,熟悉和掌握基本的防火灭火知识和火场逃生技能;二是要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认真做好本单位的消防培训工作。要督促社会单位制定职工消防培训计划,定期对本单位的防火负责人、防火治理人员和职工进行消防法律和消防知识的培训和应知应会培训,使广大职员明确岗位消防职责,懂得什么是消防违法违章行为,不断提高消防法制观念,自觉做好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三是要充分发挥公安消防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大消防宣传教育力度。要充分运用开放消防站、开办消防警校、举办培训班、组织消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办墙报、图片展出、放电影以及广播、电视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消防法规、消防知识的宣传教育。要认真抓好社会各单位防火负责人、消防保卫人员、专兼职防火人员、重点岗位、非凡工种人员的集中培训,熟悉岗位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消防安全知识。要利用“119”等非凡时机,组织大型消防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教育,要让消防知识进学校、进家庭、进社会单位,使广大群众懂得防火的基本知识、灭火的基本技能和火场逃生的基本方法,促进全民消防素质的整体提高,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消防、自觉做好消防工作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国防经济学专业篇8

【关键词】消防监督;问题;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重要性也显得更加突出。尤其在国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对消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消防监督执法工作,保障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我们不断深化认识、多角度地进行审视。改革开放以来,消防部门为保卫改革开放和经济连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很多成功经验,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下。消防工作迎表了难得的机遇。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大量财富。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为消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一、消防监督执法现状及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消防警力严重不足

我国现役和公安消防人员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不到万分之零点九,而发达国家政府消防工作人员占人口比例均在万分之十以上,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都在万分之三至五以上,我们的消防警力只是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发展中国家的五分之一。尤其是消防监督力量严重不足,如一个县级消防监督机构,一般只有3个监督员,有的仅有2人,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难以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有时因人员不足,导致执法程序混乱。

(二)消防监督干部整体业务素质不高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由于公安消防机构实行的是现役体制,消防监督执法干部不得不面对交流、更换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为了加强对监督队伍的管理,消防部队对重要岗位做出了定期交流的规定,不同专业岗位交流也相对比较频繁。因此,监督执法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人员很不稳定。由此也带来了两个弊端:一是导致监督执法人员业务素质难以通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的方式提高。二是任期较短也往往造成执法监督存在短期行为,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缺乏连续性和长远规划。其次,消防监督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目前,从事消防监督执法工作的人员绝大多数是现役干部,主要有消防部队院校毕业和地方院校毕业两种,其中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法律知识教育的人员所占比例不多,许多监督执法干部只能通过不断的自我摸索和经验积累来逐步提高监督执法水平,执法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活跃、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优秀消防执法人员极其缺乏。再加上受消防部队现役体制影响,消防监督执法人员队伍很难固定,往往一个案例先后几个人经办,情况不熟悉,工作连续性受到影响。而少数消防监督人员放松学习,疏忽了对消防监督执法经验的总结和积累,不吃透国家有关消防法律法规的立法宗旨、立法原则和基本精神,不掌握调查取证的基本方法,不熟悉消防行政执法程序,不清楚完成一起消防行政执法的要素和环节,对查处各类消防违法行为存在畏难情绪,即使进行查处也难以做到依法处理,监督执法效率不高,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消防执法质量。

消防工作作为现代经济良性运作不可欠缺的环节之一,受到全社会愈来愈多的重视,消防执法管理的范围和纵深程度也随之增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基层消防机构拥有较大的权力,少数执法人员廉政意识淡薄,缺乏职业操守,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冲击和影响下,经不住金钱诱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有利的事抢着做,将手中的权力当作商品交换的筹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没有经济利益的案件能推则推,能拖则拖,该办的不办,借执法办案之机,吃拿卡要,索贿受贿,极大的淡化了消防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加上群众的法律意识水平还普遍较低,消防执法系统内外缺少一种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消防监督执法进行制约,客观上纵容了一部分基层执法人员为了自己利益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违法乱纪,搞权钱交易,导致执法腐败。

(三)消防技术人才缺乏

消防工作是一门边缘学科,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电力、建筑、治理等各个方面,需要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如火调、建审、法制、宣传、化危、质检等。但是,目前全国最高消防专业学府培养的人才仅仅是本科学历,难以培养和造就消防工作需要的更高层面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二、消防监管机制和手段滞后于社会变化发展的问题

(一)社会单位数量大量增加,“保姆式”的消防治理已经过时

在公安部61号令实施前,重点单位的监督治理,就是由消防部门大包大揽,全权负责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消防监督人员长期包重点单位,导致治理和监督的角色错位,单位将自身应抓的火灾隐患整改、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防火检查等消防安全工作全部依靠于公安消防机构落实。在当前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单位数量大量增加的情况下,消防监督部门的这种保姆式的消防治理手段难以真正发挥效能。

(二)社会单位的内部自我治理体系尚未有效建立,有些方面甚至日益弱化

公安部61号令实施后,在许多单位还没有得到有效落实。而且,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单位原有的消防自我治理手段不断弱化:不少企事业单位机构合并、裁减人员,企业消防保卫部门有的被撒销,不少专职消防人员被分流下岗;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工作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致使大量火险隐患滋生。

(三)消防科技水平较低

消防检查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和检测仪器设备,许多基层消防大队、科在消防监督检查、火灾现场勘查中,尚停留在眼看、手摸、鼻闻、耳听的阶段,完全凭感觉和经验办事。基层消防监督部门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水平程度低,电脑配备少、联网更少,资源难以共享,法律文书手写,办事效率低、质量差。尤其在火灾原因鉴定方面,许多基层大队尚未建立火灾原因鉴定室,先进的鉴定设施缺乏,鉴定结论缺乏科学性、权威性和说服力。

(四)社会消防安全意识缺乏

当前,在我国发生的火灾事故中,80%以上的是人员违法、违规、违章行为造成,社会的整体消防安全意识不高。

三、加强消防监督工作应采取的对策

(一)加强消防科技建设,走“科技兴消防”之路。这是消防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消防工作发展的持续动力

一是进一步加强基础硬件建设。配备“九机”和“三仪”,即: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电话机、电视机、放像机、照相机、摄像机和可燃气体测量仪、检漏仪、火灾自动报警灭火系统检测仪器等设施,同时还应配有必要的交通、通讯设备,进一步提高消防机构办公条件和工作效率;二是加强消防信息科技手段的研发和应用;三是大力发展高科技消防检查仪器和检测手段。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如消防安全检查设备、电气消防安全检测设备、火灾原因鉴定设备等,尽快改变目前消防检查只能凭借目测、手量等方式进行消防检查的落后局面;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及时准确地发现火险隐患和火灾预防中的问题,使消防工作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在选择高科技技术手段及设备时,一定要注意根据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需要,选择适用性强的设备和技术手段,不可一味追求科技含量和档次,否则就会产生一种新的浪费。

(二)加强消防治理机制改革,以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要狠抓自我改革,加强消防监督规范化建设,建立高效、快捷的专业消防队伍;二是要狠抓社会单位治理改革,加强单位规范化自我治理体系建设;三是要狠抓三级消防监督治理机制建设,强化派出所消防监管职能。

(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消防监督队伍素质建设

一是要大力加强在职干部的素质培训。要建立消防监督员定期专项业务集中培训制度,分别在各总队、支队进行培训,或者在全国现有的消防院校开设消防监督及执法的短期培训班进行业务轮训,或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消防监督培训的远程教学,进一步提高消防监督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要积极鼓励干部自学,为其自学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二是要加强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培训、考核、聘任。要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干部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三是要大力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引入非消防体系的专业人才有助于消防监督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使监督工作与被监督工作更为有效地结合。要不断引进消防部队急需法律、信息、计算机、工民建、化学等方面的人才,经培训后将其放在他们所专长的一部分消防监督工作岗位上,发挥其带头作用,推动消防事业发展。四是要培养高学历、专业化的技术人才。我国目前消防教育体制存在没有高学历,本科生教育比例偏低,办学力量过于分散。要加快发展消防教育事业,设置高学历消防教育专业,培养高素质的消防技术干部,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消防工作新要求。

(四)加强社会消防宣传力度,大力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

一是要充分发动全社会广泛参与,营造良好的消防科普宣传教育氛围。要从“娃娃”抓起,加强中小学生消防知识的教育,定期上好消防课,从小培养其良好的消防安全习惯,熟悉和掌握基本的防火灭火知识和火场逃生技能;二是要充分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认真做好本单位的消防培训工作。要督促社会单位制定职工消防培训计划,定期对本单位的防火负责人、防火治理人员和职工进行消防法律和消防知识的培训和应知应会培训,使广大职员明确岗位消防职责,懂得什么是消防违法违章行为,不断提高消防法制观念,自觉做好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三是要充分发挥公安消防机构的职能作用,加大消防宣传教育力度。要充分运用开放消防站、开办消防警校、举办培训班、组织消防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办墙报、图片展出、放电影以及广播、电视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消防法规、消防知识的宣传教育。要认真抓好社会各单位防火负责人、消防保卫人员、专兼职防火人员、重点岗位、非凡工种人员的集中培训,熟悉岗位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消防安全知识。要利用“119”等非凡时机,组织大型消防宣传活动。通过宣传教育,要让消防知识进学校、进家庭、进社会单位,使广大群众懂得防火的基本知识、灭火的基本技能和火场逃生的基本方法,促进全民消防素质的整体提高,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消防、自觉做好消防工作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推荐期刊